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会展专业8篇

时间:2022-04-14 21:25: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展专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展专业

篇1

关键词:会展专业 企业 合作 培养 学生 实践能力

我国会展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其呈现出的发展态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在中国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知名会展,如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西湖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等。2010年世博会,对会展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业,对人才需求更加旺盛。

一、会展业对人才的需求

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成为国际潮流,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际会展业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国会展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同样保持着健康和快速发展的态势。会展业的发展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同时,也对会展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会展专业人才的加入也为会展业的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续力量。正如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所说:“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

会展人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属于多种专业人才的集合。会展活动需要多种类型专业人才的配合。根据会展组织和服务活动对具体知识的要求和一般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会展专业人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从事会展经营管理人才,包括规划与行业管理、服务管理、场馆经营管理、融资与财务、项目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商务与服务管理等人才。第二类是进行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人才,包括活动策划与组织、国际公关、市场营销、布置广告等人才。第三类是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人才,包括会展场馆设计建设、设备保养和维护、会展场馆装潢、展台设计和搭建、会展软件系统开发及维护人才。第四类是会展教育研究人才,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及科研人员、行业协会培训管理工作人员、信息统计人员、刊物网站编辑和技术人才。

我们根据市场的普遍招聘需求,将五种需求较大的人才做一个归纳:

第一种是会展设计师。主要负责现场观察展位位置,构思展位主题、展览形式,设计制图,安排场地布局,并能现场指导安装人员以及展览礼仪的企划等。

第二种是会展项目策划。会展项目策划人员是会展企业的关键人物,其主要职责是:开发新主题,赋予现有的展会项目新的元素,拓展其深度与广度,使原有的项目规模化,效益最大化。因此,对这种人才的要求较高,如出色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英语流利,熟悉会展运作流程,有营销或项目策划经验,市场调研经验。

第三种是会展销售。主要从事国内外展览业务联系,是会展业中必不可少的职位。对这一种人才的要求是必须有销售经验,能够使用电脑等工具,且销售经理应毕业于市场营销或相关专业,有广告、展览的销售经验,并对会展市场的运营有多年的经验。

第四种是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行业内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会展项目负责人,主要职责为承接会展项目,负责所承接项目的组织、实施,完成部门下达的创收指标等工作。一般要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熟悉会展业务,能独立承接会展项目,英语熟练,并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和公关、协调能力。

第五种是服务员。会议现场服务人才是承接着会议现场各种智慧的碰撞交流,掌控现场秩序与效果,体现展会文化层次的优秀服务人才。一般要求酒店管理、外语外贸专业或有一定专业技术背景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具备较好外语沟通和对展会主题的领悟能力,具备现场组织协调能力。

专家总结出会展业的两大特点:高度综合性和极强实践性。欲成为抢手会展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如很强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等。

要让会展专业学生具备市场对会展人才所要求的能力,除了具备应有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实践是一种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符合现代会展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通过“校企”合作这样一种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会展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除了在课堂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因此,让学生走出校园,加入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价值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院校及培训机构的方法,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请会展公司领导,给学生作讲座。这样的活动可以每年举办2-3次;可以请会展业资深专业人士开设讲座,将会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化,并对人才需求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及要求,更好的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带领学生观摩开幕式。这样的活动可以每个月组织1―2次。特别是有大型会展的时候,在会展前要求学生结合会展相关知识去观摩开幕式现场策划和开幕式组织流程。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提出展会的问题以及自己对展会的见解,参观结束后,还要组织学生讨论,并对此次活动写出心得。

第三,带领学生参观展会。我们的学生可以感受到展会的热烈气氛,观察不同的展会的不同之处,以及每一届展会的突出的主题及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深切体会到展会与国际主流发展的态势。同时,要求学生深入到展区、展位仔细观察展位搭建和产品展示,特别是与参展人员的接触交流。

第四,可以采用会展志愿者的方式或者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会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会展的举办期间到会展公司参与会展的举办。由于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我们可以让他们从一些基础工作开始,如:商管部销售(负责现场秩序和玩具销售);游乐部卡通(卡通扮演,娱乐助兴);前厅部接待(微笑服务,游客引导)等。

第五,给学生提供招商招展的机会。学校可以与一些展览公司合作,排除学生加入他们的招商工作当中,让学生以展览公司的名义开展招商招展工作,这对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第六,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建设当中。学校组织会展专业学生根据会展公司的某个具体的展会项目组成小组,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提出一整套关于展会项目的创意及策划方案,由会展公司选取全部或者部分,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可以获得一定的行业参与机会或者报酬。因此,会展专业学生得到锻炼,会展公司得到创意和策划,达到“双赢”的效果。

专家建议,会展教育要走持续健康之路,了解会展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及人才结构的平衡。培养目标应以高级管理人才为主。加强“校企”合作,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教育工作基本指导性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知,与会展专业相关的专业名称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两种。其中“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专业代码是 110311 S,11为学科门类“管理学”,1103为“公共管理类”,“会展艺术与技术" 的专业代码是050427S,05为“文学”学科门类, 0504艺术类, S均表示在少数学校试点。

查找教高函〔2004〕3号和教高函[2005]7号“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两份重要文件的附件1而知,2003年经过教育部批准的“会展专业”试点全国高校本科学校有2所,即上海外贸学院、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为3所,他们是沈阳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广西财经学院。此外,2004年全国还有317个申请设立的新专业未能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在这些没有获得批准的新专业中,共涉及全国200多所大专院校,2004年度经教育部审批不同意设置的“会展专业”的学校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四所大学。根据教育部教高函〔2004〕3号文件中的意见,没有同意增设专业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专业论证不够充分,新专业的名称不够科学规范,以及有些专业布点过多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广州、杭州、四川、重庆、哈尔滨、昆明等地有50-60余所大专院校设立了会展专业和专业方向,对于开设会展管理专业或者会展管理专业方向的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来讲,连续两年来5所大学新专业的申报成功,无疑给各个学校开展会展专业建设工作提供了成功的案例,是一个积极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引导会展专业的健康发展,至于该专业的专业布点、学科属性、专业建设、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材建设、科研建设、招生就业等相关问题,有待相关部门和专家进一步探讨。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展专业能够办出特色,由更多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入能够通过国家教育部审批正式开展专业招生,也希望正在选择未来大学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关注会展专业,投生我国的会展事业。

2003年教育部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校名单

853 上海师范大学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865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110311S 会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004年教育部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校名单

478 沈阳师范大学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751 上海大学 050427S 会展艺术与技术 四年 文学 1988 广西财经学院 110311S 会展经济与管理 四年 管理学

篇3

目前在我国开办会展学历教育的119所学校,会展专业名称情况如下:

本科会展相关专业名称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和技术、专科为会展策划与管理、广告与会展。专业类别分别属于综合、工科、财经、语言、师范、农业六个大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专科教育也在进行。此外,一些中职学校还设置了会展旅游等专业。

200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开办 “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当时获得正式批准开办该专业的学校只有上海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广西财经学院。与此同时,教育部批准在两家院校――上海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设立“会展艺术和技术”本科专业。使会展专业名正言顺地出现在高校专业名录上。

二、高职会展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会展专业的名称主要是会展策划与管理、广告与会展。但根据高职的培养层次和特点,会展策划与管理这个专业名称是值得商榷的。高职会展人才培养定位的决定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专业名称是专业定位的直接体现。几年来陆续毕业的高校会展相关专业学生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供不应求。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同时并存,一是认为会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另一种说法是会展教育存在泡沫。二种说法大相径庭,其关键的差别是对会展概念认识的差别。现在我国普通民众大都认为只有会议与展览是属于会展范畴,其中展览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为公众所关注,但实际上展览行业本身并不长期需要非常大量的从业人员,把目光紧盯展览,当然就无须如此大规模开展会展学历教育。然而,在我们看来,只有使用MICE的概念,即会展涵盖会议、展览、奖励旅游及节事活动,才能真正把会展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充分显示出来。而站在这个立场上看,会展专业毕业生的走向,就不仅仅是为会议或展览,应有更广泛的空间。

许多专家认为,会展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核心人才、辅助人才、支持人才。第一类核心人才是专业的会议或展会策划组织人才、这部分人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运营能力,对会展有宏观把握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属会展业高端人才,要求高、需求量少。第二类会展辅助人才是指场馆管理人才和展位搭建等方面的人才;第三类支持人才是指服务性人才,如翻译、物流、广告、旅游和饭店人才等。

目前各个学校会展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各有不同,但“会展策划”是大多数院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点。对于会展人才需求而言,策划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此类人才在整个会展业犹如“金字塔”的塔尖,需求量极其有限。如果高校招生仅仅是为了满足展览策划公司的需要,则大可不必在高校开设太多的会展专业,设置太多培养会展高端人才的专业,高职院校更是如此。

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涉及到的专业非常之多。如果只是笼统地讲会展人才,专业设置过于宽泛,不利于学生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如果学校把专业锁定在会展的某个环节上,也可能限制学生的就业选择范围;全日制的学历教育就不同于短期培训。学生用3―4年时间学习,学生及家长的投入很大,如果导向错误难以就业,后果将十分严重。

许多考生与家长选择“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策划”二字起到一定作用。策划意味着高层次人才,仿佛都是舞动商场的帅才,然而这只是一种愿望与错觉。大型会展策划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是专科层次的教育难以给予的,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专家认为,拥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至少需要有8―10年的磨砺,才有可能成为成熟的会展策划和管理人才。专家的话或有可商榷之处,但值得思考。

三、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教育向事件管理发展的可行性

参考国外会展相关专业名称,以美国为例,根据培养方向不同而有所侧重,如在商学院设置的就是“事件管理Event Management”(美国普渡大学),在旅游学院或酒店管理学院设置,有内华达大学“旅游与会议管理系The Tourism and Conventio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设会议管理专业( meeting and convention management)乔治华盛顿大学旅游管理设“事件与会议管理专业”(Event and Meeting Management)

事件管理涉及:

1、文化庆祝:节日,嘉年华,宗教事件,游行,文化遗产纪念

2、艺术/娱乐:音乐会,表演,艺术展,颁奖典礼

3、 商业/贸易:市场与销售,消费者贸易展,展销会,博览会,国际会议,公关事件,筹款会

4、体育竞赛:专业比赛,业余比赛

5、教育/科技:研讨会,学术会议,年会

6、休闲:游戏,娱乐性体育,喜剧类事件

7、政治/国家:就职典礼,名人到访,政治集会,授权仪式

8、私人事件:个人庆祝,包括周年庆典,家庭节日,成年仪式,婚礼;

9、社会事件,包括聚会,狂欢会,团聚会。

可见,事件管理所涉及的范围更广,社会需求更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愿意把私人聚会及各种活动交给专业人员打理,以免去临时的忙乱或是暂用物品的租用或购买的麻烦。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年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大力的增大以及观念的改变,事件管理的服务需求会有迅速的增长,这正是一个学生走向社会后进行自主创业的好项目。因此,以“事件管理”作为专业名称,可以规避会展人才泡沫风险,并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更广泛的适应性。事件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

为各种会议、商品交易会、重大事件、营销活动、沙龙、私人聚会等活动的组织培养跨学科的全能多面手。他们主要胜任于项目主管或销售主管等职位,能够从大局整体上管理和组织各类活动。课程应围绕事件类项目的组织和市场化管理这一内容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巧。教学过程中要从活动发起、反应能力、技巧和安全设置等方面综合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传播能力。在我国,事件管理人才目前是属于全面告缺人才,发展空间大,就业前景广阔。

以“事件管理”为专业名称的不利因素在于,最近几年,国人逐渐对“会展”有一定了解,对“事件管理”知之甚少,对专业的推广方面需要有一个过程。

篇4

关键词:会展业;专业化;产业集群;产业链

一、会展业专业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

会展业的专业化主要是指会展题材的专业化、会展经营与运作的专业化以及运作人才的专业化,它要求以某种产业为依托,以一类商品、一类技术和服务为核心,由业内专业厂商参加,主要对专业观众开放,并且要将会展经济活动的分工细化,形成会议专业组织者、展览专业组织者、目的地管理公司、特殊事件策划管理公司等专业化分工体系,打造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相互配套的会展产业链条。会展业的市场化就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会展项目,逐步培育会展品牌,通过商业运作获得经济效益,其实质是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风险机制在经济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变化过程。

会展业的专业化与市场化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专业化是市场化的基础,专业化推动市场化,专业化(或分工)的过程就是企业的职能不断地分离出去,由其他专业化的企业来专门承担的过程,在市场结构方面表现为介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各种专业化组织的增加,专业化或者分工在市场演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化是专业化的根本,市场化决定专业化。专业化分工起因于交换,专业化分工的程度也要受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限制。只有需求随市场范围增长到一定程度,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够实际出现和存在。

(一)产业集群:会展业专业化的经济基础

产业集群是会展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不仅能形成供给聚集效应,还有助于各类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而会展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市场形式。会展是集群内同类企业或相关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聚,是生产商、采购商、批发商进行交流、沟通、交易的汇聚点。地区产业集群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展商品、有竞争力的参展商、采购商,进而促进了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物流、会展场馆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企业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会展产业链的形成与拓展,并使的会展业的发展也相应产生了地理集聚的特征。

会展业与产业集群存在着耦合联动关系。产业集群是相关企业的地域集中,企业将产品生产出来,目的是将其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实现其价值。由于受时空、信息和资源的限制,产品并非一生产出来就能够找到合适的买家。企业要想将产品销售出去,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搜寻买主及其相关信息。会展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专业市场形式,是集群内同类企业、相关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聚,汇集了大量产、供、销的各种信息,提高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思维的扩散速度。有利于形成近似于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环境,给集群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和压力,从而推动产业集群内部的产品、技术和企业结构的优化,实现集群产业升级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二)会展产业链: 会展业专业化建设的核心

产业链是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一种企业合作关系。会展产业链,是围绕某一主题,借助场馆等设施,以所在区域的产业基础为依托,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相互交融的价值链为内核,将会展业的主体方(招展商、商、场馆、参展商、参观者)和相关方(装修、广告、餐饮、运输、通讯、旅游等行业)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产业关系。会展产业链上游环节主要以展览公司为中心,形成会展策划开发、会展组织实施、会展宣传等具体业务。上游环节是会展项目的开发者和会展品牌的拥有者,即我们所说的专业会议组织者(PCO)。会展产业链的中游环节是指会展项目的具体运作、组织和实施者,也就是通常讲的目的地管理公司(DMC)。他们按照主办方的要求将会展活动方案落在实处,具体执行会展设计的要求,处于会展产业链运行的实施阶段。会展中游环节主要涉及场馆为中心的展览、会议、活动场地的出租和管理、场馆设施的维护与更新、会展服务等业务。会展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是指会展活动的支持部门,包括直接或间接为PCO、DMC、参展商和观众提供服务的部门。这些支持部门为会展业提供了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的支持,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深圳会展业专业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市工业结构已经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双翼齐飞的产业格局。以机械、服装、钟表、家具、黄金珠宝为代表的十大传统产业,由于发展时间较长、规模较大,并拥有一定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2003年深圳颁布了《关于支持产业集聚基地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上述产业集聚基地进行了认定与规划建设。2007年,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成立了联合课题组,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在新形势下的优化升级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高新技术十大潜在优势行业。

(一)深圳会展产业链发展状况

深圳目前的会展场馆以深圳会展中心为主,还包括华南城国际会展中心、园博园综合展馆等。深圳会展中心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0.5万平方米;可以举办5 000个国际标准展位的大型展览。华南城国际会展中心拥有两座各4 000平方米的展馆,展览面积为8 000平米,可以承接各种类型的中小型展览会议及商务活动。园博园综合展馆总建筑面积7 000平方米。建成于1999年的深圳高交会馆,按规划将迁至深圳龙岗奥体新城成为龙岗会展中心,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将有能力承办6万平方米左右的展会。深圳将整合会展场馆资源,形成分工合理的会展场馆体系。深圳会展中心将侧重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和大型综合类、专业类展会,以及与市民关系密切的消费类展会;龙岗会展中心将重点发展专业类制造业展会项目;园博园展馆将重点发展小型消费类专业展会项目、科教类展会活动;华南城展览馆将重点发展生产资料类专业展会项目等。

深圳市会展主办机构分三类:政府部门、事业和社团组织、公司。目前上述类型主办单位的主办大致比例分别是为20%、60%、20%。事业和社团组织和政府举办展览占主导地位。目前全市注册的可从事展览的企业180多家,其中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约占60%;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约占20%,500万元以上1 000万元以下约占7%,1 000万元以上约占13%。在这些企业中,专门从事会展业的少,多是将其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项目,甚至相当一部分企业还从没有过会展业务和经验。

(二)深圳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其它条件

深圳具有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其它良好条件。一是深圳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基础。深圳是著名的高科技城市,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和物流枢纽城市。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连续十五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深圳市GDP总量居中国大陆城市第四位,2007年人均GDP合10 474美元,是大陆第一个突破10 000美元的城市。二是深圳具有独特的经济区位优势。深圳比邻国际自由港香港,处于大珠江三角洲的咽喉要地,是货物和人员进出华南地区的重要陆海空关口,具备中国大陆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三是深圳具有良好的城市配套环境。深圳是国际著名的“花园城市”,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深圳拥有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人流物流通畅。深圳为中国一线口岸城市,国际国内客商往来十分方便。深圳通讯设施完善,旅游业发达,并形成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合法交易的法制环境。四是深圳拥有会展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会展业管理体制,先后出台一系列的会展发展促进政策。 三、深圳会展业专业化建设的战略措施

(一)建立专业化的会展举办机制

必须理顺政府、行业协会、展馆经营者和展览经营者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政府应定位于会展业的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应突出服务与协调职能;展馆经营者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为会展商提供会展设施及服务;展览经营者开发、主办、运作各种类型展会,并获得经济效益。在办展机制方面,对那些不具备政治性和公益性特点,完全具备市场化运作条件的展会,政府应该彻底退出。对一些具有某些政治性和公益性特点的展会,政府可以考虑实行“官办民营”的办会体制和运作机制,再逐步过渡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而对那些政治性、公益性很强的展会,也要注重发挥专业公司的作用,采取补贴方式将部分具体项目外包。为引导会展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制订有关行业法规,对一些政府、协会、场馆管理、展览公司以及各类服务机构的职能及市场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以创造公平、公正、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会展市场运作体系

一要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展馆经营模式。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为使会展业能充分竞争,展馆经营必须与办展业务分离。但在这种情况下,展馆作为纯粹的公共物业如何管理,达到既可减少政府投入,减低展馆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同时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就必须解决经营权与所有权的问题,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展馆经营模式。具体可以通过成立合资、合作或顾问公司形式等选择与组建优秀的场馆管理受托企业。

二要培植多种成分的会展市场经营主体。首先要加快国有展览企业改革和专业化建设,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其次要大力引入国际跨国大型展览企业,组建独资合资会展服务企业;最后应当制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扶持和壮大民营展览公司。另外,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专业化作用,推动深圳优势产业与专业展会的互动发展。

三要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会展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会展服务体系,就是要建立专业化的政府服务体系和企业服务体系。政府相关部门不是审批机关而是服务部门,其作用主要是服务和协调。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涉及的会展设计、会展运输、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应在公平、公正原则下,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形成专业化的企业服务体系,提高配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依托产业集群与综合优势着力发展品牌会展

一要依托深圳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和培育品牌会展。深圳虽然拥有了以高交会、文博会为龙头,以服装、家具、光博会等专业展会为代表的品牌展会,但品牌展会的数量、规模和影响力都有待提高。深圳应坚定不移地贯彻产业联动战略,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和潜在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和培育品牌会展。主要措施是依托深圳市十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和壮大国际机械及模具工业展、国际珠宝展、国际品牌服装服饰及制衣设备交易会、国际家具展、国际印刷展、国际汽车博览会以及国际自行车暨健身器材展览会等传统展会品牌。依托深圳市十大潜在优势产业,着重发掘和培植与电子通讯、光电一体化、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会展品牌。围绕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等四大支柱产业,开拓与培植物流运输、进口产品消费、金融保险、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和视听等产业的相关会展品牌。

二要整合会展资源,促进品牌展会国际化发展。应按照国际惯例打破部门分割,加强沟通与协调,全面整合会展资源,构建科学合理、良性循环、互动发展的格局。具体措施是对主题类似的展会进行整合和重组,突出重点,合理定位。对科技含量高、国际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重点品牌进行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集中资源促使其进一步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向国际顶尖级品牌展会方向发展。而对那些无论资金、规模、管理还是服务都难成气候,且主题不鲜明、专业特点不强的会展活动,应进行整合和兼并重组,避免多头办展、无序竞争。

三要发挥深圳的综合优势,实施会展品牌移植。深圳会展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应发挥自身的经济、区位、市场辐射以及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移植和引入符合深圳产业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国外品牌展会,有的放矢地吸引国外著名展览公司来深开设展览子公司或办事机构,引进他们现有的名牌会展和办展经验,“借鸡下蛋”,并与对方共同研究开发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会展项目,借助他们的经验和客户等资源在深圳市举办更多的世界著名专业展,借以带动深圳会展业的名牌培育与发展。

(四)建立区域会展业发展协作机制

一要建立珠三角区域会展业发展的协作机制。近年来,广州、东莞、中山等地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对会展资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作为珠三角区域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市会展业在立足本市资源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珠三角地区会展业的协调和合作,建立协调机制。努力使各城市根据经济、产业及市场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区内各市会展业的大体分工,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二要加强与国际会展行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国际会展业协会及相关组织在世界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加强与这些组织的交流与联系,可以在深圳市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中不断获得经验支持。要积极地建立和国际协会联盟(UIA)、国际会议协会(ICCA)、国际专业性会议组织者协会(IAPCO)、贸易展览参展协会(ISEA)、国际展览联盟(UFI)、等全球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关系,借鉴会展业市场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力求最终使深圳会展业融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同国际市场同步发展。

(五)加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专业人才是深圳会展业专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圳会展业市场化的基础。深圳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离不开会展专业人才的专业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会展专业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深圳市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措施包括巩固与发展会展专业学历教育、大力发展会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大力推动会展人才国际化、完善会展业用人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过聚荣.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8)[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刘天祥.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研究的互动机制研究[J].经济导刊,2007(1).

[3]陈柳钦.专业化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的演进[J].北华大学学报,2007(8).

篇5

【摘要】我国会展产业迅速发展,致使会展专业人才供给短缺,针对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提高全社会对会展人才开发的认识,树立开放的人才培养观念,制定切实的培训开发规划,规范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加强高校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保证我国会展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会展行业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

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会展业作为一类新兴的经济产业形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被社会各界重视。目前中国会展产业的规模日趋扩大,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知名展会,在这样的背景与环境下,分析我国会展人才队伍的现状,认识会展人才市场需求,对于加强会展人才培养和中国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会展产业迅猛发展呼唤会展专业人才

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成了国际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再加上交通手段的不断改善以及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会展业已经并将继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会展业在欧洲、北美、澳洲以及亚洲的香港、新加坡等地,已发展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进入了商业化运行阶段。我国会展业在进入新世纪后,也同样保持着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从会展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会展产业的发展与会展人才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会展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其迅猛发展必然要求大量的高端管理人才与一线会展人才。

会展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会展知识或展会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会展行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有了这样一批人,才能推动了会展业的顺利发展。正如被誉为德国“会展行业第一人”的贝恩斯所说:“会展在德国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大批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会展人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属于多种专业人才的集合。会展活动需要多种类型专业人才的配合。根据会展组织和服务活动对具体知识的要求和一般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会展专业人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从事会展经营管理人才,包括规划与行业管理、服务管理、场馆经营管理、融资与财务、项目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商务与服务管理等人才。二是进行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人才,包括活动策划与组织、国际公关、市场营销、布置广告等人才。三是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人才,包括会展场馆设计建设、设备保养和维护、会展场馆装潢、展台设计和搭建、会展软件系统开发及维护人才。四是会展教育研究人才,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及科研人员、行业协会培训管理工作人员、信息统计人员、刊物网站编辑和技术人才。

然而,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从我国目前会展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从事会展业的人员大多都是从其他领域和岗位转岗调入的,大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素质上先天就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文化艺术素养、公关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个人的形象气质等方面,与世界会展业人才素质相比,差距明显;熟悉展览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十分匮乏,许多会展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尚停留在商品展销、成就展览的层次;会展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会展产业发展的需求,各地会展人才紧缺的呼声强烈,波及的地区越来越多,已成为制约我国会展业务开展以及会展组织水平提高的“瓶颈”。据2004年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示,我国会展从业人员约100万人,从事经营策划的管理人才有15万人,这些人多半是“半路出家”,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过系统训练,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业务经验的会展人才比较缺乏。另据上海师范大学完成的“关于会展人才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2004年上海会展行业直接从业人员约5000人,其中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50人;上海目前平均一天一个展览,人才缺口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上海如此,对于国内其他城市来说,会展人才短缺就更加明显了。在当今世界会展业与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会展人才已成为其中最根本的动力,它对会展业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形势,中国会展业大力培养自己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现状

近些年,我国在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开始重视会展人才问题,为会展人才的培养开辟道路,在政策上促进会展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二是组织选派优秀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和培训,到国外先进的会展公司学习锻炼。三是确立会展行业培训基地,进行会展行业培训,完善会展行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以开展多层次的会展职业教育来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四是高校开办了会展专业教育,进行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从2002年开始至今,我国已有许多高校、高职、高专设置了会展专业。在会展教育中,很多学校注意到了现代展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提高,重视能力培养,拓展全面素质。

由于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起步较晚,会展理论、会展教育以及会展研究严重脱节,致使会展产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会展经营管理理念、具体操作运营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目前会展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人才培训教育目标不清、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会展教育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至2004年底,仅北京地区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的大专院校及高职、职高就达几十家,会展培训班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快速发展的会展培训教育也导致了很多的问题。一是从目前会展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来讲,由于众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办学、攀比办学,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缺乏对培养目标的足够认识;二是培训本身的质量不过关,在技能与技巧的训练上时间不够,学员与老师之间难以有效的进行经验交流,难以保证培训效果;三是教育培训很难契合现实情况,实践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各类会展对人才的需求。

2、会展人才培训教育分布不合理

由于会展经济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密切相连的,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其会展经济之所以发达,与这些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和经济优势分不开的。会展经济的这种特殊的依附性,实际上造成了会展业人才培训分布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了大都市会展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相对较多,而中小城市的会展业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是很难向中小城市流动,这种相对的人才富余和人才不足,既造成了人才培训的浪费,也难以满足会展经济起步较晚城市的发展需求。

3、缺乏系统的扶持和保护措施

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缺乏相应政策的扶持,使一些地方具有良好前景的会展产业,在人才培养和保护方面没有及时跟进,致使会展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人才相关的管理与保护办法,一些地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会展方面人才大量流失,这无疑会影响会展产业在我国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会展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目前会展业日益规范化和国际化,中国会展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专门的会展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1、提高全社会对会展人才开发的认识

事实上,会展行业人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培训和艰苦的自我提升才能达到。中国的会展业起步比较晚,社会对相关人才方面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的。虽然会展业界开始意识并且重视人才问题,但是依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形成一种有利于会展人才成长的土壤和氛围,使各类会展人才和各类会展专家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和份量,充分发挥与展现自身的聪明才智。

2、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开发规划

根据会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训开发规划,以保证培训的系统性。这一规划要有政府权威部门组织协调,制定出相应的近期和中长期人才培训规划及实施措施,严格加以考核,确保目标的实施,使培训开发与需要结合起来。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校和企业可加强会展职业培训的协调及管理,联合开展职业培训,加快会展培训的品牌建设。培训要定期化,内外培训要相结合,长短期培训要结合。通过人才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建立起精干、高效、能够承担起展会全过程的、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经营管理人员队伍,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3、树立开放的人才培养观念

人才是会展业最活跃的因子,没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要办好一个高标准、高质量的会展是无法想象的。由于国外开展规范化的会展时间较早,并且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丰富,所以同国外高等教育机构、相关国际组织及著名会展企业合作培养,吸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教学体系,充分占有行业信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另外,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提高会展人员的业务水平。如选派专业人才到国外培训,或直接从国外引进会展专家和人才,或聘请国外著名会展专家来讲座和指导,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他们举办和组织会展的经验,加强与国外会展业的交流与沟通,从意识和形式上迅速提升,以提高会展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使中国会展业早日进入国际化发展轨道。

4、规范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

随着会展业向纵深发展,人才再不是单一的,它需要有现代公关、组织展览的能力,掌握现代技术设备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会展行业内部建立自己的人才衡量与考核标准,对不同的会展岗位制定相应的人才衡量标准,有利于会展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不同企业间会展人才的流动。会展行业的人才衡量标准主要有:一是知识要素,即受教育的程度;二是能力要素,即经历;三是业绩要素,即所做的贡献。同时,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不仅要涵盖有学历有职称的会展人才,也要涵盖没有学历和职称但有专门技能的会展人才。这样,确保在会展行业内,形成能者居其位的良好态势。

篇6

北京市商务局教育中心会展团队负责人朱桂红

我认为,首先教师应具备实战能力,然后教师要知道怎么教,处理好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关系,通用知识贯穿专业教学之中,专业教学以实际会展工作过程为载体,模拟或实际参与其中。同时,主动寻找企业资源、信息资源,学生一入学就能从简单的现场服务做起,到后来的筹备服务、信息收集、招商招展、后续服务等逐步深入。定时邀请企业人士来校上课,用鲜活例子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讲解。校企结合抓好评价关,真实性评价,企业实战人士参与,以更实际地点评学生。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更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加之配备合适的硬件设施,学生能够从基础知识的学习、策划、营销到后续服务都能随时搜集到实用信息,用ppt讲解自己的思路,用复印机、照相机、传真机和网络来辅助学习,达到和真实工作相似的环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鲁琳雯

会展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逐步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增强实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不断提升师资团队水平。制订并落实专业教师到基地顶岗锻炼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从会展企业选聘高技能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并将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进行团队化管理,通过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专业教学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再则,强化构建了工学结合的柔性课程体系,以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整个课程体系分为职业基础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核心业务能力三大模块,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侧重与会展公司核心业务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模块包含的课程是动态的,可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随时调整,体现柔性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定向职业岗位技能。

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会展专业教研室主任陈鲁梅

篇7

(一)会展专业招生情况分析。中国权威会展研究专家丁萍萍教授了《2013会展年度报告》,该报告的结论是:2013年中国会展教育将调整结构重新洗牌。“展览艺术与技术”专业将被取消,与其他专业合并,今年会展专业全国招生状况较去年有所增加,但这是2008年以来最低增长率,说明我国会展教育由盲目扩大招生数量向提高质量上转型。同时,2013年,全国招生会展专业的院校达到220所,共招收会展(无方向)新生12966人的,其中高职高专招生规模仍然占优势共招生9760人,在总体招生中占76%。那么截止2013年10月份全国会展专业在校生达到了38000人,比2012年增加了4200人,增长幅度达到了12.5%。预计2014年全国会展专业将毕业10300人、2015年全国会展专业将毕业11800人,2016年全国会展专业将毕业12600人。

表1.1 会展招生增长率

(二)会展专业名称和师资力量分析。2013年,会展的专业名称出现了“航空会展”,“艺术与设计展”,这两个新的面孔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首次出现。鉴于记录保存系统于一体的专业设置在一些省份已经实施,一些省份可以实行自主专业设置,未来几年的扩张,展会的专业名称可能又要回到2005“多元化”形式。经过多年的快速扩张,中国会展教育将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会展教育的师资力量增强,实训室的条件将有所改善,在深度校企合作中会展教育的平均水平会更快,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显著提高核心职业竞争力。

表1.2代表省市开设会展专业与会展招生比例

截至2013年10月,哈尔滨开设会展管理和策划的本科院校只有哈尔滨商业大学,专科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黑龙江职业学院与黑龙江生态技术学院五所大专院校,在全国招生中只占了1.1%,严重落后于南方沿海省市的招生数量。由于会展专业教师的严重缺乏,造成学生入学已不足50人,专业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展览,制约着会展业的发展。大学教师和展览公司的大多数管理者都半路出家,没有经过培训,缺乏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展览的设计师设计出一些展会仍然在商品销售水平上。这限制了会展业务的开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哈尔滨会展专业人才开发对策

(一)加大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我国的会展人才急缺,会展企业要想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至少要有专业知识、实操展会经验、美术功底、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招商招展能力等各方面过硬的专业会展人才,目前我国真正能做的独操会展项目的会展项目经理真是屈指可数,所以,我们大力培养熟悉我国会展市场运作规则、法律法规及国内外会展惯例和规章制度,同时熟练掌握会展英语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的国际化、专业化进程。

(二)弱化南北文化差异,强化北方会展人才的培养。由于南北经济、地理位置、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南方会展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规模较大,会展业的重视程度较高,与之相适应会展人才培养速度也较快,相对于南方沿海城市来说,北方的会展业发展速度渐缓、发展规模较小,像哈尔滨市比较大的展会仅有每年一次的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和每年三次的哈尔滨国际车展,哈尔滨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导致当地高校对会展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够,此时,应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及第五学期实习实训机会参与到南方会展活动中,加强北方会展人才的学习会展知识的动力和积极性。

(三)强化会展师资力量。截止2013年10月份,哈尔滨市开设会展管理与策划专业的本科高校只有哈尔滨商业大学、专科院校主要有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生态职业技术学院共五所高校,这四所高校由于会展师资力量严重缺乏,造成生源一直处于50人以内的招生规模,缺乏专业人才,会展专业团队建设滞后,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表2.1)。高校的师资及展览公司中的大多数管理者都是半路出家,未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展会操作技能,有些展览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仍然在商品销售水平。这限制了会展业务的开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会展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会展人才的竞争,解决哈尔滨会展业的当前问题,就是要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退伍。被称为是推动会展业发展的世界会展业第一人的德国的贝恩斯教授曾经说过,会展业之所以在德国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得以健康发展主要源于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其中。

从上表来看哈尔滨商业大学由于对会展研究起步较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会展招生人数相对较高,而且哈尔滨市这五所高校中只有哈尔滨商业大学是本科院校,其余四所都是高职高专院校。上述五所高校2013年共招生212人,远远低于国内其他地区,所以满足不了哈尔滨会展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所以要大力培养哈尔滨会展专业人才,提高会展专业办学水平,各高校应增加会展实训室的建设,培养优秀会展教师到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学习,从而提高哈尔滨会展业整体教育质量,进而保证培养处高质量的会展专业人才。

(四)大力开展论坛,加强对会展人才培养的重视力度

同时,2013年5月23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和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商务培训论坛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培训驱动持续创新,大力推动会展人才培养”,此次论坛重点讨论了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紧迫性,由中国贸促会会务部、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培训中心承办。可见,当下我国对会展人才培养的重视力度。

总体来讲,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磕磕碰碰的教育探索中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业界肯定的。我国会展教育与培训起步晚,要走一些弯路也是必然的。专家建议,会展教育要走持续健康之路,必须要有一个权威机构牵头对会展教育、培训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才能避免教育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 丁萍萍.2013会展年度报告 [J].职业教育,2013(9) .

[2]张小军.哈尔滨会展业发展研究[J].民生周刊,2013(12) .

篇8

自从教育部批准建立会展专业以来,中国的会展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十分喜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会展专业在我国高校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截A2009年10月止,全国有192所院校(包括81所职业技术类院校)设有会展专业或方向;截止到2009年,我国至少已有123所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其中高职院校97所)、76所高校在其他专业下设有会展方向定向招生①(其中高职院校57所)。每年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约达1万人,会展高等教育受到空前重视。

不少的专家学者对会展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认为我国会展专业高等教育存在如下特点及问题:

1 会展人才培养起步晚、发展快。我国会展业较世界会展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但其发展迅速。邬适融(2006)认为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我国会展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全国冒出了50多家开设会展专业或课程的高校。基本上全国各地都有院校开展会展教育,而会展高等教育集中在会展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

2 办学主体多元化,公办民办高校齐头并进,还有“公办民助高校”、“股份制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等形式。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来华合作办学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

3 涉及领域宽,多学科嫁接。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易小力(2010)认为,目前中国会展教育主要呈现如下特征:跨学科。会展跨越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艺术设计等多个学科门类;跨行业。主要涉及外语、旅游、贸易、设计、传媒、工程、文化、艺术、计算机等行业知识和经验;跨领域。一门会展课程通常会横跨多个领域的知识点。

4 普通高校较少涉足,职业学院发展迅猛。从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构成看,目前大约80%的高校为职业技术学院,招收专科学生,普通本科高校仅占20%左右。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艺术系的林冬、林河(2008)认为会展人才培养具有专业设置繁杂、不够统,培养层次低、以职业培训为主的特点。

但是,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适应,教学手段偏陈旧,实践环节不落实。尤为严重的是,一方面会展业缺少大量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会展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这种会展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现象令人十分担忧。

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常见模式

基于我国的会展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院校开设背景、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等特点,会展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会展专业目录只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以及“会展艺术与技术”两个名称,而各高校设立的会展方向名称则千差万别,如“会展与商务旅游”、“会展管理”、“会展经济”、“会展文秘”、“会展英语”、“会展策划”等等,不同学校的会展专业或方向开设的课程则因专业起源(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别。

尽管如此,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对比发现,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以课程理论教育为主,开放校企合作为辅

该模式在我国的会展人才教育培养中最为多见。在课程设置上,多呈现出“基础课程+会展类专业课程”的架构,开设的课程般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基础课程,如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二是旨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一般性经济与管理方面问题能力的核心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三是旨在提高学生从事职业化会展管理的基本技能的专业课程,如会展概论、会展项目管理、会展营销会展信息管理、会展政策与法规等。而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则通过与其他院校的合作办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定期安排一些访学交流活动或者企业实习机会来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诉求。然而,基于会展行业更侧重于对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所以尽管此种模式对于现阶段我国会展人才教育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践性,但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因理论性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弱而难以符合会展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此种模式常见于会展人才培养的专科教育层面,其中有北京对外贸易学校和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等。在该模式下,学生学制4年,实行“学――工――学――工”的交替形式,也就是“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形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半在会展企业工作,半年完成毕业设计,使会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比提升为1:1,学生按学校的实习教学大纲和会展企业的培训计划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获得学分,从而使会展专业学生通过在课堂、现场、职场的互动教学中,练就“真功夫”。然而,尽管该模式能较好的解决了会展专业学生实习机会较少、实习时间较短的矛盾,却又产生了学生管理较为松散,打乱了传统的教学周期致使课程重设难度较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负面的影响。同时,作为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企业而言,其是否愿意与高校起开展合作成为了此模式成败的关键所在,而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方则在此则显得相对的被动。

(三)“订单式”饺企合作办学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上述第二种模式的个变形。除了集合上述模式的优点以外,由于其办学的出发点为企业的需求,是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制订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有所侧重,在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能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后续就业问题,是种人才定位更为明确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的优势背后,我们也不得忽略其存在的一些不足,包括企业的经营和诚信状况直接影响到“接单”的能力与风险、学生就业面较窄、学校管理被动等。

(四)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实践、探究性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此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以实践认知的哲学论点和体验性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学校与行业进行项目合作为载体,有效地将学生所学的技术理论与实践知识“活化”,使学生具备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学校和企业、学生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与社会直接接轨的人才培养方式,此模式最早被应用在理工科等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专业,但是在对我国目前的会展人才培养形势作出充分的研究下,许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以此作为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方向的探索。周云峰、于景洋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产教结合方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方式、改革教学方法等会展行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肖轶楠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有关我国会展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刘大可则建议防止供给过剩、坚持金字塔型学历教育、结合各自的传统优势专业嫁接会展学科、师资建设要加强校际与业界及国内外合作、结合实际创新会展教育模式;马

勇、肖轶楠提出我国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握项原则(专业方向细分下的灵活机动原则)两种能力(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三大层面(战略管理人才、般管理人才及服务操作人才)四个定位(目标、功能、模式、方向)以及五个模块(工商管理、综合素质、会展管理、大型活动、展台施工);张俐俐、庞华探讨了研究型大学会展专业人才、三结合、培养模(高校与行业、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和教学体系。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则是会展教育的基石。在我国会展业即将迎来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对滞后且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会展教育已经难以与之匹配了,可见,我国的会展人才教育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的会展人才教育现状和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如下:

(一)我国现存会展人才教育模式的优势:

1 课程设置囊括会展概况、营销、公关、管理、策划等方向,体验了跨专业、跨领域的特点。通过对我国各高校的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对比,一些经济管理类、公关营销类和外语类的课程成为了基础和核心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对于会展专业课程的设置,则呈现出各高校的地域特色、优势特色和方向特色。

2 开始注重引入实践教学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在过去的会展人才教育里,即使人们已经认识到专业实践的重要性,但基于行业发展和专业现状等原因,人才培养仍然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阶段。但随着近年大家对会展业的不断深入了解和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更多的企业愿意为高校的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接近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 逐步朝着专业建设规范化、课程设置国际化和培养主体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加入了WTO的新形势下,我国的会展行业也开始与国际接轨,而为了符合大行业的发展趋势,高校的会展专业教育中开始更多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也通过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项目、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来加快专业建设的步伐。

(二)我国现存会展人才教育模式的不足:

1 会展行业的高速发展与会展教育的相对滞后不匹配。起步较晚以及发展不成熟等的先天不足致使我国的会展教育不尽如人意,而如果仅仅由市场去调节人才的供需又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故在会展教育现状和会展人才需求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2 会展专业教育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的需求出现偏差,导致会展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就业令人担忧。由于我国的会展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各种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处在“制定――检验――修正――在检验”的循环之中,所以难免会出现些供需不符,难以满足市场现状需求的状况。

3 会展专业知识并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架构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多学科交叉,无法体现会展的专业性。而同时,尚未形成的会展教育体系也使得对会展教育的规范建设缺少依据。

4 会展的专业实践课程时间相对过少,或只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脱离从知识到知识、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多理论的传统模式,致使专业学生缺少实践经验,无法快速适应就业后的企业环境。

(三)对我国会展人才教育模式的建议:

1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会展业的发展实际为立足点、以与区域内会展企业合作为重要手段”的应用型教育模式,可以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的方向。

2 在会展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延续跨学科、跨领域的特色以外,更重要的是突出会展的专业性,可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方向的实际,适当增设些相关专业课程,如会展风险管理、会展人力资源管理等,从而形成一个更完备更科学的会展学科体系。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