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物必备基础知识点8篇

时间:2023-12-02 15:51: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物必备基础知识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必备基础知识点

篇1

关键词 高校自主招生 化学试题 考查内容 化学竞赛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的重要措施。2003年始教育部推出22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截止到2011年,全国拥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共有83所。近几年来,自主招生考试越来越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关注。自主招生实施主体是大学,选拔理念与高考有所不同,其命题风格及试题特点与高考也差异较大。高校的化学自主招生试题相对于高考试题而言,更加关注化学思维品质、化学学科思维方法和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考查。

1 自主招生化学试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各高校自主招生化学试题,其主要特点有以下5个方面:

1.1 重视知识与技能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

化学基础知识是高中生必备的知识,是开展化学实验与研究的前提。纵观几年来高校自主招生化学试题,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的考查一直作为重点。很多试题都是从知识应用的角度考查考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近几年来自主招生试题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主要有: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离子共存问题;pH的计算;盐类的水解;原电池,电解池;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及其推断和化学实验等。试题中,测试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推断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2007年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化学试题中考查了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这一基础知识:“请写出二甲基氯苯的苯环上的三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考查了硫酸亚铁铵制备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等有关基本的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2011年“华约”(以清华大学领衔,包括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共7所高校)化学试题中出现了最新获诺贝尔奖的课题石墨烯,用石墨烯的多元环来考查结构化学的基本知识,要求计算题目所划出形状的面积,由原子所在位置的贡献度,来计算每个单元的原子个数。

1.2 重视过程与方法 贴近社会生活实际

我国新世纪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高校自主招生化学试题立足社会生活实际,突出地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学以致用”这一点。

例如:2007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结合全球变暖这一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有关能源利用的问题:“试分析:用酿造的C2H5OH作燃料,为何不会增加大气中CO2的含量?”。这道试题考查了与生活有关的C2H5OH的燃烧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葡萄糖发酵过程等相关知识。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平时习得的知识和方法,从整体上分析整个过程,才能得到完整的答案;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让学生运用勒夏特列原理举2个例子解释生活或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这道试题与生产生活过程密切相关,考生只有在平时生活中积极体验相关过程,才能有的放矢,举出合适的例子,给予合理的解释。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感受不同,举例也会不同。

1.3 重视学科交叉 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自主招生院校考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自主招生化学学科的命题过程中,为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命题者往往涉及化学与物理、数学、生物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点。近几年命题中考查到的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交叉点主要有:溶液的依数性(包括难挥发的非电解质溶液的饱和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非电解质溶液凝固点降低,渗透压等);电学与电化学;动力学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和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判断等。数学知识与化学知识的交叉点有:数据处理与作图等。化学与生物学科的渗透也在加强。

例如: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中就出现了化学学科和物理学科知识的交叉。题目让学生回答:“分别用普通水和海水洗衣服,在相同条件下,哪一种衣服干得快?为什么?”本题考查了化学中的稀溶液的依数性和物理中的蒸气压等问题。由于海水中有NaCl、MgCl2等电解质,造成海水的饱和蒸气压下降,使水分子运动减缓(与纯水相比较),使海水沸点升高。因此,海水洗衣服干得慢,普通水洗衣服干得快。化学和数学的交叉在很多图像题中都有体现。2008年武汉大学的自主招生化学试题中对化学和生物知识进行了交叉考查:结合人体新陈代谢机理,让考生计算血液中HCO3/H2CO3的比值。

1.4 重视思维发散 多角度设计开放性试题

所谓开放性试题,是指以素质考查为目标,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在试题的情境、立意、设问、作答和评分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开放的试题形式。开放性试题具有条件的不完备性、结论的不确定性、内涵的可发展性和思维的不确定性等特点。纵观近几年大学自主招生化学题目,很多高校喜欢采用一些开放性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就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试题。题目在介绍了有关海底可燃冰的背景和形成方式后,请考生根据相关材料和自己所学知识谈一谈可燃冰未来作为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可燃冰本身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这样设计的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很能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要仔细阅读题面的相关内容,快速地从广泛的化学信息中抓出一些本质的知识,然后以此为核心,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进行深挖,发散思维,就可得到符合题意的答案。

1.5 重视能力拓展命题源于课标而不拘于课标

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不是以中学教学为中心,而是以大学各自的要求为标准,命题时原则上以依据化学新课标的要求为主,但不完全拘泥于课标,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延伸。相对与高考试题,自主招生化学试题设计更加灵活,很多高校的化学试题题面信息拓展了高中化学知识“生长点”上的一些内容,如:路易斯电子式、缓冲溶液、溶解沉淀平衡、阴阳离子分析、双指示剂法滴定、配位化合物、热化学反应中的焓变、具有不饱和键有机物的氧化或还原等反应、碳正离子和碳负离子稳定性和环境化学等。这些延展性知识已经部分属于大学化学知识的范畴,经常在很多化学竞赛试题中出现。

例如:2008年的自主招生化学试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所谓“拓展性”的试题:下列各组元素中性质十分相近的一组是_____。

(A)H He (B)Cl Ca

(C)Li Mg (D)P Cu

这道试题的解答涉及到了新课程标准中未曾涉及的有关元素周期律中的对角线规则应用的知识。在2008年的考题中还出现了同样关于形成内酯的超出新课程标准要求范围的知识。

例如:下列有机化合物可以形成内酯的是______。

(A)异丙醇 (B)α-羟基酸

(C)β-羟基酸 (D)γ-羟基酸

2011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化学试题选择题9,B选项:AgF和LiF都是离子化合物,前者溶解度大。也同样考查到了新课标未涉及的有关卤化银的结构差异和性质比较。做这样的试题,考生必须领会试题所给的信息,并通过信息抓住知识的本质,抓住延展性知识的要点,就可迎刃而解。不行的话,使用排除法对这样的题也行之有效。由于高中教学与大学要求之间在客观上存在距离,对这样的题目,相当一部分考生感到试题太难或太偏,这也应该属于正常现象。

2 自主招生化学试题考查内容归类分析

纵观高校自主招生化学试题,其考查内容超越了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可以说是高考知识和化学竞赛知识的有机交融。备考过程中,考生不仅要在高中教材中汲取必备的高中化学内容,还要有意识地拓展相关的化学竞赛知识。由于应试必备的基础知识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已反复强调,这里不再赘述。现结合近几年各高校自主招生化学试题知识点覆盖情况,就其涉及到的有关化学基础知识拓展、迁移和拔高的部分进行归类分析。

2.1 基本概念部分拓展、迁移和拔高知识点分析

2.2 基本理论部分拓展、迁移和拔高知识点分析

2.3 元素及化合物部分拓展、迁移和拔高知识点分析

3 自主招生化学试题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对高校自主招生化学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自主招生化学试题覆盖面广、涉及面宽,考试范围、考点和高考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如果想在自主招生中取得理想成绩,必须结合其试题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

3.1 夯实基础,狠抓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夯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和保障。基础知识对于备战高考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备战自主招生化学试题也同样重要,只有基础知识扎实,才可能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筹帷幄,调用自由,取得理想的成绩。

3.2 拓宽视野,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自主招生化学试题“偏”、“怪”、“天马行空”,这些高校的“自主考查”行为,凸显出他们对优秀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自主招生化学试题命题灵活,开放性强。虽然很多知识都是学过的基础知识,但在题目设置上要求发散思维。考生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开阔视野,注重发散性思维方法的养成。

3.3 关心时事,养成积累生活经验的习惯

化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很多试题直接是与当前化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或者社会生活中的卫生、环保等问题相关。如果考生对相关背景知识了解甚少,考试时可能就会束手无策,不知如何下手。考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读报纸、看新闻,关心时政的习惯。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勤于思考,注重平时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有益于自主招生的备考。

3.4 研究规律,搞好适应性试题的训练

自主招生化学试题有自己的命题原则和规律,考生要及时搜集所报考院校的往年试题,研究其命题规律,由教师有针对性地编制预测题,经常进行适应性训练。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及特长对学生进行分类推荐,选择合适的院校报考。化学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对其进行分类、定向辅导,帮助学生最终顺利通过自主招生考试。

此外,在自主招生化学学科的备考中,还要注意2个误区:一是追求偏难怪题的训练。有些考生平常投入很大精力学习化学竞赛的相关知识,尤其进入高三,恶补化学竞赛的内容,这是舍本求末,是不可取的。二是自学大学化学教材内容。有些考生认为,自主招生化学试题是大学教授命题,应该有很多大学化学的知识在里面,因此,抽出大量时间学学化学课本内容,这也是不可取的。这2个误区都会使学生为自主招生考试占用大量时间,最终影响正常高考的备考,值得广大教师、学生注意。

参考文献

[1] 杨悦,孟芊.教育科学,2010,(5):69

篇2

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这个学期我担任初二1-3三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初二年级生物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目标: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它们的 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能力目标:

1)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认识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此,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但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依*科学来解决。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一的学习,多数学生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其中也存在着问题:班中成绩差别悬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的班级后进生比较多。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中学习的第五单元,是整个初中二年级生物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单元。其中涉及的内容广,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内容,主要涉及动物的分类,让学生区别那些是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其中重点在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节强调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动物与人类生活得关系。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熟悉,同时也更加了解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很多渺小的东西往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单元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其行为的基础之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其认识和行动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并且应当身体力行。因此,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发展,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1、各种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2、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难点:1、运动的结构基础和形成机制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根据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村和新课程标准。

2、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3、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认真组织好各次探究活动,注重学法指导。

5、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6、加强训练,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

7、成立好合作学习小组,并加强合作学习指导。

六:教学进度与重大活动安排

周次日期工作要点

第1周9.3-9.7分析上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查漏补缺。

第2周9.10-9.14生活的动物

第3周9.17-9.21陆地生活的动物

第4周9.24-9.28空中飞行的动物

第5周10.1-10.7国庆长假

第6周10.8-10.12动物的运动

第7周10.15-10.19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第8周10.22-10.26社会行为

第9周10.29-11.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10周11.5-11.9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新|课|标|第|一|网

第11周11.12-11.16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12周11.19-11.23细菌

第13周11.26-11.30真菌

第14周12.3-12.7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15周12.10-12.14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第16周12.17-12.2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17周12.24-12.28从种到界

第18周12.31-1.4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篇3

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这个学期我担任初二两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我根据初二年级生物学科的特点,特制订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明白动物的行为大多是经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经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一样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本事目标:

(1)增强动手本事和实验设计本事。

(2)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一样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认识科学经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礼貌的提高,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提高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所以,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此外,尽管社会在走向科技化,科技也在社会化,可是,科学始终不是万能的,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并非都能依*科学来解决。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的学习,多数学生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其中也存在着问题:班中成绩差别悬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的班级后进生比较多。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提高。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中学习的第五单元,是整个初中二年级生物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单元。其中涉及的资料广,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

第一章至第三章资料,主要涉及动物的分类,让学生区别那些是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其中重点在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节强调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动物与人类生活得关系。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经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熟悉,同时也更加了解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很多渺小的东西往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单元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其行为的基础之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其认识和行动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我,并且应当身体力行。所以,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发展,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打下了必须的基础。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1、各种动物的适应性特征

2、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难点:

1、运动的结构基础和构成机制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根据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村和新课程标准。

2、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3、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认真组织好各次探究活动,注重学法指导。

5、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篇4

关键词:技工院校 物流师职业资格鉴定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作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人才的供不应求,使得原本相对滞后的物流人才教育在这几年逐步进入了快车道,无论是各类大专院校还是职校技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为物流行业培养输送各层次的物流人才。

为了规范物流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培养既有真才实学又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化人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发文通知在全国开展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共设4个等级,可以适应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在劳动就业制度日益规范的背景之下,如何提高物流专业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引起各类办学单位的关注,也成为大家思考和研究的难题。技工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沿阵地,保障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

一、技工院校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证的重要性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全国统一编号,网上注册登记管理,可在政府网站查询,全国范围通用,具有法律效力,与我国有双边、多边关系的国家互认。

对于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物流职业资格证书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行业准入的通行证,还是取得技工院校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目前,广东省技工院校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特殊专业除外),毕业生获得“双证书”的比例要达到90%以上。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工种(专业),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不予颁发毕业证。

二、物流师资格考试介绍

1.考试内容与形式

考试分为两个科目:一是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共125题,100分;二是技能操作,共100道题,100分。两科均为单选+多选,纸笔作答。对于考生而言,要在90~120分钟内完成这些题量,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功底,并且对时间要有准确的把握。

2.考试教材简介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物流师资格资格认证使用的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物流师(2004年版)》编写的物流师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内容全面,涵盖了物流师所应掌握的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但理论性较强,对于没有社会实践的在校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并牢固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三、技工学校学情分析

目前技工院校学生主要来自前一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的群体,在学习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学习基础薄弱

技工院校的生源多为升不上初中或高中的毕业生,他们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

2.学生没有学习压力,缺乏主动性

学生来到技工院校,从初中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没有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学习的压力也没有了。因此,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

3.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强

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希望能够摒弃文化知识基础差的硬伤,在技校学好一种或数种技能而立足社会。因此,学生普遍对理论课程不感兴趣,喜欢互动性强的操作性课程。

4.学生社会阅历少

技工院校学生有部分来自社会,但多数是初中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技工院校进行学习,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眼界不够开阔,拓展思维能力不够强。

四、提高技工院校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的几点做法

1.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物流师考证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理论性强、知识点分散,需要记忆的东西多。对喜欢操作的技工院校学生来说,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思想指导行动,要让学生高度重视、积极投入,需要任课老师反复强调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物流行业的“敲门砖”,也是他们获得技校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从而引起学生重视,提高学生认识。此外,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考证考什么,怎么考。老师可以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做到目标具体,条理清楚。

2.合理安排考证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讲授时间

对于缺少社会经验的技工院校学生而言,物流师考证课程的理论性和综合性无疑是硬伤。要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安排方面,可以先安排其他物流专业课程,例如仓储配送的实训课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等等。这些课程一方面是物流专业的必修课程,另一方面也是物流师考证内容的一部分。有了这些课程做铺垫,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物流基础知识,并进行过一些物流实训之后再参加考证,很容易就可以把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已有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关注教学细节

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的题型有单选、多选,考试特点是考点多,知识点分散、细,每个章节都有考点。但好在出题有规律可循,考点在章节的分布也比较均匀。但是,要提高考证通过率,单靠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基础水平也还是不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握教学细节。

(1)狠抓基础,提高能力。狠抓基础知识,就是切实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能力,则是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提高拓展思维能力。因为物流师考证涉及的内容多,知识点分散,所以不能以任何投机取巧的方式猜题、押题,应付考试,而应该立足于教好学好每一章节,将每一个知识点讲透。同时,教师在全面系统教学的基础上注意联系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联想思考,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地重复加深学生对前一些知识的印象,也可以使得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更清晰的思路。例如,仓库存储费用由订货费、保管费和缺货损失费构成,这与采购成本构成是相似的,而从物流活动的连续性角度来分析,两者之间确实有联系,甚至可以说是重叠的。老师在讲到这一点的时候,就要给学生讲透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免学生重复记忆从而产生思维混乱。

(2)讲授过程中要注意提示考证要点。抓住考试要点可以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有成效。物流师考证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要学生完全记住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而老师要抓住考试要点,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区别对待每个要点的内容,哪些问题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只做一般了解,哪些要点需要熟练精通。

(3)重视习题。可以采用以下三种途径将习题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

第一,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结合历年考题进行知识点讲解,一方面可考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慢慢适应考证题目。同时,讨论时的互动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的考证理论课程变得活泼起来。

第二,成立学习小组,课堂上开展知识竞赛。托尔斯泰曾说过:“竞赛可以将落后的学生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促进创造积极性、首创精神、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的反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教学内容和考试重点进行相互讨论学习,互相监督检查学习情况,并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知识竞赛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有了小组竞赛作为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第三,章节测验及综合训练。老师在新授课阶段,学完每个章节后要安排一次测验以巩固所学知识点,在复习阶段,要反复按真实鉴定的模式做综合试卷。章节测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加强记忆;综合测试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综合化。

通过全程的练习、测验,无疑可以深化知识,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又可以营造考试的氛围,使学生心理上有所准备。但是,要提醒学生的是,习题和测验只能作为查漏补缺的手段,绝不意味着考试范围的划定,一切还是以书本基础知识为主。

4.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培养主动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流师资格考试理论性强,内容多,个别术语或概念表述相似,单靠老师教授,或者学生如果刻板地按照课本的讲授顺序死记硬背,很容易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或是发生知识点混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便于他们自主学习。

(1)学会归纳小结。物流师考试教材每一章节都有繁多的知识点,知识点之间关系又错综复杂,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很难将所有知识点都牢记,这就需要进行条理清晰的归纳小结。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法进行知识点的归纳。要求学生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根据本章节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画出思维导图,在复习的时候再从脑海中将知识点调出进行扩充。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理清众多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将考试要点从冗长的理论当中提炼出来,此外,将学习思路图形化,使得学生能够产生更为形象深刻的记忆。

(2)灵活使用记忆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掌握一些记忆的方法,例如比较法、联想法等。如仓储作业管理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流程图法,将仓储作业管理的流程画出,并标注每一个流程里涉及的具体操作;对于ABC分类管理策略,则可以采用对比法记忆,比较三类物资的特点及对应三类管理策略进行记忆。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读图能力 基础图形 创新题型 自主探究

高中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生物学习不仅注重基础、注重知识结构、知识迁移,生物学习还已改注重读图、识图能力的发展。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就是在强调形象化的重要性。生物课本上到处可见各种插图,图形也是一种语言,教学用图就是知识的另一种呈现方式,而学生读图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提取、分析、综合的过程。本文以高中生物教学为切入点,分析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生物读图能力。

从历年生物高考可以看出图形以多种形式高频率的出现在考题中:系谱图、曲线图、柱形图、表格、示意图、流程图等。系谱图,大多是遗传系谱图,是解决遗传学问题的简明手段,由方框、圆圈和线段构成,用以直观显示各亲子代的遗传性状,这是形式极为简单的一种生物图形,但也是最典型的一类题目。高中生物的考试命题大多是将一种或两种遗传病放在一个系谱图中,题目给定几个限定条件,学生推算亲子代里某几人患病的概率。曲线图、柱形图和表格主要以数据传达信息。

示意图简洁的描述生命过程或现象,比如基因重组的题型就会以示意图的形式出现。流程图使用简洁的文字通过箭头连接,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过程,选修的基因工程方面的题以流程图为典型手段来出题。图形题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考验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所以读图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的一大关键。以2015年山东理综试卷为例,除了前四个基础选择题没有图,其余题型均带有各种类型的图形,可见图形题在生物试题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说明提升学生读图能力是生物教学十分重要的方面。

一、读课本基础图

往往试题中的图形题并不是课本上的原图,那么教师要想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首先就要对课本基础图形熟悉,以下是几种读课本基础图的方法:

1.运用学案专题训练法。教学学案也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预习、检测、总结等,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那么老师可以出一份生物用图的专题学案,涉及各种带图的生物题型和知识点,尤其是重点、难点、易混淆点,还可以有补图的题,比如给出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图,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自己补足后面的图,这可以很好的检验学生对有丝分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看学生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否混淆。这样学生做学案时不仅可以复习知识,还可以发现自己在图形题方面的不足,如知识点是否清晰、难点是否突破、易混淆的地方是否能区分开,同时学生要自主总结图形题题型以及重点知识,在老师讲解的过程抓住重点,做好笔记标注。

2.自主绘图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名言也适用于生物读图能力训练。学生看图十分钟不如拿笔自己画一遍记得多。在用笔自己画图的同时会加深印象,再加上对图形的文字描述,对读图能力的提高必然有所帮助,并且老师可以把课本上的图形简化画在黑板上,旁边标注重点知识,这样也有助于新课的传授和讲解。同时学生也可以模仿老师的图画做笔记,在课下复习的时候用虽然简单但覆盖全面的简笔画,边画边整理文字知识点,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更有助于记忆。简洁形象又不失重点的图形可以适当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对以后的复习也非常有益。

3.联系对比法。在学习完各个图形的知识点后,如何清晰的记忆各个图形的知识点更加重要,这也很大程度的影响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对于图形的学习运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尤为有效,比较出两个图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联系对比记忆,提高记忆效率。以真原核细胞结构为例,真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核糖体,顾名思义,原核即原始的细胞核,真核就是真正的细胞核,所以真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无真正的细胞核,这也正是本节知识的重点所在。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它有一个特殊的拟核,而拟核和真正的细胞核的区别是拟核只是的环状DNA分子,真正的细胞核里有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一点,看给出图形中细胞里是环状DNA分子还是细胞核,就可以很轻松的区分真原核细胞,读图能力自然也会相应提高。而通过真原核细胞的关系,又可以联系到真核细胞里的动植物细胞,同理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也有区别,就是植物细胞特有的液泡、叶绿体和细胞壁以及动物细胞特有的中心粒。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很轻松的联系到四个图,并且对比了彼此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可以清晰的记忆,训练读图能力也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训练

对课本基础图形的熟练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就需要更高层次的提高:

1.教师创新。老师不要仅仅局限在往年试题中的题型,适当的开发自己,创造新题型,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也有很大帮助。例如可以数形转换,之前总是以表格或图表形式出现的数据可以转换到坐标图上,训练学生的灵活应对能力。加以在坐标图上隐藏点对该题重要的信息,发掘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新题型起码不会紧张害怕,能从容应付,仔细分析,逐个攻破。

篇6

一、关于基础知识与知识整合

福建省根据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要求,把高中地理必修I、II、III和一本选修确定为地理高考内容。由于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两个显著特点,因此初中的地图知识、气候知识是分析地理问题必备的基础知识,为了更好地研究区域特征,还必须调用必要的初中区域地理基础知识。目前我省绝大部分中学在高二进行文理分科,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运筹帷幄高考必备的知识?优化地理教学、处理好基础知识与知识整合突显重要。因此不论在高二的教学,还是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都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规律,对课标要求的同类知识、相关联知识、并列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分配课时;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作用;注意对各类知识的整合、归纳。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避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呈现颠三倒四的混乱状态,又节省教学和复习时间,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由于客观原因许多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几乎为零,因而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应先进行初中的地图和气候等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使它们在高二必修三和选修教材的教学中发挥良好的“先行组织者”作用。在教学中应避免按部就班地把初中相关知识讲一遍,需处理好知识的筛选与拓展,如对于地图部分的经纬网、方向、等高线就应拓展讲;关于时间计算内容可与高中地球运动归为一类复习;又如对于具体的地名、物产、工业部门、交通线分布等纯记忆性知识可以少讲或不讲,重点放在如何进行区域特征概括的方法上。再如必修三在高二第一轮教学中,着重解决教材中基本的知识点,但在高三的复习中在简要对知识点梳理后,应重点注意知识点的拓展与迁移。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课,高三应注意对森林的环境效益的地区性整合、森林破坏与全球变暖等关系的分析;对于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高三应将其与其它生态破坏(湿地减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原因进行对比,并提出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原因、危害、对策等。

二、关于接受教学与主动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在高中阶段,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则应当成为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如何既能在较短和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与反思认为:应处理、运用好接受教学与主动学习的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因为对于知识积累有限的学生,经过接受教学的引导,能较快、较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和如何从材料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后期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先行组织者”素材,而主动学习能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发现新的知识,从而掌握发现问题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有助于保持记忆并形成迁移能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的乐趣。由于主动学习比接受学习思维量大,在惰性本能的支配下,部分学生可能更乐于接受“接受教学”,因此我们要弱化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强化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合理搭配接受教学与主动学习的比例,对新知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接受教学为主,对能迁移的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解决的内容以主动学习为主。

例如对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学中,可通过读图、归纳等方式对荒漠分布、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等进行接受教学为主教学,对荒漠化地区自然特征、形成原因及治理等就应在接受教学作为引子的前提下,采取发现学习,并让学生将荒漠化的成因、治理等知识迁移到水土流失问题上。

三、关于考点过关与复习安排

文科学生需参加文科综合高考,高考属能力考试,与初中、高一面向会考的属水平考试性质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有较大区别,因此需针对高考大纲的考点要求进行教学规划。若操之过急地将高三后期的内容移到高二进行,不但基础知识不扎实,也因此时学生已有知识与教学内容不平衡,加大教学难度,对知识的理解又形成“夹生饭”状态;也不能在高三复习中将高一的教学内容重复一遍,由于无新信息的刺激,学生学习无兴奋点,还造成思维疲劳。

高二教学应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还应参考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即基础为主,能力为辅,高一、高二教学强调要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学生不但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还能节省高三总复习时间,更重要的是清晰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运用能力提升的基础;高三教学应以能力为主、基础为辅,主要根据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进行教学。高三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练代讲,让学生大量做题,当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试题中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只会模仿答题或套题,或因基础不扎实造成错题倍出,进而思维混乱和产生畏惧感;也不能以讲代练,或划出所谓的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只能死背理论和教师总结的要点,没有通过练习这一实践的检验,造成理论与试题脱节,也无法悟出解题的要领。因此高考第一轮复习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以必修三本教材为重点对考点进行剖析、解读,构建各要素框架,以达到“纲举目张”成效,在进一步夯实知识的基础上,对主干知识进行拓展,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主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第二轮复习可以专题形式进行,结合试题训练和评讲,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四、关于答题模式与运用能力

在考试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既能快速下笔、又高质量地完成答题,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也是对落实“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这一地理新课程目标的检验。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结合知识的整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建模”,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之一。自然地理部分主要属于集中思维,更多关注的是为什么,带有规律性的因果的推导,应注意解题思路的分析;人文地理部分主要是发散式思维,更多关注的是有什么、怎么发展,要注重的是答题模式的建构。如确定某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弄清了有关直射点纬度、晨昏圈、极昼(夜)范围、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物影的朝向等之间关系的解题思路,问题基本可以迎刃而解;又如对某地农业生产特点的概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农业生产特点生产方式:地域类型、部门、耕作方式、经营方式、区域化等。生产水平: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专业化水平等。农作物:种类、产量、耕作熟制等。市场条件:交通、需求量、商品率与自给率等。耕地特征:面积大小、性质等。特色:立体、绿洲、河谷、生态农业等。结构调整:比重变化等。

在评卷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答题模式背的很熟,但得分很低,主要是这些学生只会“建模”,不会“用模”。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37(4)“分析甲国吸引中国投资工业的有利条件”,有的学生套用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模式,有的学生套用影响产业转移因素的模式,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失分。掌握解题思路与答题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切题”快,而会“用模”才是学生能力的反映。“用模”不是“套模”,是针对有用的图文信息和试题的设问,结合解题思路或答题模式,对试题信息、设问甄别后作出较准确的解答。因此在平常的复习中,不但要关注解题思路与答题模式的教学,更要注重“用模”这一运用能力的培养。当然,运用能力与善于理清知识间逻辑脉络和创新思维培养是分不开的。

五、关于巩固提高与试题选用

考试与讲评是巩固提高方法之一。通过考查了解学生对某阶段知识掌握的程度,检查教师在该阶段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日后学有方向。教师通过评卷的反思,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积极思考,提高解题能力,讲评课不能停留在答案的正误上,一方面应让学生明白自己答题错误的症结、试题与考点关系,以及考点层次知识点的因果联系,另一方面结合讲评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此外,对于发散性的试题,还可让学生继续探讨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

在平常命题的过程中,要明确考点,考虑到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水平、思维接受能力对学习信心的影响,知识点的综合层次,切不可信手捡几题给学生。打基础阶段的试题,尽量注意每章节重要知识点的覆盖面;高三下学期的试题,应抓重点、综合、知识迁移和学生的薄弱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的知识点,应在下次考试中通过改变设问方式给予体现,如学生对某河流特征归纳欠佳,下次考题可以经纬度、等高线等信息形式出题,让学生对考点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篇7

一 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高考命题思想的转变,可能使一部分学生偏重于能力题的训练,但知识和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能力要建立在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之上,否则,将全是空中楼阁。实验内容复习时也如此,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渗透作用、免疫、反射、作物育种等基本原理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以这些基本原理为背景的实验类题目。

二 重视教材实验的操作和理解

1.认真操作、复习教材实验

对教材实验,应根据条件,适当重做或改良操作。要充分明确教材实验目的,理解教材实验原理、实验思路、研究方法,领悟掌握教材实验中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原则。

2.强化经典实验的学习

教材中的经典实验有: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等,学生应从中掌握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体会出科学家们的实验设计思路、程序、方法、原理的科学性与巧妙性以及设计所遵循的原则,总结出科学实验的思维过程,掌握探索实验的一般程序,为分析、设计实验奠定基础。

3.重视实习,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等内容的复习

在复习中要关注教材中的实习、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等内容,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教师可根据本校的教学条件,适当开展有关实习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或适当进行相关理论试题的训练。

三 以考纲为导向,加强多种能力的培养

1.图表辨识、转化能力

高考实验题中,应用图表呈现材料的题型相当多,应用图表可以呈现实验步骤、实验处理方案、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等。因此,要善于通过比较、观察、分析、处理、判断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推理、分析,获得其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2.努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必须坚持:(1)针对具体探究案例,分析出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探究方案中必备的几个要点、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等。(2)完善案例,形成具体认知。可以采用填空、问答形式,就某一具体安全分析、完善。(3)多进行交流评价和反思。科学探究常常是一种协作性活动,彼此的交流与评价有助于相互启发和材料共享,自我反思与修正有助于深入理解科学概念和认识科学活动的性质。因此,多交流评价,多进行反思可以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在复习实验时,要始终贯穿探究思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做到“起点高,落点低”,对某些知识点、概念或原理,不妨多做些探讨或变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理论试题。同时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知识,在热点问题方面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探究的课题,如水污染中细菌代谢类型,酸牛奶成分探索,食物防腐措施的探究等。

3.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训练

实验题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的,在对实验步骤的表述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问题:(1)审题不清,表达随意性强;语句不通,言语晦涩;思路混乱。(2)不理解或不动用生物学术语作答、错误使用生物学术语或出现错别字,如“细胞液”写成“细胞内液”、“高压蒸气灭菌锅”写成“高压锅”或“压力锅”、把“种子的开头和颜色”表达成“一对相对性状”、“生长激素”写成“生长素”、“液泡”错写成“液胞”等。(3)表达形式单一,或未根据要求作答,如写元素符号时错答成文字。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注重这方面的训练。一定要理清生物学术语的内涵和外延、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等,加强对基本概念的比较,准确把握概念之间的关系。还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为此,教师必须要精选一定量的试题,进行强化训练,并做到练、改、讲三步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真正使学生的以上各种能力得到提升。

四 重视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完成实验复习

实验复习时一定要多动脑、动口、动手,多交流,勇于创新,并坚持科学训练与循序渐进相结合,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逐步提高实验能力。先从教材入手,再拓展到课外;先多分析一些验证性实验再分析探究性实验;先就问题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结果的假设、对假设的验证、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观察记录、对实验结果的表达等基本环节逐项逐点落实,然后再尝试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和课题计划的制定。

篇8

关键词:医学化学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0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健康事业需要,作为医学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紧缺型、技能型、实用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因此,医学高职院校所开设课程对学生的学习就非常重要。化学是医学高职生在学校接触第一门文化课,也是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化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文章结和作者的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谈几点教学体会。

1 医学化学课程目标及重难点

医学化学课程具体的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能力培养、素质培养。知识能力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基本掌握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医学上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涉及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素质培养目标注重化学科学美育,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态度融入教材,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及与医学的关系,医学化学课程的重点为:溶液的渗透压、缓冲溶液、高分子溶液、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常用的化学实验操作技术。难点主要包括溶液的计算、缓冲作用原理、配位平衡、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对映异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等。

2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立足于办学定位,针对教材和高职高专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的自身特点,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主线的设计理念,坚持理论、技能需求相一致,并注意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针对不同的专业,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2.1 教学内容实用化,实践教学技能化,课程设置模块化

将理论课程设置分成四大模块:基础性知识、拓展性知识、自学性知识和选修性知识。根据学时、专业培养目标、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选取不同的模块内容进行整合。

2.2 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讲座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

2.3 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实验教学

将实验课程划分成三大类:基础操作技能训练、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3 教学内容分析

3.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通过实地对医院各科室的调查了解,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根据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处理教学内容。课程内容选取依据以下原则:一是对后续课程起到铺垫作用,以必须和够用为度;二是针对专业岗位工作实际需要定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三是选取与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临床工作实例融入实践教学之中;四是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学生知识基础,适当增删教学内容。

结合专业设置情况,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实施“基础模块+拓展模块+自学模块+选修模块”的课程教学。基本模块是医学各专业从业者必备的知识,为专业培养打好本课程的知识基础;拓展模块是针对不同专业选取的“一对一”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为专业的具体服务性;自学模块是开拓学生综合技能,增强能力延展知识。通过实施模块教学,使本课程在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与专业培养实现最大程度上的适应与对接。

3.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要立足于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新型合作医疗培养面向社区、面向农村,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结合各校具体情况,明确医学化学是中学化学的深化和延续,是大一学生化学学习的第一门课,也是后续化学相关类学科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医学化学课程的教学定位既要符合大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满足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等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的双重需要,作为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支撑,医学化学课程的建设要突出基础和医学两方面的特征。

针对高职高专培养层次,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只求学能有所用,不求深而广。因此,对本课程知识点要进行全面梳理与合理取舍,保留经典的、对学科起支撑作用的基本知识,适当融进了边缘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知识,删减了陈旧、过于精尖和机制未明等内容,既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又能满足专科培养时间短、学时少的需要。

3.3 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医学化学既有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环节,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要结合学生的来源和学校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适合医学高职高专层次的医用学学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