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信用风险管理机制8篇

时间:2023-12-19 15:01: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 TM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46-2

0 引言

电力企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以及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社会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电力企业的规模得到扩张,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逐渐升高。在如此严峻的市场条件下,电力企业要充分了解各种风险,建立一套健全的风险预测控制机制,能够准确预测风险,并且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防范,减少风险问题给电力企业造成的损失,使电力企业能够快速、持续的发展。

1 全面风险管理定义及三道防线

1.1 全面风险管理定义

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养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的过程和方法。

1.2 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业务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是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1.2.1 第一道防线:业务部门

作为第一道防线,电力企业业务部门在日常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各种风险,必须要把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的管理方式应用到业务工作中去,能够准确识别风险并采用科学有效的办法防范,这样才能守好第一道防线。

1.2.2 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电力监管部门要求各电力企业都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应对各种风险,减少电力企业的损失。第二道防线的建立其实是在第一道防线的基础之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主要是监管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及时发现风险并积极应对,并且协助各业务部门展开风险排查,减少风险损失。

1.2.3 第三道防线: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就是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第三道防线有具备专业风险管理与控制知识的技术人员,因此第三道防线能够高速、有效地执行各种内控政策,更为全面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

2 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2.1 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创新

我国大部分的电力企业还在执行过去那套陈旧的风险管理制度,由于缺乏创新,已经不能适应如今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有许多新型的风险预测工具应运而生,比如情景分析、风险对策、风险偏好等,这些风险预测工具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风险,但是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没有引入这些工具,致使电力企业风险预测不准确、不及时,大大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2.2 风险管理局限性强,缺乏创新

国家电网是一个运转高速的巨型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中要随时保证发电量与用电量的动态平衡。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均,因此有大量的电力需要远距离的输送,因此在传输的过程中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尤为重要。因此,长期以来电力企业都将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电力的安全生产与运输方面。但是如今电力市场变化显著,只重视安全生产与运输已经不能够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行,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重视全面的风险管理,并且对风险管理进行创新。

2.3 风险管理的分散、无序

风险是彼此影响的,既可能两两对冲也可能两两加剧。加上部门界限间总有缝隙,风险很容易从缝隙中溜走。此外,每个部门只从自身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风险,包括有意无意放大本部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会使管理层低估或高估风险后果,或者对孰重孰轻无法判断。

2.4 风险管理的被动、无明确目标

大部分的电力企业都不具备一套较为完善且系统化的风险评估工作体系,这套体系应该具有风险识别、测评、分析以及应对措施,因此电力企业无法对风险展开有效的预测,不能了解企业当前的风险状况。并且电力企业的内控流程也没有有效的诊断机制,无法制定相应的内控优化政策,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5 外部环境管理的创新与应用

电力企业因其内外环境条件变化而面临各种风险,因发、输、配、供用电环节特性不同,风险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及管理方式。供电企业应着重加强投融资风险、电源规划风险、负荷预测风险、燃料管理风险、经济调度风险、报价策略风险、竞价上网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供求平衡风险等的管理。只有对这些风险加以关注,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才能在根本上减少因风险给电力企业带来的损失,加快电力企业的发展速度。

2.6 风险管理的创新与应用

电力系统运行状态是否正常的评估标准就是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输出的电能质量,这三项指标也是电力企业的风险因素。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防范风险,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电能质量以及电力稳定性、可靠性的相关数据信息,并且将之与风险因素、风险事件以及风险造成的损失进行关联,从而构建一个风险形成过程模拟形态,依据此模拟形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分析,从而对风险进行全面且有效的管理。

3 创新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电力工业的风险性一直很高。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并且将风险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作为电力企业管理的首要问题。在创新过程中要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支点,并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特征与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3.1 理论的创新与应用

为了能够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创新工作,电力企业要定时与不定时的组织员工进行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培训的内容要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对于风险的应对策略等。从而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战略的创新与应用

企业应该把全面风险管理归入到公司的日常工作内容当中,并且跟公司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对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进行筹划安排、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取得经验后逐步推进,并且有计划性的在公司的各个部门展开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3.3 人才的创新与应用

对于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要大力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知识普及工作,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增强员工面对风险的应变能力。风险意识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最底层的员工,对于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都应该进行不同级别、不同深度的企业风险管理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电力企业不能固守传统的管理机制,传统的管理机制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已经不再使用。电力企业要抓住时代变化的特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形成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且不断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对公司的组织、理论、发展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注入风险意识,以促进公司的发展。如今各大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要创新自己的风险管理意识并且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 考 文 献

[1] 张学玉.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信用卡;管理

信用卡是现代社会日益普及的非现金交易付款方式,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居民消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商品流通、便民服务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其引起的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呈现日益扩大趋势,严重阻碍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信用卡风险控制体系至关重要。

一、信用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养卡”公司滋生。“养卡”公司,就是在规定还款日前先替持卡人将欠款还清,使信用卡在账户记录方面显示正常还款,再通过POS机刷卡、以虚假消费方式将垫付现金“套”出来。“养卡”公司利用银行免息期,不仅保证持卡人有正常信用记录,而且将银行的钱套取出来放贷以谋取高额利润。

(二)恶意套现的地下融资暗流悄然出现。恶意套现表现为持卡人不通过正常合法渠道取现,而是与特约商户或某“贷款公司”合作,通过POS机将信用额度内资金全部或部分提取,并给特约商户低于银行借款利息费的手续费来套现。随着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方式迅速发展,利用网络虚拟交易进行非法套现等行为也悄然出现。

(三)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增长,坏账风险增加。一方面,由于信用卡业务竞争激烈,银行为追求营销业绩,过度降低发卡门槛,简化审批手续,对申请者资信审查流于形式,增加信用卡业务产生坏账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无法对持卡人现金用途及流转方向跟踪, 无法判断资金流向, 增加银行经营风险,造成期末应偿还信贷总额不断增加,不仅提高银行坏账率, 而且增加信用卡违约率。

(四)造成社会环境不良影响。一方面,不法分子以虚假身份证明、单位证明和不实财产证明、收入证明等资料申请较高额度信用卡并刷卡套现,造成银行和信用损失,给社会带来危害。另一方面,为获得信用评级高分,提供不实的收入证明申请信用卡,不仅误导信用卡审批者决策,加大银行信贷风险,且破坏社会信用环境。

二、信用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信用卡发卡门槛低。银行为抢占信用卡市场份额,信用卡发放、审核宽松,只追求数量忽略质量,填写基本情况即可申请信用卡。信用卡在办理审查宽松,增加信用卡贷后管理难度,加大恶意透支和经济案件发生,为银行带来巨大潜在风险。

(二)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缺乏严格执行力度,征信数据获知渠道有限,导致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缓慢,动态跟踪信息不完整,且参考的人民银行个人征信报告准确性、全面性、即时性都有待提高,导致银行信用卡管理能力明显削弱,不能为识别客户真实信息,制定授信额度提供有效依据,产生信用风险。

(三)持卡人缺乏对信用卡相关知识的了解。一些持卡人对逾期费用、滞纳金等不了解,造成不及时还款甚至超期未还,导致利息增加,影响信用记录,产生信用风险,且持卡人风险意识不强,密码设置简单;在消费时未留意交易内容;输入密码未遮挡等,容易造成信用卡被盗刷,产生信用风险。

(四)技术系统落后。目前,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已不断改革创新,但进程缓慢,导致持卡人在办理挂失手续后,银行无法将挂失卡卡号及相关信息立即发送到全国各地进行布控,正是挂失与布控过程中存在时间差让盗用者有机可乘,造成信用卡的使用存在资金风险隐患。

三、信用卡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发卡行加大对信用卡的审查力度。发卡行应加大对信用卡申领、发放的审查力度,分析客户财力证明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严格根据信用卡审批政策进行授信,增强发卡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严格控制信用卡最高授信额度。

(二)建立完整的信用管理体系。个人征信系统是现代社会信用消费的体系支撑,完整的个人征信系统对信用卡业务至关重要。完善个人征信信息系统、健全信用卡防范机制,有效支持信用卡行业健康发展,便于发卡行掌握借款人负债能力及还款记录,从而有效控制授信风险。

(三)加强对持卡者的教育和宣传。第一,持卡者要加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刷卡时不要让信用卡离开视线范围;在输入密码时,采取遮挡措施,并仔细核对金额。在刷卡前估量还款能力,避免无法还款,造成“以卡养卡”恶性循环。第二,净化信用卡环境,首先依靠社会媒体加大对信用宣传力度,号召公民诚信守法;其次扩大普法知识范围,熟知信用卡知识及风险防范措施;最后加大对信用卡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懂法用法,减少信用卡欺诈风险。

(四)完善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银行信息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力度,当持卡人在办理挂失手续后,银行内部系统应在全国范围内收到相关挂失信息,若该信用卡使用便立刻锁定,直至该信用卡补办,从而有效控制信用卡被盗刷的风险,保证持卡人资金安全。

信用卡是金融业与信息业相结合并不断创新的产物,为公民提供便利的消费体验,我们应积极探索并完善信用卡管理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确保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为公民提供便捷可靠的消费工具。

参考文献:

篇3

渠道上的信用风险是指渠道中任一成员的货款由于渠道上另外成员的原因不能及时收回或不能收回而给该成员造成的可能损失。

一、渠道上的信用风险是渠道冲突的集中体现

根据现代渠道冲突理论,渠道冲突是指下述这样一种状态:一个渠道成员意识到另外一个渠道成员正在阻挠或干扰他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有效运作;或一个渠道成员意识到另外一个渠道成员正从事某种会伤害、威胁其利益、或以损害其利益为代价获取稀缺资源的活动。渠道冲突分成为垂直冲突、水平冲突和多渠道冲突。垂直冲突是指同一渠道中不同层次的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比如中间商不执行制造商规定的价格、服务和广告等策略;水平冲突是指同一层次渠道成员之间的冲突;例如,广东佛山一些陶瓷产品的特许经销商太多,距离又太近,以至相互竞价,压低了它们的利润。多渠道冲突则是指同一生产商的多条渠道之间的冲突。例如,IBM直到1981年还只用自己的销售部门推销其所有的产品,但当其产品中增加微机后,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它增加了18条营销渠道,包括经销商、邮购、电话市场营销等。由于增加了销售渠道,使各销售渠道之间为争夺客户而产生矛盾,当一条渠道的成员销售额较大,而利润较少时,多渠道冲突将变得更加激烈。

以上三种类型的渠道冲突都有可能成为渠道上信用风险的成因,垂直冲突则是形成渠道信用风险的直接原因。

渠道上的垂直冲突主要表现为价格冲突、服务冲突、促销冲突和交易方式冲突。

1、价格冲突与渠道上的信用风险。价格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制造商与中间商目标的不一致。制造商的根本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中间商是以销售最大为根本目标的(当然,它追求销售最大也是为了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因为制造商和中间商之间的协议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中间商多卖出产品,这是制造商业对中间商进行奖励的根本依据。)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得到正常的利润,制造商会要求中间商严格执行相关的价格政策,但是,中间商为了多销售产品,他有动力以低的价格促进销售。价格冲突比较著名的案例有:2000年7月国美电器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以超低价格出售厦华、长虹和熊猫等品牌的彩电,引起上述企业的激烈反应;2001年4月,苏宁电器省内直营企业全面降价,最高降低幅度彩电为40%,音响为50%、空调为35%、洗衣机为25%、冰箱为20%.在苏宁降价之后,长虹、TCL、厦华彩电的价格也纷纷下调,海尔高层急飞南京扑火,但海尔产品仍然还是被列入降价名单。多方努力未果,海尔立即以断货为威胁,但商家并不理睬。价格冲突带来的信用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商可能会因为中间商不严格执行价格政策而减少中间商的返利,这会引起中间商的不满从而导致中间商不及时还款;二是接受现实,中间商仍获得同样的返利,制造商承担低价销售的损失,形成隐性的风险损失。

2、促销冲突与渠道上的信用风险。中间商只对那些单位利润较高的产品的促销感兴趣,而对制造商要求促销的产品则视其单利润的多少决定是否促销,对制造商业通过降价手段进行促销的产品,由于降价导致单位利润锐减,特别是对于自己买进产品所权的中间商,有可能由于降价而导致中间商的利润为零,因而中间商对这类产品的降价促销不感兴趣,从而出现了促销冲突。促销冲突容易形成相对滞销产品货款的信用风险。如果是中间商业买进所有权的情况,生产商的降价行为会令中间商利润大大减少,起中间商的不满,他可能会在其他的商业上采取措施,弥补损失,从而导致制造商的可能损失。如果是中间商没有买进所有权的情况,由于促销冲突,相对滞销的产品的销售仍难有起色,这部分商品的货款就处于风险之中。

3、服务冲突与渠道上的信用风险。服务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制造商与中间商关于服务的界限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消费者在费过程中对服务不满意而转向其他品牌的产品。服务冲突对整个渠道上的成员都会产生影响,客户的转移意味着利润来源的转移,销售受到影响,渠道上的所有成员的货款回收都会收到影响。

4、交易方式冲突与渠道上的信用风险。交易方式冲突是指制造商与中间商出于自身利益与风险的考虑希望采用不同的交易方式而形成的冲突。如曾经发生的济南七大商场罢售长虹彩电的风波就是交易方式冲突的典型案例,中间商希望长虹彩电,先拿一批货做铺底销售,而长虹实行的是台阶式返利,推行现款现货的经销制,这样,市场风险、降价的压力全部由中间商承担,中间商感到风险大、利润薄,因此采取了罢售的措施。交易方式的选择是控制渠道信用风险的直接方法,但是交易方式过于宽松会导致信用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增加;交易方式过于紧张又会导致上面情况的发生,最终仍可能带来较大的损失。

以上简单讨论了渠道垂直冲突对渠道信用风险形成的影响。当然,渠道上的信用风险不能完全归结于渠道冲突,其他的一些外部原因、产品本身的原因也是导致渠道上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

二、渠道信用风险具有传染性的特点

渠道上信用风险的传染性是指某渠道成员的违约会导致其所有上游成员都会受到影响的情形。渠道上信用风险传染性的特点是由当今市场的买方特点决定了的。如果渠道成员之间有相互的资金流“隔离”,则传染性的特点将难以形成,然而市场的买方特点决定了上游企业要向下游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融通,资金流上的相互依赖性就不可避免了。

制造企业作为渠道的起点,将承担着最大的信用风险,只有渠道上任一成员出现违约的情况,它所导致的信用风险和损失都会沿着渠道的链条传递到制造商那里。

处于渠道末端的零售商,它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企业,它所承担的信用风险是客户的信用风险,可以说是整个渠道链条中面临的信用风险最小的企业。

从整个渠道的链条来看,越是远离渠道的末端,面临的信用风险就越大;同样地,如果渠道的结构越是层次多、长度长、宽度大,整个渠道链条上的信用风险也就会越大,处于多重渠道扭结中心的制造企业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大。

三、我国渠道失信的典型形式:(以IT产业为例)

1、恶意欺诈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说,诈骗案所占的比例并高,但这类案件的涉案金额相对比较高,而且现在IT渠道的毛利率普遍很低,一旦发生恶意欺诈的案件,对渠道的打击会很大。神州数码外联法务部法务经理曾经办过一个案子,一个商案发逃跑后公安人员去公司搜察,发现一份纸面文件,记录了包括神码、英迈、佳杰、威达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总代的联系方式,这个骗子公司的操作方法是一家一家打电话,看谁给的条件最好,谁的条件好就骗谁。

当然也有拿了假的本票来骗的,这就属于比较专业的诈骗了,这类情况比较少,只要有相关的制度,预防起来并不困难。

2、恶性拖欠

神州数码外联法务部法务经理曾坦言,IT渠道发生的失信案例,纯粹意义上的诈骗案实并不多,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恶意拖欠。一些商的资质本来比较虚,不具备经营的实力,但由于一些制度在监察和执行上存在较大的可操作性,导致了一些“猫腻”的产生。有“立升”的经销商往往花几千块钱就能注册一个资金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公司,和这样的公司做生意比较危险,有了纠纷追讨债务时,才发现公司根本就一无所有,尤其让人头疼的是公司的经营者一不跑,二不赖,但就是不还钱。由于这类公司根本不具备清偿能力,你拿他毫无办法。

3、金蝉脱壳

篇4

一、金融经济周期和银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

1.金融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

在我国当前实施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信用风险的存在。信用具有普遍性和相互依存性,正是这两个特点使金融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上各个国家的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不断地加强,而信用作为各个国家进行金融经济交流的重要保障,在国际的经济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旦国家之间发生信用危机,导致的信用基础不牢固,势必会影响到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而银行作为金融的载体和信用的物质承担者,就必须要担负着金融经济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很多公司转变了传统的金融借贷方式,不是向银行而是向市场融资。而银行为了能够保障其在市场中的份额,就必须向中小企业放贷,从而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从而也加大了对金融经济周期管理的难度。

2.金融危机的形成

金融危机是市场对某一商品的需求过大导致银行不得不提高短期的利率,造成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不断提升,不断增加借贷者的压力,从而导致人们购买某一商品需求量下降,使某一商品供大于求,难以出售,已抵押商品进行融资的方式就很难实现。进而造成了大批的还款人不能够按时地向银行偿还债务,使银行在短时间内出现资不抵债的局面,宣告破产,从而金融危机爆发。经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在金融危机下,各个国家的都面临着信用风险。所以,这就对金融经济的周期管理以及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

1.相关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在我国当前的银行运行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相关的银行管理人员要而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尽管在金融危机冲击过后,政府部门也没有树立起信用风险意识,没有认识到信用对保障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性。这种意识上的缺失就导致了银行时刻多存在和一定的信用风险隐患,当银行真正出现信用风险时,就不会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应对。

2.缺乏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银行在经营与实际所有者问题上多出现了很大程度的交叉,从而导致经常出现控制权垄断,使银行的执行力低下,对银行在日常的运作中不能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使银行没有牢固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我国当前的银行很多都没有记性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建立,从而造成了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效率降低。

3.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

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和全面的工作,必须要具备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风险管控制管理。银行始终是金融经济的载体,是信用的物质承担者,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但是当前我国银行却没有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信用管理人才缺失,从而导致银行没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办法来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

三、金融经济周期以及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1.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对银行实施监管的机构和组织主要是银监会,银监会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银行进行监管和协调。所以,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银监会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银行的管理,针对银行的实际状况设置相应的信用风险监管机构,并监督其实施对银行的信用监管职能。同时,构建和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独立的监管治理机构,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实施独立的监督权,并且不受银行的任何约束,从而真正发挥监管机制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明确银行的审计制度,确保银行的信息透明公开,使其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不断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2.加快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做好金融经济周期管理以及风险转移工作

银行除了要对当前的业务加强管理之外更应该在当前的金融业务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拓展和开发出新的而产品,加快新产品的创新速度,使银行的金融产品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进而产生大量的信用衍生品,刺激市场消费,加快资金回笼,进而转变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用新产品的创新和流通降低或是专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3.引进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全面以及长期的工作,银行必须要引进专业的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硬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从而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同时,银行也应该加强对内部员工的管理,加强员工的信用风险意识,从而从多个方面不断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抵抗能力。

篇5

摘 要 信用卡使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产物,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信用卡业务增长迅速,应用越来越广泛,信用卡被恶意透支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既损害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利益,也影响银行的声誉,阻碍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我国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分析及其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关键词 信用卡 恶意透支 风险管理

信用卡是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功能的一种结算凭证。信用卡透支是信用卡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银行用卡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持卡人在其发卡银行信用卡账户上资金不足或己无资金的情况下,经过银行批准,持卡人可使用信用卡进行一定金额的消费。信用卡透支是必须遵守信用卡的章程规定,要求持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补足资金,并按规定支付利息,如果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的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即可定为“恶意透支”。恶意透支可分为蓄意型恶意透支和非预谋型恶意透支,本文就蓄意型恶意透支进行分析,以下简称信用卡恶意透支。

一、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分析

“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包括利用信用卡的套现功能而进行的恶意透支和蓄意伪造虚假信息或骗用他人信息办卡而进行的恶意透支两种。利用信用卡的套现功能而进行的恶意透支行为,一般是持卡人与一些“中介机构”合作,利用“中介机构”POS机进行虚假交易,将信用卡上的金额划走,持卡人付给“中介机构”3%―5%的手续费,“中介机构”当场将现金付给持卡人。利用信用卡的套现功能而进行的恶意透支行为是指通过伪造身份证件、资信证明、伪造信函、盗取使用他人身份证件等骗取获得了银行信用卡的使用资格。此恶意行为严重损害信用卡真实信息人的权益,也给银行造成严重且难以挽回的损失。信用卡恶意透支具体表现为频繁透支、假证办卡、相互勾结透支、诈骗型恶意透支、多卡透支、私相授受。

二、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成因

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形成和存在的原因大致五个方面:1、信用卡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恶意透支风险的潜在性。2、由于银行追求发卡数量,对申请人的财务状况、工作稳定性等还款能力审核降低要求,使担保、审核程序流于形式,增加了信用卡恶意透支的风险。3、我国目前没有完善的关于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法律法规。4、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对持卡人的约束不够。5、发卡的担保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部分发卡银行或者没有统一制定关于信用卡透支的担保合同,或者是制定的合同不尽规范,担保手续也往往流于形式。

三、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管理策略

1.银行应提升业务经营和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首先银行应加强风险控制,不能片面追求发卡数量,营销与管理并重。信用卡银行将发卡量作为硬性指标用来考核员工绩效,而对申领人的资信调查流于形式或未进行多种渠道复合核查,造成了信用卡资产质量下降,埋下了风险隐患。其次,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防范意识、责任意识,银行员工是信用卡业务流程中的操作者,更是风险识别的判断者,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对控制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有一定作用。

2.银行需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并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银行需科学确定申请人的基本条件,运用科学的资信审查方法对申请人进行审查,对于信用卡申请人的年龄、工作情况、收入水平、经济状况、经济稳定性进行严格的审核,掌握申请人的具体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请者坚决不能发放信用卡。

3.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各个银行都没有在信用卡章程中说明恶意透支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我国法律中也少有应对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相应措施。应加快建设信用卡法制环境,尽快制定相应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大对恶意透支的打击力度,追究恶意透支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4.构建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构建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将各银行、公安、工商、税务、法院等各方面的的信息整合,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建立个人和社会信用体系,迫使信用卡用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防范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

5.完善担保制度

首先,对信用卡申请者的担保人进行资信调查,掌握担保人的资信状况和担保能力,避免出现“一人多保”和“无效担保”现象,并依据担保人情况灵活制定担保条件。其次,为规避担保人出现风险,要求被担保人向担保人再提供担保,即构建反担保策略,在担保人和被担保人之间形成双向监督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竞争日益剧烈,信用卡业务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银行经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现在存在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的现象,必须对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分析可看出杜绝信用卡恶意透支不是仅仅依靠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银行要加强对信用卡申请人的审核,提升经营和管理理念,国家也必须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以及担保制度。

参考文献:

篇6

(宁夏骏捷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宁夏 银川 750001)

摘 要:现今的经济贸易环境以信用方式为主要表现形式,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也直接影响着外贸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所以,企业必须有一套高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它关乎着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08-02

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买方市场占据主动地位的,所以买方必须向买方展示较高的信用,这不仅是为了扩展贸易市场也是为了使企业的营销渠道和市场占有份额更加稳定。可是由于坏账及货款拖欠的不利影响,信用服务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外贸企业承受着巨大的未知风险,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进步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必须明确现今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怎样掌握好各式各样的信用风险并能尽快的收回顾客的欠款。

一、我国外贸出口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风险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

据商务部下属机构统计,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二)大多欠款由老客户造成

由于开辟新市场和发展新客户,企业都比较谨慎,即使发生损失,只会产生局部、暂时和较小的影响。而这些老客户、大客户一旦出现风险,可能使企业几年来的经营成果化为乌有,甚至可能带来灭顶之灾。所以买家的信用从根本上来讲,是建立在商业利益上的,而非交易历史上。因此,对出口商来说,双方的交易历史只能作为参考,并不能作为一种防范坏账风险的手段。

二、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这些年来,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在思想方面及制度体系的建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较之以前的水平有很大的改观,可是分析总体形势不难发现,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很多根本性问题依然未能得到高效的解决,通常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未能高效的处理好顾客拖欠货款这一主要问题

应收账款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该项工作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企业资产的质量高低。现今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应收款项的方式和制度,一般为事先警示、事中控制、事后弥补,并且在各个步骤都有很多的制度和流程。可是,由于风险观念较差、经营战略不合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使不良账款的总额在日益增加,清收完这部分的同时又有新的欠款产生,应收账款的工作质量很低,“软、硬”间较多的大企业所面临的处境比小企业更加窘迫。

(二)客户信用管理有待加强

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本是极高的,而现今我国大多数的出口利润都较低,在这种现状下,企业自然不愿意在这方面有支出。和老顾客进行贸易往来工作时,总觉得自己已拥有了对方足够多的信息,所以就未给予信用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可是,现今国际贸易环境是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的,这使得顾客的状况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便产生了很多老顾客违约的实例。所以,仅仅依靠旧有的经验,不及时的更新信息管理体系必然会使企业承受的风险大大增加。与新客户开展业务时,企业也可能因缺少材料积累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为占据海外市场而忽视资信调查工作。此外,对于顾客的某些已知信息,企业各机构间也未及时进行沟通,这使得管理人员对顾客做出的评价及认识很不客观。

(三)信用风险管理与贸易额扩大的矛盾日趋突显

这些年来,为处理好信用风险问题,外贸企业出台了很多制度,比如限制业务、明确资金管理权限、增加进口保证金等,这些举措使逾期账款的发生率有所降低。可是我们需要认识到,避免接受风险较高的业务,再加上企业的交易方式不够灵活多样,会使企业失去很多的给予。两者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使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很差,对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占据海外市场份额也是极其不利的。

(四)缺乏专业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有着很强的专业性,所以信用管理者和信用管理经理都必须有很高的专业能力。信用管理人员既要掌握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但现今我国的各大高校并没有设立信用管理专业,企业自己培养信用管理人员的难度也是很大的,所以许多专业知识较低的人员被安排到了信用管理的工作岗位上,这大大削减了企业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

三、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一)规范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建立集团统一客户信息系统,明确职能部门和经营单位职责,弥补应收账款保障机制。

1.要设立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有着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及综合性,所以必须安排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进行这一工作。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要进行许多的调查、管理和专业程度较高的管理、控制工作,所以外贸企业必须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客户。

2.突出信用部门的制约作用

业务人员所涉及的客户应由信用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信用档案;未经信用管理部门的审查确认,业务部门不得对外签约;即使是信用证下的贸易,也必须结果信用管理机构的审查之后才能进行备货、发货工作。

(二)在内部责任制中加大对信用风险责任考核的力度

1.有效设定和合理分布信用风险的防范责任

企业应明确规定信用管理决策人员、信用管理专职人员、人员、财会人员等相关的信用风险责任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并采用必要的和经济手段来促使这些人员认真履行职责。

2.合理确定考核指标

在对业务部门或业务人员的考核中,应设置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指标,如应收帐款周转率、逾期应收帐款控制比例。

3.试行内部信用风险准备金制度

对信用风险承担者收人中超过企业职工平均收入 (亦可另行确定一个适当的基数)以上的部分,按超率累进的办法,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其所有权不变。

(三)注重风险报酬,完誓信用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

外贸企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企业的风险承担者不仅面临着经济责任的压力,在精神上、上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因此,外贸企业在制订内部分配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外贸企业的特点,对风险承担者给予必要的风险报酬。风险报酬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对企业的风险决策人员、信用管理专职人员、与信用管理相关的其他管理人员如财务部门的有关人员可采用结构工资的形式予以体现,即将这些人员的工资分解为若千部分,风险报酬则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且比重不宜过低,而这一部分报酬的实际取得则应根据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指标的考核结果加以确定。又如对直接从事购销业务的人员采用见利提成分配办法的,可将交易事项按其信用风险程度分为几个档次,其信用风险程度愈高,则分成比例愈高。

(四)建立内容全面反应灵敏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

信用风险信息系统可包括若干子系统,但从内容上看,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与事前控制相关的信息,如客户资信情况资料、客户所在国家(地区)的相关信息、有关中间机构的相关信息、与本企业主营商品相关的国际及国内市场行情等;二是与事中控制相关的信息,如业务进行过程中各环节的实施状况、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客户及相关中间机构等方面的最新动态等;三是与事后控制相关的信息,如人的财务状况变化情况、债权特征的变化情况、债务追讨的进展情况等。

参考文献:

[1]何伟俊.从一则案例谈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J].国际商务财会,2014(9).

[2]王盛恩.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防范措施研究——信用评价[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6).

篇7

1、加工贸易特点视角下的风险成因

一是进料加工。进料加工具有以下特点:(1)自进原料。企业用外汇从国外自行购买进口料件;(2)自定生产。企业进口料件后自己决定产品生产的数量、规格、款式(;3)自定销售。企业根据国际市场情况自行选择产品销售对象和价格;(4)自负盈亏。企业完全自行决定进料、生产、销售,其盈亏也由经营单位承担。对于进行进料加工贸易的企业来说,由于料件的供应者和产成品的接受者不尽相同,在出口收汇中存在与一般贸易出口相同的自定销售、自负盈亏等风险。在进行海外销售过程中,通常会遭遇到来自进口国政府政策变动导致的贸易壁垒和汇兑风险,由于进口国内战争或政治暴乱导致的政治风险,由于进口方缺乏偿付能力和付款意愿的商业信用风险。二是来料加工。来料加工具有以下特点:(1)不动用外汇,料件进口由外商提供;(2)料件及加工的成品所有权属于外商,企业只按其要求加工,对货物无处置权;(3)来料加工的进口与出口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外商往往既是料件的供应者又是产成品的接受者,其合同不是以货物所有权转移为内容的买卖合同;(4)来料加工的双方是委托加工关系,由外商承担盈亏责任,企业只按合同要求进行加工,收取工缴费,不负责盈亏。由于在来料加工贸易中,企业无货物处置权,不自负盈亏,因此,对于仅从事来料加工的企业来说,只存在有限加工费的收汇风险,遭遇重大海外风险的机率不高。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开始进行全球布局,形成了在境内生产、境外销售的利益链条。对于出口企业在境外的集团内销售,即由国内生产工厂将产品出口至其海外分支处,属于内部结算因而不存在收汇风险;但对于出口企业的集团外销售,即由国内生产工厂通过其海外分支进行海外销售合同签订,而将货物直接发送至海外最终买方处,同样存在无法收回货款的风险。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中的收汇风险存在与一般贸易出口类似的风险保障需求。

2、行业视角下的风险成因

一般来说,我国有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多为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超过80%)轻工产品等生产制造企业,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受国内技术限制,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核心组件必须通过进口实现。例如,家电行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中,国内的技术标准尚未达到国外买家的要求标准,必须从国外进口相关零部件,在中国组装完成后再销往国外,形成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其二,受国内自然资源限制。以轮胎制造行业为例,我国天然橡胶资源匮乏,主要集中于海南和云南两地,国产天然橡胶难以满足我国橡胶工业需求,轮胎制造企业所需的天然橡胶基本从国外进口。其三,受原材料价格影响。具有丰富外贸经验和成熟成本控制手段的出口企业,往往会通过对比国内和国际原材料价格来确定原材料的采购地。例如,2009年,国际铜价远低于国内价格,不少曾经从事一般贸易出口的铜制品企业,改为从国外进口铜,制成相应产品后再出口国外,形成加工贸易出口。由此可见,对于由于上述原因而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需要自定销售、自负盈亏,在出口收汇中面临的风险与一般贸易出口完全相同。

二、应对海外收汇风险的建议

1、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收集和评估客户信息、授予信用额度、回收应收账款等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在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实现销售收入最大化和销售成本最小化。企业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识别、分析和衡量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信用政策,以规避高信用风险交易,有效转移部分信用风险,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信用风险管理,包括事前调查、事中监督和事后调整三个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信用风险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如不重视,很容易被忽略;同时信用风险与传统财务风险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如不加以管理,容易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并建立适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和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规避和减少经济波动给其带来的损失,还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有助于企业稳定和长期发展。

2、综合运用各种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实现收益最大化

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专业性工作,仅凭企业自身精力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企业在内部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应充分借鉴和合理利用第三方专业工具。专业资信评估服务能使企业快捷掌握客户财务及经营信息,完善信用风险评估与决策体系,规避个别高风险交易;专业商账追收服务通过对应收账款及时和大力度催收,可以有效地促进信用销售资金及时回笼,防范应收账款逾期导致的现金流断裂风险;信用保险贸易融资、保理等业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防范因信用销售造成的资金短缺,波及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风险。企业根据自身经营和财务需求,合理组合和运用上述专业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以达到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3、合理利用信用保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各种风险也在逐渐加大,信用风险是主要风险中之一。因此,分析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途径和方法,对促进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用风险的内涵及主要形式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不能正常履行合约或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导致交易另一方或债务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到期不能履行合约义务的违约风险;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信用品质变化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信用差价风险。

信用风险一般可分为违约风险和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劵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约的条件而构成的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健全,尤其是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根本性问题未能解决,没能有效的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不高,政策性任务和行政干预还很多,风险承担的边界并不明确。董事会的组成和运作缺乏独立性,风险的管理层次多,但效率差,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部门行使职能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限制和干扰,造成决策的效果不佳。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半计划、半市场的环境中经营,制约了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造成目前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一是信贷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贷款审查制度还不够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设计仍然存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信贷人员进行贷款审查时仍然以主观经验判断为主,随意性较大,不论是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还是贷后检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并且在贷款发放以后,银行就很少检查、监督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资金的安全性很难得到保障,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二是风险管理模式分散,规划上各自为政,缺乏对行业、地区风险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抵御行业、地区等系统性风险能力弱。商业银行未形成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对跨境、跨区集团与关联客户的风险控制以及产业风险集中的监测与控制不到位。同时,不同机构对同一客户的准入退出策略相互冲突。信用系统分散,为一体化经营、集中管理造成了很大障碍。

3.信用风险的内控制度不完善

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商业银行更加注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的控制;缺乏全面、客观评估各类风险的机制,对于偶有发生的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总行、支行的运行系统作用,控制系统的更新发展相对滞后,并且总行对分支行的管理和把控力度有限;垂直管理的模式使得交流渠道较为狭窄,信息传递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漏损、偏差;内部稽核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其评价和监督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界定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较为突出。

4.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也越来越复杂,计量准确、结构复杂的模型被大量运用到信用风险的管理中。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主要采取的是将专家方法和单变量方法相结合的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随着风险日益多元化,这种度量方法显然无法适应高度风险管理水平的要求。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1.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金融法制建设是改善金融环境的保证,金融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商业银行能否健康发展,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的信用质量。首先,应通过立法规范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的业务。其次,要通过立法使银行业的经营业绩披露透明,完善银行保险体系,保护存款者的利益。最后,通过立法建立银行的准备金制度,并且建立一套统一的外部监管体系并规定监管者的权利和义务。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应全面覆盖业务的各个操作环节,做到各种控制制度和奖罚办法公开透明,保证各项制度在总行和各分行、支行之间顺畅实施,确保工作人员有章必循、违章必惩、不徇私、不舞弊。要转变过去的垂直管理模式,重新构建内部控制组织结构,遵循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制衡机制。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的控制,建立高层管理人员信息档案系统,并进行动态监控;对银行的表内、外业务要有完善的内部监督和风险防范制度,严格禁止超越权限和违反程序的放款行为。强化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有效抵御信用风险的发生。

3.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的模式。商业银行应将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以及各种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组合中包含的这些风险都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中,依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算并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次要构建完善独立的、纵向式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纵向架构,来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和新环境下发展的需要。再次,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建立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应坚持“三结合”:一是国际标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二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三是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先进评级技术,特别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就评级方法而言,内部评级法是《新巴塞尔协定》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体现了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成果。我国商业银行要学习其模型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逐步建立起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

4.加大人力资源培养力度

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建立健全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规避和抵御风险,银行可以选拔优秀人才出国进修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将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引入我国银行的实际操作中;加强对现有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不断学习和更新风险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把握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剑峰,卜素.西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2004,(9).

[2]单新磊.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