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药制造业行业分析8篇

时间:2023-12-18 15:27:3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药制造业行业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药制造业行业分析

篇1

财务分析最常见的方法是将公司比率与行业比率平均值进行比较以作出某种判断,因此,对行业财务特征进行研究,不但有利于分析整个行业的发展经营状况,还可以为单个企业的财务分析提供相对准确的标准值,意义重大。本文以有色金属冶炼业与医药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行业特点,通过对这两个行业一系列财务比率的计算与比较,归纳总结行业财务特征并分析其与行业特点的内在逻辑关系。

【关键词】

行业财务指标;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

1 行业及行业财务指标的选择

1.1 行业特征分析

有色金属冶炼业与医药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而这两个行业特征有着显著差异,因此,被本文选定为研究对象,以便于比较分析这两个行业不同的财务特征。

1.2 财务指标选择

本文主要从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行业的财务特征,并分别选择了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及利息保障倍数(EBIT)三个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2 行业财务特征比较分析

2.1 行业资本结构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如图表1所示。

图表1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由图表1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较低,有色金属冶炼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较高。

有色金属冶炼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量大、投资周期长,举债需求比较大,故行业资产负债率处在较高的位置;医药制造行业虽然也属资金密集型行业,但一方面该行业资产以无形资产居多,可用抵押贷款资产较少,故行业整体举债能力偏低,另一方面,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较好,行业盈余利润多,故对举债需求相对偏低。

2.2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销售利润率平均值如图表2所示。

图表2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由图2不难看出医药制造业利润率波动幅度远小于有色金属冶炼业利润率的波动幅度。

本文认为上述现象是由以下行业特征决定的:(1)行业技术依赖性。医药产品研发对技术要求很高,附加值高,一旦研发完成并成功推广,往往会带来高额的利润;而有色金属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投入门槛低,竞争更充分,因此利润率较低。(2)上游原料供给行业的地位。相对上游金属精矿供给行业,有色金属冶炼业产能相对过剩,故利润向上游行业转移;而医药制造业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2.3 偿债能力分析

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10-12年的行业利息保障倍数平均值如图表5所示。

两行业偿债能力的差异也是由其行业特征所决定的: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较好,而负债率较低,故利润对利息的保障倍数较大;有色金属冶炼业盈利能力则较差,而负债率却偏高,故利润对利息的保障倍数较小,但有色金属冶炼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值较高,这部分折旧并不形成现金流出,故实际偿债能力并没有利息保障倍数所显示的那么差。

图表3

数据来源:WIND资讯

3 主要观点及结论

不同行业由于其行业特征的不同,往往会具有不同的财务特征。本文结合医药制造业与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行业特点,通过对一系列财务指标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了这两个行业的财务特征及其财务特征的形成原因。

故本文对行业特征与财务特征的关系做出以下共性结论:(1)行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及市场结构会对行业财务产生影响,使不同行业具备着不同的财务特征;(2)固定资产占比大、盈利能力差的行业一般具有较高负债率,而无形资产占比大、盈利能力强的行业一般具有较低负债率;(3)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附加值高,一般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反之,则否; (4)具有较强势的上游供给行业的行业,利润会向上游行业转移,盈利能力较差,反之,则否。

【参考文献】

[1]郭鹏飞、杨朝军.财务比率的行业差异性研究.《开发研究》

[2]刘华辉.我国钢铁业的杜邦财务分析.《财会通讯》

[3]孙茂龙、徐雪昱、任继勤.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化工管理》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3-0119-03

1 研究背景

1.1 发展现状

198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一直在快速增长。然而,我国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开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总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6.6%,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己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现代服务业主要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依托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

另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同时,先进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极具竞争力的部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逐渐显露出来。先进制造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新兴制造业,也包括采用更为先进的制造技术改造后的制造业。根据国标行业分类,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6个行业列为先进制造行业。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荣晓华(2006)提出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有关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的研究在国外尤为盛行。

Daniels(1985)通过对英国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研究,认为投资成本是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功能水平[2]。而有关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则最为丰富。

Miller(2001)的研究表明大伦敦区聚集了全英国最重要的服务业集群、伦敦市中心的商业集群、伦敦市区的金融服务业集群、伦敦区的电影、电视等媒体制作集群[3]。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提出制造业企业要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抢占技术高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S.E.Gouvea da Costa(2009)认为企业因为同竞争对手竞争的需要而谋求技术进步,但也应当根据自己本身的组织结构选择合适的先进制造技术[4]。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分析方面:龚唯平(2008)认为先进制造业是市场网络组织体系、生产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具有先进性的制造业生产系统[5]。

先进制造业的行业评价方面:郭巍,林汉川(2010)选取北京市2008年28个制造业行业的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多个层面、不同角度评价各个制造业行业的先进性程度[6]。

由上可知,虽然国内外对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相关研究都比较丰富,但是国内文献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来总结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而采用数学模型、经济模型和数理统计工具来分析和预测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势和劣势的研究较少。

2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定量分析

2.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我们对数据的研究主要从相关性及因果性出发,主要有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保证相关细分行业的相关性分析,我们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94~2012十年间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武汉市统计年鉴》。

现代服务业(S)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S2)、金融业(S3)、房地产业(S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S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S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S8)、教育(S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1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S12);先进制造业(M)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通用设备制造业(M3)、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医药制造业(M6)

本文,我们选取各行业的增加值,并分别对其进行GDP平减。另由于本文数据是从1994年开始按1994不变价计算,用GDP价格缩减指数除以现价GDP,便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GDP价格缩减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2.2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系

2.2.1 相关性分析

根据1994~2012年的相关数据,武汉市生产业与制造业走势趋势大体相似,因此初步判断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运用SPSS相关性检验,我们得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Pearson相关性达到0.992,因此可以认为两者高度相关。

2.2.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从定量角度说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长互相推动,共同促进武汉市GDP的增长。

2.3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关系

2.3.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结果见表1。

表中,现代服务业(S)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的相关性系数为0.662,其他各细分行业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因此从定量角度,我们可以认为,S与M各细分行业高度相关。

2.3.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因果影响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以外的其他细分行业均互为因果。

2.4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的关系

由于相关性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分析建立在一段较长的时间段上才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对现代服务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细分行业,通过这些细分行业相关性与因果分析,探究具体情况。选取的细分行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①现代服务业这六个细分行业统计口径基本保持不变,因此数据具有连续性;②这六个细分行业总体GDP占现代服务业总体比重较大。

2.4.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结果见表2。

上表显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部分细分行业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38、0.986、0.986、0.980、0.961、0.995,均大于0.9,因此从定量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存在显著相关。

2.4.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同样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因果影响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在滞后为4时,导致先进制造业的进步,但是反过来,先进制造业整体GDP的增长,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没有关系。

先进制造业(M)与金融业(S3)互为因果,同期共同影响。先进制造业与房地产业没有双向因果关系,但存在明显、持续的单向影响。

先进制造业(M)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在滞后期为3时,互为因果;滞后期为4时,教育(S9)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交叉影响,滞后期为2时,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先进制造业的进步,而在滞后期为3时,这种促进作用不明显,反过来先进制造业推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发展,如此反复。

从相关性定量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存在显著相关。

2.5 细分行业间的关系

通过整体现代服务业GDP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GDP,整体先进制造业GDP与现代服务业部分行业GDP相关性与格兰杰因果分析,我们得到,大部分变量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和不同滞后期的因果关系。将先进制造业(M)与现代服务业(S)各细分行业相关性、因果关系分别分析,得到更明了的结果。

2.5.1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

上表表明,S、M各细分行业间相关性系数大部分都在0.90及以上,因此,我们可以推出,各细分行业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5.2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

现代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在滞后期为1时,都显著促进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的增长;

在滞后期为3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促进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金融业(S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进步;

滞后期为4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影响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M1)的GDP的提升。

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

在滞后期为3的时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是金融业(S3)GDP增长的推动因素,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GDP增长推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的进步。

在滞后期为1时,它促进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其他行业的GDP增长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2)的发展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③通用设备制造业(M3):

滞后期为1-3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房地产业(S4)都促进通用设备制造业(M3)的发展,反之则不成立,即这种影响只是单方向的;

在滞后期为1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拉动通用设备制造业(M3)的发展,而在滞后期为3时,通用设备制造业(M3)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进步;

通用设备制造业(M3)与教育(S9)的GDP增长在滞后期为2时互为因果,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在滞后期为1时互为因果。

④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

仅在滞后期为4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促进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的发展;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与金融业(S3),房地产业(S4)在滞后期为2时互为因果;

滞后期为1-3时,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均促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的进步,而教育(S9)仅在滞后期为3时,推动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的GDP的增长。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4)在滞后期为1时,导致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进步。

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分别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的GDP增长互为因果,在1-3期,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业(S3)的进步,而反过来,房地产业(S4),教育(S9)在滞后期为1-3时,影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5)的增长。

⑥医药制造业(M6):

在滞后期为1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促进医药制造业(M6)的进步,而在滞后期为4时,医药制造业(M6)反过来拉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S1)的发展;

医药制造业(M6)仅在滞后期为3时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滞后期为1-3时,房地产业(S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S10)均促进医药制造业的进步;

滞后期为1和4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S6)拉动医药制造业(M6)的GDP增长;

教育(S9)仅在滞后期为1时,促进医药制造业(M6)。

即医药制造业(M6)与现代服务业各行业没有必然的互为因果关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不同的滞后期对现代服务业某些细分行业有一定的单向或者交叉影响。

3 结 论

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无论从整体层面还是细分到各个具体行业,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行业之间都有着较强的相关性。从整体层面,现代服务业整体GDP与先进制造业整体GDP增长在滞后期为3时互为因果,并且这种互为因果表现为同期影响,融合发展。

通过现代服务业整体GDP与先进制造业六个细分行业的格兰杰因果分析,我们得到,除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GDP增长与现代服务业GDP没有必然的同期因果关系外,先进制造业的其他五个细分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均在同期与现代服务业存在着显著的同期互为因果。

无论是整体层面,还是整体与细分行业的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都表明,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到各个细分行业,如果影响,整体层面的因果关系是由哪些细分行业之间的互为因果、单向因果或者交叉因果导致。通过现代服务业部分细分行业与先进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具体的格兰杰因果分析,我们得到整体行业间细分行业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 荣晓华.大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1).

[2] Peier W.Daniels.Sevice industries:a geographical appraisal[M].New York,1985.

[3] Miller,P.et al.Business clusters in the UK-a first assessment,Volume1,Main Report[R].Dept.of trade and Industry,2001.

[4] Sergio E.Gouvea Da Costa.Strategic selection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AMT),based on the manufacturing vision[J].IJCAT,2009,(27).

篇3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063009;2.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医药制造业作为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培育、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论文都对河北省近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改进建议。

[

关键词 ]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河北省

医药制造业是河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河北省的医药制造主要有以下几个行业:化学原材料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本文对河北省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对策。

1河北省总体现状分析

1.1产业规模

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的111.01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655.19多亿元,总产值持续上涨。但它在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4.29%下降为2011年的1.01%。河北省的销售利润率从2000年到2003年上升较迅速,在2003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从2003年到2004年回落;从2005年到2008年销售利润率持续上涨,在2008年达到一个顶峰,在2008年到2010年,销售净利率呈平缓的趋势,在2010年到2012年又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2008年到2010年的大。

1.2需求分析

河北省的医药制造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而全国的医药制造业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大约在12%到7%之间。总的来看,全国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的趋势比较平缓;河北省的在2006年到2008年之间呈现上涨趋势,2008年是一个转折点,从2008年至2012年持续下降。

1.3地区分布

2012年河北省医药制造企业总共有231个企业主要分布于石家庄、邢台、保定和邢台,总计占全省企业的72%,其中石家庄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有35%。其中石家庄的工业总产值最大,为3797879.4万元,占全省的67.4%,其次为保定,占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9%,石家庄市和保定市是其他市工业总产值的2.32倍,可见石家庄市在河北医药制造方面的巨大作用。

2012年的河北医药制造利润总额为446124万元,其中石家庄为340763万元,占全省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的76.38%,廊坊的医药业利润总额排名第二,占全省医药制造利润总额的8.83%,唐山和张家口医药制造业却呈亏损状态。

1.4经费投入

河北省在2003年的R&D经费投入为24938万元,2011年为55845万元,2011年是2003年2.24倍。2003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276684万元,河北省占全国的R&D经费投入的9.02%,位于第5名,2011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1495647万元,河北省占全国R&D经费投入的3.73%,居于第七名,2011年较2003年河北省的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例下降了5.29%。总的来看,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

1.5与其他省份比较分析

依据医药制造行业的市场份额、行业经济地位以及行业经营能力以及竞争力排名因素的考虑,前五名是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四川省,河北省位于12名。山东省在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第一的位置,山东省进入全国医药制造百强企业的有10家,占华东地区的24.4%;江苏省在市场份额以及竞争力排名处于第二的位置,拥有百强企业13家,占所在地区的31.7%。

2河北省子行业分析

2.1药品

本文将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归集为药品。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企业方面占到52.38%。工业总值方面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的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为58.63%,可见其处于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在2003年~2007年变化不大,但是仍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后,大幅上涨,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19.1%,在2008年后中成药生产的比例也不断增大,但是较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少很多;中药饮品与生物药品从2003年~2011年的呈现很小的涨幅。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河北省不得不改变产品结构来应对来自国际订单减少以及全省原材料务求下滑的现象。

2.2医疗器械

河北省的医疗器械主要涉及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12年其有6家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所占比例为3.17%,工业总产值占的比例也很小为1.89%。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其从业人员在2007年时有295人,2012年其从业人员增加比例为1.01%,增长幅度很小。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03年~2010年总体处于平稳状态。

2.3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2012年河北省化学药品原料要制造的企业有60个,占总的医药制造的31.74%。其工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41.87%,为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的2.02倍,是生物药品的22.16倍。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处于主导地位,是河北省医药制造的主导产业,在2003年~2007年,一直处于80%左右,2008年其迅速下降,下降了20.84%,之后2008年~2011年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

2.4保健性食品

我国保健食品企业大规模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少,仅为1.45%,而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大,总计比例为86.05%,还有一些小作坊,其占有比例12.5%。河北省保健食品企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企业的规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性食品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消费时尚,这给河北省保健型食品提供了契机。

3河北省医药制造存在问题分析

3.1盈利水平低,效益下滑

今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成本上本,以及中药品种价格的不断上升,医药制造的成本不断上长,使其效益水平处于下滑状态。因全国性的医药制造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以及河北省省内有的企业进驻医药行业,使其数量增加,但是河北省以及全国的使用的药品的数量以及种类是有限的,这就发生了各个医药制造企业之间的同质现象比较严重。

3.2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创新是推动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极为重要因素,医药制造业也不例外。但是,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从2003年到2011年的55845万元,增长了2.23倍,但是在全国的排名却从第五名降为第七名,这说明其经费投入在全国来说还是不足。与浙江省2012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相比,差了近一倍;在产品研发方面,江苏省医药大省申请专利是河北省的3.5倍。

3.3规模优势不明显

河北省2012年在全国医药制造企业排名12,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与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以及四川省这些强省,仍具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总产值101亿元,2011年600多以亿元,虽然增长很多,但是较全国相比,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虽然河北省的规模有所增长,但是增长较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较缓慢。

3.4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我国医药制造业全国的利润平均增长率为17.34%,河北省的增长率仅为2.44%,因而可见河北省的利润增长极为缓慢,没有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全国的新药产值率要高于河北省的5.64%;以及与北京市、天津市相比较,其在行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末端,可见其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4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能力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出口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出口过分依赖化学原料的出口,而高附加值的生物药品制造及医疗器械出口所占比例很小。在保持出口优势的同时要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扩大国际市场范围。此外,河北省医药制造业还要减少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生产,鼓励支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实行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4.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医药制造业至关重要,但是河北省R&D经费投入在全国的排名呈下降趋势,所以要加大R&D经费投入,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提高企业的成果转化能力,从而实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并不是盲目的排外,我们要选择性的引进国外先进的发明研究,在引进的基础上吸收创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只有走创新发展道路,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4.3发挥产业规模优势

我省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同山东、江苏等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加大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医药制造企业的地区分布。另一方面,要发展医药产业集群,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领导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在分散的基础上实现整合,才能真正的发挥医药制造业的规模优势。

4.4加大政府扶持

政府作为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对于企业甚至整个产业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政府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引导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政策优惠,以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医药制造业的要素供给。加强对医药制造的监管,保证医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许晶,李野,于艳艳. 中国医药制造业7个子行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 2011(18):1732-1734.

[2] 墨玮娇.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篇4

1.增长分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继续回升,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保持稳定快速的销售增长,与去年前8个月相比,销售收入增速继续提高。与上年同期相比,行业销售收入增速有一定下降。其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中成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速提高较快。

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销售收入完成7963.7亿元,同比增长21.29%,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3.33 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4.55个百分点。子行业中,生物制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93%,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1.96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57%,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0.78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业销售收入累计同比增长22.89%,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4.77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收入同比增长20.66%,比前8个月提高1.35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缓慢,累计同比增长15.04%,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6.53个百分点。

2.效益分析:行业利润增长相对较快,增速大幅度提高

2009年1~11月份,医药行业利润继续呈现相对较快增长,利润增速大幅度上升。其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利润增速上升势头非常明显。全行业的亏损企业亏损额出现较大下降,中成药和生物制品业亏损下降幅度明显。

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利润808.17亿元,同比增长25.34%,增速比前8个月提高9.86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4.18%,比去年前8个月大幅度回升;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3.22%,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5.6个百分点。中药行业利润增长较快,中药饮片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39.38%,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3.46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5.44%,比前8个月提高5.96个百分点。生物制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比前8个月提高17.51个百分点,达到44.1%。

行业亏损规模同比下降,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8.76%,减亏形势良好。其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的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1%,亏损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下降39.02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亏损同比增长4.32%,比前8个月下降8.65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的亏损同比增长较快,为 27.73%,比去年前8个月有较大上升。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亏损分别同比下降20.37%和31.18%,降幅明显扩大,减亏形势良好。

3.成本费用分析:行业成本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成本压力不明显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成本增速与同期销售收入增速基本持平,成本压力不明显。

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主营业成本增长速度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速高0.01个百分点,其中中成药制造业的成本增速较快,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速高2.77个百分点,成本上涨压力明显。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累计主营业务成本增长速度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速高0.2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成本增速比同期销售收入增速低1.92个百分点, 成本压力不明显。

4.负债及资金分析:行业资产负债率水平下降,应收帐款增长速度有所提高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全行业资产负债率较低,比上年同期有一定下降,负债规模相对有所下降。资金方面,应收账款增长速度有所提高。

行业负债率下降。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水平为47.46%,比上年同期下降1.71个百分点。子行业中,中药饮片加工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下降较多,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73个百分点。

在资金运行状况方面,应收账款增速有所提高。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应收帐款同比增长13.78%,增长速度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3.25个百分点。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的应收帐款增速下降较为明显,比去年前8个月下降2.2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应收帐款增长速度比前8个月提高8.47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应收帐款增速分别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5.63和0.16个百分点。

二、市场供需分析

1.产量分析:化学原料药产量同比小幅度正增长,中药产量增速较快,提高明显

2009年1~11月,全国化学原料药产量累计完成171.9万吨,同比增长1.04%,改变了去年前10个月的同比下滑态势。

中成药产量方面,去年1~11月中成药产量完成157.98万吨,同比增长24.93%,比上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比去年前10个月提高3.37个百分点。

2.销售及库存分析: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增速保持回升,产成品增速继续回落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销售产值增长速度较快,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继续保持上升。行业库存方面,产成品的增长速度比前8个月有所回落。

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销售产值完成7996.87 亿元,同比增长20.22%,增长速度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2.66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增长速度分别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4.49和1.1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的销售产值增速分别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2.76和 3.98个百分点。

行业库存增长速度有一定回落。去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产成品同比增长4.55%,增长速度比去年前8个月下降2.42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化学药品之际制造业产成品增速,分别比去年前8个月下降12.06和3.52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库存增速比前8个月提高1.45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业产成品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了8.97个百分点。生物制品业产成品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下降2.04个百分点。

3.进出口分析:出货值小幅度增长,增速比前8个月有所提高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出货值同比增长4.81%,增长速度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2.69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出货值实现正增长0.25%,改变了下滑态势;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出货值同比下降9.35%,下降速度比前8个月缩小1.79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出口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2.01个百分点。

中成药制造业出口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下降3.83个百分点。生物制品业出货值同比增长38.83%,增速比去年前8个月提高3.27个百分点。

海关统计,2009年1~11月份维生素C累计出口同比下降10.8%,比去年前10个月扩大4.2个百分点;抗菌素出口同比增长20.4%,比去年前10个月提高8.6个百分点。中成药出口量同比增长0.6%,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医用敷料出口量累计同比下降 21%,比去年前10个月扩大2.3个百分点。

在进口方面,2009年1~11月份,抗菌素进口量累计同比下降4.7%,比去年前10个月缩小11.8个百分点。 抗菌素制剂进口量同比增长23.7%,比前10个月提高1.6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11.25亿元,同比增长41.3%,投资增速稳定上升,比去年前10个月提高1.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大幅度上升15.3个百分点。

四、企业经营情况

1.不同规模企业经营情况

2009年1~11月,医药制造业内的大型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05%,利润同比增长25.63%,经济效益比上年同期下滑。

中型企业的销售收入的增速为16.31%,利润同比增长18.69%,利润增速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小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8.19%和35.35%,增速都很高。与去年前8个月相比,增速均有提升。

3.不同所有制企业经营情况

篇5

[关键词]医药制造产业;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

[中图分类号]F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11-0045-04

医药制造业是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行业发展迅速,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大幅上升。中国医药制造行业规模较小,仅占全球医药市场2%左右的份额,但增长速度达28%,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据统计,2004年世界第一大药品市场的美国,其销售额达248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额的45%,而中国仅排在全球药品市场的第9位,销售额仅为95亿美元,占全球市场额的2%。可见,中国的医药制造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中的SCP框架来分析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该行业的蓬勃发展。

一、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结构

(一)市场集中度

中国的医药制造业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小,集中度低。2004年中国医药企业并购重组风潮并未对行业集中度产生较大影响,行业市场集中度依旧较低。从销售收入排名前100名的企业市场占有率来看,2004年医药制造业中前5企业占市场份额的10.40%;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药制造业前20强的国内市场集中度为42%,世界医药市场上前20强占据全球市场66%的份额。在2004年福布斯全球200强制药企业排行榜中,位列23位的“辉瑞”同期销售额为525.2亿美元,位列194位的“安进”同期销售额为105.5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制药企业――扬子江药业集团同期销售额仅为9.74亿美元。

(二)产品差异化

中国的医药制造企业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目前在中国的药品市场上,一方面,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药品大量过剩,造成了同行业的过度竞争,引发价格战;另一方面,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药品严重不足,造成国产药的空缺。正是因为中国医药制造业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和价格竞,争上,其产品多为仿制药,独创性差,产品质量、技术差别化竞争不明显。据统计,2004年中国医药产品市场结构中仿制药的比重高达67%,如全国生产克拉霉素制剂的厂家有35家。

(三)进入和退出壁垒

按照施蒂格勒的观点,进入壁垒是指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医药制造业是竞争性行业,相对于自然垄断行业而言进入壁垒较低,但其经济壁垒较高,经济壁垒主要是产品的差异化,药品的技术含量高,要求新企业比老企业提供疗效更好的产品。中国的医药制造业进入壁垒较低,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关于医药方面的立法和制度不完善,受市场失灵和地方、部门利益影响,人为地降低医药制造业的进入壁垒,许多企业盲目上项目,造成“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众多的不合理市场结构;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医药制造业原创药较少,大部分为仿制药,企业进入市场基本不存在药物研发成本,同时药品差异性较小,生产的技术要求较低,因此,企业进入的成本壁垒和技术壁垒均较低。

退出壁垒是指企业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相对于自然垄断行业而言,医药制造业的退出壁垒较低,特别是行政法规壁垒更为宽松。近年来,中国的医药制造业多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再加上药品需求过旺和地方、部门利益的影响,中国医药制造业的退出壁垒被人为地降低,造成了中国药品市场的混乱。

二、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企业行为

(一)定价行为

中国普遍存在药价虚高现象,“看病贵、看病难”是老百姓关注的切身问题。据统计,2003年,中国患病人次数为50.8亿,与1993年相比增加7.1亿人次;因病就诊人次数为48亿,比1993年减少5.4亿人次。城乡居民48.9%有病不去就诊,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在城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比例为30%,成为第一位的致贫原因。药价虚高的主要原因在于:(1)药品价格体系和药品定价政策尚待完善,由于中国尚未建立成本制约机制,因而所定药品价格未能反映药品生产经营的真实成本。有的药品生产企业通过改换药品包装剂型或名称等形式,打着所谓“新药”的幌子变相提价。(二)药品生产企业竞争激烈,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在终端促销上,导致药价攀升。(3)长期以来形成的医疗机构以药补医体制,药品收入仍占医院收入的较大比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为增加收入开大处方、用高价药,药品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仍然存在。(4)药品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由于只是在医疗机构内部实行分开核算,医疗机构仍可以通过销售药品获得15%以上的加成收入,(5)医疗机构执行国家定价,同时医保定点药店数量十分有限,一些低价位疗效好的常用药不在医保范围内。

(二)广告行为

医药制造业本身是一个竞争性行业,广告行为是其在市场上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的非价格竞争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广告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信息披露。当然,广告既可以传达一些确凿的事实,也可以为企业、产品和品牌创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近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医药制造企业也不断地增加广告支出,这在提供必要信息减少消费者搜寻成本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药品的主观差别化程度,有利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又影响了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绩效。如2001年底,医药制造业共有3488户企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24.4亿元,广告费用支出61.1亿元,每万元销售收入的广告费用为317.7元,恰好是工业平均水平的9倍。但同时,中国医药制造业虚假广告问题也较为突出。据统计,2004年1月~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了50个电视台(频道)的41281次药品、医疗器械电视广告,违法率为59%;2004年6月~8月共监测98份报纸的7315个药品广告,违法率为95%。可见,为了追逐利润,中国医药制造企业一方面纷纷通过加强广告的投放量来移动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另一方面也有着严重的刻意误导或欺骗消费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兼并行为

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兼并是一种产业结构的整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商业规则。中国医药业的最大问题在于制药企业数量多但是单个企业的规模很小。中国加入WTO后,面对国外巨型制药企业的竞争,中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亟需改善,并购与整合是切

实可行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大制药企业之间收购合作之风盛行,目标主要是为了追求规模效应和占领市场。2000年初,英国制药两大巨头――葛兰素威康与史克必成宣布合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药集团。2004年,中国医药企业并购市场异常火爆(见图1),出现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大规模整合,大量资本在产业链上下游、竞争对手或不同区域的企业间流动。一方面,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加剧,制造业领域并购重组普遍加快;另一方面,医药产业属于高增长产业,预期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对资本流入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医药产业属于国家政策支持并购重组的主要产业,为提高医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格局,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并购重组将进一步升级。

三、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绩效

中国是世界第九大药品市场,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持续上升,经营效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据统计,2004年,中国医药制造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387.29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工业增加值1388.39亿元÷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2004年,中国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13亿元,同比增长16.80%,但和国际水平相比,仍处于落后阶段。2004年中国医药制造业产品全部销售收入不及美国第一大制药公司――辉瑞销售收入(525.16亿美元)。2004年,中国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306.38亿元,同比增长11.74%,增幅大幅下降(如图2所示)。

从图2可见,中国医药制造业整体效益和发展能力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药品价格下降、出口退税降低等因素影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医药制造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还处于较高水平(如图3所示)。

四、促进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中国的医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较低、进入壁垒不高及产品差别化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采取了变相压低产品价格的措施来扩充自己的市场份额。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导致整个行业内企业利润规模有限,在有限的利润规模下,企业难以拿出足够的财力从事创新研发,只能进行重复生产和模仿创新产品生产,这进一步导致行业内的低水平竞争、创新研发能力弱的竞争格局。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推进医药制造业的并购和重组

中国医药制造业具有“一小二多三低”的特点。一是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二是企业数量多,产品低水平重复多;三是大部分生产企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低。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就是实行大企业战略,一个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主要基于市场的并购和重组。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现有制药企业6000多家中,大型企业只有300余家,还有1000多家企业仍在亏损中挣扎。此外,世界排名前25位的跨国制药公司有20家已进入了中国。由此可见,中国医药制造业必须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扩大医药行业的资产规模,提高国内市场的集中度,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二)加大医药制造业的R&D投入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但目前,一方面,中国新药用药水平低、难以进入国外市场,新药研究预期回报率低;另一方面,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这些都造成中国医药制造业普遍存在着R&D投入不足的问题,生产的药品基本上都是仿制药,如美国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是中国的7倍。2001年,中国投入的医药研发经费仅为14.1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为8亿美元。因此,中国医药制造业必须提高R&D投入和加强R&D经费的管理,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以拓展技术能力的获取途径。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技术能力,一来解决当前的R&D能力不足,二来逐渐培养核心能力,促使研发活动内部化。

(三)加强医药制造业的政府管制

篇6

    1相关文献回顾

    科技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企业重视科技投入,政府对高科技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关于科技企业的研究也是当前的热点内容。如李冬伟等发现智力资本对高科技企业的绩效具有正向影响。马鸿佳等以我国377家高科技企业为样本,研究了网络能力、信息获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杨军敏等对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了研究。已有文献对科技型公司的绩效、资本结构等研究较多,绩效受经营能力直接影响,但关于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的文献相对较少。鉴于此,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建立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评价。由于科技型上市公司中涉及的行业较复杂,单一年度的年报数据过于片面,因此采用连续时间的年报数据作为比较,从不同时间截面和不同行业两个角度对实证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2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的样本选择和分布状况

    2?1样本选择选取2004~2008年共五年作为样本的时间范围,选取沪深两市中上市公司名称中含有“科技”具有明显识别的公司进入初选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在初选样本中,首先剔除财务异常的ST股,其次对照我国高科技企业目录剔除不属于该目录的上市公司,再次查看余下的上市公司概况,剔除无明显科技含量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46~62家的科技型上市公司,其中2008年62家,2007年61家,2006年52家,2005年47家,2004年46家。

    2?2样本分布状况2005年,我国证监会了修订后的《上市公司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JR/T0020—2004),在此标准中按照营业收入比重作为分类指标共分为13个大类,按此标准将2004~2008年科技型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状况统计(表略)在科技型上市公司行业分布中,制造业(表1的C类)所占比重最大。在13个大类中,所选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样本仅分布在三个大类:K社会服务业、G电子信息技术业和C制造业中。制造业在科技型上市公司中所占的份额最大,超过70%,而且逐年持续增长。由于制造业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所占份额较大,进一步对制造业科技型上市公司进行了细分,有四个次类的份额也比较突出,分别是:C7通用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约占30?65%、C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制造业约占11?29%,C5生物医药制品制造业约占9?68%,C6金属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约占8?06%。由于一些制造业科技型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多样性,无法将其确定为某一次类,因此余下的制造业科技型上市公司归入C3其它制造业中。

    3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的构成及评价体系

    3?1经营能力的构成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致力于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企业通过合法经营获得的利润,是企业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盈利能力是企业经营能力的首要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能力的强弱。企业获得利润以后,仍然需要再投入再获利,形成企业内部资金链条的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发展时出现资金短缺或者周转不灵,轻则导致企业经营面临短期风险,重则导致企业失去信誉从而面临后期经营风险,因此企业的发展能力、现金流能力、周转能力也是企业期经营能力的重要表现。公司上市后在获得低成本融资优势的同时,也需要向股东分配利润,否则股东会以脚投票的方式抛售上市公司的股票,导致上市公司经营的不稳定,因此股东获利能力也是评价上市公司长期经营能力的内容。综上所述,上市公司经营能力可以由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周转能力、现金流能力、偿债能力、抗风险能力、股东获利能力七大类能力构成。

    3?2经营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经营能力分解成盈利能力等七大类,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是反映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科技型上市公司长期经营能力的表现;周转能力和现金流能力是反映企业的灵活性,是科技型上市公司短期经营能力的表现;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则是反映企业在一定周期内的稳定发展能力,反映科技型上市公司中期的经营能力;而股东获利能力是科技型上市公司赢得股东,获得充裕资金链的后盾。根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将经营能力进一步细化成14个二级指标,(表略),由此构建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模型

    4?1主成分评价模型霍特林在1933年首次提出了主成分分析法,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把多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互相独立又包含原有指标大部分信息(70%-100%)的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其优点是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得到的综合指标(主成分)之间彼此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这就使得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

    4?2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通过统计软件SPSS13?0完成。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总方差分解表、最终评价结果(表略)

    5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将我国科技型上市公司经营能力评价结果进行分析,首先从时间角度考虑,其次从行业角度考虑。结果分析如下:

篇7

关键词:北京市 制造业 产业结构 SSA模型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3)04-70-04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发展目标,并明确指出把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作为北京的重点工作。本文选取北京市制造业的30个行业,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各行业的优劣势,并提出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十二五”时期北京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一、模型构建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 Creamer(1942)首先提出的,Dunn(1960)、Ashby(1964)等人对其进一步发展。目前,SSA方法在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分析中已得到普遍应用。杨爱荣等(2005)以河南省为例,介绍了SSA方法在城市与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发展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此后,林涛(2005)用该方法进行了上海市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结构分析,李岩(2009)用该方法对广东省制造业升级进行了实证分析,李博等(2011)对湖北省行业结构调整与定位进行了分析,谈建生等(2012)对青岛市工业结构进行了研究。

与其他方法相比,SSA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标示产业各区域结构发展状态、比较竞争力的大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此外,由于SSA方法不需要对权重赋值,不进行主观评价,因此也能体现出客观性。根据SSA方法原理,产业发展和升级受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影响。如果一个地区产业的结构与全国经济结构相同,那么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异只能由产业竞争力来解释;如果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同,那么排除产业竞争力因素,产业发展速度只能由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应用SSA方法,通过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分量进行比较,可以证明产业结构的差异变动方向。

(一)Shift-Share方法的基本原理

Shift-Share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需要研究的某个区域所在的更大区域或国家为标准区,将该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的增长进行比较。研究区域的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可分为三个因素:区域份额因素、产业结构偏离因素、竞争力偏离因素。其中,竞争力偏离份额是指除产业结构以外的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投资规模等方面的因素。用公式表示为:

区域经济总量=区域份额因素+产业结构偏离因素+竞争力偏离因素

通过该公式可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势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内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二)数学模型

假设区域i和全国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区域i基期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经济总规模为bit。在[0,t]时段内,区域i第j个产业在[0,t]时段的增长率rij可以分级为Nij、Pij、Dij三个分量。即:

rij=bijt-bij0/bij0Nij+Pij+Dij

其中,Nij表示区域增长份额,即全国平均增长效应,是指区域标准化的行业如果按该行业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增长所产生的变化率。Pij表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此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Dij表示竞争力偏离分量,包括产业结构外的诸多因素,如生产率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规模结构等。Dij越大,说明区域i第j个行业竞争力对工业总量增长的作用越大。PDij为总偏离分量,PDij=Pij+Dij,反映区域i第j个行业总的增长优势。

二、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阮平南、曾丽娜(2009)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2003)》以制造业的R&D密集度来划分制造业的方法和口径,结合北京制造业发展和统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将北京制造业的30个行业划分为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低技术制造业、低技术制造业。该标准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划分为高技术制造业,将包含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行业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划分为中高技术制造业,与国家统计局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划分标准基本一致。为便于分析,本文采用该分类方法,对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数据进行分类(见表1)。

根据SSA模型,以北京市2005~2011年制造业各行业产值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并根据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将各年数据转换为2005年不变价工业产值,计算出2005~2011年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北京工业增长速度、区域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见表2,仅列示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最后根据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进行分类(见表3)。

(一)总体分析

根据表2、表3可以对北京市制造业近年发展状况进行如下描述:2005~2011年北京制造业产值增长率为75.3%,低于按全国制造业结构得出的理论制造业增长率(Nij=223.6%),说明北京制造业对全国制造业产生向下拉动作用。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j为-15%,说明北京制造业行业结构是一种不利于制造业总量增长的结构,具有改进的空间;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为133.4%,说明北京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为使经济发展更加符合首都功能定位要求,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被第三产业所替代,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4年的46.2%下降为2011年的23.1%。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有主体地位,这就导致了北京制造业份额不断下降。制造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是外贸出口的重要领域,也是解决城乡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只有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群,才能创建适合首都经济发展的制造业新格局。

分行业来看,各行业的区域增长份额比例Nij均大于0,表明北京制造业各行业都是增长型产业。其中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总偏离分量PDij值较大,具有较为明显的增长优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9个行业的Pij值大于0,表明这些行业在北京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较为合理,是有利于北京制造业经济增长的结构。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等21个行业Pij值均小于0,表明这些行业的结构对北京制造业的增长有不利影响,而这些行业主要集中在中低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从竞争力偏离分量Dij来看,北京只有医药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Dij大于0,其他行业均小于0,表明只有这两个行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优势,其他行业在全国范围内都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二)高技术、中高技术制造业产业结构效应动态分析

2005~2011年跨越了“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整个“十一五”时期以及“十二五”的第一年,这一段时间是北京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分析这一段时期高技术制造业的结构效应曲线,对于把握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表1的分类,对高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的8个行业(由于中高技术制造业中化学纤维制造业2011年产值数据在统计年鉴中未列示,本文对该行业不做分析)在2005~2011年共6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绘制产业结构分量表(见表4)和结构效应曲线图(见图)。

根据以上图表,对北京高技术、中高技术制造业产业所涉及行业动态结构效应分析如下:

最上面一条曲线为交通运输与设备制造业的结构效应曲线。以汽车产业为主的交通运输与设备制造业是近年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的典型代表,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呈现快速增长。2011年交通与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2439.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2005年的805.6亿元增长近2倍;目前,北京已形成了以现代、奔驰、福田3家整车企业为核心,近100家零部件企业为支撑,集整车生产、研发设计、零部件配套、汽车销售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条。在产业结构方面,各个时期产业结构效应分量Pij>0,结构分量曲线呈向上发散,反映出汽车产业在产业结构上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表明该产业在全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处于优势。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结构效应曲线几乎重合。虽然这两个行业增速不同,但结构效应变化相近。前者2011年产值为236.9亿元,比2005年增长52%。后者2011年产值为552.9亿元,比2005年增长141.9%。在产业结构方面,这两个行业各个时期结构分量Pij>0,并逐期稳步上升,结构效应曲线呈倾斜向上,反映出两个行业产业结构具有优势。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是首都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北京率先升级的产业。从产业规模上,电子信息业是制造业中除交通运输业之外的第二大产业,2011年产值达到1980.7亿元。在产业结构方面,各个时期产业结构分量Pij>0,反映出电子信息业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不断增强。

医药制造业2011年产值为442.7亿元,比2005年增长242.9%。在产业结构方面,各个时期结构分量Pij>0,并逐期稳步上升;结构效应曲线呈倾斜向上,反映出医药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上稳步攀升,已经成为首都工业增长的新动力。结合其他指标来看,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偏离分量Dij为5.2%,竞争力略高于全国水平,大大高于绝大多数中高技术制造业,该行业总偏离分量PDij>0,为25%,表明该行业相比其他行业在全国具有更大的增长优势和发展潜力。

通用设备制造业2011年产值为584.5亿元,比2005年增长150.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11年产值为757.6亿元,比2005年增长245.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11年产值为362.8亿元,比2005年增长55.4%。在产业结构方面,三个行业各个时期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j均

三、结论与建议

“十五”以来,北京制造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北京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由做大转向做强的战略转型期。根据SSA方法对北京制造业整体以及高技术、中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行业优势和竞争力状况的分析,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注重统筹协调,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初步具备向高技术产业强国转变的物质基础,北京工业经济也正逐渐步入从以规模、速度促发展到以调结构、提质量、重升级促发展的动力转换期。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北京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在实施相关鼓励、扶持政策的同时,改革较为分散、分割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强化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做到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和管理。应该看到,北京工业结构将在一段时期内处于调整阶段,工业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个必然趋势,要坚定不移地走“以调促进,以转推升”之路,加大投入,优化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扶持汽车、医药制造业等具有竞争优势的部门。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多年来,工业实体生产与北京先进的科技成果尚未形成良好对接,科技优势无法有效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各生产要素资源的约束性不断加强,北京工业发展高端引领不足、核心竞争不强、总体运行不稳的问题尤为突出。目前,国内制造业正在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北京制造业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在这一进程中,高技术产业应发挥引领作用,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调整发展重点,培育潜力行业

投资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数,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应注重工业投资项目的选择与储备。“十”后,北京市先后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意见》和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批复》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以及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发展规划。北京市应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积极承接并统筹布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入驻,推动首都制造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岩,湖北省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3。

[2]蒋国瑞,北京现代制造业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优化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02。

[3]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2。

篇8

1 河北省产业整体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等)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强弱程度,它集中体现为该竞争主体的产品(或劳务)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及其持续扩张的能力,可通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上风系数来反映,具体测定方法参见文献1。

1.1 市场上风:全国排名第七,呈减弱趋向(见表1)

表1全国前7位省市产业品市场占有率 单位:%

附图

资源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1)有关数据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版。)

1.2 竞争上风:全国排名第十,低于全国均匀水平,亦呈减弱趋向(见表2)

表2全国前10位省市产业竞争上风系数表

附图

资源来源:同表1

1.3 竞争力综合分析

1.3.1 河北省产业竞争力呈下降趋向。河北省2000年产业品市场占有率为4.07%,高于全国均匀水平,全国排名第7位;竞争上风系数为0.93,低于全国均匀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竞争上风低于市场上风。从整体看,和1999年相比,2000年河北省产业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排位未变,但尽对数下降了0.13个百分点;竞争上风系数降低了1个位次,下降3个百分点,说明我省市场上风和竞争上风都有所降低,潜伏竞争上风更低于显在市场上风,竞争后劲不足。

1.3.2 河北省产业竞争力和先进省市的差距正在拉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近三年的竞争力指标计算的标志变动度显示,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上风系数的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呈上升趋向,表明我国各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离散程度正在加大。河北省产业竞争力和先进省份的差距也正在加大,(见表1,表2)

1.3.3 占全省产业产值4/5强的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偏低。从河北省产业的竞争力结构看,公用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为7.29%,竞争上风系数为1.61,均远远高于河北省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但公用业的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垄断上风获得的;采掘业次之,市场占有率为4.60%,高于河北省产业整体市场占有率,竞争上风系数为0.92,和全省产业整体水平相当,但采掘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资源上风获得的;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市场占有率为3.69%,竞争上风系数为0.88,均低于河北省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而制造业的竞争力基本上是靠市场竞争获得的;从河北省产业的构成看,2000年采掘业、制造业和公用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7.38%、84.45%和8.17%;因此,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上风的产品和企业,是导致河北省产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见表3)。

表3 河北省产业竞争力结构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编《河北经济年鉴》(2001年)有关资料计算;统计出版社,2001年。

注:公用业指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给业。

2 河北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分析

2.1 市场上风:全国排名第八,落后于本省产业(见表4和表1)

表4 全国前8位省市制造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 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和全国各省市区统计年鉴(2001年)有关资料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各地区制造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离散程度高于产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见表5)

表5 中国地区产业、制造业竞争力标志变动度(2000年)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4。

2.2 竞争上风:全国排名第十,低于是全国均匀水平,亦低于本省产业(见表6和表2)

表6 全国前10位省市制造业竞争上风系数(2000年)

附图

资料来源:同表4。

2.3 制造业竞争力综合分析

2.3.1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相对较低,竞争后劲不足。河北省2000年制造业市场占有率为3.69%,略高于全国均匀水平,全国排名第8位,比产业低一个位次,指标值比产业低0.38个百分点;竞争上风系数为0.88,低于全国均匀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和产业排名相同,但指标值低5个百分点。制造业的竞争力低于产业,而在制造业内部,潜伏竞争上风低于显在市场上风。

2.3.2 河北省制造业产品结构相对落后,适销性较差。影响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一是产销率因子较低,为0.96,全国排名第23位,说明河北省制造业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低;二是增加值率因子较低,为0.91,全国排名第19位,说明河北省制造业产品结构落后、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

3 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分析

3.1 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水平分析

3.1.1 市场上风分析

在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中,市场占有率高于全国同行业省市区均匀水平(3.23%)的有16个,占行业总数的57%;按市场占有率降序排列,依次为: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10.29%)、医药制造业(6.92%)、食品制造业(6.8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65%)、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5.23%)、造纸及纸制品业(4.93%)、饮料制造业(4.81%)、金属制品业(4.4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40%)、纺织业(4.38%)、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4.32%)、橡胶制品业(3.77%)、专用设备制造业(3.74%)、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55%)、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3.53%)、食品加产业(3.44%),上述16个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市场上风,尤其是前5个行业,市场占有率均在5%以上,市场上风明显。但上述16个行业中,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等9个行业的竞争上风系数低于全国均匀水平( 1.00),处于竞争劣势。

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0.46%)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0.58%)两大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在全省28个行业中倒数第一、第二,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明显劣势,因此,应选择重点产品突破口,加大拓展市场的力度,进步其市场份额,提升其市场上风。

3.1.2 竞争上风分析

对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的竞争上风系数进行降序排列

,高于全国均匀水平(1.00)的行业有8个,占29%,依次是: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54)、食品制造业(1.28)、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23)、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1.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1.16)、食品加产业(1.01)、造纸及纸制品业(1.09)、橡胶制品业(1.00),上述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上风;尤其前5个行业,竞争上风系数高于全国均匀水平10%以上,竞争上风明显。但上述8个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市场占有率低于全国均匀水平,呈现市场劣势。

科技含量较高、对河北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重要影响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42)和电子及通讯制造业(0.61)两大行业,竞争上风系数排名在全省28个行业中倒数第一、第三,在全国同行业中明显处于竞争劣势,有关部分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力办法,重点培育这些行业的竞争上风。3.1.3 规模上风分析

在国内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也应该是在本区域内有一定产出规模的行业,只有一定的产出规模,才可能在全国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行业发展才可能形成公道的规模经济,并在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终极增强本省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并带动整个省区的经济竞争力提升。

我们用省内行业增加值构成来反映行业产出的相对规模,河北省制造业29个行业中,增加值构成高于全省行业均匀水平(3.45%)的行业有11个,依次为: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19.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96%)、纺织业(7.32%)、医药制造业(4.41%)、金属制品业(4.1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9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86%)、食品制造业(3.65%)、饮料制造业(3.54%)、普通机械制造业(3.54%);其中,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4个行业的产出构成超过5%,可称得上河北省制造业的支柱行业,规模上风明显。但在上述11个行业中,有3个行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低于全国均匀水平,呈现市场劣势,它们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29%)、普通机械制造业(2.71%);上述11个行业中,除了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和食品制造业两个行业外,其余9个行业的竞争上风系数均低于全国均匀水平,反映了我省制造业的生产及结构存在着较大的新题目,即生产规模较大的行业,竞争上风普遍较低。若长此以往,则原有的规模上风也/!/会丧失。

3.1.4 竞争力综合分析

我们对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从市场占有率、竞争上风系数和产出的构成进行分类,编制成三维象限表(见表7),以对河北省制造行业的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

表7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分类表(2000年)

附图

注:带*者为构成超过全省行业均匀水平(3.45%)的行业。

第Ⅰ象限:同时具有市场上风和竞争上风的行业,有7个,占行业总数的25%,依次是: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加产业,这7个行业是河北省综合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属于河北省制造业发展中首选的上风行业;其中,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两个行业同时具有市场上风、竞争上风和规模上风,是河北省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但需注重,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总量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行业增长空间较小,但高技术产品供不应求,因此,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高质量产品的开发是进步其竞争力的关键;食品制造业在我省具有资源比较上风,且随着人民收进水平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市场容量空间较大,应扩大其规模上风,进一步进步竞争力;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上风,从发展趋向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进步,对该类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且具有明显的出口上风和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属于高速增长的行业,对该行业应注重产品质量的进步和名牌效应,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扩大市场份额;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上升较快,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第Ⅱ象限:竞争上风系数低于全国均匀水平但市场占有率高于全国均匀水平的行业,有9个,占行业总数的32%,依次为: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上述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市场上风,但竞争上风较低,应重点培育竞争上风。尤其是,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在我省具有资源比较上风和规模上风,竞争力的进步具有良好的基础;其中,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业,随着人民收进水平的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进步和医疗保健需求的进步,未来需求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向,因此,应捉住市场机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强竞争上风;纺织行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品总量过剩,但高质量产品供不应求,因此,应把竞争上风的培育重点放在调整产品结构、促进技术升级和高质量、高档次产品的开发上。 第Ⅲ象限:竞争上风系数高于全国均匀水平但市场占有率低于全省均匀水平的行业,只有1个: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

第Ⅳ象限: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上风系数均低于全国均匀水平的行业,有11个(见表7),占全省行业总数的39%。值得注重的是: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母机且作为河北省支柱产业的机械制造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个行业,除了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略高于全国均匀水平以外,其余5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上风系数都低于全国均匀水平,明显处于市场劣势和竞争劣势;尤其是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无论是市场上风,还是竞争上风,在全省都排倒数第一至第三。这种状况,不仅对我省当前的制造业竞争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而且将对我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现代化进程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从市场占有 率、竞争上风系数和产出规模三方面综合考虑(市场占有率或竞争上风系数高于全国均匀水平且增加值构成高于全省行业均匀水平),河北省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上风行业是: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食品加产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等12个行业;上述行业多数属于传统产业,总量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对这12个上风行业应针对不同行业的特征,重点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巩固进步其竞争力,以带动全省制造业竞争力的进步。而对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固然目前竞争力较弱,但由于这些行业科技含量较高,未来成长空间较大,因此,也应给予较多关注,选好突破口,培育竞争上风。

3.2 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动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根据资料的可比性和可获得性,现将2000年作为报告期,1993年作为基期,对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有关指标加以比较,以观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变动趋向。

3.2.1 市场上风动态分析

河北省产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为4.07%,同1993年的4.08%相比,变化不大;而制造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为3.69%,同1993年的3.86%相比,降低了0.17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上风呈下降趋向。在制造业28个行业中,2000年比1993年市场占有率上升的行业共有12个,占行业总数的43%,不足二分之一。按上升的百分点降序排列,依次为:食品制造业(3.43)、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2.78)、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2.69)、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2.49)、医药制造业(2.20)、饮料制造业(1.2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0.85)、食品加产业(0.68)、石油加工及炼焦业(0.47)、纺织业(0.20),造纸及纸制品业(0.18)、非金属矿物制造业(0.03)。在河北省制造业水平分析中提出的12个上风行业中,除了橡胶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以外,其余10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食品制造业、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6个行业上升了1个百分点以上,市场上风上升明显。用EXCEL绘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河北省上风行业的市场上风变动趋向。(见图1)。

附图

3.2.2 竞争上风动态分析

河北省产业竞争上风系数,2000年为0.9257,比1993年的0.8754上升了5.03个百分点;制造业竞争上风系数,2000年为0.8783,比1993的0.8654上升了1.29%;制造业28个行业中,2000年比1993年竞争上风系数上升的有20个,占行业总数的71%,超过三分之二,表明全省制造业整体竞争上风有所上升;按上升率(百分比)降序排列,超过10%的行业有13个,依次为: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21.92%)、食品制造业(73.49%)、食品加产业(39.3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3.35%)、造纸及纸制品业(29.2%)的进步。而对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固然目前竞争力较弱,但由于这些行业科技含量较高,未来成长空间较大,因此,也应给予较多关注,选好突破口,培育竞争上风。

3.2 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动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根据资料的可比性和可获得性,现将2000年作为报告期,1993年作为基期,对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有关指标加以比较,以观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河北省制造业行业竞争力的变动趋向。

3.2.1 市场上风动态分析

河北省产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为4.07%,同1993年的4.08%相比,变化不大;而制造业市场占有率,2000年为3.69%,同1993年的3.86%相比,降低了0.17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上风呈下降趋向。在制造业28个行业中,2000年比1993年市场占有率上升的行业共有12个,占行业总数的43%,不足二分之一。按上升的百分点降序排列,依次为:食品制造业(3.43)、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2.78)、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2.69)、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2.49)、医药制造业(2.20)、饮料制造业(1.2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0.85)、食品加产业(0.68)、石油加工及炼焦业(0.47)、纺织业(0.20),造纸及纸制品业(0.18)、非金属矿物制造业(0.03)。在河北省制造业水平分析中提出的12个上风行业中,除了橡胶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以外,其余10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食品制造业、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6个行业上升了1个百分点以上,市场上风上升明显。用EXCEL绘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河北省上风行业的市场上风变动趋向。(见图1)。

附图

3.2.2 竞争上风动态分析

河北省产业竞争上风系数,2000年为0.9257,比1993年的0.8754上升了5.03个百分点;制造业竞争上风系数,2000年为0.8783,比1993的0.8654上升了1.29%;制造业28个行业中,2000年比1993年竞争上风系数上升的有20个,占行业总数的71%,超过三分之二,表明全省制造业整体竞争上风有所上升;按上升率(百分比)降序排列,超过10%的行业有13个,依次为: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21.92%)、食品制造业(73.49%)、食品加产业(39.3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33.35%)、造纸及纸制品业(29.2%)、饮料制造业(25.7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24.22%)、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3.95%)、纺织业(17.68%)、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6.71%)、金属制品业(15.77%)、家具制造业(14.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20%),上述行业竞争上风上升明显。在我省11个上风行业中,除了玄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产业下降以外,其余10个行业的竞争上风系数都上升了,其中,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纺织业6个行业的上升率超过10%。用EXCEL绘图,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河北省上风行业的竞争上风变动趋向。(见图2)

附图

3.2.3 竞争力综合动态分析

将市场上风和竞争上风的变动综合起来分析,河北省制造业市场份额2000年比1993年降低了4.4%,竞争上风系数上升了1.48%,因此,从总体看,河北省制造业的竞争力长期以来几乎没有得到提升。从制造业内部各行业来看,按性质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见表8):

表8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动态分类表(1993-2002年)

附图

注:带者为河北省制造业中的“上风行业”。

4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河北省产业竞争力的目前状况、动态变化以及横向对比等实证探究,可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

4.1 从总体看,河北省2000年产业品市场占有率为4.07%(高于全国均匀水平),全国排名第7位;竞争上风系数为0.93(低于全国均匀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从纵向看,2000年比1993年,市场占有率降低了1个百分点,竞争上风系数进步了5个百分点,综合竞争力有所进步,但近三年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上风系数均处于下降态势;从横向看,和邻省山东、和东部沿海先进省市差距较大且有扩大趋向;河北省产业整体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尽对竞争上风处于下降态势。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加速河北省产业化进程确当务之急。 4.2 从河北省产业的竞争力结 构看,公用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为7.29%,竞争上风系数为1.61;采掘业次之,市场占有率为4.60%,竞争上风系数为0.92;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市场占有率为3.69%,竞争上风系数为0.88;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上风的产品和企业,是导致河北省产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制造业的市场上风和竞争上风,是进步河北省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4.3 从制造业内部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新题目:

其一,河北省制造业中的上风行业,主要分布在冶金、食品、医药、建材、化工、纺织、轻工等技术含量和生产率较低的传统产业中,而分布在技术含量和生产率较高或未来具有高速增长趋向的行业很少,这是导致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长期以来难以进步的重要原因。因此,优化制造业结构,培育企业核心能力,是进步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其二,作为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的工作母机的机械电子产业,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上风系数均低于全国均匀水平且呈动态下降趋向;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上风系数在全省28个行业中分别为倒数第一、第三,其竞争上风系数尚不足全国均匀水平的二分之一,明显处于竞争劣势,这不仅对当前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有一定影响,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对河北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推进河北省产业化进程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应选好产品和技术突破口,加强和***13所和54所的合作,发挥省所合作上风和环京津上风,使其融进京津同行业的产业链中,着力培育行业竞争上风。

其三,河北省支柱产业中的医药、建材、化工、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的竞争上风系数均低于全国均匀水平,从而对全省制造业的竞争力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应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加强这些行业的竞争上风。

4.4 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深进发展使得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面临深刻的战略性重组,凭借广阔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阵地。能否顺应便全球化的浪潮,捉住WTO的历史机遇,制定相应策略,推进河北省制造业的发展,是影响我省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我省制造业要充分利用当前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通过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产业转移,进步制造业的技术和治理水平,使其切实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现代化的主要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武义青、顾培亮.竞争上风测定的一种新方法[J].数目经济技术经济探究,2001,(5).

[2]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产业竞争力报告[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