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5 11:15: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采购管理的信息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是随着信息技术和政府采购的不断发展而相应产生的。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本身是政府的一项职能和工作,涉及政府对供应商的管理和审批,属于电子政务范畴;同时,由于政府采购是一种交易行为,又涉及政府与供应商的交易,所以也是电子商务行为。因此,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政府采购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建设成效。从改革进程来看,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重心已由改革初期的建章立制、扩面增量转向现阶段的程序控制、行为规范上。从实践中来看,我国政府采购规模持续快速增长,采购范围和采购构成逐步趋于合理,采购分布逐步趋于均衡,逐步形成以集中采购为主、部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为辅的采购格局,公开招标成为主要采购方式,政府采购功能实现由管理向多政策目标转变,采购队伍不断壮大,政府采购信息化应用初见成效。
二、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采购的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加强,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建设滞后,内在冲突明显。目前,我国政府采购法制建设明显落后于政府采购实践要求,严重影响了政府采购工作的正常开展。虽然在《政府采购法》颁布前后,分别出台了《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但仍不完善。作为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法律程序设计还不合理。此外,我国政府采购立法与《WTO政府采购协议》之间存在很多差异,立法规定过于原则,缺少与之相适应的实施细则,实践中的随意性较大。
2.采购规模和范围小,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与交易平台。我国政府采购整体规模偏小,与国际一般水平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地区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整合,难以实现批量化采购。同时,采购范围仍然过于狭窄,一些法律规定的采购项目还未纳入政府采购管理范围。如工程项目采购迟迟未纳入政府采购制度管理的范畴,货物类采购所占比重仍显偏大。同时,政府采购信息和交易平台都相对独立和封闭,不能进行全面统一规范。各地区之间政府采购信息化水平的差异,给信息共享、形成全国统一的政府采购大市场带来不小的阻碍。
3.竞争的缺失,难以充分发挥市场效率。我国各地区和行业在政府采购执行中人为进行地区封锁和行业限制,导致全国性政府采购市场难以形成。市场的分割一方面体现在各地政府采购信息的地域性限制,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供应商准入资格与评判标准的不一致,很多地方依照本地特定企业的产品规格设立招标文件的技术标准,更有甚者强制本地区的采购单位购买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商品和劳务。这些限制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竞争的缺失,使政府采购效率赖以生存的土壤受到侵蚀。
三、完善我国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针对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完善传统的政府采购相关法律,让政府采购信息化有法可依。一是修订现有的相关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二是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体系,三是明确电子招投标的相关标准。采用立法的形式,明确电子招投标的行为标准,包括招投标程序、环节、内容、操作方式、评审方法、结果公布等方面的标准化,明确电子招投标安全级别的标准和安全评估、审计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
2.着力扩大政府采购实施规模和范围。政府采购应围绕财政支出,保障重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创造条件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逐步扩大公共服务、商务服务及专业服务的政府采购实施范围。在增量扩面的基础上,提升服务类项目政府采购比重。一是增强政府采购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对于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项目,必须由政府集中采购;二是进一步明确公共采购的范围。对满足于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采购,都应当纳入政府采购制度的约束范围内;三是规范工程采购,尽快将工程项目纳入政府采购制度的管理范畴内,强化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3.加快政府信息化采购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逐步实现从申报到验收、从招标到评标、从支付到监督全方位电子采购流程。疏通采购信息的共享渠道,整合基础信息的互通平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为买方和卖方市场提供最新最快键的信息,增强采购的公平性,规范财政资金的利用。 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统一平台建设应全局谋划,稳步推进,更需要制订由点到面,协调各方的实施计划,才能实现政府采购科学化、管理精细化。
4.加强监管工作,构dylw.net 学术参考网建政府采购竞争机制。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运行过程中需要建立多部门的协调机制。一是实现监督部门对政府采购的全程监督和采购活动的在线检查,提高政府采购监督的日常化和长效化。二是建立协同认证网络服务,建立与工商、税务、质检、信息工业、等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认证网络服务体系;三是建立社会监督机制,通过建立采购结果和采购流程执行时间的网上公布机制,提高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的监督,将有助于形成内部和外部监督的合力,促进立体化监督机制的建立。
1 新时期的政府采购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
1.1 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新时期政府采购档案的管理人员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这是管理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管理员本身出发,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与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档案建立意识,如果管理员不能树立一个良好的档案建立意识,将很难意识到档案收集的重要性,最终导致管理员对档案出现的情况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握与处理。另外,管理员一定要进行专业的管理知识培训,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懂得控制与维护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可靠性与实时性,根据电子档案的特性进行信息的有效收集管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员的计算机录入知识已经得到普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很好的操作,相反,管理员对于相关软件及数据库的掌握还有待提高,除此之外,知识结构老化与服务技能单一的情况依旧存在,政府一定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因为这种落后的技能已经不再适用信息技术应用的新要求。
1.2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不规范性
纵观大局,我国政府采购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其实还处于起步期,这就导致了管理员在对档案的管理上具体操作不规范的现象,说到底还是因为政府统一管理机制的缺乏,最终造成了各个集中采购机构采购档案的规范性差、开发性差、服务性差、共享性差的局面,而这种情况下的信息系统与网络建设形势并不能与采购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相适应。再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的机构甚至会出现将信息化仅用于采购档案的录入,这样无疑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极大的降低了利用率。
1.3 安全保障的缺乏
这种安全保障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来源于档案管理安全意识的缺乏,另一方面来源于管理方法的缺乏。管理员对档案管理认识的模糊性,往往造成采购档案信息丢失泄密的情况发生,给政府部门甚至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为新时期政府采购档案管理提供了高效、快捷的管理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档案采购的工作效率,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方面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了采购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黑客入侵、病毒修改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极易影响档案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2 新时期的政府采购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和重要性
2.1传统的档案管理具有数据大、分类复杂等缺点,造成了查询时间的耗损,另外,传统档案的纸制性,十分容易受到潮气与虫害的侵扰,从而导致了档案资料存放的不长久性,传统档案这种费时费力的管理已经相当落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2新时期的政府采购档案信息化管理在中学美术档案管理上的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档案的弊端。
(1)便于查阅:新时期的政府采购档案信息化管理使得档案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其完整性便于查阅;
(2)节省空间:这种信息化的管理节省了资料储备空间,不用再大费周章的进行大空间的归纳,,与传统的纸质资料分类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3)利于维护:信息化管理的有条不紊性,更加方便了管理员对相关档案的维护,提高了管理效率;
(4)节省劳力:传统管理的复杂性往往需要在对档案的管理上花费相当多的精力,投入一定的劳力,但是信息化管理运用的简单化与精细化具有方便快捷,效率高的特点,节省了劳力;
(5)方便检索:信息化管理的另一大优势体现在使用上,传统的资料查阅需要自己深入到各大查阅室,然而进行一一勘察,而信息化管理则可以直接通过编制检索工具,进行关键词的直接查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6)通过政府采购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对于教育培训机构而言,将会实现全国性教育平台的构建,同时实现学校与图书馆在线统一的局面,最终得以接入互联网和政府教育平台;最重要的是,政府通过自己出资的方式对教育资源进行购买,然后提供给学校和学生;针对性的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2.3政府采购信息化与传统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依据计算机为基础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其将快捷性与有效性集于一体,利用网络平台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省了办事时间,真正的造福于人民。此外,随着信息化的日益发展,政府也日渐重视采购档案信息化作,并逐渐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合采购,形成了规模的集中采购。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运用服务了大众,这是档案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要求。
3 新时期政府采购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对策
3.1 加强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是整个档案完善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因为只有扭转管理员的思想意识才能为信息化档案采购工作的积极进行打好基础。这种管理意识包括管理员的现代化意识、信息化意识、计算机管理意识等等。另外,政府应该对以往的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完善,以网络计算为依托,实现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政府管理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利用信息化成果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把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办公都实现自动化,将其纳入统一的档案信息化系统管理之中,促进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3.2 提高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
政府一定要对档案做好针对性的安全保密规定,以防档案信息的流失,充分确保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对网络进行必要的防火墙、防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的安装,从根本上保障系统的安全。
3.3 提高管理员技术水平
管理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采购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因此,提高管理员技术水平是实现采购档案工作创新的关键所在。新时期政府采购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创新要求管理员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专业素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这种复合型人才的打造才是当前政府部门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必胜法门。在职学习、脱产培训、外出进修等等都是提高管理员水平的方式,只有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从而推进政府采购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3.4 档案管理规范化
加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实现档案管理标准的统一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政府部门一定要解决好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双套制”保存的问题,实现两者之间的“通道”建设,针对两者之间的特点,制定符合现实的管理规章制度。
[关键词]供应商;信息化;采购管理;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2-0062-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企业的经营日趋国际化,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随之加大,对于企业而言,要想扩大经营,必然离不开上游供应商的支持,而供应商的质量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加强供应商的管理对于企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合作型的供应链关系,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直接信息交流。另一种是信息共享型的供应链关系,企业与供应商存在直接的信息交流,并且随着交流程度的加深,合作关系也更为密切。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加强信息交流,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伙伴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信息公开,风险共担,这就意味着企业与供应商应该形成一个直接面向市场与客户的动态联盟。
1 供应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应该实现信息共享,这是对供应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也是与供应商实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步骤。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应该就产品制造、设计以及新产品研发等方面达成共识,只有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才能够形成信任,进而共同承担风险。同时,企业应该跳出传统的组织界限,实现与供应商的信息整合。采购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若想长久,必须具有足够的信任,而信任正是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的。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在利益目标上两者是一致的,供应商的资料不应该对企业完全保密,企业也应该向供应商提供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料。信息共享,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增加供应商的合作信心,共同与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行业信息通畅是跨企业流动,因此供应链系统应该具备信息实时传输的能力,支持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以及集中处理的能力,而建立这样一个互动的信息系统,需要企业与供应商相互配合。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始终处于不断地磨合状态,企业必须与供应商进行定期的信息交流,这是采购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步骤,通过回顾合作过程,确定新的合作计划。企业应该建立专属的供应商数据库,将相关的供应商信息进行整合及统一管理。供应商数据库中不仅应该包括供应商的基本情况,还应该包括供应商的信用记录,例如历次发货情况、收款情况等,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其他信息,例如谈判记录以及采购品行业的基础性研究报告等。
2 供应商交货期的信息化管理
对于供应商交货期的管理是企业采购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交货期提前或是延迟,对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都会造成影响。交货期太早,必然会增加企业的仓储成本及物资耗损;交货期延迟,必然会造成企业生产计划难以执行,产品质量不稳定,失去有利占据市场的时机,以及企业信誉的损失。假设某产品的月需求量是1万件,交货周期为1个月,那么企业的库存应该维持在1万件左右,如果交货期缩短为半个月,那么库存也应该相应地缩减到5000件。由此可见,库存比例应该与交货周期保持一致,其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交货周期越短,企业的管理成本也就越低,从而整个采购成本也会降低。因此,作为企业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加强信息交流。不仅如此,随着市场逐渐趋向于买方市场,顾客的需求更为多样,缩短交货期,有利于迅速抢占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对于供应商交货期的信息化管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企业应该对自身的生产进度进行科学的计算,设定正常的延误值,并且将市场可能存在的变化因素计算到采购计划之中,这样计划交货时间与实际交货时间之间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误差。其次,在采购前应该对供应商的信誉以及供货能力进行全面的了解,重视对供应商来源的评选,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应该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明确交货期限、交货办法,以及违约责任。最后,建立完整的供应商信息档案。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交易成本。由此可见,交货期信息化管理是一种主动的管理模式,对于供应商企业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企业可以控制好自身的生产计划,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应该有应对的能力,这就需要对交货期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且深入分析与时间有关的相关信息,找出其不稳定的根源。
3 供应商用户库存的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集中采购 时效性 信息格式 实时更新 管理
物资采购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核心之一, 直接影响生产进度、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流动资金占用。更重要的是采购的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 是库存管理和流动资金管理的核心指标。大型企业为降低采购成本,保证物资质量稳定都会采用集中采购模式, 以确保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同时简化采购操作, 降低企业总体的采购管理费用,并通过集中采购有效控制库存水平和财务成本,可以说集中采购是现代化企业的基本特征。
一、信息化是推行物资集中采购的必由之路
在集中采购的模式下, 一个采购中心会服务多个不同地点的内部用户, 每个内部用户又是基于自身的销售计划制定的生产计划, 对物资的需求时点和数量上各不相同, 多个需求时点和数量需要汇总到采购中心, 采购中心将汇总的年需求包括时点和数量发给合格供应商, 供应商按照要求的时间、地点和质量、数量完成交货。 这是一种理论状态。在现实情况下, 集中采购往往要面对时效性压力。
时效性是指从采购需求产生时点到产品按要求到达内部用户指定地点的时点,其中包含两个概念: 采购周期和准确性。 一般来说, 采购周期越短越好;同时物资要在数量、质量和规格上百分之百符合内部用户的要求。 具体来讲, 采购周期就是指从内部用户, 比如某个工厂或子公司的生产计划产生的时点为起点, 到所需求的物资到达指定地点的时点,例如到达内部用户的仓库或工厂的时点。采购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内部周期:即从生产计划产生到采购订单发出;外部周期:即从采购订单发出到物资到达订单指定地点。
采购时效性在集中采购的过程中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集中采购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动态实时数据要在内部用户和采购中心之间多次、高质量的交流, 因为信息多次交流导致信息质量大幅度衰减, 进而造成采购决定无法准时做出或决定错误, 使采购周期变长,准确性变差。 要达到采购时效性要求, 集中采购比一般采购难度要大得多, 在实施集中采购的过程中, 内部用户, 也就是实际需要使用物资的部门比如生产工厂,和采购中心, 即执行集中采购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间接的、不连续的,信息流动因为体系和体制的原因交流不畅和滞后。而且,从组织结构上讲,内部用户和采购中心一般分属两个独立内部机构, 在一般采购过程运行的一个决策中心的直接指令在集中采购过程中是两个决策中心在参与,指令变成间接信息。信息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幅度降低, 非常容易使采购时效性无法达到内部用户的要求, 造成采购失败。 更重要的是, 频繁的采购失败, 致使生产拖延和库存水平上升, 最终会影响到销售额、流动资金成本等企业运行的核心指标。这是绝大多数推行集中采购失败的根本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信息自动化, 在信息的采集、分类、汇总、分配以及反馈都做到自动化。也只有在信息处理自动化的条件下, 才可能做到内部用户和集中采购中心的信息交流及时准确, 这样才可能达到内部用户对采购时效性的要求。信息自动化的采购平台也是突破两个决策中心参与集中采购过程所造成各种弊端的有效手段。
二、集中采购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的管理问题
信息化处理已经有多种基于数据库的商业软件可供选择,这里不做讨论,重点讨论应用这些软件时几个主要的管理问题。
(一)信息格式统一,避免隐性信息
集中采购的物资必须有统一的定义, 包括产品名称、规格要求、内部检测方法、合格供应商名录以及产品的包装形式, 并以信息化的格式加以规范。可以用信息化格式加以统一的信息称为显性信息。在实际运行中,只要有不一致的因素, 就必须产生一个单独的产品代码, 而产品代码增加会导致信息量成倍增加,会使信息交流的时间变长甚至失控,增加采购难度。这些信息格式的统一, 需要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协调制定, 是推行集中采购的基础工作。
除了显性信息, 每种物资还可能包含大量的隐形信息, 这些隐形信息以约定俗成的、没有文字或数字或代码描述的状态存在,或存在于内部用户的某些个体的头脑里,是某个内部用户特有的。隐性信息的存在会导致集中采购过程中信息准确性大幅度降低。在一般采购模式下, 信息可以做到直接交流。这时的内部用户和采购部门往往处于同一办公地点同一个组织体系内,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在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情况下, 除了显性信息之外, 隐形信息也可以进行交流,信息交流相对准确。 而且内部用户和采购部门这时处于同一个组织机构内, 可以通过上层的直接指令确保信息交流的时效和准确。而在集中采购模式下,交流的主体处于不同的空间, 又隶属于不同的组织结构,致使隐性信息是无法交流, 使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数据格式统一的过程就是将隐形信息转变成显性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统一已有显性数据的数据格式,还要将影响采购周期的隐形数据转变成可以通过信息自动化平台交流显性数据。 这个转变过程是控制采购内部周期的有效手段。推行集中采购往往从简单物资着手。简单物资是指企业需求量大、需求稳定、质量规格统一、供应商质量相对稳定,不包含隐性信息的物资。 这样的简单物资因为不包含隐形信息,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小,信息准确性较高。
(二)信息的实时更新是做出正确采购决定的基础
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是个动态的,各个运行中心实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都带有时效性的特点,即定义这些数据的时候必须含有时间因素。例如说价格, 一定是某一时段内的价格, 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大宗商品甚至是某一时点的价格,包含时间因素的价格才是有实际意义的。
这就要求那些涉及到集中采购的、带有时效性的数据必须能够准确地、实时地更新, 实时地产生各种物资的库存、在途、已订以及预计需求等状态的信息。只有在数据更新保持实时的状态下, 才能适时做出准确的采购决定。
对物资状态的实时更新是搭建集中采购体系的难点也是集中采购能够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物资的状态是指内部用户需求的物资是处于订单待出、订单已出、供应商备货、供应商已出运在途、到达待验、到达不合格、到达也合格、已领用等状态以及相关的应付账款状态。通过实施集中采购对上述物资状态进行有效控制是达到各项财务指标, 如库存水平、流动资金占用和周转率的必要手段, 这也是实施集中采购的核心意义。 在实践中, 实时数据更新是依据内部用户对物资需求的频率而定的, 有些需求频率高的物资数据的需要每天更新, 而有些低频率需求的物资数据可以按周、旬、月、季度或年来更新。 数据的实时更新过程中, 要注意取得实时更新数据的成本。
这里举例说明库存数据实时更新对于集中采购的重要性。 仓库是企业运行的核心之一,物资、半成品、成品不停地在仓库周转, 也是企业的价值链在运动平台。各项库存的状态数据是做出采购、生产、销售等决策的依据。在传统的库存数据管理中, 出入库记录并不是实时更新到库存数据中, 这样就会在某一时段或时点出现信息平台的数据与实物数据不相符合的情况。在一般采购中, 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直接更新库存状况, 确保采购不失误。 而在集中采购模式下, 不存在直接交流的体系和机制, 如果采购人员依据这样的数据做出采购决策, 一定会导致采购失误, 要么耽误生产计划, 要么导致额外的库存,增加流动资金占用并影响流动资金周转率。在信息化的库存管理中, 就要求数据和实物应该能实时对应, 这包括数量、状态、到货期等信息。
(三)重视销售计划对采购的指导作用
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是制定生产计划的基础, 而生产计划确定之后, 依据物资库存情况可以最终确定采购需求。但是数据的准确性,在信息化系统完善运行的条件下,完全依赖销售计划的准确性。 而销售计划又会随着外部市场的情况经常变动,使销售计划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计划期间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销售计划要按月或按季度滚动更新, 以便及时调整采购需求。 这个过程会有大量的、重复的甚至无效的数据产生, 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筛选必须有清晰的原则和方法, 这是企业管理层经营决策的主要工作之一。
计划期较长、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可以产生高质量的物资需求预测,通过集中采购向供应商下达长期采购计划, 这样供应商通过其生产计划和安全库存等手段可以有效缩短采购的外部周期。
三、集中采购信息化应用中需要各部门的支持
实施集中采购必须有来自企业其他部门有效及时的原始数据,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准确和及时?这需要各个职能中心能利用信息自动化的平台做到准确及时的更新, 这样才能使数据的使用部门适时准确的做出预测和决策。
(一)对销售的要求
计划期较长的、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是整个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生产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财务部门可以得出流动资金需求计划。计划期长就能给予采购部门充足的时间研究供应市场、选择有能力的供应商, 而且在关键的价格谈判中利用时间因素取得主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对某些稳定采购的物资能够做到一次签订3~5年的采购合同, 在这种情况下, 这样的合同对供应商的吸引力十分巨大, 也就愿意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交货条件。同时长期合同使供应商能够尽早安排其生产计划, 制定安全库存, 能有效缩短了采购外部周期, 使总体的采购周期缩短。
(二)对财务的要求
集中采购是否确实对整个企业的有利?需要通过财务指标进行评价。财务部门应该对集中采购制定总体的评价体系, 这其中采购价格和采购流动资金占用和周转率是核心的指标。 通过集中采购对采购价格的降低比较困难进行评价, 因为价格中包含的时间因素使不同时期的价格不具备可比性, 可以尝试比较同期的一般采购总成本和集中采购的总成本来评价的价格优劣。 更重要的是对比集中采购的流动资金占用是评价集中采购的核心, 也能为集中采购不断改进提供指导意见。
(三)对生产的要求
从流程关系上讲, 生产是采购的内部用户, 实时更新对物资的需求能够给集中采购提供制定采购策略和决策的依据。
(四)对仓储的要求
物资的实时数据都会汇总在仓库, 在传统的仓储管理中, 并不要求数据的实时性。 在一般采购的模式下,虽然效率不高, 但是不至于使采购失败, 这是因为采购、生产和仓库可以通过面都面的直接交流解决信息交流的问题, 而在集中采购模式下, 这种交流方式失效, 致使信息不是准确的、实时的, 集中采购无法运行。通过信息自动化平台,仓库能对所有的物资状态进行实时更新, 这包括订单待出、订单已出、供应商备货、供应商已出运在途、到达待验、到达不合格、到达已合格、已领用等, 就能为集中采购提供决策依据。
(五)对技术质量管理的要求
技术质量部门对产品的质量把关,物资质量是个范围涵盖很广的概念, 其中包含大量的隐性信息。有必要在搭建集采购平台时就重新评价物资的质量要求, 最大限度地转换隐性信息。
四、结束语
集中采购信息化, 需要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 其中的管理问题涉及各个方面, 矛盾冲突有明显直观的也有隐形, 这都需要企业管理层见微知著,拆解各种问题。通过格式化的数据避免隐性信息, 使在集中采购模式下的间接信息交换不会出现影响采购周期的信息差错或缺失;通过数据的实时更新保证集中采购中心可以低成本的实时掌握采购和库存状态, 做出正确的采购决定, 缩短采购内部周期;通过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得到高质量的采购需求预测, 使供应商能够设立最大程度满足我方需求的生产计划和安全库存,缩短采购外部周期。本文通过分析在推行集中采购中几个主要的管理问题,为共同推进集中采购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路玲.基层站段物资集中采购工作的几点思考[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4,11:62-63
[2]张宏奇.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煤炭科技,2014,04:39-41
[3]韩宪平,白海威,苏宪程,王新敏.深入推进总装物资采购制度改革的思考[J].装备学院学报,2014,03:14-17
[4]顾骏.国有企业物资集中采购财务管理体系构建――基于企业层面视角[J].财会通讯,2014,17:57-59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管理
采购是石化企业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石化企业的采销业务已经开始了网络化运转,实现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但是信息化程度较低,只是将人工方式转换成了计算机处理,不能实现对供应链的实时监控和反馈,因此完善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电子商务环境下石化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对传统企业的采销模式和供应链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彻底改变了商业环境。适应新的商业环境,紧跟时代步伐,抢占新兴市场,是当下所有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目前。许多石化企业采购部门与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非常不利于石化企业的发展,石化企业应该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将采购与供应链放在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位置,提高管理效率。从电子商务的特点来看,建立网站、进行网络化采销只是电子商务的一小部分,还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对供应链的实时监管,提前发现供应链上下游的风险,提高资金流通速度,缩减交易环节,从而提高石化企业的效益,降低金融风险。
2电子商务环境下石化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石化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实现采购部门业务的延伸,纵向上与资金管理部门进行交流、协同,提高资金运转效率,与客户进行实时沟通,提高交易效率。横向上与生产部门进行实时沟通,及时、精准满足生产需求。第二,实现物资采购过程的电子商务化,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督,提高信息的透明程度,增加交易双方的信任度,确保采购物资的各项指标达到标准。第三,在采购管理过程中,进行价格的横向对比,利用信息软件分析市场价格趋势,监控价格波动,帮助企业设计合理的采购方案,节省资金[1]。第四,加强供应链上下游的监控与管理,加强供应链的信息流通,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供应链各个主体的交易效率。当前,石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上述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应该继续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模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提高信息管理的智能水平,使其与采购环境和供应链管理深度结合。
3石化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3.1应用基础
石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采用B/S框架的分层结构,构建分布式模型,采用组件重组技术,具有可扩展性、强伸缩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灵活的控制。为了满足大量的用户访问,石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要应用数据缓冲技术,保证系统的稳定。在系统的交互上,应该用服务器处理动态请求和事物管理请求,完善信息识别和信息处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采用XML技术来进行数据处理,保证对复杂数据的识别能力,实现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交互。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营方面,要进行集成化管理,服务平台选择WebLogic,保证带宽足够,满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使用需求。
3.2系统结构设计与实现
石化企业采购与供应链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分为决策层、战略层和战术层。决策层包括信息查询、统计报表等功能。战略层包括需求统计、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市场管理等功能。战术层包括质量管理、采购管理、商业管理、价格管理等功能。在三层框架体系下,能全面实现石化企业采购和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4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石化企业采购管理信息化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石化企业的采购程序和采购决策模式应该向专业化、精细化、数据化的方向发展,石化企业需要建立采购业务集成平台。业务集成平台面向所有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权限依等级开放,主要包含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供应商信息管理等业务,将有关交易的各种信息进行集中归纳,充分了解各个供应商的具体经营情况和产品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帮助石化企业做出最优的采购决策。采购业务集成平台也要包含公司审批、物资审查与接收、投标、招标、合同审批、出入库管理等功能,将交易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集合在平台上。各环节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平台实时查阅其他环节的进度,做好准备工作,使整个交易环节更加灵活、高效。在采购业务集成平台上,可以将各个工作进行明确的划分,避免了各部门间相互推诿的情况,有助于实现权责统一,如果出现问题,能够在第一时找到各个环节的责任人,交易过程中的各项数据都有记录,且有专门的负责人签名,提高了采购过程的透明度,有利于石化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
5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石化销售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5.1公司计划管理
在电子商务环境的影响下,石化销售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随之改变。业务办理流程和办公模式也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因此石化销售企业的管理也越来越严谨。因此结合有关内容,公司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接受或者退回相关的物资采购,保证企业资金能够自由运转,直接进行书面物资需求进行分析管理,系统会根据公司所需物资的需求等有用信息,进行科学严谨的采购计划,保证企业物资的充足,并对物资的运行管理进行可控性实时跟踪,保证物资的安全性,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合作,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打下良好的物资基础。
5.2采购过程管理
采购过程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实现网上预约、咨询服务,对网上评价的好坏进行经销商的选择,使采购流程更加简单便捷,降低了人工运营成本和采购成本,为企业自身节省一定的费用支出。通过网络的快捷浏览,对采购物资有一定的了解,进行订单快速处理、协商议价等流程,确保采购流程严谨、可靠。不同于线下的人工采购,网络技术的发达,电子商务系统的高效管理,使得合同管理更加规范化,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渠道的真实,对采购管理有一定的保障,降低企业采购风险,大大提高了采购率,对长期稳定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5.3供应商管理
在采买的过程中,可以优先享受供销商共享资源的便利。因此,在采购过程中,系统对于供销商的管理更加严格,对供销商的审批更为严谨,对于物资产品不合格的供销商,没有资格加入到中石化供应商管理网络,因此为交易的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供销商管理体系,确保供销商的货物来源安全可靠,对物资质量的把控更加人性化,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模式,买家对系统输入采买需求,系统会根据买家需求,对总体数值进行分析,推荐价格合理、物美价廉的供应商,供买家进行选择,交易结束后,安全的运输流程,让买家的需求得到最基本的保证,优质的服务体验,让买家有利于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的发展。
5.4标准化管理
在物资运输过程中,系统会对物资进行物资编码管理,保证物资齐全,避免因人工工作不当导致的物资编码不规范和物资缺失现象的发生,系统将物资集中处理,通过科学严谨的物资代码,使物资容易辨别,对货物的运输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企业对物资的代码进行审批和提报,系统识别通过以后,对自动对物资进行编码处理,减少人工处理物资的时间,提高运行效率,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企业的采购力度。
[摘要]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是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推进这一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起包括准入管理、信息共享、动态控制、实时追溯和反馈评估的一体化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效能,防范安全风险,对提升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采购;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096-02
近年来,随着外部市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关注,同时也对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更严更高的要求。而在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中,采购过程一直处于整个管理的关键环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一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开始无法满足高校食堂日益提升的食品安全管理需要。笔者认为,对采购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主要从高校食堂采购过程中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信息化水平低带来的主要问题以及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1高校食堂采购过程中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
高校食堂的采购过程,连接着外部市场供应和内部食品生产,指的是从采购发起到验收入库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涵盖物资类别广,采购品种杂,涉及供应商多,配送频率高,配送关系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因此给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具体来讲,其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11食品安全风险源头多
高校食堂的保障属性,决定了食堂必须满足不同师生的日常饮食需求,因此也决定了食堂所需物资在采购类别和具体品种上的多样性。目前,高校食堂的采购物资基本涵盖了常见的主要伙食物资,不仅包括粮油、肉类、禽蛋、果蔬、水产、调料、饮料和酒类等各类主副食,还包括各种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等与食品安全关系密切的衍生类别产品。与此同时,由于同一产品又存在品牌、生产厂家的多样性,整个采购物资呈现出类别广、品种杂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为满足需求和稳定供应,高校食堂往往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供应商。在这些供应商里,既有大型企业,也有中小企业和个体户;既有国有的,也有民营的。
12伙食物资验收操作难
在供应商与产品的准入环节后,食堂的验收入库作为采购过程的最后一环,是防范高校食堂输入型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环节。由于高校食堂物资采购的特性和不容乐观的市场环境,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风险在来源与类型方面都较为复杂,这给食堂的验收操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由于检测能力特别是快速检测能力的不足,食堂在验收操作时很难对所有类别物资进行关键安全指标的量化验证。即便在借助第三方检测力量后,也因较长的检测周期和较高的检测费用,无法满足现场快速的验收要求。同时,大量伙食物资特别是鲜活农产品在产品标准上的缺乏,导致在验收时很难形成量化的标准,也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
13过程管理的动态性强
高校食堂的物资采购不仅具有类别广、品种杂、涉及供应商多的特点,而且由于食堂的配送点多和配送频率高等原因,整个采购过程中的配送关系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较为分散。这就意味着这一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必须一直处于实时的运作状态,才能对发生的每一次配送关系进行食品安全的把控。同时,在实时的运作过程中,监管要求的变化(如国家标准修改)、由采购结果和安全评估带来的配送关系变更(如供应商更换、产品准入调整)等情况,也都必须得到及时的输入。因此,与单一品种集中式的大批量采购不同,高校食堂物资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呈现出频率高、不间断和操作量大的特点。
2信息化水平低带来的主要问题
高校食堂采购过程中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决定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传统人工操作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效率、管理成本、风险防范、信息共享以及标准建设等方面已无法满足信息共享、实时追溯、动态管理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21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由于信息化建设的滞后,高校食堂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实现供应商与产品准入材料、食堂验收情况、内部监控情况和第三方抽检结果等信息在采购部门、监控部门和各食堂之间的实时共享,从而增加了在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对接上的管理成本,甚至造成了重复管理现象的出现,降低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2缺乏产品的实时追溯系统
高校食堂的物资采购品种繁多,并且涉及不同的配送商和生产厂家。作为终端消费方,产品的追溯涉及环节多,信息量大。由于缺乏产品的实时追溯系统对供应商与产品准入、订单发出、产品配送和验收入库等各环节的信息进行自动化录入,高校食堂的物资采购还无法达到链式的动态管理要求,也无法实现全部产品追溯信息的实时高效查询。
23缺乏高效的系统管理工具
高校食堂的采购过程涉及大量产品、不同供应商和频频发生的配送关系,整个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处理。没有一个信息系统工具的支持,无论是在不同环节的信息共享、供应商与产品准入材料的期限查验,还是在具体产品追溯信息的实时查询、配送关系和监管要求的调整、采购过程各环节的沟通反馈等方面,都容易产生巨大的工作量,并容易出现各环节人工操作的管理漏洞,从而给食品安全把控带来风险。
3高校食堂采购过程中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校食堂采购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为了建立包括准入管理、信息共享、动态控制、实时追溯和反馈评估的一体化管理系统,从而有效提升管理效能,防范安全风险。具体来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31要建立完整规范的基础数据库
食品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要的就是建立起完整规范的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供应商和产品两个信息库。供应商信息库主要包括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准入材料和合同要素等方面内容,通过供应商信息库可以实时查询供应商的营业执照、许可证件、准入审核资料等信息,也可以对供应商的合同期限、供应品种和配送范围进行系统的锁定。
产品信息库则主要包括科学合理的产品分类信息、产品统一规范的命名和编码、产品准入信息和配送商家信息等内容。通过产品信息库可以实现对产品分类、命名和编码的系统化管理,从而有利于形成内部统一的产品信息规范,减少沟通上的信息不对称,具体来讲,对进入国家统一商品编码的产品按照一个编码对应一个品名的方式进入数据库,而大量没有国家统一商品编码的食用农产品等则按内部使用需要的规格进行对应的编码入库,确保一个品名对应产品的唯一性。通过产品信息库可以实时查询产品生产厂家信息和相关的许可证件和检测报告,以及产品配送商家信息和价格情况。
32要实现食品安全的实时追溯
在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纳入订单发出、产品配送和验收入库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从而实现整个食品安全的实时追溯操作。具体来讲,就是每个食堂的每批次物资和每个产品都能在信息系统上查询到它的验收入库信息、配送商家和生产厂家信息,以及该产品供应合同的相关信息,不仅可以对产品的安全性进行验证,也可以对配送主体的经营规范和能力进行查询,还可以对问题产品进入的具体原因进行查找,从而有效减少管理漏洞,保障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
33对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把控进行系统化管理
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涉及大量的文件信息处理,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可以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管理绩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动态的智能化管理,减少因人工操作产生的管理漏洞和安全风险。具体来讲,这一系统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供应商准入和配送权限实行系统锁定。供应商在采购程序中通过准入审核并签订供应合同后,方可进入信息系统,然后开展实际配送。采购管理部门则根据合同对供应商的配送区域、配送品种和配送期限进行设定。
二是对产品准入的系统管理。为确保采购环节的食品安全,必须对每一个品种实施准入管理,但由于高校食堂采购涉及品种很多,人工审核的方式在全品种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难度。通过系统性的管理,则让这一管理成为可能。由采购部门对每一品种的配送商许可证件、生产厂家许可证件和产品合格证明等进行准入审核,通过则开放系统中的配送权限,并在配送过程中进行实时的动态管理。如果出现证件到期或产品安全存在问题等情况,就可以通过系统对相应品种产品的配送权进行关闭。
三是能够为采购过程建立起动态的反馈机制。从采购发起、供应商确定、合同签订、订单发出、商家配送到最后验收入库,整个采购过程一直处在动态的过程,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系统性的管理,不仅能有效串联各个环节的操作和信息共享,而且能够对每一次采购行为形成动态的反馈机制,便于采购管理部门开展评估,并决定下一次采购行为。
4结论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高校食堂的物资采购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市场形势,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升采购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对于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技术实现和硬件搭建之外,还要着力于与之相适应的标准规范制定、管理关系调整以及使用人员培训,并建立起良好的管理维护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与高校食堂的日常运行和其他管理系统实现顺利的结合,发挥出管理实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组织与管理;维护;操作;安全
传统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防止舞弊和差错而形成的以内部稽核和相互牵制为核心的工作制度。由于信息技术的更多应用,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发展成为以系统安全保障与稽核牵制相结合的控制体系。在信息时代,我们应把信息看作财务内部控制中可以利用的一项资源,加强网络财务的内部控制。
1,组织与管理控制
职责分离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不同人员担任不同职务以达到相互牵制。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要调整现有岗位设置,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设置网络管理中心,全盘规划,合理布局。采取措施确保各工作终端和人员之间适当职责分离,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稽核,以实现内部控制,及时发现违规行为。
2,统开发控制
系统开发控制是为保证网络财务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设计的控制措施,它贯穿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和维护各个阶段。主要包括:(1)明确开发目标,制定项目管理计划,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监督控制各功能模块的合理性和可靠性。(2)利用网络在线测试功能,检查系统的完整性,对非法数据的容错能力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系统遭破坏后的恢复能力重点测试。(3)一旦发现网络系统软件存在安全漏洞,即时进行在线修复,并将有关的记录存储归档。
3,维护控制
系统维护控制包括软件修改、代码结构的修改和计算机硬件与通讯设备的维修等,涉及到系统功能的调整、扩充和完善。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调整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维护过程的每一环节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维护的原因和性质要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进行修改。软件修改尤为重要,财务系统中的网络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系统维护有关的记录都应打印后存档。
4,操作控制
根据网络财务管理要求,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信息化岗位责任制,制定并严格执行上机操作制度,加强系统人员的操作规程。操作管理的重点是权限控制,其中系统管理员的权限是网络资源分配、网络服务的管理、数据库的操作、会计数据及时备份等。操作人员应该按照操作规程严格作业,不得越权。系统程序员不能进行业务操作,以避免因操作不当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对系统操作用户的身份、操作时间、事件类型等要进行适时监控和记录,并进行权限设置。
5,会计人员的素质控制
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保证人员素质能够满足工作的要求。为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通过会计培训使财会人员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现代网络技术,使经济、财会、网络技术实现有机结合。面对知识的快速更新和经济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适应网络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尽快胜任本职工作。
6,网络系统安全控制
(l)软件、硬件控制。要按照操作权限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 改,按照操作规程定期对系统软件进行预防性安全检查。当系统遭到破坏时,要求系统软件具备紧急响应、强制备份、快速重构和快速恢复等功能。
(2)大众访问控制。大众访问包括文件传递、电子邮件、网上财务信息查询等,由于互联网络系统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系统,对社会大众的网上行为实际上是不可控的。
(3)数据通讯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是为了防范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错误而采取的财务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安全、准确、可靠。
(4)防病毒控制。
以防火墙为主的计算机软硬件是财务网络防毒必备的重要部分。防火墙是建立在被保护网络周边,分割被保护网络与外界网络的一个屏障。根据网络区域划分的不同,可设置多级防火墙。外层防火墙用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应用防火墙用来逻辑隔离会计应用系统与外部访问区域间的联系,限制外界穿透防火墙对网络系统进行访问。必要时可融入隧道技术,即采用某种协议建立双方通信隧道。通常将内部网所用的协议和数据封装在数据包中,对隧道中传送的数据包进行加密,以保护财务数据的安全性。才外还有 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5)数据通讯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是为了防范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错误而采取的财务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安全、准确、可靠。主要措施有:
1)保证良好的物理安全,在埋设电缆的位置设立标牌加以防范,尽量采用结构化布线来安装网络;
2)采用虚拟专用网线路传输数据,开辟安全数据通道;
3)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和数字签名,在系统的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都进行两层加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使用数据签名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6)防病毒控制。以防火墙为主的计算机软硬件是财务网络防毒必备的重要部分。防火墙是建立在被保护网络周边,分割被保护网络与外界网络的一个屏障。根据网络区域划分的不同,可设置多级防火墙。外层防火墙用来限制外界对主机操作系统的访问,应用防火墙用来逻辑隔离会计应用系统与外部访问区域间的联系,限制外界穿透防火墙对网络系统进行访问。必要时可融入隧道技术,即采用某种协议建立双方通信隧道。通常将内部网所用的协议和数据封装在数据包中,对隧道中传送的数据包进行加密,以保护财务数据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旭.论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的建设.上海经济,2001.1.
关键词:电子商务 财务管理 信息化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适应企业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实现业务与财务协同、并发控制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将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有机融合,集会计核算制度、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于一体,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四流合一”,从而达到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目标。近年来中国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4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到33%。中国的电子商务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财务管理信息化在我国已经成为继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总监委派制、强化内部审计制度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可以协同处理,财务管理方式能够消除财务与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从根本上改变财务与业务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使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和业务运作协调同步,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子商务条件下财务管理特征,传统财务管理的主要缺陷,提出了如何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
一、电子商务条件下财务管理特征
电子商务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实施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和监督等的现代财务管理新模式,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以及远程审计等远程处理。它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了财务资料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方式,财务资料也将从传统的纸质页面资料、磁盘资料发展到网页数据。作为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方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是财务会计的未来。电子商务条件下财务管理的特点如下:
(一)网络计算
互联网的核心动力是网络计算,即从PC时代的桌面计算走向网络时代的网络计算。这一核心动力的发展推动了财务管理从桌面走向网络,即从桌面财务走向网络财务。从桌面财务到网络财务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空间、时间和效率三个方面的改变。空间上使得财务管理更加从企业总部走向企业全部,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时间上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财务管理时空的改变也带来财会工作介质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的改变,本质上都极大地延展了财务管理的能力和质量,使财务管理达到原来不可企及的水平。
(二)协同业务
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一直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互联网之前的财务管理系统存在诸多困难。网络财务作为企业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从根本上促进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包括与企业内部部门的协同、与供应链的协同和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内部协同业务包括对企业全程业务的协同,从网上采购、到网上销售、网上服务、网上考勤等。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资金准备、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工作与业务部门的工作协同进行。与供应链的协同如网上询价、网上催帐等。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如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等。
(三)远程处理
在互联网之前对异地机构的财务管理由于受传统方式的空间局限,其技术难度或管理成本都是高昂的。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系统突破了这一空间局限,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管理能力能够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众多的远程处理功能得以轻易实现,特别对于集团型等多分支机构的企事业单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动态核算
如果说PC时代的财务系统主要解决了工作量的问题,那么网络财务将在此基础上显著突破速度的问题。网络财务下的会计核算将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中的动态核算。极大地丰富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网络财务系统将能够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可以即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