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0:19: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慢性病的防治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利什曼病;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人畜共患
1 人畜感染现状
1.1人的感染现状
四川省黑水县为犬源型利什曼原虫病流行区,2005~2011年共有56例病人确诊为利什曼原虫病患者。
1.2 犬的感染现状
2009年5月,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与黑水县畜牧兽医局在黑水县境内的该病流行区的石碉楼乡、瓦钵乡、知木林乡、色尔古乡4个乡随机选取93户共105只家犬的耳部静脉血液进行了检测,其中有32只家犬为阳性反应,阳性检出率为30.47%。2010年9月,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与黑水县畜牧兽医局在黑水县境内的该病流行区的瓦钵乡、知木林乡、色尔古乡3个乡随机选取76户共76只家犬的后肢静脉血液进行了检测,其中有20只家犬为阳性反应,阳性检出率为26.3%。由此可见,四川省黑水县该病流行区存在大量的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家犬。
2 临床症状
病犬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消瘦、脱毛和衰弱(俗称癞皮狗),多数为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患犬。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检测措施
在该病的流行区,定期对农牧户饲养的家犬进行利什曼原虫病的血清检测,掌握家犬感染动态,为采取扑杀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2 扑杀措施
根据对家犬的血清检测结果,对具有阳性反应的家犬采取扑杀措施,并作无害化处理。
3.3 宣传措施
通过广播电视和进村入户等多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该病的危害性,努力提高农牧民对本病的认识程度和自我保护意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少养犬或不养犬奠定基础。
3.4 环卫整治措施
按照人畜分离,单独建圈,粪便归厕的原则,改厕改圈。结合新农村建设,强化环境卫生洁净意识,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定期或不定期对畜禽圈舍、厕所及人居环境进行消毒。
3.5 阻断传播途径措施
该病主要由体小多毛的吸血昆虫白蛉叮咬人和家犬传播,为此,应根据白蛉的生活史采取适时翻挖房前屋后的土壤,堆砌发酵畜禽粪便及垫草,喷洒杀虫剂,安装纱窗门,使用蚊帐等措施阻断或杀灭各期幼虫及成虫,从而截断传播媒介。
3.6 资金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应把检测该病和防制该病所需的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之列,确保资金来源。
关键词:社区 慢性病档案 建立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49-01
社区慢性病档案是社区一些特定的人群的病历资料组成的系统化文件,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档案,它是全科医疗实践、质量评价、教学科研、防治疾病的需要,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科研和教学的理想资料来源。社区慢性病防治的最大困难是人力资源匮乏,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建立慢性病档案,有利于促使慢性病朝着有序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1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的意义
1.1 慢性病档案管理可提高医疗质量
慢性病档案可以提高全科医生的医疗决策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可以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是有效评价医疗质量的需要。
1.2 慢性病档案建立和管理有利于社区医生实施防治
通过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的照顾、管理和指导,能增加发现现存的危害健康的因素的机会,从而更有效的为社区人民服务。通过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对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和健康行为进行宣传,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
1.3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是医疗实践的需要
全科医生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策略依据的就是医疗问题的性质、服务方式、自身职责、服务范围以及拥有的资源状况,慢性病档案是医疗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要求全科医生通过了解建档对象的背景,正确鉴定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表现的临床症状,在了解过程中作出详细资料记载,这些资料都是医生作出正确临床决策的依据。
1.4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有利于完善社区“六位一体”的功能,“六位一体”是指社区集保健、预防、健康教育、医疗、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康复六位为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在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中,对慢性病实行一体化的防治措施,充分体现了“六位一体”对社区、家庭、个人服务的内涵,服务于疾病的防治,体现了“六位一体”的功能。
1.5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是全科医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慢性病档案可以作为防治疾病、促进社区健康的重要依据,也可以通过对患者背景资料和心理、生理等问题的记录发挥档案的逻辑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全科医生处理患者和临床思维的能力,是全科医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2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建立
2.1 通过日常的门诊服务建档
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慢性病患者在服务对象中较多,在为这些人服务的时候,通过了解患者本身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对符合慢性病建档的人员进行建档,可减少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也可减轻社区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不断发现新的对象,建立新的慢性病档案。
2.2 通过基线调查建档
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要对居民进行基线调查,了解区域、社区、家庭、个人的基本情况,这时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较大,因此,可通过此项工作对慢性病建档,完善以后的工作。通过对社区家庭的基线调查,一经发现有慢性病的家庭成员,要立即建立慢性病档案,这时建立的慢性病档案一般较为全面,真实性也较高。
2.3 通过宣传健康教育活动建档
社区卫生服务站要经常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健康讲座,向居民传授健康的理念和行为。通过社区中的健康专题讲座提高人民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提高慢性病患者建档的自觉性,当一个社区的慢性病患者主动要求建档时,该社区慢性病的建档率就会大大提高。
2.4 通过上门服务、巡诊建档
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出诊、巡诊、义诊、上门服务,发现新的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这种建档途径拓展了慢性病管理空间,夸大了慢性病建档的范围,能有效提高慢性病的管理率。
3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管理
在建立了社区慢性病档案以后,要对慢性病档案进行管理,掌握资料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明确管理的档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3.1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管理内容
慢性病档案管理内容要在有表格式内容的基础上,对患者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管理,分析、评估其疾病,找出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指导患者用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格式内容。(2)慢性病的现状。(3)慢性病的评估。(4)对疾病指导用药。(5)防治和干预措施的制定。
3.2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管理要求
要根据地点、工作环境、人员、管理对象等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总的来说,要实行动态化管理,形成对档案建用归建的循环;实行分类建册管理,根据疾病的种类分类登记;实行规范化管理,各项内容要规范,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为社区筛查、社区诊断、健康教育提供决策依据。
3.3 完善慢性病档案管理体系
社区可成立慢性病管理小组,负责本社区的慢性病的管理工作,使慢性病有人策划,有人落实,有人监管,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完善慢性病档案管理服务体系。
在社区开展慢性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可有效的利用社区卫生服务部的人力资源,满足慢性病患者的需求,推动进一步开展慢性病档案管理工作,改变慢性病档案管理困难的限制,扩大慢性病的管理率,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更有利于慢性病的管理。因此,应加强对社区慢性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韩方群,马迎华,丁素琴,等.北京大学医学部社区生活方式抽样调[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5).
一、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内人员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青年、中年人,对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对慢性病认识不足,导致社区大部分人员对慢性病将会给人们未来健康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使得日常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社区人员自我保健意识不高,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难以实行。其次社区用于慢性病防治资金不足。目前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所需经费完全靠国家、政府,等上级部门拨款维持,而每年国家对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拨款不足,这部分资金被用于针对几种主要慢性病与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管理与干预,资金渠道的缺失,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举步维艰。同时社区对慢性病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完善,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但对系统使用及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也严重制约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2、人员配置不足严重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从事慢病管理的专业人员少,且兼职过多而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现状多为,“一人多职,一人多能”,多数工作人员兼顾老年人管理、负责居民建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慢病管理、死因监测工作等。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作人员最低每人负责0.2万人口监测管理工作,而有些地区每名工作人员最高负责3.8万人口的监测管理工 作。同时由于人员队伍不稳定,导致培训难度加到,经验丰富人员不足,总体专业技能素质不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这一问题则严重影响着对患者指导工作的准确性及实际工作中的实效性。
3、各级医疗机构在慢性病人管理上的双向转诊制度不完善,未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导致上下级医疗机构衔接、责任不明确,影响者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对策
1、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设置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栏,介绍慢性病的危害性,介绍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定期进行信息更新。对社区内固定居住人员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发放关于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手册,重点介绍慢性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建立社区内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控制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开设咨询点,为患者解答慢性病如何防控,如何防治,定期举行慢性病相关知识讲座,提倡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2、建立完善的上下级医院转诊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上下级定点医院转诊制度,建立专职机构,负责连接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同时规范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明确转诊条件,建立系统的转诊程序,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操作办法,做到可操性强,双向转诊。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小病社区防控,大病医院治疗,康复社区调养。
3、做好技能培训。首先应当做好公卫人员慢病管理流程及工作思路建立的培训。加强公卫人员及临床人员慢性病诊断、治疗、随访等基础工作的技能培训,加强健康体检相关基础技能的培训。应有上级条件较好且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基础技能与随访管理技能的培训。
1.1人群死因顺位及死因构成改变,使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明显增加1996年死因统计城市人群主要慢性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达60.31%,农村达44.51%。由可见,80年代后我国城市人群慢性病死亡占据了总死亡的一半以上(1984年占64.89%,1996年占60.31%),成为引起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1.28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慢性病死亡人数、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由此带来慢性病死亡率、发病率增加从、、、可以看出80年代后,我国主要慢性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死亡率、死亡人数在城市及农村均逐渐增加。1995年有374万人死于上述慢性病,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98万人,净增长35.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冠心病事件较冠心病范围广,包括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可疑心肌梗塞、慢性冠心病死亡、冠心病猝死。从、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人群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发病呈逐渐上升趋势。慢性病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造成病人不断累积,加之发病率增加,使得患病人数增加,患病率上升。从、可以看出,与1986年相比,1993年我国心脏病患病率增长了24.1%,脑血管病患病率增长了87.5%,糖尿病患病率增长了185.8%。恶性肿瘤由于病死率高,病程相对较短,患病率增长不大。1986年~1993年8年间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患病人数共计增加了1456万人,年均增长182万人,使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上升,成为医药费用增长的关键因素。
1.3我国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增加,与一些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持续上升有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既是导致人群死亡的原因,又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例如糖尿病患者患肾功能衰竭的机会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导致患者眼睛致盲的机会比非患者高25倍。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另一个危险因素。80年代以后高血压在我国上升速度也很惊人(见)。据调查,从1959年~1979年的20年间,我国高血压现患病人平均每年增加140万,而1980年~1991年的12年间,高血压现患病人平均每年增加320万人。
2我国主要慢性病发病率上升、患病人数增加,带来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增长和卫生服务利用上升,成为卫生费用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影响。
慢性病患病率升高导致了城乡居民卫生服务的利用增加,我国城市及县医院中因患慢性病住院病人占全部住院病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1996年城市医院中患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住院病人的比例较1990年上升了31.6%,县级医院上升了31.1%。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疾病构成的变化和医疗高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其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北京医科大学陈育德教授分析了全国2000多所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病人医疗费用发现:1995年平均每一门诊病人医疗费用由1988年的7.5元上涨到39.9元,平均年增长27%;平均每一出院病人住院费用由327元上涨到1668元,平均年增长近26.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10%~11%),年增长超过15%。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加大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负担。1986年至1992年间公费、劳保医疗费用年增长率超过25%,人均增长18%,而同期国家财政收入年增长率为10%,居民实际收入年增长率为6%。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城市卫生资源配置适应疾病模式转变研究报告》结果表明,慢性病医疗费用上升主要与慢性病例人均治疗费用增加和患病率上升有关,占92.27%,人口数量增加等其他因素仅占7.73%。该研究测算,1994年全国慢性病的治疗费用为418.817亿元,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1448亿元,慢性病治疗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28.9%。按照目前慢性病治疗费用年均递增17.72%的速度,预计到2000年慢性病治疗费用将高达1215.691亿元。由于慢性病治疗费用的增加将推动卫生总费用快速攀升,研究推测,如不对慢性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到2000年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由1994年的3.22%提高到4.05%,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4%,远远高于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可能对宏观经济形成重压。
3建议
3.1我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已刻不容缓。各级政府、全社会应提高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尽快落实防治措施,及早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患者;慢性病管理;血糖控制;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96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社区糖尿病患者86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范围54岁~79岁,平均年龄63.4±3.7岁。将86例社区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社区慢性病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社区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对观察组43例糖尿病患者给予慢性病管理,可以通过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对患者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来实现社区糖尿病规范化管理[1]。
1.2.1加强家庭保健员的培训
由取得卫生局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培训合格证的医务人员对家庭保健员进行有效的培训,使其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对糖果尿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正确有效地指导糖尿病患者,引导家庭成员共同创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1.2.2组建健康志愿者队伍
社区还要组建一支健康志愿者队伍,对这些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具备协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入户随访工作的能力,为社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舒适、有效的健康服务。
1.2.3饮食与锻炼指导
对饮食习惯不合理、肥胖、缺乏体育锻炼的患者,可以发放能量检测仪,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饮食与运动。鼓励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饮食,饭后进行适量运动,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1.2.4在社区进行大范围的糖尿病知识宣传
通过网络及宣传手册来宣传如何预防与防治糖尿病,为患者详细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正确并客观地宣传糖尿病的疾病原理及防止措施,引导人们走出对糖尿病认识的误区,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社区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对糖尿病的疑问,设置一个问答板来解答大部分社区居民对糖尿病存在的疑问及列出预防与防治糖尿病的措施。
1.3疗效评定标准
研究患者在进行干预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HbAlc(糖化血红蛋白)、FPG(空腹血糖)及2hPG(餐后2h的血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通过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FPG(空腹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及2hPG(餐后2h的血糖)在实施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观察组的各个指标在干预后有明显的改善(P
3 讨论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糖尿病患病率增长速度最多的国家之一,所以加强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与防护工作势在必行。慢性病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还会对患者及社会造成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同时还会对患者及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给我国的卫生资源带来一定的负担。糖尿病作为慢性疾病中对人们生活及身体健康有严重负面影响的常见疾病,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完善慢性病管理服务,提高患者的信任及认可度,通过慢性病管理能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2]。
通过对家庭保健员进行糖尿病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家庭保健员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 ,充分发挥家庭保健员的能动作用,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从而有效地引导糖尿病患者与家庭成员共创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社区医务人员每年都要对患者进行适量的面对面的随访服务,规范使用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服务记录表。与此同时,社区还要组建健康志愿者协会,加强志愿者关于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原理的培训,协助入户随访工作的进行[3]。然而,慢性病管理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并不高,没有跟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脚步来进行慢性病管理,社区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有限,距离社区糖尿病患者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在社区宣传糖尿病的预防与防治措施,发挥慢性病管理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银侃.健康教育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5(17):39-41
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自天津市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监测管理系统,调取2010 年河北区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监测数据。
1.2 方法 利用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监测管理系统,由各级医疗机构填写天津市非传染病发病新发病例报告卡,逐项审核,汇总输机。
1.3统计方法 利用Excel 2003进行率的计算,利用SPSS 16.0进行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结果
2.1人口情况 2010 年全区平均人口为 632 606 人,其中男性为 318 839 人,女性为 313 767 人,性比值为1.02。60 岁以上老年人有 195 476 人,占总人口的30.90%,65 岁以上老年人有 128 784 人,占总人口的20.36%,目前已进入老龄化。
2.2 2010 年河北区 8 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情况由表1、表2可见,2010年河北区8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总发病数 15 760 例,发病率为 2 491.28/10 万;其中男性发病 9 485 例,发病率为 2 974.87/10 万;女性发病6 275例,发病率为 1 999.89/10 万。发病顺位依次为伤害、脑卒中、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疾病、肝硬化。顺位男女略有不同,男、女发病率前 3 位均为伤害、脑卒中、肿瘤。男性与女性相比,除肿瘤发病率男性略低于女性外,伤害、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精神疾病、肝硬化、糖尿病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尤其是伤害、冠心病、肝硬化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7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1]。有调查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80.9%上升到2010年的86.5%,数量将近1600万人[2]。本文的目的就是了解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危险因素,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提出合理建议。
资料与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系统抽样的方法,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将克拉玛依市分成三个片区市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农牧区三类地区;按照三类地区的人口比例将总样本量分配到三类地区,从中抽取350人纳入调查。其中男200例,女150例;年龄60~81岁,平均66.85±12.45岁;学历:中学及以下文化190人,高中文化100人,大专44人,本科及以上文化16人。
调查方法:采用本院调查表对本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表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曾患疾病类型、饮酒行为、吸烟行为、体重等条目。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回收有效率10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秩和检验等,多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慢性病情况:经过调查,350人发现慢性病患者300人,发病率85.7%,其中高血压182人,糖尿病65人,高血脂40例,其他13人。
单因素分析:本文单因素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变量为吸烟、饮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体重。见表1。
多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主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上升,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求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已成为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3]。长期不健康的膳食结构,吸烟,缺乏体力活动,过度饮酒等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行为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4]。本地区老年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较高,主要表现在居民普遍缺乏慢性病防治知识,吸烟饮酒率高,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这就导致了本地区居民超重及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本文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体重。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主要危险因素(P<0.05)。
在预防干预中,首先本地区应建立良好的健康保健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继续做好每年一次的健康查体工作,普及健康知识,以病种划分健康教育人群,系统地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跟踪服务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干预[5]。指导和促进居民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如钾离子和叶酸等,因此多食蔬菜、水果除了能够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外,还能够降低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总之,本地区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多为高血压,主要危险因素为饮酒、慢性疾病史与超体重,为此要根据不同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干预。
参考文献
1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189-193.
2马冠生,孔灵芝.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九-2002行为和生活方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3-224.
3韩永云,孙立文,熊邦洁,等.大连市农村社区健康促进模式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9,15(12):32-34.
一、 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农村三级网底建设:
我乡的三级卫生网底非常薄弱,今年在“卫生事业发展年”的推动下。我乡在转珠和庆云村建成两个基本合格卫生室。
三、预防保健工作:
(一)、计划免疫工作: (二)、妇幼保健工作:
1、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 2、贫困孕产妇救助工作: 3、儿童系统管理工作:
今年我院对全乡范围内0—7岁儿童进行了系统管理87人,系统管理率7.57%,同时进行营养评价,并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
4、孕产妇住院分娩工作:
大力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和贫困孕产妇救助政策,进村入户动员孕产妇住院分娩,我乡有新出生儿童108人,其中住院分娩41人( xx年01月01日至11月30日止)。住院分娩率 37.96%。
(三)、疟疾防治:
加强了主动侦察力度,今年我乡内未发现疟疾阳性病倒,共完成任务血检614张,完成了全年任务556张的110.43 %,并能及时编报血检报表。
(四)、结核病控制工作:
借结核病控制项目契机,在全乡范围内做好结核病人的调查管理工作,做好疑似病人痰检及转诊工作,我院共向县疾控中心转诊结核凝似病倒7人,其中有1例痰检阳性病例,已得到免费药物治疗。
(五)、慢性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
大力宣传慢性病和地方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刊出4期关于慢性病和地方病健康教育期刊。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慢性病和地方病的危害性及应对措施。
(六)、传染病防治工作:
1、疫情管理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疫情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相关条款规定。我院已建立了网络疫情直报系统,并指定专人负责。我院共发现乙类传染病33例,上报33例,没有出现瞒报漏报现象。
2、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
以霍乱、伤寒、sars、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疟疾等法定传染病为重点进行监测。实行零病例报告制度。开设呼吸道传染病门诊,4月16日~10月31日开设肠道传染病门诊。加强主动侦察力度,共下村巡回144次,没有发现传染病爆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