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交通智慧化建设8篇

时间:2023-12-15 11:37: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交通智慧化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交通智慧化建设

篇1

县政府召开的这次会议,是在全县通村公路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公路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改进措施,进一步动员全县干部群众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迅速掀起通村公路建设新,确保全县通村公路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刚才,*同志通报了今年全县通村公路建设工作进展情况,现在,我再强调三点:

一、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加快建设通村公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4月12日全县通村公路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通村公路建设,做了一些工作,但从养民同志刚才的通报情况来看,我县通村公路建设工作仍然比较滞后,还存在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一是总体进展缓慢。截止目前,全县开工建设通村公路43条147公里,建成水泥路5.8公里,分别占全年计划建设任务的65%和3.4%,明显落后于旬邑、长武等县区工作,滞后于我县去年的工作。二是进展不平衡。乡镇之间工作进展极不平衡,小章、新民、炭店、底店、新堡子五乡镇进展较快,铺筑石灰砂砾基层分别达到10公里以上,其它各乡镇铺筑的路基还不到10公里,小章镇已铺筑路基21公里,已占到全年任务的88%,而龙高镇的通村公路建设才刚刚开始。三是建设质量不高。从正在建设的工程来看,一些路段路基处理不到位,个别路段已经出现翻浆现象;一些工地石灰砂砾比例不合格,材料拌和不均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四是自筹资金缺口较大。今年,通村公路建设中需要群众自筹资金1225万元,可捆绑使用的项目资金约600万元,目前各乡镇自筹资金180万元,尚差400多万元,群众自筹资金落实仍十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通村公路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五是建设规划落实不到位。一些乡镇未按规划进行建设,私自调整建设计划,更改工程设计,影响了全县通村公路工作整体部署。

存在上述问题,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一是认为10月底才检查验收,还有较长的工作时间,不急于建设,导致全乡公路建设工程迟迟不能开工。二是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部分乡镇认为,在去年通村公路建设中,群众已筹资1200多万元,今年再建通村油路、水泥路,群众筹资工作难度太大,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三是施工队伍不足。从最近的检查情况来看,全县共有26家工队参与通村公路建设,部分乡镇只有一个或两个工队,甚至还有一个工队跨两个以上乡镇作业,远远不能满足全县通村公路建设的需要。四是施工管理不够规范。个别乡镇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明确乡、村是通村公路建设的主体,没有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甚至没有落实乡、村两级跟班作业人员,通村公路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五是项目捆绑实施不到位。虽然我县乡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特别是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公路建设项目虽然与通村公路建设进行了捆绑,但资金仍由项目主管部门支配,没有纳入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之中,影响了资金效益的最大发挥。针对上述问题,各乡镇、各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加快通村公路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确保全县通村公路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二、合理安排,加快进度。从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我们的工作欠帐十分严重,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为此,各乡镇一定要认真分析原因,强化工作措施,抓住当前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千方百计加快工程进度。尚未开工铺筑水泥路的11个乡镇,今天会后,要迅速行动,在五日内完成所有工程招投标工作,确定施工单位,尽快开工建设。对已确定工程建设单位而还迟迟不能开工的,要督促施工企业马上开工,努力加快全县通村公路工作进度。对工程量较大,工作进展较慢的,要增加机械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程进度。对虽已签订建设合同,但施工力量太差的,必须坚决终止合同,重新选择施工企业,确保全县工作进度。

三、坚持标准,严把质量。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通村公路对各级政府来讲是“惠民之路”,对群众来说是“致富之路”,质量要求绝对不能降低。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质量为先、质量第一的思想,健全质量管理责任体系,坚决防止把“民心路”修成“伤心路”。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乡村两级质量监管体系,切实履行主体管理职责,夯实责任,强化监管;县交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搞好质量检测和监督检查;各施工企业要严格按标准要求规范施工,确保质量。一是要加强工程招投标管理。今年所有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投标管理有关法规,依法规范进行招投标。要优先选择去年通村公路建设中管理规范、技术力量强、建设质量高的工队,严禁非专业队伍施工,坚决杜绝人情工程、面子工程,确保把每一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建成廉政工程、精品工程。二要严把施工关键环节。水泥、石灰、砂砾等主要材料进场,必须有技术人员把关验收;要在料厂安排专人监督拌料,确保灰土比例满足标准要求;对要强制性使用压路机、拌合机、振捣器等机械设备的,机械性能一定要满足设计需求,保证路基的压实程度;石灰砂砾基层铺筑要做到随运随铺随碾压,防止混合料失水离析。

要加强质量检测工作,在铺筑路面之前,要严格检测石灰砂砾基层铺筑质量,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得铺筑路面,在这个问题上谁验收、谁负责。三是从严查处质量问题。要全面落实设计、施工、监理和业主责任制,做到分层管理,逐级负责。要建立农村公路质量责任人档案,将每条道路的负责人、施工单位、技术责任人的名字挂牌公示,并存入档案,实行施工质量终身追究制。在质量检查中,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必须停工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不得复工,并对施工单位给予以一定的经济处罚;对返工造成损失的,全部由施工单位承担;对屡整屡犯的施工单位,要坚决清除出彬县公路建设市场;对质量监督人员造成质量问题和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行政、经济直至法律责任。

四、想方设法,广筹资金。资金困难是影响今年全县通村公路建设进度和质量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为此,各乡镇要切实克服松劲厌战和畏难退缩情绪,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在用足用好国投资金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投入的办法,多渠道筹措配套资金。一要积极向上争取一点。各乡镇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各种社会关系资源,利用省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弥补自身建设资金缺口。二要动员社会力量赞助一点。要广泛宣传发动,调动农村党员、机关干部、个体大户捐资修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动员和鼓励他们慷慨解囊,积极支持通村公路建设。同时,也可通过拍卖道路冠名权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三是靠“一事一议”筹一点。能否引导和组织群众参与通村公路建设,是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各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充分体现,各乡镇要通过“一事一议”的方法,充分发动群众,自觉出工、出劳、出车、出资金,真正做到“谁受益、谁投入”,努力化解通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促进全县通村公路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五、加强管护,巩固成果。“三分建、七分养”。各乡镇、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建养并重”的思想,在抓好通村公路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通村公路管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强通村公路管护的通告》精神,各乡镇要设立通村公路管护员,落实他们的工资待遇,使其专心搞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要及时整理路容路貌,清理公路杂物,整修路肩边坡,疏通涵洞水沟,创造畅洁绿美安的公路环境。要坚决杜绝超限运输车辆驶入通村公路,严厉打击损坏通村公路的人和事,保障公路完好畅通,切实维护好、使用好通村公路建设成果。

篇2

中图分类号: F572.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城市地区的工业和商业、居民工作和日常生活等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整个城市的基本构件。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城市客运交通需求的急剧增长。事实上,近年来各地政府在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城市交通运输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我国城市交通是一种包括行人、非机动车辆和机动车辆在内的混合交通,从而使交通组织、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而导致严重的城市交通拥挤和堵塞,道路超负荷,平均车速下降,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污染严重等。因此,在当前不断增加的客流量和迅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实事求是地剖析我国政治制度和文化心理的特色和优势,结合现代先进的交通控制管理技术,用于解决我国现状城市交通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又极其紧迫的。

一、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与政治文化区位之整合

1 、城市建设中的交通问题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缺乏对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视。建国初期,汽车交通发展缓慢,城市交通的矛盾不明显。6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发展,汽车发展速度大大加快,运输量也随之增加,铁路和水运逐渐饱和,汽车运输逐渐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交通管理因素、交通分配不合理等而导致了道路的通达性差,路网流量分配不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由于多年来欠账太多,远远比不上同期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 使得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一般是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式的发展。城市发展建设上缺乏远见,没有清晰的、超前的规划思想,而主要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市集中式布局的传统,从而使城市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造成工作与居住、生产与生活联系的不方便,人和车的平均出行距离越来越大,加大了交通流量,使得城市生产和生活周转减慢,越来越不经济。

针对我国城市交通的症结,政府在制定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宏观对策时,应该从我国城市人口多、客运量大的特点出发,从根本布局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在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很少有像西欧或美国中西部那样的布局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密度比较低的城市。此外,我国现又实行劳动密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所以城市客运量大是普遍规律,这是我国城市交通的特点,而且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即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仍将是我国城市化的特点。从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出发,结合建立先进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引导城市用地总布局向合理状态转化而进行必要的调整,改变单一中心的布局结构,减少跨区性的交通生成量,缩短出行距离,使交通均衡分布。

2 、城市道路系统建设与政治文化区位之整合我国大多数的城市道路系统不完整,交通流过于集中在少数干道上,迂回运输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交通结构不合理,各种交通工具没有合理地负担各自的运输任务,以及自行车交通量的不合理发展;同时,城市中缺少各种车辆的停车场,各种车辆的乱停乱放及其它堆放物占用道路和人行道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上我国城市的整体经济水平比较低,发展又极其不平衡,交通工具种类繁多,差异很大。不同性能和不同功能的交通流在同一平面上混杂在一起,互相干扰,特别是机动车受到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干扰,使得机动车流量的速度降低,带来的是城市道路利用率降低,从而导致城市交通效率大大下降。在交通管理设施方面,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先进、轻实用的问题。比如在最容易导致交通冲突、产生交通阻塞和交通事故的道路交叉口,许多先进、昂贵的设备和产品都得到了应用,然而在交叉口的交通渠化、标志标线合理设置、信号相位的准确细致设计等等最为基础的方面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我国城市道路系统建设中,最主要的应是以城市用地规划为基础,搞好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将规划、设计和综合治理相结合,来缓解交通拥挤局面。另外,要注重完善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建设要立足于逐步改革城市道路系统结构,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合理的、分流的道路系统。在此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路段和交叉路口的改造。

篇3

[关键词]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1.5;X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198-0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迅速地普及到家庭,从而使得道路交通流量突飞猛涨,造成了道路交通拥堵、交通秩序比较乱、交通事故频发的现象。出现这种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人们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仍然处于较差状态,跟不上道路交通飞速发展的要求,使得公民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通违法行为。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要大力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都必须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尽快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内涵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以交通安全为目的,以交通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和依靠行政的、社会的、部门的力量,以各种形式和方法向交通参与者进行的宣传教育。通过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使得人们能够明确在参与交通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规范,懂得在各种不同交通条件下的交通安全知识,从而增强人们的交通法制观念,培养人们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及交通道德水平,共同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的模式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内涵已清楚地表述了此项工作要走社会化途径,就是要通过和依靠行政的、社会的、部门的力量进行宣传教育,同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条也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并模范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关、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对本单位的人员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有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义务。”这一规定以立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必须走社会化运作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形成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与协调,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各行业、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负责实施,明确各自的职责,各司其职,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考核制度,督促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各行业、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纳入到整个社会普法教育的轨道上来,从而真正形成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全民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

三、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的必要性

(一)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立法宗旨所明确规定的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条规定不仅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要走社会化运作的模式,为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而且还明确了不同社会主体应当承担着不同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职责:各级人民政府承担综合性、全面性的教育职责;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承担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职业职责;机关、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承担本单位人员的教育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承担学生的教育职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承担社会媒体舆论性的教育职责。由此可见,各级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各行业、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都肩负着法定的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种责任和义务得到真正的履行,才能逐步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从而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法》立法的宗旨。

(二)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是由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在现代社会里人人都要参与交通,无论是儿童、学生、驾驶人还是老人都要出行,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对象是所有的道路交通参与者,这就决定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具有广泛性,也就是说社会上所有的人都需要接受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因此,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就要体现全民性,就必须通过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来实现全民性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培养全民通安全意识。

当前,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主体是以交通管理者为始终的,以政府模式化的行政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模式单一,工作被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始终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且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从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人员严重不足,加之当前道路交通管理任务又比较繁重,投入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又不多,而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很少直接参与,在这种现状下,势必会造成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做得不够全面和彻底,存在着宣传教育的“空白点”就不可避免,也就很难实现全民性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可见,当前这种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制已不适应现代道路交通快速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不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广泛性的特点。所以,为了普及全民性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必须尽快转变机制,争取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通过政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宣传教育模式,从而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三)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是新形势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整体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道路交通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私有车辆的激增,驾驶员队伍的壮大及结构的变化,都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诸多问题,同时也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的驱动致使一部分人的交通法制观念淡薄,人们的意识形态需要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督导,需要

完善的宣传教育的社会机制来指导人们的交通行为,而传统和落后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道路交通发展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尽快建立“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进一步发挥现代新闻传媒的作用,实施大联合、集团化作业,实现人、财、物的集中,是新形势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大势所趋。

(四)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是提高全体公民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的客观要求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重在全民参与。因而调动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的积极性,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不断提高公民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根本目的。

目前,人们的交通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交通安全意识仍然处在较低的状态中,致使人们在参与交通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如行人不走人行道、人行横道,非机动车闯红灯、抢道、逆行,机动车超速行驶、强行超车、急停猛拐、乱停乱放等,这些违法行为扰乱了道路交通秩序,造成道路交通拥堵,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针对这种现状,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及交通警察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环节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如人员少、形式单一、孤军作战、经费短缺、覆盖面不广等,这就决定了要彻底改变人们原有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不能单靠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独立去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执行职务时应当承担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职业职责,这是责无旁贷的义务,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是宣传教育行政部门,让其承担全社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职责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由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共同承担全社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任务,构建强大的社会化宣传教育网络体系,从而真正形成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实现提高全体公民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的根本目的。

(五)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是搞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根本措施

道路交通活动的主体是人,车辆是由人来驾驶的,路也是人走的,可见,道路交通秩序的好与差,交通事故的多与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能否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能否自觉地遵守交通法律、法规,也就是取决于人们能否有较强盼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而要培养和强化人们的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就必须通过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来实现。依靠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的力量,进行社会化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就是要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人手,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全体公民对交通法律、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理解、认识不深刻到理解、认识较深刻,直至全面掌握,使人们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过程中能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各种交通行为,逐步增强交通法制观念,达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自觉维护好交通秩序;另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全体公民充分认识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加深对交通安全重要性的理解,从而使人们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过程中彻底改变原有的不良交通习惯和交通意识,逐步更新和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把安全隐患、漏洞、事故苗头遏制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确保道路交通安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六)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是全体公民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中生命权的根本保障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54起,死亡98738人;2006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死亡89455人;2007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7209起,死亡81649人;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死亡73484人;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死亡67759人。从统计数据来看,尽管我国每年发生的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减少,但死亡人数仍然居高不下,是全世界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种状况不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了严重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使得人们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过程中的生命权得不到保障。

对造成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的原因分析得知,机动车驾驶员、非机动车驾车人和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是引起死亡交通事故的最主要的原因,约占全部死亡事故的96%。由此看出,人们的交通违法行为是造成公民生命权得不到保障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障全体公民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中的生命权,就必须要减少人们的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就必须不断提高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就必须尽快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道路交通安全法》所确立的人民生命安全第一的立法原则。   综上所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显著的成效,就必须建立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宣传教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以适应道路交通发展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丁立民,道路交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2]孔宪信,道路交通安全法释义与运用[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智慧交通;研究视角;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智慧城市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05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涉及交通、安防、政务管理、安全应急、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系统。其中智慧交通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政府有效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城市交通治理和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梳理,归纳近五年智慧交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当前针对智慧交通研究的成果加以总结评价,指出其不足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智慧交通研究的发展和促进智慧交通建设的完善。

1 智慧交通的概念

智慧交通系统(Smatr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STS)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是整合能源、环境、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曹小曙、杨文跃等,2015)。目前,我国对STS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未形成标准的定义。王庆滨提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信息监控数据导入地面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王庆滨、钟荣华,2015)。然而,陈琨提出,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智能交通是通过非常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以解决各种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而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发展的更高阶段(陈琨、杨建国,2014)。智慧交通与原来意义上的交通管理与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蔡翠,2013)。智慧交通更强调如何将交通系统全面融合到城市总体发展和建设中,不局限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现有功能,而是将海量交通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强调系统的实时性、人机交互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张盈盈、陈燕凌等,2014),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化决策分析(李础⑼跗缴等,2014),促进交通向更先进和谐的方向发展(张轮、杨文臣等,2014)。

从上述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智慧交通的概念主要是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包含所应用的技术、提供的服务和服务对象。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智慧交通所要运用的技术概念理解不清,将不同层次的技术归并在一起,理论知识体系较混乱;二是服务对象不全面,受益主体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智能化、智慧化无严格界定,客观上造成概念混淆。

2 智慧交通研究的重点领域

智慧交通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一是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执行层,如客货、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装备以及智能公路、车辆的运营管理等;二是政府的宏观决策层,如综合统计、规划与设计、建设、市场秩序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票务与支付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和安全应急等。

2.1 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业务

治理超限超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张新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科技治理超限超载的6大系统:监督考评监测系统、源头末端监测系统、重点路面监测系统、检测站监测系统、行政执法及电子监察系统、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张新,2014)。

陈向东、杨斌分析了智慧轨道交通中“更透彻的感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从“敏锐”“快捷”“可靠”“高效”“全面”和“智能”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智慧轨道交通行业运作和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实现“更透彻的感知”(陈向东、杨斌,2012)。曾华觥⒅旎撤继岢隽恕爸腔酃斓澜煌ㄏ低臣芄埂保对智慧轨道交通系统理念、技术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探索和概括(曾华觥⒅旎撤迹2012)。王健通过分析公共交通现状,对智慧巴士系统的运用和推广进行了介绍(王健,2012)。石文先提出了智慧空管系统总体框架,该系统主要由感知层、基础设施网络层、应用服务平台层、专业应用与决策支持层组成,并对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石文先、朱新平,2013)。杨静指出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地铁,在发挥地铁载客、聚客功能的同时,让乘客在运动中与城市各类信息交流、互动,为乘客呈现运动中的城市全景图,另外实现轨道交通媒体价值增值、转型,是轨道交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杨静,2015)。史晓平、李华光以上海为例,分析了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史晓平、李华光,2015)。

黄敏以深圳为例,提出要以大交通为依托,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大监管为主线,以大信息为核心,推动智慧型、效能型、服务型交通运输部门的建设(黄敏,2015)。陆荧洲等对道路监控系统在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陆荧洲等,2015)。

2.2 政府宏观决策层面的研究

智慧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智慧交通顶层规划上,我国主要是独立建设模式和数据大集中模式两种(李吹龋2015)。赵俊钰等提出了一种可落地的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思路(赵俊钰、刘芳玉等,2013)。

在智慧交通系统开发与设计上,徐蔓青、张滔、尹克坚、王雅琼等对智慧交通所依托的大数据平台的开发进行了研究,谭晓琳、顾慧、梁展凡等对智慧交通应用软件技术进行了研究,王峰、韩丽、徐波、马士玲等则从物联网角度对智慧交通系统设计进行了探究。

在公共信息服务上,信息安全应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前提(陈楠坪)。目前,我国智慧交通信息服务主要有四种模式:针对政府的交通管理系统平台,用户车联网(企业及个人),导航地图、打车软件等APP(企业及个人用户),智能汽车制造(个人及企业级用户)。但是,信息如何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发挥信息服务核心价值(阮晓东)。因此,孙斌提出了利用三维业务模型来促进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刘源设计出“智慧出行”系统架构,并可实现GPS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信息推送与语音播报、动态信息融合实时处理以及车辆协同交互优化,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提升城市智能交通的水平。张志宇、阮永华提出利用号牌识别技术、RFID电子车牌技术相结合的交通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方案,对城市交通信息采集点的布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在安全应急管理上,陈龙、樊博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和管理学中相关理念相结合,提出了智慧城市交通安全监控管理的构架。

3 其他领域的研究

在其他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广州、南宁、镇江、扬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实证研究,对二、三线城市如何推进智慧交通平台的搭建甚少,另外对国外智慧交通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也还不多。

另外,在对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方面,赵竹以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就专业如何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丰富了高职课程理论体系和智慧交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向。

4 评价和启示

综上所述,近五年,交通运输业界和学术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的研发与设计领域:一是交通信息网络平台,如地址匹配技术、车联网技术、交通传感网;二是动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车辆识别系统、行车引导系统、智能停车与诱导系统技术、智能公交系统、智能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三是静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智能停车场、位置服务等。但对智慧交通建设的相关技术研究未形成鲜明的层次结构。总之,目前对智慧交通概念体系和应用价值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全面、标准的理论体系。

另外,从研究的领域来看,目前对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公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关注较多,而对航空、海运交通智慧化管理研究较少;对政府宏观规划与建设、信息服务、交通秩序管理关注较密切,而对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综合统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的管理、票务和支付服务、安全应急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不多。从人本管理角度,目前对技术应用研究较多,对居民的出行需求、法律环境等的研究甚少。

因此,未来对智慧交通的研究还可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一是强化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对智慧交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更深入的探讨,为智慧交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二是加强对智慧交通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探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扩大智慧交通研究视角,关注居民出行需求;四是加强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研究,重视跨学科人才教育。

参考文献

[1] 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

[2] 王庆滨,钟荣华.智慧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J].城市道路与防洪,2015,(6).

[3] 陈琨,杨建国.智慧交通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4] 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

[5] 张盈盈,陈燕凌,关积珍,等.智慧交通的定义、内涵与外延[A].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4.

[6] 李矗王平莎,张春辉,等.国内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模式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4,(2).

[7] 张轮,杨文臣,张孟.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J].科学,2014,(66).

[8] 张新.基于智慧交通的治超模式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9] 陈向东,杨斌.智慧轨道交通――更透彻的感知[J].计算机应用,2012,32(5).

篇5

近日,“产业成长 智慧兴城――智慧城市与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在湖北省襄阳市举行。众多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与襄阳智慧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以及襄阳本地企业信息化负责人齐聚襄阳,分享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和理念。

智慧襄阳势在必行

通过手机上的“无线城市”客户端,直接查询个人医保、公积金、路况信息;下载襄阳旅游指南手机客户端,游客揣上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在襄阳轻松订餐、订酒店、购买旅游商品;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通过“班班通”工程也能听到名校的优质课程……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智慧城市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政府可以在交通、旅游、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为市民提供更加快捷、优质的服务。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对低效、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进行改进,以减轻城市管理的压力。

在“产业成长 智慧兴城――智慧城市与两化融合深度行”上半场智慧城市活动上,IBM软件事业部资深系统架构师干敏表示,智慧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自我需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交通、安全、就业、医疗、教育等领域供不应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城市供给和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

襄阳市经信委副主任徐科华听完IBM专家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划和如何落地实施的报告后,表示襄阳按照“四化同步”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深刻把握全球信息化深入发展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交汇的时代特征,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初步形成了以政务信息化为龙头、以企业信息化为主体、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为目标的信息化发展格局。同时,全市坚持把信息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大力实施信息化“兴业、强政、惠民”工程,加快推进“数字襄阳、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电子商务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加快了全市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当前,襄阳正积极推动以云计算、电子信息和电子装备为核心和基础的信息化建设步伐,积累襄阳未来发展的后发优势,加快赶超的步伐,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必将带动襄阳市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信息产业的集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探索智慧初见成效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相继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并进行了一些探索。襄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智慧城市”,就是为解决城市存在的人口大量增加、交通堵塞、污染严重、市民生活幸福指数下降等问题。襄阳建设智慧城市是市委带领全市人民探寻“中国梦”、实现“襄阳梦”即建设“四个襄阳”和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途径。

襄阳智慧城市建设,将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六大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使其以一种更加智慧化的方式运行,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效能、居民生活幸福程度以及产业发展水平的一项综合性城市信息化建设工程。智慧城市的目标就是把襄阳变成一座有观感、有体验的理想城市,增强襄阳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气场。

据悉,2013年12月12日,《襄阳“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评审。专家表示,规划设计方案通过评审,这标志着襄阳“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实质阶段。

襄阳市经信委副主任徐科华认为,各相关部门要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到襄阳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去,提高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彰显规划的统筹指导意义。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商业和社会生产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将实现以智慧城市建设增强襄阳发展气场,实现“产城融合”和“四化同步”。

规划先行促成落地

IBM软件事业部资深系统架构师干敏对此表示认可。他说,缺少顶层设计、忽视建设和运营的体制与机制问题,都不利于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发展。他建议,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轻重缓急,配套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具体来说,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建成的系统对于当地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具备实施的基本条件。

据了解,除进行顶层设计外,目前襄阳市已在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公安、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十大领域,部分实现了智慧化应用。除了十大领域外,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水务等领域也有望得到逐步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襄阳将成为全方位互联、高度智能化的城市,政府、企业和广大群众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安全可靠、方便快捷、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新生活。

在“产业成长 智慧兴城――智慧城市与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上,襄阳市经信委副主任徐科华介绍:“首先我们会选择一批贴近民生,老百姓特别关注的领域,进行先行启动,包括智慧公交、平安城市、智慧交通等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领域。”

襄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襄阳正在积极筹划智慧交通的建设,通过建设市民可使用所获得的信息,轻松制定自己的出行规划,“躲开”拥堵路段,快速抵达目的地。智慧交通的建设将会使得出行变得更加“简单”。选择使用公共交通的市民,可以在出行前根据当前的交通状况,了解到公交车的到站时间、换乘时间间隔等信息,从而计算出此次出行所需花费的时间。自驾出行的市民,通过智能导航可动态选择最优路径行驶。当前方道路出现拥堵时,交通诱导信息将会提前通知驾驶者,让驾驶者有机会选择其他路线避开拥堵路段。

谈到智慧交通的实现,IBM软件事业部资深系统架构师干敏表示,用智慧的应用解决“城市病”应该抓主要矛盾,例如IBM公司对于交通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交通状况的预测。依靠强大的综合分析能力,将当前的交通数据、历史数据、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信息统一整合起来并加以分析,可以实现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交通预判。为市民出行、交通管理者的日常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支持。智慧交通的建设将会实现人、车、路、环境和谐,引导并吸引市民主动选择最优的出行方式。

网络是智慧城市实现的基础

智慧城市的实现,首先基于无所不在的网络,然后才有无所不在的物联网,网络通讯在市区实现全覆盖以后,市民就可以手持不同终端设备,享受各种高带宽带来的应用服务。

作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2013年12月,襄阳市在湖北省率先开通TD制式4G网络,截止目前,襄阳建成TD制式4G基站1300多个,覆盖襄阳的城区和各县市主城区。4G通信速度是现在3G的10到20倍,高网速、低延时、永远在线的特性,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动力。湖北移动襄阳分公司网优中心主任刘建说:“这个基站就是原来我们3G的TD的基站,升级改造它就支持我们4G的网络,用户就可以很轻松地享受我们4G高速下载,比如看一部高清电影,这是一点问题没有。”目前,樊城的万达广场、人民广场和襄城鼓楼等主要商业圈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广大市民在三大商圈中的1032个商家都可以享受免费的无线网络服务。

篇6

京津冀ICT智慧交通智慧城市

1引言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指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第一次进入国家级战略规划。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关于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多次强调要完善智慧城市2.0时代的顶层设计方案。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高热潮的冲击下,智慧交通的完善与优化也刻不容缓。

道路的交通需求在快速增长,但道路所能提供的交通通行能力却没有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的私家车数的增长速度和同期的道路建设里程数分别为77%和2%,在城市交通的高峰期,54%的车都处于拥堵状态,导致人们每天消耗在上下班的时间比平时多1.5个小时。2015年3月5日,总理特别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新一代ICT支撑、创业创新环境下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以互联网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通信技术(CT)和信息技术(IT)正日益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ICT在交通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不管是交通体系的理论、内容、方式、方法还是组织形式。

2交通现状

交通犹如人体的“血管”,城市的发展需要“血管”向城市运输新的养料,良好的交通管理体系有助于加快城市的建设进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成了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私家车不断增加,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也给道路通行等交通因数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得城市的“血管”堵塞,导致交通拥挤、交通噪声、交通事故频繁、道路堵塞、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交通问题。

2.1道路建设不足导致交通拥堵

随着私家车的不断增多和道路面积严重,过盛的交通量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在建设城市道路的过程中,一般仅限于建设机动车道,而非机动车动车道,却往往因道路的改良就被取消。在机动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因保证道路供给和交通需求之间的平衡,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加,导致很多城市出现了严重阻塞、占用车道、违法停车等动态和静态交通问题,加剧了道路交通阻塞。在2010年北京市交通部门统计的数据中显示:北京市早晚高峰路网平均运行速度仅为20km/h,次干道及之路平均运行速度不足16km/h。

2.2环境问题

交通运输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汽车的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车出行发出的噪声和尾气同样是世界最大的污染源之一,据调查数据表明:大气污染总量的50%来自于车辆出行排放;同时80%的噪音污染来自车辆。

2.3交通安全问题

空气污染造成路面的能见度降低,在现有的交通体系中,城市给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使用的道路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这些人在路上往往处于危险的交通环境。此外,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素养也成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诱因。

2.4现行交通系统混乱。

随着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机动化出行进程加快,小汽车出行方式已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我国现有城市交通的路网结构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求。

2.5公共交通建设衰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建设出现下滑的现象,不管是经营管理,是服务水平,都趋于衰退。公共汽车交通的衰退,加速了非机动车的成长,使拥堵的交通更是雪上加霜。而且我国公共交通形式还比较单一,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建有地铁线路,尚未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运输客运体系。

2.6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我国现在的交通管理系统,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城市交通管制等交通管理系统中几乎没有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信息采集和信息提供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国内交通管理系统中基本上还是空白,对于一些发达城市如上海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交通信号管理系统由于交通管理设施不足、管理水平低下,应用也十分生硬。

2.7交通发展战略缺乏科学统筹

导致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中,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现有的道路交通架构建设中立交桥、高架道路和城市环路,只能缓和暂时交通问题,因规划不当,不但不能解决拥挤问题,甚至造成交通量增加,给道路增加负担,诱发交通建设的结构性的“负效应”。

3ICT2.0的技术特征

早期时候,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属于两个独立技术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两个独立的技术体系逐渐出现技术上的碰撞,进入ICT1. 0时代,随着云计算、虚拟化、智能化等一系列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和“互联网+”的提出,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逐渐融合发展并进入ICT2.0时代。ICT2.0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云计算和网络架构趋于一体化

云计算技术和网络架构的发展促就了ICT技术的另一个创新,即云网一体。软件定义网络 SDN和软件定义存储SDS,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流量调度、计算存储融合是云网一体的三个方向发展,其中Fit Cloud云网一体化战略是目前云网一体化技术的主要成就, Fi-t OS云操作系统、Fit Data大数据平台、SDx技术分别是云计算、大数据时代、IT架构对云网一体演进的深入思考,使云数据中心成为数据的主要来源地。

3.2协同共享

在传统交通管理体系建设管理模式中,各个模块独立运作,并且都有独立的业务系统。ICT2.0时代,智慧交通管理将建立交通数据交换共享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打通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通道。数据共享将消除原来交通系统数据来源的单一性。

4搭建ICT智慧交通管理系统的智慧系统

ICT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一批基于ICT技术的智慧交通业务应用系统,解决道路拥堵、交通监管水平低、交通管理体系不全面等一系列交通问题。通过海量数据信息汇集、处理、分析、管理的综合处理,构建广泛互联的交通要素感知网络,实现更加丰富、更加准确、更加人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形成一个智慧和谐的交通出行环境。从智慧交通系统的生命周期看智慧交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各自的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重点突破,示范引领。

第二阶段:转型升级,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三网融合,车路协同。

第四阶段:自驾系统,移动互联。

在科技发展的催化和交通迫切需求的推动下,国内各地的智慧交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给智慧交通统一的定义和发展方向,各地的智慧交通发展形态不一。智慧交通系统框架应包括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三张网络、一个云平台、八项应用、四个保障五个部分。发展ICT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应该加快推进交通系统信息化建设,落实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公共交通智能化工程建设;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监控和紧急交通事故处理系统;建立基于移动设备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共享交通信息和实现交通信息的透明性,建立特殊交通出行方案,为京津冀提供智慧出行方案。京津冀ICT智慧交通建设体系架构总结如图1.

在建设基于ICT技术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时,京津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ICT智慧交通。

4.1优化硬件设施

(1)增加服务器数量并提高服务器等相关设备,优化网络配置,改善内存运行速度,改善交通信息化环境。

(2)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易拥堵路段增加无线覆盖的面积和加强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

(3)提高监控器及导航系统硬件的质量和精确度,优化网络环境。

4.2挖掘多种数学模型和算法并应用于智慧交通

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兴起和新信息技术计算时代的到来,为建设更好的智慧交通系统,需要探索智慧交通系统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其中包括大数据分析、最短路径算法、轨迹数据挖掘、交通网络演化分析、交通网络决策分析、社会计算和开源技术等。

4.3完善和深化道路交通信息系统,形成道路交通管控。

发展ICT智慧交通时,道路交通信息化、道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应同时进行。开发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行公共交通信号优先控,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处理并共享新城区的交通数据,实现与京津冀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推进诱导信息联动、加快路网诱导系统建设,推动京津冀地区道路交通信息交换与共享。完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实现自助缴费、交通卡支付、移动支付、自动折扣等功能,建设京津冀基于ICT智慧交通的高速公路停车监管和服务系统。

4.4建设“三网融合”,推进车路协同系统产业化发展。

(1)“三网”指交通运输信息网、车联网、位置服务信息网,三网融合的技术突破和集成应用,引领智慧交通可持续发展,推进车路协同系统产业化发展。

(2)建设“京津冀车路协同系统工程”,重点建设智能路侧系统、集成应用平台和电子车牌技术的应用等项目。打造京津冀地区可持续的绿色低碳ICT智慧交通示范。

(3)推进高精度卫星导航和定位产品和服务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应用,优化智能导航和定位系统算法。

4.5加强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交通出行综合信息服务。

(1)整合各类交通数据,加强源头数据采集质量管控,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及时性,形成交通大数据产业化发展格局。

(2)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扩大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服务范围,促进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深入开展交通信息、道路信息和车辆信息的数据挖掘分析,建设交通综合运行监测平台。

(3)加强ICT智慧交通发展政策研究和标准化工作,规范和引领京津冀ICT智慧交通建设。

5结论

建立ICT智慧交通管理体系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然选择。城市将紧扣建设“ICT智慧交通”这一主线,立足应用驱动,深入开展ICT2.0背景下智慧交通的研究与创新实践,加速信息技术与交通管理系y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究基于ICT的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昊.上海智慧交通发展对策[J].上海信息化,2016(01).

[2]叶鹏松,学军.基于ICT智慧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信息化促进学校现代化内涵建设的新思维[J].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出版社,2015(12).

[3]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06).

[4]王少华,卢浩,黄骞,曹嘉.智慧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6).

篇7

关键字:智慧交通系统;镇江市;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目前,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全球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十年,我国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增长量是2005年汽车数量的7.7倍,而城市道路每年仅增长3%~5%,车辆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造成运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又带来了中国城市大气质量持续恶化。在我国,交通的发展还无法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推进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智慧交通系统概述

智慧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ITS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提出。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交通的理念。智慧交通指将先进的智能监控技术、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综合应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慧交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交通理念。智慧交通的发展模式更加着重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知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式决策信息和高效精准的管理信息。智慧交通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是智慧交通信息获取和传递的基石,构建全方位的智慧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共享不充分而造成错误决策。智慧交通系统利用高科技技术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提供各种综合通方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改善交通状况,使得交通控制更及时、方便、高效和安全。

二、智慧交通的研究现状

中国智慧交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研究围绕交通流理论、城市路口自动控制数学模型等工作展开;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车辆动态识别等;到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原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交通状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智慧交通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加上人们出行理念的变化,使得智慧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建设智慧交通,各方面专家学者积极致力于智慧交通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研究中。例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认为,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下,智慧交通系统将会进入全新快速度发展时代,而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车联网的构思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行驶路线的优化,让交通更加畅捷。

三、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江市城市人口已达311万,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34万,交通流量以每年9%的幅度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造成的交通拥堵、运输困难等交通问题亟待解决。

从表1可以看出镇江交通流量年年增长,为缓解交通压力,镇江市政府大力发展智能公交项目。智能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将智慧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工具相结合,通过公交车及公交车站的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输到智能运行中心,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车辆位置信息实时化、可视化,出行者也可根据公交车站的站牌信息,准确掌握公交车到站距离。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1000多台公交车GPS设备和车内监控设施安装,完成100多条线路的地理信息采集和车辆、人员基础数据录入,完成200多座智能公交站台的改建任务,智能公交已覆盖主城区主要道路和公交线路。

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镇江市智慧水运建设工作尤为重要。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水上ETL系统(不停航缴费系统)免去船员上岸来回奔波,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另外水上应急系统通过智慧海事电子动态监管中心的实时监控,全面提升水上安全应急能力,减少水上交通事故。

虽然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初具成效,但根据调查显示镇江市目前建设的智慧交通系统并没有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增强交通管理智慧化,合理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建设。

(二)镇江市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各部门相互独立,互联互通程度低。我市交通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重叠,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相关的交通信息传递不及时,降低了交通运行效率,阻碍了交通信息准确及时的。

2. 基础设施不完善,获取信息不全面。镇江市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公交专用道缺乏和站点设施未得到有效保护,使得快速增长的社会车辆随意停靠、挤占公交站点,扰乱了公交车的安全运行和有序停靠,造成交通控制中心获得的相关交通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反应实时的交通形态,交通网络各个节点的接收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

3. 技术水平较低,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当前,由于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引进时间限制,信息采集手段单一,数据累积量少,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分析能力较弱。镇江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的融合、云计算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

4. 数据源质量不高,信息安全隐患严重。由于数据质量不高,导致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等需要实时准确交通流量数据的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智慧交通具有移动特性和无线通信两方面特点,但当前对于智慧交通的研究只偏重于其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容忍性等安全问题。

四、对于镇江发展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政府需要从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范,成立专门的智慧交通管理部门,建立适应镇江城市发展、“一城两翼”市区空间布局的交通管理体制,对影响交通信息资源的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智慧交通系统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二)大力开发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

保障镇江交通协调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交通科技进步,提高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构建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推动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比如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的融合、挖掘和分析,建立交通动态信息处理和管理控制平台,使海量数据得到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帮助交管部门更加宏观调控包括陆路、水路等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体系。

1. 公路建设。镇江冬季室外温度较低,高架桥路面易结冰,可以利用智能化自动除冰系统,当桥面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启动加热系统,自动保温,避免结冰,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在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安装监控,与公路智慧交通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语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2. 公交建设。4G网络的发展让智慧交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集调度、视频监控、信息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安装在公交车内,及时记录车辆信息传回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同时便于公众出行信息及时变更。利用车内视频监控,可以实时抓拍、调用历史视频,为智能公交调度和公交车内纷争等案件提供有利的图像信息。

3. 水运建设。镇江位于长江之滨,水路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加快构建船舶与航道运行环境的感知平台,在提高水运效率的同时,积极响应生态城市号召,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的公众参与系统,作为公众参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的平台,例如“实时路况”、“公交线路查询”、“出行导向”等信息。另一方面,“掌上公交”、“智慧镇江”等相关系统可以与QQ、微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扩大适用范围,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加强相关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包括数据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其次需要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感知整个系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五、结语

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信息与交通的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进智慧交通系统进步,城市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必要手段。镇江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镇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

[2]王维民.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2010(07).

[3]涂晓晖.未来城市交通的智能中枢[DB/OL].义乌新闻网,2014-06-21.

[4]张叶.浅谈我国智能交通及问题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5]镇江市交通运输局.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DB/OL]. 镇江市交通运输局网站,2012-10-31.

[6]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交通工程,2013(06).

[7]王谦,代佳欣.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篇8

目前,两江新区创建智慧城市的主要着力点包括信息资源整合,智慧新城、智慧公租房、智慧物流等特色项目建设。在国家大力倡导信息消费、信息惠民的大背景下,两江新区也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民生项目建设,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以“解决实际的城市问题”为建设目标,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根据规划,2020年前两江新区将完成投资约160亿元,建成智慧新城、智慧物流、智慧保障房、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规划、智慧建设等七大应用系统,全面提升两江新区发展水平。

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享受低碳幸福的“智慧新城”生活

作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两江新区已经形成了以太平洋电信、中国联通、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云计算大数据战略性产业体系。根据规划,两江新区智慧新城将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高新信息技术,全面推进深度互联和信息共享的智能网络体系,依托龙兴总部基地建成低碳、智慧、幸福的新城。

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城市就变成了“堵城”,这着实让上下班的居民变得无比焦虑。居民们向往这样的智慧城市:在准备外出前,能用手机实时查询公交车到站信息、出租车位置信息、所在位置附近的车位信息以及实时路况等综合交通信息,从而提前规划出行方式和出行路线,跟“堵城”说再见。两江新区智慧交通系统通过建立出行综合信息服务、停车信息系统、道路运输信息管理、紧急事件安全管理,提升智能化交通管理水平,保障交通安全通畅,将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其中,出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类别的出行者提供交通信息和相关增值信息,并对车辆进行诱导,实现城市路网的最优交通流分布;停车信息系统可以运用先进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时引导驾车者更方便、迅速地寻找车位。

如果不想自驾车,不超过5分钟步行就能找到电瓶车、轨道等清洁能源公共交通车站点;出门只需要带一张卡就可乘坐公交并缴纳生活、医疗、保险费用,甚至可以像U盘一样储存各类信息。两江新区智慧新城考虑建立一个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电瓶车)和轨道交通在内的绿色交通体系。公共交通全部采用清洁能源车,区域内实现500米范围内交通站点100%全覆盖,轨道与公交无缝隙接驳,为实现以低碳、生态交通为主导的生活方式提供可能。

新城还运用智能景观喷滴系统对土壤水分进行了实施监测,自动感知植物水分需求,进行科学浇灌;绿色建筑节能降耗、通风隔热、合理布局的设计,促进了自然通风。合理利用能源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先决条件之一,智慧新城还对城市的工业能耗、建筑能耗、空间开发、资源利用进行全面监测,并通过深层次数据挖掘和分析,专门针对路灯节能、供排水管线传感检测、场地开发、水资源规划利用、区域自然环境等量身打造相应的管理方案,为政府节能减排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城市能源结构优化。

以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提升“智慧公租房”管理水平

“产城一体化”是两江新区发展的方向,是“产业园”和“家园”结合的新模式。由于两江新区外来务工人员及跟随产业吸引而来的高端人才增多,公租房成为两江新区吸引产业人才的亮点工程。

规划提出,通过建立智慧公租房数据库、智慧公租房配租管理系统,实现公租房规划、申报、配租、缴租走向信息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租户对象的基本信息、租住时间、房源情况都将被录入智慧公租房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并与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的住户工作、收入、税收关联,避免虚报乱报的现象。

在人员众多的公租房,如何防止不法分子混入混出是关系公租房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问题,公租房家居安防系统可以让居民放宽心。住户室内都装有红外探测器,一旦发现非法进入者,将发出报警信号,之后控制中心的电子棘突会立刻显示哪一栋哪一户哪个房间发生哪种类型的危险情形,并立刻通知保安员到现场处理。不仅如此,公租房还安装了煤气泄漏探测器、消防烟感探头,为公租房居民构筑起一道坚强的安全屏障。

面向多式联运和产业集群,建设“智慧物流”五大系统

两江新区拥有复合型枢纽机场江北国际航空港、内陆开放口岸寸滩港及果园港、渝新欧铁路大通道。规划显示,智慧物流系统将立足两江新区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平台优势,重点实现以下功能:在机场、港口、保税港区建设电子通关系统,打造内陆开放的智慧门户;围绕渝新欧及铁路货运体系,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和跟踪,促进物流全程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两江现代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融合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在交易前,采购商、制造商、供应商可以通过现代供应链管理平台共享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市场变化;智能仓储管理技术则可以根据配送地需求,对库存进行实时、动态控制。物流过程中,手持终端设备可全程跟踪运输状态。将这些市场、交易进行整合,使之高度专业化、规模化,才是所谓的现代智慧物流服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