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关于校园暴力的看法8篇

时间:2023-12-18 11:18: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关于校园暴力的看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校园暴力的看法

篇1

说起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原本校园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是教育我们成才的地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1一天下午到了学校,我还是习惯性地在走廊上站一会儿,看着楼下陆陆续续来到学校的同学们。

不知是什么时候,我的眼球场上的一群人吸引住了。仔细一看,原来是一群小孩儿在打架,他们大概是三四年级的,可是他们这种特殊的打法却实属罕见啊!我从幼儿园到如今的六年级,见过无数次的打架场景,但无不是一对一的单挑,而此时的场面却是十一个人的群殴,可是你仔细观察分析会发现,这是十个打一个。

那十一个小同学虽然个子都不高,但打得十分激烈。一个小孩被围在中间厮打,可是他却并不是被欺负,而是十对一的热火朝天地战斗。定睛一看,中间的那位上身穿黑T恤,下身穿黑长裤,脚上穿黑运动鞋,他是在怎么招惹十个人的呢?

但最令我惊奇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被围攻的那位的高强武艺,以一对十的劣势都可以打出风云。他在团团包围之中全然不惧,倒是围攻者们被他的铁拳和飞腿打得应接不暇。想不到啊,这位黑衣勇士竟能以一己之力打得十人落花流水,而三国乱世时期的力敌三英的吕布站在这位大侠面前都会黯淡无光,都要俯首称臣啊。

而这位英雄并没有因为持续作战而体力不支,反而是越来越勇。无影腿、碎星拳、裂风掌把对手打得节节败退,眼看他就要杀出重围了,就在这时,校长驾到!好大的阵势啊:韩校长在左,杨主任在右,王校长在中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像抓兔子般提着他们向学生处的方向扬长而去了……

看来这黑色的孙悟空再厉害,也敌不过如来啊!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2不久前看到一条新闻,来自安徽的一位高三的女生在网上吐露了她遭受同班的三名男生下“”,并威胁如果告诉他人就用“砒霜”毒死她的恐怖的经历。然而,对于这件事的后续处理,学校的老师同学乃至当地的一些网民此案的看法,令人毛骨悚然。更重要的是,这名女生的遭遇,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这不禁让我觉得难以置信!当然,或许与我的性格有关,周围不好的事情向来是没有途径传到我的耳朵中的。所以,一直感觉,欺负侮辱别人,校园霸凌现象一向发生在小说,电视剧中,和人们的想象出来的事情。现实中,是不可能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的!

为什么会有校园霸凌呢?校园霸凌源自社会学习。从家庭开始,父母对孩子的照顾若带有敌意、不负责任、冷漠,例如遗弃或施以家庭暴力,让孩子的社会互动处于负向状态。其次,孩子进入小学后,在学校里受教师影响至深,因为此时我们正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若选择错误的管教方式,霸凌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若同学间发生霸凌行为,而教师不加以阻止,也可能造成其他同学的错误价值观。霸凌者通常都有攻击前科,而攻击则从模仿而来,这种模仿得自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采取权威、斥责、惩罚和冷漠做为管教手段的父母,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在家中得不到关怀,甚至遭到虐待的孩童容易将痛苦加诸于他人,借此宣泄情绪或获得关怀。

那怎样解决校园霸凌的现象呢?首先,应该让我们清楚明白自己的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和现实责任。有些同学天生的性格偏弱势,容易被欺负,同时害怕或不知道该如何去反抗解决,我们应该清楚知道法律的武器和自我保护的技能,进行自我保护。其次,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缺一不可。面对学校霸凌的现象,不仅仅需要学校做好就行,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给我们一个良好的环境,远离校园暴力,不成为施暴方后被施暴方。最后学校需要灌输一个正确的理念:要有集体观念,和人愉快交往。时刻提醒我们,爱自己,爱班级,爱同学,为学校争取荣誉等正确的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远离暴力的影响。

哪一个人不愿笑语长在,哪一个家庭不愿幸福美满,哪一个国家不愿繁荣昌盛。每个人若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从细微处做起,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安全的屏障就会不断加强。远离霸凌,还校园一片蓝天!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3学校在我心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它让我们的知识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精彩,可是究竟学校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变了样。

这些年有关校园的暴力行为的信息鸡犬不宁,学校本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又是“养育”我们成人的地方,可为什变了样?

最近,有许多学校出现暴力,有许多人想,这没那么严重吧?这是大部分强势的同学欺凌小部分弱小的学生,这可以让这个被欺凌者致死,难道这还不严重?如果继续这样,会死多少学生?我们才十几岁就要承受这么大的伤痛?十几岁本是我们尚好的花样年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剥夺别人的生命。

校园暴力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记得网上有许多校园暴力事件,一个个暴力的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记得让我最深刻的一个校园暴力事件:一个女孩没有任何特长,平时不善于与人沟通,无论什么都一般般。

开学第一天,女孩胆小怕事,同班同学都看出她很好欺负,于是几个看她不顺眼,放学后,把她逼在墙角进行殴打,女孩久久没回家,躲在教室里,不敢回家。

傍晚,女孩一回家,对学校发生的事只字不提,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第二天,一大早,女孩又被欺凌,旁边看热闹的同学在一边嘲笑。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女孩身上的伤日积月累,女孩的身体越来越差,终于有一天女孩死在教室里。

我认为这样的校园暴力是人性的冷漠,这么多的同学冷眼旁观。

这是忽视生命,忽视法的存在。我们才十几岁,没有任何权利剥夺别人的宝贵的生命。被同学们欺凌的学生,每天都在同学们的不关心和冷淡中生活,本应该是寻找梦想的温暖的教室,但是却成为了孩子的牢笼。

那些实施暴的学生,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是犯法的吗?难道别人的生命一文不值?难道这世界没有法的存在吗?学校本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难道不应该本本分分的,规规矩矩的好好学习吗?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4“太可怕了,太可怕了!”我气喘吁吁地跑回家里,嘴里不停嘀咕着。爸爸妈妈惊讶地问我怎么了,我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

今天放学,我想往小巷里走捷径回家,突然听见了“呜呜”的哭泣声和大声嚷嚷的吵闹声。好奇心促使我走近点一探究竟,但看到的一切让我害怕地差点叫出声来。一群蓬头垢面的男生,大约十二三岁,穿着外校的校服。他们有的手里拿着小刀,有的手上掂着木棍,还有的高举厚木板。角落里默默地传来一阵啜泣,定睛一看,居然是一个低年级的小男孩。那些外校学生耍着小刀,挥着木棍,举着木板,嘴里还喊道:“你这小孩,怎么那么傻。叫你拿钱,你给我们,不就不会挨打了吗?赶快把钱交出来!”“大,大哥哥,我,我真的没有钱,你,你,你们不要打我呀!”小孩哽咽着说。“没有是吧,没有就打!”说着他们就用棍子打他腿,用木板敲他头,还用小刀抵着他的脖子……见此情景,我吓得手脚发抖,担心他们发现我,想偷偷溜走却又挪不动脚步,只好呆呆地躲在拐角处。看着那帮学生的嚣张气势,听着小男孩无助的哭声,我好羞愧,低头看着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想起了老师班队课说过的话:“遇到校园暴力时,不能忍气吞声,但最好不要进行正面搏斗,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对,我要找大人来救这位小弟弟!顿时,我鼓起勇气,悄悄地转身,原路跑回。可谁知这附近根本就没有大人,我只好跑到大街上找。见到有大人来,那帮学生立马拔腿就跑。我立即上前帮惊恐万分的小弟弟捡起书包,安慰了他几句,然后帮他打电话给家长,让家长来接他……

爸爸妈妈听完我的讲述,连连表扬我今天做了一件特别勇敢的事情,我心里也觉得幸福满满。

通过这件事,我想告诉大家:现今社会,校园暴力,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但这些校园暴力现象,也提醒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应当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地自救与呼救,以避免受到意外伤害。

我们的生命如花般美丽,也如花般娇嫩,只有细心呵护,精心照料,才能灿烂绽放。所以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注意自我保护,防止伤害发生。

八年级校园暴力观后感5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在学校,也有学校的规矩。可在原本应该平安和谐的校园中却屡屡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件,校园暴力普遍存在:有一名初二女生,她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一幕:几个男生把她摁倒在地,使劲打,踢,甚至撕扯她的头发,在这过程中,她只能拿撮箕挡着自己的头,也没有办法过多反抗,只能稍稍反抗一下,怒斥一下。而打她的男生,却说是纯属娱乐。更有人拿手机,把这一幕拍了下来,在拍摄的过程中,还有人兴奋地说:“别挡着我拍!”……

这个事例,你有没有什么话要说?近年来,校园暴力这4个字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新闻、报纸上,每一次的报道,总能让我震惊。

也许不知什么时候昨天还欢笑的脸,今天就已消失不见;昨天还充满活力的身影,今天就只剩下冰冷的躯壳;昨天还怦怦博动的心,今天就已经停动。生命是如此沉重,沉重得让我不敢直视。这些孩子在花季的岁月里就失去了生命,给家人留下了无限的悲痛。生命无价,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在保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懂得爱惜他人的生命。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这种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像这种事小孩之间开开玩笑嘛,有什么不可以的。或许有人会这样说。那就再看看下面的事例:

郑某、李某、郑某某与被害人王某是同班同学,20--年7月,因王某值日但未打扫,郑某便以此为由与王某发生口角,而后郑某、李某与郑某某使用了木棒、木质扫把、钢板等作案工具,击打王某,使王某头部造成了重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还有,2006年10月25日晚,被告人王某与李某、李某某预谋绑架其舅舅的孩子以勒索钱财用于网络游戏。李某未表示参与。次日下午,王某将表妹邵某骗离学校,在一土坯房处,王某让李某某将邵某“做掉”,李某某将事先准备的砖块将邵某打死。如花的生命就这样离去。如果当时他们遵守了法律,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惨剧。如果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既爱惜自己的生命也珍视他人的生命,这样的惨剧也不会发生……

篇2

当我渐至盛年,当你长大离家,当路途把思念拉得遥远,当亲昵与依偎变成守望与对峙,当血缘之爱无法战胜理念之差异,我和你,该如何对话?

母亲:左艳文 公司职员

女儿:方云晓 高一学生

Round 1

老妈:

我同桌被打了,就是刚才。因为她与学校的某女生穿同一款限量版运动鞋。

当时同桌与我去上厕所,我们正在排队等着的时候,从后面上来几个女生,将我同桌一下子推到厕所门上。我与同桌被吓蒙了,其他同学立刻就跑了。那女生中的一个凶巴巴地指着我同桌的鞋说:“脱下来!”我才发现同桌的运动鞋与那女生的一模一样。我同桌很生气,不肯脱。那群女生大约五六个,只一下就拉扯着我同桌的头发,将她掀到了地上。我很想上前帮我同桌,可是却被吓得全身发抖,一动也不敢动。后来,我去帮同桌脱下了鞋子,扶着她光脚回到教室。

我难过得要死。老妈,我恨我自己不够勇敢,不敢奋力反抗那些女生;也恨那些女生,这样将人的尊严践踏在地;也对学校绝望至极,还是重点中学呢,居然还会有这种学生?

怎么办啊?妈!

女儿

女儿:

我思考了很久,也给不了你很合适的答复。我只能告诉你,如果我是你,突然遇到这种情况,也会被吓蒙。但作为母亲,我却无比感激你那一刻的害怕:如果你冲上前去与她们对打起来,我不敢想象后果。甚至有可能,我会失去你。害怕有两面性,好的一面是,它能保护自己。在这一点上,我想你同桌的妈妈也与我一样。

同时,我深刻地懂得你的绝望与心痛。假如我在一旁看见我的朋友被伤害,却不敢上前帮忙,我也同样不能原谅自己。

所以,此刻如果你在我身边,我会一句话也不说,只紧紧拥抱你。

另外我想跟你说的是,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普遍。我在网上找到一个数据,说是杭州有49.2%的学生承认对别人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更有高达87.3%的学生受到过暴力攻击。

这个数据并不能安慰你,但是说明了,就算是重点中学,校园暴力也会存在。

再者,我建议你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那些女生。她们有这样的行为,有很多原因的: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或者长期被父母用暴力对待。从这个角度来讲,她们也是挺可怜的。当然,我不是要你原谅或者放纵她们的这种暴力行为,我只是希望,你这样看待这件事,绝望与难过也许能少一点。

关于校园暴力,事态严重的毫不犹豫地报警,不要怕。那些凶女孩也会怕警察。事态不严重的时候,告诉老师。这次的事件,你先报告给班主任老师。

老妈

Round 2

闺女:

你妈告诉我这件事了。你不用太难过。你因此而难过或者对朋友负疚的话,其实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你自己,太不值当了。这整件事是那些女孩的错,你与同桌在这种力量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的低头,是很正确的反应。在老爸我看来,哪怕是要将那双鞋送给那些女孩,也不要跟她们硬碰硬。

怕个啥,明天我早早来你学校,你从宿舍出来找我。我们俩在学校门口威风凛凛地站着,看到那些女孩后,我先用眼光吓煞她们。你背后有一个身强体壮、力气倍儿大的老爸,看谁还敢欺负你。别的意见,听。

老爸

老爸 老妈:

我已经把事情跟老师说了,他耐心地开导了我,并且建议我暂时不要跟同桌再聊起这件事情,说过上一两天,他会与心理老师将我们俩叫到一起聊聊这事。我很感激他能这样为我们考虑。至于更多的,老师没说。我觉得学校不一定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不过就是谈话、记过处分、通报批评。但听说有两个以前就记了几次过,也有通报批评的,但对她们没有实质的震慑作用,她们压根不在乎这些。更多更好的办法也没有,让她们停课也不是长久之计,直接退学吧,也没到那种地步。

老爸的想法挺棒,用眼神吓退她们,哈哈。不过她们就算真的“收到”了老爸的煞气,那也只是我一个人得到了保护,她们对别的同学还是会作恶。难道所有的老爸都去学校门口站着?

我希望她们能主动真诚地给我同桌道个歉。我迫切期望的不是消灭校园暴力这种任重道远的事儿,而是我同桌这样一个善良开朗的女孩不要因为这件事情有心理压力,不要因此在她的生命中留下阴影。

关于老妈追溯的她们成长环境的问题。我有另外的看法:我们都快成年了,已经有了是非观念与判断能力,正义与邪恶,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的。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她们自己的问题。

女儿

Round 3

女儿:

曾听教育学家说,对于爱使用校园暴力的学生而言,这种攻击他人的暴力行为,是一个自我证明、赢得尊重和发泄情绪的渠道。选择这种方式来自我证明虽然可悲,但对于那些长期得到不到家长、老师与同学关注尊重的孩子,打架和攻击他人,是最直接最快捷的自我证明的方法。

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女生也成了校园的施暴者,这真的让人很无语。女性本来是喜欢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发泄情绪的,现在也成了动手一族。我不知如何评说,但衷心希望你不要成为这样的人,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

其实你无论怎样不去惹事、穿衣也保守,你依然有可能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完美的解决方法几乎不存在。你可以尝试一些基本的保护自己的方法,比如:尽量让你的学习成绩更好,对那些施暴者形成一种无形的震慑;尽可能待人友善,与很多同学相处友好,你遇到危险时,才会有更多同学想办法帮助你;尽量避免单独外出……最重要的一点,遇到这种事情,赶快求助,向父母向同学向老师向警方,这是能阻止一宗暴力事件升级的最好办法,而用暴力去对抗显然是最低级的办法。

前两天看到新闻说一个女贼被抓起来后,吓得尿了裤子。在正义与强大力量面前,这些施暴者其实非常胆小脆弱。所以当事态严重时,报警是首选。记住在手机里存着报警号码。

妈妈

篇3

在我国通过各种传播媒介,青少年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影视作品中、游戏中的一些血腥、刺激场面使暴力虚拟化,潜移默化地教唆孩子们杀人,所以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更加冷酷和残忍。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预防校园暴力领导讲话,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预防校园暴力领导讲话1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一(1)班的_。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整治校园欺凌,提升文明素养》。

校园欺凌,既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也不是一个陌生的现象。从小学到中学甚至是大学,从个体冲突到集体约架,从校园内到社区里,从现实社会到网络社会,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反对校园欺凌国旗下讲话稿:整治校园欺凌,提升文明素养反对校园欺凌国旗下讲话稿:整治校园欺凌,提升文明素养。那么何为校园欺凌呢?校园欺凌事件是指有意造成他人身心伤害的行为,包括言语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起外号、说坏话、制造谣言、社会排斥等,也包括身体方面的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

下面我向同学们发出几点倡议:

1、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习生活;

2、多交益友,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掌握社交技巧;

3、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加强与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美德,传递正能量

同学们,明善恶方能伸正义,知荣辱才可净心灵。校园是学习文化知识的一方净土,而文明则是点缀校园的闪闪明星反对校园欺凌国旗下讲话稿:整治校园欺凌,提升文明素养国旗下讲话。整治校园欺凌,提升文明素养当是我们每位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貌同努力,还校园一片朗朗晴空。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预防校园暴力领导讲话2校园是我们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本不该为欺凌事件的阴影笼罩,可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未成年人犯罪增多,有些地区年增幅在30%以上,作案者和受害者绝大多数为像我们这样的在校学生。

从80年代末到现在已出现了一个未成年人犯罪高峰,我国出现的校园欺凌事件并不事立的。由于影视业的商业化,欺凌恐怖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充斥我们的视野,许多作品中对于犯罪过程细节的描述,成了不少青少年模仿的根源,而校园又成了他们“付诸实践“的理想场所。

校园欺凌事件的存在,受影响的绝非个别学生,我们全体青少年都会受此不良影响。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的净土,但屡见不鲜的校园欺凌却打破了校园应有的宁静。花季少年身上的欺凌倾向十分令人担忧。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冤冤相报何时了?“

校园欺凌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需要风度,风度就是用温柔去对待倔强的人,用宽容去冰冻苛刻的人,用热情去融化冷酷的人。

儒家学说认为,人心固然有善端,但它一开始只是一个萌芽,而且它随时会遭到私心杂念和外界诱惑的摧残。这萌芽要成熟、长大,就需要特别的守护和滋养。提高德性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修养过程。游戏人生,看起来固然潇洒,可如此泛泛而过又能找到什么样的人生感觉?生命是单程线,没有回头的机会。

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单纯的冤冤相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校园里出现了校园欺凌,闹的同学们都人心惶惶。

影视作品、书刊对我们青少年犯罪的诱导作用十分严重,在我们身心发育过程中,自制能力一般较弱,是与非的界限比较模糊,很容易在觉得新奇好玩的心态下去模仿一些作品中的人和事,这是极需引起全社会关注并着手解决的。

校园欺凌事件虽然发生在学校里,发生在我们这些学生身上,但这也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缩影,全社会都应引起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共同努力,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在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园欺凌问题引出一个问题,就是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一次生命的郑重承诺。人生是一次选择,选择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顺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航船则能勇往直前,鹏程万里;而逆流的航船只能是你举步艰难,欲步不前,甚至被猛浪或漩涡永远打翻而深沉海底。选择,是一次对人性的不断完美。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杜绝校园欺凌!

预防校园暴力领导讲话3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校园欺凌!

大家都知道,现在校园欺凌事迹屡屡发生,给我们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使大家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程度的伤豁,它不仅直接的伤害了我们的身体,还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受到欺凌的同学,有了厌学的现象,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成绩下降,甚至有些同学有了心理阴影,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危及生命!这些不是危言耸听,身边多起此类事件为大家敲响了-警钟!

那么,当我们遇到校园欺凌时,该如何应对呢?如何做才能更好的保护好我们的自身安全,以及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呢?对此,我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遭到校园欺凌的同学应在学校或者家长的帮助下,向警方报警

寻求帮助,绝对不能逆来顺受或者以暴制暴;

2.尽可能的避免正面直接搏斗,必要时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善于运用智慧;

3.要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勇敢的站出来,说出事实,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为了校园的安定和谐;为了每个家庭的幸福,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共创美好校园生活!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预防校园暴力领导讲话4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反对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

讲三个方面:

1.什么是校园欺凌。

所谓“校园欺凌”就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强凌弱,像这样的事例在校园内曾经出现过,如向低年级学生索取钱物,不给就打,两个同学发生小矛盾,找高年级学生帮忙等等。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它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身体,还会使一颗纯净的心灵蒙上阴影,严重时,还会威胁人生安全。

2.为什么要治理校园欺凌。

因为欺凌现象在有的地方时有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违背了中华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友善,而且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专门出台文件专项治理校园欺凌,严厉打击校园欺凌现象。

3.作为学生的我们,如何做好防范呢?首先,要学会宽容。

宽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能充分的理解他人、体谅他人,拥有宽阔的胸怀。同学们生活在一起是一张缘分,万一产生一点摩擦是正常的。要学会说:“对不起”。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三个字,它的作用很大,在处理同学关系时有着出奇的效果。但是矛盾发生后,应该学会包容、体谅他人,不能斤斤计较,应该让矛盾迅速化解,也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友善待人。其次,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欺凌现象。要明白宽容友善不是无原则的饶恕和纵容,当你发现别人或自己受到欺凌时,首先应该及时寻求老师、家长、甚至警察的帮助,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惧怕、隐瞒,一味容忍只会助长对方的气焰,得寸进尺,让事态进一步扩大。

同学们,文明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学校所必不可少的。让我貌同努力建设和谐校园,让友善的微笑常挂脸上,做一个有涵养、有智慧的文明学生!

预防校园暴力领导讲话5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最近一段时间来,全国各地和中国留学生在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些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如:山西应城一名学生由开始被骂、后来被打,最后被打死的事件。有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因为欺凌其他同学,被法庭判刑20_年等恶性事件。今年6月,北京市响应国家教委的号召,开展整治校园欺凌的工作。

我们学校一直提倡同学们做高素质的人,号召大家团结友爱,大部分同学做得很好,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也能友好的解决。这是一个人能力的表现,也是一个人素养的表现,更是我校良好的校风的一种表现。

那我们学校同学之间还有没有校园欺凌呢?非常肯定的说:有!一直以来,我校各级老师和德育处都严肃处理各种校园欺凌行为。但是目前还有一些校园欺凌没有被发现。所谓欺凌,一般来说是指个人或者团体,对另外的个人或者团体。故意的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身体欺凌,推搡、打等“,二是“言语欺凌”,包括恶意取笑、起侮辱性外号、辱骂等,三是“关系欺凌”。还包括通过恶意造谣和或者让其他人不理他行为的社会排斥等形式,使受害者处于不利处境。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更坚决地对”校园欺凌“”说不!

有校园欺凌的学生,首先要意识到,欺凌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欺凌行为是无能的表现。其次不要故意攻击其他同学,无论还是比你更弱小,还是他做错了事,还是对有伤害,还是你看不顺眼,这些都不能成为你攻击他的理由,要学会通过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宽容。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谣言止于智者’。核心是“聪明和智慧的人能够将坏事控制住,不让它继续发展。”

被欺凌的同学也要站出来说不:当你被其他同学欺负时,首先你自己要勇敢反击;如果你还控制不住,或者对方太强势,学会保护自己,然后寻求合理的帮助和解决问题,不要让他蔓延。让欺凌你的人得到有效的教育和处理。同时如果你有不恰当的行为,也要进行控制。我们就发现有同学在网上发表不合适的语言,而受到其他同学的欺凌。

我们也号召,其他同学拥有正义感,见到有欺凌的现在站出来说不。控制事态的发展,寻找合理的帮助。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校将开展一系列的惩治校园欺凌的活动,北京市将于6月27日,对我校进行专项督导。

同学们,人与人之间友好地相处,是我们终身要学习的一门最重要的功课。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差异,就会有有矛盾,同学们让我们用我们的理智、我们的爱心去化解这些矛盾,成为更加和谐和积极向上的大家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在这个家庭里,少一些摩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我们更有价值的学习和发展的活动中去!

篇4

在唏嘘被害人的悲惨遭遇与痛恨行凶者令人发指的行径的同时,有人提出媒体的报道可能是造成类似案件接连出现的原因之一,并认为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应该“淡化处理”、“冷处理”,不做或少做报道。对此,《南方周末》评论员长平在《杀童案报道的媒体伦理反思》一文中表示不赞同。他认为:公众知情、引发关注、对管理者起警示作用、对潜在犯罪者示以警戒和震慑,均是媒体报道的理由(参见《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30日)。笔者基本认同长平的观点,因为“如果新闻事件是人类生活的镜子,那么,那些阻止或回避记录我们生活中重要事件的新闻事业为我们提供的却是扭曲的社会图像”。但同时笔者也认为,不应完全忽视媒体报道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那么,如何确定媒体报道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继而确知报道的负面影响并总结预防报道负面效果的报道思路,是本文希望探讨的三个问题。

一、校园暴力犯罪与媒体报道之间相关性分析

当某一犯罪行为发生后,由于媒体报道产生的广泛轰动效应,是否是同类犯罪行为短期内密集发生的一种诱因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密集度、行凶者选择犯罪目标、犯罪手法具有极高的相似性来看,人们很容易得出“与媒体报道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的猜测或假设。由于缺乏足够规模的调查样本和数据统计,本文仅借用一个小型调查及国外相关案例,来说明这种猜想和假设的存在。

先看一个网络调查: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张大伟曾在人人网做过一个小型调查。调查题目是:“针对近期连环幼儿砍杀事件,媒体的广泛传播是否在‘引导’犯罪”调查从5月12日开始,那时已有6起校园暴力案发生。截至5月29日,共计参加人数163人。回答选项一,认为“是,有关系”的120人,占73%;回答选项二“不,完全没关系”的11人,占6%;回答选项三“说不清”的32人,占21%。

这个小型调查题目、选项均比较简单,调查对象身份也很集中,即人人网的用户。人人网是一个社交网站,尤以中学生、大学生群体为主。结合调查者张大伟的新闻学院研究生身份,不排除部分调查对象是他的朋友和同学。因此,统计结果及意见,很难说能够代表其他社会阶层和群体的看法。但却也可以证明,确有不少人认定这里存在着某种关联。

在此,本文进一步将这一调查结果与部分新浪微博上的观点结合,将“媒体报道与犯罪行为关系”的态度及认知分为以下三类:

观点1:立足于对媒体的职责和报道动机的理解,可称“动机论”。认为杀童案接连发生与媒体的报道方式完全无关,媒体应当坚定履行对公众知情权负责的报道义务,而对媒体横加指责,则有妖魔化媒体之嫌。具体意见包括:“新闻的报道和校园血案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和日本人来搜查中国人时,因为小孩哭而暴露了目标差不多。我们能谴责小孩,将他杀了”(潇湘晨报袁复生,4月29日)“报道没有合理不合理之说,依照事实还原事实地去报道就是合理的,这样才能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人人网,王子强,5月13日)持这一观点的人强调指出,“这类事件显然不是靠媒体的自省或者规避报道就可以做到的”。“媒体还报道杀人者瞬间被执行死刑了呢,也没对后继者产生多大的威慑作用。媒体有报道事实的义务,公众更有知晓事实的权利。”(人人网,程海礁,5月13日)

观点2:校园凶杀案的一度密集出现,与媒体报道方式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这种观点持有“效果论”的立场,强调了媒体要对报道效果负责,并采取“以果溯因”的思维方式,主张对报道方式加以反思。在调查中,持这一观点的占绝大多数(73%)。北京青年报的编辑宋燕在5月2日的博客上就很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在郑民生和他的后继者们一个一个登场,可怕的消息一个一个传来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人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郑民生的后继者是受了他的启发,因此在这件事上,首先应该保护信息传播的畅通。可是这‘没有迹象表明’有多大程度证明他们之间的无关”另有观点认为:“媒体应从自身来探讨报道的合理方式,如何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情况下,兼顾公共安全,确保信息不被歪曲利用。”(人人网,张大伟,5月12日)

观点3:媒体报道确有不妥之处,即过分自然主义地反映了事件本身以及作案者的背景和意图,而缺少必要的道义评判。这种观点大体以动机和效果的关联来看问题,着重指出媒体在维护人的安全和正义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待类似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更应从人的生命权的角度对行凶者的恶劣行径给予痛斥,而不是为行凶者的行为找背景和理由。如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程鹤麟所说:“有再多理由也不能成为掩饰肆意剥夺年幼生命的借口!没人有权利杀害无辜儿童。千万别再问是谁把人逼成兽。对这种丧心病狂的凶徒,人人得而诛之。”

在这三种不同的意见和态度中,我们应该怎样把握是非曲直呢

不妨再看下一个国外的案例:

这是美国《时代》周刊(Times)1989年的报道。1989年1月17日,美国加州的一名同性恋、吸毒者、有犯罪记录及精神疾病记录的Patrick Purdy闯入当地一家小学(Cleveland Elementary School),持AK-47型号的半自动枪支,打死了5名学生,另有29名学生和教师受伤。之后他用一支9毫米的手枪自杀。事件刚发生的时候,媒体报道相对保守。《时代》周刊仅提供了基本的事件。一周后,由于Purdy事件得到持续关注,《时代》周刊在2月份以《全副武装的美国》(Armed America)为题,做了一期封面报道(如图),内页有超过6页纸的详细内容。作为新闻由头,文章提到了Purdy所使用的武器型号,同时也公布了Purdy的名字。8个月后,9月14日,美国肯塔基州一个名叫Joseph Wesbecker的人闯入了一家印刷厂,他手里所持的武器型号和7个月前Purdy所使用两支枪一模一样,均是AK-47半自动步枪、9毫米手枪。在这次的杀戮中,8死13伤。事后,警察在Wesbecker的家里发现了《时代》2月6号刊,Webecker还在标题下划了线。警察提出:Wbsbecker几乎用了7个月的时间制定自己的行动方案。当然,除非犯罪人自己承认,笔者觉得很难说《时代》2月刊的封面文章正是这个人行动的诱因。但在排除《时代》周刊对此行为负法律责任的同时,不能完全排除的是媒体报道的道德责任:即报道对于潜在犯罪人间接的影响。

二、警惕“媒体示范效应”

暴力犯罪案是犯罪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种类。由于犯罪报道内容性质均比较严重,会对社会或人员造成重大伤害,同时报道数量的多寡和报道程度的深入,又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秩序是否稳定、个人生命和财产是否安全的问题,因而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和受众特别关注的一个报道领域。一般意义上,犯罪报道可以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性犯罪等。暴力犯罪可依据犯罪嫌疑人的行凶方式划分为枪击案、纵火案、持刀案或是其他钝器伤人案,等等。4月23日的南平案及之后发生的案件均属于校园持刀(钝器)暴力犯罪案件。

由于美国允许私人合法持有枪械,因此美国的校园暴力犯罪更多的是使用枪支,比如发生在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案和1999年发生在科伦拜恩中学的枪击案分别是大学和中学的两个最惨重的校园枪击事件。因为这类事件在美国频繁发生,有专家开始研究报道与犯罪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美国校园暴力和防自杀专家,曾在美国缅因州防青少年自杀机构担任咨询顾问的科尔曼(Loren Coleman)提出了“媒体示范效应说”(The Copycat Effect)。他曾写过两本关于校园枪案的示范效应的书,在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校园枪案发生后,也因此成为众多媒体采访的对象。

科尔曼在研究中发现了这类犯罪的一些规律性联系,如校园枪击案发生的时间规律:事件往往发生在两个学年期间,如在美国秋季学期开始(8月下旬至10月)和春季学年结束时(3月至4月间)。模仿者内心有自己的“媒体钟”,犯罪发生可能会是在主要媒体报道后的一天、一周、两周、一个月、一年、十年。犯罪行为方式的模仿性规律:模仿者会模仿以前的暴力袭击者的行为和细节,如选择受害对象和犯罪实施地点,甚至在镜子前学习某一个犯罪人射击的方式;犯罪行为的名人效应规律:名人事件有深远的影响和模仿效果,尤其是在自杀报道后;校园枪击案的对象选择规律:如果犯罪人本人是某学生团体的成员,他会将熟悉的环境和人作为目标对象;犯罪人若是校外的成年人,则会选择一个较近的学校学生作为目标对象等等。他通过这些研究提请人们注意的是,媒体报道有可能在以下方面无意地起到某种推动作用:1.对犯罪人动机的猜测,给予潜在犯罪人心理上的接近和认同;2.对犯罪方式和手法的无意识指导。

那么,在我国近期发生的系列杀童事件中,媒体报道是否存在着这样的负面影响因素呢

在南平案后,媒体发表了不少对郑民生作案动机的猜测。如:周边的人看不起他,讲他有桃花病;婚姻不顺,女友迟迟不与其结婚;辞职之后,另谋新职不成,觉得活着没意思,等等。(中新网,3月23日)

陕西汉中案报道之后,媒体报道汉中市第二场新闻会,通报称犯罪嫌疑人因患病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了自杀和报复他人的念头。“吴焕明患有二型糖尿病、前列腺炎等疾病,并于今年3月做了包皮环切手术,思想极度焦虑、担忧,内心恐慌”,等等。(中新网,5月13日)但媒体在对犯罪嫌疑人背景加以解释时,一方面固然表现出对犯罪人的某种人道主义关怀,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容易激发潜在犯罪人认同感的危险。而更重要的是,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无理由对稚嫩儿童下手这一最不容侵犯的人道原则,在报道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笔者认为,这才是最为有害的一种忽视,它反映出媒体界道德意识的某种缺失。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

同时,从几起事件中犯罪嫌疑人选择的行凶地点来看,几乎可以确定郑民生的“榜样”作用:将刀对准弱小的小学生或幼儿园小朋友,这种“复仇”或泄愤方式似乎更能“见效”;从犯罪手法来看,从南平案后的6起校园暴力事件,只有一起是使用“钝器”伤人,其余均为各种刀具,与郑民生的手法也几乎完全相同;还有些报道对郑民生的描述有更为具体的“指导和示范”:如“南平血案凶手被判死刑,称知道捅什么地方最致命”(搜狐,4月9日)、“‘恶魔’专找低年级学生下手”(网易论坛,5月16日)等等。不难想象,这样的报道越是详细,对于一个有着实施作案想法的人,越会是一种“指南”。

这些事实给出的提醒是,媒体不能不反思“如何报道”,以避免负面影响的问题。

三、对规范暴力罪案报道的构想

那么,媒体该如何尽力避免这些负面影响呢在基本确定报道有时会造成与报道初衷相反并导致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媒体人应当确立何种报道意识应当说,了解不同报道类型应有些什么样的报道规范,是媒体自身社会责任深化的体现。我国广播电视审议规则要求,在犯罪报道中“不将犯罪者的行为及生活方式英雄化;不以同情的基调表现犯罪,使罪行显得正当或可以容忍、接受;不具体描绘犯罪过程、细节和技巧;在法庭判决前,不作定罪、定性的报道和评论。”参照此要求,本文尝试归纳如下几条:

1.不对犯罪行为归因

媒体有没有能力对犯罪行为进行归因对于一个特别恶劣的犯罪行为,是否需要媒体对其行为给予解释我想,他们不是某天心情不好突然想起来要做这件事,而应当是有一段时间的思考才下了决心,经蓄意准备,伺机动手。媒体应报道已发生的事实,但不等于记者就可以成为一个总结者:简单地将其行凶的原因归结为失业、在恋爱中出了问题,等等。属于职业角色错位,也增加了报道诱导潜在犯罪行为的可能。此次杀童案报道中一个失误之处就在于不恰当地加以详细解释,即指郑民生的犯罪行为与其长期失业在家、单身、无女友有关。“‘有人不让我活,要将我逼疯,别人也别想活’,他一直重复‘我对社会不满’这一句话。”(《南方都市报》,3月24日)

在这一点上,其实可以参照“自杀报道”规范的处理方式。新西兰卫生部1999年发表的《自杀和媒体》,最容易引发模仿性自杀的新闻报道有以下特征:头版报道或者敏感的标题;详细报道自杀方法;对自杀而引致的身体伤残很少提及;忽略自杀者生前长期有心理不健康问题;将引发自杀原因简单化;将自杀描述为一种流行现象;使人误认自杀会带来好处等。(新浪微博,南方王世军)

2.姓名与照片须慎用

我国媒体职业化意识与水平是在近年才慢慢有所提升的,即便如此,各媒体均已达成共识的是:不渲染暴力手法和行为过程、不刊播血腥图片、保护受害人隐私,等等。与之前相比,这是一种进步。但是,在类似校园暴力的恶性刑事案件中,是否应当公布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其照片是否刊播香港报业评议会在《新闻从业员专业操守守则》第三条规定:报道应避免描述自杀过程和采用手法。报道自杀者名字和刊登照片,可免则免。这一条是否可以成为校园暴力事件报道规范的参照

3.提供宣泄渠道的指导

媒体不仅仅是一个完整事实的记录者,还应当从引导人们思考的角度提供相关事实和渠道。在这一点上,在南平案后,中新网、南方都市报、中国广播网的部分文章均提到了心理疏导和安抚问题。

东南网3月24日的一个报道标题是《3月23日南平实验小学门口持刀男杀害8小孩》。报道近万字,包括遇难学生、家长、市民、心理援助、郑民生情况介绍,不可说不全,不可说不生动,但却缺乏一种更有目的的指导,即社会中潜在的那些同样有着情绪的人,应当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社会对他们有没有救助办法哪些机构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心中恶魔,重新唤起他们爱社会爱生活之心媒体能否提供这些方面的指导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例如日本东京有一条防自杀热线或叫生命热线,已有7000名志愿者负责接听咨询电话。但由于去年的金融危机,求助者增多,接听电话的人手仍然不够。美国各州也有同样的“自杀热线(Suicide Hotline)”,其所能发挥的情绪宣泄与疏通作用,是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一环。而媒体在自杀事件的报道中,应当公布“自杀热线”号码,也成为相关报道的一个共识。

因此,媒体在报道自杀事件或是校园凶杀案时,不仅有报道事实的责任,同时也有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发展的责任,呼吁、建议和引导的责任,包括同时给潜在的同类犯罪者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宣泄渠道。这种报道思路,也更加符合当前“维稳”的社会需要。

目前,我们国家对于遇难者、灾害中的受害者的心理干预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这些事后的舒缓情绪、治疗与补救固然重要,事前的预防渠道介绍则更有事半功倍之效。此类校园行凶案和自杀报道在这一点上非常接近,即在报道中,均应警惕报道内容对潜在行为人的消极影响,而应更多地提供解决他们问题的思路和具体办法。■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注释:

[美]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第704页,华夏出版社

参见Cramer, Clayton E.(1994) 'Ethical Problems of Mass Murder Coverage in the Mass Media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9: 1, 26―42

1999年4月2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哥伦拜恩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发生了一起校园枪击事件。两名中学生―埃里克哈里斯(Eric Harris)和迪伦克莱伯德(Dylan Klebold)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另造成24人受伤,两人随即自杀身亡。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血腥校园枪击事件之一

社会学硕士,于1980年至2004年在新英格兰大学(New England universities)教书,退休后,从事写作及咨询工作。

篇5

摘 要:笔者从中职学生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法制课教学应从法律相关基础知识、趣味、身边案例及多媒体课堂教学等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

关键词 :法制课 教学 趣味案例 学生兴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法治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新论断、新观点、新举措,内容丰富,论断精辟。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及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关系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中职学校政治课教师要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可谓责任重大。

一、中职学生现状与特点

中职学生大多未成年,心智发展不成熟,控制力较弱,加之社会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普遍冲动、盲目,学习缺乏动力,法律意识薄弱,旺盛的精力有时难免用之不当,加上血气方刚,极易引发校园暴力冲突。中职学生性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也宜受外界不健康内容的诱导和刺激,如行为得不到正确引导,也常演变为性犯罪。中职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在显著发展的同时,又呈现出表面性和片面性,易出现逆反心理,思想上易片面偏激,判断力差,不辨善恶,是非混淆,视打架为勇敢,把恃强凌弱看作有本事,视朴素为穷酸,追求名牌,甚至以身试法当好汉。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中职学生形成不良个性的原因之一,有些家长存在“树大自然直”“读书不如赚钱多”错误观念,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和管理30年,深感教育学生学法知法、避免犯罪意义深远,利国、利家、利民,并在教学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学法兴趣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学生能入耳入身,不再感到法律是一道遥远而美丽的风景,法律就在身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效果较好。

二、根据学生特点,导入法律基础知识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论语》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出了“知学、好学、乐学” 三种学习态度。在讲授法律第一课时,笔者大量运用汉字会意法解释“灋”(法)字,廌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的角触向谁,谁就获胜,后来简化成“法”字,取“法”的本意水平、正直、公平。一个人犯罪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要关进笼子里,于是就导出一个“囚”字。一旦成为囚犯,就要受到审判、受刑,导出一个“刑”字。“刑”字会意“开刀问斩”,古代对死刑犯用刀作为行刑工具,又导出一个“刽”字,会用刀的人称为刽子手,进一步引申现代文明社会对非暴力犯罪死刑逐步采取注射方法,形象描绘注射过程。由此通过学习与法律相关的汉字的会意解释,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三、关注社会热点,灵活运用案例

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但自尊心较强,关注社会热点,喜欢与老师同学争论。在法制课教学中,笔者利用《今日说法》和《焦点访谈》等热点问题进行宣讲,引导学生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事半功倍。如在讲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公民有上诉权利,及时将当时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许某的案情向学生宣讲。许某利用ATM机故障,先后取款174次,共取走17.5万元,携款潜逃,被捕时钱款已被花光。法院一审认为许某盗窃金融机构,判处无期徒刑。此时,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随即请同学们对法院一审判决结果发表看法,许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量刑是否过重?许某怎样维护权益?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知道了通过上诉可以维护权益。老师最后进一步讲述案情判决结果,使学生对整个案件有了清晰的了解。是否行使上诉权利由案件当事人决定,任何人不得干预。教师举例说明某省副省长倪某因受贿当庭表示服从法律判决,不再上诉。在讲授证据内容时,教师举例河南和内蒙古各一错案,这两个错案的形成,公安、检察、法院三方都没有重视证据,难究其责。进一步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错案终身追究制度,进行讲解。在讲民事举证倒置原则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要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笔者引用一案例,一患者因伤手术后,出院身上钢板断裂,患者将医院告上法庭。钢板断裂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患者用力过度造成?案例中证据举证原告很难完成,适用举证倒置。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激起了学生学法的兴趣。

四、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法制课教学落脚点在于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避免犯罪,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案件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的70﹪以上,其中十六七岁青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诱发或直接导致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危害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且长久的危害。因此笔者在讲授预防违法、避免犯罪内容时,利用自己分管和主管学生安全工作的优势,及时根据校内学生发生的违纪违法事件和本地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向学生认真分析其危害性。如本市一职业学校学生在打篮球时,金某、王某两人发生纠纷,金某认为自己吃了亏,便告诉了陈某等几个社会上的朋友。一天,陈某和几个社会上的朋友将王某殴打并用砍刀将其头部砍伤后逃匿,公安机关展开调查,陈某等人落入法网。经市公安局法医鉴定,王某损伤程度为轻伤。经区法院判决,陈某等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件小事,如果不能冷静,就有可能演变为暴力违法事件,从而身陷牢狱,这样的事例对学生教育很深。再如,本校学生因好奇将消防灭火器扔到河里,对此事学校严肃查处,同时课堂上进行消防法宣讲,学生因此知道了消防器材不可随意挪动、119险情电话不可乱打的法律规定要求,受益匪浅。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和谐教学环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创造了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信息空间,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法律课教学中,可尽量使用PPT等图影方式讲解,或观看青少年法制教育微电影,如《心桥》《省》《冲动之殇》等,学生的感受更直观。同时,教师要善于讲故事,课堂学习情境要多变,使无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机结合,法律教学生动活泼。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和接纳学生,以真情对待学生的真诚。

六、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感悟法律权威

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迈入社会,通过旁听法庭审判、参加法律援助、观摩执法过程等活动,增加学生直观接受法律教育的机会。教师可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和法律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评比,这样的法律教学就不再空乏无力了。

篇6

一、天津市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调查

1.校园安全状况尚好,但存在安全隐患

在针对家长的“您孩子所在的班级是否发生过学生伤害事故?”调查中,选择“经常发生”的仅占0.7%,选择“偶尔发生”的占40.8%,这说明目前校园安全状况尚好,还没有达到严重的程度。但同时选择“从未发生”的仅是刚刚过半,这说明目前校园还存在安全隐患,如表1。

在针对学生的“你感觉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治安情况如何”的调查中,选择“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共占74%,26%的同学认为治安情况“一般”。如表2。

从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天津市校园安全总体情况尚好,这与自2010年3月全国发生多起暴力伤害中小学生、幼儿园儿童的恶性案件后,天津市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校园安全的措施有关。但与此同时,校园安全事故“偶尔发生”的频率依然近半,特别是低龄暴力犯罪事件危害校园安全的因素时时存在,需要引起注意。

2.校园安全事故的原因具有多元化特征

(1)学生缺乏安全意识是造成校园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在针对学生家长的“您认为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学生缺乏安全意识”的占55.5%,选择“管理者(学校或教师)没有尽到管理职责”占20.2%,选择“校舍场地及设施设备有问题”的占21%。可见,大多数家长认为,学生本身缺乏安全意识是造成校园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而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责任不到位也同样应当引起重视。如表3

(2)社会和家庭原因是造成低龄暴力犯罪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针对校园暴力犯罪事件发生的原因方面,教师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中不良文化引诱”,占28%和“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缺失”,占23%。如表4

在对教师的个别访谈中我们也得到同样的信息,教师普遍认为,目前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很大影响,成人社会所存在的拜金、权钱交易、、缺乏正义、黄赌毒等严重影响和腐蚀青少年的心理。尤其是网络、电视等传媒力量以及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巨大。

在“导致低龄暴力犯罪事件发生的家庭因素”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家庭教育缺失成为导致低龄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其具体表现形式多样: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孩子缺乏关爱(19%);家长过度溺爱,缺乏挫折教育(18%);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法制意识不强(16%)。可见,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影响孩子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

(3)学校安全保障工作有待完善

在“学校安全保障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或困难”调研中,34%的校长认为“学校管理权力有限,无法完全控制外来人员扰乱治安”是主要困难。“学校周边治安较差,缺乏民警配合管理”和“缺乏资金完善安全保护措施”也成为限制学校安保工作的原因,比例分别占26%和22%。如表5。

在与校长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校园保安多是公安局下属保安公司的保安进行短期培训后派给学校,他们缺少针对校园保安工作的经验和相关素质。前一阶段在全国加强校园安全保障的影响下,各区派相应的警力维护各校的安全,进行定期巡逻保护,效果很好。但由于警力有限,民警护校能否形成长效机制也是各校所关注的问题。

3.校园安全事故的救济机制有待完善

(1)大多数家长愿意选择与学校协商来解决纠纷

在针对家长的“如果您的孩子在学校发生伤害事故,您会选择何种方式解决”调查中,有62%的家长愿意选择“协商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占相当大的比例。选择“向法院提讼”和“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诉”的分别占16%。也就是说,诉讼这种“对簿公堂”,通过“公力救济”来解决纠纷的方式并不是家长们的首选。家长们在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时候,会综合考虑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与学校的关系等多种因素,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选择。如表6。

(2)诉讼并不是家长最愿意选择的救济方式

在针对家长的“对于向法院提讼这一方式,您认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调查中,36%的人认为“对于诉讼知识不太懂,觉得比较麻烦”,31%的人认为“成本太大,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比较多”,26%的人“不想和学校把关系搞僵”,还有7%的人“不相信法院可以公正判决”。可见,传统认为的去法院“打官司”这种解决纠纷的方式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在家长看来,并不是最优的选择。

(3)教育法律救济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家长对天津市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满意度来看,27%的人认为“不满意,很多渠道不畅通,制度不够完善”,37%的人认为“还可以,基本能解决问题”,仅有4%的人认为“很满意、很完备”。由此可以看出,天津市教育救济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表7。

二、构建校园事故预防与救济法律机制的建议

篇7

一、技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和,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适用的评价、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等。技校学生由于知识结构、思想意识等原因,致使所形成的法律意识有别于其他人群。

1.法律知识贫乏

对于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的技工学校来说,学生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仅限于课堂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所用”,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甚至连课堂上所学到的那一点知识,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忘得一干二净。

2.法律信仰缺失

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人们通过媒体了解的法律现象,往往过分强调法律的镇压、强制、执行的效力,而忽视了法律的指引、评价和激励作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以权压法、以钱买法、关系能通法等现象,导致学生对法制缺乏信心。

3.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知识的贫乏和自身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导致很多技校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不愿意受约束,漠视校规校纪,与同学相处动辄恶语相向,甚至恶意攻击他人。近两年,网上公布的校园暴力视频、图片层出不穷,受侵害者往往不知如何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只能忍气吞声。

4.对法律权利、义务认识存在误区

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和义务都是对应的,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部分学生将自己的权利无限扩大化,以自我为中心,更有甚者认为学校的校规校纪已经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故而出现违纪、逃课,甚至出现校园暴力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则漠视或淡化自己的义务,甚至逃避自己的义务。

二、技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1.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的技工学校,生源质量存在明显不足。据调查,山东地区初中毕业生,除无继续升学愿望的学生之外,60%的学生选择上普通高中,只有40%的学生才选择上职业学校,且有很大一部分是经过家长的反复动员后才选择继续读书的。这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情绪严重,往往存在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良嗜好,且纠正困难。心智发展的不成熟,也使得技校学生易感情冲动,自制力较差,容易诱发冲突甚至违法犯罪。

2.受现在社会负面文化的影响

现今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技校学生已大量涉足网络,甚至有很多学生痴迷于此。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阅历的浅显使他们对各种信息的优劣难以辨清,反而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3.法律教育薄弱

技工学校学生所接受的法律知识教育太少,初中时仅有简单的法律知识读本,且课时偏少,部分学校甚至将该类课时转给其他课程。升入技校后,学校没有法律教育课本,仅在德育课程中安排部分法律知识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而忽视法律观点、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养,致使学生的法律意识缺乏,行为上被动、屈从地遵纪守法。厌学思想严重的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更是缺乏兴趣;再加上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老化、无新意,导致学生厌倦和反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三、技校学生法律意识形成与培养的方法

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人们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并受其制约,不会自发形成,必须在学习、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从而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2.优化校园教育环境,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地方,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本身要依法办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按照规章条例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另一方面,丰富校园文化中的法制内容,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同时,重视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宣传,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3.提高法制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学会、学活法律知识

第一,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要求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第二,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重点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法规,如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第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如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理解必要法律常识的基础上,用法律知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用法律去分析身边的事,形成健康的法律观念,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提高家长的法律意识

卢梭曾说过,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广大普通人民的法律意识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家长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影响,非常深刻。一些违纪学生的家长,不配合学校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而是胡搅蛮缠,甚至纠集社会人员攻击学校,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走出的孩子,很难想象他能够奉公守法。学校应该采取设立家长学校、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对家长进行相应的法制教育。

5.教会学生观察、体验法律现象,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

篇8

同情不同于“可怜”,同情是我们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并且以此来指导自己行动的能力。同情心是可以学到的,我发现,那些富有同情心的人有6个日常习惯,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这些好习惯,以及怎样把它们带进自己的日常生活。

1.开启你的同情开关

以前科学家的看法是,我们人的本质是利己主义,这一看法的地位现在有了动摇,因为事实证明,我们同时也是“同感人”,离不开同情心、社会合作和互相帮助。

在过去10年间,神经科学家发现,我们98%的人有明白他人感受的能力,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们还发现,在我们大脑里有一个“感受线路”,如果它受损,我们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就会随之减弱。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出生后的最初两年中,就通过与家人的亲密接触开始建立起了同情心。

打开同情开关的一个好办法,是每次在你或他人有了即时性的同情的想法或行为时,有意识地给自己做个思想记录。比如你的老板认可了某位员工的想法,或者是你看到了孩子们玩耍时默契的配合,这些都是“心有灵犀”的好例子,你可以把这种观察叫作“侦察同情心”。

2.想象的超越

富有同情心的人都会不遗余力地想象假如自己处在他人的情况,会是何种感受,如同是一位演员抓住了角色的个性。通过“感受化倾听”可以强化这种想象的超越。心理学家马歇尔・罗森伯格说:“关键是我们要拥有透过表面看内心的洞察力,能够了解一个人当下的特有感觉和需要。”富有同情心的人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并且尽可能地捕捉到对方的情绪状态和需要,无论他们面对的是一位患了癌症的朋友,或者是因为他们再一次加班而抱怨的爱人。

我们都知道,善解人意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能力。想想吧,你有多少次在和伴侣争吵时想过:“你怎么就不懂得我的感受呢?”这时你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理解。你希望对方能站在你的角度想一想,哪怕是片刻也好。

这就是在与人交往中要练习感受性倾听的原因。下一次和伴侣关系紧张时,专心致志地倾听一下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中途不要打断他们的话。你还可以询问一下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你会发现,这样做竟然能够将对方可能产生的愤恨化之于无形,而且对方以后也能更好地理解你。

3.尝试体验冒险

你是不是觉得爬冰山或蹦极是极限运动?那么你试试增强自己的同情心吧,这比那些极限运动更具挑战性,而且会给你带来潜在性收获。富有同情心的人能更多直接体验他人的生活,有这样一句美国土著谚语:“批评别人走路慢之前,先穿上对方的草鞋走一里路试试。”他们把这句谚语付诸了实践。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是这方面的典范,20世纪20年代时,奥威尔当了几年殖民地警察后回到了英国,决心体验社会边缘人的真实生活状况。他把自己扮成了一个流浪汉,穿着破烂的鞋和大衣,在伦敦街头跟乞丐和流浪汉们吃住在一起。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于贫苦人的偏见,后来,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巴黎伦敦落魄记》。他不但明白了无家可归者不是他以前认为的“醉鬼无赖”,也能以一种新眼光看待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伟大的经历,他从此懂得,拥有同情心不但有益于他人,也有益于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能进行一次这种体验,下次如果想旅行,先不要想:“我应该去哪里玩儿?”而是先想一想:“我应该理解谁?”

4.和陌生人说话

富有同情心的人都对陌生人怀有热情,他们会在公交车上主动和同座的陌生人说话,保持着和我们小时候都有过,但是在社会中长大后逐渐失去了的好奇心。他们能在别人身上发现有趣之处,但又懂得尊重别人。

当我们和社交圈之外的人谈话时,好奇心会增长我们的同情心,会让我们接触到更多和我们过着不同生活和有着不同观点的人们。和陌生人对话会帮我们真正地了解他人,而不再以貌取人。美国积极心理学大师马丁・塞利格曼甚至说:“好奇心是我们保持快乐生活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培养好奇心,我们在和别人说话时不要只谈天气,可以谈谈生活中真正重要的话题,比如爱情、生死和国家大事。你可以保持每个星期和一位陌生人说话,你所需要的只是一点点勇气。

5.在摇椅里旅行

如果以上几个办法听起来都让你望而却步,那么你可以试试“摇椅同情”。看看关于与我们的生活大相径庭的人的书和电影。比如在电影《神之城》里,男孩布斯卡自幼生长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那里充满了暴力,但是布斯卡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最后,他成为了一位职业摄影师。再比如名著《杀死一只知更鸟》里有一句经典的话:“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这些都能给我们启迪。最近大量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显示,看一看好的书和电影是我们学会同情别人的最好方式之一。

6.善行如石子

同情,不只是发生个人与个人之间,它就如同扔进湖里的一颗小石子一样,能激起层层涟漪,对你周围的世界都会产生广泛影响。提升你的同情心层次,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加入一个助人团体,和众人一起行动,比如资助穷困儿童的组织。即使是参加一个合唱队,或者参加一个业余足球队,也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进互相了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