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7 15:19: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谈谈自己对文物保护的看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思想观念;藏品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33—02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的宝贵文化财产,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是在历史长河中保存下来的不能再生产的,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物品,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如何改造世界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物资料,也是地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实物资料。因此如何保护好文物藏品,意义重大。下面就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弊端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日益重视,各地县级博物馆慢慢成立并逐步完善起来,但文物藏品管理工作在县级博物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1.1 文物藏品库房面积狭窄,设施简陋
从目前情况来看,县级文博单位一般都有文物库房,但面积狭窄,随着新增文物入库,许多文物藏品只能堆压存放,不能满足不同质地文物在各自适应环境下科学保护的要求;文物库房设施有存放文物的柜架和“三铁一器”的安全设施,有简单的防火、防盗设备,但通风、排气、去湿、防尘、恒温等设备缺乏,致使文物藏品因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虫蛀霉变等自然破坏因素而向衰败的方向缓慢地转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如金属腐蚀矿化、丝织品粘连、书画虫蛀霉变、木质干裂糟朽、皮革脆裂、文献字迹模糊等。
1.2 分工不明,思想观念落后
县级博物馆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即分工不明,思想观念落后。县级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往往属同一单位管理,工作人员少,且年龄偏大,所以分工不是很明确,缺乏专职的管理员。兼职管理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里,为了藏品安全,文物入库后,只要不被盗就完成任务了,对文物藏品保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为了防盗,库房门常常紧锁,重要物品包裹严实,存放隐蔽,平时极少拿出来展览,平日里也极少进入库房,如果上级领导不检查,连防尘工作都懒得做,久而久之,一些文物藏品由于不通风、气温变化太大、空气污染等情况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质变。还有一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就是在资金方面总想“等、靠、要”,没有想办法从别的渠道筹取资金来弥补文物保护事业资金缺乏的空缺。
1.3 藏品管理技术滞后
一些经济困难的县级博物馆,由于缺乏资金购卖电脑设备和懂电脑操作技术的专职管理员,文物藏品入馆凭证、总登记帐、编目、建档等还停留在手工抄写阶段,虽然藏品信息在登记卡和入馆凭证上能找到,但查找藏品信息一定要靠管理员,其他人若要查找某件文物的相关资料,必须亲自到保管部去查阅;如果要看文物的外观,还需保管员进库房去查找,工作极不方便。况且手工抄写的资料,年代一久,纸质就容易变色腐烂,字迹也慢慢模糊不清,几年要重抄一次,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2 解决县级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弊端的对策
2.1 解放思想,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县级博物馆面积狭窄,设施简陋等问题,主要是由于资金缺乏,要解决这一问题,县级博物馆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能在资金方面老想着“等、靠、要”,除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还应和社会联系起来,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如:(1)争取国际组织、友好国家政府及团体、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对县级博物馆事业的支持;(2)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努力把博物馆推向市场,吸引观众,或多方面加大产业的开发(如和旅游事业联合起来),获取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压力。
县级博物馆在争取资金后要加大对库房现代化保护设备的投入,以改善库房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对藏品损害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实用、经济。库房设备也应严格按照防震、防雷、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虫、防盗和防污染等要求设计,其次现代化管理设备要齐全。
2.2 要善于发现现有人才资源,提高现有管理员素质
县级博物馆一直以来被称为“清水衙门”,单位条件、工作待遇相对较差,专业人才不愿来也留不住,因此,县级博物馆要善于发现现有人才,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思想方面着重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建业精神,博物馆管理员要热爱文物保管工作,充分认识保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严守国家秘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禁利用职权侵占国有文物,或将国有文物赠送、出租或出售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工作中要严格尊重客观事实,保证材料正确可靠,核查时严禁虚报谎报。业务能力方面,着重培训他们使用现代管理设备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他们对信息网络系统的操作技术和维护管理的能力,保证网络系统和各种现代设备的安全维护及正常运行。
2.3 改进藏品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历史街区;现状分析;传承保护
常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浓郁的文化氛围,融山水为一体的城市风貌,水陆相间、纵横错致的阡陌街巷,构成了一道极具江南风韵的景色。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古城区通向各城门的主干道,西门大街、北门大街、东门大街的拓宽,一些历史街区被拆除,常熟古城的风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丢掉了旧城老街,也带走了城市的记忆,使常熟这座文化名
作者简介:陈颖,女,45岁,工作地址: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职位:办公室副主任;职称:馆员;文物保护;电话:13962367912;联系地址:常熟市文广新局,常熟市枫林路152号 邮编:215500
城大伤元气。好在目前尚存南泾堂、西泾岸、琴川河、南门坛上这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南门坛上这一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街区相对保
存最为完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虽已有相应规定和规划,但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延续保护历史风貌,保持街区活力,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需要整体保护街区历史格局与风貌,使其成为体现传统主流市民文化、见证常熟近代民族工商业繁荣发展的区域。整体保护街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常熟传统产业、传统艺术、民风民俗的延续展示地。利用历史资源,调整提升功能,使其成为既有历史环境风貌,又与现代生活相融,充满城市活力的传统商业街区。下文就“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的历史街区保护原则,和“情境再生”的文化空间保护方法,谈谈本人的一些思考。
1 南门坛上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及保存现状。
1.1 历史沿革
南门坛上历史街区位于常熟古城以南,紧邻环城河,自明代始,兴盛于清末民初。街区核心区域称为坛上,因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此建有城隍庙祭坛而得名。清末民初,坛已废,坛旧址场地周围四周改建市屋,形成商业闹市,茶馆、酒家、商肆鳞次栉比,其中著名者有得意楼茶馆,为翁同题匾,以及亚洲饭店、新都大戏院等,甚为繁华。又因为所处位置是水路交通的枢纽地区,南门坛上成为最繁忙的大水码头,是汇集各路乡镇民众经济生活的会拢点,也是群众通俗文化集中点。当年这里无论茶馆、浴池、听书、艺术表演,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所谓“要走走、坛上去”,可谓人流不息,百货云集,商铺连绵,遂使南门坛上成为常熟市井风情最为浓郁的街区之一。
1.2 保存现状
建国后,街区基本保留了清末民初的风貌,并为远近居民提供农贸、日用百货等日常生活型服务。街区内居住和商贸两个区域分区明确,元和塘以西地段和横经塘地段内为居住区;元和塘以东至红旗桥南路地段为商贸区。居住区内充满宁静安详的生活气息,商贸区又是繁华热闹的场所。这是两种截然不同但又相互依存的融于整个街区。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显示,该区域内有3处市级文保单位、17处控保建筑,其中古民居13处,商业旧址3处。2008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苏州市首批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价值较高,是典型的水乡街市的风貌,近代工商业建筑保护利用价值巨大。
2 南门坛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展望
2.1 集中财力,做好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的维修保护
地面的文物古迹维修和保护。南门坛上历史街区内并没有传统江南园林的遗迹,但其宅院资源较为丰富。目前保存完好的清民宅院建筑多达数十处。有东市河俞宅、君子弄季宅、义庄弄倪宅、上塘街曹宅、上塘街马宅、四丈湾顾宅、平宅、周宅……这些宅院虽都为民居,但兼职有一定的规模。例如,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民居宅院马宅,前后共有五进,建筑主体保存完好,在常熟传统民居建筑中较为少见。所以说,传统民居宅院是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街区特色之一。经过了百年沧桑,历史建筑老化严重。由于年久失修、蚁害、潮湿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在加上一个宅院都是一户多住,院落内搭建现象普遍存在。整个街区得建筑风貌业不尽协调。街区内插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多层住宅,与街区风貌有较大冲突。本人认为“循环更新”是保护和利用这些宅院资源的最有效途径。将混居在宅院里的居民合理置换出来,对宅院的建筑和庭院进行原貌修复和提升。
在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中除了古民居的保护修缮外,还有许多古桥梁、古码头、古驳岸和近代商业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传承去保护。历史街区的整治整合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大量的财力。经过改造后的南门坛上,能否恢复几十年的商贸繁荣景象,能否吸引各路商家和各地游客,弘扬虞城传统文化,提升城市第三产业,也是我们在改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2 整合资源,注重地方文物资源特色优势的发挥
南门坛上历史街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尤以市井生活文化为主要特色。历史上,南门坛上地区曾是常熟城南一处市井热闹之地,然而由于保护力度不够,居民生活空间挤占历史文化资源的现象严重,自建行为对历史建筑的破坏程度极大,一些重要的水乡特色资源并没能保存,传统街巷风貌支离破碎。
打造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环境风貌的唯一性。是江南典型的清民街坊的荟萃之地,传统商业的集聚之地,市井文化的繁荣之地,水巷风情的怀古之地。故在规划历史街区文化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地方特色的保留和发挥,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对弘扬常熟文化特色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一些传统字号及常熟各地工艺、商业和特色风情的汇聚,也是南门坛上趣味性的重要组成。
2.3 修旧如“旧”,通过彰显古韵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的改造不仅是一笔巨大的历史资源的恢复,更是一笔巨大的旅游经济资源。历史街区的整合和利用,必将给常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带来更大的影响,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也是文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双重体现。但是我们要防止借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来大兴土木,制造新景观,假文物,这是我们作为文物保护的亲临者最不愿看到的。要尽量减少对文物保护单位和控保建筑和一些古民居在维修过程中的添加成分,要通过修旧如故的原则来对待地面文化遗存,使它保持原来的面貌来彰显清末民国时期南门坛上这个历史街区的所特有的人文特点,它所赋予的文化魅力。针对性的各宅院进行旅游功能的有机更新。在更新过程中注重宅院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宅院资源保护不变,业态功能循环更新的合理模式。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
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方面,前者是重点,后者是难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有一个恰当的物质性载体才能有效传承,二者的紧密结合,才能创造出亮点和特点。常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种类丰富。近年来,常熟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其列为全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2007、2008年,常熟文化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基本摸清了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普查,确认了10大门类51种类758项的非遗项目,包括民间文学147项,传统音乐58项,传统舞蹈63项,传统戏剧6项,曲艺9项,传统美术104项,传统医药29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23项,民俗类161项,其他2项等。其中,具有较高文化、历史、科学价值的重点项目近200项。由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体制、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保障,因而在非遗的申报、传承、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走在了苏州、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建立立体化的传承保护载体,巩固非遗保护基础。更是我们当前应该要做的工作之重中之重。
南门坛上历史街区作为常熟古城南门外一片市井繁华之地,有着大量的传统老字号、餐饮品牌小吃。有餐饮茶馆、茶糖酱酒、熏腊卤菜、戏院书厅、园作雕花、制秤刻字等二十多类,商铺二百多家。涵盖了吃住游玩、娱乐购物。原有的清民商业建筑形态及其小体量、多样式的型制。且大多为下店上坊、前店后坊、下店上宅的小店铺。可考虑沿袭传统,保持历史上形成的商业模式,把常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小吃,鸭血糯、石梅盘香饼、松盛糕团等非遗项目在这集中展示。对一些传统老字号餐饮商铺的恢复建造有利于快速形成南门坛上热闹繁盛的市井街区氛围,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瞻行保护。
4 结语
作为常熟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的整治开发,必须坚持尊重传统街区整体风貌,局部优化街巷肌理的原则,保留历史街区传统水乡特色,保护好区域内的文物资源,适当恢复老字号商业特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城市休闲游憩功能的定位,将整个街区打造成为既具有历史风韵的文化特征,又有当代风尚的城市休闲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这座典型的江南名城感受山水生态、走进深秀文化,探寻民俗风情,品味江南滋味。
参考文献
[1]束有春:《传统与现代》,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年;
[2]常熟市文化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常熟市资料汇编,2009.7;
蒋白浪:大约是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听父亲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故事,对于当中传奇式的英雄武将十分向往,慢慢就引起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那时候家中没有《三国演义》的书籍,唯有省下零花钱来买书,也是我人生中第一部自己主动购买的书,红色精装本,繁体文言文,由《三国演义》到四大奇书,进而《史记》,就这样我进入了一个新天地,我站在了中国历史的门坎上。
收藏人物:才十二岁就看文言文《三国演义》了吗?
蒋白浪:是的,当时此书令我不能自拔,而且对于喜欢的人物,我更会多看几次。
收藏人物:你是由《三国演义》而喜欢中国历史,后来又怎样喜欢上中国古物呢?
蒋白浪:初中一年级时,经常与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到家附近的商场玩耍,看到有一家卖邮票的小店,桌上售卖少量的中国古钱,那时候觉得很有意思,于是省下零花钱去买,我第一件古物收藏就是一枚汉“五铢”钱,从此我就走上与中国文物十分密切的道路,由初中到高中,主力都是投放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大学更是选择读考古学,毕业后则从事与中国文物有关的工作,可以这样说,我并非如很多收藏家般,工作后才投入收藏事业,我是从小就开始接触,十分热爱中国文化,先文史而到古物。
收藏人物:收藏家与鉴赏家的区别是什么呢?不是同一种意思吗?
蒋白浪: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但是从中国目前的收藏风气来看,收藏家的内容性质的确改变了,现在的收藏家失去了核心价值的灵魂,文物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以能卖多少钱为核心吗?那么与街上小店所卖的商品又有何区别?有人曾经说这是古物,高级很多,可是买古物的人有多少真能懂得文物中的“文化内涵”?花十多万买一部明版古籍,可是又有多少人会打开慢慢看,欣赏内容、字体、印工和纸张呢?更多的人是把书束之高阁,成为一件尊贵的“陈列品”。当今的收藏家较多的是只懂得分辨文物真假和市场价值,至于有关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各方面则较弱。
鉴赏家可以说是比收藏家高一个层次,除了具备基本的鉴定知识外,还对文物本身背后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例如工艺特点、相关的考古数据、科学仪器的检测、文物保护等等。
收藏人物:那么你对现今的收藏家有什么看法?
蒋白浪:我年资尚浅,对收藏家接触不多。而且世界很大,各国都有收藏家,很难一概而论。从这几年来看,中国的古玩市场发展一日千里,数量众多的拍卖行已经说明了问题。从事收藏的人群数量庞大,但是真正成为“家”的收藏者极少。很多都是带着投资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物,经常听到“这个值多少钱”、“这个是宝贝”、“这个一年之内升值多少”等等……与其说现在的收藏者是收藏文物,倒不如说只是一位投资者,大家有留心的话,就可以看到某些高价的拍品,如字画、瓷器或玉器等等,同一件拍品差不多每隔几年就会在拍卖会出现一次,次数十分频密,如果不是投资活动,那是什么?我们看看国外的藏家,同一件藏品可能要隔10多年或是藏家去世后才由其家人送拍。例如2001年在美国拍卖的顶级青铜器“皿方”,此器当时拍出约900多万美元,时隔10多年过去了,拍卖市场上没有出现这件器物,以目前国内的拍卖成交推测,此铜器如再拍卖的话,过亿是小事。我认为目前国内的收藏者,以投资为目标的占大多数,目光较为短视。当然,很多人都认为我们身处地方的经济发展差异,与国外相比仍有一段距离,可是把古物作为一个赚钱的工具,的确是现今中国收藏界的现象。
另外,有些巨富之企业家,为了附庸风雅,买下不少名贵字画、瓷器或家俱,陈列家中或是办公室,并藉此向友人炫耀,这种行为在中国古代也经常出现,可是现今社会的情况更为严重,买字画的可能连毛笔字都不会写,反正买名家的就是了,而且很多企业家更多的只是从拍卖会或媒体等等得知何者是名家作品,但是以什么标准来定为名作,无非是“人云亦云”,这是很可悲。
近年掀起一场文物海外回流的风气,如同国外品牌一样,仿佛海外回流就是身价百倍,文物自身的学术文化价值与是否曾经海外收藏,根本没有直接关系,最多也就是交通费贵了点而已,例如一件唐代海兽葡萄镜,在相同年份、品相、尺寸和型制的情况下,看不出什么原因海归的就是贵很多,价钱贵无非是与人为误导性质有密切关系。
收藏人物:蒋先生认为有什么原因令很多人士从事中国文物投机活动呢?
蒋白浪:媒体有很大的责任,如报纸、网络、电视节目,特别是后者,经常性推出很多什么文物鉴宝节目,如果有看过这类节目的人都会知道,节目过于标榜古物的金钱价值,而古物的学术文化价值已经位于金钱的后面,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令很多老百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我们祖先留下很多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等各方面,我们不仅没有好好的探究,反而以现在的金钱价值观来看待祖先遗物,实在罪过。而每一次拍卖会的天价成交,只会令更多人中毒加深,不能自拔。
又例如外国一些拍卖行近年打着圆明园遗物的旗帜,希望从中赚取更高的利润,由于圆明园名气大,很多人在不清楚是否真的源自圆明园的情况下,花巨资购下,这种行为只会令投机行为更加火热。
收藏人物:那么怎样能够成为一位鉴赏家?
蒋白浪:请容我谈谈一点中国文物的知识。
首先,既然是古物,不论是中国还是别国的文物,我们都应该尊重,因为这些都是祖先们留下来的历史见证,我们应该以尊重和保护的心态来看待文物,绝不能把古物与金钱画一个等号,以金钱来衡量,这是猥亵祖先的遗物。
既然是中国文物,那么我们必须认识中国历史,如果你买的是一件商代青铜器,那么起码要对商代的历史有一个基本认识,例如时间、商人的活动范围、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花纹和相关的文献记载等等,有关商代的青铜器书籍甚多,很多工具书都必须看的,只看实物不看书是难以提升水平,不然也只是一位只懂分辨真假和懂行情的“商人”而已。现今信息科技发达,我们不止关注国内数据,国外数据也同样重要。如同我们去应聘工作都要投交个人简历一样,文物的历史背景就是文物自身的一份简历。
鉴定一件文物,分辨真假是收藏的最基本功夫,真假都分不清楚还谈什么收藏?市场上很多人经常出书教人分辨真假,其实我个人认为,如果要靠别人帮忙鉴定,为何自己不好好深入研究?可是所谓“真”古物,“真”这个含义,很难交代清楚,存在灰色地带,买家往往蒙受损失。真品的含义是否应该包含有没有修补、重新上色、渗入新材料、拼凑等等人为改动的问题?不同质地的文物会存在不同问题。例如青铜器,常见为修补和拼凑,如果把商晚期鬲的双耳接到商晚期鼎上,而鬲和鼎两者本身都是商晚期,那么拼凑出来的也是古物,整件器物都是商晚期,而不是新铸造的,这样算不算真古物?另一种情况是当一件青铜器残缺了一片,后来补上其它材料,这种又算不算新造的青铜器呢?这种情况外国拍卖会上是存在的哦。所以每当提及“真”这个字,其实当中含意很广泛,符合年份不等于这件器物没毛病,所以买卖时要十分小心,针对不同类别的古物,问不同的问题,别以为符合年份就等于一件好古物。再举一个实例,现在国内很多人收藏商代青铜兵器,经常说这是“商的”,商代兵器在市场上很有号召力,可是从考古学来看,商可以是代表“商时期”、“商文化”、“商式”等等不同概念,“商时期”不等于“商式”,前者是时间概念,后者是类型分式。山西、河南、陕西、山东都曾出土不少的商代青铜兵器,可是真正是商人的兵器,只局限于商王朝活动范围的商人,其它地区所出的只能算是“与商时期相符”的兵器,很多人收藏三孔商刀,以为是商人的东西,可以从考古数据来看,这种三孔刀主要是出在陕北、晋北的交界处,并非典型商文化的主流器形,属于另外一种文化类型,说它是商人的东西,不够准确,准确点应该是商时期的青铜刀。买到一把商代的青铜刀,可是并非商王朝活动范围所出的典型器物,那是十分惨痛的事,并非不懂看真假,而是“学问水平”不足。所以要区分外行人和内行人对“真”的认识,不然只是属于“不入门坎”的收藏。
当有一定的中国历史基本常识和懂得分辨真假之后,就能对文物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也是鉴赏家与一般收藏家的最大区别之处。这里所讲的就是文物自身所不备的价值,一件古物理应具备三个标准价值:A.艺术价值,B、科学价值,C.历史价值。要懂得欣赏和认识这三个价值,是建基于前面所提及的条件,不然无法探究。如果连妇好墓是什么都不清楚,还谈什么研究青铜器,那么只是附庸风雅的行为。又例如巴蜀青铜兵器,我们如何去鉴赏?这类兵器大多有丰富的图语,像人的手掌、脚印、老虎、鹿等等,有学者认为是族徽、图腾、纹饰、文字等等,这些瑰丽而又神秘的符号就已经充满艺术价值,青铜矛上常见老虎图案,这对于研究巴蜀先人崇拜老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部分巴蜀青铜兵器上有特殊的斑纹,大多数是银斑,经学者的仪器检测,所谓的斑纹是一种锡,经特殊处理而成,具有明显的装饰性,证明在东周时期,巴蜀先民已经懂得特殊的装饰技巧,这个就是科学价值。至于历史价值,东周时期,长江流域出现几大文化区,例如上游是巴蜀文化,中游是楚文化,下游是吴越文化,而经学者长期研究得知,巴和蜀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东周时期,巴主要是在今重庆,蜀则在四川成都一带,对于探讨先秦时期长江上游的历史十分重要,历史价值极高。所以我们是可以从民族性、铸造工艺、艺术角度等等方面来鉴赏巴蜀青铜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