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新农村经济发展8篇

时间:2023-12-14 14:55: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农村经济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农村经济发展

篇1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来带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当前城市化进程已经明显加快,但农业仍然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居民依然占据着总人数中的大部分,城市的发展本身也需要农村的支持。我国应该认清当前农业人口数量大这个事实,所以应该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而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获得持续和健康的发展,这是直接由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决定的,并且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应该把农村经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这样才能按部就班地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二、农村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时,为了可以让经济建设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很多农村地区都会选择通过资金筹集、统一管理的方式来进行,但是资金在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协调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想要得到解决,离不开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具备应有的工作技能。在进行资金统一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应该对每一笔款项的去向和用处公开,提高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让人们可以及时了解资金使用的情况。其次在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和政策来进行,确保管理行为合乎当前的政策。所以农村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现关注民生精神

在我国当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换而言之,想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如果农村经济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客观上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性,给社会的全面进步带来很大的阻碍。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就要极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者一定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民的利益上,并且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来作为指导,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也是我国政府关注民生的体现。

(二)加强农民主体地位

新农村建设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和保障的,采取切实合理的经济管理方式,一方面客户以让农村经济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方针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有效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管理人员也可以动员广大农村群众来进行经济建设,一方面可以取得经济建设方面成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民分享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发展的精神。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更新农民的思想

我国农民占据总人口的比例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更新,如果他们的思想滞后,那么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和改善,经济也无法充分发展,进而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政府应该加强思想方面的引导,让农民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在国际上,农业面临的科技竞争形势非常严峻,当前继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先进科技成果才能推广下去,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所以,广大农民应该进行科技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例如实行科技下乡活动等等,让农民学会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这样就可以给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三)统一生产方式

我国地域广阔、地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之受到生产规模限制,很多地方仍然采用人工的方式来进行劳作,机械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都很低,这种情况下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于当前农业的发展,所以应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而在农业生产模式上也要以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作为中心,可以起到很好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效果,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四)优化产业结构

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新农村经济;因子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杭州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力,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力。2015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是一项重要内容。科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同样需要科技作为强大的支撑动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因此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必然途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发展高效的现代都市农业成为必然,加快农业科技发展任务更为迫切。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本研究以杭州为样本,以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在新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新农村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样本及数据选择

1.1杭州农业科技与新农村发展概况

近年来,杭州市科委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杭州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全面启动杭州农业现代化“十大工程”,着力加强农业前沿技术的原始创新,突破主导产业提升和食品安全保障的关键、共性技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企业培育,改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环境,建设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广服务体系,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能力,在农业“两区”建设、新农村科技示范点建设、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帮扶与服务深入推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5年底,已累计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104个,面积37000hm2,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5个,面积18587hm2。经过多年的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杭州市蔬菜、茶叶、果品等“十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68.35亿元,增长6.4%。杭州市科委已累计认定286家农业科技企业、市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试点)84家[1]。

1.2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主要有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发展两方面数据。农业科技投入采用科技部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数据,即科技三项费用中涉及农口的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对历年农业科研攻关、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种子种苗、科技扶贫和重大科技创新等5类项目拨款经费整理统计得到;新农村经济数据主要来自2007—2016年杭州市科技统计年鉴。新农村经济指标的选取基于相关文献研究[2-5]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农林牧渔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菜籽产量和淡水产品产量等5个指标的人均值来反映新农村经济产出水平,即人均农林牧渔产值(元)、人均粮食产量(kg)、人均棉花产量(kg)、人均油菜籽产量(kg)和人均淡水产品产量(kg);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kW)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来反映新农村的投入水平;选取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万元)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反映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消除不同指标间量纲影响,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表1),以实现数据指标间的可比性。

2结果与分析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之所以称其为因子,是因其不可观测,即不是具体变量),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6]。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原有变量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一般相关系数在0.3以上[7]。本研究所选取的新农村经济指标有9个,要研究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则必须对新农村经济指标进行简化。因此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出新农村经济的主成分,以便进一步分析与农业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19软件,对9个新农村经济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指标的相关矩阵。从表2中可以看出,多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0.6以上,0.3以下的为少数。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对主成分因子进行提取,从而减少新农村经济变量的个数。对新农村经济指标量表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KMO统计量是取值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KMO值越大,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当KMO>0.5时,就适宜进行因子分析[7]。在99%的置信水平下,本研究中新农村经济指标的KMO值为0.599,表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lettTestofSpherici-ty)用于检验相关系数矩阵是否是单位阵,即各变量是否独立。它是以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为出发点,零假设:相关系数矩阵是一个单位阵。如果巴特利球形检验的统计计量数值较大,且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小于用户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则应拒绝零假设;反之,则不能拒绝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可能是一个单位阵,不适合做因子分析[7]。本研究中,巴特利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27.596(自由度为36),相应的概率sig为0,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的新农村经济指标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由表3可知,通过对新农村经济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主要因子F1和F2,其贡献率分别为60.3%和35.1%,累计贡献率达到95.4%,超过85%的要求,说明F1和F2解释了新农村经济9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从表4可以看出,F1在粮食、棉花、油菜籽、淡水产品、消费品零售额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6个指标上载荷较高,说明F1解释了这6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F2则解释了农林牧渔和农业机械总动力这2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F1和F2同时解释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这个指标的部分信息。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5。根据该矩阵的数据,可得出因子得分函数。F1=0.036ny+0.17ls+0.168mh+0.219yc+0.235ds+0.135dl-0.065tz-0.133xf-0.119srF2=0.317ny-0.012ls-0.014mh+0.141yc+0.249ds+0.361dl+0.194tz+0.084xf+0.113srSPSS软件自动根据上述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出样本相应因子得分SF1和SF2(表6)。

2.2农业科技投入与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关联性分析

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新农村经济指标后,得出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SF1和SF2,代表新农村经济9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对2006—2015年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数据和新农村经济主成分因子得分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表7可以看出,在95%置信水平下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F1的相关系数为0.698,显著性明显;在95%置信水平下农业科技投入和新农村经济综合指标F2的相关系数为0.658,显著性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科技投入、新农村经济产出和投入水平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呈正相关,即农业科技投入增加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3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新农村经济各项具体指标关联性分析

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农渔牧林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99%置信水平上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在0.85以上。这说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对农村生产投入和农民增收起正向促进作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棉花产量在99%置信水平上呈负相关,且相关性也在0.85以上,这主要原因是杭州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首先,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得以广泛应用,农民有更多的选择种植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粮食和棉花这类传统主要农作物产量减少,这也正说明了杭州新农村经济建设鼓励以“一村一品”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如建德市莲花镇齐平村发展铁皮石斛特色产业,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发展莲产业等[8];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耕地日益减少和农村居民抛荒现象更为突出,从而使得粮食和棉花生产面积直线下降;再者,近几年农村经济以发展农村休闲产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致传统农业发展减弱,所以不论科技创新投入如何提高,其产量都在下降。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油菜籽产量、人均淡水产品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性则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是杭州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位和自然禀赋决定了杭州市油菜籽产量和淡水产品产量在某个年份达到顶峰后又持续回落,形成一个倒U型抛物线。其中,淡水产品产量受养殖面积刚性下降、“五水共治”行动等因素影响[9],因此会出现人均油菜籽产量、人均淡水产品产量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相关性不显著的结果。二是杭州市“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地貌也决定了杭州农业不能大规模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影响不大.

3结论与不足

运用因子分析对新农村经济发展指标进行降维提取,得到2个新农村经济发展主成分因子,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新农村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以及具体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1)农业科技投入、新农村经济的产出和投入水平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呈正相关,且显著性明显。(2)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人均农渔牧林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99%置信水平上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在0.85以上;与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棉花产量在99%置信水平上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也在0.85以上;与人均油菜籽产量、人均淡水产品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相关性不显著。综合分析,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加会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本研究在考量新农村发展的特点和数据可获取性的基础上进行新农村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主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新农村经济方面的影响,对新农村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影响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本研究侧重于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对新农村经济的影响,农业科技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还需深入探讨。

4对策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从政策制定者和农业科技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完善政策制度,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保障机制

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研究制定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各级科技、农口等相关部门,要在财政投入等资源配置上向农业科技发展重点倾斜,在项目、经费、人才等方面优先安排,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和科技信息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成果、政策、最新进展和典型等,不断提高广大农户的科技意识和素质。

4.2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业科技财政投入的稳定机制

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与涉农高等院校的倾斜支持力度,对长期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技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支持机制。增加对农业新品种选育攻关和农业主导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落实农业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将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新兴产业培育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对象,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农业科技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4.3加大智力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智囊队伍建设体系

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高校涉农学科建设,推动教育、科技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加大高等院校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农业科研院所联合打造农业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地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利于乡土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和培养计划。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培养和集聚高素质农业创新人才。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中,重点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具有互联网知识的跨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支持创新领军人才组建创新团队,加大对创新团队创新创业的扶持。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深化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大力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管理、熟市场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

4.4引导投融资发展,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元投入机制

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研发,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信贷和风险投资为重要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引导创业投资资金投向农业种业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金融服务,改善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

4.5鼓励创新创业,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

转化激励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加快制定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具体实施方案和相应措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打破体制障碍,明确在职农业科技人员或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均可通过离岗创业、兼职兼薪,真正让“第二职业”成为正当工作、工资外收入成为合法收益;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设立“创业之星”“重大贡献奖”等奖项,对创新创业成绩突出、效益明显的专家或团队给予重奖;完善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就业;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参与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社区服务、商品流通、再生资源利用等产业创业。

参考文献

[1]2015年处室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思路汇编[R].杭州: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6.

篇3

过去的一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实施“四大战略”,打造“三大基地”,着力破解事关民生六大问题,努力打造平安*,积极落实“两项制度、两项活动”,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13项预期目标,除实际利用外资和自营出口两项指标未达到目标外,其它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3.63亿元,增长15.3%,人均GDP达到3252美元;财政总收入10.2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8亿元,分别增长44.4%和20.5%。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省教育强县通过验收。

回顾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销售产值277.57亿元,增长34.8%,其中规模以上154.33亿元,增长37.4%,总量增长47.8%;新增规模企业131家,累计已达453家,其中销售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1家,比上年增加16家,工业产品产销率97.9%以上;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33.65亿元,增长17.0%;其中工业技改投入17.6亿元,增长20.4%;开发区和五个重点工业功能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8亿元,增长30.7%。

(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5.98亿元,增长11.9%;新增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累计33家;新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18家,累计44家;新建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7个,总数21个;全年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00万元,比上年增长33.3%,完成标准农田建设9400亩,完成计划117.5%,造田造地1100亩,完成计划110%,造林21533亩,完成计划190.7%;“十百”工程取得新进展,第二批7个示范村和43个重点整治村通过市级验收,其中5个村被评为省级示范村;推进乡村通达工程,新、改建通村公路437.5公里;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完成农村改水项目138个,新增受益人口9.1万人,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84.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引导农民下山集聚,已有783户2588人下山居住;培训农民2267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75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8%。

(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贯彻落实省市加快服务业发展大会精神,出台我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引导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两个扶持政策。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1.09亿元,增长16.5%,占GDP比重30.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社会接待游客总数328.26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4.01亿元,分别增长15.9%、54.0%,圆通寺建成开放,国际红楼饭店主体工程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6亿元,增长14.3%;编制完成全县商贸物流业网点布局规划,启动春江路休闲娱乐美食街建设,海陆世贸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区综合市场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举办第三届房交会,促进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8.22亿元,增长38.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5.79亿元,增长14.6%,各项贷款余额57.3亿元,增长18.1%。

(四)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深入开展“两项制度、两项活动”,促进项目早包装、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7亿元,增长19.0%。建成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杭千高速公路*段、雪水岭隧道等大型项目并投入运行,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已正式运行,新区自来水厂主体工程已建成;县城滨江区块拆迁改造、毕浦电站、分水镇自来水厂扩容等工程进展顺利;启动县城新区排山洪、消防指挥中心、公共卫生中心、洋塘江滨公园、富春江镇污水处理厂、分水江横村段四级干堤等项目;20省道*段改建、320国道与16省道连接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推进县城“1623”工程建设,完成迎春南路南延工程,春江路西延、云栖路延伸等道路建设和春江路“三线入地”等工程进展顺利,实施老城区里弄小巷改善工程,共改建42条,新建8个停车场。

(五)改革开放继续深化。今年以来,着重对文化广播新闻出版(体育)事业进行改革,完成部分行政机构调整;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进11家非建制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招商引资项目390个,比上年增加75个,协议利用资金40.5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4.7亿元,增长15%;其中实际利用外资3480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6.0%,完成考核目标的69.6%;自营出口3.*亿元,增长0.5%,完成预期目标的87.5%。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启动创建省科技强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创建科技强县工作的若干意见》、《*科学技术奖励实施办法》和《*县专利资助办法》等政策文件,实施县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02项,资助资金300万元;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步伐,教育向优质化均衡化方向发展,建成*乡省级教育强乡,全县省级强乡(镇街道)达到9个,新区高中、分水第二初中、新区小学、第二高中扩建等项目进展顺利,贫困学生“读书难”问题基本解决,全县有3878人次享受教育券免费入学;开展群众文化“三百”活动,“全民健身周”活动获国家先进,在*市十六届全运会上取得金牌总数第2名;推出“十大举措”,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城乡联动卫生创建工作,分水镇获全国文明镇称号;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率达96.32%,高于计划目标1.3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59‰,低于控制目标,出生婴儿性别比1*.98;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投入资金680万元,共关闭46家、整治140家污染企业,基本完成石材行业污染治理;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深化“两江”采砂综合整治;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出台《*县人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共接待各类人才近6000人,引进人才360名,培训党政人才2000多人次,举办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厂长经理培训班三次,专业知识讲座3次,对农村乡土人才培训14716人;努力扩大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286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141人,累计44626人,实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参保人数5986人,2297人享受养老金待遇,建立困难群众“三级救助圈”,“五保”、“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87.1%,比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资助112户农村困难家庭完成危房改造,启动184套廉租房工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8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6823元,增长11.5%。

同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外贸出口应对能力不强,增幅出现大幅回落;新开工项目偏少,影响发展后劲;资金制约日益加剧,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保任务繁重,对经济制约作用日益突出等。这些问题将会继续显现,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与有关说明

按照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衔接“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20*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全县生产总值118亿元,增长12.0%;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5%;

——工业销售产值333亿元,增长20.0%;

——农业总产值17.4亿元,增长9.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增长12.0%,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37.5亿元,增长12.0%;

——实际利用县外资金28.8亿元,增长15.0%,其中实际利用外资5600万美元;

——自营出口额3.5亿美元,增长15.0%;

——财政总收入11.7亿元,增长13.8%,地方财政收入5.59亿元,增长10.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亿元,增长13.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80元,增长1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增长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计划生育率95%以上。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全县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的基础上确定的,既考虑了发展需要,又考虑了发展可能。同时,也充分体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必须”的要求,体现省、市“走在前列”的要求,体现“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

现对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全县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2.0%,与20*年预期下降一个百分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有较好的发展环境和增长基础。20*年世界经济依然处于恢复性增长周期,根据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多家机构预测,2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与20*年大体持平,世界贸易增长率略高于20*年,这些均为我县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创建了良好环境。20*年我国经济仍处于稳定较快增长期,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总体向好,GDP可增8.5%以上;20*年省、市GDP预期增长10%和11%;我县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仍然强劲,各方面支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机制、政策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要保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我县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压力比较突出,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所以经济增长速度不宜定得太高,以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我县提出在“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2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保持略高增幅是必须的,体现开好局,起好步。

(二)关于三大产业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工业销售产值预期增长20%,以往是用县属工业总产值指标。一是考虑这几年国家和省市都在淡化该指标,有利于保持上下衔接;二是中央省市属在桐企业越来越少,县属与全社会只相差2个亿,分开核算意义不大;三是“十一五”期间我县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提出年均增长16%,期初安排较高的增幅是必须的;四是20*年工业生产性投入33.65亿元,按投入产出1∶2计算,20*年增幅可达23%,增幅安排20%是可行的、留有余地的。

农业总产值预期增长9%,与20*年预期增加一个百分点,主要基于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近年政府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农业整体发展环境比较有利,但综合考虑农业的特点,难度仍然较大。

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5.3%,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省、市对第三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均召开发展服务业大会,出台扶持政策,我县也出台了旅游和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两个扶持政策,这些都有利于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二是随着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对旅游、房地产、商贸物流业、大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三是对第三产业统计日趋规范,健全机构,充实统计力量,完善统计核算体系,第三产业漏报现象将会从根本上好转。四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目前我县水平与目标值相差较大,按照实事求是和鼓励引导加快发展的要求,适当安排略高的增幅是可行的。

(三)关于三大需求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2%,与20*年预期增幅相差6个百分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基数越大增幅越困难,“十五”期间我县投资年均增长40.5%,五年累计203亿元,“十一五”初步安排年均增长10%,平均增幅下降30.5个百分点,但投资额五年累计将超过420亿元,显然难度较大;二是近几年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投资的拉动,20*年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仍需投资的拉动作用,安排12%的增幅是积极的、必要的;三是这一目标能否完成关键要看20*年各类项目实施情况,据调查20*年全社会重点投资项目116项,计划总投资42.*亿元。如果各类项目实施得好,则目标能顺利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12%,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近年来我县消费基本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都将对消费起到促进作用。二是要体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因此,消费增长目标不应低于生产总值增幅。三是商贸餐饮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型经营业态不断引入,在一定程度刺激了居民消费。四是20*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自营出口预期增长15%,一是我县经济外向度一直较高。保持出口较高增幅,是保持总体增长的需要。二是20*年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只增长0.5%,与预期目标相差14.5个百分点,相对20*年基数较低。三是展望20*年,国际贸易保护特别是欧美纺织品市场的贸易磨擦已基本消除,对我县外贸出口将会趋好。四是外贸出口退税机制调整也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实际利用县外资金预期增长15%,与20*年预期增幅相同,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性投入需要招商引资来拉动。二是20*年重大项目储备好于20*年。三是杭千高速开通,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建成等,我县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四)关于两大收入的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增长10%,与20*年预期增幅相等。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体现城乡统筹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就业机会较多,劳动力价格提高,以及家庭转移收入增加等,使城乡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三是农民增收难度依然很大,需要各方继续花大力落实各项扶农政策和措施。

财政总收入预期增长13.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预期增长10%,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基数较高,“十五”以来,我县财政收入增幅都大大高于GDP增幅,形成的基数较大,增长空间越来越小,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显现,将逐步回归到正常的增长区间;二是大的税收增长源不明朗,完成目标的难度仍较大;三是社会保障、财政倾斜政策以及公用公益设施等欠帐较多,对财政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财政收入达不到一定的增幅,政府工作的压力将会更大。

(五)社会发展3项指标

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主要考虑到近几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形势有所缓和。计划生育率95%以上,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这一指标是能够完成的。

篇4

关键词:小城镇 新农村 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积极进展,城镇基础设施的力度不断加大,整体功能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小城镇建设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规划管理问题、财政扶持力度小、成长机制尚未形成等。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建设新农村的全局,势必影响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全局。我们要积极探索发展小城镇的重要途径,

一、大力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2004年2月,建设部等六部委从2万多个建制镇中确定了1887个全国重点镇。选择结果无疑证明它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表明其在“质量”上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前列。应当强调的是。重点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在对重点镇的扶持上,国家开发银行按照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卫星城(镇)建设: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点镇建设: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重点镇建设:优先支持经济发达且城镇密集区域的重点镇建设的原则,2004年以来对169个重点小城镇承诺发放贷款90亿元,实现当年发放64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在全国重点镇的探索,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金融形式,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

二、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良好发展

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简明适用”的原则。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建议现有每年200亿元的村村通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通讯建设放缓步伐,与小城镇整体规划相协调。以免通了公路、电网、通信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从原则上来讲,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人脉、文脉、经脉“四脉”问题。小城镇规划是否成功,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否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应当根据先县城、重点镇,后一般镇的次序,对小城镇规划修编进行严格界定,不合理的应调整;规模过大、照搬套用城市模式、浪费资源的应坚决修改。特别应当严格考查小城镇2003年以后的规划编制情况,注意其规划的超前性和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的合理性。规划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土地,应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协调好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利用这两个规划之间的协调,使得基本农田成为小城镇与行政村之间永久性的生态隔离带,成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之间永久的生态带,成为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田园风光的保持带。小城镇的绿化与城市绿化截然不同。小城镇只要把资源保护好。在空间上合理布置就形成了天然的公园。要向古人学习,把小城镇“轻轻”地安放在大自然中间。

三、加大小城镇投入,拓宽建设资金多种渠道

由于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薄弱,商业利润空间较小,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吸引足够的资金,应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对集中地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避免“雨打沙滩万点坑”。同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注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投劳,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或采取BOT方式建设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对公交、公共区域广告经营权等实施特许经营制度。

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不配套的情况。应当通过立法形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对现行的贷款政策应进行调整,在方便、易行的前提下,扩大小城镇资金贷款范围,做到“投得出、收得回”,凡是属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都尽量纳入信贷支持的范围,并逐步下放信贷资金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目前,中央为了确保全国粮食生产的安全,对农民实行了水稻良种补贴、粮食直补、购置农机具补贴。但这些补贴是分对象、分项目区进行的,应当逐步扩大以小城镇为着力点的惠农政策覆盖面,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地域、环境所限,中部、西部、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大部分人还处在温饱水平线上。应当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全面建设新农村的目标。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小城镇辐射。应从农民最关心的小城镇改水改厕、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等方面人手,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小城镇建设给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真正把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办成合民意的“民心工程”。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呼吁。小城镇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制定小城镇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来自生活的污染,要着重加强小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来自农业生产的污染,首先应在小城镇加强农业生产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在小城镇加强农用基础设施的改造:对来自工业企业的污染,要考虑对其进行关、停、并、转或者制定优惠的“进园”政策,建设相对集中、资源共享、废弃物集中处理的小城镇工业园区等。污水管道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要采用适当的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健全污水收集处理体系,采用城市联网和区域联网的

方式提供清洁可靠的饮用水。要推动小城镇垃圾清运、保沽、无害化处理,推广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行粪坑封闭化、沼气化。要在小城镇进行田边、河边、山边、路边的“四边”植树绿化,封山育林,绝不能照套城市模式。搞大广场、大草坪。

五、深化小城镇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篇5

[关键词]农村经济;和谐新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引言

农业经济发展要求扩大耕地面积和经营规模,大量使用机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农业企业,同时,要密切注意市场的动态和流向,将市场变化情况作为导向,将经济效益作为中心点,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现有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聚集、装备,积累投入,调整存量,优化资源,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促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趋于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以及国际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推动农业经济规模的加大,早日实现农业的四个现代化。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建国以来,我国逐渐的开始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纵观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村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做出了巨大改变,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现在已经开始趋向于优质、高校和高产方向发展,农业内部开始进行合理化的方向调整。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村非农行业的规模现在已经开始逐渐壮大,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其发挥的作用也大大提高,尤其是我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主要是在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增加了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正在不断的被挖掘出来,这就使得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呈现快速增加趋势。

3.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农民的收入普遍呈增高趋势。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1.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大落实农村政策落实力度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客观环境的变化要求农村翻遍也要走改革之路。总结以往的经验,可以得出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受到制约,那么其他发展最终也不会解决我们面临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2.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不断取得可喜的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周边各地区的发展形成影响,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特定的时间还会对经济发展的整体局面造成影响,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繁荣经济,促进发展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息息相关,应该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在以往的实施政策中,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特别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发展势态,甚至出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国家在农村相关政策的良好反应,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在我国的和谐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农民是发展的主体。农民素质的提高,对于未来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毕业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的展提供人才支持。

5.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农民种养结构的调整需要一定的引导,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所以,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与此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小组播放点建设规模,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为农村闲散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

三、结论

笔者在掌握了相关信息之后,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角度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各方面的优化与调整可以促使我国的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基础。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可以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完善各方面的体制,促使我国成为世界强国。当然,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不应该只是流于形式,它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推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参考文献

篇6

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及农村经济发展史

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农村信用社,经中国人民银行依法批准而设立的合法金融机构,具体体现为农民入股,为入股社员提供便利与服务的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再为农村农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要筹集社会上的零散资金,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是的农村信用社的任务更加艰巨,而作用愈加明显,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农村信用社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地发展壮大,实现了贷款额度在30年内就增加了600倍,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3595亿元,比年初增加1608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13.4%,贷款增加额占所有金融机构的19.4%,尤其在农户贷款和农业贷款的发放上有着巨大的作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农民人均产值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农村合作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农村信用社是国家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力量,被定义为支农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是国家农村战略重要的一步。在农村信用社坎坷的发展过程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上贴砖加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前提下,处理好“三农”问题,农村信用社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1]。然而,必要的法律手段能够保障农户的利益和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安全,资金流向及项目指导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三、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村信用社的融资功能农村信用社是国家银行金融机构的一个分支,在服务农民的同时可以讲广大农民手中的闲置资金或者说储蓄集中起来,用于生产投资,换句话说,农村信用社能够作为农民储蓄到生产投资的桥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引导农村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实现。而农村经济则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需要将手中的资源具化为可成长的资产,生产经营规模随着农村经济的腾飞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在其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的融资功能可以加强地区之间、各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均衡资金的供给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农村信用社的渗透作用农村信用社在筹集资金、发放贷款的过程中能够间接参与到农村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从而敏锐的观察农村经济市场的动态变化。农村信用社参与农村生产的方式具体表现为:(1)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平衡;(2)通过信贷的服务可以实现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性计划,宏观上把握农村经济的发展路线;(3)农村信用社能够存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2]。农村信用社参与货币及商品流通:(1)通过大力扶持农村供销产业的发展,将商业信用和货币信用相结合,可以促进农村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2)在地区之间建立全国性汇兑业务和结算网络,解决运输条件差以及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障碍问题,从一定范围内可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扩大商品交换规模和范围。农村信用社参与消费:(1)向贫困农户发放救助,扩大其消费能力,改善民生;(2)扶持供销组织,促进农村生活消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形成良性循环。3.农村信用社的保护功能农业发展,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结合在一起的生产过程,由于特殊的原因,农业生产导致资金的流向和农村信用表现出一些特点:首先,农业信用的周期相对较长,具体体现在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和农业工程的复杂上;然后,农业信用是比较分散的,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单位,土地的分散以及种类决定了生产经营的复杂分散;再次,农村信用具有季节性,对于农村生产,相信一般人都清楚,其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这是由产品特性所决定的,而且资金的投资与回收会有滞后风险;最后,农村信用的风险大,农业生产可以理解为和大自然交易,自然因素的变化是影响农村商品的重大因素之一,其收益极具风险性。4.农村信用社能维持农村经济的稳定[1]农村信用社在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自身业务的经营活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注入大量的资金,有效的抑制农村经济的外流,形成有效的发展循环过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定农村经济。就农村信用色的工作对象而言,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作信用社的经济支持,在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贷款的同时可以保证对农业贷款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指导,这种监督是一种农业投资保障机制,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稳定农村的发展,所以农村信用社可以维持农村经济的稳定。

四、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1.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生产经营活动中,扩大了其生产规模,发展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平衡。2.农村信用社改变了农村经济单一的资产结构,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农村信用社优化了资金结构,各方面投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支持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3.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资金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的晚上也丰富了农民的日常生活,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在如今的农村发展中,农民的利益得到基本满足,更多的追求经济利益,以便于发展交通,水利等工程的建设,加强外界联系,加全面更新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策略,注重强化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的建设,严格防范各种金融风险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还要本着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不断扩大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容忍度,对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设定科学合理地监管指标体系,逐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量化,而且,在确保金融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出农村信用社本身的优势,对各个方面进行积极创新,对各项业务进行创新发展,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手段,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的提升。有效地解决资本充足率低和资产质量差等方面的问题,在经济转型时期下成功帮助农村信用社渡过各种危机,确保农村信用社能够长远发展。

五、结语

篇7

目前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都相对比较落后,要发展农村经济就需要对农民进行改造和教育,让他们学会科技兴农,掌握现代化耕作技术。第一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执法部门通过组织农民参与法律知识学习的形式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第二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现代先进的务农设备推介给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这些高新设备,利用这些设备来增收增产,并且组织农民到现场参观,让农民明白要想致富就需要用科技来武装自己。第三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过去的农民一般生产都是为了自给自足,很少有市场观念,通过各项设施的引进,像是电脑、网络等,让农民掌握资讯,能够把握住市场,根据市场的动向来进行农作物的耕作,提高农民的收入。第四增强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县乡人大、组织和民政部门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村民代表议事会管理机制,提高“一事一议”成效,鼓励农民出资出劳,大力兴办公益事业。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优化产业结构链,避免相同产品的过多重复,应该让畜牧业、果林业、水产业均衡发展分部。最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不要让相同产业覆盖,控制好经营规模和区域划分。

3、完善法律法规,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让农村经济得到发展。

农村因为其特殊性,更需要重视法律的建设和普及,让农民有依法致富的观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为相应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要善于把握时机,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规范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通过建立和完善农经法规制度体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成为农经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动工作发展。

4、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民生产和生存的必要基础,也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所以要发展农村经济是在盘活土地资源这一大前提下完成的。面前的家庭承包经营不能动摇,但是有需要在这个不变的情况下,对土地资源进行有序的流转,去开发和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盘活土地资源,是建立在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上面的,只有稳定的盘活关系,才能够让农民有信心去生产,才能够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一些负面和不良影响才不至于出现。另外,土地资源的流转不能是盲目的,没有规范的,应该是建立在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上的。鼓励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5、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矛盾是各户农家分散经营与市场的变化莫测之间的矛盾,这样农产品无法揣摩到市场的真实需要,这样市场和农业生产就会脱节,在销售上也是零散销售,不能进行集中整合,过多的分散就导致了相互之间的价格战,最终损害的就是农民的利益。要让农村产业链有序的链接起来,并且形成良性循环,需要打破现有的局面,采用由一些龙头企业打头阵的形式,将一些分散的农户和大市场有效的链接起来,这样从生产到销售能够形成有序的流程和渠道。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经营必须兼顾公司、农户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现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才能切实起到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

6、确保党的农村政策落实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历来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把贯彻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子、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落实“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确保党的方针和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7、科学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篇8

笔者认为,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核心能力的对策,应围绕资源、技术的开发应用与制度建设进行模式和方案的设计,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转变观念。把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当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来抓,必须澄清一些错误的观念:一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简单地理解为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工人化,简单地按城市模式建设农村,按城市的发展路径和经验改造农村,这是十分片面的。应当在保有农村基本的自然风貌和经营特色的基础上,利用农村的优势资源和应用技术改进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二是过分依赖发展工业生产实现农村脱贫增收,特别是利用农村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搞低层次、浪费资源和重污染的制造业生产,这样做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是在更深层次上对农业的剥夺。

2.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立与资源优势相和谐的主导产业。我国农村的区域跨度大,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明显,资源分布差异很大,这为农业产业的差异化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实施差异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农业的低成本高收益产业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生产还是基本上以村庄或较小的区域范围为限,进行农业生产与流通的布局,结果是农业产业结构严重雷同,行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国内市场农产品的供给不丰富,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个地区和村庄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立与资源优势相和谐的主导产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渔则渔,宜休闲则休闲,使自己的经营有特色、有品牌、占尽天地人和之利。

3.加强农村适用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首先,要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生产利用市场紧密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其次,要加快普及先进适应技术。以产业化经营、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区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良种产业化工程等科技兴农工程,引导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名优特产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三要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借用现代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4.建立起在宏观上能够激励和约束经济行为主体创业行为、投资冲动和技术创新活动的制度,解决我国农村因制度原因造成的低效率问题。如既要适当延长农业生产资源的承包期限,建立灵活的土地流转制度,加强投资者权益的保护,鼓励经营者进行长期的投资等,还要在合同上对投资者进行约束,要求他们按照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经营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进行经营运作,不能随意破坏农村发展的自然规律和长远规划,搞急功近利性的经营。

5.适度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按照经济学的规模效益理论,在适度的规模内,随着规模扩大,经营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是递增的。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和农地耕作上,存在着规模过小、现代科技应用成本过高的问题。所以,要通过农业适用技术的开发利用,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坚持统筹规划、连片开发,提高管理效率。

6.利用国家政策支持、政府服务和财政投资的引导作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为方向。在政策上,可以对立足于当地资源开发的项目和农业适用技术开发的项目给予贷款、税收上的优惠;在管理与服务上,建立农业服务信息网络,快速传递农业经济信息资料,对价格波动大的农产品,建立预警制度,避免更多成本支出;建立高效的运销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机能;大力推广农村适用技术,利用各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媒体广告宣传,了解本土农业的特色,建立消费者对本土农业的信心与支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