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11:18: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物化工的主要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5年1-10月份,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75.9亿元,同比增长9.1%;累计实现工业产值3062.6亿元,同比增长9.3%;累计老体弱完成产销率97.53%,同比降低0.6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22.7亿元,同比减少53.9亿元,下降30.5%;累计完成投资628亿元,增长68.8%。其主要特点是:
1.各种经济类型实现增加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005年1-10月份,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216.6亿元,同比增长3.0%;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24.8亿元,同比增长5.3%;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496.5亿元,同比增长1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204.7亿元,同比增长3.1%;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增加值4.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9.3亿元,同比增长33.9%。
2.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2005年1―10月份,全省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97.7亿元,同比增长23.1%;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78.2亿元,同比增长5.8%,轻工业发展速度快于重工业17.3个百分点。
3.经济运行质量总体水平有所下降。2005年1-10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6.79%,比上年降低9.46个百分点。
4.亏损企业亏损额仍居高不下。2005年1-10月份,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额45.12亿元,同比增长110.18%。亏损面为28.99%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二、2006年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2006年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总体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美国、欧元区、日本三大经济体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为我国出口增长提供有利条件。国内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提升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整体形势有利于工业发展。政府职能加速向公共管理和服务型转变,有利于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和宽松的体制环境。国家将继续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国债支持、社会保障、税收减免、扩大开放、开行软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陆续实施,将有效促进吉林省工业经济增长,振兴政策的全面启运将带来显著助推效应。同时,企业所得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税制改革新举措,都将为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市场空间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一大批国家批准的工业国债项目2005年已经全部开工建设,2006年大部分项目将建成投产并发挥效益,对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和刺激作用将逐步显现。吉林省在加快支持五大支柱和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积极培育五大特色产业,将有利于行业整体水平的优化升级。在汽车、石化两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在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为加快可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医药企业GMP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能源、冶金、建材、轻纺、机械等行业保持较快发展。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竞争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不断提高,国企改革的成果将逐步释放。国企改革攻坚任务2005年基本完成,涉及盘活国有资产900多亿元,2006年企业投资内在增长机制将发生重要转变,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因素。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吉林――东西伯利亚投资贸易展洽会、2005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以及赴日韩、“长三角”、德法奥、新加坡和香港等经贸交流活动成果将在2006年集中显现。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加快各地项目建设进度,有效调动各地加大投入的积极性。但也应看到,还有较多不利因素影响吉林省工业经济发展。
一是国际油价居高不下、人民币汇率调整、企业效益水平呈总体下降趋势是2006年宏观经济环境的主要不利因素。截至目前,纽约市场原油平均期价已高达54美元,均价比上年同期大增四成。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因此石油价格连续冲高,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冲击,将进一步加大石化企业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经济效益。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调整,汇率上升对净出口的影响将在明年突现出来。预计2006年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减弱,从而对工业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宏观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回调期,经济增长既面临继续调整的压力,也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工业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将会明显放慢。二是吉林省产业结构单薄,抗波动能力差。随着汽车工业国内外竞争加剧,石化工业资源约束增强,呈现向临港转移的状况,加大了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产业发展缺少新的接续力量和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三是产业和产品链条短,工业增值能力较弱。吉林省为支柱和优势产业配套企业发展不足,如汽车零部件产业酉己套率仅为15.1%;农产品转化为工业原料、终端产品的比例不足50%。重化工型结构造成原料与初级产品过多,市场需求的轻工业发展不足,增值盈利水平低。四是资源与环境制约力口剧,支撑能力相对不足。我省水资源相对贫乏,工业用水消耗量大,重复利用率低,每万元工业产值用水36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能源产品自给能力不足,全省原煤缺口占一半以上,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
综合以上形势分析,考虑各市州工业经济增减预测情况,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b口值计划完成1300亿元,增长10%以上;利润总额继续保持2005年水平或略有下降;产品产销率计划保持98%左右;工业投资计划完成960亿元以上,增长38%左右。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预计达到:汽车58万辆(其中轿车33.8万辆)、原油570万吨、加工原油920万吨、发电量468亿千瓦时、乙烯85万吨、化肥17万吨、钢500万吨、钢材510万吨、水泥1650万吨、化学纤维23万吨、卷烟32.5万箱、燃料乙醇30万吨。
三、2006年工作重点及对策措施
(一)工作重点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快五大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五大特色产业,形成支柱、优势、特色产业群、企业群和项目群,进一步提高全省产业的整体素质,增强抗风险能力。
(1)巩固壮大五大支柱和优势产业
汽车产业:围绕规模升级、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巩固和提高一汽集团的战略地位,贯彻落实省政府支持一汽发展50条意见,帮助一汽尽快走出效益下滑的低谷。以一汽为龙头,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整车生
产能力和零部件配套能力为重点,加快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长春国际汽车城和吉林市汽车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汽车产业集群带的形成。重点推进、实施一汽集团“五大工程”和自主品牌乘用车、卡车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吉林汽车有限公司与日本大发合作生产的D82A新车型等项目建设。
石油化工产业:发挥吉化公司、吉林油田两大集团优势,大力发展精细化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和特种材料,推进产品加工精深化、原料路线多元化、产业延伸化发展。重点发展化工醇、冰醋酸、乙烯等产品,积极发展以玉米等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化工、以内蒙煤炭资源为基础的煤化工和以二氧化碳、油页岩、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重点推进吉化百万吨乙烯扩建及配套工程、锦湖轮胎等项目建设。
农产品加工业:有效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做强玉米大豆深加工、做精畜禽乳深加工、做响长白山生态食品,争取在短时期内使农产品加工业在质和量上实现双突破,使其真正成为与汽车、石化产业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强化玉米精深加工的战略地位,突出发展生物化工材料、功能性原料和生物能源,打造以长春为中心的吉林玉米生物谷,建设玉米工业园。实施大豆振兴工程,发展大豆磷脂、组织蛋白、分离蛋白、膳食纤维等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畜乳深加工产业,发展冷鲜肉、肉制品和奶制品等终端食品。围绕长白山发展山果类、山野菜类、矿泉水等资源发展加工业,尽快形成产业,推进全国生态食品大省建设。重点实施长春大成320万吨化工醇、50万吨聚酯、吉林燃料乙醇第二条生产线等项目。
医药产业:开展长白山道地药材中确有显著疗效的中药新药研发、生产,发展流行性感冒灭活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生物疫苗产品,以及人体干细胞系列产品、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等基因工程类医药产品,推进新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化开发。继续发展化学原料药和医疗器械,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通化药城和敦化药城,打造长白山药谷。重点建设修正药业长白山道地中药材――人参多产业结构集成开发项目、通化东宝重组人胰岛素三期项目和Non-PVC软袋输液扩建等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以长春光电子产业基地、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基地为载体,发展壮大以液晶平板显示器件及其上下游产品为主体的信息显示产业链,推进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仪器仪表及设备、国防光电子三个优势领域的产业化。组织建设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显示技术等工程研究中心,积极推进长春、吉林软件园区建设。加快提高新材料的工艺制备水平和检测技术,推进和实施集轻量化,以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精细化工材料、轿车新材料、超细粉体材料等五个产业领域为重点,推进新材料产业群的发展,形成规模优势。以生物药及新医药产业为主体,启动实施百项生物技术工程。
(2)着力发展培育特色产业
冶金工业:进一步整合全省冶金行业资源,培育大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热、冷轧薄板带钢、不锈钢,积极发展优质钢、特种钢、高档炭素制品、特种铁合金和有色金属制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坚持集约化经营,加大投入力度,延伸产业链,提高冶金产业集中度。积极推进特种钢(100万吨不锈钢)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实施通钢550万吨钢、吉林镍业钼系列产品、吉林炭素特种炭素材料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
建材工业:以非金属矿产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围绕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行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围绕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筑材料等行业,加快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围绕优势矿种,提高非金属矿及制品的深加工比重及附加值,做大做强企业集团;围绕汽车产业的优势,发展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及其配套产品;围绕冶金、煤炭行业废渣综合利用,发展凝石、粉煤灰、煤矸石制品。重点支持亚泰水泥700万吨水泥扩能工程、冀东水泥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磐石博兴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玻璃棉等项目建设,推进光大集团新型墙体材料工业园区建设。
纺织工业:围绕“壮大化纤、精化棉纺、发展服装、培育产业和装饰用纺织品”的战略定位,培育一批在市场上有较高品牌效应的名牌产品,实现纺织工业的整体优化升级。十七纤行业要大幅度提高化纤的差别化比重,使吉林化纤集团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腈纶纤维和粘胶纤维生产企业,进而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纤产业基地;棉纺行业加快无梭化的发展进程,大力发展高档服装面料和高档装饰面料;服装行业,在做好借用已有名牌产品的同时,努力打造培育自主服装品牌。重点实施吉林化纤15万吨差别化腈纶纤维、辽源得亨1万吨芳纶等项目。积极推进辽源袜业工业园的建设。
(3)全面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对现有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组,围绕提高工业整体竞争优势,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生产力布局向优势区域推进、企业向园区聚集、产品向高精深专方向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轻工、建筑等传统产业,推进企业生产、营销和管理全过程信息化。机械行业依托长春客车厂,加强与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等国际大集团合作,开发、研制和生产高速铁路客车、电气化铁路客车、新型地铁客车和出口专用客车,积极发展城市轻轨电车;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电气成套设备、石油机械设备、通用机械设备、装载机等。轻工行业以发展木质纤维为主,以芦苇资源为辅,重点发展造纸行业,推进延边白麓纸业、吉林纸业、白山嵩华纸业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加快发展农用塑料、工业配套及工程塑料、新型建筑及市政工程塑料制品;积极发展实木家具和板式家具;充分发挥我省皮革资源优势,建立皮革加工工业园区。
2.推进县市工业集中区建设
工业集中区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原则,以当地资源优势为基础,重点发展农产品、畜产品、特产品、药产品、林副产品和矿产品等资源加工型园区和企业群体,实施“骨干带动、科技推动、外向带动”工程,全力培育和扶持民营经济大县、强区强企,实现重点突破,逐步形成区域集群经济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块状经济群落。同时,按照产业集聚原则,积极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项目入区建设,逐步实现“一区一品”的发展目标。
3.切实抓好项目建设
力口快推进项目建设,要注重引进外资、民营投资和战略投资者,着力培育合格的投资主体,进一步做好项目谋划、推进工作。对关系全省今后发展的重大项目,要实行集中调度,统一协调,强化服务和扶持,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力争一批重大项目年内竣工投产。特别是在重大装备本地化、医药、化肥、生物质能、企业信息化等国债专项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更多的项目列
入国家国债项目计划。同时,要注重加强项目管理,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强化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二)对策措施
1.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微观主体。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扶持、培育、推动一批有竞争力、资产良好、管理科学的优势企业。进一步巩固完善国企改革成果,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切实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民间资本创业激情,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革。扶持并做大一批民营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2.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振兴
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契机,全面推进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积极引进港澳台商投资,建立面对“长三角”、“珠三角”的引资平台,继续扩大一汽与大众、丰田、马自达合作领域,进一步深化与华润、嘉吉、住友、伊藤忠、西门子、锦湖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加大引资与引智力度,改革传统的招商方式,逐步建立完善产业链招商和集群式招商。千方百计拓宽工业投融资渠道,以引资解决金融瓶颈问题。要尽快研究提出进一步扩大工业领域开放的新思路和对策建议,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3.推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采取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以有效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保护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发展节能型工业,建立节约型社会。努力提高工业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推广高炉、转炉、焦炉煤气回收发电。建立和完善工业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采用高效、低耗、污染少的工艺技术回收废铝、废铜,提高资源利用率,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可燃废弃物及生活垃圾,鼓励利用新型干法窑废气余热,建设中低温余热发电站。加强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和生物化工产业,抓好燃料乙醇的生产和推广使用。积极开拓利用国内外矿产资源,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建立外部资源供给基地。
一、修订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重要意义
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实施的决定》(国发〔2005〕40号文)。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第40号令)。目录实施5年来,对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产业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布局比较分散,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发展程度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步伐较慢;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产业发展风险逐渐加大等问题日趋凸现,2005年版目录中相当数量的条目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必须抓紧修订完善目录,加快结构调整,才能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一)有利于抑制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长期以来,石化产业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依赖进口,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石化产品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由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不足,近年来各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低端产能势头进一步加剧。我国出口的低端石化产品往往经过国外企业深加工后,变成高附加值的专用、精细化学品又返销国内,产业效益损失较大。因此,不抓紧修订完善目录,不严格控制低端产品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不大力提高产品专用化和精细化率,就难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竞争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能源供给压力
石化产业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煤炭、石油、天然气既是产业必需的能源,又是不可或缺的原料。目前,石化产业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原油超过50%,氯化钾50%左右。我国现有资源能源已难以承受合成氨、化肥、纯碱、烧碱、电石、轮胎等行业的无序扩张。只有加快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资源型高载能行业发展规模,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才能有效缓解资源能源对产业发展的制约。
(三)有利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石化产业废弃物排放量较高,废水、废气、废固排放量已分别居全国工业行业第1、第4和第5位,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位居前列,部分企业排放不达标对区域水体、土壤安全产生严重影响,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因此,石化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产品的发展。
(四)有利于完善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
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布局不合理是造成石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我国炼油、化肥、农药、甲醇、电石、氯碱、纯碱等产品产能位居世界前列,但行业内企业数量均多达几百家甚至上千家,企业平均规模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部分资源型产品生产远离原料产地,而一些废弃物排放量较大的产品生产又集中在环境容量较小的地区。只有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要素配置,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特别是跨地区兼并重组,促进企业做强做大,才能完善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版目录已经不能满足引导资金投向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因此,有必要修订完善石化产业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条目,使之更加符合产业发展方向。
二、新版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主要特点
(一)内容全面详实,更加符合产业发展实际
对照2005年版目录,石化产业鼓励类条目由27个修订调整为19个,限制类条目由41个修订调整为13个,淘汰类条目由60个(“落后生产工艺装备”29个,“落后产品”31个)修订调整为17个(“落后生产工艺装备”10个,“落后产品”7个)。由于对条目重新进行了分类和归纳,虽然条目数量大幅度减少,但是单个条目中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所以新版目录覆盖面更广;不仅涵盖了炼油、烯烃、有机化学原料、合成材料、化肥、农药、基础化工原料、橡胶制品等传统行业,也涵盖了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新兴领域。
相对于2005年版目录,新版目录更加鼓励发展国内市场紧缺的高端石化产品,如高性能氟硅材料、工程塑料等;更加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排效果好的石化产品和技术,如环境友好型农药、染料、涂料等。更加严格限制产能已经过剩或潜在过剩的石化产品,如烧碱、纯碱等;更加严格限制高耗能和非环境友好型石化产品,如少钙焙烧工艺重铬酸钠、氯醇法环氧丙烷等。坚决淘汰严重浪费资源能源、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石化工艺和产品,如土法炼油、平炉氧化法高锰酸钾、部分高毒农药、落后染料和涂料等。
(二)目录表述更加清晰、准确,操作性强
新版目录尽可能减少了模糊性表述,如大型、优质、先进等,而以量化指标进行说明。如2005版目录的“环保型涂料生产”修改为“水性木器、工业、船舶涂料,高固体分、无溶剂、辐射固化、功能性外墙外保温涂料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涂料生产”;“化工原料矿产资源勘探及大中型化工原料矿山建设”修改为“硫、钾、硼、锂等短缺化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中低品位磷矿采选与利用,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新型染料及其中间体开发及生产”修改为“高固着率、高色牢度、高提升性、高匀染性、高重现性、低沾污性以及低盐、低温、小浴比染色用和湿短蒸轧染用的活性染料,高超细旦聚酯纤维染色性、高洗涤牢度、高染着率、高光牢度和低沾污性(尼龙、氨纶)、小浴比染色用的分散染料,用于聚酰胺纤维、羊毛和皮革染色的不含金属的弱酸性染料,高耐晒牢度、高耐气候牢度有机颜料的开发与生产”等。因此,新版目录表述更加准确和详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新版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原则
(一)鼓励类
新版目录鼓励类条目修订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着力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石化产业是重要的资源加工产业,修订后的鼓励类条目包含了 “硫、钾、硼、锂等短缺化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中低品位磷矿采选与利用,磷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等条目,这有利于提高重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2、着力推动节能减排
石化产业既是资源能源消耗大户,也是废弃物排放大户,必须加快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高节能降耗减排水平。因此,“零极距、氧阴极等离子膜烧碱电解槽节能技术、废盐酸制氯气等综合利用技术、铬盐清洁生产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气动流化塔生产高锰酸钾,全热能回收热法磷酸生产,大型脱氟磷酸钙生产装置”以及涉及农药、涂料、染料、胶粘剂、催化剂、添加剂等行业先进节能降耗减排技术被列入了鼓励类条目。
3、着力调整原料和产品结构
石化产业对资源能源依赖程度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优质资源能源正在逐步减少,有必要推动产业原料结构调整,提高劣质和低品位资源能源加工利用水平,增强资源能源供给保障能力,降低对优质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因此,新版目录将“含硫含酸重质、劣质原油炼制技术,高标准油品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氮肥企业节能减排和原料结构调整”等列入鼓励类条目。将“优质钾肥及各种专用肥、缓控释肥的生产,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水基化剂型等)、专用中间体、助剂(水基化助剂等),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等条目列入鼓励类,主要目的是通过发展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淘汰低端传统石化产品,从而达到调整产品结构的目的。
4、着力增强市场供给能力
由于技术开发滞后等原因,我国高端石化产品特别是高性能产品生产尚不能满足需求,依赖进口。必须加强技术研发,加快产业化,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对外依存度,保障下游产业安全。因此,新版目录将“乙烯―乙烯醇树脂(EVOH)、聚偏氯乙烯等高性能阻隔树脂,聚异丁烯(PI)、聚乙烯辛烯(POE)等特种聚烯烃开发与生产,液晶聚合物(LCP)等工程塑料生产以及共混改性、合金化技术开发和应用,吸水性树脂、导电性树脂和可降解聚合物的开发与生产,尼龙11、尼龙1414、尼龙46、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等新型聚酰胺开发与生产”等列入了鼓励类条目。
(二)限制类
新版目录限制类条目修订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严格产业准入,抑制产能过剩。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部分石化产品已经供大于求或出现结构性过剩。因此,有必要通过修订目录,抑制盲目投资,防止产能过剩加剧。新版目录限制类条目增加了“新建纯碱、烧碱、30万吨/年以下硫磺制酸、20万吨/年以下硫铁矿制酸、电石(以大型先进工艺设备进行等量替换的除外)、硫酸法钛白粉、单线产能5万吨/年以下氢氧化钾和30万吨/年以下羰基合成法醋酸生产装置”等内容。按照控制增量、优化存量的原则,重点推进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和联合重组,提升技术水平,发展高端产品。二是强化清洁生产,促进技术升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部分石化产品或生产工艺已经不能满足生态、环保、安全等要求,部分生产工艺原料成本高、竞争力差,有必要限制这些产品的生产或技术的使用。因此,新版目录将 “丙酮氰醇法丙烯酸、粮食法丙酮/丁醇、氯醇法环氧丙烷和皂化法环氧氯丙烷生产装置, 新建以石油(高硫石油焦除外)为原料的氮肥、采用固定层间歇气化技术合成氨,铜洗法氨合成原料气净化工艺,新建高毒、高残留以及对环境影响大的农药原药”等列入限制类条目。企业应尽快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对现有装置进行改造,优化原料路线,逐步淘汰现有能耗高、污染大、竞争力差的落后产能。
(三)淘汰类
新版目录淘汰类条目修订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坚决淘汰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及影响履行国际公约的落后工艺装备
当前,部分石化产品生产工艺资源能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如“单台产能5000吨/年以下和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黄磷,单线产能3000吨/年以下普通级硫酸钡、氢氧化钡、氯化钡、硝酸钡,产能1万吨/年以下氯酸钠生产装置,单台炉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等。因此,新版目录将其列入淘汰类条目,引导企业采用资源能源节约型工艺装备。
一些石化产品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装备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较大,如“废旧橡胶和塑料土法炼油工艺,有钙焙烧铬化合物生产装置,高汞催化剂(氯化汞含量6.5%以上)和使用高汞催化剂的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氨钠法及氰熔体氰化钠生产工艺”等。因此,新版目录将其列入淘汰类条目,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装备。
一些石化产品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化学物质,根据国家履行国际公约总体计划要求必须列入淘汰类条目,主要有 “氯氟烃(CFCs)、含氢氯氟烃(HCFCs)、用于清洗的1.1.1-三氯乙烷(甲基氯仿)、主产四氯化碳(CTC)、以四氯化碳(CTC)为加工助剂的所有产品、以PFOA为加工助剂的含氟聚合物、含滴滴涕的油漆、采用滴滴涕为原料非封闭生产三氯杀螨醇生产装置”等。
“十五”期间,北京化工大学以第一单位(个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获省部级奖励36项。申报发明专利280项,授权101项。被SCI收录论文1050篇,被EI收录论文706篇,被ISTP收录论文187篇。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2004年学校被SCI收录论文244篇,居全国高校第35位,比2000年前进了50位,2005年SCI收录论文413篇;特别是在SCI被引次数由2000年的18篇次、名列63名,上升到了2004年的288篇次、名列全国高校第36名。这对于一个只有800多名专任教师队伍的学校来说是殊为不易的。
以基础、应用基础为先导 构建知识、技术创新的平台
近年来,插入化学这一概念已逐渐被国际学术界认可并成为研究热点,十年间发表的SCI论文数目几乎增加了一倍,2004年达到2029篇。以长江学者段雪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被SCI收录研究论文100余篇,为完善和丰富超分子插层组装理论做出了贡献,奠定了在国际、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近5年以来,共申报国际发明专利17项(已公开5项,并有2项进入国家阶段),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9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公开国家发明专利29项,针对结构与技术创新构筑了较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基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及产业化的科技成果,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还先后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5项,形成了稳定的、有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研究方向。
开发共性、关键技术 为行业科技进步服务
作为一家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学校针对行业中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组织研究、攻关,并将成果及时在企业中推广应用,这些成果在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丁基橡胶生产技术“于2002年8月用于工业生产中,生产结果表明,该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关键技术的攻克为企业创造了5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成套技术及装置”这一共性技术的开发,结束了我国关键的大型搅拌槽/反应器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与国内外技术相比,具有适应性强、单台设备生产能力高、操作弹性大、性能价格比高等特点,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特殊物料分离技术”已应用在高粘度、易自聚、含固体颗粒物料等270多套装置中。2003年对应用该技术的10家企业近三年的情况作了调查,他们开具的证明表明,三年内取得经济效益13亿元,节省蒸汽一百多万吨,减少化学污染物料排放约4万多吨。这一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对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述案例说明,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对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企业不同,学校开发的这类技术不求自身独占,而总是力求让更多企业使用,以充分发挥它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扶植、培育新的生长点 加强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近几年,学校生物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环境领域项目明显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持续发展,农业工程有关的研究工作开始显现成效。在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特别是微生物发酵平台技术和脂肪酶催化,在国内有一定的优势。在生物资源和生物能源领域,开发了从青霉素菌丝体中提取麦角固醇、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的新工艺,先后获得2001年中国石油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酶法合成生物柴油的小试已于2004年1月通过了技术鉴定。在分离工程和中药现代化方面,开发了中药连续多级逆流多级萃取设备及工艺,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依靠现代化工技术 改造和建立新型化工产业
现代化工技术主要特点是“绿色化,资源高效、集约化,进而改善产品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并从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利用现代化工技术改造传统化工基地,建立新型化工产业,提高其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超重力技术,在长江学者陈建峰教授的带领下,在较宽领域中进行了大量有关超重力高新技术的研究。学校首创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材料技术,成功合成出纳米碳酸钙、纳米阻燃剂、纳米电子化学品、纳米白碳黑、复合纳米材料等产品,并成功实现纳米碳酸钙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超重力法油田注水脱氧的商业运行;协助美国Dow Chemical公司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超重力反应分离装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多项超重力反应与分离示范技术已出口美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中心在超重力反应与分离、制备纳米材料技术以及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200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项(已授权10项)。
积极开展科研组织的创新
结合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基地、团队建设基础上,学校组建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中心、国防新材料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在这四个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中,首先改变了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申报为导向和目标的习惯做法,其所涉及研究领域大多数尚未完整体现于现有学科专业分类体系中,而是紧密结合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学科专业是知识划分和知识生产制度化的产物,学科制度通过规范有效地推动了学科新知识的增长,但同时形成了学科之间相对封闭甚至冲突,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科内部的知识创新活力。其次,打破现行人员行政隶属关系的壁垒,包括绩效考核体系、利益分配管理办法等方面对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的人为阻滞因素。第三,通过人事聘任制度的深化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中个体责任意识,大力扶植各层次科技创新团队。
加强统筹、协调 实现集成科学和技术、工程的重点突破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相对薄弱。通过努力,学校近年新增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
全球性资源匮乏和行业资源消耗高,已成为制约化学工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矛盾。学校以“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瞄准化工与资源的学科交叉点――化工资源有效利用,积极组织协调,按照以化工手段解决资源问题为主导思想,充分利用学校化工、材料和化学3个一级学科布局紧凑、专业方向完整的优势,通过化学、化工及材料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整合,形成以化工资源有效利用为特色方向,“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纳入建设计划。
[关键词]军民融合;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300-0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体,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国情,采用不同的模式和途径,加快推进军民结合的进程,从而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从国内看,在新的时期,国防科技工I已形成了强大的研发能力,积累了大量可以转为民用的科技成果。在民用科研领域,许多民用的高科技已逐渐融入了传统军工部门。因此,探究军民融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军民融合的现状及特点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军民融合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很多领域相互提升,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军民融合全面整合科技资源,推动军队和地方科技资源双向优化配置,探索形成以“平台支撑”为特点的创新途径。主要特点如下:发挥学术带头人的领衔作用,形成汇集军地双方科技领军人物的创新团队,对共性科学问题和军民两用技术展开研究,实现成果共享;发挥科技平台的载体作用,形成结合军地双方研发机构的新型科研平台,对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成果共享;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的纽带作用,形成人才和平台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联动,为创新资源注入强劲的活力。加强对内、对外合作,推动军地双方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互动结合,探索形成以“开放驱动”为特点的创新途径。通过民口配套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在若干领域实现了技术的再创新;通过开展国内外的项目、技术、资金等全方位的合作,集成军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联合攻关,在部分领域实现聚焦突破。目前,民企业在大举进入民品市场的过程中,适时推动民品生产中的先进技术向军用领域回流,从而反哺和促进国防工业与军事技术,形成更具弹性和活力的军事工业基础。具体的做法是政府规划先行,军地双方协商,以产业链延展和产业集群发展为方向,整合军地双方优质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制定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优惠政策、扶持计划和资金支持措施,引导、支持和鼓励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军民融合存在的问题
目前,军民融合的发展如火如荼,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在个别领域已经创造了辉煌业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解决。
1.军民融合的范围还比较窄
当前的军民融合只是与国内少数企业合作,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深入,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局部的、单一的合作将不适应时展人要求。如果不能够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与地方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培育和发展兵工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技术进步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将使保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民转军也将受到一定限制,进而导致军民融合的发展受限。
2.军民融合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企业的创新能力也越来越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后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与质量效益,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不断合理优化。而兵工企业大多没有迎接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与市场还有一定的脱节,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来源上比较单一,还没有完全摆脱引进、消化、吸收的模式,自主创新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参与市场能力差,再加上企业设备老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缓慢,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更新缓慢、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与市场变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已经成为不少企业存在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
3.落后的思想观念依然没有改变
军工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之中,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落后,军民结合产业现行经营模式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是创新意识比较差,经营理念比较落后,缺乏有效的竞争力。这些还需要军工企业转变观念,不断的向先进企业学习经验,提高竞争力。
三、军民融合的对策和措施
1.政府要加强主导和控制
军民融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把在“民”时期政府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为主,转变到为“军民结合”提业导向、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上来。这要求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策上要有保障,要以法律和制度为手段,出台落实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相关优惠政策,建立财政、金融、科技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科技开发投资体系,鼓励军民结合企业对引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消化、吸收;运用工业结构调整资金,支持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的民品项目和民口企业参与军工产品配套研发。另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支持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化工医药工程、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支持军民结合产品的软硬件开发及更新。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
军工企业原来是以计划形式进行资源配置的,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差甚远,没有市场经济的效率和活力。军民融合就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以产权、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激活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收益、风险承担的主体。另外还要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做好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集成应用的主体。军民融合还要积极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完善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参与机制,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创造良好的军民融合环境。
3.综合融合各个方面的资源
军民融合要综合融合各个方面的资源,广泛吸收军队院校、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的科技资源,加强三大资源的平台建设,要以政府为导向,采取政府扶持,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为依托,采取集体攻坚,坚持创新,建成一批设备设施国内一流,能为重点行业、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研发基地。在军民科技成果共享互通的前提下,鼓励军地企业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在国家制定重大两用技术规划的基础上,切实促进各产业高新技术和基础制造能力的有机结合,满足国家安全和地方经济竞争力的双重需要,健全产业的整体功能。支持民和民口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及军品生产,促进军民结合、双向互转,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简化军民两用技术产品的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程序,鼓励军民两用技术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参考文献
一、上半年财政运行的主要特点
今年上半年,全县财政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克服诸多减收增支因素的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收入增幅大幅攀升。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9699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59.4%,超正常进度近10个百分点,比年同期收入进度高出5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收入完成13583万元,超进度12个百分点;省级收入完成3028万元,超进度9个百分点;县级预算收入完成13088万元,超进度7个百分点,呈现财政收入进度全面加快的好局面。同时,收入增幅稳步攀升,达到18.1%,高出市平均增幅水平近3个百分点。
(二)主税收入实现良好。分征收部门看,上半年国、地两税收入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国税部门完成收入15912万元,占全年计划的63.9%,比上年同期增收3782万元,增长31.2%;地税部门完成收入8958万元,占全年计划的56%,比上年同期增收1554万元,增长21%。分税种看,主要税种完成情况比较理想。增值税完成15302万元,占全年计划的64.3%,比上年同期增收4280万元,增长38.8%;营业税完成3681万元,占全年计划的49.7%,比上年同期增收414万元,增长12.7%;个人所得税完成1281万元,占全年计划的89%,比上年同期增收265万元,增长22.2%;企业所得税完成2149万元,占全年计划的42.6%,比上年同期增收268万元,增长14.2%。
(三)非税收入适度下降。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规定,加大收费项目的清理力度,从严控制罚没收入,各类非税收入明显下降。上半年,财政部门完成收入4829万元,占预算9100万元的53.1%,比上年同期5605万元减收776万元,下降13.8%。
(四)财政运行基本平稳。元至6月,全县一般预算支出执行24742万元,占预算61219万元的40.4%,比上年同期增支3171万元,增长14.7%,主要集中在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公共安全、教育、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等社会民生方面,收支相抵,财政运行基本平衡。
二、上半年财政增收明显的主要原因
(一)工业经济稳步发展。上半年,我县工业经济受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刺激,呈现出全面回暖的良好势头,特别是骨干企业经营出现明显好转,入库税收大幅增加,对全县税收增长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元至6月,凯乐公司入库税收3488万元(剔除企业所得税退税),同比增收1524万元,增长78%;索瑞电气有限公司入库税收689万元,同比增收553万元,增长404%;金安公司入库税收635万元,同比增收127万元,增长25%;博盈投资入库税收831万元,同比增收555万元,增长201%。
(二)商贸流通全力拉动。元至6月,全县商业企业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对税收的支撑明显。全县烟草入库税收921万元,同比增收107万元,增长13%;煤炭营销企业入库税收4716万元,同比增收919万元,增长24.2%;废旧经营企业上半年入库增值税1688万元,成为我县税收新的增长点。
(三)税收征管有效保障。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体现了全县的经济运行势头良好,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征管部门强化征管措施。今年以来,全县税务部门紧紧围绕县下达的收入任务,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认真贯彻税收征管法,坚持收足、收好、收实;深化征管改革,改进纳税服务,加大了稽查和清缴欠税的力度;大力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加强调度,做到了均衡入库。
(四)非即期收入集中入库。元至6月,全县非即期收入达到3000万元,其中凯乐因调整以前年度帐务入库税款近2000万元,部分企业补纳以前年度税款近1000万元。同时,政策调整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增收。纳税评估行业税收整顿入库税款近800万元,废旧经营企业受不再免征增值税而改为实行先征后返的税收政策调整影响,入库增值税1688万元。
三、下半年财政保增长、保运行面临的主要压力
尽管上半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良好,财政运行比较平稳,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半年财政保增长、保运行仍然十分艰难,完成全年任务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经营性减收的压力。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和行业上半年掉收严重,影响年度任务的实现。新生源肥业公司因技术改造,二季度才开始正常生产,上半年其液氨销售下降,仅入库税收173万,同比减收133万;县内麒天纸业和龙腾纸业两家重点纸业公司受经济下滑、利废企业进项抵扣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上半年销售收入分别下降37%和52%,入库税收分别比同期减少111万和38万,减收幅度较大;纳入重点税源监控的30户机械制造企业中除车桥、车桥、三众车桥三家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税收同比增长较多外,其余企业增收并不明显,而且其中18户企业同比呈下降趋势;剔除烟草、煤炭、石油、废旧四大行业的税收后,其他批零行业商业税收上半年仅入444万,与上年同期入库的810万相比减收366万,下降45%,等等。这些中小企业和行业的掉收使得后续税源补充不足,压缩了后期税收增长空间。另一方面,重点企业下半年生产经营形势变化,减收压力较大。如金安公司上半年虽然纳税增加,但按其生产经营规律,下半年进入棉花收购旺季,实现税金将会明显减少;车桥集团(含博盈和车桥)上半年增收较大程度上来源于博盈投资公司重组,以及财务清算导致原库存产品划归车桥后销售无进项造成的应纳税额增加,而下半年车桥形成的红字抵扣将逐步消化,预计车桥集团下半年入库税金将会减少;新生源公司上半年部分入库收入属于办理上年免抵调增加的收入,下半年预计入库将比上半年大幅下降;晋王炉料上半年纳税额度较大,但该公司目前已基本停止经营,下半年基本无税收实现,剔除上半年收入中的补税因素,下半年仅正常当期国税收入就将减少1000万元。
(二)政策性减收的压力。由于税收政策的调整,上半年已减收903万元,预计下半年还将减收1000万元,全年预计减收将达到2000万元。一是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影响。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后,允许企业购进的生产设备类固定资产抵扣税金,将减少税收实现。今年上半年,全县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422万元,预计全年将减收1000万元。二是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下调的影响。目前,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原来的商业4%、工业6%全面下调至3%。此项政策涉及全县绝大多数小规模纳税人,经测算,全县上半年已因此减收130万元,预计全年将减收260万元。三是企业所得税法调整的影响。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农产品初加工企业从年1月1日起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我县不少粮食、棉花、木材、蛋类等农副加工企业属于优惠范围之列。上半年,已减少此类企业所得税收入70万元,全年预计减收140万元。四是利息所得税政策变动的影响。受去年8月利息所得税征收率下调,以及10月出台的暂免征收利息税政策的影响,我县利息所得税已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上半年同比减收281万,预计全年将减收600万元。
(三)不确定因素减收的压力。一方面,上半年非即期收入及政策调整带来的新增税收5488万元,增收额所占比重过大,而财政收入同比增收仅为4561万元,说明上半年真正由经济发展拉动的税收增收效益相对较小,下半年增收的空间缩紧。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我县部分工业企业能否走出困境难以预计,房地产市场前景依然不够明朗,完成下半年税收任务压力很大。
(四)财政支出加大的压力。上半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滞后正常进度近10个百分点,支出的重点留在了下半年。同时受财力限制,一些应该在年初财政预算中列支的事项,没有纳入预算或预算安排不足,刚性支出缺口较大,如仅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资金缺口初步测算就达1200万元。
四、实现今年财政平稳运行的主要措施
今年的财税收入任务很重,财政支出压力非常大。要完成目标,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财税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困难面前想办法,压力面前出精神,以扎实的举措确保全年财政平稳运行。
(一)切实增强发展信心。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我县财政运行的总体形势,充分看到有利的方面,统一思想,增强工作的信心。一是经济企稳回升。去年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双十条”,与企业共渡难关,支柱产业中汽车零部件业发展迅速,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较快,生物化工、纺织和塑料制品业平稳运行,乡镇工业强力拉动,全县工业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呈现出企稳回升势头。二是财源结构日趋合理。通过近些年工业兴县战略的实施,全县工业经济规模日益壮大,既有骨干龙头企业的引领,更有一批中小企业的成长跟进。上半年工业企业实现税金13532万元,占上半年财政收入的45.56%;乡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20.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60.8%,拉动全县规模工业增长10.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工业企业的成长结构日趋合理,税源基础更加稳固。三是税收征管潜力巨大。一方面,下半年收入与上半年相比预计会有几个增收点,即索瑞电气随着其新车间竣工投产,预计下半年税收会有较大增长,预计可入库520万,比上半年当期收入增加350万。下半年将继续加强个体税收征管,尤其是大小超市、药店、专卖店的税收管理,预计通过强化征管下半年可入库个体税收350万,比上半年增收100万。同时,加强纳税评估,实行两级评估,预计下半年通过纳税评估可增加增值税收入300万。另一方面,过去,我们本着藏富于民、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原则,弱化了系列小税种的征收,为企业、个体户的发展积累了实力。据税务资料,松滋市新江口地区08年地方小税种共计征收1500多万元,而我县去年全县仅征收500万元,税收征管还有较大的空间。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严峻的形势,更要看到积极的因素,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开创财税工作新局面。
(二)认真落实企业扶持政策。当前,各级各有关部门关键是要认真落实好“双十条”,把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原原本本的落实到位,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努力培植支柱财源。要切实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的监控和服务,及时分析和掌握运行态势,针对运行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超前研究应对措施。要认真落实“四大家”领导联系企业、直通车服务、部门帮扶等措施,创优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突出抓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保障协调工作,促进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要切实抓好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生产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难题,促进企业尽快复产。
关键词:能力训练模式;三级递进;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32-04
自2006年以来,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教学改革思想,突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信息化服务能力;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职业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通用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实施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推行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 研究背景
2004年,我校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回访,并同时开展了市场调查工作。经过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普遍存在:汉字录入速度不快,办公软件使用技巧不多,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事务等问题。针对此情况,我校成立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项目组,开始启动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项目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召开了专题研讨会,针对调研结果,认真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找出了我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项目组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探索,经过五年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通过社会调研,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座谈、问卷、信函、网络等调查形式,广泛调研企事业单位,积极跟踪毕业生,充分了解各种职业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根据调研结果,确立了为专业教学服务,为职业岗位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教学目标。
2)面向实际应用,设计教学内容
项目组提出了构建“实用够用,满足职业基本需要,具备信息技术基本素质”的课程建设方案,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了多个通用教学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为教学和学生训练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范本。
3)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案例教学
积极开展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教学案例,按“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讨论分析实操制作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学生边做边学,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实施项目达标,考核综合能力
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围绕一个具体项目,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文本录入、数据分析、排版打印、PPT演示、网络展示等多个任务,考核学生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系统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积极与黄冈市远东公司、市教育考试院等单位合作,学生直接完成合作单位项目,合作单位技术能手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
6)提升教学能力,保障教学实施
教师通过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和课程改革实践,提升教师职教教学能力,定期轮流下企业锻炼,不断增加教师企业工作经历。
通过后续的毕业生回访和市场调研发现,随着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逐步在提升,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在不断加强,用人单位对学生信息化水平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毕业生打字速度不太令人满意,使用办公软件的灵活性不强,使用计算机处理专业事务的水平还有待提升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项目组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能力训练模式,建立有实效的能力培养方案。提出了将能力训练分为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构建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把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真实的工作情景来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 研究理论基础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由单一的灌输式转变为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学手段由传统技术转变为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转变为合并成一体,教室、实训室合二为一,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式转变为工学结合,开放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扩大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能力。
职业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按照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到专家的过程进行的。职业教育的任务,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到更高级的阶段。职业人在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职业环境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反复大量的生产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积累职业经验,才能实现角色的转换,能力的升华。
本研究通过合理设计能力训练模式,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办公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主要特点的工作情景作为教学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方法,辅助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生产实训等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实际工作情景引导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反复多次的重复和拓展训练,使其“熟能生巧”,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训练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施全过程的技能训练。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熟能生巧的认知理论,将每一个学习任务设计成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个层次,形成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
同步训练是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时师生同步开展的能力训练,教师通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教师边讲边练,学生边听边做,以教师操作引导为主,学生同步模仿操作为辅,知识和技能贯穿于做的过程中。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训练是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境而设计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训练,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这一阶段是对同步训练的巩固。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训练是学生课后完成的训练任务,该任务较课堂任务难度有所增加,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完成相应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个能力训练过程设计成三条线,技能训练任务由易到难,学生通过重复而又递进的能力训练,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开展生产性实训。与校园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长年聘请校外办公业务技术能手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及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参加办公自动化业务实习;自己开办文印社,对外承接文印业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轮岗、顶岗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实践
1)比较研究:通过对平行班级进行空白对比实验,进行比较分析,检验能力训练效果。
项目组分别从生物化工学院、建筑学院、商学院2009级学生中各选取了两个教学班进行对比实验,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比较,认证合格率具有显著差异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2)生产性实训研究:合理设计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效监督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通过真实的办公事务实践环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研究表明,认真参加生产实践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显著增强,办公软件使用技巧较多。这部分学生多数踊跃参加校内外的各类竞技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3)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三级训练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合理设计每一项基本应用能力的工作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实用性;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时效性。
项目组分别选取了2009级交通学院物流专业、机电学院制冷专业和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专业等三个专业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项目组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技能训练的学生,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通过技能认证的比例较高。(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5 教学效果
1)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自从在教学中运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至2010年,我校学生参加湖北省教育信息化核心技能竞赛、全国办公软件核心技能世界大赛、大陆地区“极品飞手”计算机录入大赛等赛事共获得一等奖34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53项。与之前相比较,无论是获奖层次,还是获奖质量,都有了跨跃式的进步。
2)出版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案例教材
根据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编写出版了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训练一体化案例教材《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按工作过程来组织每一个教学案例,以在微机实训室开展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学全过程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为主线来编写教材,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了课程打包教学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借鉴相关院校的成功改革经验,结合我校实际,从2009级学生开始,我校将公共计算机课程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行目标考核,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由所任课班级学生技能考核达标的比例来核定。为了保证公平性,实施教考分离,学生成绩考核借助于第三方的办公软件考核系统来完成。间接地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带动了相关课程建设
本研究提出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有效地指导了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和《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本着“职业活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的教学原则,重构了课程内容,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建设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于2010年建设成校级网络课程,开发出版了一体化的项目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教程》。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显著增强,参加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获湖北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自实施“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以来,学生的数据库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小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万德年.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8).
[2] 万德年.计算机基础“6+1”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
[3] 万德年.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