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计算机专业应用8篇

时间:2023-12-15 10:09: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计算机专业应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专业应用

篇1

高校持续进行教育改革,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而实现人才质量培养的关键就是保证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协调。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不断加大招生力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学生培养成适应时展、广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高校在教学与教育工作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力培养,使学生创业能力与就业能力大幅提高。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猛增态势,然而高校中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却呈现出不断下滑趋势。很多高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重视理论、不重实践的现象,造成毕业生眼高手低,在参加工作后对简单的软件及硬件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因此,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时展对这一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策略

2.1建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断完善

要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首先就需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对实践教学体系加以不断完善,形成集专业应用能力、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完善过程中,要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加强实验课程建设、加大实践能力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等几个方面入手。

2.1.1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对于所有专业教学工作的侧重点及发展方向都具有决定性作用,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观念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质量是核心,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未得到足够重视。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下,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这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具有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对所学知识能够合理运用、对新知识能够主动学习的人才的培养。在原有教学方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践及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巩固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1.2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首先,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多媒体形式加以充分利用,不仅可以将信息量进一步扩充,同时还可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及实际操作进行演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另外,在课程建设中要建立具体项目训练体系,利用程序设计、网站建设、计算机维修等实际项目促进学生的认识与学习,使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同时也为学生在参加工作积累相关经验,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实用技术为主的选修课程,如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2.1.3加大实践能力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计算机实践教学对于整个计算机课程来说属于关键环节,对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极为有利。同时,计算机实践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向学生讲明社会需求和个人期望之间的不同,培养学生正确的实践学习理念,促进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对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有更清晰的认知。

2.2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具体方法

2.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计算机专业师资力量

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计算机专业教师本身就应具备较强的知识素养与专业技能,对社会发展及企业需求有充分了解,以便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同时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正确而有效的指导。另外,在教学中,高校可联合企业建立教学项目,邀请企业中优秀技术人员来校交流与教学,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使学生对这一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

2.2.2对学校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经常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对教师教学积极性加以充分调动,使教师主动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式。同时,要对学校的网络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将网络辅助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对教学工作发挥重大辅助作用。

2.2.3丰富学生课余活动,使学生主动提升自身实践动手能力

高校学生一般具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如果能够对这些时间加以充分利用,组织学生丰富课余生活,不仅可以避免大学生因自制力弱而沉浸在网络游戏中等不良现象发生,同时还可利用计算机维修小组、网页设计比赛、程序设计大赛、发明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移动互联终端;计算机专业;应用措施

在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网络,随时随地上网成为人们的普遍诉求。移动互联终端具有尺寸小巧、携带方便、能耗较低等特点,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上网服务。将移动互联终端引入到中职计算机课堂,既是一次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也是信息时代下对教育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文章首先概述了移动互联终端的教学应用目标,随后就如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中提高其应用成效,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移动互联终端的目标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兼顾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学科,随着专业学习深度的逐渐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疑惑、问题,移动互联终端则为学生提供了帮助和支持,对于专业学习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帮助。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移动互联终端的应用,可以达到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

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要想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从生源质量上来看,中职学生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且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很多学生虽然接触过计算机,但是主要以游戏为主,对于专业性的知识知之甚少。在进入中职后,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要从头开始,先学习基础知识,奠定牢固基础。目前,智能手机在中职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率几乎达到了100%,同时,中职学校也接入了无线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上网服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如果遇到超出个人知识范畴的内容,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智能手机进行问题查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2.帮助学生快速提升专业能力

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需要进行本专业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例如建立网站、语言编程等。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遇到问题,还可以及时向教师请教,但是如果是课后遇到问题,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这些专业性问题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利用移动互联终端,可以组建学习兴趣小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甚至是教师都可以加入进来,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或是提出专业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由其他同学或是教师给予解答,这样就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大大提高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授课,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点,或是在线回答学生的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等,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二、移动互联终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重视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到移动互联终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不能正确使用PDA、智能手机、上网本等移动互联终端,因此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时,不提倡甚至不允许学生使用这些移动设备,受此影响,移动互联终端的价值也就无法体现。因此,通过开展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并且发挥移动互联终端在专业教学中的充分利用。另外,教师自身也应当关注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消息,包括现阶段企业招聘过程中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等,进而以此为依据,不断的调整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一些移动互联终端促进教学效果的视频或资源,提高个人教学能力等。

2.课程体系优化

将移动互联终端应用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需要教育人员针对课程体系做出优化编排,在基础课程与移动互联终端课程上合理地编排,避免学生处于单一的学习环境下个人综合能力退步。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软件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观察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技术解决方法来避免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混淆。中职教学不同阶段在课程编排的优化原则上也要体现出差异性,随着教学计划不断深入进行,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提升也要体现在其中,同时增大实践操作类教学的比例,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过渡时期,在知识掌握水平上也能够得到提升。

3.助力社会实践指导

中职学校以培养社会紧缺的技术型人才为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后,通过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从而在毕业后可以顺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以往在信息极其不对称的环境下,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实习机会。如今通过移动互联终端,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当前市场用工企业需求和本专业的一些最新动态,从而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在实习中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总之,移动互联终端能够实现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作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既要正确看待移动互联终端在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要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强化监管力度,确保移动互联终端真正在促进学生专业提升方面发挥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由单一的数值计算扩展和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面向大学90%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相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了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在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设置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以专业为平台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并构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计算机必修课+若干计算机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案[1-3];也实施了按理工、文史哲法教、经济管理、艺术等课程体系设置的分类教学[4-6]。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更具有合理性的课程体系设置。

1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公共课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类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和简单应用;通过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了解一种计算机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规则、语义、结构以及程序的编辑、调试和运行。在此基础上,各专业再根据自身特点在适当的学期开设部分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笔者认为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1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笔者注意到在某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到“学生应获取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在该专业“教学进程表”中,第一学期专业必修课为学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学期开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五门“程序设计类”语言选修课(每门课程3.5学分,63学时),并开设包括“数据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等7门“应用技术类”选修课程(每门课程3.5学分,54学时),并要求“每名学生至少修读3学分的计算机模块课程,根据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应优先修读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显然,培养方案中“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是一个模糊概念。另一方面,把除“计算机文化基础”外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则说明其中的任一门课程都不是必需的后继课程。如果某学生在学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后,又选且仅选修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或“网络技术与应用”课,仅表明该学生只具有“一定的”应用计算机的基础。出现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1.2基础培养与能力培养相脱节

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多数学校在“通识与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但有不少专业在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中没有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明确要求,仅要求“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等。如某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培养基本规格要求”中仅有“熟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的要求,但在“学科大类教育平台”的“本学科大类必修课程”中开设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也有不少专业在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别强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在后继课程中有多少课程涉及计算机(特别是基于“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以及这种能力培养的程度都不得而知。如果在后继课程中很少有课程涉及基于“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或这种能力培养的程度不足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相比之下,把“程序设计语言”设置为选修课的做法可能更加合理,这样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增加学生精力的有效投入。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仅仅表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依赖于后继课程或实践对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因此,只有在后继课程中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应用计算机的条件和机会,才有可能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分类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指借助于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可分为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过程和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过程两种。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建立实际问题的抽象模型;构造求解抽象模型的算法;编写实现求解算法的计算机程序;编辑、调试、编译和运行计算机程序;由程序运行的输出获得所需的结果。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为:运行相应的应用软件(对于一些行业专用的通用软件,使用前要进行必要的系统设置);选择应用软件提供的相应功能;输入或选择相应功能所需的实际参数;获得相应的结果。由上述借助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看出:1)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产生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过程,而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则是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2)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而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说明为依据。3)具有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开拓、发展和创新计算机应用的基础。

借助于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表明:1)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和“程序设计语言”课为培养具有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具有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2)如果仅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定位于培养具有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的计算机应用现状来看,为学生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的必要性不大。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可分为两大类,即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或称事务处理),所以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划分为两类四种,即一类为数值计算能力,另一类为数据处理能力,每一类再划分为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应用能力和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应用能力两种,即可分为以下四种:①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②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③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④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p#分页标题#e#

基于上述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分类,各专业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为本专业的学生确定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类型,在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上,在后继课程中为学生设计符合本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类型的课程,使学生所具有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所学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现状,以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相一致。不同专业或不同培养目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应该有所不同或有所侧重,使本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特色。

3基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分类的课程设置

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一定类型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确定了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类型后,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设计出与培养相应计算机应用能力类型相适应的课程。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一样,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可分为两类,即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应为:1)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之间密切联系、目标一致;2)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应有所不同;3)在原则1和2的前提下,以选修课的形式达到同一专业培养具有不同能力类型学生的目标。具体的课程设置应由专业院系提出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再由负责计算机教学的部门根据能力需求,与学生所在院系协商并最终确定。

以下按计算机应用能力类型分别给出培养不同能力类型的基础课程设置建议。

1)对于应具有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由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得到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选择或构造求解抽象模型算法的能力;编写实现求解算法的计算机程序,编辑、调试、编译和运行计算机程序的能力。所以,对于该类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有较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议为该类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学建模”和“计算方法”等课程,分别承担计算机操作、程序设计、建立抽象模型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并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的时间和顺序。

2)对于应具有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相对于应具有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而言,区别在于其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不高,但应掌握数学软件的使用。所以,建议为该类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学建模”和“数学软件”等课程,分别承担计算机操作、程序设计、建立抽象模型和算法实现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并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的时间和顺序。

3)对于应具有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相对于应具有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而言,涉及的算法较简单,但对数据的组织和基本操作较频繁。所以,建议为该类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和以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系统及应用为基本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基础”[7]等课程,分别承担计算机操作、程序设计、数据组织和数据操作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并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的时间和顺序。

4)对于应具有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则应重点培养学生以所学专业事务处理为基本功能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建议为该类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以所学专业事务处理为基本功能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两到三门(最好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分别承担计算机操作和用计算机实现所学专业事务处理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并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的时间。

4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课程的内容应服务于学生应具有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传统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与调整,如把“数学建模”“、计算方法”和“数学软件”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8],为学生提供能够体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全过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从面对实际问题到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到相应算法的计算机实现的全过程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有基础是不够的,只有紧密结合所学专业,在后继课程和实践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反复多次的运用和实践其所学基础的机会,如把专业课程和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5结语

篇4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3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步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因此,现代社会与市场更加迫切的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的优秀人才,才能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这种迫切的需求促使中职学校更加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但从目前来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并没有取得预期理想的效果,导致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实践,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与建设。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状

1) 学生的兴趣不够

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前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并不浓厚,或者说学生并没有真正重视计算机能力的真实效力。大部分学生从主观上认为基础的计算机能力就是会运用熟练的打字,会使用互联网的基本功能进行学习和工作。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主观意识,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计算机的真正效力,还有了解计算机基础所包含的内容。

与此同时,众多中职学校也没有真正重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课时少,没有统一的考试评价系统,通常都是任课教师随堂考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考试题目,而且通常只考操作,不考理论,题目也是平时做过的。

在这种背景下,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其通常认为自己平时的计算机操作已经能够应付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加上没有严格考核制度的支撑,学生也不愿意主动积极的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

2) 教学方法落后

此外,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也相对落后。这一点尤其针对于部分规模较小、发展程度稍弱的院校。

首先,学校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导致学校并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倾斜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就导致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能使用的教学资源差距过大,不但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教师的发挥。

其次,部分教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也并不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导致教师的不重视。其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热情不高。在多数时候,教师的教学计划得不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进而降低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兴趣。基于此,计算机教师并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因此只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提高。

3) 实践操作不够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计算机技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巩固与提高。但从目前来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缺乏实践性,导致学生无法在教学中获得真实的提升,同时也无法感受到计算机能力的实用性。

由于开设课程的课时少,通常每周2课时,课堂上只进行简单的讲授教学,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这就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练习。但是,据调查显示,当前部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逐步失去奋斗的动力和意志,旷课、早退等现象屡禁不止。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不愿意花费课余时间进行计算机练习,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中,课余时间更多的把时间花费在上网玩游戏上。

基于此,学生缺乏实践练习的机会,也无法在实践中感受计算机的真实能力,无法将计算机能力运用于自身的专业中,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激情。

2 如何推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

1)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本质上说,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推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发展,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让学生真正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合理的教学计划,才能确保课堂教学得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

因此,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动力?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专业入手。虽然部分学生对非专业课程漠不关心,但其对于专业课程是相对重视的。教师要将计算机基础与学生的专业相互融入,让学生感受到学好计算机基础对于未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以旅游专业为例,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PPT、视频,开展更加生动的讲解练习,让学生产生学好计算机基础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动力。

其次,从课程发展与建设的角度而言,学校需要进一步规范《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制度,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压力和动力。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成绩以教师随堂考试为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不需要复习也能够顺利通过考试,这对于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并没有巨大的助益。因此,学校需要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需要从理论上升为实践,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与能力进行考核。基于此,学生才能真正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努力,并且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得到提高。

2) 改革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改革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后,教师可以在基本的教学讲解后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的习题进行实践练习,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处于PPT软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PPT软件来介绍自己或者自己的爱好以及梦想。在课堂中,教师抽选学生来到讲台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进行简单的讲解。

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获得的认知通过实践操作表现出来。同时,学生为了赢得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的尊重也会更主动积极的学习和努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力和兴趣。

又如,在研究Excel表格的使用时,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教师给予学生特定的案例,要求学生利用Excel软件将班级学生的期末各科成绩进行录入、分类和筛选,不但要按照成绩的高低进行排列,还需要筛选出90分以上以及70分以下的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图表的制作。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就需要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个人的观点,并针对其他同学的提问进行思考和解答。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师摆脱了大量的赘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主动的思考与探究中获得更深刻的认知。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让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 扩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虽然在中职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众多学校已经逐步改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也开始利用网络教室进行授课。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有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实践教学的比例相对不足。

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扩大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大的提升。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安排与设置上进行合理调节,要在教学资源上进行合理的分配,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的基础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改革作业的设计,通过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实践,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最后,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的知识库也要更新,与时俱进,然而,学校提供的继续教育的机会并不多,教师多数是依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去教授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导致了教学的有效性不高,也导致教师的意识和观念不到位。这就需要学校从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学校要组织非专业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要能够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更有质量的课堂教学。此外,学校需要对教师的意识和理念进行培养,必须要树立教师的师风和师德,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开展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教师重视这项工作,并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有效性。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推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当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现状,并通过实践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策略,逐步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获得更真实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改香.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探索[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4).

篇5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 中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05-01

一、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意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85%,中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对的主体就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旨在学习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办公应用软件和网络等相关知识,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生活和学习等实际问题,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中高职学校陆续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加入到非计算机专业授课计划中,如今各中高职学校都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并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计算机能力越来越被社会认可,中高职学校为顺应社会需求对学生采取一些强制考级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教材和设备。当前许多高中职院校在选用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结构以及教材的结构模式都不大适应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需求。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材的应用性、实践性、创造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毕业后对就业岗位的更新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

2.2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应试模式。目前大部分中高职学校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之前必须先获得一份能被社会认可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基于这种考虑,学校在考核授课教师业绩时往往会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挂钩,教师在面对这种通过率压力时,往往不得不临时放弃对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学生为了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又不得不更加关注考试相关内容,再一次错过了对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导致好多学生除了会做考试题目、打打游戏、聊聊天之外,电脑对于他们来说毫无其他作用。再者,由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异常迅猛,而我们计算机的教学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致使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不到,而讲授的知识不感兴趣,这是我们计算机发展的悲哀,也是应试教育的悲哀。

2.3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纵观刚入校的新生,由于地理区域和家庭环境的不同,他们对计算机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加大了教师课堂授课的难度,如果继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会认为这个课是在浪费时间,讲的都是很简单的知识,他们对上课毫无兴趣,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对于没接触过电脑的学生来说,上课学的都是新知识,如果再碰到老师跳跃性的讲解,掌握就存在一定的困难了,这样就会使他们对计算机产生畏惧感,缺乏主动性,对计算机方面的培养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

所以,在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讲授中,必须有针对性地讲授,既要解决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的问题,又要满足一部分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要求;或者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上灵活一些以适应不同层的学生需求。

2.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目前很多中高职学校由于机房配置问题,往往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很多情况是上完一次或数次理论课之后才上一次实验课,学生理论课上听懂的内容,到了实验课上往往就无所适从了,而且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也不尽合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院校要高度重视中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培养

首先,作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院校,应把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之一,高度重视中高职学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师资培训、新式教材的采编、教学及实验设施的配备、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使之成为中高职学校大学生所具有的优势、特色。其次,教育和引导中高职学校大学生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已成为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是以技能为特色的中高职学校大学生的立身之本、优势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创新教学模式

(1)实施分层次教学。新生入学后,可以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组织一次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情况以及不同的系别将学生分层组班,对层次低的班级应适当增加一些课时数,尤其是上机实验课时数。每个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本教材教学,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应有所不同,初级班的教学内容需要更细致具体,这样有利于基础稍差的学生理解、消化。而且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能力相近,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差距不是很大,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兼顾到大多数学生求知的需要,使处于弱势的学生通过努力实现从弱势进入优势的可能,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的竞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进行分项目阶段式集中性教学。根据当前中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过于分散、实验条件一时无法根本改善的现状,可依照专业需求,把计算机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项目,分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集中性教学,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与实验资源,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目标,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通过自学去提高。

四、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还要认清形势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行改革尝试,建立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段秀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2(05).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基础课程;改革;创新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改革与创新的背景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电子产业、软件产业等不断的在进步,,而计算机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局限于计算机专业的人员,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已经普及到人们工作、生活当中。因此,任何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将会使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加的顺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说是各大院校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训中应该切合实际,与以后的职业生涯有关,旨在塑造一个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是使各专业人才步入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关键一步。

二、中职学生现状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大多数中职院校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等比较薄弱,对学习计算机缺乏该有的兴趣。甚至在以往的生活中对计算机知之甚少。再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而言,它不是必须学习的课程项目之一,而且这些专业的老师缺乏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深刻认识。时代在发展,软硬件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在智能化的时代中,,从车辆系统,防空系统,小到电子商务等都充斥着计算机技术,这些工作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实践,可以使很多中等职业院校中对计算机专业并不重视的学科得到一定的培养并提升计算机的处理能力,甚至使这些学生学会从计算机入手,更好的获得网络渠道的知识,加强对信息处理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重在实践,它能够赋予学生一定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甚至有能力者通过计算机来解决专业知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通过集体的合作一同探讨学术性的问题并得出解决措施,这一点在学习之别重要,甚至为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出了良好的开端。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改革与创新

(一)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改革与创新一般都分为两点来谈。一是通过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与使用,培养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更有甚至能够应用一些比较简单的互联网知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整体的认识,使自身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二是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等上机实践操作,这些实践的操作能够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计算机的魅力,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可能使他们养成主动探索学习的精神。例如对于中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在WORD、EXCEL等教学中,引入专业相关常用的财务报表等办公文件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更好的练习文字表格等处理能力。对于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图形文件处理软件的教学中,可以选用CAD软件,掌握计算机软件AutoCAD能够方便这些学生绘制机械相关图纸,再使用AN-SYS、UG等软件,便能够得到三维的视图以及结果的性能分析,这对于传统的手工绘图以及经验分析有着极大的创新。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导向,旨在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前提下,应多注重循环教学,多多训练,才能使学生更牢的把握计算机技能。而老师们也需因材施教,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忘提高自身的不足,与学生共同学习计算机技能。

(二)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手段也已经从以往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转而进入到“计算机+大屏幕”的数字教学之中,教学的新模式可谓层出不穷。在现代的课堂中,老师在屏幕上使用生动的动态演示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通过计算机技术,使知识生动的解构和合成,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在课后也能回味无穷。在课堂下,同学们可以通过微课、MOOC、“雨课堂”等手机app对课堂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对新知识进行预习,这大大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以往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看重的是结果,却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老师们在课堂中以知识传授为主,整堂课下来都是在讲枯燥的知识,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收的差异性,以及各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更倾向于对动态知识的接收,而拒绝一味讲解的纸面知识,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1.布置任务教学法。老师们对学生提出一定的任务,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提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通过巧妙的设计绘图任务,将要教授的新知识点蕴涵于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在计算机绘图的实践过程中找出问题,并使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通过网络渠道,主动探索并发掘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了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说,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遵循了知识延伸的连续性,其教学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方法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这种布置任务的教学方式有些传统,但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上面有着不错的效果,老师应与同学一同探索,这样才能更好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的教学中,老师巧妙的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历史上的经典,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实例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集体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并为以后的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在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学生使用word等软件对生活中具体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与探索的能力,从而为该公司提出相应的建议。3.分组竞赛法。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竞赛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进行讨论和自主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每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各小组打分并给予表扬,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竞赛法,让每个小组完成不同作品的设计制作,完成后各小组统一进行评价,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通过这种教学法,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

[2]翟哲.《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重在实践应用的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04).

篇7

[关键词]云计算;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321-01

云计算是什么?根据Wiki 网站上的解释,“云是指因特网,因为过去一直将因特网画成一朵云”。到目前为止云计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云计算是虚拟化(Virtualization)、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概念混合演进并跃升的结果。云计算是在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和效用计算的基础上提出的,云计算可以降低计算成本,另外还可以提供高用性计算和可扩展计算。云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计算模式,为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1 云计算相关理论

1.1 云计算的定义

什么是云计算,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定义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互联网网络的一种形象比喻的说法。云计算的定义可以分为狭义云计算定义和广义云计算定义,其中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

1.2 云计算的特点

首先,云计算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资源虚拟化并将虚拟后的资源加以自动管理和配置。虚拟化是云计算的主要特征,它实现了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的分离。利用此技术可以将资源分享给不同的用户,另外资源的放置、管理与分配对用户都是透明的。

其次,云计算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弹。通过云计算技术,用户的服务规模可快速伸缩,从而自动适应业务负载的动态变化,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服务器性能的过载或冗余而导致的服务质量下降或资源的浪费。

再次,云计算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在使用的时候,云计算系统通过数据冗余技术和分布式存储技术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另外,云计算系统可以自动检测服务器中的失效节点,并且自动将失效节点排除,这样就可以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最后,使用云计算技术后,用户可以按需服务从而降低用户的成本。云计算按需提供服务,用户可以选择按需付费的模式。运营商以服务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开发平台、基础设施等资源,这样用户就可以不用购置软硬件等基础设施从而为用户节省了软硬件购置和运维费用,并且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修改服务,提高了用户的资金利用效率。

2 云计算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应用

就目前来说,云计算应用已经在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单位得到了初步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在未来,云计算将在我国科研领域与高校得到广泛的应用普及,各大高校将根据自身研究与技术领域的需求来建立云计算应用平台,各大科研机构也会对各下属研究所的服务器与存储资源加以有机整合,提供高效率并且可复用的云计算应用平台,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进而大大提高教学与研发工作效率。

2.1 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

就目前来说,国内的职业教育总体来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这些跟各大院校所处的位置相关,如在东南部经济较发达,东南部的职业院校就有更好的硬件教学资源(如实验室,电脑设备等),还跟各大院校的名气有关,知名的职业院校往往比不知名的职业院校获得的关注度高,所以知名的职业院校也拥有更好的软件教学资源(如:教师更愿意待在知名的职业院校中)。

2,教学资源更新成本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IT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计算机教学对硬件教学资源(实验室和电脑设备)的要求不断提高,各大院校基本每两年都需要对这些实验室和电脑设备更新换代,而这些都需要资金成本,从而给各个职业院校的经济造成压力。

3,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发展,各大职业院校都开设了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并且还把本院校内部的相关课程合并起来,这样就使得软件教学资源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了整合。但是由于距离的关系,硬件资源还是重复利用居多。这个问题造成了互相矛盾的两方面后果:一方面各大职业院校硬件教育资源重复投入;另一面这些教学资源分布的差异化越来越大导致教师教学质量的差异化也越来越大。因此,怎样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合并利用,成了减少各大院校教学成本,缩短各大院校教学质量差异并且提高各大院校教学质量的最大问题。

2.2 云计算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应用

云计算的提出可以将教学中对实验室电脑设备的要求最小化。因为,在一个云计算的网络中,这些教学课堂,实验室,甚至电脑设备都可以从云计算的网络中获得,而各大职业院校之需要提供给学生最简单的电脑终端设备和互联网,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终端上的浏览器通过互联网使用云计算网络中的实验室。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各大院校的设备成本,还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利用网络学习,实验和资料处理。

云计算需要大规模的网络,另外对于资源协调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目前倡导和实施云计算的主要都是几个大公司。由于云计算的资金成本较高,所以现在云计算的大部分项目都是以商业目的为主的应用,仅有少数是针对教育的。就是这少数的针对教育的项目也是在使用大公司的计算机资源的基础上实施的。如果采用现有的云计算方案虽然实施起来更简便,也可以降低短期的实施成本,但就长远来看,这却造成了原有硬件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各大职业院校想在现有的硬件教育资源和教育网络上部署云计算的应用将要面临一道选择题。这种部署方式大致包含如下的步骤:

1,也是现在许多职业院校正在进行的工作:对各大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改造,整合。

2,建设一个新的设备中心,这个中心只需要提供最基本的应用服务,如:终端(可以接入云计算网络的),在此终端上可以运行教学系统,可以访问虚拟实验室系统和应用服务其等。

3,对各大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即设备中心)进行抽象,运用虚拟技术将各个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同时为各个设备中心建立虚拟的云接入点(cloud protal),让它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登陆到云计算网络。

3 结束语

总之云计算的出现,表明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一个新的契机。 云计算对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也将是重大而深远的,云计算今后如何影响教育的发展,如何充分发挥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特点和优势,还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在实践中验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云计算 计算机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005-02

绪论

云计算被认为是继PC、互联网之后可能再一次改写IT面貌的“第三次IT革命”。以PC为核心的第一次IT革命主要解决信息的本地处理能力,大部分的的计算和存储都在本地发生,人们大多数活动都围绕PC来完成,但是信息的分享和交换主要以光盘、软盘等方式为主,信息交换率很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二次IT革命则极大提升了信息的交换和传播效率,尤其是Web 2.0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信息的产生和交互模式,互联网上的信息出现了爆炸性增长。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如何高效的处理并为用户提供快捷有效的网络服务,成为互联网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言“所有的进步都是不稳定的,一个问题解决了,我们不得不面对又一个新问题。”从分布式处理到并行计算再到网格计算,IT界始终没有终止创新的步伐,基于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发展的云计算应运而生,它将彻底改变人们获取信息、软件甚至硬件资源能力的方式。它不仅会颠覆传统的PC桌面软件模式,也会颠覆人们生成软件、获取计算和存储能力的模式。

“云计算”自2007年被提出后,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捧,一时间风起云涌,云计算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已经在一些商业领域得到应用,如亚马逊、谷歌、IBM、雅虎、微软等互联网企业使用云计算平台构建自己的业务系统。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云计算技术也将对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本文主要是对云计算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1.云计算的概述

1.1 云计算的涵义

由于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关于云计算的解释众多,目前对云计算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主要包含两方面:构造上层应用程序的基础是构建底层云计算平台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指在基础设施平台上构建云计算应用程序。总结来说,云计算是利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联合成一片“云”,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按需服务。云计算收集互联网中的所有资源信息,然后供用户利用和检索。同时云计算可以将计算任务分散到大量计算机构成资源池上,使应用系统按需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等。云计算的出现使得计算能力可以进行流通,就像水电一样的商品,区别在于它的流通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

云计算的运行的原理是个人用户运行的应用程序不运行在个人用户的终端设备上,如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网络上的服务器集合体中。处理的对象不占用本地的存储空间,存储在网络上的数据库中。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的管理及维护由提供云计算服务的专业企业负责的。

1.2 云计算的特点

1.2.1虚拟化

云计算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资源虚拟化并将虚拟后的资源加以自动管理和配置。虚拟化是云计算的主要特征,它实现了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的分离。利用此技术可以将资源分享给不同的用户,另外资源的放置、管理与分配对用户都是透明的。

1.2.2弹

云计算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弹。通过云计算技术,用户的服务规模可快速伸缩,从而自动适应业务负载的动态变化,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服务器性能的过载或冗余而导致的服务质量下降或资源的浪费。

1.2.3可靠性和可用性较高

云计算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在使用的时候,云计算系统通过数据冗余技术和分布式存储技术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另外,云计算系统可以自动检测服务器中的失效节点,并且自动将失效节点排除,这样就可以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1.2.4降低用户成本

使用云计算技术后,用户可以按需服务从而降低用户的成本。云计算按需提供服务,用户可以选择按需付费的模式。运营商以服务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开发平台、基础设施等资源,这样用户就可以不用购置软硬件等基础设施从而为用户节省了软硬件购置和运维费用,并且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修改服务,提高了用户的资金利用效率。

2 云计算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1 云计算的教育价值

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系统互联、资源共享等。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受到广泛欢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教育信息化云服务平台的任务和行动计划。教育云服务的发展是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一次机遇,教育云有希望解决“教育不平等”和“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

2.2 云计算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重要性

2.2.1节省学校的教育成本

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它能把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的内存、存储和计算能力集中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并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实用计算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学校不得不经常更新电脑设备,这会增加学校的教育费用。在云计算背景下,绝大部分任务将交给云端(分布式计算机服务器)来完成,用户不用担心硬件性能、软件版本、数据同步、信息安全、存储备份、带宽等各种问题,只要拥有网络和终端设备,就能够像使用水和电一样,随时、随地、随需地利用教育资源,获得教育服务。

2.2.2有利于共享教育资源

我国的教育发展存在差异性,中西部的教育水平远远不及东南部。而云计算平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虚拟资源池,各地各个学校的教师可以在这一资源池中上传或下载教学资源,解决了许多学校资源更新速度慢、利用率低的问题。此外,云计算对学生的合作式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如Google Doc软件可以使学生方便地进行文本的创建、编辑和共享,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的作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3 云计算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就目前来说,现阶段,云计算在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单位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在未来,云计算将在我国科研领域与高校得到广泛的应用普及,各大高校将根据自身研究与技术领域的需求来建立云计算应用平台,各大科研机构也会对各下属研究所的服务器与存储资源加以有机整合,提供高效率并且可复用的云计算应用平台,为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进而大大提高教学与研发工作效率。

3.1 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3.1.1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匀

各大院校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如在东南部经济较发达,东南部的职业院校就有更好的硬件教学资源(如实验室,电脑设备等),此外,还跟各大院校的名气有关,知名的职业院校往往比不知名的职业院校获得的关注度高,所以知名的职业院校也拥有更好的软件教学资源(如:教师更愿意待在知名的职业院校中)。

3.1.2设备更新换代快,增加教学成本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IT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计算机教学对硬件教学资源(实验室和电脑设备)的要求不断提高,各大院校基本每两年都需要对这些实验室和电脑设备更新换代,而这些都需要资金成本,从而给各个职业院校的经济造成压力。

3.1.3教学资源共享利用率低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各大职业院校都开设了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并且还把本院校内部的相关课程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软件教学资源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了整合。但是由于距离的关系,硬件资源还是重复利用居多。这个问题造成了互相矛盾的两方面后果:一方面各大职业院校硬件教育资源重复投入;另一面这些教学资源分布的差异化越来越大导致教师教学质量的差异化也越来越大。因此,怎样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合并利用,成了减少各大院校教学成本,缩短各大院校教学质量差异并且提高各大院校教学质量的最大问题。

3.2 云计算在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云计算的提出可以实现教学中实验室电脑设备要求的最小化。因为,在一个云计算的网络中,教学课堂、实验室,甚至电脑设备都可以从云计算的网络中获得,而各大职业院校之需要提供给学生最简单的电脑终端设备和互联网,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终端上的浏览器通过互联网使用云计算网络中的实验室。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各大院校的设备成本,还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利用网络学习,实验和资料处理。

云计算需要大规模的网络,另外对于资源协调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目前倡导和实施云计算的主要都是几个大公司。由于云计算的资金成本较高,所以现在云计算的大部分项目都是以商业目的为主的应用,仅有少数是针对教育的,而且这些少数的针对教育的项目也是在使用大公司的计算机资源的基础上实施的。如果采用现有的云计算方案,虽然实施起来更简便,也可以降低短期的实施成本,但就长远来看,造成原有硬件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各大职业院校想在现有硬件教育资源和教育网络上部署云计算的应用要实施以下步骤:

第一,也是现在许多职业院校正在进行的工作:对各大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改造,整合。

第二,建设一个新的设备中心,这个中心只需要提供最基本的应用服务,如:终端(可以接入云计算网络的),在此终端上可以运行教学系统,可以访问虚拟实验室系统和应用服务其等。

第三,对各大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即设备中心)进行抽象,运用虚拟技术将各个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同时为各个设备中心建立虚拟的云接入点(cloud protal),让它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登陆到云计算网络。

4.结束语

云计算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本文主要是对云计算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希望加快云计算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瑞昭、陈庄莲:《云计算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科技》,2011年第3期.

[2] 张媛媛、赵广宇、余华鸿:《云计算与高校教学教育资源整合》[J],《今日科苑》,2009年第4期.

[3] 赵晓涛:《“云计算反病毒”二合一》[N],《网络世界》,2008年第6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