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建筑专业的知识8篇

时间:2023-12-05 11:15: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专业的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专业的知识

篇1

Abstract: Integrating generalized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clu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to the daily education of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关键词: 建筑行业文化;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e;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specialties;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66-02

0 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文化,是指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当前,对于该定义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建筑学中,尤其是在建筑设计领域,长久的使用习惯使得非专业人士对建筑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误区:所谓建筑,就是设计房子。建筑业的组成有一个复杂繁复的结构,由建筑行业形成的建筑文化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小的分支的特色和概括,更应该体现它的整体性,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含义,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行业的了解,对于建筑大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建筑文化应该扩展至整个建筑行业文化。

1 建筑行业文化可以涵盖的内容探讨

毋庸置疑,包含地域特色以及物质内容的建筑文化是建筑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建筑行业文化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了地域特色的养成,重视外观可见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建筑大专业,使得建筑大类专业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较高的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建筑行业文化除了能够体现人文特色,突出地域风景之外,还存在有别于其他行业难点:施工过程中的脏、苦、乱、危等等,也非常集中的体现在该行业这一靓丽文化外表下。第三方面,在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基础上,企业文化也逐步的融入整个行业文化中,对建筑行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建筑行业文化来说,我们要概括的既要包括文化的优势,也不能忘记为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所以,对于高职建筑类来说,探讨建筑行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关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既要关注物质文明和地域特色,还要注意整个行业需要的特质的教育,乃至包含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的灌输。

2 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对建筑行业文化认识的误区及其对职业素养形成的不利影响

职业素养的缺失一方面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没有偏重于职业素养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在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院校也在课程开设中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围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开设了成功大学、素质拓展、职场伦理等多方面的课程。但根据我们对建筑工程系近几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回访用人单位,可以看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施工类专业中,用人单位对学生最不认可的一直都是吃苦耐劳、坚持工作的职业精神,这说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随着通识类职业伦理、素养课程的开设而逐渐好转。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从专业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

2.1 概念的模糊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失望 提到建筑,人们第一反应是房子的外形,在设计院做房屋设计,对没有接触过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水电、施工、监理等专业的区分还没有形成,而相关建筑文化解释所导致的印象,使得大部分学生将建筑整个行业考虑的非常的美好:能够做出有特色的房子。但设计之外的施工等却没有过分的关注,这就导致施工类专业学生入校后,突然发现自己每天接触的将是水泥砌砖混凝土,两种过分悬殊的对比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对后者的失望,甚至反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2.2 失望的情绪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对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抵触 通过我们对建筑工程系新生的调查,大概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些专业将来是做什么的,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通过三年的学习可以进入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相关工作。在学生们看来,学习建筑专业,就是学习建筑设计专业,至于建筑设计还要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设计等等,他们则对此一片茫然。一旦得知自己以后从事的行业并非是设计房子的外形,而是每天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大部分同学都要到施工一线,从事施工类工作,并且这一类工作苦、累、存在安全隐患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其失望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一旦持续,带给学生的不单单是失望的情绪,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所以我们看到了有的提出转专业,有的表现出了在校学建筑专业,毕业不做这行的想法。一旦这些负面情绪出现,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肯定没有办法提升,专业知识都没有兴趣去学的情况下,提出专业职业素养的培育,更是空谈。

2.3 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导致学生的认知产生失调 职业素养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行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了自己即将要从事的事业之后才能对他产生后续的各种想法。而对于建筑行业的认识,不是学校一家之力可以完成的。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学校能够直接与行业企业联系,加快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提供学生更好的学习技能的机会。从学生认识角度来说,更早的接触到企业,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信念,能够让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前面一个层面,对于企业文化的传递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在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对接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对于企业的信念、需要了解的不多,关注的不多,凭空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职业素养培育对学生来说犹如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基础,对他们起不到强有力的说服作用。

3 提升高职建筑施工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几点思考

3.1 强化建筑行业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建设行业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新生始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相对系统的了解整个建筑专业、建筑行业文化的内容,对整个建筑专业的分工、发展,细分专业类别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既要让学生了解建筑中靓丽的风景,也要将行业需要的特质,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专业行业的了解,知道自己以后有可能要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在做好心理建设的同时,慢慢渗入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和热爱,为学生的专业培养奠定基础。

3.2 结合企业文化的宣传,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

对企业的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行业的认可。一个好的企业,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并不亚于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结合校园文化、系部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让学生时刻感受一个优秀行业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感染学生,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对于优秀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本身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培养。

3.3 平时注意职业素养的融合训练,让学生对即将面对的行业做好心理建设 通识类的课程培养的职业素养,只是普遍适用,所以,要想强化对专业类的职业素养,还需要专业方面的融入,在专业课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结合甚至融入职业素养的内容,让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接触到,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哪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应对将来的工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伟,米珍.建筑企业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篇2

 

从建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来看,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单位生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毕业生不能马上顶岗作业,适应期较长,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例如,在建筑企业,因为有的建筑工作要在施工现场环境条件下进行,这就要求建筑专业培养人才应是面对施工现场的技能型人才,应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这样的培养模式离不开实习实训的教学模式。

 

一、重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建筑专业教学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应特别重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实训,搞好实习实训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并加深最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操作各种仪器,合理使用各种工具,掌握各种施工与造价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培养具有建筑技术工人应有的品质和素养,严格遵守规程,以及吃苦耐劳的良好作风。要达到以上各项要求,笔者体会是: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先进而实用的教材是提高实习实训教学的前提。目前,职业院校使用的建筑教材大多具有高专教材的特点,理论性较强,也比较陈旧,特别是对于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并不适应,因此根据中职学校建筑实习实训课的教学特点,编写适合建筑企业生产需求、突出技能训练、易学易懂的实习实训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职建筑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导生制”教学模式

 

“导生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中职院校建筑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导生制”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实训中,教师优先选择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出具备不同专业技能的导生。然后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个小组的实训活动在一位导生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建筑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建筑专业的理论联系实践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是实现建筑人才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将建筑专业学生实训与就业紧密相连,学校主动与建筑企业加强业务上的联系,让学生直接到工地上接受实训,从锻炼学生阅读施工图的能力开始,由专业的技工带领学生在施工现场进行建筑作业的实训训练,建筑工程项目完工后引导学生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在建筑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学校加快实训场地的建设,为建筑专业学生的实训打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中职院校建筑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重点,旨在实现学生实训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专业性。开放式教学根据学生掌握建筑知识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具有创新型和综合性的建筑内容进行实训或开展建筑实训技能竞赛等,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实训内容上的开放,还应做到实训场地与实训器械的开放,实训课程的时间是有限的,开放实训场地,为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建筑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实习指导是提高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

 

实习指导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完成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指导教师通过讲课、示范操作、指导、考核、总结等形式,使学生在实习中获得实际操作技能、技巧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此对每个分课题进行实习教学,必须严格按照“三段指导”教学法进行,在入门指导过程中对每个分课题教学应按指导中的内容详细讲解,并按标准动作进行示范操作。指导教师的讲解内容要具体,方法正确,语言简练,条理清楚,示范过程中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目的、重点、方法,一定要边示范边讲解,示范中有讲,讲中有示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在实习之前,要检查学生实习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操作姿势是否正确,设备工具使用是否恰当,劳动组合和工作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要及时给予纠正,使学生正确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对建筑专业实训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利于中职院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和职业性人才。我国中职建筑专业的实训课程的教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在发展中我们要结合建筑专业的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实训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 建筑专业 实践教学 体系 创建

【中图分类号】G712;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12-01

引言

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能直接反应学生对相关建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体现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就对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进行了探讨,为实践教学的规划和建设出谋划策,以期能不断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一、 明确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的目标

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为了树立实践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为建筑行业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实践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能力,如工程定位放线的能力、分项施工工艺要求及质量验收的能力、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能力、组织现场施工的能力、处理施工中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分析常见质量事故原因的能力等;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管理能力,如编制建筑工程招标和投标文件的能力、编制工程预决算和进行合同管理的能力、进行工程审计的能力等。依据这些建筑专业工作能力要求,中职建筑专业教育应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 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制定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建立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教学计划。当然,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中职建筑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遵循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的交流与联系,调查建筑行业的市场发展动态,把握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的方向,严格依据社会以及建筑行业的需求来制定相关的时间教学计划,并完善中职建筑专业教学大纲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繁杂的理论教学,及时的更新教材,丰富实践内容,从建筑结构基础知识、工程质量、分析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出发,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适用于中职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建筑施工技术以及工程测量和工程管理方面的实践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要求,丰富实操内容,及时的删减一些过于理论化的课程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三、规划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

中职建筑专业实验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类型,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由专业的实验室、施工模拟室、施工设备以及器具展示区、施工技术练习区以及施工演示区等等,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并辅助以相应的施工项目多媒体演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整体的认知,对具体的施工方法、组织以及施工管理的措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于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建筑专业技能。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学习,熟悉建筑行业工程项目一线施工环境,在实践学习中逐渐的完善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和技能,锻炼自身的建筑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使得中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吻合,不断的改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建筑行业专业人才。

四、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整体效率,所以,加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需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提高教师整体的教研以及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筑专业教师相关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让相关的实践教学教师深入工程项目实践,接受建筑企业专业的技能培训,或者是聘请建筑行业有关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来学校开展专业研讨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当然,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教师来充实中职建筑专业教师队伍,通过企业教师与建筑专业专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坚强理论与实践在教师队伍的融合,为中职建筑专业培养出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

五、完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作为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评价准则,无论是对于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践教学评价机制需要充分结合中职建筑专业的特点,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论文答辩、课题设计以及基础知识和工艺技能等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引进社会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综合评价机制,以全面的评定实践教学的效果,保证实践教学评价结果的公平、公众、公开以及合法性,便于依据相关的实践教学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促进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创建科学合理的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按照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开展教学工作,顺应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满足行业市场人才需求,全面的培养实用型建筑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毕丽红,战启芳. 谈精品智能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20.

[2]王晓冰. 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学时代,2014,14:20.

[3]张云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教育教学论坛,2013,02:79-81+270.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装饰;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少君(1979-),男,重庆荣昌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教学与工程施工。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建筑装饰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渝水职院教〔2009〕17号;主持人:卢燕)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5-0054-03

一、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高职院校装饰专业210名师生为研究样本,平均每所院校调查15名师生。另外,笔者也积极研究他人调研成果、资料和调查数据来补充本论文。

210份调查问卷结论显示:18%的师生认为创新能力很重要;41%的师生认为创新能力比较重要;32%的师生认为创新能力是众多能力中的一种;9%的师生没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实践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图1-1 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一)软硬件两方面建设有待提高

1.实践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材建设滞后一直是阻碍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图1-2:实践课有无教材 图1-3:对实践教材的满意度

图1-2统计显示,27%的师生反映:所用实践课教材,沿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编写思路,对高职实践教学指导性差,教材中所涉及的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都滞后于实际,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未重视等;8%的师生表示学校没有实践教材。图1-3说明了39%的师生对高职现用实践指导教材不满意。

2.实训设备和场地,基本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大,教学设施建设不完善。

表1-4 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仪器满足教学需要情况统计结果

从表1—4看出,对“建设了装饰专业基本的实习实训室(基地),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的人数达105人(50%)。这说明学校重视学生实践教学,但只能基本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建筑装饰专业基本的实习实训室(基地),目前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占11%,说明实习实训室的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3.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需进一步提高。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目前在职的高职教师在教学中最缺乏的因素如下表:

表1-5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缺乏因素统计结果

目前,高职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从企业到高职应聘的教师较少。虽然高校毕业走上讲台的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没有工程实践经验,不具备较强的指导装饰工程技术实践教学能力。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如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后期实习)。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调查如下:

图1-6 实践教学模式统计结果

从图1-6中可以看出,工学交替(后期实习)模式占72%;而传统模式教育占7%;订单式培养的教学模式占7%;其他教学模式占14%。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要被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装饰公司学习。

从调查中了解到,装饰公司对09级建筑装饰1班24名顶岗实习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如表1-7:

表1-7 学生校外实习效果

从表1-7校外顶岗实习情况及效果显示,校外实习效果好的学生比较多,有18人(占75%);在现场能够接受他人指导,基本不动手操作,有3人(占13%);以现场参观为主的学生只有1人(占4%);未真正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有2人(占8%)。反映了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顶岗实习,态度端正。

以永川区装饰公司为主,通过对40家装饰公司调查,对曾经实习过的281名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如1-8表:

表1-8 对校外实习学生创新能力(装饰设计能力)评价表

表1-8显示: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系统构建

借鉴国内外教学模式的经验,实践教学模式应从目标理念、条件保障、组织内容和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最终实现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

当今社会,重点培养“知识型”人才的观点,已不能满足科技飞速发展和不断变更的社会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新的价值取向。如在建筑装饰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选用装饰材料,对施工工艺不断创新等。

(二)实践教学模式创建的措施

为了打造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必须狠抓软、硬件两方面建设。

1.软件方面:(1)打造“创新型”教师为亮点,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与创新教学模式相适应的素质: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接受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运用到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刻苦专研,勇于创新;具有创新的激情。教师不但要激发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激情,而且要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运用并善于发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方式方法,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到“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具有创新的教学手段。把传统教学中的“全体统一整齐规划”,转为个性化发展。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特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对每个学生进行创新型的个性化培养;具有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学习方法知识、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创新;(2)以建筑装饰专业实践性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实践性”教学内容,需经过学校专业课教师、课程专家、建筑装饰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等共同研究思考,传授给学生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性知识。把事实性知识放在实践工作背景下呈现,让学生在“做中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由“静态”向“动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呈现教学内容的形式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知识,通过教师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描述和解说。新的教学模式可通过建筑装饰施工视频、工程施工的flas、施工场景的照片等形式,把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3)教学组织形式要改变单一的传统班级授课形式。传统的教学组织是以班为单位,其组织形式要受到班级人数、上课地点、上课时间的限制。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时,通过QQ和顶岗实习网络平台等方式,向实习的学生任务,学生可利用周末等休息时间,在有网络的地方完成作业。在学生实习阶段和毕业后,学生在工程实践中,仍然可以和教师交流,相互探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硬件方面:(1)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目前,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材,特别是一些与现在建筑装饰施工紧密结合的实训教材尤为短缺。很多学校都是以讲述理论知识为主或借用同类专业的相关教材进行教学,大大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实训教材改革的思路:第一,政府大力支持,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建设一批优秀的实训教材;第二,系统学习和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虽然,近年来许多高职实训教材被引入国内,但由于学术和技术上的差异,出现了建筑装饰类实习实训指导教材翻译较少或装饰类专用名词翻译错误的现象。国家应选择一批优秀的、典型的装饰教材进行翻译,再结合中国现状,编写出一套适合我国高职院校普遍规律的实训教材;第三,充分发挥企业工程人员的作用。在编写实训教材的过程中,要总结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经验结论,聘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丰富的专家、技师、工程师参与。这样才能根据实际工作要求,编写出内容合理、结合现实、科学创新的实训教材;第四,打造灵活多样的实训方式。在编写建筑装饰实训教材时,必须要做到“讲求实用”。更应该按照未来职业的需要来安排实训内容,不必要的实训科目完全可以省略去掉,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的开支;(2)建好校内外两个实训基地,保障实训创新模式的创建。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已成为改善高职办学条件的重点工程。当前需要完成三个重要任务:加大对实习实训基地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实习实训基地的规模;提升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资源。第一,高职院校应采购高配置计算机、空气压缩机等专业设备,努力为学生创造尽可能与设计、管理、施工等第一线相似的工作环境;第二,可以倡导学校教师和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合理开发利用学院现有的实习实训设备。通过二次开发,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实训教师及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不足。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合作型”实训基地。就是通过专业教师、学校与建筑装饰公司进行沟通和联系,通过长期的合作和相互信任自愿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学校与装饰公司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学校为装饰公司提供员工培训和专业的技术人才,如施工员、制图员、设计师等;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如施工现场、仪器设备等,满足教学需求。这是目前高校最理想的实训模式。“合作型”实训基地拥有教育成本较低、实训内容真实、教育形式多样等优点,对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有积极作用;第二,“自主管理型”实训基地。这种基地模式需要学校自己出资建立自己的装饰公司。这种形式既可以直接为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提供更直观现实的工作环境,又可以为学校增加资金收入。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风险,实施难度相当大,需要学校有强大的资金和优秀的管理人才来支撑。

(三)评价指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标准

1.评价主体社会化。评价主体社会化是指:评价主体包括学校内部分管专业的领导、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实践指导教师以及学校外部的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施工人员。多元的评价主体保证了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即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校除了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外,还需把学生吃苦耐劳、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善于交往等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将等级评价、书面评价与面谈相结合。使学生了解评价,认真对待评价,消除评价误差,保证它的客观性。根据学生的特点,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评价风格。

4.评价过程的重要性。为有效实施教学评价,不仅要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的产品和成果,而且要在实践过程中多给与表扬和鼓励。对于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对于实践能力强,学习好的学生,不要因为他一直表现好而忽视表扬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被赏识、被认可,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都能在快乐中不断发展。

高度重视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的方法策略。在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考核标准中,要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重要方面来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姜瑛琍.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建筑装饰 实践项目教学

一、引言

我国对建筑装饰类人才的高等教育主要可分为两类。高等院校中的建筑设计专业,以理论研究、艺术设计、整体规划为教育目标。另一类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建筑装饰专业,以培养建筑装饰实际应用型人才为主,教育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就应该不同。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通过掌握基础知识和单项技能,进一步强化形成综合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具有实战能力,即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点对于建筑装饰专业尤为重要。当前,建筑装饰行业的良好前景和学生良好的就业出路促使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开设与装饰相关的专业,然而由于师资、设备、实践环境等条件的限制,该专业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本文通过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实训室教学展示来说明硬件条件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二、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室

建筑装饰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建筑装饰材料、艺术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对于建筑装饰实训室的布置充分考虑了这些方面的需求。实训室中央大厅为国际装饰材料、施工工艺体验馆,设置十个展台展示高端装饰材料,全场采用专业灯光设计营造了极强的艺术氛围,使参观学习者一进入实训室就被环境所感染。大厅设置了石膏雕像和科教成果展示区,并在大厅周围分设5个小型展馆,依次介绍如下:

1.整体卫浴体验馆

该厅装设了浴缸、洗漱台、干蒸房、座便器和小便池,全面展示了卫浴场所的主要情况,厅内地面和墙壁均贴设墙砖、为方便展示地下管道,地面为玻璃材质,可直接观察到下水管道的布置与融接工艺。

2.整体软饰体验馆

主要展示地板、墙纸、布艺、挂画、配饰等,并在展馆中间设置研讨区。地面采用符合地板整体布置,墙纸布艺等展馆四面布置,并在墙面展示电路布置。

3.整体木作体验馆

主要展示门窗、隔墙、吊顶。地面采用全实木地板,四周展示依次布置有石膏板隔墙工艺区、板材展示区、衣柜工艺区、书桌书柜书架工艺区、挑板工艺区、窗套工艺区、门套内门工艺区等,并在馆中设置研讨区。

4.整体厨房体验馆

主要展示入水水管、墙砖、包管和吊顶。地面采用地砖铺设,水管的布置和走向、材质都直接可见并了解施工工艺,方便参观。并安装了整体厨柜。

5.国际家居设计馆

模拟行业内装饰公司,设置了家居设计接待、家居设计、中期服务客户等功能,旨在让学生了解公司经营各个环节,熟悉业务流程。

三、实训室的实践教学

实训室主要作为学生的参观、装饰建材展示和结构、工艺了解之用,对于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在实训室就能直观全面近距离的接触工程实际仿真环境。

整体卫浴体验馆的作用是向学生展示卫浴所需考虑的关键问题。管道和防水是卫浴中的核心问题,采用防水层和防水瓷砖是必要的方法,管道的布置和走向这一在常规教学中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关键问题,通过展示可以快速的让学生领会。其突出特点表现在透视展示,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表面装饰也有所接触,因此平时不易查看到的内部管道成为了核心因素。

整体软饰体验馆主要作为材料展示和装饰方法的讲解,尤其是不同材料出现在同一场合的对比效果,对比讲解和说明,效果明显。装饰材料的教学掌握最有效的方法是接触实际材料,而多种材料的对比教学和展示,有利于学生对于材料的直观认识。

国际家居设计馆同时还模拟了家居的效果,既展示了家居的各个部件,又突出了整体设计、整体施工和合理布局的重要性,实际参观和真身感受的效果可以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兴趣。这种设计参考了瑞典IKEA(宜家)展示方法,并结合了实训展示方法的开放性,实景展示最大的优点是直观、有效。

整体木作体验馆除了展示内门、板材、衣柜、书桌、门套、窗套等家装部件等的实际效果,还集中展示家装需要的材料包括石膏线、石膏板、板材和装修用板材,这一展馆既有展示教学功能,又能在教学中讲授这些装修材料的应用方法和布置技巧。

整体厨房体验馆主要展示了整体厨房,尤其是紧凑型厨房的布置。当前家庭尤其是小户型房间对于厨房的紧凑型要求极高,通过实际展示教育学生节省平面面积和立体布局的技巧,全空间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各个部分。

实训室贯彻总体布置的思想和立体布置的观点,如地板在各个展馆不同的布置,分别展示了地板砖、防水瓷砖、复合地板、实木地板、地毯布置;如吊顶分别展示了防水、防污、光亮效果和温馨效果等多种功能和效果的布置方式。

四、总结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班上同学都分别完成了综合实训六个系统项目作业,并在实践过程中收获了知识、团结、协作、勇气。通过实训室进行项目作业交流,展示同学们的能力,促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专业教师评议,使学生博采众长对项目活动有新的认识,通过领导和教师评议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总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是全面发展高等职业类教育,培养优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建立综合全面的教学体系和实训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即能上岗工作,还能达到上手快,干得好,无须毕业后再次进行岗前培训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顺华.企业对高职建筑类人才的素质需求探析――以建筑装饰企业为例[J].四川建筑,2010,(2):27-28.

[2]唐春妮.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四川建筑,2009,39(5):9-10.

[3]何隆权,邓军.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职建筑装饰材料教学探索[J].职教论坛,2009,(06Z):24-25.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作者简介]徐秀维(1961- ),女,陕西西安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与投资控制;刘晨凌(1980- ),男,江苏连云港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DGZ2010001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18-03

近年来,“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成为学院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被广泛认同。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规定了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确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重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引入多元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

2010年底,全国共有建筑企业70061个,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4043.37万人,其中农民工占80%以上。而江苏省有建筑企业16225家,全省建筑业从业人员572.5万人,其中从事技术与管理的人员仅为95.46万人,占16.7%。按照实现江苏强省的要求,到2015年,全省建筑行业从事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比例要达到30%。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建筑业的科技进步和绿色建筑理念不断进入,市场对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建筑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呈上升趋势。

顺应建筑市场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开办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据2010年统计,全国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540所(包括开办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在校人数225816人。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行业保障和专业发展空间。从课程体系结构上看,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实践教学体系缺少系统性,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匹配度不高,校内外实训基地整合和利用程度不高,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改革的成效不明显,学生实践能力依然不足,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实践教学在数量上满足了实践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要求,但对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和系列化缺少系统分析和设计。实践教学中的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践等实践教学各环节所要实现的能力目标、技术目标、职业态度目标与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对应性不足,各种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担系统分析和设计不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及考核评价缺少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承担实践课程的师资、实践场所、使用设备等保障缺少系统考虑,所以实践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削弱了实践教学的功能和效用,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准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按照毕业生就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为依据,同时考虑学生职业发展和迁移能力。

第一步: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从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的行业企业岗位入手,分析其岗位工作任务。

第二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体系。在工作任务分析过程中,要梳理清楚相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深度对从业者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职业能力和职级的要求,分析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2~3年、3~5年后所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的范围、难易程度、达到的技术水平、职务等,确定本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

以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专业技术水平、职业素质为人才培养基本目标,综合考虑毕业生职业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确定人才提升和拓展目标。提升目标是为专业人才能够从事复杂任务或者是从单一的技术工作向管理岗位晋级的综合能力储备;拓展目标是为满足专业人才择业、岗位迁移的综合能力储备。

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职业成长规律(如图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初次就业岗位为技术员,主要岗位工作任务为参与现场施工与管理,所以其培养规格为初级施工员,其培养总体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发展基础,面积建设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基本目标、提升目标、拓展目标中所对应的能力、技术、知识、素质水平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基本目标为能识读施工图,能测量放线,能检测常用建筑材料的使用性能,能参与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与验收,能参与编制工程施工方案等。提高目标为能组织施工,能编写施工方案,能进行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等。拓展目标为能编写投标文件,能进行工程施工现场监理,能从事工程预算编制等。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特色是突出技术知识,而技术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由于建筑工程具有一次性、技术性强、投资大、协同作业性强等特点,无法在校内实现全过程生产性实训。同时建筑产品是大量劳动和生产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备的物化过程,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施工方法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课堂教学方式难以习得,实践能力的获得必须要让学生身临其境,模仿观察。为了适应未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构建“认岗、跟岗、顶岗”“三段式”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专业人才实践需求。

第一段“认岗”。学生在学习了初步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校内完成了制图与识读、工程材料等单项能力训练后,进入工程施工一线,感受工作氛围,认知建筑产品,熟悉工作环境,认知材料设备等,建立感性认识。第二段“跟岗”。学生在学习了主要的专业课程,并在校内完成了各工种实训、施工方案编制与组织设计等综合实训后,进入企业施工一线,进入不同的岗位,跟随岗位技术人员参与工程施工,亲身体验技术应用与现场管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融合和提升。第三阶段“顶岗”。学生在校内完成拓展能力训练项目和岗位职业资格考证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承担岗位工作任务,融入企业生产,综合应用专业技术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得到考验和提升。

2.确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理念,按照“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任务为抓手,分析岗位职业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课程,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从生手、熟手、能手、专家的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图2)。

3.实践教学组织安排。根据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目标要求,结合“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统筹规划三个学年和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第一年通过单项实训和企业认识实践,让学生初步理解“如何做的”;第二年通过校内实训和现场“跟岗”实践,让学生知道“用什么技术做的”;第三年通过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践,让学生承担岗位责任,实现“如何做得更好”(如图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知识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技术进行综合训练,按照学生能力提升的途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设置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模块,通过“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整合校内外实训资源,整体设计“认岗”“跟岗”“顶岗”实践内容(如120页图4)。

4.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准确定位实践教学能力目标,是实践教学内容选取的关键因素。职业能力即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即课程内容选取是以能力为核心,通过具体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来体现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是目标,任务是载体,技术是主线。实践教学内容选取应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将实践教学内容、专业技术、操作技能、职业态度等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融合。

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应由校企共同开发,在模仿和再造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发展和创新性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培养,培养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整体设计中,要体现实践项目的功能设计,单元任务的能力、技术、素质要求,进度计划、角色定位、考核评价内容、成果表现形式、实施成效评价等内容,引入行业规范、标准、职业资格,贯穿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职业素质。项目和任务的设计一定要坚持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从“如何做”,到“做的技术”是什么,到能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能应用专业技术实现“做得更好”的目标,从而更有效地获得职业能力,获得专业技术,具备职业素质。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必须以实践课程有效性开展为目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由于企业建筑施工现场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各种工序交叉进行,手工操作多,现场管理难度大,不能同时接受大批量学生进入工地实践,因此,应统筹规划实训场和资源,校内实训场所解决单项操作技能训练和部分综合技能训练,校外实践教学主要解决现场施工技术与管理技能训练。

校内实践教学管理。校内实践教学集中在前三个学期进行,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实践教学由系教学主管部门按照学院要求统一管理,专业教研室在开学初期制订实施方案,主带教师具体实施,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聘请相应的企业能工巧匠示范和指导。实训质量评价由实践教学团队按照实践教学整体设计中的标准要求进行验收和评价。

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特殊性,学生基本分散在不同的工地,实践教学任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校外实践教学由系教学主管部门统一计划,提前一个学期做好实习项目和基地的筛选和校外兼职指导教师的落实工作,专业教研室与实习单位共同承担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校内指导教师实行随访制,考核评价采取现场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评价为主,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为辅的方式。

五、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实训硬件以及实践项目任务设计和组织等软件,因此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同类院系的校内实训课程主要解决操作实践能力训练和专业试验能力训练,虚拟施工技术、远程施工现场视频将成为学生获得施工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坚持“校企合作”,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合作企业,通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咨询服务、合作申报研究课题等途径,与企业建立“互助、互利、互信”的关系,同时,根据企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充分利用暑期长假,鼓励学生走进工地,主动参与工程实践。

积极探索实践课程学分制。充分利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家庭工程背景,引导学生利用暑期长假,结合企业施工项目,灵活选择实践课程,按照实践教学质量要求完成学习内容,系主管部门组成质量检查和评价组织机构,对实践课程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减少校外实训基地的压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

2.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 “双师”比例有了明显提高,但拥有“双证”与过硬的专业技术是两个概念,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地深入到企业施工一线,通过参与工程实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等途径才能促进职业能力提升,因此“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立足点仍然是“校企合作”。建立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搭建教师接触工程、结交工程技术人员的平台,建立“双师”教师职业能力论证制度,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技术提升。

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弱项。一方面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很难有时间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兼职教师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规律的不适应,造成其特长发挥不足,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兼职教师,主要承担现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如何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吸引企业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校内课堂教学是今后一个时期的研究热点。

总之,建筑行业人才的质量对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优化对提升专业人才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有着内在的促进作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越来越受到行业和教育界的关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在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是高职院校改革的热点。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高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92-02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办学思想与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教学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核心。对于办学时间不长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当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思路已经不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及实践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1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建筑工程管理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基本训练,能胜任工程管理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2 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

首先,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并结合本校的实际,调整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根据南通地区实际情况,考虑对现有的学生培养目标作如下调整:(1)从培养只能懂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转变为培养懂建筑工程技术、懂管理、懂法律、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2)要考虑到工程的实践性,而不是光注重其的理论知识。考虑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其次,进一步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改革。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原有教学计划基本是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管理方面的课程,这样的教学计划相当于是课程门数的叠加,知识结构并没有实质性转变。而在建筑工程管理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中,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法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成为工程管理行业和学科的四个重要支撑平台[1]。由此,本专业在新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中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以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法律平台为核心,采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拓展性课程加集中性实践环节的组合模式。

再次,逐步对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专业平台课的改革与建设的重点是管理基础课程和工程技术基础课。该类课程的内容反映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工程法规与合同管理、建筑制图、工程测量、房屋建筑构造、施工成本控制、工程资料管理等方面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且学生毕业的后的很长时期内都能应用到,甚至终生受益。所以必须把基础打扎实。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兼顾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更为了使在更大的范围内择业,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一些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专业方向拓展性比较强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推行“双证书”制度。在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中,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毕业时既有毕业证书,又有职业技能证书[1]。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合理设置课程和实验实训项目,使学历教育与职能技能培训相融合。使在专业教学中,能够完成或基本完成职业培训任务,达到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学生在跨入社会岗位时,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直接上岗,实现“无缝对接”。

3 构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培训要求,实践与实训教学体系对于专业核心能力培训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实训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合理化。①该专业学生文理兼招的现象,对课堂教学与课程学习都造成一些影响;②传统课程体系所含课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叠现象;③课程教学学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2)专业实训项目内容有待进一步开发,实训条件尚需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实训教学内容与现代建筑工程发展不相适应,学生从现有实训项目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训练已不参适应现代施工技术的要求;实训设备的利用率较低。

(3)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度不高。现阶段学生学习多数尚限在教室里进行,与实际工程联系比较小,以致专业核心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4)集中性实训环节过程控制未得到有效监督。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集中性实践主要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此类课程缺乏过程辅导,学生自己盲目地做,最后最基本的知识都未能有效掌握。综合实训名存实亡,处于瘫痪状态,无人管理,放羊式管理使集中性实训的实施效果差,岗位核心能力未能得到锻炼,走入工作岗位之后还是无头苍蝇一只。

3.2 教学改革方向

注重工程实践与实训教学,改革教学课程和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多到工地上去实习,让学生多去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性实习,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找差距;改革专业平台课的纯理论教学,引入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尤其是信息管理技术,并开发相关实训教材,立求实习与实践内容与建筑工程管理实际接轨;开设开放性实训室、加强适应性、综合性、可设计性,扩展实验实训的时间、空间,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

3.3 教学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1)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修订与改革:在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的原则下,调整教学大纲,编写和出版特色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逐步细化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目标,在实践教学要求制订时,将其分解为各具体目标,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将实践性较强的边讲边做的课程,真正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实训室[2],开发新的实验实训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习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及要求,自己拟订实训(验)目的、方法、步骤、标准、要求、并提出所需要仪器、工具、设备、材料等,向实训部门申请实训时间、批准后在实训(验)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进行实训,最后写出实训报告,并进行实训(验)能力测评,根据实训(验)过程和测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应该在选题、质量监控等方面加强管理。毕业设计时间一般在8~10周,目前毕业设计的方式学生大多都是在学校完成的,缺乏实践事实,普遍都是互相抄袭。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实习,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体现到毕业设计或撰写论文中,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双导师制”,以加强对学生的过程监控,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扩大学生专业视野,极力推行“双证制”。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学时,聘请工程界、实业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使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支持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岗位培训,推行“双证制”,提高学生获取岗位证书(如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试验员)的意识。

4 结语

通过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懂法律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摘要:“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建筑行业高技能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豫西高职教育集团依托单位,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三门峡市及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建筑企业培养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和各种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本文阐述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43-03

建设背景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建筑业从业人员人数将达到310万人,仅三门峡市及周边地区建筑业从业人员就达10万余人,按照技术与管理人才要达到30%的要求计算,则需要3万人。而现有技术与管理人员约1万人,实际缺口为2万人。按5年培养计划估算,每年急需本专业技能型人才总量为4000人左右。所以,作为豫西高职教育集团依托单位,我院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三门峡市及黄河金三角地区建筑企业培养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和各种高技能人才的责任。

总体建设目标

针对“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建筑行业高技能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重点做好实训项目的开发工作,切实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培养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为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形成教学优势和育人特色。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向区域建筑行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并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平台,同时带动工程造价、监理与测量等相关专业群的发展,形成面向河南省乃至周边地区建筑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区域同类高等职业教育中产生示范辐射作用。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深化“行校联合,课证融通,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本专业和三门峡建筑业协会、三门峡市定额站、三门峡市安监站的友好合作关系,组建由教师与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入门、专项、综合”三个学习阶段,重构课程顺序;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带动课程的全面实施;建立专业、行业企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动态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检验专业建设的成效。

按照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本着校企“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提出以下建设内容: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前两学年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辅以一定时间的校内外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项能力。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安排实训内容,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技能,重点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最后一学年顶岗实训,重在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实训指导书和顶岗考核表,专任教师负责巡回检查,行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指导、监管并提供考核意见,保障顶岗实训效果。

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力求做到“课证融通”,加强人才素质的培养 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根据职业资格认证(二级建造师、质检员等)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学生毕业时可取得建筑行业类的相关证书。

构建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岗位要求为标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方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安排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及实训环节,并把质检员、造价员等岗位认证课程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按照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整合课程结构,构成以文化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为主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训教学环节,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过程(见图1) 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公共基础学习领域、技术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三大模块,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将学习领域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情境划分,使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设计基于典型、完整的土建质检员实际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的采集、选取、序化由生产一线专家、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和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确定,将确定后的工作过程移入实训车间即教学性生产过程。专业教师将工作过程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从课本中提取,技术工人担任动手操作指导(师傅的角色),做到学生则既动脑又动手。

开发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优质核心课程 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行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突出能力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融入课程。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淡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按照能力标准设置课程。重点建设好“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4门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1)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以专业教学软件、工程案例、相关法规,完善建筑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并编写相关的特色教材。(2)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包括自行研制的CAI课件、购买CAI课件、专业教学光盘、专业教学视频等内容,供教学与学生学习使用。(3)建设职业资格试题库,包含质检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等职业资格试题,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网,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便于学生课外自我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尽快消化所学知识。任课教师通过在线辅导答疑、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等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和交流。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保证,教、学、做同步进行,突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习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理论到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和建筑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截止到2012年专兼职教师总数达到了22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1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占教师总数40%以上,青年教师中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90%。通过进修、下企业锻炼等方式对专任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另外,通过校企合作与行业联系,不断从建筑相关企业聘请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

完善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项目,并充分覆盖其他的相关专业,努力提高实训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并在原有实训设施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核心课程的需要,对与本专业教学有关的实训场所进行建设、整合和扩充。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实习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过程监控办法及考核标准,实行校内外实习实训项目负责制。同时,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了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培养适应建筑行业所需的建造师、质检员、施工员、安全员、造价员等生产一线职业岗位人员要求,结合现有建筑管理专业,拟新增招投标仿真模拟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工程项目管理仿真实训中心,专用场地面积100㎡,投资60万元。这两个实训基地建成后,也可以满足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专业教学的需求。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将教室延伸到施工现场。选择理念与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好、与学生就业结合紧密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完善的指导和管理制度,强化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构建师生信息反馈机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训导师加强指导。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在现有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增设河南华盛工程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实行规范管理,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需要。

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1)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三年内要完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施工质量检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程造价和招投标等实训项目的开发任务。在实训设备和师资配备上,要达到工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充分体现施工企业职场氛围。另外,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同时,也可满足对外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的要求。(2)校内实训基地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采用校企合作的运作机制,发挥企业和行业的作用,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使实训基地既可以满足学生校内实训要求,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技术培训等业务。(3)积极面向市场。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服务、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发挥高职院校的师资、科研优势,在行业领域内以高新技术和创新意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4)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师资(教学、科研)团队,同时吸收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作中。实训基地的管理要体现信息化,有完备的对外宣传、内部管理和奖惩机制。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在区域内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基地。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抓手,推进职业

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建筑行业后备军

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教育,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在课堂学习和实训期间大量灌输建筑行业的职业特点,使学生摆正心态,在校期间就以一名建筑行业的职业人要求自己,寻找自身的差距与不足,从内因上解决学习动力问题。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设计,为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培养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通过上述建设方案的实施,构建了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课程服务岗位,项目融于教学”的专业特色,培养了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为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形成了教学优势和育人特色。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3]孟胜国.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07(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