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3 09:03:5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多媒体艺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声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对音乐基本理论和声乐表演、教学基本技能、艺术实践知识的全面性应用型人才。其要求学生能真正的掌握相关的声乐表演能力,强化其音乐鉴赏意识和辨别能力,掌握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具有音乐编辑和创造的能力,具有较强工作教育科研意识。将多媒体技术和声乐教学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中增强对声乐知识、学习等相关内容的认识,让学生从客观角度正确的评价声音的概念,使声乐教学赋予了延续性。从声乐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它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它存在于嗓音为自身乐器的特殊环境,具有唱歌发生技巧抽象性的概念。因此,在进行歌唱发生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录音技术针对学生的声音进行录音,并且针对其声音进行分析,从更深次的角度上能分析出声音的颜色、频率、音高等改变,达到对自己声音有客观评价的认识。并且,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录音功能以及音乐波形进行分析,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延续性,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不具有延续性的问题。在课堂结束之后,学生还能在脑海中回忆出关于课堂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概念,将录音以及声音波形作为学生在以后声乐练习的参考,改变了传统需要同学陪练声音练习的不方便出,更好的巩固了学生的唱歌状态,强化声乐教学的目的性。
二、多媒体教学强化了声乐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声乐教育模式,是通过声乐教师的口述以及学生做示范达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在这样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不足的问题。比如说,声乐教师所教授的学生既有男生又有女生,既有男高音、又有男中音。因为男女性别的差异性、声部的多样性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麻烦。不仅教师在进行示范的过程中很麻烦,而且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于,教师在进行声音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性的掌握各种声音,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的情况。但是,将多媒体技术教学和声乐教学融入在一起,能通过光盘资料的播放,让学生通过图片的形式正确的了解每个声部的特色,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意识。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声乐教师能研究如何整合优化教师、学生、多媒体、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从而达到构建一个新型的声乐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构建相关的情景模式,强化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融入,引发学生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研究、协调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MIDI技术强化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
正确的节奏、准确的音准是学生学习声乐的必然手段和技术,对于学生更好地表达声乐作品内涵具有积极影响。在传统声乐教学过程中,是通过钢琴训练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其避免在于钢琴自身的音准和调律师水平的高低有积极影响,节奏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水准,阻碍了学生形成准确音准和正确节奏感的意识。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MIDI技术先制作好钢琴弹奏以及练声曲,通过管弦乐队的配合让学生进行演唱或者是练习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进行声音的练习和演唱能具掌握准确的音准以及正确的音源伴奏,能更好的体会音乐的意境和情绪。并且,声乐教师也能从弹奏过程中脱离出来,更全面的指导和注意学生发声的状态,强化其音乐表达能力和意识。对于歌唱技能运用不熟练的学生,经常性的会因为音准掌握不正确、气息等原因会造成音准和节奏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其实在他们心中音高的准确的,但是因为在歌唱技术掌握不熟练的情况下造成了音准的差异性。在没有任何参照情况下,学生并没有正确的感受到自己发出的音高没有达到标准。但是,对于听者而言却能从其声音中找出转却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音高不准的波形剪辑下来,通过问题的指出、研究、分析,从而达到建立准确、修正音高、正确听觉,调整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声音掌握的程度,从根本上调整其气息,帮助其打开喉咙,从而将其声音的位置,达到提高学生音高,强化学生音高的印象。
四、通过多媒体的录像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和舞台表演状态
从目前声乐的教效果来看,尚不理想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就此从以下两个方面指出其问题。第一,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在学校度过,其所需要面对的实践表演次数非常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实践能力具有消极影响。对于舞台的表演经验、塑造舞台形象、舞台表演能力等环节存在欠缺。第二,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会在声乐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唱。但是,毕竟声乐教师自身的水平有限其掌握的歌曲有限,难易水平有限。因此,导致了学生所学习到的东西只能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久而久之,学生在较易或者是不规范的环境下无论从技能亦或者舞台表现力都呈现一个不良的状态。当学生真正处于舞台当中的时候,会显得尴尬和紧张。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舞台表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声乐练习的培养具有消极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将多媒体伴奏功能和录像功能融入到学生的声乐练习当中。针对学生演唱的内容进行录音或者是摄像,并且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素材进行讲解和播放,能让学生在画面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调整自己所存在的不足改变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具有积极影响。并且,通过电脑伴奏能调整学生的韵律和整体音乐的感知意识,通过反反复复的练习和纠正能帮助学生调整到一个良好的状态中,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强化学生的演唱能力。
五、结语
(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本届奥运会的开幕式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致称赞,对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惊叹不已。在开幕式中,有许多节目让人难忘,如倒计时的展示,借用LED光源的缶,分别用汉字与阿拉伯字母两种文字形式展示,是国内外文化融合的产物。再如,以一个发光的巨大卷轴来展示中国的戏曲、汉字以及四大发明,整个表演都惟妙惟肖,表演者用自己的形体来展示,给观众以良好的视觉与听觉享受。以上这些,都是现代多媒体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诠释,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多媒体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二)2010年的世博会中国馆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一届盛会,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都是历届所无法比拟的。在整个展会过程中,多媒体艺术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传承各国文化的“信使”。在中国馆当中,多媒体艺术也是无处不在。从“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到“寻觅之旅”的亭台水景再到低碳行动”的感悟之泉,都是用多媒体艺术的形式来展示的。这些多媒体艺术作品栩栩如生,与实际紧密结合。如“清明上河图”,让观众瞬间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来到北宋年间,融入到热闹的汴京市井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该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而这正是现代多媒体艺术所带来的。
(三)春节晚会的LED升降舞台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春节晚会又是春节最丰盛的一道佳肴。收看或收听春节晚会,已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必备的事情。春节晚会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有音乐、戏曲、小品、杂技、相声、舞蹈、魔术等等,这些节目都汇集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而这些元素会通过LED等现代多媒体艺术展现出来。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数字艺术设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LED显示技术等等,春节晚会的舞台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LED升降舞台的应用,将整个舞台分解成无数个五面能发光的LED立方体。舞台管理者可以根据节目的需要,选择完整地升降平台,或者单独升降某个平台。如武术节目《少年说》,通过舞台中的造型变化以及图案变换,使整个节目集声、色、形于一体,向观众很好地诠释了中华传统武术的精髓和真谛。
(四)结语
1.1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射线照射到生物上,将发生复杂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即物理阶段、物理-化学阶段、化学阶段和生物学阶段。绘制动作按钮,用鼠标点击按钮一步步展示生物学变化过程,当射线照射到机体上,机体发生电离、激发,化学键断裂、产生自由基等。通过动作按钮,可依次展示效应过程,加深学生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效应发生过程。
1.2放射性测量仪器
讲解气体电离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时,可应用动画显示这一过程:射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受激电离,产生出正负离子对,在电场的作用下,离子到达电极,电路由断变通,通过电流边指针摆动变化反应射线的强度,形象地展示了这两种放射性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
1.3闪烁型探测仪
闪烁型探测仪是讲解的重点,用不同颜色的图示、文字阐述各类部件,如闪烁体、光导、光点倍增管、放大器、后续电子线路等。通过箭头图标,展示射线一步步的变化,从射线能变为光能,再变为电能,再为仪器捕捉,放大、分析、甄别。1.6常用测量仪器简介应用于体外放射分析常用的测量仪器很多,可将一些国产的射线探测仪的实物图片展示给学生,如γ放射免疫计数仪、液体闪烁计数仪,同时配以文字说明,分别介绍各类仪器的基本性能、适用特点,并对比各类仪器的优、缺点。
1.4放射性碘标记化合物
该章节需要介绍氯胺T法、乳过氧化物酶法等标记法,采用图标化学反应方程式展示碘标记到蛋白质上的过程,配以彩色文字说明,把艰深晦涩、难以理解的反应步骤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用醒目的标志,提示标记时的注意事项,避免放射性污染。
1.5放射自显影
使用彩色文字介绍各类感光材料,如原子核乳胶、氚片、X线片等。用动画流程讲解自显影的过程,如曝光、显影、停影、定影等流程。用彩色截图展示各类自显影标本,如宏观自显影、光镜自显影和电镜自显影。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检验核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2.1突出了专业特点
检验核医学是医学检验学和实验核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涉及核物理、放射化学、电子学、检验医学等,内容抽象、知识庞杂、理论深奥、重点难点多,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板书、幻灯片等),难以满足现代检验核医学教学的需要。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动画等视听内容生动逼真地融于教学之中,创造一个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把多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利用图像讲解抽象深奥的知识,可以成功解决检验核医学的教学难题。
2.2突出重点、难点,优化教学效果
检验核医学中,有一些专业特有概念,如契伦科夫辐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俄歇电子等都是重点、难点,由于医学生缺乏足够的理工科知识,即便教师费力地讲解,学生依然如听天书。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后,能很好地揭示原子内外的奥秘,展示各种核反应时原子的变化过程,给学生以三维、立体的概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过去采用传统方法讲解契伦科夫辐射和俄歇电子,授课结束后,仍有近1/3的学生表示未理解。现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后,90%以上的学生表示理解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检验核医学非常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突出了教学重点,优化了教学效果。
2.3有助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现代检验核医学发展迅猛,新知识、新内容层出不穷,需要适时介绍给学生。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结合网络资源,能及时快速地更新、补充检验核医学知识,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现在涌现出的并得到广泛使用的新技术,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稳定同位素分析等,都可在第一时间介绍给学生。
2.4促进教师提高综合素质
应用多媒体技术后,不仅要求教师牢固掌握检验核医学基础知识,而且也要求教师熟悉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这就需要教师熟悉电脑技术、软件操作,具有一定的美工技能、艺术水平。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2]。
3问卷调查实施
多媒体教学后,大多数学生反映良好,为了系统科学地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44份,收回241分,回收率98.77%。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评价很高,希望今后继续使用;大多数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知识量、教学内容;但对突出重点、难点及针对性、启发性还有所欠缺。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检验核医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所接受。
4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4.1课件质量有待提高
课件制作水平影响着教学效果,优质的课件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所以课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3]。现代大多数课件以PowerPoint为主,需要准备优质的脚本和素材,搭好框架,明确层次结构。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注意人机互动以及幻灯片的连贯性。目前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简单,文字多、图片少,内容单一,仅仅是板书的“电子化”,导致课件质量不高,无法充分施展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内容。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过度追求形式花哨,增添了过多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导致喧宾夺主,使学生仅注意到花哨的动画和图像,而忽略了应学习的知识,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4]。
4.2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
多媒体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只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课堂跟着课件走的现象,教师成了放映员,全部精力集中在课件上,成了操作员、解说员,无暇顾及学生,缺乏师生互动,降低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思路也为课件所左右,难以调动其主动性。这样依据课件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完全偏离了初衷,又走向了“填鸭式”的老路,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授课时,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应把握课堂节奏,调动课堂气氛,随时观察学生的状况、表情、语言等信息,做到有张有弛。一堂优质课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交流,还要有情感交流。
4.3过多依赖课件,忽视基本功
相较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是新技术,但新技术必须根植于传统教学手段上。如过多强调多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师教学基本功,缺乏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将枯燥乏味。因此,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练好教学基本功,练好板书、讲解的艺术,学会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在不同环境中能正常教学[5]。
5结语
一、内容、形式不可牵强附会,以免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
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虽然丰富多样,但其应用的目的是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所以不能牵强附会、画蛇添足,以免冲淡教学主题。比如物理教材中有关内燃机运行过程的教学,只要用计算机的平面动画演示,就可让学生弄清楚来龙去脉,没有必要再去制作三维动画,否则,将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计算机多媒体的神奇上,而忽视教学内容本身。
二、表现形式要简洁明了,呈现信息的容量要适当
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要简洁明了,不能繁琐,更不能花哨,呈现信息的容量要适当。否则,就会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一方面是对重要信息的选择困难;另一方面会使容量有限的信息加工系统超载。笔者曾在小学见到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教“加减混合运算综合练习”时,设计了一个课件,其中运用大量的动画、彩色图形,并配以动听的背景音乐,使整个课堂变成了一个多媒体展示会,尽管课堂热闹非凡,但学生最后做题时却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并不知道哪里是"月",哪里是"花"。
三、艺术性、教育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在多媒体课件编辑合成过程中,要通过艺术性、教育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比如中学生物《血液的循环》的教学,血液循环的途径是其重点,学生理解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是难点,为此,一位教师采用3DMAX设计了一个三维动画效果的课件,真实地反映其变化过程:血液从左心室出发,通过血管再流回心脏,整个血液循环的过程十分清楚,血液成分的变化也一目了然。这样,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模拟,使学生通过“引其观、诱其思、导其问”,到“探其源、穷其理”,最后帮助学生“排其难、解其疑”。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与实现
摘要: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必须具备交互性的特点,以实现学生与计算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功能,文章探讨了课件人机交互、教学交互的几种交互方式的设计思路和制作方法,并阐述了基于WEB的B/S模式体系结构的课件设计技术。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成为网络教育的关键。
教与学应该是互动的,所以网络课件要体现出交互性的特点,以实现人机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网络课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交互式方法进行设计,实现课件强大的交互功能。
一、课件的交互设计
1.人机交互方式
键盘
鼠标
菜单、按钮、目标区等
媒体
函数变量控制
交互
循环
人机交互方式主要体现在课件基于内容的交互。基于内容的交互设计可采用目前流行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实现。比如:Authorware,Flash,Dreamweaver,Powerpoint等,基本上不必手工编写程序代码。
用Authorware编制课件,进行交互设计,可以选择11种交互响应类型:按钮交互响应、热区交互响应、热对象交互响应、目标区交互响应、下拉菜单交互响应、文本输入交互响应、按键交互响应、条件交互响应、尝试次数限制交互响应、时间限制交互响应、事件交互响应。后4种交互响应类型是使用系统(内部)函数(变量)、用户自定义(外部)函数(变量),由数字驱动,满足条件触发交互响应。交互响应的触发机制如图1所示。在编制课件时,可以尝试组合运用上述11种交互响应类型设计出丰富的人机交互效果,配合Authorware强大的跟踪能力和语言编程能力,自动记录用户的交互与响应。交互图标、框架图标和导航图标是Authorware交互设计的“三架马车”,配合分支图标,实现程序的三大结构控制: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分支结构。使用框架和导航图标可以设定翻页结构,解决个别化学习中的迷航问题。
Flash提供强大的ActionScript指令,用来制作交互式动画、网页链接等,而且还可以调用JavaScript程序。如课件中习题库的交互设计,借助Flash中的ActionScript指令的强大功能来实现。举例说明:
对于习题库中的判断题,先新建两个场景“ok”和“fail”,在两个场景中分别制作较短的动画来表示答对(笑脸)和答错(哭脸)。在两个场景的最后一帧加上动作指令:
gotoAndPlay(“Scene1”,1);
即可。
对于选择题,我们可以在四个备选答案的下面加上隐藏按钮(即仅有响应区域的按钮),在正确的答案按钮加上指令:
on(release){
gotoAndPlay(“答案场景”,1);
}
即可。
填空题稍微麻烦一点,要在添加答案的地方加一个InputText(文字输入框),设定其变量名,如:x。在提交按钮上加入ActionScript指令:
on(release){
if(x==(正确答案){
gotoAndPlay(“ok”,1);
}else{
gotoAndPlay(“fail”,1);
}
}
即可。
Dreamweaver中的行为Behaviors,在网页中使用可以产生互动的效果,增强网页的交互性。如Dreamweaver中有一个行为叫Draglayer(拖放层),用它可以设计出拼图游戏等,将标准答案拖到正确的位置上,与javascript调用结合一起实现一定的功能,如弹出一个窗口,判断对与错。用Dreamweaver的扩展程序CourseBulider,创建交互式课件,如选择题、填空题、拖放题、计时器等。
2.教学交互方式
(1)网上教室功能的设计
作为网上的教学系统,教师的子系统必须能够随时地获取来自学生子系统的信息反馈,实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具体设计思想及技术实现如下:
在初始化阶段需要登记用户身份(是教师还是学生),若是教师则启动教师子系统并在后台运行,添加一个“答疑”的按钮。当有学生提问时,给出提示,并将此程序转到前台,最后给出应答;若是学生则会在登记后出现一个“提问”按钮,每当有问题时按下此按钮,便可以提问,并在出现的文本框中输入要提问的问题即可。
此功能是通过调用外部程序实现的,而外部程序是利用VisualBasic6.0开发的,在VisualBasic6.0的IDE设计环境中,在窗体上加入Winsock控件即可实现通讯功能。在运行时,要求用户输入服务器的主机名,单击“连接”按钮后,子系统将与主机建立连接,双方可以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通过TCP/IP进行交流。在主机端,随时检测连接的状态(监听、连接、中断等),当双方的任何一方中断,连接双方均可以看到“连接已经中断,请重新连接”的提示,这样双方可以随时知道连接是否有效、是否可以交流。在运行过程中,只有当教师按下“答疑”按钮时,学生才能请求与教师主机建立连接,因为学生不能在教师的讲课过程中随意与教师主机建立交流方式,不能随意打断教师的教学进度。
网上教室的设计是一种实时交互方式,还有在线讨论,通常设计成在线聊天室的形式,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讨论该课程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也是一种实时交互方式。
(2)答疑和导学功能的设计
答疑和导学功能的设计是在非实时交互方式下,交互双方不受在线时间的限制,信息的发送和回复可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双方的交流具有更大的自由度。通常有两种方式:
a.使用E-mail“一对一”式的非实时交互,网络课件为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建立一个电子信箱,如果学生有疑难问题,可以随时点击“答疑信箱”或“教师信箱”等功能按钮,立即启动outlook邮件系统,并切换到E-mail撰写界面,学生完成后发送邮件,教师收到后分别作出回信解答。使用E-mail方式同样可以实现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通信。
b.应用Web技术建立一个电子公告板,通过它进行“一对多”的非实时交互。这种方式没有时间限制,教师可以随时将具有一定共性的问题或问题解答公布在公告板上,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让学生关注。学生也可以向公告板上贴出自己需要解答的问题,向老师或其他人征求解答。在电子公告板的发言撰写界面上,发言者一定要填写发言人姓名、发言主题、发言内容,并可按照发言时间、姓名和发言主题查看发言内容。
二、Web下的课件设计技术
Web下的课件的设计技术可以采用Windows2000Server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IIS5.0WEB服务器,Dreamweaver4.0进行网络课件的静态页面的制作,DHTML、javascript、Vbscript进行动态网页的制作,MicrosoftAccess2000建立数据库,ASP(ActiveSeverPages活动服务器脚本)技术实现WEB站点与数据库的动态连接。
网络课件是建立在基于WEB的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体系结构的基础上,B/S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数据库信息系统的设计模式,这种基于WEB的模式是通过ASP技术,利用ADO对象来访问数据库的,它把传统的C/S模式的服务器进行了进一步地分化,分解成一个数据库服务器和一个WEB服务器。基于B/S结构的系统不需安装专用的前端应用程序,各种平台上的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便可访问并处理相应信息,操作更加简单,但存在安全问题与数据通讯的瓶颈问题。
三、小结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必须要设计出很好的交互性,具有很好的交互功能。在课件设计技术上可以采取基于WEB的B/S模式体系结构,通过这样一种新型的数据库的信息系统模式,可以设计出交互性能良好、方便实用的网络课件来。
参考文献:
1罗辉.网络课程的交互.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2刘繁华.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国电化教育,2002,11.
TheDesignofInteractionandFulfillingofMultimediaCoursewareonNet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美术与工艺美术教育,但是如果一直沿用美术教育的模式教学,一味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技艺水平,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设计师。艺术设计类学科的教学活动,追求的根本在于人文精神,即本应该在学生情感上进行感性的诱发,通过这种情感上的理性诱发,促使学生去体验、去感悟,进而进行自主性创造。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学生掌握技艺的同时,更要倾向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应该切实改革色彩方面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学生对色彩构成更深层次的系统性的把握,引导他们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重视色彩的色相、明度等方面的合理运用。艺术来源于创造,创造性思维是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设计者,很难想象如果他缺乏创新性的思维如何去创作出脍炙人口、独具匠心的作品。基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困境,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朝着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向而努力。因此,当前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注重学生对自身感性思维与理性认识的把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设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通过逐步加深他们对艺术设计对象的认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设计进行再创造。
二、多媒体教学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1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专业,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多种多样,然而,一直以来,该专业的学生知识基础和经验过于贫乏,因此需要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直观化展现丰富多彩的设计内容,增加学生的感知能力。首先,当前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快速发展,新的设计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学科知识急需大量的进行扩充,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搜集到的大量的设计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给自己的学生,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资料进行相应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消化,既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其次,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打造立体化的教学课堂,能够最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带动学生参与课堂之中,启发他们在积极思维中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形成概念体系和规律性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
2多媒体教学凸显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愈发凸显,可以说,教师的这种主导性作用成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重要力量。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环艺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围绕所需要讲述的知识点制作成相应的教学课件,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质量。而且,由于是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因此会有很大的自由,真正实现“量身订做”,极大满足了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当然,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必须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不断汲取环艺方面的新知识,增强自身的艺术素养能力,并将之转化到教学之中。
3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采取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与技能,提高其实践能力。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在呈现各种设计资料的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他们就自己的理解谈谈感受,相互交流,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再者,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课题作业,让学生利用AutoCAD、Photoshop等绘图软件进行独立创作设计,或者制作成模型,然后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进行统一的展示,并让作品制作的学生就自己的作品进行陈述、交流。还有,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屏幕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对案例情境进行优化,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实际设计项目中去,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不断地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师教学主导性被弱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总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预设将课程相关信息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上课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关于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的框架,上课时教师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受到束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削弱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发挥。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如果按课件设计依次呈现教学内容,本来应有的教师现场的即兴表演、示范、演讲、讨论等就会被一些已经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现成的结论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把教师讲课变成了课件演示,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与学生失去了互动和交流,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杂引发审美疲劳。的确,多媒体技术巨大的信息容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改善了学习环境,但是过多地采用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材料来充实和补充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重点内容无法突显。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从而忽视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节奏,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悟艺术作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相关问题,艺术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仅无法抓住重点,反而会丧失兴趣,引起审美疲劳。
三是,忽视课程内容关注外在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有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选择、图片的运用、音乐的穿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变化,力求课件形式的完美,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意中牺牲一些相当重要的内容,为课件而课件,逐渐模糊了教学目标,远离了教学内容,只能给学生留下课件精美的印象,对于应该了解的艺术作品及其深层含义仍然一无所知。
四是,课后设计缺失。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只注重课前的备课及教学设计,只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理出来,并结合多种信息组合在课程中呈现出来就算结束了,至于课后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如何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平时的考核,教师很少关注,因而也很少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去考虑这些问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艺术的时间毕竟很有限,留下的课后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无论其设计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体运用水平不高,多数教师只是做到将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整合在一起,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处于初级状态,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另外,多媒体技术与教
二、目前,普通高校中多媒体技术与各类课程
有机结合,以它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和丰富性,改善了教学环境,提升了教学效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欣赏课程的有机结合,更为高校非专业艺术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中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聚集起来,通过整合构成一种声画并茂、视听全面、动静变化的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营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学习环境。它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富于趣味以及声情并茂的展示,彻底改变了过去欣赏课中音乐欣赏只靠录音机,美术作品只有少数范图,教师只凭一张嘴介绍分析作品的尴尬局面,使课堂变得更富吸引力。
二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容纳更多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除了各类艺术作品之外,还有大量的涉及艺术学科前沿和新艺术潮流等信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新的艺术世界,拓展了认识艺术、感悟艺术、理解艺术和研究艺术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等感觉器官,强化了艺术学习的效果。
三是,多媒体技术为艺术作品的欣赏提供了多样的呈现方式,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美术作品都可以以更多的形式引入课堂,比如对于绘画作品欣赏,既可以直接用多媒体展示作品进行介绍,也可以用有关于作品的故事等视频播放展开,还可以借助一些有关的音乐材料加以展示等,这些多样化的引入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课程情境,从多个侧面和角度去感受和体会,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感悟,更好把握作品真正的内涵。
四是,多媒体技术所具有操作的快捷性,既使某些教学环节得以精简,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又可以将经典艺术作品反复呈现,为学生接触艺术作品提供充足的机会,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教学效果。尽管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欣赏教学中优化了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空间,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不断地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和不足,主要有:
一是,教师教学主导性被弱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总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预设将课程相关信息组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在上课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关于教学内容和授课过程的框架,上课时教师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的,这很容易使教师受到束缚,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削弱教师教学主导性的发挥。对于艺术欣赏课来说,如果按课件设计依次呈现教学内容,本来应有的教师现场的即兴表演、示范、演讲、讨论等就会被一些已经安排好的音像以及现成的结论展示所取代,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把教师讲课变成了课件演示,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配角,失去了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地位,与学生失去了互动和交流,拉开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使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信息量繁杂引发审美疲劳。的确,多媒体技术巨大的信息容纳功能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学习的空间,改善了学习环境,但是过多地采用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材料来充实和补充教学内容,必定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繁杂,重点内容无法突显。有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展示更多信息,只能加快速度,从而忽视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节奏,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感悟艺术作品,也没有时间去思考艺术相关问题,艺术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不仅无法抓住重点,反而会丧失兴趣,引起审美疲劳。
三是,忽视课程内容关注外在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有些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课件本身的形式上,比如模板的选择、图片的运用、音乐的穿插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与变化,力求课件形式的完美,甚至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无意中牺牲一些相当重要的内容,为课件而课件,逐渐模糊了教学目标,远离了教学内容,只能给学生留下课件精美的印象,对于应该了解的艺术作品及其深层含义仍然一无所知。
四是,课后设计缺失。目前多数多媒体教学只注重课前的备课及教学设计,只要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整理出来,并结合多种信息组合在课程中呈现出来就算结束了,至于课后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如何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进行平时的考核,教师很少关注,因而也很少在进行课件制作时去考虑这些问题,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课堂学习艺术的时间毕竟很有限,留下的课后时间和空间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认识不足。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它真正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更明确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无论其设计多么新颖、功能多么强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不足。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被使用多年,但整体运用水平不高,多数教师只是做到将图片、音像及文字材料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整合在一起,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选择、信息的再次加工、信息的合理利用仍然处于初级状态,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要求。
四、另外,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结合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设计的结合仅限于课堂内容,既缺少对技术运用前的充分准备和认真思考,又缺乏课后多媒体技术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的探索,即在欣赏课教学设计时对如何全面发挥媒体技术的作用还缺乏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无法展示其更多优势。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改善艺术欣赏课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充分关注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体现于整个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备课时教师应将学生实际状况、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技术通盘考虑进行教学设计,要特别注重讲授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同时要对教学中不同知识如何展开以及音像图片等信息的穿插运用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媒体制作时必须进行认真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媒体播放和展示的进度,同时可以改变策略,或者采取现场示范演唱的方式,或者邀请同学演唱的方式,或者以提问研讨的方式等调整教学节奏,为学生营造一个深入体验艺术作品的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要利用多媒体所包含的各类信息引导学生加入到对艺术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中来,比如,在讨论戏曲面具创作的基本规律时,通过媒体展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面具,引导学生对面具及人物特征之间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得出面具创作的基本特征,并结合这一认识让同学们自己设计面具,在整个过程中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开发多媒体艺术实践功能。要改变欣赏课教学中单一地展示音像图片资料、边看边讲解的程式化授课方式,应该在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艺术实践的环节。因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亲自实践,动手画一画才能感受到笔墨的魅力,才能了解色彩的和谐,才能明白构图的独特;拍过照片才能了解光线与色彩变化的微妙关系,等等。也就是说,艺术实践是欣赏课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忽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自拍视频制作、卡通动漫的制作以及微电影的拍摄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媒体进行新的绘画、歌曲等作品的创作。这些实践活动巧妙地把学生的实践体验和鉴赏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对美的体验,激发其想象力,提升其创造力。
三是,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多媒体技术的潜力,使其应用在课内外全面展开。高校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欣赏课多数为选修课,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时数都非常有限,只关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应该让其在课外自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活动的重要时空段,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积极开发多媒体技术,努力创建课外的艺术学习新环境。可以通过建立艺术学习网络平台,将课程介绍,课件以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网络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设置艺术论坛,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某些艺术问题展开讨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借助网络建立学生学习考核评价电子档案,既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又能够帮助教师公正地进行学习考核。另外,可以将更多艺术学科研究最新动向及当前流行的新艺术介绍等信息引入,让艺术欣赏不只停留在经典作品上,还能够跟上时代的变化,让学生打开眼界,真正爱艺术,懂艺术,学会用最美的心创造未来的人生。当然,还可以利用网络传递学生自己的文化艺术活动信息,比如社团文艺活动、专家讲座实况、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等。一句话,就是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让艺术学习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形成更符合学生及学校实际的艺术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字:板书;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
前言:板书与多媒体,是当今课堂并存的两大教学工具。板书的发展,距今已近两百年历史,多媒体则是这近十年来才发展起来陆续进入课堂的新兴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板书似乎变得可有可无。相比板书信息容量小,形式单一,多媒体表现出无尘化,信息量大、显示速度快等优势。那么,板书在语文课堂是否已无用武之地?面对这样的现状,探讨板书与多媒体的教学艺术的利弊以及如何实现两者结合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困惑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多媒体在此则表现了高度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能够出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变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此外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当前教学课堂对多媒体运用的困惑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的日益普及,多媒体的使用似乎陷入了一种困惑:没有使用多媒体的课堂就不是一堂生动活泼的课堂,没有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创新课。于是很多教师了“赶时髦”和“盲目崇拜”而存在着滥用现象,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板书教学的优势和弊端
(一)、板书教学的优势
1、便利、易普及
在教学成本方面,相较多媒体高昂的费用,板书无需特别的条件,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可以开展教学。特别是那些办学经费拮据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制作一个课件就很不容易,更何况有些老教师根本不会制作课件,浪费大量教学时间难免影响教学进度。
2、书写示范,具有说服力。
汉字书写过程中充满了情境性,很传神。这点在语文教学――尤其是生字教学上更是如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好的识字方法是通过观察教师的板书,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既能加快识字速度,又为日后书法打下基础。
3、说写同步,有利师生情感交流。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讲台上,教师边讲边写,搭配个人的肢体语言诠释,生动形象,而不是机械的操作电脑,可以让学生明显感受到教师的存在,有利师生情感交流。
(二)、板书教学的弊端
信息时代,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此时,传统板书教学的弊端日益明显。板书教学重整体把握,轻形式多变,节奏缓慢,训练密度小,使课堂容量小,反馈不及时,并且传统教学手段信息处理能力差。而且粉笔质量的参差不齐,粉尘过大也是遭人诟病的因素。
三、多媒体与板书的配合艺术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各有其长处。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应以传统的板书为主, 以现代多媒体方法为辅。如何才能作到这一点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是最佳工具。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多媒体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
(二)、模拟抽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媒体简便快捷。
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可以轻松解决问题,使知识在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等各方面的互相转换。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三)、提纲挈领,板书随写随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重点一目了然。
结论: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排除其它手段的配合,只有主次之分。因此,目前较合理的教学手段选择是: 粉笔和黑板仍然是我们老师的主要教学工具,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我们不可一味迎合多媒体教学,而要权衡利弊,二者兼用的灵活、机动的新教法,在两者间找到契合点,把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各自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才能达到双赢、师生共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思维导图;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29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教育行业的发展,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由于具有对知识展示直观、形象和可视化的特点,所以,使得它的发展和应用更加适合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小学语文实现的是对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基于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思维导图应用,对促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是一种体现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工具,它的表现形式简单,但是效果非常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作。思维导图采用的是图文并重的表现形式,帮助我们确立一定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大脑的机能,并不断进行延伸发展,形成一定的放射性图形。
思维导图实现了对放射性问题思考的具体化处理。放射性思考是一种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对于生活中进入大脑的任意感觉、记忆以及想法都会在大脑形成一个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无限的延伸和扩展,这些放射性的结构形成,就是一个大脑的数据库。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1.放射性特点。思维导图的结构和目前研究中发现的大脑神经元结构网络分布十分相似。它的处理过程一般是从一个点或者关键词出发,就能进行无限的延伸和拓展,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脉络结构图。
2.思维导图具有直观形象性。思维导图的建立就是要实现将一些复杂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直观化和图像化的处理,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一定的项目引用,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解释和分析,增强大脑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思维导图的多元化。目前,思维导图的发展,灵活地运用和实现了包括图片、色彩、线条以及数字等综合表现形式,可以实现对不同知识和问题的有效形式表现,更好的展现思维的延伸和发展。
4.思维导图知识体系的立体关联性。思维导图对问题的处理强调的是立体化的思考方式,实现的是知识体系的多维度联想以及想象,不断扩展和延伸,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网络结构。
5.思维导图的个性化设计。思维导图的设计充分考虑的是个体化的差异,因此,表现形式活泼,没有相对固定的形式,每个思维个体都会形成不同的思维过程,产生不同的思维导图。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模式的分析
目前,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复习的过程中,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备课,然后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示的过程。它的主要表现是教师、思维导图以及学生三个过程的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在目前的思维导图应用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实现了多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展示,并强化了学生对思维导图内容展示的理解和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承担的是对资源的收集、整合以及思维导图的有效制作,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思维导图的建立也很好地体现了目前新课改对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思维导图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知识内容以抽象性为主,而且小学生的知识经验都相对比较浅显,因此,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出形象性的特点。目前,思维导图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加强了语文教学知识网络结构的清晰表达,同时,充分利用线条、色彩和符号等方式对复杂的知识结构进行可视化的表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结构进行把握,以及重难点问题的认识,因此,能够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的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思维导图是以一定的关键词为基础进行相关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好地实现了这一方面内容的展示,对思维导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很有效地实现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了一个发展的重要方面。思维导图具有无限的发散性特点,在一个关键词的延伸和扩展中,实现了对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深化。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提出,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提高,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体现放射性思维的有效工具,目前,在社会生活的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并且效果相对较好。本文介绍了思维导图的概念以及特点,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模式,同时,详细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条件。因此,可以看出,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