时间:2023-12-20 10:45: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消除公共安全隐患,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道路桥梁是社会的基础设施,也是衡量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保证设施完善、创造安全快捷方便的交通环境是道桥养护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如何在减少维修成本的前提下保证养护质量是目前道路养护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加强道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道桥养护管理工作是公路、城市市政设施完善,创造安全快捷方便的交通环境,充分发挥其使用功效的重要保证。养护维修工作人员通过对道桥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修复被损坏的设施部位,保证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及出行环境,从而实现道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我们通过开展道桥养护调查,及时为日常的道桥养护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从而保证养护的优质服务水平。加强道桥养护的管理工作,可以及时弥补道桥在施工中的缺陷和不足,帮助解决在道桥在投入使用后遇到的问题,从而延长道桥的使用寿命。在道桥养护中提前做好道桥病害预防措施,及时进行治理,降低维修成本,保证道桥的高质量服务水平。目前我国道桥养护的技术较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不高,从业人员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做好道桥养护管理工作,我们必须要拓宽视野范围,注意吸收和引进新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施工操作方法,从而促进道桥养护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道桥养护管理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公路、桥梁及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发展迅速,设施量迅猛增长。传统的道桥养护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道桥养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在当前的道桥养护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养护工作的的滞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设施的使用寿命,不利于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影响道桥养护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
第一,人们的主观意识没认识到道桥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我国很多地区,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重建轻养”的主观意识明显,忽视了设施养护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这些思想导致大量基础设施建成后,一直处于日常养护不到位的状态,从而使设施在短时间内就受到破坏,大大缩短了使用寿命,不能充分发挥道桥设施在交通、运输中应有的作用;
第二,建设期存在质量隐患,养护管理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我国大部分公路、市政基础设施的修建主要是靠政府补助,自筹资金难度较高,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赶工期,求效益,忽略质量控制,设施的建设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用于道桥养护的资金不足,致使病害不能得到及时彻底的消除,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道桥的使用寿命,影响道桥的正常运营;
第三,车辆超载现象比较严重,对道桥的损害程度比较大。由于很多地方对于车辆超载现象的管理和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地方的道桥遭到严重破坏。车辆超载现象给我国道桥的安全使用造成严重的破坏,进一步加大了养护工作的难度。
第四,政府没有出台重要的道桥养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保证道桥养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制裁那些违反道桥使用的行为,使道桥的管理工作缺乏有力的行政权力,从而导致道桥设施遭到肆意破坏,加大了养护维修的工作量,无法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五,道桥养护模式落后,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低。很多地方的道桥养护设备比较落后,科技含量低,传统的养护方法导致设备、材料浪费现象严重,工作效率低下。在我国的道桥养护管理工作中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影响道桥养护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
三、如何提高道桥养护管理水平
由于我国的道桥养护管理水平较低,不能充分发挥养护管理工作在道桥正常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第一,加大道桥养护管理的宣传力度,从主观意识上重视道桥养护的必要性。摒弃“重建轻养”的意识,通过报刊、媒体等多种途径来宣传道桥养护的重要意义,帮助人民树立爱路养路的意识,为道桥养护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为道桥养护工作的展开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道桥养护是每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一方面国家对道桥的养护要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道桥养护部门要开拓思路,拓展资金来源,弥补养护经费不足带来的影响,从而保证道桥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为社会提供一个交通便利的运行环境;
第三,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制裁车辆超限超载、违章掘路现象,从根本上解决道路被破坏的问题。政府应该出台重要的政策法规,严格制裁违规现象,从根本上保护道桥设施免受破坏。公民应该把道桥养护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共同爱护道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民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
第四,加强对道桥养护工艺的研究,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汲取国外先进养护方法,引进先进的养护设备,改变传统落后的养护模式,从而使养护工作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加强道桥养护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道桥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保证道桥养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结束语
要提高道桥养护管理质量,我们必须要坚持建设和养护管理并重,不能重建不重养,实现道桥养护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道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雅红.公路桥梁的养护与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7).
[2]孔庆普;;城市桥梁养护与管理[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3]谢锦升.公路桥梁的养护与管理探讨[J].建材与装饰,2008,(1).
【关键词】在建工程施工现场;火灾隐患;消防安全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国各地新建建筑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各种在建工程施工现场遍布各地。然而建筑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建设管理者和施工操作人员的火灾防范意识难以跟上快速发展的建筑工程步伐,这一问题在北方严寒地区尤为突出,一些建筑行业为了在相对短暂的施工期短完成建设周期长的工程,不惜在冬季继续坚持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在建工程火灾隐患。
一、在建筑工地火灾隐患及特点
1.易燃可燃材料多,导致火灾隐患的增加
在建工程施工现场基本都存在大型设备机械设备以及施工所必需的易燃液体、气体。若在冬天施工,则还存在大量的生活取暖燃料。与此同时,施工现场还集聚了诸如油毡纸、汽油、木制脚手架、松香水、模板、沥青、装修用的化纤材料、板材以及工程遗留的锯末、废刨花等易燃、可燃材料。以上这些物质都存在导致火灾发生的潜在危险,而有些工地因为场地的现在,难以满足建筑材料跺与垛之间以及棚屋之间安全防火所需的距离,如果遭遇火灾发生,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在所难免。
2.施工现场用火、用电量大,极易发生火灾
建筑工地现场金属架构,金属管道的分割与连接,以及工程内外部装修等不可避免的进行电焊,气焊等明火作业,违章用电、私自乱拉乱接电线等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建筑工地烧水、煮饭、冬季取暖使用的明火大量存在。有些工地不根据用电设备功率大小选择相应的电线规格,任意增加用电设备,容易形成电线负荷过载而发热起火;这些明火作业时引发火灾的罪魁祸首,作业产生的火花飞溅、散落,极易引燃施工现场的可燃材料,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3.施工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增加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建筑工地的施工单位多,人员复杂,且流动性强。大多数建筑工人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未参加过消防知识培训和消防安全教育,有的甚至连火警电话都不知道,消防知识贫乏,安全意识淡薄,缺乏防火和逃生意识,甚至有些让无证电工、焊工等操作人员上岗,建筑施工中动火、用电不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等现象时有发生。私自拉接电线较为普遍,用火用电也较随意,不懂国家法律、法规,技术单一,顾此失彼的现象较为严重。有些工人在休息期间,在工地内吸烟,烟头一旦发生火灾,这些人不懂基本的防火、灭火常识,缺乏必要的自防自救能力。
4.发生火灾事故,扑救难度大
建筑工地通常需搭建一些工地配套的生活和仓储用房,如员工宿舍、工人休息室、场地办公室、仓库等,由于场地的局限性,通常都毗邻建造,成一字型排开,工人生活用房与危险物品库房之间没有足够的防火间距,火灾时,易造成火势的蔓延。且施工现场建筑材料多,受施工场地限制,施工单位往往将建筑材料随意堆放,没有留出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有些施工现场虽然设置了临时消防通道,但通道内堆满了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无法通行,人员的逃生路线受阻。影响了火灾的扑救,严重威胁工人的生命安全。建筑工地防火设施的配备明显滞后于工程建设,灭火器材配备不齐全,消防水源不充足。有些施工现场虽配置了灭火器,但是型号不对;有些施工单位为防止灭火器丢失、损坏,不是锁起来就是固定在某个位置,致使发生火灾时,不能及时使用灭火器材,极易造成望火兴叹的局面。
二、加强建筑工地火灾防控的消防安全措施
1.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
一方面是针对建筑工地务工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施工单位可根
据工地防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标语、横幅、广播、集中开会学习、对消防安全知识、消防器材使用和逃生自救等方面的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其熟知基本的消防常识,会报火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尤其是要加强对用火、用电等电焊、气焊作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使之持证上岗。必要时,可选择部分文化素质高的人员担当消防志愿者,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经常性的对工地管理人员进行消防法律法规、防火常识及灭火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强化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
2.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建筑工地的消防安全关键在于施工单位,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应当成立施工工地消防安全组织,负责制定施工工地消防安全规章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和灭火、疏散应急处置预案;负责建筑工地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巡查;组织灭火疏散应急预案演练;负责施工工地灭火器材配备和维护保养。
3.选用不燃或难燃的外墙保温材料,加强施工现场可燃材料的管理
外墙保温材料应使用难燃或不燃材料,多起建筑工地火灾均由外墙保温材料而导致火势的迅速扩大蔓延,因此对外强保温材料要进行防火处理。目前国内使用的保温材料均为泡沫板,其具有价格低廉、保温性好,不宜老化、容易切割等优点,但由于泡沫板属于易燃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引发火灾造成整体燃烧,因此,外墙保温材料必须选用难燃或不燃材料。易燃可燃物品应放置达到一定耐火等级的独立区域内,并严格堆放区域的用火用电管理。在建工程对可燃装修、装饰材料使用量大、堆放时间长,且动火用电频繁,稍不注意就可能引燃可燃装修、装饰材料引发火灾。因此加强对易燃可燃物品的管理十分重要。
根据公司《“防风险除隐患 保平安迎党庆”消防安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公司结合实际,从2021年4月开始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消防安全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
消防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责任重于泰山。为此,我公司组织召开专题安全会议,传达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并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任务。
二、加强宣传,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工作
为确保做好消防安全专项行动,公司通过制作消防安全宣传展板、微信、宣传横幅、标语等多种宣传方式,常态化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三、加强消防安全检查,努力降低消防安全事故
【关键词】 棚户区改造;公共安全;长效机制;意义
我国公共安全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方面,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辽宁省棚户区改造为数百万户困难群众解决了住房问题,并带动了落后地区就业、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成为改善民生、加速城市区域建设与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同时对于解决当地的公共安全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棚户区是城市、工矿企业、林区、垦区周边集中连片的以平房为主的居住区,普遍存在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缺少独立的厨卫,采光通风不足,市政设施供给不完善,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等明显特点。这些因素使得棚户区的公共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体现在环境、消防、饮用水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涉及到除安全生产以外的公共安全体系的其他各项内容。因此,作为政策的积极效果之一,棚户区改造对于改善当地公共安全体系,提升公共安全水平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一、集中连片棚户区的安全问题
1、房屋年久失修造成居住安全隐患
棚户区的形成大多按照就近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相继在各工矿企业周围建设了大量的简易住所。这些房屋建设年代久远,大多数都超过了其合理的服务年限,当时的设计标准与当今社会的居住要求相去甚远,许多加固标准为临时标准,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棚户区内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一般不足15平方米、人均享有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不足1平方米,人均绿地等多项指标均远远低于当今国家标准,给居民的居住安全带来隐患。
2、道路交通问题
棚户区交通条件普遍较差,道路布局和设施建设方面有很多缺欠。很多棚户区仅有一条主干道连接至市区,企业自身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机关等均沿路布置,道路的等级和功能没有区别,很多重型卡车也只能由此通行。随着时代推移,新增的交通量对原有交通设施提出严峻考验,拥堵、路面破损、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为棚户区居民的日常出行造成诸多不便。
3、市政设施简陋
在市政设施方面,棚户区在建设初期并没有统一规划布局供电、供水、排水、供暖、供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许多棚户区居民多依靠邻近煤炭生产工厂的自备井取水,生活污水、雨水则仅依靠明沟自由排放,垃圾亦是随处乱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有的棚户区根据经济状况,修建了一些简陋的供电设施、供燃气设施等,但由于节约成本,很多电线、燃气管凌乱穿插,不便检查和维修,同时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4、各种灾害隐患
棚户区的建筑质量普遍较差、未达到国家抗震标准,有的棚户区还处在煤炭采掘沉陷区,地质情况复杂,棚户区内街巷不足1 米,一旦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况,后果不堪设想。此外,棚户区根本没用任何人防工程设施、生命线系统设施的规划建设,灾害发生后救援难度也相当大。
5、社会治安问题
棚户区低廉的租赁价格“吸引”了大量低收入流动人群居住。棚户区的隐蔽性、无主管的环境使得许多违法犯罪活动滋生,严重扰乱当地的社会治安。棚户区的许多居民为企业职工,保障体系远不如政府给予的社会保障,这一群体也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辽宁棚户区改造对于改善公共安全的积极影响
辽宁的棚户区改造对于改善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居住条件的改善提升了家庭生活的安全性。与过去低矮的平房相比,迁入新区的棚户区居民在生活条件上有了明显的提升,居住环境的内部安全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观。第二,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消除了诸多安全隐患。棚改新区的供暖、用水、用气等都纳入统一的市政建设,不再是以往依靠家庭自行供给,以往棚户区的消防安全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缓解。第三,生活模式的改变带来社会治安的明显好转。棚改新区改变了过去高密度的居住环境,极大提升了居住的外部安全性,降低了很多入室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的机会与风险。
三、进一步提升辽宁棚改新区公共安全的思考
棚户区改造使得居住环境、硬件设施、道路交通等方面有了根本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居民应共同努力,建立长效机制,多方面夯实棚改新区的公共安全基础。
1、基于本地情况,积极促进棚户区经济发展
棚户区公共安全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贫困人口的集中出现。棚户区大多坐落于大型工矿企业周边。随着企业转型与居民下岗失业数量增加,居民的生活困境引发了居住条件、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各种公共安全方面的问题。棚户区改造使得当地居民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解决这些公共安全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棚改带来的有利政策时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行重新规划,并充分利用棚户区原有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就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带来的各种公共安全问题。
2、树立公共服务理念,完善棚户区公共安全机制
随着棚户区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的改善,居民潜在的公共服务与安全需求也在迅速增加。国家通过集中投入的方式进行棚户区改造,改变了当地的各项基础设施与生活模式,对于解决棚户区公共安全问题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但集中投入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更为关键的是建立公共安全的长效机制。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将公共安全作为一项公共服务纳入整体的政府工作。在确保履行基本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积极吸引社会资本与非政府组织的力量,通过创新各种合作模式,提供更加全面而有效率的社区公共安全服务。
3、注重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社会空间
棚户区改造的最终目标是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而文化建设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生活条件改善和经济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加强棚改新区的文化建设对于增进居民相互了解,促进居民互相支持,提升公共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棚户区居民常年集中工作和居住,具有相似的工作经历、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感。当集中居住的居民不再为公共设施的利用斤斤计较时,更容易投入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公共服务中。公共空间与社区集体意识的形成,也必将形成良好的归属感与社区凝聚力,这将形成维护棚改新区公共安全的又一个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立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求是, 2013(24).
[2] 李毅.煤炭资源型城市棚户区改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邯郸市峰峰矿区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3] 郑文升等.中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棚户区改造与反贫困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2).
[4] 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Z].国发(2013)25号.
本文从江州区集会场所的安全现状谈起,分析了集会场所的特点并指出集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而指出预防工作是建设平安社会的关键所在,最后提出消除集会场所安全隐患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集会场所;安全;预防
引言
集会场所是指向公众开放的体育运动场馆、文化娱乐场所和大型会堂等场所。集会场所具有的人员相对聚集、流动性大,人群组织程度低的特点,决定了这些场所潜在的安全风险较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较高,对社会承担的安全责任较重,也是安全重点监管的领域。为此,江州区检察院基于所办理的案件,针对集会场所的公共安全问题展开了调查,并针对调查情况提出了问题和预防建议。
一、江州区集会场所安全现状
江州区城区面积不大,人口相对也不多,因此在调查中发现江州区主要集会场所的安全情况相对较好,但是也发生过刑事暴力案件。例如:2012年5月23日10时许,崇左市人民会堂刚刚举办完大型六一文艺汇演活动,在学生们陆续离开会场以后,犯罪嫌疑人周某手持刀具和塑料枪支,混入了会堂内,对正在收拾会场的工作人员黎某、胡某实施了抢劫,抢得1000多元人民币和一部手机,之后欲逃离现场,在逃跑时被现场群众和闻讯赶来的公安民警将其制服并抓获。
人民会堂抢劫案的发生引起江州区检察院院办案人员对集会场所公共安全的思考。集会场所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如果不事前做好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安全防范,若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极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而负有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可能涉嫌渎职侵权的职务犯罪。因为有一部分的渎职犯罪就是负有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致使发生重大工作失误,使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而引发的。此次事件后,江州区检察院以检察建议的形式向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提出了关于预防集会场所安全的建议,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
二、江州区集会场所的特点
集会场所主要包括从事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娱乐和大型会堂等活动场所,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首先,这些经营场所具备了人员密集场所的全部特征,集中体现了人员密集场所具有的四个特点:一是人员数量多、密度大;二是人员流动性强;三是人员密集的情况经常发生,不是偶尔出现;四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经营性场所;其次,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娱乐一般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性行业,与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再次,这些场所往往出现人员大量聚集的混乱场面,存在的事故隐患较为突出。
三、集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目前,江州区范围内的公共集会场所安全管理上还存在不少的隐患:
(一)组织各种集会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单位对安全防范意识重视不够、意识淡漠、思想麻痹,在开展活动和集会时没有制定周详的安全防范措施,以至发生抢劫案。
(二)安全保卫工作不到位。5月28日的抢劫案发生,很大程度上与会堂的安保工作不到位有关,如缺少日常的安全巡逻人员,缺乏全方位的安全监控设备等。
(三)对群众的集会安全意识培养宣传力度不够。在平时有关部门忽视了对群众集会时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宣传,群众对于突发安全事件的应变能力不强,警惕性不高。
(四)集会场所的消防设施不齐全或陈旧,有的已经失去消防作用,各管理部门没有及时维修或更新,存在安全隐患。
四、消除集会场所安全隐患的对策建议
为了加强对集会场所的管理,保护集会场所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和减少渎职等职务犯罪的发生,检察机关应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重在预防”的方针,加强与各主管部门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采取多种预防对策,增强预防实效。
第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有关部门需要充分认识集会场所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尽快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落实安全防范责任,避免发生大规模的集会场所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第二,建立和健全人民会堂等集会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人民会堂等集会场所的安全防范。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督促落实公共聚集场所组织单位、主管人员安全防范责任制。主管部门要经常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公安机关也要加强对公共聚集场所安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和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责令整改。
第三,各单位各部门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组织集会和开展活动时,要根据公共聚集场所(临时或固定、场内或场外、人数多少规模大小、类型特点)及可能发生各种问题等情况,分类制定具体的应急预案加强预防和应急处置准备工作,在确保做好安全防范的情况下再召开会议和开展活动。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公共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关部门可利用宣传标语,散发宣传单,在社区、学校开展公共安全、集会安全知识教育课等方式,深入群众,广泛宣传。
第五,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经常性地做好应对公共聚集场所安全事故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要建立和调整充实公共聚集场所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加强队伍的培训,定期进行演练、学习。
第六,对集会场所的消防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那些消防设施不齐全的要尽快补齐全;对那些消防设施陈旧的和损坏的要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新,确保万一发生事故时能发挥其应有的消防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统一思想
*县县城民族大市场是农副产品、生活必须品、其它商品重要交易场所,是县城内最大的综合性市场,与广大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县县城民族大市场及周边街道秩序混乱。因此,各级部门要高度统一思想,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综合整治取得实效。
二、组织领导
*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城民族大市场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由祁光怀副县长任组长,符家学、舒长茂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建设局、县商务局、县工商局、县安监局、县公安局、县交警大队、县消防大队、县广播电视局、古阳镇政府、县市场管理服务中心、古阳镇火车站社区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舒长茂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三、整治范围和重点
整治范围
*县县城民族大市场及周边街道,即南至功顺家园酒店门口古常桥头,北至连成隧道口古阳桥头。
整治重点
1、撤除民族大市场内影响公共安全的违章建筑,消除安全隐患。
2、整治市容市貌,疏通消防抢险通道。重点整治以街为市,占道经营、出店经营以及乱搭、乱建、乱倒、乱堆等行为。
3、整治市场秩序。重点整治民族大市场内经营秩序,规范场内消防、供电、供水、卫生、治安等公共事务管理;清理闲置摊位,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划定本地产时令水果经营区域;规范“三?八”赶集行为。
4、整治交通秩序。重点整治机动车辆乱停、乱靠和营运车辆在该区域停车拉客行为。
四、整治时间与工作责任
综合整治时间:20*年5月20日至6月20日,由*县县城民族大市场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牵头,从成员单位抽调精干人员,集中开展工作。
责任划分及工作任务
1、由*县建设局牵头,*县商务局、法院、农行、工商局、公安局古阳派处所、市场管理服务中心、古阳镇车站社区等单位配合,突出解决民族大市场内危及公共安全的违章建筑。其工作步骤如下:第一,*县建设局对危及公共安全的建筑物进行鉴定,出具鉴定意见,并及时送达到相关当事人,限期撤除违章建筑;第二,现场做思想工作,阐明利害关系,特别是找张××谈话,追究其相应的责任;第三,依法强制撤除。
2、由*县商务局牵头,县市场管理服务中心为主,县工商局、县消防大队、县农行、古阳镇车站社区等单位配合,重点整治市场内混乱的经营秩序和消防安全隐患。
3、由*县县城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负责,重点整治以街为市,占道经营,出店经营等行为。*县县城民族大市场周边街道的综合整治必须同市场内经营秩序的整治同步进行,方可收到实际效果。
五、整治后的管理
[关键词]海量数据;“预防”思维;校园;公共安全管理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5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0 引 言
校园的安全与稳定是学校教书育人等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校园管理人员应提高对校园安全的认识,提升校园公共安全管理水平。但目前我国各校在公共安全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诸多隐患:林生指出社会多元思想的交集、宗教势力以及网络技术的推动、网络犯罪等给校园安全带来巨大威胁;陆伟认为学校安全教育不足,治安管理落后,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网络负面信息传播以及社会外部环境都是校园安全问题多发的重要因素。校园安全防范工作重点集中于治安管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与交通安全等多方面内容,涉及学校的教研、日常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
大数据时代来临,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日趋成熟,可以消除数据信息的不确定性,在信息产业、交通运输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张春艳,2014)。大数据具有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等特点,云存储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让这些数据得以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将依托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基于海量数据的应用研究校园公共安全管理问题,构建海量数据应用下的校园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分析存在的难点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1 海量数据下校园公共管理管理机制的建立
1.1 大数据环境下海量数据应用的内涵
任何数字化管理领域的海量数据本身都具有巨大的数据价值,但是人们探究某一具体数据时,它自身的数据价值密度却相对较低。多样性的数据包含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数据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加大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
海量数据的应用有两个内涵,一是技术的应用,二是思维的转变。海量数据应用技术既包括诸如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和数据可视化等旧技术,也包括云存储和云计算等新技术;而海量数据应用思维则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问题,用全样本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形成了模糊化、相关性和整体化的考虑方式。海量数据应用技术和思维的创新的融合发展,给很多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科教文卫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与数据紧密结合,校园公共安全管理也不例外。
1.2 海量数据应用下校园公共安全管理的特点
1.2.1 校园安全管理中新技术手段得以应用
海量数据的应用在校园公共安全管理中所发挥作用,可以从技术手段和思维模式转变角度理解。校园环境内发生的种种事情,都是校园安全危机潜在发生的基础,同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数据集合。庞大的数据需要有相应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其进行收集、存储、分析、统计与应用等操作,大数据新的技术手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库表格的整齐排列,而是实现了向“消除僵化的层次结构和一致性”技术的革新,实现了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的处理。
1.2.2 校园安全管理从“应对”到“预防”的思维转变
在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之前,人们面对少量数据结果习惯于“因果关系”思考,由“因”到结果进行探究,这是一种传统安全管理的“思维”。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应用,实时实现数据的更新与监控,可以实现校园环境动态可视性,关注事物之间相关关系。在海量数据分析基础上,对校园公共安全影响因子的考量不仅仅需要知道为什么,更需要知道是什么,从而进一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安全风险,采取防控措施。
1.2.3 海量数据应用推动多部门协同联动
传统的校园安全管理缺乏海量数据支持,往往局限于单一部门防范措施的推动。一方面单一的安全防范措施不能够有效整体排查与应对校园公共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不同部门掌握不同的资源与数据,无法实现有效协同配置,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底下。海量数据应用需要校园安全管理的保卫科、警卫处、物业管理、医疗保健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多部门的联动,实现各部门数据的开放共享。
1.3 海量数据应用下校园安全管理机制
海量数据应用于校园安全管理务必需要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这个系统包含校园环境内各种与安全风险相关的数据信息。校园安全管理数据库包含人口基本信息数据库(校内或校外周边常住人口的年龄、户籍、宗教、教育与病历等)、网络信息传输数据库(网络信息记录、通信记录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筑布局、气候、交通道路、人口布局、安全隐患布局与安全设施布局等)、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库(校内外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测评数据或心理健康跟踪数据)、医疗卫生监控数据库(校内外流动人口医疗记录、校内食堂等设施卫生监管数据、校外娱乐餐饮服务卫生数据等)、校园安全事件案例库(校内历史安全案件记录或典型安全案例)等。
一、加强领导,强化综治意识。
半年来,我们始终把政法综治工作列入全年工作的重点,今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有能力、责任心强的领导安排在综治工作岗位上,充实了综冶办公室人员,建立了综冶信息网络机制,明确了信息员工作职责,健全了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办事,照章行事,充实了看楼防院队,做到每季召开一次综治工作专题会议,积极配合城区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同时,组织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余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利用法律武器做好工作的能力。
二、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安全意识。
今年半年来,我们结合“五五”普法的进一步开展,首先派人员参加全县法律法规培训班的学习,购买了法律知识辅导学习材料,做到人手一份,利用工作布置会,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法律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下村扶贫工作,对重点扶贫村进行法律宣传,使重点扶贫村在发展经济时,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三、积极开展“三打、三排查”集中整治行动。
着眼于打击高利贷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打击赌博违法犯罪行为
打击地痞流氓涉恶违法犯罪行为,竭力消除我县因“三类”违法犯罪行为诱发的不稳定因素,同时,通过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排查整治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治理公共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和化解突出矛盾纠纷,找准和整治治安和突出治安问题,消除公共安全隐患。
四、认真排查安全隐患,消除不稳定因素。
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突出一个“防”字。今年年初我们按照县政法委的统一安排开展了“防火、防盗、防事故、保平安“专项整治活动。针对我单位的实际情况,我们始终把用火、用电安全,扶贫资料保护等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着力发挥看楼护院队的作用,做到警钟长鸣,进行24小时值班,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办公楼防盗网进行了加固。由于我们综治意识的加强,防范措施的到位,半年来我办没有出现一起安全事故。
五、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