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新课标德育要求8篇

时间:2023-12-06 11:14: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课标德育要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标德育要求

篇1

一、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程体系的特点

与以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这一标准的提出,建立在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高中化学教育课程的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表现出广阔的国际视野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提出,表明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的重点及主导思想发生了转变,为高中化学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要求高中化学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通过化学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包括自由精神、自觉精神、超越精神和人的价值观,其核心思想是充分尊重人和人的价值,追求真善美,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科学作为改造自然世界,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一种重要工具,其精神必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也就是说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等问题逐步凸显.这些问题追根溯源都必须归结于人文精神的失落.所以“新课标”就这一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出高中化学教育必须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做事之前,先学做人.这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人类发展的根本利益.

2.通过化学教育,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其核心思想就是进行创新教育.

因此新课标也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化学学习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化学是一门根植于生活之中,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小到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大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在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其背后也无一不隐藏着耐人深思的化学原理.

“为什么可以用苹果催熟生香蕉”,“为什么可以用醋洗茶渍”.通过引入这些直观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顿悟”.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对“高深莫测”的化学产生畏难情绪,相反还可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模式,使学生习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求真去伪,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化学无穷无尽的乐趣.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4.关注自我评价,倡导个性发展

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自身特点的认识过程,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动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我们必须多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探讨问题的机会,确保学生具有足够的发挥空间,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加强对自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克服缺点,发挥优点,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此外,我们的化学教学必须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并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通过更为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发展个体兴趣,挖掘潜在优势,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学习化学和从事化学研究.

二、新课标对当代化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的提出对高中化学教育无疑是一种革命性的转变,无论是在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还是课程的设计思路上的改革,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如何适应新课标的主导思想,如何将其切实有效的贯彻进日常教学,这些都使得“新课标”的具体实施者—高中化学教师,必然要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

1.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讲知识”,学生“听知识”,教师成了教学活动中的强势权威者,学生在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过程中,渐渐的丧失了反驳的能力,也放弃了反驳的欲望,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这既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其实所谓“教学”,有“学”才有“教”,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展开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从思想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要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需要,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发掘和提高,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学相长,促进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其次,正确认识教学目的.新课标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虽然目前高中化学教育在短期来看还必须服务于学生的高考升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型的人才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化学教育必须紧密地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从以往以“化学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化学生活”为中心,避免纯理论知识讲得太深,授课内容过于单调,致使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收效甚微.

此外,我们还应重视化学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深层意义,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转变教学方法

针对前文提到的教学思想,笔者认为要贯彻这些思想,就必须转变和革新陈旧的教学方式.目前,大多数化学教育方式仍然是“满堂灌”,课程内容讲什么、怎么讲、讲多深、讲多广,这些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忽略了学生兴趣及能力上的差异.因此,我们的化学教学必须坚持“民主精神”,大力提倡并开展讨论和实践活动,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构建桥梁,促进自主交流、合作互利.在互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模拟化学研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同时,在教学互动中,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善于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目的,通过情感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进行.

3.优化知识结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还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知识结构问题.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指既要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利用,是形成良好认知的保障.

篇2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蕴丰富,知识层面复杂,既具体生动、血肉饱盈,又思想深厚、风光蕴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职称论文。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目的

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一味地接受,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能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成的教育真谛。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由单一的线性结构模式向多元的立体结构模式转化。能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更多的学习知识,掌握信息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当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交流方式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单向交流,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所有问题是老师提出,学生没有质疑,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主动探究思考,思维停滞、萎缩。

其次是语文课堂授课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死记硬背的多鼓励创新的少,没有很好地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表达独到的见解。在写作的练习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读出来的是教师分析的内容。学生在笔记本上所记的也是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丧失了话语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习不够深入。

三、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策略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它自身的特色。语文学科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可以是校报、校刊、学校美化校园的标语、征文比赛等,这就要求学生勤于观察,写日记、作笔记,平时有所积累,在需要时才有好的东西利用。第二课堂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遇到了更多的比语文教学中更为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具挑战性,促使学生大胆思维,转化角度,变化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第二课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最宝贵的机会,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材中有许多充满人性美、人情美与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藉的华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则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将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兴趣得到激发,意志得到锻炼,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认识需要和审美需要。而这种内在动力一旦充分发挥出来,就会表现为一种创造渴望,从而形成语文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勇于创造,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缪克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浅探.作文教学研究,2007.4.

篇3

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是必然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教学科研相分离,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纳入语文教学科研中来,通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来不断地发现问题,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问题,在努力研究与实践过后通过教学过程不断地检验科研成果。新型教师必须提高对科研的重视,将教学过程作为科研课题的来源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不断完善,实现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二、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教材,同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有意识对其进行着重深化的讲解,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作出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把握住教学的目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问及的问题做出总结或者有针对性地提前设计课堂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满足以上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具有创造性,即在不偏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出延伸,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应该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演”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设计工作,同时要以了解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来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学的步骤来确保课堂教学开展的流畅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总结重点和难点,并设计出合理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尝试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来实现对学生情绪的感染,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重视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教学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最终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重视语言美。教师应当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为学生做好榜样,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中要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感召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熏染中养成谈吐文明的习惯,并在教师语言的魅力下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与道理。同时教师应当重视自身口语的熏陶力,即在教学语言表达的口语方面要实现条理清晰,并且具有亲和力,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师有序的口语表达中受到启发,同时能在具有亲和力的口语表达中建立与教师和谐的关系。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演讲素质,即在语言表达合理的基础上善于利用自身渊博的知识,通过内容的扩展、表情的变化、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

篇4

一、 教学语言应具有思想性和示范性。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有的学生甚至将教师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来学习和模仿。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敏于事,而慎于言”教师的语言应仔细推敲,认真锤炼,绝不能信口开河;要有高尚的思想品位,不能粗俗,要寓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先后向学生介绍了:为化学奋斗终生甚至献身的门捷列夫、居里夫人、若贝尔,自学成才的戴维,致力于我国化工革命的侯德榜等人物,这些人物的巨大的榜样力量,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了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非法学习的崇高理想。

二、 教学语言应具有准确性、科学性

化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具体体现在教师能够正确的运用化学术语,准确的表达化学反应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化学术语是化学学科用来表达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反映、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等的专用词汇和科学语言。教师准确的运用化学术语进行教学,对化学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进行化学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如:盐酸和氯化氢不能混淆,“难溶”非“不溶”,“硅酸钠”非“水玻璃”氢气和氧气反应应读作“每2摩尔氢气分子和1摩尔氧气分子充分反应,生成2摩尔水分子。”方程式中的“+”应读作“…和…反应”,“=”应读作“生成”等。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三、 教学语言应具备趣味性和形象性

很多化学知识比较抽象,琐碎易混,难以理解,更无法灵活应用。若教师能够运用趣味性、形象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往往能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识教学时,由于这一节教学内容特别抽象,学生无法想象微观世界的原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情况,针对这一特点,我用形象的语言娓娓道来:“氢原子核外的一个电子的运动,好比一个人在雪地里的活动,他(电子)终始围绕着家(原子核)活动,因而他总是在离家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些,家附近的雪地上留下的脚印(小黑点)就自然比离家远的雪地上的脚印多很多,氢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依然,但应强调,脚印并不代表脚,只能说明那儿曾经出现过一只脚,同理,小黑点与电子的关系亦如此。”在介绍电子的分层排布时我一人的旅游比喻电子的运动,以人的资金多少比喻电子能量高低,一旅游目的地的元金币与电子运动的区域,这些形象、准确、有趣的语言让学生对电子的核外运动级分层排布知识有了准确科学的认识。再如我用“下大上小,左大右小,阴大阳小,核大径小”等简明准确的语言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用“煽风点火”这一形象的语言描述白磷自燃的性质。这些语言较好的培养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和鼓动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对学生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现身祖国的科学事业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鼓动性。首先应明确: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和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是不同的概念。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短程的,目的是用语言调动学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运用语言来启发学生的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酸的通性之一是其能够与金属单质反应,那么,硫酸与金属的反应就一定表现其酸性么?”经共同分析,讨论,学生得出结论: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表现其酸性,而浓硫酸和铜反应(加热)则除了表现其酸性,还表现其较强的氧化性。讲磷酸溶液中H2PO43-、HPO42-、HPO4-的浓度时,我用“小、小、小”一字三叠辅之简明讲解,使复杂的平衡理论简单化,便于学生迅速准确的理解其分级电离的实质。在《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一章教学伊始,为鼓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习理论知识的畏惧心理,我动情的演讲:“从今天起,我们将从物质结构内部去揭示化学反应的根本原因,把以往所学的相关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然后沿着前人的足迹去发现、去认识具有指导意义的、伟大的元素周期律,并建立元素周期表的新天地。在物质结构内在美,元素周期表的形式美和结构没的感召下,在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历史丰碑前,我们也将立志--------为自然科学、为化学和化学教育事业而奋斗终生!”我的激情和热情换来三分钟的热烈掌声,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共鸣。同学们带着对知识的心气的向往,发现的喜悦,收获的兴奋去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五、 教学语言应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

科技新信息的介绍犹如给化学教学的渠流注入了活水。如进行同位素知识教学时,我自豪地宣布“我国科学家最近制出了价格比黄金贵百倍且有特殊重要用途的18O”,同学们精神顿时为之一振,自豪感倍增,民族自尊心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学习动力更足。在有机化学序言课教学时,我侃侃而谈:“有机化学犹如自然科学中的一匹黑马,出世时间短,但发展迅速,可谓日新月异,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和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离不开它们,生活必需品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说到这里,我借用一句唱词“你们如若不相信,请往身上看----:我们的一和衫,还有鞋和袜,都是有机化工产品,你们用的、带的、穿的,文具、餐具、玩具都是有机合成产品,有机眼镜-----从镜片到镜架都是有机品,由于其轻便、美观大方,不怕摔,透光性好,越来越受欢迎。甚至人体器官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有机仿制品,如假肢,假牙,假血管,假…”,此时同学们无不惊奇的睁大了眼睛,充满客队有机化学知识学习的渴望。

篇5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是未来世界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世界能否强盛与后人的创造活动或创造有莫大的关系。科学需创造发明,技术需革新进步,人们的观念也需随经济发展而创新等。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作为教师本身具有创造性思维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出创造性、独特性、新颖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发展他们的独立个性,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探求欲,培养他们的冒险精神,要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就要鼓励他们进行求异思维、立体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其中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未引起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陈旧的教学思想严重地影响了开拓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急需更新。不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低能儿。

二、高超的教育影响力

教师是培养人的人,教师的一切活动不仅以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措施影响学生,而且也以自己全部的个性心理品质刻划着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高超的教育影响力是好教师的重要标志。教育影响力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能力。从其性质来看,有强制性影响力和自然性影响力之分,强制性影响力,是由教师职业、职务外界赋予的。在这种影响力的作用下,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主要表现为被动、服从。因此,它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激励是有限的。而真正体现教师教育效果的,则是自然影响力。自然影响力是由教师个人的内在因素与行为决定的,它是以教师个人的知识、思想、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为基础的,这些本质性的因素也是教师形成个人威信的主观因素。教师威信是教育影响力的主要成份。教师高超的自然影响力对受教育者具有内聚力和持久性,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爱感、敬佩感和信赖感、亲切感。因此,提高自然影响力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想有高超的自然影响力,就必须注意自己的品格、能力、知识、情感四个因素。品格因素影响是个人内在的本质的因素之一,包括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高贵品质的师表能使学生产生敬爱感、诱使其模仿,人们通常称之为“导之以行”。能力因素影响是教师个人自然影响力的关键。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等,能力因素能诱使学生产生敬佩感,起着心理磁力作用,吸引学生加倍学习。知识因素影响是教师个人自然影响力的能源。知识因素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使学生产生信赖感,没有较高层次的学识和不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是很难具备好教师才能的。情感因素影响是精神性的,对个人的影响力起催化作用,主要由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感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师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便于产生亲切感,相互吸引力、影响力也较高。据调查资料显示:当今受欢迎的教师内在因素是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育态度、创新精神等,这与教师高超的影响力构成因素是一致的。

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提升学校品位、强本固基、推动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新理念下的办学方向。把学校构建成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引导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是学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既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

第一,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改革和创新工作。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因为学生所受的最重要影响来自教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确定不变的固定程序。教师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反映,教育研究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有的教师说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忙,没时间研究,将教育研究看作软任务。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对教育实践的每一次提高都往往来自教育研究,所有优秀的教育教学过程总是和教育研究交织在一起。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篇6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篇7

一、培养创新意识

在现有条件下,利用周边的物品,设计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例如,学习淀粉的性质时,准备土豆、馒头和米饭,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化学性质,检验上述三种食物中都含有淀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对化学产生兴趣。再如,“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用10%的NaOH溶液,将质地坚硬的树叶煮到叶肉分离,最终除去叶肉,分离出叶筋制成书签。有学生提出用Na2CO3代替NaOH是否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用20%纯碱溶液煮树叶,最终也获成功。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做一些实验,特别是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使他们敢于试验,乐于实验并受到启发,认识到实验仪器、装置及方法都是可以改造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形象、直观、有趣,本身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教材中“硅酸钠”时,可补做“水中花园”的实验:在大烧杯底部铺一层沙,注入饱和硅酸钠溶液,再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钴、硫酸铜、硫酸铁、硫酸亚铁、硫酸锰、硫酸镁的晶体颗粒。约30分钟后,可以看到晶体和溶液反应,生成各种颜色的像珊瑚一样的硅酸盐,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产物以独特的方式生长,从而形成漂亮的“水中花园”。学生看到如此漂亮的现象,产生了强烈兴趣,要求了解化学变化的理论依据。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相关资料,整理结论,教学效果比照本宣科要好得多。再如,讲石油的综合利用时,可以让学生查看液化气和食物保鲜膜的成分标志,讲酯化反应时联系烧菜放酒和醋可以产生特殊香味,讲氯水漂白性时让学生注意如果直接用自来水喷洒绿叶植物是否会产生斑点等,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实验太多啦。

三、体验科学探究

在化学学科的科学探究中,化学实验是最主要的探究方式,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化学实验探究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例如,学生在做Fe2+和Fe3+转化的探索实验时,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猜想和设计;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完善,并从中筛选出安全、有效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个实验的设计宗旨是让学生模拟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即: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明白:这就是人类在自然科学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

四、训练科学方法

要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反思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利。例如,学生在做“氢氧化铝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时,可将新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根据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利用所给的仪器和药品(2mol/L氯化铝溶液、6mol/L氨水、6mol/L氢氧化钠溶液),设计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记录对比实验现象。学生通过以上的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训练,学会了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和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自己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学会团结协作

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中,要重视选择一些需要通过小组协作方式才能完成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根据要求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学会合作与分享。新教材中“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有不少都是要求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例如,“Fe2+和Fe3+转化的探索实验”“氢氧化铝的制备和性质实验”等等。再如,“离子检验实验”,学生分工先做了氨根离子的检验、氯离子的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和焰色反应的实验,然后,再讨论、总结所知道的有关物质检验的方法,最后,根据所提供的实验用品做验证实验。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能力培养;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总体要求

学生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智力均在发展阶段,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渗透德育,使学生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和完善,引导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态度

1、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生理心理都在发育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还未完成,处于发展阶段。八年级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素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与教学的相互渗透、结合是必然的。

学生虽然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存在片面思维。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了批判性,经常会不满意师长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喜欢自己探究、摸索现象的规律,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呈现。学生喜欢和人争论,尽管存在盲目性,但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期。

2、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身心的发展与成熟,对学习态度有很大转变,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较强,对事物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也就容易有厌学情绪。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对学习的兴趣难以持久稳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喜爱科目,导致产生偏科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态度的关键,培养学习动机的重点。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兴趣、动机、态度的循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兴趣决定着学生对课程掌握的能力,学习动机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究的问题。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有新鲜感,有好奇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物理特有的实验,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奇异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帮助。好奇心是内部动机的原型,由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再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行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有的知识、能力、思维与教学目标的差距,认识到解决差距的意义。学习动机的真正发展离不开过程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会提问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是求知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取得一定的进步。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其次,教师示范提问,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善于提问,学生也会养成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问题无所谓对与错,重要的是学生能否表达其思路及看法,无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解释,帮其建立信心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被摆在了显眼而又重要的位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适时的引导、启发。提问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好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有着很强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学生充分掌握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才能够自如的发挥。中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如此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会很强烈,他们的发散思维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四、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1、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在个人修养,素质培养方面也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认真、负责的个人形象和发挥出来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师应当能够深入分析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使其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和体验事物的相对和绝对、抽象和具体、表象和本质、对立和统一、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教会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高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习物理定律或物理概念时,应当有意识的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建立并不是随随便便凭某些人的主观意念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证实、推导而来的,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多少前人的血汗和智慧。

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要求学生认真的做实验,对实验结果决不能马虎对待,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真实的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为了实验结果而做实验。认识到实事求是的可贵与重要,通过介绍科学家追求真理的事迹,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