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文学语言分析8篇

时间:2023-12-09 17:27: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学语言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学语言分析

篇1

文学语言所存在的世界就是游离于我们正常社会的多维空间,而生活语言就是编织我们客观现实的三维空间。陌生化虽然会使事物变的更陌生,但是同样也会让感知变的更敏锐。而这种敏锐的感知原本应该是人类最初始的生存技能。本文主要分析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审美特征

我们说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是相对于日常语言来说的。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日常语言是一种“自动化”的语言,因为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根据我们的生活习惯来最大化的采用一种“节约”原则,让生活更加简易化。所以才会有了就中国传统而言从古文言文到现白话文的转变。在世界范围内之所以会出现地方方言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各地的人们在选择一种对于自身生活来说相对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事实上从人类以绝对姿态领先大自然的其他生灵以来,语言存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去识别事物,而我们用语言去命名大自然的千奇百怪,以便于我们在思想层次上去掌控自然万物,进而达到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目的。所以从历史出现以来人们开始进入了一种语言的习惯性中,并且成为一种被动式的状态。而文学语言不同,因为文学语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与艺术相关的,而艺术的存在是为了将事物变成客观可见,而不是可认可知,换句话说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想象中的东西具现化,但是具现化之后是否能够被理解并不是艺术所关注的。所以我们看,其实就像镜子内外的你与“你”是一样的,艺术的语言就是镜中的你,可以看,可以欣赏,但是你不会有最真实的触感,而镜外的你就像是生活常态下的语言,可以触摸,可以认知,但是并不一定拥有足够的内在空间。换句话说生活语言是拥有这个整个世界的外在环境,而文学语言是拥有内在的无限空间。所以我们会对文学语言有种陌生化的感觉,特别是在我们没有相关专业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很难去理解艺术语言的“客观”内容。

一、文学语言陌生化之变形

我们讲文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文学语言经过了变形。从空间理论来讲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将三维的生活化语言变形成为多维化的文学语言,并以此来表现原本无法具现化的情感与感知。而在这一点上,诗是最为典型的一种艺术形式。文学本身是存在假设和杜撰的,你不能说这是一场骗局,因为它是真实的存在客观的现实生活中的,只不过它经过了变形之后成为了不像现实的现实。也就是从一个世界的现实变成另一个世界的现实。而文学语言的变形一般是体现在情节、结构、剧情节奏等等方面的,而且文学家善用各种比喻、夸张修辞来修饰他的辞藻,使之变的不像是生活语言。但是其实扒掉这些修饰的外衣,你会发现其实它们还是生活语言,因为即便是文学家同样是以个体在人类社会的群体中生活的,那么他潜意识中所最初产生的语言词汇就是生活语言,这是任何文学家都不能避免的客观事实。只不过他们会通过一些小手段,掩饰他们生活语言的痕迹。以诗来看,其实我们挑一首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其实我们看,何为白毛?何为绿水?红掌、青波这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常用到的词汇,如果用白话来讲的话白鹅的毛在水上飘着,红色的脚掌弄出水纹。但是我们会发现,美感瞬失,你想到的只可能是你家后院的那只脏兮兮的大白鹅。同样是一只鹅,一个活在多维空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个活在三维空间,只能用来下蛋或者吃肉。其实这就是文学语言陌生化所带来的美感。一个有温度,一个有美感,这就是生活语言的自动化与文学语言陌生化之间最大的区别。同时也是为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变形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情趣。

二、文学语言陌生化之结构

结构陌生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文学语言陌生化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因为就生活语言来讲,主、谓、宾这是日常生活语言的最基本构造,同时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形成三维空间的三个维度。而文学语言偏偏打破了这样相对来说比较平衡的维度空间,它让主、谓、宾扭曲、变动,甚至于添加其他的形容词来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变化,然后让生活语言面目全非。简单点来说,“你吃饭了吗?”非常通俗的生活用语,通常来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问候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一个问候。但是对于文学语言来说这种你吃饭了吗的事情仅仅是需要加工的原材料而已。“吃了吗?你。”文学语言最擅长的就是打破传统日常语言的结构,而“吃了吗”三个字与“吃饭了吗”这几个字的结构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就不甚相同。前者的范围更广,而且给人留有的余地更多,你可以吃任何东西只要你吃了。而后者一般情况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特指早、午、晚餐的,当然还可以加一个宵夜。因为这些事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所以我们看文学语言让我们既已习惯的东西变得陌生,变得更加广泛而内容深刻。而且从“你”的前后顺序来看,同样在文学语言中做出了强调,这就是结构的变动所带来的最简单的变化,同时也是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所留给人们的最佳的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费育曼. 简析网络语言的审美追求[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2]王瑞彪. 陌生化的艺术魅力及实现陌生化的方法[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04).

篇2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文学语言 语言特色

引言

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大作家雨果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自被出版之后,获得巨大反响。在小说中,他们身上的故事非常悲惨,主要是因受到封建王朝的强大势力迫害而使悲剧产生[1]。通过这部小说,可以反映出封建恶势力在人们身上所残留的祸害,并赞扬了人们善良与淳朴的品质,因此,对小说中文学语言加以分析,对于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说概述

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主要讲述的是两个不同的圈子内所出现的一些故事,一个是环境故事(以巴黎的圣母院作为中心),而另一个以人物故事(以爱斯梅拉达作为中心)。在环境的故事中,上演了许多悲欢离合的人物故事,让这两个故事能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小说中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纵情地在广场上歌舞,其美妙的舞姿深深地吸引了院中副主教的眼球,使他产生之心,并让手下去劫持女主人公。在劫持的过程中,法比(国王卫队长)在巡逻中刚好解救了女主人公,英俊的法比便吸引了这位少女,使其对法比一见钟情。副主教劫持女主人公的那一天,甘果瓦(诗人)正在演出,而这次演出却被少女美妙的舞姿所破坏,这让甘果瓦非常不悦。在晚上觉得无聊之时便偷偷地跟踪了女主人公,却意外地进入乞丐王国,被国王抓住,在他即将被绞死的时候,得到了女主人公相助而挽救了性命,最后甘果瓦和女主人公被迫变成了名义上的夫妻。副主教下手因为劫持女主人公而被捕入狱,但女主人公却不计较这件事,还给他水喝,这个行为感动了卡西莫多。副主教在发现女主人公与法比约会之后,便陷害法比,并刺死法比,然后诬陷于女主人公,让女主人公被捕,并被判了死刑。在对女主人公进行绞刑之时,卡西莫多救下这位无辜的少女,并将其藏在了圣母院。法庭无视圣母院的避难权,坚持对女主人公进行抓捕。在院中的流浪汉们虽积极救助女主人公,但却被国王军队打压。在这个比较混乱的时候,副主教劫持走了女主人公。在副主教的下,这位少女宁死不从,从而彻底激怒了这位副主教,最终暴露了女主人公的踪迹,把她逼上了绞刑台。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看到爱斯梅拉达被绞死,发出邪恶的狂笑,卡西莫多面对这样的情况,悲愤地在绞刑台上将副教主推下去,而他则选择了和心爱的人一起永久消散。

《巴黎圣母院》这一小说中,作者通过写主人公在圣母院中避难,真实地描写出了当代巴黎人民的生活环境。当代的法国巴黎,神权比王权更具有威严,整个国家的治安以及法律就是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爱斯梅拉达,为了充分体现故事主题,并将这一主题完美地展现给读者。她在小说中的出现都会有小羊的伴随。在基督教中,羊象征一种救赎,是真、善、美的化身。在这一小说中的主题表现,作为人物中心的爱斯梅拉达,吸引了法比与甘果瓦以及卡西莫多等人的注意。在小说的另一方面,这些人物能够进一步衬托出女主人公的真善美[2]。例如,虽然女主人公吸引了法比,但法比却不愿意为了她与贵族小姐解除婚约,虽然甘果瓦爱慕女主人公,却不情愿亵渎她,而卡西莫多愿意为女主人公牺牲自己的生命。

二、具备东方的团圆和谐美

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大刀阔斧中与命运进行斗争,最终主人公在悲壮中死去的剧情便是他们认为的悲剧。西方人认为,人在生命即将结束的那一刻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时候。《论莎士比亚戏剧》一书中,巴拉德雷认为,悲剧是作品中能够真正表现出主人公伟大的地方。这种悲剧的精神便是西方人所向往的,这种精神就是以悲惨的死亡方式作为故事的结局。在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美狄亚疯一般的复仇,哈姆雷特因能在复仇的过程中遭剑刺中而死,安娜因不堪一击而卧轨,这些悲惨的结局都可以让读者深深地陷入沉思,这是一种悲壮美。在作为东方之首的中国,文化的追求只是传统的中庸,就是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悲剧也要充分表现中和之美,是读者对其追求的某种心理[3]。

在东方各种悲剧的文学作品当中,其审美艺术主要是体现出和谐美与团圆美,故事的结局总以完美的结局而呈现,如著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虽然他们都是为爱而死,但化蝶的情节让读者认为他们虽已死去但犹如还活着。梁祝在生时虽然不能在一起,但在死后却能够在同一个穴,最后化成彩蝶双宿双飞。这一种悲剧的创作能够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东方人思想,这是一种双重审美的追求(对自然与人格的审美追求)。对于小说《巴黎圣母院》 ,雨果对化尘的这一细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赋予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之间爱情的美好愿望,是已经升华了的灵魂。这种创作方式,不但能够把西方悲剧精神表现出来,对于中国中庸式的审美特点也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来。不管是雨果的化尘还是中国的化蝶,都是共同主题的体现,即都是爱情。爱斯梅拉达有着完美的形象,对纯真爱情的追求。雨果所描写的爱斯梅拉达不但外表美,心灵也很美。喜欢撅嘴是她的惟一不足。她比较天真,并不了解世事险恶,心地善良。并不了解男女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从来没有想过这方面的东西。但这就是她的性格,喜爱跳舞,无拘无束、热闹的生活方式是她所追求的。她像天空自由飞翔的白鸽,随着自己的翅膀在这种生活里旋转着。她的性格以及所向往的与她的流浪生活是有一定影响的。在衬托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善良时,作者通过副主教的眼睛和救下副教主手下的时候来进行,这位美丽的姑娘是这么的举世无双、为人所动。她漂亮的脸蛋犹如一个会发光的物体,将连太阳都不及她的光芒[4]。作者除了描写这位姑娘举世无双的美丽外,对于她美丽的心灵也进行了刻画。当看见诗人误入乞丐王国被擒即将被处刑之时,这位善良美丽的姑娘见义勇为,为了救下诗人而摔罐,与诗人成为名义上的夫妻。对于正在受刑罚、也曾劫持了她的副主教手下,爱斯梅拉达竟主动给他水喝,不计较前事。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爱情可以在不衰的生命里、可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是永恒的主题,可以震撼人们的心灵。对于纯真的爱情,雨果更多的是赞美。在小说中,爱斯梅拉达对于外表极丑的男人她也愿意挺身而出,这一情节能够令观看者感动。另外,将这个场景设计在刑柱上,柔弱女子的行为更是感动无数观看者。卡西莫多虽有丑陋的外表,但他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灵,雨果所塑造的爱斯梅拉达的完美形象是一位集美丽善良于一身的姑娘。

三、人物形象的美丑对照

在小说中,我们可看到男主人公的心灵与外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通过这个对比可以更为真切地体会人物独特的性格,女主人公非常美丽、朝气蓬勃、身姿婀娜、善良可爱,是坠落在自然中的精灵,不仅外表娇美,还具备心灵美,主要体现在卡西莫多在监狱中受到鞭笞时感到口渴,女主人公抛开之前的挟持给他水喝,面对着他人的戏谑,也毫无顾忌,还有在乞丐王国时,她为救诗人而愿意与他结成名义上的夫妻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女主人公的善良与美丽。在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副主教虽然表面上英俊潇洒,但却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小人,对女主人公的占有欲极其强烈,当无法满足其欲望时,便陷害女主人公。卡西莫多的长相虽然奇丑无比,驼背跛脚,聋哑兼备,但是他的心地善良美好,在外表上虽然和女主人公形成鲜明对比,但他为女主人公做的一切并不要求回报,虽然他爱慕着女主人公,但是却从不敢亵渎女主人公的美,甚至还为她去追求心上人法比,而法比外表英俊却玩世不恭,因救过女主人公而受到女主人公的爱慕,但是面对深受苦难的女主人公时他却毅然弃她而去,可知其心灵非常丑陋。

在小说中,所展现出法比与副主教的邪恶丑陋和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的纯洁美丽形成了强烈对比,正因这两者之间心灵与外貌上的对比与映衬,让读者能更深的体会到美丑区别,从而升华了作品主题。通过对整部作品进行通读之后,可看出作者所刻画的卡西莫多以另类的理想人物而存在,是纯洁善良的化身,完美地将美丑观念展现出来,虽然各种丑陋都汇集在他身上,但他的心灵却非常的纯洁无暇,即便是被人嘲笑与讽刺,也无法磨灭其心灵的善良与正义感所映衬出来的美丽,从语言刻画中将卡西莫多的心灵美完美地展现,同时和法比、副主教相比之下,更是衬托出其心灵的高尚与纯洁[5]。

结语

综上,从这一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故事通过曲折的情节向读者展现出主题内容,刻画的人物生动形象,在美丑对比中体现出文学语言的美丽,并在作品中通过侧面语言体现出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人性美与心灵美的完美展现。语

参考文献

[1]董正磊.论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东方审美色彩[J].小说文学,2014,14(10):514-516.

[2]余志科.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的内心世界[J].小说文学,2013,08(21):303-305.

[3]汪莎.《巴黎圣母院》的美学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52(02):754-756.

篇3

【关键词】语言;文学作品;中考

笔者细读浙江省2014年至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卷,发现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语言赏析题的一些特点:设题于文本的核心处、矛盾处、细处;重在考查学生品读语言的能力。其命题理念新、方法灵活,值得一线语文教师研究参考。笔者以浙江省近年的中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语言题为例,结合肖培东老师的课例,谈谈中考现代文学作品语言题的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选择有品味价值的句子进行赏读

2016年“浙江省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指出:“品味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命题和教学中,学生品味有价值的语言,才能提高语言敏感度。以衢州卷为例,选用的语句不仅能体现小说人物丰富的情感、刻画出人物形象,而且表达上各具特点。2014年第6题:品读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爬树的男孩》)[甲]但安德烈只是笑笑,即使两块火红的烙铁夹在他的双颊,也没吐出一个字来。[乙]安德烈点点头,良久,才吐出三个字:跟我来。(甲、乙两句中加点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也没吐出”“才吐出”是安德烈在不同环境中相对立的言行表现,发生在人物身上相对立的表现必有它存在的原因和价值,借此触摸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就把握住人物形象。2015年第6题: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写出[甲]在表达上的好处。(《特雷西的单车》)[甲]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特雷西是我的儿子。[乙]母亲说,我儿子的单车。“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特雷西是我的儿子。”这句话是母亲用来回复外乡人的疑问“谁的单车?”语用的基本规则就是简明,然而多余的话语正是小说人物情感的外在表现,推究这一点,母亲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语言咀嚼,破解了里边的玄妙。这样的语言训练,已经进入到较高的层面了。”再看杭州卷,选用的语句用词各有特色,能帮助考生理解作者情感或者把握人物特点。2015年第10题:阅读下列句子,简析加点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继父》)①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②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用词的精妙体现在句中加点的叠音词、短语上,“柔柔软软”传达出父亲对“我”的情感,“抹眼泪”表达出母亲对父亲的情感。命题人选用这些耐人寻味的句子,考查学生理解作品是如何运用语言的,以及这样运用语言的效果是什么。“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体验、理解与对语言的品味是密不可分的。”课堂上,教者引导学生选出表现文本核心情感或思想的语言进行赏析,不仅引领学生往文本纵深处走,而且“学生对语言的体会过程也是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肖培东老师教学《春酒》一课,他领着学生寻觅“支撑你这种情绪的文字在哪里?”紧扣文本情感品读语言,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文字滋养。学生找出“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感受出“‘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用蜜蜂做比喻,表现出作者非常喜爱喝春酒,也表现出作者喝春酒时的可爱”。肖老师循着学生体会出的作者喜爱春酒的情感,步步追问。学生读出包含深情文字或平淡词语背后的味道——儿时的欢愉,邻里乡亲的质朴浓情,母亲的慈爱宽厚。品读这些语言,学生走进了深情、真情的琦君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在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有价值的语言,应该是既能体现作者独特体验,又能代表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借助这些语言,深入语境,在羚羊挂角、似无痕处觅得言语特殊的光色,来培养孩子们对语言灵敏的嗅觉。

二、品味语言关注言语形式的整体性

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近年的文学作品赏析题从词语锤炼、修辞运用这些常见、常用的言语形式开始逐渐转向句式选用、语调安排、标点揣摩、语体辨析等更彰显文学作品特质的言语形式。由此可见,各市命题者对于语言赏析题命制视野越来越开阔,命制角度趋于整体性。2016年衢州卷第7题:结合语境,品读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节选自《简•爱》第十三章)(1)“让爱小姐坐下吧。”他说。(将加点处改为“爱小姐,坐下吧”是否合适?简述理由。)(2)“先生,你小箱子里不是有件礼物要送给爱小姐吗?”(阿黛勒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此题已经从当下“加点词语的品析或修辞、描写的赏析”拟题的窠臼中跳出,彰显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效果的多样性。第(1)题抓住语序变化后的差异,要求学生体会说话人的态度、思想、情感。第(2)题抓住人物特定的语言,要求学生把握语言对于表达人物情感,推动情节的作用。2016年宁波卷第7题:本文的开头有两种不同的译文,你觉得哪种译文更能体现童话语言的特点?请说明理由。(《满足的人的衬衫》)A.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B.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很疼爱他,视若珍宝。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天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文体或作家不同,言语形式自然不同。出题者依托童话文体,考查学生理解童话语言形式的能力。这和2015年台州卷第6题考查学生“了解并体会海明威语言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道指向言语形式整体探究的语言赏析题,启发我们,欣赏语言不应零敲碎打,而是注重整体。“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走上几个来回’就强调了语言品味的整体性,不能是零零散散的,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课例,从关键词,句式和标点引领学生品读语言,关注鲁迅小说语言整体特点,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形式中走进文本的内核,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品读孔乙己被打得最悲惨的叙说文段,老师抛出问题:你看鲁迅在写这段对话时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此段用了一连串的问答,语气急切,表示掌柜等人对孔乙己毫不关心,关心的是孔乙己被打的故事。接着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急促对话中人们对孔乙己冷漠之情。老师又借助朗读细品掌柜说的话“哦!”和喝酒人最后说的一句话“许是死了。”叹号和句号所起的作用。“要使语文教学回到语言,首先是语文教师自己要重视语言,要能看到课文里的语言现象。”我们分析总结出文本的语言特点并以此拟题或在课堂上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怎样写的”,从而把握作品“写了什么”以及“好在哪里”,并获得文字的涵养和文体感悟,建构起语言知识体系。文学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名片,教师引导学生对这样的名片细致品析,学生不仅能感受语言的无尽张力、文学的非凡魅力,而且通过文本的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和学用提升语言的敏感力和包容力。这样看来,浙江省近三年中考现代文学作品语言题为教师强化对现代文作品的认识,梳理文本中有用的语言知识,适时教给学生,做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编.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75.

[2]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3]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王君.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9B,2016.

篇4

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文学。综合中外论者对文学一词的阐释,我们知道文学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抒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审美价值,其语篇功能主要是用艺术的语言叙事、画物、言情,达到感染人、娱悦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学的这些特性也是它有别于其它文体的地方。要说清楚文学是什么虽然不易,但人们却能很容易地告诉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是文学。如此说来,文学语言就该是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文体也就该是这些文体的总和。尽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中又能分出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主要集中在英语各体类之间的文学共性的东西,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派生的、模仿性的、第二位的文学形式,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极少受到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应有的重视。评论文学翻译的标准大多是先验性的,重原文文本轻译文文本。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先验性的“等值”标准提出质疑;描述性的、动态的翻译研究应运而生。人们不再用“等值”、“正误”、“好坏”、“对错”等标准来评判翻译文本,而是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谬误、摸棱两可、多元指涉,以及‘异质’的混乱”视作“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特定文学抉择的宝贵资源”。

研究文学翻译的变异现象,首先要给文学翻译的常规与变异下一个定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与社会学中行为规范的功能类似。文学翻译的常规是用来辨别合适的或不合适的翻译行为的准则和标准.它由具体的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方法等理论组成.与社会学中的越轨行为一样,文学翻译的变异是指违背了文学翻译常规的翻译行为或活动和不恰当的使用翻译技巧等行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变异现象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由此更是增加了文学翻译的难度。

二、文学翻译中的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文体学和文学紧密相关,一直被用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同时它也是翻译工作者的必修课,翻译工作者具有文体学知识将有助于发现原文的特色,从而忠实地翻译原文。

文体学理论认为,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任何符号,一个词,一个句法,一种修辞手段或是某个叙事角度,都是作者独具匠心的选择,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或是突出主题,或是增强美学效果。因此,译者一定要对每个对象的功能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忠实地翻译出原文的韵味,使译作读者获得与原作读者相近的感受。

下面我们来看不同体类中的不同变异现象及其文体效果。

(一)小说的翻译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变异

在一部小说中,尤其是在人物众多的小说中,作家为了生动地再现形形的人物的个性,常常模仿他们各自的语言,使他们说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的话来,这是作家借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马克•吐温的TheAdventuresofHuckleberryFinn,小说的叙述部分即采用了经过锤炼的美国当代口语,书中的人物对话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语言的照录,请看哈克与黑奴吉姆的对话:

"Hello,Jim,haveIbeenasleep?Whydidn''''tyoustirmeup?""Goodnessgracious,isdatyou,Huck?Enyouain''''dead-youain''''drownded-you''''sbackagin?It''''stoogoodfortrue,honey,itistoogoodfortrue.Lemmelookatyou,chile,lemmefeelo''''you…"

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语言充斥着讹读、省音、不合语法、用词不妥,这些极不规范的语言不仅仅只是传递了一种信息,透过它们读者可以推测到有关这一人物更多的情况。

(2)叙述时空的混乱化变异

这一特点主要存在于一些现代派小说中。传统小说的叙述总是时空脉络清晰,要么依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描述,要么采用倒叙,即使多有场景变化,但时间和空间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在一些现代派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对心理现实刻画的追求,也由于作家的创作观念及手法的缘故,如意识流手法的采用,常常使得时空变化模糊不清,作品中的人物思维、语言混乱无序,过去的、眼前的,想象中的人和事,纷乱一团,语言缺少了形式上的逻辑关连,变得毫无条理,不完整的句子很多,给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此时我们要引入一个文体学中的概念---前景化(foregrounding)。它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将需要表达的事物或现象突出地表现出来。通常它通过对标准常规的系统违反来达到,是引人注目的、新颖的。意识流小说往往描写人物混乱流动的意识,因此在语篇上常常表现为词汇组合、句法结构、语篇结构、叙述模式等多层面上偏离常规的前景化特征。。

(二)诗歌的翻译

一般说来,语言形式服务于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就诗歌而言,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散文类作品中的语言形式。诗之所以成为诗,怎样说与说了什么同样重要,所以译文中追求形似是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现代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Styleisdeviationofthenorm)反过来讲,语言常规的变异就是语体风格的意义。变异是超常规,超常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吸引人,超常才能体现语体风格。变异是手段,通过变异造成“突出”(foregrounding)。“突出”意为“不落俗套”、富有新义,新义构成语体风格之意。“突出”通过语言变异来实现。如果把变异的语言现象看作“突出”,语言常规就是构成“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ing)。有“背景”有“突出”才能勾勒出作品的整体美貌。将此观点应用到诗歌的翻译当中将会使译者和读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如美国现代诗人mings曾写了这样的诗句“youpaysyourmoneyandyoudoesn’ttakeyourchoice”(1950)。他勇敢地冲破了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在一般现在时第二人称后的谓语动词和助动词词尾加了-s和-es,给语体风格以新义。

(三)舞台剧及影视剧本的翻译

剧本与小说、散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通篇都是用对话写成的。它们之间的另一个差别是小说和散文通常是供人默读(当然也可以朗读),而剧本却是最终要诉诸声形的(当然也可以拿来默读),由此它构成了与其他文体绝然不同的变异。剧本中的对话(对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经过作家精炼后的诗句,如莎士比亚的诗剧中,人物语言多是诗的语言,正式程度较高,辞格也较多。第二种是经过作家加工后的较为正规的、完整的语言,它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再一种就是未经加工的生活语言照录,多停顿,多不完整句,多不合语法规范句,多重复。当然,上述三种只是大致分类,在每一种类型中,语言的正式程度或用语特点又会因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话语单调乏味,有的人则出语机智幽默,有的人言语矫柔造作,有的人则语言朴实自然……总之,有多少种人就会有多少种语言。

翻译舞台剧剧本和影视脚本,要充分考虑其上述特点,译好人物语言,充分体现原剧整体语言特色和具体的每个人的语言特色,使语言连同人物一起"活"起来,"动"起来。就舞台剧剧本的翻译而言,其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为该剧在另一个国度用另一种语言演出服务,二是译出来供人阅读。但不管是出于哪一种目的,译者都应考虑原文作为剧本的特点。如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剧本时,常常要让自己扮作剧中人物,拿译出的句子读一下,看一看是否上口。影视翻译与普通小说翻译的不同之一在于它受制于口形及时间。屏幕上演员说话时间如只有五秒钟,那译文的字数也就不能太多,不能是演员已经闭嘴,而配音却仍在说话,这对于译者是一个考验。同时,译文还必须照顾到演员说话过程中的停顿。如Memoriesarewonderful…andthegoodones…sticktoyoulikeglue.(回忆是美好的…好的回忆……将伴你终身。)如要将sticktoyoulikeglue译为"将象胶一样始终粘着你",那就太长了。配音要想逼真,还要考虑选词的口形与屏幕口形的一致。一般来说,嘴巴张得较大,译时应选择开口呼的汉字,反之则选用闭口呼的汉字。此外,译者必须关注屏幕人物的动作神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用性格化的语言反映人物的喜怒哀乐、粗俗高雅。

(四)散文的翻译

翻译散文,首先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因为内容与风格是统一的。譬如英国早期的散文多为说明性文字、教育用文字和劝谕性文字,用古英语写成,以简洁朴实见长,且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另外要认真体会散文的时代风格与作家风格,如培根的散文多用排比并列句式,形式工整,而这同时也是英国十七世纪散文的一大修辞特点。十八世纪的散文,初中期口语化盛行,代表作家是艾迪生(JosephAddison)和斯梯尔(RichardSteele),但到了末期却又转向典雅华丽。到了十九世纪,虽然一部分作家仍坚持散文朴实无华的特点,但在整个文学艺术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浪漫派散文似乎一直占据上风,作家常直抒胸臆,表现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这类散文句式灵活、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其生动的比喻、强烈的节奏感、飞扬的文采形成了散文的时代特色。但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散文的主流又回到了以正规口语为基础的朴实自然语言。翻译英语散文时,对上述语言风格的变异不能不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中的确存在着许多语言变异现象,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文体及其他效果。由于产生这些变异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其表现特征也会很难把握,这就要求译者和读者能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思考和分析这些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促使文学翻译工作更顺利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SusanBassnettand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M](London:Cassell,1990).

[2]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3]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观念;创新思维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学生的广泛青睐。在当前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对汉语文文学专业的发展前途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性及文学才能为主,但在从当前汉语文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多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编辑、文秘及行政等项工作,这些工作对于写作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这也需要汉语文文学专业需要对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改进,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全面、综合型的专业人才,使其能够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更好的适应。

一、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在这种理念影响下,该专业的学生思维具有较强的定势性,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普遍满足于教材自身现成的名篇赏析,学生知识内面狭窄,学习被动,教学质量普遍不高。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结构和知识体系体系也与社会的发展存在脱节的情况,没有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存在知识老化、陈旧等问题,从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二)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由于课程考核机制不完善,存在着一些缺陷和漏洞,从而导致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自身研究深度不够,但却能够顺利通过考核成并毕业。特别是很大一部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在每个学年的期末考试时中,往往更重视对汉语言文学相关概念和文学常识的考核,对不重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不重视,这也导致学生往往更为关注最后的考核结果,而自己文学素质却得不到提高。

(三)学生认同感不高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很多时候采取的还是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一些知识点只能被动的接受,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厌学逃课的情况。由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缺乏认同感,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快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调整汉语言课程结构

汉语文文学专业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紧跟时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好文学审美能力、文学写作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因此,需要加快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的转变,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时,不断丰富对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充分的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优势突出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直趋于主导地位,整个课堂上就只能听着老师在讲台前面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授课老师沉浸在那一段古代、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可是但却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所以想要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需要改进对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讲解,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一让学生分析一让学生自主讨论一让学生回答这一教学课堂模式,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还能会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染能力。

(三)对调整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现在汉语言的传播速度很广,学习汉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想要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应用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调整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要运用新的历史知识、价值观进行文学解读。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涉及到的文学、写作以及语言等相关课程在相互联系中更有主要的侧重点。对于当代人员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地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这样可以保证新时期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四)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我们都明白事物的实用价值是决定它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的概念都较为模糊,主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观念不强、专业混乱。所以为了保证汉语言专业在社会上的立足点,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去转变,通过对学生的能力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兴趣方面的教育培养,使汉语言专业人才更符合能力型人才的要求。

(五)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创新,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习惯思考、喜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励学生发现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言论,在专业课上真正拥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

(六)充分利用网络在线资源

当前我国处于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成为我们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互联肉网不仅拥有海量的资源,而且承载着最新的资讯和动态。通过互联网能够查询到汉语言专业的全新信息。因此,在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中,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使其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工某些人具,从而改变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在互联网模式下进行阅读,这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能够通过阅读获得成熟的技巧和博大的精神文化,并进而一步形成一种最科学的思维方式,采用积极的方式来对感悟生活,品味艺术的审美情趣,从而更好的地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培养其良好的文学才情。

篇6

关键词:厌学;原因;对策;个案分析

学生厌学是当今中小学学生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小学高年级就已有所显现,到初中阶段,特别是中三表现尤其明显。《新华网济南9月9日电》:开学已经一周了,但是山东临清市的一名初三学生还是不原到学校上课,没办法,家长领他找到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据一项抽样调查表明,目前有不少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许多教师十分忧虑,常听教师抱怨,不是我们不愿意教、不想把学生教好。学生不想学,教学效果将会很不理想,情况严重时,特别不想学的人会站到学生的三分之一。可见,这个问题已该我们大家深思熟虑了。若不想出办法尽快解决,将会对基础教育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求知,培养能力学本领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学生及其家长包括那些厌学的学生也应该知道,这些标题老师不知讲了多少次。学习是如此重要,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呢?

一、学生为什么厌学?

1、学生在校时间长。以小学为例,学生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半前得吃好饭,外村的学生还要跑四五里路来学,起的甚至还要早。七点半上到下午七点,在校时间长达十一个小时。正课八节,其它时间学生还得做作业。有些学生上午还要留下,这对于小学生来说那能受的了。

2、学习任务重。要学的内容越来越多出的考题越来越难考试结果高分少低分多,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的业务繁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的团团转,看到学生不学就生气,一气之下就会批评学生甚至会动手打他们。学生的逆返心理特别强,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不想上你的课,造成旷课、逃学等不良现象。说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是不够。

4、学生的家长对学生娇生惯养,要求不严。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累着,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多吃点多玩会儿,更有家长帮助学生欺骗老师。使学生不自然的养成了学习涣散、怕吃苦、不求上进的生活方式。

5、对教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一个好教师是让学生在乐中求学,不称职的教师会让学生死记,逼他们记,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二、学生厌学的表现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睡懒觉,小声说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戴耳机偷偷听音乐,不听讲,不记要点,不完成课堂作业。迟到、旷课、早退、不完成课外作业。遇到这种情况任何负责任的老师都不会放任不管。批得轻了不起作用,批评的重了学生会与教师顶撞。课堂时间有限,每节课都有特定的任务,这样一来课堂上的任务完不成,教师就会补课,而学生就会觉得作业多任务重。为了保质量,有的学校把优差生分成不同的班级,最终的结果是优生之间竞争激烈,差生之间风气不良。

三、解决学生厌学的对策〈一〉教学理念的转变以语文教学为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认字,会用字组词,会用词写句子,并且会分析句子。使学生能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巧,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了解教材,弄清这节课要讲那些内容,有那些美学教。其次要了解学生,他们对那些内容有过接触,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想使他们加深那些印象。

〈二〉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办法1、变大班为标准班。一个班的人数过多,教师很难兼顾每个班的人数控制在30-40人之间,便于教师辅导管理。

2、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尽职尽责,严防学生掉队。现在农村小学班级人数不是很多,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条件,层层把关,如果学生在某一级或某一学科知识、技能欠缺太多,以后再赶上来就会十分困难。

3、学生家长要及时与学校沟通,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要及时了解。还要对学生进行访谈,访谈是一中人际沟通的行为,是一中社会交往的过程,访谈时要互相信任,平等合作。按照美国学者塞德曼的观点,深度访谈至少应进行3次以上。[2](p173)

4、采取务实的态度。如果学生确实没学好,又具备学习潜力,该留级的就不要勉强升级。农村的家长多数不想让孩子留级,他们怕负担过重,又认为学习又没有多大作用,干脆就让学生早点毕业好帮助家里干点农活。由于上述原因,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找校长说情,有的家长说不通就算了,但有个别家长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就会与教师或校长吵架,说脏话就更不用说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所以,我们教师就要不怕麻烦地给家长做工作,耐心细致地去说服他们。

5、千万不要让孩子们去看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图书、报刊、录像等,更不能让他们上网打游戏。从理论上讲,学生上网可以查资料,学知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十分有限,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上瘾,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6、各学科之间要相互配合,防止学生偏课,对已经有偏课现象的学生要个别辅导,查找其原因,寻找出路,让其悬崖勒马,及早回头。

7、善待差生。差生也有自尊心,我们要保护他们,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我们要善于利用两良机,把握机会,不失时机的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儿。错了给他们纠正,对了给他们表扬,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教师要研究教育方法。

1、重视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景中收集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

例如对学生不当行为的观察吵闹或说话不适宜的运动不当地用材料损坏设备乱拿别人东西防碍他人学习违抗老师拒绝参加活动观察者每1.5分钟对自己的学生做一次记录,上表每一列代表1.5分钟。除此之外,还要用其它部分继续对相关事件进行记录,比如教师如何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做出反应,是点名、训斥或是转移学生注意等,然后学生如何对教师的反应作出回应;是争辩、抗议还是安静下来,按着不当行为是终止、减少还是继续。这样几个时间段记录下来,观察者就可以掌握一节课内,教师课堂管理的大致情形。

2、如何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指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常个案研究是对特定的人、事、物所进行的描述和分析。

个案研究的任务是对个案研究的行为、特征提出描述性的报告,并为最终判断提供现实的证据。

个案研究的步骤:(1)、确定问题的性质问题是什么?如:学生厌学必须加以确认及界定。有时候问题的性质并不如问题表面上所显示的那么明显易查,因此确认问题性质时,研究者不要“以偏概全”来界定问题性质。

(2)、把握问题关键“哎!学校/想忘掉/书包小小/人却欲将老/上课想着睡觉/却被老师话打扰/托书发呆冲着墙微笑/哈欠连连眼疲劳/心中风儿飘飘/幻水波涛/长叹暗笑/受不了/啥时/跑!”[1](p1)应试教育的沉重负担使很多学生“人却欲将老”,这是济南市一位初中学生在课堂上做的诗,表达了自己严重的厌学情绪。斯宾塞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论述,他认为,儿童厌恶学习的欲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不良教育的后果。有的都是运有惩罚的办法强迫儿童接受“一些复杂的无从了解的事实”,“不能消化的知识”,而很小顾及儿童已有的经验和接受能力,因而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厌恶感。斯宾塞认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应建立在儿童已有的实际经验基础上。“因为书中字句只有根据对事物和过程的接触已经相当广泛的时候,才应该给他介绍书籍所共给的那些新知识的源泉。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如:学生为什么会厌学?必须通过资料的收集,从问题的性质中找出相关资料再加以核对、评估及分析,进而确定问题要解决的答案。

(3)、了解问题的背景个案问题发生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以学生厌学为例,背景就是应试教育。翟静说,近几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一方面,有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由于学习压力大心情压抑。另一方面有的孩子考分越来越高,但行为能力越来越差。原由就是学生的时间紧,任务重,实际问题不会这样简单,问题的状况与理论上或理论上的普遍情况不尽相同。因此研究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问题发生的过程、条件,了解个案的内在动机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

(4)、提出解决方案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者要根据自己的研究、观察、思考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认为还有遵循以下原则。

A、整体性原则我们要实施整体办学,整体育人,以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虽然也可以“整体办学、整体育人、整体发展”来概括整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但也要明确,它的核心是整体育人。学校要通过整体办学,调动整体教育力量,把学生作为整体去培养。

B、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的实质,就是要确认和落实学生是学习认识和身心发展的地位,在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中,要大力弘扬学生的主题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要真正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儿童,就必须、把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和发展学生“乐学、勤学、会学,自主、自理、自强”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教育任务落到实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的成功体验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增强信心,提高报负,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C、愉悦性原则要实施愉悦性原则,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优化校园环境的建设,创设具有儿童乐趣,催人奋发向前,与愉快教育宗旨相吻合的美化、绿化、净化的学校教育环境。还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5)、付诸行动检验效果解决问题的办法会有很多,比如: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有家长方面的也有社会环境的。这些方法哪些会有实效要在行动过程中加以检验。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无效或出现新问题时,可以回到前一步骤,重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断的循环重复,直至问题的最终解决。

(6)、形成最佳决策解决的决策会很多,研究者要在比较评价各种结果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决策。

例如要在个案研究对象是具体某位学生时,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A、确定研究对象,选择一个厌学的学生B、收集他的个人资料如:性别、年龄、籍贯、身高、体重、病史、性格、气质、完成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

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作用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语言文学不仅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对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的初中语文老师,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努力执行教学规划的同时,必须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从现行的初中教学内容来看,汉语言文学作为典型的人文类学科,不仅代表着传统华夏文明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民族理念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不同时代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主要体现。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中,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理论积累和精神文明掌握情况,它的目标是不断完善初中生的德育、智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价值不只是打造可以衡量的经济关系,还有营造用数字无法衡量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单方面地强调工具和实用理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应该用更加广阔的视野看到,社会以及生活对汉语言文学的特定需求。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重尊重、积累与互动

以人为本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与年龄特点,在尊重学生性格、思维方式的同时,达到协助与促进的教学目标。对于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协助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更要给予对应的学习方法与知

识。促进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上面,通过有想象、有情感的引导,让教学更具有深度。

语言作为人和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人重要的交流工具,也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才能进入对应的活动。从人类交际来看,语文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并且每个人都需要掌握语言文字,让自身语言得到不断发展。因此,积累、丰富语言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而语文教学作为保障人类生活最直接的渠道,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从积累开始,注重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主要包括:谚语、俗语、词汇等。在对语言形式进行积累的过程中,不仅要背诵一些典型的段落、短语,更要熟记顶针、排比、转折、总分以及递进结构。在语言范例积累中,需要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小说、诗文以及名著戏曲等。在语言形象积累中,主要针对典故、意象以及典型人物。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拥有良好的思想凭借,更加正确地阐述材料。

另外,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在互动交际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主动创设教学情境,在活动与互动中让学生感受语言。在语言文字熏陶中,汉语言更加注重意象、神韵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教学指导中,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语言,不能用纯理性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在情感熏陶中,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领悟、摸索,并且不断渗透相关知识,进而达到语文教学心领神会的教学目标。

2.注重选择、拓展与整合

自新课改以来,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全面,不管是虚拟的、现实的世界,还是心理世界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必须不断营造出更加宽广的港湾,让学生在生活这片海洋中自由流淌,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在这一过程中,汉语言教学应该主动打破时空局限,在空间与时间上,将未来、现在、历史融入教学工作中去,从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未来融入现在,应该让学生了解生活动态,为发展打开更加宽阔的窗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信息无限和选择有限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加全方位的知识。但是对于具体某次来说,没有是特定限制,也不可能把所有信息放到教学工作中去,所有还是必须处理好教学典型性与复杂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快速明白主题,又能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3.注重护航、牵引和调控

在现代初中汉语言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探寻、创造,让语文价值放在对人的关怀以及创造中。通过推动师生对话过程,对相关话题进行正确的调控和生成。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过分注重教案,从而让教学进入机械化、僵化的学习状态。针对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应该注重语文教学调控,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出发,让教学工作更具有特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项复杂的教学内容,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将其贯彻到各个教学细节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行学习,培养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专业学习与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进一步传承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篇8

本人长期为事业默默无闻地探索着,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始终以那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无私地奉着,并在本岗位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近几年来,先后发表多篇文章,其中“运用检测手段分析降低原料消耗增加企业利润的途径”获省级一等奖;“浅议烤烟四十级标准烟叶的化学成份与烟叶质量的相关性”获省级二等奖等。最近“浅谈烟叶主要化学成份与卷烟配方的相互关系”一文刊载在《中国发展探索世纪优秀文库》一书中,并获一等奖。由于自己在平时工作中不断努力,通过了高级化验员考核,并取得了合格证书。自学了科技日语并达到一定水平,学习了计算机技术及各仪器的操作技术。结合平时的工作实际写出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获奖。

在平时工作中,个人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努力探索本行业新路子,自己的劳动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烟叶的主要化学成份是决定烟叶内在品质的因素之一。现在已发现烟叶和烟气中各种化学成分已达5259种。长期以来国内外的烟草科研工作者,均想从烟草化学上来探索出一种用化学成份表示烟草质量的方法。近几年来,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提高和现代化的分析仪器的应用,只能够说明烟草的主要化学成份对其质量的影响,但还不能完全用化学成份的含量来表示烟草在“吃味”、“香气”方面的特性。

从长远来说,对烟草所含更多的化学成份的探讨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研究课题。从目前卷烟生产对烟叶的要求来看,我们必须掌握烟叶的主要化学成份和特性以及对烟草质量产生的影响,为设计卷烟配方提供参考。

一、烟叶的主要化学成份及特性

1.碳水化合物

烟叶中的碳水化合物有可溶性的糖和不可溶性的多糖。

(l)可溶性糖有单糖和双糖。烟叶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属于单糖,蔗糖和麦芽糖属于双糖。因为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CHO)又称醛糖,果糖分子中含有酮基(-C=O)也称为酮糖,醛基和酮基在碱性溶液中都能还原酒石酸铜,所以在烟草化学分析中,用这一性质来检测烟叶中单糖含量,烤烟单糖含量一般在10%—25%之间,单糖含量的高低是衡量烟叶优劣的重要因素。

双糖属非还原性糖,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成单糖之后,才能与酒石酸铜在碱性溶液中发生还原反应。

(2)不溶性的多糖属于高分子碳水化合物,烟叶中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果胶等,多糖与单糖双糖不同,它即不溶于水,也无还原能力,但在酸性条件下和酶的作用也能水解成单糖,但数量很少,所以在烟叶中起的作用也较少。淀粉在成熟的烟叶中的含量为10%—30%,在于制和发酵过程中转化为单糖、双糖及糊精,所以为提高烟叶内在质量,烟叶发酵是一个重要步骤,发酵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淀粉的转化率。

纤维素是构成烟叶细胞组织和骨架的基本物质,烟叶中含纤维素的量一般在11%左右,它随着烟叶等级的下降而增加。

果胶在烟叶中含量为12%左右,果胶影响烟叶的弹性韧性等物理性能,由于果胶的存在,当烟叶含水份多时烟叶的弹性韧性就增大,含水少时就发脆易碎,果胶分子结构中还含有甲醇,影响烟草吃味,因果胶分子易水解,烟叶在发酵过程中在酶的催化下,果胶发生水解便可除掉甲醇,提高烟叶质量。

2.含氮化合物

烟叶含氮化合物较多,主要有蛋白质、烟碱和游离碱。

(1)蛋白质:烟叶中的蛋白质对烟叶质量影响较大,在燃烧时产生一种臭鸡蛋味,其含量在5%—15%之间,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含量为16%,在检测烟叶化学成份时不直接检测蛋白质,而是通过测得的氮元素来换算出蛋白质含量,从烟株部位来看,中部烟叶含量低于上部烟叶.它随着烟叶等级的下降而增加,以顶叶含量最高。

(2)烟碱:烟草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植物主要是因为含有烟碱,烤烟含烟碱在0.5%-3%,而晾晒烟含量在5%以上,从烟株部位来看,上部烟叶含量最高。烟碱容易和酸进行化学反应,与草酸、柠檬酸作用,生成草酸盐和柠檬酸盐,与硅钨酸作用生成烟碱硅钨酸的白色沉淀,用此法可检测烟叶中烟碱含量。在50℃左右烟碱与水反应生成水合物,并具有和水蒸气共同挥发而不分解的特性,利用此性质可提取烟碱。

(3)游离碱:烟叶中还有一种游离碱,虽然含量很低,但对卷烟质量影响很大,卷烟在燃烧时,挥发碱受热进入烟气中,对人的感官产生一种辛辣刺激,但烟气中还必须有一定量的挥发碱,用以中和酸度较大的烟气,使烟气丰满,吸食后感到舒适。

3.有机酸

烟叶甲含有机酸在200多种以上,大部分为二元酸和三元酸,其中以柠檬酸、苹果酸、草酸、琥珀酸含量最多,这四种酸占烟叶中的有机酸的70%,虽然含量高但不是挥发酸,所以对卷烟香气元明显影响,但对卷烟的吸食品质影响较大。它可增用烟气酸性,中和游离碱降低烟气的辛辣、呛喉现象,使烟气变得甜润舒适,所以在卷烟生产中,经常加入有机酸来调整卷烟吸味品质,尤其对用那些含糖量低,含氮量较高的烟叶,在生产中加适量有机酸更为重要。

4.矿物质

烟叶中的矿物质种类繁多,一般含量为10%上下,从烟株的部位来分,以下部烟叶含量较高,其中对烟草影响较大的有钾和氯。

烟叶含钾高则燃烧性和阴燃持火力都较强,烟灰也好。氯离子在烟叶中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烟草的燃烧性,若含量在1%以下可使烟草柔软减少破碎,若超过1%则燃烧性较差,当氯离子达到1.5%以上时烟草就熄火,以上是一种概括的说法,确切的说要看钾氯比值,二者比值在4以上燃烧性就好;阴燃持火力强,若在2以下则烟草熄火,所以应把钾氯比调制到适当的比例。

二、烟叶的主要化学成份对卷烟质量的影响

卷烟质量分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外在质量是指卷烟各种物理性能指标,如硬度、吸阻、重量等,这些指标受卷烟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影响。内在质量是卷烟在燃烧后,所产生的烟气中的各种化学成份含量及比例关系,对人的感官产生的各种感觉的一个总的反映。近一二十年来烟草企业都将烟气分析做为衡量卷烟质量的重要依据,卷烟烟气的质量优劣主要是由烟叶所含的主要化学成份及比例关系的协调性决定的,所以在设计卷烟配方时,烟叶的主要化学成份指标.是选评烟叶优劣,确定各等级烟叶比例及卷烟烟气质量的重要依据。

为了设计出一个优质卷烟产品或保持卷烟内在质量的稳定,就应以烟叶的主要化学成份为依据,结合配方师的经验来设计卷烟配方。

1.总糖量对卷烟质量的影响

烟叶的含糖量一向被认为是体现卷烟良好吃味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的幅度范围内,含糖量高则卷烟的品质好,由于糖在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呈酸性,可以中和烟气中的游离碱(氨),消除烟气产生的辛辣和呛喉的刺激。

烟叶中的蛋白质对卷烟是一种不利因素,燃烧后产生一种使人不愉快的气味,为了调节好烟气,苏联专家施本克教授寻找了用糖和蛋白质的比值来说明卷烟吸味品质和

烟叶品质,

称之为施木克值,比值高表明卷烟含糖量高,含蛋白质低,卷烟档次高品质好。

糖的存在对卷烟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认为糖是决定卷烟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更不能认为烟叶含糖越高越好,蛋白质含量越低越好,各自应有一个适宜范围,糖一般在18%—25%为佳,蛋白质一般在5%—10%为好。而且两者应有一个比较适宜的比例关系,所以施木克值也不是越高越好,一般掌握在2~3之间比较适宜。糖是卷烟的有利因素,但在卷烟中不能单独发挥其作用,还必须和烟碱协调起来,才能使烟气丰满、醇和、吃味甜润、舒适。若糖高烟碱低烟气无劲头,吸味平淡,香气不足吸食后不过瘾;若烟碱高糖低,烟气劲头大、不醇和、吸后无舒适感。为此国内外的卷烟配方师们,又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寻找出糖和烟碱适宜的比例关系,称为糖碱比值,此值一般在10:1—15:1为准。

2.烟碱含量对卷烟质量的影响

烟碱俗称尼古丁,是烟草特有的植物碱,是影响烟叶质量的重要化学成份,具有产生兴奋的刺激作用,同时也是卷烟产品质量稳定的主要标志,所以控制卷烟产品中的烟碱含量是卷烟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配方师在选择烟叶拟定配方时,必须掌握住各等级烟叶的烟碱含量和配方烟丝中的烟碱含量,一般要求烟碱含量控制在1.2%—2.2%之间比较适宜,但这不是硬性规定,配方师可根据设计产品的需要和当地消费者的口味来确定烟碱的高低。

现在卷烟生产方向为中焦油和低焦油卷烟,但降低焦油的同时烟碱也会降低。配方师必须采取措施保证烟碱在低焦油卷烟中的含量,或者说烟破和焦油之间要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经研究和实践认为10:1至15:1适宜,也就是说每支烟含焦油10~15毫克含烟碱1毫克,配方师在设计卷烟配方时应特别重视这个比例关系,而且要保持它的稳定性。

烟叶除了烟碱外,还含有一种挥发碱(游离态烟碱)它的含量高低不决定烟的劲头,而决定烟气是否辛辣、呛喉。为了控制挥发碱的含量,引用了一个尼古丁值来表示,此值是烟叶中的总烟碱被总挥发碱除所得的商值,称尼古丁值,此值越大表明挥发碱含量低,烟气就显得舒适平和,此值越小烟气就越加辛辣、呛喉,由此可见尼古丁值与卷烟质量呈正相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此值越高,卷烟档次越高质量越好。

三、加强对烟叶化学分析,为卷烟配方提供依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