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0:17: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性,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学;班级文化;建设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素质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班级文化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班级师生在长期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培育形成的班级形象、奋斗目标、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的总和。班级文化是一种集体式文化,是班级集体智慧的结晶。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所有班级成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手段。
二、班级文化的结构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功能。一般而论,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
制度层面,即班级制度文化,既是师生意识形态的反映,又由一定物质形式构成,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它保证班级文化得以贯彻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行为文化建设的成败。
精神层面,即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集中体现班级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一定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班级精神、道德观念、理想目标、班级风貌等。
行为层面,即班级行为文化,指班级在学习、生活、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是作风、面貌、人际关系等的动态体现。
三、当前我国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思想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潜力未充分挖掘,班级管理模式单一、陈旧、封闭、僵化,缺乏个性,不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班级物质文化环境过于随意
班级物质文化环境是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的,但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是教室的布置缺乏整体性,教室内部环境杂乱,并且教室布置得过于单一,没有新意。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对班级文化的建设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管理,只注重学习氛围建设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片面畸形发展。从家长方面说,许多家长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反对学生参加班级文化建设的活动,他们认为班级文化活动就是浪费学习时间。
(二)师生因循守旧,班级创新精神贫乏
班主任经常采用传统的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管理学生,不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权利。这样,班主任虽然每天都忙于班级事务,结果却往往是事倍功半,这种班级管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自治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是在传统班级管理中,只重集体、只重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
(三)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过于形式化
班级文化活动对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但有的班主任认识不到其重要性,认为它只会浪费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有时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只交书面方案而已。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班主任往往要考虑经费、安全等问题,而这些都令班主任头疼,导致实践活动不了了之。
(四)同学之间缺乏交流合作
班级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在沟通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达成共识,有利于积极进取的班风的形成。但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娇生任性,如何使学生正确地融入集体与他人交流合作是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大难题。
三、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说教效果会事半功倍,影响深远。
(一)提供良好的物质文化成长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教室的布置作用巨大,它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首先,教室的布置应该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而且要发动全员自主参与。其次,教室的布置要注意整体性、经济性和灵活性。因为教室的布置不是随心所欲的布置,而是每次都要有一个主题,所以就应该注意班级布置的整体性,这样才不显凌乱;而且班级布置的材料要注意经济适用性,努力做到朴素大方;还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而灵活变换。再次,要丰富教室布置的内容。第一是墙上文化和角落文化,比如在墙上张贴国旗、班徽、班级公约等。角落文化包括教室的四角,可以设立图书角、英语角等。第二是座位的排列可以变过去的布阵式为圆圈式和半圆圈式,这样更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还可以经常轮换学生的座位。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
首先,教师的评价要具有发展性;其次,教师的评价方法要具有多样性;再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最后,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到位。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到位,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和家长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
(三)制定民主开放的班纪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团体要想生存、发展,就得有一个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管理。一个班集体,当然也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使之成为全班学生的行为准则。在制定班纪班规时,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要让学生参与到班纪班规的制定中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班纪班规的制定有学生的参与,所以班纪班规一经形成,同学们就乐于接受,并主动积极地遵守。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艺术设计;幼儿园;环境布置
幼儿园环境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它让幼儿在生活和探索中获得创造性的感受和认识,并体验其中的乐趣。充满艺术感染力的环境可以给幼儿以美的享受,使幼儿园成为安全、温馨,充满美的童趣、快乐的家园。
一、幼儿园环境布置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说,环境绝不是装饰品,也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堆砌,而是和教育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的,它们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因此,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二、幼儿园环境布置的现状
随着我国幼儿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也显现出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设计理念缺乏主体性
以“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观念为指导,教师在班级环境设计上下大力气,从区角设置、材料投放、墙饰布置等均由教师一手操办。据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室内环境布置r,总是根据教师自我的需要考虑环境创设,追求表面上的“好看”“漂亮”,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二)设计主题缺乏具体性
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就好比一棵大树,树干是幼儿园要进行环境布置的主题。一般情况下,负责环境布置的教师总会根据园里布置下来的内容去寻找所有有关该主题的资料,这些资料就是大树的主干和主干上小的分支。通常情况下,整个室内环境布置由主体到部分只有树干和树的分支,主干部分最容易被忽略掉的。这样,当我们去看这棵大树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树干上一堆密密麻麻树的分支,没有主干部分的存在,便失去了大树本身的美感。
(三)设计内容缺乏科学性
环境与材料经教师“精心”设计布置,相对“稳定”的时间长,墙饰与活动材料内容、功能、操作方法上较固定。教师习惯用直接指导的方式教会幼儿使用材料,通过练习达成教师预设在环境中的教育目标。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在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过于重视表面上的东西,从而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幼儿生理的健康。
三、幼儿园环境布置的艺术性策略
如何使幼儿园室内的环境布置更具有艺术性?对此,我做出了如下几方面的分析:
(一)从幼儿的角度布置教室环境
设计者多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以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1.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如室内最好不要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和镜子,家具的边角和把手不能有棱角和锋利的边,地面上也不要放磕磕碰碰的杂物。
2.要符合幼儿不断成长的需要。从生理上,幼儿身体与成人不同,家具的尺寸也随之变化,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使用对象,应该相应地考虑有不同的要求。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设计内容。教师在与幼儿一起规划、设计、收集材料、布置、美化、调整、管理班级环境的基础上,体现出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班级环境创设中的参与形式与程度
不同。
(二)具有缤纷的色彩
在布置幼儿的环境时,应听取幼儿自身的意见,老师不能因为自己对色彩的喜好,而忽视幼儿视觉发展丰富色彩的需要,孩子的视觉发展和智力发展都需要丰富的色彩刺激,在室内环境布置时可以试着和幼儿一起装饰;与幼儿商量教具、玩具和装饰物的颜色、摆放,可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需要;还可以带幼儿一起准备装饰物、玩具、贴画、颜料、画笔等用品,让他们感受更多的快乐和成功。
(三)创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及发展空间
低龄幼儿很爱随便在墙壁和他得到的任何物体上涂鸦。涂鸦过程可以促进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在布置的过程中,要在墙壁、地板面上留有让幼儿涂鸦的专用场地。可以贴上大块的纸张,以便经常更换,同时要求幼儿一定要在指定地点涂画。
(四)材料投放多样性、可变性
设计巧妙的室内环境,应该考虑到幼儿可随时重新调整摆设,空间属性应是多功能且具多变性的,教学用具选择易移动、组合性高的,方便随时重新调整空间。教室用具颜色或小摆设的变化,会使幼儿的室内空间成为幼儿的快乐天地。
综上所述,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不断积累、实践和揣摩,并加强对艺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使幼儿园室内环境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具有更高层次、更深刻内涵的教育作用,从而对幼儿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班级文化建设;探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是物,是有形的,主要有班级的桌椅摆放、教室布置、内务整理和学生着装等。精神文化主要指班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都是无形的,也是最核心的。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专指精神文化。为此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每位小学生成长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就班级的文化建设问题谈以下观点。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班级文化建设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多年以来,我们的德育所采用的基本方式是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传授有关的德育知识。但在形式上往往以教师的讲解甚至“说教”为主,常常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组织形式到活动内容都显得过于单调,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撷取思想精华,通过班风建设、教室设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在良好班集体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们班开展了“好大一棵树”主题队会。队会中队员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一系列节目:演课本剧《集体锁》、童话《我是小河的一滴水》、诗朗诵《我们和我》等。同学们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在参与中接受了教育。总之,班级文化建设,使德育形式“立体化”,把平面的道理,化为立体的形象。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一部电影、一部小说给人的印象,常常比一堂政治课更深刻、更持久,就是因为文化建设在教育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精神动力。
2、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学生净化心灵。德国著名的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为人接受。”学生从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的暗示,常能使学生在不需任何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教育、自我调适,从而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文化环境带给学生的是清新愉悦、自由、和谐。它不仅使学生在更为广泛的时间、空间上了解社会、理解人生,而且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寄托,又无时无刻不在净化着学生的心灵。这就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形成乐观向上的个性。
3、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创新性学生思维。最近,我在班级开展了“未来的世界”演讲比赛、“班级建设”金点子征集活动,在班级的墙壁上设立了“每周一句”、“送你一句话”等专栏。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营造了一种人人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乐于创新的班级文化氛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一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创设多种情景,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可以感受到伟人及科学家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激起探究新知的兴趣和勇气。二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文化传承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较大的提高。另外,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学生在获取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将接受着科学思想的薰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由此产生创新的动机与灵感。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内容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加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1、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能显示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一是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卫生要安排专人负责跟进;同学的书本,学习用具要摆放工整;课桌椅要摆放整齐。二是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我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了一些绿色的植物,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这样还能让学生消除眼部的疲劳。三是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是学生学习的阵地,教室布置要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室布置包括:公布栏、班规、名人名言、硕果园、图书角、卫生角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地方。我在前面强调教室的重要性,不是说教室布置好后,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如果这样理解太肤浅了。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浓浓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对好的学风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所以说班级文化建设,不仅看这个班教室布置得如何,更要看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学风、班风如何。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来进行,要体现班级特色。在制订本班的班规时,我先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议论,再进行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了适合本班的班规。在这一版块中以“我们的约定”的形式罗列出全班同学应该共同遵守的几项规定。班规制订好了,是不是贴在墙上就行了呢?不是的。我们更重要的是做好班规的执行,而且是长期的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要求全班同学互相鼓励、互相监督。
总之,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使每位同学感到温馨、温暖、快乐,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育人特色。相信不久的将来,重视文化建设将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必然、一项工作在学校出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布置;影响;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67
在2009年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前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曾经这样说:“在教室、走廊、公共场所等地不知人文景观、张贴名人画像、书写励志格言,使每一个空间有品位,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环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大家也都清楚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故乡,教室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一天的主要时间大多是在学校度过。就连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跟人相关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一个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会说话。”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无论对他们的学习还是身心健康,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我们学校特别重视“环境育人”,学校校园不大,但干净整洁,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每学期都会给每个班级一些专用经费,用于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形成班集体的建设。因此,笔者Y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在听取学生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思考,力求让教室“活”起来,让班级的每面墙壁会说话,让班级的每个角落都会育人。下面,笔者就结合班上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中进行的几点尝试。
首先,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精神风尚,是一种行为方式,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笔者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营造浓厚的班级人文气氛,努力建设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既体现时代精神,又能育人的班级文化,建设富有特色的和谐班级。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让班级充满活力,充满人文气息,充满竞争力,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文化氛围,营造温馨、和谐、健康的“家”。
其次,优美的班级环境有润物无声的作用。让班级每面墙壁上的静态文化“活”起来,让学生触景生情,因美生爱,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兴趣,进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提高班级凝聚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最后,学期开始,在班干部队伍建立后,马上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也很热心教室的布置,他们认为能把自己的理念想法呈现在班级墙壁上,为大家提供正能量,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争先恐后地为班级文化节出谋划策。一方面,学生是想通过布置教室来展示自己,另一方面,他们也都希望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在学生的努力下,我们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针对墙壁进行如下设计:
1. 美化教室。我们班提出一个口号“把教室整理得像宾馆”,学生把物品摆放整齐,地面保持干净整洁。班级同学把自己盆栽花草等带到教室,摆放在讲桌上以及教室的各个角落,有的还贴上学生自己的励志名言。这些花草不但为教室增添了生机,更让学生在呵护花草的同时,亲近自然,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2. 教室前面的黑板上张贴鲜艳的五星红旗,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国旗两侧张贴校训“至善至真,追求卓越”八个大字。
3. 黑板两侧墙面主要用张贴课程表、值日表、作息时间表、各项工作安排表等。
4. 教室左侧墙面的主要内容是各项评比展示台,以小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各项评比公示,培养学生自我约束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教室右侧的墙壁主要是“我的成长之路”为主体的内容,主要是学生选择的名言名句、学生的理想、学生的作品等,让他们有自由发挥、自主实践的乐园,这也是我们教室布置的一大亮点。
5. 教室后面的墙壁用来张贴《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并留出大片空间用来张贴学生奖状,以反映孩子们在各项比赛、各种学科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激励孩子们勇往直前,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
一、营造环境,传递“诚信”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诚信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美的环境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平时要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充分利用了班级的黑板报和教室四周的墙壁,营造出整洁清新、充满美感的具有浓厚的诚信文化氛围,使班级环境成为建设勤学乐读、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的班集体的无声力量。我曾以“诚信”为主题进行班级文化布置,我把班级布置分为四大版块:第一版块是教室前面的黑板四周,此处可谓是环境布置的黄金位置,在精神上指引学生,时刻提醒同学们向目标靠拢,因此在黑板的右边张贴班训“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创诚信班”;黑板的左边张贴《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经学生讨论而制定的《班级公约》《学生诚信奖惩条例》等制度。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执行,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第二版块是课室后面的黑板报,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每月更新一次,内容丰富多彩,且坚持黑板报的其中一版是围绕“诚信”为主题的常识知识宣传,提高学生对做人诚信的重要性。第三版块是黑板报两边的展示台,主要展示的是学生的优秀作品,有作文展示,写字展示,手抄报展示、绘画作品展示等等,作品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是根据学校德育主题活动提出之外,始终围绕“诚信”这主题内容展开活动,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这样的作品不仅可起到榜样的作用,更会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第四版块在教室的两边的墙柱上张贴名人诚信名言。每个版块都精心设计,用心布置,使它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开展活动,体验“诚信”
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活动,只有把诚信教育与体验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才会大大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为此,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中队活动,利用班队会或思想品德课组织研讨会、辩论会,举办演讲、我讲诚信故事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诚实守信,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班级文化是教师和班级学生共建的一种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发展氛围,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远的影响;班级文化的组成包括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和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内容有班训、班风、班级目标等。班级物质文化一般由班级的硬环境和班级的软环境组成。班级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并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班主任是班级的建设者、组织者、管理者,因此,班主任应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放在班级建设的重要位置,运用科学原理的指导,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本文试对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和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一些有效对策。
一、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最小的组成单位――班级形成的一种文化,他深刻地影响着所处其中的每一个孩子,或好的或不好的,或轻的或重的。因此,班主任如何高效地建设最适合的班级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激活班级管理
通过各种班级活动的开展,树立鲜明的班级文化,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凝聚成班级发展合力,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和集体智慧。
2.班级文化是班主任专业化的灵魂
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建设者,起着关键的引领作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班主任专业化的过程;班级文化建设也可以丰富班主任的知识内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同时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班主任的专业智能,提高教学机智和协调能力。
3.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建设科学的班级制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学生逐步形成符合班级文化要求的行为习惯、思维和观念,并形成某种特定的心理氛围。只有建立了良好的班级文化,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班级环境,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问题分析
班主任和学校越来越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因为班级文化对学生之深远之重大;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1.对班级文化的内涵把握不够,过分强调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建设形式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欠缺
没有弄清楚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到底该做什么,将班级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教室布置,这是班级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首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班主任不能认识到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浪费时间、影响学校,往往布置教室也是完成学校的任务。其次,忽视了班级文化中非物质的、隐性的、精神方面的建设,而这些正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良好的班级舆论、价值观等等这些,都将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而很多班主任都往往忽视或无视这些方面的管理与建设。
2.班级文化建设民主程度低,班级成员参与程度不高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容易导致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一言堂”的现象:班干部的任命由班主任选,班级活动由班主任组织诸如此类现象,尤其在班级制度建设方面体现得最为突出。同时,我们发现,孩子年级越高,参加班级活动、建设的热情就越低,一是课业压力的增大,二是周围人常常灌输的思想,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3.班级文化同质化严重,没有个性,没有创新,形式僵化,主题、内容没有新意
班级文化本应是最能体现班级特色、精神面貌的,但因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班级文化建设趋同化现象普遍,缺乏创新力,无法形成班级的独特魅力。班级文化要符合本班师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抄照搬别的班级的班级文化,也不能按部就班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班主任怠于思考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学生缺乏积极性,以致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形成合力,不能深度挖掘自身的独特优势。
三、班主任建设班级文化的对策
班级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整个校园体系中的班级组织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身心、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是班主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日常性、基础性知识教学的重要辅助,它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特殊教育力量。下面,我将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上一节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提高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效率的对策,希望有益于实践。
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和内涵。作为班级文化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负有班级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主导的责任,因此必须要在作出班级基本情况判断的基础上,尽快抓住班级的学生、师资各方面特点,针对其个性和共性,反复权衡利弊,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的明确目标,梳理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提炼出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以营造良好的班级软、硬件条件为依归,实现较为丰富的班级物质环境、建立民主和谐的班级规章制度,形成有内核、有思想的班级精神文化。
硬件方面:一个班级的基本物质环境是班级文化的载体,比如,教室的设置、布置或班徽的设计、确定,这些实体的呈现方式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对整个学生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让学生不自觉地认同和融入一个班集体,并持续地形成和增加班级的凝聚力,同时,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班级基本物质文化建设的方式,其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班级形成的过程,不失为一种班级文化建设的优良途径。
软件方面: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形成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班规的制定及其执行人员即班干部的选任两大部分。在班规的制定及其执行人员选任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特别重视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班集体的每一个相关人员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做到全班参与、自由民主。班主任要极力构建班级文化中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让班级成员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并且应真正学会放权,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使班级文化真正属于“班级”。同时,允许班级中“小众文化”的存在,善于发现和利用非正式群体文化的价值。而在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惩罚分明、严格有序,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让牵涉其中的师生都能明确接收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意图,让所有人感受到班规面前大家一视同仁、不会区别对待。
通过一系列软、硬件建设,进而实现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这个核心。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教师的影响力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威信、优秀的班主任将更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与提高。此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有效开展,不仅能培养甚至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从而推动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的塑造成型,必定有益于班级文化建设。
另外,班级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和从班级基本情况出发,扎根于学生群体之中,因势利导、突出特色,建设有“个性”的班级文化。
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到班级活动的开展,从班干部的选拔到班级氛围的塑造成型,都应体现自身的特色。特别是在一些能够作为班级特色和标志性的事务上,如班徽、班训、班旗、班歌的确定和诸如此类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制定,从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自豪感和凝聚力,而学生对这些活动的参与越广泛和持久,班级精神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就越丰厚,作为个体的学生就越能在不断的争论、合作、争论中自然地融入班级这个精神家园,形成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也就更能形成独特的、有性格的班级精神文化。当然,班主任自身也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学习心,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学习型的榜样,不墨守成规,敢于表现与突破自我。
参考文献: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杨欣.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13.
关键词:班风;自信;制度;团结;提高
一、爱心是根本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她。”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生活中我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关心孩子们,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我对他们的亲近和“爱”。当学生生活困难时,我给予资助;当学生进步了,我给予鼓励;当学生态度不端正时,我予以引导;当学生身体不适时,我给予关怀,当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我示以明确。我常告诉孩子们,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只有你们快快乐乐地学习,健健康康地成长,才能对得起你们的父母,对得起关心你们的每一个人。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我“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我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我当做好朋友。我经常在课间和孩子们谈心,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和孩子们一起跳绳、踢毽子等等,使我的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信是前提
自信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待每件事情的浓厚兴趣,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和特长,并且都渴望有展示自身特长的机会。注意发现和抓住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长处和感受成功喜悦的机会,为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想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树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相信自己,使他们在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逐步形成乐观进取的心态。
三、环境是保障
打造和谐、自由、灵动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主任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室环境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要以思想性强、启迪性强、激励性强为出发点,要选择一些催人奋进、发人深省、富有号召性、激励性的内容,通过对美观大方、丰富多彩、富有艺术性的教室环境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熏陶人的目的。在布置教室环境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如让学生自主负责黑板报上图案的设计和绘画;主题和内容的编排;自主管理卫生一角、图书角等,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而我只起到“引”和“导”的作用。优美的环境为孩子们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四、制度是必然
加强制度建设,是争创“文明班级”的必然。工作中,我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班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创设班级特色,争创“文明班级”。首先,全面落实《班级常规量化考核细则》,对学生每天的行为及班级表现进行考核的一项管理措施,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求学生在接受管理的同时,也参与班级管理,加强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培养主人翁意识。有奖有罚,让学生心服口服。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有班法,这是必然的。
五、团结是关键
对任何一个集体而言,团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团结是一个集体生存的基础,是班级成为集体的重要保障。我们班的同学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思想上互相进步。通过交流、切磋、竞争、合作,无形中得到展现和提高,无形中增进了彼此的友谊,融洽了班级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