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0:19: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闻媒介和新闻媒体的区别,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广告与媒介一直处于迅速互动发展的过程之中。新起的大众传播媒介为广告提供了多种有效的传播通道,广告也高效地利用着大众传媒,并成为大众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来源和媒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化的媒介市场,若将广告完全排斥于千里之外,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传媒业一度被称为经济效益显著的“朝阳产业”,全国新闻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媒体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广告收入一般占到媒介经营收入的50%-60%,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新闻集团总裁默多克曾这样形容,报纸广告的收入就像一条“金河”。有了广告这条强大的收人来源渠道,各路媒介机器才得以正常运转,我们才能坐享现代传媒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但是,一种现象过热的背后,必定伴随着某种问题的出现。广告所代表的商业势力对媒介的控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人文环境的一些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广告管理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第十三条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而事实上,混淆新闻和广告界限的情况已成为我国当前新闻道德失范的严重问题。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今的媒体广告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时代,广告商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部分媒体运用不正当手段对广告商竞相献媚,结果造成了有偿新闻甚至是虚假新闻的泛滥。更有甚者,许多电视节目或报纸、杂志刻意对新闻与广告的界限进行模糊处理,混淆消费者的视听。据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调查表明,至少有23.4%的消费者受到虚假广告的欺骗。
二
广告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广告商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并非完全乏善可陈。新闻媒体传播的广告内容也会起到社会教化,促进经济发展等正面作用,并且因为广告形式的生动和深刻,更易于受众的接受和传播。
不妨将广告商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分为两类,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首先简要谈谈正面影响。
现代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认为,广告既是营销,也是传播。这表明了它既有工具性,又有社会性。从工具性层面上来看,营销功能是广告与生俱来的本质功能,现代广告在告知的基础上。又同时具备劝服和诱导等诸因素,是现代营销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广告的营销功能也正是广告这种商业形式得以存在的根本理由。从社会性层面上来看,广告商在新闻媒体投放广告有其重要的社会与作用。广告本身不同于纯粹的技术工具,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能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它通过营销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首先发生在社会经济的层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着对广告的需求,同时,新闻传播中广告的发展又反过来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来说,广告商在媒体投放广告,有着促进大众传媒发展,美化市容环境、提高消费者素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作用,这些正面社会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三
但是,由于我国广告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广告市场还存在着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广告商为了追逐片面的经济利益,仍会利用媒体做出误导、欺骗消费者等有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折损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时甚至会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环境的整体和谐。笔者将广告商对新闻媒介进行操控的负面影响也分为了两类。
第一类,新闻广告化。使得新闻穿着广告的内衣,貌似新闻,其本质是为了打广告。只要我们平时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些新闻报道中常常看似不经意地提及某药物、楼盘、轿车等商品,这种广告形式对受众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某报报道,某次土地拍卖交易现场哪一片土地价格不断擎升,最终以高价拨得头筹,并“顺带”提及这个片区有哪几个高品质楼盘。这样一则新闻,在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这个片区的楼盘价格普遍上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在传递商品信息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媒体和广告商双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正因为这样,广告商和媒体都对广告很重视。但广告和新闻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其中的区别显而易见,但很多媒体在播放广告时套用新闻的样式,新闻气息浓厚到几乎覆盖了广告的本质,造成了假象。有意误导受众,使其上当受骗。
第二类,广告新闻化。使得广告披上了新闻的外衣,让普通消费者无法识别真伪。如一些都市类报纸常常出现这样的“新闻”标题:历史性的突破――“××药品,乙肝患者的福音”、“××牌强排风式热水器为啥更安全”等等。这些字眼相当醒目,且看似权威,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广告商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让个别新闻工作者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广告,对企业形象、产品性能、营销活动等信息进行宣传,这种做法被一些媒体命名为软性广告(软文),广告商则称之为隐性广告。这种看似新闻实则是广告的文体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新闻板块,使得不明就里的受众信以为真。
广告新闻化的迷惑性跟新闻广告化不同,前者是明目张胆地装神弄鬼,惟恐受众不把广告当新闻;后者是小心翼翼地以圣贤自居,惟恐受众将新闻当广告。但新闻广告化也好,广告新闻化也罢,其实质并无二致――都是里子是广告,面子是新闻,是各路广告商滥用“职权”,扮演幕后主使的产物,广告商掌控着媒体的生杀予夺,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随心所欲。
四
本质上来说,公共关系属于一种传播活动,它会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媒体表达形式,具备双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传播是开展各项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新闻媒体,公共关系活动得以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公共关系的影响,因此,在新闻传播中运用公共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品牌效应,媒体经营亦然。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说,品牌代表了企业的品质和形象,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除了注重新闻质量外,还要有自我宣传的意识,提升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在新闻传播中,加强公共关系的运用,打造良好的媒体形象,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提升社会影响力,对新闻媒体的发展大有裨益。
2.公共关系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应用
引导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公共关系在新闻传播中最为主要的应用便是引导其价值取向。在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已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新闻传播本身便是舆论,它代表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长期以来,媒介与媒介之间缺乏竞争,传播者往往只需要按照自身的价值观进行传播即可。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迈入了信息时代,公众逐渐形成自己的媒介价值观,新闻传播需要在公共关系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选择。公共关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体现在对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受公共关系的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在选取时一般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为例,在每日的播出中,该节目都会与公众进行互动,不仅保证了公共关系的良性循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影响媒体机构的发展方向。新闻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秉承的价值理念不同,则传播的内容也会不同。一个只会追求眼前利益、娱乐大众、忽视公共关系的媒介,最终的结果是被社会、受众所淘汰。因此,新闻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从媒介自身还是新闻人角度,都要注重公共关系的运用。
3.公共关系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发展
新闻工作应积极引入公关意识,吸收积极因素,弥补自身不足,促进新闻工作的长效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其中,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新闻传播的有效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几点: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报道,积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不能因为团队以及局部小利益,使整个新闻工作失去客观性,使其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坚持双向交流,在多方参与下,让新闻报道更加可信、可亲。由于播发载体的局限性,传统媒体在过去基本是单向传播,很难与读者、观众、听众进行互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新闻报道在运用公共关系时,不仅能够避免新闻传播的片面性,也能使新闻传播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使整个报道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加可信。丰富新闻报道方式,吸引读者深入其中。要想从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新闻追踪以及策划。很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将新闻作为一个已然结束的事件进行报道,常常采用总结式,致使新闻性较差。而在公共关系的影响下,要将新闻传播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将事实传递给受众,还要拓展报道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对新闻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在加强舆论引导的同时,促进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精心组织,紧抓时效性。要想做到这一点,要树立“战役意识”,进入“临战”状态,要在第一时间内获知新闻事件,及时调动各个方面资源,从根本上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4.结语
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中,社会发展受到了信息化的影响,信息增长与传播速度加快。近几年,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信息数量暴增,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让人应接不暇。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往往会利用新闻传播工具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通过新闻媒介与世界沟通。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向外界传递信息?这就要求每一个企业、机构都要配备专业的信息传播人才,利用媒体平台将企业信息传递给目标对象。因此,公共关系离不开新闻传播。其次,社会在发展中已经逐渐形成了高度分工,各种新型技术的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让信息更加专业、复杂。新闻传播也因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新闻传播机构由于受到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影响,加上记者的精力大多集中于自己对口的专业领域,不可能对所有领域的信息都进行深入研究,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诸多涉及新兴行业的单位,应培养具备传播专业知识的人才,将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因此,新闻传播在某种意义上也离不开公共关系。
2新闻传播运用公共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质上来说,公共关系属于一种传播活动,它会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媒体表达形式,具备双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传播是开展各项公共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新闻媒体,公共关系活动得以良好发展;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公共关系的影响,因此,在新闻传播中运用公共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品牌效应,媒体经营亦然。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说,品牌代表了企业的品质和形象,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除了注重新闻质量外,还要有自我宣传的意识,提升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在新闻传播中,加强公共关系的运用,打造良好的媒体形象,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提升社会影响力,对新闻媒体的发展大有裨益。
3公共关系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应用
引导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公共关系在新闻传播中最为主要的应用便是引导其价值取向。在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已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新闻传播本身便是舆论,它代表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长期以来,媒介与媒介之间缺乏竞争,传播者往往只需要按照自身的价值观进行传播即可。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迈入了信息时代,公众逐渐形成自己的媒介价值观,新闻传播需要在公共关系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选择。公共关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体现在对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受公共关系的影响,新闻传播的题材在选取时一般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为例,在每日的播出中,该节目都会与公众进行互动,不仅保证了公共关系的良性循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影响媒体机构的发展方向。新闻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秉承的价值理念不同,则传播的内容也会不同。一个只会追求眼前利益、娱乐大众、忽视公共关系的媒介,最终的结果是被社会、受众所淘汰。因此,新闻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从媒介自身还是新闻人角度,都要注重公共关系的运用。
4公共关系视角下的新闻传播发展
新闻工作应积极引入公关意识,吸收积极因素,弥补自身不足,促进新闻工作的长效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其中,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新闻传播的有效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几点:新闻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对新闻事实进行真实报道,积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不能因为团队以及局部小利益,使整个新闻工作失去客观性,使其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坚持双向交流,在多方参与下,让新闻报道更加可信、可亲。由于播发载体的局限性,传统媒体在过去基本是单向传播,很难与读者、观众、听众进行互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新闻报道在运用公共关系时,不仅能够避免新闻传播的片面性,也能使新闻传播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使整个报道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加可信。丰富新闻报道方式,吸引读者深入其中。要想从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新闻追踪以及策划。很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将新闻作为一个已然结束的事件进行报道,常常采用
5总结
关键词:职业道德;民生新闻;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47-02
一、引 言
2010年8月初,关于“郭德纲弟子打人事件”的新闻报道一度充斥着荧屏,占据了民生类电视新闻的主要内容。然而随着事件的不断升温和社会各界对该事件关注和参与程度的加深,新闻话题却逐渐演变成为对演艺明星和新闻记者的素养、职业道德和人品的争论。
显然,一则典型的民生新闻报道逐渐转化成为带有公共话语事件的公共新闻类型。
二、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概念的区别
民生新闻的内涵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生新闻并不是新闻题材样式的专业性概念,更多的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新闻记者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采用平民视角,老百姓立场播报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1];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新闻[2]。可以看出,民生新闻其实就是围绕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具有典型性的事件进行报道,反映出的恰是老百姓作为受众所关注、关心的事件,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新闻播报思路,这可以说是关于民生新闻的出发点及内容类型的说明[3]。
公共新闻是较为新颖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被提起,概念理论意义主要集中在对公众生活的关注与解读中,而解读的主体则应当是大众媒体,其中又以电视媒体为主。
公共新闻要求媒体不仅是新闻消息的传递者,更应当是参与者、组织者;提供给大众一种参与的机会,尊重大众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并将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有效呈现出来,大众可以很容易地介入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袒露自己对该事件的价值判断。
比较这两个概念的异同时,会发现两者在很多方面具有传承性。民生新闻是公共新闻的雏形,从某种意义上说,民生新闻培养了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题材和体裁的新关注点,在实践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参与度与民主力量的发展,民生新闻中对大众、公共内容的关注被保留了下来,而其报道的形式以及媒介的角色发生了演化。
在新闻解读方式上,民生新闻则是客观的反映新闻事实,满足观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公共新闻则不仅要向公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公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值得关注,哪里是关注点,并尽可能地提供公众参与的渠道。
然而,两者的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首先,公共新闻中公共的含义更多将重点放在“公众”上,而民生新闻则重在“民众”;公共新闻的操作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观点冲突更加激烈,媒体的角色更加平衡,民生新闻则多是对特定类型的新闻事件的关注,民生是公众民主的前身,是新闻媒体实现民主的独特形式和手段。总之可以认为,公共新闻扩大了民生新闻的内涵与外延,是对民生新闻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三、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件普通的与明星有关的“花边”民生新闻,“郭德纲弟子打人事件”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学术研究空间,但是纵观该事件的发生、报道、演变以及媒介在事件进展中的作用,其折射出的意义就不同一般了。
北京电视台《每日文娱播报》栏目派出记者就“郭德纲别墅侵占公共绿地”一事前往郭德纲别墅所在的小区进行采访、调查,这本是一件正常的新闻报道,但是在采访、调查过程中却发生了打人事件、侵权事件、污蔑事件、欺骗公众事件、违反职业道德事件等等,使得原本简单的新闻事件变得更有公共新闻的属性,加之大众的参与,使得该事件及周边事件构建出了真正的新闻公共空间,公众就明星素养、明星责任等问题展开分析、评论;同时,对以电视节目为首的新闻媒介也展开批评,对其采访方式、记者素养、主题设置、电视新闻节目的作用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当下,这个事件让我们对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转化提出了思考。
首先,民生新闻的新闻内容不能过于“俗气”,更不能低俗、庸俗,这是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化的前提。
我们发现,对于该事件发生过程的报道,北京电视台的相关节目没能做到客观公正,而是直接先入为主地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当然,作为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北京电视台相关栏目这么报道也许有自己的原因,但是却违背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基本原则,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新闻传媒肩负着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睦、沟通民众和政府、创建精神社区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强社会责任感,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传播,拒绝新闻报道媚俗化倾向,唯有如此,公众才能真正有效地介入其中,解决事件、监督进展。如果所选事件的角度和报道方式本就极其媚俗,那么,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点就被转移,公共新闻的有效性就无法展开。因此,以电视媒介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应当对民生新闻的内容和关注角度作出正确、有价值的选择,这是公共新闻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
其次,“郭德纲弟子打人事件”的报道内容本应是郭德纲别墅是否存在侵占公共绿地行为,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采访,通过调查取证,与开发商、小区住户、物业管理处以及郭德纲沟通就可以完成。但是有些电视台相关栏目为了博取收视率与话题,将事件重点放在了打人的经过中。当然,打人是违法违德,应受到法律的惩处和社会的谴责。
但反思新闻采访过程,栏目记者本可避免冲突,即采取合法、合理的采访方式,而非授人以柄的“侵犯隐私”的方式偷拍、偷录来进行采访。偷拍偷录作为一种倍受争议的、有迎合大众偷窥欲之嫌的新闻采制手法,尽管在民生新闻的采制中也常常用到,但是却无法有效地做到大众话语权的介入。因为新闻媒介搭建的这个公共平台不公开不透明,没有做到事件双方的公平公正,况且新闻媒体在这个事件中提前做出了价值评判,即郭德纲别墅肯定侵占了公用绿地。因此,公共新闻对民生新闻在品质上的严格要求给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不仅要关注事件的敏感度,更应当打造自身的正气感、正义性。
第三,公共新闻应尊重民众,引导民众应对社会问题,帮助公众树立政治主体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而非诱导观众注意力。
当公众关注事件时,却发现事件毫无公共性,完全是媒介故弄玄虚而制造的话题,就会产生对于新闻媒体的不信任感,这也无形中对媒体的公信力形成了伤害。
公共新闻理论提出者,纽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Jay Rosen教授认为,“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也就是说,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应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性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这既是媒介自身发展的自然选择,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与新闻记者的责任。
四、结 语
电视民生新闻是电视新闻发展与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新闻改革的产物。从2002年江苏电视台推出《南京零距离》开始,短短时间内,其所带来的高收视率吸引了全国众多省市电视台竞相抢滩。但是,在民生新闻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由于诸多原因,近年来,有些民生新闻节目已经渐趋平淡,并向市井化、商业化、媚俗化方向滑落,陷入了进一步发展的困境。在这种局面下,公共新闻应运而生,它是实现民生新闻自我超越的有效手法,也是民生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公共新闻刚刚起步,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化过程中必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无论如何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客观公正的新闻原则,努力实现媒体、民众和政府三者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哗,苏菲.地方电视新闻的新走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6).
关键词:新闻侵权 网络 网络新闻侵权
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发展非常迅速,它及时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变化,让受众群体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新闻事件,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功能庞大的交流沟通平台。但是由于网络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介,网络新闻侵权比传统新闻侵权更具有杀伤力。《侵权责任法》对网络侵权做了规定,使得网络新闻侵权在立法上得以明确。为了有效遏制网络新闻侵权,避免第四媒体走上传统媒体侵权的弯路,我们必须充分了解网络新闻侵权的特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网络新闻侵权的概念
所谓网络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网络媒介有着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介的四个特征
虚拟性:是指网络世界是随着电子通信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人类网络行动的显现而虚拟拓展出来的一个人类新的联结、信息整合、交互作用的环境或生存空间。网络为人们的交流创造了一个相对的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环境具有几乎是实时的、面对面的特点,如同交流的双方在现实环境中进行信息交流一样,但实际上交流的双方可能相隔很远,甚至位居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网络上所展示的空间、事物及其效果有着与现实环境几乎相同的特点,但实际上,网络上所展示的空间并非是真正的现实空间或物质空间,它独立于现实空间,是现实空间或物质空间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的折射。①
交互性:是指与一般通信方式相比,利用互联网通信和进行网络活动,尤其是利用多媒体通信和在多媒体条件下进行网络活动具有双方乃至多方几乎同时进行信息交流和网络活动的特点,而且网络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信息和交流对象,并根据对方的信息或活动立即进行信息反馈或相应的行为。②
技术性:是指与一般通信方式及社会活动相比,利用互联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社会活动更加依赖于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是利用互联网络进行通信和网络活动的关键及根本之所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是先进而又复杂的。一方面,网络的传输速度与传输的信息量是惊人的,在网络时代,我们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事件的相关信息,并作出评价;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不像传统媒体是固定在一个水平上的,网络信息易于传播、复制、灭失、转载、链接、下载。网络黑客高手还能攻击网站,修改数据库。
开放性(无国界性):是指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没有国界。从技术上讲,它对任何人、任何地区都是开放的――只要每一个成员网上的计算机使用相同的语言即TCP/IP协议时,它就可以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
网络媒介特征对网络新闻侵权的影响
网络新闻侵权可能性明显增大。网络传播速度的快速性增大了信息传输量,新闻采编人员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前,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做认真的甄别,不能及时识别虚假的“新闻信息”,从而加大了新闻侵权的可能。
网络的交互性使得任何一个能够连接互联网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帖子、建博客,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网民道德标准的多元化,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明显增加。
网络的高技术特征也在侵权方式上增加了新闻媒体侵权的可能性。如,链接作为网络高技术,为网民提供了便利,但也增加了新闻媒体承担新闻侵权责任的风险。2001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因链接引发的侵权诉讼中认为:被告搜狐虽然无法对其网站链接的信息内容加以控制,但完全有能力控制网站与其他网站或网页的链接,被告应对其过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告的链接行为本身并不侵权,但是原告明确提出停止链接被侵权作品后,出链者未积极行动,被告应承担责任。③
网络新闻侵权的主体具有限定性。传统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传播者,其身份的确认比较容易。网络传播环境的新闻传播者,由于主体呈现出的游离、分散状态,使得对网络新闻侵权主体的确认变得十分困难,从而成为困扰各国新闻司法的一个难题。④另外,网络的高技术性会导致今天转载的网络信息,在明天,甚至转载不久就消失了。这样,在理论上存在着虚假新闻的始作俑者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由于技术上的不可行,或者成本过于高昂,转载网络新闻信息的媒体、网站往往无法证明网络新闻的原始来源,而要承担起新闻侵权的责任。网络的虚拟性和技术性限制了网络新闻侵权责任的主体范围,新闻媒体往往从次要责任承担者变为主要责任承担者,甚至是唯一的责任承担者。
网络新闻侵权的后果具有严重性。网络的技术性和交互性使得虚假新闻在短时间内可以为很多网络受众群体所获知;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侵权行为的后果跨越国界,产生严重的后果。这也是近些年受害人针对网络新闻侵权索要巨额赔偿的重要原因。
网络新闻侵权的预防
针对由网络特征导致的网络新闻侵权,我们必须采取特殊的防范措施,避免网络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在让网络为新闻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遏制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
完善网络立法和新闻立法。目前网络立法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的新闻立法又明显滞后,二者基本上还停留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层面,对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有什么正当权利、权利行使的边界,对什么情况构成网络新闻侵权都缺乏明文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也不能完全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新问题。这样,在网络新闻的运转机制中,我们很多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凭感觉、凭经验,根本谈不上依法预防网络新闻侵权。纠纷发生后,又过多地依赖于法官的自由裁量,造成界定网络新闻侵权标准的不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完善网络立法和新闻立法,对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如转载、链接等问题做出明确的界定。
提高采编人员业务水平,严格把好采编关。网络新闻来源很多,但是如果采编人员业务水平很高,他就会有职业的敏感性,对新闻的真实与否、合法与否、侵权与否做正确的甄别。一般来说,和传统媒体一样,转载新闻要把好采编关,对被转载新闻的真实性给予充分重视。对网络新闻审查时,要用权威的新闻:有政府的,最好用政府的;有不同网站的,要用大网站的;既有商业性网站新闻,又有公益性网站新闻的,尽量用公益性网站的新闻。这是由于,一般来说,政府的新闻、大网站的新闻具有权威性,真实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对于博客、商业性网站的消息,要特别慎重。博客的消息往往出于博客主人个人的好恶,发泄的成分多;商业性网站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制造虚假新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相对网络新闻,读者对新闻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对博文的信任度。63%的受调查者表示更信任新闻,仅有20%的受调查者表示更信任博文。⑤
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伦理道德建设,加强行业自律。传统新闻侵权,往往与采编人员追求新闻轰动效应,对新闻的来源不做认真审查,对新闻标题、内容采取移花接木、夸大处理等有关。这样做既严重违背新闻工作人员的伦理道德要求,又容易引起新闻侵权。网络环境下的新闻侵权同样也存在这样的因素,因此,遏制网络新闻侵权也必须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伦理道德建设,用行业自律来遏制网络新闻侵权。
加大网络技术巡查力度,及时遏制网络新闻侵权行为。许多网络新闻侵权行为的发生,与“链接”和“论坛”帖子是有关的。即将于2010年7月1日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仟。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根据这些规定,网络提供者的义务主要是监管义务,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帖子、链接或接到有关人员的投诉后应及时删除帖子和链接。如果能够主动发现、主动删除,就会把侵权帖子、侵权链接的负面效应控制在最低限度。如果没有发现,或者接到投诉后又不及时删除,那么就可能构成网络新闻侵权行为。因此,网络提供者必须加大网络技术巡查力度,防患于未然,有效遏制网络新闻侵权的发生。
注 释:
①刘德良:《从互联网络的特征看民法典的制订》,《理论与改革》,2004(2)。
②刘德良:《论互联网上的版权限制》,《知识产权》,2002(2)。
③李成连:《新闻官司防范与应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
④王哲民:《网络新闻侵权及其法律规制》,《法制与社会》,2007(7)。
⑤CNNIC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2009年12月20日最后访问。
所以,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各个新闻网站首先开始推出自己网站的APP服务(Application 第三方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随后其他的传统媒体也及时跟进,《三联生活周刊》等纸媒也迅速推出了自身的APP软件。那么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这种渠道是否会成为决定一个新闻媒介的未来的最重要因素呢?本文结合目前新闻媒介推出的APP的发展状况,探究移动互联信息平台对新闻媒介生态产生的影响。
一、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
1、定义及概况
移动互联网平台是指通过吸附各类开发者、服务商资源,可以增强用户黏性、干预流量走向,进而提升其商业价值,实质是信息的增值通道。也就是说移动互联信息平台是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最重要的信息平台,唯有成功驾驭这一平台,才能够拿到现在整个新闻媒体环境中的话语权。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个门户网站巨头纷纷开放自己的平台,将自己的产品平台化,如腾讯、百度、奇虎360都已经开始了自己移动网络平台化战略,其中作为中国目前最赚钱的开放平台的腾讯也承认腾讯的开放平台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会产生更多的革新与机遇。
2、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新闻消费方式的改变
移动互联网虽然发展迅猛,但是毕竟只是技术催生的一个更加便捷的渠道,至于如何发展还要看基于这种技术手段之上的内容的质量,以及渠道和内容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
到目前为止,各种新闻媒体的APP通过消息推送等方式使移动中的受众群体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最新的新闻讯息。这种便捷性也导致新闻媒体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受众在大幅增长。美国报业协会2012年1月20日至2月1日的10天间,针对美国2158名报纸读者所做的 “报业多平台使用”(NewspaperMultiplatform Usage)调查显示,受众使用智能手机阅读新闻的比重从5%提升至77%①,这种大幅度的增长使各大媒体不得不对这一渠道备加重视。因为受众在选择移动互联网的同时也选择了新的新闻消费方式,这种新的方式势必要有更加新颖的内容加以配合。
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各大新闻媒体均有所建树,其中以推出网页手机版和APP最为主要,而就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速度来看,对于一些大的新闻媒体来说推出媒体自身的APP已经成为最基本的运营手段。
二、国内媒体APP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新闻资讯类APP的现状
2012年,媒体集团、互联网公司以及草根创业者都在加速进入移动互联网,而新闻资讯类APP也成为争夺的第一焦点。2013年4月28日的《2013传媒蓝皮书》对国内新闻资讯类APP予以关注,《蓝皮书》在总体情况中指出,根据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梦工厂对iOS和Android平台上的新闻资讯类APP的监测,具有新闻、资讯等属性的APP应用超过1300个②。
目前的新闻资讯类APP运营主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传统媒体集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通讯社;二是网络媒体,主要包括新闻综合门户网站、垂直类网站以及地方门户;三是新生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从新闻资讯类APP的数量上来看,这类APP的发展状况可谓蓬勃,各大媒体也为了争抢用户的流量,更多的把APP当成一个数据流量的入口来经营。
而目前就新闻资讯类的新闻媒体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市场基本被网易、腾讯、搜狐三大门户网站所瓜分。通过这三大媒体APP的现状也能大体看到新闻资讯类APP的整体状况。
(1)三者当中网易是最早涉足APP领域的,用“无跟贴不新闻”的策略赢得了一定的用户粘性,并定期向用户推送重要新闻。
(2)腾讯新闻APP最大的优势是腾讯QQ和微信的巨大的用户量,并且强调APP的互动化应用,每天会通过QQ和微信向其用户推送消息,并可通过微信朋友圈、腾讯微博、QQ空间等进行转发和评论,增强用户间的互动性。
(3)搜狐新闻APP将重头戏放在了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上,充分利用博客、自媒体以及微博热点话题等内容,将自己变成一个平台化的内容集成者。
从上述三个媒体的APP的定位和发展模式来看,我们也可以总结出目前的新闻资讯类APP的特点:
第一,目前新闻资讯类APP的形式主要是通过新闻信息的推送来达到吸引受众数据流量的效果。
第二,在新闻资讯类APP中,对新闻原创性的坚持在移动平台上依然被强调,数据显示在新闻资讯类的新闻中随机抽取10 条,原创条数的平均值为7.04,而网络媒体同一指标的平均值为2.45,表明传统媒体的重原创性在移动移动互联时代同样被强调。
2、新闻资讯类APP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011年2月世界上首个针对平板电脑开发的新闻APP——《The Daily》诞生,这种新的新闻传播形式被寄予厚望,随后各个新闻媒体开始效仿《The Daily》推出自己的APP,但是随着2012年12月15日《The Daily》在其创办22 个月后宣布因巨额亏损停刊后,我们也应该意识虽然APP行业的市场越来越大,但是目前的新闻资讯类APP却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美国著名商业杂志《Forbes》(福布斯)在评论《The Daily》的消亡时这样说道:“除了纸质版本变了彻底的数字版本之外,其他的内容基本没有改变——高成本制作、内容收费、还有广告、内容封闭、观点不详”,这或许也是我们在APP战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新闻资讯类APP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新闻缺乏编排设计。一定程度上的精编能够起到降噪的作用。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尤其在各个APP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有效的新闻编排会在一定程度上使APP能够在定位上被标签化。这里的标签化是指APP也能像传统媒体一样树立起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新闻风格。
目前的APP中的新闻依旧是按照政治、经济、娱乐、体育等方面进行分类,这种分 类方式和其本身媒体的分类基本无太大区别,基本是做一个网站首页、或是杂志目录、或是报纸头版的手机版,编排方式上并无太大的创新。
(2)对用户需求关注的缺失,用户体验差。《The Daily》的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受众对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新闻需求,据悉每期《The Daily》的内容量动辄几百兆,有的甚至超过了1G,这让订阅用户在下载时苦不堪言③。因此,APP必须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交互设计,流量、网速都应该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由于新闻类APP的受众使用它进行新闻浏览时多处于移动状态,在我国无线网络的覆盖率还没有达到100%,这就会导致受众的流量成本上升。而目前我国的新闻资讯类APP的首页还推新大量的新闻图片,图片的流量负担都会成为APP将其用户拒之门外的原因。
虽然技术被认为已经不是现阶段 APP开发的主要瓶颈,但在阅读模式、夜间模式、字号选择、横竖屏显示等功能及用户体验上,传统媒体的APP 应用表现欠佳。比如,在“有无阅读模式选择”一项中,只有13%的传统媒体APP 提供了此项选择;在“有无环境选择一项”中,只有4%的传统媒体APP提供了可根据网络环境自动选择最佳接收方式的功能;在“是否支持离线阅读”中,支持离线阅读的传统媒体APP只占30%。④这种细节性的用户体验设计是APP抢占用户市场的重要筹码,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也表现在此。
三、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APP发展的建议
1、加强企业内部APP之间的配合,加速自身平台化过程
所谓企业内部合作是指同一家企业推出的不同的APP可以打通,这样不仅增加了APP的流量入口,也增加了新闻资讯类APP的新闻源。
2012年1月至3月间,对美国1015名受众的“移动媒体新闻消费全国调查” (Mobile Media News Consumption National Survey)显示:在使用移动媒体的被访者中,85%的人用它们满足个人交流的需要,这其中40%的人每天使用超过1小时⑤。可见移动互联信息平台上媒体的社交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目前几款新闻资讯APP应将评论、分享的功能添加到自己的APP功能当中,但是还应该注意的是如何利用各个平台在新闻源上得到补偿。
2、利用LBS增强新闻的接近性,在APP使用的黄金时间加快新闻信息的更新速度
LBS是指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⑥。由于移动互联信息平台的移动性这一特点,受众在某一特殊位置时,会希望看到周围与自己接近性更强的新闻。如同新浪微博中某一地点的人刚刚发送的微博内容会显示在微博页面中一样,这种基于位置的服务更能够提供给受众他们最接近且需要的新闻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新闻资讯类的APP虽然因为云技术的跟进、无线互联网的逐步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一些用户使用成本上的问题,看似前途一片大好,但是否就能够说明未来的APP将成为新闻市场上占据最大的用户数量和市场份额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从上述新闻资讯类APP的发展状况和目前遇到的问题来看,一个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仅是占有一个更加便捷和高科技含量的渠道,媒体的内容质量、内容与形式的配合以及对受众需求的把握才是一个媒体发展过程中决定成败的因素,而对于上述因素的探索和改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未来的新闻市场将是内容和渠道共同主导的,二者之间的配合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①⑤郭之恩,《多平台时代美国受众的新闻消费方式》,《新闻与写作》,2013(4):68
②晋雅芬,《传统媒体涉足新闻资讯类APP》:http://zsnews.cn/zt/zs-
media/News/2013/05/07/2421255.shtml
[关键词]广告新闻化 市场经济 企业 报纸媒体 商品信息
广告新闻化,就是写作者出于某种目的、要求而故意忽视广告特性,用新闻的形式或手法来刊登广告。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的发展要求广告商在媒体上宣传自己的商品,而新闻媒体在与市场经济接轨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职责和经济利益,进行一系列的广告宣传。根据出发点和层次不同,将广告新闻化分为两类。
一、纯商业广告新闻化的表现形式
1.用新闻手法来表现广告
这里的新闻手法,主要是指用描述性的语言客观地报道本是广告性的内容或者采用新闻式的标题来刊登广告。一般来说,媒体是企业的一种特殊的公关对象,有很多公关活动需要媒体来进行,而这样的稿件,原则上是不用付费的。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对媒体的公关被套上“封口费”、“辛劳费”等名目,使公关异化;媒体为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会在新闻写作上动手脚,甚至于有些新闻从业人员为了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主动异化广告和新闻来吸引广告商;更有甚者,有的广告采用新闻中的“专访”形式做广告。这与权威的专访的定义完全背离。传统意识上的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是一种以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关于“某某医院”、“开业庆典”的专访,是专访“泛”化,不再神圣。
2.形式上与新闻编排在一起的广告
这种形式的广告多以报纸媒体为常见,主要体现在版面的编排上,上半版是介绍、赞扬企业和商家的文章,下半版是这家企业或者商家的广告。
无论是在手法上,还是在编排上混淆广告和新闻,他们都是牺牲新闻的特性来替广告商做宣传。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比较浅层次的广告新闻化,还有一些比较有技术含量的。
二、以提高企业、媒体自身形象而策划或者组织一些活动,用新闻的形式进行宣传
1.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形象或促销产品,策划一些新闻事件或行为,邀请或吸引媒体报道
如医疗机构主动组织“义诊”活动,媒体通过“公关”手段来取得媒体的报道等。这类广告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它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销售并获取利润,而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形象,建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它是以新闻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受众更容易相信,相比真正的广告来讲,它的“杀伤力”更大。
2.媒体为了提高自身形象或取得经济效益而策划或者组织一些活动,用新闻的形式进行宣传
此类广告是指以广大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策划一些公益活动,在前期以新闻的形式进行宣传。这类广告带有公益性质,是还有利民的表现,有利于提高媒体自身的形象,也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
无论是简单地用描述性的语言客观地报道本是广告性的内容,或者采用新闻式的标题来刊登广告,形式上与新闻编排在一起的广告,还是通过策划,以提升自身形象或回馈大众为目标的新闻化广告,它们都是广告新闻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三、广告新闻化产生的动因
翻开现代纸质媒体,广告新闻化的现象随处可见。广告和新闻虽然都注重信息传播和对新闻媒体的依赖,但是从其发展历程看,广告新闻化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广告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它不仅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商品信息的手段,并且是一种投资行为,其通过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达到促销和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新闻则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以广大受众和社会整体利益为原则,使受众了解世界上最新动态,掌握信息,以决定自己的行动。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广告和新闻有了切合点,根据主体的不同,这里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讨论:
1.广告市场内部的竞争与合作以及体制监管的失衡,使广告新闻化成为可能
(1)广告市场内部白热化的竞争
广告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广告”大约于20世纪20年代被译介入中国,其最初含义是“广而告之”。最初的广告简单、通俗。随着广告业的速猛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竞争也日趋自热化。竞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业内竞争,即广告公司与广告公司之间的竞争;二是广告公司与媒体的竞争;三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2)广告与纸质媒介的关系演变为广告新闻化提供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媒介都相继诞生,但历史悠久的纸质媒介,它并不是随着新媒介的诞生而消亡,而是与其相生相长的。在现代社会,纸质媒介依然作为公信力很大的媒介而存在,它仍然是企业宣传产品的首选,依然可以通过控制主流话语来影响受众对环境的感知。而作为一种商业信息的传播,广告必须依附于大众传播媒介才能实现自身的存在。根据广告的自身需要,纸质媒介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大众媒介是广告目标实现的助推器,同时,大众媒介的产业化经营,也使它脱离不了广告这一经济来源。由于这一特殊关系,广告和媒介就会相互制约,主要表现在:对于纸质媒介来说,作为传播媒介中的一种,它拥有自身的话语权,它为广告信息传播提供了最具劝服力和影响力的平台,顺理成章地成为广告与受众之间的沟通体系和交换结构。也正因为纸质媒介在利润回报和制作成本的压力下,对广告资源产生拥有的渴望。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广告新闻化”也就有了可能。
(3)广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监管制度上的漏洞
现行广告法律法规存在着规范性条款不健全或者操作性差的问题,从而调查取证难,如何区分新闻和广告也比较难。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三条规定:“广告应该具有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别其为广告。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这些规定只把广告的刊登提出了相应而笼统的要求,但是没有规定广告标记的大小、形状、如何操作等。除此之外,监管不到位和公共关系的模糊使广告市场的不规范现象越来越严重,也是造就广告新闻化的原因。
2.纸质媒体市场化和集团化为广告新闻化提供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业快速发展,电视、广播的播出机构和播出时间快速增长,报纸、杂志的发行种类与发行量也增长迅速,图书出版业更是蓬勃发展。同时,新型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及国外大型媒体集团的不断渗透,使我国纸质媒体行业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广告宣传的主要载体――纸质媒介,助长广告新闻化的原因有:
(1)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存在缺陷
我国的新闻媒体的性质是“企业化经营,事业化管理”。对新闻媒体而言,广告不仅是其承载的传播内容,而且更是其主要的精神支柱。这种模式强调责任的明确分工、节约成本,但同时也容易造成责任承担上的脱节和不和谐,在流水线上生产,使责任的承担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愈来愈难。
(2)媒体间的竞争使纸质媒体未能幸免
作为传统媒体的纸质媒体,它的公信力是不言而喻的,但由各类媒体的发展和新型媒体的产生,加上纸质媒介的纸张、印刷等成本的上升,就需要更多的经济效益来补给。更有甚者,有些媒介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故意忽视社会效益,打着公关和补助的口号,以普查或公关的形式替企业刊发失实的广告来获取费用,这样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3.受众的角色和消费心理转变是广告新闻化产生的重要原因
(1)受众与企业的关系变化
这就要求企业重视受众的客体地位。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候,整个市场属于“买方市场”,从受众的消费心理看,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接受者,看东西也需要接受与他们感情和需求相吻合的。没有受众作为受者的存在,就没有广告信息传播的必要,也就不需要传者的运作活动。传者和受者的信息沟通,是通过传播进行的,那些富有人情味和文化色彩的软文、专访更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这样为了赢得受众的注意力,企业就有与媒介合作的动力。
1 档案信息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1.1 档案信息与新闻宣传的共性:(1)同属于信息范畴,利用档案工作这个平台传递档案信息,为社会提供一定时期的社会变化,为人类认识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2)以事实为依据,都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特点,档案是真实的记录和历史的见证,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以无论是档案还是新闻,都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都具有客观真实性的特点。(3)共同为大众提供社会。档案作为社会信息库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实物之一,始终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新的信息,使社会信息库不断地得到充实,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需求。作为新闻媒体,通过新闻传播,架起了人们相互联系与沟通的桥梁,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
1.2 档案信息与新闻宣传的区别。(1)时效性不同,档案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和宝贵历史文化财富,信息一旦形成,其中的信息内容不能随意更改,是得到重视和保护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可以与事件同步报道。(2)重复性不同,档案的本质特点是记录历史,可以反复利用。新闻讲究的是鲜活,新闻是不可重复的,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旧闻。(3)公开性不同,由于档案保存着大量不宜公开的事实,是不能随意扩散的。新闻是必须公开传播的,无隐秘性,通过受众来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应。
2 档案信息资源是新闻背景材料的主要来源
所谓新闻背景,是指用以补充说明或突出渲染主要新闻事实的材料,是新闻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根据新闻事件,需要交代不同的新闻背景,如,历史背景、政治背景、人物背景、国际背景,等等,都需要借助档案资料,来加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如在2013年5月13日,卫辉市举办比干诞辰3015周年,3000多名海内外后裔齐聚比干庙,举行祖庙拜谒活动,缅怀林姓始祖比干以死谏君,精忠报国的精神,媒体记者在报道此项重大活动时,借助大量历史背景材料,将新闻信息真实地传递给社会,给受众以震撼,起到了教育和增广见闻的作用,同时它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而成为珍贵的档案。
档案信息在新闻宣传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广泛记载了国家城市历史的变化,同时更以大量的图片和资料,通过新闻媒介,再现了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如,河南省新乡市是一方英模辈出的热土,先后涌现出了众多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有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史来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好榜样吴金印,全国“十大杰出女模范”以及郑永和、张荣锁等一大批全国先进模范典型人物,形成了独特的新乡辈出先进模范群体现象,新闻媒体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再现了英模们艰苦奋斗的历史,和人民勤劳致富的巨大变化,真实鲜活生动地传递社会正能量,传递一种进取奋斗精神,弘扬了新风气,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把历史档案信息贯穿其中,大大拓宽了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深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3 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新闻价值的途径和方法。
档案信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新闻事业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1 适应未来新闻媒体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新闻档案管理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意识,把握实时性和政策性敏感话题,为党提供准确的舆情方向。
3.2 新闻档案管理员要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必须时刻树立全局服务意识。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主要责任是积极为编采人员提供所需的新闻信息和原始资料,同时收集各种新闻档案信息资源,加强业务培训学习,拓展自身业务知识面,提高新闻判断和鉴赏能力,不断强化新闻档案工作人员现代意识,掌握计算机理论和应用基本技能。
3.3 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整体规划,加强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管理,采用物理隔离、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软件,采用安全认证,数据加密、信息隐藏等技术,确保操作安全、接入安全、应用服务安全,按照国家档案法律法规,以档案信息资源为依托,建立完善的档案信息数据备份和档案目录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