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汉语言文学现状8篇

时间:2023-12-14 11:38: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汉语言文学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语言文学现状

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能力培养

一、汉语言文学的社会现状

一般而言,社会各界对汉语言的认知上面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大部分人对汉语言的认知是不够深入的,停留在一个相对比较浅的层面的,我们普遍认为对汉语言的学习就是简单地口语交流、日常使用和较浅的书面阅读,但对于高深的汉语言知识并没有做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正是由于社会大众对汉语言的了解和学习不够深入就导致了我们在使用汉语言时存在很大的问题甚至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后果。 F在很多人对汉语认识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主要有:字词的发音不够准确、用词存在错别字、语句使用不符合语法、借用或随意改造成语、偏爱使用网络用语等。就大学课堂教学来说,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对汉语文学的学习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存在一味追求表面的华丽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更加深入的实质性内容的传授,变得越来越功利性,进而掩盖了汉语言文学最根本的影响力和魅力。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市场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西方一些经济形态和思想也不断涌入中国,进一步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使得部分国人的崇洋的心理日益壮大。至此出现了对外国文化和语言的学习和研究热情明显超过了对传统文化和汉语的研究,这就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在国内的深入发展,使得国人不能更进一步发扬中国文化,也不利于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二、培养就业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立足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是最直接、最仔细以及最全面的,他们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会比一般人更加了解汉语言的文化内容和覆盖的知识,在传播和创新汉语言文学方面更加有经验。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内容会更加的深入有内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字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去研究创新。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更应该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对于自身的专业要求不仅要做到而且要争取进一步做的更好,师范生对于自身的学习要坚持立足于本专业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也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融入新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要从平时就注重自己的所学,不仅要学的多,更要学的精准。对于一名还没有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去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应该把握住机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于汉语言文学更高的热爱程度,为未来自身的发展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要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教育和工作观念

当今时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新式的快餐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因此,汉语言文学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一方面对于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要做到在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时,不仅要积极的进行学习跟上老师的思路,更要学会有意识的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一个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在有把握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使得知识更加融合贯通,以达到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能力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自身老旧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学会引导学生,给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热情和兴趣,使得学生们真正热爱这一门艺术和学问,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与积极影响,使他们自觉的按照汉语言的规范去应用汉语言知识,从而潜移默化的带动身边更多人对于汉语言的学习和重视,逐渐改变目前社会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错误认识和应用,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更为规范,发挥出更大的魅力,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职业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对策

在职业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有限,这便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新改革教学的目的,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优化,以促进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更大进步。

1职业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1.1教学模式比较落后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毫无学习感受而言,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此外,由于汉语言文学知识理论性较强,课堂氛围沉闷,久而久之,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依赖性与被动性。而教学模式的落后,使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并使学生出现抵触厌学心理。

1.2观念过于陈旧

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不够重视,都以为平时能说话会写字,掌握一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就能够生活,不想浪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上,很多学生一致认为如今企业主要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而学校也把精力与时间用在专业课程上,从而使汉语言文学变成一门冷门课程,教师与学生逐渐对此教育轻视,影响到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质量。

1.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很多学校相继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能够将图片与知识点同时展现给学生,直观而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但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授课,由此很难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

2职业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对策分析

2.1改进教学模式,合理布置课堂结构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理念与设计教学方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照本宣科地一味讲解,以教师为主体,这样会使部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较为严重的说会使部分学生厌倦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教师应该跟随改革的步伐,具有一定的创新思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布置课堂结构,并在教学设计中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的要求是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人才,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创立合理地课堂结构,从以课程为主体到规范统筹设计,这样才能提高课程的统一性,提升对课程设计的质量。而科学的课程结构是根据每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优化,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为全面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此外,在进行汉语言文学课堂结构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价值。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主体,根据社会实际的应用作为方向点,依据学生的本身特点以此对人才进行培养,课堂的设计要以此作为基础,会使学生能够有充分十足的学习空间与时间,不仅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同时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2.2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在过去,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方面,而当今社会,企业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而这些都是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能够得到的。因此,在职业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的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使学生主动地吸收汉语言文学知识。

2.3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身的要求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知识素养。根据此课程的文化特点,教师在教学时,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应当别具一格地通过多种形式讲授汉语言文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新媒体,如QQ,微信,微博等与学生进行互动和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此外,教师应该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在教学中勇于创新,拓展新思维,开拓出一条崭新的教育路径,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前进与总结。

3总结

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改革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用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在其中,处在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学拥有的独具魅力,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付浏丽.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才智,2015,(25):117.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学 现状 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并且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造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写作和阅读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因此我们刻不容缓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手段方式及方法策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当然汉语言文学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以往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古板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三)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许多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另外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建议应当适当地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和自主式教学法,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完善课程结构

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不断将汉语言文学教学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另外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五)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就如我院的人品塑造工程项目贯穿在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文学教育课程,起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现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文秘专业和新闻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篇4

【论文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产学合作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在文科专业中推进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1 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 。

它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 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 career ori2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为: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般来说,综合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由学校、学生、企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途径的产学合作教育,在工科教育上比较普遍也比较成功。

从目前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产学合作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①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利用专业与职业或行业协会的相关优势,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②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课题以及参与政府、企业的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带动产学合作教育。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在应用上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实习去向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经过产学合作教育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性强,能尽早地进入岗位角色。但由于产学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涉及到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观,还有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利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冲突等问题。因此,在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中也面临不少困难。

21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合作流于形式或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虽然通过协议等方式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由于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而学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合作中往往只是挂牌,签协议,勉强维持低层次合作关系,互助互惠、紧密依存、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22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单位对学生实习锻炼时间的要求有冲突。学校有学校的规律,企业有企业的规律。学校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到企业进行的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安排在寒暑假或是第八学期。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希望来企业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能有相当长的集中时间来单位工作。同时,也存在当企业最需要人手时,学生却因上课或考试或忙于毕业设计而请假,或是学生来时却是企业淡季,无法安排使用的情况。

23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差距。高校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使命和职责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的目标,就必须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在专业教学中,更多的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非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同时课程设置有其周期性,不可能对岗位或职业技术的需要立马做出调整。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最现实的人力资源策略就是直接选择任用已具备相关知识、能力或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他们不愿意花很多力气去培训一个实践生。

3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适合其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就不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要依据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的特点,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教育,造就适用人才。

31以“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虽各具特点,但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的通才培养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专才培养模式。两种模式都高度重视品德、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推进产学合作教育中,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研究目标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入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分析能力要素,改革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适时推出各类选修课,构建“多通道、多规格、多模块”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32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产学合作教育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柔性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如美国的学工交替的“经验学习”教学、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日本的“产学协同”教学模式等。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应该将学分制与合作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并注重个性发展。这样不仅能满足用人单位时间上的要求,还能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

3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培养应用型的学生,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必须要有应用型的教师。 ①大学教师需要与企业有密切联系,一方面,使高校科研特别是文科类科研面向社会需要,加快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使自身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②企业社会的人员也应经常到学校进行交流,成为能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双师”。可以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老总、政府官员、社会贤达担任学院、系或专业的顾问或客座教授,建立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学科发展委员会等组织,针对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学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提供建议,进行交流和研讨,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在整体上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经强. 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6, (1) .

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写作能力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基础牢固 厚重、就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量相对固定等传统优势。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 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这个传统人文专业的命运。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专业的基本内涵早在“五四”时代就初步确立,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是20世纪50、60年代通 过借鉴苏联模式确立的。时代的局限使其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知识性的,能力培养只是知识传授的衍生物,能力本身不是他的目的。而当今社会对有突出专业能力 的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写作能力是最能彭显本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从 已有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主要从事语文教学、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新闻出版、文秘及行政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都对写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大学期间 应该让学生积累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培养文学气质,审美品位和创意思维,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踏上社会作好充分准备,使毕业生因适应面广而受到欢迎。 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改造,选择从目前社会对本专业人才所需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入手,全面提升本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的能力,从而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是既切合实际又顺应时势的。

一、 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与普修课课时相比,专修课课时明显不够,使得在专业的深度挖掘上存在不足;还有授课的形式问题,实践课学时少,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足。

2.考核制度和形式并不规范,一些学生专业知识的研究深度不够,却都能顺利得到学分并毕业,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 和形式存在缺陷和纰漏。比如,一些试卷考察的都是一些现成的概念性的知识。并且一长试卷就决定这门课的成功,这就使得学生只关注最后的考试而忽视整个教学 的过程。

3.学生并不热爱本专业,认同感不强,认识的深度不够,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的光荣感,而且专业文化素质不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紧扣目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根据开放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特别注重该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街接,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文字、词 汇内容、我们梳理有关知识内容,尽量避免重复现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以“必须”“够用”为度,为学生语言感知为基础,结合语言研究新成果,注重提高学 生对语言的敏感度,精选教学内容,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优化选择的方式,使用不同类型的教材。选用比较实用的教材,为适应现代教育对 语文教师的新要求,还应选择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资料,用于充实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辅导、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 建设及数字化工作。通过网络,逐步建立起本门课程的教材建设档案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

2.构建网络实践平台,创新写作教学与训练。写作类课程(包括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等)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所以传统写作类课程的教学向来十 分重视实践环节的设计与训练。但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技艺的熟谙,仅靠有限的课堂联系及课后作业则又很难达到理想目的。而且,对于在新环境下成长的一 代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模式几乎有着难以弥补的先天后先。有签于此,在写作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创立网上培训基地和写作时间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 资源和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了一定规模的写作队伍,形成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转贴于

首先,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他的无边界、超媒体、跨时空、高速度、交互性、数字化的特点,为其成为写作实践活动的良好平台提供了得天地厚的条件。

2.1网络传播可以跨越地域、边界的限制方便地进行全球性的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文字真真切切地 与别人、与更多的人发生关联,同样,自己也可以轻松地分享到精彩纷呈的“外面的世界”;同时,互联网以超媒体、超文本的方式组织各种信息,“白纸黑字”的 线性文本结构在网络平台上完全可以变成网状的多媒体和超文本结构。这种“超文本结构”大大拓展了学生们的创作表现空间和个性表达空间,他们在网上实践平台 所实现的自由与独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此外,网络的实时传播、瞬时传播和及时传播的特点,也使传统媒体望尘莫及。而且网络平台实际上是一个自由而无 限的虚拟空间,它在传递各种信息的时间上和容量上是可以不受限制的。这些特有的优势都使网上写作实践平台最大程度地吸聚了学生写作资源,最大程度地释放了 学生的写作能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超越。

2.2网络传播的广泛普及,给受众的地位和作用带来了根本性变化,这也改变了网上写作平台作者与读者的传统角色。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 众总是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不能同传媒主体进行平等的交流,更没有条件主动发表声音。而网络写作实践平台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读者(写作者)的这种 被动地位和角色,使他们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平等独立性和亲历参与性。这让学生们开始主动收集材料,进行精心地取舍、分析和加工,并开始对自己的描述、解释和 评论加以尊重,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为了应付作业而练笔写作。同时,网络实践平台对个性化的保护与对交互性的支持,使得每一个学生作者和读者都可以充分地 表达自我,在较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保留完整内心的前提下力求凸显个性,并尽量做到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中练习只为交给老师评阅、作业 只能由老师批改,学生自己则很少获得相互间的评判、交流的状况,网络平台无疑也最大化地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的科学要求。对于有着强烈个性化色彩和互 动性要求的写作行为而言,这种平台就显得尤为可贵。

2.3充分利用网络在线资源,强化读写互动关系。互联网是一个有着海量资源的巨大的信息数据库,有随时可以获得的优质信息,也有通过传统方式 难以找到的信息。对于写作而言。互联网已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有效辅助工具,尤其是网络在线阅读,更是裂。阅读是写作的准备和前提,不但可以从中提取成熟的 写作技巧和优秀的文化精神,而且还可以把自己的写作感悟、写作范式重新投放到各种鲜活具体的写作流程中加以验测和比较。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这种验测和比较 行为就会更加便捷和直接。所以,在网络化环境下,就要求我们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在线资源,把阅读论与写作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融通起来,正确把握理论、阅读 与写作三者的互动关系,使学生认识并努力将写作与科学的思维方式、生活的哲学感悟、深厚的文化涵养、非智力情感因素、敏感的语体把握、自觉的文体意识、艺 术的审美趣味、电脑的知识技能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灵活地在阅读活动和写作小组的交流活动中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

3.优化教学方法。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本身的性质、学生能力形成的发展规律,决定了这门课程有着明显的技能性。所以在遵循启发式教学 原则的同时,采用基本的教学方法——训练学习法。采用“举例子——发掘问题——引导解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实践训练”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司空见 惯的表层的言语实例的分析,挖掘出深层的一般性的语言规律。并通过实践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最终目的。应针对学生基础比较差的实 际,不强求知识全面性和体系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同时,本着吸收借鉴、推出新的精神改革现用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内 容中采用以下不同的教学方法:

3.1参与式教学。一改传统的填鸭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及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索。

篇6

一.中职汉语言文学目前的教学实施状况

首先,目前仍有很多中职生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充满厌倦情绪。中职生一旦产生了厌倦汉语言文学课的心理情绪,那么意味着汉语言文学课的授课效果将会受到非常显著的不良影响。中职教师应当运用正确与合理的方法来引导中职生,搭建师生密切交流的课堂沟通平台。中职生在充分感受汉语言文学魅力的基础上,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内容就会形成热爱的情感,避免中职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厌倦。现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中职生倾向于将汉语言文学视为通过学科测试的唯一手段,导致中职生忽视了汉语言文学的深刻人文情感启发价值。

其次,中职生无法自主理解晦涩的汉语言文学内容。中职生在面对全新的知识与事物时,主要倾向于运用直观感知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理解。然而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大纲内容非常晦涩与枯燥,导致同学们无法凭借自身的理解能力来正确认识课程内容。中职学校目前施行的汉语言文学授课模式并没有达到最为完善的水准,根源在于某些中职师生没有充分重视汉语言文学在提升中职生人文综合素养层面上的重要实践影响,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授课过程局限于简单的认识与理解。多数中职生以及中职教师都能做到密切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水准,结合中职生的独特年龄特征以及学生情感需求来设置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思路,全面满足中职生对于传统语言文化的内心需求。

再次,中职汉语言文学课的整体气氛冷漠僵化。中职教师在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授课全过程中,往往仅限于讲授课程大纲的基本内容,并且指导中职生完成相应的课后习题任务。因此从总体的课堂气氛角度来讲,汉语言文学课由于缺少了师生之间的密切互动,进而导致枯燥与冷漠的课堂氛围形成。中职教师需要运用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来开展汉语言文学的授课过程,鼓励中职生运用自主思索的做法来获得更加深入的汉语言文学内容,收获全新的人文情感体验。反之,中职生在接受汉语言文学的基础课程内容时,如果没有做到自主进行思考,那么将会导致中职生在课堂上出现散漫心理,无法保证实现良好的汉语言文学课堂实效。

二.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例

中职教师对于《苏州园林》的汉语言文学大纲课文内容在进行讲解之前,首先为中职生布置课前预习课文的任务,要求中职生通过自主查找的方法来收集课文相关的图片素材以及文字学习材料,并且摘抄自己喜爱的课文语句内容。中职生经过以上的课前预习环节,对于整篇课文的大体结构以及课文思想主旨能够形成宏观层面上的认识与了解,充分确保汉语言文学课的良好授课实效性。

在进入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探讨环节基础上,中职教师应当与同学们共同来分析课文涉及到的苏州园林布景特征以及园林结构特色,从而让同学们深刻解读并且体会我国古典园林在布景规划中蕴含的丰富人文思想内涵。中职教师通过实施上述的汉语言文学课堂训练,充分保证中职生能够融入浓厚的古典文学与美学氛围中,内心情感得到全面的净化与提升。

三.改进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具体举措

汉语言文学课旨在激发同学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学的热情与兴趣,锻炼同学们在文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实践意识。因此在现阶段的中职课改实践中,针对汉语言文学的中职课程教学必须要做到着眼于如下的课改实践要点:

1.结合信息化手段来丰富汉语言文学课堂。信息化手段融入汉语言文学的中职教学课堂,意味着中职教师对于同学们提供多媒体的全面课堂展示平台,让中职生感受到直观与生动的汉语言课程内容,帮助同学们简化课程学习与探索过程的难度。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依靠汉语言文学的中职教学课堂作为载体,运用多种教学举措来培养中职生的崇高人文情感,帮助中职生形成完整与健全的品德人格。为了达到深入施行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那么中职教师有必要结合中职生的人文情感真实体验与需求,为中职生搭建人文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学习平台,增进中职生与汉语言文学教师之间的课堂沟通。近些年以来,面临中职课改的总体实施趋势,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正在致力于深入推进,客观上体现了中职生人文素养受到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带来的显著影响。

中职教师应当运用正确方式来促进多元化的中职生人文素养提升与发展,塑造中职生的崇高人文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应当被置于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教学地位,同时也构成了汉语言文学授课过程的目标宗旨。中职学校与教师目前需要明确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真实教学状况来进行调整与优化。在中职学校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属于核心性的中职课程体系部分。中职学校通过开设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学科课程,旨在促进中职生实现自身人文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目标,激发中职生的崇高人文情感。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全过程的中职语文教育实践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汉语言文学的中职课程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因此汉语言文学应当成为滋养中职生心灵的情感支柱。

2.锻炼中职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中职生只有做到了深入思考汉语言文学的基础课程内容,那么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授课内容才会充满热情,而不会感到汉语言文学课非常乏味。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气氛中,中职生就不会感到惧怕中职教师或者厌倦中职教学课堂,而是能够自主参与整个的课堂探讨过程。中职生处于直观感知的年龄阶段,多数的中职生都会喜爱充满趣味的汉语言文学课堂。

在原有的中职授课方式基础上,中职教师往往局限于大纲层面上的知识内容讲解,导致中职生感觉到很难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晦涩文字内容,甚至引发中职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厌倦心理情绪。有趣与活泼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对于中职生将会形成直接性的影响。现阶段的多数中职学校都已具备多媒体演示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内容的平台,中职教师对于上述的信息化授课平台必须做到正确加以利用,运用直观化与动态化的方式来展现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要点。

中职教师若能逐步锻炼同学们的自主思考意识,那么中职生就会受到强烈的课堂吸引影响,逐步学会运用积极的方式来思考汉语言文学的深刻思想内涵,全面增强中职生的人文理解能力与感受能力。中职教师应当主动与全班中职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沟通联系,启发中职生运用微信或者其他的网络信息化手段来提出课堂学习问题,并且鼓励全班同学对此进行共同的探讨思索。汉语言文学的各个授课环节都必须建立在师生之间充分互动的基础上,避免给中职生留下乏味枯燥的授课印象。在启示同学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中,中职教师应当善于沟通全班学生,搭建师生密切沟通的桥梁。

3.培养中职生的正确价值观念。树立崇高与正确的人文价值理念,此项举措构成了汉语言文学课的最终培养目标。在实施汉语言文学的授课过程时,中职教师就是要善于体察中职生的情感交流需求,充分满足中职生的人文情感层面需求。汉语言文学的中职课程教学宗旨在于搭建中职生了解传统文学的重要媒介平台,依靠汉语言文学的中职课程载体来实现同学们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的中职育人目标,对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发展。

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时代;应用性技术;文化传承;复合型人才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已经走向了世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在国内,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也从未停止。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该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学评论能力和文字输出能力上都有较大优势,但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仅仅有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与应用技能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工作效率,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不仅符合多元化时代的发展需要,也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是推进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同时,语言作为人们思想的载体,能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丰富精神世界的内涵,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能够有效避免知识传输单一性的缺陷,使高等教育与时展紧密结合起来。

2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现状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2.1汉语言文学教学不适应信息化时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陶冶情操,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强调实用性人才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生产效率决定一切,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就显得与社会发展与需求格格不入,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屡屡碰壁。高校在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对于实现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实施和完善还有一定的困难和距离。

2.2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课程设置不合理:虽然很多高校都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了信息化应用的相关课程,但课时较少,教师不重视,课程安排也不合理,使其难以与教学计划相协调。其次,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改革并不彻底,很多时候只是走形式,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建设了汉语言信息化基地,但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基地的利用率不高。

3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的具体对策

面对现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在熟练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效掌握信息化应用技术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增强竞争力。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提出建议。

3.1建立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素质的提高,也要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使信息化渗透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中来,合理安排课程,加强信息化管理。为了避免信息化管理流于形式,学校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去相关单位或企业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也使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压力与形势,从而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意识会得到大幅提升,工学结合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途径。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加“空白”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拥有更多自我选择和自主安排的空间和余地,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效性。

3.2增加师资投入,提高对信息化应用技术的重视:教师是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主力军,只有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信息化综合水平,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可能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教训,使教育主动与社会接轨。教师要定期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以便更好的言传身教。学生要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不要过于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而要自主学习信息化教程,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还需要学校和相关教师提高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增加师资投入,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良性转型,逐步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

总结: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提高国民素质,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高等教育也要紧跟社会节奏,使汉语言文学教学符合多元化时展的需要,培养出真正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景宏.浅谈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及有效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29期.

[2]黄仁章.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研究与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3年9期.

篇8

关键词:民考汉小学生;语文;写作

1 概念界定

民考汉:“民考汉”系指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在汉语授课学校上学,高中毕业后,参加汉语言高考的学生,后来泛指一切在汉语授课学校学习的少数民族人群。[1]本文主要指在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的民考汉小学生。

2 民考汉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本研究选取乌鲁木齐市某区一所民考汉学生较为集中的小学,按照低、中、高段选取1、4、6年级期末试卷进行分层抽样,卷面内容主要涉及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阅读、写作等方面,对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1)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本次期末考试,汉语拼音部分“看拼音,写字词”是各个学段都有的题型,在四年级增加了“同一读音写出不同字”的题型,各个学段在这一部分的答题错误率极低,只有个别同学出现错字、错词。(2)阅读。在阅读部分,民考汉小学生在低、中、高学段的掌握情况良好,能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在低学段,对于细节题的考查,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在文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按要求用横线画出,但对于找出近义词的题目,部分学生没有写出与之相近的近义词。在中学段阅读题中,同样出现写出词语近义词的题型,题目数量从低学段的一个增长为三个,大部分学生能够写出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但全部答对的学生只占少数。(3)写作。在写作方面,低学段作文题为看图写话,学生要对图中的人物进行描述,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较多错误,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在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使用的词汇不会写,用拼音标注出现错误;另一种是由于汉语语序与维语语序不同,学生容易将谓语的位置写错,出现谓语后置的情况,造成句子不通顺,没能表达出应有的意思。通过对三个学段学生语文成绩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低学段民考汉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问题的概率高于中高学段,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错误率逐渐降低,汉语水平呈增长趋势。从语文试卷中可测试的三部分内容,民考汉小学生在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阅读两方面掌握情况良好,但在写作方面出现的问题较为集中。因此,如何培养民考汉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今后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民考汉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2]弗劳尔和海斯认为,写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作者确定一个问题空间,然后运行有关这一问题的心理表征,最终达到他们的目标。这个过程主要由任务环境、学生的长时记忆和学生工作记忆三部分构成。[3]写作技能是主体获得经验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写作技能通过对于知识经验的作用,影响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与写作技能的获得及类化。因此,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写作技能的培养、写作知识的获得两方面进行分析。

(1)写作技能的培养。在小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写作过程的特点,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学生不同的写作任务,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的原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使学生形成写作的初步认识。在写作训练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和调动的作用,提供与原型相近的材料,通过仿写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原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主动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随着年级的升高,写作练习的加强,实现写作原型内化。以三年级写作为例,学生由写作阶段开始过渡到习作阶段,是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作文命题和写作训练当中要以学生知识的应用和认知领域的发展为出发点。

(2)写作知识的获得。写作知识是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学生写作知识的获得,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家庭教育是与学生最为密切,最早接受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其范围是最大,也是最难以调控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首先要掌握学习过程的变化与发展,其次要对制约学习过程的条件进行调适。学习过程的掌握,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耐心,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学习发生的过程各有其特点,要做到因材施教,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就必须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的制约,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硬环境,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精神环境的创设。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年龄小、可塑性强,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隐性知识是难以预测的。家庭教育中要加强家庭阅读的时间和容量,家长要坚持陪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实施家庭教育,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才能使孩子在家庭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正面的知识。社会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由于人的社会性,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分子,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小学阶段处于个人成长的初期,相对于成人来说,小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但并不意味着不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在孩子的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家长要提供适时引导,帮助孩子形成社会意识,逐渐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的看待社会中的现象。社会给孩子提供的知识具有广泛性和随时性,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4 结语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集中体现。夯实写作能力构成要素的各个环节,加强民考汉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给予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兴.行走于两种文化之间――“民考汉”社会化问题及解析[J].新疆大学学报,2008,36(1):90.

[2] 教育部.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