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海洋经济产业分析8篇

时间:2023-12-14 14:55: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海洋经济产业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洋经济产业分析

篇1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产业结构优化;SWOT

中图分类号:F42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2-02

国际海洋经济理论认为,当前陆地资源已经出现危机,而海洋资源却没有充分开发,未来必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新空间。为此,各主要发达国家早在二战后就开始了对海洋经济的研究,甚至出现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2011年年初,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承载着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大开发的国家使命。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资金与技术等原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出现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海洋开发战略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为此,本文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为例,运用SWOT方法,对其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现状

1、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历程

山东省政府于2003年开始建设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海上山东”建设稳步推进。2004年,制定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半岛城市群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生产总量占全省的64%,经济增长贡献率64.8%。200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已成为全国最密集的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之一。2009年,山东省出台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18724.9亿元。传统海洋产业全面复苏,海洋服务业较快增长,新兴海洋产业高速发展。2011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其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21395.1亿元。 “海上山东”的发展轮廓已初具规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总体开发框架的关键。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形态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年之前,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为一、二、三产业,此为原始阶段,海洋只是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第2阶段为2003年到2005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为一、三、二产业,此为初级阶段。当时海洋产业的发展以海洋渔业、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作为重点,同时带动了旅游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阶段为2006年至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为二、三、一产业,此为中级阶段。这说明当资金和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山东半岛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海洋矿产业及海洋化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进入了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而高级阶段的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为三、二、一产业,在这一阶段,传统的海洋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实现升级,新兴海洋产业规模扩大,海洋第三产业成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现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并未达到此高度。

二、SWOT模型分析

SWOT模型分析法,是通过相关调研和数据分析,将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进行深度挖掘,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因素匹配组合,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制定行动计划。

1、优势分析(Strengths)

(1)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山东半岛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条件。

(2)海洋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山东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基地,集中了全国5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员,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近60所,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9个,成为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

(3)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山东省内有9条沿海高速公路,位列全国第一;民用航空事业快速发展,交通便利;沿海港口密集,拥有24个国家一类港口。山东半岛地区已经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港口中、航空为主体的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

(4)自然资源丰富。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选择滩涂、浅海、港址、盐田、旅游和砂矿等六种资源对沿海各省市进行丰度指数评价,山东位居第一,表明山东海洋资源具有显著的综合优势。

(5)投资环境优越。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创建了多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并按照国际惯例简化手续,使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是外资企业理想的投资园地。

2、劣势分析(Weakness)

篇2

关键词:海洋产业 大连区域经济 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大连未来诸多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战略之一,确立和实施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进一步分析海洋经济对大连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有必要分析海洋产业对大连总体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大小。

二、海洋产业对大连区域经济贡献度分析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利用AHP法绘出层次结构图如图2-1所示。

(二)构造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并检验其一致性

判断矩阵是表示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一层某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元素aij用Santy的1-9标度方法给出。

A层次对于O层次的相对权重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其中 W为权向量,W=(0.5,0.5)表明A1和A2两个因素对上层目标的相对重要性相同。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四个层次的判断矩阵及其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三)层次总排序

层次总排序数据如表2-1和表2-2所示:

表3-1 B-C总排序表(C对B的组合权重)

CI=0.0218,RI=0.74,CR=0.02946

表2-2 C-D总排序表(D对C的组合权重)

CI=0.049,RI=1.12,CR=0.04375

由结果可见,港口运输业对城市的发展起最主要作用。这是因为:港口运输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较高,是大连港口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结论

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大连海洋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的最优排序依次为: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渔业、造船业、盐业。重要程度依次为:0.333、0.206、0.330、0.085、0.044。港口运输业凸显出外向型经济在地区经济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棣华,于婷.浅谈大连海洋经济的发展[J].大连干部学刊,2009.(12)

篇3

关键词:海洋产业;竞争;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一、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海洋产业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海洋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在人才、资本、国际化水平、制度因素、科技水平以及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体现的是海洋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关系。

目前,国内外关于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且研究领域有所不同。国外学者在海洋经济领域主要集中于海洋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上,尤其是对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特定产业的评价分析。国内学者对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鲜有定量分析。其中,殷克东、王晓玲(2010年)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设计构建了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方法,设计构建了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四维一体”的联合决策理论测度模型。王圣、张燕歌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聚集和创新力四个方面构建了8个二级指标的山东省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海洋产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海洋产业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还取决于海洋产业的竞争动力和竞争环境。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海洋产业的产业特征,按照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完整性、代表性等指标选取原则,从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入手,对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将海洋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概括为海洋产业实力、海洋人力资本、海洋产出能力、海洋运输能力、海洋科技研发能力五个方面,并选取了20个二级指标,组成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海洋产业实力。指海洋投入产出的综合能力,是海洋产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海洋产业实力可以用海洋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来衡量。

2.海洋人力资本。指从事海洋生产活动的各种人力资源,是海洋产业竞争的动力源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及投入可以使海洋产业获得更高的竞争优势。海洋人力资本可以用涉海就业总人数这一指标来衡量。

3.海洋产出能力。指生产各种海洋产品的综合能力,代表了海洋产出水平。海洋产出能力可以用海洋捕捞产量、海水养殖产量、原油产量、天然气产量、海洋矿业产量、海洋化工产品产量六个指标来衡量。

4.海洋运输能力。指海洋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的综合能力,代表了海洋产业的承载能力。海洋运输能力可以用海洋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海洋旅客运输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六个指标来衡量。

5.海洋科技研发能力。指海洋科技的投入产出水平,反映了海洋产业的科技实力。海洋科技研发能力可以用海洋科研机构数、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总额、海洋科研机构专利申请数、海洋科研机构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拥有发明专利数六个指标来衡量。

三、竞争力综合测度与评价

1.一级指标的测度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中所确立的20个二级指标,分别选取《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采用综合加权求和法(权重采用专家赋权法获得),对海洋产业实力、海洋人力资本、海洋产出能力、海洋运输能力、海洋科技研发能力五大类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进行测度排序,其结果如下表:

表1 一级指标测度结果

2.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测度

在获得一级指标得分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计算,通过对指标的降维处理,按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提取3个主因子。第一个主因子上具有较高负荷的评价指标有:海洋产业实力、海洋人力资本、海洋产出能力,这些指标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反映了海洋产业水平,因此,把第一主因子定义为海洋投入产出因子F1;第二、三个主因子上具有较高负荷的评价指标分别是海洋科技研发能力和海洋运输能力,因此,把第二、三个主因子分别命名为海洋科研状况因子和海洋运输状况因子。

这3个主因子较全面地反映了海洋产业的信息特征,在进行正交旋转后由回归法计算出因子得分,根据各主因子的特征根得出各主因子的权重wi ( wi =λi/ Σλi ),其中λi为第i个主因子对应的特征根(i = 1, 2, 3),可以构造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

Z = w1 F1 + w2 F2 + w3 F3 = 0.483 F1 + 0.306F2 + 0.211F3

其中Fi是各个因子得分矩阵,其值如表2中的Fi所示。利用该模型,可计算出沿海11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得分(Z值),详见表2。

表2 我国11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得分及排名

3.竞争力比较分析

对我国11个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并分类后,可以看出,广东、山东两省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构成第一集团;浙江、上海、辽宁、福建、天津、江苏六省市竞争力相对较弱,代表了我国区域海洋产业的平均水平,构成第二集团;河北、海南、广西三省竞争力最弱,构成第三集团。第一集团两省GDP排名在11省市中位居前三;第三集团中海南、广西两省GDP排名在11省市中位居最后两位;而第二集团中,除江苏省外,其余五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排名与GDP排名基本相符。因此,我们认为海洋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从各因子得分看,广东、山东和福建在公因子1上的排名最高,在公因子3上的排名相对较低;上海和辽宁在公因子2上的排名较高,在公因子1上的排名相对较低;浙江、天津、海南在公因子3上的排名较高,在公因子2上的排名相对较低;江苏在公因子2上的排名较高,在公因子3上的排名最低;河北和广西在三个公因子上的排名均较为靠后。可见,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位于第一集团的省份在公因子1上的得分较高,海洋投入产出因子成为其优势因子;第三集团的省份在公因子3上的得分较低,海洋运输状况因子成为其劣势因子;而第二集团省市的优劣势因子则分布在不同主因子上。通过分析,各省市海洋产业优势因子与劣势因子不尽相同。因此,保持优势和积极因素、提升弱势和消极因素,成为推动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平衡发展的“两个抓手”。

四、提升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共识,各沿海省市在未来区域发展中,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提升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

1.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物流基地建设,增强海洋运输能力

一是,加快专业化码头及港口配套设施建设,适应临港产业开发及腹地中转需要,进一步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和竞争力。二是,构建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集中转、物流、仓储、来料加工、拼装、交易、疏运于一体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在港口后方建立物流集散、货物储存、分类配送、信息管理、增值服务、市场交易、增值服务功能多元化的中转配送基地,使港口功能能够适应区域物流网络节点和集装箱多式联运的需求。

2.推进人才队伍和产学研机制建设,提升海洋科研能力

一方面,要不断优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和高端人才项目资金,重点引进高层次的海洋专业人才;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的实施和管理为载体,培养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海洋产学研机制建设,推动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前景广阔、具备产业化基础的科技成果,迎合市场对科技的需要,努力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洋,丰爱平,刘大海,马琳娜.基于聚类分析的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研[J].海洋经济.

[2]王圣,张燕歌.山东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

[3]殷克东,王晓玲.中国海洋产业究争力评价的联舍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0.

[4]于谨凯,李宝星.我国海洋产业市场绩效评价及改进研究――基于Rabah―Ami模型、SCP范式的解释[J].产业经济研究,2007(02).

[5]孙瑛,殷克东,等.海洋产业结构动态优化调整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04).

篇4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 海洋产业 产业关联度 海洋三次产业

一、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而形成的各种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和,即: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所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或人类在海洋及以海洋资源为对象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

改革开放后,中国海洋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3%,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倍以上。按照最新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国海洋经济已形成 29个产业,它们是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十二五”规划指出海洋经济将成为持续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本文利用灰色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海洋主要产业发展进行关联度分析,选取2001-2006年的数据,将前12类海洋产业全部纳入分析中,其中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合并为一个产业,即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业。

二、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与方法

设有m个时间序列,即:

……,t=1,2,…,N

N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m个序列代表 m个因素。

另设时间序列:

,t=1,2,…,N

该时间序列称为母序列,而上述 m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子序列和母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其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第一步,原始数据变换。各因素的量纲一般不相同,而且有时数值的数量级相差悬殊。采用均值化变换,即先分别求出各个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对应序列中的各个原始数据。

第二步,计算关联系数 经数据变换的母序列记为{X(t)},子序列记为{Xi(t)},母序列与子序列的关联系数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 ρ 称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1 ~0.5,本文分析中取0.5。

第三步,计算关联度。母序列与子序列的关联度以这两个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之平均值计算,即:

第四步,排关联序。将 m个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的关联度按着大小顺序排列,组成关联序,记为{X},直接反映各个子序列对于母序列的优劣关系。

三、中国主要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一)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各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选定2001-2006 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为母序列,以各主要海洋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按上述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进行分析(表1)。

表1 2001-2006年中国海洋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02-2006年中国海洋年鉴和文献

计算,得出结果:关联系数:

G(0,1)=0.81306,G(0,2)=0.71684,G(0,3)=0.70861,G(0,4)=0.69531,G(0,5)=0.73508,G(0,6)=0.67463,G(0,7)=0.55331,G(0,8)=0.60966,G(0,9)=0.51313, G(0,10)=0.53238, G(0,11)=0.42013

关联序:X1> X5> X2> X3> X4> X6> X8> X7> X10> X9> X11

从结果看,11 个海洋产业与海洋总产值的关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海洋水产、沿海造船、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电力与海洋水利、海上油气、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药物、海洋盐业和海滨砂矿。

(二)海洋产业总产值与海洋三次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选定 2001-2006 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为母序列,以第一 、二、三海洋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序列,按上述步骤进行关联分析(表2)

表22001-2006年中国海洋三次产业之比 单位:亿元

计算,得出结果:关联系数:

G(0,1)==0.72099,G(0,2)=0.65253,G(0,3)=0.86470

关联序:X3 >X1 >X2

从分析结果看,海洋产业总产值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第一位是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一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

从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1年海洋三产之比为 31.2:17.2 :51.6,2006 年海洋三产之比却变为14.0 :42.0 :44.0,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为 14.0%,由原来的第二位下降为第三位,第二产业的比重由 17.2%上升为 42.0% 。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看,虽然第一产业的关联度仍然大于第二产业,但第二产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比重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来看,根据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分析,若按照与海洋总产值关联度高低进行排序,依次为滨海旅游第三、 海洋电力与海水利用第五、海上油气第六、海洋化工第七、海洋工程建筑第八、海洋药物第九。这说明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问题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海洋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依然较低,海洋经济发展受海洋灾害影响仍然较大。

(二)应对中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力度

要从调整这些传统海洋产业的内部结构入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以科技带动海洋产业,增强对发展海洋经济的贡献能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2.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

根据我国沿海各地区的特点积极扶持,实现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发展。针对沿海旅游业要逐步扩大其服务范围,进行海陆结合,在海岸地带和岛屿上建立多功能综合性旅游区;针对海洋油气产业,重视对老油田的技术改造,加快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积极发展上游产品,开拓下游产品,提高海洋石油产业的整体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3.积极培育未来海洋产业

海洋未来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形成一个群体,产业发展前景看好。积极支持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加快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实施产品带动战略,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开发技术先进、效益高、出口创汇能力强、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支柱产品,培育出海洋产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1).

[2]吴凯等.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6).

篇5

竞争力是指与此同类对象比较相互竞争的能力。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与竞争力相关的包括城市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等。目前研究竞争力的文章大多以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为依据。国家竞争力理论也被称为波特的钻石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4个因素,分别为:①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②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③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主要指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④企业的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关于竞争力,直观的理解可定义为竞争主体之间在争夺一个或多个竞争对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海洋经济竞争力是指不同研究对象包括区域层面、省份或者国家层面对比中突出的海洋经济方面的竞争能力。在不同阶段海洋经济竞争力有不同的表现。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海洋经济产品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海洋经济竞争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因资源禀赋或其他生产要素而构成的成本优势。在海洋经济的发展阶段,海洋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海洋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到现今,资源禀赋的优势、技术的优势、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所构成的体系,以及制度所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环境的共同协同,成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海洋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

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技术进步、海洋科技人才、区域经济、政府制度文化、政策环境等。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的理论,结合海洋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影响力、资源影响力、市场影响力、经济实力影响力和政策制度影响力。不同影响力的共同作用能够对海洋经济竞争力产生根本性和结构性的变化。技术影响力主要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分析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和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制度。政策制度影响力主要从海洋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现。

2.1技术影响力

在世界沿海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今天,海洋竞争的本质已从海洋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海洋技术的竞争。据有关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正是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促使海洋产业从传统海洋经济阶段向知识海洋经济阶段的转变。例如浙江省的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业均是在21世纪才起步发展起来的。同时,高科技的应用使海洋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得到了不断改造,由于海洋生物、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开发、环境工程和资源管理等技术在苗种培育、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开发应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方式发生战略性改变,形成了海水增养殖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高新技术支撑下发展的海洋服务业必将迅速成为新的海洋经济支柱产业。沿海国家或地区海洋科学技术的竞争,归结到底还是海洋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海洋科技人才的年龄构成、身体素质、思想观念、科学和技术素养等,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海洋科学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应用都必须以人才为载体,而能够真正培育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就要有完善的、协同的组织制度作为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技术影响力是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这种影响需要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通过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的组织制度共同协同才能实现。

2.2资源影响力

海洋拥有丰富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景观资源。正是基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而随着海洋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就需更深层次,由此产生了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的直接依赖程度不断减弱,但是海洋资源仍然是海洋经济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一个地区或国家海洋资源的丰裕程度是决定着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空间容量和基础的关键。

2.3市场影响力

在经济层面上,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反应在市场需求上。竞争力所反映出的是比较优势。若某一海洋产业在区域之间或国家直接的比较中地位最高,则社会对该区域的海洋资源及其产品和服务需求就最大,其所在的市场份额就高,市场占有率有就大,则表示该区域的海洋经济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而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体系中所处的海洋地理位置、周边国家和地区格局等也影响区域市场的容量。随着交通信息业的迅猛发展,区位的影响逐渐弱化,但优越的区位可以提高海洋资源流向的影响力。市场影响力最终反映出海洋资源及其产业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反映出该海洋产业可持续的竞争力,是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和源泉。

2.4经济实力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对该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非常重要。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着该区域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投融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资本的投入来体现。无论是海洋人才的培养、海洋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海洋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没有资本的投入,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海洋科学技术研发都无从谈起。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准备。

2.5政策制度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能够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一个地区能够在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海洋资源,制定适宜的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把资本投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等项目上,促进主导海洋产业群的形成,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海洋企业在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政策的引导下,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结合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海洋产品与服务。适宜的政策制度最终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建立鼓励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研发创新的制度,最终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可持续提升的根本。技术、资源、市场、资本都需要政策制度的引导,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3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是对海洋经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探讨。要构建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反映经济竞争力的指标通常由经济总量及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3个方面来体现。经济总量及增长主要从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来衡量,既要选取总量指标,又要选取人均指标,总量指标与区域大小有关,但可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实力;人均指标与区域大小无关,可消除因为区域大小不同而带来的影响,反映该区域人均的经济水平。而经济结构的研究重点应当是第三产业。海洋经济竞争力就是利用一系列指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科学整理,得出的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基础、海洋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海洋经济竞争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包括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科技等诸多子系统竞争力之总和。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则仅仅指除去海洋科技、海洋环境、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等因子之后的海洋经济实力与海洋经济的资源推动力,它主要体现在所有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的经济竞争力之总和上。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指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根据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设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个要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是由这4个要素综合分析评价。每个要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状况。

(1)海洋经济总量是反映海洋经济水平和动态的宏观数量指标,评价海洋经济总量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经济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海洋经济总量是从宏观层面定量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强弱。这些指标有共同的特性,即数值越大越能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当然海洋经济总量不是孤立的,其受到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是各个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的汇总。而海洋经济推动力则直接决定着潜在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另外,单一的海洋经济总量在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经济总量指标一般是绝对数,尽管一个小国或地区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比不上一个大国或地区,但其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相对指标并不一定比大国或地区弱。所以在应用海洋经济总量分析海洋经济竞争力时要充分考虑其相对水平。

(2)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是从各个产业的围观角度对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定量描述。主要海洋产业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电力、海洋船舶业、海水利用业等。这些海洋产业基本包括了海洋经济的各个主导产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看其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海洋货物运输量、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海洋渔业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可以较好反映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各个海洋产业的具体发展水平指标能很好地体现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内部具体实力状况,能反映其海洋经济的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对海洋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具体的微观描述。

(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海洋经济结构是海洋部门的经济结构,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洋经济结构也是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海洋经济结构是从质的角度对海洋经济的一个描述。标志着海洋产业由传统的海洋产业向现代海洋产业的转变。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海洋产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等指标较好地反映海洋经济结构的状况。海洋经济结构与海洋经济总量是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变。

(4)海洋经济推动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因素与重要推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洋资源要素,盐田生产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等能够较好地反映海洋资源要素的状况;另一个是各种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有科技、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其中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海洋产业人均总产值等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海洋经济推动力一方面决定着未来的海洋产业经济产出和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代表着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潜在的实力。综上所述,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类要素都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四者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4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篇6

1.2竞争力与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力是指与此同类对象比较相互竞争的能力。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与竞争力相关的包括城市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等。目前研究竞争力的文章大多以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为依据。国家竞争力理论也被称为波特的钻石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4个因素,分别为:①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②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③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主要指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④企业的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关于竞争力,直观的理解可定义为竞争主体之间在争夺一个或多个竞争对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海洋经济竞争力是指不同研究对象包括区域层面、省份或者国家层面对比中突出的海洋经济方面的竞争能力。在不同阶段海洋经济竞争力有不同的表现。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海洋经济产品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海洋经济竞争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因资源禀赋或其他生产要素而构成的成本优势。在海洋经济的发展阶段,海洋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海洋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到现今,资源禀赋的优势、技术的优势、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所构成的体系,以及制度所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环境的共同协同,成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海洋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

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技术进步、海洋科技人才、区域经济、政府制度文化、政策环境等。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的理论,结合海洋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影响力、资源影响力、市场影响力、经济实力影响力和政策制度影响力。不同影响力的共同作用能够对海洋经济竞争力产生根本性和结构性的变化。技术影响力主要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分析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和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制度。政策制度影响力主要从海洋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现。

2.1技术影响力

在世界沿海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今天,海洋竞争的本质已从海洋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海洋技术的竞争。据有关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正是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促使海洋产业从传统海洋经济阶段向知识海洋经济阶段的转变。例如浙江省的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业均是在21世纪才起步发展起来的。同时,高科技的应用使海洋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得到了不断改造,由于海洋生物、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开发、环境工程和资源管理等技术在苗种培育、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开发应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方式发生战略性改变,形成了海水增养殖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高新技术支撑下发展的海洋服务业必将迅速成为新的海洋经济支柱产业。沿海国家或地区海洋科学技术的竞争,归结到底还是海洋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海洋科技人才的年龄构成、身体素质、思想观念、科学和技术素养等,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海洋科学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应用都必须以人才为载体,而能够真正培育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就要有完善的、协同的组织制度作为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技术影响力是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这种影响需要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通过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的组织制度共同协同才能实现。

2.2资源影响力

海洋拥有丰富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景观资源。正是基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而随着海洋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就需更深层次,由此产生了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的直接依赖程度不断减弱,但是海洋资源仍然是海洋经济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一个地区或国家海洋资源的丰裕程度是决定着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空间容量和基础的关键。

2.3市场影响力

在经济层面上,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反应在市场需求上。竞争力所反映出的是比较优势。若某一海洋产业在区域之间或国家直接的比较中地位最高,则社会对该区域的海洋资源及其产品和服务需求就最大,其所在的市场份额就高,市场占有率有就大,则表示该区域的海洋经济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而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体系中所处的海洋地理位置、周边国家和地区格局等也影响区域市场的容量。随着交通信息业的迅猛发展,区位的影响逐渐弱化,但优越的区位可以提高海洋资源流向的影响力。市场影响力最终反映出海洋资源及其产业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反映出该海洋产业可持续的竞争力,是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和源泉。

2.4经济实力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对该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非常重要。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着该区域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投融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资本的投入来体现[4]。无论是海洋人才的培养、海洋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海洋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没有资本的投入,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海洋科学技术研发都无从谈起。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准备。

2.5政策制度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能够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一个地区能够在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海洋资源,制定适宜的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把资本投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等项目上,促进主导海洋产业群的形成,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海洋企业在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政策的引导下,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结合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海洋产品与服务。适宜的政策制度最终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建立鼓励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研发创新的制度,最终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可持续提升的根本。技术、资源、市场、资本都需要政策制度的引导,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3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是对海洋经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探讨。要构建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反映经济竞争力的指标通常由经济总量及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3个方面来体现。经济总量及增长主要从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来衡量,既要选取总量指标,又要选取人均指标,总量指标与区域大小有关,但可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实力;人均指标与区域大小无关,可消除因为区域大小不同而带来的影响,反映该区域人均的经济水平。而经济结构的研究重点应当是第三产业。海洋经济竞争力就是利用一系列指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科学整理,得出的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基础、海洋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海洋经济竞争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包括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科技等诸多子系统竞争力之总和。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则仅仅指除去海洋科技、海洋环境、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等因子之后的海洋经济实力与海洋经济的资源推动力,它主要体现在所有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的经济竞争力之总和上。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指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根据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设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个要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是由这4个要素综合分析评价。每个要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状况。

(1)海洋经济总量是反映海洋经济水平和动态的宏观数量指标,评价海洋经济总量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经济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海洋经济总量是从宏观层面定量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强弱。这些指标有共同的特性,即数值越大越能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当然海洋经济总量不是孤立的,其受到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是各个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的汇总。而海洋经济推动力则直接决定着潜在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另外,单一的海洋经济总量在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经济总量指标一般是绝对数,尽管一个小国或地区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比不上一个大国或地区,但其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相对指标并不一定比大国或地区弱。所以在应用海洋经济总量分析海洋经济竞争力时要充分考虑其相对水平。

(2)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是从各个产业的围观角度对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定量描述。主要海洋产业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电力、海洋船舶业、海水利用业等。这些海洋产业基本包括了海洋经济的各个主导产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看其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海洋货物运输量、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海洋渔业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可以较好反映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各个海洋产业的具体发展水平指标能很好地体现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内部具体实力状况[6],能反映其海洋经济的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对海洋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具体的微观描述。

(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海洋经济结构是海洋部门的经济结构,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洋经济结构也是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海洋经济结构是从质的角度对海洋经济的一个描述。标志着海洋产业由传统的海洋产业向现代海洋产业的转变。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海洋产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等指标较好地反映海洋经济结构的状况。海洋经济结构与海洋经济总量是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变。

(4)海洋经济推动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因素与重要推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洋资源要素,盐田生产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等能够较好地反映海洋资源要素的状况;另一个是各种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有科技、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其中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海洋产业人均总产值等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海洋经济推动力一方面决定着未来的海洋产业经济产出和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代表着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潜在的实力。综上所述,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类要素都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四者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4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篇7

究三大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差异,运用多种预测模型预测未

来十年三大海湾间地区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和贡献的差异。结果显示:三大海湾空

间地区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7年后呈现协调优化发展趋势;滨海旅游

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分别对应辽东湾、渤海湾、莱州

湾三大经济区的拉动效应较大,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重要优势海洋产业;据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到2015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经济比

重将分别达到34%、21%、25%;莱州湾、渤海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分别平均以2%和1%的速度递增,而辽东湾则平均以0.1%的速度递减,到2020年辽东湾、渤海湾、

莱州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将分别为36%、29%、46%。

关键词 海湾空间;海洋经济;产业关联效应;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170-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8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区之一,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区。渤海内有三个主要海湾,即: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由于海洋地理构成、自然资源赋存、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基础等不同,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均衡协调发展渤海内三大海湾的区域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有关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多以省际为空间尺度,对海洋产业地域系统及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1-3],少数学者从产业集聚空间变动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差异性研究[4- 5]。本文以海湾地理完整性为研究边界,研究分析辽东湾(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渤海湾(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东营)、莱州湾(东营、潍坊、烟台)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海洋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并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为制定区域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决策参考。数据以所收集的海洋统计报表为准,跨海湾城市数据近似以大陆岸线比例系数分割处理。

1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差异

2001-2008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发展速度比较快(图1),平均年递增率2791%,相比各海湾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递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过GDP的增速,海洋经济成为三大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的基底与增长速度的不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各异,差异较为显著,为分析差异演变过程,引入泰尔指数法和变差系数法[6],泰尔指数和变差指数都是一个熵指数,反映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数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差距越大,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泰尔指数:T=∑ni=1Xi∑ni=1X×lnXiX

变差系数:V=

∑ni=1(X-X)2n

X

式中:Xi为各海湾海洋经济总产值,X为渤海海洋经济平均值。

通过计算,结果(图2)显示:2001-2008年间,三大海湾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3-2007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较大,以2005年为界,可以将海洋经济差异演变划分两个阶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湾地区间海洋经济差异逐渐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经济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对渤海湾地区推动作用,促进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拉大了与其他海湾地区的差距,迎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期;2004-2005年渤海湾地区进一步受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影响,差异急剧扩大。二是,2006年受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对辽东湾、莱州湾的推动作用,差异急剧缩减;2007年后小幅度缩减,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进入均衡发展趋势期。

环渤海经济区是我国目前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区之一,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区。渤海内有三个主要海湾,即: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由于海洋地理构成、自然资源赋存、科学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发展基础等不同,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均衡协调发展渤海内三大海湾的区域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有关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多以省际为空间尺度,对海洋产业地域系统及三次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变进行分析[1-3],少数学者从产业集聚空间变动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差异性研究[4- 5]。本文以海湾地理完整性为研究边界,研究分析辽东湾(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渤海湾(唐山、天津、沧州、滨州、东营)、莱州湾(东营、潍坊、烟台)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海洋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并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为制定区域性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提供分析方法和决策参考。数据以所收集的海洋统计报表为准,跨海湾城市数据近似以大陆岸线比例系数分割处理。

1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差异

2001-2008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Gross Ocean Product,GOP)发展速度比较快(图1),平均年递增率2791%,相比各海湾地区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平均递年增率19%,GOP的增速均超过GDP的增速,海洋经济成为三大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的基底与增长速度的不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各异,差异较为显著,为分析差异演变过程,引入泰尔指数法和变差系数法[6],泰尔指数和变差指数都是一个熵指数,反映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程度,熵指数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区间差距越大,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泰尔指数:T=∑ni=1Xi∑ni=1X×lnXiX

变差系数:V=

∑ni=1(X-X)2n

X

式中:Xi为各海湾海洋经济总产值,X为渤海海洋经济平均值。

通过计算,结果(图2)显示:2001-2008年间,三大海湾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3-2007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较大,以2005年为界,可以将海洋经济差异演变划分两个阶段:一是,2001-2005年三大海湾地区间海洋经济差异逐渐增大,主要受首都大经济圈、京津冀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对渤海湾地区推动作用,促进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拉大了与其他海湾地区的差距,迎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期;2004-2005年渤海湾地区进一步受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影响,差异急剧扩大。二是,2006年受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对辽东湾、莱州湾的推动作用,差异急剧缩减;2007年后小幅度缩减,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进入均衡发展趋势期。

图1 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变动

Fig1 Changes of gross ocean product of three bays, 2001-2008

图2 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差异

Fig2 Difference of marine economic changes of three bays, 2001-2008

方春洪等:基于海湾空间的海洋经济差异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2期

2 海洋产业关联效应差异

海洋经济规模总量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大海湾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程度及其关联效应的不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是指以灰色关联理论为基础,通过具体测算海洋产业要素与区域经济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分析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关系[7]。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对象是两个系统或是系统的两个因素(原始因子和比较因子)随时间变化时其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系数,关联系数的大小体现了原始因子受比较因子的影响强弱,运用其对GDP与各海洋产业间时间序列的相对变化进行计算和比较。关联系数计算公式:

ε0j(t)=Δmin+ΔmaxΔ0 j(t)+σΔmax

(t=1,2…,n)

式中, Δ0j(t)=X0(t)-Xj(t)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的绝对差值;

Δmax=maxj maxiΔ0 j(t)

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最大绝对差值,是系统整体性关联空间的反映;Δmin= minjminiΔ0 j(t)为母序列与子序列之间的最小绝对差值;σ为分辨率,取σ=0.1。

通过2001-2008年数据均值化处理代入模型运算后,结果(表1)显示:辽东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依次有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渔业;渤海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依次有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综合利用与电力业;莱州湾地区对GDP拉动效应较大的海洋产业有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由此可见,渤海内三大海湾地区各自依据海洋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格局。

辽东湾地区滨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616 22,滨海旅游业产值在海洋经济中比重较高,辽东湾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秦皇岛、大连等国内知名旅游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对辽东湾地区的“食、宿、行、游、购、娱”的带动作用较明显;辽东湾地区海洋船舶工业发展较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系数为0508 44,2008年辽宁船舶工业总产值31324亿元,居全国船舶工业第三位,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龙头形成的船舶产业集群,极大丰富了海陆产业联动的产业链条,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渤海湾地区海洋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836 32,天津港、京唐港、黄骅等大港集中分布,2008年渤海湾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85亿元,渤海湾是京津冀经济区的核心区,也是对外贸易往来的重要出口之一;海洋油气业对渤海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为0726 35,海洋油气业是渤海湾地区的重要海洋产业,2008年天津市海洋原油产量1 55715万t,居全国首位,同时天津是全国石油与天然气产业基地。

莱州湾地区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联系数分别为0745 01和0716 92。海洋渔业是莱州湾地区传统优势产业,2008年渔业产值达19779亿元,产业发展成熟且上下游关联性强,随着养殖技术不断升级,其产业效益和产业带动作用也不断提高,海洋化工业是莱州湾地区重要支柱产业,潍坊市属于全国海洋化工基地之一,2008年潍坊海洋化工业产值223.7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关联系数0.778 03,但受港址资源建设条件限制,港口规模不足,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同时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的海洋三次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也有所不同。分别将各海湾地区2001-2008年海洋三次产业产值和地区GDP历史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2)显示:辽东湾和莱州湾两地GDP发展均与海洋三次产业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在09以上,海洋三次产业的发展推动了GDP的增长;渤海湾地区GDP与海洋第二、三产业密切相关,尤其是海洋第二产业推动了GDP的增长,而海洋第一产业对其推动作用不明显,相关系数不到06。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各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系数基本一致,从侧面证实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合理性。

3 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差异

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2008年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占当地GDP比重逐渐上升,其中辽东湾地区比重高于渤海湾、莱州湾两地区,由1708%上升到3282%。为了更好把握未来海洋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采用二次曲线拟合法、一元回归、幂函数、灰色理论(GM(1,1))模型同时结合各地“十二五”规划[8-11]分别对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总值进行综合均值预测,计算出三大海湾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贡献度(见表3)。

拟合预测结果(见图3)显示:未来十年莱州湾地区GOP占GDP比重上升趋势更加强

烈,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力推动下,将进入海洋经济腾飞阶段,到2015年和2020年比

重将分别达到25%、31%;渤海湾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高,“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将大力发

展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发展,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渤海湾地区海洋经济产值分

篇8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运用偏离份额模型,以全国为参考大区,分析了1993-2012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份额分量N、竞争力偏离分量P、结构偏离分量D。研究结果表明,蓝区海洋渔业仍处于结构演进的“一、二、三”起步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但其中海洋捕捞所占比重依然过大;第二产业比重逐步提高,但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调整空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缺乏竞争力。根据上述问题,建议通过坚持“以养为主”方针,优化海洋捕捞生产结构,加快发展水产品后续深度加工工业,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

关键词 :偏离份额模型;产业结构演进;海洋渔业

1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综述

1.1海洋产业结构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主要对海洋产业进行了分类,探讨研究了海洋渔业、海洋矿砂业、滨海旅游业等具体海洋产业的发展[1]。对捕鲸业与海洋生态旅游业、国际贸易、海洋捕捞等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对海洋矿砂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并对海洋矿砂的开采实行管理[3],认为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评估了海洋能源产业[4]。

我国较晚研究海洋产业结构理论,国家海洋局于1981年同中国社科院在北京召开了海洋经济座谈会,提出了关于开展海洋经济问题的研究的决定[5]。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运用“三轴图”法进行分析,认为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虽然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有些差异,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一二三产业演变这一规律[6];对我国海洋产业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现状描述与趋势分析,研究发现“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7];运用层次-赋值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对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8-9];运用Weaver-Thomas布局优化模型、D-S证据理论对海洋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对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出对策建议[10-11]。

1.2偏离份额分析研究综述

偏离-份额模型(SSM,Shift-ShareMethod)是在选定时间范围和背景区域内,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作为参考,把某个区域经济总量的变动分解为三个量,分别是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通过分析三个分量说明该区域产业部门结构是否优化,评价该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大小,确定调整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及方向。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首先提出该模型,E·S·邓恩、埃德加·胡佛和Dunn[12](1960)等学者进一步进行完善,广泛应用于研究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等领域;提出了偏离份额分析的空间模型,研究了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13]。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偏离-份额分析法,《区域经济学》较早引入了该方法的使用[14];在《区域分析与规划》中详尽阐述了其计算过程[15];对产业发展运用偏离份额分析的传统模型和空间拓展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其动态变化及演进趋势[16-17];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地区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18-19]。

2产业结构演进的偏离份额模型分析

由偏离份额分析法可知,某区域的经济增长(G)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全国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

份额分量(N):

N=∑y0iR(1-1)

——N代表标准区域平均增长效率,即以参考区域海洋渔业产值增长率为标准,研究区域各部门所能实现的增长份额;y0i表示该研究区域中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表示参考区域海洋渔业产值增长率。

结构偏离分量(P):

P=∑y0iR0i-∑y0iR=∑y0i(Ri-R)(1-2)

——P表示区域部门比重与参考区域相应部门比重存在差距所引起的相对于参考区域部门该区域部门增长产生的偏差;Ri表示参考区域第i产业的增长率。

竞争力偏离分量(D):

D=∑y0ir0i-∑y0iRi=∑y0i(ri-Ri)(1-3)

——D表示研究区域部门以不同于参考区域相应部门增长速度发展所引起的偏差;ri代表研究区域海洋渔业第i产业的实际增长率。

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G=N+P+D=∑y0iR+∑y0i(Ri-R)+∑y0i(ri-Ri)(1-4)

PD为总偏离分量,反映研究区域第i产业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PD=P+D=∑y0i(Ri-R)+∑y0i(ri-Ri)(1-5)

同样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率(Gr)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地区增长份额(R)、产业结构份额(R*-R)和竞争力份额(Gr-R*)。用公式表示如下:

Gr=R+(R*-R)+(Gr-R*)(1-6)

——Gr代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率;R*表示以参考区域产业增长率为基准该研究区域所得到的假定地区增长率(R*=∑y0i(Ri+1)/∑y0i-1)。

若研究区域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R*-R>0;反之,则R*-R<0;若研究区域竞争力水平高于标准区域水平,则Gr-R*>0;反之,则Gr-R*<0。

相对增长率L、结构效果系数w和区域竞争系数u:

——Y0i、Yti分别为标准区域第i产业基期与末期产值;k0i、kti分别为研究区域第i产业占标准区域相应产业比重。

若L>1,则区域增长快于全国;若w>1,说明该研究区域中增长快、朝阳的部门所占比重大,该研究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合理;若u>1,说明该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具有快速的增长势头,竞争能力非常强。

3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

根据SSM模型的计算需要,计算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各产业的地区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选择全国的海洋渔业产业发展作为参考区域,以1993-2012年的海洋渔业三次产业2发展数据作为分析的数据来源。本文原始数据来自《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993-2012)。

3.2偏离份额模型的应用——以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为例

根据SSM分析法计算需求,山东半岛蓝区研究区间为20个分时段,每个研究区间为该产业结构每年的变化程度。以上年的产业数据为基期数据,以本年的产业数据为末期数据。

3.2.1各个产业SSM的时间序列分析

3.2.1.1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一次产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1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一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次产业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①份额分量分析

第一次产业的份额分量在各个时间段中的数值较大,呈现“W”型的变化,以20~130之间为波动幅度。份额分量自2008年开始持续增长,从33.60918516增长到2012年的128.7788761,涨幅达到3倍。表明山东半岛蓝区作为中国的海洋大省,在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第一次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占比大,所带来的份额分量也相应比较大。

②偏离份额分量分析

第一次产业研究的19组数据中,有11组数据的结构偏离分量呈现负值,其余8组数据数值也均接近0,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中第一次产业占比太大,远远超过第一次产业在全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所占比例。遵守《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渔船管理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的通知》3,严格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将渔船总捕捞能力控制在与资源相协调的水平。

③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2002年以前第一次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在0上下波动,2002年以后数据呈现上下波动趋势,但在2010年后呈现快速发展状态,说明相对于全国水平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一次产业的增长速度比较高,表明山东半岛蓝区产业竞争力比较强。“九五”之后,山东半岛蓝区作为海洋经济区的重要发展区域,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确立海水养殖业在海洋渔业中的重要地位,产量大幅增长,竞争力有所提升。

3.2.1.2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二次产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2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二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二次产业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①份额分量分析

第二次产业部门份额分量均大于0,2008年出现下降趋势,原因是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使水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但总体处于增长趋势,表明本部门属于全国性的增长部门。要加大科研水平的提高,使海洋水产品加工向系列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分析

结构偏离分量的19组数据中有15组为正值,在2008年以后呈现“W”型的波动,最小值为-48.57349285,最大值为20.06006077,总体波动范围不大。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二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调整空间。销售市场中水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低,没有充分发挥水产品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③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第二次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区间相对较多,呈现剧烈波动,尤其是在2005年以后基本全是负值。表明第二次产业的相对发展速度比较低,相对于全国竞争优势不明显。目前山东水产品出口产品单一,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缓慢,出口产品结构有待于改进和优化,而且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渔药、渔用饲料缺乏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的统一监管,竞争力不强。

3.2.1.3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三次产业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3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三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三次产业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①份额分量分析

第三次产业部门的份额分量都均大于0,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在一些年份数值低于结构偏离分量。在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中,第三次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发展迟缓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相对于一二次产业处于劣势地位。

②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分析

第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在2007年以前基本在0以上波动,从2009年开始大幅下降,说明产业结构处于不合理状态。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第三次产业发展不足,各地发展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结构趋同,没有形成各地特色,应该加大对第三次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进休闲渔业发展。

③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

第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量整体数据不稳定,波动比较大,全时段共出现了11次负值,并且在2008年以后呈现快速下降状态,由正值变为负值。说明第三次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发展速度比较低,没有形成竞争优势。

3.2.2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整体产业结构分析图4为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进行偏离-份额分析的时间序列图,通过对19个独立的时间区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产业结构SSM分析时间序列图

3.2.2.1份额分量分析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份额分量变化最大,处于上升趋势,2008年出现下降趋势主要是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仍然为正值,说明相对于全国海洋渔业,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要按照《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稳步推进渔业发展各项工作,使山东半岛蓝区渔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3.2.2.2结构偏离份额分量分析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在1993-2012年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数据变化很小,最大值是2002-2003年的13?26461026,最小值是2008-2009年的-14?7094,19组结构偏离分量数据均在0上下徘徊,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产业结构基本合理,但是在发展海洋渔业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而降低了对于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加工业以及服务业一直发展缓慢。

3.2.2.3竞争力偏离分量分析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在1993-2012年产业结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变化不稳定,19组研究数据中12组为负值,表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比较差,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优势。

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公式(1-4),可以得到1993-2012年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增长量:

2415.90亿元=2857.25亿元+(-301.82亿元)+(-139.53亿元)

1993-2012年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总量增长了2415.90亿元,其中2857.25亿元为份额分量增长量,-301.82亿元为结构偏离分量增长量,-139.53亿元为竞争力偏离分量。结果表明,1993-2012年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由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了-441.35亿元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

利用公式(1-7)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进行计算得出:

w=0.90,u=0.95

结合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数据对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总的结构效果和竞争能力进行分析判断:1993-2012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效果指数w<1、结构偏离分量为-301.82亿元,说明相对于1993年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区域产业结构效益下降,第一次产业部门所占比重过大,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1、竞争力偏离分量为-441.35亿元,说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不足,没有形成强的竞争力。

3.3结果分析

根据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可知,三次产业比值由1993年的“70∶20∶10”转变为“39∶32∶29”,结合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结果分析,影响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三次产业发展的因素有:(1)“海上山东”战略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提出,使海水养殖取得新的突破,并且远洋渔业迅速崛起,减轻了近海海域的压力,但是山东半岛蓝区在发展海洋渔业过程中过于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2)中央提出的放开水产品价格和放开经营体制的“两个放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水产品加工的发展,但是主要以低价值冻鱼和冰鲜鱼类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限制了第二产业的继续增长;(3)第三次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投资休闲渔业具有很高的风险性,投资机构只有能够确保盈利时才会投入资金,尤其是经济危机后,危机意识更强。

国外在发展海洋渔业初期,利用海洋固有资源,以海洋捕捞业为主导产业,处于结构演进的“一、二、三”起步阶段;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国家对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日益提高,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捕捞、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同时采取优惠政策,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使海洋渔业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发生调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优质水产品深加工提高档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处于结构演进的“二、一、三”阶段;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需求逐渐增多,休闲渔业作为娱乐生活开始发展起来,同时严格执行各种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减少捕捞量,发展到结构演进的“二、三、一”阶段;今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业的日益发达,海洋馆、渔业博物馆、渔业节庆活动等促进休闲渔业发展的活动日益增多,将会发展到结构演进的“三、二、一”高级阶段。

综上可知,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处于结构演进的“一、二、三”起步阶段,第一产业由于发展基础好,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但是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存在且越发严重,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第二产业比重日益增加,产业结构发展愈加合理,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断下降,处于明显的不利位置;第三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在2003年以后比重开始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竞争力相对于全国来说很差,产业关联带动作用不突出。

4结论与建议

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虽经过了一系列调整,但仍然处于结构演进的起步阶段,呈现“一、二、三”的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出发,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应该夯实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最终达到的“三、二、一”的产业结构。

今后山东半岛蓝区海洋渔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海洋捕捞生产结构。积极发展远洋捕捞,控制近海捕捞,通过限定和压缩海洋捕捞量,实现近海捕捞产量零增长。(2)坚持“以养为主”方针。开拓海水养殖面积,大力推进浅海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改善海水养殖品种,不仅要稳定传统养殖品种的养殖,而且要加速海珍品的养殖。(3)加快发展水产品后续深度加工工业,提高竞争力。加快水产品内部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海洋渔业第一产业为依托的基础上,坚持以保鲜保活和精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4)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包括渔业技术推广、质量检测等体系在内的适合海洋渔业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充分利用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发展海上旅游垂钓、邮轮旅游为内容的休闲渔业,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性结合。

参考文献:

[1]

黄盛.区域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24-28

[2]GuillermoE.Herrera,PorterHoagland.Commercialwhaling,tourism,andboycotts:Aneconomicperspective[J].MarinePolicy,2006,30(3):261-269

[3]Dong-OhCho.Challengest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marinesandinKorea[J].Ocean&CoastalManagement,2006,49(1-2):1-21

[4]NicolaiLovdal,FrankNeumann.Internationalizationasastrategytoovercomeindustrybarriers—Anassessmentofthemarineenergyindustry[J].EnergyPolicy,2011,39(3):1093-1100.

[5]开展海洋经济问题的研究——海洋经济座谈会纪要[J].经济研究,1981(08):35-40

[6]于海楠,于谨凯,刘曙光.基于“三轴图”法的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25(4):71-76

[7]宁凌,胡婷,滕达.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及升级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7):67-75

[8]邵桂兰,杨志坤,于谨凯,等.山东半岛蓝区海洋优势产业选择及战略定位研究[J].东岳论丛,2012(7):008

[9]李平龙,胡求光.浙江省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价值链延伸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103-109

[10]于谨凯,于海楠,刘曙光.我国海洋经济区产业布局模型及评价体系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2):60-67.

[11]孙才志,杨羽頔,邹玮.海洋经济调整优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0):83-95

[12]DunnES.AStatisticalandanalyticaltechniqueforRegionalAnalysis[J].PapersinRegionalscience,1960(1):97-112

[13]NazzaraS.SpatialStructureandTaxonomyofDecompositioninShift-ShareAnalysis[J].GrowthandChange,2004(4):476-490

[14]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89:56-59

[15]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4-72

[16]吴继英,赵喜仓.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2009,26(4):73-79

[17]洪世键.空间依赖性与地区工业发展:基于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59-64

[18]李国平,周晨,刘源.基于偏离-份额法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以陕西省11市(区)为例[J].人文杂志,2012(3):53-60

[19]韩国珍.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J].西北人口,2013(1):126-128

AnalysisonMarineFishery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

of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

—BasedonShift-shareMethod

YUJinkai,ZHUXiaosu

(EconomicsCollegeof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Shandong266100)

Abstract:BasedonShift-shareMethod,thispaperanalysesthethreeindicators-regionalgrowthshare、industrialstructureshareandregionalshift-shareoftheMarinefisheryindustryfromtointheblueeconomiczoneofShandongpeninsulawithChinaasthereferencedistrict.Theresultsshowthatitisstillinthe“primary、secondary、tertiary”startingstageofitsindustrialstructureevolution:theproportionoftheprimaryindustryinMarinefisheryindustryinShandongProvincedeclinessteadily,buttheproportionofmarinefishingindustryinitremainshigh;Thoughtheproportionofthesecondaryindustrygraduallyincreases,thereismuchroomforadjustingtheinternalstructure;Thetertiaryindustrydevelopsslowlyandislackofcompetitiveness.Basedontheproblemsreferred,thereareseveralmeasurestooptimizetheindustrialstructureofMarinefishery:Adheretothe“Mariculture-based”policy;OptimizethestructureofMarinefishingindustry;Developtheadvancedprocessingindustryofaquaticproducts;Improvethedevelopmentofthetertiaryindustry.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