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7:43: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品质成本管理与控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药品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巨大而庞杂的一项过程,成本的最终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员工的积极性、研发部门的工艺设计、生产部门的生产执行效率、信息化水平运用程度的高低等。
(一)人工成本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成本管理也是对于人的管理。人是各项成本的最基本的驱动元素,当公司员工增加的时候,各项成本也会随之增加。据统计,公司每增加一个人,大约会有工资、奖金、各种保险、住房公积金、招聘费用、档案费、等大约几十项费用随之增加。当然,除了人员数量会影响成本之外,在职人员的对于工作的熟练程度和工作效率也极大影响企业的成本。因此,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在用人方面的精髓是:用最少的人创造最大的效益。
药品企业实行GMP认证后启用新的生产线,自动化水平也随之提高,生产岗位人员需求量的减少,但同时要求生产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按照GMP的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每个人自觉融入质量管理的体系中,以保证从原料选择到成品出厂的每一道环节都在一个标准的稳定控制之中。将“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生产人员的头脑中,这是控制人员成本的有效途径。
(二)材料成本管理与控制 药品是一种关系到人体健康的特殊商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制药企业必须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认证,GMP要求药品生产必须运用优质原辅料。材料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主要涉及到两个过程:
(1)材料采购过程。采购过程中,实施成本控制的前提是购买的原辅料必须是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采购人员采购前应熟悉所购买原料的价格组成,了解供应商所生产成品的原料源头价格,为自己的准确核价打下基础;供应商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好的供应商为了实现共同发展,同时也能为本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节约成本,不好的供应商会带来很多麻烦,增加很多无形成本。采购人员也可以通过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可靠、稳定的采购网络,从而实现材料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
对于依赖性较强而需求量又大的中草药,企业也可以按照药品种植管理规范的要求(GAP)建立种植基地,保证原料药的质量和供应,从而也节约了采购环节原料成本。
(2)材料生产过程。在生产环节成本控制可以采用目标成本法,其主要思路是产品的研发应以市场乐意支付的价格为前提,以此来制定公司产品的价格。由财务部门协助将目标成本根据成本的形成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工序成本,从而对于各个工序成本进行控制。
以某片剂的生产为例,其工艺生产过程主要有拣选、配料、切洗、水提、烘干、粉碎、过筛、制粒、总混、压片、包装等,那么财务部门可以制定总目标成本并且下达给生产车间,并且协助车间将目标成本根据其工艺过程层层分解成若干工序目标成本。
在此过程中如何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各工序材料消耗数量是一个重点,对材料消耗管理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定额领料制度。由研发部门编制的“物料清单”是控制材料成本的最基本工具,它包括了每种产品在生产时必须要使用哪些材料,每种材料的使用数量。当物料清单编制出来后,分发给生产管理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仓库、质量管理部、财务部门。生产部门根据物料清单填制定额领料单去仓库分批领料,仓库在发料的同时做相应的记录工作,扣减领料单位、领料人剩余可领用数量,领料定额用完了就不能再领了,从源头严格控制材料消耗。
物料清单一旦制定出来就不能任意改,如果出现研发工艺发生变更、生产困难、出现新的替代材料等情况,可以进行书面修改,并及时传达到以上几个部门,并书面注明变更原因及变更内容和详细说明。每月底将本月的所有超额领料单汇总,统计超额材料消耗的数量、金额和原因,报给主管生产的副总,想法解决这些超额领料问题,改进自己的工作。
(三)维修及能源动力成本管理与控制 制药企业实行GMP认证后,建造了新的固体车间、针剂车间及相关辅助车间,GMP对于工艺、湿度、温度、洁净度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因此企业又购置新的生产设备,设备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硬件维修成本的增加,同时生产过程中净化系统、生产系统和其他保障系统等对电、水、气等能源动力的耗费也会随之增加。
对于新的设备,为了降低设备维修率,最大限度降低维修成本,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要求员工熟悉必要的设备使用保养维护制度,实行专人负责制度并进行考核,要求维修人员定期维修保养并做好记录。
对于水电气等能源成本,通过生产细节探索节能降耗技术措施,积极寻找节能降耗的途径。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节约用水、用电,避免浪费;供气管路设计要有利于降低输送损耗,外购用气,尽量安装压力装置等。
二、药品生产成本管理与控制加强的对策
现代药品市场竞争日趋激励,尤其是我国药品企业普遍创新能力差,科研投入少,企业竞争力弱,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重视人的作用 人的因素是决定企业成本高低的关键。员工的心态、技能、行为决定了成本是以哪种形式发生的,会发生多少成本。
某药厂老板和高层管理者天天强调要降低成本,可实际状况是每个部门的员工在上班时无所事事,甚至打游戏;车间员工生产过程中也未完全按照药品质量规范进行操作,导致大量药品因不合格回收,浪费现象严重等。究其原因,该药厂并未重视员工的作用,有时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刻意压低员工工资,使员工的积极性大受损害,从而消极怠工,也造成企业大量的无形成本的增加。
最好的成本控制方法,就是激励员工关心公司的效益问题,把公司的利益跟他个人的利益挂起钩来,通常采取的有效的激励性方法有:股权激励;搞承包制;对提出成本节约合理化建议并被公司采用的员工实行奖励制度;对于工作态度、能力和经验都不积极的员工可以实行一些培养限制性措施来激发其积极性,比如强制培训、建立责任人制度等。
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涉及到每个部门和每位员工,只有培养员工良好的成本意识,让员工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参加培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成本效益倍数,才能最终降低成本,使制定的各项措施得以贯彻执行。
(二)重视成本效益原则 传统的成本管理片面强调节约和节省,而国际公司则认为,以节约成本控制的基本理念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通过降低原材料的购进价格或档次;或者减少单一产品的物料投入(偷料);或者考虑降低工艺过程的工价,从而达到削减成本的目的,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企业劳力资源的流失、甚至失去已经拥有的市场。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战略是从战略的高度来实施成本的管理控制。换句话来说,不是要削减成本,而是要提高生产力、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并确保产品质量。
不能单纯把成本看做是一项耗费,而是看成是一种投资,投资就要有回报。这项投资有两层含义,一是尽量杜绝浪费行为;二是如果所付出的成本巨大,但同时也能带来巨额回报,那么这个成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比如药品企业的研发投入,公司的研发投入越多,将来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带来的利润就越大。比如:制药前十强之一的诺华公司,其研发产出率是最高的,近年来加大对创新能力很强的中小生物技术公司的收购,事实证明,只有不停地创新才可以解救创新的危机。
(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减少不必要的增值 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管理部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各部门的工作做到了最好,企业才能实现最大价值。假设一个部门只是一个成本中心,那么这个部门很少会关心如何利用公司的资源创造比较大的价值;假设使成本中心升级为利润中心的话,为了生产最终的产品所需的研发、物流、生产等各环节都能在市场上找到代工公司,从而引入竞争机制,,那么该部门就会被激励,尽量去节约资金、人员、材料等的投入,因而成本也会得到节约。
(四)加强成本信息化管理 可以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入ERP项目中的成本模块管理,将信息化深入到车间现场进行原料、产品的批次追踪查询,使完整的ERP应用模式,覆盖产品销售订单、需求预测、产品销售、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成本核算等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药品企业的生产成本的管理与控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总之,当今市场竞争也是成本管理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通过多方面的管理来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产品成本 产品竞争力 控制途径 管理模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产品成本控制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企业的产品成本控制大都停留在事后阶段。
企业一直把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成本的目光紧紧地放在生产制造与检验过程,结果精力花费了不少,成本付出了很多,但却还是收效平平。其原因就是只注重了制造与检验的环节,而忽略了影响质量与成本的其他环节,其中设计开发便是一个重要环节。现代设计认为产品质量的优劣首先是设计,其次才是制造和检验,并提出产品质量的“源流控制”理论。
(二)企业生产成本缺乏市场观念 。
生产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的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的是较少的资源投入,却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许多中小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成本的构成并核算产品成本,通过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样,产量越高,单位成本就越低。因此,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之下,企业误认为简单的降低成本就意味着增加效益。这种失真的信息导致生产成本控制觉察出现了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三)未能及时收集原始成本数据,统计表格也不够合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由班组直接将原始数据输入系统,仍然采用填写报表,再由专业人员将报表数据统一汇总或输入微机。有的操作工和班组长不认真填报工时、材料消耗等表格,造成漏报数据和数据失真;有的未能及时随班填报,而是事后补填。由于时过境迁,单凭记忆凑数,很难保证准确;还有的字迹模糊,致使辨认困难。企业在印制统一表格时,要么名目繁多,要么容易产生歧义,不能适应企业不同产品的特点,填报费时费力,汇总出现困难,严重者能引起生产人员厌烦甚至反感,产生应付心理,自然就会影响填报质量。
(四)产品设计成本意识缺位。
有的企业尽管采取措施强化成本统计,如分车间独立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材料和工时的消耗等等,但效果很有限,成本依然呈现上升。其原因在于没有把好产品的设计关,忽视了产品设计阶段各零部件成本的估算统计工作,致使产品一投产就出师不利。
(五)决策过程中成本观念不强。
任何领导层决策的失误,都要由整个企业承担损失。由于产品开发、市场选择、资金运作不当,或者优柔寡断、议而不决而丧失的发展机会,都会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的开支,必然要拉动产品成本上升。中小企业虽然营销渠道较短,但由于促销活动频繁,人员费用过大,单位产品营销费用一般偏高,产品档次不高,容易过时,有时会陷入要么退出市场,要么降价促销,压缩利润空间,甚至蒙受亏损的两难境地。另外虽然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仍免不了设置或增添若干职能单位,加上对外应酬面广,行政管理费用难以控制,甚至大幅超支,这势必会增加产品的成本。
二、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途经分析
在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企业要得到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改革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降低产品成本,从薄利多销中取得巨额利润。因此降低产品成本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降低产品直接材料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成果表现为利润。在一定条件下,利润和成本的关系是此增彼减的,直接材料的成本是产品制造成本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降低直接材料的成本显得尤为重要。
1.努力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材料采购成本是指企业在供应过程中为采购材料而支出的各种费用,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必须从控制材料买价和采购费用开始。
第一、控制材料买价。近年来,由于材料价格放开,价格不断上涨,采购人员应择廉采购,多方调查、比质比价、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特别是在当前市场上多种价格并存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尤为重要。
第二、控制材料采购费用。在保证材料质量、价格适宜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就地、就近采取采购;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即能用水运的不能选择陆运,能陆运的不采用空运。同时,还要注意选择运输路线,缩短运输时间,这样既可以降低材料损耗,又可以加快资金的周转。
第三、努力降低直接材料的储存成本。降低直接材料的储存成本,应采用较为先进的ABC管理法,加强对直接材料储存的管理。
2.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首先,制定消耗定额。对于主要材料制定消耗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是以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材料数量作为生产产品的领料、投料依据的。每月月初,由供应部门根据当月生产计划和材料消耗定额制定采购计划并进行发放材料。
其次,合理使用原材料,对节约者进行奖励。原材料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原材料利用率=产品产量/原材料消耗量×100%。原材料消耗量降低了,达到可以用同样多的原材料生产出更多数量的产品,产品制造成本就会降低,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奖金和经济效益挂钩。
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用较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同样数量的产品;或者用同样数量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可以采用工时消耗同奖金挂钩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调动职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性,企业又能增加收入。所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降低产品制造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控制和降低制造费用是降低产品制造成本的途径。
1.精减管理人员,降低费用支出
生产单位组织和管理生产的人员普遍过多,如某企业动力车间共有298人,一线工人占60%,其余都是管理人员。由于管理人员居多,工资费用支出就多,这样就势必会影响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所以精减管理人员,降低费用支出是十分重要的。
2.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减少低值易耗品的消耗。
生产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工人,加工产品耗费的低值易耗品少;反之亦然。所以提高工人生产技术水平是降低制造费用的最好办法。要想大幅度节约工具费用,就要不断地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竞赛,重奖优胜者,调动职工钻研技术研究的积极性。
3.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
产品质量是决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商品竞争中质量好、价格便宜的商品,往往销路好,获得的效益也就越大,利润也就很乐观。
成本是决定效益的根本因素,企业各生产环节都与成本相关联。我们的企业想要走向现代化的国际竞争舞台的话,不但产品质量要过硬,产品的消耗也要降低。虽然降低成本是企业管理中最困难的一件事情,是一块硬骨头;但只要企业领导者重视降低产品成本,充分调动全厂职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选择正确的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我们的企业就大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工业终有腾飞之日。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的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竞争,也是成本的竞争。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成本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企业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产品成本在控制管理方面能否正确对待与处理,对于企业想要获得利润增值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现在科技不断地发展,想要在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必须要对自己有很好的分析与研究,做好成本分析控制与管理是必要的环节。成本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能力。对产品成本进行控制分析,并采取正确的管理模式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吴启高.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成本控制[J].辽宁行政学院报,2010,(6).
[2]牛立群.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若干问题探讨[J].科学理财,2009,(9).
关键词:成本;控制与管理;商品混凝土企业
纵观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其中,企业之间常常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这无疑使得企业的利润有所损失,企业的成长受到阻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基于此,更多的商品混凝土企业致力于有效管理与控制成本。本文通过探究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企业成本的有效措施,以求为商品混凝土企业提升成本优势提供指导与借鉴。
一、商品混凝土企业的特质及其关键的成本项目
当下,很多的商品混凝土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较为齐全,可以向客户提供各种规格商品混凝土生产、试验、运输、泵送等诸多服务。商品混凝土企业具备产品与设备的研发生产功能,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常常是根据所签订的合同内容进行提品与服务。企业一般是购买建筑材料,使用企业本有的生产加工及输送设施将材料进行生产及输送,以向客户提供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企业与客户之间形成战略联盟,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与互动,但由于大多数的客户都是工程施工的专业公司,使得整个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周期较长,稳定性也较差。同时,商品混凝土企业兼备了材料加工生产企业与施工企业的特质。这就使得其在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来讲,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成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固定生产成本,包括发放给企业管理与生产人员的固定工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员工上缴的五险一金的相关费用,企业对现有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企业为生产加工及运输设备所缴纳的保险费用,以及其它固定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是变动性的成本,包括商品混凝土产品的原材料费用,如水泥、沙子、碎石、混合材料、外部添加剂、油料等费用;生产加工设备的维护与使用成本费用;按生产产量计算发放的工资及奖金等。
二、商品混凝土企业在成本控制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一)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意识欠缺
当下,商品混凝土行业的诸多企业将内部的人、财、物等重要的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方面,却忽视了对企业的成本等方面的管理,企业侧重于资源的投入反而忽视了企业的产出。例如,部分的商品混凝土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过度重视产品的生产,而对成本的管理力度较小,导致企业内部的普通员工也缺乏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的意识,进而无法真正的激发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的意愿与热情,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现有的商品混凝土企业大多有错误的认识,即将本企业看作是产品的生产加工型的企业,这就导致财会部门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侧重于商品混凝土的生产与加工方面的成本,而对管理相关的成本有所忽视。同时,在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中,只有财务会计部门有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意识,而其它的部门却忽视了这一点。如商品混凝土的产品研发部门,为追求较高质量与性能的产品,不惜成本,导致生产总成本大幅上升。
(二)未有效管理非生产领域的成本
调查发现,商品混凝土企业存在普遍的非生产性领域成本耗费较高的问题,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方面是源于商品混凝土企业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大与产品服务的拓展,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有所上升;企业的组织结构层级增多,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增加,使得管理费用升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通货膨胀的加剧,发放给员工的工资与奖金普遍上升,导致固定与变动工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很多商品混凝土企业没有对财务收支做一个有效的预算;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成本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未及时控制部分不合理使用的成本费用;非生产领域的的固定资产增加,进而导致每年计提的折旧费用提升,修理与保养费用也升高;由于未做好成本的预算计划,导致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日常成本的开支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造成了较多的资金浪费。
(三)对质量成本的核算的重视度不够
商品混凝土企业内部员工对于产品与服务质量的重视度不够,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在与施工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技术与施工人员常常忽视商品混凝土操作的严格要求。同时,关于商品混凝土的原材料及生产运输设备的选择,企业也没有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这无形之中就可能出现因为企业自身提品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而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或者是故障性的成本等问题。如对于买进的水泥、沙土等原材料未进行严格的检查与把关,进而会影响到商品混凝土产品的质量,同时也会造成材料的浪费。产品质量水平的低下会产生一些额外的成本费用,如返修费用、停工的损失及违反合约的损失,也会在无形之中破坏原有的稳定客户源,甚至是潜在的客户。而且,由于企业内个岗位的权责利的界定不够明确,出现模糊边界,使得当质量发生问题时不能及时的找到相关的责任人员,也无法有针对性地杜绝质量问题的再次发生。而这类的隐形成本一直以来未受到商品混凝土企业的充分重视。
三、商品混凝土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一)强化商品混凝土企业成本管理的理念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将强化员工成本节约的理念。对于商品混凝土行业内的企业,其内部的各层工作人员应该都学习与加强节约成本、提升效益的理念。企业可以通过培训、会议等工作活动,充分调动员工降低成本的正向意愿及行动,进而使得各个部门在降低成本方面能够协调合作,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保持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企业应该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之上,促使企业内部的成员树立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所谓全面成本管理就是指不仅要对生产加工方面的相关成本进行控制管理,也应该将研发、运输、管理等其它方面的成本进行核算,实现成本的全方位管理,并能够及时进行监督与控制。
(二)健全商品混凝土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尝试成本固定额度的管理。企业应该根据参照企业的生产加工工艺与过程及相关资金的使用现状,制定原材料储备的固定额度、生产加工耗费的固定额度、流动资金的固定额度等,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和损失。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绩效工资制的管理。绩效工资制可以有效地将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成果及成本等综合考评与其工资相联系,真正的实现绩效考核制度。在商品混凝土企业,内部的车队员工的工资设定,可以由基本固定工资、绩效工资、成本节约等方面组成的,其中每月的基本工资是固定的,绩效工资则是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核算,成本节约则是根据车队员工所操纵的搅拌车的单位耗油量与标准耗油量之间的差额计算。绩效工资管理制的有效实施可以合理控制与管理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成本。再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对生产加工及运输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修。因为混凝土搅拌楼,混凝土运输车以及各类专业泵送设备是商品混凝土企业重要设施。从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来看,要想降低生产成本,有必要对这些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与保养,减少设备的损耗。
(三)有效的协调管理商品混凝土企业组织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有效地调整内部的组织结构、优化各层的管理人员。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的生产与管理需求,设计相匹配的岗位,根据岗位的需求选聘适合的管理人员,进而确定合理的薪酬,有效避免由于岗位较多、组织结构冗杂等导致的成本上升。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完善当下的管理制度。企业需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梳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权利、责任、利益等,有效防止出现问题时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同时,企业应该针对商品混凝土行业的特质,实现绩效考核的管理与现场管理、控制,进而提升管理效率,以求有效降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
(四)促进技术的创新和管理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就本企业的产品研发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进,以求实现低成本研发与生产。如通过创新,企业通过新的技术、工艺及材料,降低商品混凝土产品的成本。例如,可以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促进技术与产品研发部门的创新,可以辅以商品混凝土的生产部门,对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的材料配比进行测验,以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同时,可以不断的挖掘能够有效替代原材料的低成本材料,或者开发较低原材料耗用的技术及设备等。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加强工艺及相关技术的改良,进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当下,国家的各种政策倾向于水电气的节约及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从降低生产中的噪音、污水、粉尘等方面加强技术的改造,而且应该通过技术的改良有效减少水电气等资源的使用。同时最好通过生产设备的改进,实现水的循环使用,以及商品混凝土废弃材料的回收利用。
(五)进行质量管理与质量成本核算
首先,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致力于有效管理商品混凝土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水平。企业应加强内部员工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在各种规格商品混凝土生产、测试、输送以及泵送的过程中保持操作与服务的质量与规范。同时,企业应该严格把关水泥、沙子等使用材料的质量,进而有效保证商品混凝土产品及服务的质量,较少成本的浪费,实现效益最大化。其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来管理质量成本。企业内部的财会、技术及质量管理等部门应该进行协商设置质量成本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能够及时有效的考核每个部门质量成本的实际水平。同时,企业应该就商品混凝土的质量保证设计完善的监督体制,并将质量的责任归属明确,进而使得企业在发生质量损失成本时能够及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以求降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成本。再次,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分析与核算在质量问题发生之前的成本与质量问题发生之后的成本。为有效的防止商品混凝土产品的质量发生问题,企业在定期对设备、材料及产品的质量进行管理与检测,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质量成本;同样,在质量管理与监测结果出来之后,为改良现有产品与设备的质量,需要进行维修与改良,甚至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售后服务与损失的赔偿。基于此,商品混凝土企业应该将各个环节的质量成本进行核算。
参考文献:
[1]张俊.XC公司的生产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2]毛卓勋.商品混凝土企业质量与成本控制的探讨[J].商品混凝土,2012(03):11-12+15.
[3]张武.浅析商品混凝土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7):57-58.
[4]赵圣谦.混凝土生产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34):228-229.
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建筑功能是建筑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性能的总和。建筑产品的功能一般分为社会、适用、技术、物理和美学功能五类;不同的建筑产品类型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它们通过一系列建筑产品质素来体现对建筑产品的使用要求;功能分析首先要明确建设项目各种使用功能的具体组成部分,划分出主次使用功能,评价和比较各种使用功能的重要程度。
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是建设项目从策划决策阶段(策划、可行性研究)、实施阶段(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和居住、保修及维修阶段直至拆除为止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建设项目造价和建设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成本;使用功能水平低,建设项目造价低,使用成本就高;使用功能水平高,建设项目造价高,使用成本就低;而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时,建设项目使用功能水平最合理。
价值工程是对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其核心是使用功能分析,分析建设项目各个组成部分使用功能与成本的匹配程度并进行调整来实现优化,使使用功能与成本匹配更趋于合理;并分析建设项目各个组成部分的投资比例,对投资比例较大部分进行重点控制来提高投资管理效率,目的是以建设项目的最低全寿命周期成本切实可靠地实现建设项目所需使用功能要求,同时使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使用成本及建筑产品使用功能合理匹配,减少社会资源消耗,缩短项目建设周期。
适合建筑产品类型开发的土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资源,不同的建筑产品类型所处地段,使用地块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不同(一般情况占30%左右)。一种开发模式是先选择清晰的建筑产品类型,再选择适合的地块与合理的开发周期和开发节凑;另一种开发模式是先选择适合开发的地块,再选择适合的建筑产品类型与合理的开发周期和开发节凑;而在两种开发模式竞拍地块前,对所要购买地块的市场定位和盈亏平衡点的测算至关重要。在地块购买后,虽可通过使用功能设置优良的户型、室内全装修工程和室内设备制安工程质量都优良及设备配置档次较高的样板房、调整售房价格、售房包装和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等来加强售房促销力度,但地块的位置和价格、区域功能和形象、规划控制要点难以改变。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居住区园林绿化工程的营建承载着居住者亲近自然、向往人性化的活动场地的夙愿集中体现,而施工组织直接决定景观最后的呈现效果好坏。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管理就是要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措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园林绿化工程品质的呈现直接受成本管理的影响,协调两者关系,赋予高品质空间场地的最佳定义。
居住区园林景观成本管理现状
园林绿化景观营建成本控制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现场管理,及时修正设计阶段未发现的问题,提高材料利用价值;通过合理比较,吸取优秀施工管理经验,创新施工工艺、工法等手段,合理降低施工管理成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方案不合理脱离现实
工程管理阶段就是将设计师的思想转化成实质,也是对设计的一个补充过程。在绿化工程前期设计阶段,园林景观设计关注焦点集中于营造项目美观效果、提高住房销售期望基础之上,而忽略了一些现实问题。
机械使用效率低,技术人员水平限制
居住区项目自身局限性,决定很难大范围的推广机械化作业,机械使用率低,项目成本偏高。在维护养护阶段,在大多数城市小区均采用人工作业方法对园林景观进行维护管理,同时,由于维护人员水平不高、技术不熟练,造成维护管理水平低,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材料选取与使用
在实际采购中,材料的采购往往不能遵循原来制定计划执行,材料的积压、超支以及项目进度的混乱的局面,苗木死亡率的上升。另外,由于采购信息不透明,不能合理的确定相关材料价格和采购资金。
合同管理混乱
大多数项目管理部没有合同管理的意识,对合同知识知之甚少,不理解合同的基本要素,更谈不上利用合同条件争取合理利润,导致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部分合同缺少完整性,容易出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管理主要内容
投资计划成本管控
依据居住区项目的宏观定位及产品品质,应用多目标评价体系,控制园林工程建设成本。首先,拟定多个方案,将各个方案的目标标准化,从多个方案中选优。概算选优方案总投资计划成本。
设计阶段成本管控
成本管控设计为先。实行设计招标制度,设计单位招标确定,建立设计方案评审机制。采用限额设计制度,在园林绿化工程投资估算额确定的前提下,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批准的设计要求,在达到景观效果及各项功能的前提下,优化设计方案,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设计变更,控制图纸的系统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全面性,保证施工材料、施工工艺的合理性,确保不超过总投资额。
招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招标形式的选择方面
招标方式主要为公开招标以及邀请招标两种方式。对于这两种方式的使用范围以及要求存在严格的规定,所以在招投标的过程中应使用邀请招标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模式,对其加以灵活应用。招标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诚信的原则。招标前,应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
对投标单位应加强资格审查
在居住区项目招标以前,应对相关的投标单位进行一定的资格预审。从投标人的业绩、资质、信誉、经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审查,在必要情况下还应实地考察投标人的状况,选择出那些符合条件的投标人。在资格的预审过程中,应尽力实现参与投标资格条件的量化,避免出现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
确保编制的招标文件具有完善和正确性
造价管理人员应收集、积累、筛选、分析和总结各类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进行鉴别、预测、分析、评价,然后编制招标文件。对招标文件中涉及费用的条款要反复推敲。查看招标文件是否具有齐全的内容,招标文件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工期、工程概况、材料的供应方式、质量要求、工程价款的结算方法、承包方式、惩罚与奖励的条款等。
对合同的签订保持慎重
在工程招投标的过程中应结合项目的不同特点来对合适的合同类型加以选择。对于合同内容,应明确协议条款,对合同中涉及费用的如工期、价款的结算方式、违约争议处理等,都应有明确的约定。正确预测在绿化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索赔的因素,对索赔要有前瞻性、有效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
此外,应争取工程保险、工程担保等风险控制措施,使风险得到适当转移、有效分散和合理规避,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效果。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是减少工程风险损失和赔偿纠纷的有效措施。
材料成本管控
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就是节约材料的成本,而材料价格又是控制材料成本的基础。项目开始设计时就把不同地域的材料清单提供给当地设计单位参考,尽量采用价廉物美的铺装材料,保证项目施工时所用材料在当时当地具有最佳经济性。由于市场中材料价格经常发生波动,特别是绿化植物材料生产周期长,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幅度较大,往往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价格。所以对于可能导致市场价格变化较大的绿化材料,开发商可适时储备,防止成本的增长。
施工图预算阶段的成本管控
认真收集基础资料,对图纸的熟悉,收集材料产地、品种和价格,特别是大宗材料如钢筋、水泥、地面铺装材料和苗木的价格,还要关注材料的走势等等。施工预算的完成,为施工生产制定了标准成本,为今后施工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因其根据实际施工程序,按部位编制,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将可能发生的成本隐患,控制在最小的作业面,降低了大面失控的可能性。
施工阶段成本管控
组织工程施工阶段。依据园林施工预算书及施组织计划,才能有效控制整个施工过程的成本。在一些关键管理环节上建立严密而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体现在成本管理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应予以加强:
2.6.1加强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监督和管理
设计变更及签证管理控制体系应明确:操作流程、流程环节中的责任人、责任人的管理权限、流程环节的确认时限、否决及责任追究制度等。施工单位应明晰该操作体系,以便于协作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为结算打好基础。
2.6.2加强设备和材料的品质与价格管理
确定主要采购方式为自行采购,此种方式能控制成本,又避免双方结算时产生分歧。如地面铺装材料等些对项目品质影响较直接,同时价格较高又易发挥规模采购优势的材料要自行集中采购;园林景观工程所用的部分材料,也可通过竞标自行采购。此部分材料要注意收取保管费。
2.6.3加强资金计划执行的监控
资金计划是建立在项目的各项合同已确定,且总体施工进度计划已确认合理的基础上,因此要求成本控制人员与工程管理人员在前期相互协调,扎实地做好基础工作。施工阶段工程款支付是以资金计划为基础的,它应同施工进度计划相协调,在这样一个总框架下监控项目,可使工程管理更加清晰。当月实际发生额的增减超过资金计划一定比例时,成本控制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及时分析。
园林施工项目进度管理
为保证园林施工进度管理,建立完善的施工实施进度控制体系和控制机制。明确各岗位的具体任务和工作职责,按绿化施工项目的组成、进展阶段等将总进度计划分解,以保证进度目标的贯彻实施。
在园林工程建设施工的全过程中,项目管理者要经常检查园林建设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情况,通过对照比较和分析,及时发现实施中的偏差,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园林工程建设施工进度计划,排除干扰,保证工期目标顺利实现,以保证工程如期竣工。充分做好工程竣工结算审核的准备工作。工程竣工结算前需要进行内部审核。审核工作要抓住重点。工程竣工结算谈判与认定。及时编制投资控制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1] 赵永明.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Z].
关键词:食品企业 质量成本控制 重要性 管理措施
沸沸扬扬的“瘦肉精”事件把食品质量问题又推到了风头浪尖,在我们对相关企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更应该对该事件做一理性分析。食品质量和人类的健康、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理应成为食品企业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但是,企业毕竟是一个盈利性的社会组织,质量管理不可能不计成本和效益。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又能使企业总体质量成本最小,将成为成本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尽管我国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问题,探讨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策略,为我国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食品企业加强质量成本控制重要性分析
质量成本控制作为食品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食品企业盈利以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体来讲,食品企业加强质量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提高食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形象。质量成本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食品企业的产品质量,从而不断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第二,有利于保障食品企业食品质量安全,进而提高食品企业效益,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目前,食品安全是世界上公认的安全问题,食品危险直接影响着人们安全,食品企业作为特殊的企业,只有加强质量成本控制,才可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加强质量成本控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形成完整地价值链,在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企业的食品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于食品企业的监督,促进食品企业的不断繁荣。食品企业在进行价值链创建时,应该注重对于食品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同其他企业的合作,促进食品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质量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盈利以及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讲,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质量成本控制意识不强。质量成本控制意识不强,不仅仅包括企业管理层,而且还包括企业普通员工。由于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人员培训以及招聘环节存在问题,导致一些质量成本控制人员出现素质低、水平差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缺乏必要的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很多的企业存在着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体系问题,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建设不完善,甚至在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体系执行力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再次,质量成本监督管理不健全。我国在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法律法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着质量成本控制法律法规漏洞。另外,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监督部门管理存在问题,严重影响着食品企业监督执行力度。
三、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策略探析
(一)加强质量成本控制人员综合素质培养
质量成本控制人员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领导层,另一部分是普通员工。首先,对于领导层进行培训。领导层的质量成本控制理念以及思维对于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质量以及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食品企业领导层进行相应的培训,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产品质量与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质量成本控制意识,从而促进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的顺利开展。其次,对于食品企业普通员工,应该努力让他们认识到质量成本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清楚质量成本控制的复杂性。另外,针对食品企业自身的实际,以及各部门的实际需求进行培训,从而增强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质量成本控制网络信息系统
随着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发展,我国食品企业各项控制工作深受其影响,对于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来讲也是如此。为了进一步做好食品企业各项控制工作,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控制网络体系极为重要。首先,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控制操作系统,通过建立质量成本控制操作系统,可以使得质量成本控制程序化,也就更加的科学化与简约化。其次,建立与食品企业相联系的质量成本控制联网系统,努力实现食品企业财务部门以及预算管理的相联系,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最后,构建财务部门、税务部门以及银行的联合信息网。努力实现食品企业多方对账以及对渠道财务监控,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提高食品企业各项控制工作的科学性以及效率。
(三)构建完善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总体上讲,一个完整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应该包括最基本的业绩考核、过程控制、信息反馈、组织体系等四个重要的部分。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涉及的面是很广泛的,所以在实际的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企业必须明确各自在质量成本控制的责任,增强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意识,形成完善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其次,企业各部门应该掌握实际的成本情况,对于出现的成本问题进行解决措施解决,建立完善的质量成本控制信息系统。再次,努力地注重对于食品企业各个产品阶段的质量成本控制,包括设计、使用、损失、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控制。最后,对于出现的食品企业质量控制问题,企业应该追究质量问题出现的责任以及原因,建立完善的质量事故奖惩机制,保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完善食品企业会计监督机制
如果没有相应的会计监督机制,再科学合理的会计方式进和方法都起不到想要的效果。为此,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监督机制,是做好食品企业会计的重要举措。首先,食品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会计监督机构,加强对于会计的协调、执行以及编制,对于出现的预算编制、协调以及执行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出现问题的责任人进行追究,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其次,引入外部会计审计制度。引入外部会计审计制度后,相关部门以及责任人还应该定期的对会计监督进行审核,检查会计监督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各生产经营环节涉及不同的质量成本要素。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必须考虑质量成本各要素的相关关系,系统地进行管理和监督。实际工作中,企业可以定期编制质量成本构成比例表,并将各期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同时,企业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成本控制系统,财务部门负责编制质量成本科目汇总表与质量成本月报表,为企业领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制订质量政策和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我国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食品企业应该深入研究自身质量成本控制现状,创新食品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策略,为我国食品企业在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熊剑春.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1(17)
[2]糜万元.我国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现状及改进建议[J].商业会计. 2011(05)
[3]黄伟.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中质量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 2010(32)
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七个环节,即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其中两大核心内容是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成本管理模式逐渐失效。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人们积极探寻新的成本管理方法。1961年范根堡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七十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建了适时生产系统。1984年,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汤・约翰逊教授共同创立了作业成本法,随后发展为作业成本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以这些方法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系统成本管理模式。
所谓系统成本管理模式,是指适应高新技术环境的需要,在适时生产系统下,根据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设计最佳产品,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以理想的作业链进行生产,以作业成本法核算生产成本,按产品生命周期法披露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
一、适时生产系统
传统生产系统是一种生产程序由前向后的推动式生产系统。前面的生产程序居于主导地位,后面的生产程序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一生产程序转移下来的加工对象,继续完成其未了的加工程序。推行这种生产系统,必然会导致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大量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的存在,占用流动资金,增加资金成本,也增加存货储存成本。
适时生产系统则是一种由后向前的拉动式生产系统。企业以顾客订货所提出的有关产品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等特定要求作为组织生产的基本出发点,也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它以后面的生产程序为主导,前面的生产程序只能被动地、严格地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后面生产程序所提出的生产任务。适时生产系统要求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尽可能实现“零存货”。这样就可以大大削减存货带来的资金成本和储存成本。而且,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也能更加协调地进行运转,实现很高的效率和效益。采用适时生产系统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前提。
二、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对产品性能、采用材料、工艺流程和成本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企业的产品设计也决定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据估计,产品的成本有60%~80%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确定,产品投入生产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太大。因此,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的重心应在产品设计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产品设计必须着眼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产品设计的第一步,是要根据市场调查或顾客订货协议估计产品销售价格,再由企业的目标盈利率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后,产品设计人员和各个作业中心操作人员就可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进行作业设计。如果完成产品全部作业的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设计是可行的。如果与目标成本有距离,则需要重新设计作业链,对成本作一次又一次挤压,直到可行为止。必须明确,产品设计不仅仅是作业设计,还必须使产品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功能,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产品最终是要销售到市场上去的。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压低产品成本,才能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针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成本提出来的。质量成本是指因产品质量不佳而引起的成本,它是与有缺陷产品的制造、辨认、修理以及预防有关的成本。传统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过程终了的专业检验人员的质量把关上。发现零部件或产品质量存在缺陷,在可能的条件下,进一步投入追加的人力、物力,尽量对已发生的质量上的缺陷进行修补。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实现“零缺陷”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的。它把重点放在操作人员(不是专业检验人员)在每一加工程序连续性的自我质量控制上,加工操作中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实现缺陷在生产第一线上及时地予以控制,不允许任何一件有缺陷的零部件从前一生产程序转移到后一生产程序。全面质量管理将企业的质量成本降至最低的可能,与传统质量管理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全面质量管理是适时生产系统赖以顺利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四、理想的作业链
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作业连接而成的作业链。企业的生产作业可以划分为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和不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建立理想的作业链,首要的是尽可能消除不可增加价值的作业,降低可增加价值作业的资源消耗,这就必须对企业的作业进行分析。企业的作业可能很多,只能选择一些重点作业进行分析。在作业分析时,要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其他企业的类似作业进行比较,尽可能利用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成本和耗费最低的作业。同时,还要分析企业的各项作业之间的关系,尽量使作业共享,降低作业成本,使整个作业链上的每项作业之间都环环相扣,每项作业的完成时间最少,以实现整个作业链耗费资源最低。在理想的作业链中,每项作业都是最有效的,并且能不断获得更新和改进。
五、作业成本法
系统成本管理模式核算产品生产成本的方法是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不同的是: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不再在全厂统一分配,而是采用多标准,在若干具有同质成本动因的成本库分别进行分配。在计算过程中,不再以产品为核算对象,而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作业成本法的具体程序如下:
1、确认作业,划分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汇集费用,披露成本信息。
2、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每个成本库代表的是它那个作业中心引发的成本。同质成本动因引发的成本可以合并,在同质成本库中分配。
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产品。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即汇集按各产品消耗各项作业量比例分配的作业成本,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间接费用比重剧增的今天,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产品成本更为精确,更能够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尤为重要的是,产品成本按照作业中心核算,可将作业成本信息反馈到产品设计阶段,使得产品设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
六、成本报告
所谓系统成本管理模式,是指适应高新技术环境的需要,在适时生产系统下,根据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设计最佳产品,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以理想的作业链进行生产,以作业成本法核算生产成本,按产品生命周期法披露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的主要框架可如下述。
一、适时生产系统
传统生产系统是一种生产程序由前向后的推动式生产系统。前面的生产程序居于主导地位,后面的生产程序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一生产程序转移下来的加工对象,继续完成其未了的加工程序。推行这种生产系统,必然会导致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大量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的存在,占用了流动资金,增加了资金成本,也增加了存货储存成本。
适时生产系统则是一种由后向前的拉动式生产系统。企业以顾客定货所提出的有关产品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等特定要求作为组织生产的基本出发点,也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它以后面的生产程序为主导,前面的生产程序只能被动地、严格地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后面生产程序所提出的生产任务。适时生产系统要求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尽可能实现“零存货”。这样就可以大大削减存货带来的资金成本和储存成本。而且,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也能更加协调地进行运转,实现很高的效率和效益。采用适时生产系统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前提。
二、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对产品性能、采用材料、工艺流程和成本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企业的产品设计也决定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据估计,产品的成本有60%-80%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确定,产品投入生产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太大。因此,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的重心应在产品设计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产品设计必须着眼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产品设计的第一步,是要根据市场调查或顾客订货协议估计产品销售价格,再由企业的目标盈利率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后,产品设计人员和各个作业中心操作人员就可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进行作业设计。如果完成产品全部作业的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设计是可行的。如果与目标成本有距离,则需要重新设计作业链,对成本作一次又一次挤压,直到可行为止。必须明确,产品设计不仅仅是作业设计,还必须使产品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功能,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产品最终是要销售到市场上去的。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压低产品成本,才能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针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成本提出来的。质量成本是指因产品质量不佳而引起的成本,它是与有缺陷产品的制造、辨认、修理以及预防有关的成本。传统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过程终了的专业检验人员的质量把关上。发现零部件或产品质量存在缺陷,在可能的条件下,进一步投入追加的人力、物力,尽量对已发生的质量上的缺陷进行修补。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实现“零缺陷”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的。它把重点放在操作人员(不是专业检验人员)在每一加工程序连续性的自我质量控制上,加工操作中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实现缺陷在生产第一线上及时地予以控制,不允许任何一件有缺陷的零部件从前一生产程序转移到后一生产程序。全面质量管理将企业的质量成本降至最低的可能,与传统质量管理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全面质量管理是适时生产系统赖以顺利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四、理想的作业链
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作业连接而成的作业链。企业的生产作业可以划分为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和不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建立理想的作业链,首要的是尽可能消除不可增加价值的作业,降低可增加价值作业的资源消耗,这就必须对企业的作业进行分析。企业的作业可能很多,只能选择一些重点作业进行分析。在作业分析时,要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其他企业的类似作业进行比较,尽可能利用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成本和耗费最低的作业。同时,还要分析企业的各项作业之间的关系,尽量使作业共享,降低作业成本,使整个作业链上的每项作业之间都环环相扣,每项作业的完成时间最少,以实现整个作业链耗费资源最低。在理想的作业链中,每项作业都是最有效的,并且能不断获得更新和改进。
理想的作业链是在适时生产系统条件下实现的,它是产品生产成本的实际发生阶段,是产品设计的实践过程。
五、作业成本法
系统成本管理模式核算产品生产成本的方法是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不同的是: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不再在全厂统一分配,而是采用多标准,在若干具有同质成本动因的成本库分别进行分配。在计算过程中,不再以产品为核算对象,而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作业成本法的具体程序如下:
1、确认作业,划分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汇集费用,披露成本信息。
2、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每个成本库代表的是它那个作业中心引发的成本。同质成本动因引发的成本可以合并,在同质成本库中分配。
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产品。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即汇集按各产品消耗各项作业量比例分配的作业成本,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间接费用比重剧增的今天,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产品成本更为精确,更能够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尤为重要的,产品成本按照作业中心核算,可将作业成本信息反馈到产品设计阶段,使得产品设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
六、成本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