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公司绩效审计8篇

时间:2023-12-18 15:27: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司绩效审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司绩效审计

篇1

关键词:政府审计;绩效审计;投资公司;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6-0096-02

国有投资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营,从机构数量和资金规模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弥补市场缺陷、引导民间投资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经营模式为以资本运作的方式进行股权项目投资,这种行业特性也决定了投资公司较为适合开展绩效审计。笔者通过理论探讨与具体审计实践相结合,就新时期投资公司绩效审计的方法与创新提出管见。

1. 以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为基础,注重发现企业内部管理及内控制度制定、执行方面存在的漏洞。审计中首先要索要公司内控制度汇编,全面了解公司内控制度内容,了解业务实际经办流程与管理情况、查阅各项档案管理情况和会计账簿等测试内控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其次,鉴于目前审计对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开展投资公司绩效审计仍要以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为基础,审计人员应确立规范性和效益性双重思维,从核查企业财务入手,对发现的问题应多角度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并揭示企业在内控制度上的缺失及内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并积极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交流沟通,切实起到促进企业查找管理漏洞、改善加强管理的作用。如在对某投资集团审计时发现其设在外地的子公司自行决定收购经营项目和免收部分应收账款作坏账处理,集团总部均是事后才知晓。同时集团对各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却没有统一的资金占用费标准,基本均为无息占用,影响各子公司经营成果的准确核算;各子公司对固定资产的认定、折旧年限执行标准也不统一。审计人员发现这些问题后深入找寻制度根源,从而发现集团对所属子公司缺乏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各项监督约束机制和管理办法,资金集中管理及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内控制度也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2. 围绕业务经营情况,注重发现不属于违纪违规问题,但对企业经营有一定影响或者不合理的现象。审计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坚持把强化监督与为企业服务结合起来,在查错纠弊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企业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影响企业经营的问题,以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由于这些问题并不违法违规,企业往往缺乏破除、改革的动力,需要外力推动。如:某投资公司下属一家全资子公司审计日资产已近2亿元,但该公司自成立起一直聘用税务师事务所人员记账,公司总部只委派总部财务部一名人员兼任出纳,造成该公司会计核算简单、粗糙、滞后,与企业经营管理脱节。

3. 注重搜集合同、协议、会议纪要等非财务信息资料,检查各项决策程序否完备、合规,并充分了解各项投资决策项目后续运行情况和经济效益情况来反思决策的科学合理性。作为以股权经营为主的投资公司,每项投资都伴随着一个重大经营决策,而能够获取较好的投资回报必须以科学的投资决策为前提,因此全面、合理、科学的评估、分析和选择投资项目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审计人员来说,重大经营决策的审计评价是一个颇为艰难的课题。在对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进行分析时,可从查阅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议纪要和投资项目档案资料入手,了解公司各项重要决策,审查项目投资前期调研考察、可行性分析、专家论证等资料的完备性,并注重了解各项决策后续运行效果,通过各投资项目进展情况、运行效率、盈亏状况,查看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有无形成风险或重大损失浪费及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从而对各项重大经营决策的程序是否完备,是否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价。审计分析和评价看似有点“马后炮”,但却可以起到亡羊补牢、防范警示的作用,有助于被审计单位进一步严格规范投资程序,增强决策能力,提高决策水平。

4. 注重搜集行业主管部门掌握的行业平均标准和企业连续三个年度的财务数据,计算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并进行横向、纵向对比,从而对企业整体经营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审计时收集企业近三年会计报表,分别计算企业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各项指标进行纵向对比,并搜集权威部门的平均指标进行参照对比。比如与国务院国资委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投资行业平均水平、优秀水平进行横向对比。通过指标计算、对比,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四个方面对公司整体经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对变动幅度较大的指标分析具体影响因素,从而揭示促进企业发展的真实动力及导致企业倒退的真正原因,找到公司运营存在的差距和取得的成绩,分析公司发展潜力。

5. 注重区分项目行业类别,对比、计算投资项目实现经济效益情况,兼顾考虑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对投资项目效益性和风险性进行综合分析。审计中,可根据投资公司主营业务为股权、债权投资的特点,搜集股权投资项目财务报表、持有期分红情况及委托贷款利息收入情况等,制作相应的股权、债权统计表对各项目投入资金与实现经济效益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对持有股权、债权项目:一是通过投资项目实际取得分红和投资持有期限、投资金额加权计算年均收益率,并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进行对比;二是通过股权投资项目的未分配利润情况和持股比例计算公司潜在应享有的损益,以查看所投资项目的实际盈亏情况。对退出股权项目,可按股权增值和历年累计分红计算项目总收益,并按照投资时间及投资金额加权计算年均总收益率,并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进行对比。在注重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兼顾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注意搜集项目拉动投资、促进就业和增收等社会效益指标数据,节能减排、持续性发展等有关生态效益方面的内容,避免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同时深入了解各项目的运营情况、存在的困难,结合投资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效益性和风险性进行综合评价。

6. 既揭示被审计单位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又注重对其取得的成绩和好的经验予以肯定,从而全面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仅仅从某个方面和某个环节很难判断其总体情况,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必须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思考,对问题的形成背景、企业付出的努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揭示问题与肯定成绩相结合,避免仅谈问题,给企业以真正、客观、全面的评价。

7. 认真研究,提炼总结,注重审计建议的质量,提升审计服务水平和层次。绩效审计是以促进效益的提高为目的。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投资项目效益性和风险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之后,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提出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建议是提升审计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篇2

1 背景分析

企业中不论是委托人还是人,其追求的都是自身财富最大化,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很有可能为了个人利益利用他们对企业资源的了解和经营权,做出损害股东甚至是整个公司利益的行为。因此企业必须要设置有效的约束制衡机制,内部审计机制则是其中的一种。本文以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总样本,研究内部审计效率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分别探讨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控股两个小样本公司关于内部审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并进行差异分析。

2 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内部审计效率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非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审计效率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比国有控股公司更强;国有控股公司的独立董事中连锁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没有相关性;非国有控股公司独立董事中连锁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独立董事中财会专家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3 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变量主要包括公司绩效(被解释变量)、盈余质量和独立董事特征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三部分。为了控制其他公司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选取了公司规模、资本结构、公司成长性和行业变量等公司特征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主要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绩效;采用可操控应计量AAi.t作为盈余质量的变量;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公司规模SIZE;采用资产负债率衡量资本结构LEV;采用本年收入增长额/上年度收入净额衡量公司成长性GROWTH;行业变量IND采用行业哑变量,即若公司属于制造业(制造业比较有代表性),则取1;否则,取0。

本论文采用线性回归来研究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回归模型为:

ROEj=a1AAj+a2INTEj+a3FINAj+?茁1SIZEj+?茁2LEVj

+?茁3GROWTHj+?茁4INDj+?着j,t

本文先对总样本进行回归,而后将总样本分为两个小样本: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进而回归来研究公司绩效和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特征、效率的关系,并探讨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控股公司之间的差异。

本文从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深市所有A股,共893家上市公司中选取样本,剔除金融行业8家上市公司与76家ST公司,及数据不全的336家公司,拟以剩余的473家公司2006~2008年的数据作为样本。

4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将使用spss13.0进行多元回归,得出结果。

4.1 总样本回归结果与分析

在用总样本对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后,得出结果即表1。

说明:ADR2为调整后的R2。***,**,*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通过表1,可以看出公司绩效与可操控应计量显著正相关,即内部审计效率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假设一不成立。从回归结果还可以看出公司绩效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而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与公司成长性正相关,但不显著。

4.2 子样本回归结果与比较分析

通过对所有样本公司按企业是否国有控股分为两组子样本(国有控股企业191家,非国有控股企业282家)之后,将其分别代入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得到以下结果即表2。

说明:ADR2为调整后的R2。***,**,*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样本分别回归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国有控股企业中,公司绩效与可操控应计量无显著关系,而非国有控股企业中,公司绩效与可操控应计量显著正相关,且非国有控股样本的回归结果的解释力度更强一些,原因可能是国有股股东没有动机去操纵盈余,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非国有控股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公司绩效与独立董事中连锁董事比例显著负相关而国有控股样本无显著关系,这说明在非国有控公司中独立董事所起的作用要大一些,因此连锁董事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公司绩效相应变差。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了内部审计效率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并分析了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公司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

①公司绩效与可操控应计量显著正相关,即内部审计效率与公司绩效负相关,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粉饰利润,提升公司声誉和股价,产生操纵盈余的动机,而本文选取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的数值很可能为操控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因为较低的内部审计效率源于较低的内部审计成本,成本与效率之间的抵消效应导致经营业绩的增加。

②国有控股企业中,公司绩效与可操控应计量无显著关系,而非国有控股企业中,公司绩效与可操控应计量显著正相关,且显著性水平接近于0,原因可能是国有股股东没有动机去操纵盈余,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篇3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目前,国内的多位学者研究了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陈正兴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依照一定标准,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评价其在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果与效率表示意见的行为”。吴立群、王恩山则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对照一定标准评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提出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

本文将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为“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照一定标准评定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潜力,并为企业改善环境管理及相关决策提供建议的一种审计活动”。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是环境绩效审计目标的具体化,环境绩效审计内容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目标出发,并结合不同行业甚至不同企业自身的特点最终确定。目前,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内容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企业环境合规性的审计。合规性审计主要审查企业对国家规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是否严格遵守和执行,如“三废”的排放是否达到排放标准,排污费是否按时缴纳。其次,还要对企业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的合理性、完整性、有效性做出评价,以确保企业的环境管理体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2)对企业环境资金的审计。环境资金的审计已成为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部分。环境资金审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检查被审计单位环境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存不存在资金浪费情况;另一方面对环境资金使用后,企业的环境改善效果及经济效益做出评价,如污染物排放减少多少,资源利用率提高为企业节约的成本等。(3)对企业环境项目的审计。企业环境项目可分为两类,已建成和在建中的。对于已建成的环境项目,主要检查环境设施是否可以正常运转,同时调取设备运行记录,检查该设施是否按照规定使用,并了解该项目所发挥的环境效益和投资效益。对于正在建设的项目,主要检查项目立项手续的合法性,项目的可行性及项目建设单位是否取得ISO相关环境质量认证,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还应注意是否办理了环保验收手续。

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影响因素

(一)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缺乏 导致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理论界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方法不系统,研究手段比较单一。到目前为止,我国较少有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学者。其次是缺乏权威的环境标准和科学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没有规范和统一的环境审计理论作为指导。由于国内外法律法规与经济体制等情况不尽相同,不存在我们能直接借鉴的审计模式,工作开展比较困难。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是我国依法开展和推动环境绩效审计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国家法律和法规缺失 我国法律法规一直没有明确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保护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实施环境绩效审计的切入点,以至于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时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规支持。目前,我国已颁布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但现已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涉及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缺少具体指导,不利于实践操作。而且环境绩效审计本身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以致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环境绩效审计的法律和法规。

(三)环境会计制度缺乏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绩效审计遇到许多困难,而这些困难的来源并不是审计领域,而是会计领域缺乏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与制度。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理论和制度中,没有建立与环境保护相关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准则,更没有环境信息需要向社会披露的规定。按照行的会计制度,企业在实务操作中涉及环境保护费用的,基本经“管理费用”科目进行核算。但该核算方法不能反映环境资源消耗的成本和环保资金投入的收益,也无法为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准确数据。可见,环境绩效审计不能脱离环境会计核算而单独存在和发展。

(四)审计人员缺乏环境保护相关素质 首先,审计人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审计人员在思想上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没有意识到环境绩效审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审计人员缺少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目前,我国审计人员主要精通财务知识和审计知识,而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还需要环境管理,环境经济评价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已成为制约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我国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国外,常常利用外部专家的参与来弥补审计人员对环境专业知识的不足。虽然我国审计组织也努力满足这些要求,但是由于体制、经费、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尽量做到。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人员配置离全面实施环境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一)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客观全面评价原则。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真实、客观、科学的评价企业的环境受托责任,充分完整地反映企业环境管理情况。同时,评价指标的选择还要注意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2)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在设计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实施方案时,要兼顾到方案的可行性与效益性,也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综合考虑在审计过程中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审计成本。(3)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不可能全部定量化,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得出的综合评价结论,更能真实全面地反应企业环境管理情况,更具有说服力。(4)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原则。为了调动企业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必须使企业能够看到保护环境带来的效益,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最近几年,随着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已由环境绩效的定义转向对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现阶段,关于环境绩效评价方法与应用学术成果的研究非常多。笔者通过总结与归纳,对以下三种较为常见的方法作简要介绍。

(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多层次权重解析方法,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迪(Saaty T.L.)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提出。刘丽敏,底萌妍认为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复杂系统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关关系,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由于影响环境绩效因素较多且相对复杂,一般的评价方法都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样本,而层次分析法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些问题。层次分析法具有所需数据量较少,误差较小,可靠性较高的特点,从而使量化分析在环境绩效评价系统各指标间得以实现。因此,层次分析法在最初的环境绩效审计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但层次分析法也存在弊端,它要求选取的各评价指标之间严格独立,但我们发现完全独立的评价指标实在是不存在的,这一因素的存在,使得层次分析法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该方法只能对现有方案做出评价,而不能够为提出新方案提供依据。

(2)平衡计分卡法。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评价方法,由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诺顿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它是从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企业环境绩效,即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该方法能够有机的结合企业非财务与财务指标,进而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结果、内外部之间的关系予以合理平衡,所以该方法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分析完成企业任务的核心成功因素,并对其予以评价,并在未来进行持续性检查与审核的战略管理工具,它与传统主要应用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环境绩效方法存在很大不同。但平衡计分卡法的工作量较大,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按照上述四个角度,在不同的部门找出恰当的评价指标,并需要对指标进行定量或者定性。这就需要审计人员需要对企业环境战略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才能有效的运用平衡计分卡法。此外,平衡计分卡在环境绩效评价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要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势必会对上述四个因素进行权重分配。因不同审计人员对权重分配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其得到的评价结果通常也存在差异。

(3)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集合理论的概念是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得教授在1965年提出来的,用以表达事物的不确定性。在该方法中,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两种,一种是定量指标,另一种是定性指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需要量化定性指标,但这不是简单地赋予数值的过程,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其自身特点无疑成为最佳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根据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层,得出多个层次的问题题解,这就克服了传统数学方法中“唯一解”的弊端,符合环境绩效审计的审计要求。企业环境绩效的因素中,很多因素具有模糊性且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所以这些因素很难用一个确定的数值进行评价,需要通过评价获得一系列的评价指标,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从而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具有的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的特点,使其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方法也存在缺陷,例如:因为评价指标间相关行而造成的重复问题,评价指标分类不清;评价结果不合理等现象。与此同时,由于隶属函数、模糊相关矩阵等模糊评价所使用的确定方法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该方法在许多场合下是不适用的。

四、案例应用

钢铁行业属于高污染行业,企业在消耗大量铁矿石和煤炭等资源的同时,排出含硫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环境污染严重。行业粉尘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4,烟尘、二氧化硫、污水、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各行业中也都排在前列。河北钢铁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钢铁集团,其环境绩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本文将其选为研究对象。

(一)案例背景 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于2008年6月30日,由原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联合组建而成的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特大型钢铁集团,旗下共拥有13个控股或参股子公司。集团以打造“低资源消耗、环保型生产、低成本制造”的绿色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引领钢铁工业实现清洁生产、绿色发展为目标,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环境污染。集团已建立含铁废料资源循环、工业煤气中循环和水资源厂内小循环系统,各工序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已形成14个循环系统链条。2011年河北钢铁集团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应用 本案例综合使用文中提及的平衡计分卡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钢铁集团进行环境绩效审计。

(1)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收集河北钢铁集团有关环境方面的财务资料和有关的非财务信息并根据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进行分类。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财务角度主要关注环境投入是否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作用。客户角度的目标是解决“外界如何看待我们”这一类问题。当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必须进行环境绩效审计,并向公众公布相关信息。内部流程角度主要关注企业对生产流程的管理与控制,是企业改善环境绩效的重点。学习与成长角度关注的是企业管理层对环境管理的所持的态度和作为,即“我们如何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根据上述分析选出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钢铁企业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户,大量使用铁矿、煤炭、水、电等资源,钢铁企业用能占全国总用能的10%。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煤炭、铁矿石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因此钢铁行业迫切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资源的循环利用。消耗了大量能源的同时,钢铁行业也排放出大量污染物。其中主要固体污染物包括剥岩、钢铁渣、炉渣、尾矿等;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化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粉尘。本例根据前面设计的指标,对河北钢铁集团能源使用指标及污染物指标分别予以具体化,如表3所示。

关于定性指标,可以请专家打分的方法来获得其指标值,得分可划分为优秀(100)、良好(80)、及格(60)、差(0)。本案例结果如表 4所示。

(2)单因素模糊评价。在本例中,评价的指标因素为4个,分别记为a1,a2,a3,a4,这4个因素便构成一个评价因素集合a={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学习与成长角度};再对a做划分,得到第二级评价指标集ai={ai1,ai2,…,ain},i=1,2,3,4。a1={环境效益指标a11},a11={环保设施投资收益率a111,节能收益率a112,三废综合利用收益率a113},同理,其他几个因素的指标也按上述方法确定。本案例中的评语集分为四级,即 V={v1,v2,v3,v4}={优秀,良好,及格,差}。根据前面所收集到的各指标的值,请多位相关专家就河北钢铁集团的环境绩效状况进行评价,确定各指标所属的等级。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如表5所示。

(3) 模糊综合评价。第一步,根据上表,可以得到该企业的财务角度的模糊关系矩阵:

A1=0.3 0.5 0.2 00.4 0.4 0.2 00.2 0.4 0.3 0.1

第二步,计算出每一个因素的模糊评价向量Bi,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模型是Bi=WiAi。

B1=W1A1

=(0.3,0.4,0.3)A1

=(0.31,0.43,0.23,0.03)

根据同理,也可以得到客户角度、内部流程角度和学习与成长角度的评价矩阵及模糊评价向量。

B2=(0.27,0.56,0.14,0.03)

B3=(0.17,0.61,0.14,0.02)

B4=(0.21,0.57,0.18,0.06)

第三步,根据列出综合模糊关系矩阵:

B=0.31 0.43 0.23 0.030.27 0.56 0.14 0.020.17 0.61 0.25 0.030.21 0.57 0.18 0.06

最后的综合评价向量R为

R=W·B=(0.25,0.25,0.25,0.25)B=(0.24,0.54,0.20,0.04)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河北钢铁集团的环境绩效属于“优秀”这一等级。从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该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角度的表现均属于“优秀”这一等级。

该种方法可以在重污染上市公司中进行应用,提供简洁有力的相关信息,以有利于信息使用做出判断。但是,从长远来看,建立完整的环境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是最终的选择,它可以有效指导实际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环境绩效审计必将成为监督和管理政府和企业环境经济活动和环境社会责任的有力手段,成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集团公司;销售环节;内控风险审计;解析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8-0080-02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公司企业为有效应对经济风险,加强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其中,开展销售环节内控风险审计对企业防范经营风险,促进企业良好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开展销售环节内控风险审计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企业的良好运行提供一些帮助。

一、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式的变化

目前,随着国际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我国集团公司面临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风险和外部经营风险都可能引发意外事件的发生。当意外事件发生后,如果没能及时处理,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使集团公司利益受损。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国许多大的集团公司都有过惨痛的教训。所以,集团公司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切实可靠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风险审计工作,从而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时,能很好地适应客观环境,降低损失。在集团公司内部风险审计中,销售环节的内控风险审计在防范集团公司经营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石油集团销售环节为例进行介绍[1]。近年来,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石油集团公司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销售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尤其在油、卡、非、润一体化的经营理念提出后,石油企业的销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新的销售模式下,由于业务信息化操作的失误,内部监督机制不到位以及应收应付账款机制的转变等,提升了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另外,集团公司销售环节内部关联交易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内部交易中易出现舞弊行为,但因其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因此不易被内控制度发现。同时,国际金融形式的变化也对我国石油集团公司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面对内外形式的变化,集团企业在销售环节如能进行有效的风险内控审计,可以很好地防范经济风险的发生,使集团企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式的变化。

二、有效推进内部审计

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也要通过创新机制做出有效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审计转型工作的时候,要重视销售环节风险审计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内控审计工作完善整个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销售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环节,集团公司审计部门要准确定位审计工作,从“六个转型”和“三个转变”入手,切实开展销售环节的内部审计工作,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顺利转型提供保证。1.准确定位销售环节内部审计工作近期,我国政府再一次强调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公司企业切实做好经济风险的防范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集团公司的管理部门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做好内部审计的定位工作。集团公司的销售环节是企业和社会接触的桥梁,因此,要严格要求销售环节的内部风险审计工作。企业内审部门要做好销售环节内部审计的定位工作,以风险为导向,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可靠性,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提供保证[2]。2.有效开展“六个转型”工作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有两种: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重视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在销售环节的内部风险审计方面,主要可以从六个方面展开工作。第一,牢固树立内部审计观念,重视销售过程;第二,审计职能要由监督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型;第三,审计目标要从错误监测向加强治理转型;第四,审计内容由收支检查向业务控制转型;第五,审计方式在保证事后控制质量的同时,加强事中监督审计作用;第六,审计手段由人为操作向信息化转型。通过上述六个方面的转型工作,将销售环节中传统的收支审计转向现代化的效益管理审计,完善企业整体内控制度。3.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风险审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工作。第一,将销售环节单个项目的审计,如应收款项、应付款项等的审计向整个销售环节的集中审计转变。从销售环节整体出发,实现系统性控制。第二,在审计模式上,从分散的个别审计向企业内审管理部门牵头的集中审计转变。集中审计可以有效加强销售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审计监督职能的转变。第三,销售环节的审计工作要从被动式审计向主动式审计转变。通过集团企业赋予的权力,加强对销售环节的管理。内审部门要密切关注公司内外发展环境,预测国内和国际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评估风险给集团企业带来的影响[3]。4.集团公司还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审计销售环节。第一,加强管理应收款项,分析应收款项账龄,定期对应收款项实施函证,明确赊销业务办理、结算及清欠人员职责分工,减少发生坏账的概率,降低虚挂往来的风险。第二,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工作。通过系统化管理减少销售过程出现的环节漏洞,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对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防控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第三,监控销售全过程的,从发运记录、客户验收单、发票等环节着手,使各环节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减少低估收入、账外账等隐瞒当期收入的行为。第四,加强管理销售价格,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客户对价格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产品价格调整是企业重要的机密之一,对参与制定、讨论价格政策或知情人员,要有明确的纪律约束,如有越权违规操作或有意泄露消息者,应追究相关责任,减少因舞弊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五,完善销售评价制度,建立公平的审计结果评价机制,强化审计智能、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发挥作用。

三、发挥风险管理作用

风险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审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销售环节实施风险审计具有重要的作用。1.从全局角度管理销售环节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传递性强、不对称性等特点。集团公司的规模较大,一旦发生了经营风险往往会造成系列的连锁反应,因此,管理部门要注重对风险的防范工作。优秀的销售环节内部风险审计可以从全局出发,控制销售全过程,保证企业经济收益。2.加强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销售计划可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通过风险审计调节销售计划,可以加强企业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的沟通,从而加强对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3.加强公司对审计销售环节风险的重视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集团公司对内审部门提出的建议越来越重视。内审人员在实施风险审计后,制定出详实的审计报告递交给公司管理层。公司管理层对内审部门的审计报告进行分析,评估销售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而制定出应对销售风险的方法,有效化解销售风险。四、结语集团公司由于规模较大,职能部门较多,工作环节往往比较复杂。销售部门作为集团公司中非常重要的职能部门,对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销售环节实施内部控制风险审计,既可以帮助集团公司更好地适应经济环境,也可以推动公司内部整体审计工作的展开,使风险管理更好地发挥作用,保证集团公司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兵,鲍国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与发展经验[J].审计研究,2013(2):76-81.

[2]李卫中.强内控防风险增价值——甘肃靖远煤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纪实[J].中国内部审计,2014(5):10-12.

篇5

【关键词】路桥公司;审计;经济效益;路径思考

从公司审计的一般职能来看,其不仅监督内部的财务管理活动,还对公司整体运营状况进行考察和管控。可见,公司审计行为是基于整体视阈而实施的。长期以来,业界普遍将审计与财务管理作为对立形态来看待,试图通过公司审计的组织安排和制度设计来约束财务管理活动的失范行为。诚然,这在审计形式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从最终目的上应强调审计与公司经济效益提升间的契合关系。

以笔者所在的某路桥公司为例,该公司长期从事基建项目投资和建设,必然存在着单次资金投入量大、资金周转速度慢等特点。为此,如何实现公司的“产出/投入”最优化效果,则难度明显增大。正因如此,更需要借助公司审计的整体视阈优点,形成与财务管理的共生机制来推动经济效益的提升。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对二者契合形态的认识

经济效益是从价值层面所提出的概念,从而主要反映在公司的资金流通状态上。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公司资金在时间维度上先后处于货币职能、生产职能和商品职能上。其中,货币职能在于物资采购且又依赖于公司的资金筹措计划;生产职能则体现为资金长期停留在基建建设阶段,故无法形成商品而进行市场交换;商品职能的关键在于资金回笼,且包含着一定数量的利润。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二者契合态势的形成可归因于以下两个方面的逻辑结构:

1.1公司审计对资金循环的监管

仍然根据资本循环公式来认识这一监管行为:路桥公司在开展参股项目建设,以及实施其它基建项目时往往面临着寻求外源性资金支持。具体来说,就是借助商业贷款来筹措建设资金。这是就存在这样几个经济问题:(1)筹措资金的数量和偿还期限;(2)外源性资金与内源性资金的比例等。尽管依托财务管理能在内控环境下进行测算,但若缺少审计环节的整体视阈,将无法充分统筹公司资金的调配活动。当然,针对资金在生产领域的效益性问题,也需要依赖审计本身的职能定位。

1.2监管职能对经济效益的提升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经济效益是从价值层面来看待的。因此,所谓经济效益的提升则可理解为,“产出/投入”的价值最大化效应。在可度量的条件下,必然显现为“收益/预算资金”最大化效果。在“会计利润=总收益-总成本”的表达式中可得,随着公司审计职能的开展使得在资金筹措成本控制,以及生产环节资金使用效益的提升,其共同决定了总成本控制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即使对于路桥公司的日常经费支出领域,通过审计职能对原始凭证的稽核也自然控制了运营成本的形成。

由此可见,公司审计―资金循环监管―经济效益提升的逻辑路径,便构成了二者契合的关系。

2.认识引导下的审计功能定位

在认识引导下不难发现,简化二者契合关系的逻辑结构,实则在于建立公司审计与财务管理间的融合态势。之所以强调“融合”意味着,应改变传统对二者对立形态的理解,而转变到审计为财务管理提供第三方信息支持的方面上来。正是基于这一思路,以下则继续讨论审计的功能定位问题。

2.1审计的监管功能

审计监管功能的提出,主要鉴于它在传统视角下的职能定位。那么它的监管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其主要体现在资金预算、资金使用和资金回笼上。实践表明,路桥公司的建设项目存在着周期长、规模大的特点,就使得资金在生产(建设)领域的使用监管成为了重点。另外,近年来所反映的某些收费站行为失范问题,也将资金回笼纳入到了审计监管的功能范畴。可见,这里的功能主要延续了公司审计的传统职能定位。

2.2审计的辅助功能

在遵循传统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公司审计还应创新自身的辅助功能。所谓辅助功能可以界定为,对财务管理的流程优化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这实则就改变了审计与财务管理间的对立形态,而转变为了一种融合态势。具体就辅助对象来看,主要应围绕着公司资金风险管控和资金优化配置来进行。毕竟,审计作为从公司整体经营着手的监管行为,自然能获得更多关于公司发展中的负面信息。而这又成为了优化财务管理的切入点。

3.功能定位下的路径构建

在功能定位下的路径构建,可围绕着审计的监管功能和辅助功能来展开。

3.1审计监管功能下的路径构建

(1)监管资金预算方面。公司需要根据项目进行资金预算,此时就成为内部审计的对象。在监管功能上所提到的融合,在这里便通过审核公司资金划分结构、预算明细表等方面体现出来。审计人员应协同财务管理人员,合理展开对资金结构的设计与划拨。

(2)监管资金使用方面。成本控制仍然是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而实现这一点则需要通过强化财务活动来达成。无论是人工成本和物资采购成本,都以资金支付的形式而发生。为此,审计人员便需要根据资金使用的原始凭证,针对表面的形式要件和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展开审计活动。这种约束机制,本身就推动了财务管理绩效的提升。

(3)监管资金回笼方面。审计环节还应监管公司的资金回笼状况,并及时给予管理层预警。

3.2审计辅助功能下的路径构建

(1)辅助公司资金风险管控方面。从动态的角度,考察资本循环G―W―G`可知:在这三个环节中,不仅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依次呈现;而且,在空间维度上体现为同时存在。因此,这就对公司的资金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诸多公司都面临着提升资本有机构成的任务。公司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通过固定资本重置的方式来实现,必将增大公司的资金投入。从而,审计将为此提供安全屏障。

(2)辅助资金优化配置方面。公司的资金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存在要求。在以市场拉动为主要模式的商品销售形态,使得公司不仅要关注下游的需求方,还要面对上游生产要素的购进渠道。即:在货币功能(G)、生产功能(W)、商品功能(G`)环节中,公司须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若要最终实现“惊险的跳跃”,公司则须科学测算出各领域的资金预算。由此,会计审计功能又体现在:优化配置公司资金方面。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关于本文主题的讨论仍存在其它思路,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探索。

4.结论

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G`可知,公司资金在时间维度上先后处于货币职能、生产职能和商品职能上。因此,应建立公司审计―资金循环监管―经济效益提升的逻辑路径。具体而言,其路径构建应围绕着公司审计的监管功能和辅助功能来开展。最后强调,应改变传统对审计与财务管理二者对立形态的理解,而转变到二者融合的态势上来。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邵柏清.加强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3).

[2]刘建华.小规模企业审计风险与防范[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篇6

摘 要:本文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前后审计费用变化的角度,间接考察了审计委员会在改善内部控制、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减少违规与舞弊等方面的治理效率。回归结果表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低于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当年少于前一年支付的审计费用。本文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对审计委员会的信任也减少了一定的审计程序,降低了审计成本,这将促使外部审计师降低审计收费。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审计收费;有效性

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证监会和原国家经贸委于2002年初联合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指出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按照该准则的规定,审计委员会所履行的职责,主要包括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等。理论上讲,上市公司交由外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信息是经公司审计委员会审查后的,审计委员会要对这些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负一定的责任,外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信赖审计委员会的审查。截至2004年,我国已有633家上市公司成立了审计委员会(吴水澎、李斌,2006)。那么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究竟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外部审计能否信赖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存在能否显著减少外部审计的工作量与审计成本?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从外部审计收费这一间接角度考察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一、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从审计委员会的内部构成出发,考察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以及勤勉程度等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即研究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另一类将审计委员会视为一个整体,分析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即设立审计委员会后对诉讼、盈余管理、财务报告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市场反应等,而从这些因素出发也可以研究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例如设立审计委员会后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就表明审计委员会是能发挥一定作用的。本文的研究就属于这一类。

对于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问题,夏文贤和陈汉文(2006)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从逻辑上讲,关于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的关系,存在三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审计委员会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要负一定的签字责任,出于自身风险的控制,往往需要更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服务,或扩大外部审计范围,从而增加审计收费。相关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会导致外部审计收费的增加:审计委员会往往说服管理层聘任具有更高专业能力和声誉的外部审计师(Kunitake,1983;Eicheneher and Shields, 1985;Abbot and Parker,2000);审计委员会往往需求现任外部审计师提供更多的审计服务,如扩大其审计范围等(Simunic and Stein,1996)。

另一种可能是,审计委员会有助于审计收费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审计委员会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机构,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Walker,2004)。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范围不只局限于选择外部审计,而是对财务报告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包括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以及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等,这都增强了公司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是外部审计师确定控制风险水平和审计范围的重要基础,从而是审计收费的重要影响因素(Wallace,1989;DeZoort,et al.,2002)。Knapp(1987)发现,当审计过程中出现争端时,审计委员会更可能支持审计师,而不是公司管理层,支持的程度与审计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有关。Klein (2002)发现,当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降低时,这些公司的可操控性应计显著增加;Xie等(2003)也发现审计委员会中外部董事所占比例越高、至少拥有一名财务专家或公司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与外部审计的监督权时,公司进行激进型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低。这些研究说明,审计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盈余作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审计风险,最终降低了审计收费。

还有可能是,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收费上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会相互抵消,使得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O' Sullivan,1999)。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存在这种不显著关系的原因是审计委员会公司治理的无效性。Menon 和 Williams(1994)的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成立只是表面上的,成立审计委员会并不意味着董事会实际上依赖审计委员会来提高其监管能力和股东的管理控制。Kalbers 和Fogarty(1993)等也认为,有关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证据是有限的。既然审计委员会是无效的,那么也就不能推断外部审计能够信赖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从而降低审计收费。

国内学者也对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关于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的关系,李补喜、王平心(2005)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审计收费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他们认为审计委员会为加强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等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处于起步阶段的审计委员所起的作用仍然有限。夏文贤和陈汉文(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影响审计收费的其他因素后,无论从变化方向和变化数量上,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师变更时审计收费的变化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从外部审计师的角度看,审计委员会的设立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陈汉文等(2004)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所进行的案例研究也表明,审计委员会加强了内部审计的作用。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还处于不成熟阶段,还未建立完善的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责任机制,在这种背景下对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及其治理效果的研究,对于我们正确了解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的状况、决定其有效性以及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制度,提高公司治理绩效,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要考察的问题有三个:相对于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立的当年是否对审计收费产生了显著影响?审计委员会设立前后,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是否减少?审计委员会是否有显著的治理效率?

二、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主要考察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前后,外部审计收费的变化情况。基于上述分析,如果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后,审计收费显著下降或显著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那么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审计委员会的确存在一定的治理效率,至少在公司的内部控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夏文贤等人从审计师变更的角度考察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关系的方法不同,本文选取那些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一)样本

本文选取2003年和2004年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剔除银行等金融类企业、ST公司以及审计信息披露不完全的上市公司,共获得169个样本,其中2003年有109家,2004年有60家。然后,按照同行业规模相近的原则为这些上市公司选取没有设立审计委员会的配对样本。因此,最终的数据集合共有338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的数据来自于Wind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

(二) 变量设计与回归模型

对于国内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决定因素的问题,刘斌等(2003)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规模、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上市公司所在地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而存货与资产总额之比、长期负债与资产总额之比、盈亏情况、审计任期和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收费并不具有重要影响。韩厚军等(2003)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审计收费与公司总资产、子公司个数、资产负债率、审计意见类型等因素显著相关,与应收账款和存货之和与总资产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不相关。伍利娜(2003)发现公司盈余管理的表现之一,即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处于“保牌”区间,是年度财务审计费用的显著影响因素;此外,公司规模、是否由国际4大所审计显著正向影响年度财务审计费用。魏素艳等(2005)也有类似的发现。但是朱等(2003)以沪市公司为样本对审计费用的总体情况及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事务所的规模、上市公司的规模、盈利情况等因素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影响。结合上述国内研究,并参考Keefe、Simunic和Stein(1994)提出的审计定价模型,本文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情况纳入了审计收费模型(1):

Fee=α+β1Asset+β2Lev+β3Stock+β4Liquidity+β5Comm+β6Opinion+β7Big4+ε

模型(1)中各变量的含义为:

Fee: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

Asset: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Lev:资产负债率;

Stock:存货与总资产之比;

Liquidity:流动资金与总资产之比;

Comm:虚拟变量,公司当年新设立审计委员会时,取值为1,否则为0;

Opinion:虚拟变量,公司年报的审计意见为非标准清洁意见时,取值为1,否则为0;

Big4:虚拟变量,当会计师事务所为国际四大事务所时,取值为1,否则为0。

为考察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对审计费用产生的动态影响,本文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模型(2):

Logit(ΔFee)=b+γ1ΔAsset+γ2ΔLev+γ3ΔStock+γ4ΔLiquid+γ5ΔOpinion+γ6Comm+γ7ΔFirm+ε

模型(2)中各变量的含义为:

Fee:虚拟变量,审计委员会设立的当年与设立前一年,审计费用自然对数值(经行业均值调整)对审计费用进行行业均值调整是为了控制公司规模增长、通货膨胀等因素对审计费用增加产生的影响。之差如果为负,则取值为1,否则为0;

Asset:审计委员会设立的当年与设立前一年,总资产自然对数值之差;

Lev:审计委员会设立的当年与设立前一年,资产负债率之差;

Stock:审计委员会设立的当年与设立前一年,存货与总资产比率之差;

Liquid:审计委员会设立的当年与设立前一年,流动资金与总资产比率之差;

Opinion:虚拟变量,如果审计意见从标准清洁意见变为非清洁意见,取值为1,否则为0;

Comm:虚拟变量,设立审计委员会,取值为1,否则为0;

Firm:虚拟变量,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取值为1,否则为0。

(三)描述性统计

模型(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和表2所示。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平均审计费用为13.03211,显著低于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13.07226的审计费用水平(注:对两个样本组的平均审计费用之差进行显著性检验,后者大于前者的T统计值为3.0475。),前者的中位数也显著低于后者(注:T统计值为2.7824。)。考虑到两个样本组在资产规模方面并无重大差异,上述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收费产生了显著影响。两个样本组中,其他变量如资产负债率(Lev)、存货与总资产的比率(Stock)、流动资金与总资产的比率(Liquidity)在描述性统计结果中并未显现出有重大差异。

模型(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和表4。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样本组,审计费用(经行业均值调整)比前一年平均下降了-0.00410,而对应的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样本组,审计费用(经行业均值调整)则平均上涨了0.01083,两个样本组审计费用的动态变化差异明显,显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产生了重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前者审计费用的平均值下降的幅度很小,原因是随着公司的正常经营,公司规模、负债等一般都是在不断增长的,再加上审计服务价格的“粘性”,在不考虑行业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审计费用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是合理的,其他变量的统计结果支持这一结论。因此,审计委员会设立是否能显著影响审计费用的动态变化,还需要通过回归模型进行验证。

(四) 回归结果

模型⑴是对审计费用的静态比较。从回归结果(表5)来看,代表公司规模水平的总资产对审计费用有显著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资产负债率、存货比率以及流动资金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在我国审计市场,公司的规模大小是审计收费的关键定价因素,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相一致。本文所关注的审计委员会变量(Committee)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变量系数为-0.0435,T统计值的绝对值为1.9665,接近于2的显著临界值,因此可以认为审计委员会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是显著的。系数的符号为负,说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支付的审计服务费在统计上显著小于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这与描述性统计结果一致。可以合理地推断,外部审计师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对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存在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信赖。需要指出的是,变量Committee的系数只有-0.0435,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虽然在统计上显著,但是产生的影响很小,是否成立审计委员会还不能成为审计收费的重要定价因素。此外,审计意见(Opinion)的系数并不显著,这可能与样本选择偏差有关。而公司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是国际“四大”事务所则有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如果不考虑审计质量问题,国际“四大”所的审计收费要显著高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

模型⑵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前后审计费用的变化,考察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是否会增加审计费用(经行业均值调整)降低的可能性。从结果来看,公司规模的变化(Asset)与审计费用的降低有负的相关关系,表明公司规模的增加会带来审计费用的增加,减少审计费用降低的可能性,这与上述结果一致。存货比率的变化对审计费用的降低有重要的正面影响,而资产负债率、流动资金比率和审计意见三个因素的变化对审计费用降低的影响很小。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再次产生了显著影响,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显著地增加了审计费用(经行业均值调整)降低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后,会计师事务所在行业平均意义上降低了审计收费(尽管降低的程度非常小)。此外,Firm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在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当年,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增加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其他公司。模型⑴和模型⑵的回归结果,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证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行为确实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产生了显著影响,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在很小的程度上降低了审计收费。如果假定会计师事务所是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合理有效地执行审计程序,那么可以合理地推断审计委员会在改善公司内部控制、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减少公司内部违规与舞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结论

本文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前后审计费用变化的角度,间接考察了审计委员会在改善内部控制、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减少违规与舞弊等方面的治理效率。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本文建立了审计费用以及审计费用变化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低于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同行业,资产规模相近);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当年支付的审计费用少于前一年支付的审计费用(经行业平均值调整),而配对样本组支付的审计费用显著增加。这些结果与本文前面的理论分析相一致。对外部审计师来说,一般情况下外部审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的内部控制,而审计委员会在改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率。可以说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对审计委员会的信任也减少了一定的审计程序,降低了审计成本,这将促使外部审计师降低审计收费。研究结果证实了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率。另一方面,尽管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能显著影响审计费用,但从变量系数来看,这种影响还相当微弱。可能的原因是,本文只考虑了审计委员会设立当年的情况,而审计委员会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时间,其长期作用可能更显著。

参考文献:

陈汉文,夏文贤,陈秋金.2004.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案例分析与模式改进――公司治理、受托责任与审计委员会制度(下)[J].财会通讯(1).

韩厚军,周生春.2003.中国证券市场会计师报酬研究――上市公司实证数据分析[J].管理世界(2).

李补喜,王平心. 2005.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审计费用率[C].中国第四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

刘斌,叶建中,廖莹毅.2003.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深沪市2001年报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1).

魏素艳,张红,刘丹.2005.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5).

伍利娜.2003.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6).

吴水澎,李斌.2006.上市公司自愿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8(1).

夏文贤,陈汉文.2006.审计师变更、审计收费与审计委员会效率[J].财会通讯:学术版(2).

朱,章立君.2003.审计费用的特征及其分析――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12).

ABBOTT L J,PARKER S.2000.Auditor selection and 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2):321-339.

DEZOORT F T, HERMANSON D R, ARCHAMBEAULT D S, REED S A.2002.Audit committee effectiveness: a synthesis of the empirical audit committe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21(3):117-134.

EICHENSEHER J, SHIELDS D.1985.Corporate director liability and monitoring prefer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3(4): 245-268.

KALBERS L P, FORGARTY T J.1993.Audit committee effectivenes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power[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2(1): 432-466.

KLEIN A.2002.Audit committee 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3(3):1303-1345.

KNAPP M C.1987.An empirical study of audit committee support for auditors involved in technical disputes with client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62(4): 553-587.

KUNITAKE W.1983.Auditor changes by audit committees and outside directors[J].Akron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 6(4): 1221-1254.

MENON K, WILLIAMS J D.1994.Audit committee activity and agency co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3(2): 203-246.

O'SULLIVAN N.1999.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audit pricing post-cadbury: a research note[J].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8(2): 2314-2346.

SIMUNIC D A, STEIN M T.1996.The impact of litigation risk on audit pricing: a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the evidence of auditing[J].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15(2):779-813.

WALKER R G.2004.Gaps in guidelines on audit committees[J].Abacus 40(2): 112-143.

WALLACE W A.1989.Are audit fees sufficiently risk adjusted? [J] Advance in Accounting supPlement,23(1): 445-497.

篇7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盈余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负担起参与公司决策并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任务,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证监会在2002年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中国A股中自愿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逐年增长。核心问题是:在中国现有制度背景下,审计委员会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本文旨在分析上述问题,并给出经验数据。

二、理论综述

学术界围绕审计委员会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在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方面:杨忠莲、徐政旦( 2004 )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没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动机,审计委员会是在董事会和外部独立董事的影响下成立的,不排除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具有安抚媒体和装饰门面的嫌疑;谢永珍(2006)的研究结论也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是外部制度约束的结果;吴清华,王平心(2006)通过对2003年深沪市1192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财务独立董事和专司监督财务报告质量的审计委员会,能够帮助我国上市公司很好地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

本文尝试通过营业外支出绝对值入手,考察上司公司审计委员会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三、模型设定

(一)模型假设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有可掌握的资料和数据对公司绩效与资本结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以下假设:

H:在被出具标准意见的公司中,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的审计质量比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的审计质量更好。

(二)样本选取

样本取2003至2004年A 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使用的数据库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手工数据库, 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整理和建立; 二是通用数据库, 来自CSMAR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

(三)变量选择与内涵定义

1.被解释变量:公司盈余管理值(AD)

本文将营业外收支作为公司盈余管理的指标

2.解释变量:

设立审计委员会情况(Audcom)

3.控制变量:

(1)公司规模(InA):用总资产度量公司规模

(2)经营现金流量(CFO)

(3)总资产报酬率(ROA)

(4)审计单位(Bigfour):负责公司年度报告审计的事务所是否为国际四大所之一

(5)公司是否面临的退市风险(ST)

(6)年度(year):若样本取自2003年度,则取值为0

(四)模型建立

权衡各种方法的利弊、借鉴前人的经验、结合本研究的数据特征,本文选择回归分析方法,根据上文所提假设,建立如下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简单描述性统计

2003年设立审计委员会的DA平均值为-7352547.51,而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盈余管理平均值为-7346227.73,差异并不大。但2004年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盈余管理平均值为-8696998.95,明显高于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盈余管理平均值-8713591.60。支持假设。

(二)多变量分析

由相关系数矩阵,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没有强多重共线性,故可分别作为单独的影响变量对因变量进行回归。

由多元回归结果,可决系数=0.032168。DW=2.052583,处于2附近,不存在自相关问题。F统计量也大于给定5%的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模型中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所以,本研究模型估计的最终结果为:

DA=950500221.4+12293275Audcom-45010495InA-24646653CFO +109123255.3ROA-35328867bigfour-32536883ST+1293333year

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情况Audcom的t统计量为正值,且其绝对值小于给定10%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公司盈余管理之间无显著的线性关系。符号与预期也不相符合。这一结果不支持H。

公司规模InA的t统计量为负值,且其绝对值大于给定1%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公司规模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经营现金流量CFO的统计量为负值,其绝对值小于给定10%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

负责上司公司审计的事务所是否为国际四大所bigfour的t统计量为负值,且绝对值大于给定10%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雇用国际四大所之一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的水平和动机相比而言更小。

公司是否面临退市风险的t统计量为负值,无法通过给定10%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五、结束语

结合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与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相比,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并不能系统性地减少盈余管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若能达到预期效用,将有助于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制约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本文的研究不支持这一假设,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明我国审计委员的设立并未能有助于遏制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作。审计委员会的实际运作严重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究其原因在于未能从制度层面上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此外,规模较大的公司盈余管理水平较小,较大可能是资质较好的上市公司更愿意主动遵从监管部门的要求以实现信号传递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忠莲,徐政旦.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4,(1).

[2]陈信元,夏立军.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6,(1).

篇8

一、“五个创新”夯实内审转型新平台

结合公司转型升级、变革创新后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公司内审在省政府、省审计厅对内审工作要求指引下,积极谋求内审转型升级,通过“五个创新”基础建设,夯实了内部审计工作新平台。

1.积极推行内审程序“三公开”,提升内审权威性和公正性

按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政务公开”要求积极稳步持续推进内部审计“三公开”程序的执行,通过内部审计项目“进点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实施,确保审计项目独立完整地开展,强化了集团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客观公正性。

2.强化管理制度和风控流程梳理,完善重要环节风控机制

面对新阶段、新体制、新机制,为推进公司战略有效落地,内部审计加强了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流程梳理,一是按照“废、改、立”程序推动公司职能部门对不合时宜的制度及时进行废止、修订;二是从规范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着于,推动被审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三是开展效能监察项目,堵塞被审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大型项目建设漏洞,完善重要环节的风险控制机制。

3.探索内部审计项目经理负责制,促进内审工作规范化

在审计工作方式上探索了内部项目经理负责制,一是组建以审计骨干人员为首、相关专业人员参与的审计小组,有效地凋动和利用各方力量来开展审计工作,二是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加强了过程控制,切实提高了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4.强化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推进内审持续转型

为确保公司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内部审计紧跟公司战略明确定位,强化内审职能转变,突出了内审:一是要从查错防弊向价值管理转变,二是要从财务稽核向管理审计转变,三是要从监督控制向评价服务转变.四是要从事后监督向事前控制、事中参与转变,通过这几点转变,进一步推动了内审转型升级。

5.明确内部审计工作重心,充分发挥内审“治未病”功能

以服务科学发展的理念对接公司新形势下新的工作要求,围绕公司战略转型,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也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年度经济责任结果考核审计”转变为以“突出效益为先、强化风险管控、优化监督服务”的价值管理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热点项目审计,着重关注经营管理程序的合规性和经营效益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重大建设项目过程跟踪控制等。

二、“五位一体”构建大监督格局

作为省属国有企业中第一家向所有下属企业下派专职监事的集团公司,巨化白2012年9月成立了五个下派监事组以来,建立了纪检、监察、审计、法务、下派监事“五位一体”的大监督格局,公司纪委、监察审计法务部和下派监事组合署办公,开启了新型内部监督机制的探索实践。公司内部审计利用大监督平台,构建了监督检查计划互相协凋、监督检查项目互相协助、监督检查信息互相通报、监督检查成果共同分享和监督检查问题协同促改的大监督运行机制,通过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和内外协同,形成监督合力,促进大监督体系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升,更好地发挥了内部审计的战斗堡垒作用。

1.基于内审职能组织实施专项审计项目

公司内部审计立足工审计职责,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内部控制管理审计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管理审计项目及重点项目审计凋查等,鉴定了经营者履职情况,促进单位内部管理水的平提升,强化了项目建设阳光化管理。

2.充分发挥纪委审计“排头兵”的作用

公司内部审计除实施好年度计划审计项目外,充分发挥审计“排头兵”的作用,与纪检条线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一是配合纪检检查计划做好项目凋研审查,二是针对审计项目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及时提交纪委,南纪委负责督办整改。

3.围绕公司重点项目,融合监察做好工:程效能监察工作

针对公司关注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与监察合作开展工程效能监察工作,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运用专业审计分析方法,按有序的审计流程进行审查,逐步促进重点建设项目形成了流程完善、操作规范的管理体系。

4.与法务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互动支撑开展项目审计

公司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项目过程中,专门抽调法务人员补充到审计项目组,充分运用了法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协助公司内部审计实施项目,提升了审计项目组的法务审计能力。

5.审计结果通报下派监事,形成齐抓共改督办机制

除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吸收公司下派监事参与审计,并利用下派监事常驻被审单位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成果外。另外,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建立与下派监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合力督促,提升问题整改力度。

三、“五个抓手”开展内审重点工作

公司内审以“五个抓手”精准定位,提出了内审工作必须围绕企业战略,注重企业治理,突出效益为先,强化风险管控,优化监督服务才能在推进企业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1.以集团战略为抓于开展管理审计项目

为配合公司“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战略目标顺利推进,针对公司关注的低效资产,从资源占用及有效回报角度出发,由监审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在集团内部有日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困难企业审计诊断和管理调研,共同查找亏损企业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和差距,并提出了改进要求和下一步发展定位的建议。

2.以风险控制为抓于实施风控专项审计

一是抓好管理流程审计,重点检查各单位关键管理流程健全性和规范性,最大限度防范控制风险的发生;二是关注高风险投资决策审计,不仅要检查各项重大项目决策审批程序是否到位,更注重总结和推广最佳实践,使公司投资管理丰富实践经验成为共享的无形资产。

3.以公司重点工作为抓于开展重点项目审计

针对公司经营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及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站在集团层面更高层次对公司整体运行决策和庞大的分子公司细枝末节的经营管理进行了整体化、系统化地审核,实时运用内部审计体检治病、无病健身的职能,发挥了健康体检在预防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4.以经济责任履职为抓于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一是根据浙江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离任必审”的精神要求,对公司内部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核实经营者任期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更注重企业项目建设、资产管理、投资行为等各个方面,对部分涉及经济损失、违规操作等追责事项进行反复、认真地调查核实,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二是开展任中经济责任项目,与经营者面对面交流,直接将企业经营管理薄弱环节反馈给任期经营者,帮助在职经营者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5.以服务协助为抓于开展计划外审计专项调查

内部审计注重自身转型升级,在职能上更重视从审查、监督向评价、咨询、服务等方面拓展,坚持“监督是手段、服务是宗旨”的理念积极开展工作,对年度计划外项目,建立了内部审计例外项目绿色审计通道,对内部职能部门和分子公司委托的特殊项目,在办理例外审计项目审批程序后予以专事专办,及时跟进协助予以配合,提高了审计服务基层的效果。

四、“五个步骤”综合利用审计成果

公司内审通过“五个步骤”理顺并强化了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机制,实现了内部审计闭环管理,有效破解审计质量“最后一公里”问题。

1.及时传递,建立定期报告机制

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管理流程薄弱环节、基层亟需解决的问题与困难等进行及时系统上报,便工公司及时根据内部审计结果进行研究决策,畅通了综合利用审计成果的渠道。

2.惩防整治,建立问责问效机制

将审计成果运用与经营者的绩效考核挂钩机制,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较多、性质较为严重的领导干部,区分情况进行诫勉谈话,促进了内审权威性的提升,增强了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

3.动态跟踪,建立检查督办机制

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项目、主要问题特事特办,一是下发审计整改通知书;二是成立督办工作组进驻被审计单位;三是与下派监事联动,将审计问题整改落实到被审单位下派监事组,该系列整改方式为挽回公司效益、防范经营风险、优化内控管理打下了基础。

4.重视整改,建立整改汇报机制

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反映问题必须限期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书面汇报监审部,详细说明整改情况,同时对重大审计项目开展审计回访,实地查验整改效果。

5.提升层次,畅通成果运用机制

认真抓好审计成果应用与转化工作,按照闭环管理原则,对审计中发现的内部单位的共性问题,经过认真梳理,督促职能部门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并在集团层面督促各单位进行系统化地整改,对个性问题,及时督促被审单位进行整改。

五、“五个加强”实现审计管理地位提升

1.加强审计环境优化,夯实审计基础

首先,公司领导重视并大力支持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由公司董事会垂直领导,董事会下设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拥有审计事项决策权;其次,机构独立,审计部门由原先在财务部下设审计室调整为设立监察审计法务部,与公司纪委合署办公;再次,公司在审计人员配备、设备添置、经费开支等方面全力支持内部审计工作,为审计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2.加强审计方法创新,提高审计质量

公司内审首创“中医诊疗六步”法、“物理共振”法、“螺旋式提升”法,通过“中医诊疗六步”法运用工项目实施过程,提升了项目质量;通过“物理共振”法运用,达到内审与被审单位目标协调一致,提高了被审计单位对内审工作的认知,促使被审单位由被动审计转变为主动要求审计;通过“螺旋式提升”法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审计成效,实现了审计成果闭环管理。

3.加强审计流程改进,做实审计工作

公司内审理顺审计步骤,重新修订审计室职责、审计人员职责及岗位说明书,以业务流程图同化审计项目实施程序,在此基础上对各细节进行推敲,更加注重审计底稿的规范性、重要环节审计程序的执行,使得审计工作规范性进一步提高。

4.加强审计理念升级,提升审计层次

通过实践锻炼,公司审计的三种能力显著提高:一是宏观思维一审计工作方向和趋势,二是战略意识一战略决定高度,审计关注企业发展战略,三是沟通协调一沟通被审计对象、促使审计成果被使用者理解,提升了审计价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