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历史学习笔记8篇

时间:2023-12-05 11:15: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历史学习笔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历史学习笔记

篇1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我校晋江内坑中学是一所“三级达标”农村高中校,学生生源素质差。此次问卷调查主要是面向高一的6个班,共回收到334份,实际有效卷309份,有效率达92.5%。淘汰的问卷包括:空白卷、未完成作答的残卷;问卷超出班级人数;各题分数出现严重连续循环的问卷;随意填写的“高分卷”或“低分卷”等。

2、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主要以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的形式。主要从学习态度、课堂学习、复习、作业、考试等几方面进行调查。为便于操作,我们将调查范围以量表的形式划分为:态度和目标,课堂表现,复习和作业以及测验与反思四个维度共27道题目。

3、调查中反应的问题:

(1)学习态度和目标方面;第一项常规方面得分最高。其次,历史笔记,年段平均分是3.46.相对来讲,学生的历史学习笔记情况还好。在历史学习计划、时间、课外阅读,年段的平均分是2.5以下,可见,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学习目标和计划制定的重要性方面认识还不足,而且90%的同学不得其法也无法坚持按计划执行。

(2)课堂表现方面;在课堂上,只有42.6%的同学有记笔记;尤其是学生学习机械、被动,主动性、积极性差,能积极、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只占据25%,找到适合自己的听课和学习方法的同学不到20%。

(3)课后复习及作业方面;相当多的同学不能做到及时复习且方法不得当,只有10%的学生复习时注意或懂得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很多同学只有在考试前才复习。

(4)测验与反思方面;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在作业分发评讲后及考后能及时总结得失,而相当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在考后总结时只停留在能订正错误的层面,而没有注意分析和总结考试中出错时知识或思维方面的“障碍所在”,甚至是只关心成绩,但不分析存在问题,更没有建立纠错本。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策因素:初高中历史教学和教材的脱节。中考的开卷考形式,相当多的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储备历史知识了,而且学生还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进入高中后,很难适应高中新教材历史模块专题式的学习,内容多,且抽象,时间跨度大,跳跃性强。

2、学校因素:追求升学率;对老师的评价偏颇;教师课堂缺乏有效性。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等,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学校第二课堂生活单调乏味;对于教师的评价,过于偏重教学成绩而忽视教师的整个教学行为。

3、家庭因素。家庭学习环境差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之一。例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等。

4、学生因素:包括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差,历史学习基础不扎实,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欠缺、缺乏学习的动机、情感上存在障碍、意志薄弱、自我概念消极等。

(三)不良历史学习习惯的转化策略及建议

1、重视起始年级的教育,做好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重视起点教育,特别是进校的第一天、第一节课、第一次班会……,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些现状,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例中考开卷,高中新教材的编写。但我们可以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从学生的思想方面,课程设置方面,构建知识体系方面,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学法指导方面,尽快使学生能适应和入门。使学生面对高中历史学习,能够有备而学,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历史学习习惯。

2、学校加强师资建设、与学生家庭、学生沟通和管理

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教师、学生的多边互动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态。例如我校通过成立学生“家长委员会”、家访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可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更有针对性,也可通过学生家长反映教师教学情况及学校制度制定的合理性,以便调整一些不合理的做法;通过对学生各科学习时间的调查,了解各科任老师作业布置的量与质;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更多元化、更向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等。

3、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以丰富、深刻的历史知识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2)加强师生联系和感情交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以信心与关爱,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注意营造情景化、生活化、问题化、对话化、思维化课堂,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的技能和能力。(4)制订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学习方法指导学法指导。集体指导(学法介绍、名人学法故事)和个别辅导。

4、学生的转变.转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也离不开学生的配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几个方面要刻意培养,而学生也正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篇2

高中历史的学习,排在首位的是要有兴趣。对于本来没有兴趣的同学,这个兴趣这么培养呢?首先你要试着摆正你的心态,不要老是抵触。当然,有了兴趣,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历史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一、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七、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八、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九、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本人从多年的教学探索中总结出的方法:

一、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七、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八、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九、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篇4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材 立体几何 概念 定理

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相比,《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因此,和大纲教材相比,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下面以人教版大纲教材(2006年6月第二版)和人教A版课标教材(2007年2月第三版)为标准,比较了两版教材在立体几何中的概念和定理的呈现方式上异同。

一、个别概念的不同

和大纲教材相比,课标教材中很多概念的呈现方式都有所改变。表1具体列举了“课标”教材与“大纲”教材相比一些概念的具体变化。

表1 课标教材某些概念的变化(和大纲教材相比)

注:表中的“√”表示该概念变化的具体表现。

从上表可以看出,和大纲教材相比,课标教材的必修部分立体几何的概念陈述共有十一个发生了变化。

首先,有的概念叙述发生了变化。如棱柱的概念,“大纲”教材的叙述是“如果一个多面体有两个面互相平行,而其余每相邻两个面的交线互相平行,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课标”教材的叙述是“一般地,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由这些面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观察发现“大纲”教材对棱柱概念表述虽然精简,符合数学的特点,但对于初学者来讲,课标教材的叙述明显更加清晰,因为它强调“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在脑海中勾勒出棱柱的图形。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概念是对事物的描述,概念的教学要注意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形象生动的描述值得提倡。

其次,有些概念的表达方式有所变化,例如球体,“大纲”教材对球体的描述与球的表达方式类似,而“课标”教材则是利用新增加的旋转轴与旋转体的基础上定义的。这种发生定义方式,比起揭示概念本质属性的定义方式,更能体现新课改“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理念。

再者,有的概念被去除了,如斜棱柱等。这些概念被去掉是因为有些定义在教材中并没有对其进行研究,只是让学生认识该事物而已。还有些定义被去掉是因为其被列到了选修课程里面,例如正射影等。

最后,有些概念是新增的。这些定义要么是为后面的某些知识点奠定基础,如旋转体与旋转轴;要么是使数学更紧密地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知识基础,如三视图等;要么是其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如棱台与圆台。像“多面体”等概念,在叙述概念前,都加上了三个字“一般地”,重在强调概念的严谨性。

二、个别公理陈述的不同

立体几何中,公理的增减方面是没有变动的,只是有些公理呈现的先后次序略有改变。我们以“课标”教材里面的公理名称为准,以此比较“大纲”教材中相应公理呈现的不同,如表2:

表2 “课标”教材的公理与“大纲”教材相应公理呈现的比较

从两版教材公理1与公理2的陈述中,发现定理的大体内容实际上并没有变化,只是公理的呈现形式更简明。“一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等价于“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只是前者更加强调线上的所有点,而后者更加强调所有点构成的直线,重点突出的要素不同,显然后者更加简洁。

此外,“课标”教材将“大纲”教材中讲述公理部分中的三个推论(page:6-7)去除了。在“课标”教材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这三个推论不在课本中出现,但是有经验的教师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给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公理“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会罗列并讲述三个推论的内容,例如对推论1即“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的讲述,就是对上述公理的拓展和具体化,推论2与推论3同样如此,鉴于这三个推论在立体几何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为了方便老师教学及学生自学,将这三个推论呈现在教材中是有必要的。

三、个别重要定理的不同

对于立体几何里面重要定理的呈现比较与分析,笔者发现其中有新增的定理,例如定理(page:69):“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这个定理的内容对于新学者是很容易理解的,同时增加这个定理为判定两个平面垂直提供有效的“工具”,从而增加这个定理是可行且必要的。

和“大纲”教材相比,“课标”教材在立体几何定理方面,同样将“大纲”教材中的推论(page:20)“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删去了。对于这一改动,笔者有异议,因为运用这个推论的内容判定两个平面平行,很多情况下比其相应的判定定理判定两个平面平行更加简单、方面,而且思路更加清晰。同时,由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判定定理都应该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方式得来,这个判定定理也是根据该推论的结论得来的,显然根据这个推论的重要性,删除该推论没有丝毫意义,不仅不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而且不利于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笔者不认同这个推论应该删去。

有些定理改变条件叙述使得定理的结论更加完整,例如:

“大纲”(page:13):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课标”(page:46):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在“大纲”教材中讲解这个定理时,几乎每个教师都会讲解两个角的两边对应平行的两种情况,所以新教材用简洁的语言陈述了定理的两种情况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数学是简洁的,如果在定理中有些文字在去掉之后并不影响定理的表达,那么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掉,以体现数学的简洁美。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

“大纲”(page:19):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课标”(page:57):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这里,“分别”两个字去得恰当而又得体,既不影响内容的理解,又为学生学习减轻了负担。

此外,有些定理在原来的基础上呈现得更清晰,使学生更易理解,例如:

“大纲”(page:18):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课标”(page:59):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平面平行。

对于新接触这一知识点的学生而言,显然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学生很难理解结论中的“这条直线”究竟是哪一条直线,是“经过这条直线”的直线,还是两平面相交而形成的直线呢?经比较我们发现,“课标”教材的叙述要清楚得多。

四、给一线教师的建议与意见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基本理念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线教师首先要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且自觉地将这些理念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要全面而充分地认识立体几何的教育价值,注意把握过程教学,注意学生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M]数学第二册(下B),2006年第二版.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书数学2(必修)[M]数学第二册(下B),2007年2月第三版.

篇5

总结是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1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青年教师,自从20__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自20__年秋季山西普通高中进入全国新课程实验省区,我校新课程改革在摸索中已经走过了一年的时间。新课程体系以全新的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所作的全方位变革,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全面深远的影响。

我校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八步教学法。以下对我参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推动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撰写学习笔记和总结。通过学习培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和历史教研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2、历史教师新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良性的、多元化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主体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手段和方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同程度地在教学当中加以运用,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历史感悟、情景体验、学生主体、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等为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程教学实践

1、以集体备课和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和教研组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

2、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以教材为载体,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学到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体验。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我在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一切对学生有益的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情景设置、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辩论、合作学习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开发教学课件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推动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阳泉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漫画,研究性课题,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等。这些历史习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以良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追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原来的一份试卷来判定学生优劣的评价机制已不能适用。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1)每一节课都对学生的发言次数做统计,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性等第评价(占20%);

(2)对每位学生的独到见解做统计(与教材课文不完全一致,但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占10%);

(3)对每位同学做的历史习作做统计(篇数和质量,有较高质量的小习作,还要班级、年级展示、交流,(占10%);

(4)完成有适当容量和难度的历史基础知识试题测试(平时学校统一要求完成的练习、作业或考试)(占60%)。

最后按这四个方面的比例,合计出每个学生的模块历史学习成绩。实践中这样的评价比只用一份试卷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合理、全面得多,深受学生欢迎,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感到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我校高一四班、七班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一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期的历史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一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指正。

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

为此,我做到: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⑵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学生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者大有人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历史学习感到畏难,吃不得苦,心浮气燥,普遍贪玩。教学方法有欠缺,有待改进。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这学期是我担任历史教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一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向学科的前辈教师请教,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第二,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的结合新课标并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曾经对我们说:“一堂课的内容对老师来说可能要讲几遍甚至几十遍,可是对学生来说可能他这辈子就听这一次。”所以我深刻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听老教师的课,跟随老前辈学习经验也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结合着老前辈们的间接经验加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我的收获很多。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第三,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学习靠努力更靠兴趣,掌握方法历史很好学。

第四,认真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如认真听老教师讲课,认真写教案,教学反思。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有系统的带领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迎接阶段性考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等等。

第五,加强和各班主任的沟通交流,把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汇报给班主任最终取得他们的帮助共同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做努力。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一名新老师,经验不足是我面临的问题。我深知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谦虚谨慎”是校长告诉我的真理。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是: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第二,针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阶段性复习课,力争通过阶段性复习巩固充实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三认真的进行试题测试研究,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做到为战而练。第四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

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通过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感悟到教和学之间的互动性的重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相长”,“我与学生共成长”,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4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的历史任课教师,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加之珠海市历史科目是不记录中考成绩的科目,而只是参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基础不好。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排是专题式的,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历史基础。现在是高中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习惯了专题式的教材编排。某些同学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也在增加。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本学期我认为自己在历史教学方面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张快乐教学。

历史课绝不是听故事的课,但是在课堂中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故事,或者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的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历史课堂更具活力。班上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课外看了很多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就会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榜样和带动作用。上开学初有一个学生在历史课上非常活跃,他在课上和大家分享的一些历史史实,尤其是世界史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准确细致。我也借机给了他一个“历史小王子”的称号,在之后的历史课上勇于表现自我的学生就增加了不少。在历史课上通过分享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起,也让课堂快乐有活力。

二、对学生“低起点,高要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本学期还未分文理科,所以历史学习的最重要目标仍然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和练习,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要高要求。在课堂中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谈话,和设置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增强其历史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搭建历史知识网络的能力。

在学期学习前就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的目录,了解本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框架。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花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在每节课和每个单元结束时,由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包括几方面,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培养学生“大历史”的意识。

四、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个学期听了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在我校举办的讲座中讲到,如今中国的中学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历史课上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心。

五、抓紧时间为自己“充电”,多看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历史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属性。优秀的历史课堂应该传达有深度的历史思想,要达到这个高度,要依靠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经验。我现在是热情有余,所以这个学期主要从后两个方面去努力,本学期看了《民主的细节》、《中国近代史纲要》风书籍,每周都去听一堂优秀历史教师的课,每周参加历史组的教学活动,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有: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做到因材施教。

在课后,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2、丰富历史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教的再好,都不如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的知识来的可靠。本学期是以此为目标的,但是做的还不够,还需继续努力。

高中高一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67三个班的历史课,依旧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组织、教研组的支持及自己的辛勤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能在新的学期中争取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有必要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客观、实际地认真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思想道德方面,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主动配合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各种会议。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自己寻找热点,及时领会和用于教学辅导;顾全大局、服从学校、年级组的教学安排,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能力用于教学过程,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向同事学习、请教,共同研究业务使教学水平提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制定计划,研究高中教学理论,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认真写好教案,主动与同事切磋,交流学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下一节有所改进!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活动,经常听级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每节课基本以的精神状态出现在教室,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适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阅读书刊网文,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家的精华,提升、发展自己。积极参加教研备课组活动,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看教案,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争取每节课都是自己上的好课。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引导学生适应教改要求,我经常上网查阅、储存资料。同时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参加相关教学培训。经过努力,我的知识水平有了提高,指导了教学工作。

历史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利用试卷评讲帮助学生学会求知。

课程教材跨度大,我基本能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之间的关系,注意模块之间的联系。专题史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理解困难,对此,我在坚持新课标的前提下,对每课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胆取舍,深入浅出,编辑系统性的课件。选择灵活多样的教法,以一些知识点为切入口,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图片音画视像,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联系现实,利用知识容量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多参与,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枯燥的知识。

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探索、学会合作,让学生先掌握学法、再掌握知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继续运用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教学方法,扎实落实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问题生成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近时代的步伐和精神,体现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本质。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让学生尽快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每节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再听课,后练习,这样对于容量大的教学就容易一些,学生学习起来也不感觉太吃力。

课程强调合作意识,我与同组的老师经常一起备课,有问题一起探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历史知识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利用进行探讨,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怎样处理好教材、如何导入、讲授新课采用哪种方式合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史兴趣、怎样落实课标要求进行切磋,收到了效果。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学习本领。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学习,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扎实、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历史能力。写了《历史综合题的语言表述要求及其培养》一文获得三等奖。

篇6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高二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中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向学科的教师请教,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第二,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的结合新课标并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曾经对我们说:“一堂课的内容对老师来说可能要讲几遍甚至几十遍,可是对学生来说可能他这辈子就听这一次。”所以我深刻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第三,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学习靠努力更靠兴趣,掌握方法历史很好学。

  第四,认真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如认真听老教师讲课,认真写教案,教学反思。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有系统的带领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迎接阶段性考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等等。

  第五,加强和各班主任的沟通交流,把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汇报给班主任最终取得他们的帮助共同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做努力。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一名新老师,经验不足是我面临的最大问题。我深知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谦虚谨慎”是校长告诉我的真理。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是: 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

  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第二,针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阶段性复习课,力争通过阶段性复习巩固充实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三认真的进行试题测试研究,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做到为战而练。第四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感悟到教和学之间的互动性的重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相长”,“我与学生共成长”,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2

  岁月无声,时光无痕,一个学期在紧张、忙碌而又有序的工作中转瞬而逝。回顾这个学期以来,高一历史备课组的几位教师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深研究入课程,集体备课,共同提升,收获颇多。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开学前提前布置两周的工作计划安排,分工到人,每人主备一节内容,便于教师集中精力将自己主备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吃透,根据自己对历次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试卷的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搜集、查找、补充相关资料(包括视频、仿真题、真题、课外趣味阅读材料等),突破重、难点,力争能够编写出一份知识结构层次分明、适用、易懂、深入浅出、学生喜爱、贴近新课标理念的导学案,让导学案能真正发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功用。每周六由两位主备教师就自己所备内容分别进行解读,大家集体讨论,进行二次备课,把准教学基点,发挥个体特长,运用集体智慧,达到最佳效果。在集体备课中,同组教师就重点、难点展开积极探讨,各抒己见,有时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但就是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让智慧在集体中得到了升华,开拓了思维,提升专业知识素养。

  二、导学案编写精准到位:

  导学案的编写要起到真正“导学”功能,起到夯实教材、补充教材的功能,起到拉近学生与学业水平测试、高考零距离的功能,达到让学生期待的程度,这就要求这份导学案具有趣味性、情境性、拓展性、学科专业性,这样的导学案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挑战,但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面对,只有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试着去努力。经过全组成员的讨论,决定每份导学案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编写:

  ①“教学要求”:让学生明了本节课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

  ②“问题导问”: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看书,提取关键词和知识点。在这里老师的设问要结合教材的正文、小字、插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内容层层设疑,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避免艰涩、深奥,大、空,吓跑学生。另外在“问题导问”部分根据重、难点的需要可以补充趣味阅读、知识链接等相关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

  ③“知识整合”让学生学会概括,学会课堂小结。(根据情况,由学生自主完成,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④“反馈练习”及时让学生突破重、难点。习题的编排可以放在每个纲目录后,也可以放在最后,但题目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基础性、开放性、拓展性;题目排放的顺序一定要与上课内容次序相吻合,便于教师、学生按次序讲解、评析,防止学生感觉东一榔头西一锤子。

  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严格按照这一思路编写导学案,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痛苦,但付出总有回报:每位老师都想编写出最满意的导学案,会查找大量的资料并加以选择、加以优化,在自觉不自觉中、在主动或被动中不知不觉的进步着,提升着;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本导学案在引领学生思维方面的作用基本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

  三、导学案的运用科学有效:

  提前发放,学生必须完成“问题导问”相关内容,教师抽批,了解学情,课堂上有针对性解析。“知识整合”、“反馈练习”课前不做统一要求,学生自主安排,但在课堂上现场演练学生必须学会讲解、分析到位,杜绝对答案现象,防止学生等、靠、要思想。向课堂要效率,杜绝题海战术、打消耗战!

  四、教研活动深入课堂:

  发动教师走进他人课堂,学习他人的闪光点,本学期我组每位教师都开设了公开课,课后及时点评,并留下书面文字评价,杜绝空话、套话、大话。

  五、成绩均衡发展:

  虽然本学期没有进行区、市级统考,但从期中的反馈来看,高一各班历史成绩基本上可以说是齐头并进。

  半个学期来,固然我们用心做了很多事,也有很大的收获,但也有一些遗憾:如原预计进行一次历史竞赛,由于时间紧迫等原因,没有落实等;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将实干进行到底,争取更大的提升!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3

  高一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成功与喜悦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

  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

  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笑傲江湖。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4

  一、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推动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撰写学习笔记和总结。通过学习培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和历史教研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2、历史教师新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良性的、多元化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主体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手段和方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同程度地在教学当中加以运用,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历史感悟、情景体验、学生主体、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等为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程教学实践

  1、以集体备课和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和教研组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