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保护自然的措施8篇

时间:2023-12-13 14:59: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保护自然的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保护自然的措施

篇1

关键词: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问题;保护管理措施

1 前言

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双阳河下游与松嫩平原西部乌裕尔河下游的湖沼苇草地带,它的湿地类型主要是草本沼泽,此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及湿地保护区。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及经济的发展,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出现了许多环境与生态问题,为了使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长远发展,本文就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措施作以下相关分析。

2 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1)人为干扰因素增多,动植物生存环境破坏严重。护区内有乡镇、自然村屯以及些农、牧、渔等企事业单位等,总人口大约有6000人,他们在保护区内狩猎、捕渔、围垦、放牧等,不仅破坏了动植物及鸟类的生活环境,而且还破坏了水资源及植被。

(2)草原火较多。扎龙自然保护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比较干旱,苇草因湿地严重缺水而出现现象,从而导致火灾,进而对鸟类栖息地及湿地植被根系造成严重破坏。

(3)区域气候发生变化。由于区域气候比较干燥、全球变、降水变少等因素,扎龙湿地连续几年出现干旱、火灾现象,芦苇沼泽逐渐缩小,西部地区甚至还出现荒漠化、盐碱化。

(4)水污染严重,甚至出现富营养化现象。鸟裕尔河上游城镇工业发展迅速,河水受到严重污染,此外,当地居民生产及生活垃圾、湿地围垦后使用的农药及化肥等通过地表径流等形式进入保护区,从而使保护区内的水质受到破坏并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湿地造成了威胁。

(5)管理不够全面。对保护区进行管理时,各部门存在各自为政,责、权、利不统一现象,他们只考虑本部门的利益,而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湿地进行有效保护,从而导致湿地的生态效益受到严重破坏。

3 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措施

(1)对水资源加强监测,有效控制水环境。近几年扎龙湿地因连续性干旱而出现了严重缺水现象,为了使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应对水资源的使用与开发进行有效控制,制定节水计划,发展节水型农业技术,使工业用水得以循环利用。在保护区内建立水文、水质及气象监测系统,以为湿地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推广生态农业,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有效控制水污染及生态恶化现象[2]。

(2)重视科学研究,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对保护区的动植物品种、水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情况进行科学综合考察,建立动植物基因库,建立鸟类、鱼类、水质等资源监测站,使用科学技术及人工繁殖方法帮助珍稀鸟类繁育,对珍禽进行驯养,以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3)对保护区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工程规划与建设。保护区的生态与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可为湿地保护及恢复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科学依据。规划过程中,应结合环保及水利等方面进行工程建设,把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区域退耕还湿、退化湿地恢复、湿地资源科学利用示范区建设等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并对其进行有效实施。此外,还应对保护区内的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进行统一规划与协调,在水资源短缺及重要湿地所在区域内建立补水设施,以使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证。

(4)种植大型水生植物,使富营养化的水体得到有效净化。现阶段,国内外通常通过种植浮萍、狭叶香蒲、芦苇、丽藻、多穗尾藻以及凤眼莲等型水生植物来对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净化,它们通过和根区微生物产生共生效应,从而使水中的重金属、磷、氮以及悬浮颗粒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对扎龙湿地区域内水污染物的性质及不同气候条件进行科学分析后,可优先种植荷花、浮萍及凤眼莲等植物,这样不仅能使水中的氮、磷得到有效去除,而且还能使悬浮物得到有效减少,进而可使水体更加透明,有效提高水质。

(5)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保护区内的各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大力加强对保护区湿地的管理。各级政府应对保护区的湿地保护工作进行正确引导、密切监督与检查,以使每个部门在工作过程中都能做到责、权、利相统一,相互配合,避免出现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3]。另一方面,政府除了要在湿地保护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还需投入一定资金,以使科研得以不断深入,并使鸟类、鱼类、水质等资源监测站的建立得以不断完善。各管理部门还应对畜牧草原加强管理,严禁过度放牧;对于破坏湿地植被、水资源及动植物的行为应给与相应惩罚;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湿地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 结语

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可有效促进其生态与环境的不断发展,本文主要从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及保护管理措施两方面作了相关论述,以促进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峰.蚌埠市龙子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措施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12):101-103

篇2

关键词:天然林工程;主要内容;保护措施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庞大复杂,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在全国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方面,我们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天然林、水源林和防护林等等。

1 天然林工程的主要内容

以现代林业理论、“林业分工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结合社会对森林的生态和经济的不同需求,以及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方向的不同,按照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水系、山脉特征将林业用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其中,生态公益林又根据保护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重点保护的生态公益林和一般保护的生态公益林,并分别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确定其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效。

1.1重点公益林 主要包括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等为主的防护林和以国防林、母树林、种子园和风景林为主的特种用途林。对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实行禁伐,禁止对所有天然林及人工林的采伐。实行重点投入,集中治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加快治理速度,优先安排坡耕地的还林建设,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多种方式相结合,加快宜林地的造林绿化进程。

1.2一般公益林 根据可采资源状况,进行适度的经营择伐及抚育伐,以促进林木生长及提高林分质量。一般生态公益林管护要采取生物资源管护实验区的管理方式,坚持因地制宜、用地养地、丰富物种、综合治理、稳产高效的建设方针,对增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合理进行森林多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林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商品林 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以较少的土地和较短的周期,定向培育具有适度规模的以工业原料林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等,能解决森林资源接续,增加木材供给,提供市场所需林产品,培植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使天然林资源切实得到保护。

2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措施工程体系的建立

2.1商品林建设 通过高强度集约经营、定向培育、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生产,发展以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及珍贵大径级用材林等为主的商品林基地建设,特别是提高现有中幼龄林的集约经营强度,为重点地区长期发挥木材生产基地的作用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提高森材资源利用率和木稠综合利用率。

2.2转产项目建设 转产项目建设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的重要—环,是妥善分流和安置好富余人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林区人口对森林资源过分依赖的有效措施,它不仅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必要保障,而且也直接关系到林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目前,林区现有的产业项目普遍存在着布局重复、结构雷同、经济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所有制单一等问题。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对现有企业进行改组与改造,增加科技含量,盘活不良资产是转产项目建设的当务之急。

2.3健全队伍网络 各基层组织应该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专门护林队伍,健全护林网络。具体做法为:一是“确定一站”。在乡镇林业站加挂“天然林保护站”的牌子,明确乡镇林业站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职责和任务,确定专职人员负责本区域内的天然林保护工作。二是“选好一批人”。乡镇林业站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原则,在乡(镇)、村、组选择热爱林业事业、责任心强、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具有—定文化水平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护林员。三是“划好一片山”。乡镇林业站在搞好现场实际勘测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资源管护作业设计,并根据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管护难易程度,划定管护责任区,明确管护小班面积。

2.4强化林业站自身建设 在做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同时,应切实加强林业站的建设。乡镇林业站要抓好科技推广和林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积极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把科技兴林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其次,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林业站职工的整体素质。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林业站队伍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林业站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适应新的期林业建设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乡镇林业站培训工作,结合当地林业站人员素质的实际,更新观念,进—步加强林业站人员培训的模式和途径,切实抓好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林业站队伍的整体素质。

篇3

关键词:公路工程;生态学;动植物;防治措施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文化产业的需要,公路工程不得不通过一些动植物保护区,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前粗放的公路工程建设再也不适用于这种公路。这就对我们公路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然保护区,公路工程不仅仅需要满足行车的简单要求,而且更要满足公路的环保理念,与周围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和自然和谐共处。

1 公路项目对沿途动植物的不利影响

由于自然保护区其独特的生态地位,公路工程对其影响也应该充 分地考虑和改善,下面主要从工程建设期和营运期分别对这些不利影响加以说明。

1.1 工程建设期的不利影响

1.1.1工程前期工作

公路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规划、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勘探设计等。一直以来,我们的规划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满通功能需求、减少工程造价及维护费用等目标。然而,近些年,他们也不得不考虑更多的环保因素。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对后期工程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有重大作用。

1.1.2 工程建设工程

现在的工程建设一般采用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程机械来代替人工,一定程度上大大地促进了工程进度,同时,也加大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公路施工期间会产生较多的机械的大气污染物,包括施工产生的扬尘,机械尾气等。

(2)施工会产生较多的水体污染,一般包括施工中产生的泥浆、水泥、或其他建筑材料对水体产生的一些污染。

(3)工程建设会产生噪声源,比如交通车辆的噪声、施工机械的噪声、爆破噪声等。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程建设中会产生较多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建筑渣土、碎石、混凝土渣土、玻璃碎片等。才外,还有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1.2 工程运营期的不利影响

1.2.1 公路工程本身的影响

现在的公路路面一般采用的是沥青路面,在运营期路面可能会产生一些沥青的粉尘和沥青烟。这些大气污染物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也会造成动物出现头晕、乏力、呼吸系统疾病等。在夏天,由于黑色路面对热量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短时间内会集聚大量的热量在自然保护区内,可能会灼烧沿途的动植物,也可能造成动物中暑等。

1.2.2 车辆及乘客活动队动植物的影响

营运期既作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开始的时候,也是对周围环境破坏的开始。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汽车所产生的噪声、尾气和粉尘将急剧增长,这势必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2 防治措施

2.1 合理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布局,认真设计

项目的规划设计对项目是一个孕育的作用,规划设计的缺陷也势必会造成项目本身产生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于自然保护区内的项目,它们的规划设计更应该严格。

2.2 改进路面材料

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公路项目,环保意识被提到了更高的高度,以减少对宝贵自然资源的侵害。普通的沥青路面材料会产生较多的大气污染物,在夏天也会集聚大量的热,都会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侵害。因此,在这类项目的路面材料选用时,在遵照节省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符合标准的材料。

2.3 减少施工扰动

施工产生的噪声粉尘污染,会对保护区内的动物活动造成较大影响。甚至使它们受到较大的惊吓,引起生活习性、觅食活动出现混乱。因此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扰动:设计人员可以对保护区内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做一个了解,爆破作业时应该驱离周围的动物;缩短项目进行的工期等。

2.4 注意优化设计细节

规划设计中难免对出现许多缺陷,是设计人员所难以预料到的。在施工中或营运期,发现有缺陷的地方,应该及时提出来,再由设计人员提出改进方法。比如在公路修建完毕后,会造成动物穿过公路的路被中断,可以考虑设置隧道来供它们穿行。

2.5 注意工程建成后,植被的恢复

工程建成后,会出现大量的地表,一般可以通过自然恢复。但是对于一些坚硬的岩石区域、或者高差较大且较陡的部分,应该人工进行恢复。且这些植被尽量做到与周围环境相一致,不能对周围的动植物造成较大的伤害。

2.6 注意规范车辆及乘客的活动

在穿越自然保护区内的公路,应该做好限速、降噪等工作。乘客也应该注意尽量少在保护区内逗留,不能破坏周围的动植物,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要大声喧哗,不能向外面抛洒杂物。因此,在公路沿线应该设置限速、禁止喧哗等标示牌,同时也设置一些文明标示牌。

3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公路案例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由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面积较大,为了方便乘客的游览,在湿地公园内修建了一条观光道路。这条道路作为观光道路,尽量做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做了非常完善的景观设计规划。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1)为了减少废气污染,使用电动车代替汽车。在公园内的道路上原则上不允许汽车进入,只是作为观光使用。且在公园内设置了大量的限速、禁止喧哗等标识。

(2)为了减少侵占宝贵的湿地资源,道路修建的宽度也较窄,线路绕着地形进行弯折,线性也不再遵照规范进行设定。

(3)由于园内的整体是江南水乡的风格,园内到处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里面的公路设计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公路尽量沿着地形蜿蜒,迫不得已的时候设置桥梁,且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4)公路在通过野生动物区域时,设置大量的警示牌,禁止鸣笛、喧哗,车辆尽量降低速度。

(5)路面材料使用环保路面材料,尽量降低路面的噪音,以及产生的粉尘。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少使用大型机械,且不大挖大填,产生的弃土运出了公园,且尽量降低施工产生的噪音。

4 结语

在当今社会,保护和改善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自然保护区内也越来越被重视。而人类活动与自然地和谐共处,也势必会提供人类社会发展源源的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澄. 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 中国水运,2009,09(1);

[2] 包健. 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 江苏环境科技,2005,18(1);

[3] 赵春,耿连众,何晨燕. 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J]. 北方环境,1999, 71(3);

篇4

关键词:风景资源利用;生态圈建设;环境保护

引言

资源的开发是多样化的,从生态圈角度来看,风景资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景资源,概括性的讲,就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景观资源、旅游资源、名胜资源。这些资源尽管往往会受时间、地域等条件的限制,但从宏观角度来看,它们有具备着一定的共性,那就是:经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后,形成的景观,能培养观者的审美情趣,引起观者的欣赏活动。

就以利用的风景资源来说,我们采取的形式依然是传统的被动模式。意思就是说,只进行少量的开发,使其价值局限于旅游、文化等领域,观者身在其中,唯一能做的就是游览。但是实际上,景观资源在作为欣赏品的同时也带有其他隐藏的职能,正确对待景观资源,将其的价值进行最大化的开发,这不仅是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还间接的体现出了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注重与发扬。可以说,当人类对待自然的方式,由征服转变成为保护与热爱的时候,那将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大飞跃。

观之我国的景观资源利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对于景观的开发,即是机会也是挑战,稍有不慎很可能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督促我们要将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到日程上来。

1. 重新认识景观资源

重新认识景观资源意味着要改变人们过往对于自然的认知态度,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造物者企求征服自然,而是将它进行合理、适当的开发,并与之和谐相处,这个条件就要求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进行人与自然的换位思考

长久以来,人类都是以一种主导的思想来统治着这个世界,面对着资源的开发,往往是“我”需要什么,“我”就要开采、开发什么。这种漠视客体的方式在多年以前便造成了环境上的破坏,而时至今日,由于这些破坏,人类作为改造自然的主体也不得不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危害。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工业化程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但是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过度开发获得的只是短暂的利益,长远发展下去势必会给未来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主体思想,不能总是以一种唯我独尊的方式思考环境问题,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能够做到人与自然换位思考,将从前的“观赏环境”转变成为“侍奉环境”,做到能为环境服务,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了解风景资源、利用风景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从客观反映了现实的情况,对于人类的主观意识有着能动的指导作用。

(2) 认识环境间的内在联系

事物的内部往往是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忽略了这些联系势必会给整体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于景观资源来说,关注、完善景观资源其实也是对于整体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漠视整体环境,一味的追求城市化进程,就算花再大的力气与开发景观资源,到头来已经会效果寥寥,这种情况便体现出了环境内部的必然联系。

所以说改造景观坏境并非是孤立的行为,一方面,完备的景观环境会对整体自然环境的保护起着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受着其他众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招不慎可能会导致满盘皆输的局面。

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景观环境问题的时候,要从整体着手,综合诠释风景资源的处境与状态,制定全面且合理的开发条例,这样才能给生态圈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

(3) 维护景观资源的原始性

在开发风景资源的时候,要注重保持景观的原始面貌,不能一味的为了美观而忽略了其自身的因地制宜性。因为不同的景观资源往往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气息与环境协调性质,任凭主观意志的改动非但不会有促进作用,还会让整体的观赏性大打折扣。

随着时代的发展,崇尚生态的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之前的一些人造景观正在慢慢的失去自身的优势,取而代之的是还原大自然的本身面目,就这点而言,我们不难看出风景资源的正确利用,对于生态圈的保护工作是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的。

(4) 注重保持风景资源的完整性

我们经常说的生态圈都是有着严密的系统性的,其中蕴含的元素缺少任何一个,都会给整体造成巨大的影响。并且生态系统随着占用的空间增大,其内部组织的复杂性也会相应提高,所以,风景资源的构成以及自身的生态完整性,对于整体环境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能给生态圈保持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反,如果在开发过程中不注重保持整体生态圈的平衡与稳定,只是孤立的发展单一景观,那么势必会破坏环境,干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最终反作用于具体的景观资源,形成恶性循环。

2.风景资源的具体分类

风景资源可根据不同的开发程度进行具体划分,通过对于存在状况的分析,有助于开发者进行合理地规划与整合,对景观进行适度开发。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将其划分为未开发、初步开发、适度开发、开发过度的景观资源。

(1)未开发的景观资源

我们常说的未开发景观资源多指原始森林这样的,几乎从未被人类开发、污染过的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可塑造性。单就观赏性而言,这类景观多具备一些天然的不足,需要人类进行合理的加以改造。但是这种改造并非一味的瞎改,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自然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形成即美观又具有生态性的景观资源。

(2)初步开发的景观资源

对于初步开发的定义,一般可以理解为在自然景观的周边建立一些基础设施,如道路、小面积的建筑,对风景区中的植被进行了适当的修改。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在自然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并不会对生态圈造成破坏。但是初步开发往往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前期的盲目性,所有的景观资源利用都是从初步开发逐渐上升的,如果前期走的路线就不对,怀着不惜牺牲环境的心去改造景观,那么随着开发的深入势必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3)适度开发的景观资源

适度开发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状态,这不仅对于景观资源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还对整体的自然环境起着积极的影响。适度开发下的景观资源,会出现成规模的风景区与景点,会通过接待游客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在获利的同时我们也要把握住景观的承受能力,要将资金投入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之中,而不是一味的进行改造与扩建。

(4)开发过度的景观资源

现在我们能在许多的景区看见开发过度的痕迹,例如自然景观中出现大量的人工建筑:如酒店、餐厅甚至是旅馆、居民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也被大量的破坏。往往这个时候,自然环境的承受力已经难以满足开发的需求,这个时候如果不加以节制,仍旧继续改造的话,那么景观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不要以为用钱建立起的景观就是富有观赏性的,当一处以自然风景为重点的景观,除了人为的建筑外,天然风景消失殆尽,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生态观赏性。

像我们熟识的泰山风景区、十渡风景区,此刻都沦为了过度开发的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们正在将目光转向更为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区。仅仅从人类对于美的认知来说,我们就不难发现,所有人欣赏的依旧是大自然的天然风光,这不仅与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圈平衡不相违背,还能有效的促进环保进程的发展。如云南的沪沽湖、香格里拉,这些自然景区不光在国内享有盛名,在世界上都有着响亮的名号,原因在于什么,并非是开发者在那里进行了什么样的改造,建了多么了不起的建筑,而是它们仍旧保持了自然的本来面目,在举世喧嚣中维持了自己的本真,这才是合理利用风景资源,进行正确生态圈建设的典范。

3. 风景资源利用与生态圈建设的保护措施

人们如果为了避免在风景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环境和生态圈造成破坏,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这其中就包括了:规划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三种。

(1)规划措施

规划措施是在进行风景资源开发前的必要准备,也就是说要充分的了解所要开发的资源,对它的生态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且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制定出合理的规划章程。

同时开发风景资源的时候,也要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要思考到未来多年的生态发展状况,以及游客游览的流量等。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曾经提出了一种风景资源的开发方式[ 《自然遗产的自然造化》谢凝高 百家讲坛],就是将景观进行分层利用,就是说在筹备建立景区的时候,应以保护环境为第一出发点,把景区划分为核心风景区、基础设施建造区、保留开发的自然缓冲区等,这样才能有效的对景区中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

(2)管理措施

对风景资源进行开发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要想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的是后天的管理措施。这就要求开发者能够依据现有的管理条例,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发198576号)],《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发167号)]和《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2011年4月)]对景区进行改造。一旦出现不合理的行为要及时严加管理,并投入资金对于以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

(3)技术措施

除了人为的保护措施以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提高风景区中的技术手段,对生态圈建设进行合理的保护。这其中包括,对严格控制景区中的交通工具流量,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等。加强景区中的垃圾回收工作,对于一些有损自然环境的设施进行适当的掩饰,使其不破坏整体的美观。

4.结语

诺曼・卡曾斯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人类的抉择》诺曼・卡曾斯 重庆出版社 1991年第一版]。由此可见,人类追求的美并不来自于自己建筑的钢筋水泥,而是大自然与生俱来的恩赐。这其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的便是对于风景资源的利用。

那么究竟我们应不应该对风景资源加以开发呢?答案是肯定的。毋庸置疑,正是由于人类的创造力,许多自然的美景才得以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但是这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于风景资源与整体环境又是一种巨大的破坏。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利用风景资源与生态圈建设是不相违背的,处理两者的最好途径就是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发现了问题,及时通过补救措施进行整改,那么我们将会享受到美景与环境保护的双丰收,我相信这是每个人都愿意看到的结果。

在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的今天,我们应该把目光转移到对于保护自然的思考上来,毕竟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就等同于保护了我们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发198576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发167号)

(3)《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2011年4月)

篇5

近些年来,人类为了从大自然中谋取大量的财富,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逸,自私地乱砍乱伐森林、大量开垦土地、排放工业垃圾……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呢?天空不再蔚蓝,溪流不再清澈,森林不再茂密,青山不再苍翠……

人类伤害了自然,自然必将惩罚人类!不信,请看:海啸、地震、沙尘暴肆虐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南极洲冰川渐渐融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土地大量沙漠化…… 人类受到了空前的灾难!

回想以前的大自然,沐浴在自然的灵光里,铺开广阔的草原,撒下五彩的鲜花,“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山泉汩汩〔gǔ gǔ〕涌出,跌宕出生命的旋律;小河流水潺潺,诉说着自然的美丽……这是多么另人神往的境界啊!然而,这般美丽的大自然是如何变成了今天的惨状呢?环境的污染———这几个毁灭性的字眼害了地球、害了人类!人类,别再无休止地搜刮自然了!

是的,人类要发展,为了更好地生存所进行的资源以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的开发和利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加以全面、科学地考虑,然后再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既保护了大自然又进行了发展,这才是两全之策啊!但是,就当前局势来看,即使人类不再破坏那些已存的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在已有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再建,使其恢复原本的自然风貌,从而保护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均衡,这样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

篇6

近些年来,人类为了从大自然中谋取大量的财富,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逸,自私地乱砍乱伐森林、大量开垦土地、排放工业垃圾……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呢?天空不再蔚蓝,溪流不再清澈,森林不再茂密,青山不再苍翠……

人类伤害了自然,自然必将惩罚人类!不信,请看:海啸、地震、沙尘暴肆虐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南极洲冰川渐渐融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土地大量沙漠化……人类受到了空前的灾难!

回想以前的大自然,沐浴在自然的灵光里,铺开广阔的草原,撒下五彩的鲜花,“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山泉汩汩〔gǔgǔ〕涌出,跌宕出生命的旋律;小河流水潺潺,诉说着自然的美丽……这是多么另人神往的境界啊!然而,这般美丽的大自然是如何变成了今天的惨状呢?环境的污染——这几个毁灭性的字眼害了地球、害了人类!人类,别再无休止地搜刮自然了!

是的,人类要发展,为了更好地生存所进行的资源以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的开发和利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加以全面、科学地考虑,然后再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既保护了大自然又进行了发展,这才是两全之策啊!但是,就当前局势来看,即使人类不再破坏那些已存的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在已有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再建,使其恢复原本的自然风貌,从而保护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均衡,这样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

篇7

    高保护价值森林有着较多的生物种类,并且生态环境特殊,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价值。倘若在现阶段不能确认人类的经营活动是否会影响到高保护价值森林,那么就应设定有负面影响。这需要定期采集信息。当信息证明某种经营活动确实损害了森林的生态,应及时制。如果信息不能证明经营活动会影响到森林的生态,那么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理念和措施对经营活动进行适当调整和限制。毕竟人类的经营活动对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影响还是有的,其损害也是不可逆的。

    二、高保护价值森林的多种经营模式

    1参与式林业经营

    经营和管理保护区的过程中,其实有较多的共管性和参与性的内容。参与式的林业经营,是在一个集体的活动之中,所有参与者,与之利益相关的人或团体,都可以在活动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拥有活动的管理权和控制权。参与式林业经营不但是管理举措和技术举措,更是先进的理念,强调的是适应性、协调性和弹性经营。该模式能够转变林业机构,并有较多利益双方的参与,特别适合经营社区林业和自然保护区。

    2景观美化经营

    随着美学理念的发展和创新,美学开始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中得到积极的应用。景观美化经营在美学理念影响下,利用多种方式提高景观的独特性、多样性和美观性。对森林进行美感的规划,是人类的意识所趋。只要推行一些维护自然生态稳定和平衡的措施,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规划造林景观、抚育幼林景观、更新森林景观等。该经营模式能够发挥出森林的培育潜在功能和人们的游赏功能。比如建造花木园区,供游客赏看。此模式只适合经营景观价值的森林。

    3社区共管森林经营

    该模式属于自然保护区的经营模式。主要强调社区和保护区共同管理该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社区共管有两种意思,一是社区和保护区一同制定相关的管理计划,并共同管理。二是保护区缺少人力和物力,社区协助保护区开展自然资源的保护。这种模式可以减弱法律的需求效应,减少了违法活动和现象。保护区和社区可派代表来制定相关政策,尊重社区成员的意见。只要社区共管中没有出现分配权益不均,工作怠懈的问题,该模式对保护森林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4自然演替

    我国有部分地区的森林物种繁多,生态密度高。这些森林不应有人类的干扰。实施任何的人为经营模式都会对自然生态造成损害。应采取自然演替的模式。高保护价值森林内有着多样性的物种,并且生态价值富集。自然演替的模式适合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植被。

    5近自然的经营法

    近自然经营首先要观察自然生态林的能量流动、地理地质、气候水源和物质循环信息。根据高保护价值森林的特征和状况,采取相应的人工设施和技术,完善自然生态林的原有生态。本着依靠自然原有的力量来经营森林,构建一个近似于自然生态的模式,最大化的提高森林生态内的生产力和自然循环力。近自然经营适合具有特殊价值,能够提供生态服务的森林。

篇8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发展;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包括政治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人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还要继续延伸下去。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从有了人的同时便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关系既影响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自身的演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有四种情况。第一,二者和谐相处;第二,二者关系紧张;第三,自然适应人,但人不适应自然;第四,人适应自然,但自然不适应人。理想的,也是我们所期待的应该是第一种情况,它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第二种情况显然是我们所要避免的。第三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自然占主导地位,人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自然界给人提供的生存条件极其有限甚至恶劣,人类无法从自然界中汲取太多。如果说这种被动的适应自然的情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天人合一”,那么这也是一种低层次的“和谐”,一种低水平的“天人合一”。第四种情况表现在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越来越适应自然,能够驾驭自然,但某些自然物却随着人的活动而逐渐变质、退化甚至消失。如果人的活动只是对某一个体的伤害而尚未伤害到物种的生存,尚未违反生态平衡规律,那么人与自然还是处于和谐的状态,但如果自然界被人的活动大幅度大面积破坏与自然资源被大量地不可再生地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背离了生态平衡规律,最终会由自然不适应人导致人也不适应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早期社会的自然适应人,但人不适应自然,到工业社会以后,人越来越适应自然,但自然越来越不适应人,直至今天人与自然越来越互相不适应的发展过程。所以,当今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既不是回归早期社会的自然适应人,人不适应自然的情况,也不是恢复工业社会的片面强调人适应自然,而自然不适应人的活动的场面,而应该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

一、改变旧发展观,树立生态道德观

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惠,我们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今天,我们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环境发号施令,而必须自觉成为维护自然界稳定、和谐发展的调节者,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更需要我们的科学知识、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目前,虽然我们对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对如何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尚缺乏很好的对策。因此,我们要有正确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是与非、善与恶的素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严格控制人口骤增,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地球上的荒漠化正以每分钟11 公顷的速度蔓延,在中国荒漠化土地已经占国土面积的1/3,而且每年还在以3436 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因此,要制定与自然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

三、加强生态建设,统筹资源的开发和整治

必须承认,13 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要支付一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关键是这个代价不能过大。我们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生态建设,把生态建设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内容。国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对资源的开发统筹规划,统一整治。必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采取有效措施打击乱占耕地、非法采矿、滥伐森林、污染水源等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现象;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资源开发利用依法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司法部门要加强司法工作,提高执法效果;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的价格体系,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可再生资源的经济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 [英]齐格蒙特•鲍曼. 邵迎生译《现代性与矛盾性》[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