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育的职业分析8篇

时间:2023-12-18 10:04: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的职业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的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职业资格;接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22-03

一、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衔接现状

(一)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目标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预期结果,直接指引着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衔接的起点。从理论上讲,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学习者的特征,但是现实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往往过多的关注学习者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及所服务的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情况与发展需求进行深入调研论证,缺少对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群的深入调查分析,对行业的就业准入制度了解不深甚至是不了解,直接造成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的脱节。

(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众多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集结点。从课程内容角度分析,课程开发者多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他们学科知识结构较好,但对行业、产业、职业的了解不足,很难从职业能力的角度选取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在这一点上,由于职业院校对行业、产业、职业发展需求调查研究的欠缺,也造成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职业资格的衔接缺失。从职业资格课程资源角度分析,为了保证职业技能考核的质量,劳动部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1],并从职业分类、职业标准、国家题库、考务管理和质量管理五个方面逐步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但是仍然缺乏职业资格相关课程模块的支持,这也为职业教育课程引入职业资格标准造成了困难。

(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是实现预期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分析,目前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使用国家职业教育统编教材,院校开发的校本教材相对较少。从教师的角度分析,目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失调,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也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造成困难。

(四)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缺乏衔接

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可为确定和诊断预期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为修正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推动下,许多职业院校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学校技能鉴定系统,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机制和措施,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然而,职业院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并没有因为管理体制的变化而更新,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形式仍是以笔试为主,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却分为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鉴于一些职业院校场地设施不足,鉴定内容和质量并不能达到全社会的统一性,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接点基础

(一)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必要条件

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划分所依据标准的不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基于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基于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和基于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式[2]。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最初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来获取相关职业领域的从业资格,即职业资格等级划分是以受教育程度来决定的,这种基于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我国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二)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最佳接点

随着科学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以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主的个性特征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性更为显现,并在职业资格的制定中得以表现。职业教育的整体、系统化教学,为学习者获得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学习机会,满足了职业资格逐步发展、完善的需求,这为职业资格进入职业教育课程提供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三、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策略与途径

(一)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职业资格接点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必然要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职业教育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必须考虑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行业的发展需求,考虑产业、行业的就业准入和就业条件。在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时,首先要明确该职业院校服务面向的行业和产业,其次要了解其行业准入条件,都有哪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转化为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语言,为学习者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打下基础[3]。

(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职业资格接点

从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有实践专家与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参与。实践专家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对工作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得出典型工作任务目标,并将其转化为相关的课程内容;职业教育毕业生从自己的学习与就业经历出发,分析所学的不足和工作岗位的技术需要,为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从课程内容开发的原则分析,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依据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依据职业教育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要参考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从课程内容开发的领域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主要有四个领域:一是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制的职业教育教材;二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各种系列参考教材;三是各种教育学会、协会组织编写的职业教育教材;四是职业院校编写的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种领域,而是要充分考虑各种领域内的相关教材以供参考。

(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职业资格接点

在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如何和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制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时,提出了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双对照、双考核、双认证”的基本原则,强调课程的学习领域要与鉴定的工作领域建立起对应关系,要了解两种证书制度的区别与关联,要关注对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形成性评价[4],并提出了重要的教学途径——单元式教学,要求按照学习领域安排学习进度。近年来我国许多职业院校正在尝试CDIO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整个课程体系以项目为主线,把专业所需的知识、应达到的能力、应具备的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具备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这个核心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达成含有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目标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职业资格接点

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时,一定要以含有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不仅要在教学中进行职业资格能力的评价,还要对课程目标中其他专业技能、核心技能等进行全面评价。在职业资格评价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通过单元式教学,进行职业资格的学分制管理和模块化考核,即要求职业院校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的工作领域要求建立资格学分,然后在每一个学习领域结束后都对其成果进行检验、考核,累积资格学分,最后达到预定的资格学分者视为鉴定合格。在这个资格学分体系中,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评价的学分,还特别强调企业评价学分和资格评价学分(技能要求综合考核的学分)。这样,整个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既关注了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又关注了学习者职业资格能力的获得;既关注了形成性评价,又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的终结性评价;既关注了学校本身的评价,又关注了企业对学习者职业能力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劳动部.关于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的通知[Z].劳部发[1995]177号,1995-04-17.

[2]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68.

[3]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05-207.

[4]陈李翔.能力·课程·资格: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51-152,125,126.

Analysis on the Converging Point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WANG Ling1,Li Jian-hua2,LIU Lian-zhong3

(1.Shijiazhuang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2.Shi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3.He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himical Industry Hospital,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6, China)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

1.职业教育中的产教融合

1.1涵义解读。关于“产教融合”,顾名思义,是指生产与教学的融合,更全面的来看,就是指社会市场生产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其中的“产”,指的是产业,广义来看,泛指国民挤公交的各行业产业,比如,医疗、教育、文化、服务、旅游、金融、农林牧渔等;狭义则是指工业生产部门。其中的“教”,自然指的是教育,在本文指职业教育。“融合”,意在将两者融合一体,因为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社会职责,融合在一起可以将整体效果发挥到最大。比如,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并且可与周边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包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等层面,均可实现双主体办学模式。

1.2产教融合基本特点、要求。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它产教融合恰好具备这一本质特征,这也是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类型的最大区别。因此,产教融合的特点也是职业教育的特点,简单一定讲,就是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性恰好决定着职业院校必须坚持走与产业发展互动的道路。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育阶段,涵盖了三项基本要求:第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第二,各专业课程教材、课堂学习内容需要与职业标准相配套;第三,教学过程要与生产过程对接。

2.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的探索研究

2.1探寻思路。关于产教融合机制,它是由职业教育、产业两个行业不同的属性来决定的。首先我们要清楚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即以培养社会实践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换言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产教”实践探索中,提供的是公共物品,也不是以盈利作为目的。相比较之下,产业(企业)发展追求的恰是经济利润、市场效益。所以,产教融合最大的特点,就是两个不同行业不同属性的融合点,简单一点讲,就是“产”与“教”的出发点、行为取向、价值追求均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产教融合势必存在一定的阻碍,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则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存在的共同的内驱动力。因此,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的创新发展与实现路径探索,可以从其中的关键融合点来切入,即双方共有的内驱动力。

2.2现存问题。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突出存在的问题、矛盾,在这里结合着本地几所职业院校实际发展情况,简要发掘、分析,总结归纳如下:首先,产教融合缺失一种契合度。具体表现为,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层面,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密切度较差,契合程度不高。比如,在专业设置上,许多课程与区域内产业发展相当不协调,过于理论化、形式化,许多实践活动太过浅薄,难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其次,专业设置同质化现状严重。以本地几所职业院校来说,院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现状严重,缺少有效的沟通互助,在这种局面下,区域内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岗位紧缺、已经饱和的专业,学生数量泛滥。在一些空白领域,相关技术人才缺口非常大,而区域内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却有失水准。第三,校企合作层次较低。这种层次低的问题,呈现为区域化差异,包括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这种差异性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许多职业院校没有从本质上去认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内涵,包括必要性和重要程度。因此,常常在理念上、方法上、机制上凸显的过于随意,策略实施没有针对性,形式大于内容,表象掩盖实质,渐渐地脱离正确的轨道。

2.3机制创新。针对上述着重提到的几点问题,“对症下药”,遵循产教融合、职业教育的本质,结合着市场经济发展实际,积极搭建政、行、校、企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平台。对于学校而言,转变观念。因为产教融合机制的载体(平台)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学校自己,其中校企合作是一条普遍可行的路径。因此,必须要求着学校(也包括企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一个充足、客观的认识,因为这是双方共同促力下的必然性、必要结果。目前,国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还处在一个形式化阶段,虽然很多学校和企业都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实践环节,往往不够重视,至少在行为上看上去敷衍了事。以企业为例,很多企业缺乏一种“合作教育”的思想,因为企业的本质是追求盈利,它们比较乐意选择人才,而不是充当教学育人的角色,去主动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所以,转变观念很关键。从国家政府层面来看,可以通过政策、法律来加以改进、完善。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领域,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重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督促着学校和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并想方设法为双方提供便利,特别是企业。通过政府主导,学校在这个大平台下,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大规模的试点、试验。在法律法规建设上,及时弥补现存的空白项,具体可以建立专门的合作协调机构,制定下发完整有效的合作准则、指导手册。以此来强化产教融合的深度,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在操作上,建立动态的课程体系,包括实训基地、生产实践案例融合下的课堂教学,真正将理论实际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罗汝珍.市场需求导向下的职业教育校企融合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4,(30):26-30.

[2]郑卫东.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框架设计[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9-21.

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业教育;

一、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种形式

1.论坛讲座

目前职业院校采用最多的方式,通过邀请创业专家、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开展系列讲座、专题分享和论坛交流等方式,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创业。但该形式缺乏创业实践行动的指导也缺少对学生如何开展创业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难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意见和创业指导。

2.创业竞赛

诸多职业院校组织指导学校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参加各级创业计划竞赛,再通过宣传途径影响全校师生。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利用电脑软件开展的网络虚拟经营竞赛等。该形式存在着受众群体小,连续性差,理论深度和实践程度浅的缺点。

3.选修课程

部分职业院校尝试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因师资、教材、教育资源的缺乏,主要以采取开设一到两门创业教育选修课程,让学生认识创业,了解创业。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务实》。该形式难以将课程贯穿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存在着连续性差,理论深度较浅,实践指导不足的缺点。

4.基地实训

部分职业院校一是积极与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联系构建校外创业实践实训基地,二是利用学校培训资源设立创业实践基地和科技园。依托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区开展创业技能指导、发现解决创业实际问题。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该形式有效地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但缺少让学生对创业理论层面的认知,学生的创业知识来自于经验不成系统,易受周围环境影响。

5.扶持指导

少部分职业院校设立创业服务指导机构或创业扶持基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开展创业实践,学校方面给予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指导以及创业资金扶持。该形式有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但面向群体小,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不成系统、深度不足。

6.创业基地

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业实践活动。该形式注重对创业的体验和实践的能力,缺少理论知识深度,需要进一步结合课堂教学。

二、我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认识有待深化

职业院校对创业教育还存在如下认识:一是认为创业教育是赶时髦、追时尚,只是暂时的政策需要,忽略了创业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二是缺少对创业教育内容的探究,没有认识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应传授什么样的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除了以上内容还应教给学生什么;三是认为创业教育是“企业家的速成教育”,狭义的认为是指导学生办企业、办公司的教育;四是单一的认为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的补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开展的教育;五是盲目的跟风,没有根据自身院校特色开展创业教育,按照大学创业教育思路和方式开展,没有明确分析两者的区别和职业院校的特点。

2.社会家庭观念有待引导

社会层面,很多人都认为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只需把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好,不需要进行创业教育。

家庭层面,家长对创业教育有着不同程度的偏见和认识误区,传统观念中只要有毕业文凭,能够找到一个安逸、体面、收入高的工作,很少考虑过自主创业。

3.国家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

缺少明确的教育实施规定。近些年国家虽然下发了一些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意见,但对于创业教育组织管理、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具体实施问题还缺少明确的规定。

缺少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资助力度。创业还没又形成浓郁的氛围,在校职业院校学生对于国家和所在省份及城市创业扶持政策的了解的比例5%。创业政策不完善,可操作性差,政策和资金难以落到实处,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需求。

4.创业教育基础条件不足

缺少完备的创业实践基地。诸多职业院校因政策、经费等条件的制约,没能建立起具有创业指导、创业服务、创业扶持、创业孵化于一体的较为完备的创业实践基地。

缺乏专门的创业教育指导机构。职业院校一般不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统筹全校的创业教育, 这部分工作通常归属于高校的学团工作系统, 如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等。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大多来来自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也有部分企业转换人员。他们多为缺乏创业经历,主要来自行政和教学岗位,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选取的课程内容和采用的授课方式与平常的专业课教学没有太大差别,对学生的创业指导显得力不从心。而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理论传授与实践指导的“双重型”教师队伍。

缺乏统一认同的创业教育教材。在我国几乎还没有统一、科学的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教材,已经开设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教材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5.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

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教育科学研究部门及职业院校本身对职业院校创业教育都缺少系统研究、探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理论指导实践作用发挥不足。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系统理论论述薄弱,加上对创业教育实践总结不够,导致理论研究不能够充分发挥对实践指导作用。

6.学生(受教育者)自身存在问题

篇4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30名高职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高职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礼仪礼节、认知自我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进行全面的调研,为切实掌握学生的职业素质情况,此次调研具体设计如下:

1.1整体设计高职教育学生职业素质情况分析设计围绕职业素质的目标与任务,从不同的阶段和角度认识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问题,进行整体设计。通过“现状问卷调查”、“网络调研”及“教师反馈”等三个单元设计真实反馈学生职业素质情况。

1.2单元设计(1)现状问卷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集中组织测试调查,由专职教师负责。(2)网络调研:运用网络,获取我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信息。(3)教师反馈:与专业教师及辅导员沟通进行信息反馈,获取学生各方面素质信息。

2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调研分析的具体情况

2.1职业素质分析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职业素质较高的有14%,较好的占全班的49%,一般的30%,有9%的学生学生职业素质较低。

2.2具体各项素质调查分析如下

2.2.1关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调研通过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考量,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标准相符合,对尊老爱幼、热心奉献、维护正义等优良传统持肯定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9.7%的学生爱护公物,83.7%的学生尊敬师长,75.4%的学生能够做到随手关灯,82.8%的学生比较讲究卫生,90%以上的学生没有随地吐痰的习惯,96.7%的学生遵守校规校纪,98.8%的学生孝敬父母,91.4%的学生诚实守信,93.5%的学生助人为乐。

2.2.2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对学生成才尤为重要,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军训、出早操等活动以加强学生身体锻炼。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的生病情况、体育达标情况、饮食情况、睡眠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调查学生的身体状况。统计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好,他们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不易感冒,体育达标较容易,食欲好,睡眠质量高。

2.2.3心理素质为了解大学生当前的心理素质,学院特设了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安排心理辅导讲座并进行网络心理测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能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够好,是教育工作的重点。

2.2.4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与专业代课教师座谈,了解到多数学生在入学时对本专业毕业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迷茫,故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

2.2.5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社交适应是后天培养的个人能力,职业素质的另一核心之一,侧面反应个人能力。通过问卷调查,85.8%的学生认为在入学以后,个人的沟通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及主动适应社会、生活能力逐渐改善。

3结论与建议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较高。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做到尊老爱幼、热心奉献、维护正义、爱护公物、尊敬师长、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孝敬父母、讲究卫生、助人为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大多数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处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事情,能够处理好各种关系,具有一定的抗挫能力。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是个长期的问题,以下有四点建议后期需进一步完善。

3.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3.2定期开展专业素质讲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明确学习目标;

3.3加强学生心理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单独辅导,单独咨询,以解决其心理问题;

篇5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就业对策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从独立到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20几年,但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1987年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2007年,已增至49个。[1]

截止到2006年,我国每年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约180人,历届毕业生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然而在就业激烈的大背景下,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据2007年的一份就业调查显示,教育学硕士毕业生普遍认为就业较难,而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9届职业技术教育学毕业生为例,24名同学普遍认为工作尤其难找,竞争激烈,要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一情况在其它院校中也较为常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以及严格的职业准入要求:首先,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尤其是招收研究生层次人才时,都会提出“只限男性”或者“男性优先”的要求,而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方向的研究生就业中这种现象也存在。在此专业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严格的性别限制使得许多毕业生在工作面前无能为力,遭到拒绝。其次,在生源方面,由于此专业的研究生多是文科功底学生跨专业报考,之前专业与职业教育联系较少,所以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显得捉襟见肘,在应聘时鲜有显著优势。再次,用人单位诸如“政治身份必须为党员”、“本科毕业学校必须为211工程院校”的要求将一批优秀学生拒之门外。

(二)毕业生质量下降及就业意愿的集中:在传统高校培养机制的影响下,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削弱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职业技术教育学毕业生选择沿海、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事业单位以及知名企业,而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小企业则被排除在就业意向之外,择业观念的局限性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对策分析

(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为了缓解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解决人才供需失衡,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合理制定招生规模,不应一味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而盲目扩招。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提供优越待遇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以及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支持全国职教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要完善培养机制:首先,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综合考虑师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合理规划招生人数,力求做到导师与硕士研究生的最佳搭配。同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遴选治学严谨、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教授相关课程,积极引进有职业教育教学经历或者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人才。其次,在生源方面,应出台政策鼓励有工程学科基础以及职业院校出身的考生前来报考,以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特点。再次,作为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其课程设计的逻辑核心应当是工作实践,我们应当从工作结构而不是学科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即转向“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框架。把学生职业实践置于课程的中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职业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2]

(三)高校改变就业指导不力的现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在指导内容方面要增加因人而异的内容,针对该专业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关就业指导。第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岗位,以培养学生的相关工作能力。第三,不仅要进行就业指导,还要进行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增加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为此要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创业案例分析、创业理论分析等,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便利。

(四)个人积极调整就业观念:首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根据当今社需求和就业形势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要摆着“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则找工作。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合理调整就业意愿。在就业方向上,转变非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事业单位不就业的高姿态,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可将目光转向广大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适合的岗位上行为职业教育作出相应贡献。

其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由于大多数该专业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相脱节,在校期间,研究生务必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学术水平。也可以寻找实习机会,在具体的岗位上锻炼未来职业所需的能力,以增强自己的含金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提高外语、计算机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明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基本认识与策略选择,2007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报告.

篇6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出发,按照“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职业教育在调整改革中获得了新的发展。

(一)大力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制度,努力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职业学校进一步放开了招生计划,实行了更加灵活的招生方法;同时,积极扩大招生面,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

(二)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促成办学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推行弹性学习制度,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建立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站。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诚实守信教育,提高法制观念。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不够密切。

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还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教师对生产服务底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不够了解,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学能力还不够强。

(二)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设备的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设备不足,设备陈旧,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制约了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职业学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职业特色难以体现,而职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意学历的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

(一)加强校企合作,突出校企合作办学。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单靠职业学校本身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需要不断更新的问题,只有通过联合办学的方法,才能解决。校企合作进行办学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以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养活动,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这样既能解决职教实训条件差得困难,又能帮助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基础。学校要依靠企业,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二)教学改革,突出教法的针对性。

正确认识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针对现有学生的结构复杂,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学习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确立学习目标,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学习型”,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为该类学生升高职打基础。对“技能型”,主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思维活跃流畅的最佳意境。对“服务型”,主要面向企业中一般操作工,可以通过基础与特色模块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强调职业技能的培训。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了地方需要、企业需要,职业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性是强调传授给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实用性是强调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既能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为学生毕业后的谋生提供帮助。因此课程设置中还要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由于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这就要求劳动者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所以,除了拥有精湛的专业能力以外,劳动者还应具多种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组织纪律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时,学校就会有发展的原动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制度监管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我国社会所独有的概念和体系,能够从办学模式中找到恰当的发展策略,有助于实现现代教学质量的提升,完善职业教育职能,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素质,还促进了社会工业发展,带动了国家整体经济腾飞。结合我国社会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从实际涉及的办学情况中找到相关的提升方法,实现对分析框架的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此展开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概念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概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办学模式的内涵评价,另一方面是办学模式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办学模式的概念比较宽泛,它不是针对一所学校而言,而是面向整个教育体系。针对我国形势、地域以及教育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需要全面适应整体的发展进行进一步规划。为了实现对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性,也就形成了与众多相似概念的比较和研究,通过细致地区分实现办学模式的深入探讨和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1.职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

面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侧重的内容是我国形势、地域以及教育机构的具体情况,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因素,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能够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与素质教育中的本科学生专业知识不存在差异。

2.职业教学与未来工作的联系问题

职业教学与学生未来工作的职能联系,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有效地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市场经济的提升。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获得资格认证的同时,也需要得到相应的就业机会。能否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成为与工业和企业合作的优化模式,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面向发展局势的重要服务问题。

3.各种职业教学之间的关联问题

各种职业教育办学之间存在的关联问题,也是办学模式分析框架的主要考虑因素。树立正确的技师职业评价体系,充分解决职业院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规范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模式内容,也是各种类型职业院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否能够成功地构建办学模式分析框架,如何搭建合作关系,也是关联问题的内容之一。

4.职业教育内部设置的体系因素关系问题

职业教育内部设置的体系因素和发展关系,也是影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框架建立的关键问题和工作重点。职业教育院校的内部管理问题应当充分重视起来,涉及相对应的管理部门是否能够实现管理体系的完善,也是考虑的问题节点之一。如何选择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需要考量办学的宗旨和目的,综合性的院校或者是专业的职能教育是办学模式考虑的重点问题。

三、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逻辑探讨

1.学历教学模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主导

目前,职业教育形式作为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当下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学历职业教育,另一种是职业培训,这两种是职业教学主要的基本形式。学历教学模式之所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导办学模式,是因为其存在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符合我国职业教学的发展道路,更适合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此外,当下我国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注重学历的分量,因此建立完整的、全面的学历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养成,能为企业生产和社会发展输送更加切合的专业型人才。

2.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缺乏制度监管

近几年,我国为了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向全面化、长期化、整体化方向迈进,实现综合性的产业教育合作制度框架。致使不良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缺乏有力可靠的监管制度,无法利用制度的权威性来保障教育的可行性,缺少制度的监督性和管理性。因此,面对这一现状我国的职业教学模式要认清理论制度与办学措施相结合的重要性,清晰地认识到职业学校发展的具体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等。

3.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需要相关政策支持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需要得到政府和教育管理机构的配合,推出相应的政策扶持院校的发展。结合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容,实施相关的扶持工作具有良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实际的操作过程存在比较繁琐复杂的问题。通过历史经验积累沉淀,实现对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的引导,满足社会工业发展需要。从发展的角度进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分析框架研究,能够充分实现社会发展角色转换,有效地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形成全面、完善的社会进步理论,并以实践能力推动国家发展,促进我国社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提升,从而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完善教学框架的整体性能。

参考文献:

[1]李富,卢宝华,刘仁坤.我国远程教育地方学习中心建设模式研究.基于绥棱电大学习中心“多元为体”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4):24-32.

[2]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3(01):39-43.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事业;职业教育本质;普通教育;新高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5-0201-01

引言

本文基于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社会属性研究,探寻其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与创新性可能,在此基础上,寻求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并通过对现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度与分异性进行分析,理性追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需求满足点,为现代教育事业改革提供思路与帮助。

1现代职业教育的社会需要

1.1现代职业教育更加突出战略地位:随着信息化、科技化、工业化与智能化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也在逐步转变,社会各领域对职业化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强烈。社会已经认识到,不唯学历唯能力,专业的技能型与技术性职业人才越发不可或缺,拥有专业化技能人才的团队才会占有市场先机。与普通的中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倾向于对技能与技术手段进行培养,而普通教育则更倾向于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完善与学习。因此,社会需求的提升和转型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制度愈发精细和完善,这也迫切需要教育实践者与教育制度创立者探索、开拓更具合理性的职业人才培养计划与建设体系。

1.2有序推进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进步需要专业的与普遍的技能知识和人才梯队相互融合,二者缺一不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体系构建的进程中,理论知识的完善是团队基础的建设,专业技能的支撑才是团队强大的保证,两者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只是因为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的差异,职业化与普通化教育才有了明显的区分。这正是现代教育事业需要时刻谨记的原则与宗旨,更是教育事业改革需要谨遵的思路与高度朝向。

2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人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而行、相辅相成。基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企业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应注意多样化的社会发展需要,做到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与多种教育办法有效衔接,达到多元化培养人才的目的。

2.1适应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成主要以各类培训机构和专门类培训院校为载体,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专门类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虽能较好地完成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但仍需遵循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对各中、高等职业培训学院与机构进行精准定位、科学布局,重视不同类型教育培养人才的区别,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2.2有机衔接: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培训机构应注意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做到从社会的进步与需求出发,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按需求所,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程度,有的放矢,使技术资源合理利用,技能培养切实贯通。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化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教师的自身培养与行业指导,按企业需要与社会所需,保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与针对性,完成“人才项目”对接,保证“人才”与“技能”不走过场,社会与企业“招必有方”。

2.3多元化立交:近年来,我国多种职业教育相继迈入快车道。包括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多元化专业技能培训水平逐年提升,部分专业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部分本科院校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关注度大幅提高。基于此种良好态势,在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还要推动其与全日制普通教育和其他非全日制教育模式的不断融合,狠抓多部门联动到位,做到多元化、立体化、精细化与层次化发展,沟通融合,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立体化成长,为社会进步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3宏观积极干预,提振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不断进步与相应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级管理部门在通信联动与资源共享等方面,还要做到积极互动、上行引导与完善机制,提升职业教育与培训行业的素质规模。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核心价值:企业需要何种人才,职业教育就应该培养何种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组织构成中,要抓好职业档差的衔接环节,牢固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观,推动多领域教育模式的相互沟通,切实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断深化改革教育教学核心价值,本着“按需索求”的原则,着力提高校企联动能力,在不断提升自身培训素质与团队水平的同时,增强社会及企业参与能力,努力打造“专业人才定向化”、“业务技能针对化”的优势教育模式。

3.2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职业教育应当培养的人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企业技能需要的“攻坚克难”型人才。当前,只有把职业教育摆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有序推进体系建设,巩固和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坚持以“需求”为动力,以“改革”作保障,以“精准”作引导,不断深化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与改革,健全质量与体系评价制度,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着力促进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多种教育形式,学以致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才能为职业教育改革营造良好氛围,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结束语

本文基于对现代职业教育本质与社会需求属性的研究,理性探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需求满足点,讨论作为现代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构建更具社会适应性与时代需求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对现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度与分异性进行分析,积极开拓新思路,建立与普通教育互融互通的教育机制,帮助将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水平推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06):70-75.

[2]张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才智,2015,09(03):5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