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5 09:53: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老年人心理护理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8-02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记忆力、免疫力以及智力等均逐渐下降[1]。优质的护理不但能够帮助改善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能提升老年病人疾病治疗的效果。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护理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在对老年患者进行疾病护理时,不但要清楚掌握疾病,还应该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以便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文章选取了我院所收治的40例内科老年患者并对其展开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11月――2012年10月这一时期内我院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中抽取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患者的年龄均在60-84岁之间,平均年龄68.7±4.3岁,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疾病类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16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2例,脑梗死12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选取的内科老年患者在开展内科常规护理的同时,加以实施心理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详细措施如下文所述。
1.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并与其探讨一些老年人感兴趣的话题,以便在患者心里留下较好的印象,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2]。
1.2.2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 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与沟通,沟通时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老年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交谈的切入点,鼓励患者将心理的想法说出来。同时,协助患者同其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并为患者们构建一个交流与沟通平台,营造良好的住院氛围。
1.2.3 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对于治疗操作没有获得成功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表达歉意,并获得老年患者及其家属的谅解。同时,耐心与患者交流,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要。
1.2.4 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针对不同心理特点的老年患者开展不同的心理干预,与家属联系并相互配合,使患者充分感受到亲友和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心,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激励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处理,采用X2和t检验,得到的结果以P
2 结 果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特点变化情况见表1。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知,经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护理前相比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显著,有意义(P
3 讨 论
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可以体现为焦虑与恐惧、消极、孤独、自卑、多疑、偏执等几个方面[3],现针对内科老年患者的这些心理特点作出如下具体分析。
3.1 焦虑与恐惧 这是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较常出现的心理状态,以初次住院的患者在住院的第一周表现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对自身所患的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方面不太了解引起的,具体可以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健康宣教来改善。
3.2 消极 老年人基本上都会存在一种日落黄昏的想法,这种不良心理在患病之后出现了负向加强的趋势,进而产生了消极、悲观的心理,这一心理的出现容易促使老年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够积极主动。因此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树立老年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3.3 孤独 具体表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乏家属的陪伴,这一类型的患者性格较为内向,不擅长与他人交流,言语较少,其他病患也不与其进行交流,加上探视的人较少,使得患者感到十分的寂寞、孤独,情绪极度低沉。
3.4 自卑 最为明显的表现是患者各种事情都想其他人代劳,自己不愿去做,完全依靠他人的照顾,长期下来就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在满足患者需要的同时,让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患者的自我满足感。
3.5 多疑 通常是发生在病情较为严重或者是癌症患者的身上,他们觉得自己已经病入膏肓,难以治愈,所以出现了多疑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3.6 偏执 通常发生在性格比较急躁、极易被激怒且挑剔的患者身上,他们对于身体上的不适和不如意的事情,均需向周围的人发泄出来。因此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针对内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常规内科护理的同时加以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桂英.探讨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06(30):211-213.
关键词:内科老年病人 心理问题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26-02
1 内科老年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1 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 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1.3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支持—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1.4 恐惧紧张。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1.5 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
1.6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2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措施
2.1 语言性沟通。
2.1.1 劝说开导。《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2.1.2 交心谈心。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2 非语言性沟通。
2.2.1 移情。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2.2 相制。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86-02
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加,老年人在人口比例中随之增长,老年人由于机体新陈代谢缓慢,易患老年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等),并且疾病恢复速度慢,住院时间长,心理压力大,如何做好针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护理措施,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1]。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人长期被疾病所折磨,身体各种功能下降,活动受限,因而易产生心理上烦躁和紧张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孤独寂寞、极度猜疑、忧愁联想、绝望、恐惧、强度自尊个人崇拜等不利于身体恢复等问题。
1.1 孤独寂寞的心理
老年人日常都是儿孙绕膝的生活,突然生病住院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医护人员会郁郁寡欢、少言寡语、情绪低落、彷徨无助感到孤独寂寞。
1.2 焦虑猜疑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眼耳不灵活、视力听力下降,弄不清别人说什么,一方面感觉自己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对自己病情不了解造成死亡恐惧、或是家庭的经济压力、医院环境问题等,都会造成老年人巨大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易怒、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思想高度紧张,无根据地怀疑自己的身体健康,十分注意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怀疑隐瞒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担心医务人员能否精心治疗等,这些问题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老年病人健康恢复。
1.3 自尊心和自责心过强的心理
老年人特别喜欢周围人尊重他、恭敬他、特别是有些老年人曾为党为国家做出过贡献,非常希望别人象以前那样爱戴他,承认曾经拥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喜欢听到周围人的仰慕、赞美之词,一旦住院,处处“受人摆布’’,老年人的自尊心变得敏感甚至强烈,同时易受到伤害。
1.4 过分不信任的心理
一些老年人希望技术熟练的护士给他处置,业务水平高的医生为他诊治,生怕年轻的护士处置失败,年轻医生诊断没经验,有强烈不信任的感觉。
1.5 过分依赖心理
多数老年人在心理上和体力上表现依赖他人的行为,因老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开始对医护人员熟悉和信任,每天都由医护人员陪伴、产生依赖心理,怕回家后没有医护人员的监护、没有安全感。
2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2.1 消除孤独寂寞的心理的措施
大多数老年患者的子女都是忙碌的工薪一族,不能经常陪伴在父母左右,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走入病房与患者交谈,介绍病室环境、责任护士、及其他病室的病友相互认识,帮助他们组织一些活动。定时安排值班人员对老年病人进行访谈安慰和疏导老年病人的情绪,委婉劝告病人处病不惊,“三分治疗,七分休养”,的道理,时时关心体贴他们,如端茶、喂饭、擦身、按摩、协助大小便等,使他们感到亲切、温暖象在家一样,同时安排亲人探视;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重新拾起在社会生活中寻找乐趣的动力,消除他们孤独、忧郁的心理,正确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且积极配合医院进行治疗,从而尽快使疾病得到良好治疗,身心健康恢复正常水平[2]。
2.2 消除焦虑猜疑的心理的措施
医护人员除了要细心的观察病人不良情况的原因外,还要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尽量帮助患者与家属取得联系,并给与妥善安排与处理,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和镇定从容、遇事不慌的态度,切忌在他们面前小声议论和交谈,任何时候都不能引起患者的恐慌。
2.3 针对老年人不信任的心理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诚恳地工作,需要理解老人,他们需要安全,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为他们诊治,业务熟练的护士为其打针、发药,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老年病人的全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耐心、细致、解释、安慰、关心、体贴老人,以消除其不愉快的心理反应。
在护理操作前以亲切的口吻、恰当地称呼对待他们,使病人感到温暖,产生良好的情绪及心理状态,更主要的是护理技术的实施不失败、高质量完成,倘若失败,要表示歉意,以得到老人谅解,不要嫌弃老年人嗦,用和蔼轻松的语气和老人交谈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有利于疾病治疗和恢复,从而树立老年病人的自信心。
2.4 针对老年人过分依赖心理的护理措施
针对老年病人对医护人员和家属过分依赖的问题,医护人员要同患者家属及时做好沟通,尽可能满足老年患者的要求,但不要一味顺从迁就,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非必要的帮助,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一套适合他们的生活计划,从而增强他们自主生活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没老。
2.5 创建良好的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
创建良好的环境和医患关系对老年患者非常必要,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尊心强、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老年人来讲,他们不一定要求奢华;但一定喜欢安静、整洁、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有家的感觉,减少不良刺激,使其自尊心得以保护,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精神上得到安慰,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恢复[3]。
综上所述,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家属和医护人员我们都不能有任何的忽视,在护理老年病人的同时要考虑到老年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要受到我们医护人员极其家属的特殊待遇,时时、处处、事事给与理解、尊重、同情、体贴,护理上做到有情、有礼、有心、有益;同时我们医护人员要使患者了解到自身心理状态对健康恢复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协助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共同做好护理工作,良好的护理道德和适当有益活动对老年病人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治疗,从而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桂琴.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探讨[J].大家健康,2012,6(4):40-1.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需要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339.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34-02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将急剧上升,同时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从治病先治心的原则出发,心理护理显得特别重要,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态下安度晚年,已成为我们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我院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经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将老年人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老年人心理表现
1.1 孤独感和失落感 离退休的老年人失去了与同事共同学习的机会,而儿女成家立业,没有时间陪伴在身边,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而大多数子女只注重对老人们生活上的照顾,忽视了情感上的交流,特别是当老人生病时,这种孤独与失落感与日俱增。
1.2 焦虑和抑郁症 老年人离退休后,过去长期习惯了的生活日程骤然改变,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产生自卑、无用感,甚至焦虑、抑郁,此外老年丧偶、亲友生死离别等,对老年人都是最强烈的生活事件,从而感到无限悲伤,以至于难以解脱,对生活失去兴趣。
1.3 自尊心强、固执 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体会、事业上成功,公私、多疑、孤僻或像老小孩一样出现一些原始的幼稚的行为,自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住院后希望医护人员每天围绕他一个人,只关心他。
1.4 控制力下降、易怒 老年人的性格的改变,同老年人的闹退化有密切关系,脑的各部分发生退化的程度不一致,如大脑额叶比其他区域退化,而额叶与性格关系密切,故老年人性格已发生改变,出现控制下降,易发怒。
1.5 自私、多疑 人的行为受感知、思维、情感、性格、智能等影响。因此,有的老人由于大脑皮质功能的减退,上述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致行为异常。
2 护理措施
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并及时向老人及亲属详细介绍院内环境及各种护理措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出入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1]。
2.2 密切护患关系 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由于老人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是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他们,如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给他们过生日,是他们感受到亲切、温暖,犹如在家的感觉。
2.3 尊重、关心、体贴老人 老年人思维相对缓慢,语言表达较迟缓,记忆力也有所下降,又是一个问题要交代还几遍也听不清,记不住。遇到这种情况应耐心解释,不急不躁,态度和气,语速要放慢。遇到他们要主动打招呼,言语间要尊敬,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2.4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房间清洁幽静的基础上,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老人安排在一病室,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
2.5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做事得到同事们的尊敬,退休后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提出的意见和想法不能被采用和重视,易产生不被人尊重的想法,从而封闭自己,不再表达自己的意愿拒绝与他人交谈。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总之,护士担当着老年人生命周期中专业健康维护的角色,只有结合身心特点,运用自身的心理护理技巧,才能对老年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这对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全方位整体护理的表现。
【关键词】 老年人;心肌梗死;针对性护理
随着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步增加, 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日益加重的趋势, 由此所导致的老年人心肌梗死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该疾病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 且病情较为严重, 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1]。本次医学研究就对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针对性护理的措施和效果进行了探究, 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2 方法 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 感染护理。对于感染造成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 临床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实施积极有效的感染处理和预防措施, 避免心肌梗死症状的进一步发展, 为患者病情的恢复提供良好的机体条件[2]。第二, 疼痛护理。疼痛是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 且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 但通常发生于安静和睡眠过程中。此时, 患者应适当应用镇痛药物, 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对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是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 则显示梗死范围较大, 需要入院接受治疗。第三, 原发疾病护理。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原发病是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发原因, 在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遵医嘱适量应用止痛剂和镇静剂, 嘱患者避免过度屏气, 保持心情放松, 避免疼痛诱发休克和心律失常问题。受到急性缺氧的影响, 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心肌坏死现象, 因而吸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在没有慢性支气管疾病及肺部疾病的情况下 应及时接受持续性的高流量吸氧治疗, 以改善心肌梗死症状[3]。第四, 饮食护理。饮食习惯不良和饮食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其主要病理学依据为血流动力学, 患者临床治疗后, 心功能和心搏出量会受到影响, 因而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饮食护理方案, 以低盐和低胆固醇饮食为主, 嘱患者多食膳食纤维和新鲜的蔬菜、水果。第五, 心理护理。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常会因担心预后而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此时, 系统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 向其说明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发生原因、治疗和预后情况, 使其保持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第六, 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嘱其转变生活方式, 指导其掌握心肌梗死的急诊救治措施。同时, 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预防便秘诱发的尿潴留、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等问题。
1.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
3 讨论
心肌梗死(AMI)是突然性冠状动脉闭塞诱发的一种冠脉血流阻碍性疾病, 该疾病的发生会致使患者出现心肌供血不足以及心肌坏死症状。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发病迅速, 病情较为严重, 因而院前死亡率明显偏高, 所以, 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和护理, 对于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 以及临床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 急性期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应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 对患者呼吸、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 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保持高流量吸氧, 在此基础上, 改善患者饮食结构, 根据患者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和情绪状态的不同, 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提高其生活质量[4]。
参考文献
[1] 刘欧华. 98例老年人心肌梗死及其护理探讨.求医问药, 2012, 10(7): 753-754.
[2] 金莲姬,金莲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与护理.中国保健营养, 2013,23(2):874-875.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护理,心理保健护理,生命质量,护理效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身心健康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保证老年人晚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其晚年生活舒适、心情愉悦,这是临床及相关工作人员所研究的重点,对老年人心理与身体卫生保健予以进一步加强,不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与生理改变所造成的影响,而且还能够帮助老年人更好的处理家庭与社会问题,使其心理健康水平与生存质量得到全面提高,最终实现健康长寿。本研究选取100名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老年人,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老年人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老年人实施心理保健护理,对两组老年人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名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老年人,66名男性,34名女性,年龄为66-85岁,平均年龄为(71.6±4.1)岁,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时间,4-25年,平均时间为(12.0±2.4)年。将这些老年人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老年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性不明显,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老年人进行常规性护理措施,在常规性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老年人实施心理保健护理,具体护理步骤为:
1.2.1.疾病知识宣教
指导老年人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所发生的各种疾病,通过针对性与个体化方式,为老年人介绍疾病的相关基础性知识,以此不断增强老年人的保健能力与自我防护意识,确保老年人能够从容面对疾病,而且在接待老年人时,一定要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使老年人能够树立正确、积极的生死观,尽可能消除老年人的紧张与恐惧感,对其豁达、乐观的心态进行培养,保证老年人心境安宁,以此达到老年人延长生命和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的目的。
1.2.2.心理健康教育
在对老年人实施心理保健护理时,社区护理人员一定要多体贴与关心老年人,主动与老年人联系与沟通,确保老年人与社会形成一种良好对接,并使其有效沟通得以保持,为老年人详细介绍衰老客观规律,让老年人对人类身体变化有所了解,丰富老年人的老年生活,不断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情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多介绍年龄相仿老年人共同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使其彼此多沟通与交流,以此对老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使老年人在社会活动参与过程中能够领悟到生活的乐趣,逐渐消除其自身的孤独感与忧虑感,
1.2.3.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社区护理人员不仅要和老年人构建和谐、稳定的联系,同时还必须加强老年人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所以,必须对老年人家属实施必要的老年人护理宣教,保证其家属能够给与老年人足够的支持、关心与照料,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尤其是对失去伴侣或者伴发有疾病的老年人,一定要多给予其关怀与体贴,温馨、轻松的家庭环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极为有利。
1.2.4.饮食指导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消化系统也会随之衰退,老年人胃内膜与胃部肌肉原有功能也会逐渐丧失,其大肠运动能力明显下降,导致老年人经常会发生便秘、食欲不振以及腹胀等情况,这时,社区护理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饮食指导,为老年人讲解合理膳食的意义与重要性,鼓励老年人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与水果,使老年人机体健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1.2.5.加强综合素质
社区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向老年人宣传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让老年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养成一种正确、健康的养生理念,除了锻炼智力外,还必须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增强其保健效果,以保证老年人身心健康。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X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以P
2.结果
对两组老年人实施相应护理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老年人活动时间明显比较长, 其差异性比较明显,P
3 讨论
我国社会中,老年群体逐渐占较高比重,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针对老年人实际身体状况,社区为其实施心理保健护理,对社区老年人护理具有重要价值,实施心理保健护理的社区护理人员,一定要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帮助老年人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与舒适度,进而使其身体素质得以改善[1]。本研究中,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老年人活动时间明显比较长, 其差异性比较明显,P
关键词: 老年患者;康复;护理
老化是有机体不可避免的自然变化,人的老化始于胎儿期,而后持续直至死亡。老化的速度在成年时进展得较快,不同的组织、器官、系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但其老化程度各有不同,且根据个体的功能差异而有所区别。老年人如果能重视对身体健康的管理,并给予身体应有的呵护,使身体对老化所造成的机能、心理、社会发展等的影响具备最佳的适应状态,就能够健康、愉快地度过晚年。笔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10余年,现将心得总结如下:
1 老年人康复护理的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的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对中老年人的康复护理,应当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点。
1.1 了解和掌握老年人伴随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1.2 深知老年性疾病具有病程较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的特点。
1.3 生理上的老化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和改变:他们会因身体功能的低下,导致其他各个方面能力的低下,如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应对各种刺激的承受能力。
1.4 无论是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健康维护、心理支持,还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等,都离不开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而老年人和儿童一样,比成年人更需要呵护。所以,康复护理在老年人的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老年人康复护理目标
2.1 注重健康的维护,预防疾病和意外伤残的发生。
2.2 给予心理支持,减少或避免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
2.3 配合治疗实施护理措施,促进疾病的痊愈。
2.4 预防并发症,缩短病程,减少痛苦。
2.5 提高ADL的自理能力。
2.6 给予健康管理指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 老年人身心变化及其康复护理要点
3.1 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减弱,需保持营养及水与电解质的平衡。足够的营养摄取,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预防疾病和残障的能力。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病情危重,变化快,在医疗过程中医生的诊治固然重要,但护理工作在本病的治疗中也占很重要的地位,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各异;错综复杂,治疗矛盾多、疗效有限。如果能对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对老年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病人的某些病情变化如能做好预见性护理,将减少或避免发生心力衰竭。
1临床特征
1.1多病因性: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几种心脏病,以其中一种为主要原因,其它则参与并加重心衰,使病情复杂化。国内文献报道,老年心衰同时患有两种以上心脏病者占38%。冠心病、高血压是老年人心衰的最常见原因,肺心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心衰在老年人中也较常见。
1.2老年人急性心衰的诱因:以呼吸道感染、急性心肌缺血最为常见。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以及输液、劳累、情绪激动、饱餐等均可诱发心衰。
1.3老年人心力衰竭症状多不典型:症状多样、变化急剧、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已处于中度心衰可完全无症状或仅表现为极度疲倦,一旦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即可发生重度急性左心衰、危及生命。老年人也有在白天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尤其是餐后或体力活动后。老年人发生急性左心衰时,由于心输出量下降,造成脑供血不足,多出现脑缺血症状。如意识障碍、失眠等。
2 护理对策
老年人心力衰竭病因多样、变幻莫测、处理复杂、死亡率高。做好预见性护理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为救治赢得有利时机的有效措施。
2.1 加强呼吸道的护理,防止诱发心衰: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呼吸道感染是预防心衰的重要环节。(1)加强卫生宣教,冬春季节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注意防寒及防感冒,吸烟者嘱其戒烟。(2)老年人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应积极治疗,并鼓励其做有效的咳嗽排痰,对黏痰不易咳出者,给予雾化吸入1~2次/日 ,每次10~15分钟,注意掌握雾化时间,避免雾化时间过长过多的雾滴沉积与支气管黏膜表面诱发支气管哮喘;过短达不到湿化肺细支气管粘膜的作用。在雾化的同时嘱其做深呼吸运动,以增强雾化效果。(3)老年人发生心衰,症状多不典型,大多数以突然咳大量白色稀薄痰为主要症状。护理中,对无诱因而咳大量白色稀薄痰者或咳浓痰突然变稀薄者,要警惕心衰的发生。
2.2 加强心血管系统的护理,避免高血压及急性心肌缺血,诱发心衰。(1)要重视老年人的窦性心动过速。研究表明,老年人持续的心动过速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且危险程度大于血压升高。因此,对持续心动过速者要高度警惕,必要时做床旁十二导联心电图以鉴别是否存在心肌的缺血性改变,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补充氧的消耗。(2)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心肺功能较差,对循环系统的超负荷运转敏感,补液时要控制输液速度补液量,通常输液速度以20-30滴/分为宜。对已发生心力衰竭者则酌情减量。必要时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3)加强饮食护理,一般予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饱,禁食易引起腹胀及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便秘。限制钠盐摄入,避免增加体液潴留,加重心脏前负荷,而诱发心衰。通常以钠摄入应限制在2g/日左右。(4)密切注意病情变化。老年人心衰症状多不典型,有时甚至无任何症状而突然发病,对极度疲倦和白天阵发性呼吸困难者要高度警惕并给予必要的处理,以防病情恶化;同时要特别注意观察血压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的出入量,防止因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而诱发心衰;另外,饱餐、情绪激动、劳累、失眠及意识障碍均为心衰的危险信号,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控制心衰发作和诱发心脏病因素的主要防治措施。
2.4 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老年人体质弱,抵抗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应加强心理护理,给于精神安慰及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防止情绪激动,以解决病人恐惧、自卑、孤独的不良心理状态。(2)防止活动过度加重心脏负担。保证充分休息,协助老年人翻身、排便、洗漱、服药、进食等。因为活动量过大,心脏收缩力加强,耗氧量增加而诱发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