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5:39: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血糖的防治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专业 教学方法 兴趣
中图分类号:G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15-01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职教育被部分学生和家长所忽略。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与较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在这个培养目标下,就决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操作技能。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所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决定他们将来的就业。目前,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教师在授课时存在一定难度,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非常困难。对此种情况,在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一、首先应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入手
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应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旧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发展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应明确,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是要让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问题,训练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据此,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拿到自主获取知识的金钥匙。
二、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
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不好的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态度决定成败”。作为中职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要让学生主动支学习。在课堂上做个好老师,课下要与学生做朋友。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用心去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思想也不够成熟,惰性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老师不应只是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从思想上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从而将这种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先喜欢老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计算机课堂上,学生以实训操作为主,相对于枯燥的理论课来说难度要低一些。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项目、实例来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实训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反复练习。只有亲自做的多了,才会印象深刻。例如:在photoshop这门课程上,以学生处理一寸照片为例,可以让学生现场为拍照,并自己去处理自己的照片,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被激发。
三、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精神需要
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去,就应该在课程一开始快速建立他们对课程的精神需要,只有建立了精神需要,学生才会热心于接触、学习这门课程,甚至会去探索其奥秘。如笔者在上网页设计这一门课程,在开学第一堂课,我并不急于给学生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而是带着他们上人才网,搜索计算机相关技能人才的招聘信息,让学生知道要从事这一职业,必须学好这门课,学不好就找不到工作。从而使我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
(二)深化认识,培养情感
当学生对课程的精神需要建立起来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化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继而对这门课程产生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变得更浓厚。如笔者在上photoshop课程时,了解到学生对这一软件不熟悉,根本不知道这个软件有什么作用,更不用说为什么要学这个软件了。根据这一情况,为了让学生全面的认识这一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内容,在开学第二堂课,我就会向学生展示一些经photoshop软件处理过的图片作品和未经处理的原图片,经过比较,学生开始对这一软件有了认识,更对它的强大功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另外,师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以师生这情为基础,利用师爱的效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职高生很容易感情用事,与教师关系融洽的学生,多数偏爱你所教的学科。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打成一片,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把微笑带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当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的时候,就较自然地过渡到喜欢我所教的学科,高兴地接受我的严格管理和教育了,从而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建立评价机制,注重精神奖励
对于学生来说,有效的评价,适当的精神激励能起到很大作用。网络就像是一块磁铁,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因此,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较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发挥一下网络优势,让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欣赏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来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样也能够看到自己的差距,上课时学习的主动性会提高些。
总之,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及网络资源;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当然,教师也应该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重症脓毒症; 肠内营养;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b)-0079-02
脓毒症是重症医学的常见疾病之一,该类病人往往容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而胃肠道功能障碍为之常见,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能刺激胃肠蠕动,促进肠上皮修复、减少细菌移位,促进胃肠道激素、消化液分泌,增加门静脉血流维持肠道正常功能。药物应用需要科学具有针对性,否则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临床上移胃肠道不良反应最为常见,典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反流致吸入性费用等。另脓毒症患者常见有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更高,为了深入了解重症脓毒症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因素,该研究对该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重症脓毒症患者17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72例重症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4例,女78例,年龄20~85岁,平均(47±27.5)岁,均符合2001年华盛顿共识会的Marshall评分系统关于重症脓毒症的诊断标准[1]。所有入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①既往无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②既往心、肝、肾功能基本正常; ③既往胃肠道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④血流动力学稳定;⑤Andrew 等喂养不耐受的评估标准[2]排除不能耐受肠内营养,需进行肠外营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积极的抗感染、稳定内环境、氧疗,防治胃肠道细菌移位(生大黄灌肠[3-4]),部分合并ARDS、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同时给与呼吸机辅助呼吸、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等综合治疗。
1.2 营养治疗
Harris-Benedict公式测得基础能量消耗(BEE )。按Clifton公式算出每天的静息能量消耗(RME) 。喂养方法:入院后24 h内予留置鼻空肠管,实施参照Barr等研究方法。营养液为能全力(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复方制剂其组分为: 水麦芽糊精酪蛋白植物油膳食纤维(大豆多糖等)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要素,规格1.0 kcal/mL mL*瓶,第1个24 h内以20~50 mL/h营养输注泵持续输注视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到100~120 mL/h,第1周内EN达到>50%~65%总热量目标,7~10 d达到全量。
1.3 观察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情况
①胃肠道并发症: 呕吐、返流、腹泻、腹胀、胃潴留、应激性溃疡; ②代谢并发症: 高血糖、电解质平衡失调; ③机械并发症: 堵管; ④感染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根据并发症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结果
该组中EN并发症以胃肠道、代谢并发症为主,172例接受EN的重症脓毒症患者中发生EN 并发症82例( 47.7%),其中胃肠道并发症48例(27.9%): 恶心、呕吐4例,腹泻34例,胃潴留4例,应激性溃疡6例; 代谢并发症26例(15.1%): 高血糖24、电解质失衡2;机械并发症: 堵管4例(2.3%);感染并发症:吸入性肺炎4例(2.3%)。
3 讨论
重症脓毒症患者的代谢包括两个基本特点:①超出机体实际需要的高代谢率,即使处于静息状态也不能降低。②代谢途径异常,包括糖的利用受限,而通过大量分解蛋白获取能量,其次是对外源营养底物利用差,主要通过自身消耗供应能量,因此被称作“自噬性代谢”。高代谢状态令患者迅速陷入负氮平衡和低蛋白性营养不良状态。同时肠道屏障衰竭毒素和细菌移位是脓毒症致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三大病因之一,行肠内营养既可以改善、纠正患者的营养状态也可以刺激胃肠蠕动,促进肠上皮修复、减少细菌移位,促进胃肠道激素、消化液分泌,增加门静脉血流维持肠道正常功能,防止减少MODS出现几率。所以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营养支持需要科学合理,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程序。对于肠内营养支持,特别是早期肠内营养对危重症患者的应用需要关心其并发症状况,特别是吸入性肺炎、胃肠道不耐受以及血糖紊乱等。该研究对该院的172例接受EN的重症脓毒症患者中发生EN并发症的患者进行了分析,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体防治措施分析如下。
3.1 恶心、呕吐
多由鼻饲速度过快,一次量太大,鼻饲液温度过低,消化酶活性受到抑制等原因引起。胃肠运动受植物神经支配,蠕动3~5次/min,每次蠕动可将2~3 mL的食糜排至肠内[1],鼻饲液温度应略高于体温(38 ℃)左右,冷天可用加热器或者是鼻饲时适当给予腹部局部热敷,使肠道局部温度升高,增强肠黏膜细胞膜酶活动性[2],减少对胃肠的刺激,预防恶心、呕吐的发生。
3.2 返流、误吸
危重症患者由于胃肠功能未恢复,蠕动缓慢,鼻饲过快引起大量胃残留导致误吸,应用营养泵恒速输入,可避免了鼻饲过快导致胃内容物潴留而引起误吸。另外,不当,置管深度及胃管内径大小也易引起返流、误吸,鼻饲时抬高床头30~45°角。
3.3 腹泻
原因有营养液渗透压高,输注速度过快,灌注环节被污染,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营养不良致肠道吸收能力下降等。
防治措施:对相关设备用具的消毒应该更彻底,在使用之前要确保已经彻底清洗干净,使用煮沸消毒方法;患者一旦出现腹泻,则一般不宜进食高脂食物;鼻饲液温度控制在38~40 ℃之间;如患者对乳糖不耐受的,则使用无乳糖膳食,同时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纠正低蛋白血症。
3.4 应激性溃疡
重症脓毒症患者常因胃肠血管痉挛, 黏膜坏死,发生神经源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柏油样大便,留置胃管患者可见暗红色样胃液抽出。严重者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应积极给予止血措施。
防治措施: 对于有出现应激性溃疡可能性的高危患者可予早期加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阻断剂,胃粘膜保护剂等进行预防。注意病情好转后予停用,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出现。
3.5 高糖血症分析原因
重症脓毒症患者多由于疾病本身的代谢特点加上行肠内营养及经常应用皮质激素治疗期间,老年病人由于糖耐量不足特别容易发生。该组患者中出现高血糖几率较高,有24例(13.9%)。
防治措施:管饲期间可每4~6 h 检查血糖1次,如出现血糖增高应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研究证明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明显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
3.6 吸入性肺炎
长期鼻饲的患者,经常会因为出现误吸情况而致使发生吸入性肺炎。鼻饲管对患者的长期刺激损伤会使得出现括约肌损伤以及相关功能发生障碍,特别是发生胃潴留的患者可能会有食物反流出现,最终引发出现吸入性肺炎。
防治措施: ①留置胃管患者定期监测胃残余量。②大量研究表明对高危返流患者尽可能行鼻空肠管喂养,可以减少返流,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1]。③鼻饲前应吸尽气管内痰液,以免鼻饲后吸痰呛咳憋。④鼻饲时患者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45+,翻身应在鼻饲前进行,以免因搬动患者时胃部受机械刺激而引起反流。
综上所述, EN并发症在重症脓毒症患者营养支持疗法中常会发生, 以胃肠道及代谢并发症为多见,要细心观察,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提高患者生存率, 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84-385.
[2] 李翠莹,杨继庆,顾建文.中药大黄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5):336.
[3] ESPEN. Guidelines on Enteral Nutrition:intensive care[J].Clin Nutr,2006,25:210-223.
【关键词】 糖尿病 急诊 麻醉
在临床急诊手术中,常遇到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后果,经多年临床实践,现将自己的一些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4例,年龄59~76岁,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糖尿病史。其中1型糖尿病9例,2型糖尿病15例。急诊手术中,急性胆囊炎8例,胃穿孔4例,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各3例,外伤性脾破裂3例,股骨干开放性骨折3例。24例病人在家均自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治疗。术前查血糖8.4~11.1mmol/L 10例,>11.1mmol/L 14例。尿糖均在(+++)以上,酮体均为阴性。
1.2 麻醉方法 全麻6例,硬膜外麻醉9例,硬膜外麻醉加全麻9例。
1.3 处理方法 凡手术能在1h内完成,而血糖1h、血糖>11.1mmol/L者,术中除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外,还需专管加入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液,胰岛素用量与葡萄糖按1U∶5g比例加入液体中恒速滴入。
手术若1h内完成者,术中复查血糖、尿糖、尿酮。手术时间超过1h者,每小时及术毕复查1次,与术前比较,血糖均有升高。对血糖明显升高者,按升高的血糖量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以对抗升高的血糖,使其控制在10mmol/L左右为宜。
2 结果
24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尿酮体阴性,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及低血糖症发生。
3 讨论
3.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指糖尿病病人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胰岛素不足明显加重,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造成糖、蛋白质、脂肪以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而导致的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综合征[1]。应激反应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系统,释放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引起血糖升高[2]。所以,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血糖和降低应激反应。围手术期以把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尿酮体阴性为宜。对于血糖升高明显者或出现尿酮阳性者,应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
3.2 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常发生在输入大量葡萄糖液而未用足量胰岛素者。麻醉与手术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血糖增高而诱发高血糖昏迷[3]。如在术前常规检测血糖与尿糖,即能发现原来未发现的糖尿病病人,从而在围术期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防止此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均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术前检测了血糖与尿糖,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所以无此并发症发生。
3.3 术中或术后并发低血糖症,甚至低血糖昏迷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应用过量所致。另外,葡萄糖补充不足也可引起低血糖症。对术前血糖在8.4~11.1mmol/L而手术时间长于1h或血糖>11.1mmol/L者,术中除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外,还专管滴入一定比例的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溶液,这样既可补充足够的热量,防止低血糖症,又防止了血糖过度升高。
3.4 糖尿病人急诊手术时,应及时获取血糖数据,可预防与检测上述急性并发症。我们采用快速微量血糖计(强生)检测血糖,保证了监测工作的进行,从而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杜绝了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使手术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参 考 文 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 现代麻醉学,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51-1553.
方法:选择30例于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糖尿病高血压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该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总结和实施,并对防治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
结果: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后,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对全部患者进行为期2至5个月时间的随访,结果显示26例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占86.67%,患者糖尿病症状得到改善,血压指标得到降低,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结论: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采取健康宣教、服用降糖药物等防治方法能够使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使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优化。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防治方法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89-01
糖尿病属于临床上非常普遍的病症,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消瘦、多食、烦渴、多尿、酮症酸中毒等,高血压容易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事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能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次研究特就糖尿病高血压的防治方法和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30例于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糖尿病高血压治疗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占11例,男性患者占19例,患者年龄范围居于41至83周岁,年龄平均值为(61.5±4.7)岁。全部患者均临床确诊,病程持续时间为1.4至12年,存在意识模糊、罹患严重精神性疾病、肾病、肝病、心脏病、脑病、继发性糖尿病以及各种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
1.2方法。
1.2.1预防方法。
1.2.2.1健康宣教。通过个人讲解、分发小册子、举办讲座等形式向患者讲解病情以及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高血压以及高血糖对人体的危害进行全面的掌握和认识,明确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对人体器官造成的重要损害,从而意识到做好相关预防措施以及积极接受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使患者做好各种配合工作,从而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1.2.2.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酒戒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体质情况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膳食的合理性。多食黑木耳、大蒜、芹菜、南瓜、山药等不含糖分或者含糖量较低的蔬菜和水果;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尽量食用豆制品以及鱼类等食物;多食燕麦、玉米等粗粮。
1.2.2.3适量运动。在患者体力以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量运动,通过快走或者慢跑等运动形式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使血压和血糖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运动量不得超出患者的耐受度,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一旦出现疲劳、头晕等不良反应需立即停止运动。
1.2.2治疗方法。
1.2.2.1服用降糖药。尽量选择有效的降糖药物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患者血压处于正常水平时,能够使由于心血管病而引发的死亡率得到有效降低。除了需对高血糖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对高血压进行治疗,以使该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在坚持口服降糖药或者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厄贝沙坦、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药物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
1.2.2.2保护肾脏。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肾脏功能通常容易受到损害,因此必须对患者肾脏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患者出现血糖过高现象而引发肾功能衰竭,及时进行尿路感染治疗、对血压进行严格控制、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1.2.2.3适量运动。适度运动能够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能够使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得到改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运动以使其新陈代谢获得良好的维持。
1.2.2.4合理饮食。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的重要引发原因为新陈代谢紊乱,人体内部所需能量来自于血糖,血糖必须通过胰岛素才能转化为人体所需能量,饭后人体内部血糖水平升高,空腹时血糖水平降低,为了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必须坚持饮食疗法[2]。
2结果
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后,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对全部患者进行为期2至5个月时间的随访,结果显示26例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占86.67%,患者糖尿病症状得到改善,血压指标得到降低,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3讨论
糖尿病病程较长,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糖尿病高血压即为临床上非常普遍的综合性病症,患者一旦罹患此病必须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症干预和治疗措施。由于患者病程较长,在进行用药治疗时必须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部分药物需要长期应用,必须保证用药的规律性,不得随便停药或者增减药物用量。在应用降压药、胰岛素以及降糖药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为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但要对患者进行降糖治疗,同时还需要进行降压治疗。适量运动能够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血糖控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的重要引发原因即为新陈代谢紊乱,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必须配合饮食治疗。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病情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既能够保证人体所需营养成分的充足摄入,同时还能够使患者的血糖和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强患者的治疗勇气,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3]。
本次研究中,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后,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随访,结果显示26例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控制,患者糖尿病症状得到改善,血压指标得到降低。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防治能够有效优化和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艳萍.糖尿病高血压并的防治研究[J].求医问药,2012,11(22):187-188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防治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2-1796-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男57例,女29例,年龄29~78岁,平均63岁。发病到入院时间30 min~36 h,平均4 h。高血压病史≥3年35例,3年以上~5年33例,5年以上~10年24例。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头颅CT平扫示小脑出血13例,硬膜下血肿合并皮层出血2例,脑内多发血肿2例,丘脑出血24例,基底结区出血36例,脑室内出血9例。在所有患者中脑疝79例(92%),呕吐误吸肺内炎性反应72例(84%),上消化道出血36例(42%),既往肾功能不全5例。人院时GCS计分,3分以下11例,4~6分64例,7~8分11例。
2 治疗与结果
人院后急诊开颅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清除及去大骨瓣(10 cm×8 )减压术共73例,脑室穿刺血肿引流13例。79例患者行气管切开,连续ICU监测,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应用脑细胞活化剂、降低脑水肿药物,改善微循环及防止血管痉挛,加强抗炎治疗以及支持治疗。
我们针对重症患者感染率高,以肺部感染多的特点采取措施如下:(1)严格病房管理,杜绝探视,特别是气管切开患者,每日2次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2)早期进行气管切开;(3)加强对患者的基本护理,有效翻身叩背,促进排痰;(4)抢救时动作轻柔,重视无菌操作;(5)根据药敏选用有效抗生素。应激性溃疡7例,我们采取的防治措施:(1)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休克降颅压;(2)早期留置胃管,给流质饮食和制酸药物,稀释后中和胃酸常规使用止血剂和H2受体阻滞剂;(3)应用洛赛克预防;(4)尽可能少用长效激素;(5)对于出血患者大剂量应用洛赛克静脉注射,2次/天,40 mg/次,连用7~10 d, 并采取其它常规止血方法。高钠血症常见脑卒中合并肾功能不全、高热及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 可予5% 葡萄糖液或温开水口服, 有酸中毒可酌情补碱[4]。低钾血症患者应及时补钾, 对于禁食患者除补充每日生理需要量外, 还需额外补足因应用脱水剂所丢失的钾,一般每天使用甘露醇250 ml, 钾1 g。高钾血症主要见于肾功能不全伴少尿的脑卒中患者, 可予限钾饮食, 合并使用胰岛素和葡萄糖, 利用钙剂拮抗, 必要时行透析疗法。重症患者应监测血糖,不能用尿糖代替。高渗性昏迷防治措施: 适当补液, 遵循量出为入的原则, 定期检测血浆渗透压,不能用检测尿糖代替血糖。选用普通胰岛素控制血糖,不用中效、长效胰岛素, 以及口服降糖药。可三餐前皮下注射, 亦可按1∶1~ 1∶6 的比例将胰岛素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滴, 或以静脉泵持续泵入,将血糖控制在6.7~9.1 mmol/L。防治肾功能衰竭:(1)积极纠正休克,快速补充血容量;(2)尽快治疗脑疝早期手术,恢复脑功能减少大脑继发损伤,积极治疗并发症和感染;(3)小剂量应用甘露醇并与速尿联合应用进行脱水[5]。由于心律失常所引起的猝死约占脑出血相关死亡的5%。对所有住院的脑出血患者应给予连续心电监护, 主要采取抗心律失常治疗, 如合并有瓣膜疾病或室壁瘤, 可考虑手术换瓣或切除室壁瘤。脑出血并发的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 随着血肿的吸收和抗心律失常治疗, 可于短期内消失。患者血压升高属于反应性, 原则上不予降压。有脑水肿的患者应避免用管扩张剂如钙拮抗剂、硝普钠等降压, 以免加重脑水肿。
结果:26例患者死亡 (30%),治愈12例(14%),语言障碍31例(36%),肢体瘫54例(63%),癫痫12例(14%),植物状态长期生存5例(6%)。
3 讨论
3.1 感染:本组患者院内感染率为72.2%。其原因有:(1)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2)患者昏迷程度深,正常咳嗽、吞咽反射消失;(3)气管切开失去了呼吸道防御能力;(4)长时间保留尿管;(5)深静脉穿刺置管感染。
3.2 应激性溃疡: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60%~80%。其发生机制可能由以下几方面引起:(1)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性异常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胃黏膜血管强烈收缩,导致黏膜缺血性损伤;(2)下丘脑或脑干损伤时,交感神经的血管收缩纤维出现麻痹,使胃肠血管扩张,血流减慢和淤血,在胃酸作用下导致黏膜糜烂、出血;(3)合并低血压、休克、感染时,可加重胃肠黏膜损伤;(4)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发消化道出血[1~3]。
3.3 离子紊乱:脑出血患者血钠异常很常见,机制是:(1)下丘脑的视上核或周围区域有渗透压感受器,它对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非常敏感,通过抗利尿激素释放来增多或减少,调节肾脏对水的重吸收活动以及血浆晶体渗透压。脑出血时下丘脑遭到直接或间接损害,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以及应激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从而出现高钠、低钠血症。(2)昏迷患者由于摄水不足,呕吐及过度换气,气管切开时从呼吸道丢失大量水分,高热、出汗,治疗中应用甘露醇、速尿而造成机体大量失水,引起血钠升高。低钠血症引起脑细胞肿胀以及动脉血压降低,高钠血症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使脑细胞脱水,脑体积缩小,脑表面与硬膜之间的桥形血管被撕断而发生硬膜下出血,患者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3.4 糖代谢紊乱:脑出血后常出现高血糖现象,目前较公认的看法是此现象能加重脑组织的损伤,加重脑水肿,使病死率增加,致残程度高,康复过程延迟。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脑出血后应激使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激素等增多,使糖异生增加,而胰岛素相对不足,糖利用障碍。高血糖通过以下机制产生危害:(1)乳酸酸中毒,高血糖使脑组织内葡萄糖浓度明显升高,在缺血缺氧状态以无氧酵解供能,产生大量乳酸,造成乳酸酸中毒,是高血糖加重脑组织损害的直接原因。(2)能量代谢障碍,前述的乳酸酸中毒脑组织水肿加重,血粘度高,脑血流量下降导致ATP供应严重不足,膜Na+-K+-ATP 酶活性进一步下降,Na+内流增加,造成进一步抑制线粒体能量产生,引起细胞能源耗竭。(3)高血糖使细胞内水钠潴留,同时由于ATP 不足使Ca2+泵超载,一方面线粒体水肿和钙超载严重影响线粒体ATP 的产生,另一方面Ca2+作为自由基反应的中心环节,触发自由基连锁反应,加速了膜结构的破坏从而加速神经细胞的坏死过程。
3.5 肾功能衰竭:本组2例为肾功能衰竭,发生原因:(1) 血容量不足,重度颅损伤患者由于合并休克而致肾血流灌注不足,尿量明显减少;(2)高血压脑出血可累及丘脑下部、垂体和肾上腺皮质,可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及凝血活酶增高,使肾小球滤过减少,导致神经源性肾功能障碍或急性肾功能衰竭;(3)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4)甘露醇是脑水肿患者脱水时必用药物,对肾脏有轻微损害。而甘露醇又可引起“渗透性肾病”(血容量不足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肾功能衰竭)。
参考文献:
[1] 曾胜田,余玉银,陈善固.重型颅脑损伤后消化道出血防治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1,6(2):封三.
[2] 华积德,马永江.外科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128.
[3] 朱洪飞.自发性脑出血胃肠道出血的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1998,14(6):512.
[4] 张建军,顾水均. 重症脑损伤急性期患者钠代谢失衡特点与其预后关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3):158.
我科在2006年静脉注射加替沙星,共有31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疾病为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肠炎、附件炎、盆腔炎、疥、痈等。其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20~75岁。
方法:将加替沙星注射液200~4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出现与加替沙星的使用有关,在首次用药后即出现反应,时间分布为用药后10~50分钟。
不良反应表现:①症状:1例出现过敏性休克,面色苍白、心悸、大汗、烦躁、心率加快,血压80/40mmHg。12例皮肤过敏,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红斑、发热、局部疼痛等症状。5例出现糖代谢紊乱,1例患者原有糖尿病,其余4例均无糖尿病,但这4例患者中血糖最高达15.6mmol/L,最低为2.8mmol/L。8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5例有头痛、头晕、失眠、耳鸣、幻听、幻觉等症状。②心电图表现为频发房性早搏2例,偶发室性早博1例,心律不齐2例,窦性心动过速3例。
处理措施及转归:一旦发现以上症状立即停药,做心电图给予相应处理:休克者立即予吸氧,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抗过敏,补液抗休克。室性心律失常给予肌苷,能量合剂,极化液。皮肤过敏予非那根,维生素C,地塞米松等。低血糖予静脉注射高渗糖输液,高血糖予输液、胰岛素等治疗。恶心、呕吐予肌注胃复安及补液。头痛、头晕予吸氧,维生素C等。经过及时处理后,所有病人抢救成功,无死亡病例。
讨 论
加替沙星诱发糖代谢紊乱与年龄及有无糖尿病无关,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通过阻止胰岛细胞ATP敏感的钾通道,促进胰岛细胞释放,降低血糖,也可激发胰岛β细胞的空泡形成,导致胰岛素水平下降,诱导高血糖[1]。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原因目前认为是此类抗生素具有一定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喹诺酮类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结合,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
31例加替沙星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患者占45%。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减退,免疫功能降低,这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均有影响,使其对药物敏感性增强,耐受力降低[2]。因此,老人使用加替沙星时更易发生不良反应,提示临床医生对老年患者应慎用或减量使用加替沙星。本组病人中用药浓度过大,注射速度过快,剂量偏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高。
防治措施:①给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既往用药情况,对过敏体质者慎用,同时,告知患者不宜在空腹时输液,最大限度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②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③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滴注时间不应太快,应不少于1小时,同时将用药注意事项及过敏症状告知患者和家属,以加强自身防范意识。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药,进行急救处理。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在应用加替沙星应了解其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用药时不仅应重视其抗菌效应,还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所致的危害性,针对不同个体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力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3]。
参考文献
1 孙忠实.第5个氟喹酮类药品――加替沙星撤市的思考.药物警戒,2006,3(4):221.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脂 脂肪肝 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R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0-0057-03
对本社区2012年老年人群体检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简称“三高”),及脂肪肝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
2012年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地区体检管理中心数据库中收集本社区户籍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体检者3 474名,其中男性1 400名(40.30%),女性2 074名(59.70%);平均年龄(68.39±6.78)岁。
研究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胆固醇氯化酶法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磷酸氧化酶法检测甘油三脂(TG)。脂肪肝检查采用B超。血压测量按WHO规定标准化法,在被测量者坐位静息15 min后,用台式汞柱袖带血压计测量其右上臂血压。
高血压判断按2004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标准》;高脂血症依据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TG>1.69 mmol/L或TC>5.19 mmol/L;高血糖为空腹血糖≥6.1 mmol/L[1]。
结果
不同性别体检者“三高”及脂肪肝检出人数
体检者高血压分级
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为48.53%,高血压检出率为40.50%。其中男性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的检出率为90.36%,高于女性的88.14%,主要是60 ~64岁组。1 407名高血压患者中,轻度高血压患者1 085名(占77.11%),中度高血压患者294名(占20.90%),重度高血压患者28名(占1.99%)。男女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c2=0.50,P=0.78)。
体检者高血脂分类
高血脂患者检出率55.96%,其中单纯TC高者占27.29%,单纯TG高者占12.46%,两者均高者占16.21%。女性高血脂患者的检出率为63.40%,高于男性的44.93%(c2=115.87,P=0.00)。TC及TC和TG均为女性高于男性(c2=53.40,P=0.00;c2=54.40,P=0.00)。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体检者中“三高”及脂肪肝合并检出人数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均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2],同时合并多种异常时发生心脑疾病的危险更大,且诸多危险因素集于一体,协同作用远大于单独作用。赵月凤等[2]对14 050名中原油田老人的体检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68.62%,高血糖为10.62%,高TC为34.62%,高TG为50.06%;TC和TG均高者为17.78%;“三高”者占5.50%。与其相比,本地区高血压、“三高”、高TG的检出率较低,而高血糖、高血脂、TC高的检出率较高。两地区的流行病学分析均显示检出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本次调查中女性的高血脂和“三高”的检出率高于男性,与其调查结果相反。女性60岁以后高血脂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前后体内激素水平改变有关。因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防治应根据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特点进行。
本次调查中高血压的检出率为40.50%,低于刘爱东等[3]对中国部分省区的研究结果(48.2%),也低于程娜等[4]对上海市的研究结果。高血糖的检出率12.87%,低于吴正等[5]研究的18.61%。也低于殷应传等[6]对合肥某社区的研究结果。高血脂的检出率为55.96%,高于黄丽萍等[7]研究的47.08%。体检者中脂肪肝的检出率为31.23%,高于龚涛等[8]研究的25.89%,但脂肪肝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这一趋势是相一致的。调查结果不同,原因可能与不同地区的人群患病率不同,也可能与不同地区的年龄结构及生活方式不同有关。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早期多数都没有临床症状,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逐渐性的,这也是很多人不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重要原因,但其是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致残、致死率最高的慢性病[9]。本调查的结果不容乐观,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郑颖.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实施社区规范管理效果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6): 1943-1945.
赵月凤, 石福荣, 江风荣, 等. 14 050例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J]. 山东医药, 2009, 49(3): 89.
刘爱东, 李剑虹, 米生权. 1997-2009年中国部分省区成人高血压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12, 28(12): 991-995.
程娜, 徐继英, 姚海宏, 等. 2010年上海市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2, 29(6): 339-342.
吴正. 某高校教职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3): 515-516.
殷应传, 余本富, 梅周, 等. 合肥某社区40岁以上人群糖代谢异常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 安徽医药, 2013, 17(4): 592-594.
黄丽萍, 赵满, 马亚军, 等. 北京市社区老年居民代谢异常现况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27): 3099-3102.
龚涛, 冉亮, 邓学洁, 等. 重庆市4 364名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结果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6(12): 1504-1509.
【关键词】糖尿病;心脏病;防治措施;进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948-02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根据WTO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截止到2013年底,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8亿,且目前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预计在2025年可能会超过3.7亿。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并发心血管疾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大约是普通人群的4倍左右,由于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超过70%-80%。糖尿病性心脏病是在所有糖尿病所致并发症中属于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微血管病变所致心律失常,糖尿病性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这几种疾病之间相互相应,相互促进的关系,形成一种恶性循环[3]。该病往往病情发展较快,病死率较高,极易导致猝死、心力衰竭等症状,且该病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该种疾病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下面笔者将其防治工作进展进行如下综述报道。
1 糖尿病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病机制
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至今尚未明确,根据大量文献报道表明[4],心力衰竭终末期患者的心脏主要表现为增生肥大、纤维化,且经组织活检检查显示内皮细胞以及心肌细胞减少,且出现毛细血管密度减少、小动脉壁增厚、毛细血管瘤形成等微血管异常表现。由此可见,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生与发展与糖尿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密切相关。糖尿病心脏病最先由Rubler等[5]在合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患者尸体解剖中发现,在死者的解剖分析中并没有发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现象,但经病理研究显示,左心室纤维化,出现明显增大,且小血管伴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对于存在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心脏插管可以观察到患者同时存在充血性表现以及舒张限制症状;对于没有明显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但其顺应性降低,但患者的舒张功能改变较为显著。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大鼠心脏进行研究,发现大鼠的心肌收缩速度减慢,延长了心肌收缩时间,心肌舒张也延迟;对于实验性糖尿病犬心脏进行研究发现其心室肌顺应性下降,左心室的结缔组织有所增加。
综合当前的研究,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①钙平衡改变、肉毒碱不足或缺乏、游离脂肪酸升高等代谢紊乱。②IGF-I、血管紧张素II、炎性因子等增加,导致心肌发生纤维化。③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冠脉血流运行不畅、微血管病变,导致小血管病变。④心脏自主神经病变。⑤由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高胰岛索血症导致胰岛素抵抗。
2 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的诊治方法
2.1一般诊治
与其他糖尿病所致慢性并发症的免疫机理有所相似,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免疫与吸烟、血液流变学异常、高血压、高血脂、肥胖以及高血糖的诸多因素相关。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长期有效的控制。目前临床上常常采用综合药物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在给予胰岛素或者磺脲类降糖药物时,同时也联合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及降糖药物双胍类药物,可提高降血糖的效果,降低低血糖以及胰岛素血症发生率。一般血压控制的最佳范围介于18.7-20/10.7-12KPa为宜,比如若舒张压在9.33-10KPa以下,则极易导致心肌梗死或者脑卒中。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失常,常常会伴有水电平衡紊乱、植物神经病变、高血脂症等症状,对患者血压有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降压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这些因素影响。钙拮抗剂、血管紧张酶抑制剂是临床治疗的首选,必要时可适当给予β-受体阻断剂以及α-受体阻滞剂。为了有效减少自由基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可大量采用硒化合物、维生素E、维生素C进行治疗,也可选用降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2.2心绞痛的临床治疗
想要预防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心绞痛发作,可给予钙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口服治疗;在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应给予喷雾吸入或者舌下含化硝酸醋类药物。若患者心绞痛发作较为频繁,病情较严重,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应静脉滴注硝酸酯类药物。
2.3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强烈的刺激,患者会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升高患者血糖,极易导致酮症酸中毒,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心肌能量代谢,使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当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应注意严格控制高血糖,且应注意避免出席那低血糖风险。一旦患者出血低血糖反应会进一步加剧恶化急性心肌梗死,其对于患者的损害在短期内,相较轻、中度高血糖症状更为严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适当将血糖控制标准放宽,空腹血糖可控制在7.8-9.0mmol/L,餐后2h内血糖应控制在9-11 mmol/L。胰岛素治疗是临床较为有效、见效较快,且容易调整治疗方案的一种治疗手段。经笔者临床经验总结,在患者一日三餐前可给予短效胰岛素治疗,在每晚临睡前可采用中效胰岛素,4次/d,给药剂量方面应开始给予小剂量,在连续服用3d后连续测量血糖7次,观察、分析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在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若含有葡萄糖液体(一般1U 胰岛素中含有葡萄糖4g),应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注意血糖以及胰岛素在不同病情变化下的用量调整,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临床医生应嘱咐患者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并服用饼干、水果或糖块等食物进行紧急对症处理。
2.4心力衰竭治疗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常常出现误诊,杨进刚等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酮症酸中毒、输液过量过快、感染、反复低血糖、利尿过度等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积极预防这些高危因素。若患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症状,应积极控制血糖,其临床处理方法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同。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为了避免因缺氧、缺血所致乳酸酸中毒现象,最好不要用双胍类药物治疗。低血钾、高血糖极易诱发脑血栓,而过度利尿也会使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症状进一步加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这些问题。
3 糖尿病性心脏病药物防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目前临床上关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收获甚微,虽然有学者研究报道钙离子阻断剂以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糖尿病有防治作用,但并没有研究出一种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新药。
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治疗效果,从中医辨证角度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治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针对具有多因素参与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疾病而言,更体现出独特的防治优势。中医对于糖尿病性心脏病的认识其实来源已久,中医学者认为该病应属于祖国中医学中“怔忡”、“心痛”、“消渴”、“怔忡”等范畴,正如《医砭》中记载[6],心火太盛,津液耗涸,在下为膏液之消,甚则消及肾藏;在上极易导致膈消,甚则消及肺脏;在中诱发肠胃之消,甚则消及脾脏;在外为肌肉之消,甚则消及筋骨;四藏皆消,则心自焚而死矣……”由此可见,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生与发展主要由于肝肾阴虚,气血阴阳不足,痰凝血瘀等所致。临床治疗中应以滋肝补肾、益气活血、清热化痰等为主要原则。李小鹰等基于中医辨证理论,采用紫苏汤、载天王补心丹、载化水丹等加减进行辨证施治治疗,结果均取得满意疗效。
综上所述,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加强临床防治工作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于糖尿病合并心脏病患者尽早积极采取控制血糖、降血压、降脂、抗血小板集聚等基础治疗,同时应重点预防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症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脏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可加大对糖尿病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中药防治新药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脏调查组.中国住院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研究一中国心脏调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2(1):7-10.
[2] 陈名道.心血管内分泌学:内分泌医师面临的挑战[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1(5):1-4.
[3] 谢中全.糖尿病心脏病及其防治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2(1):4-6.
[4] 胡大一,杨进刚.关注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J].中华内科杂志,2012,45(10):79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