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初中历史易考知识点8篇

时间:2023-12-14 14:55: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历史易考知识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历史易考知识点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教学方法;创新

近年来,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情形,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加强历史课堂互动式教学,创新教学手段的新要求。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内在诉求,不注重课堂活跃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初中生缺乏历史学习的兴趣,无法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承我国的悠久历史,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丰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活跃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一)仍旧以应试教育,提高成绩为目的

知识的作用在于扩大或者加深我们对于世界、对于自身的理解。但是我们的传统教学把知识当成敲门砖,当成应试工具,以通过考试为唯一目的。这种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上主要造成两个弊端:一是由于历史在升学考试中分量不重,被当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很受轻视,因此很多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都是敷衍了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应试的知识点的记忆,活的历史被肢解,没有坚持新理念的新应用,导致课堂教学的呆板枯燥。另外,很多教师都认为只要明确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就算实现了教学任务,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完全变成了背诵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课堂缺乏有效互动

教育教学的两部分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通过心与心的交流,能够保证知识的有效传达,提高课堂的活跃度。但是,大多数初中历史课堂仍旧缺乏良好互动,课上只有教师在夸夸其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无法形成大讨论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某初中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开课就问学生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造成学生学习的无序性,给人以突兀之感,阻碍了课堂的活跃度。

(三)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多半墨守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呆板单一,课堂枯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强度的系统记忆,对通过考试有一定效果,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

(四)脱离实际

历史不仅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更是要借古看今,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是脱节的,根本没有做到与新理念相连,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可以拿来干什么,除了考一个好分数,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很多初中学生常常连最基本的社会常识都没有,看新闻,看报纸,完全摸不着头脑,对当下的社会问题缺乏分析能力。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想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实现文化的传承,就一定要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创新应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良好问题的创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材的教学内容,并且让学生能够把问题当作兴趣进行思考,不断增强提问的广度、深度和趣味性,调动起他们的思维,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改变。我们还以“”为例,在进行这一讲教学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更为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避免上述现象发生。教师可以先讲解一下发生的历史背景,然后提出与“五四”相关的问题,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我国受到了来自哪些国家的威胁?巴黎和会中,我国代表团成员有怎样的期许等等,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创新教学方法。

(二)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不仅仅只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它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想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就一定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历史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回答。教师也可以采用表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某节课教学完毕以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还原当时的情形,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以往沉闷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也可以采取故事法进行历史授课,众所周知,我国的历史悠久,内容广博,教师在授课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历史的小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保证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利用先进技术实施教学

从本质上来说,教师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把握好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各大学校还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设备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适时地播放一些历史短片,从而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活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产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根据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采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已经势在必行,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坚持先进设备的应用,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代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 杨晓宁.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学法指导 教学衔接

目前高中课程改革在我省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个学科在课程体系、课程编排、课程深广度、教法学法等方面的变化可谓很大,而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历史教师,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初中到高中急剧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从高中学生的角度来讲,必须做好历史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升级”,从而找到一把适合自己的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一、与时俱进,把握高中历史教材相对于初中历史教材的不同。

1.史实内容上。拿到高中历史教材,你会发现有很多的老面孔,但是对于这些老面孔的学习角度、把握程度显然是和初中不一样的,要求更高。如果说初中历史多为“知其然”的话,那么高中历史则更加注重“知其所以然”。由于高中生年龄大一些,思维更加成熟,历史的线索及其规律性还有不同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高中历史学习中更加注重的。

2.知识结构上。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它是在初中历史学得很好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专题研究,时空跨度大,更注重思维的连贯性和跳跃性,站得高,潜得深。

3.能力要求上。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高中历史科考试的能力要求可以初分为历史事实、史学方法、史料解析、历史解释和文字表述。这五类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有相当多重叠的地方,每一类中还可以再分出若干小类。五类目标包含各种能力,如:记忆、分析、推证、想象、表达等,不是某类目标只测某种能力,而是一类目标往往可以测试多种能力。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等等。

二、自我升级,找到了打开高中历史学门的钥匙。

1.观念转变,抛弃“副科”之说。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学业水平测试(必修+选修)”模式下,历史学科是选文科必选的科目,选理科,也要通过高二下学期时的学业水平测试,所以,学好每一门功课是高中生义不容辞的任务。虽然选修历史最终是考等级,但是江苏50万考生中要考到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B+,10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2.5万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级A+,与报考本科院校直接挂钩。所以观念要转变,不是初中的所谓副科之说,只有战略上重视,才能打好每一场战役。

2.高屋建瓴,记住编年史体系。因为高中历史是专题史,所以头脑中要先有一整套编年史体系,否则学起来会云里雾里,摸不着方向。最好先好好看看初中历史教材。如果连中国朝代更替顺序都搞不清楚,就学不好中国历史;如果搞不清楚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的大概脉络,就无法记住相关史实,更无从做必要的横向纵向联系,更是无法做对题目。所以,记住编年史体系,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可以编成歌谣记忆,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还有香港版本的:“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当然,还要记住基本的时间顺序,做试题时要用到。

3.重视基础,强化知识点记忆。历史作为文科,多背是应该的,必须把课本前的目录、单元结构、课文结构、基础知识都背下来。要不断与遗忘作斗争,就必须强化记忆。万丈高楼平地起,忽视基础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是华而不实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只要持之以恒,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就终会劳有所获。

4.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一是先理解后记忆。强化记忆固然是需要的,但不理解就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费力大,收效小,记不准,易混淆,记不牢,容易忘。二是尝试多种方法,如:特征记忆法、重复记忆法、回忆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重复是记忆之母。三是广泛阅读。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所以要多看书,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为历史服务,当然学好历史也可以为学好其他学科作好铺垫。

5.学会解题,提高解题能力。高考都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考查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多看书、多记忆、多思考、多联系的基础上动手练习,强化记忆,提高解题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做题,适当做一些典型习题,积累经验,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历史试题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要重视每一次考试,做到错过不能再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艳芬.现代历史教育呼唤新的理论成果――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观点[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7):4-7.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5.

[4]叶小兵.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239-01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情形,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加强历史课堂互动式教学,创新教学手段的新要求。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内在诉求,不注重课堂活跃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初中生缺乏历史学习的兴趣,无法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承我国的悠久历史,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丰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活跃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1.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现状

1.1 仍旧以应试教育和提高成绩为目的。知识的有效作用在于扩大和加深我们对世界、对自身的理解。但是我们的教学却把知识当成敲门砖,当成应试工具,以通过考试为唯一目的。这种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上主要造成两个弊端:一是由于历史在升学考试中分量不重,被当成可有可无的科目,很受轻视,因此很多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都是敷衍了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应试知识点的记忆,活的历史被肢解,没有坚持新理念的新应用,导致课堂教学的呆板枯燥。另外,很多教师都认为只要明确历史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就算实现了教学任务,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完全变成了背诵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1.2 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多半墨守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呆板单一,课堂枯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强度的系统记忆,对通过考试有一定效果,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无法紧跟时展的步伐。

1.3 课堂缺乏有效互动。教育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但是,大多数初中历史课堂仍旧缺乏良性互动,课上只有教师在夸夸其谈,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某初中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开课就问学生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造成学生学习的无序性,给人以突兀之感,阻碍了课堂的活跃度。

1.4 脱离实际。历史不仅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更是要借古看今,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和现实生活是脱节的,根本没有做到与新理念相契合,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可以拿来干什么,除了考一个好分数,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很多初中学生常常连最基本的社会常识都没有,看新闻,看报纸,完全摸不着头脑,对当下的社会问题缺乏分析能力。

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想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实现文化的传承,就一定要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实现创新应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2.1 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良好问题的创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材的教学内容,并且让学生能够把问题当作兴趣进行思考,不断增强提问的广度、深度和趣味性,调动他们的思维,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改变。我们还以""为例,在进行这一讲教学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采用更为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避免上述问题现象发生。教师可以先讲解一下发生的历史背景,然后提出与"五四"相关的问题,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我国受到了来自哪些国家的威胁?巴黎和会中,我国代表团成员有怎样的期许等等,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

2.2 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它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想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就一定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历史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并派代表进行问题的回答。教师也可以采用表演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完毕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还原当时的情形,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以往沉闷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也可以采取故事法进行历史授课,众所周知,我国的历史悠久,内容广博,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历史的小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保证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3 利用先进技术实施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重视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各大学校还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设备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适时地播放一些历史短片,从而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活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产生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结束语:综上所述,根据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采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已经势在必行。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坚持先进设备的应用,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4

一、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意义

1.克服学生中存在的机械记忆法

知识结构是由历史知识、历史概念构成的知识网络。对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用整体眼光看到完整的知识架构,把错综复杂、抽象的知识通过知识网络结构图示加以简化,从而获得系统完整的提纲挈领的知识。把书本详细资料通过组织、概念、综合、简化等方式进行具体形象的加工,形成思维导图,使知识保存在自己头脑中,有助于记忆、巩固已学的历史知识。如我们在讲《孔子》时,可以用图示整理法,使学生能从思想、教育、文化三个方面完整地串连起来,便于巩固历史知识。(1)思想:仁礼学说。(2)教育方式:私人传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等;内容:六艺五经。(3)文化: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2.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结构

由于知识结构图突出历史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而且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系统化。这个过程使书本知识传借知识结构整理、重视,从而揭示教材内存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熟悉中学历史教材的规律,并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教师在整理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例如,中国古代王朝的演变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强盛、衰落四阶段。比如,讲到资产阶级革命,一般可从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叙述。分析背景,往往离不开下列三方面内容:一是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二是原有的封建王朝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三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斗争,直至激化、爆发革命。荷、英、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如此。

3.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历史教学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不容易弄懂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知识结构图示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将内容化难为易。例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节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性质较难懂。可以用结构图示表示出来,把这两个概念讲清楚。(1)半殖民地:清政府仍然存在,但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国家控制。(2)半封建:中国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但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二、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方法

1.引导学生模仿构建知识结构

学生模仿教师编写知识结构,是学生编写知识结构的开端。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知识结构的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之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宏观知识结构;复习旧课时,可让学生编写专题知识结构。如《的影响》作一节小结时,当堂构建知识结构,教师要用简明的知识结构形式、板书教材提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编历史知识结构的尝试。《》的危害性:(1)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劳动人民日益贫困;(2)割让土地,使中国的领土丧失;(3)五口通商,不平等贸易开始;(4)关税协定,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由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之,指导学生整理编写知识结构,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科能力。

2.引导学生抓住阶段特征

掌握好阶段时代特征就能使学生抓住教学重点,掌握好在同一阶段的各方面的内容,就能理解课文基本线索,便于学生自我整理和归纳知识结构图。如讲述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归纳为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汉朝和匈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和亲—战争—和亲。汉初,汉朝国力弱小,匈奴国力强大。所以,汉初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卑微的和亲政策,将皇室公主远嫁匈奴,同时每年提供给匈奴大量的粮食和丝帛。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强盛,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于是对匈奴展开了反击,一举收复失地,并把匈奴赶回了漠北大草原,最终使匈奴发生了分裂,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汉元帝时期,由于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分进入中原地区,逐步与汉民族融合。为了使匈奴更好地融入汉朝,实现汉朝的稳定,汉元帝同样采取了和亲政策,昭君出塞,成为千古传颂的故事。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是受汉朝和匈奴实力对比影响的,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就体现出了这一时代的阶段特征。

3.引导学生掌握发展脉络

复杂的历史事件要理出个头绪来,一般应从背景或原因、主要经过、结果、影响或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掌握。这样掌握的就是历史的结构体系,而不是孤立的零碎的知识。因此,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必须抓住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科主干内容的把握。如中国古代史部分,抓住“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国近代史部分,抓住“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世界近代史部分,抓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等等。这对于学生初三中考复习自主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显得极为重要。

三、指导学生构成知识体系时注意点

1.长时间培养,养成习惯。

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越是系统全面,理解越是灵活多变,方法越是熟练,所能掌握和组合的知识结构就越多。因此培养初中学生自我归纳知识结构的能力要从初一年级抓起,从基本知识点抓起,让学生逐步掌握构建章节、单元、专题知识结构的方法,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在初中三年内,要始终坚持督促学生课前动手整理、课上完善、课后温习提高,持之以恒地不断归纳总结,才能真正使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结构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的过程就是思维“编码”的过程,思维能力同时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2.自我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课前放手让学生自我梳理,课内交流完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这是整理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整个过程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我梳理或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交流,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使每个人的经验得到共享,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热情。教师要注意观察,适时、适当地引导点拨学生。

3.制订计划,优选章节内容。

篇5

一、试卷讲评前应精心准备

历史讲评课与讲授新课一样,要充分备课。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认真阅卷,分析试卷。教师要分析各个试题考查的目的、包含的知识点、学生答题情况,准确定位学生在知识和思维方面存在的问题,再归纳出学生答题中具有普遍性的典型问题,再分析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精心备课,通常意义上的备课要点依然是适用的,要强调的是“突出重点”,选准要讲的试题。这里的重点,是指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学生最突出、最普遍存在的问题。“突出重点”是指在讲评课上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时间集中到学生存在问题最突出、最普遍的重点内容上来,为学生解惑、释疑、引导、探究,不能蜻蜓点水式地面面俱到。另外,选讲的重点试题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试卷讲评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经验丰富的教师阅卷时就能发现许多问题,包括学生的、自身的。到讲评时如数家珍,讲评课很容易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这势必难以完成试卷讲评课的功效:完善学生知识网,再开发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形成。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所以讲评课同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发挥?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让学生大胆地讲。

1,学生讲解题思路。首先让学生审题,明确试题类型、限定条件、求答内容、分值;再说出问题的背景、知识联系、知识层次和编题意图;最后说出自己的解题途径和方法。

2,学生分析自己失分的原因。这是学生课前准备的提升,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错”、

“错在哪里”?

3,学生总结解各类题的经验和技巧。南通市中考题一般包括两大类:选择题和非选择题。①对于选择题:先根据题干要求将题目看成一般的简答题来分析答案。然后分析每一个选项,直接选出答案或者排除所有错误项来选出答案。讲选择题重要的是解释清楚取舍的理由。②对于非选择题:要先看设问,划出设问中的关键词,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材料。同样划出材料中的关键词,以便分清材料层次,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最后将设问、材料与教材相关知识有机结合,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③答案的组织:首先要简明扼要。对于初中历史问题,应紧扣设问,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对历史事件点到为止。其次要分层次回答,一个层次答完就是一段。此外尽量用学科专业术语。

三、试卷讲评要善于总结归类

试卷讲评课要求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历史情景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认识,学生在一堂讲评课后,能找到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局限在“会做这道题了”。

1,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考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如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考查会有多种多样的命题,将它们归类,有助于学生多角度掌握历史知识,也开阔学生视野。

2,按解题方法归类。就是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目归到一起进行分析,如选择题:常用的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限定法、推理法。通过归类有助于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科学地答题。

3,按错误类型归类。审题不清,如:设问中限定词没看清,材料关键词、句理解错误,未能完整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知识漏洞,没能全面牢固地记忆知识点;思路不严,概念、规律理解不透甚至错误;思维误区,思维定势的负迁移,等等。然后趁热打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份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巩固提升,通过多次练习使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得到矫正,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用,以充分发挥讲评课的功效。作为课堂的补充,我还会让学生根据题型建立错题集,让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薄弱点,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大考前再翻一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讲评课要多表扬

有责任感的教师,面对试卷或多或少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有时还会将这种不良情绪带进讲评课,甚至责备学生。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开始讨厌这个老师乃至于这门课。上讲评课教师首先要摆正心态,心平气和,对学生要多表扬。不管考试情况如何,在讲评课开始时都应对考得好、进步快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学生的优点无处不在,缺少的只是发现,讲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各种各样的答卷优点,大加赞赏,如书写认真、答题规范;解法有独到之处;有创造性,等等。讲解时可将试卷中出现的好答案用投影、多媒体展示于课堂。讲评后可将特别优秀的答卷,加上点评张贴在“历史园地”,供全班同学效仿、借鉴。让受表扬者既有动力又有压力,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对学困生要个别辅导,和他们一起找原因。想办法克服困难,争取进步。总之,讲评课上教师要少一份指责,多一份理解;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肯定,引导鼓励学生以个人的发展为参照,自己和自己比较,做最好的自己。

篇6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整合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66-02

教学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历史事实、结论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通过教学达成教学目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材自2009年秋季学期起在云南省内推广以来,教材本身的编排、叙事方式引发了较大争议。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人民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以下问题:切断了历史发展的事实联系,将互有因果关系的时间分散于不同章节中;同一内容在不同章节、教材中反复出现;部分内容表达有待商榷。在教学中的内容整合也重点表现为事实整合。

一、教学整合中采用的方法

(一)以说明高中知识点为目的的整合

正如上文中所言,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结论性阐述,史实部分有所削弱。而“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对部分内容要加以强调,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如:必修一专题七第三节《民主政治的扩展》子目――《震荡中的法国》,编写者对1789年―1870年的法国历史一笔带过,“大革命”“巴黎公社”等概念在作为历史背景介绍时略显不足,尤其是“巴黎公社”这一知识点,与第三共和国建立有密切联系,但被置于专题八第二节《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中。笔者将法国大革命的大致历程、巴黎公社运动与普法战争的关系作一简单阐释,使学生能了解其相互关系与第三共和国建立初期的政治形势。

(二)以对比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整合办法,一般采用列表比较。其好处在于可以把纷繁的头绪化为对比性强的条目,知识点的有序可以加深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

如: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涉及英、美、法、德四国的最高权力归属、各行政部门的权责关系、国家权力来源,在结束专题教学后,我加以列表:

(三)以突出核心问题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般对常规考试中不常出现的知识点加以处理,目的既是为了缩短学时、突出主干,也是将相对更重要的知识点进一步理清与突出。一般来说,常常把某些教材内容处理为另一部分教材内容的背景材料,或让学生自主归纳。

比如:在讲授《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一章时,笔者对近五年来的省会考、全国及各省高考题做了一个统计,得出结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侧重于三次奴隶制改革与罗马法。第一节内容仅作为选择题考察,且多识记考察。在请教老教师后,大胆将《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作为《卓尔不群的雅典》的历史背景,且引领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学生加深了认识,即: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经济结构变化,成为古希腊民主制度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这可以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进一步推论。

(四)以加强时序联系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时间是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在教材编写中,为了适应专题的分类,具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往往被切割开来重新归纳。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看清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关系,故按时间顺序加以重排。

如法国共和史(含普法战争史、巴黎公社运动史、德国宪法史),但被分裂置于两个专题中。在教学中,笔者按时间顺序加以梳理重排,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二、各种教材整合法的弊端分析

(一)背景介绍整合的弊端

背景介绍整合可使历史背景复杂而又未得到详细介绍的事件有一个良好的知识铺垫,但其弊端在于,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引入知识的“量”和“度”,所讲授知识点的重要性就会被削弱。大部分引入知识点的能力要求应仅限于“了解”,若能力要求过高,学生就很难分辨课内外知识点的重要性,难以有效把握主干知识。

(二)对比整合的弊端

对比整合的弊端在于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对比整合的过程中,背景因素容易被忽略,做表比较往往只突出易混淆部分。但事件的发生发展有其原因,脱离原因分析的比较很难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掌握表面的差异性。要将之导向深入仍然需要教师进行背景铺垫。这就要求表格必须在具备一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三)突出重点整合的弊端

突出重点有利于将大量现有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淡化。虽然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但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后遗症。如《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一目,虽然在《教师用书》中“知识与能力”中提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人文条件”,但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指出,在《2012年高考大纲》中也仅模糊提及。从而在教学中一般将之淡化,不做重点阐释,学生很容易将之忽略。但察看2008―2012年各地高考卷,2008、2009、2011年都考察了这一知识点。虽然仅作为选择题考查,但也值得重视。且新增的知识点以后的考查力度恐也非现有考题所能说明,若不引起重视、在考试中“冷门”变“热点”,将增大失分率。

(四)时序整合的弊端

时序整合有利于同属一历史时段内、具有前后关系的部分联系起来,但存在的问题是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讲解。按时序连接内容往往将不同专题之间的内容关联到一起,揭示因果。但在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专题内容已由特定的教学目的与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在讲授若干时序不清又相互无直接因果关联的内容时,若采用时序整合,在教授到每一具体章节时,必然要将抽离出来的内容还原回去重新阐释。同一内容反复强调固然有利于培养多视角分析的能力,但也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前后重复。这一问题在日后的选修课教学中恐也难以避免。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