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8篇

时间:2023-12-13 17:42: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原则及贯彻要求

篇1

首先需指出,我们所说的德育指道德教育。教育有两个职能:一是教人以智慧(即知识与技能),二是教人以善良(即道德)。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作用,对具体的个人来说,德行,人格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德育在中国历代都备受重视,成为一个永恒而现实的问题。然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往往只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忽视德育观念的转变,致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在理论上表现为无力,缺少对现实的解释;在实践上表现为无效或低效,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德育观念的陈旧使之成为整个教育中最薄弱、最不被人重视的环节。

导致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过去的学校德育偏离了其自身的规律,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决不是一个技术与方法的问题,而是一个德育思想与观念问题。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来看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从两方面着手贯彻主体性原则。第一,抛弃强迫的行政命令式道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组织一切德育活动。强迫命令式的德育只会使学校变成一个加工标准价的工厂,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个性,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格的人才,显然有悖素质教育的宗旨。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道德发展是学生智慧参与的过程。因此,那种单纯的道德知识的传授是片面的,只有行为的改善才能体现智慧参与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独立组织活动能力、交往能力等等。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电台、电视台、内部报刊、演讲比赛、广播操比赛等等各种活动,完全可以放手交给学生去组织、评判。第二,要教会学生选择。教会选择是多元开放式社会对德育必然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瞬息万变,这就给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现在的学生强烈的表现出自主的愿望,而且当感到学校德育与自己思考的问题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更相信自己的思考,日益强烈地主张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学校应教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

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功能观来说,应由过去的训导观变成指导观;从教师观来说,应由裁判观变成参与观,强调民主的合作关系;从学生观来说,应由客体观变成主体观。事实证明,只有把学生当成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无限潜力的、不断变化着的主人,才能还德育以本来面目,才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使德育真正成为铸造完善人格的充满活力的过程。

篇2

【关键词】互联网;特教学校;德育管理

据新华网北京5月17日报道,我国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宽带上网用户9700万户。由此可见,互联网在我国各地、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各门学科争相占据这一互动交往平台。网络所涉及的内容除了科学技术外,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也逐步地丰富了起来,蕴涵于其中的价值思想也是多种多样。网络内容呈现出多样复杂性特征,对于普通的网络使用者来说,由于时间和地理的跨度,以及内容的信息符号化,网络交往的确是具有虚拟隐蔽性。而从网络使用者的年龄分布来看,18岁以下的用户2000年1月仅占2.4%,到2002年7月就达到了16.3%,到2006年学生用户已经达到了40%,这体现了互联网生力军年轻化的国际性趋势。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而形成的特殊性格、心理往往使他们脱离集体,自我封闭,这使得他们更加愿意通过网络来倾诉自己的烦恼,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网络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最好渠道。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理性分辨是非的能力差,而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网络使得特教学校对学生德育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特别是多样复杂的内容,多元的价值,虚拟隐蔽的交往将使特教学校的德育在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网络化时代,特教学校德育管理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网络时代的德育管理者必须对网络影响德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不是一味简单地拒绝、抵制,而是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网络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我们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按照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适时地调整学校德育方法手段,发挥学校德育管理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应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致的前提下,遵循导、督、防、诲四项原则。

一、因势利导原则

由于特教学校学生理性思维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较差,思想免疫力不强,学生主体行为容易失范。因此,要求教师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发挥德育管理的主导功能,优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开展多样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而引导的关键所在是,使学生进行目的性学习、娱乐活动,提供有益的网络活动场所。为此,学校应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益学习的网站,并自觉建设形式灵活多样、轻松活泼的校园网站,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放纵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流向非法网页或沉迷于游戏等,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品德。也不是一味的禁止,导致学生的逆反,或落后于时展的步伐。

为此,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基础。首先要有网络德育意识。在网络时代,增强教师网络德育意识是搞好德育管理的关键。在网络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中,我们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党和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政策进行德育管理,保证德育管理的方向的可靠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其次,是网络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互联网得以完整体现。为此,教师必须改变工作作风,认识到学生自主性对德育管理的意义,以“人本”关怀学生方能适应网络背景下的德育。第三,教师应有一定的网络资源意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只要能主动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选择信息提供指导。

二、勤查严督原则

目前,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普遍比较高,教师除了过硬的思想素质外,同时,还必须具有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因此,提高广大教师计算机技术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熟练地操纵网络、驾御网络能及时地处理网络中所产生的问题,比如说,制作网页,设置防火墙,服务器等等。不仅保证了德育的方向性,还使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只有在教师熟练地掌握了网络的技能和技巧后,教师才能真正在网络时代起到德育管理过程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随意性,互联网有使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的一面,但是,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形成与健全孩子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他们把握道德认知能力较差、政治方向的能力和思想抵御能力不强,因此,在积极引导,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勤查严督。经常性地检查浏览历史记录,对于合理的予以鼓励;对于非法地行为应及时地教育、制止。学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使用网络的主动性也较强,易于操控。较难的是,社会中的“网吧”和家庭网络的使用控制。因此除了学校外,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起责任来,加强德育网络的有机联系。这样才能对学生网络使用真正的“勤查严督”。

转贴于 三、防微杜渐原则

“防微杜渐”原则,不是禁止学生使用互联网,而是针对学生个体多样性、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而作出必要且适当的反应。在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形下,构建相关的监控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或运用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控制信息源也是必要的。

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这要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网络技术。特教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是比较有限,而目前的特教学校学生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有时也是有心无力,对学生的说教如“过耳之风”难见成效。有人说,新时代的文盲是不识电脑网络者。因此,不仅学校教师要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家长们也要对此问题加于重视。如今,不少家长还是“电脑盲”,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管理乏力。

就如此情况而言,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在思想价值等方面保护特教学校生的义务和责任。通过编写一定的程序限制学生登录不良网站浏览不良的信息,并为他们引入科学、健康的信息软件,搭建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平台。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借助行政手段加强对社会上网吧的监控和管理,取缔非法网吧。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黑、黄、赌、毒等信息垃圾的传播。贯彻“防微杜渐”原则,真正做到德育内容上纯洁性,增强学校德育效果。

四、谆谆教诲原则

一些学生“道听途说”,或使用搜索引擎时获得的某些网站极具蛊惑性和诱惑性的信息,只要思想上稍微懈怠就容易误入歧途。为了特教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贯彻“谆谆教诲”原则。正如孔子所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在这里,贯彻“谆谆教诲”原则,应以鼓励先进为主,批评教育为辅,树立榜样模范积极引导,逐步规范网络德育。

首先,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极抵制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吸收网络文化,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这也确实是网络德育的任务之一。并且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自觉规范网上行为,杜绝网上破坏性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通过网络取得的成绩予与鼓励和表彰,以模范榜样典型促进学生健康使用网络。其次,学校也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及时地对非正常心理行为进行疏导、纠偏,以解决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隐患。长时间的上网,对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很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建立网络心理咨询站,借助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在自身努力及老师的帮助下,可以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求得心理平衡,达到医治心理疾病的效果。最后,还应提及的是,对学生的监督教育也绝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也要求家长和社会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小环境,而且还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网络时代德育管理已经引起了不少德育理论工作者和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者的关注,网络德育管理是与网络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网络德育建设的滞后,将影响着特教学校德育效果的增强。由此,亟需特教学校的德育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在认清时展的形势,加强思想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与时俱进,全面认识“网络”特征,充分贯彻“导、督、防、诲”四项原则,加强德育网络联系,保障网络时代特教学校学生沿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健康地成长发展。

篇3

【关键词】互联网;特教学校;德育管理

据新华网北京5月17日报道,我国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宽带上网用户9700万户。由此可见,互联网在我国各地、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各门学科争相占据这一互动交往平台。网络所涉及的内容除了科学技术外,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也逐步地丰富了起来,蕴涵于其中的价值思想也是多种多样。网络内容呈现出多样复杂性特征,对于普通的网络使用者来说,由于时间和地理的跨度,以及内容的信息符号化,网络交往的确是具有虚拟隐蔽性。而从网络使用者的年龄分布来看,18岁以下的用户2000年1月仅占2.4%,到2002年7月就达到了16.3%,到2006年学生用户已经达到了40%,这体现了互联网生力军年轻化的国际性趋势。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而形成的特殊性格、心理往往使他们脱离集体,自我封闭,这使得他们更加愿意通过网络来倾诉自己的烦恼,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网络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最好渠道。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理性分辨是非的能力差,而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网络使得特教学校对学生德育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特别是多样复杂的内容,多元的价值,虚拟隐蔽的交往将使特教学校的德育在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网络化时代,特教学校德育管理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网络时代的德育管理者必须对网络影响德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不是一味简单地拒绝、抵制,而是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网络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我们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按照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适时地调整学校德育方法手段,发挥学校德育管理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应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致的前提下,遵循导、督、防、诲四项原则。

一、因势利导原则

由于特教学校学生理性思维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较差,思想免疫力不强,学生主体行为容易失范。因此,要求教师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发挥德育管理的主导功能,优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开展多样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而引导的关键所在是,使学生进行目的性学习、娱乐活动,提供有益的网络活动场所。为此,学校应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益学习的网站,并自觉建设形式灵活多样、轻松活泼的校园网站,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放纵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流向非法网页或沉迷于游戏等,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品德。也不是一味的禁止,导致学生的逆反,或落后于时展的步伐。

为此,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基础。首先要有网络德育意识。在网络时代,增强教师网络德育意识是搞好德育管理的关键。在网络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中,我们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党和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政策进行德育管理,保证德育管理的方向的可靠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其次,是网络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互联网得以完整体现。为此,教师必须改变工作作风,认识到学生自主性对德育管理的意义,以“人本”关怀学生方能适应网络背景下的德育。第三,教师应有一定的网络资源意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只要能主动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选择信息提供指导。

二、勤查严督原则

目前,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普遍比较高,教师除了过硬的思想素质外,同时,还必须具有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因此,提高广大教师计算机技术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熟练地操纵网络、驾御网络能及时地处理网络中所产生的问题,比如说,制作网页,设置防火墙,服务器等等。不仅保证了德育的方向性,还使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只有在教师熟练地掌握了网络的技能和技巧后,教师才能真正在网络时代起到德育管理过程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随意性,互联网有使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的一面,但是,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形成与健全孩子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他们把握道德认知能力较差、政治方向的能力和思想抵御能力不强,因此,在积极引导,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勤查严督。经常性地检查浏览历史记录,对于合理的予以鼓励;对于非法地行为应及时地教育、制止。学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使用网络的主动性也较强,易于操控。较难的是,社会中的“网吧”和家庭网络的使用控制。因此除了学校外,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起责任来,加强德育网络的有机联系。这样才能对学生网络使用真正的“勤查严督”。

三、防微杜渐原则

“防微杜渐”原则,不是禁止学生使用互联网,而是针对学生个体多样性、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而作出必要且适当的反应。在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形下,构建相关的监控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或运用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控制信息源也是必要的。

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这要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网络技术。特教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是比较有限,而目前的特教学校学生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有时也是有心无力,对学生的说教如“过耳之风”难见成效。有人说,新时代的文盲是不识电脑网络者。因此,不仅学校教师要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家长们也要对此问题加于重视。如今,不少家长还是“电脑盲”,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管理乏力。

就如此情况而言,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在思想价值等方面保护特教学校生的义务和责任。通过编写一定的程序限制学生登录不良网站浏览不良的信息,并为他们引入科学、健康的信息软件,搭建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平台。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借助行政手段加强对社会上网吧的监控和管理,取缔非法网吧。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黑、黄、赌、毒等信息垃圾的传播。贯彻“防微杜渐”原则,真正做到德育内容上纯洁性,增强学校德育效果。

四、谆谆教诲原则

一些学生“道听途说”,或使用搜索引擎时获得的某些网站极具蛊惑性和诱惑性的信息,只要思想上稍微懈怠就容易误入歧途。为了特教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贯彻“谆谆教诲”原则。正如孔子所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在这里,贯彻“谆谆教诲”原则,应以鼓励先进为主,批评教育为辅,树立榜样模范积极引导,逐步规范网络德育。

首先,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极抵制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吸收网络文化,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这也确实是网络德育的任务之一。并且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自觉规范网上行为,杜绝网上破坏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通过网络取得的成绩予与鼓励和表彰,以模范榜样典型促进学生健康使用网络。其次,学校也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及时地对非正常心理行为进行疏导、纠偏,以解决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隐患。长时间的上网,对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很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建立网络心理咨询站,借助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在自身努力及老师的帮助下,可以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求得心理平衡,达到医治心理疾病的效果。最后,还应提及的是,对学生的监督教育也绝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也要求家长和社会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小环境,而且还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网络时代德育管理已经引起了不少德育理论工作者和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者的关注,网络德育管理是与网络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网络德育建设的滞后,将影响着特教学校德育效果的增强。由此,亟需特教学校的德育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在认清时展的形势,加强思想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与时俱进,全面认识“网络”特征,充分贯彻“导、督、防、诲”四项原则,加强德育网络联系,保障网络时代特教学校学生沿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健康地成长发展。

篇4

关键词:正义论;课题改革;道德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29-03

当今社会,教育呈现出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和国际化的明显特征。教育现代化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正义论的视角探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德育课程教学的转向,有助于化解当前德育课程实施中的诸多难题。

一、伦理取向:从去功利化转向利他与利己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和理论上都极力宣扬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道德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在实践中,却是“聚精会神抓好语、数、外”,道德教育已无容身之地。对此,鲁洁认为,我国道德教育患上了边缘化、外在化和知识化的现代综合症,[1]杜时忠则认为,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首要矛盾是“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的矛盾。[2]新课改前,我国道德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在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关键指标的背景下,学校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导致包括德育课程教学在内的学校德育逐步“边缘化”。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随即在全国开始实验,之后又得到了全面推广。新课程反对过于注重知识“授”“受”的德育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逐渐被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和认可,中小学德育教学也不同程度地关注和实践着德育与生活的关联。可见,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伦理取向正从行动功利主义向去功利化转移。标志之一,是强调德育课程教学“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无论从目标的设计,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的实施,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应新课改“生活德育”的理念,学校在实施德育课程中,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表现在:德育内容的简单化和泛化、德育过程的随意化、德育目的的平庸化等。这样去功利化的“生活德育”表面上似乎走出了功利主义,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但实际上,新课改前的德育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导致“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出现。[3]德育课程教学在去功利化过程中还陷入另一困境――道德教育的“精神性问题”。“去功利化”的德育教学大多成了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甚至平庸化的“生活德育”。这从根本背离了道德和德育的本性。那么,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德育教学应当秉承何种标准的“善”?罗尔斯的正义论是一种可能的选择。

虽然罗尔斯正义论主要讨论的是社会政治问题,但对道德教育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罗尔斯的正义论集中体现在正义原则上。第一个原则可以概括为平等自由的原则:即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可以概括为机会的公正平等和差别原则的结合。为解决正义原则间的内在冲突,罗尔斯还提出了两个优先规则:自由权优先原则和正义优先效率和福利原则。[4]罗尔斯认为唯有体现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的制度才可能为所有人接受。

正义论视角下的道德教育不仅重视个人自由权等本体性价值,也重视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作用,即重视过程与机会平等。从正义论的角度来看,现代道德教育的伦理取向就是使社会变得公平正义。与功利主义相对应的是人本主义,而以生为本正是新课改的要求。“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实现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据此,德育教学应保障受教育者包括自由在内的各种权利的实现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程序正义和机会平等。显然,正义论视角下德育教学的伦理取向将利他和合理利己统一起来,强调了道德的实践性和“以人为本”,使德育课程更加贴近“大众道德”,更能反映出当前道德教育的需求。

二、目标:“由外而内”转向“自内而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纵观我国建国来制定的学校德育目标,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就基本内容而言,是一脉相承的,都呈现出类似的逻辑顺序,即首先强调德育的国家与社会要求,然后才是个人要求。也就是说,德育首先是培养符合国家、社会及他人要求标准的人,然后才是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和心理品质的人。这是一种是“由外而内”的逻辑关系。

这种逻辑结构突出了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容易导致忽视道德教育的本体性价值。正义论视角下的道德教育取向是通过追求人的自由及过程和机会的公平,进而达到社会和国家的自由和公平,体现为一种自内而外的逻辑关系。这不仅与我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教育目标相一致,且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德育目标逻辑相吻合。以美国为例,全国并无统一的德育目标,但其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个性自由、个人发展和自我完善,其德育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是个人的自由与平等。再以日本为例,其道德目标是“以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根本精神为基准,将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贯彻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中,为创造有个性化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社会及国家而努力,进而培养对和平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以培养作为基石的道德情操为目的”。可见,日本的德育目标也是自内而外地设计的,首先以个人为中心,逐步扩展到与他人、环境、社会、国家的关系。从正义论的视角,当代德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应转向自内而外,即以生为本,注重教育的本体性价值,注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进而实现其工具性价值,即使个体与他人、群体、自然、社会、国家的各种关系能得到协调发展。

三、内容:从以生活德育为中心转向以公民教育为中心

新课改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贯彻新课改的理念,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到初中的思想品德,再到高中的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可以说,中小学德育在内容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德育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但实践中也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尽管教师组织开展了诸多如收集、讨论、社会实践等与生活相关的活动,但较少关注这些活动对学生道德的影响,使得生活化的德育回到的只是生活事实本身,而不是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导致德育教学的随意化甚至平庸化。

正义论视角下的道德教育目标是维持公平正义。因此,在德育内容上,借鉴罗尔斯的正义论,应实现向培养合格现代公民转向。所以,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的公民教育应是当代德育的中心内容。[5]在美国、日本和香港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公民教育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尽管我国已经提出了以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德育主要任务,但公民教育的内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和界定,导致其在目前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够彰显。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公民教育应该是主体性教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应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

总之,道德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适用性。因此,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的背景下,道德课程的价值取向、目标、内容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发挥道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教育研究,2005(12).

[2]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3]钟晓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4]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37.

篇5

Abstract: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independent moral education idea, in the analysis independent moral education idea's foundation, how discusses to act according to this idea the request perfect moral education appraisal. key word: Independent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The moral education appraises

关键词:主体性德育 德育 德育评估

Key words:Independent mor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appraisal

作者简介:钟玲会,女,华东师大政治学系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64-01

主体性德育理念不仅仅是德育实施过程中所应贯彻的理念,而且在德育评估当中更应该贯彻这一理念,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的德性,检测德育的实效性,反思德育方法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主体性德育理念即在教育者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参与性、创造性等,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的教育。它是现代德育的一种理念和发展方向,体现了人本精神。主体性德育理念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育新理念,理念是一种导向,是一种灵魂,是一种保证。

德育评估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也必然贯彻主体性德育理念。德育评估是检测德育运行机制,检验德育实践效果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德育科学化,优化德育实施过程,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也是督促受教育者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忽略德育理念的贯彻,将会使德育事倍功半。[1]

以往的德育评估缺乏对主体性德育理念的贯彻,通常以他评为主,缺少学生的自评,也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德育评估方案的设计当中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造成了学生对评估的不重视和反感。而且在他评中,德育评估也往往被当作例行公事,简单地做个鉴定,写出评语或打完分数之后,向学校或有关部门提交个报告就完事。结果使评估不仅没有发挥正确的诊断与调节作用,反而削弱了评估活动的效果,甚至引起学生和评估者之间的矛盾。

德育评估是德育的一个反馈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考评对象实现德育目标。德育实施过程中哪些做的好,好在哪里;哪些做的不好,症结在哪里,应该怎样纠正、改进,这些都要靠评估来诊断。德育目标是否达到,是否需要重新调整德育目标等问题,也要靠德育评估来调节,它可以使德育目标更具有可行性,在更大程度上调动评估对象的主动性。

主体性德育理念是 21 世纪德育理念的重大转变,它弥补了传统德育过于强调社会性而忽略学生主体性的缺陷。在德育评估中树立主体性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评估指标体系中突出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学生的参与性,才能真正实现其目的;在德育评估中树立主体性理念,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转变观念、端正思想、明确方向,更好地找准德育工作的战略位置,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讲,能否有效地开展德育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所遵循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性德育理念对德育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德育评估中,贯彻主体性的与理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让学生参与评估体系的设计。德育评估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能够进行自主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切实地承担选择的责任。德育评估不是一个单向的由评估者考评学生的简单活动,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复杂活动。[2]因此,整个评估过程采取公开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了解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心理动态和行为、价值趋向,了解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有效的指标体系,使德育评估成为评估者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其次,评估要具有层次性,突出个性特征。主体性德育虽然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但我们还要注意到每个学生又是有着个性的,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是有差别的,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三化”社会状态使现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更具个性化。而传统德育评估方式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因此,要充分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品德发展特点,用不同的指标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塑造。在德育评估中,不能一刀切,在设计指标体系中,应根据不同年龄、专业、院系等因素设计,突出个性特征,使评估更趋合理公正。

最后,在德育评估中突出自我评价的板块。德育评估不仅仅是检验德育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寻求自我发展及自我教育的需要。[3]德育评估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以便培养他们用自己掌握的道德观念去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能力。重视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自我评价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单一的评价会不仅使评价没有影响力,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不服气的抵制心理,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使评估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可以学期或学年为阶段在在整个德育评估中进行,也可以针对某一实践活动进行。如把一学年的学习生活、人生感悟、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等写成书面总结,由任课教师、辅导员进行评判,并与学生交流,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自我、促进自我的完善与发展。

当前,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对德育对象的规范引导,德育评估是这方面的重要环节,也是难点内容。我们必须在德育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完善德育评估,充分发挥德育对象的主体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改进德育评估的方法,发挥德育评估在德育中应有的作用,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6

一、切实抓好家庭道德教育这一重要环节。

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

二、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地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和安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执行《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在教室内张贴宣传优良道德的宣传画、名言警句;黑板报也要成为德育的重要园地。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篇7

关键词: 德育工作 课改 社会实践

学校德育工作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学校的德育工作对保证人才培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做好中学德育工作,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学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但随着时展社会进步,传统学校德育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许多切实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一)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职责明确。长期以来,学校十分注重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德育会议,专题研究德育工作,建立切合我校实际的相应的德育工作制度。学校德育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机构落实、职责明确、措施具体,德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章循。

(二)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学校以政教处为德育专职科室,以班主任为骨干,以政治课教师、团队干部为主力,形成了较为得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同时全体教职工密切协作,校内外紧密配合。

(三)丰富德育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一是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抓好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贯彻落实;二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三是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四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五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

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三是在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人格上师生平等相处。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我们做得还不够。四是各班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在制订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没有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学生实际。五是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不重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六是德育合力不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没有形成德育工作好局面。

三、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保证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以人为本,以德治校,质量强校,科学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一)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中学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这个重点,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教育方法,扎扎实实取得效果。

(二)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学校德育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但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及时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三)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学校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还是手段都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德育教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注重调研,特别是对于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与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篇8

关键词:中职;德育工作;评估

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某事物或活动做出评述和估量。所谓中职学校工作绩效评估,是指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合理的评估指标、客观的评估方法,对中职德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准确的估量和评价。研究和开展德育评估,对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省教育厅在规划“十二五”教育工作时,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创新研究”确定为“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组织了专门力量,制定了评估体系,确定了评估方法,通过了试点评估,现计划在全省中职学校逐步展开。笔者就“为什么评”“如何评” “评有什么用”三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一、中职德育评估的必要性考量

面对名目繁多、要求不一的评估,很多中职德育工作者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评?依据在哪里?有什么意义?笔者以为,中职德育评估的必要性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 落实各级相关文件精神的需要。

200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德育进行督导评估”。2009年,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要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纳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和综合评价机制”。 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更进一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把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列入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并合理确定权重。建立健全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探索开展全省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德育评估工作,促进全省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规范管理和科学发展。”上述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开展科学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

(二) 贯彻政府战略决策的需要。

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发展壮大职业教育”中,明确提出要抓实抓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四大重点工作。由此可见,开展中职德育评估,提高中职办学质量,是贯彻政府战略决策的现实需要。

(三) 提高中职办学质量的需要。

1999年至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并没有很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等原因,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中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从某种程度上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还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大规模,而是提高办学质量。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中职德育评估的基本原则“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恰恰契合这种需要。

二、中职德育评估的科学性考量

既然有必要评,那么“如何评”就是很多人关心的重点问题。一个好的评估,其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办法一定要具有可测性和可行性,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清楚明了,便于操作。

(一) 评估内容的科学性。

一是德育评估指标的科学性。我们必须将原则性、概括性、抽象性的德育总目标和大要求逐级分解和细化,使之成为具体化、行为化、可量化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就是德育评估的“指标”。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往往决定着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评估指标不仅需要在总体上符合党和国家对中职德育工作的总方针和总要求,还要符合中职德育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中职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实际,评估指标的具体指向明确。二是德育评估指标权重的科学性。每一项指标的权重,反映出它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估指标与其自身的权重系数构成了德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如果指标的权重系数偏大或偏小,都不能真正反映出指标的价值和地位,进而使整个指标体系不合理,造成德育评估的结论失真,降低评估的有效性。

目前,广东教育厅根据广东中职德育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按板块、有重点地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每项指标按重要程度设定相应的权重,并对应出相应的分值,定性定量相结合,把定性转化为定量,由定量反映定性。具体为:一级指标4个,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基础(22%)、德育实施(53%)、德育效果(15%)、德育创新与特色(10%)。二级指标19个,其中一级指标“德育基础”下设5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理念(3%)、德育机构(5%)、德育制度(4%)、德育经费(4%)、全员育人(6%);一级指标“德育实施”下设9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班主任工作(11%)、德育课程(7%)、校园文化(7%)、团委学生会工作(5%)、实习实训(4%)、心理健康教育(5%)、专题教育(4%)、宿舍管理(5%)、合力育人(5%);一级指标“德育效果”下设3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教师表现(3%)、学生表现(5%)、学校综合评价(7%);一级指标“德育创新与特色”下设2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科研(6%)、德育工作获奖(4%);三级指标共66个,其中有“设立德育专项经费”等8个必达指标。该指标体系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既务实又创新,主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重视中职德育实施过程,一级指标“德育实施”下设9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权重达53%,这反映评估取向注重中职德育过程,只有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不打扣折规范开展德育工作,才能最终保证中职德育实效,这是当下中职教育由“量变”向“质变”转变过程中的最关键的考量因素。二是重视中职德育特色,一级指标单独设置“德育创新与特色”,权重为10%。这反映“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评估取向,注重中职德育的特色化构建,做到既能整体呈现德育工作的共性,又能突出职业教育职业性特点;做到既能整体显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又能个体凸显每所中职学校的个性特色、亮点品牌;做到既能整体反映我国中职德育的共性,又能彰显广东中职德育的地方特色,突出广东先行先试的实践探索和个性化追求。三是强调了中职德育的根本,在三级指标中明确开列出8项必须指标,从德育经费、全员育人、德育课程“五落实”等强调了中职德育的基本保障,又从学生犯罪、学校公共安全、学生人身安全等强调了中职德育的基本底线。

(二) 评估方式的科学性。

一是德育评估程序的科学性。为了保证评估结果可靠性,评估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步骤进行。每一次德育评估从组织机构到具体负责人,从具体规章制度到评估时间和地点,都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评估方案不仅要科学合理,工作程序更需要严格规范,这是德育评估有效性的内在科学性要求。二是评估信息收集的科学性。信息是德育评估中最基础的要素,德育评估要科学客观,就必须避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必须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程序,科学选取有代表的评估样本,灵活运用各种评估方法,使搜集的评估信息更加全面、客观、准确。三是评估信息分析的科学性,德育是一项长期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隐性很强的工作,评估收集上来的信息,如果只有定性没有定量,就无从把握德育工作的具体水平。如果只有定量没有定性,就无从进行深度分析,给出一个具体的结论。因此必须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做到既有定性分析又能量化显示,使评估“成绩总结恰当、问题指出准确、整改指导到位”。

在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职德育工作绩效试点评估中,制定了严格的评估程序,如规定了评估组一般由5人组成,组长、副组长由省市督学、市教育局主管中职学校德育副局长、市教育局德育科长或教育专家担任,组员分别由校长(书记)或主管德育副校长(副书记)、学生科长、德育课高级教师构成。明确规定了评估采取听、查、看、测、访、议等多维方式进行,“听”是指听取学校德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分别召开接收实习实训单位和用人单位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听取对学校工作的反映和意见,随机进入课室和实训场地听课(德育课为必听课);“查”是指查阅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会议记录、领导讲话、学生管理制度、学生活动方案及活动总结及其它档案资料;“看”是指察看校容校貌、校园秩序和校园文化设施、心理咨询辅导室、学生宿舍、饭堂,观摩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或社团活动;“问”是指对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是指专访校长(书记)、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学生科长、团委书记、班主任、教师、学生、企业代表;“议”是指评估组在听、查、看、问、访的基础上,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打分,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分析评议,形成初步反馈意见。另外,在具体评估的过程中,明确“分类指导与分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兼顾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与乡镇农村职校、公办职校与民办职校等方面的差异,在指标设计和具体评估中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同时采取省级、市级分层组织评估的方法,评估结论分市德育不达标学校、市德育达标学校、市德育示范学校、省德育示范学校四个层次。

三、中职德育评估的目标性考量

明确了评估的必要性,也知道了如何去评,但评到底会起什么作用?这同样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实施中职德育工作绩效评估的终极目标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大批德技双高、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具体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 对学校而言。

1.促进规范化管理。在中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每个地区、每所职校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育模式、德育内容、德育手段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通过评估,能指导和帮助中职学校总结德育工作经验,发现存在问题,排除发展隐忧,破解发展难题,引导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迈上规范化管理台阶,夯实德育根基。

2.形成长效化机制。在当下不少职校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德育困局,究其原因,就是工作没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评估,接受评估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诊断和评定,就能帮助中职学校整改存在问题,加强工作薄弱环节,从而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建立起一套属于自身的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3.促进特色化发展。当下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与普通中学雷同、与其他中职学校雷同的一面,没有自身鲜明特色。所谓的特色化发展,就是在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上,进行的个性化操作。通过评估,在评估专家的指导下,总结成绩,发现优势,明确在今后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突出个性,打造品牌,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 对学生而言。

1.促进健康成长。通过评估,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养成社会公德、文明行为和职业道德,成为德技双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促进毕业就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过硬职业技能的中职毕业生无疑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通过评估,可促进中职学校整体德育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的德性成长和专业成才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培育学生的可持续能力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从而促进学生顺利毕业就业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三) 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

1.摸清德育现状。通过评估,检查各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国全省中职德育工作会议和相关文件精神的真实情况,客观、全面、真实地掌握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况和质量,为教育厅以及其他政府工作部门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的工作决策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和素材。

2.浓郁德育氛围。通过评估,及时向教育部门、其他相关政府工作部门、社会公众、中职学校提供中职德育的客观实况,让社会各方了解中职德育,关心中职德育,从而浓郁中职德育氛围,形成中职德育合力,促进中职德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3.建立监测体系。通过评估,逐步建立起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时管理。如及时公开公布评估结果,畅通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区组织、企业等多方监督渠道,实施中职德育工作的动态管理,建立中职德育工作动态绩效评估等,从而全面提升广东中职德育工作水平,提高广东中职学校办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