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0:19: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乡村道路现状及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进一步改善我县农村运输薄弱环节,加快公路运输基础实施的建设步伐,提高公路运输总体效益,促进农村公路运输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关心“三农”问题,加快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切实解决农民乘车难、出行难问题,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根据省、市交通管理部门关于加强建设和发展乡村道路、客运站场、运力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县乡村客运市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县农村2006-2010年客运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编制依据
1、《关于编制农村客运发展规划的通知》(皖交计[205]33号);
2、《**县统计年鉴》(2004年);
3、交通部标准JT/T200-2004《公路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
4、(2006~2010年)**县乡村道路发展规划纲要。
二、规划的年限:规划的目标年为2010年。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包括农村客运班线的开发,运力的投放,乡镇及农村客运站点的新建、扩建。
四、规划的目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指导原则
在充分调查研究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宗旨,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以方便群众出行,服务农村经济为目的,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围绕农村路网上档升级,科学合理设置和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站场,全面实现“把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车开到农民家门口”的目标,进一步提高综合运输效益,促进本县经济持续、稳定、协条发展。
本规划的原则为:
1、结合本县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城镇发展的布局,与相邻县、市建设相衔接,坚持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
2、适应国家投资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坚持多渠道,多元化建设,多种形式经营的原则。
五、至2010年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
1、2010年规划的总体目标
2010年前,所有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96%以上。
至2010年,农村客运运力全面更新为符合国家标准的车辆,其中中级客车达40%,农用运输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全部淘汰。至2010年通公路的行政村居民步行500米能坐上车,班车客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
2010年,全县所有乡镇均要建成五级以上客运站,60%以上的行政村要建成招呼站式候车亭。
2005-2010年农村客运站点规划明细表
年度客运站停车场停靠点备注
2005四级站1个
19已完工
2006三级站1个217
四级站1个
2007四级站1个133
2008四级站2个240
2009五级站5个540
2010五级站4个440
合计:三级站1个、四级5个(已完工1个)、五级站9个、停靠点179个。
2005年至2010年度开发农村线路及运力投放的分年度目标见下表:
农村班线及运力投放一览表
年度农村班线营运客车
新增总数新增更新保有量中级车率
2004/231480%
2005225261500%
200612374201540%
200774420301745%
20081054303020410%
2009559403024420%
2010/59563430040%
第二章农村经济及农村公路客运发展状况
一、基本县情
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1个场代队、275个行政村、2967个村民组、9。9万户、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全县通车总里程1008公里,其中国道25公里、省道52公里、县道266.06公里、乡道145.4公里、村道520.3公里,公路网密度0.7公里/平方公里。
二、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县人民克服种种困难,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讲究实效,社会经济获得了全面发展。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35.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851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31%和21%。
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二十多年来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急而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表2-1、表2-2分别列出了**县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纯收入及消费水平和恩格尔系数。
近年**县国内生产总值情况表2-1
年份(年)生产总值(万元)第一产业(万元)第二产业(万元)第三产业(万元)人均生产总值(元/人)人口(万)
19905970034578153129809134544.4
199153700257521591412031119644.9
199267100317961966615674147845.4
199393093443212916419608203745.7
1994126228519444683827446273846.1
1995169989627287047436733364846.6
1996206048762818042049341440346.8
1997225205807868565858761477147.2
19982315358350810538873972489547.3
1999262868795898974462202552247.6
20002739938552310471583755572047.9
20012839968482411038088792590448.1
20022946538665211517292823610048.3
20032905257016412308197280597848.6
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表2-2
年份(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元)恩格尔系数(%)
1990628657
1991473692
1992520485
1993812462
19941061744
19951500930
199618841072
199720541729
19982138155681552.4
19992188155782152.7
20002260153080852.8
20012262153979951.9
20022113132175256.9
20032341154474448.1
三、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县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运为辅。境内无铁路运输,已经初步形成了从贯穿全县的104国道、312省道的公路网络。
1、县乡村公路状况
我县县、乡、村公里总量为931.76公里,其中县道:266.06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16.5公里,三级公路59公里,四级公路190.56公里;按路面质量分:水泥路3公里,沥青路162.5公里,砂石路100.56公里。乡道:145.4公里,均为四级公路;按路面质量分:沥青路22.5公里,砂石路122.9公里。村道:520.3公里,按质量等级分:四级路59.6公里,机耕路460.7公里。
2、**县公路运输状况
2004年,全县共有各类客运客车292辆,客位3420座;货车1600辆、农机1000辆、大小四轮1200辆、摩托车2万辆,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辆450万人次,周转量9000万人公里,货运量72万吨,货物周转量7700万吨公里。
四、农村客运量现状及预测
2004年全县农村客运量约26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约9000万人公里,预计到2010年,全县客运量约为5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约10000万人公里。其中农村居民客运量将达到35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8000万人公里。
五、农村公路建设状况及规划。(略)
六、我县农村公路客运班线、运力、客运站点状况及存在问题。
1、班线及运力
**县共有班线52条。其中县内农村班线23条,其它班线经过本县农村地区时均有停靠,但沿途停靠点不明确,无明显标志。全县有148辆客车跑农村班线,但车况差几乎无中级客车,技术等级达到二级的不到10%,日发班次460班次,但实载率不高。
2、客运站点
全县共有客运站8个,其中二级站一个(滁州市公路运输总公司**汽车站)、三级站1个(**县运输公司车站)、四级站1个(来城东门客运站)、五级站5个(北门客运站、水口客运站、大英客运站、施官客运站、半塔客运站);在建的四级客运站有一个(汊河客运站),其余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只是招呼站、发车点,沿途的停靠点均无候车亭,也无明显标志。
3、行政村班车通达情况
全县共有275个行政村,一个国营农场,虽然各个村都通路,但因路面等级低、客流量小等原因,仍有11个行政村通公路未通班车,60个行政村公路损坏或路面状况差未通客车。
4、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农村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农村客运市场的需要和发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农村客运站总量不足,总体发展水平低。18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没有等级客运站,即使简易站也只有40%的乡镇有。
(2)重视程度不够。对“公路是基础,运输是目的”认识不足,对站场建设重视不够,兼之乡镇客运站公益性强,投资回报率低,各方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3)缺乏稳定的农村客运站建设资金渠道,资金投放严重不足。由于经营农村客运经济效益较差,运输企业对投资建站的积极性不高。
(4)我县客运站的行业管理相对较弱,投资效率不高。
(5)鼓励和扶持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村客运经营效益差,农村班线缺少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
(6)三轮车及其它未经许可的车辆从事客运,这些车辆存在着安全隐患。
第三章农村客运发展规划
第一节农村客运线路、运力规划
受农村经济水平、农村客流季节性的影响,农村客运具有客流量小、经营效益差、利润薄的特点,从事农村客运的经营者普遍经营困难,我县运输企业不愿意车头向下开辟农村客运班线,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客运积极性不高,农村客运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但是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农民出行需求的增加,农村客运网络的发展成为道路运输业的重头戏,为此,制定农村客运线路和运力规划也是势在必行。
一、规划目标
1、2010年前,所有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5%。
2、到2010年,农村客运运力全面更新为符合国家标准的车型,农用运输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全部淘汰。
3、2010年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车客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农村客运线路、运力规划内容
见附表五
三、客运线路经营模式
农村客运班线的发展必须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经营模式,才能保证班线开得起、开得稳、开得久。我们可以选择以下三种农村客运班线的经营模式:
1、定线、定班经营模式。在运输经济效益较好的是县城至乡镇之间、经济发达乡镇之间、经济交流频繁地区之间,通过鼓励运输企业车头向下,开行定班、定点的农村客运班线。
2、定区域、不定班经营模式。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村之间,采取划定一个运行区域,不定起止点、不定班次的循环运营。
3、季节班车经营模式。根据农民出行习惯,开通季节性班车,采取包车、出租形式经营。
第二节农村客运站规划
一、客运站布局规划的原则
客运站布局规划应做到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分工实施、方便旅客,充分满足该地区社会经济全局发展的需要,基本这个目标,在进行网络布局规划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县农村客运站网络布局要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适应农村客运发展,充分满足农村人口出行要求。认真贯彻农村客运站布局的指导思想,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原则,使客运站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上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立足现实、适当超前
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科学分析,精确预测,远近结合,市场需求与现实可能可协调,分轻、重、缓、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适当超前。使之与**县农村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县乡(镇)体系建设规模和总体规划相配套。
3、依托路网、骨架优先
**县农村客运站的分布应依托G104、S312公路干线和即将建成的蚌宁高速,与我县国民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特点、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辐射方向及范围、现有道路旅客运输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等相适应。并使农村客运站的功能、数量、规模等城镇社会经济、工农业生产、城镇规划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进行我县农村客运站网络布局规划时,始终坚持以该地区公路网的布局与建设规划为依据,优先在经济发展较快主要乡镇及主要出、入口布点设站,使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得到最好、最经济的发挥。
4、运输方便、安全经济
道路旅客运输客运站的布局,要与旅客运输、城镇规划的基本要求以及安全方便、经济高效的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农村客运站成为道路运输及交通运输沟通城镇之间及城镇内部旅客位移及相关服务的重要设施。客运站址尽量选择在位于客源分布的中心位置,靠近公路干线,使旅客换乘方便,费用最小。
5、新旧兼容、节省投资
农村客运站网络要与农村客运站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现状统筹起来考虑,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公路客运站设施和基础条件,挖掘潜力,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在网络布局时,要将改建、扩建与新建等方式结合起来,做好客运站的新旧兼容、功能完善工作。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拆迁工程过大,占地面积过多,补偿费用过高及其它用地,以节省投资。
6、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农村客运站是运输车辆、旅客集散的场所,其建设与运营过程均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运输车辆的噪音、废气、作业过程引起的灰尘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等。因此,在进行客运站选址布点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降低其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二、规划总目标及分期目标
**县截止到2004年共有8镇、10个乡和275个行政村,农村客运网络规划范围内尚有15个客运站、179停靠点待建,建设任务艰巨。
2006年,全县总共将新建、改造1个乡镇客运站、1个三级客运站;2007年新建、改造1个乡镇客运站;2008年新建、改造2个乡镇客运站;2009年新建、改造5个乡镇客运站;2010年新建、改造4个乡镇客运站,每年建设乡镇客运站数量和等级情况详见附表6。
三、站场功能
规划中的农村客运站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旅客运输组织
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有关法规、进行旅客运输生产、客流和客运车辆的运行组织,实现道路旅客的合理运输。其内容包括:运输生产组织、客流组织、运力组织、运行组织等。
2、提供班线到达及始发班车情况,为农村人口出行提供帮助。
3、提供足够的停车场地。
四、规模及标准(见附表6)
五、建设模式
考虑到全县乡镇的情况千差万别,乡镇客运站建设模式要灵活多样,采用最适宜的方式建设。主要有如下两种建设模式:
1、“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
对设有交管站、有条件进行站站合一改造的乡镇,将采用此模式建设客运站。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现有乡镇交管站的办公设施和场地,设置停车场、候车室、旅客换洗室、汽车检验台等设施以及必要的安全消防设备,改扩建成“前客运室,后交管站”的乡镇客运站。采用“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有利于从源头上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并为将来交通税费改革的人员分流等创造良好条件。
全县共有4个乡镇设有交管站(水口站、大英站、半塔站、施官站),建议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照“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进行建设。
2、客运站模式:对社会经济和运输市场比较发达,客流量较大,营运班车数量较多,始发班次比较密集的乡镇,建议采用单独建设客运站模式。
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客流量情况可以建成五级或其它级别的汽车站,以满足市场需要。
3、客货一体站模式
我县其它待建的客运站,因人流量较小,货流量较大,建设客运站时,可以考虑将客运站、货运站合并建设,形成集客运、货运、甚至维修等运输相关业务为一体的客货中心,便于货运运输和旅客出行。
第四章投资估算与经营管理
**县农村客运规划从2006年至2010年,在这五年的时间跨度里,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分期实施的原则作出下列的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依据
1、土建工程造价参照2003年同类项目单位造价和指标定额消耗量进行预测。
2、规划的客运站场均用面积,根据国家标准GB-T12419-90和交通部JT3134-88及JT/T200-2004确定。
3、在土地征用上各级政府将按优惠政策和土地征用有关规定给予购置,以每亩平均市场价计算。
4、所购客车按市场价计算。
二、投资估算
1、客运站点
2005至2010年共需建二级站1个、四级站4个、五级站9个,停靠点179个、需投资2000万元,征用土地62亩。
2、乡村道路
2006至2010年共需修乡村油路(水泥路)648.7公里,需投资12974万元。
3、更新、增加乡村班线客车
2005至2010年共需新增农村班线客车150辆,更新150辆,共需投资2000万元。
三、运营方式
为使**县农村客运发展规划有效实施,需制定和完善客运结构,乡镇道路和营运车辆投放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目标的进度、技术质量标准、责任人、检查考核、奖惩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以确保规划项目逐步完成。
(一)客运站的经营管理
1、规划建设的农村社会客运站场为公用型车站,具有相应的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社会化管理,公司化管理,全方位为客运经营者和旅客提供站务服务,行业管理由县运管所实行管理。
2、规划建设的停靠点全部由经营线路公司联系所在村或委托附近住户确定专人负责看管和卫生保洁,保证停靠点的正常运营和使用寿命。
(二)乡村道路的经营管理(略)
(三)农村班线客车的运营管理
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对农村班线及客车实行联户捆绑经营。即同一班线的业户组织起来,组成一个联组,并推举生产组长,由联组共同开展这一班线的客运经营活动。
第五章发展农村客运的政策措施
第一节加强农村客运班线和运力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有增加农村客运市场的运输供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客运的积极性,确保现有运输经营者经营得长久,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县(市)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采取降低乡村客运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乡村客运税费负担、改革乡村客运班线审批方式等若干措施,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引导农村客运朝良好的态势发展,最终实现农民满意、经营者满意、政府满意。
一、降低乡村客运市场准入条件。实现规模化、公司化经营是乡村客运发展的最终方向,但目前相对于尚处在萌芽发展期的乡村客运经济来说,现行市场准入标准相对太高,导致愿意参与乡村客运经营的进不来。对此,要打破现行“新申请进行道路客运市场的客运业户,必须是公司制企业,经营规模必须具备5辆车客运经营规模”的政策束缚,必须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政策来明确规定:申请从事乡村客运经营的,只有申请人拟投入车辆的技术状况符合条件、拟聘用的驾驶员符合条件、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一律予以许可准入。
二、实行乡村客运班线核准制。改革现行乡村客运班线审批方式,实行乡村班线许可核准制。即只要经营者申请的客运班线符合乡村客运线路发展规划,拟投入客车技术状况、拟聘用驾驶员符合规定的,一律予以许可。
三、我县应积极争取成为实行乡村客运税费改革试点县。在培育乡村客运市场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如:花大工夫组建起的公司因经营收不抵支退出农村客运市场,下大气力取缔的农用车、简易车,因客车跑不起来,非法载客车辆又死灰复燃等。究其主要原因是现行的乡村客运税费政策不合理。乡村运输经营者税费相对过重,导致现有乡村客运经营困难、农用车退市难、老旧车更新难,乡村客运经济发展疲软。我们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实行税费减免,将从事乡村客运车辆的客附费征收标准适当降低。同时,联合工商、公安交警、税务、保险等部门,制定执行乡村运输优惠后的税费标准,实行收费明白卡制度,切实减轻乡村运输经营者负担。
第二节农村客运站建设实施对策
一、整顿运输市场,建议健全车站运作机制
要使我县农村公路交通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必须在道路客运站规划与建设的同时,治理整顿运输市场,解决道路运输市场中车辆乱停乱放、客运量与车站设施不相适应等突出矛盾。建立起有序的道路客运市场体系和良好的客运站运作机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车站运作机制;
2、建立具有职能合理、层次清晰的车站组织与管理体系;
3、建立具有公平竞争的经营机制;
4、建立具有健全规范的车站监督联系。
二、均衡投入,确保资金供应
规划方案中的车站建设是逐年安排的,其建设序列是遵循适应我县各乡镇道路客运市场的需求,因此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在安排我县道路客运站投资计划时,要依据规划,确保资金供应。
三、保障措施
1、建设资金的筹措新晨
我县道路客运站总体布局规划方案所需建设资金量大,但却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当前国民经济腾飞阶段,各行各业、各种建设项目都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情况下,单靠国家或建设单位拿出全部资金都是困难的。因此,筹集道路客运站建设资金时,要充分考虑我县的各个乡镇财力的实际情况和道路客运站属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特性。规划方案所需建设资金,可以采取争取国家投资、地方自筹、银行贷款、合作、合建等多种方式的筹集方案。实施期间主要采用“四个一点”的方针解决。即省交通厅补助一点,县政府资助一点,经营者筹集一点,以合作、合建等方式筹集一点。这样,上下结合共同努力搞好我县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以促进我县公路交通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村客运站人作为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城镇的“窗口”,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除各乡政府与交通管理部门严格按资金筹集方案供应或筹集建设资金,确保资金按时到位,还应争取各级税务部门给予减免税费的优待,银行给予低息贷款,予以扶持。
关键词:以工代赈;现状;对策;新疆阿勒泰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41-03
自1984年,阿勒泰地区实施“以工代赈”工作以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贫困地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适应扶贫开发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于2015年6―7月赴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吉木乃县)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了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乡村道路等项目建设情况,深入了解取得经验、面临困难挑战,为今后以工代赈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设总体情况
(一)建设规划情况
“十二五”时期,阿勒泰地区规划实施项目47项,总投资13 216万元,其中以工代赈13 045万元,地方配套171万元。规划建设:改造中低产田0.9万亩;控制和改善灌溉面积4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75万亩,修建引水及排碱渠2公里,渠道防渗145.9公里,配套建筑物33座;修建乡村道路10公里,改良天然草场0.75万亩,建设牲畜棚圈65座,小流域治理面积6平方公里。
(二)规划实施情况
“十二五”以来,阿勒泰地区共安排以工代赈项目52个(其中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38个,以工代赈示范项目14个);完成工程总投资16 18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6 110万元);发放劳务报酬1 137.5万元。其中:“十二五”时期,青河县完成以工代赈项目24个(其中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17个,以工代赈示范项目7个);完成扬水站3座,龙口1座,溢流堰2座,清理河道2公里,渠道防渗74.743km,高效节水工程41 466亩,牧道12公里,引水廓道2公里,土地平整500亩;完成工程总投资8 993万元(其中以工代赈项目资金8 943万元);发放劳务报酬637.5万元。“十二五”时期,吉木乃县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建设,改扩建防渗渠65.147公里,水工建筑物46座,暖圈65座,建设饲草料地0.5万亩,建设基本农田0.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6万亩,覆盖全县各乡镇,受益贫困户达0.39万户1.55万人。
二、项目建设成效
“十二五”以来,以工代赈以示范村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的思路,建起一批高规格、高质量、高效益的示范工程,为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典型引路、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以工代赈项目从大多数群众愿望出发,从各地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建设了交通、水利、畜牧等一批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阿勒泰地区完成扬水站3座,龙口1座,溢流堰2座,清理河道2公里,渠道防渗74.743km,高效节水工程41 466亩,牧道12公里,引水廓道2公里,土地平整500亩全面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基本解决了项目区贫困群众出行难、运输难、饮水难、灌溉难和生存难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
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饲草基地等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时期,阿勒泰地区完成基本农田0.6万亩,新建、改扩建引水干渠72.147公里,建设滴管1.273万亩,管输4.3219公里,饲草料基地0.54万亩,棚圈65座,降低牲畜的死亡率,提高了牧民的养殖收入,保障了生产安全,增加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了现代农牧业发展。
(三)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了乡村集约节约用地、美化村容村貌,乡村道路条件得到改善,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同时,引导农牧民形成文明乡风,促进文化素质技能提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建设文明家园建设,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四)农牧业实现增产增收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了农牧民增产增收,截至2014年,阿勒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 404元,比2010年的5 138元增长14.5%,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提高了就业能力脱贫致富,对当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有积极的影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研组在青河县、吉木乃县等贫困县以工代赈项目调研,重点对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调研组认为,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成效显著,农田水利等设施得到较大改善,“行路难”“饮水难”“致富难”得到较好解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产条件显著改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牧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可喜转变。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项目实施效果,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让以工代赈工程真正造福于贫困农牧民。
(一)脱贫致富难度大
阿勒泰地区贫困人口众多,到2014年底,全疆扶贫标准线以下的贫困人口329万人,占农牧民总人数的31%,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1/3。阿勒泰地区贫困人口分布区域广,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山区,自然资源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仍,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仍然落后,社会民生事业滞后,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语言不通、劳动技能差,就业能力低,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难度大,获取就业岗位的机会有限,转移就业困难,实现增收难度大,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经过数年投资建设,阿勒泰地区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为:农村交通不发达,农村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仍有部分乡村未通公路,解决贫困群众“行路难”的任务还很艰巨;水利设施基础较差,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缺少重大项目的支撑带动,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主要致贫原因。
(三)资金规模不足
近年来,以工代赈作为有效扶贫方式,国家项目资金总规模没有大幅增加,始终保持40亿元,自治区自2011年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由2.12亿增加为2014年的2.27亿元,年均增长2.3%,增长较为缓慢。从阿勒泰地区贫困情况看,要从根本上改善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需要安排较大投资集中治理、建设和开发。由于贫困县多处于偏远地区,建设成本较高,同时受市场因素影响,主要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建设所需水泥、砂石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和人员工资大幅上涨,如青河县近三年来,砂石价格上涨了约50%,人员工资平均增长约50%,水泥平均价已经达到540元/吨,仅此一项造成工程建设成本增加25%,建设成本大幅增加影响了项目顺利实施和扶贫开发效益。
(四)建设标准偏低
阿勒泰地区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南疆四地州、北疆高寒山区,在这些区域安排实施基本农田、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条件差,单位工程造价实际都比国家以工代赈补助标准高出许多,致使项目建设困难较大,工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工程效益受到影响。
(五)建设内容较窄
从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看,国家规定以工代赈的六类建设内容对于改善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实践看,这六类建设内容较窄,满足不了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需要,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事业建设、产业类等发展需要,对促进贫困农牧民生活改善、增收致富仍有较大局限。
(六)项目覆盖面不广
以工代赈项目未能覆盖非国贫县贫困人口,非国贫县贫困人口能够获得的帮助微乎其微。目前,国家以工代赈项目只扶持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而事实上,阿勒泰地区较多县乡贫困人口众多,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较差,急需用以工代赈扶贫方式帮助其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拓宽建设内容范围、扩大项目覆盖面,实现精准扶贫
拓宽以工代赈建设内容,在原有六大建设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范围,加大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明显的项目建设,以对农牧民生产生活及地方经济发展较大的项目为重点,着力提高区域“造血功能”,围绕贫困乡村水、路、土地改良等重点薄弱环节,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兼顾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治理、农田小水利、防护林建设、草场建设等建设力度。建议增加项目建设覆盖面,使非国定贫困县贫困人口也能获得以工代赈资金支持。
注重以工代赈与精准扶贫项目相结合,使以工代赈项目不仅符合中央提出的扶贫要进村入户的要求,而且更具针对性、科学性,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促进贫困人口收入持续增长,确保项目发挥最大效益,实现精准扶贫,惠民富民。
(二)以支持脱贫致富产业发展为重点项目
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趋向,科学编制以工代赈中长期规划,争取国家给予阿勒泰地区特殊政策。规划应继续把以工代赈投资重点放在解决兴水、改土、修路、产业化发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最为紧密的地方,围绕脱贫致富目标,科学制订中长期规划,围绕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优势特色产业,努力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搭建平台,通过项目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基地,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扶持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支持科技扶贫和劳动资源开发,扶持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与劳动技能,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三)扩大政府资金来源,提高建设标准
积极争取扩大政府资金投入。要实现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活生产生活条件和脱贫致富目标,以工代赈扶贫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在以工代赈投资中占有极大比例,是阿勒泰地区以工代赈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为发挥政府投资对以工代赈建设的引导作用,确保以工代赈投资稳定增长,还要进一步积极争取国家投资,自治区也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拓展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筹措渠道。
提高项目建设补助标准。建议进一步提高以工代赈项目补助标准,同时根据各地自然环境、贫困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施工难易程度等不同,其工程建设成本上也差异较大,因而建议国家分地区、分贫困程度提高项目补助标准,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标准。
(四)整合项目资金,减免配套
整合项目资金。注重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必须注重大整合,巧结合,用活用好每一分钱,在保证项目资金用途、性质、地点不变的原则下做好集聚资金打捆使用,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通过整合水利、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援疆、畜牧部门等项目建设资金,把分散的资金有效地聚集起来,集中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争取进一步减免配套。探索自治区、地(州、市)按比例承担配套资金机制,避免地方配套资金一刀切,同时免除贫困及财政困难县市配套资金,避免配套资金无法落实或假配套现象,确保中央投资项目顺利建成,发挥投资效益。
匹配项目管理工作经费。各级以工代赈办是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实施、监督的主体,现在项目管理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严,责任重、业务量大,所需经费支出较大。并且以工代赈项目涉及到每个农户,工作面宽量大,管理费用不足,严重影响了以工代赈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国家在以工代赈项目资金中安排不低于8%的项目管理费用,确保以工代赈项目管理有序规范运转。
(五)加强项目管理,完善监管机制
1.1阳城县农机培训工作现状
目前,虽然阳城县农业机械的社会保有量为19052多台,但是在农机监理部门登记的农业机械仅为388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为62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获机为347台,手扶拖拉机为2920台。也就是说有15000多台农业机械(主要是手扶拖拉机)没有到农机部门注册登记。如此多的农业机械,一定要有相当数量的农机手来操作。按照“一机一证”的原则推算,全县大约有15000人需经农机部门培训办理相应的驾驶操作证。到目前为止,在农机部门备案办理了相应的驾驶操作证的农机手仅为1632人,只占到应办证人员的11%。这些没有经过农机部门专业培训的农机手,缺乏理论知识,缺失安全意识,操作技能水平低,对阳城县农机安全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2当前农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2.1农机安全监管无手段农机培训率低下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农机监理部门经常性地进行路检路查,一方面震慑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对预防黑车非驾、违章拉人等违章行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农机培训学校提供了生源,促进了农机培训工作的开展。目前,阳城县农机培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多数农机手亟待培训;另一方面,这些农机手思想复杂,农机培训学校生源不足,农机部门没有很好的监管手段。近10多年来,农机部门路检路查的监管权限受到了限制,只许在田间地头进行监管,不能在交通干线和乡村道路执法。一方面执法监管效力下降了,另一方面在田间地头监管困难加大了。农机监理工作人员在执法监管时,经常遇到农机手不配合工作,抗拒执法的现象。一些农机手总认为自己是在自家地里种地,不存在什么安全隐患,农业机械上户与不上户一个样,驾驶操作人员办证与不办证一个样,久而久之,导致农机监管手段缺失,农机培训学校生源缺乏。
1.2.2农机手法律意识不强不愿意参加培训过去,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机手参加农机培训的积极性比较高,农业机械上户率、农机手持证率比较高。究其原因,一是农机监管手段得力,二是人们贫富差距小,社会就业机会少,思想单纯,法律意识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农机监管手段缺失,农民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进城务工机会增多,农民的思想开放复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扭曲,法律意识逐渐淡化。一些农机手不愿意参加农机培训,认为自己买农机只是自己干农活时用一下,大部分时间闲置,也不图农机具赚钱养家,参加与不参加农机培训一个样,而且参加农机培训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有时间多打点工挣点钱。即使有的农机手来参加农机培训,也不愿意长时间学习。
1.2.3农机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方式单调近年来,农机培训师资力量越来越薄弱,老教师没有继续再教育的机会,知识得不到更新;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讲课缺乏趣味性,有时只是照本宣科,学员不愿听,也听不进。同时,培训方式单调,没有新意,只是按老套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讲的理论多,而实践的少,内容陈旧乏味,缺乏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知识,吸引不了学员。
2新时期搞好农机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2.1加大农机培训宣传力度
农机培训工作是提高农机手驾驶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农民素质,打造社会主义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电台等宣传手段,加大农机培训的宣传力度。结合农时,比如春播、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深入乡村、田间地头,通过印发形式多样的宣传资料,广泛宣传;或是不定时举办农机安全生产事故版面展览,图文并茂,增强视觉冲击力,提高农机手对农机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为搞好农机培训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2创新新时期农机培训方式
要在培训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可以是集中学习培训,也可以分乡镇培训;可以是以现场会、机具演示会的形式培训,可以是以知识竞赛、技术比武的形式进行培训,还可以充分考虑农民自身的实际,开办农民夜校。或者采用流动培训的形式,走村入户进行培训,想方设法创新培训方式。充分考虑时代因素及农机手的思想意愿和需求,灵活掌握培训时长,把一次集中培训变为多次培训,把长训变为短训,这样就解决了机手不愿意参加农机培训的问题。
2.3赋予新时期农机部门农机安全监管的权限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重新赋予农机安全监管的权限,不只限于田间地头。只要机车上路,无论是县级干线还是乡村道路、田间地头,农机部门就有权监管,严查黑车黑户、非法驾驶、违章驾驶。这样,既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又可以促使农机手参加培训,为农机培训学校提供学员。
2.4继续加大政策扶持
【关键词】三集五大 供电所 集抄 代扣 营配合一
1 典型农村供电所现状(以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某供电所为例)
1.1 人员情况
该农村供电所员工共有36人,其中所长2人,用检1人,营业工5人,抄表工9人,装表工5人,运行工12人,资料员1人,辅助工1人。
1.2 管辖范围
该农村供电所供电面积233.4平方公里,用电户数为30731户(截止2014年7月31日数据),用电人口约11.7万人,10千伏线路5条,10千伏线路长度253.811公里,公用配电变压器357台,公用配变容量35.14MVA,低压线路1177.06公里,下户线736.9公里。
1.3 存在问题
一是运维工量过大,无法精细的完成运维工作。运维人员人均承担40个低压台区和部分高压线路的运维任务,运行人员除每月巡视周期需要巡视13个台区和28公里高压线路设备外,还要完成操作、预试、消缺、验收、特殊地段巡视等工作,工作量较大运维质量无法保证。
二是装表人员较少,业扩压力大。现有装表工5人,2013年至今,日均完成低压业扩7.5户,完成台区二级表新装、二级表改造共119台,完成渝万高速铁路、梁忠高速公路、宅基地复垦等带来的拆表、移线共832处1305户。下一步高铁、高速搬迁虽已完成大半,但三年施工建设肯定对沿线客户用电带来新变化,宅基地复垦、户口改革会大量拆线、拆表及新装,工量一时是降不下来的。
三是集抄调试人力不足,集抄成功率老上不去。现阶段,装表、运维工作繁重,无法抽人调试,抄表人员无负责人资格(因很多黑屏表需要更换),且收费压力大,安排调试存在安全及电费回收风险。
四是现故障模式满足不了规定要求。现每天安排的2人固定值班(也只能安排2人,一台车再多人也无用,且安排人多了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要负责辖区4个镇,31000余户的值班任务。因空开跳、电表烧损、下户线短路、表后线故障等每天报修平均10次以上。加上镇乡多,居民分散,报修地域无规律性,往往一个镇报修还未完成,另一个镇又来报修电话,几十公路路程,有的还是乡村道路,甚至还要步行,报修超时情况时有发生,给报修人员包括驾驶人员也带来极大压力,所里也非常担心超时带来的不良后果。
五是线损管理难度大,考核起来较为勉强。根据职责分工,运维人员负责高、低压架空线的维护,抄表员负责下户线的维护,线损异常除了二级表抄录准确性因素外(此种情况在二级表实现自动采集后基本排除),原因就在运维和抄表身上,分析起来原因多,互相扯皮,要所里组织人员每个异常台区去搞清楚具体原因是根本不现实的。
六是电费笔数较多,金额较大,风险管控较难,垫支电费每月存在。云龙所现有抄表工9人,其中1人还未定岗,8个抄表员人均抄表3950,每月抄表1975 户,收费15万余元,一般截止到27日进账时多则上千,少则数百垫缴,职工牢骚满腹。
七是车辆紧张,很多工作开展起来被动,特别是所里组织的各项安全、生产、营销检查工作因业扩、报修占用车辆根本无车辆使用,职工开展的工作情况得不到有效监督。
2 营配合一的背景及前提(以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万州供电分公司某供电所为例)
营配合一的前提是在供电所现有人力资源、工作量等因素情况下,充分运用集抄改造、银行代扣成果,盘活现有资源,调动所有员工工作积极性,具备营配合一的条件,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云龙供电所现管辖用户电表30731只,现有抄表人员9名,从2011年开始实施低压集抄改造工程(人工现场抄表的老式数字电表改为自动采集的智能电表)、银行代扣电费等先进技术手段,至2014年7月31日止,低压集抄完成了30634只表,占总表数的99.68%,基本完成智能电表的全覆盖,采集成功率达到96%以上,除少量故障表计需要现场抄表外,96%的电表已实现自动采集,且采集的电量数据准确率为100%,相应的抄表工的抄表工作量也就降低了96%以上。银行代扣电费推广是另一项解放抄表员工作量的重要手段。云龙供电所客户30731户,截止2014年7月31日,已办理银行代扣27529户,占总户数的89.59%,代扣成功率88.77%,抄表工的收费户数、金额降低了80%以上,收费工量大幅下降。以上两项的实现使得抄表员原来履行的主要职责抄收失去了“意义”,非常有必要对抄收职责进行调整,盘活人力资源,更好完成供电所其它工作任务。
3 典型农村供电所营配合一调整建议
3.1 岗位及职责调整建议
建议岗位调整为:所长2人,专职安全员1人,用检1人,营业工4人,装表调试工8人,运维抄收工19人,铺助工1人。
各工种职责调整为:所长、专职安全员、用检、营业工职责不变。装表工除完成业扩工作、值班工作外,增加集抄调试(主要是专变及公变二级表、集抄系统)、库房管理、用电检查、大型故障处理等职责。运维抄收工主要负责线路设备的运维(含电压监测仪及下户线的维护、工程项目储备、倒闸操作、工程验收、消缺等运维日常工作)、末级表抄收、末级表现场调试、批量装表接电、线损管理、营业普查、协助故障表计更换、报修值班等工作。
3.2 岗位及职责调整后的优势
一是人均所管台区数量、抄收户数、电费将大幅减少。原运维人员人均40个台区,调整后运维抄收工16人(另外1人病假、1人借用、1人整资料),人均22.3个台区,3个月周期巡视每月7.4个台区,巡视任务完全可以完成,运维质量将得到提升,原抄收人员人均3950户,调整后人均1975户,单双月抄表算来仅抄表1000余户(含每月必抄户数),电费任务减半,回收及垫支电费压力会大幅降低。
二是线损管理将得到加强。运维巡视人员巡视、抄收任务降低后,有更多的时间开展线损及营业普查工作,且线损考核真正落到实处,是谁的责任台区就考核到谁,不会出现扯皮问题,一旦考核到位,职工就会努力去进行降损工作。
三是故障报修质量更高。故障报修实行片区负责及所内值班相结合的办法,即所有运维抄收人员负责各自辖区内白天(8:30至17:00)的故障报修,快捷有效,不会出现超时情况,夜间报修安排2名值班人员负责(17:00至次日8:30)。
四是装表接电工作压力骤减,新增了3名装表工,8名装表工可以分组开展工作,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车辆运用更加机动灵活,驾驶员可以适当调整休息。因白天报修由各片区负责,除较为复杂的抢修外,基本是骑摩托车开展报修,那么有一台车辆可以调整在安全检查、用电普查、运维质量检查、抄收质量、集抄调试、服务投诉沟通、驾驶员轮休等管控工作上,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监督。
关键词: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策略思考
Abstract: Based on agricultural touris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d the market statu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problems, learn from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ourism success stories, and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strategy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 F592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相关概念
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农业景观、科技和文化的挖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美化乡村环境,满足游客观光、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需求的复合产业。
1.2农业旅游的发展历史
国际上的农业旅游起步较早,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现代农业的功能从生产性拓展向观光、休闲、度假等生活,同时随着人们收入增长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中的居民亦希望着更多的乡村环境中放松,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早起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
我国的农业旅游起步于80年代末,主要通过农业科技展示吸引城市人口进行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旅游业开始快速发展,国家旅游局相继推“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2004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指出:旅游业发展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同年国家推出了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1.3研究意义
鉴于农业旅游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及十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农业旅游的研究将会对农业和旅游业各自的产业体系优化与产值提升产生积极作用,也会促进一、三产业更好地融合,更加能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2.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国际案例
纵观国际上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本文将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为观光体验型、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三大类:
2.1观光体验型
观光体验型是农业旅游的最基础的模式。现代人向往对传统与自然的回归,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与城市反差鲜明,对现代市民游客的吸引力极大。全国各地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菜园、果园、茶园、花圃等,游客在内可以体验拔菜、摘果、采茶、赏花等多种农业活动。其中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日本旅行社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产品,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加工海带,草原放牧,牛棚挤奶,参加者有农牧学研究人员、学生、银行职员、公司白领。韩国的“观光农园”集休闲、体验、收货为一体,有主题列车活动引导游客参观,韩食旅行让游客前往农村品尝韩式套餐,茶园旅行组织游客带茶园采茶,周末农场组织城市一家老小耕作收获。
2.2都市科技型
都市科技型是农业旅游与科技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以高科技为特征,在城市或近郊建立农、林、牧现代农业生产园区,它们平时是城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也可以作为现代化新型农业的实验基地和推广站,兼具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的功能。国际上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代表。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新加坡创建了10大高新科技农业公园,兼具观赏、休闲和出口等多重功能,在花卉、鱼类和珍稀动物的观赏基础之上,应用最新的技术管理,如养鱼池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则用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同时另有50个兼具旅游特点和提供鲜活农产品的生态农业走廊,每年吸引500至600万的国际旅游者,年创汇超过50亿美元。马来西亚建立有农林旅游区以实现科技示范和生态保护的功能,四季馆内有温控四季农业景观,其中冬景馆对热带游客吸引力巨大。
2.3休闲度假型
随着传统观光体验型农业旅游业的延伸和拓展,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产业也在蓬勃兴起。主要利用多种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通过各种体验性、游乐性活动吸引旅游者前来短期住宿、休闲度假。其中以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为代表。比如法国的“农庄旅游”,建立有“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包括有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并通过旅游宣传手册大力推进法国的农业旅游。澳大利亚通充分利用农牧业,策划剪羊毛、喂羊羔、挤羊奶、看珍稀种羊等参与性项目,吸引市民利用周末和假日驾车前往牧场进行几日的度假休闲。美国政府鼓励将森林、水利等农业资源开发为农业旅游区,各家农场在报刊登广告,招揽游客驾车前往采摘水果和度假。
3.中国农业旅游现状
3.1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与深入,品质一般
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目前多数的农业旅游业对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利用仍存在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多数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仍停留于表面的观光旅游的阶段,缺乏与当地的文化与乡村特色的结合,却是向城市生活与娱乐方式打造,这样的开发方式忽视了队当地特色农业资源的重视,也导致了农业旅游缺乏特色与乐趣,对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负面的。农业旅游的资源相对于城市更为丰富,更具有潜力,只有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的山水、文化、农业资源,才能突出地方特色,实现农业旅游的深层次、高品质发展,为旅游活动的开发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旅游产品单一,吸引力不足
国内多处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定位,单纯的照搬模式容易导致产品与旅游形式的单一,品质也较为低下。农业旅游的产品形式在国内多为农家乐、农园观光,相对来说,较为高档次的度假农场尚不多见,造成现在农业旅游收益率低下的局面。农业旅游活动停留在普遍的观光、采摘体验活动上,缺乏地区之间的差别化发展,各地的农业旅游之间易形成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易造成资源浪费。由于旅游产品的品种单一原始,缺乏创新,旅游活动千村一面,周边景区之间缺乏合作联系,导致农业旅游的周期一般为一日游,旅游的活动集中在白天,农业旅游在产品上和周期上都缺乏延伸与发展。
3.3配套设施简单,支撑体系不完善
农业旅游的开发一般都是划园划区,而对旅游用地之外的配套设施则缺乏必需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交通、电力、通讯、卫生等方面,交通缺乏指引与标识,路面情况与通车情况较差,通讯信号较弱,卫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水电供给也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些问题对农业旅游的品质造成影响,脏乱差的环境也影响了农业旅游地区在游客心中的印象。
乡村服务业质量低下,农业旅游中的工作服务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缺乏专业的培训教育,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技能匮乏,在服务态度与服务专业化程度上都不能达到行业标准,对游客体验造成消极影响。农业旅游管理系统薄弱,乡村地区的旅游管理者在产业经营与旅游管理上缺乏相关系统的专业知识,不论是对内旅游景点的管理机制还是对外市场的营销与推广,都缺乏积极主观的意识,易造成农业旅游的开发混乱无序,缺乏对旅游市场的研究,易导致与市场的脱节。
3.4管理制度与政策落后
农业旅游产业作为中国近期兴起的新兴产业,仍处于深化发展的探索过程中,政府的科学管理必不可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对农业旅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试扶持作用,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能够在土地使用和招商引资上为农业旅游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方面是规范作用,通过相关针对农业旅游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能够规范农业旅游开发的行业行为,引导农业旅游的良性发展方向。然而在我国,政府管理监督在以上两方面都未起到非常有力的作用。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扶持缺乏有效政策。在农业旅游的资金方面,缺乏政府对农业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财政投入也较少,农业旅游缺乏财力的保障。在服务业质量方面,缺乏政府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在农业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上都缺乏专项高层次人才,对当地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农民也缺少规范的服务技术培训。在平台建设方面,缺乏针对农业旅游的相关组织,政府对行业协会的帮助与指导匮乏,导致整个农业旅游行业缺乏交流与提升的平台。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统一有效规范不成熟。我国各地陆续出台相关的农业旅游行业规范与标准,但是行业规范的效力一般,只是出于尝试性的举措,作用有限,相对国外来说,成熟的农业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缺失。
4.我国农业旅游开发策略思考
4.1精品旅游:提升景观品质,营造美丽乡村环境
原生态的山、水、林、农地等自然资源是乡村地区的一大特色,通过人为合理的串联与打造,就能够提升整体的景观品质,营造美丽的乡村环境,形成水陆互动的有机生态网络。
开发河流沟渠,在原有的不连续的水系基础上,打通水系脉络,串联水库湖泊,以形成珍珠项链般的网络化的水体生态系统,促使乡村地区的水体向系统化、精致化的方向发展。
整理原有的散布的林地,框定种植的范围,形成片状的树林、林场,对树木的种植进行分类分区。以形成规模化的树林景观,对林地能够进行大面积的景观引导与生态治理,对水体进行点缀与丰富。
规划精品乡道,增强绿地系统的符合利用功能,强化生态、休闲和旅游功能,制定相应的控制与引导政策,在保护的前提下,引导部分绿色开敞空间按规划进行适量的旅游休闲娱乐等设施的开发。以形成联系主要景观生态节点,为人与自然的互动提供平台。
4.2多元旅游:拓展产品范畴,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对原有的产品系列进行拓展与提升。通过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将农业旅游的品质与效益有效提升。
优化观光型旅游产品,通过自然风光、农业科技、人文风情等常规型旅游要素形成核心吸引力,吸引游客群主要为本地游客,结合水体打造岸边休闲农庄项目,组织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游和主题类民俗人文风情游,配套相关的休闲餐饮、运动及观光活动。
开发度假型旅游产品,通过特色文化、特色运动、特色建筑等特色型旅游要素,吸引更广范围的自驾游范围内的城市游客,开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以度假居住形成核心吸引力,开发旅游地产和度假区组群,将农业旅游的空间拓展至镇区及旅游度假区全范围,在整体空间范围内打造旅游地产及特色型的休闲空间。
4.3便捷旅游:落实旅游配套,打造旅游信息平台
随着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先进的配套设施的优化必定是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为了落实乡村地区的农业旅游配套设施,应当建立网络化的旅游公交体系,信息化的旅游服务平台。
建立网络化旅游公交体系,实现便捷旅游。一方面做好城乡公交联系,将农业旅游景点通过高等级道路与城区、新市镇相联系;其他通过乡村道路网络来实现,结合聚落体系的调整对乡村道路网络进行规划,提升整体道路网络等级水平。一方面做好村与村之间的公交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
建立信息化的旅游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旅游同步。建设“智慧旅游”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便民服务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用于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库和基于地理信息的旅游服务平台,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便民服务系统建设包括城镇旅游卡建设、旅游营销信息、旅游服务在线预定平台、旅游星级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提供的在线预定和智能服务,为游客量身定做一条在景区“吃喝玩乐”的旅游线路。能够在当地建设旅游公共查询系统,使游客旅游时能即时查询当地的吃、住、行、游、购、娱信息,从而拥有贴心的“电子旅游顾问”。应急指挥系统能够运用智能视频监控、移动网络、物联网等技术和手段,建立动态感知游客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状态的信息网络。
4.4创新旅游:加强政府扶持,引导农业旅游发展
政府对农业旅游的政策需要通过政府的机制创新,在法律保障、资金支持、宣传营销、组织保障、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农业旅游提供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扶持农业旅游业的同时也实现农业旅游行业的规范化。
法律保障方面,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业旅游的可持续规范化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税收制度的创新、合作制度的创新,保障当地农民的权益,通过对旅游产品质量规定、对旅游安全指标的规定保障旅游者的权益,通过对环境生态指标、开发强度指标制定刚性规定,确保对生态环境保护。
资金支持方面,政府需要通过优惠政策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升提供资金基础。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收,鼓励企业、私人投资入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帮助解决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
宣传营销方面,政府需要拓宽思路,通过多样的宣传形式和渠道实现农业旅游品牌化营销,以更好地接近客源市场。随着科技发展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有效的营销平台,通过网络营销、节庆营销、大事件营销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品牌,将有力提升旅游知名度。
组织保障方面,政府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与资源,建立相关协会与组织,统一管理农业旅游行业,促进行业交流与共同发展。政府内部可建立相关机构,统筹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整合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资源,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地区,基于农业合作社的基础,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联盟,通过合作社的再联合,实现规模经济、市场拓展和规范化操作。
人才培养方面,政府应当对外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对内进行建立培训机构,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养,促进农业旅游领域内的农民职业化。通过培训教育,培育具有市场眼光、专业旅游管理知识的农民,鼓励农民创业。
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2] 刘德谦.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 2006(03)
[3] 陈文君. 都市农业旅游与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J]. 经济地理. 2005(06)
[4] 方原. 从英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的旅游农业 谈我国旅游农业的发展前景[J]. 中国果菜. 2005(06)
[5] 李学江. 对农业旅游几个问题的探讨[J]. 山东经济. 2005(04)
[6] 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5)
[7]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0(02)
关键词 农机安全生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14-01
目前,农机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农民对于购买农机的积极性也不断提升,导致农机的数量也在急剧飙升,而农机的安全生产对于保证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1-4]。进入21世纪以来,农机及相关驾驶人员数量迅速增长。为了保证农机的安全生产,相关部门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农机实施了有效的管理,但是农机的安全生产形势仍然非常严峻,还存在不同的安全隐患[5]。
1 农机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意识不足
目前使用农机的驾驶员大部分都是农牧民,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安全意识也不足。驾驶员在购买农机以后,只是单纯地认为农机通常只用在场院、田地及乡村道路上运作,基本不会使用在运输上面,认为办证挂牌不仅浪费金钱,还浪费时间,不会引起农牧民的注意。农牧民在购买农机以后不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致使无证无牌的情况泛滥。
1.2 违规操作
因为农机操作简单且灵活,而在乡村,农牧民的工作较为繁重,部分驾驶员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经常违规操作。农机使用者不顾生产的安全,为了利益自行改装农机,不按照要求随便更改皮带齿轮及更换大轮胎,还有自己焊接超长、超高、超宽的车斗,导致在农机的使用中,常出现超载、超速的混乱违法情况。
1.3 酒后驾驶及疲劳驾驶
部分农机使用者因为平时工作过于忙碌,经常出现酒后驾驶及疲劳驾驶的情况。不少农牧民为了提升农机使用效率,常采取饮酒的方式解除工作疲劳,部分农牧民饮酒过量,而在酒后、休息不足的情况下疲劳驾驶。因此,只要遇上紧急情况,驾驶员就无法立刻作出反应,以致酿成农机事故。
1.4 忽略农机保障
因为文化水平有限,安全意识较为缺乏,大多数农牧民将农机买回家后,通常都是忙于使用,而忽略了对于农机的保障,埋下了安全隐患。这样无法保证农机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且使用者对于事故的预见性也不足,一旦出现农机故障,就很容易发生事故。
2 做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对策
2.1 落实安全生产要求
仔细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贯彻落实,组织安排关于农机安全教育的会议。相关部门必须对农机的安全生产工作高度关注,要结合农机安全生产与部门的工作内容,严格落实好上级部门对于农机安全生产的要求,并且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相关使用人员身上。
2.2 规范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及牌证管理等相关制度
完善农机登记制度及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抓安全生产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及时地对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及牌证管理等相关制度进行规范,接受广大老百姓的监督,向社会上公开农机管理工作的责任、流程、收费标准、相关依据等。要严抓农机的登记工作。按照国家规定严格审查农机所有者提交的相关凭证,将责任落实到主办人。按照有关的规章制度对农机驾驶员进行培训,并且将培训结果与农机挂牌相挂钩。
2.3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检查工作
在检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农机,要严格执行标准不予发放检验合格的标志。针对某些在公路上行驶的农机,必须积极鼓励其粘贴反光标识,并向其宣传反光标识对于农机在夜晚使用的安全性,对于不粘贴反光标识的不予检验。在重点道路上设置检验关口,对于部分农机出现的无证无牌驾驶、超速超载、违法载人及酒后驾驶等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在执法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执行,杜绝越权执法及不作为的情况[6]。
2.4 加大农机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农机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
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要不断加强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工作,不断提升农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与农机使用者进行交流沟通,向他们宣传介绍农机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同时还可以利用传单及农村广播等方式向农机使用者宣传,并且可以播放一些农机事故的典型案例。同时公开农机相关部门的服务热线以及举报投诉办法,从而加强农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推动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督工作。
3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彻底地消除农机生产的安全隐患,需要广大农机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7-8]。建设“平安农机,和谐农机”,对于当前现代化新农村牧区及现代化农牧业的构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努力,积极探索,才能把强化农机安全管理的工作做得更好。
4 参考文献
[1] 黄真国.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1999(9):39-40.
[2] 谈志斌,妥文.彭阳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88-89.
[3] 师俊平.浅谈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2.
[4] 王永会.浅谈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15-16.
[5] 丁一鸣.对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湖南农机,2006(7):10-11.
[6] 闫国清.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机安全监理工作[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 (6):18-19.
[关键词] 遵义市 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居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环境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解决,本文主要以遵义市农村消费环境为例,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之一。全市有人口732.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86%。但近几年来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却不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三分之一。这表明,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又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对促进遵义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遵义市农村消费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消费不均衡现象加重
随着遵义市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在逐年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有所改善,但城乡居民的纯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相对较低。2001年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为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1.5%,而2006年则为27.4%。同时,两者之间的消费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从2001年~2006年一直保持在1:3.6~4.0之间(见下表)。
2.消费层次较低,恩格尔系数过大
据统计,遵义市2006年农村居民纯收入2453元,比上年增加135元,增长5.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8%。而评价农村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则高达51%,比上一年增加了5.1%。这表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且其收入大部分用于食品类等生存型消费支出,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支出较低。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较差
一是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首先,在遵义市的1761个村中,有558个村没有自来水,农村居民的饮用水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其次,169个村没有通车,致使当地的农产品运不出去,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减少了农村居民的收入,而外面的产品也运不进来,当地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再次,这几年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户用电质量得不到保障,且有些地方电费较高,农村居民难以承受,因此农村中的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不高。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农村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消费倾向降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大,在农村则更为薄弱。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成为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较普遍,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障碍,致使农村居民不敢大胆地去进行消费,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
三是农村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市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商品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是有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市场,掺假制假,假冒伪劣等现象仍很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农村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农村居民在购物过程中理所当然把价格低廉的产品作为首选,这就为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生存提供了空间。再加上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较弱,于是一些不法企业和商贩也就把目标瞄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农村居民消费者,致使劣质产品充斥农村市场。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06年抽样调查显示,有52.1%的农村消费者认为产品质量问题是当前农村消费市场最严重的问题,种子、农药、食品仍然是让农村居民最不放心的三大商品。
四是农村消费设施落后。近几年,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仍然是比较低的,这主要是由于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如有的地方要么是电视信号不好,要么是电压不稳,要么就是没有自来水,致使农村居民不敢购买电视、洗衣机等。另一方面,通讯、网络建设设施也较为落后,有些地方还没有通上电话,许多地方根本就接收不到手机信号,这些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居民了解外来信息,从而也就得不到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产销之间脱节,农村居民盲目生产、农副产品积压和销售难的问题时常产生,这也就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需求。
4.消费观念落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农村,人们很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一般来讲,婚丧嫁娶、建房、过生日、孩子参军、上学等,都要置办酒席,互送礼金,人情负担较重。另一方面,在农村,人们在平时一般都是比较节俭的,而一到节假日,则是过度地进行消费。最后,一部分农村居民愚昧消费开支较大。近几年,农村居民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许多农村居民不是把这部分钱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是用于建造庙宇、修造坟墓,这不仅浪费了大量钱财,而且促长了不良消费习惯,如迷信消费等。
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对策
1.结合本地区情况,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首先,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遵义市大多数地区都是属于山区,各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发展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强化农业产业支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如绥阳县以畜牧、辣椒、中药材为主导产业,赤水市确立了竹、药、畜、果四大主导产业,遵义县以畜牧、辣椒、蔬菜为主导产业,以及余庆、湄潭、凤岗的茶叶和务川、道真的中药材等。这些措施对于优化遵义市农村产业结构,提高遵义市农产品的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抓好各地的龙头企业。从政策上加以扶持,资金上给予信贷支持,技术上进行指导,促进农产品商业化的进程,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再次,要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实施农业高新技术,加强农科教的结合,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扩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以此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遵义市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靠资源的开发和投资来拉动,但这两者都是有限的资源。为此,农业的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多种途径节地、节水、节约能源,既要适应市场高层次需求发展有机农业,还应建立起用消费带动生产的新机制,使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趋向协调。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一是加大政府在水利、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解决农村用水、用电和交通不便的问题。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的力度,做到城乡同网同价,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为家用电器在农村普及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加强对乡村道路的改造,为农产品的外运和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基本合作医疗制度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是要健全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一方面,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帮助农村建立连锁店、服务店,统一进货,统一配送,从而减少中间环节,使不法商贩无机可乘,农村居民也能得到价廉物美的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产品。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尤其是农资市场的打假和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坑农、害农、制假售假的生产经营者。对于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是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在乡村一级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或通过广播电视等,向农村居民传达市场信息,使之了解市场,进入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中,根据市场变化,改变其生产和经营方式,更好的进行生产和消费。
4.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在家务农的农村居民的种田水平。通过科技下乡、广播、电视、发放有关科学种田知识的小册子,帮助农村居民掌握先进的种田技术,改革种植方式,从而提高其收益。其次,要提高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增收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尤其是外出务工的收入。但是,外出务工的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一般在城市里做的都是力气活,收入并不很多。为此,必须加强对进城农村居民工的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拓宽其就业的渠道,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5.培育农村居民正确的、健康的、良好的消费观念
第一,生态意识教育。要高效、合理的使用农村现有的有限资源,保护环境,就必须对农村居民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只有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才会自觉地去保护环境,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第二,消费观念教育。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从思想上接受科学消费、可持续消费的观念,鼓励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摈弃那些非科学的、愚昧的消费行为。培养其把握消费的意识及合理进行消费决策的能力,以减少消费的随意性和盲目模仿。第三,权利意识教育。使农村居民明白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和职责,帮助他们树立维权意识,提高农村消费者识别真伪的能力,使其能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1]2001年~2006年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006年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胡代书:遵义市农村消费现状及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2006-12-12).lbj.zunyi.省略/ cms/cms/website/ fagai/jsp/page.jsp? channelId=4979&infoId=16549
[4]张枝:试论农村消费环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3),64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一、中部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
1、基础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崇阳县的基础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农村生源萎缩、城镇生源倍增,校点布局分散、建设资金受限,农村基础薄弱、教育公平难保。但近年来,崇阳县确定了“城乡一体、梯级提升、均衡发展”的方针,调整校点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在提升教育硬件设施方面,通过建设教育新城,往教育新城搬进一批农村中学,往撤走的农村中学搬进一批农村小学,往撤走的农村小学搬进一批幼儿园,层层提高全县办学硬件水准,解决了城区班额爆满和乡下生源萎缩的矛盾。目前已有2万余学生、上千教职工在教育城学习生活工作。
2、社会保障。崇阳县是国家第一批列入新农保试点的县区之一。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截至2010年10月,全县享受城市低保的对象为4231户10551人,占全县非农业人口总数的10.4%,月保障金1168万元,月人均补助为180元;全县享受农村低保的对象为9848户23142人,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的5%,月保障金116万元,月人均补助标准为60元。大病救助方面,大病救助医疗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特困优抚对象和孤儿取消了救助病种限制,起付线为500元,封顶线为5000元。
3、公共医疗卫生。截至2010年10月,崇阳县政府开办医疗卫生机构20个,其中县直医疗单位5个,乡镇卫生院12个,卫生所3个,人员总数1806人,病床919张,全县有村卫生室171个,在岗乡村医生511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已基本建立健全。2010年,崇阳县新农合覆盖率为9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农村人口的“应参尽参”。同时,崇阳县加大了医疗业务骨干培训力度,多次选送业务技术骨干到省级医院进修学习;率先在湖北省推行新农合门诊、住院微机信息化管理“一卡通”,将新农合网络信息延伸至村卫生室;开展“收支两条线”改革试点,探索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不直接挂钩的分配机制。
4、基础设施。崇阳县境内没有铁路,公路运输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崇阳县交通公共设施建设以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为起点,在老路的基础上以改造升级为主,提高公路通行能力,打通崇阳与其他城市的干线公路。崇阳县结合农村特点,积极抓好城乡公路配套的建设,大力推行“路、站、运”一体化。一方面,围绕“乡镇建站、大村建亭、小村建牌”的总体思路,力求科学合理设置站亭;另一方面,积极开辟公路客运新线,延伸老线,提高客运通达深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方面,崇阳县“十一五”期间规划解决了14.5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10年底,这一目标基本完成。
5、公共文化体育。崇阳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格,在规模和功能上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设置了图书阅览室、科技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等,到2009年底,全县12个乡镇的乡镇文化站全面建成。崇阳县还以村为重点,按照“一屋一厅一场”(即农家书屋、多功能活动厅、篮球场)的标准配套建设农村文体设施,目前已经完成49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方面,村村通用户为3万多户,人口覆盖率为31.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覆盖率达100%,中央电视台第一、第七套节目覆盖率达56%。
二、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崇阳县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按定编教育系统教师计算,师资匮乏,缺编人数多,根据教师年龄计算,全县在岗中小学教职工老龄化严重。第二,师资配置不合理问题突出。小学英语、初中物理以及音、美、体等学科教师严重缺乏,有些乡镇甚至找不到一名专业的音乐教师或美术教师,有些学校找不到一名学科带头人,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另外,由于教育经费有限,崇阳县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严重不足,全县各地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充斥教育市场,乱收费、教学质量差的问题普遍存在。
2、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第一,大灾救助手段软弱。大灾发生后,民政部门在救灾过程中只关注“衣食住”,缺乏灾后生产扶持,因灾致贫现象依然存在。第二,大病医疗救助力度不够。大病救助由于封顶线的限制,低保户首次救助最高5000元,一半为3000元,二次救助也不超过这个标准,患重大疾病就陷入困境。第三,大学学费的不断上升,给有子女就读大学的农村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困难和压力。第四,老年人“老无所养”的现象日渐增多。第五,城乡低保面窄、标准偏低。
3、公共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第一,乡镇技术人员缺乏。乡镇卫生院人员多、人才少,大专以上学历占全县比例为25%,中、高级职称占全县比例为6.5%,拥有医师资格证书的临床医生只占23.2%;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公共卫生专业、卫生管理专业、中医专业人才缺乏。第二,村级卫生室网底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全县186个行政村,有9个村无卫生室。大部分卫生室是租用民房,部分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房屋简陋,面积窄小,业务用房与生活用房混在一起,设备缺乏,只有体温表、血压计和消毒锅,不能满足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第三,地方财政投入不足。政府部门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等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
4、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第一,农村公路建设进展不平衡。沿国道省道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但是偏远山区和经济基础薄弱的乡村道路建设进展缓慢。第二,农村公路桥梁亟需加固改造。崇阳县农村公路上已有桥梁大多修建于六七十年代,建设质量低,使用年限长,由于自筹资金困难,在道路改建过程中没有办法进行桥梁改造。第三,城乡客运线路通达深度不够。农村客运发展没有与农村公路建设相配套,尤其是一些人口居住稀散、人口流动少的边远山村尤为明显。第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缓慢。由于近年来物价上涨较快,造成工程建设成本大幅增加,且上级建设补助标准并未提高,严重制约了饮水工程建设。
5、公共文化体育存在的问题。第一,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城乡差距较大,70%以上的村组无文化活动阵地。第二,文化专业人才少,人员严重老龄化。县文化馆是一个辅导和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机构,专业性较强,多年来却无法招进专业辅导干部。第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和经费困难,文化产品产出较少,尤其是艺术精品更少,农民看戏难、看书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第四,财政支持不够。乡村文化站建成后,后续维护制度未建立,维护经费无着落。
三、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1、加大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近年来,崇阳县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作为欠发达县,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仍需争取国家、省、市的更多支持。崇阳县应积极争取成为武汉城市圈国家教育改革试验县,为崇阳县基础教育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和社会支持。同时应积极建立“双师制”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逐年解决职校教师编制问题,让优秀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针对学前教育无序发展的问题,县政府应该尽快出台县域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规范私立幼儿园的发展,同时积极创办公办幼儿园,解决学前儿童入园难的问题。
2、积极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多方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各级财政应根据灾情的大小和频率建立储备救灾应急所需的经费,同时加大灾后扶持力度;对于大病救助力度缺乏的问题,建议把常规救助与临时救助结合起来,把劳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救助与临时救助政策结合起来,提高封顶线标准;对于大学生家庭应求学返贫的问题,建议通过“家电下乡”活动,实行“下乡资助大学生”的补助政策,对于子女考上大学的农村困难家庭,给予一定额度的学费补贴;对于农村老年人“老无所养”的问题,建议建立健全养老体系和机制,加快城乡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对于城乡低保面窄、标准偏低的问题,应积极争取省政府将崇阳县纳入西部标准享受低保待遇,提高低保指标的标准,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享受到均等的社会保障。
3、从“改、建、增、促”四方面入手,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发展。所谓“改”,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的公益性质,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实施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所谓“建”,即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体系:健全新农合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所谓“增”,即增加政府对卫生的投入,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所谓“促”,即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延伸到流动人口。
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建成设施的管理养护。在公路建设方面,首先,应坚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对目前规划中存在的部分不合理现象,进行适度调整。地方公路建设要按计划、财力逐年实施。其次,加快城乡“路、站、运”一体化建设,结合公路建设及时编制城乡客运发展规划,做到路、运同步规划,努力提高客运通达的深度和广度。再次,强化日常养护,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要建立完善长效的管养机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地方公路处于良好技术状态和畅通无阻。在农村饮水设施建设方面,应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经营。
5、出台扶持公共文化体育事业的相关政策。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出台扶持县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指导文体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把文化体育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开发企业在住宅建设中,按比例配建公共文化设施。还应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好乡镇、村级公共文化体育活动阵地问题。考虑到崇阳县地处山区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村村工程施工成本高,财政资金紧缺,当地政府应积极向上级反映实际工作中的困难,积极争取政府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特别补贴,以解决山区老百姓看电视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乐山、何炼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J].人文杂志,2005(1).
[2] 刘尚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路径和方案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