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新生儿呛奶的护理措施8篇

时间:2023-12-08 17:18: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生儿呛奶的护理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生儿呛奶的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新生儿科主要收治的是出生至28天以内的患儿,他们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无家属陪伴,采取24小时护士全程护理,而护理中有着许多风险因素与护理缺陷。因此,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必须对常见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才能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降低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1 新生儿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1.1 执行制度不严 因护士责任心不强,不按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规程办事,酿成护理纠纷。主要表现为: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致转抄医嘱时,未认真查对,导致执行过程中的差错,给患儿打错针、输错液、喂错奶,未仔细核对床号、姓名与手圈;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导致不能按时用药,遗忘医嘱,造成不良后果;观察病情不及时,延缓治疗和抢救时机。

1.2 护理不当 新生儿科的患儿全是护士人工喂养,而奶瓶的孔大小不一,空较大容易呛奶、溢奶,牛奶及呕吐物误吸会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皮肤娇嫩,护理不当易发生尿布疹;沐浴用水温度调节不合适而致烫伤;新生儿自制力差,随时可能将导管拔出,抓破表皮,碰伤四肢;输液时没有及时巡视导致患儿输液外渗;甚至由于护士粗心大意或没有采取安全措施而发生追床等。

1.3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是患儿病情变化最准确、最宝贵的记录,具有法律意义,一定要真实客观。如果对患儿的病情变化,相应的治疗护理抢救措施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不具体或记录不当,将会引起医疗纠纷,或在医疗纠纷发生时不能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危重患儿急救时护士执行的大部分是口头医嘱,抢救结束后进行补记,在补记过程中有疏漏及书写不全面,内容记录不完整。医护沟通不畅时,造成医护文书书写内容不一致,出入量记录不准确,医嘱执行后漏签名。还有一些护理人员违反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在医嘱上代签名、带签执行时间、漏项、错记、涂改导致差错发生,或将新生儿性别、年龄写错而引发护理纠纷。

1.4 医院感染观念不强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尤其是低体重儿、早产儿生命较脆弱,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接触患儿的医疗器具消毒不严格,护理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未认真洗手,进入新生儿病房不更衣、换鞋、戴口罩,奶瓶、奶嘴做不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2 防范措施

2.1 严格执行制度职责 护理工作制度对保证护理工作程序,提高护理质量,防止差错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工作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这些都是保证患儿医疗、护理安全的核心制度。对早产儿、危重儿特殊治疗做到心中有数,护士长应根据不同时段的护理工作量的特点弹性排班,合理调配人员,以缓解工作量大、人员紧张的情况,防止护理人员忙中出错。

2.2 加强护士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 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掌握重点,重视举证责任,增强落实法律制度的自觉性,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强化培训急救知识,应急预案演练,熟练掌握相关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确保护理安全。

2.3 规范护理操作规程 按医嘱定时定量选择奶孔大小合适的奶嘴喂奶,喂奶时保证奶液完全充满奶嘴,避免空气被患儿吸入,喂奶后将患儿置于右侧卧位,减少患儿呛奶的发生,并加强巡视。每次患儿大便后擦干并涂鞣酸软膏于肛周;给患儿沐浴前先调节好水温;将患儿的四肢都带上防护手套,以免抓伤或碰伤;输液过程中要及时巡视,防止输液外渗;将患儿置于暖箱或辐射台上后应检查暖箱门或防护栏是否关好,防止坠床或摔伤的发生。

2.4 规范护理文书记录 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记录护理记录单,根据医嘱、疾病护理常规及病情进行记录。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与病情相符,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用双横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除去原来的字迹。各项病情观察应根据专科情况及病情要求正确填写。

2.5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注重培养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手卫生,接触患儿前后均用快速消毒剂擦手;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区应用空气消毒机每日消毒两次;每月进行一次检测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奶具等实行生物学监测;患儿用物实行一人一物一用一消毒;根据患儿病情、年龄、体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6 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 让护理人员有更多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知识更新,在工作中才能主动、准确分析判断处理各种护理问题,杜绝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加强年轻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培训,只有掌握正常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才能识别新生儿的异常症状,在护理工作中及时发现潜在的护理问题,及时纠正,防止其进一步加重造成损害。每年派2名业务骨干外出进修及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业务技能及应急能力水平,减少因业务技术问题引发的护理差错、纠纷。

总之,新生儿护理安全是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是保证护理质量的根本。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关键就是要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护理文书书写,提高护理人员素质,防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使潜在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尽可能把各种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控制各种不安全因素,力争形成一种诚信文化,实施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保证患儿生命安危。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观察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364-01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为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特点为一般情况差、精神萎靡、口吐白沫、呛奶、口周发青、呼吸短浅急促、体温异常(发热或体温不升)、全身皮肤网状花纹等症状[1]。由于新生儿气管及支气管腔相对狭小,黏膜柔嫩,黏膜及黏膜血管丰富,感染后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发生气道狭窄甚至阻塞。肺部含血量多,易淤血发生感染,特别是早产儿咳嗽反射减弱,无法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排出,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的104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的病情状况以及通过维持体温,给氧,物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治疗和护理措施后的病情改变情况。得知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均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护理效果[2]。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的104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4例,女性40例,年龄介于出生后1h-25d之间,足月72例,早产30例,过期产2例。出生体重小于2kg的4例,2-4kg的98例,大于4kg的2例。所有病例均排除吸入性肺炎,均无宫内窘迫史及产时、产后窒息史。

2 病情观察

2.1 一般病情:①体温:新生儿患肺炎后不但表现出发烧症状,还可表现为体温不升,但需与正常体温波动相鉴别。出生1周内体温波动较明显,部分新生儿可出现脱水热现象。②呼吸:新生患儿表现出呼吸增快、表浅、呼吸不规则或反复窒息,鼻孔稍扩大,鼻翼扇动等症状。新生儿出生后即开始有呼吸,有时也可以短暂窒息后才开始有呼吸、呼吸表浅,常不规则。出生后前两周呼吸约40次/min,也可波动范围较大。③意识及吸乳:新生患儿常出现反应差,哭声低或不哭,吸吮力差,拒食或呛奶等现象。正常新生儿生后数日常处于睡眠状态,吸吮与吞咽功能完善,也易发生溢乳、哭声响亮。④皮肤和粘膜:患儿常出现面色苍白,口周青紫,可伴有硬肿,四肢厥冷,黄疸,出血、全身皮肤网状花纹等症状。大部分新生儿出生后2-3日内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可自然消退。

2.2 肺脏、心脏病况及其他: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两肺可无湿鸣,可出现吸气三凹征,有时可闻及小水泡音或捻发音。有些患儿心率增加过快,易导致心力衰竭。正常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表浅,常不规则。另外,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有时还伴有口腔炎、脐炎、腹泻、腹胀,尿量异常等症状。

3 护理措施

3.1 环境: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通风两次,避免对流风,温湿度适宜,保证充足的热量与水分。一般室温保持22~26℃,使患儿皮温达36~37℃,以减少氧的消耗,改善缺氧症状[3]。夏季包裹物勿过于严密,冬季注意保温预防并发硬肿症。另外,病室应严格控制洁净度,避免污染,并尽量与其他病种的新生儿隔离开。室内应保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安静、清洁、舒适,并保持相对湿度在50%-60%,有利于患儿分泌物的排出。

3.2 :要注意经常变换,取头高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利分泌物的排出。

3.3 喂养:宜少量多次,一次不要喂得太饱,以防引起呕吐,呛咳重或拒奶者可管饲,保持皮肤清洁,预防臀红及皮肤感染。如病情危重者,可暂停喂奶、喂药,以免呕吐引起窒息[4]。如喂奶时患儿口鼻周围出现青紫、呛咳,应立即停止,并予鼻前吹氧,必要时吸痰。病情稳定后,喂奶也应少量多次,注意有无腹胀现象。

3.4 物疗:①翻身:能预防肺内分泌物堆积和改善受压部位肺扩张。②拍背:五指并拢呈空杯状,由下而上,由外周向肺门拍击,使小气道分泌物松动易于进入较大气道。有利于吸痰和促进肺循环。③吸痰;奶前或必要时吸痰,及时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促进分泌物排出。

3.5 保暖:新生儿主要靠棕色脂肪产热,速度快,耗氧多。肺炎时导致棕色脂肪产热受限,使产热小于散热,导致体温下降形成低温。一般情况下多采用暖箱、热毯等措施进行保温,以维持正常的体温。

3.6 给氧:为减少对患儿鼻黏膜的刺激,多采用头罩法给氧、箱内吸氧或小硅胶管鼻前庭吸氧。氧气应先予湿化,并加温至31-33℃为宜。

3.7 密切观察病情:保证抗生素及其他药物有效进入体内。尤其注意并发症先驱症状,注意药物毒副作用,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4 结果

本研究的104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均采用以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护理治疗时间均为为1-2周,其中痊愈的72例,痊愈率69.23%,好转的30例,好转率28.84%,家长放弃治疗的2例,总有效率为98.08%。

5 讨论

综上所述,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患病率高、死亡率也高,表现不典型,危害性极大。通过本次研究证实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能起到满意的治疗护理效果。因此,临床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一定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细心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问题,尽心尽力为每个新生患儿服务,以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魏克伦.我国新生儿感染现状与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1):1-2

[2] 王晓莉.新生儿细菌肺炎82例高危因素分析及防治[J].临床医学,2008,33(2):184-186

篇3

[关键词] 母婴同室; 新生儿;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86-01

自创建爱婴医院、实行母婴同室以来,其优点及好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的肯定,对母婴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的护理安全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隐患及问题,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近年来我们针对出现的隐患及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安全隐患及问题

1.1 护士的服务意识淡漠 实行母婴同室以后,新生儿除治疗及常规护理(每天不超过1小时)外,其余时间均交由母亲及家人照顾,从而使护士忽视了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

1.2 产妇及家人对婴儿的护理知识欠缺 由于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即使是二胎产妇也由于生育时间间隔较长,对照顾新出生的新生儿,产妇及家人均显得束手无策,出现问题更不知如何处理,若护士观察处理不及时将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1.3 护士的业务水平低,专科知识缺乏 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如呛奶、发热、体温不升、拒奶等,不知如何处理,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1.4 新生儿院内感染

1.4.1 新生儿脐炎 脐部护理不当造成感染,如未定期用酒精消毒处理脐部、使用不洁的尿布、尿液及沐浴水浸湿后未及时擦干消毒、断脐时处理不当等。

1.4.2 新生儿脓疱疹 表现为出生后2-3d,全身出现散在或片状小米粒大小的脓疱,以颈部及腹股沟等皱褶处多见,多由于新生儿包裹太厚、皮肤皱褶处出汗、潮湿不透气或衣物不洁等原因,造成毛血管扩张导致毛囊感染出现脓疮。

1.4.3 新生儿发热 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其家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害怕其受凉感冒,因此包裹太多的衣被,加之病房陪护探视人员较多,又不开窗通风造成空气不流通,导致新生儿体温升高,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1.5 新生儿喂养困难 刚出生的婴儿其家人由于喂养知识的缺乏;产妇凹陷、扁平,哺喂方法不当;剖宫产及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初期乳量分泌不足,加之婴儿大部分时间又处于睡眠状态等,造成喂养困难,导致新生儿由于喂养不足引起低血糖,严重者发生低血糖性休克,特别是巨大儿表现尤为明显。

1.6 新生儿窒息 常见于新生儿溢奶、呕吐所致,如家属育儿安全知识的缺乏,哺喂后未及时拍背并侧卧致平卧呕吐时致窒息;另外还多见于剖宫产儿,表现为未开奶前就有呕吐,多为粘液,开奶后呕吐加剧,无觅食要求,多由于剖宫产儿未经过产道分娩,胃内及肺内的羊水残留较多,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其次婴儿与大人同床熟睡时被大人的身体压迫或被衣被堵塞呼吸道,致新生儿窒息等。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护士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改变服务理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应重视安全教育,并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序实施。认真执行等级护理巡视制度,特别是对新生儿的巡视护理。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及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另外要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不仅是家属的义务与责任,同样也是护理人员责任及义务。

2.2 加强健康教育 针对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的缺乏,并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的照顾缺乏科学的方法,从而导致一些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要随时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哺喂新生儿、脐部及皮肤护理方法,并亲自给产妇及家属示范如何为婴儿换尿布、衣服、沐浴抚触等方法,在科室走廊、婴儿浴室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画,同时通过医护人员讲解一些安全护理常识,如溢奶、呕吐、呛咳时如何处理,以及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现象,从而增强家属及产妇的育婴知识,避免因知识的欠缺造成对婴儿的伤害。

2.3 加强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对年轻护士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训,老护士要改变传统经验式的护理模式,学习新的护理方法与理念,同时还应重视对年轻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通过护理查房、问题分析、专科知识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2.4 建立科室质控小组 每月定期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改进措施,且要跟踪检查落实改进情况,另外随时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护理措施,对潜在隐患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护理安全。

篇4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 护理

由于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肺不张引起通气换气受限。导致新生儿肺炎的发生。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1]。对新生儿肺炎可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护理是重要环节[2]。2003年5月~2009年5月对我院新生儿无陪病房356例肺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无陪侍整体护理管理,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6例,年龄0d~28d,平均年龄15d;均符合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标准[3]。其中吸入性肺炎287例,感染性肺炎69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合理喂养和氧疗等基础治疗,针对不同病原菌给予抗生素治疗。入院初根据发病时间及发病原因选用不同抗生素:对于宫内感染及产时感染者,给予氨苄青霉素等,重者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于产后感染性肺炎者,给予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待血培养检查出病原菌后,再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支持疗法: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免疫功能,必要时可输血浆和免疫球蛋白等。

1.3 护理资料

1.3.1 基础护理 每日为新生儿洗澡,观察皮肤是否红润、干燥,有无脓疮或黄疸。洗澡后更换清洁、柔软的衣服。勤换尿布,排便后用温水洗臀部,涂MEBO软膏,避免大小便刺激,防止臀红的发生。保持新生儿眼睛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眼睛冲洗液棉球擦拭;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新生儿口腔,要警惕鹅口疮的发生,如有散在或线状白点,则按医嘱用苏打水擦拭或涂制霉菌素散。

1.3.2 加强新生儿的保护,防止交叉感染 控制室内温度在22℃~24℃,相对湿度为55%~65%。限制家属探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空气消毒每6小时1次,桌面、物体表面用乙酸液每日擦洗2次,地面用消毒液清扫每日4次。各种操作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保持新生儿用具、衣服等清洁。严禁患有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接触新生儿。

1.3.3 合理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对于体温不升的患儿或早产儿放在开放暖箱或闭式暖箱中保暖。根据患儿体重和日龄调节暖箱温度,使患儿皮肤温度保持在36.5℃左右[4]。新生儿患病期间喂奶工作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工执行,患儿物品专人专用,每日严格消毒;病情轻者可少量多次喂奶,但不宜过饱,以每次2/3量为宜,防止呕吐和吸入,喂奶后托起患儿协助排气,取头高,右侧卧位,防止溢乳;呛奶严重者改用稠奶;喂奶后30min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重症患儿采取鼻饲,并根据不同日龄、体重、对液量的具体要求静脉补液。喂奶后观察面色变化及呼吸、心率、腹胀等情况。不能进食者予以补充氨基酸和脂肪乳,以保证热量和水分的正常吸收。

1.3.4 保持呼吸道通畅

1.3.4.1 翻身和引流 根据重力作用的原理,通过改变的方法促进肺部分泌物从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方向引流,分泌物多时根据病情2h~4h翻身1次,可防止肺萎缩及肺不张[5],保证支气管排痰通畅。

1.3.4.2 胸部叩击 胸部叩击可以通过有节律的叩打,对呼吸道—肺部产生直接震动,使附着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有利于痰液的排出。我们常用软的面罩或护理人员的手指手掌。叩击时手指手掌紧贴患儿胸壁,手指方向与肋间平行,用软的面罩边缘接触胸壁,以免漏气。在新生儿呼气时用腕部的力量轻叩肺部,叩击部位在前胸、腋下、肩胛间和肩胛下左右共8个部位,叩击速度为100次/min~120次/min,每次叩击提起2.5cm—5.0cm,每次叩击1min—2min,每个部位反复6、7次,总共时间不超过l0min,叩击动作要注意轻快,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皮肤及口唇是否紫绀,喂奶或胃管喂养后30 min内不能进行此操作。在喂养或吸痰前30 min~45 min改变后再叩击,叩击前可适当提高氧浓度10%~15%,对于用呼吸机的危重患儿48 h~72 h及肺出血、体重低于1.0 kg的早产儿不能进行此操作。

1.3.4.3 超声雾化吸入 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行超声雾化吸入,每4小时1次,每次15 min~20 min,在雾化液中加入沐舒坦及地塞米松,使药液随吸气吸入到较深的终末支气管,能疏松和稀化在呼吸道内堆积的痰液,湿润气道,从而提高呼吸道的清洁功能,并可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有利于痰液吸出。

1.3.4.4 吸氧 中、重度缺氧患儿经皮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中度缺氧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0.3L/min~0.5L/min,氧流量25%~30%;或口罩给氧1L/min~1.5L/min,重度缺氧者可用头罩给氧,氧流量5L/min~8L/min,氧浓度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左右即可。如无效应改用呼吸机给氧。在喂养或吸痰前30 min~45 min实施胸部叩击前可适当提高氧浓度10%~15%。

1.3.4.5 吸痰的护理 对于多痰患儿、根据医嘱每次引流、胸部叩击、超声雾化吸入后的吸痰,要注意无菌操作,一般先吸引口腔内分泌物再吸引鼻腔内分泌物,以免患儿在喘息和哭叫时将分泌物吸入肺部。吸痰的压力为80~100 mmHg,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若吸痰后出现青紫可加大氧流量10%~15%[6],吸痰时要注意观察分泌物的量、粘稠度以及颜色、面色及吸痰前后呼吸音变化,吸痰后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况、呼吸频率、心率、面部皮肤和口唇颜色等。

1.3.5 病情观察

1.3.5.1 由于新生儿病情变化差异大,病情变化快,患病时各种反应能力较低。因此,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变化、吃奶情况、有无呛咳及紫绀等,特别是新生儿体温、脉搏、意识状态、呼吸、吸吮等指征,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1.3.5.2 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升降不稳定,如果出现体温不升,呼吸心率减慢、双眼凝视、哭声微弱或不哭以及刺激时无反应等,均为病情严重的表现。

1.3.5.3 呼吸频率、深浅、节律的观察有助于缺氧程度的判断。特别是观察患儿安静时的呼吸频率,双肺有无呼吸音改变等,若患儿面色苍白、出现口唇或指(趾)青紫、鼻翼扇动、张口呼吸、点头样呼吸、吸气时出现“三凹征”、吸气、呼吸暂停等说明病情危重,及时抢救。

1.3.5.4 观察呼吸道分泌物可以判断是否有羊水、血液、呕吐物或胎粪的吸入,特别要注意观察呼吸道分泌物性状,包括颜色、量、黏稠度等。

1.3.5.5 正常新生儿吮奶有力,有食欲要求,患肺炎时多数患儿拒奶、呛奶,口吐白沫,观察哺乳情况和吸吮情况有助于判断患儿病情的变化,如患儿吐奶呈喷射状,应考虑到颅内压增高现象,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3.6 观察有无并发症 新生儿肺炎常见并发症是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败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给予特别护理,对患儿进行心电监护,观察预防电解质紊乱、黄疸、硬肿症和各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1.3.7 输液时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量及速度,一般选用注射器输液泵调节静脉输液速度,每分钟以4滴~6滴为宜,以免静脉输液速度过快加重心脏负担引起肺水肿或心衰。

2 结果

356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因病情危重转上级医院5人,其余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11±4)天。

3 讨论

3.1 由于新生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反应性差,肺含气过少,呼吸表浅以及新生儿肺炎病因不同[7],以致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护理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3.2 新生儿无陪病房是新生儿监护病房,病房内温度、湿度适宜,消毒隔离措施严格,可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同时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护工持续24h进行病情观察、治疗及护理,不仅有利于新生儿疾病恢复同时降低了呛奶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日数,减轻患儿痛苦。

3.3 由于新生儿气管及支气管腔相对狭小,黏膜柔嫩,血管及黏膜血管丰富,感染后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发生气道狭窄甚至阻塞,肺部含血量多,易瘀血发生感染。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咳嗽反射弱,无法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排出,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此时通过对新生儿系统、专业的护理,尤其通过肺部物理疗法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改善通气功能,减少肺部瘀血,对控制感染,提高新生儿肺炎的治愈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刘世超.新生儿肺炎200例X线诊断体会[J].实用儿科杂志,1993,8(3):239.

[2]毛云霞,胡超芬,钟政武. 新生儿肺炎98例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8):1102.

[3]李毅.儿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

[4]黄人健.护士手册.北京: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415.

[5]朱念琼.儿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

篇5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的特点、临床症状及护理要点。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46例新生儿肺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有效的治疗措施,密切的观察与恰当的护理,46例患儿均病愈出院。结论:新生儿肺炎发病急,死亡率高,治疗后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以及恰当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效果、减少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观察;护理

引言: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由于新生儿各方面发育均不健全,因此,一旦感染该病,极易出现窒息、呼吸功能不全和循环衰竭等,危险性极大,也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新生儿肺炎按其感染方式不同分为二种,一种是感染性肺炎,另一种是吸入性肺炎。由于是新生儿发病,在治疗过程中,对护理的要求更高,病情及患儿各种体征的变化均要通过护理人员的密切观察才能掌握,因此,恰当的护理和细致观察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通过对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46例新生儿肺炎的病例护理观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就新生儿肺炎的观察及护理要点进行探讨,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46例新生儿肺炎的病例,男31例,女15例;最小1天,最大25天;其中早产儿13例;本组病例中感染性肺炎41例,吸入性肺炎5例。

1.2 病情观察方法:我院对新生儿肺炎的患儿要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首先进行生命体征及状态的观察,由于新生儿各方面发育都不成熟,因此不仅要根据体温、脉搏、呼吸心率等进行症状判断,还需对新生儿意识状态,哭声微弱、眼睛等进行观察,有时体温未升高,但患儿表现意识状态差、呼吸心率减慢、哭声微弱或不哭以及刺激时无反应等,均显示病情严重;其次对患儿呼吸频率的观察,重点是呼吸频率、呼吸深浅、双肺有无呼吸音改变等,另观察患儿面部、唇、指、趾有无青紫,若出现呼吸异常如张口呼吸、点头样呼吸、吸气、呼吸暂停等,即表示病情严重,应立即抢救。第三,观察新生儿哺乳情况和呼吸道分泌物性状,多数患儿因肺炎会拒奶、呛奶、吐奶,一旦观察到患儿呈喷射状吐奶显示疑似颅内压增高,应即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对呼吸道分泌物的观察主要检查是否有呕吐物、羊水、血液、或胎粪的吸入以及分泌物的颜色、量、黏稠度等;第四,注意观察患儿情况,注意并发症的发生,新生儿肺炎常见并发症是呼吸衰竭、败血症、心力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3]。

1.3 新生儿肺炎的护理:

1.3.1 一般护理:室内最好保持适宜的温度22~24℃,湿度控制在65%以下,保持病室安静,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根据患儿病情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进行体温检测,对于体温不升的患儿,应放置暖箱内,高热患儿,可先采取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保持患儿体温在36.5~37.5℃;对感染性肺炎患儿分感染种类分室,传染性较强的尽可能隔离;本组46例患儿均每日定时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口腔2次以上,患儿便后用温水洗净,脐带未脱落的患儿要注意观察脐部有无渗出情况等,以预防口腔、脐部及皮肤炎症;对患儿的检查、治疗等尽可能集中进行,以防止因患儿哭闹挣扎而加重心脏负担;呼吸困难及缺氧的患儿在给氧时注意浓度和流量[4]。

1.3.2 保证呼吸通畅:由于新生儿发育不健全,呼吸中枢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自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等可导致呼吸道阻塞而引起窒息、呼吸暂停,从而加重肺部感染。因此,出现痰液应及时吸出,以保持患儿保证呼吸通畅。

1.3.3 合理喂养,预防和控制感染:在对患儿进行喂养时应采取多次少量的喂养方式,以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对不能进食的患儿可鼻饲喂养,每次鼻饲后冲洗鼻饲管,保持管内清洁;对新生儿肺炎患儿的护理中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染和交叉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及交叉感染极易造成患儿死亡,因此,在护理时必须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加强消毒和隔离措施。

1.3.4 用药方面的护理:保持输液速度稳定,做好心电监护及观察用药后患儿的反映;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情况,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的症状。

2 结果

通过仔细观察及精心护理,本组46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无一例感染及并发症发生,治愈率100%。

3 结束语

新生儿肺炎发病急,死亡率高,由于新生儿身体各方面发育均不健全,因此,所有症状均需通过护理观察才能发现并及时处理,密切的观察和有效恰当的护理是提高新生儿肺炎救治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培英.新生儿肺炎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06,8(13):87.

[2] 薛春香. 新生儿肺炎炎32例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3):1013-1014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56―366.

篇6

【关键词】 新生儿呕吐;原因分析;护理

由于新生儿时期消化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及生后环境温度、营养摄入、喂养方式、代谢排泄等变化,加之疾病因索的影响,使新生儿特别是旱产儿容易发生呕吐,而呕吐物呛入气道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也易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新生儿呕吐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大多为生理性,一般无严重后果,但如观察不及时,护理不当可影响生长发育,或延误疾病治疗,甚至可因呕吐导致窒息死亡,因此分析呕吐原因,及时进行护理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1护理体会

保持患儿安静,尽量防止诱发呕吐;采用上半身抬高取右侧卧位,头部偏向右侧,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详细询问病史,如生产史、喂养方式、用药史,呕吐物量、性质、颜色、次数,伴随症状、大小便情况及精神状态,协助查找病因;严密观察有无生命体征改变,记录出入水量,观察有无脱水症状及电解质改变

2原因分析与护理

2.1喂养不当

吃奶后卧位不当,如头低脚高位或者过量翻动,可引起新生儿呕吐。哺乳时含接不正确,哭闹后哺乳,人工喂养时奶液未充满等原因,使新生儿吃奶的同时吞入大量的空气,吃奶后可因活动用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喷射性呕吐。因此,在喂养新生儿时,应耐心细致地指导患儿家长正确的喂奶方法,如喂奶时应把新生儿抱起,斜卧于喂哺者的怀中,或取头高脚低右侧卧位哺乳。合理正确地喂养及卧位,在避免新生儿呕吐中至关重要。让新生儿正确含接,即含住大部分乳晕,人工喂养时,奶瓶置斜位,乳液充满,以免吞入空气,每次吸吮约20min左右,30~60ml为宜。喂毕,轻轻竖抱新生儿,拍其背部至打嗝,这样排出胃内空气后,便于奶液在胃内流动,并顺利排入肠道。指导母亲进行正确的喂养,纠正不当的喂养方式。喂养后不宜立即平卧或过旱翻动小儿。对凹陷者应指导母亲进行纠正。因喂养不当引起呕吐的患儿,经过纠正喂养方式,都可很快治愈。

2.2幽门痉挛

由于新生儿自主神经调节差,加之喂养不当,易引起幽门功能暂时性失调,造成幽门肌肉的紧张痉挛,喂奶后出现喷射性呕吐,吐出大量的奶汁及奶凝块。新生儿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责门括约肌发育较差,肌张力弱,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肌张力强,控制力差,食后常发生胃食管返流。因此,为避免幽门痉挛引起新生儿呕吐,我们尽量做到细心、耐心、定时定量,喂奶前避免患儿过分哭闹,以防止吞入过量的空气。人工喂养牛奶的温度要适中,不宜过热过冷,喂奶的速度不宜过快,一次喂奶量不宜过多。喂奶前15~20min可滴服1:1000阿托品2~3滴以解除幽门痉挛,吃奶后将头抬高15°~20°,使原来的水平胃向下垂,便于奶液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2.3消化道畸形

仔细观察喂乳与呕吐的关系,如是否每次喂乳后均出现呕吐,是否伴有紫绀,喂后出现呕吐的时间,呼吸困难等情况为医生早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2.4各种严重感染

肠道道感染性疾病应及早应用抗生索控制感染,肠道感染极易合井水、电解质紊乱,应仔细观察有无皮肤干燥、前卤凹陷、皮肤弹性降低及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及时向医生汇报进行治疗。胎儿在母体中无法通过胎盘获得母体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即lgA、IgM,因此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的感染性疾病,对重症肠道感染的患儿,如: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原发病症状有无加重等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治疗不及时,可引发DIC以及NEC,常因严重感染造成中毒性呕吐。由于凝血机制的破坏,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引起新生儿胃肠黏膜出血,此时呕吐物可为咖啡色或血性液体。患儿常伴有神志萎靡、拒奶、发热、水样粘液稀便,甚至为赤豆汤样血水便,且有特殊臭味。因反应差,呕吐时易被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及呼吸暂停,危急患儿生命,此外,吸入呕吐物还可加重或激发呼吸道感染。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基础护理、控制感染及呼吸道管理,如严格执行医嘱、准确及时给药、及时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配合医生及早查明呕吐原因,给予正确的治疗与护理,无疑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2.5食管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直肠畸形等外科疾病

此类疾病所引起的新生儿呕吐,呕吐物多为黄色液体或胆汁样液体,常伴有排便困难、腹胀等,并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给予持续胃肠减压,可有助于防止胃、食道反流引起的呕吐。

2.6羊水吞入过多

分娩过程中胎儿吞入羊水过多或者吞入被胎粪污染或混有母血的羊水,刺激胃薪膜使胃液分泌亢进,从而引起频繁呕吐,吐出清水、勃液或带少量血性液体,因此,这就要求助产士在助产过程中,防止胎儿宫内缺氧,胎儿娩出时及时清理口鼻腔内的羊水,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需用低压吸引器吸净羊水,以防止羊水过多地进入胃内而致呕吐。新生儿吞入羊水过多,污染的羊水或产道中的血液及黏液可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给1%碳酸氢钠液洗胃,1~2次即可治愈。羊水11度以上污染常规给吸痰以减少胎粪对胃赫膜的刺激。早开奶、早吸吮,新生儿因吸吮及吞咽动作,刺激胃肠平滑肌顺行蠕动,尽早使胃内容物排入肠道,也是避免新生儿呕吐的方法之一。如反复呕吐,可给予1%的温碳酸氢钠溶液或温生理盐水洗胃。注意胃管固定牢固,头偏向一侧,每次灌入量10~15m1,注入后,等量或大于注入量回抽,反复

4~5次,直到抽出液清澈为止[4]。抽出不畅时可轻轻转动胃管或用手按摩胃院部以促进洗胃液流出,拔管时反折胃管末端快速拔出,防止洗胃液体流入气道。洗胃后暂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我们的体会是对重度新生儿窒息患儿生后即使没有出现呕吐,也应及旱洗胃,通过对比观察,生后即介洗胃者,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可以明显减少呕吐物呛入气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2.7其他遗传代谢病

如一些较少见的遗传代谢病也可引起新生儿频繁呕吐,如先天氨基酸代谢异常等,此类疾病多有家族史,且可能同时有外貌异常,身上有特殊气味,部分伴有行为异常和抽搐等,指导和帮助患儿家长制定周密的系统的治疗及饮食计划,给予低苯丙氨酸奶加适量母乳喂养,可减轻或避免呕吐及残障。

综上所述,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原因比较复杂,密切观察新生儿呕吐的原因及呕吐物的性状,常提示一些疾病特有的性质,为医疗诊断提供依据,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儿呕吐,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为预防新生儿呕吐、避免新生儿呕吐引起的并发症,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2]马按权小儿外科学与小儿矫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2.

[3]Sehaffer.A.J.Dieases ofNewborn[M].3rdcd、Saundcrs.PhiladelPhia.1971.

[4]山东省人民医院.儿科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工继山,陈俭红.实用小儿胃肠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人学中国协和医科人学联合出版社,1997.249.

[6]工琳,徐崇民,夏伟雄,等.母乳及配方奶对早产儿胃排空功能的影响[J]实用儿利临床杂志.2001.16(3):125.

篇7

【关键词】产科;新生儿;护理安全;对策

【中途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59―0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随之加强,对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不断上升。产科新生儿护理是具有特殊要求的护理,护理人员肩负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患者及家属也对护理服务技术及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护理风险水平高、护理情况复杂、后果影响大等特点,决定了产科新生儿护理的高风险性【1】。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对产科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以期促进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减少护理纠纷。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之间我院产科新生儿病房新生儿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护理综合质量记录表及科室差错缺点登记本上的记录,对本组新生儿住院期间的的护理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包括新生儿筛查、疫苗接种、健康宣教、新生儿日常生活、新生儿皮肤护理、家长投诉等情况,按照护理安全事故的大致类型,划分为意外事故、护士纪律事故、差错类事故和投诉类事故四类;根据本组新生儿护理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对其出现的原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较低、护患沟通不足、服务态度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

1.2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 由科室负责人和护士长、护理组长等建立护理风险安全管理工作组,对护理风险进行逐级分层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时刻注意护理安全,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隐含具有预见性,采取针对的护理措施;加强规范化操作,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和标准进行护理服务,减少人为因素;建立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安排在职教育、进修等,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建立护理风险评估和处理体系,对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妥善处理,对潜在安全隐患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

2 结果

本组100例新生儿中,出现12例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现,新生儿皮肤问题、健康宣教及服务态度等问题是导致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强针对性预防护理。

3讨论

3.1产科新生儿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3.1.1环境因素 近年来,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新农合医疗、医保等项目的推动下,基层医院的发展加速,接受的产妇越来越多。部分基层医院存在着发展过快,硬件设施及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不能满足产科新生儿护理的需要,导致工作出现各类漏洞,如由于护理人员不足导致的新生儿护理工作不及时,管理混乱导致的新生儿护理水平差,甚至导致新生儿丢失等严重的护理安全问题【2】。

3.1.2护理人员配置不够,缺乏足够责任心 产科护理工作繁重,临床护士不足,导致护理工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更不能达到预定的水平,成为新生儿护理风险的安全隐患之一;部分护士缺乏责任心,不能体会新生儿家长的心情,对家长要求不理睬;不能严格执行巡视制度,导致新生儿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造成不良后果。

3.1.3院内感染 新生儿抵抗力较差,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特别是早产及低体重新生儿,需要格外加强注意;进行侵入性操作如呼吸道清理时,需要保证仪器的消毒灭菌合格,操作轻柔,避免感染;护理人员要做好自身清洁,加强对手部的消毒处理。

3.1.4护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3.1.4.1抢救制度执行不到位 产房、病房的急救药品及器械维护不到位,未对其进行仔细的清点和及时的补充,导致在对产妇或新生儿进行抢救时出现药物不足的问题,延误抢救时机,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新生儿护理安全事故。

3.1.4.2脐带制度执行不到位 新生儿出生后,护理人员没有按照脐带处理规定对脐带进行处理,没有及时告知并要求产妇确认新生儿性别,容易导致新生儿抱错、产妇记错新生儿性别等严重的护理安全事件,引起护患纠纷。此类事件在近年来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造成较多的护患纠纷,对医院的社会公益形象造成较大的损伤,需要加强注意。

3.1.4.3查对制度执行不合格 新生儿病房患者较多,陪护家属多,情况复查。若护理人员在新生儿洗澡、疫苗注射等操作时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极容易导致新生儿抱错、药物重复注射、错误注射和漏注射的问题,引发护患纠纷。

篇8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68-01

新生儿肺炎(neonatal pneumonia)是新生儿常见病,可于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患病,分别称为产前、产时感染性肺炎及产后感染性肺炎。本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00万新生儿死于肺炎[1]。我院2009年8月~2012年3月以来收治肺炎新生儿64例,本文就64例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作出相关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9年8月~2012年3月收治的64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8 例;足月42例,早产儿22例。

2 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反复吸净口、鼻、咽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使气道分泌物松动及排出;痰液黏稠者可进行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促进分泌物排出;对痰液过多且无力排出者应给予吸痰。

2.2 改善呼吸功能:①室内空气要新鲜,保持适宜的温、湿度,经常翻身,减少肺部淤血。有低氧血症时进行氧疗,应根据病情和血氧情况采取不同的给氧方法,如鼻导管、面罩及头罩等,使PaO维持在7.9~10.6kpa(60~80mrnHg);重症合并有呼吸衰竭者,给予正压通气治疗。②胸部理疗,以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

2.3 保证充足的能量和水分应少量多次细心喂养,避免喂得过饱、吐奶而窒息;重症患儿予以鼻饲或从静脉补充能量及液体;必要时输给血浆、白蛋白、脂肪乳等。

2.4 保持体温: 正常患儿的体温可能会升高或下降,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正确方法以维持体温正常。

2.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①若在短期内出现呼吸明显增快、心率加快、烦躁不安、肝脏迅速增大时,提示并发了心力衰竭,应遵医嘱给予吸氧、强心、利尿、镇静等处理。②若患儿突然呼吸急促伴明显青紫时,考虑发生了气胸或脓气胸,应立即做好胸腔引流的准备及引流后的护理[2]。

2.6 健康教育:向家长讲述本病的相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预后、治疗措施及护理要点。

3 结果

通过实施综合护理,64例患儿中治愈63例,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死亡1例,总治愈率98.4%。

4 讨论

4.1 新生儿肺炎感染的成因: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咳嗽不明显,口吐泡沫。重症者出现青紫、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钟或更快,有时伴有点头呼吸、双吸气及呼吸暂停。早产儿患肺炎时,呼吸道症状常不明显,由于呼吸浅而快,肺部啰音不易听到。此时可望诊观察胸廓运动。(1)出生前感。①吸入污染的羊水由于羊膜早破或羊膜炎,阴道内细菌上行污染羊水。正常胎儿在宫内有浅表呼吸,吸入污染之羊水导致肺炎。常见菌为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等。常见的病毒是肠道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3]。②血行播散妊娠后期孕母受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或弓形虫感染后,病原体可通过胎盘造成胎儿全身感染,肺炎是全身感染的一部分。(2)分娩过程中感染。分娩过程中胎儿吸人产道内被病原体污染的分泌物,或因断脐不洁发生血行感染。致病菌以杆菌居多。此外B溶血性链球菌和官内感染常见的各种病毒、弓形虫、沙眼衣原体等。(3)出生后感染。医源性感染包括人工呼吸器、气管插管、雾化吸人等医用器械消毒不严可继发感染;新生儿患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通过血行传播而致肺炎;母亲或医护人员有呼吸道感染,新生儿接触后发病。新生儿肺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开始仅表现反应低下、哭声弱或不哭、吸吮力差、呛奶、体温不升或发热,病情加重后可有呼吸急促、口吐白沫、面色发灰、鼻扇,青紫、呼吸浅快、点头样呼吸或呼吸暂停等,哭闹或深吸气时可闻及细湿锣音。本病因症状不典型,体征不明显,诊断较困难,需结合母亲的感染及生产史、病儿症状体征、X线检查作出诊断[4]。治疗原则是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营养,抗感染,对症及支持疗法。月龄小、体重低,预后不好。

4.2 护理评估:①健康史了解母亲产前有否感染,有无羊膜早破,羊水是否浑浊;询问有无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史,有否吸入羊水、胎粪或乳汁史,生后新生儿有无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史,是否患败血症。②身体状况检查患儿反应情况,注意有无体温不升、青紫、拒奶、吐奶、口吐白沫、有无气促等呼吸节律改变,听诊双肺呼吸音有否改变;分析周围血象及X线胸片检查结果。

本组观察显示,本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综上所述,对新生儿肺炎实施综合护理显著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值得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月利,任晓燕. 小儿喘憋性肺炎合并心衰 60 例护理体会[J]. 齐鲁护理杂志,2007,15(5):142-146

[2] Ascherman DP.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of inflammatory myopathy [J].Curr Rheumatol Rep,2002,4(5):409~4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