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0:19: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区域旅游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旅游资源种类繁多,互补性强
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长三角除具有很强吸引力的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外,旅游合作的各方都具有独特的难以替代的旅游资源,都市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园林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等旅游资源融合于长三角区域,相得益彰,为开展观光、度假等各种特种旅游以及区域旅游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国内客源市场广阔,潜力巨大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被看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占了10个;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长三角地区占一半。长三角经济实力的加强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提高,可供任意支配的收入呈上升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消费连年增长。同时由于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各组成要素发展状况良好,旅游专业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比较发达,为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从长三角内部区域来看,各城市可以互为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区域内旅游发展空间巨大。
(三)民营旅游企业发展迅速
长三角民营经济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不断扩张的趋势,根据2004年500强民营企业名录统计,长三角所占比例高达53.6%。虽然目前大部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但民营资本正逐步转向投入到第三产业,投入到旅游业。开元旅业集团与宋城集团这两个综合性的旅游企业集团表现出很强的扩张力,已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榜样。一些专业性的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势头也颇为迅猛,长三角荣居2005年全国百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之列的旅行社大部分都为民营企业。不仅如此,在这场以民营企业为主角的投资大戏中,除了以旅游为主业的旅游投资集团,不少在其他产业领域取得成功的企业正在成为新的主角,如南都房产、横店集团、广厦集团等已经成为旅游开发的新军。
二、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国际旅游市场薄弱
从上述比较分析可知,长三角在国际百强旅行社和总体入境旅游者人均花费情况上较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在入境旅游接待量上却不敌珠三角地区(见表-1),在人均天消费上不敌北京(见表-2),国际旅游市场相对薄弱。虽然这其中有珠三角地区区位条件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但很大程度上与长江三角区域共同进行海外宣传促销、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的力度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长三角地区在涉及联合促销开拓国际旅游市场方面只停留于理论探讨阶段,实践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上海、杭州为各自的国际旅游形象、国际旅游市场开拓均投入大量的宣传费用,而在联合促销的问题上和区域内其他旅游城市一样只停留在“面”上。
(二)区域旅游合作有待深化
自1988年浙江、江苏和上海两省一市合力兴办“江浙沪旅游年”开始,两省一市旅游区域合作的想法已经初步形成。2003年7月,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及安徽黄山市签署《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杭州)宣言》,构建中国首个无障碍跨省市旅游区,其合作的内容涉及“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环境一体化”等六个方面。然而其推进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地方利益保护”的作用下,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始终停留在政府号召的层面,真正促进旅游业跨区域的方法不多,合而不作或者作而不合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没有取得实际性的进展。
三、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新启示
(一)推进合作的内容由“量”向“质”转变
合作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到目前为止,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内容虽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但进展却十分缓慢。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强调的是协调发展,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影响甚至伤害到局部利益。因此,各合作成员要以区域利益的大局为重,着重推进已经达成合作协议的合作内容向实质性的方面发展,循序渐进,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合作内容的“量”,而忽视合作内容的“质”。
(二)以规划统领区域旅游发展,整合资源优势
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旅游资源的整体性与互补性相对较强,要想充分发挥长三角旅游资源优势,区内各方必须用“大旅游,大发展”的思想指导区域旅游发展,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共同协商、科学思考区域旅游发展大计。在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时,既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又能整合共同的优势,既有特色项目又不会产生近距离的替代产品,借对方的资源优势来弥补自己的资源缺陷,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
(三)完善梯度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产品是满足游客一次旅游活动需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总和,是一切旅游活动的基础,也是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重点。目前,我国的旅游产品已逐步从以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产品、度假产品、体验产品和主题文化产品共同发展的局面转变。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广阔,需求层次多样化,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大环境的作用下,长三角区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完善梯度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包括低端、中端、高端各种档次的产品等,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者的需求。
(四)发挥民营资本的集中优势
根据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国有企业的改革在进一步地加快,而民营企业在一般的市场经济制度下,作为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实体正呈强烈的扩张趋势。其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民营旅游企业逐步转变为“产权明晰、自负盈亏”的现代旅游企业,为我国的旅游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此,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发挥其民营资本的优势,积极促进民营资本介入旅游产业。同时,从旅游产业的生产力布局原理出发,民营旅游企业集团的资本也不应只局限在某一行政区域内,而是应该把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视角放在长三角甚至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冲破地域的限制,对更大范围内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样既可以降低民营旅游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企业的扩张,又利于区域旅游经济基础的协调发展。
(五)抓住机遇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长三角区域旅游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地发挥“机会效用”、“顺游效应”。长三角可以借助CEPA的签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科技博览会的召开,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将国际客源吸引和转移到长三角区域,扩大国际客源市场。在此,长三角地区可以考虑从内部组成城市的国际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国际旅游促销专用基金,用于长三角整体的国际促销,树立鲜明、深刻的长三角旅游整体形象,避免宣传促销各自为政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第1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张辉.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琛.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5).
一、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必然性
浙江是我国风景旅游资源大省,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浙西、浙东、浙南、浙北、浙中五个风景旅游区。在五个区域中,浙西与浙中无论在地理位置、交通状况、风景特色及民俗风情上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在1990年以前,浙西与浙中的风景旅游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浙西线以杭州市为集散地,依托320国道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水上航线开展旅游活动,是浙江重点推出的旅游线;而浙中区相对来说处于温冷地带,是以金华市为中心集散地,依托330国道和浙赣线开展小范围的旅游活动。1990年之后,民间的风景旅游协作开始逐步形成,到1994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这种较大区域的风景旅游协作使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应运而生。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的成立也标志着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区域协作进入了正常轨道。
旅游线有热线、温线和冷线之分。随着新旅游点的开发、老景点的深化以及游客需求的变化,热、温、冷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从浙中、浙西区域来说,浙西线自1980年起一直就是浙江旅游的热点,但自1992年开始,我国相继推出了’92中国旅游友好观光年,’93中国山水风光年,’94中国文物古迹旅游年,’95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等专题旅游活动,使得该区域内每年均形成一些主题热点。浙中线逐渐地“热”起来,并大有与浙西线并驾齐驱之势。同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诸葛镇、黄大仙故里、大慈岩、千岛湖、富春江小三峡、天目溪漂流等为主的新旅游热点,已经取代由瑶琳仙境、灵栖洞天、兰溪地下长河、金华双龙洞、杭州灵山幻境等溶洞组成的旅游热点,从而形成多个热点组成的新旅游热线。如:1995年初,浙江省各大旅行社联合推出杭州——严子陵钓台——富春江小三峡——千岛湖——大慈岩——诸葛镇——兰溪、金华黄大仙道观——义乌小商品市场旅游线,就是顺应旅游形势变化而形成的区域协作。这条新旅游线不仅将自然山水、人文古迹、民俗风情的旅游热点连在一起,而且把浙西、浙中完完整整地拴在一起,以热线带温线,以温线促热线,构成浙西、浙中多方位的协作体系。
纵观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近几年来,浙中在社会经济、交通和旅游环境上的变化幅度很大。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浙中各县、市经济迅速腾飞,东阳建筑业、义乌小商品市场、兰溪家电和化工工业、永康的五金工业等在全国均有影响,使得浙中地区成为浙江的富庶之地;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随着金温铁路的投资建设、浙赣铁路复线的竣工、义乌机场的开通、330国道的拓宽,交通状况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在旅游环境上,浦江仙华山、金华观(黄大仙道观)、兰溪诸葛镇和黄大仙故里、金华斗牛、武义龙潭背等新景点的开发,有力地提高了浙中地区的知名度……相比之下,浙西的发展状况较为一般,这样,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风景旅游区域协作便成为必然。
二、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具体内容
1.共同探索风景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由于风景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参差不一,加上人们对风景旅游业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管理体制较为混乱,在省、市、县级出现了多种管理方式。就浙西、浙中而言,就呈现出四种管理体制。一是小政府体制,即在风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一定级别的政府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二是政府代管型,即由一级政府设立一个机构,并由政府委任机构负责人来行使管理权。三是行业协会型,如:义乌市、东阳市;四是混合管理型,即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与民间的行业协会共同管理。协作集团应对以上四种管理体制进行探讨,以期建立起既享有充分权力又机构精简,能快速反映与决策的管理机制来适应市场竞争。
2.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联合开发风景旅游资源。协作集团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根据风景旅游资源的配置,联合开发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以减少开发中的盲目性,避免因重复建设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浙西、浙中风景旅游资源状况,目前可以联合开发的风景点和旅游项目有:
(1)三国文化观光游。富阳的王洲和龙门古镇、建德梅城镇、兰溪诸葛镇等都与三国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王洲是孙权的祖居地,龙门古镇是孙权后裔的最大居住地,保存着十分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梅城镇是孙权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所,诸葛镇是诸葛亮后裔居住地,保存着八卦布局的古建筑群……这些景点单凭各自县市的力量是无法深度开发并成为拳头产品的,只有依靠协作集团作联合开发,并推出整条线路,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2)“渔家乐”民俗旅游。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是以水体为主的旅游线,鱼文化历史渊源流长。桐庐、建德梅城“新安江渔民水上婚礼”,千岛湖鱼乐节已相继开发,但均没有形成市场。依据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的地理环境,在建德“渔家乐”项目以“做一天富春江渔民”为主题,融参与性、娱乐性和观光性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它的开发,既可与桐庐、淳安千岛湖鱼乐节构成体系,又可带动整个富春江小三峡的开发,推动浙西、浙中地区的国际旅游业,可谓一举多得。
(3)黄大仙文化寻根游。“黄大仙”在港澳台地区及华侨聚居地是作为“财神”供奉的,有深远的影响。他原名黄初平,得道之前生活在兰溪、金华一带,现金华、兰溪一带仍流传着他的各种传说。今年,浙江省旅游局把“黄大仙”作为民俗风情游的招牌,可见,“黄大仙”的旅游价值是很高的。金华、兰溪两市应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把“黄大仙”的文章做足、做透。建德、桐庐等县市可在规划、建设上给予支持,而永康、义乌可在资金上给予协助,力求该产品的质量达到上乘水平。
(4)水上活动和度假旅游。浙西、浙中地区宜于开展水上活动和度假的范围很广,这是好事。但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急功近利式的建设,各地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如:桐庐的水上活动以天目溪漂流为特色,做得有声有色有影响,突出了野趣;淳安的水上活动则应放在广阔的千岛湖水面和水下,水面建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水下可开展“潜大艇游淳安古县城”的旅游项目,以突出参与性和娱乐性;建德以鱼文化为主体开展水上活动,以突出民俗文化;诸暨五泄以观光游览为主,兰溪以水上餐厅为主,富阳以游泳场为主。度假区建设也一样,竞相仿造的结果无疑是慢性自杀。
3.合理组织旅游线,共同宣传促销。在浙江,以杭州为中心可辐射五条旅游线。即东、西、北中五条。杭州—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安徽黄山线,是国内外闻名的浙皖名山名水旅游线,已被旅游界和游客所认同。而杭州—五泄—浦江仙华山—金华—永康方岩—缙云仙都—温州雁荡山旅游线,在理论上虽然成立,但实际上并未形成。因此,浙中、浙西区景旅游区域协作在贯彻“热线带温线,温线促热线”的原则基础上还需合理组成一些有特色的旅游线,以参与市场竞争。这些特色的旅游线,包括专线游和专题游两种方式。每一条旅游线路的组织,都要求协作集团做好各地旅游部门、风景点、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精心安排。
旅游线路确定后,就是宣传和促销的问题。宣传和促销的原则是“共同宣传,联合促销”。在这里,有三点认识必须统一。一是集中人力、财力;二是选定客源市场;三是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协同作战。集中人力、财力的目的是共同编制发行导游图、明信片、风光录像带等宣传资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选定客源市场是确定该产品的外在吸引力和竞争力,目的是通过宣传促销,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一定的经济效益;统一组织,统一行动是指应以浙西、浙中为一盘棋,各县、市要协同努力,避免“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棋”。通过联合宣传促销,可以扩大整体区域和线路的知名度,提高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共同开发旅游商品。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商品的需求日益明显,并且对商品的种类、档次、质量的要求愈求愈高。浙西、浙中地区虽有一定量的旅游商品,但存在着“五少”问题,即:数量少,花色品种少,有地方特色的少,自己生产的少,高档次的少。
旅游购物是旅游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浙西、浙中地区,游客花费在购物上的费用并不多,尽管有全国闻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诸暨珍珠市场,但经销的旅游商品大多不是本地生产,或者工艺不够先进,或者难以携带。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协作集团要把旅游商品开发放在重要的议题上来,立足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地方工艺技术和剩余劳动力,大力生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旅游工艺品类、食品类、文化文具类、日用品类、玩具类等等。同时,还要对老产品进行更新改造,注重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和轻便性的结合。各县、市的旅游部门均应有自己的旅游商品厂家,通过协作集团统一布局销售网点,以促进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培育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
除此以外,协作集团还可在互送客源、旅游交通、旅游价格、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多方面的协作,以改善整体旅游环境。
三、区域协作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域;协作发展;旅游商品
Abstract:Alongwithsocialeconomy''''sdevelopment,ourcountry''''smanyscenerytouristareaismovingtowardtheunion,thetrendcooperationgradually,like,Yunnan,Guizhou,Sichuan,Guangxi,Tibetsouthwestfiveprovincialcapitalareatravelingcooperationnetworkorganization,Shanxi,Sichuan,Hubei,Gansu,Henanfiveprovinces“three-countrytour”cooperationorganizationandsoon.Theseorganizationsinthediscussionsystem,theexchangeinformation,thedevelopmentresource,sawavisitoroutaspectsandsoonsourcetogainincertainsuccessfuleXPeriencemutually,butalsohasthecooperationdegreenotdepth,cooperationblindnessinabigwayandsoonquestions.ThisarticletriesfromZhejiang,intheWesternZhejiangscenerytravelingregioncooperationinevitabilityandthewaycarriesontheelaboration,obtainstheregioncooperationbythetimethegeneralrule.
keyword:Scenerytraveling;Region;Cooperationdevelopment;Travelingcommodity
一、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必然性
浙江是我国风景旅游资源大省,按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位置划分,可分为浙西、浙东、浙南、浙北、浙中五个风景旅游区。在五个区域中,浙西与浙中无论在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位置、交通状况、风景特色及民俗风情上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在1990年以前,浙西与浙中的风景旅游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浙西线以杭州市为集散地,依托320国道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水上航线开展旅游活动,是浙江重点推出的旅游线;而浙中区相对来说处于温冷地带,是以金华市为中心集散地,依托330国道和浙赣线开展小范围的旅游活动。1990年之后,民间的风景旅游协作开始逐步形成,到1994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这种较大区域的风景旅游协作使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应运而生。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协作集团的成立也标志着浙中、浙西风景旅游区域协作进入了正常轨道。
旅游线有热线、温线和冷线之分。随着新旅游点的开发、老景点的深化以及游客需求的变化,热、温、冷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从浙中、浙西区域来说,浙西线自1980年起一直就是浙江旅游的热点,但自1992年开始,我国相继推出了’92中国旅游友好观光年,’93中国山水风光年,’94中国文物古迹旅游年,’95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等专题旅游活动,使得该区域内每年均形成一些主题热点。浙中线逐渐地“热”起来,并大有与浙西线并驾齐驱之势。同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诸葛镇、黄大仙故里、大慈岩、千岛湖、富春江小三峡、天目溪漂流等为主的新旅游热点,已经取代由瑶琳仙境、灵栖洞天、兰溪地下长河、金华双龙洞、杭州灵山幻境等溶洞组成的旅游热点,从而形成多个热点组成的新旅游热线。如:1995年初,浙江省各大旅行社联合推出杭州——严子陵钓台——富春江小三峡——千岛湖——大慈岩——诸葛镇——兰溪、金华黄大仙道观——义乌小商品市场旅游线,就是顺应旅游形势变化而形成的区域协作。这条新旅游线不仅将自然山水、人文古迹、民俗风情的旅游热点连在一起,而且把浙西、浙中完完整整地拴在一起,以热线带温线,以温线促热线,构成浙西、浙中多方位的协作体系。
纵观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近几年来,浙中在社会经济、交通和旅游环境上的变化幅度很大。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浙中各县、市经济迅速腾飞,东阳建筑业、义乌小商品市场、兰溪家电和化工工业、永康的五金工业等在全国均有影响,使得浙中地区成为浙江的富庶之地;从交通发展角度来说,随着金温铁路的投资建设、浙赣铁路复线的竣工、义乌机场的开通、330国道的拓宽,交通状况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在旅游环境上,浦江仙华山、金华观(黄大仙道观)、兰溪诸葛镇和黄大仙故里、金华斗牛、武义龙潭背等新景点的开发,有力地提高了浙中地区的知名度……相比之下,浙西的发展状况较为一般,这样,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风景旅游区域协作便成为必然。
二、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区域协作的具体内容
1.共同探索风景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在我国,由于风景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参差不一,加上人们对风景旅游业的认识不一致,造成管理体制较为混乱,在省、市、县级出现了多种管理方式。就浙西、浙中而言,就呈现出四种管理体制。一是小政府体制,即在风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一定级别的政府机构,行使政府管理职能。二是政府代管型,即由一级政府设立一个机构,并由政府委任机构负责人来行使管理权。三是行业协会型,如:义乌市、东阳市;四是混合管理型,即政府职能管理部门与民间的行业协会共同管理。协作集团应对以上四种管理体制进行探讨,以期建立起既享有充分权力又机构精简,能快速反映与决策的管理机制来适应市场竞争。
2.合理组织旅游线,共同宣传促销。在浙江,以杭州为中心可辐射五条旅游线。即东、西、北中五条。杭州—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安徽黄山线,是国内外闻名的浙皖名山名水旅游线,已被旅游界和游客所认同。而杭州—五泄—浦江仙华山—金华—永康方岩—缙云仙都—温州雁荡山旅游线,在理论上虽然成立,但实际上并未形成。因此,浙中、浙西区景旅游区域协作在贯彻“热线带温线,温线促热线”的原则基础上还需合理组成一些有特色的旅游线,以参与市场竞争。这些特色的旅游线,包括专线游和专题游两种方式。每一条旅游线路的组织,都要求协作集团做好各地旅游部门、风景点、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精心安排。
旅游线路确定后,就是宣传和促销的问题。宣传和促销的原则是“共同宣传,联合促销”。在这里,有三点认识必须统一。一是集中人力、财力;二是选定客源市场;三是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协同作战。集中人力、财
力的目的是共同编制发行导游图、明信片、风光录像带等宣传资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选定客源市场是确定该产品的外在吸引力和竞争力,目的是通过宣传促销,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一定的经济效益;统一组织,统一行动是指应以浙西、浙中为一盘棋,各县、市要协同努力,避免“各唱各的调、各走各的棋”。通过联合宣传促销,可以扩大整体区域和线路的知名度,提高整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联合开发风景旅游资源。协作集团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根据风景旅游资源的配置,联合开发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以减少开发中的盲目性,避免因重复建设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浙西、浙中风景旅游资源状况,目前可以联合开发的风景点和旅游项目有:
(1)三国文化观光游。富阳的王洲和龙门古镇、建德梅城镇、兰溪诸葛镇等都与三国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王洲是孙权的祖居地,龙门古镇是孙权后裔的最大居住地,保存着十分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梅城镇是孙权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所,诸葛镇是诸葛亮后裔居住地,保存着八卦布局的古建筑群……这些景点单凭各自县市的力量是无法深度开发并成为拳头产品的,只有依靠协作集团作联合开发,并推出整条线路,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2)“渔家乐”民俗旅游。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是以水体为主的旅游线,鱼文化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渊源流长。桐庐、建德梅城“新安江渔民水上婚礼”,千岛湖鱼乐节已相继开发,但均没有形成市场。依据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三江交汇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在建德“渔家乐”项目以“做一天富春江渔民”为主题,融参与性、娱乐性和观光性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它的开发,既可与桐庐、淳安千岛湖鱼乐节构成体系,又可带动整个富春江小三峡的开发,推动浙西、浙中地区的国际旅游业,可谓一举多得。
(3)黄大仙文化寻根游。“黄大仙”在港澳台地区及华侨聚居地是作为“财神”供奉的,有深远的影响。他原名黄初平,得道之前生活在兰溪、金华一带,现金华、兰溪一带仍流传着他的各种传说。今年,浙江省旅游局把“黄大仙”作为民俗风情游的招牌,可见,“黄大仙”的旅游价值是很高的。金华、兰溪两市应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引进人才、资金,把“黄大仙”的文章做足、做透。建德、桐庐等县市可在规划、建设上给予支持,而永康、义乌可在资金上给予协助,力求该产品的质量达到上乘水平。
(4)水上活动和度假旅游。浙西、浙中地区宜于开展水上活动和度假的范围很广,这是好事。但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急功近利式的建设,各地要在特色上做文章。如:桐庐的水上活动以天目溪漂流为特色,做得有声有色有影响,突出了野趣;淳安的水上活动则应放在广阔的千岛湖水面和水下,水面建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水下可开展“潜大艇游淳安古县城”的旅游项目,以突出参与性和娱乐性;建德以鱼文化为主体开展水上活动,以突出民俗文化;诸暨五泄以观光游览为主,兰溪以水上餐厅为主,富阳以游泳场为主。度假区建设也一样,竞相仿造的结果无疑是慢性自杀。
4.共同开发旅游商品。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商品的需求日益明显,并且对商品的种类、档次、质量的要求愈求愈高。浙西、浙中地区虽有一定量的旅游商品,但存在着“五少”问题,即:数量少,花色品种少,有地方特色的少,自己生产的少,高档次的少。
旅游购物是旅游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浙西、浙中地区,游客花费在购物上的费用并不多,尽管有全国闻名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诸暨珍珠市场,但经销的旅游商品大多不是本地生产,或者工艺不够先进,或者难以携带。浙西、浙中风景旅游协作集团要把旅游商品开发放在重要的议题上来,立足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地方工艺技术和剩余劳动力,大力生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旅游工艺品类、食品类、文化文具类、日用品类、玩具类等等。同时,还要对老产品进行更新改造,注重实用性、纪念性、艺术性和轻便性的结合。各县、市的旅游部门均应有自己的旅游商品厂家,通过协作集团统一布局销售网点,以促进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培育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
除此以外,协作集团还可在互送客源、旅游交通、旅游价格、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多方面的协作,以改善整体旅游环境。
三、区域协作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区域旅游资源 英语口语 口语发展
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促使旅游发展更加迅猛,不仅使一些旅游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更是新兴了一大批旅游城市,更多的旅游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中国的英语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其中口语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现阶段口语大多停留在“哑巴英语”的阶段。利用区域旅游资源促进英语口语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就以河北承德为例,对区域旅游资源促进英语口语发展进行讲述。
一、英语口语的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学校没有单独开设口语课,只是在普通英语课上零星涉及口语。即使有开设口语课,也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课时上,英语课本身就数量有限,再将其换分出精读、泛读、听力和口语等课程,这样就在无形中减少了口语课的课时数。在教材使用上,现在市面上的口语教材门类繁多,主要是以短文阅读理解为主体的教材、国家文化为主体的教材、日常对话为主体的教材。这些教材都存在理论性有余、实践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口语基础差,对口语课开设的目的不明确,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并且学生参与实训的时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时间用于练习口语。
二、区域旅游资源和英语口语相结合,促进英语口语发展
区域旅游资源是旅游城市的优势资源,它不仅是地方经济的主要来源,还是其他资源发展的基础。将区域旅游资源和英语口语相结合,促进英语口语发展是河北承德这个老牌旅游城市的优势所在。具体方法如下。
1.将当地旅游信息融入到教材之中
结合传统教材,以常用教材的内容为模本,参考承德旅游实际进行教材修改,使之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使用价值。比如将避暑山庄的介绍融入教材:“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北部。俗称承德离宫,原名热河行宫,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最后完工,历时八十七年,建楼、台、殿、阁、轩、斋、亭、榭、庙、塔、廊、桥一百二十余处,尤以康、乾御题七十二景昭著,与自然山水相辉映,园中有园,景内有景,构成了一幅千姿百态的立体画卷,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占地面积五百六十四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和著名的文物风景区。这里号称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这里是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来到承德避暑山庄,如同走过大江南北。”将承德市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的员工培训资料作为教材,可以使我们获得第一手的市场需求资料。因为,旅游企业员工的培训是针对从业中最常见问题而设置的,它是企业用于新员工培训和老员工进修的专业资料,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实用性。选择承德市旅游企业或者旅游景区中英对照的影像和图文资料,这些资料直观、细致、特色鲜明,专业词汇翻译比较到位,往往能集中地反映企业特色,真正反映行业需求,是比课本更贴切的行业简介。所以,课堂中可以将这些有关景区、酒店等的图文资料作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行业感知度。
2.将课堂教学与当地旅游相结合
英语是实用性的学科,口语更是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旅游景点、酒店、度假村、休闲会所等情景,让学生多方参与并角色转换。如模拟在避暑山庄游览,将学生分成扮演导游、游客、接待人员等角色,反复模拟旅游时的景点英语介绍,英语口语日常交流,甚至假设一些旅游期间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倡导学自主模拟旅游景点,设置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所涉及的问题,用英文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模仿能力,注重了任务设计的合理性,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结构。根据教学计划,布置学生收集将要学习的景点知识的相关资料,准备英文导游词。
3.将课堂学习搬到校外实际景区进行实践锻炼
走出校园,进入真实景区是锻炼学生的平台,也是检验课堂模拟实训的机会。将学生分成小组,由老师带领分别进入到和同意给予实践的单位,如景点、酒店、度假村、休闲会所等,由用人单位具体安排实践工作,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在工作中。这样学生往往会通过实践认识到自己英语口语的不足之处,再返回课堂学习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该在哪些方面努力,也会更珍惜课堂上锻炼的机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三、结语
随着区域旅游行业的不断深化发展,其对英语口语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与时俱进,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因材因需施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生动有趣的英语口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与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娟.对当前旅游类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院报,2007.10,124.
[2]克拉姆契.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1.
大香格里拉的区域广阔,可以将它视为五个板块,一是以丽江为中心的南部板块;二是以康定为中心的东部板块;三是以四川的攀西地区为主的东南板块;四是以林芝、昌都为主的西部板块;最后是涵盖石渠、若尔盖等的北部板块。现在的大香格里拉区域,还处在丽江为主的南部板块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形成了大香格里拉的南部门户;可一个区域要全面发展,不能只有一个入口,也不能只有一个亮点。按照经济学的点轴式发展理论,大香格里拉需要,也必然有其他发展极点的带动,随着未来大香格里拉区域基础及配套设施的改善,应该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第一是丽江、香格里拉县一带南部板块的发展。第二是以康定为中心的东部板块的发展,将以成都到康定的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车为标志。第三就是整个大香格里拉东部、南部、东南三大板块的互动发展。这将以丽攀高速、稻城机场,康定至丽江、攀枝花至稻城、稻城至西昌几条公路的开通和提升为前提。第四个阶段是大香格里拉东西部的互动。目前的康藏地区是远离中心地带的边陲地区,虽然资源富集但却很不发达。实际上已经成了当下中国进入条件最差因而也是最为封闭的地区。当川藏线通车后,沿铁路这个发展轴,这个区域就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第五个阶段是北部板块的发展。它是有名的格萨尔王故里,康巴文化最纯正的地方。在大香格里拉其它几大板块的带动下,北部板块才会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整个大香格里拉区域的整体提升。
二、大香格里拉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
大香格里拉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必然要经历观光———休闲———体验的发展之路,也必然会产生一个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目前大香格里拉南部板块,已经进入了休闲体验旅游这一阶段;与之相对应,停留时间段、花费少的观光旅游就不应该再是重点,就该主要在休闲、体验的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区的质量和档次。而传统的观光旅游就应该转移到以康定为主的东部板块和攀枝花凉山所在的东南板块。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瓶颈,将传统的观光客吸引到东部和东南部,先实现游客量上的提升;在量变的同时,做好向休闲旅游发展的准备和过度;等如象川藏高速、铁路开通这种战略机遇来临的时候,就要逐渐将观光旅游的重心转移到川藏沿线的新兴旅游景区去,在东部板块和东南板块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如上所述,大香格里拉地区将会有一个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的大体顺序,那就是南部———东部———东南部———西部———北部这样一个脉络,通过南部的表率和带动,东部和东南部的突破发展,再到西部和北部的整体打造开发,整个大香格里拉区域就能这样一步步科学有序发展起来了。
三、大香格里拉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举措
要实现上述理想的状态,需要一些实在的重大项目来推动规划落地,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一)基础项目推动。经济学里有一个木桶效应,指的是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大香格里拉区域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是基础设施。相比丽江,大香格里拉的北部,东部,西部很多地方还很落后,而重重之重就在于道路交通。首先要加快川藏线建设的进度,实现大香格里拉东西板块的“资源大流通”,有效改变当前不临边,不沿海,远离中心城市,不通高速公路的交通瓶颈;围绕铁路发展轴,带动起周边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其次是通过公路,形成若干环线。大香格里拉区域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干线,一是中间的国道318,二是昆明到丽江到香格里拉的公路,两条路互不相交,造成了北部板块和南部板块的相互割裂,需要一条有代表性的道路,即传说的洛克之路将这两个板块串联起来,来加强大香格里拉地区的联系。同时,通过内部的一些支线网络形成若干环线,串联甘孜、凉山、攀枝花、丽江四个区域,丰富大香格里拉的旅游产品线路。还需要加快机场的建设,如稻城机场和区域其它机场的建成,就将形成各个支线机场辐射整个大香格里拉的格局,形成更加丰富的旅游线路,延伸更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各个板块的共同发展。
(二)旅游项目带动。大香格里拉的生态是很脆弱的,一个失败的项目可能毁掉一个世界级的资源,要通过一些有带动性的旅游项目,形成农业围绕旅游调结构,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搞服务,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聚合力为核心的格局。利用这样的项目,促使项目地的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迅速地调整,带来实惠。另外,需要引进有品牌号召力的项目,规模不一定大,但是品牌性一定要强,能达到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效果。例如丽江的悦榕庄,放在丽江这个大环境来说,体量并不大,可是对区域形象的提升和游客群体的扩大有着很多的好处,一下子能把丽江的游客群体从原来的白领、小资,提高到富商、名人的层次。
(三)文化项目创新。大香格里拉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形成产品,打开市场的不多;需要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解读,传统文化资源转变为现代产品,在传统宗教中融入现代文化。亟待解决的是在传统文化中引入国际元素、体验元素、休闲元素,提高居民和地区的文化水平和开放视野,在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影响力这些方面达到国际水平。大香格里拉的几个板块都应该打造自己的突出文化剧目,培育国际知名的表演艺术家;进而在大香格里拉这个区域,集中全区之力打造一两个世界级的文化精品,反映大香格里拉整体的魅力。这样游客到大香格里拉任何一个板块旅游,都通过一系列的文化精品对整个大香格里拉有个整体印象,进而产生到其它区域旅游的动机。此外,通过文化项目的带动,会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旅游商品,需要各类型的文化从业人员,为大香格里拉地区缺乏旅游开发条件地区的居民开辟就业条件,他们就有机会从参与者和劳动者的角度,参与到大香格里拉区域建设中来,以实现区域内的全面发展。
四、大香格里拉区域文化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政府要在整合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旅游发展投入机制,支撑旅游业发展,并积极推动旅游政策贯彻落实,保障旅游用地需要。
(二)资金扶持。资金扶持的首要方面是基础项目、旅游项目、文化项目,特别是交通、水利、信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需要靠政府投入。另外如城乡建设、生态建设、三农项目、民生项目、低碳项目、环保项目等,投入时间长,见效慢,但是对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扶持。
(三)线路统筹。要使大香格里拉区域目前几个板块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就必须用线路统筹的理念来将各个板块串联起来,以线路为龙头,景区(旅游区)建设与旅游线路统筹开发并重,形成综合协调抓旅游的工作机制,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宣传促进。“香格里拉”旅游形象及其市场感召力是该区域旅游发展的共同依托。该品牌形象也就成为相关省区区际合作的基础。“香格里拉”应该作为一个跨三省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品牌的打造,通过营销来推广价值,激发起游客内心中的出游欲望。
五、小结
关键词:生态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
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之下,旅游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80年代末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入境游、国内游到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的发展阶段,在多年的发展时间内,我国的旅游业得到了繁荣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旅游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尤其在近年以来,由于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的环保性,提倡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湿地公园、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生态旅游也成为大众旅游的重要模式。
1.国外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分析
近年来,生态旅游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很多国家都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开展了形多样化的生态旅游活动,旅游带来的经济收入也成为了很多国家经济收入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美国
在发达国家之中,美国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较早,其中代表性的生态旅游地就是国家公园,早在1872年,美国就将黄石国家公园划定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实施的是一种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模式,管理层只负责行政事务,不会分管经营工作。公园经营活动由服务企业负责,但是这些企业必须要通过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批准。在公园的经营过程中,国家需要对公园环境开展监测工作,为此,在1991年,美国国家公园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设置了入口管制站,设置了完善的法律,这就为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在美国,其生态旅游产业都是由当地政府进行管理,他们需要跟踪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情况与生态许可性,除了联邦政府外,与生态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也需要为生态旅游产业提供必备的支持。
1.2日本
与美国相比而言,日本生态资源并不丰富,因此,日本政府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这一方面,日本政府采取了如下的措施:第一,严格立法与执法。日本生态旅游活动主要以自然公园为场所,包括国定公园、国立公园与都道府自然公园,为了保护好这些公园的生态环境,日本政府制定了《国家公园法》与《自然公园法》,这些法律中严格规定了公园中的限制利用区域。第二,双向管理。在日本,这些公园都是由环境部进行管理,旅游从业者是能够开展多样化经营活动的,但是在开展活动前需要与上级管理机构签订环保协议。第三,居民共同管理在生态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居民也是能够参与管理工作的,并可以在其中获益,居民能够对生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居民可以在自家开设家庭旅馆,这对于增加居民的收入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意义。
1.3德国
截止到目前为止,德国的生态旅游产业已经发展了近30年的时间,德国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其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一直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在德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非常高,而政府也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仅非常注重当地资源的保护工作,还十分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各个乡村都会积极的将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结合起来,这在德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工作中起着极大的影响。
2.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1强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又不能危害后代的需求,并满足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生活、资源的协调发展,在生态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这一理念才能够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基于现阶段下生态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各个区域生态旅游产业的转型必须要建立在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指导,看问题要长远,根据自身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发挥出森林、山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转型过程中,各个地区要注意人文生态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开发与融合,将生态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进行有机结合,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以春秋民俗观光、夏季避暑等多形式的发展特点,打造出中国生态旅游胜地的新形象。
2.2统一规划,提升资源开发的科学性
在开发生态资源之前,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不能够与当地经济水平发展相脱节的,在进行规划时,需要从全局角度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到周边的环境,将所有影响生态旅游产业转型的因素都纳入考虑范围中。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进行主导,担当好核心角色,突出转型重点,处理好生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突出特色,表现出生态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在开发过程中,要将加强旅游者与生态资源见的互动性作为设计依据,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保护好生态环境,避免出现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的问题。总之,生态旅游产业的转型必须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生态旅游产业的转型必须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要实现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开发工作就必须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控制好游客容量,制定出完善的监控方式,防止出现超载问题,并采取科学的措施调整好生态旅游环境的超载问题,这可以采用旅游空间分流法,根据景点类型开展分区管理工作,在旺季适当提高食宿费用与门票费用,根据旅游景点的情况延长旅游季节。此外,针对以往“一哄而上”的开发问题,政府要加强打击力度,严格按照规划流程来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做好可行性论证工作,将各个方面力量团结起来,构建出一支涵盖到林业、旅游、环保、规划多方向人才队伍,建设出生态资源旅游开发小组,提升规划工作的含金量。此外,要聘请专业的生态旅游学者、专家与设计人员进行指导,编制出高水准的发展规划。
2.3注重生态旅游管理,注重低碳化旅游
低碳旅游已经成为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种模式强调在旅游活动中尽可能的降低CO2排放量,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旅游模式。与其他工业相比而言,生态旅游业本身就不会占用过多的资源,营销的也是文化与自然环境,这与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是相吻合的,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大范围推广低碳化旅游模式,加强宣传与教育,让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深入人心,让城市居民意识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在自驾游时,尽可能与朋友拼车;在出行过程中,也应该尽量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旅行过程中,应该准备好生活物品,不使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用品;在到达旅游地之后,需要多使用骑行与步行的方式。
2.4强化法制观念,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对旅游资源造成了一些破坏,为此,必须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实施“以法治游”的政策,对生态旅游区进行全盘的规划与管理。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大执法力度。就现阶段,涉及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国家文物保护法》与《关于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三种,但是依然无法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在生态旅游产业转型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旅游环保工作的执法力度,协调好环保部门、旅游部门与建设部门的工作,履行好环保义务。第二,加大立法力度对于旅游环保法规,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健全,让生态旅游环保工作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第三,加强监督。生态旅游地的保护工作如果依靠旅游者自身的道德,是不够的,如果监管不到位,就会出现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在下一阶段下,需要加强监管,实现旅游者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5实施人才战略,引进素质过硬的人才旅行社是实施生态旅游产业的中间力量,对于旅行社而言,导游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旅行社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的实施人才战略,吸引一批专业水平扎实的人才参与到自身的经营与管理中来。此外,旅行社还要加强对现有导游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建立一支服务水平强、政策水平高、工作效率高的专业化从业人员队伍。
3.结语
地区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旅游产业能够很好的推动旅游经济水平的发展,两者有着空间集聚性与相似性关联。同时,生态旅游产业对于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这就说明,旅游创新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本地区旅游经济水平的提升,还能够有效促进相邻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明月.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06)
[2]王杰,王晓琳,王英杰.乡村旅游是辽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2008(02)
[3]张鹏,唐善茂,丘萍.广西贺州市生态旅游的投入—产出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7(06)
关键词:旅游综合体;休闲;综合发展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gradually improving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China has entered or nearly stepped into the “leisure times” and the “leisure economy” industrial system has initially taken shape. Against this general background, i.e., the leisure economy of China is developing rapidly,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ethod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comprehensive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 with tourism and leisure as the basic guide, relevant industries as the support and the leisure real estate and supporting business as the extension, i.e., the model that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regional development with tourism complex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models that is suitable for various areas to implement the “localized urbanization”.
Key words:tourism complex;leisure;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3-30(4)
1 中国休闲经济引发大旅游时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假日制度的形成使得人们的闲暇时间不断增多,截止2010年底,城乡职工享有8小时工作制、每周双休日和国家规定的29天的法定假日。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带薪休假制度也将逐步得到落实,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休闲旅游条件,并逐渐催生中国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中央“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下,未来我国旅游需求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旅游需求将主要以休闲度假为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同比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在休闲时间增加和可支配收入提高的前提之下,人们休闲需求空前旺盛。由于休闲需求的释放,各地市场上出现了“3个50%”现象,即115天的节假日消费几乎占了全年的50%,周末消费占全周消费的50%,每天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体的50%。这表明:中国已经步入休闲时代,社会经济环境也正发生着变化,慢慢步入体验经济时代。这种休闲消费,体验经济引导大旅游时代的到来,并极大地带动了旅游综合体的开发建设。
2 中国城镇化浪潮加速推进
2.1 我国城镇化发展背景
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居住城镇的人口接近6.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7.5%。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5%左右,到2030年达到65%左右。根据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经验,城镇化率在30%~70%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这表明:在当前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相当突出。尤其表现为城镇化区域布局不平衡,城镇化结构不平衡,以及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协调等问题。
2.2 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建设亦由无序化发展渐向有序合理的方向变化。总的来看,我的城镇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2.2.1 聚集化发展模式
所谓聚集化发展模式,即在原有城镇的基础上,以工业化发展为基础,服务业为主体,通过聚集相关产业,扩大城市规模,扩充城镇人口数量的城镇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导向下,一般会形成以下几种城镇化发展模式:
① 大城市逐渐发展成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② 中小城市逐渐向大城市发展,如省会城市及部分区域性城市;
③ 小型城镇逐渐发展成小城市,这部分城市数量居多,诸如中西部的县级城市;
④ 还有一种城镇化发展方式,即以乡镇为中心的小范围的城镇扩张式发展,这将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成。
在这种聚集化发展模式下,亦有局部的产业聚集体,其中,以旅游休闲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即形成以城市休闲为导向的旅游综合体(如东部华侨城),能够有效促进片区综合开发,扩大就业范围,提升区域城市发展特色与形象。
2.2.2 产业导向式发展模式
所谓产业导向式发展模式,即以某一产业或产业聚集体为导向,形成产业园区,是工作、生活及相关服务的综合体,这一模式一般只适用于资源型区域。攀枝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城市发展因矿产开发,城市得名亦源于“兰尖铁矿”附近的攀枝花村。
这一城镇化模式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原因如下:
其一,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资源面临枯竭,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化。
其二,在我国的广袤大地上,富含资源的区域极其有限,也即是说,很多区域没有依托资源搞建设的基础条件。
2.2.3 休闲经济下的就地城镇化
在中国城镇化浪潮继续推进、休闲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我国广大农村、生态屏障地区、偏远山区,这些无资源开发优势又无人才聚集条件的区域,如何摆脱低级的内卷化式发展,率先突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瓶颈?这即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嫁接休闲经济,旅游综合体是上述区域就地城镇化的首选发展模式。即,依托大型消费群体(如城市或大型景区),借助区域舒服的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交通、区位等条件,通过提供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服务,形成的休闲度假、工作生活等多维空间,并以旅游休闲为导向,形成泛旅游产业集群,以此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北京的燕郊,昆明的阳宗海等旅游休闲体的综合开发最为典型。
3 旅游综合体适建性分析
并非所有地区都有条件搞工业。区域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产业体系作为支撑。从传统视角来看,以工业化带动区域综合开发无疑是理想模式,但在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工业化式的发展也暴露出其有限性的一面及种种弊端。即就中国广大欠发达地区而言,并非所有地区都有条件搞工业。
以旅游综合体撬动区域发展。中国广大欠发达地区,往往是生态敏感区域,错过了工业化发展,却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我国休闲时代的到来,这些区域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为城市居民向往,这便为区域发展休闲服务产业奠定的基础。以旅游开发为引擎,相关产业为支撑,通过综合开发形成的泛旅游产业体系,以此撬动区域综合发展的模式无疑是重要的选择途径之一。
旅游综合体偏好性选择。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是着眼于区域综合性开发,以旅游休闲为导向,形成泛旅游产业聚集群,以此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综合性发展。然而这种模式虽优,却并非任何区域皆可套用。概括来说,旅游综合体的适建地块应该是人气相对聚集的区域或能够引导旅游休闲的区域。具体来说,主要为城区新建地块、大景区的地带,大城区的周边地块。
旅游综合体开发路径选择。旅游综合体着眼于区域综合开发,以旅游休闲为导向,形成泛旅游产业聚集群,以此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综合性发展。是传统旅游景区、传统工业园区、传统住宅地产、传统农业建设的一种新型开发模式。其路径必须规避以下几种情况的出现:其一,牺牲生态环境、滥用天然资源、吞噬农耕土地的破坏性开发;其二,孤立三农问题(城乡统筹问题)的圈地式开发;其三,披着旅游的外衣,搞纯商业地产开发。这种开发没有相关产业作为支撑而持续发展;其四,按照传统城镇化模式进行不切实际的高强度开发。
4 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
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在保证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前提下,实施旅游引导下的就地城镇化。即在我国休闲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上,以休闲旅游开发为引擎,产业配套为支撑,休闲地产开发为延伸,构建休闲田园都市,创造现代梦里桃源。
4.1 旅游休闲为引擎
从区域综合发展的视角来看旅游开发。从区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态势出发,以旅游休闲为主方向,在对市场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地区位、交通、资源条件,开发适宜旅游休闲项目,打造旅游休闲聚集核。引导旅游休闲消费,创造旅游休闲聚集中心,以此对相关产业形成巨大的引擎效应。
4.2 产业配套为支撑
从区域产业升级的视角来看产业配套。以旅游开发作为片区综合开发的内在驱动力,能够直接拉动餐饮、住宿、旅游商品(加工、销售)、土特产品(加工、销售)、零售业及土建、道路等与旅游直接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在旅游休闲的驱动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力促农业产业升级,突出休闲的新型农业格局。以此整合相关产业并引领产业升级,通过休闲平台的打造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来扩大就业,促进区域城镇化的推进与综合配套的完善,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
4.3 休闲地产为延伸
从区域综合配套的视角来看地产开发。区域旅游综合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开发商、当地居民及外来旅游休闲者等多类人群,是工作、生活、观光、休闲、度假的交汇区,并以休闲地产作为重要支撑载体。休闲地产能够为开发商快速回收资金,缩短资金链;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工作空间;为外来休闲度假者提供休闲度假空间。
综合而言,要从区域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旅游综合开发,要把旅游综合体的打造与区域农业产业的升级、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生态环境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充分结合起来。将旅游开发成为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开发的战略推手,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广大农村区域。
5 模式优势剖析
旅游综合体是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开发的有效模式之一,在生态环境保护,农耕用地保护,促进农村城镇化等前提下,对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与升级,促进三农良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更能为企业开发商获得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5.1 前提基础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耕用地是区域经济社会持久发展的坚实保障,区域城镇化则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一个项目的开发,只有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农耕用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的才是可取的。
5.1.1 生态保护
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过重强调开发,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结果往往是生态环境破坏了,项目也烂掉了。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认为,生态环境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依托良好生态环境,能够开发高品级的休闲度假产品,打造环境优美的休闲生活方式,营造梦里桃源意境。
5.1.2 农耕保护
农耕田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能以良田换发展。旅游综合体的用地模式主导多样化,优先考虑并使用山地、丘陵等非良田地带,并通过科学规划,以农田营造景观,打造科技农业,生态农田,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
5.1.3 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一种表现,旅游综合体是促进区域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旅游休闲的开发,拉动和带动相关产业的扩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聚集区域资金、信息、人才及各种社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极大吸纳就业,构成工作、生活及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即在旅游主导下的就地城镇化。
5.2 对接政府开发导向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项目开发,好的项目要能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好具有一定的推广和示范效应。
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综合性开发,是旅游引导下的就地城镇化的典范。能够极大地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相关产业的整体发展、生活居住方式的升级、社会就业有效拉动、区域整体形象的提升、文化产业的突破发展、城乡统筹推进等诸多方面的极大发展。旅游综合体,实际上已成为带动区域综合升级的最好引擎之一。
5.3 实现企业发展诉求
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好的项目意味着良好的收益回报,并具有持续收益的开发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价值取向。
在旅游综合体的构架下,旅游地产成为旅游开发的短线巨大效益,为旅游项目的持续长线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旅游休闲成为项目开发的持久吸引核,营造休闲空间,聚集人气,提升地价。最终获得了一种良性投资回报,成为以旅游地产为核心收益支撑的区域旅游综合开发创新模式。
5.4 满足农民受惠需要
从利益相关者均衡理论的角度来看,旅游综合体的开发往往需要考虑农民的利益,农民的需要即是在旅游开发及运营过程中受益。
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着眼于区域性的综合开发,关注多产业的配套发展,强调农业科技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多方位多途径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改变农民收入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塑造新型服务型农民。
6 结论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广大欠发达区域的理想发展模式应该是以保护与优化生态及耕地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引擎,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旅游地产为延伸,充分关照三农问题,统筹考虑区域旅游、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及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综合开发模式。
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的实现结果:创造生活品质和城市一样好、环境比城市更优越的新农村,并与休闲度假地产、特色产业园区一起构成的休闲田园城市——桃源都市。让都市的休闲消费与综合体的产业经济完美结合,共同驱动成为区域综合发展,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超级引擎与核心动力,科学推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黄小斌,林炳耀.西部小城镇建设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1,(02).
[2] 汪光焘.加强引导创新机制促进旅游与小城镇协调发展[J].城乡建设,2006,(07).
[3] 宁越敏,严重敏.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3,(02).
一、我国节庆旅游的发展趋势
节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即包含着人们的娱乐和休闲成分,又昭示着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节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节庆旅游也随之兴起。节庆活动已经从节庆文化延伸到节庆经济进而扩展成节庆旅游产业,且其产业链在不断拉大。
目前,我国节庆旅游产业发展大体呈现四大趋势:
(一)广阔的辐射效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通过中外节庆活动的解说、交流、学习产生了良好的世博节庆活动效应。中国很多节庆可以通过世博平台吸引国际观众、传播节庆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可以在时空维度上与世博主题达成共鸣。
(二)显著的文化效应。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节庆活动特征、内涵及影响方面认识的逐步加深,国内的诸多节庆开始以挖掘节庆文化主题,弘扬文化文明,拉动国内内需市场,深化城市旅游业发展为特征的新型节庆理念。同时,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也将给我国的节庆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节庆文化的张力正在逐步被众多游客群体所认同和接受。
(三)逐渐放大的区域效应。
一些有着明显区域特征的节庆,形成了一股节庆旅游风潮,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城市节庆成为扩大对外开放、提高认知度、美誉度的同时蓬勃壮大发展的区域节庆也开始为当地招商引资、拉动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节庆产品外销和缓解就业等问题提供了多维度的选择机会,为区域经济的腾飞提供力量。
(四)深远的经济效应。
节庆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使区域经济快速成长,且使旅游活动赋予文化主题、更有互动性、体验性和影响力。区域节庆活动在培养参与者的旅游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使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形成庞大的文化活动消费群体,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节庆旅游对区域的影响
(一)对区域品牌的影响
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助于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节庆旅游能够很大程度形成节庆区域品牌。在结合旅游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特色与地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旅游节庆常年的宣传和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与市场优势的特色产品和品牌,并通过横向纵向的拓展使区域的产业链得到延伸最终促成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图1。
(二)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在各项节庆活动安排中,均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区域文化的要素,例如表演中歌舞、开闭幕式的特色表演、甚至节庆活动中涉及到的食宿等方面,都是以地域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底蕴为背景的,展现了区域文化的风采。
在旅游期间,游客通过观赏与参加节庆安排的项目,能对很多平时鲜见的文化元素、区域独有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情等进行系统了解,对文化进行了保护与宣传,对文化传承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游客作为节庆期间消费的主体,从交通花销到食宿,再至节庆期间的购物娱乐等方面的参与,都促进了节庆旅游期间的市场消费的流量流速,区域特色的美食和具有纪念性意义的礼品等节庆旅游产品都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成为了节庆期间区域经济流动的助推器。
此外,在节庆举行期间,节庆举行场所及该地域(包括饭店、土特产店,旅馆等),都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无形中增加了区域居民的就业量,为区域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机会,减少了当地就业压力。
三、节庆旅游的完善措施
(一)测评区域形象
合理的区域形象是测评是掌握区域形象特征、效应和传播效果的关键,所以区域形象测评是完善区域形象的重要环节,还要对于有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或传闻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疏导和修正区域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让区域的节庆作为一个吸引眼球的旅游项目品牌,打响广告宣传,完善区域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二)结合区域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游客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素质都在提高,更讲究消费档次和文化品味,越来越关注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渗透和促进。文化是一个区域所具有的特殊要素,是区域的精髓,所以节庆旅游应注重结合区域文化,才能打造区域独特的魅力。
(三)开发区域产品
在节庆期间,应开发相对集中的、品种齐全的、代表性强的特色型产品市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一定深受游客欢迎,故应将区域产品的特色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要深入挖掘区域独一无二的产品种类,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吸引游客的目光和消费,也是商人投资、企业建设的契机。争取在做足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激发消费者强烈的主观购买意向,制定一定的消费流程,形成一系列的经济开发链条,成功的通过产品实现区域文化宣传,经济发展等效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