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7:42: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景区的规划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峡谷型景区;游步道;游憩适宜性;重庆黑山谷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0-0056-02
峡谷是指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地貌类型,也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峡谷旅游是指在峡谷内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峡谷型景区则是指以峡谷为主体景观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我国峡谷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分布广,具有峡谷景观资源多样性、景点沿峡谷纵深空间连续性、峡谷景观风貌资源独特性、峡谷生态系统脆弱性等特点。因此,针对峡谷景区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游憩适宜性规划设计,很有必要。
一、峡谷型景区游步道规划的基本特性
(一)峡谷型景区游步道规划的环境适宜性特性
其一,地形复杂,游步道在图中无法准确定位。
其二,景观资源丰富,通过游步道进行合理选择组合,有效串连和组织这些景观资源,并提供游人以不同的观赏角度与游憩体验,是游步道布局设计的主要难点与任务。
其三,峡谷在雨季,洪水暴涨暴落,部分景点的可达性具有间歇性特点,游步道布局规划设计受水位变化影响较大。
其四,受制于地形条件,游步道多为线性通道,易造成交通瓶颈卡口,不利于高峰客流疏导。
(二)峡谷型景区游步道规划的游憩适宜性特性
1.空间感知因素
根据游客空间感知节奏,设计合理的人性化体验过程,依据人体工程行为学原理,每300米左右需设置一个吸引点,通过游步道串联景观节点。
2.情感体验因素
根据游客情感体验节奏,每游览步行15分钟需设置一个兴奋点的规律,提升原有景观资源点,提升新的吸引力。搭配不同类型的步道,设置多样的游步道休憩环境,合理控制游客情感体验节奏的变化。
3.人体工程学因素
根据游客的游览行为、游客活动范围、通行的人流量,规划设计步游道的尺寸规格;通过合理设置游步道与景观视域范围所欣赏景观或建筑物间的距离给游客不同的体验效果。
二、重庆黑山谷景区项目概况
重庆黑山谷景区范围11.52平方公里,景区峡谷700米高差的复杂地形,孕育出特有的峡谷地质奇观、动植物奇观以及丰富的负氧离子含量,是科普探险、观光游览、避暑休闲的胜地。
重庆黑山谷景区的主要游览区域处于深切峡谷的谷底区域,现状道路交通系统对栈道的依赖较大,而栈道系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栈道系统变化较大,栈道质量差,游客更多的注意力在脚下,影响游览体验感;栈道系统的材质陈旧,与环境不协调,景观效果较差;现有交通通道与游览体验通道基本同一,造成较多的交通瓶颈,不利于高峰期客流的疏导。因此,为游客创造舒适、安全、合理的游览环境,科学合理的规划游步道是必要的。
三、规划理念
“珠链”这一主题理念贯穿整个规划,有效地组织起整个区域的构架,同时又为提供宜人的游览步行空间创造了条件。一个互相联结的景区体系及绿带、蓝带构成了持续的“链”,而可供步行、漂流、溜索的交通线交织其中,蜿蜒伸展,穿越峡谷。
四、规划设计
步行是游人进入重庆黑山谷景区后的主要交通方式。步游道的类型、线型、布局规划需要科学合理研究论证。
(一)主游道
1.步游主栈道
原有掬翠阁至索道下站之间的步行游览空间狭窄,步游道穿梭在谷底狭长空间,交通组织困难。全长2500米的游道系统,路面转换形式过多。规划提出行、游分离的高效交通组织形式,全程以宽1.6米防腐户外木质栈道为主,构建便捷安全的主游道。在不同地段,结合地形条件,辅以碎石路面步游道、浮桥、桥梁等次要及选择性游道,形成丰富的游路景观,并于景点项目处建设观景摄影平台,丰富步道的节点空间。
2.景观生态步道
原有卧龙岗至掬翠阁之间步行游览空间相对比较平缓,道路两边近距离范围内以竹林植被为主,步游道全程长2000米。规划游道以石栈道为主,用块石、碎石、条石等石材质交替进行路面铺装,丰富路面景观效果;局部陡崖地段结合地形修建宽1.6米的防腐木质栈道,全程游道纵向高差以随坡就势为主,局部结合台阶处理。步游道结合道路两边竹林植被营造曲径通幽的竹林小道景观,与鲤鱼河漂流游道一起营造若即若离的景观意境,并于显山露水的节点空间,通过亲水平台、观景平台的建设,丰富游道景观层次。
3.景观体验型桥梁
景区内原有游道沿着谷底巡回穿梭于河两岸,构筑了多样化的桥梁形态。规划在此基础上保留、改造、新建各种具有景观价值的桥梁,并与景区的步行系统和游憩结合在一起,使其继续发挥交通和游憩功能。
风雨桥:通过提炼古夜郎国的主体民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民族的风雨桥元素,同时融入两省交界文化,打造游憩体验风雨桥。于桥梁中央分别设置各具渝黔特色的电子门,让游客以声控、隐性按钮、钥匙等方式打开界门,从而体验脚踏另一个省市的兴奋。
吊桥:吊桥的景观趣味性效果较好,是中青年游客比较喜欢的项目。规划保留、改造部分原有吊桥为体验性项目。
景观小桥:景区山水叠瀑景观丰富,规划系列木构景观小桥,色彩质地自然,一侧护栏,视线通透;于景区次要游道区域水景区就地取材以石头修建亲水跳蹬。
(二)次要及选择性游道
关键词:地域文化;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经过多年的不断演化,因为自然环境、气候、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等的不同,总会形成一些本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集体性与地域性,如泼水节、放河灯、赛龙舟、游灯、地方戏曲等。在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中,应将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与水利风景区的旅游规划相融合,规划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同时利用当地特殊的手工艺,开发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为这些民俗活动和手工艺等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 文脉;滨水地区;空间;研究
前言:随着近年来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中使众多传统滨水风景区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丧失殆尽,导致了城市传统空间的丧失和文脉的断裂,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所见雷同似曾相识的环境形象,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文脉,如何基于文脉对滨水景区空间形态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1 保存城市记忆
从建筑学角度看,“城市记忆”是人们对城市中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点的空间视觉形式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认同后产生的集体记忆。对城市滨水景区的规划与设计有四项原则:历史连续性;空间连续性;传统亲水心理延续;滨水景观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原则来源于对城市滨水景观“意”和“象”两方面的理解把握。利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新,达到通过具体的视觉刺激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感的目的,最终保留滨水景区的城市记忆。
2历史空间的整合与延续
近代历史景区并不缺乏塑造艺术特征的原材料,缺乏的是明确的艺术目的,以及遵循这个目的而进行的原材料的塑造和组织。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确立景区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并发展城市历史文化特征,确立这样的景观艺术目标后,就会发现其改造的重点内容不在于创造新的景物、景区,而在于景观要素合理取舍所能构成的新的和谐的关系;不在于附加新的景观内容,而在于创造性利用原有的历史要素,彰显其应有的场所精神,发掘出被掩埋的文化气质。
3 基于文脉的城市滨水景区空间设计
3.1历史文化的保护
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诞生和发展与水息息相关,因而城市滨水区通常拥有许多历史性的要素,如城市中最原始的一段围墙,第一条马路,第一段铁轨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认识历史的强有力的媒介,是构成未来城市中的有意义的一部分,以体现城市发展的连续性。这种思想在近几十年的城市滨水复兴运动中已得广泛的认同。城市滨水区在历史文脉的继承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地域特征的延续
1)城市肌理的延续
滨水街区与城市结构的联系
在进行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时,应注意体现方案对城市肌理的继承和延续。德国柏林的“诗般岛”水城的规划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诗般岛”水城位于柏林城市西端的哈弗尔河流域地段,1989年夏,柏林的城市建设局指派“莱布尼兹小组”对这一地区的再利用提出可行性研究和概念规划,规划总面积为300公顷。莱布尼兹小组在规划方案对城市尺度、肌理的把握非常到位。[2]
2)滨水绿地与滨水街区的联系
滨水绿地对滨水街区肌理的延续能够给游人强烈的整体感。
巴黎的雪铁龙景区的设计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雪铁龙社区位于巴黎中心城区西部15区的用地内,濒临塞纳河。1970年,市政府委托巴黎城市规划院针对该区进行用地规划研究。巴黎城市规划院为了加强社区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建议市政府扩大项目的用地边界。最后的规划内容包括雪铁龙景区、其周边的住宅区和公共建筑。景区通过小花园与15区的街坊相连接,在形态上与周边街区肌理相吻合,这一方法给游人带来空间上的整体感,同时提供心理上的过渡。景观内容的延续
地域特征延续还包括景观内容的延续,新的地域景观设计尊重原有的地域内涵,景观内容与地域内原有的地上物相同或相似,可以保持原地域的场所精神和地域的历史延续性。
如原地域内为大面积的农田,则可以结合原有的农耕内容规划以农作物构景的农业大地景观区,新的农业景观不是为了生产,而是艺术的创造美,人们也可以参与其中,劳动、收获,延续了地域的精神。这种内容的延续一般不必对原用地进行大的改动,许多地上物可以再利用,由此既保留了地域的特征,又可以节约投资。
3.2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利用
1. 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利用的意义
在城市滨水区开发中,其中的一个重点是旧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利用。这些旧的建筑物包括仓库、工厂、港区办公楼等,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也是构成地段特点的重要成分。保护和改造这些旧的滨水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由于改造是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和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比新建同等规模的建筑要节省资金,且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其次是改造可减少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减轻了在施工过程对城市交通、能源、用水、用地凳的压力;第三,通过适当的改造,赋予旧的滨水建筑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之更好地为现代生活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建筑遗产,保持城市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延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区。
2. 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利用的方式
第一,完整地保留原有结构的前提下进行设备、材料等变更,实现内部空间形态的更新。这种类型有两种改造方式:
1、修复保护。对一些历史价值特别高的文物类建筑,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完全修复,然后将其转换为博物馆的形式。
2、功能替换。寻找一种新的使用功能,这种功能对建筑空间的使用方式与原有功能相似。例如把大跨度结构的仓库、厂房改造成同样需要大空间的商场、展览馆、博物馆,会堂。
第二,根据新的使用功能要求,部分有选择地保留原有结构及有特色的内部元素,在充分发挥原有结构和空间潜力的前提下,塑造满足新功能要求的新的空间形态。这种类型又有以下几种的处理方法:
1. 空间改造:垂直分层或水平划分等处理手法将内部空间划分为小空间,然后再使用。垂直分层指的是当原来建筑内部层高较高时,可根据需要局部或整个地增设夹层,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水平划分就是在原有空间内增设轻质隔断或夹墙来创造新的内部空间形象,满足新的使用要求。此方法适用于结构较为坚固,且允许改变内部空间形象的建筑。
2. 结构改造:在不影响原有建筑的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通过在原有结构体系内局部增加、减少或重新组织结构要素,创造出满足特殊需求的空间形象。
3.3传统符号的隐喻
每一地域都是一种内在系统发达的符号,这些符号对本地居民和外来者都具备认知意义,人们可以通过符号对地域特点进行识别。地域的符号属性使得地域在明确的实用性之外同时拥有了文化的识别性,历史景观的更新设计中可以通过符号系统的建构实现地域人文精神的延续。
符号学最先是用来研究语言的,后来符号学原理被应用到设计领域。符号主要用来传播信息,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在平面设计专业多叫做CI设计。“任何符号包含两个方面,既能指与所指。按照索绪尔的解释,能指是‘声音形象’,所指是声音形象所表达的概念”(吉罗,1988),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结果,可称之为符号的涵义。历史景观是一种非语言符号,同样具有符号的能指所指两个方面。人类的历史文明就是用历史景观的符号表达出来的,一旦它们符号消失,它的文化含义也随之消失,因此保留这些符号就是保留非语言的历史信息。在城市滨水区历史景观的符号通常表现在亲水平台、铺地、灯具、雕塑等方面。
1. 亲水平台。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船形”亲水平台体现了滨水区“船”文化的隐喻,这也是滨水区的亲水平台设计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2. 铺地。天津海水滨水活动区域的铺地设计中将象征海河传统环境特色的青砖和体现现代风格的花岗岩和木质平台交织在一起,使人在其中隐约地感受历史的信息与痕迹。加拿大格兰威尔岛的铺地设计中将原有的铁道路轨被镶嵌在新建柏油路面里,反映该地区的传统工业文化。
3. 射灯。天津海河周边环境中灯具长杆类似钓鱼杆,巧妙地寓意了海河在当地的社会文化特点。
4. 小品雕塑。雕塑能体现地域文化,讲述历史的故事。德国卡塞尔河伴的铁镐雕塑引起了人们对传统工业文化的回忆。
历史文脉本身的历史转型及其内在的文化逻辑的变化是从符号的发展、演化、更替开始的,景观设计艺术的历史文脉因素也是通过符号传达给人的。探讨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从符号学角度出发是完全切实可行的。文化的本质就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符号具有认知性、普遍性、约束性、独特性的特点,其在景观设计所蕴藏的精神含义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4非物质性历史文化的传承
历史景观环境不仅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可见形式,同时也隐含多种历史和文化含义。这种含义通过环境变化隐含其中,更多的时候表现出联想的、象征的、多义的特征,也即是它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主要通过实物形态和非实物形态两方面综合体现,实物形态指的是有形的景观物,如地域肌理、老建筑、老树、古老的河道、湖面、基址以及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其它物质实体。非实物形态是指不具体形象的文化,如诗歌、音乐、戏曲、工艺技法、风俗、历史传说及道德风尚等,包括地域内的历史人物。实物形态和非实物形态常常是相互依存的,如很多诗歌吟诵的是山水景致,绍兴戏曲通常需要通过建在河边的戏台来演出,湖南传统的赛龙舟这样的民俗风情需要宽阔的河道或湖面来实现。
4 小结
关键词:城市旅游景区;设计规划;城市规划;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058-02
1 城市旅游景区概述
通常人们在宏观上的理解喜欢把城市旅游景区狭义的简单定义为城市中纯粹的旅游景区,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作为城市规划的学生,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狭隘的观念和思维。现在用这种狭隘的观点往往将城市景区定义为城市的某些具体景点极其周围的一些衍生小景点。但是在这些城市景点的周围还有一些类似于人文的历史的民俗的东西在,而这些东西往往都被人们忽略了,就此我们可以将城市景区进行广义上的定义,即以具体的城市景点为基准,以其附近的人文历史景观为辅助进行更为广阔的城市旅游景区定义。例如北京的故宫,我们在游览故宫的时候,故宫周边还有许许多多胡同小巷,这都是历史人文的东西,也应该归结于人文历史景观一类。这对我们城市规划的研究人员也是很好的借鉴,在以后对城市进行新的城市规划时,应该将这些人文的历史因素考虑进去,而不能局限于景点本身。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追寻一些人文历史之路进行旅游,例如我们现在不少旅行社提出的“重走路”的一系列的红色特色旅游。但是结合城市规划而言,这样的旅游线路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城市,它涉及的城市数量多、里程长,如果让一个城市单独的运营做这样的城市规划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此时就需要城市规划者有远见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倡导与其他利益相关的城市进行相互合作,一起营造完善的互惠共赢的城市旅游规划蓝图。
2 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
结合本文所要论述的理论和概念,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应该从两方面出发进行考虑。一个是旅游景区自身的资源为定位出发进行新的规划和整体的包装,只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区别于旅游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景区,不仅要将景区进行定位还要进行推广和宣传;二是把旅游景区置身于城市规划的大环境中进行整体结合在一起的规划包装,将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是充分利用资料的一种方式,不仅旅游景区能带来收入,还能节省城镇的建设费用,互利共赢是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的最终目标。
接下来我们先把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置身于城市规划中来看二者的相互关系。首先我们应该很清楚的知道,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旅游景区的规划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镇的规划关系到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与责任。我们应该很清楚的认识到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应该是城市规划中一个专门的项目而存在,不仅要从思想上去接受,还要积极的去建设我们的城市。同城市规划相比较,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虽然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旅游景区的整体内容相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就显得极其单一了,因为与城市规划相比较旅游景区的规划没有太强的其他目的,例如吸引投资,评选先进城市等政治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知道,城市规划有其一定的其他功利性,如果我们在城市旅游规划中过多的加入了非景点和人文风俗之外的因素的话势必会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反之,就会影响城市规划制定的权威性,如果真的产生了这样的后果,对我们的城市整体规划会产生一定不必要的影响,增加不少额外的负担。
3 城郊旅游景区的规划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城市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向城市的郊区所走动。更愿意去城乡结合部去体验城郊的生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而为了保证城市旅游景区的质量和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城郊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归进为城市旅游景区的发展当中,但由于城郊景区受周边居民点的影响,居民点的不断向外扩张,会影响城郊旅游景区的稳定发展。
因而,我们采用的城郊景区的规划采用了GIS技术进行辅助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景区的测量分析、周围居民点的疏密程度等来进行评价城郊景区的价值。经过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后,我们得出结论,为城郊旅游景区的规划作出适合的方案与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通过保护城郊旅游景区的方式对景区进行维护和整治。尽量选择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风景区来进行保护和开发。这样不仅能保证景区的质量,还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再次基础之上,我们还必须注意景区开发的难易程度和是否利用游客去观赏。
其次,要注意与周围居民点的联系。假如景区距居民点太近容易发生冲突,同时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而相反,如果景区离周围居民点太远又导致开发景区的基础设施成本的增加。最好能通过对景区的开发带动周围居民的经济发展,互利双赢。
最后,景区的开发要具有独特性。只有找到景区的景点,可观赏性或者景区旅游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使得城郊景区旅游开发规划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4 小 结
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不仅要适应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水平,而且要因地制宜,不能够过渡开发影响当地的居民生活水平,使得城市旅游景区与城郊旅游景区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旅游景区的聚群,减少旅游中的成本,因而更能够吸引更多的旅行社和游客进行观光。同时,我国旅游行业正处于一种转型期,从原来的观光旅游转型成为一种度假、会议、观光等专项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新形式。同时,专项旅游、度假旅游已经日益成为旅游行业的主体,因此我国的旅游业也正处于一种上升阶段。如何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和攻克的一大难题,需要我们综合研究分析现状,同时调整思路,设置新的方法来进行城市旅游景区的城市规划。
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从业者而言,一个大意或是不基于详实的调查研究而做出的规划决策,会影响一个城市和城市原住民若干年的发展和生活,是不容有一丝一毫的差错的。作为城市规划人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不管以后自己是不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都要以严谨的精神去做事,也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中报以自己最大的热情。
关键词:风景区;游客中心;建筑设计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的发展,风景区游客中心主要是为来自各个地区的游客提供便利性的服务,它的建立促进了旅游业的稳定化、专业化。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增强,一到假期,每一处风景名胜人满为患的情景比比皆是,从这一角度来说,风景区游客中心的建立对景区的有序运行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风景区的管理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游客中心的作用及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著名的景点,游客中心成为景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1游客中心的功能
主要功能如下:①引导功能。游客中心设立于风景区的中心或者出入口处,发挥着窗口的功能。游客在这里驻足,能够全面了解整个风景区的布局、路线及旅游各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状况等;②服务功能。游客中心能够为游客提供购物、餐饮、休息及住宿等各项服务,从而保证游客顺利地完成旅游计划;③游憩功能。为了给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风景区通常设立于风景区的附近,所以其自身也融入于美丽的风光中,这样游客在其中逗留时,既能够欣赏风景,还可以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④解说功能。在游客中心设置各种设施,以此为景区解说提供服务,使来此旅游的人们能够直观的了解到景区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从而提高游客的兴趣,是游客关注关注这些有价值的事物。
2景区游客中心规划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规划模式尚待完善
当前,有的旅游规划仅是对部分旅游项目或设施做一些必要的市场评估及场地设计,比如酒店的选址等;而有的旅游区规划按照城市规划模式依样画葫芦搬的去设计景区游客中心。这样导致很多旅游区都有着朝着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此种现象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风景区的规划与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在规划设计时注重于硬件建设规划,往往忽视了风景旅游区的定未、目标市场确定、形象策划等方面的内容,导致风景区的整体规划像极了一些城镇化度假区,人工雕琢的痕迹太过明显化。
2.2游客中心设施规划脱离旅游实际需求
地区级风景区游客中心进行规划时,应注意地方立法的限制条件,比如停车设施、建筑高度、风格及密度等。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应具有协调性,景区的地价不同,游客中心的建设的规格也应随之不同。其建筑尺度、建筑材料均应和景区风格、自然环境相一致。除此之外,到了旅游旺季怎样提高宾馆的床位利用率是规划设计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所以,在做好规模预测的基础上,应提倡发展一些临时性的住处,以解决旺季游客需求不足的问题,比如利用附近家庭旅馆、野营地、蒙古包等。一般情况下,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开发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规划建设如若不合理,势必会浪费很多资金,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对视觉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当景区基础设施较薄弱时,势必会和旅游态势产生冲突。比如,在旅游旺季,景区道路极易发生交通堵塞,停车位严重不足,住宿条件和游客需求不符等问题。
3游客中心规划建筑分析
3.1选址
风景区游客中心的选址首先应考虑到风景区的人容量,因此景区的容量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景区的游客数量以何种形式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景区的入口及出口处的人流量较为密集,因此游客中心可以设立于此,从而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比如交通换乘工具、急救设施、充电设施等;其次,选址工作还应考虑到当地景区的交通及设施配备情况,交通的便利是输送游客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设施的完善也能提高游客中心的工作效率;最后,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保证游客中心远离地震频发区,由此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3.2布局
游客中心要与景区的规划布局相一致。游客中心建设的布局会对景区总体规划的实施产生直接影响。根据景区规模大小及资源分布情况,游客中心可以单独设置,也可分级布置。如四川省九寨沟景区除在主入口设置游客中心外,还设置了次级游客中心——诺日朗游客服务中心。这样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目的性。此外,受景区游客容量布局影响。游客中心按容量布局可以使游客量相对分散或集中,使游客合理地分布在景区内,实现游客中心控制和引导的功能。游客相对集中的地点一般在景区主入口处和内部交通换乘处及重要节点处,所以游客中心一般会设于旅游景区前端或重要节点。这也便于游客购票、咨询和换乘车辆等活动,同时也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3.3建筑规模
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应结合景区的实际大小去做具体规划。如果游客中心建筑规模过大,对于玩了一整天劳累的游人来说极其不便,若有什么紧急事情时,也会在里面忙得团团转,不知所向;如果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过小,基础类设施的配备就会相对不足,由此不能保证全部游客的需求得到满足,给游客造成极大不便,甚至会破坏游客的好心情,这样势必会对景区的口碑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游客中心的建筑规模应与景区规模保持一致性,然后结合景区的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各个级别的游客中心。在对游客中心进行具体规划时,其具所配备的基础设施也应包含在内,基础设施的设置应避免走拥挤或空旷这两个极端,应按照景区的客流量进行设计。此外,游客中心的创建规模应充分考虑到游客集散广场的大小面积,以此在旅游旺季时便于游人的输入及输出,一旦发生紧急状况或不安全事件时,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游客的安全。
3.4功能性设施
游客中心的设立首先要保证不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严禁在与地理位置完全相悖的环境中进行强制性建设;其次,游客的功能性设施数量应该适宜,只要可以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即可,如果功能性设施建造过多,不但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还有可能是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功能性设施通常由四大类,即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其中的服务设施功能最为重要,其包含了接待、提供信息、医疗、餐饮、住宿等。科学化、合理化的功能性设施可以为游客提供极大的方便,在游客置于美妙的风景时更平添一丝温馨与舒适。
3.5建筑外观
游客中心的外观设计时,在色彩设计上应保持鲜艳醒目的特点,并且此种醒目特点应与当地环境特色保持协调统一性。游客中心的建筑色彩及其风格均应实现与当地环境的有机融合,同时带有强烈的显著性,这样不仅会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使游客能在很远的地方一目了然。此外,每一个风景区均有着自身的特色,游客中心的建筑外观应着力体现景区的特色,这样在游客中心第一次映入眼帘时,游客即可了解景区的建筑特色,由此使景区有了自己的标志性建筑,给游客带来过目不忘的感觉与印象。
3.6安全设施
游客外出旅游的目的是放松身心,景区应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充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作为风景区客流量最为集中的地方,游客中心应配备相应的安全的设施。比如,规定一个特定的距离,在柱子上面安置一个灭火器,有效防止火带来的危害;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游客安全,设置多个人口疏散点,防治踩踏事件的发生。
4结束语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在全民经济长占据的地位很重要,同时也推动了城市、乡镇的良性发展,为各个区域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没有障碍的交流平台。随着国家鼓励旅游事业发展的同时,游客中心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生事物,不仅为游客提供着全方位的服务,同时也是游客和景区进行沟通的桥梁。因此,风景区游客中心的规划建筑设计应因地制宜,站在游客的角度,考虑其最基本的需求,努力建设好各项旅游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游客中心的功能与作用,使其成为风景区游览区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赵伟.山岳型风景区游客中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李啸然.风景旅游区游客中心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黄睿.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4]杨琬莹.秦岭北坡旅游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景观规划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1.1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小区的绿化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十分密切,是所有绿地类型中使用率最高的绿地,因此,居住小区的绿地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1],对居住小区各类绿地要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布局。要求设计者与决策者以及建设者们要在充分了解居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2绿化植物的选择原则
植物配置主要是指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乔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他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园林植物配置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2]。即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其它造园题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建各式的园林景色以满足人们游憩观赏[3]。
1.3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园林总体规划图的功能,景区布局的要求,运用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品种的植物,按照科学性及艺术性的原则,布置成各种形式的种植类型(植物群落)以满足园林绿地中各地段审美、游憩、改善环境等要求[4]。这个概念是在植物造景概念基础上的改进,目的是使其更合理实用。建设部的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将植物种植设计定义为是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规划设计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5]。上述不同的概念和提法只是对植物景观设计在不同侧面和角度上的理解,在此对以上概念和提法并不做过多的区别。但我们可以从诸多的概念和提法中看出植物景观设计不仅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程序和步骤。
2.群力新苑小区绿化设计
2.1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
群力新区位于哈尔滨西部,松花江上游,处于城市上风向,北濒美丽的松花江,临江滨水,与市行政中心隔江相望;南至哈双北路,靠近机场高速公路;西至城市四环快速道,临近哈尔滨市著名的长岭湖风景旅游度假区;东至城市二环快速道,与城市中心区紧密相邻,周边繁荣,地处核心。群力新苑小区将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功能定位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成为哈尔滨市最具开发潜力的待开发区域。
2.2小区功能定位
群力新苑由群力新区工农大街以北、第七大道以南、景江西路以西围合,总用地面积4092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4105.57平方米。该项目是以改造棚户区为定位的,将建造成集居住、商务、游憩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小区。
2.3绿地系统规划
针对小区区域位置及功能定位,针对“以人为本”的原则,本案绿地系统设计着力体现其系统性和生态性。“中”字形景观休闲轴,成为居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从小区的主要人行出入口进入每个小区,均可直达中心绿化景观带,也是小区的主要步行轴。可以说是“车在周边走,人在中间行”,人流车流分流、互不交叉。通过此景观步行带可以到达各个组团。组团绿化与中心绿化带相互渗透,又形成一个完整的、多级的、层次分明的景观系统。结合小区的绿化景观,我们还设了各种游戏、健身场地,供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使用。沿主干道亦形成林荫绿带,结合人行绿地,营造出幽静深远的居住氛围。每个组团中心均形成组团中心绿地,不仅为优美环境、健身场地提供了理想的空间,而且成为了组团内每户居民景观视野的中心所在。宅间绿地丰富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小环境。各住宅组群户外空间的个性塑造,将小区户外环境编织为一首丰富的乐章,由此而形成了从中心绿地到组团绿地,再到宅间绿地的三级绿地系统。
2.4环境景观设计
【关键词】旅游区;体验;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景观
因为人们越来越热衷在节假日出去旅游,为了满足人们对旅游的要求,最近几年我国的旅游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景观规划经历了城市开发区阶段、急功近利的狭义景观阶段和生态景观阶段三个阶段,现在已经部分进入度假区景观优化阶段,但是这个阶段不能满足大众化旅游方式,目前人们在旅游中想实现情感满足和自我实现,追求的是一种体验式的旅游方式,所以以体验为主导的旅游区景观设计对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我国旅游区的景观规划现状
1.1景观一般化
景观的一般化是旅游区的通病,因为很多的旅游区是在短期内规模扩大形成的,为了尽快的投入运营,并没有突出自身的特色和内涵,甚至很多的景区存在互相模仿的情况,这样就降低了度假村的吸引力。还有些度假村,在风格上面追求欧美风格,没有考虑到旅游区自身环境的情况,使得很多的景观设计显得很突兀,自然不能够吸引游客。
1.2重景轻体验
重视观赏景观设计而忽视体验景观设计,是旅游区没有跟上游客的需求的表现。以前人们进行旅游的时候,喜欢看风景,因为很多的景色没有看到过,但是现在互联网技术很发达,纯观赏性的景观设计已经不能够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了。现在游客需要的是体现,在游玩中动起来,身临其境,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等。
1.3人性化不足
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使得很多的旅游区的个性化不足,特别是旅游区过分的注重景观的效果,没有注重游客的感受。旅游区的路线往往大同小异,各个景观区的布局很单调,这就给游客的旅游带来了不便,例如有些旅游区的景观区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远,这就使得游客在进行旅游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疲惫的状况。
2、体验性景观分类
2.1体验的基本类型和层次
根据景观设计学家的的观点,体验性旅游区的体验活动,是根据参与主动性和参与的投入度进行划分的,主要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别:娱乐型、教育型、逃避型、审美型。游客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每种形式都有所参与,当这四种形式完美结合的时候,游客就能够达到旅游的甜蜜地带,也就是旅游满足了其需求。体现的基本类型的参与的主动性和投入程度见表1:
表1 体验的基本类型
体验
类型 主动
参与 被动
参与 投入精力较多 投入精力较少
娱乐型
教育型
逃避型
审美型
根据游客个体性差异,以及目前体现的现状,游客体验又可以分为:表层、中度、深度三种层次的体验。具体的分层方式详见下表2:
表2 体验的基本层次
体验层次 主动性 与体验对象接触
程度 体验的全面性 创造个人独特体验
表层体验 被动
接受 很少 较为
单一 基本没有
中度体验 主动
参与 部分接触和交流 比较
丰富 可以创造
深度体验 完全
融入 零距离
接触 十分
全面 能且深刻
2.2基于景点和项目设置的体验分类
根据体验的类型和层次,景区体验的目标是游客的高主动性,游客能够从视觉、触觉、味觉等方面体验当地的风俗、文化等,这样才能够在体验中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感。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景点项目进行体验类别的划分,一种体验类型可以涵盖多种活动,根据旅游景点的景观和项目的设置,体验可以分为:地域风情、生活文化、特色景观、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生态养生、猎奇探险等7种类型,所以需要根据景点的情况进行相应体验项目的设定。
3、体验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3.1体验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体验就是亲身的效果,是通过感觉得到的结果性的信息,不是通过推理而得到的信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就是体验需要达到的一个层次的目标,所以需要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充分的利用景观的特点,对游客的情感进行引导,使得游客能够触景生情。下一个层次的体验就是通过感知和心理的感受,游客能够对景观进行一定的认识,也叫做以情入景,这样才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2体验性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3.2.1特色主题原则
旅游区因为其特色的主题才能够吸引大批的游客,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旅游区你能够在游客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体验性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特色主题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历史人文,提炼和确定旅游去长期发展的战略,因地制宜,显示自身独特的一面,才能够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3.2.2以人为本原则
旅游区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游客,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旅游区的核心,对游客的心理进行剖析,以进行景观的设计,使得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身心愉悦,这是满足广大游客体验满意的基础。
3.2.3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这个区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决定的。而且可持续发展能够很好的带动周围环境的建设,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
4、某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
4.1旅游区概况
某旅游区位于江西省,其占地面积较大,在旅游区内有多个自然村,西面临山,南面临江,且与多位历史名人的故居隔江相望。在旅游区内,有信江、赭亭水库、叫岩水库三大水体,旅游区地形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4.2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构思
通过对旅游区的资源的挖掘分析,最后总结出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的主题,结合了历史名人故居,充分的利用了江水优势和西面的山体,打造出了以民俗化景区、情景化景观、游乐化景观的有机结合。
4.3叫岩旅游度假区规划布局和项目策划
4.3.1布局结构
在布局上面遵循空间的连续性,从自然山林―赭亭水库―丹霞地貌―农田村庄―信江为连续出发,结合体验项目,旅游区分为7大功能区:酒店度假区、民俗风情、酒店发展-民俗风情―生态农庄―生态养身、信江游览线、赭亭水库游览线、丹霞景观游览线。下面挑选部分分区进行简要介绍。
4.3.2功能分区和项目策划
酒店度假区是标志性的景点,酒店的外观采用民居风格,使得游客更容易的融入到旅游区的民风中去。农庄生活体验区处于旅游区自然村的位置。提供的项目都是参与性较强的项目,例如:钓鱼、摘水果、农家美食、采摘茶叶并在制作等,可以让游客感受真实的农村生活。丹霞景观游赏区在旅游区的中部,此处景观利用了原有的山形地貌,进行造景,并保留了大部分的自然景色,此处主要提供的观光,并且在观光的过程中添加了探险的元素,使得观光的体验性增强,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5、结语
旅客对旅游概论的转变,使得体验性为主导的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满足游客心理变化的特点,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同时为地区性环境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芳绒,杜佳,任娟,刘欣婷.河南省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漯河舞阳冯河村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1(02).
[2]胡晨希,代晓芳.云南省安宁市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浅析[J].林业实用技术, 2011(03).
【关键词】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空间环境;设计
0.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期,社区规划已经逐渐转向人文社会的探索,社区规划建设实践与社会原则相背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有待于从源头上重新探寻社区规划建设的症结并寻求根本解决之道。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传统社区规划以单一居住生活和微观物质空间为对象的研究,探寻符合社区会社原则的空间必须首先明晰其社会原则的内涵,将空间模式研究与可行性的政策研究相结合则可进一步增强研究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1.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的原则
1.1规划布局应体现地方特色
如何创建特色住宅区和舒适环境,要结合多年规划设计的经验和教训,建筑设计和群体布置多样化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内容。首先,要重视地方特色和建筑物本身的个性,以利通风降温。其次, 要根据居住区规划的整体构思,造型结合色调,平面结合空间综合进行考虑。最后,多样化和空间层次丰富,必须强调在协调的前提下,求多样、求丰富、求变化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的建筑比比皆是,深入发掘民族文化建筑,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小区内所有建筑造型设计均以番禺当地一处乡村的古式建筑为依据,配合现代的规划手法及中国园林艺术的拱托,营造出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小筑。
1.2合理安排公共配套设施,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
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生活基本所需而配建的,但若设置不当,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正常的居住与生活。由于售出后大多数没有作统一要求,本来高雅的商住小区变成小贩成群的杂市区,小区设公厕是为了服务大众,规划时将公厕刚好设在上风位, 造成对住宅区的不良影响。在临小区入口处设一综合楼,以解决管理及使用上的要求,以求配套设施与环境共存。
1.3注意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
不注重户外空间,特别是宅间庭院的完整性,是目前居住区规划中经常忽略的问题,使空间面貌极不美观。从国内房地产界开发的趋势来看,空间环境设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景观设计又是环境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在建筑的实践过程中,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的景观环境设计是相脱离的,景观设计与建设规划一起同步介入。从总体规划设计开始,除了让景观从建筑里衍生出来、和谐共生外,更应着重考虑的是该住宅区的地域性和地域特点。应重视建筑设计的深层理解,通过营造风格各异的景观环境,深化和升华各住宅区的文化品位和主题。
1.4注意规划空间的有机联系
居住区中的各种规划因素均有其内在联系,而内在联系的核心就是居民,因而要从满足居民居住生活的要求出发,使居住区成为有机的整体和空间层次协调丰富的群体。机动车不进入小区中心,全部停放在大型地下停车场内,停车场顶是小区的中心景观绿化区。绿化景区可结合地形及地下室的高低不同设置各式绿化小品,叠水平台,休闲临水散步径。当地的材料、植物、生态情况、地形地貌、历史人文等情况都成了设计考虑的重要条件,住宅区的文化品位很重要的是从园林景观中体现出来。
1.5规划布局和空间设计要以人为本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环境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环境设计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追求环境的舒适性,提倡居民参与意识,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从人的行为和需求入手,为人的使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重视空间的形式,规划设计中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对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细心研究。要塑造一个居住园区良好的人文环境就必须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居民的便捷出行、安全措施及社区管理等问题,真正体现出一种对人的关怀,使居民在居住园区内生活方便并具有安全感,有较强的归属感。
2.城市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措施
2.1充分考虑物业管理因素
完善的物业管理是环境维护的进一步延伸和持续,为居民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高品位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与物业管理因素的相互影响。总体规划布局中物业管理因素的考虑在后期管理中,与居住区总体布局密切相关的是居住片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总体布局应处理好规划分区与管理分区的矛盾,便于居住管理片区的划分,处理好不同性质用地之间的兼容与搭配。对服务通的规划应有整体细致地设想和规定,为物业管理的后期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根据,有利于物业管理高效规范的运作。
2.2体现文化内涵与居住区环境的个性特色的塑造
居住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征和写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用来表达人类生存的意义,居住的环境条件可看作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作为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深入研究发掘居住区环境特色表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使居住区环境特色的创造达到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发展。规划设计中要尊重和理解地方传统特征和区域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有关的传统和地方文化风俗,理解其内涵和价值,借鉴传统的空间形态,再现环境文化内涵,让居住者产生文化认同感,增进居民之间的亲密和谐。
2.3创造完整有序的小区空间序列
由若干空间组成一个空间群,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可借空间的渗透增强空间的层次感,为室外空间序列设计的完整性提供有利条件。从小区主要入口处起作为前导空间,结合地面铺装成小广场和停车场,利用周围建筑绿化、虚实对比使前导空间构图完整,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注重室内外环境的结合和过渡,成为供全区居民交往休闲的中心地带。这些空间因其数量、大小、形状组成不同成为空间序列设计的颗颗明珠,使整个小区空间序列更为完整,居民在小区各处都感到舒适、富有情趣。
3.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住宅区的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还有很多可研究之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生活的环境的更为关注,对居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关键,是以人为本,通过规划设计手法,将住宅、道路、绿化配套,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令人满意的公共建筑,构思新颖、和谐的建筑。城市住宅区的环境建设是一个综合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借鉴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进行精心的规划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把人居环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
【参考文献】
[1]梁永雄.浅谈住宅区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J].安徽建筑,2006,01:15-17.
[2]周萱.促进交往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初探[D].重庆大学,2005.
[3]罗锦维.高层住宅健康外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5.
[4]高飞.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
[5]于泳.街区型城市住宅区设计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
[6]聂铭.可持续的城市街区型住宅区规划设计[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7.
[7]王变娥.现代城市住宅区规划与邻里关系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