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1 10:00: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 in Poor Areas.An Educational System Grappling with Poverty[M].China 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 Report on the Child Development in 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15、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角色要正确[EB/OL].教育互联网,2004-09-18.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一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盼望着她们茁壮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女儿今年6周岁半,刚上小学一年级,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
一、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绝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现象。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在这方面,我们是以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二、逐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很重要
女儿从3周岁起上幼儿园,步入正规的教育系统,我们要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她一些优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比如:给她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让她知道尊敬长辈的道理;告诉她帮助别人是件很开心的事,让她知道应该助人为乐;在和小伙伴之间嬉戏时要相互谦让等等。闲暇时,常和女儿做连句的游戏,我说上句:“妹妹摔倒了。”女儿连下句:“我马上把她扶起来。”……乐此不疲。
三、让孩子“自己来”,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能力
成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我认为孩子爱劳动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德,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质和各种能力。因此,在我女儿很小时,我就开始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手绢、洗袜子、整理床铺等,当然,孩子干活常常不一定能够干不好,就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长就要充分肯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孩子付出很大努力。
四、让孩子少一点压力,多一份轻松。
在学习之余要注意让孩子适当放松,每晚抽出半小时进行散步、慢跑,并利用这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并经常和孩子谈心,随时观察其身心的变化,善于利用生活小事,敞开心扉,学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善于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将子女与别人的孩子相比,将子女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纵向看进步,及时发现和肯定自己孩子所获得的任何一点成绩,使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赞美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心田是敏感的,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果,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我真诚地希望家长们撒下的是美丽、善良、友爱的种子。让美丽、善良、友爱的花开满孩子的心田。不要让“望子成龙”的心理变成孩子的压力,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让孩子轻轻松松学习,要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二
我的女儿xxx今年7岁,学习上她自觉主动,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中,她艰苦朴素,热爱劳动,充满爱心。从上幼儿园大班开始,她就比较懂事,时常能带给我们温暖、感动与惊喜。进了小学后,在老师的悉心教育和培养先,我们感觉她进步明显,对学校生活适应较快。借此机会,我要特别感谢班主任老师以及所有其他老师,谢谢你们为孩子付出那么多辛勤汗水和无尽的爱。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今天的幼苗就是明天的参天大树,因此每对父母都会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用爱心、责任心给予关心指导。但是尽管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共有的希望,但并不一定都能够如愿以偿。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水平。刚刚听了教授的报告,感觉有很多收获。在座的老师也都是教育专家,你们关于教育的理论以及教育的实践都比我丰富得多,生动得多。我深知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也就是小学生水平,但我很愿意在专家面前谈谈有关孩子教育的感受,希望得到你们的批评指正。
一、创造温馨环境
1、达成教育共识。尽管我和她爸爸工作很忙,但是我们对教育都很重视。我们购买或借阅过有关教育的书籍,在一起交流对教育的认识。当出现教育上的分歧后,我们能坐下来坦诚交谈,直到达成共识,这样使得我们对孩子的言行都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对她的不足有近似的解决办法,不至于今天告诉她这样做,明天告诉她那样做,让她无所适从。
2、营造学习氛围。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条真理。活到我学到老,也是我的座右铭。在我家,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在灯下看书学习。女儿很小的时候,看到我们在学习,她也就很习惯地捧一本书,小的时候她就缠着我读给她听,后来我就鼓励她自己阅读。慢慢地,她的读书习惯就养成了,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因为我经常让她读些散文诗歌,她有时还会写出一些小诗歌,充满童趣。我和她爸爸会细心地帮她收集起来,有时静下来与她一起重温她写出来的小文章,彼此都感觉是一种享受。现在每天午饭后,她都会静静地坐在那儿,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二、培养良好习惯
有一条谚语说: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但培养孩子的习惯,不可能通过简单的一通批评或在训斥就能实现,必须要从孩子的行为入手,引导孩把决心、口号落实到行动上。
1、鼓励少说多做。经常教育孩子应把空想、说空话的时间用在实事上,告诉她一次行动抵得上一打纲领,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
2、注重循序渐进。比如:培养孩子背英语单词的习惯,一开始只能要求背2~3个,以后习惯养成后,可以慢慢增加量。女儿4周岁就开始学钢琴,前2年都是我陪着学,但我工作越来越忙,经常不能陪她,于是她渐渐放松了学习。我想,必须培养她独立学琴,否则极有可能半途而废。我把独立看谱、练琴的想法与她以及钢琴老师进行了沟通。一开始,可想而知,回课的质量非常差,不是节奏不对,就是乐谱看错,但我没有慌张,她愿意自己练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我和钢琴老师不断鼓励她,并且有意识地放慢教学速度,使她渐渐适应了自己练琴。半年之后,我们已经把教育速度提高到原有的水平。从此,她进步非常快,而且在烦恼的时候她会用弹琴去放松心情、舒缓情绪。我偶尔也会站在她旁边听她练琴,但已经是带着欣赏的心情去听琴,再不用愁没有陪练时间而内疚万分了。现在我开始动员她写日记,也不是每天都要求她写,而是告诉她把每天感兴趣的事情写下来,长短不限,她坚持得也不错。
三、勤于沟通,多加鼓励
1、平等沟通。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也不会有孩子去拒绝父母宽广的胸怀和炽热的爱心。女儿上幼儿园大班、稍微懂事时,我就告诉她:“你和妈妈是平等的,我不会骂你,更不会打你,但你必须把你遇到的或是高兴、或是委屈事情统统告诉妈妈,这样就等于妈妈陪着你又长大一次,我会很开心的!”的确,我非常乐意与她谈天,我会把我对事情的看法尽量用她能听懂的方式告诉她,与她无所不及的交流使我们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她也就非常愿意听我的评价,很能听得进去我们的观点。
2、真诚鼓励。我深信: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善于发现她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着她一点点进步,鼓励她、耐心引导她,并用语言和实际行动支持她,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尤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是简单呵斥或冷言冷语,而是耐心开导,积极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得一天晚上,我和她爸爸还没有回家,她给爸爸打电话,言语中透露出情绪不高,似乎有心事。我们赶回家后,耐心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她今天数学考试没考好,只考了92.5分,她看着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说老师发下试卷后,自己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的成绩。
我一方面暗自为女儿有强烈上进心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我认真看过试卷,与她一起总结分数低的原因,不仅有粗心的因素,也有她本身没有理解题意的因素,她同意了我的看法,接着针对她理解错误的地方给她进行了讲解,最后,我告诉她:分数不能代表全部,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题意和解题方法,考试是一次检验,问题总是提前暴露出来好,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人才能不断进步,我带着轻松的语气让她慢慢恢复了快乐与活泼,事后,她认真对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认为,如果我当时皱紧眉头,严厉批评她,可能会让她更难过,而且会暂时怀疑自己。
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三
星期六,一年级举行了“xxx”家教交流活动,主要讲了关于“识字”“亲子阅读”“健康快乐坚强的学习生活”三方面内容。听了三位优秀的家长讲述了自己的育儿故事后,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觉得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重视与关爱远远不够。她们每个人的一席话,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重新的定位,也明白了做为家长应担负的责任。
白xx妈妈讲的亲子阅读让我感触颇深。她讲了亲子阅读的三个方面:选书,讲故事和从心开始。她说到给孩子讲故事不但要左手拿书右手指字,而且要有感情,有技巧。讲到阅读要从心开始的时候,我脸红了。儿子几乎每天睡觉前都要我给他读一个故事,我都是应付差事,自己拿书让孩子躺在被窝里听着,不带任何感情快速的把它读完,让孩子赶快睡觉,自己好看电视,玩电脑。听完白xx妈妈分享的故事,才觉得自己以前做的太差了。如果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自己不能投入地享受这个亲子时光的话,孩子对故事功能的领受,就会大打折扣了!她还推荐了给孩子讲故事的几种技巧,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不但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能促进亲子交流。好的故事还能帮助孩子明辨是非,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总之,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她们需要我们家长的引导,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注意方法,因材施教,他们一定能茁壮成长。每个家长的育儿故事都是一本说不完的书,让我们共同努力,互相学习,快乐分享。
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四
今晚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参加了女儿学校的家长会。
看到了女儿学习成绩的起伏曲线,那不是蜿蜒的上坡路,也不是平稳的水泥路,而是一条“顺利”的下坡路。担心、紧张、彷徨无奈顿时向我涌来。女儿也意识到了近来在学习方面的退步,坚决地跟我说:妈妈,你要监督我远离电视电脑!
也看到了女儿写给我们的信,读着读着,心中感慨万分,女儿的惆怅、女儿的坦诚、女儿的懂事……都让我明了:女儿已日渐长大了,阵阵感动在我心底涌动着!感动女儿的真诚,感慨女儿的长大,感受女儿学习的辛劳,也感谢女儿对我们的理解!
摘录女儿信中的片段:
从我生下来的那一刻起,我的生命中就有了两个十分重要的人——爸爸和妈妈。爸爸妈妈,是你们教我学说话,教我学做人,你们永远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无论风吹雨打,都不曾动摇。……
失意时,你们总是鼓励我,让我感到并不孤单;成功后,你们会共同分享我的快乐,让我感到舒心;难过时,你们总是安慰我,让我感到有人呵护的幸福……
爸爸妈妈,你们总是把我视为掌上明珠,给我买好吃的东西,让我穿漂亮的衣服,可我一点也不懂得如何来报答你们,有时还希望你们不要来管我。但是我知道:现在的学习是很辛苦的,现在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我必须要发奋学习、踏实做人,才能适应这现实而又残酷的竞争社会。人生的道路还很长。在这条艰辛的路上,我需要你们温暖的提醒和正确的引导,我是永远离不开你们的,你们永远是我心里最美最真的期待!……
爱是无言的,情是无形的,爸爸妈妈,我会努力学习的,让这一切的一切融化在甜蜜的微笑中吧!……
最后祝爸爸妈妈天天开心!
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五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最关心也是最困惑的一个问题。今天听了王仁元教授的讲座后,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孩子首先应从家长及家庭教育做起,父母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要还要积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的可塑性强,儿童阶段更是教育的黄金时期,把握好这个重要的时期,对于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聆听今天的讲座,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您诉说您不感兴趣的话题,您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您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便乐意向您倾诉,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走向失败。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赞赏,不断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强、自尊和自立。赏识是对孩子的爱,如果我们家长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你能行”,“你真棒”,在家长的鼓励下,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未达到高分就苛责孩子,而要鼓励他说“考得不错”、“考得挺好”,帮助孩子分析没做对或者没做出来的原因,找到做题的方法,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不做束手无策了。赏识孩子会带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动力、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孩子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象火山一样爆发了。
五、为孩子创造良了的学习环境
环境很容易改变一个人,尤其是对孩子很言。有人说孩子的大脑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不种庄稼就会长出荒草。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夫妻恩爱、家庭和睦,才会使孩子感受到爱的存在,家的温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是任何感情都无法代替的,做父母的要好好珍惜这种亲情。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向上的,孩子只有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里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会懂得去爱别人、爱社会。家长要常读书、常读报,让孩子感觉到读书看报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喜欢学习的。
众所周知,影响教育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党和政府对教育问题愈加关注。而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隔代教育成为农村孩子面临的新问题。目前,隔代教育学生的比例多大?父母是什么心态?与老人在一起到底有何利弊等等,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当前农村初中隔代教育的状况,我们着手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结论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样本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拾回桥镇拾回桥中学七、八年级,共406名学生。学生全员参与调查,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反映本校隔代教育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本问卷主要是家长卷。问卷以长期教学中和学生交流、家长沟通涉及的问题为基础,着重反映隔代教育对学生学习与行为上的影响。
2.操作。《关于隔代家庭教育问题调查问卷》发放于2015年10月20日。由班主任发放问卷,学生作答。共计发放问卷406份,收回406份,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本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百分比统计与常规性统计的分析与研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分析
通过图1可以得知,现在农村初中生中属于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为264人,占调查总人数65%,非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为142人,占35%。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属于隔代家庭教育。
通过调查,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主要通过电话、视频聊天与父母进行联系,但次数很少,有时候一个月才通一次电话,约定时间进行短暂的视频聊天,也没有什么机会与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而属于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上50%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29%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5%的学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2.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问题突出
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行为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有的学生还染上了社会不良习俗,有少部分学生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据对教师的调查,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比值大的班级较难管理,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普遍偏多,而且无法与家长进行配合教育。这部分学生的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2)人格培养凸显危机
在教育过程中,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管教和引导,至使她们出现自私、孤僻、不善于与别人交流等行为。在受到其他同学欺负后,3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48%的学生会选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报复。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不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行为出现了过激和偏差。
(3)学习现状令人忧心
大部分接受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农村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农村学生的祖辈读书不多,文化程度较低,自身并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家庭教育的空白和不健全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和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3.原因剖析
(1)工作的性质使隔代家庭教育走向必然
有的学生家长是为了贪图享受,为了自身活得有滋有味,长期外出务工,而不是选择在家务农或者附近工作,将教育子女的义务转让给祖辈。有部分家长是因为从外地搬迁到本地,耕地缺乏,为生活所迫,外出务工,不得不将孩子交由祖辈看管。虽然现在党和政府提倡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但是由于外出务工流动性较大,只有很少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绝大多数是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祖辈,甚至部分家长是把学生托付给叔、伯、姨等。
(2)不当的管理方式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由于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祖辈对孙辈往往采取溺爱的管教方式,只照管她们的生活,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学生在校严重违反了校纪校规,到校与老师共同处理的时候也认为“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姑息纵容,使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思想教育,还造成学生很难接受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在父母回家进行管教的时候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须的教育难以进行。时间长久后造成学生的学习不够用功,得过且过。
(3)心理健康难以保障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回家次数偏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无法引导和关心,往往都是用金钱和物质进行弥补。子女由于情感饥渴导致父母回家后也是对父母产生怨恨,从而产生了厌世、自卑、自闭和逆反心理。
三、讨论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隔代家庭教育学生成长档案
1.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做到“五个摸清”,即摸清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摸清学生的体质现状、有无病史;摸清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摸清学生的监护人姓名、住址和联系电话。
2.要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并主动与此类学生父母或者监护人取得联系,了解其家庭对子女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需求,为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提供准确信息。
(二)构建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监护网络
1.要构建以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除父母为法定监护人外,要落实好由嫡系亲属或者旁系亲属承担的临时监护人,并督促其履行监护责任。
2.要构建以教师为主题的帮扶网。组织全校教师与隔代家庭教育学生“一对一”进行帮扶,在学习上面进行优先负担,在生活上面优先照顾,在活动上面进行优先安排,接近时多看一眼,亲近时多问一声,走近时多帮一把,让这些学生在校胜似在家,时刻感受关爱。
3.更新隔代家庭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教质量。利用祖辈家长时间充裕的特点,同时又要考虑易为老年人接受的原则,帮助祖辈家长了解孩子年龄特点,了解孩子教育的方法、内容,更新祖辈家长的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方法,提高家教质量。
下面我就接触到的几位学生分析如下:
一、案例介绍
案例1:小康,男,11岁,行为习惯差, 自制力差,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上网。内心深处自卑,攀比心强。没有感恩意识。自制力差,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家境艰难,内心深处自卑,但攀比心强。
案例2:小科,男,12岁。该生自卑敏感,个人卫生状况较差,情绪波动较大。课堂上爱发言,但自我控制能力差。爱说话,爱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有事出口爱骂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由于家庭情况特殊,该生自卑敏感,个人卫生状况较差。没有感恩意识,爷爷和奶奶照料总认为是理所应当。
二、案例分析
首先,这里可以看到两个不同单亲家庭中的学生,他们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两者都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心中都充满着严重的自卑。由于家庭的破损带来了很多问题,生活处处亮起红灯,主要是经济资源和情感资源的缺乏。
其次,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外界过多的情感暗示。和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一样,她们的家长也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刻意强调红灯已经亮起,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
三、教育过程及体会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小康、小科和他们的家人,我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爷爷和奶奶对孩子的关爱,主要体现在对吃喝穿的悉心照料,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和学业辅导,导致该生学习不够认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2)缺少亲情沟通。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小康自小和父亲以及爷爷奶奶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是非判断,遇事也只是消极回避闪躲。比如感到无聊,经不起诱惑去上网。小科的奶奶也只能勉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3)家庭教育方式不对。对学生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进行交流,没有让该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而是出于爱怜之心,而不了了之。
(4)对该生劳动养成教育不够。只有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农活,学生才能生体力行,知道家长的辛苦,知道自己现在生活处境的艰辛。从而对爷爷奶奶的辛苦才会有所感知,进而才能激发感恩之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们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的疏于管理和亲情交流和他们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爷爷奶奶交谈,同时我对他们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而不能借着爱的名义,对他的错误行为放任自流。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与家长或老师沟通,不能让孩子背负太大的心理压力。③感受家庭的爱。对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重责,其实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和关爱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及来自家庭的亲情教育感化。只有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才会有好的效果。
(2)其次,感受学校的爱。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留心观察,善于发现、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比如,教师经常关心、询问他们早餐吃饱没有、衣服换了没有等细节问题,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真诚的亲人之爱。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有足够耐心和信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些爱心和尊重,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更应予以严格要求和监管,让学生感受到理智的师爱。
关键词: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94-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离婚率、犯罪率的大幅增加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许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单亲家庭、离婚后重组家庭、寄养家庭、罪犯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类型。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正常的爱护和管教,抗挫折能力低下,是非观念淡薄,心理素质差,其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受到压制或扭曲,由此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降,思想品质下滑,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特殊家庭学生概念的界定
所谓特殊家庭学生,是相对于正常家庭学生而言的学生群体。本文是指生活在单亲、离异、婚后重组、特困、残疾、领养、留守、寄养、犯罪等家庭的学生。
二、特殊家庭学生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异常行为,以及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构建符合白银实际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模式,探索出矫治特殊家庭学生异常心理、异常行为的对策,以及促使特殊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家长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我们采取抽样问卷的方式,对我校部分年级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特殊家庭学生186名,占抽样人数18.6%。我们把186名特殊家庭学生和这些学生所在的班级随机抽取的186名一般家庭的学生作调查和对比如下:
调查一: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三方面进行调查和对比。
从上面的调查和对比中可以看出,生活在特殊家庭里的学生与生活在一般家庭里的学生相比,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方面都有存在着明显差异。行为偏差、学习困难、心理发育偏异的人数都有多于生活在一般家庭的学生。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年级越低,特殊家庭的学生越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特困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其吃、穿、用比一般学生要差,有较强的自卑感,消极、敏感、抵触的心理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交往,厌学、厌世情绪严重,对社会看法极端、片面;残疾家庭学生,大都有希望社会和他人关怀帮助,并给予公平、公正对待的要求,更有迫切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有些学生因家庭教育缺失,经济、心理压力重,往往会与不良同学结伙,成为问题学生;寄养或留守学生,有些因长时间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的照料下成长,教育缺失导致行为约束不够,较为放荡、随意,酿成不良后果。也有些因父母不在身边,易产生孤独、寂寞心理,影响其学习和良好品行的形成;犯罪家庭学生,因父母犯罪,受到社会谴责、法律制裁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受父母某些不良习惯影响,心理一般都不健康,表现为性格孤僻、离群索居或顽劣成性,而成为德困生和学困生。
三、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对策思考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从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特殊地位和功能来看,我们不仅要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和一般家庭学生一样进行教育,更要从这些学生的家庭特点出发,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方面加倍关心、对症下药。一是行为上严格训导。教师在教育对这部分学生时要不断进行角色转换,既做老师,又做家长,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杜绝行为偏差的产生。二是学习上热情帮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学习方法上热情指导,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适当补课,使他们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三是心理上对症疏导。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帮格内向的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逐渐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帮格偏执的学生了解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学会收敛,学会忍让。四是建立班级、年级和政教处三级帮教网络。对一些问题比较多的特殊家庭学生,要建立帮教卡,定期组织他们参加活动,发现思想波动及时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2.办好家长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在社会还缺少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学校办好家长学校,对家庭特别是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进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家长培训,一是,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认识到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作为家长更要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不能仅仅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要从孩子成长的各方面来关心、教育、引导。二是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开设家庭教育讲座,请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经验;设立家庭教育咨询站,随时随地接受在家庭教育中有困惑的家长的咨询,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召开特殊家庭学生家长研讨会,开展家庭跟踪调查与辅导,组织家长谈问题、谈方法、谈心得、谈经验、谈烦恼,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共同剖析问题,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同步共商教育对策。
有专家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家庭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家庭教育开展得好不好,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能不能得到提高的大问题。
这种家庭教育、引导、管理上的缺少,也使得大量流动儿童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游走于城市边缘。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方面频频暴露问题,影响着农民工子女尤其是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大龙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爱和母爱的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留守儿童实际遭到的是一种冷暴力,或者是父母疏于照顾;流动儿童亦如此,这已经构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中关村》:生养分离随着城市移民的涌入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一问题带来哪些后果?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存在哪些问题?
王大龙: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出现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物。大批的农民工到城市里,部分儿童被留在农村家里,成为留守儿童;另一部分被父母带出来,成为流动儿童。根据全国妇联的最新统计,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数量分别为6200万和2800万。其中,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量的37%以上,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
生养分离带来的问题很严重。尤其是孩子过了哺乳期,父母离开所造成的问题更严重,这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孩子缺乏对父母的依赖感和安全感,将直接影响他的心理成长。
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或情绪不好,经常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放在别处寄养,甚至虐待孩子,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迟缓甚至出现自闭现象。有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有一项研究显示,从小不跟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到了成年时生病(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情况特别多。最麻烦的情况是,生下来过了哺乳期以后,母亲就离开了。因为孩子在学说话的阶段,只认一种语言,心理学上称之为“妈妈语”。全世界的妈妈语都是一样的。美国科学家做过研究,将各国的母亲对孩子所说的语言录音后发现,妈妈语的声调是一样的。
儿童言语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是从1岁到3岁之间。这一时期,母亲不在身边,其他监护人照顾孩子,儿童言语发展就会出现障碍。上幼儿园之后,或表现为一种听力的障碍,听不懂别人说话;或表现为一种言语的障碍,说不出完整的句子;更严重的表现为阅读障碍,他听不懂别人说话,自己表达也不清楚。这是母亲和孩子早期分离的严重后果之一。
留守儿童丧失了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孩子直到成年期,可能会表现出不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孩子在幼儿和儿童期,需要父母的接纳、喜欢、拥抱和躯体的抚慰,特别是精神上的关爱。离开了父母,留守儿童没有和父母形成安全、温暖的亲子关系,这样的孩子,脸上比较呆滞,不活泼,缺少自信和自尊。长此以往,会改变孩子大脑的正常功能。
调查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分别是3.13%和3.11%。留守儿童在进入初中阶段以后,辍学率呈上升趋势。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有些留守儿童逃学或辍学后,学校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复学率很低。
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在同龄儿童犯罪当中,留守儿童犯罪是其他儿童的三倍。其中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事实是,很多孩子既是留守儿童,又是单亲家庭孩子,父母不在一个地方打工,婚外情和离婚比例非常高,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很少。有的父母不太懂得与孩子情感交流,回家就是买些好衣服和好玩具,在心灵抚慰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
另外,由于缺少监护和安全自护教育,留守、流动儿童还极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高危人群。其中,男童多为被拐卖对象,女童多为犯的目标。据公安部门统计,在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北京市法院、检察院近日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儿童遭受害的案件数量明显增多,且被害人年龄呈现低龄化、受害次数高频化的特点。
《中关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是怎样的?除父母之外的其他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哪些局限性?
王大龙:一个和谐的家庭,有父母和父母的双亲,孩子的心理发育通常会很健康,身体发育良好,大脑认知能力也很强。而一切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极易造成孩子大脑的失调。例如,父母有过离婚、吵架、酗酒、犯罪等行为,或者孩子曾经受过害、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尤其是有一段时期父母完全离开,孩子在家留守的情形,这样的伤害会造成孩子大脑发育的延迟。大脑异常会使得孩子出现多重人格障碍,包括抑郁症或自闭症。
如果监护人文化水平比较低,不会表达感情和交流,这个孩子就不愿意交流,更不会与别人交流。留守儿童看到其他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产生自卑感。
而自卑的孩子缺少自信,他们不知道如何去交友或恋爱,做事情有心理障碍,这种困惑从青春期一直伴随到他的成年期,最典型的便是抑郁症。如果农村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监护者的抚育技能缺失,不知道如何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恰好父母打工挣得钱比较多,监护人就会做出溺爱的举动。恰恰是农村最容易出现这种隔代的溺爱。因为监护人有了钱就会花在孙子孙女身上,他们又没条件用于精神文化教育,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就不能给孩子亲情,也不能给予指导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生活上的好习惯。这种家庭下长大的孩子多少会有些心理问题难以排解。
流动儿童的问题在于,虽然跟父母在一起,但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关照孩子的家庭教育;其次,住房拥挤,孩子学习没有好的环境。这种孩子的大脑也容易受到损伤,我们称之为经济贫困、住房拥挤的一种虐待。留守儿童受虐待的表现是有一种被遗弃感。他觉得父母不爱他了,把他扔在这里,自己出去了,我们称之为冷暴力。冷暴力对孩子正常情感的发展也是有伤害的,父母跟孩子交流通常是简单、粗暴的。这种情况下,孩子心理的创伤也很重。
《中关村》: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王大龙: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老师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父亲天天早早地去打工,晚上很晚回来,有一天孩子说要告诉爸爸一件事,爸爸却说上班时间快到了,就急匆匆走了。到了晚上,爸爸回来发现孩子已经睡着了,爸爸心里有些愧疚。第二天一早爸爸把孩子叫起来,问孩子想说什么事情,孩子说他把存钱罐打碎了,拿出零钱来买爸爸一天的时间,带他出去玩。爸爸眼泪倏地下来了。这个事情说明,孩子非常渴望父母的爱。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他们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特别是心理的关爱。有时爸爸妈妈的一个亲吻或拥抱,抚摸在孩子身上就是一股暖流,而很多留守儿童享受不到这种感觉。
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抚摸和爱护。美国一位科学家发现,美国做实验的白鼠寿命,比日本做实验白鼠寿命要少几百天。后来经过观察,他们发现,日本科学家在清理白鼠笼子时,会把白鼠抱在怀里,换到另外一个笼子里去。正是这种抚摸和拥抱增加了白鼠的寿命。温柔的拥抱和呵护可以延长生命,促进人的健康。
父亲或母亲一方照顾留守儿童的情况也不少。尤其是留守儿童缺失父爱的问题比较多。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爱和母爱的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心理学家麦克·文尼曾做过试验,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
80%的时间和母亲在一起,他们长大以后男孩子不知道怎么做男人。男人不知道怎么做男人,两性(婚姻)之间的关系就会受到影响。男人就会变得无助,越来越像个长不大的大孩子。和单身母亲生活的男孩,只能模模糊糊摸索自己的男性身份。西方国家同性恋多,与男孩经历第一个危机时缺少积极的男性影响有关。
曾经有一位山东农村家长跟我说,他特别想教育孩子,但是没时间。我说,一个人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父亲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不和孩子在一起,怎么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孩子很聪明,如果你敷衍他,孩子能够看穿你的虚伪和对他的敷衍。
另外,父亲的阅读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父亲的阅读量成正比。如果单是父亲抚养孩子,缺少母亲的话,情况就更严重了。因为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对象。从母亲那里,孩子可以获得到舒适和安全感。母亲是安全和温暖的来源,父亲更多的是孩子在游戏或运动当中的榜样。父亲可以和孩子在运动中肢体接触交流。这就是学步的孩子会寻找爸爸的原因。
《中关村》:如何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流于形式?
王大龙:我认为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不久前,我参加全国妇联的关爱童年活动,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收效甚微,有些人甚至想用学校、老师的爱来代替母爱。想起“最美乡村教师”说过的话,他可以对孩子关心,但是他代替不了母爱。
我给妇联提了建议,现在国内有各种类型的基金会,好像都在关注留守儿童,但是关注半天多是刮一阵风,搞一个活动,活动结束,关注就随之消失了。真正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只是蜻蜓点水,这是一种碎片化的解决办法。有些机构赠给学校一些教具,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国家能否集中财力,让孩子父母能够至少在3岁以前,特别是母亲,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我们在山东搞了一场活动名为“呼唤母亲回来”。但这不是民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呼唤半天有的母亲很感动,哭着说表示愿意回来。但是回来待了一两个月,生活上的负担很重,无奈又跑出去打工了。
中国能否借鉴国外的做法,把钱补助给母亲,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四川、江西、贵州等省,让母亲留在孩子身边陪伴他走过0到3岁,在这一期间,政府每月给母亲补贴800-1000元。这样做至少解决了幼儿期生养分离的问题。
另外,我们在农村建一些幼儿园,接纳3-6岁的留守儿童,由学校来弥补缺失的父母的爱。我得到的答复是这个办法可行。
《中关村》:如何构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机制和文化氛围?
王大龙:调查显示,无论是留守儿童的户籍所在地政府,还是流动儿童流入地政府,大多没能把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列入议事日程,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与指导服务机构,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没有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紧密配合、协调一致的指导服务体系与网络。
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只强调父母具有监护责任,但缺少监督与干预方面的法律规定,农民工劳动时间长、休假时间少,与子女共处的时间短,在履行监护职责上缺少政策性的支持。
在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里,缺席的往往是留守流动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也很少主动与学校联系沟通、了解孩子学业发展的情况。如何通过家校合作,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一些留守流动儿童居住集中的地方,关爱服务工作正在步入社区和村庄。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托管中心正在建立,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化站、少年宫、校外活动基地等社会机构也在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中发挥作用。然而,社区家庭教育的阵地建设比较薄弱,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还为数不多。
对待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我们是有法可依的,这个依据就是全世界各国都应该遵循的联合国儿童公约。保护孩子生来就具备的这些权利,受教育、抚养,不该存在爱的缺失和疏于照顾。中国是《联合国儿童保护公约》签署国,《公约》强调了两个重点:
第一,要保护儿童的权利。儿童不能遭受到暴力、冷漠,不能疏于照顾,不能受到剥削。现在,留守儿童遭受的是一种冷暴力,或是父母疏于照顾。流动儿童也有这个问题。
2012年11月16日,贵州毕节发生了五个流浪儿童闷死在垃圾箱里的事件。其中一个流浪儿童的亲属对记者说,弟弟弟媳委托他代管孩子,他有七个孙子,照顾不过来。孩子离家出走后,他给弟弟弟媳打电话,弟弟说管不住就别管了,管他是死是活。这是典型的冷漠和疏于照顾。
近期《今日说法》栏目,接连几天讲述的都是留守儿童造成的社会问题。一个典型案件是吉林女子监狱与十多个未成年的女孩子判刑,这些花季少女中的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来自于单亲家庭。另一个案件发生在四川岳池,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他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家里很贫穷,有什么好吃的他都给奶奶吃。后来他打游戏机,花了一百元钱,为了给奶奶补缺,他就去一个小卖店偷东西,结果小卖店主人睡在那里,他就杀死了这个人。这个孩子16岁,一脸稚气,他出生一个月后父母就离开了,奶奶将他从小养到大。他和父母只见过15次面,奶奶说,他的父母就知道挣钱,孩子从小跟她相依为命,她也不懂得怎么教育他,最终惨剧发生。这都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缺少爱和监护的例子。
第二,要提高流动、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素质。《公约》强调,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要给予孩子温情,包括从生活上、精神上、心理上,培养他好的生活习惯等。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潍坊教育局的支持下把所有的农村父母集中在一起,做了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只是唤醒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真正要见成效要花很多功夫。针对北京一些农民工家庭,我们也举办了讲座,包括如何预防女童犯等。我们要解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长教育意识淡漠和素养不高的问题,需要从妇联或教育部门着手做。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农民工子弟学校,做家长的家庭教育。但是留守儿童的家长教育,通过哪些部门做,应该通过企业来集中给他们讲讲家庭教育的弥补措施,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虽然一般认为自闭症是先天性疾病,但自闭症儿童的症状程度与家长及家庭有着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家长的认知、情绪、行为、应对方式等均对教育效果有着重要作用,究其根本,家长的心理控制源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心理控制源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方式、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知或定向。父母对教育子女成功与否的态度和看法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表现、认知倾向与教育方式等,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
此外,儿童所在家庭的功能也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是家庭功能的重要组成。亲密度指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适应性指家庭系统为了应对外界压力而改变其角色分配、权势结构或联系方式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成员支持、生活习惯、教育风格以及家庭功能等会对儿童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及问题行为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成员关系亲密、功能良好的家庭中的儿童,通常会更自律,学习更主动,社会适应性较好,问题行为更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和家长与儿童行为表现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对其深入研究可能会找到更加高效且实用的干预和教育模式,以及缓解自闭症儿童家庭负担及家长压力的方法。因此,本文对自闭症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长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以及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在一次自闭症家长讲座上向包括浙江、江西、河南、福建、河北、黑龙江等23省在内的420名自闭症儿童家长发放问卷(M年龄=35.67岁,SD=4.942岁),其中女性334人,男性86人。共回收问卷412份,其中有效问卷399份,有效率为96.8%
1.2工具
1.2.1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
采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The Parenting Locus of ControlScale, PLOC)测量自闭症儿童家长对教育子女成功与失败的看法。该量表由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子女的控制、运气或机遇及父母的控制五个分量表组成,包含47个条目,以5级评分,从“1”(很不赞成)到“5”(很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家长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越趋于外控,在子女教育上越容易呈现消极、被动的状态。
1.2.2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
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Ⅱ -CV ),包括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分量表,共30个条目,以5级评分,从“1”(不是)到“5”(总是)。FACES Ⅱ -CV是邹定辉等人根据Olson等于1982年编制的FACESfl(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 SecondEdition)进行第三次修订而成的版本。
1.2.3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中的父母问卷测量儿童的问题行为。该量表共48个条目,包括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一多动、焦虑及多动指数6个因子,采用4级评分法,从“0”(无)到“3”(很多)。量表分半信度0.88, Crobach。系数0.92。由于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无法理解社交规则及难以自控等方面,因此本研究只选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中品行行为和多动指数两个分量表进行研究。
1.2.4人口学信息
自编问卷,包括家长和儿童的性别、年龄、确诊时间及家长在子女治疗上支出的费用占家庭总支出的年平均比例等基本信息,均由家长填写。
2结果
2.1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量及相关分析结果。教育成效、子女的控制、运气或机遇、父母的控制与自闭症儿童的品行行为和多动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亲密度和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品行问题和多动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儿童问题行为三者间相关较高,可能存在中介关系。
2.2儿童问题行为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回归分析结果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儿童问题行为对其性别、年龄、治疗费占家庭总支出比例、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以及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回归分析。在模型第一层进入儿童的性别、年龄和治疗费占家庭总支出比例,第二层进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第三层进入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由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教育心理控制源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时,对预测变量进行了多重共线性的诊断。结果表明,预测变量之间的容忍度(Tolerance )均大于0.3,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4,可见预测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不严重。
自闭症儿童的性别不能显著预测其问题行为,儿童年龄可以正向预测其问题行为。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分量表得分不能显著预测儿童问题行为。子女的控制和父母的控制可以显著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以及运气或机遇均不能显著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
2.3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中介效应分析
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总分、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总分可显著预测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同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显著相关。因此,进一步采用依次检测法(causual steps)检验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中介效应。
对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回归系数进行检验后发现,亲密度和适应性能显著负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β=-0.214,t=-4.369, P<0.001),亲密度和适应性能显著负向预测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β=-0.356, t=-7.588, P<0.001),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能显著正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β=0.330, t=-6.613,P<0.001),亲密度和适应性仍然能显著负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β=-0.097, t=1.944, P<0.001)。以上结果说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自闭症儿童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会通过家长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亲密度和适应性较好的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更为紧密,相处时间更多,得到的支持陪伴也更多,当家庭成员面临外界压力时,可以灵活改变其角色分配、权势结构等。这样的家庭往往规则明确,赏罚分明,气氛融洽,儿童会比较容易学会遵守规则,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家庭来说,当儿童被确诊时,如果家庭可以迅速调整成员的角色和分工,让孩子受到合适的照料与教育,互相支持使家庭环境和谐稳定,在此环境中儿童的行为也会受到积极影响。
你院(89)宁法研字第5号请示收悉。关于村委会要求村民按照土地承包合同议定数额履行交纳国家征购粮的起诉,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经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答复如下:
根据国务院国发〔1985〕131号《国务院关于切实抓紧抓好粮食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国发[1986]96号《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合同定购制度的通知》中有关规定,签订粮食定购合同,催收国家定购粮,追究拒交国家定购粮行为人的责任,均属国家行政职权范围。虽某些地区将农民应上交国家的粮食定购数额写入村委会与村民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中,但这并不影响国家行使行政职权,向农民征收定购粮。国家向农民征购粮食同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是属于两个不同性质的法律行为和法律关系。国家向农民征购粮食属于国家计划定购,除依法减免外,应作为义务完成定购数额。因此,对村委会要求村民按照合同议定数额履行交纳国家定购粮的起诉,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此复
附: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村委会要求村民按合同议定数额履行交纳国家征购粮的起诉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请示
(89)宁法研字第5号
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