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8 17:18: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临床护理技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 探索双师制在临床护理技能教学中的作用。方法 以2008—2009学年在我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206名作为双师制组;2007—2008学年在我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 176 名作为对照组。双师制组实行双师制教学,对照组实行一带一带教。结果 双师制组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t′=5.820,p<0.001),且双师制组中本科实习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高于专科生(t′=2.773,p<0.01);而对照组的本科生、专科生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差异无显著性(t=1.687,p>0.05)。双师制组学生对临床带教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5.97,p<0.01)。结论 双师制教学有助于提高和规范实习学生的护理技能。
【关键词】 双师制;临床护理技能;教学改革
the role of biteacher system in teaching of nursing li yunfang, wang weiying, yao shanshan, et al (training centr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clinical skill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biteacher system in teaching clinical nursing skills. methods of this study, 206 student nurses of 2008—2009 school year served as biteacher system (bts) group; 176 students of 2007—2008 school year as control group, oneonone apprentice system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the record of clinical skills of biteachersystem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in the control (t′=5.820,p<0.001). in biteacher system group, the record of skills of undergraduate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llege students (t′=2.773,p<0.01); in the control, the difference of the record between the undergraduates and college students was not significant (t=1.687,p>0.05), and the students were more satisfied with biteacher system (χ2=25.97,p<0.01). conclusion the biteachersystem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improvement and standard of students’ nursing knowhow.
[key words] biteacher system; nursing; teaching reform
护理学专业临床护理技能的培养是护理教育的目标之一[1],临床护理技能教学是护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护理教育的实践性、直观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它既验证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护理技能操作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一带一的带教制度,由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学生的护理技能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我们自 2008年7月采用双师制教学方法,指导与训练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7月—2009年4月,选择在我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 206名作为双师制组,男8名,女198名,年龄19~24岁,其中本科生46名,专科生160名。以2007年7月—2008年4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176名作对照组,男7名,女169名,年龄20~24岁,其中本科生40名,专科生136名。
1.2 方法
1.2.1 带教方法 (1)双师制教学方法:设总带教老师1名,带教老师8名。 ①对带教老师进行临床护理技能培训:学生入科前,总带教老师对带教老师的临床护理技能进行规范培训与考核,合格后方可带教。②对学生临床护理技能进行培训:学生入科后,先由总带教老师进行培训,根据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总带教老师对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统一指导,然后再实施教师学生一对一的带教方法。③培训内容:重点训练各项护理技能操作要领、难点,操作的程度,与病人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此项护理技能有关的理论知识。(2)对照组带教方法:不设总带教老师,实行一对一的带教方法。
1.2.2 考核与评价方法 在实习结束前,按照山东省护理人员三级训练标准,对实习学生的基本护理技能进行考核与评价。其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无菌技术、女病人导尿术、心肺复苏、铺麻醉床、穿脱隔离衣、肌内注射、皮内注射、灌肠、会阴护理。另外,对所有实习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其对实习带教的满意度。
1.3 统计学处理
学生考核结果以±s表示,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对照组实习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为(8.2±1.7)分,双师制组为(9.1±1.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820,p<0.001)。双师制组本科实习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为(9.4±1.6)分,专科生为(8.6±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773,p<0.01)。双师制组实习学生对临床带教效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5.97,p<0.01)。见表1。 表1 实习学生对带教的满意度(例
3 讨 论
本文结果显示,双师制组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双师制组中本科实习生的临床护理技能考核成绩高于专科生,且双师制组学生对临床带教的满意度为97.1%,提示双师制教学方法优于非双师制方法。其原因如下。
3.1 双师制教学方法规范了护理技能操作规程
双师制临床护理技能教学中,由总带教老师对带教老师进行统一规范与指导,然后再由带教老师对学生实施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相对固定,且操作程序统一规范,还能够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个体化指导。
3.2 双师制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
临床护理技能的培养不仅是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职业价值观、态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沟通技巧的培养,这与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水平密切相关。一方面加强临床护理技能主讲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通过专业技能培训、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带教能力,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严格、认真,不断增强教师对临床护理技能的指导能力[3]。另一方面,完善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并进行相应的奖惩,使之形成良好的临床教学氛围,不断提高临床教学水平。
3.3 双师制教学方法注重了医德医风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双师制教学,获得了作为护理工作者的内心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病人及家属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又为学生更好地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自信心。
3.4 双师制激发了学生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直接推动学生的心理动因[2],规范化训练激发了学生对护理技能操作的兴趣,使学生对护理技能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由被动训练变为主动训练。主动询问老师,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找出最佳操作方法。
3.5 双师制加深了学生对技能培训的理解和记忆
规范的演示、讲解,训练中配合提问、启发、矫正操作中的错误,使护生更清楚地感知和理解操作过程,强化了对正规操作的记忆。在护理操作前后,学生通过讲解操作的目的、意义、配合方法及操作后的注意事项,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技能操作,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杨桂芝,冯丽华. 对护理专业实施技能操作强化训练的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07,25(7):108109.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
做为高等院校的护理本科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备熟练的临床技能。但是,由于医学院校学生较多,临床操作资源相对欠缺,导致学生不能全部进行临床操作,并且,由于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护理本科生很少能够顺利在病人身上进行实践。所以,如何训练护理本科生的临床技能,提高护理本科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新的医学培养理念的产生和医学操作产品的问世,许多新型临床技能培训方式相继涌现出来,接下来本文对此依次进行阐述。
一、电子模拟教具的使用
在心肺听诊模拟人上,学生可以练习听诊心音和呼吸音;此外,学生在使用腹部触诊模拟人时,可以训练腹部检查的手法。通过在模拟教具上演练之后,学生可以增强对于临床病人相关体征的鉴别和认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肺复苏教具也是很常见的电子模拟教具,学生可以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并且按照规范的操作进行清理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电除颤,并监测心肺复苏成功指标。通过在模拟人上进行操作后,学生可以增进对于突发状况的适应和把握,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打好坚实基础。
二、模拟有创教具的使用
目前国内常用的模拟有创教具包括模拟穿刺教具、导尿教具、气管插管教具等。常见的模拟穿刺教具包括静脉和动脉穿刺模型、胸膜穿刺模型、腹腔穿刺模型、骨穿模型、腰穿模型,学生可以在穿刺部位选择、消毒方式及范围、麻醉、穿刺引流、止血及后续操作等过程中进行完整系统的训练;此外,在导尿模型、气管插管和插胃管模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很多注意事项,例如无菌意识、消毒范围、消毒顺序、插管深度等,这些在临床实践中是十分宝贵的经验。学生通过在模拟人的操作,从而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为在实际病人身上进行相应操作做好铺垫。
三、PBL教学
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由任课老师选取临床常见的病例,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随后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这种方式着重训练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同时学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也增强了对疾病的了解及认识。因而广受学生和老师的欢迎,这种方式目前亦在许多医学院校进行推广应用。
四、标准化病人的使用
标准化病人,又称为模拟病人,指对正常人或病人进行标准化、系统化培训,使其能准确表现出某一类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使用标准化病人对学生进行训练和考核,不仅可以避免使用实际患者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引起的伦理及道德问题,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所扮演患者的临床表现强化了解,同时对受试者做出更加客观标准的评定,使得考核结果更加科学严谨。
五、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的应用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最初由英国Dundee大学的Dr. R.M. Harden提出,它将前面所述几种临床技能培训方式结合起来,采用多站式考核方式,即使用标准化病人、模拟病人等手段,客观准确地评价受试者的临床技能。OSCE考试一般分数站考试,学生随机抽取卡片确定考试顺序,按照卡片提示依次进站进行考核,主要包括体格检查考试、外科常见基本操作、有创操作、心肺复苏、阅片考核和呼吸音心音考核。学生只有通过全部考站考核并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实习。
综上,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我们要不断提高临床技能软硬件水平,完善师资力量,构建更加规范合理的临床技能培训体系,努力提升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护理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浅探[J].中国医院.2008(11):76~78
一、 重视《外科护理学》实验课教学,是培养护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基础
(一) 改善实验条件,建立一个布局合理、使用科学的实验室
为了使学生迅速适应实习环境,我校按教学示范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对实验室布局进行了调整,建立了模拟手术室为实验室。使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流程为:进入实验室更换工作衣、裤、鞋戴口罩、帽子、修剪指甲外科洗手(专用外科洗手设备)泡手消毒进入实验室(模拟手术间)。空间分隔实现从非隔离区相对隔离区隔离区,使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就感受到强烈的专业氛围,感受到手术工作的神圣、庄严,立即严肃了学习态度,激发了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强化了无菌观念。
(二) 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课的课堂上理论知识不多讲,带教老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演示,主要进行技能要领的分解、示范、训练,手把手地教学生,务必使每个学生正确掌握每项技能。下课前通过抽查检验教学效果。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播放,向学生再现临床手术及各种护理操作真实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外科疾病的护理产生直观、具体的认识。
(三)开放实验室 课后反复地操练
由于实验课时有限,单靠课堂训练达到教学目的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各自的课余时间来训练,每天都安排教师进行指导。
(四)制定严格规范的考核评分标准,强化技能操作
考核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标准。我们从医德医风、无菌技术要求、操作规范和熟练程度等多方面对每个操作考核项目都制定了全面、客观、严格的评分标准,并发给学生,这些标准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独立练习的自觉性,同时使学生学习效果大大增加。考核方式不再采用单纯操作考核,而是采取操作与理论口答相结合,必考与选考相结合,平时与最后相结合的方式。实验考核总成绩按30%的比例记入外护总成绩,实验考核未通过者不能参加理论考核,这样从制度上提高了实验课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思想上重视,训练中认真。
二、 建立第二课堂,加强护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和对临床环境的适应
护生在学校期间,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往往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临床病人,对课本上所描述的症状只有理论上的认识,学习印象不够深刻,更谈不上临床护理经验,所以护生在实习接诊病人时,容易紧张慌乱。为了使护生能够迅速适应未来的实习,可以将病例教学法、模拟诊室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应用到外科护理学的教学当中,来建立有医师、护士、病房和病人的第二课堂。例如,设置一个真实的病房环境,选择典型病例,让学生模拟医生或护士的角色,身临其境地进行查房前准备、查房主题选择、病历汇报、护理体检与沟通、护理分析、概括总结等多个环节,让学生靠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前进入实战状态[2]。教师注意启发、观察和引导,并及时记录学生的每个环节的不足,最后,老师要组织学生就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总结,以点带面,引发学生思考,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全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
三、积极组织各种技能竞赛,以赛促学
技能竞赛已成为创新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途径的重要形式,成为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技能竞赛一般分理论答题及基本技能操作两大部分进行。理论答题可以检验学生平时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基本技能操作可以检验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手法是否娴熟。为了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理论答题的间歇还可设场外抢答或游戏互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以带动大家共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竞赛结束时,教师对竞赛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要做全面的总结和点评,使学生通过竞赛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薄弱之处,了解到自己的临床技能水平,查漏补缺,为他们以后的复习及准备毕业技能考试起到指导作用,并且加强他们重视临床基本技能学习的观念,激发探究、进取的好学之心,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一种良性的督促。
四、实习前技能的强化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从外科实验学习结束到开始实习还有一个学期的时间,经过一学期的间隔,部分学生在实习前,对于以前所学的外科无菌技术及基本操作都有所淡忘,表现为对各种操作缺乏信心,无菌观念模糊,各种动作变形严重,对下一步的临床实习非常不利。为了缩短护生适应临床的时间,可在实习前对其进行2周的外科技能强化,再让学生进入实习。强化训练仍然以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为参照,对每个操作项目进行规范化训练和练习后,再进行出科考试。
实践证明,通过这种长期的多方位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实际动手能力和临床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其以后临床实习和工作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使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更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参考文献】
1 临床技能的内涵 临床技能也就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临床技术操作能力(动手)及临床思维能力(动脑)两方面。
1.1 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临床技术操作能力是护生最基本的能力。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涉及临床技术操作能力的部分较多,主要包括生理产科和病理产科两部分。
1.1.1 生理产科内容(即助产士专业的重点学习内容) 这部分内容有胎儿及附属物辨认、孕期监护(产前检查)、产程的观察及处理。产前检查主要是产科检查中的腹部检查,即视、触、听诊,以及骨盆测量(尤其是外测量)。产程的观察及处理涉及打产包、绘制产程图、观察宫缩、胎心监护、肛查、接生时的会阴冲洗及消毒、保护会阴、娩出胎儿及胎盘、新生儿处理(清理呼吸道、结扎脐带)。
1.1.2 病理产科中的常见产科手术如会阴切开缝合术、胎吸及产钳助产术、臀位助产术等。
1.2 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分析病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操作实验以便了解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还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提高其操作能力。有些实验还可以在课后留给学生操作、练习的机会(如会阴切开缝合术、打产包等项目),然后通过抽查或竞赛,使学生操作更加熟练。还可到临床见习(如参观产房及观摩正常分娩、剖宫产术等)。在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有的项目(如骨盆外测量)让学生2人一组互相模拟患者进行操作,以亲身体验患者的感受,这样一方面可增强其爱伤意识,另一方面也可锻炼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2 学生临床技能的影响因素
2.1 实验条件 ①实验器材匮乏,严重影响实验开出;②学生多,实验课学时有限。在教学中,无法做到每一个实验都让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影响了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
2.2 学时 教学大纲规定学时与实际学时相差较大。如教学大纲规定产科学及护理共162学时,其中理论100学时,实践62学时;实际上共有128学时,理论108学时,实践2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有所增加,而实践学时明显减少,这不利于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
2.3 学生个人原因 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临床技能训练不感兴趣,不愿意动手操作,使其临床技能受到影响。
2.4 学校对不同专业临床技能要求有所不同,实习前是否对学生统一进行技能培训,也影响到学生临床技能的形成,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
3 临床技能的培养方法
3.1 临床技术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系统理论学习中采用理论讲授,多媒体资料、电教片、课件演示、示教的方法。电教片演示后,由教师示教,然后让学生逐个进行操作练习,教师指导、评价、矫正,并且当场抽查学生操作,以便了解学生操作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还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提高其操作能力。有些实验还可以在课后留给学生操作、练习的机会(如会阴切开缝合术、打产包等项目),然后通过抽查或竞赛,使学生操作更加熟练。还可到临床见习(如参观产房及观摩正常分娩、剖宫产术等)。在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有的项目(如骨盆外测量)让学生2人一组互相模拟患者进行操作,以亲身体验患者的感受,这样一方面可增强其爱伤意识,另一方面也可锻炼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3.2 临床思维能力(动脑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活动,感性认识就无法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无法指导实践。通过课堂上结合典型病例讲授疾病,逐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每一章结束后,集中进行病例讨论,反复训练,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注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多设问,并引导学生解答所提出的问题,以便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方法、习惯。在病例讨论教学时,针对学生面临实际现象与问题时不知所措、不会归纳与综合,即使会推理演绎也难以解决问题[2],在学习和工作中缺乏独立自主能力、思维方法,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顾此失彼等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如何认识疾病,通过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使其掌握临床思维方法,学会独立思考[3]。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是观察、判断、推理方法的运用,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训练[4]。如此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临床产科诊断及护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模拟临床工作,一方面可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进而强化他们的临床思维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工作的必备能力之一。
综上所述,只有在中职助产士专业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 吴英姿,王莉.将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中职护生在校教育的全过程.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1):94~95.
[2] 郭力.医学课堂教学的整体观.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1):69-70.
摘要:目的:将护理临床应用渗透到药理学实践技能中,以便更早地培养护生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选取2010年入学的护理专业大专生240名,将1,2班120名学生设为试验组,3,4班12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方法,试验组采用传统实践教学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两组学生授课学时相同,授课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临床实习追踪。结果:试验组护生的临床应用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护理临床应用技能渗入到药理学实践中,收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护理;临床应用技能;药理学实践;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72
药理学是医学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密切联系药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其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临床正确使用药物,而药物的正确使用往往来源于实践[1]。因此,将护理临床应用技能渗入到药理学实践中,提高护生临床应用能力是目前医学基础实践课应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近几年来,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围绕基础医学试验教学定位和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为适应现代高等院校改革和提高素质教育需要,我院根据药理学和临床实践的特点,对药理学实践进行了调整。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0年入学的护理专业四个班的大专生240名,男11名,女229名。平均年龄19岁。将1,2班设为试验组,3,4班设为对照组,每组学生120名,入组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智力水平进行测试比较,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两组学生均采用本院编写的《药理学实践操作指导》教材,且授课学时相同,试验组学生在药理学实践技能操作的同时进行相应的临床应用培训(如药品了解、临床思维、对动物进行临床实践操作、练习采集、书写病史及专业态度等能力),使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更扎实透彻,同时改变实践教学观念,将医学人文精神渗入到药理学实践之中。对照组学生则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未进行相应的临床应用培训。
1.3评价方法授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临床实习追踪,主要从其药品了解、临床思维、对动物进行临床实践操作、练习采集、书写病史及专业态度等能力方面进行观察评价,其中85分以上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从而考察学生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药理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3.1.1传统理论教学弊端护生属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技术层面的工作,以往药理学在试验教学上以单纯验证理论内容为主[2],试验课完全隶属于理论课教学,传统药理学实践培养出的护生对于药物记忆,只能是死记硬背,并没有将其真正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这种机械式的操作并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出的护生临床应用能力极其薄弱。
3.1.2来自于学生和教师的弊端针对药理实践教学,我院对市级以上三甲医院和县级医院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问卷方式进行,同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几乎有70%的护理毕业生和90%的护理实习生对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缺失,普遍存在机械式执行医嘱,对于患者疑惑的问题不能正确解答,绝大多数回答是“不清楚,问医师吧”,缺乏作为护士应有的职业素质,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方面:第一,来自于学生,他们对医学基础技能与临床实践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护理专业大部分是女生,对实验动物有恐惧厌恶感,怕被动物抓伤咬伤,嫌脏嫌臭;动手操作积极性不高,袖手旁观,以为实验课无非是重复课本上内容,做不做实验无所谓,勉强进行实验操作,只是为了完成实验任务,故机械地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一遇到意外情况则束手无策[3]。第二,来自于教师,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地结合临床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4]。
3.1.3临床实际存在的弊端从我国临床实际角度出发,现阶段护生在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缺陷,如接触临床时间较晚、学生操作机会少、感性认识肤浅、随意性较大,致使学生动手能力低下。进入毕业实习后需要经过较长时间适应期方能进入护士角色,毕业后因临床实践能力差而不适应临床岗位工作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钩,导致已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全隶属于理论教学,并没有让学生早一些接触到临床,学生学习阶段多是一味的应付考试,至于如何将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学生想都未想,而一旦进入临床教学阶段时,学生早已将基础理论忘掉,致使药理学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
3.2改进措施
3.2.1改变传统教学,提高护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将临床应用技能渗入到药理学实践中,是对护生临床应用能力培养的一个提高,通过传统实践与改进实践的对比发现,此种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所掌握基础知识程度更加牢固、透彻,更能接近临床实践,对于临床的突发状况更能应付自如,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也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
3.2.2转变传统实践教学观念,增强护生感性认识改变传统实践教学,学生不再单纯地应用实践去验证某种理论,使经典性试验与临床应用技能相融合,可让学生掌握正常机能状态到疾病状态下的机能变化,再到药物干预下某些机能状态的恢复,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整个过程的变化,进而有了感性认识。将药理学实践有关知识点与临床应用技能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在头脑中进行“梳理”,让学生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以便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边实验边分析,也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用。
3.2.3渗入医学人文精神,激发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药理学实践教学,既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精神,又要求学生严肃认真地对待科学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实事求是;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渗入医学人文精神,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动物,并遵循动物使用的伦理道德规范,以便其今后走入临床懂得尊重和爱护患者,从而做到合理规范地使用药物。国际教育界在1988、1993年爱丁堡会议反复强调: 医学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 应强调“医学生的技能、价值和态度的获得和发展及获得知识有同等的重要性。”医学生不仅获得和记住知识,而且能获得职业能力和价值观[5]。将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入药理学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指导和促进学生在将来临床应用中以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创新,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品德面对患者,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6]。
总之,将临床应用技能渗入到药理学实践中,不但可以锻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此种实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鲁艺,禄颖,钟相根,等.药理教学渗透医学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24-25.
[2]赵莲.高职教育中重组基础医学机能实验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80-81.
[3]薛燕.浅谈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9,23(8C):2223-2224.
[4]尹作娟,隋树杰.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研究现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65-67.
[5]郭书法.医学院校教师人文素养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107-109.
[6]孙梯业,朱锡光,陈自强,等.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途径和方法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4):291.
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广西都安530700
[摘要] 目的 通过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对于提高临床急救有效率的疗效。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急诊治疗的18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抢救方式,研究组对医护人员进行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结果 研究组患者基本生命支持5 min完成率为87.10%、抢救成功率为65.59%、抢救成活率为23.66%、护理满意度为94.62%,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医护人员进行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对于提高综合急救能力和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心肺复苏;护理技能;临床急救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104-03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kill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nursing in emergency treatment
TANG XueLin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Guangxi Hechi Du´an Yao Autonomous County People´s Hospital,Guangxi 530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kills for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linical treatment efficiency.Methods Received emergency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study group on the medical staff to improve th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nursing skills.Results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received basic life support 5 min completion rate was 87.10%, the successful rate was 65.59%, survival rate was 23.66%,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4.62%,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0.05.Conclusion The medical staff to improve th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are skills for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emergency capacity and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has important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Nursing skill; Clinical first aid
[作者简介] 唐雪林(1973-),女,壮族,广西河池都安县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县级医院从事急诊急救护理工作。
心跳和呼吸骤停是临床常见的危重急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4 min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能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1],因此快速科学的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率降低医疗纠纷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探讨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急诊救治的患者186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患者,研究组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47例,平均年龄为(56.22±1.01)岁,平均心跳呼吸停止时间为(2.33±0.93) min;对照组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4例,平均年龄为(54.93±1.03)岁,平均心跳呼吸停止时间为(2.09±0.85) min,心脏骤停原因以心脑血管疾病居多,其中心血管疾病58例、脑血管疾病55例、呼吸系统疾病39例、严重外伤11例、严重电解质及酸碱紊乱9例、中毒8例、异物窒息3例、肿瘤晚期3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主要包括密切监测患者身体各项生命体征,针对病情变化给予常规护理,当发现患者生命体征和呼吸出现异常时,要及时寻求临床医生的帮助,及时救治患者,防止患者出现危急情况。研究组给予患者应用优质急救护理技能进行急诊抢救,并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的培训,包括气道开放技能:患者一旦出现呼吸骤停时要立即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立即给予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措施,可首先进行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在较短时间内力争将氧饱和度提高到90%[2],为有效复苏赢得宝贵时间。心电监护技能:熟练掌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规范及操作。药物使用技能: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时可给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如已经应用气管插管可进行适当稀释后进行注射,心室停搏时可静脉注射阿托品,但心搏恢复心率较快,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的患者不宜使用,溴苄胺能提高室颤阈值,静脉注射后可立即进行电击除颤,不可用于室性早搏[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急救护理基本生命支持5 min完成率、抢救成功率、抢救成活率及护理满意度。
1.4心肺复苏标准
心肺复苏的标准:病人恢复心跳,可触及大动脉搏动;病人收缩压≥6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口唇及皮肤色泽转红润;病人恢复自主呼吸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1.5数据统计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基本生命支持5 min完成率为87.10%、抢救成功率为65.59%、抢救成活率为23.66%、护理满意度为94.62%,对照组分别为69.89%、44.09%、13.98%、84.95%,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对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而言心肺复苏是最为有效的急救方式,患者一旦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意识丧失,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威胁生命[4],因此,心脏复苏急救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机敏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熟练快速的操作技巧,实施基础生命支持的顺序为胸外压、打开气道、人工呼吸,当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时首先进行胸外按压,同时在不断进行胸外按压的情况下并给予气道开放、气管插管、心电除颤急救,因此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开展相应相关急救技能的培训[5],加强医护人员对急救护理理论的掌握,并规范急救操作的准确性和快速性,提高医护人员对待抢救过程中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6]。本研究通过针对医护人员进行开放气道技能、电除颤护理技能、心电监护技能、药物使用技能等急救护理培训,结果表明在抢救过程中可以提高基本生命支持5 min完成率、抢救成功率、抢救成活率和护理满意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可帮助患者及时开放呼吸道,心脏恢复跳动,对患者症状及时恢复患者的心肺功能,Daryl等人通过成立医疗急救小组对可能长期发生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救治[7],统计结果发现通过建立急救方式,能够将每位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率降低14%左右。
在进行本次研究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基本生命支持5 min完成率为87.10%、抢救成功率为65.59%、抢救成活率为23.66%、护理满意度为94.62%,对照组分别为69.89%、44.09%、13.98%、84.95%。对比上述系列数据发现,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极为显著(P<0.05)。从而能够证明在对患者进行急救抢救的过程中,如果护理人员能够掌握专业的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最终能够获得较高的临床抢救成功率,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此外,在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方面,也能够发挥显著的价值。
本次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8],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与传统常规护理相比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为患者提高治愈率提供技术支持。综上所述,提高心肺复苏急救护理技能对于提高临床急救抢救的成功率和成活率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是提高急救护理满意率降低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
[
参考文献]
[1]姜金霞, 彭幼清,马素芳,等.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及复训时间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3C):862-864.
[2]林艳.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9): 2469-2470.
[3]黎玉婵,张晓春.规范化心肺复苏的急救护理体会[J].甘肃中医, 2011, 24(5):64-65.
[4]邹月兰.急救护理程序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 25(1):78-79.
[5]孙玉玲,陆晧.Microsim医学模拟系统在急救护理技能操作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7(24):274-275.
[6]王海霞.浅谈群体配合护理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5(1):167-168.
[7]宫雪梅,谢小华,阳世伟.心肺复苏术操作培训考核模式探讨与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8(11B):2982.
[8]郭剑虹,吴妙桓,陈雪华. 对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3):268-270.
(收稿日期:2014-08-28)
·编读往来·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1.题名应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一般不设副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
2.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等,也不应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
关键词:角色互换;护理能级;能级管理;护理人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患者及其家属在临床中对护理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医院也开始逐渐加深对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1]。护理能级管理模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其能够将不同能力的护理人员依照其拥有的独特能力分配至合适的岗位上,合理分配人员,促进医院内部管理的相对平衡,目前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护理能级管理模式依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及工作能力分为N0(助理护士)、N1(初级责任护士)、N2(高级责任护士)、N3(责任组长)和N4(专科护士)五个层次。在临床能级管理模式中实施角色互换是将不同能级的护理人员进行互换,使互换双方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和看待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多方位思考和感受不同能级的感受,促进护理人员自身医疗知识和技能、认知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角色互换在临床护理能级管理模式中应用,具体工作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9月~2016年4月间均在我院从事护理工作,且均接受职业培训并参加专业考核的64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一名为护士长,其余均为护士。男22名,女42名;年龄21~40岁,平均(29.2±7.9)岁;工作2~15年,平均(5.7±2.4)年;职称:护士34名,护师22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2名;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26名,本科及以上38名;护理能级:N1级32名,N2级20名,N3级8名,N4级4名。所有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能级分为3组进行日常的护理排班,每组各21名。每组护理的患者均为46例,危症重患者一般每组2~3例。1.2方法1.2.1角色互换对象选择2015年9月~2016年4月间均在我院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依照自愿原则,选取N2级护理人员与综合能力突出N1级护理人员各12名进行为期9个月的角色互换。1.2.2评价指标在互换角色的护理人员熟悉工作后,对互换角色前后科室整体工作质量、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科室整体工作质量评定:对科室整体工作质量评定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病区质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重点环节。比较角色互换前后科室34次考核成绩。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定: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角色互换前后满意度差别。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评定:采用自拟量表,分别对护理人员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社会能力、认知能力和心理特质5个维度评价,每项各100分,比较角色互换前后的评分。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实验数据均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且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角色互换前后科室的整体工作质量比较对角色互换前后科室的整体工作质量评分进行比较,角色互换前后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下附表1所示。2.2角色互换前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组患者及家属对角色互换前后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护理人员互换前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附表2所示。2.3角色互换前后综合能力突出的N1级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比较采用自拟量表,对角色互换前后12名综合能力突出的N1级护理人员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等五个方面的能力进行评比,两组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附表3所示。
3讨论
由以上结果表明,临床护理能级管理模式中的角色互换前后科室的整体工作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证了在角色互换过程中护理能够安全有效的进行[2]。低级护理人员与其高一级的护理人员互换后,该低级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评分显著高于角色互换前,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临床护理能级管理模式中实施角色互换能够在不影响科室的整体工作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的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评分,缩短低级护理人员的培养周期,节省资源,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继芳.角色互换在临床护理能级管理模式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24):113
【关键词】托管医院;护士培训;临床核心能力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医院托管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托管实质上是在被托管方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一种模式[1]。近年来随着医改的发展及与医院战略转型,托管医院这一新举措逐渐被多家大型综合医院所采纳,这种形式是人事结构调整的一项举措,有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切实解决基层老百姓看病难、基层医院医疗资源欠缺等问题,并可提升托管医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从2013年12月我们对固始县中医院进行托管后,即对全院护士实施核心能力训练,通过训练,使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护士的个人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托管的固始县中医院为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开放床位500张,共有临床科室14个,护理人员159名,年龄20~52岁;护龄1~33年;学历:本科及以上38名,大专100名,中专21名;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16名,护师44名,护士97名,助理护士5名。将手术室、血透室、ICU、急诊科、新生儿科设定为特殊科室,护理人员共54名(1名男性);年龄21~46岁,平均29.2岁;工作年限1~25年,平均13.0年。
1.2方法
1.2.1护士核心能力训练的实施1.2.1.1成立护理核心能力评估小组由本部下派的分管护理院长进行总负责,成立以护理部主任为组长,1名护理部培训干事和1名具有专科护士资质的护士长任副组长,另外选派理论知识丰富、技能扎实的护士长及护理骨干作为小组核心成员。同时,各临床学科设立护理教学组长,选拔相关人员共17名,配合各专科护士长做好科内的教学及培训工作。1.2.1.2层级定位针对医院原有管理模式中的护理岗位设置不合理,护士的层级设定与工作内容、责任、工作强度、风险不匹配等现象,护理部对全院护士进行分层并实行每年定期考评,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在分层中既注重资历、职称,也结合个人的工作表现、工作经历。借鉴我国目前各医院分层的实际情况,结合我院的实际,将临床护士岗位设为四级:N1级~N4级。N1级:(新上岗护士或成长型护士)为工作0~5年护士,能负责病情较轻患者的护理。N2级(熟练期):工作3年或5年以上的护士,职称多为护师,临床负责病情较重患者的护理。N3级(精通型):多具有主管护师职称或获得专科护士资质的护士,能完成危重患者的护理及教学工作。N4级(专家型):指导协助危重患者的护理,解决疑难问题,并承担护理门诊、院内护理会诊以及护理科研等工作[2]。1.2.1.3训练内容训练内容根据不同层级护士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标准来制定。护理部及核心能力评估小组结合各学科特点,根据各级核心能力的要求,包括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专科技能、教学培训能力、护理实践等4个模块,制订相应的理论和技能课程,每项课程都规定具体的学时数,在技能的训练中则模拟临床场景进行。同时在训练中,不同的层级的护士训练内容也不同,如护士有晋级或降级时,则会根据更改后的层级进行训练(见表1)。1.2.1.4训练方式①计划训练法:主要针对新护士,根据制定的培训内容按计划授课,并定期评估效果。强调在岗前培训中,课程设置上要注重临床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即时性,以提高护士核心能力为核心内容,使新上岗护士尽快适应工作状态,快速完成从岗前培训阶段到各分阶段培训的衔接。可重点加强护理制度、护理安全、院感防控及急救等方面的培训力度。②分层级训练法:各科护士长根据护理部下发的的年培训计划框架,根据各层级护士的特点制定科内培训方案和内容,并经护理部审核通过,科内培训严格每月按培训计划进行,护理部定期指导及检查培训效果。在各层级的课程设置上,N1级的培训内容以基础课程为主,护理操作为重点,强调专科基础训练,着力提高临床应对能力。对N2、N3级护士进行专科及专业能力加强训练,注重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方向。③理论授课与实战训练相结合法:在理论授课上可采取多种形式:如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护理专科小组活动、医护联合查房等。对于难度大、不易掌握的课程,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选择教学能力及综合能力高的优秀教师,来确保教学质量。即时训练可在护理会诊、床边查房、临床观摩中进行。④实践训练法:由各科的教学组长及护理技能组长实行一对一的训练。保证每名护士都能接受到训练,并及时有效的评估训练结果,利于培训质量的持续改进。如每月根据不同层级制定的技能操作项目以及应急预案的实践演练、每月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分析探讨,提高规避护理风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纳入训练中。1.2.2核心能力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临床护理实践的效果评价。不同层级的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标准也不同(见表2)。考核时间:在训练初期(2014年1~6月)与训练后期(2014年6~12月)对核心能力的认知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说明核心能力越强。评价结果也作为护士岗位定级(N1~N4)的重要指标,与护士绩效、晋级挂钩。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前后结果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训练前后各层级护士的病区管理能力、专科技能、教学能力及组织能力的评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3.1临床核心能力训练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的影响力
县级医院实行托管体制后,通过上级医院派出的护理管理团队引用新的护理管理理念,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也对护士个人的核心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通过本部医院的技术优势,快速提升了托管医院的人才培养。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3]。护士的核心能力反映了完成临床基本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判断力、理解力、认知[4]。县级医院中大部分护士初始学历为专科学历,并且由于就医患者的人数和类型的限制,护士相对三级医院比较缺乏临床实践训练及科研和规范的培训。护士的职业生涯经历也是一个动态与成长的历程,护士的个人和职业发展必须经历初级护士、高级护士再到专科护士(专家型)的过程。在管理中,只有将不同层级的护士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针对性训练后,并且设置不同的课程和学时,才能将核心能力明显提高,本训练中,N1~N4级和层级护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在培训前后相比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需持续发展。这一过程将贯穿在护士的整个护理职业生涯中。
3.2核心能力训练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始终是患者最关注的问题,安全、有效这一理念体现了医疗的核心,而护理质量的优劣是体现这一核心的关键环节。通过核心能力的训练,提高护士临床思维和独立判断和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护士快速形成评估、判断、决策、行动的临床思维模式,能力的提高势必能快速提高各专科的护理质量,来保证护理安全[5]。同时随着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护理专业的价值和独立性逐渐体现,也更能满足临床实践和患者的需要等各项目标。通过训练课程的设置与考核,使护士在护理患者时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引,更贴近并且符合临床特点。在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抢救水平的提高方面显著提高,和以往内容单一、无分层级培训内容的培训方式相比较,核心能力的提高也对护理人员掌握知识和技能提供保障,护理质量得到稳步的提高。本训练将县级医院以往按单一按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等进行划分培训做了改革与尝试,并且制定的核心能力培训标准更有助于护士个人专业技能的发展,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朱跃州,朱永生,鲁翔.基于医院发展战略管理模式下的托管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9):10-11.
[2]李琳凤.我国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的实施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196-197.
[3]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12.
[4]徐少波,叶志弘.护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6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