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金融服务业的特点8篇

时间:2023-12-18 10:04: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服务业的特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服务业的特点

篇1

关键词:中国 金融服务业 创新 研究

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尤其是在金融服务业方面的发展更是比较落后。本文首先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然后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有一点贡献。

一、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金融服务业与那些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的到改进与解决,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当前,我国从事金融服务业工作的人整体素质不太高,缺乏优质资源。一般来说,行业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对整个机构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国外的金融服务业中,他们非常注重对服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而且在培养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很大,从而确保了金融机构在生产方面的高效率和内部管理的稳定性。而我国的情况则截然相反,我国尤其是在商业银行方面,往往会把成本的节约放在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方面,不太注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此外,员工的报酬也相当有限,使得内资与外资之间的收益差距非常大,也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其他的公司,大多数都选择去外资金融机构,这样内资的金融机构就更加的服务差,经营效率也低下,导致了恶性循环的发生。

(二)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落后,发展也不协调。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不过金融业的发展却还是很缓慢,甚至比GDP的增长速度要慢,这样看来,金融业的发展不但没有推动经济的发展,反而拖了后腿。在我国的金融服务也中,其内部结构有着相当严重的不均衡发展的现象,银行是绝对的主导,而其他的领域,比如证券和保险等就比较低。而就农村金融来说,还存在着供给严重滞后的问题,很难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内部管理比较落后,与现代市场的发展无法相适应,缺乏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支持。银行的发展需要有比较科学而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内部的管理和财务的管理,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企业的自我约束和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我国的金融机构的管理非常薄弱,很多地方都存在捉襟见肘甚至力不从心的现象。此外,在面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时,总是会提出较为严苛的要求和条件,遇到融资困难等,中小企业往往很难筹集足够的资金,甚至连创业资金都很难满足。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还没有建立比较科学有效的一套体系来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尽管这些年在贷款的条件设置上有所放松,而且也颁布了一些新的法规,不过仍旧缺乏完整的制度体系来有效的支撑这种服务。而这一问题不解决的话,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很大的制约,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其声誉也有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四)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在对外合作方面的能力也比较低。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的业务拓展上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尤其在服务水平方面非常的落后,出中国银行外其他银行几乎都是处于起步摸索的阶段。然而,对于那些外资银行来说,他们早已经有了自身的科学经营模式,并且已经实现了并购和重组,发展遍布在世界各国。国内的银行业务却只是集中在比较传统的一些业务上,包括存贷款业务等,国外的一些银行将其业务拓展到了金融的衍生工具上,所以金融服务创新可以帮助获得较高的利润,而且还可以帮助规避风险。

二、关于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创新的几点建议

根据金融服务业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想要真正地实现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创新,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金融服务体制要加强改革。当前我国的金融服务业的改革步伐应该加快速度,在技术创新、资产质量以及产权结构等方面实现与国际的接轨,而且应该遵照市场的游戏规则参与到竞争中去,进而使服务的效率得到提高。当前,饿哦过金融机构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商业银行,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首先,要更加明确国有银行的产权,确保产权所有能够对其进行监督和相应的管理;其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治理结构,同时还应有完善的内部的管理和控制机制,重点要解决的是组织结构太复杂的问题;此外,应该依据银行的特点就,适时地向其补充合适的资本,尽量减少不良的贷款;最后,要合理的调整内部组织结构,让银行的服务体系更加的层次分明,让资源配置得到优化,进而帮助社会的经济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同时保持快速的发展。

(二)加速金融服务业的创新,让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对于我国目前金融服务业所面临的状况,应该通过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来为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具体分析,金融工具的创新是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推动的,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使得资金能够加快流通和周转,提高经营的效率;此外,金融服务项目以及方式也是可以进一步得到创新发展的,增加及时服务、家庭理财服务等。而所谓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支持新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农村对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这样便可以帮助促进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海涛,罗芳琳.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0

[2]肖岳.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现状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1;3

篇2

【关键词】金融服务业 创新 意义 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作为一个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我国金融服务业针对这种情况,为求得更好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着一系列的创新。金融创新目前已经成为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的金融服务业创新对象也是为了提高银行服务价值。

一、我国金融服务业进行创新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是顺应客户变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基本上已经和世界接轨,而金融深化的不断加剧,使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显得落后,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首先,银行客户掌握了更多的金融知识,他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对于金融服务的鉴别评价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要求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并尊重他们,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融资的收益和成本上。这种情况下,银行就只有通过创新服务,从而拥有更多重视长久的客户,来满足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业要求的提升。其次,客户有了更大的可选择空间来选择金融服务,并且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主动权也越来越大,银行只有不断的进行服务创新才能吸引更多客户来保证它们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国内银行增加利润的需要

新时期我国的银行发展举步维艰,在面临着外国其他银行的挑战的同时,要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的需要。为了抢占商机,获得新的客户,满足自身的发展,国内银行要对自身的服务体系不断进行创新,在原有的市场上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促进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并争取到利润的最大化。

(三)是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很多的经济行为都是在金融服务业中完成的,人们对于金融服务业服务的范围和服务要求也随之扩大,金融服务业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很重要的职责。在不断的加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对金融服务业的创新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因此,要满足人们参与经济生活中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将我国金融创新推进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中。

二、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一)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能力不强

相对于国内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创新能力要强很多,并占有绝对优势。一方面,我国金融创新中处于被动模仿的地位,由于金融工具和品种单一、金融开发技术落后、电子化程度较低等原因,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开发技术比较落后,相对的占领市场主动权和利用金融创新获取利润的就能力较差。反观国外金融工具种类就比较多,而且金融服务全面,并具有较强的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

(二)国内金融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我国证券经纪与交易业、保险业比重相对偏低,金融服务业行业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协调,而且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乏力,增长速度过于缓慢,低于我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占全国总量的5%左右,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半;而且对于农村的金融服务而言存在供给严重滞后,存在金融服务业发展较大的地区差异,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机构仍显缺乏。

(三)对外合作和开展跨国业务的能力低下

除了中国银行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的海外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其发展程度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而外资银已经通过大规模的并购与重组,在综合经营模式下将分支遍布于世界各地。目前来看,大多数国外的银行已经业务的重点已经不像国内银行把主要业务放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而是置于如利率互换、出口保理及福费等金融衍生工具之上,因此他们获取高额的利润或者规避金融风险都可以通过金融服务创新来实现,这也是相对于国外金融机构国内银行难以望其项背的。

(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我国金融在实践过程中还经常存在立法比较滞后,法规操作性较差,专业性法律层次较低,不能严格执行等一系列问题,表现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交通、通讯、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大都有支持金融的发展。

(五)我国金融服务业优质的人力资本比较匮乏

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与经营管理方式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息息相关,国外的金融行业对人力资本培养和储存投入很大,十分重视服务人员的培训,这就对保证了金融机构内控系统的稳定性。而我国目前的金融服务业,尤其是各类商业银行业,很少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上投资。为了降低其经营成本或者缩减开支,而导致员工的工作报酬太低,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构是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向外资金融机构大量的流动,加大内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的收益率差距,从而使内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更低,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

三、关于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金融服务体制改革

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应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参与市场竞争,使技术创新以及资产质量等项目指标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快自身改革,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商业银行目前有几个方面需要进行的解决和完善,首先,国有银行保证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进行产权明晰;其次,要解决组织层次过于繁琐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机构内部控制机制和科学有效的治理结构;三是要逐步降低不良贷款的机率,根据银行自身的特点,适当地补一些资本;四是建立多层次银行服务体系,进一步调整结构组织,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二)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金融服务业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客户的要求,因此,金融服务业最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应该立足于市场及客户,与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金融服务业创新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自身实力的重要举措。金融服务业得以生存的最根本保证是客户,所以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开发出的金融产品既要考虑实际情况,还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和客户的需要。只有有市场、有客户的金融产品才会有可观的发展前景,反之则要尽快转型,要发展其他的金融产品。只有这样,金融服务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取得很好的发展。

(三)提高员工素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在银行柜台是与客户的接触最为频繁,也是对外服务的窗口,可以说银行的柜面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决定了金融服务的水平,为此,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柜面人员的服务管理,这也是金融服务业进行创新的重要方面。首先,客户在为了获取选择某种金融产品的信息时,工作人员就成为了最直接的对象,工作人员对客户的询问表现的一无所知的话,则会引起客户的反感,从而造成客户的流失,因此,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员工自身的金融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升竞争实力,就要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带动员工学习各种新业务、新知识的热情。使得员工对于客户的询问可以对答如流,并为客户提供适当的建议,提升竞争实力。其次,银行的工作人员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热情的服务态度。要让客户可以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来购买金融产品,这才是拥有忠实长久客户的最佳途径。

(四)加强制度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创新激励机制

完善金融服务的创新体制是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增强金融服务水平需要一套有效的金融服务机制。当今社会,金融服务体制也要适应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的快节奏的氛围之中,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来满足客户的这种需求。创新金融服务体制要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从而满足客户的不同新的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客户满意度,从而顺利实现金融服务机制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曹佳玲,潘小红.关于加强金融创新的思考[J].市场竞争能力建设,2007(11).

[2]何德旭,王朝阳.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体制改革与产品创新[J] .财经问题研究,2007(06).

篇3

关键词:中国金融服务业创新研究

目前来看,关于我国金融(服务)创新的理论的研究仍处于一种引进与介绍国外先进的理论成果之阶段,对于我国的金融创新内在特征以及发展规律至今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述的金融服务业的创新,主要是指以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服务为主,以其他金融服务工作为辅的一种相对比较完整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一、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依然存在着一些差距,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优质的人力资本比较匮乏。一般而言,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与经营管理方式,为此,国外的金融行业十分重视服务人员的培训,而且人力资本培养和储存投入占整个金融机构总支出很大的一部分比重,这就保证了金融机构的生产高效性与内控系统的稳定性。反观我国目前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情况,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各类商业银行业,为了降低其经营成本或者缩减开支,很少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上投资;同时,员工的工作报酬太低,导致内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的收益率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构是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包括优秀的人才)选择跳槽,并向外资金融机构大量的流动,从而使内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更低。在这种情况下,内资金融机构更不愿意出资投入到员工身上,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

2、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内部行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收入占全国GDP总量的百分之五左右,这一数据只是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半而已。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速度依然比较的缓慢,甚至低于GDP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金融行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增长缺乏支持力度;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银行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保险、证券交易以及信托投资等行业的比重相对较低;对于农村的金融服务而言,存在着严重的供给滞后问题,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机构仍显缺乏。

3、金融服务业内部的管理与机制改革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中小企业缺乏扶持力度。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与健全高效的财务管理是机制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自我约束机制与自我发展机制的核心。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还比较的薄弱,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对商业金融机构功能的要求,因此很多时候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此外,我国的金融服务行业对一些中小企业缺乏扶持力,比如,对面中小企业的贷款总是设置非常苛刻的申请条件,在这种重重困难面前,很多中小企业的融资出现了困难,甚至连创业资金都难以筹集。从当前我国的金融政策条件来看,至今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体系。虽然近年来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以及担保条件有所放宽,同时也颁布了许多新的政策法规,但一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与贷款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商业银行自身的声誉与发展机会,甚至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饿对外合作能力依然比较低下。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的海外服务业务发展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除了中国银行外,其他的各类商业银行海外业务拓展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中国尚处初级阶段,而对外资银行而言,他们已经通过综合经营模式,实现了大规模的并购与重组,并已将这些分支遍布于世界各地。目前来看,国内银行业务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而国外的多数银行已经将该业务的重点置于金融衍生工具之上,因此可以通过金融服务创新来获取高额的利润或者规避金融风险,中国的金融机构却难以望其项背。

二、关于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创新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从实现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化金融服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体制。目前来看,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应当加快自身改革,使技术创新、产权结构以及资产质量等项目指标与国际标准接轨,并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商业银行是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及管理机制改革的重点,目前有四个方面需要进行的解决和完善:第一,国有银行产权要进一步明晰,保证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和管理;第二,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治理结构与完善的机构内部控制机制,尤其要解决组织层次过于繁琐的问题;第三,要根据银行自身的特点,适当地补一些资本,并逐步降低不良贷款的机率;第四,要进一步调整结构组织,建立多层次银行服务体系,优化银行的资源配置,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的发展。证券方面,要完善发行机制、定价技术、信息披露制度和证券品种的创新,并尽快建立和完善与证券市场相适应的交易制度与交易规则,从而建立起一套多层次的市场管理体系。保险方面,要树立诚信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发新型的保险产品,扩大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为社会和投保人提供更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服务。

2、要不断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创新步伐,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针对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现实情况,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目前来看,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可创新内容有推进各类金融工具创新,比如,增加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提高金融工具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等;加快金融技术创新,比如,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电子网络系统的作用,不断加速资金的周转和经营效率;加快金融服务方式和服务项目的创新,比如,增加家庭理财服务、及时服务以及中小企业服务等。同时还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满足现代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金融服务行业及地区的协调发展,进一步证券、保险以及信托等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加强金融服务业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从而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结语:金融服务业是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思想重视和创新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谭海涛,罗芳琳.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0(08)

[2]肖岳.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现状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1(03)

[3]张维,喻颖,张永杰,熊熊,赵帅.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创新:新世纪的观察[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08)

[4]何德旭,王朝阳.中国金融服务业的体制改革与产品创新[J] .财经问题研究,2007(06)

篇4

为了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优势,三城市都先后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并且制定了相应的金融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本文拟就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优势和潜力,以及未来发展定位,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若干建议。

一、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比较

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衡量。本文首先对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比较,然后对金融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金融资源的占有程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相关指标体系,对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潜力进行定量评价。

(一)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比较

金融服务业内部行业种类较多,而且互相交叉,这里我们按照国内通行做法,将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作为金融服务业的主体行业进行分析,至于信托、租赁和担保等行业由于篇幅所限,暂不列入其中。

1.银行业

北京具有丰富的银行机构资源和比较完善的银行组织体系。2003年,北京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法人80多家,其中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在北京的分支机构、3家政策性银行总行及其在北京的分支机构、4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在北京的分支机构、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32家非法人银行机构、22家外资银行分行和94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及1家农村信用社。截止2003年底,北京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0243.6亿元,比上年增加了2990.6亿元,增长18.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8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2193.9亿元,现金支出12111.7亿元。

上海市的银行体系同样比较完善,业务规模较大。目前,上海市拥有中资银行机构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分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和交通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市农村信用联社、上海市邮政储汇局等150余家,银行网点超过2900家。上海也是众多外资金融机构集聚之地,目前共有外资经营性金融机构54家,其中30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另外还有74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截至2003年底,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折合人民币达2.25万亿元,接近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0%,同比增长19.97%。全年银行现金收入15378.63亿元,现金支出15730.94亿元。

近年来,广州市银行业组织体系日益健全,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2403家,外资金融机构(不包保险和证券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行和办事处达28 家。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9379.61亿元,贷款余额为6742.81亿元,分别增长13.9%和17.3%。

资料来源:1.《2004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4年11月第一版;

2. 京沪穗三城市统计局及其他相关资料。

2.证券业

2003年,注册在北京的证券公司有12家,占全国9.5%,外资证券类机构代表处36家,占全国45%,证券营业网点162家,占全国5.8%。北京第一家合资证券公司高华证券公司已经获得批准。证券投资咨询机构33家,几乎所有的全国性或地方性证券公司都在北京设立了证券营业部或研发中心。

2003年,在上海注册的证券公司有16家,占全国11.9%;总资产1409亿元,占全国24.7%;证券营业网点463个(含证券服务部10家),占全国16%。此外,上海还有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共27家,占全国16.5%;外资证券类驻沪代表处47家,占全国58.7%。

2003年,广州市有证券公司4家,证券营业部116个。全年广州地区国家银行发行国债96.91亿元。在深、沪两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共20家,股票22只。

3.保险业

北京是全国性保险公司比较集中的城市。截至2003年末,北京保险市场共有经营性保险公司21家,包括财产险公司10家,寿险公司9家,再保险分公司2家;除此之外,还有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保险经纪公司34家,保险专业公司48家,保险公估公司14家,外资保险机构驻京代表处84家;全市共有保险兼业机构5111家,保险营销从业人员50558人。

2003年,在京各家保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82.54亿元,同比增长20.71%。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51.96亿元,同比增长13.26%;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230.59亿元,同比增长22.56%。财产险与人身险业务比重为18:82。北京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是7.8%和2175元,位居全国前列。

截至2003年底,上海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41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20家,人寿保险公司20家,保险集团公司1家;在41家保险公司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含集团公司、总公司及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17家(含外商独资公司分公司和中外合资公司),全市共有保险中介机构61家,其中保险经纪公司20家,保险公司26家,保险公估公司15家。

2003年,上海保险市场共实现保费收入291.70亿元,同比增加52.93亿元,增幅为22.17%。其中财产险58.99亿元,同比增加29.77%;人身险保费收入232.71亿元,同比增加20.38%。

近年来,广州市保险市场不断扩大,机构数量不断增多。截至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保险营业机构144家,外资保险机构和代表处达到13家。全年保费收入11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5.12 亿元,增长24.5%;人身险保费收入82.16亿元,增长14.6 %。

从三城市的保险业比较情况看,北京和上海的保费收入基本持平,广州与京沪的差距相对较大。在保险深度上,北京明显超过了上海和广州,这与北京集中了大批全国性保险公司总部有一定关系。各地保险业的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4.基金管理

在发达国家,基金无论在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而且也是个人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的主要方式。我国基金业发展相对落后,大力发展基金业有利于培育机构投资者队伍,起到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截至2003年底,北京有基金管理公司两家,管理基金12只,管理基金规模232.03亿份;上海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家,管理基金25只,管理基金规模457.02亿份;广州仅有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1只基金,规模7.45亿份。

(二)京沪穗三城市金融资源聚集程度比较

金融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那么一个地区金融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其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是我国三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从金融资源的集聚程度看,三城市均位于全国前列,但相互之间又各具特色。

本文采用存贷款总额、存差/存款及金融相关比率(FIR)等指标来衡量金融资源的集聚程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存贷款来衡量金融资源有一定的误差,但考虑到目前我国间接金融占有绝对比重(2000年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中存贷款合计占78%以上1 )。还需要说明的是金融相关比率作为某一时点上的金融资产与GDP的比值2 ,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相关程度,或者说一个地区的经济金融化程度。在这里我们借用过来作为衡量金融资产的丰富程度和集中程度,实际上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从下表可以看出,在标志金融资源丰富程度的几项指标上,北京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这说明其作为中国金融管理中心和资金清算中心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上海和北京是国内重要的金融资源集聚城市。在存差规模上,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分别为8433亿元、4150亿元和2637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6.7%、8.2%和5.2%,三城市存差规模合计占全国的30%以上。在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上,三城市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北京又高于上海和广州一倍左右。

数据来源:全国及相关城市2003年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

(三)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比较

北京、上海和广州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是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京沪穗三城市经济已经进入了这一发展阶段,其金融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大。

通过对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现状况的比较,我们发现北京和上海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为本地的支柱性产业,而广州金融服务业从规模上看还比较小,但其发展潜力非常大,具备成为华南地区金融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

二、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潜力比较

为科学评价与比较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了解三城市与国际著名金融中心城市的差距和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在干杏娣(2001)、倪鹏飞(2003)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组衡量金融服务业发展潜力的指标体系,对三城市的金融服务业从国际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一)京沪穗三城市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的国际比较

评价体系主要包含银行业、外汇交易、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业和保险市场。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反映了金融市场的资产总量,外资银行数量则进一步反映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而前者的作用包含后者且起主导作用,因此其权数较大;在外汇交易中,交易额起主导作用,且包含互换与远期交易,后者则反映市场的成熟度,前者权数较大;在股票市场中,市场价值反映金融市场的规模,属于总量指标,成交额则反映流量指标,二者作用都很大,因此其权数也较大;筹资额则反映市场的发展;在债券市场,由于债券成交额巨大,成交额与市场规模的权数持平;在保险市场中,保险机构数反映该市场的竞争状况与成熟度,保费收入则反映总体运行状况,后者的权数大于前者。

注:1.计算方法:本表以香港总分为基准(100分),其中银行业总分25(资产规模20,外资银行数量5)、外汇交易总分15(交易额12,交易品种3)、股票总分25(市场总值7,年成交额8,年筹资额3,上市公司总数2)、债券市场10(市场规模4,年成交额6)、基金业5(基金规模8,基金数目2)、保险业15(保险机构数5,保费收入10),衍生市场5;其他城市变量值与香港数值的比值乘以各对应分值得到。2.本表采用2003年或者最近数据计算得出。3.银行业数据来源于Federal Deposits Insurance Corporation of U.S., “Annual Report 2003” by Superintendent of Banks to New York State, “City Business Series Banking” b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London,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香港金融管理局,北京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广州统计年鉴。4.外汇数据摘自”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Derivatives Market Activity” by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04。5.股票、债券及衍生品数据摘自 “Annual Statistics 2003” by World Federation of Exchanges,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资料》(Fact Book 2003), 和香港证券与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中国证监会;部分伦敦市场衍生品数据摘自 “Euronext Fact Book 2003”和“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UK 2003” b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London。6.基金数据来源于 “Mutual Fund Statistics” by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of U.S. Investment Company Industry,上海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广州市统计局。7.保险业数据摘自 “Annual Report of Superintendent of Insurance to New York Legislature”,“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in the UK 2003” b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 London, MAS “Annual Report 2003-04”,香港保险业监理处2003年年报,上海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广州统计年鉴。8.其它数据来自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香港联合交易所。

通过对银行业、外汇交易、证券市场和保险业的指标比较,纽约、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与京、沪、穗各有千秋。以香港国际金融市场为参考系,各城市金融服务业分值总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北京的分值与上海非常接近,表明两地的金融市场虽然特点各异,但其总体规模和发展潜力比较接近,两地金融服务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也基本均等。由于广州并不拥有全国性金融市场,其金融机构总部数量也明显少于北京和上海,因此其分值与上述两市的差距较大。但这并不说明广州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弱于京沪,我们认为这种市场差距主要是由政策因素造成的。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京沪穗三城市的金融市场与国际著名金融中心城市相比,除北京、上海的债券市场得分与香港接近之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明显落后于香港,与纽约、伦敦的差距就更大。这说明国内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市场发育程度,整体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距国际水平仍相差甚远。特别是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和债券衍生产品交易基本是空白,表明目前国内的外汇管制和市场缺失,严重制约了金融服务业发展。

(二)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市场基础条件比较

为更全面地评估影响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外部因素,我们选取一组与金融服务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基础性因素,构建了衡量金融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的指标体系。在这一指标体系中,包括反映金融服务业国际地位与吸引力的国际声誉;反映金融服务水平的金融中介与配套机构;反映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的货币自由兑换;反映金融市场国际地位的金融价格国际影响力;反映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市场准入与自由度;影响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监管体制、金融人才和市场基础设施;决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金融创新能力;保证金融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金融信息透明度等。由于上述指标难以进行严格的量化分析,这里采用专家打分评级的方法,进行比较。

注:级别分别为9、8、7、6、5、4、3、2、1(由高到低)

从上表可以看出,纽约、伦敦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稍逊,京、沪、穗三城市则差距较大。香港由于追赶式发展模式,在金融市场的国际声誉和金融创新能力表现不是很强;又由于香港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其本地金融人才供给也相对不足。比较之下,除基础设施等个别指标外,京沪穗三城市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总体市场条件相比差距更大,不在同一个量级上。而京沪穗三城市各自的金融市场基础条件差别则不是很明显。

由于国家对金融业的高度控制,三城市在金融监管、信息透明、机构创新等方面的条件基本一致。上海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近年来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其国际声誉、金融产品价格特别是金属期货产品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在三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北京由于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校、两院院士以及大量海外留学生,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北京由于其无可比拟的全国金融管理中心地位、数量众多的金融中介机构和丰厚的智力资源在金融人才、金融中介及配套机构和金融创新能力方面得分相对其他指标为好;但北京的金融市场准入及自由度、货币自由兑换、国际化程度、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声誉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表现一般。广州与上海和北京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三)京沪穗三城市金融服务业宏观环境比较

金融市场直接相关的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经济增长、法律环境、税收等相关外资政策环境、国际经济地位、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否、整体市场及政府的信息透明度、各行业的人才素质、政治风险、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这些因素尽管并不直接决定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但外部环境的优劣无疑是促进或者阻碍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注:级别分为9、8、7、6、5、4、3、2、1(由高到低)

通过比较,京沪穗三城市在经济增长、税收、外资政策、人才素质、城市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方面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差距较小,而在经济实力、法律环境、国际经济地位、市场经济体制、信息透明度等方面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差距较大。三城市之间在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方面差别不大。但由于我国法律规则与国际接轨不够,以及司法制度的不尽完善,三城市的法律环境将对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篇5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 个人金融服务 现状 对策

在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个人金融服务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比较大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这一点大力发展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业务体系,提升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而如何构建和发展,正是当前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发展道路中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个人金融服务现状

随着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规模不断扩大,银行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在邮政储蓄银行中开展个人金融服务是在当前激烈竞争中想要获得胜利的必然选择。首先,邮政储蓄银行先后开办了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本取息定期储蓄、定活两便、活期储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整存零取定期储蓄、通知存款储蓄等相关的储蓄业务。近些年的储蓄规模不断扩大,呈迅速增长的趋势,并且逐渐成为了银行储蓄当中的重要角色。其次,在个人业务上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2005年邮政储蓄转变自身的开办业务,办理小额的抵押贷款相关业务,逐渐成为了商业银行中的一员。最后,邮政储蓄银行已经开办了邮政汇兑、保险、代收代付、发行和兑付国债、销售基金和托管等多项中间业务,并且在努力开展网上汇款、电子汇款等相关的金融业务。

二、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个人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金融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总的来说,邮储的个人金融服务业务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技术含量、高层次的服务业务,另一方面就是简单操作、低层次的服务业务。低层次的服务业务具有劳动相对密集、获取利益的能力相对较弱等特征,高层次的服务业务具有获取利益能力强和技术相对比较密集的特点。目前邮储的代收、代付以及业务都是简单操作型的。但是目前国内其他的商业银行都已经在开发技术含量高、高层次的个人金融服务业务,虽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邮储当前的状况明显不适应这样的趋势。

(二)未形成完整的规模和品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邮政储蓄银行虽然获得了发展,但是与同行业的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并且未形成完整的规模和品牌。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发展个人金融服务业务比较好的地区的收入比重可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而发展相比较较差的地区收入比重还不到百分之一,这中间的差距是很明显的。这与未形成完整的规模和品牌有较大的关系。

(三)服务质量不高,缺乏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的个人金融服务业务领域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服务和网点两个方面。虽然邮政储蓄银行在网店上具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在服务上还是明显体现出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业务人员的素质较低、学历不高、没有专业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行政色彩相对较浓,服务质量不高。并且这些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导致邮储很难在行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个人金融服务的相应对策

(一)对市场进行细分,明确自身的定位

在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个人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优先发展的战略和个人金融服务业务在市场当中的主导地位,这过程最关键的就是要对市场进行细分。邮政储蓄银行大部分的网点都在农村,因此,应该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中的市场和农村中的市场,密切中时农村个人客户的真正需求,特别是劳务输出的农民工需求,应该抢占商机,占领农村中最重要的市场,并且能够发挥自身的亲民特性,通过低成本、高标准等相关服务手段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二)努力拓展多项业务和品牌

第一,邮政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拓支付保险金融业务的市场,重点发展其他类的相关中间业务。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有效实现系统联网通用业务,将客户的资源能够达到共享的目的,拓展类相关的中间业务。第二,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发相关自身特色的产品,例如:绿卡集邮、自动缴付、信件通知等,以“邮政+金融”的形式拓展邮政储蓄银行的特色产品。第三,邮政储蓄银行在与其他商业银行进行激烈竞争的过程可能会有效实现合作的现实需求。对此,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利用这点优势,与其他商业银行进行长期的委托业务。第四,应该根据市场的发展原则,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措施,以社区为中心,开展个人金融服务业务,努力实现双赢的最终结果。

(三)优化服务质量,创新服务理念

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将高效、优质、满意作为服务目标,优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在不断的探索中创新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李妮娜,完善产品的售后服务,建立方便快捷的业务处理程序。

综上所述,邮政储蓄银行以其自身的巨大优势和后天的不断努力,在开展个人金融服务业务的同时还建立了个人金融服务业体系的框架。虽然在这过程中存在这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对市场进行细分,明确自身的定位,努力拓展多项业务和品牌,优化服务质量,创新服务理念等对策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在众多竞争者中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

[1]高曙东.邮储行金融服务外包的策略与实践――专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科技发展部总经理刘玉成[J].中国金融电脑,2015.

篇6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它们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互联结。产业集群的崛起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而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是指现代服务业企业、支撑机构及政府等参与者在地理上围绕某些产业而集中形成一个网络,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商业关系支持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其内容包括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市场导向、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

现代服务业是连接、融合城市经济的基础产业。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城市都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可以为建设现代城市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要素、产品和信息的流动,成为各产业关系的重要“剂”。全球最著名的两个国际化大都市——纽约和伦敦——都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推动着城市功能的升级和城市经济的繁荣。由于城市定位和发展模式的不同,纽约、伦敦两个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的途径与机制各不相同,发展类型和结构特征也存在差异。

本文主要探讨国际化大都市(纽约、伦敦)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在研究国外现代生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国大都市现代生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二、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兴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1980-200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升至63%。其中,主要发达国家达71%,中等收入国家达61%,低收人国家达43%。服务业吸收就业的比重也呈不断增长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比重在加大,主要工业国均达50%以上。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种经济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的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于城市具有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特性,能带来较高的要素收益。城市产业集聚的形成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尤其是生产业的强有力支持,它的完善和发达程度对城市集聚效应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通常被作为大多数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的首选地,这不仅是因为大城市具有资本丰富、人才集聚、市场完善的优势,而且完善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以金融和商务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形态构成了城市中心的核心产业。以伦敦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后,伦敦Canary商务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闻名的银行总部以及金融和商务产业的集聚地,该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9000个增加到2001年的57000个,其中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对就业岗位的增加量贡献最大。在纽约曼哈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一直占纽约该类就业总数的80%以上。至2001年,曼哈顿集中了纽约金融保险业就业岗位的91%,证券和商品合同就业总量的98%,以及专业和技术服务就业的89%。目前,现代服务业集群主导着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一个城市融入全球经济或者说融人全球城市网络绝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它往往会具化到某一个或某几个特殊的空间,比如纽约与全球金融产业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曼哈顿(华尔街)来进行的;伦敦与全球金融产业的联系也是通过金融城来展开的。因此,全球城市在全球经济和地方经济之间所发挥的“界面”功能,其具体的承担者往往是一个或几个特定空间内高度集聚的生产业。集群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与趋势。

三、国际化大都市与现代服务业集聚

(一)纽约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际中心城市战略地位的提高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美国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且大都集中在大都市(见表1)。

20世纪50年代,纽约市政府为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鼓励服务业的发展,催生了以金融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纽约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引导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方面,纽约依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强化生产业的主导地位,发展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行业,使产业呈现多样化发展和融合性发展态势。

纽约的生产业高度集中于曼哈顿。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目前曼哈顿的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其地产估价约占纽约地产估价总额的53%。曼哈顿中央商务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达到鼎盛,主要分布在曼哈顿岛上的老城(Downtown)、中城(Mid-town)。老城的华尔街CBD金融区集中了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中城是豪华居住区,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著名建筑都坐落于此,许多非营利的办公机构(如研究部门、专业团体、政府机构等)都集中在中城。相关的专职事务所(如房地产、广告业等)和商业服务业也迅速聚集发展起来。

纽约属于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纽约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刺激了面向全球的市场需求,从而诱导了曼哈顿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从空间布局看,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贸易集群是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的云集之地。金融服务业在曼哈顿聚集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巨额的公共和私人投资不仅投放于曼哈顿的街道和码头等基础设施,而且投放于高级住宅区和办公大楼,这使得曼哈顿一直保持先进和现代的设施,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曼哈顿存在大量提供金融服务和消费金融服务的人群。在曼哈顿的居民中,大多为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他们成为金融服务供求的主要客体。曼哈顿的就业人口又向一些部门集中,以2001年为例,金融保险业就业占了17.27%,信息服务业占了8.35%,零售业占了6.76%,房地产租赁业占3.95%,教育服务业占4%,专业技术服务业占14.37%(见图1)。就业人口向金融服务业及相关产业集中,反过来又推动着金融服务业不断发展,从而吸引了更多的金融服务消费企业在曼哈顿集聚。

(二)伦敦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

金融业的发展对大伦敦地区和英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支撑伦敦成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大都市区分为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地区,伦敦商务区主要集中在伦敦城外和内伦敦西区的西敏寺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节点区。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在模式上与纽约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城市中心、内城区、郊外新兴商务区的多点发展模式,而且伦敦金融区发展不仅突出了现代中心城市对管理决策、金融控制和要素集聚的要求,更强调产业集群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即强调综合功能和生态功能。

1.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良好的外部条件。伦敦是金融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城市。一些金融服务供求的原则被提出,而且金融业和国际商务活动的活跃最终使伦敦率先成为欧洲的国际金融中心,1870-1914年,伦敦金融中心达到鼎盛,这使伦敦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英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的调整给伦敦金融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英国共有金融服务企业12228家(1997年),其中大伦敦金融区就有5430家,占总数的44.4%。1989年伦敦市总产值中,生产服务业产值比重为40.8%,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品生产与运输部门(包括部分物流业)的产值比重只有23%,

2.伦敦城市规划引导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多点式发展。在伦敦城市规划中,突出了金融中心的特点,致力于建设能够集中商贸活动的特别分区。进入20世纪后,制造业的就业与居住人口逐渐外流,伦敦的国际商务机构大量增加,向原有的住宅区方向逐渐扩展,并在西敏寺城区形成了与伦敦城金融中心相对应的以公司总部和专业服务业为主体的商务活动集中区。为了在保护中心区历史风貌的同时进一步适应商务办公区的膨胀需求,20世纪70-80年代,伦敦形成了以泰晤士河码头区为代表的新城市化中心区,并逐渐成为伦敦第二个中央商务区。这是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不同于纽约的显著区别,出现城市中心、内城区、郊外新兴商务区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多点发展的新模式。

3.金融创新成为推动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的规模是非常大的,500多家银行中(至1991年),外国银行有470家,拥有的资本总额达1000多亿英镑;800多家保险公司,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每年外汇成交总额约3万亿英镑,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伦敦主要是靠金融创新和保险技术创新,以及与金融相关产业的全球标准来维持金融中心的前卫性。在国际金融体系一体化的发展下,金融服务业的功能被日益扩展,金融业作为工业的金融服务者和信贷提供者的传统角色,已经被扩展到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被市场上的现货贸易或期货贸易所替代了。为此,金融创新的发展非常迅猛,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技术不断出现。在金融服务工具和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加强。

(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比较

通过对纽约、伦敦两个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内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达国家这些著名的服务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特征。另外,纽约和伦敦这两个服务业集群在规模、专业化、国际化等方面还有很多类似之处。

1.业务规模很大。纽约曼哈顿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服务业集群,是全球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2005年,纽约三大产业产值构成比为0.2:11.4:88.4,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8.4%。同年,纽约第三产业就业构成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89.3%。可见,纽约已呈现明显的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也有很大的规模,伦敦金融区的GDP占伦敦GDP的14%,占整个英国GDP的2%,其中伦敦金融和商业服务部门的产出占总产出的40%。

2.具有专业化特色,即服务业集群以某一服务种类为主。如纽约华尔街的金融服务业集群、伦敦城市中心的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现代服务业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纽约等国际大都市都注重加大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以满足服务经济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3.具有国际化特色。不论是纽约还是伦敦,其服务业集群都是高度国际化的,集群中有大量的国外公司人驻。大量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总部的集聚发展,使得总部通过一张由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和空间旅行路线交织而成的巨大活动网络,能够对全球生产进行控制管理,强烈的市场需求诱发有关服务性企业的崛起和发展,从而促使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

4.逐步向多点式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集群的布局,最初主要是集聚在城市的中央商务区,之后逐步向中央商务区之外的其他区域发展,形成多点式甚至是网络式的区位发展模式。

四、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生产业不同于其他非服务类产业的特点在于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同时性、开放性、易逝性和异质性。服务的这些特征,显示出服务过程对服务产业水平的重要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都体现在服务过程之中。因此,服务的质量和差异化更多取决于无形服务过程所蕴含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对生产业来说是最为重要的知识资源,其获取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二是企业与外部的知识共享,包括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或其他企业甚至其他国家间的知识共享。大量研究表明,知识(包括隐性知识)的价值在于共享,如果不同的部门相互共享各自的经验和知识,将会产生巨大的效益。由于知识累加的速度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拥有有限资源的企业要提高知识资本化的速度和效率,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已经无法满足知识创新的要求。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公司,其中包括GM,IBM和3M等,它们在新产品开发时都以自我研发为自豪,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开始朝着不断综合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大多数企业再也无法从其内部创造出它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为适应技术变化的要求,企业间建立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联系网络成为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已经变成了一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活动。这是因为,企业通过与外部环境的广泛合作,不仅可以获得企业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更主要的是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

如果一个组织网络能够实现团结协作和友好合作,知识资本的存量就会不断增加,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这样的组织必须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如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生产的专业化和交易效率的提高,良好的创新氛围等。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透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以加强三者的资源分享与信息沟通,提高知识资源的运用效率与效能。对于现代生产业来说,由于其隐性知识在整个知识资本中的重要性,以及隐性知识转化对于各主体间地理接近性的要求,这种“新的合作机构”就会显示出其中各知识主体间地理上相互靠近的特点。而从内部组织结构和主体关系来看,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的协同变得非常重要,学术界的研究知识与产业部门的战略融合在一起相互协调发展,整个组织网络显示出显著的“生态模式”和“网络关系”。因此,现代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于其内在的服务业基本特征和知识共享要求产生了所谓的“新的合作机构”,这就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国际大都市生产业集群的形成都是基于对获取隐性知识的需要,并且期望这种隐性知识最终能够转化成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隐性知识的学习和传播具有相当的难度,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常常依赖于在特定情境条件下人们之间近距离、面对面地交流。产业集群这种区域企业结构方式为这种隐性知识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由于服务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使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不仅在生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发生,而且也发生在企业员工与客户之间。由于集聚效应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与这些顾客的紧密接触中所进行的知识交流又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反过来,隐性知识的交流又可以成为集群创新机制形成的推动力,集群内企业通过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改进服务质量,创新服务种类,从而带来生产业集群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

集群内的知识资本化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创新行为的发生和知识具有密切的关系。当代的创新活动是由厂家和用户在交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过程中相互作用所推动的。根据知识螺旋模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本身就存在内在的互动机制,而这种互动的规模,随着本体层次的上升而扩大(见图2)。在国际都市中,无论是金融业集群还是商务业集群,集群内部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互相演化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进化,并促进整个服务业集群的创新机制,激发新的创新产品和思想,形成不断循环的自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能力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源泉。

五、结论及启示

集群化是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它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功能,成为支撑国际大都市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要素。本文通过对纽约和伦敦两个国际大都市生产业集群的考察,发现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积聚等基础条件,而且现代服务业集群对外部知识、信息等要素的使用更多,对全球市场的依赖更大。同时,本文还从微观视角考察了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探讨了以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合作研究机构对生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集群内部创新系统知识流动与转化机制。

本文的研究对中国国际大都市(如上海、北京等)现代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1)全面推进服务业模式创新与服务产品创新。国内大都市在促进高技术型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针对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及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经营方式,不断开拓新型服务市场。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研发中心的设立,提高研发水平,加快生产业发展,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2)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控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国内大都市应从生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好诸如总部经济区、金融区、会展区、旅游基地、物流基地等重点集群,充分发挥服务业的产业聚集效应。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商管理部门、代表处、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销售与采购部门及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等,努力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为服务业集聚创造外部条件。(3)促进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国内大都市应通过增强城市副中心的功能来提升中心城的整体实力,进而避免由于城市核心区负荷太大而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对服务业中的不同行业进行合理空间布局,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4)吸引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业从业人才。国内大都市要从战略高度,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营造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利益与股权分配。在扩大生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5)推进生产业集群融人全球产业价值链。服务业集群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产业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区域产业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M.E.Porter.Clustersand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

[2]MEswaran,A.Kotwal.TheRoleofServiceSectorintheProcessofIndustrialization[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2,(68).

[3]江静,刘志彪.世界工厂的定位能促进中国生产业发展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

[4]杨亚琴,.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5]唐珏岚,国际化大都市与生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

[6]韩景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7).

[7]E.Helpman,MarcJ.Melitz,R.Yeaple.ExportVersusFDIwithHeterogeneousFirm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4,94(1).

[8]P.Guerrieri,V.Meliciani.Technologyand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TheInterdependencebetweenManufacturingandProducerServices[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05,(16).

篇7

关键词:营改增;金融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2012年1月1日上海作为首个试点城市正式启动“营改增”,试点业务范围为交通运输业及6个部分现代服务业,2012年7月试点范围扩大至10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而后试点地区将继续扩大,可见我国“营改增”已是大势所趋。面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作为同样征收营业税的金融业“营改增”工作成为关注的新热点。本文试图就我国金融业征收营业税存在的问题及改征增值税对金融业的影响的分析,并通过金融业增值税征收的国际比较为我国金融业“营改增”提供借鉴。

一、我国金融业营业税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对金融业采取按流转额全额课征的营业税制,近年随着我国流转税制改革的深化和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业税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壮大。

(一)我国金融业的重复课税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重复课税主要表现在:

1.营业税本身重复课税。金融业在提供劳务的过程中通常包含外购的其他应税劳务,若按营业额全额征税,则该部分已纳税的营业额将被再次征收营业税,产生重复课税。为了避免重复课税,目前的营业税制规定通过差额计税办法来解决。2009年实施新营业税条例后,金融业只有外汇、有价证券、非货物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买卖才能适用差额征税办法,而对贷款利息等金融业的传统核心业务收入还是按营业额全额征税,因此,新营业税条例实施后,金融业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2.增值税、营业税重复征收。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的流转税制度,对提供劳务主要征收营业税,对销售货物主要征收增值税。对于从事营业税应税劳务的金融企业来说,购进已纳增值税项目所承担的增值税不能得到抵扣,而增值税的基本税率达到17% ,由此发生的重复征税将导致金融业更大的税收负担,并对金融业产生扭曲性影响。

(二)我国金融业营业税的税负不公问题

1.金融业外部税负不公。目前,我国金融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明显高于实行3%税率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建筑安装等行业。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营业税税负明显偏重。

2.金融业内部税负不公。我国现行营业税对金融服务业实行差别对待,如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计税基础不一致、从事金融服务业务活动的部门和非专业部门之间营业税征收范围不统一、不同类别利息收入税负不同等,导致不同金融业务及从事同类金融业务活动不同主体之间税负的巨大差异,甚至出现了金融业内部税负严重不公的问题。

(三)我国金融业营业税税负较重

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税负偏重,特别是重复征税导致其不仅名义税率较高,且实际税负也远高于名义税负。

1.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营业税的名义税率较高。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明显高于其他营业税应税行业。由于营业税的计税依据为金融部门的经营收入,其税率高低对我国金融部门的税负影响很大,高税负必然制约金融服务业的盈利和竞争能力。

2.金融服务业实际税负高于名义税负。根据货物与劳务税的性质、特点,金融服务业所缴纳的营业税似乎可以随着金融服务的实现而转嫁给其服务对象。但由于我国金融服务的价格、利率和佣金等都是由中央金融管理部门规定的,并非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因此,其税负不能通过市场随着服务价格的变动而转嫁。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完善我国金融业税制的作用分析

(一)减少重复征税

在现行税收体制下,金融业征收营业税不会涉及抵扣的问题。金融企业购买进项缴纳的税款就成为成本的一部分,进而成为销售价格的组成部分。当金融业纳税人就销售额缴纳营业税时,其已支付的税款作为计税依据的一部分适用税率缴纳税款,从而出现重复征税现象。而在增值税制度下,虽然在商品和服务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均征收增值税,但是其采用了进项税抵扣机制,避免了以流转额全额为征税对象所造成的对上一环节已征收的转移价值的重复征税现象。商品和服务的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完整的增值税链条。不论商品和服务经过多少生产流通环节,承担税负的都是最终的消费者。因此,金融业改征增值税可以减少重复征税,完善我国增值税税收体系。

(二)降低金融企业税收负担、推进税负公平

金融业,如银行业,其计税营业额包括贷款业务收入、差价业务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这三种业务中,贷款业务收入是银行业营业收入的主要内容,计税依据却是其经营金融业务营业收入全额,而不能扣除任何相关费用,另一方面,银行业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无疑要求大量的硬件和软件投资,其软件环境的不断升级,占据了大量的成本,营业税税制下,这部分成本同样无法抵扣。因此,与提供货物征收增值税的行业相比,银行业的实际税基较宽、实际税负较大,因此,营业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轨,将有助于减低银行业税收负担、促进银行业不断采用更新的安全和交流技术、推动银行业务水平的发展,且对我国企业统一征收增值税,将有助于缩小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的税负差异,推进我国税负公平。

篇8

【摘要】目前,上海正着力进行国际航运和金融“两个中心”的建设,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金融中心的建设,本文在研究航运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意义基础上,分析了航运金融服务业在机构和业务这两方面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上海航运金融服务业的对策。

关键词 航运金融服务业;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

【作者简介】蔡娟娟,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运、物流经济与金融。

一、上海航运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意义

2009 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正式对上海航运和金融“两个中心”建设进行战略部署,提出到2020 年将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作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目标,并给予政策支持。而航运金融服务作为航运业和金融业的交叉性和枢纽,在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关系紧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建设需要航运业作为重要产业平台,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撑,世界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同时都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随着上海市“两个中心”的建设进程逐步推进,加快发展航运金融业已成为我国航运界与金融界热议的话题,航运金融对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上海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找出航运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上海航运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 航运融资服务体系

船舶融资为航运企业提供了筹集资金的渠道。上海航运融资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上海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金融租赁公司。为满足上海航运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上海的金融机构一直为航运、船舶制造和港口管理等相关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方式的金融服务。航运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按信贷业务品种可分为项目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产贷款。到2012年末,上海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金融租赁公司为航运业、船舶制造业和港口业的授信总额为1518.6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891.8亿元人民币,租赁总额为178亿元人民币。

(二) 航运保险服务体系

海上保险为航运企业提供了降低风险的保障。航运业的风险高,损失大,因此特别需要通过航运保险来降低风险。在我国,航运保险又称水险,主要由船舶险、货运险和保赔险这三大部分组成。航运保险可以为海上运输转移风险、均摊损失和提供补偿,它不仅保障了航运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航运中心的建设。

航运保险服务体系主要由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组成。其中,提供各类航运保险业务的为保险公司,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服务的为再保险公司,为投保人和保险人提供各类中介和服务的为保险中介机构。到2012年末,上海从事航运保险直保业务的财产保险公司共有43 家。其中,从经营的险种看,有29 家公司经营船舶保险、41家公司经营货运险、1家公司经营出口信用保险;从公司资本性质看,有32家为中资财产保险公司,11家为外资财产保险公司。到2012年末,上海从事再保险服务的再保险公司共有4家,其中有1家为中资再保险公司,3家为外资再保险公司。到2012年末,上海共有保险中介机构324 家, 其中有150 家保险机构、107家保险经纪机构、67家保险公估机构。

(三) 航运衍生品服务体系

航运衍生品可以规避航运企业的风险。在航运衍生品市场上,依据自身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和承受能力,航运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航运衍生品来规避风险,提高利润。2011年3月,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开始推行上海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运作。上海航运衍生品指数有多种,主要有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中国沿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和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2010年11月,上海航运交易所推出出口集装箱运价衍生品交易。2011年12月,上海航运交易所推出中国沿海煤炭运价衍生品交易。

三、上海航运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 航运融资业务

航运融资是指金融机构对航运产业集群提供融资服务的统称,具体包括金融机构对上游船舶设备修造企业的融资,对中游航运服务企业的融资以及对下游港口和临港生产制造企业的融资。2012年,上海各主要金融机构对上游船舶设备修造企业的授信总额为386.6 亿元, 贷款余额为303.4亿元,融资租赁为3亿元,其他融资方式为37.13 亿元。对中游航运服务企业的授信总额为543.8亿元,贷款余额为330.9亿元,融资租赁为97.7亿元,其他融资方式为41.7亿元。对下游港口和临港生产制造企业的授信总额为588.2 亿元,贷款余额为257.5 亿元,融资租赁为72.6 亿元,其他融资方式为64.8亿元(表1)。

(二) 航运保险业务

上海继续落实国务院2009年提出的建设“两个中心”的《意见》中有关推动航运保险发展的政策,2012年上海地区全年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1.17亿元。自2009年该政策实施以来,注册在上海的保险企业享受免征国际航运保险业务营业税额累计达到2.89亿元,为上海航运保险业务提供了成本优势,推动了上海航运保险业务的集聚。

近年来,上海航运保险市场发展很快,在全国航运保险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大,集聚相应继续增强(表2)。2012年,上海地区船舶险业务总量为22.62 亿元, 全国船舶险业务总量为50.8 亿元,上海占全国相关业务量高达44%,比2011年提高了4%;上海地区货运险业务总量为13.39亿元,全国货运险业务总量为103亿元,上海占全国相关业务量的13%,比2011 年下降了1%。总体来看, 2012 年上海船舶险和货运险总量为36.01 亿元,占全国相关业务量的23%,比2011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三) 航运衍生品业务

到2012年末,上海运价衍生品交易市场单边成交总量约2800 万手,单边总成交金额约1800亿元。其中,出口集装箱运价衍生品交易市场单边成交量为1417 万手,交易额为1248 亿元,较2011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沿海煤炭运价衍生品交易市场单边成交为1381万手,交易额为556亿元。

四、上海航运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航运金融产品的创新

一方面,加强融资产品创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认真研究客户和市场需求,开发符合航运业特点的融资模式和产品。比如,为支持中小货代企业的融资,创新推出“货代通”产品(李西江,2012)。另一方面,加快航运保险产品创新。保险公司除大力发展船舶险、货运险等传统保险业务外,还应积极探索新型航运保险业务,如承运人责任险、码头责任险等。同时,应加快航运金融衍生品创新,金融机构应在进一步完善有关运价指数编制的基础上,开发运价指数衍生产品,如创新推出FFA①人民币远期运价协议产品。

(二) 加快航运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方面要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国际著名的银行、保险公司和租赁公司尤其是专门从事航运金融业务的机构,到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并开展业务。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国内金融机构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增强实力拓展国际业务,建立并完善遍布全球主要港口的服务网络,提高上海航运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