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网络新媒体建设8篇

时间:2023-12-19 11:22: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网络新媒体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新媒体建设

篇1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网络公众平台建设;存在不足;改进思路

一、高校网络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思路

推进高校网络素质教育首先要充分认识网络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给予其高度的重视。当代大学生是走在时代潮流和思想前沿的青年群体,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接纳能力。随着其学习、生活、娱乐等网络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网络已不再是高校传统教育的辅助手段,正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平台。

其次,要发挥学院、学校在网络素质教育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新浪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交互方式,大学生都是最主要的使用群体。高校需要把新媒体作为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做好思想政治宣传的有效途径,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要调动学生主动接受、参与到网络教育的过程中来,建立互动式网络平台。

第三,要将网络教育与实际结合,制定阶段性目标,实现两者间的统一与相互促进。在网络平台建设中融入学生所学的专业特色内容,推出系列专题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对其进行宣传推广,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参与和受益,最后,再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网络平台的推送内容作出改进。

第四,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大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权力。在学生群体中,成立专门的网络平台建设队伍,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形成“学生带动学生”的良好局面。

二、大学生网络公众平台建设的探索和成果

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创生信息的重要工具,以微信为代表的一系列APP已然成为大学生移动终端的必备应用。其中,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让微信走向自媒体和媒体公器的融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新的育人平台和环境。而微博作为一个能与外界保持良性互动的传播平台,具有影响广、互动性高、方便快捷等优点,颇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对其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学院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下,笔者带领学生团队主要对微信公众平台和新浪微博两个网络平台进行建设。

1、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官方微信平台XISUDY

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官方订阅号XISUDY,主要推送学院新闻和最新动态,旨在全面提高学院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由学院团工委学生会新媒体运营中心负责。XISUDY微信公众平台自2014年5月4日创建以来,经过四段发展历程:单纯的文字信息―加入图片信息―图文内容对应―编辑推送模板,优化推送内容的布局,正逐渐成为学生们普遍关注、内容被持续转载、信息被高度认可、话题被深度参与,具有广泛影响力且教育与管理并重的校内优秀网络公众平台。截止2015年12月13日,关注量达3214人,在展示学院学子风采、学生工作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东语院报微信公众平台

东语院报是我负责的学生组织之一,主要负责出版院级报纸《东方》,组织各色专业文化活动,帮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延伸学习。东语院报微信公众平台是针对本院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成长需求,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文化资源平台。

2015学年上半学期,在学院领导和其他老师的支持帮助下,笔者和院报学生团队实现了以下两方面的建设目标:第一,深入挖掘学院、学校教育资源。一方面,开辟了《东方文明大讲堂》系列讲座(北京大学颜海英、拱玉书教授主讲),并对每期讲堂进行摄影和全程录像,同时在东语院报微信平台设置专栏,推出学生们的听后感想,扩大文化讲堂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第二,开展广泛的网络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了“燃情岁月,我与读书”随想专题和“漫谈中东实事与国际格局”、“朝韩文化月”文化沙龙活动。通过准确把握学生的文化取向,邀请院内专业文化课程老师担任主讲人,进而激发学生和老师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带动身边人的关注和参与,形成师生网络文化建设的良胜循环。

3、新浪微博西外大东语官微、西外大东语14翔之队

西外大东语官微平台主要针对社会公众,为人们近距离了解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运作、动态,提供便捷的渠道。初期的建设目标为:丰富微博的表现形式,树立有学院鲜明特色的微博形象。东语学院现有阿拉伯语、朝鲜语、波斯语、土耳其语、印地语、泰语和乌尔都语7个语种专业。西外大东语官微平台的内容多围绕学院七个语种进行更新,如多语种的美文好句(并分享资源链接)、“东东带你游东方”专题(介绍相关国家的名胜景点)等,也会学院新闻、转载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信息。突出学院的文化内涵,多语种学习氛围,从侧面增加人们对学院的认知。

西外大东语14翔之队微博,是笔者将学生管理工作与网络新媒体结合的另一个尝试。“翔之队”是和东语学院2014级学生的团队Logo,想用微博记录他们在每一次活动中的成长,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弘扬、传播社会正能量。今年7月,为积极响应国家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东语学院“心语东愿”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在青海省循化县小学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在此期间,我们特设新闻采编组,将每天的支教动态更新到西外大东语翔之队微博平台上,截止活动结束,阅读量总计达3万余次。由此可见微博的影响范围之广,而学生们也在社会公众的肯定中,更坚定了奉献的心。

三、现阶段新媒体网络公众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较为单一,缺少立体的内容呈现

微信、微博之所以被大学生们喜欢,是因为这些网络公众平台是“集合了图、文、音、视频等几乎所有的受众接受信息方式,同时兼具互动特性,是媒体增强自身影响力,创建更具粘贴性的受众群体,实现消息覆盖面与效果最大化的重要媒介”。当前,学院网络公众平台的推送形式多为简单的图文搭配,趋于固化;推送内容停留在学院宣传层面,信息展示较为单一。

2、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

微信公众平台对服务号和订阅号都提供了开发模式,开发者可以通过公众平台提供的接口,实现自动回复、获取订阅者、自定义菜单等功能。目前,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所具备的功能和高校学生之间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自主开发能力不足,导致运营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束缚了自身的发展。

3、运营团队的专业性仍需提高

良好的平台建设需要稳定专业的人力资源支撑。学院已有的网络公众平台自建设以来,便交由辅导员和学生组织统一管理。虽然会定期进行培训,但仅依靠具有信息技术能力背景的学生干部是不够的,专业技术指导的缺失使运营团体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得不到大的提升。同时,有限的可用资金也制约着团队的技术设备进一步发展。

四、大学生网络公众平台建设的改进思路

1、丰富形式,优化推送内容

现阶段,在学院师生的反馈建议下,笔者和新媒体运营团队的学生们正尝试在XISUDY和东语院报两个微信订阅号图、文推送的基础上添加音频、视频信息,注重对多种感官素材的利用,提升网络公众平台的传播力和表现力。扩充微信平台信息量,加强推送内容的规划,使推送内容具有实用性(例如推出与学科专业、就业有关的信息),让学生们受益。

2、把握需求,完善平台功能

网络公众平台建设要把握用户需求,完善新媒体体验。即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性、校园日常生活需求,深入研究和分析校园用户的功能使用需求,通过持续地调研评估,确保后期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开发更具准确性和高效率。可以推出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模块,及时获取反馈的信息,积极回应学生所需,加以改进。

3、整合资源,提高专业性

一方面,通过整合优化学生团体的内部资源,打造更专业系统的运营团队。调整新媒体运营中心的内部结构,将新闻采编组纳入宣传部,努力促进宣传工作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外联部与新媒体运营中心的工作联系,新媒体运营中心对外联赞助商进行网络宣传,外联部为新媒体运营中心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广泛联系其他院系,发挥多学科的优势,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技术等专业优势。同时,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应多提供新媒体运行的平台、环境及激励机制,通过聚合和吸引优质的人力资源,更好地推动校内网络公众平台的建设。

五、总结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文化的熏陶和引领。只有紧跟时展步伐,在网络文化中给予大学生浓厚的文化熏陶,在网络中给予大学生健康的精神引导,解答其疑问和困惑,让网络文化素质教育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巨大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肥沃田地,才能真正实现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网络引导和教育,将网络文化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高校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大力推进网络平台进入青年工作,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社会主流文化,加强高校青年工作建设。相信我们只要恰当地利用好微博、微信等网络公众平台,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媒体公器,同时也必将会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发展服务和思想指引,更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平台建设的创新思考.

[2] 马云霞.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建设探索[J].时代教育,2014.11.

[3] 高丽倩,王建虎,张进.新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精品化建设研究―以大学生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

[4] 张丽萍.基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微信公众号的实证分析[J].新闻知识,2015.02.

篇2

19日,来自中央部委、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代表,部分省报网站的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200余人共聚一堂,重温和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交流经验,展望未来,纵论舆论引导新格局和新兴媒体建设。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截至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3.16亿,中文网站387万多个,并以翻倍的速度持续增长。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大大拓宽,群众意见表达空前活跃,网络舆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重点新闻网站和党报网站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在致辞中说,过去的一年,人民日报社实行机构与职能的调整,将逐步形成报纸、网络和手机媒体三个层次的新闻报道新格局,让人民网在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在发言中指出,重点新闻网站要充分认识到肩负的使命,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全面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进一步巩固提高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中发挥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同时,蔡名照提出“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网络传播规律”、“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和“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五大措施阐述舆论阵地、舆论传播力、竞争力、影响力、新兴媒体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认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在舆论宣传领域已经初步完成了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网络媒体必须相应地承担起主流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

据了解,一年来,人民网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发展,效果显著。一是发挥优势,利用红色资源,将为党和政府服务与为广大网民服务有机结合;二是加强策划,完善组织机制、方法措施,舆论引导效果明显提升;三是积极主动,抓好报网互动和融合深化,舆论引导新格局进程明显加快;四是以新技术新应用为引领,推动人民网事业向更广阔领域发展;五是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网络广告、电子出版、无线增值、网络服务,实现经营收入的历史性突破。

关于网络舆论引导,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和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分别就媒体联动构建舆论新环境和网络议政、问政平台的搭建阐述了舆论引导的途径。胡正荣说,传统媒体拥有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和权威优势,新媒体则有多样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的优势,将两者以合理的机制联动和融合起来,会建构一个全新的舆论环境。闵大洪提出主流网络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主阵地,应为广大网民提供议政的平台,为党政各级领导开设―个网络问政的平台。经营发展是第一要务

据《2009: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为4200亿元,网络媒体产值为400亿元,约占10%,但包括重点新闻网站、党报网站在内的网络媒体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小。从发展现状来看,重点新闻网站和党报网站跟一些商业网站相比,存在资金、技术和互联网经验积累不足等先天劣势。

蔡名照在发言中明确提出,重点新闻网站应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适应3G技术推广,加强技术研发,拓展手机媒体服务等新业务,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加快推进转企改制,吸纳国有战略投资者,增强发展活力。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说:“2008年,人民网实现了访问量和收入双丰收。”据了解,人民日报社编委会提出“加强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这三家‘人’字头中央媒体的主体地位”的战略目标,将原来几千平米的工厂用地划拨人民网,目前新增1700平米的改扩建工程已完工,有新建的机房、远程视频访谈室和大演播室等。2008年末,人民网在东京成立了日本株式会社,成为第一个走出国门、实现本土化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2009年初,人民网与《证券时报》合资成立人民在线公司,已出版发行内部刊物《网络舆情》,舆情监测、人民数据库等项目也顺利升级。

包括党报网站和重点新闻网站在内的网络媒体发展、经营模式是业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清华大学教授崔保国说:“网络媒体和其他的媒体一样,商业模式的原理、核心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吸纳用户访问量,第二是增加用户黏性,第三是深度挖掘用户价值,所以网络媒体必须有吸引用户和流量的内容。”他认为,重点新闻网站和党报网站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网站内容一定打破党报编排的思维定式,按照网络媒体的思维方式去办,整合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并整合“富媒体”概念;网站的经营一定要走出报业经营的窠臼,注重客户市场感知力;党报网站定位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坚持主流化、大众化,坚持高品位;用网络思维办网站,实行市场化机制,坚守竞争原则,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包括团队持股和投资多元化,并推行资本运作。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张东明认为党报网站等网络媒体的科学发展必须创新盈利模式,按照宣传规律、新闻规律、互联网规律和市场规律发展壮大党报网络事业。总结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发展网络媒体的实践,他认为,党报网站不应照搬传统的报纸“二次售卖”理论,而应该借鉴商业网站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创新“二次售卖”理论;在市场开拓和盈利模式方面,既要推进内容销售、合作建设党政网站、网络广告、活动收入以及开发手机报、手机网站等业务,又要创新思维探索新的盈利模式;进行运营模式创新,通过发挥传统媒体在内容制作上的专业能力,逐步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的“全媒体传播”;同时必须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借鉴商业网站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营销理念,加以创新和运用,建立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分配激励机制,比如推行团队持股或全员持股。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进一步融合

随着3G的推广和普及,电脑屏、电视屏和手机屏“三屏合一”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新兴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同样不可逆转。依托权威传统媒体而生的网络媒体,又该怎样发挥母体资源优势,实现自身与母体真正联动与融合?

据吴恒权介绍,自2008年以来,《人民日报》的报网互动和融合也进入新的探索和实践,探讨报网融合的思路和办法,从原来互相转载、推荐向共同策划、同步实施、后期深化、延长链条等方向全面转变。吴恒权说:“前不久,人民日报社启动了机构与职能的调整,组建新闻协调部,成立地方分社,建设公共稿库,这些举措都将从体制机制上推动人民网作为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融合。”

何加正也在发言中指出,人民网以新技术新应用为引领,以改造提升技术设施为基础,以网络电视、手机媒体两个新领域为重点,加大全面推广新技术新应用的步伐。据了解,人民网目前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3G手机视听节目内容服务许可证。

篇3

【摘要】本文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兴起的浪潮中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从课程体系设定、实践基地教学方式、遇到的问题和设想三方面来论述地方高校如何整合资源达到新专业新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 全媒体技术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对1998 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 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修订,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这次修订的专业目录和专业管理规定,是为了建立科学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此新目录中,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一个特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增设符合当前新媒体产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黑龙江工程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2 年开始招生,是东北三省首家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专业以文学、新闻学、传播学为背景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以全媒体传播、虚拟演播实验室为应用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断适应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发展,重视人才的创新性、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可塑性,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2012 年新目录出台,同时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有8 所,2013 年又有28 所高校开办该专业,教育部最新批复的2014 年有20 所高校开办此专业,由此可见,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已经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岗位,尤其是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以新媒体的形式出现衍生出来的人才需求量较大。现在所有开办新媒体专业的高校共同组建了新媒体联盟,每年不定期的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研讨会,笔者切身感受到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和中国传媒大学所能利用的资源相比差距比较大,特别是经费支持方面我们的投入远小于中国传媒大学,那么如果用仅限的资源整合出最大的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我们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差异化办学,培养目标要更好的服务于地方,并且专注于一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课程体系设置体现全媒体技术应用平台特色

任何专业的培养特色所依靠的都是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学了什么样的课程直接体现出我们要培养的学生能力,现在全国新闻教育呈现的是办学规模办学点的扩大,同质化也就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们所学的东西和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到底有多大的区别,用什么课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去区分新媒体专业的特色这是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很多高校,其中有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传南广学院等具有传媒特色的院校,同时我们和黑龙江地区的新闻主流媒体对新媒体平台现在最紧缺什么样的人才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包括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新闻网、劲彪新闻app 等媒体,主要就是为了探究课程体系的设定,我们需要做的是掌握本地区新媒体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

在2014 年我们将全国主流的全媒体信息编辑平台搭建进我们的实验室,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样一条新闻内容生产很轻松的可以转化成网页模式、手机app 模式,特别是对于视频内容生产的推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为止在东北高校行业内这是独有的。同时我们的课程体系紧跟全媒体平台步伐,让学生们参与手机app 制作,微信公共号内容生产、推送营销,使学生们很是受益。

二、依托实践基地培养复合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

想让学生们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高校教师首先要经常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依托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师能够成为双师型教学的典范,黑龙江工程学院出台了相应政策和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到各大主流媒体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将行业内最新鲜的技术要求和学生能力需求补充到课堂,让学生们始终感受到行业动态。

那么实践基地的“学与练”对学生们的技能信心的培养就更重要了,在这里以技术类课程学习脉络为例,因为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们在实践基地展示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大一到大四是从平面认知—立体认知—全媒体平台认知—学生自身最擅长的技术认知脉络顺序。

依据实践单位反馈行业内现在最紧缺的是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才。媒介大融合环境下,媒体类工作者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生产管理、受众分析、受众反馈效果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从技术层面来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既会新闻写作并且能够进行ps 平面编辑,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发出去,得到信息反馈之后能够进行spss 软件数据分析;同时学生们能够掌握新闻摄影摄像技术,采录完新闻事件之后回到实践单位能够进行audition 音频处理,edius 视频编辑,并且会ae 特效片头片尾制作,将这一切都做好了之后,新媒体复合型人才还会将这些内容换个形式发到网络平台上,那么就要求会flash 动画制作、网页设计和手机app 制作。

鉴于行业内所紧需的人才要求,我们不仅开设了相关技术类的课程而且还更新了课程考试方式以及考核标准,其中包含了四个部分:理论测试10%、媒体实践20%、媒体类相关作品60%、课堂出勤学习态度10%,新的考核方式更好的和实践基地结合,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中练,练中学。

三、存在的困难和未来的设想

校内实践设备和课程难以匹配,媒体类专业属于“烧钱”专业,办学投入很大,但是回馈反应慢,特别是教学实践设备更新升级太快,新闻传播类实践教学相比其他文科实践教学是需要重装备的,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新闻是文科中的工科”。媒体类的设备往往价格高、消耗大、换代快。而且作为一个新专业还没有打出名头的时候想获得大的投入很难,全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2012 年有第一届学生,全国至今还没有此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在教师工作层面来讲,目前一线教师大多将大部分的精力时间投入到科研,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尤其是参与本科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热情度不够。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教师带队制作的新闻采编作品、广播电视微电影作品、广告作品和摄影作品都不算科研成果,这样就造成了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践作品的动力就低了。

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们有一些想法:第一,实践设备靠学校扶持,也鼓励学生们到实践单位去实际操作;第二,带学生们生产出的媒体产品,鼓励学生拿出去参加大赛,以扩大知名度,并且得到学校的资金奖励。第三,和实践单位沟通好,资源整合、联合指导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培养,实现两个实践教学主体资源共享,让学生们参与行业媒体,让行业媒体指导教学,切实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办得特色鲜明,让学生满意。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ahgj.gov.cn/72/view/1835

②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 现代传播》,2014(2)

篇4

网络武器民用化

将导致勒索成为最流行模式

齐向东在演讲中称,网络战“不费一枪一炮”,就能达到传统战争破坏政府、经济、社会正常秩序的系列目的,勒索病毒攻击就是这种形式。

在刚刚过去的6月底,勒索病毒变种Petya卷土重来,距Wannacry事件仅过去了一个多月。齐向东总结说,经过对比分析,勒索病毒变种有传播速度更快、破坏性更强以及目的性更复杂的趋势。

传播速度上,新病毒变种的传播速度达到了每10分钟感染5000余台电脑;破坏性上,大量基础设施遭到攻击,危害性极大;目的性上,“黑客”不再单纯地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搞破坏,而带有国家背景的攻击极有可能隐藏在黑产面具的背后。

齐向东认为,以“永恒之蓝”勒索病毒为标志,网络攻击已经从过去的“弱感知”变成了“强感知”,大部分人从“围观者”被迫成为了“受害者”。同时,“网络武器民用化”的趋势将导致勒索成为未来最流行的模式。

“以前网络攻击的目的是破坏,但在大数据时代,用网络漏洞进行勒索不仅能快速地破坏企业和机构的基础设施,还能实现盈利。”齐向东说。安全行业将演变为

人才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攻击,传统的安全防护思路和技术已经失效,建设全新的网络安全体系迫在眉睫。

齐向东表示,在建设全新的网络安全体系时,人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安全行业将演变为人才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原来用硬件设备和软件构成的、以防护为主的安全体系已经不适用了,取而代之的将是防护系统与安全人员应急处置相结合的新体系。

除了强调人的作用,齐向东认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应急响应是网络安全系统的核心。勒索病毒事件充分证明,安全应急响应的速度和质量,对保障网络安全至关重要,而态势感知系统能够自动感知预警,为应急响应提供保证。

此外,终端、网络、服务器三方联动的防护体系是应急响应结果的关键。齐向东说,360对100余家机构抽样统计表明,即便是大型的机构,建设了终端管控体系,也存在明显的安全死角,导致应急措施无法有效执行。如果能组成三方联动的防护体系最好,如果不能,至少三条线分别能自动响应,比如在云端“一键执行”统一安全策略,这能为响应赢得宝贵时间。

我国网络安全建设的投入

与美国相差15倍

齐向东认为,一直以来,我国在网络建设上存在着重业务应用、轻网络安全的现象。目前,我网络安全建设的投入与美国相差15倍,应尽快补齐。

“我国网络安全投资占整体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比例不足1%,与美国的15%、欧洲的10%相比存在巨大差距。”齐向东说。

篇5

【关键词】多媒体通信 校园网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上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内容也日臻完善,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多媒体教学的校园通信网建设与规划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是校园网建设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普通高校电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与学术科研的特点,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的建设,应适应和满足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需求。(1)利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组网,实现intranet网的基本功能和服务,比如,www、ftp、e-mail和数据库服务等;(2)采用web/server或clint/server技术实现视频广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实时视频监控、远程实时多媒体教学;(3)建设开发以下网络多媒体制作使用环境: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平台、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虚拟实验室等等。以满足进行包括视听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内的各种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需求;满足为各学科教师、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国内外有关的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料、学术前沿动态信息的的需求;满足提高各部门办公效率的需求;满足宣传和文化娱乐的需求;满足传播信息的需求;满足教育技术自身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的需求。

二、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功能概述

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在功能设计上,既要考虑计算机技术、CATV技术和网络技术现有的设备水平,也要考虑今后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既要考虑高校自身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现状,也要考虑文化、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多媒体功能。

1.可以传送多套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调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模拟电视、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

2.多媒体应用系统。引进或开发以下应用系统:视频广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实时视频监控、远程实时多媒体教学、网络多媒体开发制作使用环境(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平台、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虚拟实验室)。为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条件;为教师备课和优化教学设计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自学、复习、开辟第二课堂提供方便。

3.数据通信。计算机联网、Internet、教育科研网及其它专网的互联。

4.信息资源。主要是指支持多媒体应用系统运行的数据源。它主要包括视频点播音像库、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电子题库、数据库访问、电子图书资料馆、教学管理、信息咨询服务等。

5.网络服务功能。主要用于开通www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和数据库服务。

三、网络建设有关技术问题讨论

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主要由几大部分组成:主干技术、网络布线、系统平台、设备选型。

1.主干技术选择:采用具有高服务质量的网络主干技术。目前,校园网主干主要采用四种技术,FDDI、ATM、交换式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①保持原有CATV接收卫星电视、播放音像资料及传输模拟电视信号的功能;②配备有双向控制CATV多媒体教学系统或VOD系统节目服务器以及可接收、存储和管理媒体素材的设备及支撑软件;③配备有数据系统的主服务器、相关网络协议支撑软件及前端接口单元,提供局域网的网络支撑协议和运行软件及数据,提供路由器及网桥等网际互联设备的接口,允许本以太网和外部数据网络,以及其它以太网和Internet网互联;④可以配备有程控电话交换中心和电话系统前端接口单元,实现电话子系统交换,并具有和外部电话系统兼容和相配的接口单元;⑤具有优良的可扩充性、兼容性功能;⑥具有高智能化功能,主要设备采用冗余配备,在前端能自动设置、校准、接入和切换,对全系统能自动监测和遥控诊断,实现全网自动管理和维护。

2.网络布线是在园区内建筑物间或建筑群内,布设网络传输线路,在园区网建设中,要求布线系统均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布线系统,考虑到多媒体信号的传输,在布线系统的设计上,网络主干、分支到用户端有足够的带宽。带宽的计算可以采取由桌面带宽、分支带宽到主干带宽的估算方法,主要拓扑结构应选用有利于双向传输的星型拓扑结构,园区网中采用光纤、双绞线的混合布线方式。传输介质可视校园区域和经费情况选用光缆或同轴电缆。采用光缆的芯数应不少于4芯配置,采用同轴电缆的,应选用屏蔽性能好的。用户分配网可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采用星型与树状型拓扑结构和分配——分支方式。分配网电缆要选用屏蔽系数指标高的四屏蔽电缆。

3.网络系统平台的选择:构建校园网的网络系统平台通常有四种:UNIX、LINUX、NETWARE和WINDOWS NT。

4.设备选型

设备选型主要包括交换设备、服务器、路由器选型。

(1)交换设备:采用高速网络交换设备;选择同一公司的产品集成方案;与已有局域网的交换设备兼容;采用具有二、三层交换功能的系统配套网络设备;有组播功能的灵活配置。

(2)服务器:作为校园网的关键设备,服务器应该具备速度高、存储容量大、吞吐能力强、性能可靠、扩展性强、连网和管理功能强等特点。用于多媒体教学的服务器大多属于专用服务器。

从多媒体服务角度考虑,主要应对www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课件库服务器进行合理的选配。

①www服务器:是网络运行的核心服务器,通常兼作域名服务器、FTP服务器。访问量大,根据学院规模大小,采用适合自己规模的服务器。通常,对于综合性大学(3000-5000信息点)应该使用企业级的服务器。对于中型校园网(1000-3000信息点),可以采用部门级服务器和支持多CPU的顶级PC服务器。对于小型校园网(100-1000信息点)用户,可以采用支持多CPU的顶级PC服务器。

②视频点播服务器:是用于网上用户点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器,这种服务器要求速度快、容量大、可扩充能力强。

③多媒体课件数据库服务器:主要用于存储多媒体课件,实现网上多媒体课件的资源共享,目前,用于存储管理多媒体课件的数据库应用最多的是sql server和lotus/domino数据库。这两种数据库要求服务器的内存要足够大,硬盘空间也要足够大,运行速度要求高,适合多用户的访问需求。因此,大、中、小型院校,应该配备企业级、部门级或多cpu的pc服务器。考虑到备份和发展的需要,应该留有足够的内外存扩展空间。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采用双机热备份和磁盘镜像,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篇6

关键词:多媒体通信校园网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上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内容也日臻完善,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出发,多媒体教学的校园通信网建设与规划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是校园网建设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

根据普通高校电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与学术科研的特点,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的建设,应适应和满足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需求。(1)利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组网,实现intranet网的基本功能和服务,比如,www、ftp、e-mail和数据库服务等;(2)采用web/server或clint/server技术实现视频广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实时视频监控、远程实时多媒体教学;(3)建设开发以下网络多媒体制作使用环境: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平台、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虚拟实验室等等。以满足进行包括视听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内的各种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需求;满足为各学科教师、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国内外有关的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料、学术前沿动态信息的的需求;满足提高各部门办公效率的需求;满足宣传和文化娱乐的需求;满足传播信息的需求;满足教育技术自身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的需求。

二、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功能概述

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在功能设计上,既要考虑计算机技术、CATV技术和网络技术现有的设备水平,也要考虑今后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既要考虑高校自身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现状,也要考虑文化、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多媒体功能。

1.可以传送多套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调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模拟电视、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

2.多媒体应用系统。引进或开发以下应用系统:视频广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实时视频监控、远程实时多媒体教学、网络多媒体开发制作使用环境(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平台、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虚拟实验室)。为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条件;为教师备课和优化教学设计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自学、复习、开辟第二课堂提供方便。

3.数据通信。计算机联网、Internet、教育科研网及其它专网的互联。

4.信息资源。主要是指支持多媒体应用系统运行的数据源。它主要包括视频点播音像库、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电子题库、数据库访问、电子图书资料馆、教学管理、信息咨询服务等。

5.网络服务功能。主要用于开通www服务、ftp服务、e-mail服务和数据库服务。

三、网络建设有关技术问题讨论

多媒体校园通信网络主要由几大部分组成:主干技术、网络布线、系统平台、设备选型。

1.主干技术选择:采用具有高服务质量的网络主干技术。目前,校园网主干主要采用四种技术,FDDI、ATM、交换式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①保持原有CATV接收卫星电视、播放音像资料及传输模拟电视信号的功能;②配备有双向控制CATV多媒体教学系统或VOD系统节目服务器以及可接收、存储和管理媒体素材的设备及支撑软件;③配备有数据系统的主服务器、相关网络协议支撑软件及前端接口单元,提供局域网的网络支撑协议和运行软件及数据,提供路由器及网桥等网际互联设备的接口,允许本以太网和外部数据网络,以及其它以太网和Internet网互联;④可以配备有程控电话交换中心和电话系统前端接口单元,实现电话子系统交换,并具有和外部电话系统兼容和相配的接口单元;⑤具有优良的可扩充性、兼容;⑥具有高智能化功能,主要设备采用冗余配备,在前端能自动设置、校准、接入和切换,对全系统能自动监测和遥控诊断,实现全网自动管理和维护。

2.网络布线是在园区内建筑物间或建筑群内,布设网络传输线路,在园区网建设中,要求布线系统均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综合布线系统,考虑到多媒体信号的传输,在布线系统的设计上,网络主干、分支到用户端有足够的带宽。带宽的计算可以采取由桌面带宽、分支带宽到主干带宽的估算方法,主要拓扑结构应选用有利于双向传输的星型拓扑结构,园区网中采用光纤、双绞线的混合布线方式。传输介质可视校园区域和经费情况选用光缆或同轴电缆。采用光缆的芯数应不少于4芯配置,采用同轴电缆的,应选用屏蔽性能好的。用户分配网可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采用星型与树状型拓扑结构和分配——分支方式。分配网电缆要选用屏蔽系数指标高的四屏蔽电缆。

3.网络系统平台的选择:构建校园网的网络系统平台通常有四种:UNIX、LINUX、NETWARE和WINDOWSNT。

4.设备选型

设备选型主要包括交换设备、服务器、路由器选型。

(1)交换设备:采用高速网络交换设备;选择同一公司的产品集成方案;与已有局域网的交换设备兼容;采用具有二、三层交换功能的系统配套网络设备;有组播功能的灵活配置。

(2)服务器:作为校园网的关键设备,服务器应该具备速度高、存储容量大、吞吐能力强、性能可靠、扩展性强、连网和管理功能强等特点。用于多媒体教学的服务器大多属于专用服务器。

从多媒体服务角度考虑,主要应对www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课件库服务器进行合理的选配。

①www服务器:是网络运行的核心服务器,通常兼作域名服务器、FTP服务器。访问量大,根据学院规模大小,采用适合自己规模的服务器。通常,对于综合性大学(3000-5000信息点)应该使用企业级的服务器。对于中型校园网(1000-3000信息点),可以采用部门级服务器和支持多CPU的顶级PC服务器。对于小型校园网(100-1000信息点)用户,可以采用支持多CPU的顶级PC服务器。

②视频点播服务器:是用于网上用户点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器,这种服务器要求速度快、容量大、可扩充能力强。

③多媒体课件数据库服务器:主要用于存储多媒体课件,实现网上多媒体课件的资源共享,目前,用于存储管理多媒体课件的数据库应用最多的是sqlserver和lotus/domino数据库。这两种数据库要求服务器的内存要足够大,硬盘空间也要足够大,运行速度要求高,适合多用户的访问需求。因此,大、中、小型院校,应该配备企业级、部门级或多cpu的pc服务器。考虑到备份和发展的需要,应该留有足够的内外存扩展空间。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采用双机热备份和磁盘镜像,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篇7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 校园文化建设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并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新的特质。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向新媒体延伸的现状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是当今新时代伴随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1]。为区别以往校园的四大媒体:校园广播、校报、校园新闻板和校园电视,当今意义上的“新媒体”主要包括校园互联网网络、BLOG、校园论坛、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随着承载着新兴的校园文化的新媒体涌入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一系列的传播媒介、科技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并使校园文化具有了新的特质,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内涵。当下,新媒体对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与渗透,形成了校园新媒体网络亚文化,使得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呈现出较强的互动性和交互性等新的特点。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而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更是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新课题。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认知与关注

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是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今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更多呈现出时代特征,对塑造健康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重要的现实需要[2]。对于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校园互联网网络、BLOG、校园论坛、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网络原创视频等最受大学生的青睐,并且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网络文化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二)校园文化与新媒体网络文化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有形的校园文化可通过院校所在的区域的地理标识,各具特色校园环境、风格迥异的校园建筑、意义深远的校名、校徽、校训、校歌等有形载体来呈现;而无形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在科研教学、学生文体活动、校园生活中孕育出的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校园氛围、人文精神。新媒体网络文化富含的价值体系、舆论导向以及生活方式,都无形中贯穿于校园文化中,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整体把握传统校园文化与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的互融共进。

(三)高职院校新媒体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现状表明,部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只停留在信息的层次,虽然在一定层面上提供了BBS、留言板等交流沟通平台,但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互动较少。当下校园新媒体网络建设现状中存在诸多不足,如:内容单调,更新速度慢,缺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形式,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信息交流受阻,缺乏学生互动,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等。现有校园文化渗透教育没有充分依托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从而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对传统校园文化渗透教育的提升。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拓展校园文化载体,传承中不断创新

随着当今高新科技的普及,校园新媒体网络建设也日趋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在深入利用新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同时也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针对新兴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迅速用正确积极的思想占领新媒体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校园新媒体领域的蔓延[3],引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学院应当作为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的引导者,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使之校园新媒体行之有效,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

(二)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高职院校有区别于本科院校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不同的职业院校间也往往因为办学导向、人文底蕴、校史制度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落实到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中弘扬“职业”灵魂,塑造“职业”形象,培养“职业”素质等职业性教育特征,通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立足于本校校情,找准院校定位,把握时代特色,形成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苏毅清.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1).

[2]周辉.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2013(03).

[3]丁金诺.论新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作者简介】

张伟明 (1986―)陕西西安人,男,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西安理工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

篇8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人们自我发展的要求。二十一世纪,现代远程的开放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由于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无论在任何时候与任何地点,人们都能够获得知识,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而实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电大多媒体资源无疑是重要保证,否则,不能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需要,那么无疑使得开放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消失。

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关键与核心就是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资源不但包含了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文字教材,同时包括了IP课件,音像资料,CAI课件,VCD等多媒体资源。电大多媒体网络教育的基础无疑是计算机网络建设。因此,要实现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一方面加强教学资源本身的建设,同时,另外一方面要加强电大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从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实现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1 构建良好的电大网络,确保电大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环境必须构建基于开放式人才教育培养的理念,构建具有智能化,交互式的电大校园网络,从而确保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基于思想的转变,创建具有个性化和特色的电大校园网络,从而使得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提高积极性。因此,电大网络的建设必须基于当地教育实际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自足于实际效果,体现“用”的服务理念。按照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元化,实用化,智能化的建设原则,对电大教学网络环境进行规划。

第一,构建综合的电大多媒体网络天网系统。利用数字卫星接收系统等实现对于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下载,而对于卫星上IP的教学课程通过计算机进行接收,对于VBI教学数据资源同样通过计算机进行下载;对于卫星上的DVB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进行接收。

第二,构建综合的电大多媒体网络地网系统。①基于科学的教育网站构建的理念,将多种媒体技术相融合。电大多媒体网站在远程教育中起着传播媒体的关键性作用,因此,电大网络整合不同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播,同时另一方面,为电大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信息。学生在电大多媒体网络进行浏览,提出各种疑问,老师通过多媒体网络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进行作业布置等,不但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便于电大教师的远程教学。②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应该进行在线平台的安装,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为了构建先进的开放式教育,我国中央电大,高校以及省级高校进行合作,对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了开发,因此,电大多媒体网络需要安装电大在线平台,从而确保能够对中央电大的教学资源进行下载,提供给学生随时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③电大多媒体网络的建设必须对数据库进行扩建,通过设立镜像服务,使得不同的资源能够进入镜像服务器,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量丰富的学习资源;④为了优化教育资源,电大多媒体网络通过对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的安装,实现了交互式的学习。

第三,构建电大多媒体网络的总控中心。基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把电大多媒体网络系统的天网系统和地网系统进行统一,保证了对系统的有效利用与管理,同时实现了电大多媒体网络系统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2 充分应用电大网络优势资源,确保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管理

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不但包含了多媒体的教材,同时也包含了教学过程中各种动态的资源。基于社会对新技术需要以及教育大纲的要求,电大多媒体教材设计涵盖了文字,IP,CAI,VAB等音像教材与课件,基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情况,利用卫星电视,计算机等进行答疑,作业,辅导等。因此,加强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实现电大多媒体网络资源的系统化。电大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要基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从而确保学生学习循序渐进。同时,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标签处理,进行系统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避免学生资源使用的盲目性。可以基于专业的教学计划,从而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进行编排,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课时数进行确定,确定网络的使用。针对课件接收,IP课程,VBI信息等按照网络播课的情况,对于一次没有下载完全的,能够进行复播。电大多媒体网络资源的系统化,使得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具有了非常好的基础,从而使得学生自主网络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第二,构建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多元化。电大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高校开发的教学资源,对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搜集和整体,让后整合到电大多媒体网络镜像服务器,通过资源的优化,实现了电大多媒体网络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对不同学生的需求都能够满足,便于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网络资源的下载与利用。在电大多媒体网络系统中,安装DVB卡,可以使得学生将课件进行下载,实现了离线学习,学习更加有针对性,从而无疑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

[参考文献]

[1]潘俊,杨亚萍.地方电大在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4):38,3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