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农村经济与技术8篇

时间:2023-12-06 10:17: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经济与技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经济与技术

篇1

1.1核桃种植过程中的栽植技术

1.1.1整地的时候必须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进行核桃栽植的时候,首先必须进行土地的整理,因为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进行土地整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土壤表面状态以及耕层结构能够适合核桃树的生长。在云南地区中,核桃生长的海拔一般在1600~2300m之间,年平均温度在12.7~16.9℃之间,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的地方。在进行核桃种植整地的时候会优先选择梯田修筑以及抽槽换土的办法,除此之外还会选择一些措施来熟化土壤,增加土壤本身的肥力。此外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还必须重视其中的细节,征地规格应该是80cm3左右,并且在开挖定植穴的时候还必须将表层土壤以及下层土壤分开进行放置,对于挖出来的表层土,应该将其和土粪混合起来,并且在保证混合充分之后,将其填在坑穴的底部位置。而分开放置的下层土,应该将其和速效肥料混合在一起,并且在混合充分之后,将其填在定植穴的中上部位置。

1.1.2选择合适的核桃品种

在选择核桃品种的时候应该参考专家学者的筛选以及培育的工作经验,并对核桃品质进行总结,了解核桃的品质、产量以及结果时间,这些因素在选择合适的核桃品种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在那些种植核桃比较合适的地方,地方相关组织机构必须重视选择合适的核桃品种,这样才能够给核桃种植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很多专家学者在优化核桃品种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选育开发之后已经获得了一些优良品种,如薄壳香、林系、本地泡核以及云新系列等。

1.1.3选择合适的苗木,做好定植工作

在进行核桃栽植的时候,应该选择壮苗来嫁接,并且苗龄一般情况下要达到2~3年。在栽培的时候,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栽培方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使用比较广泛的方式有矮化以及密植两种。核桃的花本身便是单性花并且雌雄同株,在进行授粉的时候也是通过风来进行,很多核桃树都需要进行异花授粉,为确保每株核桃树授粉都比较充分,在种植授粉树的时候就必须分散,应该确保范围内都有授粉树。在进行定植的时候也应该根据相关的技术进行,比如说在进行矮化、密植的时候,栽植方式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好栽植密度,若是种植的地方是山地,那么其密度应该是4m×5m,这样的距离在山区种植的时候是比较合适的,并且在选择定植穴的时候,比较合适的大小也是60m3左右,在定植穴挖好之后,需要进行施肥,一般情况下肥料是1kg过磷酸钙和50kg的农家肥料。在选择定植时间的时候,应选在核桃树萌芽之前,最佳的定植时期应该是12月到次年1月之间的时间。为了更好的提高核桃苗的实际成活率,避免出现旱苗的情况,还应该在定植结束之后将地膜使用进去,覆盖好树盘周围,保证核桃树根部的水分比较充足。此外,还应该进行涂白剂的涂抹,并且在涂白剂中还应该将杀虫剂添加进去。

1.2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做好核桃树的定植工作之后,还必须保证管理方式的科学化,给核桃树更好的生长奠定基础。主要分析的是除草、松土以及间作方面的技术。

1.2.1除草、松土

在进行核桃园管理的时候,松土以及除草都是每年都要进行的,在进行松土程度以及除草次数选择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松土的针对性,帮助其更好的生长。若是核桃园还属于幼龄园的时候,最合适的除草次数是一年3~4次,在除草的时候,也可以同时进行松土,一般情况下,松土的深度应该在10~15cm左右。若是核桃园已经成为了成熟园,进行除草和松土的时候,次数应该和幼龄园相同,但是每年还必须根据苗木须根的走向来对其边缘进行松土,在松土的时候,范围应该是须根向外的40~50cm左右,并且松土的深度应该在60cm以上。

1.2.2林粮间作

在进行核桃树种植的时候,要真正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将以耕代扶的方式运用进去,就应该考虑林粮间作这种方式。但是在进行林粮间作的时候,必须深入的了解核桃园的实际情况,并保证林粮间作的针对性。若是核桃园中的核桃苗处于幼龄期,那么最好种植一些杆比较低的作物,并且不要种植那些漫爬的农作物,比如说豆子、薯类以及瓜类等;若是核桃林中的核桃树处于中龄期,那么比较适合种植的作物有洋芋、魔芋以及虫娄等;若是核桃园中的树木是成年期的树苗或者老树林的时候,在确保果树以及间作作物水肥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小麦的种植,这个时候果树以及林地的情况能够实现小麦和核桃的双丰收。

1.2.3树枝整形以及修剪技术的运用

核桃树在栽植的时候,选择的方式是矮化以及密植,所以,在必须根据需要对核桃树进行一定的修剪。在整形和修剪的时候,主要方法有疏枝和截短两种,这两种方式运用的目的存在明显的差别,截短指的是将一年生的枝桠剪掉,其目的是将顶部新生的幼芽剪掉,这样能够让果树抽出新梢,其分枝数目会有明显的增加,这对树体更新以及壮大非常重要。疏枝指的是将那些发病的枝条、干枯的树枝等一些和果树更好的生长没有关系的树枝去掉,将那些结果能力比较强的枝桠保留下来。对于那些栽培密度比较大,并且生长条件比较好的果树,一般情况下整形修剪的时候,方式是主干疏层形,若是树苗离地面的距离达到1m或者一点2m的时候便能够将其修剪掉,并且还应该利用两年时间来修剪好定干整形带中的枝桠,确保第一层主干枝应该有三枝发育情况比较好的枝桠;而第二层枝桠和第一次枝桠之间的间距应该在1m到1.2m之间,并且通过2年或3年的时间做好第二层主干枝的修剪工作。对于那些栽培密度比较小或者是生长条件比较差的果树应该在定植2年之后,确保其主干高度在1m左右,并且上方可以保留一些长势比较出色的枝桠,并且主干枝数量应该在3个或4个,培养主干侧枝应该在2年之后,并且数量应该在2枝或者3枝。在修剪完毕之后,其高度应该在3.5~4.5m之间。这样在4~5年之后便能够形成心形的树冠框架。

1.2.4在核桃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果林种植的时候,病虫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果林的实际经济效益。针对病虫害,可以将防治结合的技术应用进去。果农应该做好对核桃树的常规检查工作,做好核桃树的对比和观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2核桃种植技术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云南地区,核桃的产值已经达到了120亿元,不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极大的提高了云南省农民的平均收入,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水平。随着核桃种植的不断推广,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核桃适合种植的地方,为了更好的进行扶贫工作,帮助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进行核桃种植技术宣传的时候,可以将集中讲课和基层宣传的手段使用进去,这样能够很好的将相关技术传授到农民种植户,这样便能够很好的传播核桃种植技术,并且在实践的时候,农民也会有意识的使用这些技术。对于那些地理条件比较适合核桃种植的地方,地方政府可以重视核桃种植技术的推广,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将核桃种植技术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契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核桃种植业的推广,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核桃种植技术的运用高效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农业的发展,在那些适合核桃种植的区域,政府也必须重视核桃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帮助农民更好的掌握核桃种植技术以及种植过程中的要点,提高核桃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结语

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 职业技术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80%的人口是由农民组成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到经济建设目标,首先就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实现农业水平的现代化,也就是说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农民,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农业技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销售经营手段,把握市场动态,熟知公证、合同、结算等专业知识。熟悉一些现代科技技术,努力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能够针对农民群众培养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并教授给他们所需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并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管理经营理念,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引导他们走向致富之路。故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受制于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水平,而农民的素质培养离不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切相关。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整体水平比较落后,结构体制上存在许多的缺陷。首先,我国农村农业的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后续管理和发展;其次,我国的农业产品科技贡献率很低,基本只能达到35%—43%,而相比于这个数字,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则达到了70%—80%,以色列则更优秀,高达95%。再者,我国的农业教育、科研、生产、推广等组成的农业科技体制结构不合理。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无法构成一个和谐一致的整体,重复低水平工作,从而从体制结构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1]。最后,我国农村没有一支稳定的科技队伍来推广新的科学技术,从事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农村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在发达国家,普通农民平均具有12年以上的教育水平,能够知晓现代科学技术,并熟练使用相关的农业机械。而我国则比较落后,农民平均具有7.4年的教育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4%,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为31.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多数,为49.3%,而到高中文化水平的就仅占9.7%,而具有专业水平的文化教育就少之又少,中专水平仅占2.0%,大专则更少,仅仅为0.5%。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87.8%的农民仅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

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由WTO带来的良好的出口环境促进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能更多的进行水果、蔬菜等产品的密集生产,出口销售到海外,给农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出口农产品需要在世界市场中参与竞争,同时国内的劣势农产品还要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导致农村存在农产品难卖、农民收入缓慢增长,农村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2]。并且,随着我国入世后,农村一些长久积累下来的矛盾逐渐明显,部分地区还存在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另一大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在2000年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是2.9,即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9倍,而发展到2006年,该比值直接扩大到3.28,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增大,达到了3.33,虽然2011年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稍有下降,为3.23。但是城乡收入差距整体还是很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有农村户籍制度、土地资源的限制及第一产业本身就比第二、三产业经济效益低以及农村教育水平低。其中,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影响比较重的一个原因。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不可分

由前面分析可知,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而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却不乐观,农村的科技培训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使得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整体较低,从而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能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广泛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培训,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实施远程教育,并培养农村乡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5]。加强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农村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他们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发挥他们带头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劳动者的积极性,带动他们一起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新兴农业技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生产力,使生产更具科技含量。同时,在越来越强调生态绿色的当代社会,职业技术培训还可以向广大农业劳动者传授迎合社会的绿色、生态的农业技术知识,使农村的农业发展更加产业化[3]。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能落实到农民劳动者,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因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加快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久而久之调整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个客观规律: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人才促进科技的进步,教育培养人才。一环扣一环,教育是农业发展的基石,以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为基础,可实现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振兴。实践结果证明,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可完成农科教的完美结合,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能更好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知识,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能扬长避短,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效益[7]。同时,职业技术培训能将现代科学技术带入到农村的家家户户,实现农村居民家庭的网络化,农民在家也能进行远程学习,在网络上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使得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责任制的经济体制得以实现,所生产的农业产品更加商品化和现代化,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和现代化,以科致富。

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关。例如,在2002年,以同样的生产条件,低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的人均年收入仅为960元,而比他们高一个文化档次的具有小学和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其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达到了1805元和2340元。而相比与前者,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则高达6600元,比低文化水平的人均收入高了6.5倍。农村居民中,年收入过万的种、养、加大户,他们的文化水平基本达到了中等,并且都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由此可见,职业技术培训能直接增加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农村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要能贴近农民的实际生活,让现代科学技术能更好的为农村服务,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能够随时随地执行的教育方式,不仅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知识教育,还应在田地进行实际操作教育和培训,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可面向成年农村劳动者,还可以是小学、初中等[4]。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需要,内容多种多样,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及致富的方法。广大农村劳动者大部分只知道简单的进行生产,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创造财富。故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就是要教会农民致富的方法,即唤醒农民的智慧,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经营策略中获取致富的方法。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教授给农民劳动者过硬的技术知识,在种植或者养殖畜牧过程中,面临天灾时,能够及时应变,尽量减小损失[3]。同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智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解决问题,尽量在最小资金消耗下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应用,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农村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使他们能够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步伐,了解市场发展动态,熟悉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应用科学技术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力,使得农业产品科技水平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提高农村的农业科技含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历史数据表明,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明显高于低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充分表明了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李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2]高利兵.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8(1).

[3]张志增.论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2)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审计;问题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F2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38-2

1 农村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三个普遍偏低”

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有较为丰富的审计、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农村经济的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职业道德,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及管理滞后,承担农村经济会计、审批、审计工作的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一是农村经济审计人员的承担者多为新当选人员,没有受过良好的审计业务培训,审计业务处理极不规范。二是各村财务收支的审批工作多由村委会主任负责,村委会主任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多数不熟悉农村经济的法律、法规和财经制度,加之,忙于各项中心工作,从而忽略了对财经管理的学习,工作上侧重于“批”、而忽略于“审”。三是农经站审计工作人员进出较杂,继续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审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发展。

1.2 “两个不规范”

一是单据管理不规范。支出单据不规范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及其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导致村组在经济支出时多数面对没有规范单据的个体户,导致各种单据多为手制收条收据,甚至还出现部分以经济支出主体开列的经手单,管理漏洞较大。收入单据不规范,近年来,收入单据虽由财政部门核发,但在核销时只核对存根联,对入账联监控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收入不进账的情况发生,审计工作对此类违纪现象的核查难度很大。二是做账不规范。各乡镇,甚至各村在做账过程中所开设的会计科目较为单一,并且会计科目设置各有千秋,这影响了农村经济收支的客观具体反映,同时也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对专项资金的审计。

1.3 “四个不适应”

一是组织机构不适应。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由各级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即农经站)承担。市级农经站为股级单位,机构规格低,任务重,工作协调难,落实难,工作缺乏权威性。国家法律、法规和文件没有明确规定独立的农村审计机构。乡镇农经站在全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机构改革更进一步减低,致使工作职能削弱,农村经济审计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工作手段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由于农经站从事审计非专业性,往往在审管结合上难以统一,审计专业职能难以兑现到位,而国家法律没有赋予农村审计经济监督职能,农村审计在开展工作中也难以定位。目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但处罚难,执行难,影响审计执法。其次,通过调查全市的农村经济审计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变相成为做账式的审计,即对不符合财务制度的账进行重新做帐,审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变为会计职能。三是工作条件不适应。由于市镇财政困难,审计经费无法保障,工作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时常感到有心无力。加之,办公条件极差,严重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经费没有保障,培训工作滞后,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农村审计专业技术知识等掌握的不够,难以开展审计工作。四是民主监督不适应。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各村应设置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组集体资金进行监督。据调查全市大多数村民委员会设置的村民理财小组多为形式主义,形同虚设,理财小组监督职能完全没有起到作用。另外,“民主管理、村务公开”的内容普遍不全,实效性不强,公开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被监督的效力。

1.4 “一个不健全”

即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全市各乡镇均设立专职的农经员,但农村的财务审计制度存在很多漏洞,部分乡镇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制度的不健全导致集体资金的管理失效,随意开支的空间较大,外调工作的难度加大,民主公开的内容不全,会计处理的规范性不强。

2 农村审计工作的有效完善

2.1 树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权威性

农村审计作为集体资产和农村财务管理的延伸,是政府职责和行政执法职能,应当有职有责,有职有权,以确保把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落到实处。按着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应向行政管理方向过渡。条件成熟的时候农经部门应争取机构升格,改变以往“小马拉大车”的工作局面。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当地党委、政府在机构、人员、经费、办公条件上应予以保障,确保农经工作职能不仅不被削弱,反而要得到实质性加强,切实树立起农经工作的权威性。同时,市镇农经站应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主动地向纪检、等有关职能部门通报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协作的工作格局。

2.2 加强培训力度,切实提高经济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素质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一是加强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律、政治及业务培训,使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尤其是审计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及业务技能得到提高,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一支适合当前农村新形势下新要求的审计队伍。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农村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不以原则做交易,要对审计事项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加强廉政建设教育,建立内管理、外监督的管理机制,明确依法审计,廉洁公正。三是用动态管理的方法对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管理,淘汰业务能力低、责任心不强的经济管理人员,把具有审计、会计专业知识的审计人才调换到经济管理工作岗位上,并建立持证上岗和定期考核制度。

2.3 加大审计监管力度,净化农村经济环境

努力争取乡镇党委政府、主管部门、涉农部门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这是有效开展乡镇内部审计的关键,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支持农村审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帮助审计人员开展工作,不说情,不加压,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市、镇农经站应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健全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全面推进农村财务“村账乡管”制度,加大审计工作力度,对农村财务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农民负担方面违法乱纪行为进行重点审计,各有关职能部门对农村经济审计单位移交的行政案件也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以打击农村经济犯罪活动,净化农村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把财务审计工作和民主管理、财务公开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经济审计深入开展。

2.4 加快农村审计立法,规范审计行为

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农村审计条例和与之相配套的审计取证、报告、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农村经济审计的定性问题,逐步理顺农村审计的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审计的法律地位,助其发展壮大。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听取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农村经济审计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经济审计工作政策问题,使农村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审计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篇4

节庆体育是从节日文化活动中发展而来的,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中间且源远流长的传统体育形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渐具有全民性、集体性、开放性、交融性等特征,是一种自在的、传统的、民俗的体育活动。而节庆体育在增强人们身体素质、提供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同时,对农村经济发展,包括旅游业的发展、农副产品销售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节庆体育的形成及其功能

1.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节庆体育来源于民间的节日文化活动。中国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在魏晋时期传统的节庆体育也基本成型。与许多传统文化活动一样,节庆体育形成之初,与民间祭祀、巫蛊、祓禊等神秘的信仰有关。到唐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节庆体育的神秘气息日益减少,逐渐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社会功能的转变,成为一种在节日期间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节庆体育。

2.增强体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中国古代农村,由于田间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且缺乏科学引导等原因,人们很少会专门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农业逐渐代替了手工农业,农民的空闲时光增加了,但缺乏专门的体育锻炼的传统却没有改变,因此,节庆体育从传统的娱乐性中又衍生出强身健体的功能,在丰富了农民闲暇时光的同时,也使农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二、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节庆体育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1.节庆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地区生产力

生产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与该地区的生产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提高生产力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提高生产力的过程中,人是其中的第一要素,因此,要提高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就必须保证该地区的劳动力不流失不损失。在我国农村,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对于广大农民群众而言,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也是脱贫保证自身劳动付出的重要因素。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缺乏体育锻炼的传统,而节庆体育活动恰好有效地填补了这块空缺,使农村居民在娱乐中强身健体、增强体质,保证自身劳动力,从而提高了地区生产力。

2.节庆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

节庆体育来源于民间的传统节日。这期间,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劳作,共同准备节日活动。这些节庆体育活动大部分都具有集体性、合作性等特点,需要人们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方能完成,如舞龙、舞狮、赛龙舟、扭秧歌等。此外,这类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竞技特征和鼓励机制,能够激发参与者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培养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性、创新性以及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这种团结进取、百折不挠、敢于竞争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对人们创业热情的激发,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3.节庆体育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和宣传之后,必然能够提高其知名度,形成知名品牌,从而带来明星效应。广大游客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定会带动当地消费的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湖北省宜昌市通过“国际龙舟拉力赛”的成功举办,将“赛龙舟”作为该市的旅游品牌,形成了一笔无形的资产,不仅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大大提高,而且还带动了该市其他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除了吸引大量的游客以外,还吸引了大批投资开发商的进驻,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节庆体育的影响

1.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节庆体育提供更好的平台

节庆体育虽然是广大人民群众自主参加的体育活动,但其组织发起却需要政府的支持。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政府资金更多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一些更为重要的方面,用于体育文化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的,这对节庆体育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备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节庆体育的文化娱乐功能和强身健体功能逐渐突显出来,政府有充分的经济条件来建设节庆体育所需的场地设施,能更好地宣传当地的地域特色,提高当地节庆体育的影响力。

2.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节庆体育输送更好的人才

节庆体育活动说到底是人参加的活动,需要有观众和参与者,而只有当人们从劳动中解放出来,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才有兴趣去参加或者观看节庆体育活动。如果一个地区经济条件落后,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的居民尚在温饱线上挣扎,则必然没有人参加节庆活动,节庆体育活动就无法组织和开展。所以,只有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良好的状态下,农民能够在家乡安心工作,并有足有的闲暇时间,才能够组织开展农村节庆体育活动,培养更多专业优秀的节庆体育活动人才。因此,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能够间接为节庆体育输送更好的人才,促进当地节庆体育的发展。

3.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节庆体育提供了隐形保障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人只有在解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之后才会进一步地追求自己的精神需要。因此,只有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解决了自己及家人的温饱问题时,才会有多余的精力去追求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才会对节庆体育活动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另外,大型的体育活动集会需要消费的支撑,如果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仅够温饱,也就很难再为了节庆活动增加更多的支出,这显然也是不利于节庆体育发展的。因此,唯有农村的经济发展较好,才能够顺利开展节庆体育活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节庆体育本身的特点,出现了不少问题;近年来,随着节庆体育的不断发展和外化,这些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1.形式单一,缺乏地域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地域性文化,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节庆体育活动脱胎于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而地域特色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人口流动的加速,各地的传统文化大面积消亡,民俗活动趋于统一和单一,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造成审美疲劳,降低了人们对节庆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对节庆体育活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功利性强,活动过于商业化

节庆体育和农村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节庆体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农村居民带来了利益。但是,我们强调的是良性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节庆体育活动和农村经济的共赢,而不是杀鸡取卵式的粗暴型发展。但是,随着节庆体育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扩大,许多地区为了牟取利益,将节庆体育活动打造成纯商业化的活动形式,引起不少居民和游客的反感。这种形式也是不利于两者的相互促进发展的。

3.时令性强,不能可持续发展

节庆体育活动往往与传统节日密不可分,这就导致农村节庆活动有很强的时限性,不适合随时随地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在每年的七八月间举行,会期在7―10天之间。但是,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讲,这段时间并非法定假期,无法出行,而过了这一时间,就只能错过这一盛会,节庆体育活动也随之停止。再比如,“赛龙舟”一般只在端午前后举行,其他一些比较大众化的项目如舞龙舞狮等也只有在节日到来时进行等。节庆体育活动的时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功能的发挥。

4.娱乐性强,削弱了节庆体育的健身意义

我们一开始就提到,节庆体育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具有两大主要功能,即娱乐功能和健身功能。但是,就目前而言,人们更关注的是它的娱乐性而非体育性,完全把节庆体育活动当做娱乐观赏活动来进行表演,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我们发展节庆体育活动的初衷。

四、如何解决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中的问题

1.保证节庆体育活动的地域特色

保证节庆体育活动的地域特色要从当地的地域性文化保护做起,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和精华,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因地制宜,综合发展,使节庆体育真正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宣传推广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提高竞争力,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2.扩大节庆体育活动的规模

农村的节庆体育活动往往会受到?r间和场地的限制,但是,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以扩大节庆体育活动的规模、增加体育活动的形式,活动形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一方面,解决居民健身问题,发挥节庆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节庆体育活动的影响力。

篇5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农村发展;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036-02

导论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上就此问题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流动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是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可以带来农村地区的发展。另一种观点则持相反态度,认为作为核心地带的大都市的发展,是建立在农村地区的不发展基础之上的,换言之,都市地区的发展是以对作为边缘地带的农村地区的剥夺和剥削为前提的(李强,2001)[1]。上述研究都是以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情况为基础的,而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与国际上劳动力迁移的一般模式不同的方式。这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次回流以及迁移很少(蔡P,2001;盛来运,2008)[2,3]。中国特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导致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地区的影响更加长远与复杂,也导致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的特殊性。本文将国内外相关学者以中国劳动力迁移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经济社会影响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从其研究的视角来看,主要集中于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收入水平、农业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

一般来说,外出务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家庭的收入水平。目前,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到我国农户家庭收入的1/3以上,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 89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4 025元,占总收入的45.2%。盛来运(2008)[3]指出,农民收入格局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改善外出务工者与其家庭经济水平的主要途径。

都阳、朴之水(2003)[4]使用农村调查资料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迁移家庭相对于非迁移家庭具有明显的收入优势。而且,迁移家庭中相对贫困家庭的收入转移比例要高于富裕家庭,这表明迁移对缓解贫困有着积极的影响。

农民外出就业对于农户家庭收入具有很大的改善作用,那么,具体的外出就业农民工大概能给其家庭带回多少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以及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抽查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年平均汇款量在3 200元―4 600元之间,占打工收入的53%―72%,而年总汇款量则大约在2 700亿―5 200亿元之间[5]。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村中还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对农业的影响以积极效应为主。盛来运(2008)[3]指出,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劳动力外出流动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第二,劳动力外出流动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第三,劳动力外出流动提升了农业人力资本。第四,劳动力外出流动促进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他认为,在现阶段,农业劳动力的外出流动对农业的影响是积极的,劳动力流动转移的过程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是同步的。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之前,没有理由担心劳动力外出会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

也有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的影响是双重的。母世春、王芳(2013)[6]以四川合江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为农业耕地的规模生产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与此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得大量耕地被撂荒,总体上降低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

但也有一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农业发展带来的是负面影响。盖庆恩等(2014)[7]基于2004―2010年全国固定调查点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的面板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为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农户推出农业的概率增加,农户家庭耕地流出率增加,农业产出增长率降低。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村社会发展包括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会从不同程度上对上述社会问题产生影响。

林毅夫(2008)[8]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的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最主要途径,推进城市化即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蔡P等(2004)[9]指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所引起的最大的社会经济效果就是促进整个经济由乡村和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转变。

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对于农村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许灵(2006)[10]认为,劳动力转移对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变化起到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积极因素有:为乡村带来了大量物质文化财富,促进了乡村制度文化的建设与完善,加快了农民观念文化的现代转变,促进了传统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消极的影响有:对村民自治提出了挑战,冲击了正常的乡村文化教育,对家庭“留守妻子”、“留守老人”的不良影响。

但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叶敬忠等(2006a,2006b)[11,12]就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分别从生活和情感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生活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饮食和衣着变化不大,但隔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照料相对欠佳;留守儿童生病会增加监护人的心理压力;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普遍增加,休闲、娱乐受到了限制;少数留守儿童在上学路上由于无人接送导致安全没有保障;留守儿童的零花钱并没有明显增加;留守儿童与各类社会网络成员关系的强弱出现了变化,与外出父母相对疏远。在情感方面,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稀少的联系很难弥补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成长由此受到了很大影响。

总结

整体来看,关于劳动力转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研究涉及面很广,但大多都是进行一般性描述与分析,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都有待提高。此外,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研究对象的时间、地点、范围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研究所运用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代表性受到较大的限制,研究结论也就受到影响。另外,虽然有学者关注了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一些经济社会上的问题,但未系统性地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逻辑关系,以及这些问题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对其层次性未作深层次的分析。而且大多数文献都是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当前的影响作了分析,而很少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持续发展之间关系作系统、科学的分析。因此,未来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还需要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政策研究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4):64-76.

[2] 蔡P.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J].社会学研究,2001,(4):44-51.

[3] 盛来运.流动还是迁移――中国农民劳动力流动过程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9-155.

[4] 都阳,朴之水.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03,(4):56-62.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关于农民工汇款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R].2006,(11).

[6] 母世春,王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合江镇15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3,(1):5-8.

[7] 盖庆恩,朱喜,史清华.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4,(4):1147-1170.

[8]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6-227.

[9] 蔡P,都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长期性、效应和政策[J].学术研究,2004,(6):16-22.

[10] 许灵.农民流动与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变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篇6

7月22日我们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组一行14人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周家村的五天中,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和小学生联欢、与当地青年座谈、为小学生义务辅导功课,深入农民之中调查研究等等。在农村里,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第一次如此热衷于农村问题,并且如此深入地思索农村问题。其中大家关心最多,也是讨论最多的,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同志?quot;三个代表的思想,周家村两委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上做文章。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他们为村民们联系了南韩的育种辣椒和西瓜,辣椒20__元/亩,西瓜4000元/亩,西葫芦5000元/亩,环绕村子还重了5000棵柿子树,每棵树收入200多元,年人均收入3800元。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村两委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清楚地知道地,也就种成这样了,要想再发展农村经济,还是要想办法,上项目。我觉得要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还要在以下三点上想办法:(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2、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3、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和扩大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出口。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参与国外农业开发、 水利工程承包等。(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农村丰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1、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2、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3、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民的基地,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有选择的培育一批重点的中心集镇,努力在城镇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4、鼓励、支持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经商,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这次三下乡活动虽然早已结束,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使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也开始关心窗外事。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生活着九亿多农民的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问题,那里的经济还不够发达,那里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健全,非常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作出自己应做的一份贡献!

[1]

在百度搜索: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学习方式;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04-01

现代信息技术以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等优势,在新课程改革中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为教育质量及学生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方式

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观念严重

长期以来人们对学生学习过分关注成绩,将文化课考试看得高于其他一切,这种传统思想束缚了学生,将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二)学习形式单一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学校、家庭等对学生学习形成无形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书本知识,课后在监督下做很多作业,这种单一的学习形式长时间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对学习不能有浓厚兴趣,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 信息技术对农村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强大的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资源丰富、形式灵活等优点得到人们的认可。它给人们强大的视觉效应,调动学生的兴趣。现代教育信息不仅将本地资源加以利用,还将其他省份、甚至国外的资源通过网络共享,增强了交互性,形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资源库,满足了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在资源利用中,通过点击鼠标、敲击键盘就能完成学习。

(二)与现代教育接轨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教育要与之适应,信息化技术促进了教育与社会接轨,促进了教学水平提升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 依托信息技术优化农村学生学习方式

农村初中教学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较为缓慢,加快此项工作,对提升农村初中教学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一)提高认识,推进信息技术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提高认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信息技术对农村教育发展及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到学生,都要积极转变认识,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学习中的应用。

要创建电子阅览室,按照配备标准,从微机配置、网络资源共享等方面达标,让学生进行专题学习,充分发挥名著大家读、名著之我见、在线沙龙等网络互动板块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能力的提升。

(二)多项转变,采用灵活的形式

首先是学生自学形式的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是老师将学习内容规定好,让学生阅读课文,遇到问题要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有的则选择放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到网上查阅学习资源,如自学指导、内容重难点、突破措施等,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供保障。

其次是互动方式改变。传统的师生互动中许多初中学生不大愿意展示自己,效果不大理想。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如利用QQ群、博客等进行交流互动,不仅打破了空间等限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一些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大胆释放自我,利于学生个性展示。

再次是学生训练形式改变。以往学生作业是老师课堂上布置好,规定学生什么时间完成并上交,老师在规定时间内批阅,第二天讲评,周而复始,这种单一的训练形式,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现代信息技术使老师将作业挂在网上,学生随时打开,完成后提交,老师利用网络进行批阅,再将结果反馈给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加强研究,拓宽教育创新途径

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大学习方式转变及创新能力培养力度,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强化了学习方式及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传授教学,以其强大的功能、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等诸多优点,吸引学生的眼睛。而网络的普及,为翻转课堂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可以在家中学习到相关课堂视频、教材重难点分析、优秀的练习试题及拓展资源等,通过多方面知识学习,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对转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等有着重要作用,教学实践中要加大研究力度,总结经验,促进农村初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篇8

一、城沟村基本概况

城沟村辖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距县城小市4公里。山林面积6.5万亩,耕地面积3200亩,农户858户,总人口2970人,共计9个村民组。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900元。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该村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县来看属中等水平,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农民对政策不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够长远,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今年城沟村为农民免费安装自来水,由于地形因素,地下管道需从农户的农田地下经过,施工结束后就恢复其原貌。这本身是一项惠及村民的工程,但是一些农户关注的却不是自来水为其带来的方便,而是管道会不会造成土地减产,后由村干部和农业技术部门人员反复讲解引导,才保证自来水普及工程顺利推进。

二是土地制度不科学。城沟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1亩,基本上是以人口作为分配土地权利的依据,是一种行政性的“均田制”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造成土地规模过小,地块零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无力抵御市场风险。

三是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目前城沟村农业生产仍以人工作业

为主,从播种到秋收,耗费较多的人力,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这个季节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务农。实际上,该村农民的务工收入是全年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所从事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技能型农民相对较少。

四是惠农效应不明显。近年来,国家在粮食提价、粮食直补、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确实让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但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保障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城沟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解决问题、加快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研究拟定各项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着力转变农民循规蹈矩、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培养农民敢闯敢拼、积极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充分利用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能型农民。

二是探索土地经营流转新形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把握好国家相关土地政策的基础上,遵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努力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促进土地利用的规模化经营。如:上堡和下堡两村,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调整出300亩土地,作为土地有偿转让的试点,建起280栋反季节温室蔬菜和水果园区,目前该园区已有10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蔬菜认证,每个棚室年产蔬菜1万余公斤,每年获利近2万元。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形式。要充分利用小市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鼓励、引导、支持农民发展中药材、干坚果、水产养殖、特种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如:城沟村有山林6.5万亩,是一个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的村,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人工林、经济林和效益林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