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7:42: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的作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古诗文的学习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以及中小学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古诗文的“教”与“学”的矛盾是很突出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是由于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恰当造成的。本文主要就近些年汉字“字形分析法”谈谈字形分析对古诗文教学的功用。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字形分析;功用
古诗文是对古代的口语进行修饰加工的书面语形式,我们所见到的古诗文都属于古代文学作品。由于古代距今时代久远,古代的书面语更是不好理解,而古人的表达方式与现在的表达方式有着千差万别,语言具有社会性,社会的发展演变必然会导致包括词汇、语音、语法在内的语言系统的演变,汉字字形自然也会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的汉语和今天所使用的汉语书面语以及普通话和相比,我们已经很难直接通过字面读懂和理解古人的意思了,这种演变给现代人阅读古诗文带来极大的困难,因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会使用“灌输式”教学法,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完全没有理解,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追究其原因,问题不外乎教师的教学方法欠妥当,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首先应该把重心放到字的字形分析解释上。
清代以来,随着对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说文学”的兴起,学者们越来越注意到“字形分析”的重要性,借助字形分析探讨古诗文中字词的意思。传统的字形分析法最早出现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六书”理论,这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探求本义的字书,字形分析是指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解释其意义,即分析汉字结构部件。”苏培成先生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认为:“真正实用的文字都是有理有据的,看到一个汉字,能够从其部件联想到它的读音和意义,知道它代表的是什么语素,这样的字才叫有理据。” 那么怎样进行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呢?
现代汉字由于形体的演变已经看不出原始的“笔意”了,语文教师应该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认识汉字的演变过程,然后把汉字拆分成偏旁,构件并分析字素。具备这些能力后利用许慎的《说文解字》和 “六书”理论分析字形并探讨字义,如李白《静夜思》的“思”字为一个形声字,现代汉语有思想、思念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那么这个应该怎么给学生解释呢?思字上面是一个田下面是一个心,怎么能有思念的意思呢?这时就要根据《说文解字》来分析这个字了,“思,思,容也,从心,囟声,凡思之俳源铀肌O⒆惹小保ā端滴摹肪硎),“囟,囟,^,Dw也。象形。凡囟之俳源迂叮或从肉宰。”(《说文》卷十)囟的甲骨文上面像刚出生小孩的头盖骨,没有长合,下面是个人,代表人的头,那么人为什么是心在思考呢?古人认为在杀动物的时候,把动物的心拿出来它还在跳动,人们就认为这个东西在思考,后来就发现不对了,思考是用脑子在想东西,心又不长在头里,而囟是头,心是在头部的下面,所以造字时就在囟的下面加个心,表示思考的思。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思念的思古文上面是囟,而并不是田,年代久远把“囟”误写成“田”了。这就造成今天我们阅读古诗文时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了。
从汉字的性质来讲,汉字是一种由声符、义符和记号三种符号组成的文字系统,就文字所记录的词来说,在意以上有联系的字符是义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声符,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因此汉字被称为意音文字。 对汉字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纯表声和纯表意的g文,是独体字,合体的表意字只要是会意字,而且汉字意符和声符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是成系统的字符,是按照一定的区别原则和组合手段结合而成的体系,分析汉字时要看整体系统,不要拘泥于一字一符或某一类字符。掌握和了解字形分析法在古诗文教学中有以下几个功用:
一是对教师教学的作用,由于汉字部首具有很强的象形性特征,根据字形分析字义,增加了教学趣味性,产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教学内容能够顺利进行,避免了课堂枯燥乏味。比如讲“率疲弊之卒”中的“率”,课文注释“率”是“带领,率领”的意思,有些老师在给学生讲时说现代汉语与率组成的词语都是统率,率领,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今天,为了口语表达韵律和谐但是通过查阅《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率,率,捕鸟也,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说文》卷十三)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捕鸟时我们要拉网,网的两边有比较粗的总绳,把这根绳一拉网就收紧了,这根总绳是网的统率,所以引申为率领、带领的意思,仔细观察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特点,这样一讲,就生动形象多了,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二是对学生使用操作的作用,客观上利用字形可以准确地判断和确定这个字他说记录的字义,并加深印象,提高汉字书写的正确率。例如在小学识字阶段,讲老鼠的“鼠”,如果老师给学生这样教:鼠,小篆字形为鼠,老鼠最具有特征的是它的牙齿,上面的臼就是牙齿,下面左边的那一部分是老鼠的爪子,右边长长的斜勾就是老鼠的尾巴,学生自然就会在脑子里进行联想,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能力,对汉字字形构造就会充满兴趣。在中学阶段,更多地学习繁体字,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探求字的本义,了解它的引申义,假借义等,学生就有了自主阅读和学习古诗文的能力。主观上,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一个趣味性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水平,古诗文本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这些困难自然不是问题。
可见,分析汉字字形构造对正确了解和掌握其用法和意义,对古诗文的阅读和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古诗文时,除了讲授字义、词类活用、语法结构,还要给对学生讲清楚汉字意符和声符的系统关系,还有字形、字音、字义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等有关汉字常识,把重心放在利用分析字形探求字义上,打好古代汉语学习的基础。但是,不能直接把这种方法用于现代汉语简化字的分析上,教材上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定型了的,有些已经看不出原始的样子和造字意图了,失去了它原本的表意功能,经过简化了的汉字的偏旁部首与古字关系不明确,甚至没有关系。因此在根据字形讲授字义时,首先要给学生展示这个字的繁体字形,再从历时的角度推它的字体演变过程,然后根据“六书”理论和现代偏旁部首分析汉字的意符和声符,具体探求造字r的本义以及通过本义引申演化而来的引申义、假借义等将其系统化条理化。
参考文献:
[1]苏培成. 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26页.
[2]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11页.
[3]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0页.
泱泱大中华,纵横五千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最初的刻画符号,到后来的模仿形态,再到指示会意,拥有几千年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汉字,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的标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身为华夏子孙,对汉字的热爱,应该是义不容辞的。
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小学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普通教育的水平,而且也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但是,如何让初入学门的孩子认识纷繁复杂的汉字,从小培养孩子对汉字的热爱,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可谓任重道远。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注意到了这几方面,充分地激发了孩子识字的兴趣,让孩子对汉字的热爱点滴累积。
1.想象还原汉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低年级的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基于此,在一年级的生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一个个单调枯燥的汉字想象成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图画,让孩子在想象中赋予汉字生命,让一个个简单的汉字充满灵性,就在想象还原,还原再想象中记住汉字。
在教学"马"这个字的时候,由于这个字很简单,我就放手让孩子们交流记住"马"字的方法。在学生们各抒己见的时候,我适时出示"马"的繁体字,让孩子们想象古人在造"马"这个字的依据。学生们不难看出"马"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依据马的形象创造了"马"字,这就是古人造字的方法之一。然后我让孩子们看着"马"字想象,哪儿是马头,哪儿是马身,哪儿是马尾,哪儿又是马头上的鬃毛。就在这想象还原中,孩子们不仅能记住"马"字的字形特点,还能了解象形字 "画成其形,随体诘屈"造字特点,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种想象还原汉字形体的方法,适用于教学象形类的汉字。让学生给一个个汉字画像,在一次次画像中培养学生依据现实充分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想象力也是一种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一个个想象还原的汉字,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观察解析汉字,感受汉字温情美
美国当代美学家H.C.布洛克在他的《美学新解》中谈到:"事实上,世间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成为一件审美对象,或者说都可以对其作审美的观照。只要有一种审美的态度,任何事物(不管是一棵树,一个用轮胎或一只墨水瓶)中包含的审美性质都被人感受到。"汉字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其形体本身亦具有指示会意的作用。在低段的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构成特点,将汉字转化为课堂中的审美对象,会发现汉字里蕴含的脉脉深情。
在教学"责备"的"责"这个字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责"是上下结构,由"青字头"和"贝字底"两部分组成。有了初步的印象后,我问学生:"生活中,责备你最多的是谁?"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们纷纷讨伐责备自己的父母,兄长,老师。在议论声渐渐平息后,我指着"责"下面的"贝"字又一次问学生:"他们为什么要责备你们,聪明的你知道么?"孩子们沉默了,目光停留在我手指的地方。良久,有学生默默地举手:"那是因为他们把我们当成了宝贝。"从这以后,我们班没有一个学生将"责"的下部分写成"见"。透过汉字的构成,学生感受了汉字由内而外向人们传达的情意,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记住的不仅仅是一个字,还有汉字背后蕴藏的透着的、蕴含着的温情美。
3.挖掘解密汉字,感受汉字的意蕴美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有严密体系的表意文字。在思维逻辑上,汉字思维缜密,每个字都富有各自的含义,一个字的变化会造成整个词语或者整个句子含义的变化,而一字多义的更是普遍存在。崔峦老师在谈到小学低段识字写字教学的时候,重点强调识字要依托汉语拼音,通过识字、写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教师要注意克服繁琐的字形分析、字义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巩固识字成果,克服学得快、忘得快的问题;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说文解字》不失为一部教人识字的工具书。在二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参照《说文解字》,通过分析字的形成和本意来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的意思,使学生能掌握汉字的钩子规律,在脑海中建立音、形、义的联系,通过"析形而索义,因义而记形",形象地识记汉字,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错别字的出现,提高写字的正确率。
"衤"和"礻"在汉字的书写中是出错率较高的两个偏旁。在教学"初"字后,很多学生将"衣字旁"写成了"示字旁"。通过《说文解字》,孩子们了解到"初"本意为"裁衣之始",是跟衣服有关的。从此以后,学生们都记住了"初"的原意,再也不会写错"衣字旁"了。而在教学"神"字的时候,孩子们通过《说文解字》了解到,"礻"的原意与"闪电"有关,古人们信奉天神,在遭遇电闪雷鸣时,总以为是天神勃然大怒,所以在创造"神仙"的"神"字时,将"闪电"的形状与神仙联系到一块。所以,和"神仙"有关的汉字大多都是"礻",比如祭祀的"祀","祝福"两字。
"性"和"姓"这两个字是汉字使用中出错率较高的两个同音且形近字。为了避免学生们混淆使用这两个字,我带领孩子们查阅了《说文解字》。通过《说文解字》了解到,远古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在家庭中占主要地位,生下的孩子都是从母姓,所以,表示"姓名"的"姓"是女字旁。
这样的深度挖掘,不仅丰富了汉字的内涵,充盈了汉字的意蕴,还让学生对于汉字的构成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汉字物化,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探究、揭示这种神奇的造字心理机制,汉字表意的本质特征便呈现在学生眼前,内化于学生心中。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汉字,易记难忘,效果不错。
汉字,在几千年的历史洪荒中,始终以中华文化的基础存在着。它让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并永久保留鲜活的生命力。作为汉字传承中最卑微的一员,我们唯有尊重,方显对其的热爱。所以,今后的识字教学中,我会以引领者的身份,带着学生徜徉在汉字的世界,在揣摩、解析、溯源中,和汉字来一段天长地久的"热""恋"。
关键词:字词教学;工具书;说文解字
字词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任何文本的理解、鉴赏、体验和感悟,最终都应该以词语的理解为基础,而任何思想感情的表达、写作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三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要求“能借助词典”“结合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及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和文本的特点、学生理解需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大道至简――运用工具书理解字词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就明确要求,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查字典是理解字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我在执教《渔歌子》一课中,对“不须归”中“须”这个词的理解的时候,是这样教学的:
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生:不想回家。
生:不用回家。
师:在字典中,“须”的解释有三种,你认为在这里应该选择哪一条更准确?
生:第二条,须要,必要。
师:把它带入词语中,不须归就是――
生:没必要回家。
师:可见理解词语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解释带入词语中,这是我们在查字典理解字词常用的方法。
从以上案例来看,查字典的方法不仅仅使低年级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发挥着作用,对中高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样具有意义。这些词语相对来说带有一个关键字,这个关键字在整个词语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个关键字眼在理解上往往容易发生歧义,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如能准确掌握,往往整个词语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查字典的方法,引导学生直接查找,并联系上下文从中选择相关意思,加以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二、意由境生――创设情境理解字词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它不仅仅是用于课文内容的讲解理解,也不是仅仅表现为多媒体音乐的渲染、影像的呈现,准确地说是一种教学活动的组织,一种对文字的外显。这样的教学手法,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运用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和运用词语。例如,在教学《科里亚的木匣子》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小伙伴们围着科里亚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光通过工具书(例如小学生使用的字典)的查找,学生具体理解和感悟,因为“嘴”“舌”二字都被赋予了引申义。这种情况下,我运用了情境创设法来帮助学生具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师: 科里亚左挖挖、右挖挖、前后都找遍了,就是没有找到匣子,他心里可真是疑惑极了。小伙伴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生: 科里亚,你会不会记错了?
生: 哎呀,科里亚,也许法西斯把你的木匣子挖走了。
生: 肯定是你记错了,现在找不到了吧?
生: 木匣子可能长了脚偷偷跑了。(众笑)
……
师: 是呀,小伙伴们纷纷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有关心、有担心,也有善意的嘲讽,你一言我一语,这样的情境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齐):七嘴八舌!
以上的案例看出,可以用创设情境法来理解的词语大多出现在写景、状物或渲染某种场景的课文中,本身就有情节性、情境描述性,而且这些词语具有形象性特点,适合于学生通过表演,或者是老师教学组织再现出来,学生是否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真切地进入那情那景中去,是能否理解该词语的关键。很多名师都擅长运用这种方法,比如于漪老师用自己的神采奕奕的精神状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饱满”,于永正老师组织几个孩子上台表演小稻秧,理解什么是“争抢”,这些成功的案例在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语文是靠丰富的词汇,体现其形象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挖掘词语中生动的意象,展现在课堂上,会让我们的语文学习具有更多的生活气息、人文气息,让课堂活泼起来,生动起来,轻松起来。
三、说文解字――运用造字的规律理解词语
中国汉字是极具魅力的,音形义的结合是其有别于拉丁文等其他文字的重要特点。这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汉字的由来构成做了科学的解释,这些字虽然在岁月流转与文化传承中在音、形、义方面有了一些变化,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中找到教学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抓住汉字构形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理据进行分析,往往能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中,学生对“边疆”中“疆”的写法比较容易错,尤其是在书写中容易把“弓”字旁下边的“土”丢失,还容易把“疆”与“僵”“缰”混淆,但是借助“说文解字”的思路,观察字形,我们可以找到字词理解的教学切入点。下面是我对这个字的教学流程:
师:看,先写左边的一个弓,这可不是打仗用的弓箭的弓,而是古代丈量土地的丈弓,所以下方有一个土字,右边由三横和两个田字组成,代表田地之间有界限划分。所以这个疆字,就是丈量土地,划分出区域界限的意思。我们可以组成哪些词?
生:边疆、疆土、疆域。
师:(出示新疆的地图)在我国大西北幅员辽阔,古代被称为西域,自古为我国固有领土,曾经多次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入侵,1884年,清政府收复边疆之后,在这里设立了一个行省,因为这片国土重新回归,所以改称这里为“新疆”。
以上的教学,教师把“疆”字的造型,通过说文解字的办法进行了一一分析,这种庖丁解牛式的解析,使得学生关注到了易错的部件,教师又借助汉字的表意功能,对这个易错部件“土”的含义进行了解析,达到了形近字区分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并不满足于此,在学生组词“边疆”“疆土”“疆域”之后,出示了新疆的地图,解释了“新疆”这个名称的由来,为下文学生理解父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意义设下铺垫。
这样的字词教学,通过字理知识的分析,能够充分挖掘字本身蕴含的教学资源,将原来看似相对独立的书写、析义、读音等各项知识点的学习相互联系,进一步整合,构建成完整的有机联系的学习系统,并使得字词教学不仅扎实有效,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了促进作用。
四、纵横捭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尤其在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应作为学生着重掌握的语文学习方法。尤其在语义较复杂的情况下,就词解词理解起来颇为费劲,如果依据文章脉络思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便能顺当理解词义,因为词义往往就隐含在其中。
请看《落花生》一课对第一自然段“居然”一次的教学。
师:请问“居然”是什么意思?
生:竟然。
生:果然。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有不同,我们仔细地读读书吧,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收获花生的?
生(读书思考):我们是在后院的荒地中收获花生的。
师:观察这个“荒”字,谁来说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上面是个草字头表示草。
生:中间的有个“亡”表示没有。下面……
师:下面部分是“川”字变形而来表示水,那这三个部分连起来表示?
生:没有水的地方,连草都不长。
师:对,这就是荒地啊,原本寸草不生,可是我们却在这里收获了花生,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特别意外。这个“居然”就是表示事情发生得很意外。
师:对,“居然”表示意料之外。
一、“披文入情”实为授之以渔
“文言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文言教学一定是教学生怎么读文言文。但“怎么教”却缺少确切的答案。黄玉峰的入手点选在了披文入情上。刘勰《文心雕龙》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由此,教学生阅读文言文首先要带领学生找到文言文创作的源头,这是实现审美需求和情感目标的必经之路。黄玉峰的文言文课堂就是带领学生步步深入,探究文言文创作源头的完整过程。如果把这一过程喻为大海行舟,那么他的做法是:用一个或几个“总问题”做罗盘,统领课堂、指明方向;以落实字词教学为桨,咬文嚼字、步步前行;同时补充课外材料做帆,为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创造条件。
(一)以问题做罗盘指明方向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黄玉峰在课堂之初抛出问题:他书序的内容反映出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课堂结尾,黄老师给出答案:“他这句话有针对性的,有人说他夸际遇以乡人,他退休后回家乡一年,第二年又回到京城,乡人找他评文章,他不评。他退休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他孙子犯罪了,他被连累,遣道流放生病死在路上。他写这篇文章有针对性,别人说自己衣锦还乡其实是不了解我,我是在遣道啊。我们可以读出来这篇文章是讲学习,要好好努力,真正读到以后呢?你可以了解到很多成功人士在写文章的时候很酸。宋濂写这篇文章他说自己不是在夸耀,其实他正是在夸耀自己。我们来回答一开始的问题,他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他为了衣锦还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衣锦还乡。他还乡的时候确实是浩浩荡荡,前呼后拥,他就是这样,别人让他写文章,他却写自己怎么样怎么样。”
在《兰亭集序》中黄玉峰同样在解读之初抛出问题:华中师大有个老教授,……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这篇文章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我发给你们了吧!我把这材料发给你们了吧!我要你们看看他到底为什么说他语无伦次。你们想过这问题吗?在课程过半的时候黄老师引导学生从作者感情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王羲之‘岂不痛哉’就是这个意思。有人说他的思想很矛盾,矛盾是他感情的真实,在文章中表现了出来,施蛰存说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我认为施蛰存话说得太重,再读读看,文章的矛盾反应出内心的矛盾,一面知道生命是无常、短暂和虚无的,一方面又不想承认,于是就借孔子“死生亦大矣”。看到这句话,我很心疼。后来他又在课上补充回答:“《兰亭序》是颗明珠,明珠是怎么长出来的——明月之珠,蚌之病也。为什么呢,王羲之生病了,思想上太纠结了,只有这样的纠结,才能写出这样纠结的文章,所以写出几百年几千年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用这样美好的文字写出来,怎么能说这篇文章不好呢?谁说这篇文章不好?”
对学生来讲,文言文相对陌生。怎样让缺乏文言阅读经验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走偏,是黄老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抛出总领全文的问题,既是明确教学重难点,又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确定了课堂的走势。我们从问题的不同也能看出这点,在《送东阳马生序》中,黄玉峰将问题落实在写作动机,因为作者借赠序夸耀自己,读懂了作者的动机就能读懂这篇文章;而《兰亭序》对于高中生来说困难较大,文章主要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因此将问题落实为体会作者矛盾的感情。黄玉峰总领全文的问题保证了学生从一开始就朝正确的方向解读文本,具体起到的作用包括:其一,明确教学重点,从一开始就用问题确定课堂方向,能确保课堂走势,保证课堂目标的实施;其二,促使学生从整体上体会文章,把握文章主旨,形成文本阅读的全局观;其三,这样做能保证课堂有始有终,带领学生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文本解读过程。
(二)字词为桨,在“说文”中“解字”,“解字”是为了“说文”
1.在“说文”中“解字”
文字的阻碍是文言文成为师生“心头大患”的重要原因。笔者根据这两堂课上黄老师的字词教学,做了一个统计表:
黄玉峰并没有像时下流行的那样,在讲课之前统一解决字词,而是将字词讲解贯穿于文本解读之中,非但没有影响整堂语文课的“气”,还照顾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字词讲解的效率。同时,黄老师采取偏旁归纳和《说文解字》讲解字词的办法既起到提高讲解效率的作用,为解读文本节省了时间,还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碰到不懂的文言字词该如何着手解决。
2.“解字”是为了“说文”
黄玉峰课堂上的字词并非孤立讲解、强制灌输。相反,字词成了披文入情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
(1)利用动词进行场景还原
如利用“曳”字的解读,重现宋濂举步维艰的求学过程。《送东阳马生序》
(2)利用一词多义辨析文意
如抓住“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或”字,利用其“有人”和“有时”的不同解释来辨析文意。《兰亭侧畔说》
(3)通过对关键词的翻译理解文章主旨:
如抓住“整个文章的宣言”“固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讨论“固”是“本来”还是“确实”的意思,来探究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兰亭侧畔说》
陈寅恪说“通经必先识字”。①黄玉峰也说“读书要从正确认字开始”。②字词是文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升学考试考查的重点。因此不少老师舍本逐末将字词作为文言教学的中心,丢失了文言教学本身的意义。黄老师的这两节文言文教学课,将字词放在服务于文本解读的位置上,很好的平衡了两者的关系,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三)补充材料 扬起风帆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黄老师在落实重点——写作动机之前,给出了文章被删减的部分: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对原始文本的理解基础上,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
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课外材料的补充达到了惊人的56%!(课例约17906字,文本外的材料约10054字)。这些材料涵盖了后人对《兰亭序》的评论、作品的社会背景、哲学背景、作者的遭遇,以及民国小学生的看法等等。
黄玉峰使用的课外材料,多而不乱,其原因在于,每一则材料都经过精挑细选,每一次应用都经过精心安排。结果这些材料为黄老师的课堂插上了风帆,帮助学生解决了理解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在难度较大的《兰亭序》教学中,课外材料的补充甚至引领了语文课堂进行的节奏。总的来说,这些材料支撑起了黄玉峰的文言文教学课,让学生对文本的想法能在上面发芽、生长。
问题统领,确定方向也好;解决字词,扫清障碍也好;亦或是补充材料,全面把握,黄玉峰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他的方法是带领学生重走自己的“老路”,告诉学生“我”在路上的感悟从何而来,从而让学生树立前进的信心,选择正确的方向,并最终产生自己的感悟。
二、以“文”化“人”的智慧
(一)“独立”是语文教学的前提
黄玉峰有一次在座谈会上讲《教好语文的“本”在哪里》,他提出三个独立:独立的使用教材、独立的课堂教学、独立的思想人格。这两堂文言文课,明显就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和独立教学精神之上的。教《送东阳马生序》,黄老师在“刻苦求学”中看出宋濂是赠序为假,自夸为实,上《兰亭集序》,黄老师在体会“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之余,教导学生“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黄玉峰对两篇文本的解读鞭辟入里,令人拍案叫绝,其深厚的古文功底,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很难望其项背。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文言功底有限的学生,黄玉峰精心准备和“编排了”大量课外延伸材料,包括文学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等,明显是用做学问的态度来对待语文课堂。张华在《课程与教学论》提到:独立的语文教学并非是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也不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当教师与学生交互主体地参与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就不是“主导作用”,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的组织、引导、咨询、促进作用,教师成为“咨询者”(counselor) ,“促进者”(facilitator)③。而要成为咨询者和主导者,黄老师给我们展现出两点,其一,语文老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所谓教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其二,要有亲身感悟的文本理解,和字字斟酌的文言教学态度,由此黄老师的课才会书香馥郁,个性十足。
(二)以文化人
黄老师这两节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弥漫着馥郁的书墨香气。短短的语文课堂之中,包括了对文学的审美,对哲学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④“化人”是文化的作用,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媒介,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黄玉峰的“以文化人”,是在“将被诸多异化力量包围的语文教学,改造成他十分珍视的传统文化活动”⑤基础上的,通过文本和语言进行文化熏陶,感化、改造学生心灵的过程。高考标准的不断完善,可能会使学生的文言水平不断提高,但惟有做到“以文化人”,才能培养出有健全人格,有人文素养,能承担起民族责任的人。
(三)语文教学该不该“放手”
黄玉峰这两节文言文教学课,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教师引导,二是补充了大量的课外材料。初观课例,笔者的第一反应是黄老师是不是讲的过多了?在《兰亭序中》学生发言甚至只占5.5%(在两小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讲了27句,大概981个字,而整篇课例大概17983个字)这与教改倡导的“合作、交流、探索”完全不符。但经过仔细研读,笔者才发现黄老师用心良苦。就在几年前,长沙十五中在教改中提出“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发明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提出“知识点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改革的结论是,学生的得分情况很理想,于是各地掀起了向十五中学习的热潮。而黄老师所教的这两篇文言文,要是这么“合作、探究”的教,恐怕除了学会一些字词句式,学生会收获甚微,纵使能提高分数但是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化精髓,岂非舍本逐末。其实新课标对于“自主、合作、研究”的阐释包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⑥类似十五中的做法,违反了学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种一知半解和急功近利的改革方法。这就好比是教学生游泳,直接扔进泳池是一种办法,但要学生游得更快,更能接受住风浪的考验,就必须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的指导才行。
————————
注释
①②黄玉峰:《教学生活的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193页。
③张华:《当代教师进修丛书: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11月版第375页。
洪诚说:“在古代汉语的教学实践中,对于一词一句的解释,无处不是训诂方法的运用,只是有的运用正确,有的运用错误罢了。”因此对于书本上的一些注释我们不能一味的偏信。应该怀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这是严谨教学严谨的基本精神。在中学课本上有些文中的注释还有待商榷。如《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注释说:“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这条注释未妥,上官大夫再坏,也还不至于到公然动手强行抢夺的地步,“夺”,除“夺取”之义外,古代还有“更改”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中“不夺其时”,即勿改易其农时的意思。《论语·子罕》中“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三军的帅主可以改,而匹夫的志气不能变。凡此“夺”皆解为改易、变更的意思。“与”是说答应、同意。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屈原由于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后想更改它,屈原不同意。又如《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注释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意志。“夺”也是改的意思。
在中学语文古诗文鉴赏教学中,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要弄懂这些名篇,自然也离不开训诂。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日。“亭午”为什
么注释为“正午”?“夜分”又为什么是“夜半”?古音中,“亭”与“正”音相近,都是耕部音,二字声近韵同,所以,“亭”可以表示“正”的意思。明白“亭午”和了“夜分”的源流,我们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就深刻多了。
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学生应当掌握的,对教师来讲,它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法宝,训诂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其中“点”是曾皙的名,“皙”是他的字。如果稍有训诂学知识,我们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名字相应”的常识。《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点”正与“皙”字义相反。古代的名与字的意义之问往往有着各种联系,或相同或相关,故能闻字而知其名。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排行老二,故字仲尼,“丘”正与“尼山”意义相关。刘禹锡《石头城》诗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一词注释“女墙,指古代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但求知欲强的同学又会问短墙为什么叫“女墙”呢?要解决此问题,我们仍然离不开训诂学知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物之少小者谓之子,或谓之女。”原来“女”本指女性,由于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处于较弱的状态,因此“女”可以表“少小”之义,因此“女墙”指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
学习训诂,要掌握古汉语一些常见的修辞现象和语法规律,就能正确解释词语。有些句子,如代称是常见的修词手法之一——借代。坡《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以“婵娟”代月。这样的例子很多;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若不明“金波”“飞镜”为代称之义,仅靠解释词语是行不通的。
忌讳是古人的礼仪传统,为求避讳,就必须讲究修辞方式而委婉言之,常采用改字的方法,不明避讳,容易致误。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即避李世民的“民”,魏微《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也是避李世民的“民”,可见忌讳在唐朝是十分盛行的。
关键词:初中 汉字教学 误区 有效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要“在正确、主动地学习、使用语言文字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因此,汉字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民族文化传递的过程,它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高超和源远流长,对民族文化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进而还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然而,今天的不少中学,却往往因为追求升学率等功利因素,而忽略了汉字教学。笔者在近几年中,结合当前初中汉字教学的误区,探索初中汉字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便引导初中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汉字文化。
一、当前初中汉字教学的误区
(一)学生对汉字书写的热情不高
当今社会,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电脑“码”字的生活。键盘正在悄悄地取代着硬笔,“手写体”正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更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而今的中小学生受信息化的影响,对写好汉字的热情也不高,而能写一手好字的学生越来越少。
(二)汉字书写几乎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随便翻开初中生的作业本,我们见到的往往是笔走龙蛇、龙飞凤舞,如吹乱一地的稻草字,看到的是错字连篇,像黑云翻墨的不规范字,甚至还会冒出乱七八糟的旁人绝对无法辨识的火星文,如果我们还不下功夫整治,很难想像受电脑文化冲击的中国人,将来是否还会书写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汉字。
(三)汉字教学的方向存在明显的偏颇,尤其忽略了汉字的文化底蕴
其实,在中国的几千年的识字教学中,一直是非常重视汉字文化渊源的,只是五四之后改变了汉字教学的方式,是受当时极端“西化”思想影响造成的恶果而已。翻开解放以来的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我们把汉字仅仅当作是工具,让学生认认读读写写而已,很少有教材能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如果说小学生如此教学,还可以理解,但是,初中生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强汉字文化意蕴的渗透。
(四)许多语文教师没有摆正写字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忽略了汉字教学
这个忽略,有两方面,其一,今天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自身的汉字书写就难以“过关”。不少语文教师自己的汉字就写得很糟糕,那些歪歪斜斜的板书,潦草凌乱的汉字如何能引导自己的学生写好汉字。其二,今天的语文教师,迫于教学压力,已经很难找到安排书法(写字)课的老师了,忽略汉字教学也在情理之中。
(五)不少学校的汉字教学是扫除阅读障碍时可有可无的“插曲”
如今的不少初中都极为漠视汉字的教学,不仅语文教学中没有对汉字内容进行必要的重视,而且,很难找到开设了写字课的学校,更谈不上形式多样的书法比赛活动了,在这些学校,汉字教学不过就是多认几个字而已。比起轰轰烈烈、全民皆兵的学英语来讲,简直是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这是一种说不出的尴尬。
二、探索初中汉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重视显得尤其重要
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能重视,则语文教师的自身的书法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学校的书法比赛等活动将会大力地开展,学生的书写兴趣也将得到激发,热爱汉字的也将超过喜欢英语的学生。
(二)识字教学有效策略
1.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中学阶段教学任务重,内容多,要在几分钟内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生字的兴趣。将汉字字音的音韵美,汉字字形的结构美,汉字字义的意境美都通过生动鲜活的例子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有了兴趣,便会自主、自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课堂上教会初中生识字方法,让学生不仅会学,而且能把握汉字的文化内涵。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学生识记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形象记忆法、顺口溜识字法、找规律识字法、故事识字法、比较识记法、“新说文解字”法、字义字理法等方法,但是对初中学生来讲,“新说文解字”法、字义字理法都能拓展汉字的文化内蕴,其比过去的仅仅是看看读读写写的效果更显著。
3.积极开展有关汉字的综合性活动,普及汉字知识。例如汉字的造字法,通过收集展示甚至自行书写大量生动的汉字实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的同时,揭示汉字造字的规律,即汉字可从形体中感知意义,甚至是深刻的哲理。学生则可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
(三)汉字书写教学有效策略
1.各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急需提高书法素养。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后批改,都尽力把字写得端正、规范。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感受到老师也在认真书写,他们也会跟着认真书写,这样就营造出认真书写汉字的良好氛围。教师的一手好字,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起着一种榜样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做学生的“活字帖”。
2.坚持每周的书法课已经势在必行。不管课程压力与升学压力多大,学校和语文教师都应该坚持聘请书法老师,上好书法课。汉字,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如何使它在发展历程中以更顽强鲜活的生命力绽放出灿烂的光辉是每一个中国人,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朱丽叶 《初中汉字教学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教研 2010年第9期
关键词:文字学 语文教学 注意问题
文字学旧称“小学”,以汉字的产生、古汉字、汉字的构造特点、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等为研究对象。中国对文字的研究,远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就已经开始,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字书应该是《尔雅》和《史籀篇》。刘歆的《七略》把“小学”放在《六艺略》里面。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对我国古文字学研究影响最大,是传统文字学的经典。近现代的许多出土文物为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依据,促进了文字学的发展。现代汉字是由古代汉字发展演变而来的,二者有非常密切的传承关系。
如何运用文字学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应该引起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视。笔者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见解,以就教于方家和同行。
一、文字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辨析字形,有效地纠正错字
1.绝大多数错字是由形近字混淆而产生的。如果用文字学知识把这些形近字的偏旁加以辨析,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表意功能,就不容易写错了。如“礻”和“衤”这两个偏旁,很容易写错。“示”为甲骨文字形,本意是“灵石”,古人祭祀时在灵石上放置祭品,给鬼神观看享用,由此引申为动词,是“给人看”的意思。“示”作意符的字大都与崇拜、祝祷、鬼神有关,如“祖宗”“祐”“祀”“祭”“崇”“祟”“祗”“祝”“福”“禄”等。“衣”为金文字形,是一件衣服的形象,用“衣”旁作意符的字,大都与衣服,铺盖、穿着有关,如“袒”“袍”“袄”“被”“褐”“裕”等。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举一反三,这类字就不容易写错了。
2.一些字的结构并不复杂,却往往写错,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它们的构造方法。如“敝”,不少人把左面部分写成上下结构。其实,“敝”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右边一只手拿着木棍抽打左边的“巾”(“巾”是象形,像挂下来的一条手巾或布),四个点表示打下来的布屑或灰尘,“破旧”的意思表现得很形象。学生弄清了这些字的构造原理,字形字意就一清二楚了,既不会写错,也不容易用错。
二、文字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字意,特别是对古汉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如“莫”与“暮”,前者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部是草,下部也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落入草中,表示天色已晚。后来假借为副词或无定指代词,相当于现代的“不要”或“没有谁”,它的本意就被新造的形声字“暮”取代。苏轼《石钟山记》有“至莫夜月明”句,范仲淹《岳阳楼记》则有“薄暮冥冥”句。可见两字在宋代还是混用的。再如“秉”“兼”二字,都是会意字,前者为甲骨文字形,是一只手拿着一把禾稻的样子,所以“秉”的本义就是一把庄稼,如《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引申为“手拿着”的意思,如“秉烛夜游”。给“秉”再加上一个“禾”字就成了“兼”,就是“一手抓两禾”,引申为同时做几件事或者占有几件东西,,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兼收并蓄”等,在此基础上有引申为兼并、加倍等意义。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这类字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
运用文字学知识辨析字形,理解字意,具有形象生动,易于记忆,举一反三的作用。不过在运用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过于抽象、复杂的字不宜引进课堂,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例如“宝(寶)”,形声字,甲骨文字形,房子里有贝和玉,表示家里藏有珍宝。像这样复杂的字形就没必要给学生讲了。
2.对字形和字意教学没有裨益的不宜引进课堂。如“来”“万”等字。“来”的本义是“小麦”,《诗经·周颂·思文》有“贻我来牟”一句,意即赠送我小麦和大麦(牟)。这个意思后来就很少用甚至不用了,中学课本也没有出现过。“万”的本义是蝎子,被假借为数词后,本义完全消失了。这些情况没必要给中学生讲。
3.对有争议的字也要慎重对待。对古字的研究,往往是专家学者根据现有的材料对古人造字的思路进行揣度,研究中不少已成定论,也有一些存在争议,论者只要言之有理,就为一家之说,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孚”为“俘”的古字,上方为手,下方的“子”就是人形,表示捉住了一个俘虏。因为古代交换俘虏必须讲究信用,所以引申为“信用”的意思。另一说认为,“孚”为“孵”的古字,上方为鸟爪,下方为鸟蛋,《通俗文》云“卵化曰孚”,韦昭注《国语》说“未孚曰卵”。由于鸟孵雏有一定的时间,所以很守信用,因而引申为“信用”。像这种情况,两种说法都言之有理,讲述时可以回避,也可以择善而从之。总之教师要慎重对待。
一、充分利用已有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至必修五中,都有一个“梳理探究”模块,这一新设模块的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积累整合”“发现创新”的语文学习能力,增加文化积累,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必修一“梳理探究”教学部分有“优美的汉字”,高中语言文字选修《神奇的汉字》。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契机,组织学生编写汉字故事集,收集整理关于仓颉及仓颉造字的传说。积累汉字的起源、构成、形体、文化等知识,观察《汉字字形演变表》,讨论归纳汉字字形演变的规律,从整体上了解汉字的演变。收集整理与汉字有关的书法、隐语、字谜等。认识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纠正错别字。教师要适当进行汉字原始形态的讲解,让学生获得汉字文化的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兴趣,进行有效学习。在讲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释“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故“社稷”从字面来看是说土谷之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平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二、用“六书”教学,让汉字世界活起来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六书”理论,即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根据汉字的小篆体来分析字形、字义,汉字以形体为主,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而高中生的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趋于成熟。“六书”对我们了解字形与义的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因而,利用这一规律,在高中教学尤其是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效果显著。在讲《诗经》每一节称之为“每章”,学生对“章”的认知就是拆分为“立早”,而没有对“章”字有具体的深入的理解。“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说文解字》)“章”是个会意字,从音、从十,“音”除“言语的声音”的意思之外,还有“音乐”的意思,“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音也”。《诗经》里有部分内容反映西周和春秋时代农奴和奴隶生活困苦,负担的徭役繁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音乐和诗歌也成了他们进行斗争的一种武器。他们也用音乐诗歌反映自己的其他方面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贵族则利用音乐诗歌来歌颂统治阶级的功德,企图加强统治。《诗经》是唱词,每节为一章了,其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国学文化测试中“弄璋之喜”是贺生男孩还是女孩?大部分的人对“璋”的偏旁定为“王”字,“璋”是个形声字,所谓的“王”字旁实际上是“玉”字旁,表示此字的意义,“章”表示此字的读音,“璋”是好的玉石,顶端作斜锐角形,是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给儿子“璋”玩,一方面是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望他成为贵族,可以“光宗耀祖”。后来就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从一道国学题目举一反三,大部分“王”字旁的汉字都需要与“玉”的意义联系起来理解。
三、适当地进行繁体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