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保护自然遗产的措施8篇

时间:2023-12-15 11:37: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保护自然遗产的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保护自然遗产的措施

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00-02

摘要:世界自然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加强对其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在其保护过程中,有很多方法,其中,建立预警机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建立生态预警机制,以加强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是本论文的研究主题。

关键词:生态环境 预警机制 喀斯特自然遗产 保护

贵州荔波喀斯特自然遗产位于贵州省荔波县,它由茂兰的喀斯特森林区、甲良镇洞庭五针松保护点及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三部分组成。

荔波喀斯特自然遗产的前身是荔波茂兰保护区,始建于1984年,1986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2年被载入新版的《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荔波茂兰保护区被评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加强对这一独特的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预警机制简述

1.1预警机制的含义

所谓“预警机制”,也就是“预先警告的制度”。是对自然、社会经济等运行接进负向质变的临界值的程度所作出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其实质是对监测对象安全运行的稳定性程度的评判,其目的和作用是识警防患,超前预防和控制。z将预警机制运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就形成了生态环境预警机制。所谓生态预警机制,是指通过在一定的生态区设立固定的监测站、监测点,定期对该生态环境进行常规监测,同时对突发性生态事故、生态灾害等进行应急检测;然后由专家依据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后将专家意见和建议及时向社会,为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灾害性事故的发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为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1.2代表性的预警机制模型一霍尔三维结构

霍尔三维结构理论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理论之一,是预警机制的代表性理论模型。

霍尔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是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

将霍尔的三维结构理论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运行机制中,便形成如下三维结构预警理论:(1)从时间维来看,主要是相关环境数据的采集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2)从逻辑维来看,主要是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排除警患。(3)从知识维上看,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生态、环保、林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自然科学。

从逻辑维来看,它包括五个方面:

(1)确定警情。警情是指自然或社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负面扰动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外部形态表现。

(2)寻找警源。确定警源是预警过程的起点。警源是导致警患(情)发生的根源,是警情的策源地。

(3)分析警兆。警兆是指与警情有必然联系的自然征兆。

(4)预报警度。警度是指警情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也即它所具有的严重程度。在实际运行中,可将警度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和巨警五个等级,并采用绿色、蓝色、黄色、粉色和红色信号灯等标志来表示相应等级的警度。

(5)排除警情。即当警情出现后采取什么措施去处理、排除。

1.3预警机制运行的一维过程

①明确警义②寻找警源③分析警兆如符合条件④预报警度⑤排除警患。

1.4预警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功能

(1)监测功能。

(2)识别与诊断功能。

(3)预测和预报功能。

(4)预防和控制功能。

(5)导向功能。

(6)提升价值功能。

2、建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对保护荔波喀斯特自然遗产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2.1建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是自然遗产保护单位的职责所在。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章程时,将预警工作明确列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职责之一,要求世界遗产所在国家和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每5年提交一份报告。2004年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强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2004]18号),要求尽快建立世界遗产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加强世界遗产保护情况的监测。

2.2从中国世界遗产地的环境保护现状来看

截至2007年。中国共有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布达拉宫和三江并流在内的6处世界遗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要求进行集中整改。而6处中国遗产的整改意见又集中在遗产及周边环境的保护问题上。其中对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整改意见是:停止目前遗产地附近的矿产开采,并对水坝、电站可能带来的破坏进行完善的评估。可见,无论是世界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都面临着保护问题。同样,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荔波茂兰喀斯特保护区由于其独特的价值,加强对其保护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

2.3从荔波地理条件来看

荔波茂兰喀斯特地区属于整个南方喀斯特区域的一部分。著名林学家周政贤教授和著名生态学家朱守谦教授经过半个多世纪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研究后指出,生态严酷、人地矛盾尖锐、石溴化严重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典型特征。荔波茂兰喀斯特处于贵州高原和广西低地之间的两地交界处,是贵州高原向广西低地过渡地带峰丛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该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石漠化的风险最大,加之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更为严峻。因而,建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加强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生态环境保护是重要的,也是紧迫的。

3 建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目标和措施

3.1建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目标

3.1.1要建设开放性、分布式的世界自然遗产各类基础资料和信息资源,实现自然遗产信息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和服务的系统化。

3.1.2进行动态信息管理和监测预警工作相关的标准规范、制度建设。

3.1.3建立体系完整、指标丰富、内涵科学的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动态信息预测、预警模型。

3.1.4建立高效、准确的防护应急减灾机制。

3.2建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对保护荔波喀斯特自然遗产的措施设想

3.2.1建立数据采集系统。

建立关于保护区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等电子数据,并通过专门的网站进行和时时更新内容。使保护区时刻置于动态的监督与保护之下。

3.2.2建立数据监测站。

据茂兰保护处管理人员透露,整个自然遗产地共有四个关于 水文和野生动物的监测站,但是从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导游图上看。在茂兰喀斯特保护区的中心区域,目前只有凉水井监测站。可见,对于保护区的重要区域,所建设的观测站数量还是不够的,应该增加观测站的数量并做好布点工作,才能全面、准确及时地获得相关的观察数据,以利于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和运作。

3.2.3组织一批高效的管理队伍。

队伍建设是搞好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针对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荔渡喀斯特自然遗产保护单位――茂兰保护处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岗前培训,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素质。并实行“中国南方喀斯特”遗产保护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自然遗产管理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要接受专业系统培训并颁发资格证书。

3.2.4加强对荔波喀斯特自然遗产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

关于荔波喀斯特自然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其相关保护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的。保护区的相关研究人员在从事保护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其它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一整套保护经验和方法,提升保护区的保护实力。

另外,对于荔波喀斯特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必须加强对相关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目前。在荔波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住着8000多教育文化相对落后的居民,不但要对这些居民进行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同时也要对全县人民和前来观光的游客进行宣传教育。只有让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当地群众和游客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才能更好地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3.2.5科学管理和严格监督

为了保证预警目标的实现,保护单位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按保护要求严格执行,同时将保护工作置于上级直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之下并搞好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工作。比如,管理单位要在保护区森林资源系统、各种警素、预警技术和排警方略等子要素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和制约关系,针对调控目标值及其发生变化的幅度和强度,采取相应的技术、经济、行政、法制和社会措施,对被监控的保护对象进行适当调节和控制。这是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以实现保护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重要内容。

篇2

关键词:荔波;喀斯特;自然遗产

Abstract: Libo world natural heritage, the landlord should include the 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Libo Zhang Jiang state-level scenic spots in the large, xiaoqikong scenic area, an area of 73016 hectares, accounting for the South China Karst world natural heritage, 50% of the total area.

Keywords: Libo Karst Natural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J8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驾欧至荔波高速公路K0+980~YK11+500约10.5公里路段处于自然遗产地缓冲区范围内(其中路基5.3公里,桥梁2.2公里,隧道3公里),但没有进入其核心区,距离核心区边界最近距离约250米,对自然遗产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在:

①对锥状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的影响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分布: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地表地下水丰富,地表河流以樟江为代表,泉水和地下暗河是其补给源,地下水赋存状态独特,具有显著的二元结构;自然遗产地内地质由石灰岩岩组、碳酸盐夹碎屑岩岩组、碎屑岩岩组共同构成,以连续分布的石灰岩为主,正是其岩组在地质构造抬升和地表地下水溶蚀的共同作用下发育成了极为多样的喀斯特地貌。荔波喀斯特地貌景观主体是锥状喀斯特,其由两坡对称、平均45°、相对高度十余米到百余米的锥状石峰组成,连绵不断的锥状石峰形态共同组成了荔波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荔波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峡谷喀斯特和峰林—洼地、峰林—槽谷喀斯特。

施工期的影响:项目建设方案主要以路基、桥梁、隧道的形式从自然遗产地西北处缓冲区穿过,项目建设方案大部分路段是以路基的形式穿过自然遗产地,不会对该区段地质构成产生较大影响,隧道的建设将开挖大量土方量,其隧道建设区段地质属于石灰岩构造的岩组,项目的建设可能会减少该区段部分石灰岩,对原有岩组的完整性有一定影响,但对涉及范围内原有地质构造不会造成影响。

项目建设涉及范围区段喀斯特地貌属于峰丛—谷地类型,高程在900—1070之间,项目建设方案主要从谷地穿过,在K9+690和K11+680以隧道的形式穿过自然遗产地两座山峰,对山峰外观形态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对其破坏面积较小,对项目建设涉及范围内的峰丛—谷地完整性不会造成影响。

运营期的影响:项目建成后,将在该区域内划出一条明显的人工化印迹,公路本身的构筑物(如护坡、排水、桥涵等)、辅助设施(如护栏、标志、标牌等)都构成自身景观,由于这些景观都是人工的,其穿梭于山峰、谷地之间,将会对峰丛原始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和自然性造成一定的破坏,给景观视线带来一定的影响。

②对喀斯特森林植被的影响

喀斯特森林植被的概述: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内植被以耐旱、石生、喜钙等为特征,自然遗产地内不同的植物物种共同组成了喀斯特植被群落,荔波自然遗产地内植被类型可分为喀斯特森林、喀斯特灌木丛及灌草丛、农田坡地等。区内最顶级的群落为各类喀斯特森林,不同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及地貌类型,与浓郁的森林覆盖相搭配,形成了艳丽多姿的喀斯特森林地貌景观。喀斯特森林地貌景观可分为漏斗森林、洼地森林、谷地森林及槽谷森林四大类。它是世界森林中的特殊类型,以其面积宽广、分布集中连片、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等特点成为世界森林中最珍贵、罕见的自然遗产。

施工期的影响:项目建设方案穿过区域为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即所谓缓冲区。线路所经过的路段两侧,受人类开发种植等因素影响,多为次生性的马尾松针叶林、马尾松——栎类或马尾松——枫香构成的针阔混交林,未发现原生性的喀斯特森林存在。此类次生性的林地可以通过人工绿化以及补充栽种等方式加以补偿。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的喀斯特原始森林集中分布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距离本项目建设区在9km以上,项目建设不会对其构成影响。

运营期的影响:项目建设运营期车辆排放的大量尾气,使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增多,导致大气质量下降,对项目建设方案沿线植物生长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在高速公路建成后在该涉及范围内划出一道人工化印迹,对沿线森林景观的景观视线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③ 对珍稀、濒危物种多样性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自然遗产地内动物群介绍: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内生存活动着多种野生生物,动物物种丰富度较高,脊椎动物有243种,昆虫有1282种,其中保护动物有45种,其中极为等级有3种,濒危等级有4种,易危等级有38种。荔波自然遗产地雄伟的锥状喀斯特地貌、发达的地下洞穴为众多濒危和特有生物提供了重要、显著、适合的自然栖息地。

对动物群的影响:在项目建设施工期所产生的施工噪音、施工振动、施工车辆频繁的进出自然遗产地等一系列人为活动,以及项目建成后车辆运行所产生的噪声、车辆排放尾气等,使动物群的原有生存环境受到一定影响。项目方案运营后,形成全封闭的屏障,将妨碍野生生物的活动,项目涉及范围一定区域内不适宜生物继续生存。根据自然遗产地内典型极危、濒危动物分布图得知,项目涉及范围内无典型极危、濒危动物分布,并且距离其分布范围较远,项目建设方案对自然遗产地内典型极危、濒危动物的生存、活动无影响。拟建项目评价范围内发现的三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均为较为常见,分布较广且种群数量较大的鸟类类群,项目建设仅涉及其捕食范围,未涉及对其生存巢区的影响,故项目建设对3种重点保护鸟类影响较小。

④设计措施

根据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黔建景字[2011]157号文《关于麻尾至榕江高速公路驾欧至荔波段项目建设方案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影响专题研究报告审批申请的复函》同意本项目穿越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缓冲区。在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了该路段的环保设计:

路线:为降低对自然遗产地的影响,尽量优化路线平纵面,是填挖平衡,尽可能少在遗产地缓冲区内取土、弃土,同时尽可能避免大填大挖。

路基:少用缓边坡,减少路基开挖面;注重绿化,使路容与自然景观协调。

篇3

关键词: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保护区村寨;发展

石林自然遗产地,不仅仅要加强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更要促进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石林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相关部门严加保护遗产资源后,给保护区内村寨居民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已经直接影响了石林世界自然遗产的有效保护。如何增加保护区村寨居民收益空间,协调人地关系,为石林谋求可持续管理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基本情况

(一)地理概况

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石林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区78公里,距石林县城10公里。位于东经103°11@至103°29@,北纬24°40@至24°56@。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面积350kO,其中:特级保护区44.96kO,一级保护区62.10kO。二级保护区107.21kO,三级保护区135.73kO。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二级保护区和三级保护区为缓冲区。石林因高大的石灰岩柱呈密集森林状分布地表而得名并享誉海内外。2007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以“中国南方喀斯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村寨概况

石林遗产地总体规划修编后,涉及的自然村75个,七十四个自然村中,有三十五个自然村在保护区范围内。有三十九个自然村在保护区外,但有土地在保护区内。在三十九个涉及保护区的自然村中有十七个自然村(堡子有两个村民小组涉及)只是有一小部分土地有涉及。在74个自然村中,有34个是汉族村寨,有40个是彝、汉混居的村寨。在保护区范围内,核心区的贫困人口比缓冲区多。

(三)保护概况

为了完整有效的保护石林世界自然遗产,石林遗产地管理部门实施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坚持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坚持《世界遗产公约》“加强保护,适度利用”的宗旨,建立了世界自然遗产永久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构架。二是构建有效的石林资源保护网络。建立了县、局、乡(镇)、村四级管理保护网络。形成以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主管,国土资源、环保、林业和所在乡镇政府为监管骨干的管理体系,至今已有专业资源监理专业人员87人,护林防火人员296人,相关生态植被保护、园林绿化、地质修复、空气水体环境检测、土地使用监控等保护人员300余人。

二、遗产资源保护、旅游发展、遗产地村寨居民的关系

石林遗产地保护问题涉及三大核心问题即遗产资源保护、旅游发展、遗产地村寨居民问题,这三者之间即形成了密切的关系。遗产地旅游经济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村寨居民生活生产条件提高,因此,遗产旅游与石林世界遗产地和村寨居民是相辅相成。一方面,只有保护好石林世界遗产地资源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游客,才能带动石林旅游及村寨居民生活生产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游客数量的增加,旅游经济的发展,村寨居民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投入到遗产地保护管理的费用也将相应地增加,于是为石林世界遗产地保护工作提供了保障。

三、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主要问题

从以上的三者关系的分析中可以知道,遗产地居民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不断地从脆弱的遗产地自然环境中谋取生产生活资料,所以科学合理解决遗产地保护与村寨居民的关系是促进遗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

(一)遗产地村寨居民垦殖林地、盗伐滥伐、违规放牧威胁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

云南省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较大的省,石林又是云南喀斯特生态环境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由于人为、自然和地理等原因,形成了土少、水少、石多、干旱的严酷生境,也造就了石林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这种先天的缺陷本需好好维护,但是在村寨居民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方式落后的现实面前,生态恶化愈演愈烈。石林保护区68%以上的土地为石山坡地,耕地大部分是藏在石缝里,粮食平均亩产量不足250公斤。在保护区总人口60983人和10075户中(表1),贫困户及低收入人口及户数为(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23374人,占38.33%;户数5604户,占34.18%。社会赡养的70岁以上老人4278人,残疾人981人(表2),这些社会保障问题是保护区村寨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些都是目前保护区内居民难以克服的社会经济状况。目前,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很不理想,目前村寨居民只能处在传统的低水平下生活生产,特级区的村寨有50个村小组,道路未硬化有23个,占46%,未通水有19个,占38%;二三级保护区有63个村小组,道路未硬化有37个,占58.73%,未通水有31个,占49.21%;特级和一级区比二三级情况好一点,可情况十分严重,以至于还不能参与到有效的遗产保护。

数据来源于云南石林遗产地扶持办2009年4月25日实地调查。

数据来源于云南石林扶持办2009年4月25日实地调查。

数据来源于云南石林扶持办2009年4月25日实地调查。

村寨居民还大量砍伐森林,许多核心区的原生森林已不复存在。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村寨居民大力发展了畜牧业,奶羊、山羊的数量多,还未做到高床圈养,对植被的破坏相当严重。石林保护区村寨居民无节制地向遗产地索取自然资源,给景区可持续发展陷入了牵制发展的循环中。

(二)保护区村寨布局分散造成了遗产资源零碎分割

石林遗产地与保护区内47个村寨构成了一个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遗产地生态系统。它不仅仅是一处单一的、静态的、极具观赏性的喀斯特岩溶景观,同时,它涵盖了周边的村落和居民,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遗产保护-遗产旅游-保护区村寨居民体系。以景点为基本单元,石林遗产资源保护分级得出特级景观资源18个,一级18个,二级20个,三级35个。然而,这些不同级保护区的奇石丛中,分布着33个村委会和75个村小组,这些村寨把350平方公里的遗产资源零碎分割成不同形状的无数个斑块和廊道,这样的资源分布严重影响了遗产资源的统一保护。

四、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的方法和途径

从上述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石林遗产地,改善其村寨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增加收入,从而增加生存空间,从而减少遗产资源的掠夺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

(一)大力发展遗产旅游,实施“以旅哺农”

遗产资源保护置于重要地位后,遗产地内居民用于生活生产的土地数量已经越来越少,原住居民的利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从事第一产业的原住居民在收入上的损失。这就需要用补偿来减少或消除这种损失。研究表明,补偿损失的途径主要是发展旅游业。

石林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又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品牌为支撑,遗产展示和地质旅游发展条件较好。通过遗产展示和其他旅游资源开发,不但有助于当地居民脱贫致富,还能发挥遗产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促进遗产保护工作。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许多地区的农村都把发展旅游业视为一项能够促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的经济发展策略。客观地讲,云南石林遗产保护和村寨发展,是互动、互惠的过程。因为遗产资源是当地居民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地居民对遗产地保护和发展又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只有让当地人从遗产管理和遗产旅游开发中获得收益,并建立针对村寨居民的补偿措施,他们参与石林遗产地管理、发展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从而保持遗产地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尽快实施遗产保护区人口输出工程

存在于村寨社区内并依托于村寨社区而实现发展的石林遗产资源保护问题,以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和积极地促进遗产地村寨农业以及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主要成果。为缓解人类活动对世界自然遗产的威胁,我们应痛下决心实施遗产地年轻居民劳务输出工程。重点集中在未婚年轻人,与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应该考虑从石林保护区迁出1.5万左右的人口,到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就业,保证输出质量,并杜绝同一个人重复输出的恶性循环。另外,还需要奖励保护区以外上门招亲的男子或嫁出保护区的女子,缓解遗产地人口压力。

参考文献:

[1]段锦,李玉辉.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生态资产评估与补偿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4):752-760.

[2]云南城乡和住房建设厅.石林景区总体规划修编[Z].云南方城规划设计事务所,2009.9.

[3]王嘉学,夏淑莲.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的怒江峡谷脱贫问题探讨[J].生态经济,2006,01:89-90.

[4]沈有信,刘文耀,崔建武等.石林景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J].广西植物,2005,25(4):112-116.

[5]张丹丹.旅游开发地区的农村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3.

基金项目:云南省委党校基金。

篇4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n China, pension is no longer about meeting the most basic material needs of the elderly, but how to make their spiritual life richer, which could be one of the social problems of today and the future in China. Whil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ourism is a good solution. China'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extremely rare, wonderful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if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to develop some tourism projects suitable for the old and enhancing wisdom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will attract more elderly tourists. This not only serves the society, but also promotes the upgrading of na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gets a broad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us better protecting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of China.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世界自然遗产;智慧景区

Key words: aging of population;world natural heritage;wisdom scenic spot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328-02

0 引言

无可否认,我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老年人人口大国。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按国际标准,我国不仅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人口呈不断增速加快的趋势,尤其是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严重。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如何养老是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在承担养老这一责任的同时,也一定要尽力把他们养好:即不仅要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康复护理和医疗保健,同时也要让他们的精神文化等生活更加丰富,老有所乐。

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说明老年人这一消费群体在增大。在如何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上的需要,旅游业有很大发展空间,尤其是我国的最顶级旅游资源——世界遗产。截止2013年7月我国共有45项世界自然、文化及自然文化双重遗产。相对而言自然遗产那绝美的风景、奇特的地貌、稀有的动植物对他们更是一种身心的放松、精神的享受。所以在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趋势下,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应该是一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愿对此进行探讨,促进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和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1 我国自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特点

截止2013年7月我国共有世界遗产45项,其中自然遗产10项,由于自然遗产中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和中国丹霞都属于联合捆绑申报,所以我国自然遗产的分布区远多于十处。其具体特点如下:①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多分布于湖南、贵州、重庆、四川、云南、新疆等西部地区。这些地区虽地处偏远,但自然景观的绝佳,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旅游者来说都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旅游者络绎不绝,甚至人满为患。造成景区环境压力过大。②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所在地区大多人口稀少、交通不便,虽近年来为了旅游发展修建了道路甚至建起了机场,但航班、车次都较少。且由景区到车站、机场的短距离联系也不太方便。③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宣传力度不大,尤其科普性的宣传更少,虽游客慕名而来,却对遗产地的了解、认识肤浅,致使旅游者作为遗产地的宣传者、推广者的效果不太理想。④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除了门票,他们很少去开发根据季节、人口年龄、职业等的特点,类型多样的个性化旅游项目,这导致很多自然遗产地的门票价格过高和对门票经济的过分依赖。⑤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很难保他们都能做到对游客无微不至的贴心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导致游客对当地服务人员信任度的降低。⑥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景区内虽基础设施不断建设但仍不完善,特别对老、弱、残疾等游客,很难实现无障碍旅游,而智慧景区的建设对各遗产地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2 我国自然遗产地对老年人的市场开拓机遇

2.1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是我国的国情 实际上,早在2001年我国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人口增多呈加快趋势。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我国在2024年前后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将超过了14%,进入老龄社会。而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现已是老龄化城市。老年人的增多催生着养老产业的发展。这既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也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2.2 老年人有钱,又闲,又有旅游的强烈愿望 很多老年人的子女已经成家立业,孙辈也长大上学,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可走出家门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来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儿女们更愿意让他们的晚年过得身心愉悦,所以他们都很支持父母的出游。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在去哪儿玩的选择上更自由些,即使没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儿女们也愿意自己出钱让父母出去游玩,只要他们出行安全,放心。

2.3 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养老已是政府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等涉及的服务项目市场化,这需要政府的智慧,更需要企业能把握商机、定好位置,积极参与,而我国政府对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使养老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4 基础设施的持续建设和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铁的快速建设,使我们的出行不仅方便快捷,也做到了朝发夕至。机场建设的普遍化,和机票的经常性打折,使普通游客都能承受得起。旅游目的地为了招徕更多游客也不断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者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对老年人旅游市场开拓的主要策略

3.1 认真学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国家政策来引导产业发展 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只有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各章节的规定,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符合市场需要、国家鼓励的与旅游相关的养老产业。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社会服务、宜居环境等的要求,世界自然遗产地针对老年人的旅游项目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定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认真的学习和深入的分析,把握好发展方向,以其寻求最优项目。

3.2 认清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做好遗产地的自我定位 随着东南亚、港澳台、韩日等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欧美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及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中岛国的持续吸引,国内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客源国。而很多国外的旅游景区绝不比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逊色。同时国内旅游资源丰富,品质较好的地区也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所以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如果不能认清自己,做好定位,而自认为世界独有、资源稀缺、客源充足、门票收入可观,就沾沾自喜,高枕无忧,会迟早被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所抛弃、淘汰。

3.3 开展针对老年游客的个性化旅游项目 旅游既是全社会的活动又是全世界的发展项目。虽然旅游者不断增加,但供他们选择的旅游目的地也越来越多。所以旅游产业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大。为不断地扩大旅游市场,针对不同的游客应开发适合他们的个性化旅游项目。对老年旅游者,虽然他们有很多的出游可能,但体能、精力的不足,让他们及他们的子女不得不对他们的旅游出行产生各种顾虑,如旅游目的地的语言、饮食、住宿、交通等问题。特别是前往自然世界遗产地,这些景区大多地处偏远、面积较大,地形较为起伏,担心能否完成旅游,所以世界自然遗产地应针对老年人出游产生的各种顾虑,开发出让老年人出游无任何后顾之忧的旅游项目。这样才能把老年人的出游可能、渴望变成行动。也才能使自然遗产地的游客源源不断持续增加,不断增长。

3.4 各项设施的安全度、舒适感的不断提高是吸引老年游客的有力保障 无论是联系世界自然遗产地各景区间的交通,还是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应不断提高其安全度和舒适感,这不但是景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升级,也是良好形象的树立和吸引游客的亮点,甚至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设有老年游客VIP服务区,让其出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使老年人把旅游作为真正的愉悦体验和享受。把去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是其首选的旅游目的地和最满意的旅游地。能把老年游客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良好形象的宣传者、推广者,这是对世界自然遗产地最有效的广告和推销。

3.5 智慧景区建设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智慧景区是智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科学管理理论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从而实现景区电子门票的管理;客流的在线统计分析及实时流量告警等服务;景区安全监控、车辆调度及景区实时信息的;虚拟景区建设和景区的宣传与营销等。这既有效地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为游客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促进景区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由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科学保护是其首要任务,而智慧景区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其开拓各层次、各类型旅游项目的保障。所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智慧景区建设对于实现遗产地旅游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小结

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作为商品,经营者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把握好主要的消费群体和争取到更多的潜在消费群体。关爱老人、心灵安慰和身体健康对他们来说同样重要。世界自然遗产地首先要考虑到:在旅游服务上注重人性化和细节化,突出以游客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这是争取老年游客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满足国民对于旅游的高品质享受。愿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有这一优势品牌的同时,更应有世界一流的服务。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景区。

参考文献:

[1]刘爽.中国的城镇化与区域人口老龄化[J].西北人口,1998(03).

篇5

将梵净山价值置于全人类保护之下

梵净山的地质和地貌景观极有典型性,在地球科学上具有极为宝贵的价值。这里生态环境非常好,植被生态是全世界其它地方难以比拟的,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块宝地。梵净山在世界遗产申报中很有吸引力,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等独特优势价值,要充分把这些价值挖掘、整理出来,并将其表现出来,让梵净山的价值不仅仅属于中国保护,更要置于全人类的共同保护之下。

“申遗”让梵净山保护得更完整

梵净山具有申请世界自然遗产要求的全球普遍价值,当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梵净山这么好的资源毫无疑问是需要开发的,但是从全球和长远角度来看,还是要舍弃一些眼前资源利用的价值,把保护始终放在第一位。目前,梵净山已经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果能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将会得到更严格的保护,通过世界自然遗产这个渠道,学习国外先进的保护经验和模式,让梵净山保护得更完整。

梵净山完整的生态系统与当地百姓的保护密不可分

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当好,地貌的形成也具有独特性,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梵净山的生态系统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与当地百姓世世代代的保护有很大关系,当地百姓对他们所处环境的认识,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个地方要长久地保护下去或是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就需要这样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重视对梵净山研究成果的发表

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过程中,要重视研究成果的发表和长期的基础研究。已经有不少人对梵净山做过研究,但大多研究成果只装在研究者自己的脑海里,没有发表出来。高质量的有价值的有助于专家更好地了解梵净山,进一步增强全球对梵净山的认识。此外,还需要对梵净山的解说内容及设置做一些补充工作,要考虑其合理性,进一步增强梵净山景观的和谐性和完整性。

认清遗产本质 合理布局遗产地产业

如果不了解梵净山的生态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理意义,就很难对它有新的认识。希望可以针对梵净山动植物的多元性价值重点研究,保护好其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目前一些世界遗产正因为“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等错位开发而在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受到破坏,希望当地政府要认清遗产本质,合理布局遗产地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对景区的定位,生态环境的独特性要提高重视,加强基础性研究,进一步得到国际认可。

梵净山独有生态环境系统核心价值凸显

梵净山在云贵高原上突然拔出2400米左右的高度,这一高差意味着梵净山的价值依存所在。从植被来说,山脚是一个植被,山上是一个植被,这样一个垂直带就是人与自然最基本的植被生态系统。在这个独有的生态环境系统里,孕育了适合在这里生存的黔金丝猴,以及其它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使整个梵净山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珍惜濒危动植物为基础的核心价值更加凸显。

梵净山是保存了众多物种和地质景观的特殊地带

梵净山的主要特点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它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在武陵山系统里面形成一种高适中心,奠定了它在这个区域,在生物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和重要性。第二个特点,梵净山属于一个常态地貌,不属于贵州普遍的岩溶地貌,这种常态实际上代表了地带性植物的正常分布。经过数代人的保护,使这些常绿阔叶林的延伸状态和原始状态(的保存)至少在中国来说是不可比拟的。第三,梵净山周边都是一个岩溶环境,这与一般的常态地貌又有不同,比起一般的中亚热带交错区,梵净山的生物发展和独特性更强。总体来讲,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以及在整个地质构造上来说,梵净山是保存了众多物种、地质景观以及风貌的一个特殊地带。

扩大保护范围 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

2013年,贵州已经把梵净山列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4年组织国内国际的各方面专家前往进行科学考察,国内国际专家对梵净山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14年,我们已经把梵净山的申遗资料上报住建部,下一步将针对梵净山的资源、边界进行治理,进一步完善措施,扩大保护范围。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

美国学者乔治・卡特林 (Geoge Catlin) 是最早提出“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这一说法的人。他在1832年的外出考察中看到在美国境内有许多野生资源、土著文明、原野都由于建设的需要而被破坏了,为此深感担忧。他针对看到的这些被破坏的现象谈到“保护这些并不难,仅须国家采取一些保护规定,将一些区域划为一个大公园。一个国家公园,里面有野生资源也有人,保持里面各类资源的原貌,严禁在里面随意进行开发,以给人自然的美感”。不久,这一词汇就相继在不少的国家得到使用,虽然各自的具体意思有些差异,主要含义都是指生态保护区而言的。

一、国家公园的价值

国家公园是为人类感受自然和休闲而设立的有着社会意义的大众性生态资源公园,它的有关管理活动都有可靠的理论支持。其作为一种大众化福利措施的运行载体,为人们的业余休闲提供了充足的自然空间。在现今注重生态建设的大环境中,划分国家公园有着不同凡响的政治意义。

国家公园这一说法自从在1832年被提出以来,其在享受“大自然美感”、保障“人们自然休闲”、增强民众自然意识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逐渐得到各国的认可,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很大的国家公园潮,使国家公园在120多个国家与地区中相继涌现。由国家公园这一说法产生的背景来看,大众对于野生资源的原始保护和自然生态休闲需求是其兴起的深层动力,而这一说法能够维系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各国在规划上对于设立国家公园所给予的大力支持。

二、国家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国家公园的区域划分、管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生态关注度、公益化倡导程度、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环境保护程度等因素。由对旅游管理的相关调查看出,各国对于旅游管理呈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注重旅游有关资源的市场化的运作,充分发挥对各类景区的监督作用,引导他们正常地发展;二是,许多国家从自身的文化保护责任出发,逐渐重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扮演着历史文化保护者的角色,公益化倡导程度大幅提升。这样一来,可给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作为空间,有利于国家公园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三、国家公园旅游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遗产资源,这些遗产所在地的国家级标签地行动和相应的保护措施与法规,已逐渐得到重视与落实。但这些遗产所在地管理的公益化程度还不高,有的地方管理分散,一些法规的内容还不够完善,致使相应的执行力不强,没有很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四川、山西等地刚设立不久的一些国家公园试点,也存在着上面提到的问题。综合来看,我国自然遗产地的旅游管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制度保障不健全、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规范化意识、以及管理程序混乱等方面。总之,在部门管理与产权上的规制不清晰是导致我国自然遗产地治理效果差的主因之一;而价格规制、质量与数量规制、教育规制、环境规制等基本层面,存在着中央与地方、部门与地方、地方与企业的多元格局的权益博弈,对门票经济的追逐,导致自然遗产的公益性价值流失。

所以,为了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的自然遗产,迫切需要对各个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进行统一管理。经全面分析我国自然遗产的不同种类、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态休闲需求、旅游自然化意向、以及现行制度等层面后,认为可以采用国家公园模式来治理自然遗产地。在治理中选择“中央部门直管”的方式和“由零起步、分部纳入”为主的发展措施,具有明显的中国治理模式特色;而在形成国家公园旅游规制体系中,将保障野生资源原貌、维护自然系统健全、为人们休闲提供满意服务确立为目标,是我国关于生态保护政策在国家公园管理中的集中体现,由此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在自然遗产地旅游规制方面的的进步。

四、国家公园旅游管理的发展建设思路

在国家公园旅游管理中,宜于采取以下的思路:以保护生态、维护生态系统健全的有着我国特色的自然环境理念为方针,以环境保护、生态教育、技术开发与自然休闲为主要方面,积极引进先进的理念,改进管理方法,把区域自然保护的所有要素都列进管理范围,把国家公园彻底放在社会的监督之下,采取公众化监督和严格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以做到无害发展、持续发展、低消耗发展。具体就是将自然资源和人们休闲二者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管理吸引公众,让关注生态发展与对自然休闲感兴趣的人们逐渐进入,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与接受他们的监督。同时深入挖掘区域内独特的自然资源,把良好的自然资源加工成生态产品,从而促进附近区域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布置方面,按照“游于内、居于外”的原则来做布置,以“行、住、吃、游、购、玩”为中心进行资源分配,在周边城镇建设公园管理服务设施和旅游所需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服务设施,为游人提供与自然景观协调、安全方便的服务,减少对园内原始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影响。让区域内的职工群众和企业参与旅游服务、文化娱乐业、旅游产品、通讯物流、旅游地产、综合贸易等产业发展,实现转岗就业和转型发展的目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保护和保护下的合理利用,使之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和美丽的中国样板。

五、对国家公园旅游管理模式的借鉴

经过对国内外知名的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和保护制度的认真调研考察,发现世界各国因国情的不同,国家公园的旅游管理也不同,由整体看,主要的类型有以下3种,横向管理型、地方自治型与联合管理型。经对这些管理类型进行分析,找出了它们所具有的一些共同之处:一是在所有权上,将国家公园看成是全民的资产,以公产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与开发,一切从维护全民利益来考虑。二是在管理思路上,设立统一规范的组织部门与健全的管理体系,在保证政府一定投入的前提下,吸收社会各方的闲散资金,以拓宽资金渠道。三是在中心任务上,各类型均是以保护环境为国家公园的主要任务,保证符合相关标准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考虑休闲、教育等不同功能,尽量减少旅游开发,各国在国家公园中心地带以外允许用于开发的面积各不一样,瑞典是25%、法国16%、美国7%。四是在管理模式上,进行管理和经营分离,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主要负责资源保护和公共服务等,公园内盈利性商业服务等通过特许经营方式进行招标。五是在监督机制上,强调公众和社区参与,将社会大众和地区居民纳入监督体系,保证监督机制具体有效。

参考文献:

[1]张海霞,汪宇明.旅游发展价值取向与制度变革: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8).

[2]陈耀华,黄丹,颜思琦.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J].地理科学,2014(3).

[3]李经龙,张小林,郑淑婧.中国国家公园的旅游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

篇7

站在施秉云台山印斗阁的观景台上,眼前沟壑丛生、奇峰矗立,奇特的白云岩喀斯特景观映衬在青山绿水间,犹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耳边溪流淙淙、鸣蜩、松涛阵阵,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云台山景区位于施秉县城北部十余公里处。今年6月23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云台山为主体的“施秉喀斯特”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让施秉原本重点打造的全省“100个旅游景区”之一的云台山-杉木河-黑冲景区更具含金量。

一张响亮的世界名片

施秉喀斯特完全包含在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云台山景区、杉木河景区和杉木河水源涵养区内,其总面积282.9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02.8平方公里,缓冲区180.15平方公里),以峰丛峡谷喀斯特最为典型,是全球热带、亚热带白云岩喀斯特最为典型的范例。

早在2008年,施秉就踏上了申遗之旅。当年7月11日,云台山景区被列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预选地之一。

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科考专家前往考察,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这里,有坡陡谷深的峡谷、绵延起伏的山峦、险峻的脊状山岭与奇特的柱状峰丛,加之完好植被和终年云雾缭绕,反映了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生命记录、地貌演化、地貌形态、自然地理特征。

据专家介绍,施秉喀斯特发育是在5.7亿年的古老白云岩岩性基础上的锥状峰丛峡谷喀斯特,保存了完好的白云岩喀斯特地质地貌、洞穴、地下水网系统和生态系统,丰富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类型,在“中国南方喀斯特”谱系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国际著名喀斯特专家史密斯考察后曾高度评价,施秉喀斯特具有超乎寻常的自然现象或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价值,施秉喀斯特的加入将更有利于全面理解整个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地貌多样性。

不仅如此,景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地理演变过程中许多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熊康宁教授通过研究发现,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区的高等植物中,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动植物分别有41种、26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重点保护植物分别有35种、15种,物种资源极其丰富。

熊康宁认为,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区是亚热带喀斯特地区重要的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是对野生生物实施就地保护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

依托“世界自然遗产”这张名片,施秉旅游业正持续升温,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一幅宏伟的旅游蓝图

未拿到“世界自然遗产”这个金字招牌之前,人们更多记住的是施秉杉木河的水。每年夏秋两季,无数游客前往体验“矿泉水上的漂流”,使施秉获得“中国漂城”的形象定位。

“过去单独依靠漂流发展旅游,事实上造成了施秉过去的旅游旺季过旺,淡季过淡。”施秉旅游局局长舒忠平告诉记者。

如今,施秉抓住重大机遇,摒弃过去“一水独大”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施秉喀斯特的品牌效应,山水资源并重,将原先“中国漂城”的形象定位换成“奇山圣水、灵秀施秉”,并对未来旅游发展思路进行整体规划,一张宏伟的旅游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百年大计,规划为先。与同济规划设计院合作编制的《施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炉,结束了过去几十年施秉旅游发展没有统一规划的历史。

规划指出,将“一城三区”(县城、云台山景区、杉木河景区、舞阳河景区)进行整体包装,按照标准全力做好施秉杉木河创建国家3A级景区和云台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充分利用杉木河景区、舞阳河景区、县城区水资源,开发好配套旅游产品,并集中力量将云台山景区打造成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精品。

发展旅游,不能只是让游客“上车睡睡觉、下车拍拍照”,需要赋予深度体验,使游客留得下,住得久。

为此,施秉加快由观光旅游向参与、体验、度假的复合型旅游模式转变,构建以休闲度假、施秉喀斯特风光、民族文化体验为特色多种主题、多日游的旅游产品体系。

依托云台山景区资源丰富、空间广大、城乡互动的特点,开发四季游、夜间游、重复游等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内容与游客体验。

规划建设集文化体验、民族工艺(旅游商品)展销、科技创意体验、特色饮食文化体验,以及游客服务中心、景区管理中心、景区展示中心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饭店、商务酒店及乡村旅馆,形成高中低档位的服务接待点,不断增强旅游服务功能。

随着余凯高速等外部交通逐渐贯通,凯里黄平机场正式通航,高铁时代即将来临,施秉着力创新旅游合作模式,联袂邻近景区实现抱团发展,在提升知名度和旅游综合效益上实现“共赢”。

以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品牌为引领,加强与周边市县合作,培育“一山(云台山)、一水(舞阳河)”为核心,“一城(施秉县城)、一寨(西江千户苗寨)、两镇(镇远历史文化名城和黄平旧州古镇)”为依托的贵州东部重要旅游目的地,构建“雷山―凯里―西江―施秉―镇远”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城镇为互补的一条精品旅游环线;

合作构建“广州-凯里黄平机场(施秉)-贵阳-桂林-昆明-曼谷”世界级的国际旅游线路,积极与周边省区联合推介跨省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开拓入境客源市场。

山与水的碰撞,在施秉大地上正上演一场激越的交响。

一个矢志不渝的坚守

“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环境是云台山景区最大的资源和优势,保护好施秉喀斯特的生态环境是构建云台山景区最大的红利和机遇,也是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关键点。”施秉县委书记彭世平说。

实际上,从2008年全面启动申遗工作起,施秉就特别重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了配合申遗,城关、牛大场、白垛、马溪等4个乡镇都设置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通过明确专人保洁、层层签订责任书等方式切实抓好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对遗产地村寨垃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清运,同时还设立了景区资源保护点,并与各村寨签订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责任书,每年进行评定,对先进的村寨、自然资源保护积极分子进行表彰,最高给予5000元的奖励。

“施秉自然遗产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只有矢志不渝地守住青山绿水,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我们的旅游业发展才能可持续。”副县长陈国胜告诉记者,“今天的施秉已经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使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且子孙后代也将有机会看见这些大自然留下的宝贵财富。”

站在新的起点,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机制。

――通过设立施秉县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建立以遗管会执法大队为执法主体,公安、工商、国土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队伍,加强对景区的日常巡逻和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从源头上制止破坏水体资源、植被、开山采石等违法行为,使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建立一个集科学观测、环境监控以及信息统计为一体的技术先进、应用广泛、性能完善、安全可靠、运行可靠的环境监测站,实现遗产地空气、水环境、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测。

――争取省、州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探索解决景区资源保护与群众生存发展等矛盾的有效措施,争取世行项目、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财政“一事一议”等资金,发展一批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着力改变景区群众的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施秉喀斯特的破坏。

篇8

户外探险观察员评论:

当人们还在担心少林寺“中国丹霞”等世遗新宠坐地起价的时候,广东丹霞山已经明确表示了涨价的意向。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广东丹霞山管委会主任黄大维从巴西利亚世界遗产大会捎来广东丹霞山,湖南出山,贵州赤水等六个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喜讯的同时,表明任何景区的门票都是与其价值相关联的,随着以后对丹霞山的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力度加大,肯定有些成本会要相应增加,一流景区肯定是一流价格。听闻此消息,笔者认为这番涨价宣言于有意无意间扭曲了景区收费与世遗保护之间的逻辑关系。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文件成为世界范围内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认定“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其初衷正是意识到了这些世界遗产的不可复制性,意欲以国际保护和国家保护相结合的形式,为保护这些遗产提供经济,科学和技术支撑。我国是这一公约的积极响应国,现拥有世界遗产地40处。

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是我们后人的责任没错,但这并不是说相关成本就该全部由游客分担――这且不说门票价格可能不仅包括维护成本,还留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更何况世遗保护和门票涨价之间并无必然关联,反倒可能构成矛盾关系。所谓加大对景点的保护和建设力度,谁知道是为了迎合旅游市场和部门利益的需要,还是全部用于景点维护本身?如果建设就是为了收费盈利这和世遗保护有何关系?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些地方热衷申遗,并非对于遗产保护有多在乎,而是希望将“世遗”作为一块招揽游客的金字招牌,以及当做涨价的“必要条件”,此前,申遗成功的福建土楼,湖南张家界,湖北武当山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价,有网友直呼“世界遗产大会成了菜些景点的涨价批准会”。

我们并非反对市场化经营,毕竟,适度的旅游开发在保障游客安全提升游客服务质量等方面功不可没。但是我们越来越发现不少景区都患上了重开发轻保护重商业轻公益的“通病”。

一味地想着如何赚得盐满钵满,而不去思考我们能给后人留下什么,这显然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初衷南辕北辙。

一流景区是否与一流价格构成直接对应关系呢?悉数国外诸多知名景点,日本富士山,意大利万神殿,巴黎圣母院等都向公众免费开放,难道这些地方就不“一流”了吗?在我国,逢个山青水美的地方都会修条公路,砌道围墙,立个大门就开始收费,颇具“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要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的山贼范儿,上个月副主席蒋孝严批评,大陆景点观光费用非常高,寺庙等历史景点和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自然景区,要么是老祖先留下的,要么是自然创造的景色,是中华儿女共同享有的,不应收取高额门票。在台湾,景点往往低收费甚至不收费。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马上做出回应,一边承认蒋先生所言不虚,一边表示将实行免费开放或低票价,满足民众旅游消费需求。对于部分景区不顾禁令,门票价格相互攀比,过快上涨及越权定价,擅自涨价等行为,也将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