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7:42: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会建设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信息化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并逐渐成为各个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故在社会保障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信息建设也逐渐成为社保工作的重点。其可以有效改善社会保障服务手段,增加社会保障工作的透明度,进而提升社会保障的工作效率。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探索,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在我国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改革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事实上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下笔者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信息保障制度
虽然近年来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在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但始终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具体表现在:没有考虑懂到长远的发展利益进而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导致信息化保障制度缺乏系统连续性。没有意识到如何运用最少的资金来满足需求,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故从以上分析得知,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中严重缺乏完善的信息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前进的步伐。
(二)信息化建设受网络安全威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在为社会保障信息化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强大的信息储备功能下面对着相应的被盗风险,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缺乏与之对应的网络安全建设。所以相关社会保障信息建设过程中,时常由于人为的无意失误;网络软件的缺陷、漏洞或是受到恶意的攻击,导致信息的丢失或泄漏,进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在网络安全中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
(三)社保业务管理流程变化频繁
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面积较大,故所涉及人员众多。且由于政策制度的改革,导致社保政策随着发生改变,进而造成业务流程的变化,引发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这一连串变化的背景下,相关的社保工作人员就无法及时且有效地掌握社会保障的业务办理的相关流程,进而在业务办理中出现一些不惜要的误会,无法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最大优势,从而导致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混乱。由此分析,社会保障业务管理流程的频繁变化会直接阻碍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建设进程。
二、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为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相关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应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进行一些探究,积极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创新与完善,以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合理制定社保信息建设规程
为使我国的社会保障系统更加高效、平稳,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应积极结合当前自身情况,考虑并结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合理制定社会保障信息建设规程,编制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按照统筹规划与合理设计的原则,积极制定出相关的规划目标。然后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建设规程进行工作。另外,管理人员应在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规程中不合理的现象,积极找出应对措施改进并完善社会保障信息化佳建设规程。
(二)保证社会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为有效避免网络漏洞与威胁,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维护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网络安全,其具体可以:通过升级社保信息管理网络的安全等级保障网络信息安全;部门中网络构建信息部分应加强对信息建设提供技术化的支持,对社保信息 进行加密建设,以此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另外,国家相关安全部门应随时对社会保障系统进行监督与管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及时更新网络防御系统机制,从多方面保证社保网络信息的安全。
(三)规范我国当前社保业务流程
网络系统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依托的重要工具。而社保业务流程是保证我国社保信息化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依据。为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关管理人员应注重规范我国当前社保业务流程,如:积极优化社保网络建设工作,优化业务流程,针对一些处理环节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以减少工作中的一些重复劳动。另外,应积极规范办事程序,明确各类办事业务的顺序,明确规定任何人不能擅自改变办事程序。
三、结语
人民的社会保障是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工程之一。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保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及时发现当下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找出应对策略,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作者单位为威海市文登区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艾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初探[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
[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致使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中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让养老压力从家庭转化到社会。本文从剖析我国老龄化速度着手,分析了我国社会养老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社会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提出了当前社会中,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普及是最佳途径。最后提出了建设养老社区存在的几大问题。
【关键词】社会养老 社区养老 建设问题
一、社会养老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老龄化现状
1.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已经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比重的7%,依据国际标准,我国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阶段。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
2.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增长速度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估计的基本情况计算,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的人口增长了1.31倍,而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2621~12157)增长了3.63倍。在2010年至2015年间,65岁以上老人的速度增长是2.89%,而此六年间,我国人口总数增长了2.52%。由此可见,我国老龄人口速度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
(二)我国社会养老发展现状
1.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
截止2015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1.6万个,比上年增长23.4%,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8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互助型养老设施6.2万个;各类养老床位672.7万张,比上年增长16.4%(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3张,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298.1万张。
2.不提供住宿的老龄服务
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全国共有老龄事业单位2280个,老年法律援助中心2.1万个,老年维权协调组织7.1万个,老年学校5.3万个、在校学习人员732.8万人,各类老年活动室37.1万个;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2155.1万人,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26.5万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257.9万人。
3.社区服务
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比上年增长36.8%,互助型的养老设施6.2万个,比上年增长55%。
二、甘肃省华亭县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华亭县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根据华亭县2015年人口统计数据,2015年年末,华亭县常住人口19.4万,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17584人,80岁以上老人1908人,90岁以上老人160人。社会福利院共有床位80张,入住老人23名,收养孤儿20名。
(二)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
“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传统家庭一般通过生养子女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在生活中,老年人与子女家庭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很大,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与子女和孙子女在相互照料的状态下生活,这种状况在将来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 “四二一”的家庭人口模式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家庭户规模为3.10人/户。由于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护理功能日益削弱。同时,家庭规模变小导致家庭内能够照顾老人的人手减少,每个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负担将会大大加重。此外,许多调查发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状况也十分的令人担忧,同时,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不少子女陷人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家庭照料的双重负担。
2.机构养老服务不被认可
C构养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老年护理院及其他养老设施。
机构养老对我国来说历史并不长,仍然有一部分传统思想的人认为将老人送去养老机构是不孝的表现,虽然工作压力非常大,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照顾老人。有一部分人认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不够专业和敬业,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的老人。还有很多关于不正规养老机构虐待老人的报道,让人们对机构养老服务望而却步。
另外,养老机构也存在两大问题:(1)费用问题:费用过高会让一般家庭吃不消,没有能力长时间让老人在养老机构生活,费用过低则不能满足机构基本生活用品的开支。(2)服务问题:很多养老机构的内容和质量仅限于提供吃和住,不能满足老年人更多的需求。并且没有能力雇佣专业的护理人员,一般的护理人员不适合并且不愿意照顾带病老年人的要求。
单靠政府和福利机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养老需求,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正在呼唤社区养老服务。
三、养老社区建设
(一)什么是社区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也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是针对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
(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及根源
第一,服务能力不足。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社区养老需要提供的基本服务有:托老所、照料服务、保健指导、家庭病床、定期体检、应急服务、就餐服务等。建设一个全面完整的养老社区需要大量的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区组织人员,而这些人员的来源不确定、不稳定、不完全。
根源:由于社区组织还不是相对独立,不可能从组织上、资金上、人力上自主的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服务。组织人员大多以被动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为主;服务人员大多是下岗职工或赚补家用的临时工,他们没有专业的服务知识,仅仅是完成一些日常的打扫等工作,无法为社区老人提供更全面的专业服务。
第二,服务内容不完善。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越来越高,老年人也不例外。养老社区在满足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服务的同时,也要对老人的精神生活方面多加完善。比如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定期举办一些文艺活动或比赛。另外,社区的医疗设施也不够完善。如一些老年人常见的突发病的救助设施、行动困难的老人的复健设施等。
根源:政府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根本不可能为社区老年人服务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这使得社区在满足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存在相当差距,也让养老社区失去了比一般社区完整的部分。
第三,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社区养老还需要社会的力量,仅仅靠社区组织和服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⒂氤潭忍低是居民意识的问题,不能用制度和规定来衡量。而现在居民对养老社区建设的了解还不够,只有社区养老社会化,才能增强居民的自觉参与意识。另外,在我们国家,志愿者服务队伍仅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也就是说,社会人员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非常欠缺,不能让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持续的长久的发展。
根源:社区养老的社会化还很不足,只有社区养老深入人心,社区公众人人支持与参与到社区养老的队伍中,社区养老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蔡崇达.越来越苍老的世界:《2046》的真实版本[N].三联生活周刊,2005,01.
[2]民政部.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告,2015.
[3]民政部.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告,2015.
[4]民政部.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告,2015.
[5]华亭县.年人口统计报告,2015.
[6]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5).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20-02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育在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仅关系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关系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问题。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阐明了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增强服务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几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1.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功能;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1]。广义的服务包括科研服务、成人学历教育、成人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等方面。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就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价值的发挥,也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1.2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在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职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也为提升现有的劳动力素质做出了贡献,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其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质量更高的科研服务、成人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等,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如果高职院校不能有效履行这一职能,则高职院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因此,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既是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又是促使其发展的强大动力。
2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2.1 增强服务意识 明确服务定位
高职教育要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3],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明确其服务定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逐步理清办学理念,办出自身的特色,为社会培养的第一线的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与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高等教育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必须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在增强服务意识的同时,还要明确服务定位,找准服务对象。与其他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服务范围是城区服务、农村服务、县镇服务,同时,高职院校的服务范围要逐步向农村和基层延伸,更好地为基层服务。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定位的明确有助于高职院校找准方向,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重要的途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课堂转移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学习和成长[5]。为此,要实现学生的学习和企业需求、服务社会的零距离对接。首先,高职院校要组织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比如护理、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社区老年人义诊活动,既可以服务社会,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其次,学校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促进其职业素质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到岗位实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顶岗实习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情景,而不是拘泥于书本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最后,可以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标准,用人单位向学校下达人才需求订单,学校在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的基础上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从而培养能够满足特定岗位要求的人才,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2.3 提升教师素质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摘要]农民问题依然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在所有的农民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资金缺乏,来源单一;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水平低下;发展不平街;水平低,覆盖面小;保障面窄,功能不全。要加速建设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应作好以下工作: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增加扶贫建设性投入;灾害救济,防止返贫;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组织和制度效率,增加强制力度;农村社会保障应该依据社会群体分类逐步推进。
[关键词]村;社会保障;扶贫;救济;资金;制度效率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U4-0015-02
一、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社会保障与农民的自我保障、慈善机构保障、“互助会”保障以及商业保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得以实施的一种制度,因此,足最可靠、最有效的保障方式,随着我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人们已经认识到,农民问题依然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屣和整个现代化进程,在听有的农民问题中,农民的社会保障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的保护,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保护,不仅是宪法赋予农民的一项权利,而且能够极大地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不仅能够缩小城乡差别,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消除农民的不平衡心理,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极大地推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而且能够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以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减少汁会矛盾和冲突,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使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很好地贯彻,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使广大农民相信科学,远离邪恶,而且能够有效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没的进程。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是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其弊端和问题逐渐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缺乏,来源单一。日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是以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据有关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约有1.4亿的人群因收人低于488元而尚不足以维持其基本的食品消费,这样对合作医疗根本无支付能力。同时,各级财政统一负担社会保障资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发达地区的财政异常困难,这些地区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就捉襟见肘。根据卫生年鉴记载,1998年我国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口覆盖率在中等和欠发达地区仅为1%-3%,致使农村医疗保障功能非常脆弱。
2.管理水平低下。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水平的低下主要表现在:(1)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在大多数地方是征缴、管理与使用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控监督,保障基金使用混乱。(2)农村衬会保障条块分割,管理混乱,既无统一的管埋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民政部门,计生委、基金会、寿险公司等机构都涉及农村社会保障,导致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的状况。(3)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缺乏科学性,往往是一哄而上。这样,农民在社会保障上的投人会冒极大的风险。
3.发展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平街、一般说来,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亦较高,上世纪90年代末期,广东、河北、山东等省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已达80%以上,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许多人连温饱还未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其次是农村地区各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不全,而且各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未能形成配套,构不成整体优势。
4.水平低,覆盖面小。农村社会保障无论是范围还是标准,相对于城镇而言还是很低的,根据有关凋查,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享受89%的社会保障,而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享受社会保障的仅是11%。在县城以下集体单位的1000多万职工和2000万个城镇个体经营者基本上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权利,保障水平也较低,有一些人甚至处在贫困线上。从国家和社区提供的养老金状况来看,社会养老金供给人均不足200元,可见其保障水平很低。
5.保障面窄,功能不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只足本能地执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职能对部分生活困难的农民尽到一种关怀的义务和责任,实行以福利救济为中心的临时性的、只体现生活功能的有限保障措施,还没有跨越到社会化的,既发挥生活功能又发挥生产功能的社会保障整体功能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主要表现在受保障的对象少和保障项目残缺。目的除了福利、救济以外,没有其他更多的项目,而诸如工伤、医疗、生育,养老等重要的涉及面广的项目大多尚未涉足,即使有些地方已经涉足了也还很小规范、不能正常运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也十分有限且不够稳定。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足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与高度重视,又需要农村集体与广大农民的积极支持。要加速建设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应作好以下工作:
1.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增加扶贫建设性投入。早在1982年12月山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即作出决定:国务院每年拨2亿元“三两地区农业建没”专项补助金,用于农业建设,以彻底改变三西地区贫困落后面貌。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联手投资、扶贫,加快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步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障制度,尽量少占地。确实需要占地的,应该给予合理的补偿,尽可能安冒一些在这个土地上劳作的农民,比如能不能把上地作为一种社会保障来人股,使他们得到长期保障,当然,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已经把这部分农民纳入了低保,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但是要在面上推广涉及到财力问题。从我国扶贫实践中总结出来或从国外实践中借鉴过来的一些颇有成效的扶贫具体操作方式方法,在我国的扶贫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劳务输出,小额信贷、以工代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方法尤其受到欢迎。
2.灾害救济,防止返贫。农村人口有相当一部分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又大多是易灾区,因此,每遇自然灾害,甚至家庭变故,这些地区的农村人口中已脱贫者,又容易陷入困境。扶贫日标的实现和扶贫项日的实施,首要条件是有足够的资金。我国的扶贫资金来源有:国家扶贫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世界银行扶贫资金和众多国际组织扶贫资金。国家扶贫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对实现扶贫攻坚目标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中要求: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都必须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有听增加。要针对目前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要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努力提高使用效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适当支持其他贫困地区。则政扶贫资金(含以上代赈)实行专产管理。资金分配计划每年下达到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地方根据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使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必须按照扶贫开发规划下达,落实列贫困乡。村,重点用十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对灾害致贫,返贫,国家除了划拨救济款物之外,还会动员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十和机构,组织进行救火捐助,以分扭国家救灾能力或灾民社会保障能力的不足。
3.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的组织和制度效率,增加强制力度。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增值和高效要求社会保障机构必须廉洁和高效。目前农村居民对有关保障部门的信任感和预付保证金回报的预朋值均不高,这也是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应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行政审汁和民意监督,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应该建立家庭或个人账户。同时,社会保障强制有待增加力度,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责任,全部要求国家承担,现在看来,既不合理也不可行。但是,不论是三西建设项目,还是国家扶贫攻坚,或者灾害救济,抑或农村就业、养老和医疗保健体制的改革,既要强调国家对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责任,也要强调农村人口、社区和社会对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责任的分担,国家社会保障责任的分担,必须带有相应的强制性,并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力度、只有这样,国家社会保障责任分配的有限性,才能得到相应的补救。
4.农村社会保障应该依据社会群体分类逐步推进。首先从被雇佣阶层开始,当个体经营者比例降到一定程度后,再普遍保障,所以,农村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退休金制度等,应该优先开展乡镇企业职工、定职村干部、民办教师等职业保险;国家应该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法规中制定制度保护农民丁的权利,使他们享受必要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进行农村社会保障是工业剩余反哺农业的高级阶段的上要措旋,而且仇先在农业雇佣劳动者中建立,然后才扩展到全体农民。我国农村乡镇企业职工、定职村干部、农村义务兵、民办教师等所谓职业保险容易发展的事实,也印证了这条规律。
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一直陷于被动状态,缺乏钊对中国社会结构变革的基础分析和社会保障制度整体建设的长远考虑。这种长远考虑包括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原有制度、未来制度衔接中发生的利益重新分配,制度治理结构中一元化与多元化的思想和方式的冲突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于中国整体社会保障体系在充分反思的基础上重做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王胜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0,(5,6).
[2]候文若.农村社会保障[J].中国社会保障.1999,(12)
[3]李迎生.探索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J].浙江学刊.2001.(5).
[4]李郁芳.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福建师大学报,1995,(5).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途径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经济增长,改善市场,增加就业,发展劳动力市场,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经济形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符合这一基本趋势。目前,我国通过立法已经制定了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方面的基本制度,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逐步解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必须瞄准新经济常态发展的社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动员更多的资源用于住房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建设,积极推动许多社会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企业发展,推进企业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提高企业在吸纳社会人才方面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发展潜力。
关 键 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师德
Abstract: teacher ethics is a professional ethics, all the time, we al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chers' morality education in promoting the career of progr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rofound social chang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re facing severe test.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ideology reflected. Therefore, in the new time how to us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teach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lose key words: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socialist ethics
中图分类号:G4师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师德的基本内涵
不同学者对师德的基本内涵认识不同。有学者认为“师德”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应具备的思想品德,如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如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等。[[1]张万勇,毛海涛,基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及评价系统[J].教育与职业,2011(7),62.][1]有学者认为师德是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的集中反映,是教师这一特定群体道德的总体状况。[[2]谢丽娴,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引导[J].高教探索,2011(4),150.][2]本文认同师德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的观点。师德由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等因素构成。师德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
(二)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对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师德建设好了,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才能更直接的感染学生,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学生。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因素,师德是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否尽职尽责,教育事业能不能良性发展则完全依赖于教师有没有职业道德。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当今世界,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人才培养与储备的关键是需要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育水平的重点则是加强师德建设。
新时期师德建设中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教师队伍逐渐壮大,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事业长足进步。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社会培养并输送人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随着社会深刻变革,新情况的出现,师德建设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过度重视高学历、高职称。当前,一些学校等用人单位在聘用选拔人才时,过度重视高学历、高职称,忽视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在没有把好入口关的环节上出现了问题,使一些没有职业道德或者职业道德不高的教师走进了教师队伍,从整体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发展及教育事业的进步。过度重视私人利益。为了评职称,为了物质利益,一些教师不管时间、精力等各种客观情况是否允许,身兼数职,不能很好的协调科研、教学、管理等各个工作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的课“上不好”,科研“搞不好”,管理“做不好”。诚信、师表意识淡漠。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破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师生恋、弑师案时有发生,这对教师职业的整体形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极大的考验与挑战。
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师德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师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师德建设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我们必须结合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师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会深刻变革,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教师的思想行为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针对出现的新问题,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纠正思想行为的偏差,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师德建设,使师德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关键问题,不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以及科学与人文教育。我们要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指导思想推进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推进师德建设须认真学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认真学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师德建设的前提。要推进师德建设,则必须认真学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外,更应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不断认真学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把理论学习研究透彻了,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当中,才能更好的推进师德建设。
(三)推进师德建设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师德建设的重要路径。在这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教师应坚持指导思想,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主动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师德修养上自觉自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各个方面,逐渐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树立自省自律意识,立足实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实际工作中弘扬高尚师德。二是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引导、教育、服务学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影响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否培养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师德建设中是否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准。因此,要认真学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魏联合,魏恩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化[J].求是,2011(4),18-19.
[2]何仕.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4),172-17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土地问题、就业问题、文化建设、养老保障问题问题。对于新农建设的内容虽然有了初步的方向,但是缺乏相应的计划和实施的条件。因此,需要更好的进行规划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规划从而更好的实施。
一、 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 土地流转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农民的土地进行了大量的征收和使用,导致农民失去大量的土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靠,生活方式的转变让农民无所适从,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农村生产生活的状态需要一定是时间的适应。保障农民的生活的基本条件,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村劳动力和生产方式的合理转变是实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问题。
(二) 就业问题
农民就业问题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话题,解决好农民的就业问题能够充分的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但是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就是劳动力的职业素质相对不高,因此就需要国家和政府创设具体的实践的环境,为农村提供技术指导和职业培训,让农民能够有一技之长,自由的选择自己能够适应的工作,实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发展农村建设中的特色性就业渠道。
(三)文化建设问题
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整体村容村风的建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为农民的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的精神风貌。随着物质文化的高速发展,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的满足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在农村范围内实现文化建设,大大的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丰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改善人们对于农村和农民的看法,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建设文明程度更高,精神文明状态更好的农村。
(四) 养老保障问题
农村中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劳动力不足。不仅仅如此,劳动力的转移带来的更多的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增加,老年人没有子女在身边的照顾,缺乏基本的养老保障。政府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关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建设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成为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重要问题。同时在政策上需要专门注重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和人文关怀方面,对于基层的发展情况需要更深入的了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农民生活排忧解难。
二、改善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老与社会保障问题的措施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改善农村建设的额总体环境,为农村发展做出最大程度的保障。
(一)给农村失地人口提高基本生活保障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了新农村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工厂建设,城市扩建等因素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农用土地被征收,这样增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失地人口的基数。为了稳定社会,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就必须要在保障失地人口基本生活基础上,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给农村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更高的医疗水平,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就必须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后盾。
(二)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培训
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水平,更高的要求就是要给人民提供更好的劳动机会,保障劳动的公平性和收益性。因此要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与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技能,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就业领域大放异彩,更好的把握就业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然造成农村劳动力的赋予,解决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了劳动保障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建设良好的新农村氛围
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是重要的问题之一,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给农村带来新的文化气息,将文化底蕴加入的社会建设当中。 从观念上改变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新农村。需要大批的知识分子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在卫生、文化、教育领域支持新农村建设,这些下乡支教是人员,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让有贡献的人得到应有的报酬,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
(四)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问题是国家的根本问题,严老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就。由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涌入,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浮现出来,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问题。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应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手段,更是缩小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的基本手段,保障国计民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给农村的现代化带来了相当的阻碍。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新农村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和研究,更多的关注农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影响。(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梅龙生.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2]郭旺,李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11)
[3]韩央迪.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实践与发展困境——基于北京市三区县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01)
社会稳定是保证现代社会秩序有条不紊进行的前提条件,是社会转型时期决定国家最终走向的重要因素。只有实现社会稳定,才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全心全意地建设与发展。可以说,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及品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稳定的核心在于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这是我党全心全意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诠释和具体体现。可见,就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稳定问题展开探析,对于在非常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 社会稳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社会稳定问题“脱颖而出”,成为了阻碍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法制意识在此过程也得到增强,同时各种社会稳定问题也不断显现,利益诉求表达更加多元化。由此聚集的社会矛盾更是引发了各种不同的突发性事件,如:群众上访、群众堵塞交通要道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发展。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但会影响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进度,更有甚者还会引发社会危机。对此,国家应加大对社会所存在问题的研究力度,注重社会稳定的维护。另外,社会稳定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自由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相信只有确保社会的稳定性,才能够把社会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才能更好地缓解社会矛盾。除此以外,确保社会稳定性,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还有利于避免社会政治秩序陷入混乱。
2 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应对社会稳定问题的对策
2.1 切实加强领导队伍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党要脱离传统维护工作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符合时展潮流的“稳定也是政绩”观念,并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主义社会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其次,严格实行人员责任制,明确各人员、各领导的责任,对社会稳定问题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严格考核维护稳定成果,并予以一定的奖惩。除此以外,为了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党还可以实行挂牌督办和领导包案制度,对一些因为工作失职、渎职而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单位、领导和个人,追究其有关职责,并施以一定的惩戒。如此一来,在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干部队伍带领下,再辅以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制度体系,势必能够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终极目标。
2.2 协调和维护利益主体合法权益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进行分析,我国所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在此背景影响下,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其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毋庸置疑,不同的利益群体与社会阶层自然会有着其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等。面对着种种的不同,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深入其中研究,并用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式去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忌出现偏袒某一方利益、某一群体的行为。只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协调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不仅能够获取人民群众的认可,还能够实现社会稳定。
2.3 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法制意识
公民是构成社会的主体单位之一,无论是建设和谐社会还是维护社会稳定,都有赖于公民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如前所述,当前环境下,社会群众的法制意识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总是习惯用一种因循守旧的逆向表现抗拒时代潮流,这无疑影响到社会的长久稳定性。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法制、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一旦他们在经济领域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参与到社会政治活动中,试图从政治领域获得相应的利益满足。显而易见,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制意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2.4 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
近年来,党政府坚持把综合治理工作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各地区、各单位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第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综合治理工作的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工作,确保综合治理工作基础牢固。第二,大力开展隐患排查活动,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着力创建平安、和谐社会。第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群众身边的一些案例为主线,以案例讲法规,教育社会群众用正规的法律途径来表达自身的诉求;引导执法队伍依法行政,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第四,还要加强社会治安的防控体系,积极开展针对各类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工作,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
2.5 构建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
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构建一个公平的保障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缓解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在构建保障体系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资金、人力投入,尤其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保障弱势群体能够公平享有受教育权利。其次,重视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医疗服务设备的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最后,还要完善住房保障管理体系,切实落实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引导房地产商合理发展以及购房者合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