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图书角管理的方法8篇

时间:2023-12-02 15:51:5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图书角管理的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图书角管理的方法

篇1

关键词: 学术交流能力 国际化 研究生

一、 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与本科生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对现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承,更强调对新知识领域的开拓、对研究空间的拓展。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关注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学术研究成果与学术理论前沿,因此研究生教育需要更深刻的国际化教育需求。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培养与提高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的核心问题,笔者通过文献调研、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刻理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和需求,为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提供一些途径和方法的建议。

笔者采用自编“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对部分在读和已毕业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国内研究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现状及期望的提高途径和方法。据调查:不到三成研究生在读期间有出国经历,超过七成研究生对所在学校国际化培养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并认为学校缺乏国际化教育意识,缺乏经费支持是目前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以上现象,本文力求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高校国际化教育经验,对国内高校提高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在读研究生和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在本次调查中,共收回问卷129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涉及人文、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专业,涉及硕士、博士各个年级及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其中,在读研究生63人占52.5%,已毕业研究生57人占47.5%,男生占57.5%,女生占42.5%。

(二)研究工具

笔者采用自编“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段、所在省份、毕业高校、所在年级、国际交流情况、期望加强的途径与方法等共计20个题目。其中6道题目是关于学生个人的基础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所在身份、毕业高校、所在专业、在读年级;其中11道题目是关于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现状的调查,包括研究生阶段出国经历类型、出国次数、出国时间、出国费用、出国费用来源、与国外学生上课经历、参加全英文课程、参加英文学术活动、做英文报告、参加国际科研项目、发表英文撰写论文;1道题目调查研究生对所在学校的国际化教育是否满意;其中3道题目调查研究生对所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主观感受和期望,包括对所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满意程度、最大瓶颈、期望学校加强的国际化教育途径与手段。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的方式进行,调查时间集中在2015年5月,问卷无需填写姓名,保密性和真实性强。调查问卷详细说明了测试目的、填写注意事项及保密原则。

(四)数据处理

所有调查问卷相关数据由笔者进行整理,根据需要探索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和交叉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结果总体分析

1.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占比28.33%,没有任何出国经历的学生有86人,占比71.67%。

2.就总体情况而言,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有30人,占样本总数的25%;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有90人,占样本总数的75%,占大多数(详见上表)。

3.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最大瓶颈问题调查中,学校缺少国际化教育意识占27.5%,学校缺乏经费占26.67%,导师不支持、学科实力差分别占13.33%,专业冷门占5.83%,其他方面占13.33%。学校层面原因占据54.17%,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经费管理严格、出国审批程序复杂、学生多机会少、时间不足等方面的原因。

4.在最希望学校加强的国际化教育途径与手段问题调查中,选择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占比45%,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占比19.17%,邀请国外专家开设短期课程占10.83%,聘请外籍教师和开设全英文课程分别占9.17%,招收外国留学生占5.83%,出国参加比赛占0.83%。

调查发现,无论研究生对所在学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满意程度如何,均最希望学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其次是希望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详见下图)。

(二)有出国经历学生数据分析

1.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1―2次的有32人,占比94.12%,有1个学生出国3次,有1个学生出国5次,出国3次以上的学生占比5.88%,占比非常低。

2.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参加学术会议13人,占比38.23%,参加文化交流9人,占比26.47%,短期访问16人,占比47.05%,联合培养14人,占比41.18%。

3.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时间1个月以内的14人,占比41.18%,一个月到6个月的有5人,占比14.70%,6个月到2年的有15人,占比44.12%,2年以上的没有。

4.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费用自费的有5人,占比14.71%,非自费的有29人,占比85.29%。非自费学生经费来源包括导师资助、学校资助、CSC资助、国外对方单位资助。

5.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累计费用5万元以下21人,占比61.76%,5万元到10万元有2人,占比5.88%,10万元以上有11人(其中10万元至20万元之间有9人),占比32.35%。

(三)无出国经历学生数据分析

1.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无出国经历的有86人,无出国经历的研究生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16.28%;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占83.72%,与总体情况相比满意程度更低。

2.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无出国经历的有86人,与国外学生有一起上课经历的学生40人,占比46.51%;参加过全英文课程的学生有48人,占比55.81%;参加过英文学术活动的学生有53人,占比61.63%;做过英文报告的学生有25人,占比29.07%;参加过国际科研项目的有4人,占比4.7%;发表过英文论文的有29人,占比33.72%。

四、结论与建议

(一)高校应加强重视研究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培养

调查发现,在研究生阶段没有任何出国经历的学生有86人,占比71.67%。研究生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有90人,占比75%。由此可见,国内普遍存在研究生对国际化培养需求很大和学校支持较少的矛盾。

从古至今,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到鲁国接受孔子教育,受到儒家文化熏陶;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创办了第一所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科学家前去学习交流与深造[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2]。

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最大瓶颈问题调查中,研究生认为学校缺少国际化教育意识占27.5%,认为学校缺乏经费占26.67%。从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提高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俨然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进行发展和改革要做的重点工作。

(二)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主要包括学术论文交流能力、学术会议交流能力、学术探讨能力、学术报告能力以其他与学术相关的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推动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竞争,尤其是通过学术访问、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走出去”的方式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从而占领学术高地。

在调查研究生最希望学校加强的国际化教育途径与手段问题中发现,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和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是研究生最希望学校加强的方面,分别占比45%和19.17%,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出国时间较长,有机会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时间较短,所需经费支持较少,比较容易实现。通过对有出国经历的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参加短期访问、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占比最大。

(三)国内高校应创造“走进来”的机会实现本土国际化培养

随着我国科研实力水平及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外学者及学生到我国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越来越多。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无出国经历的有86人,46.51%的学生与国外学生有一起上课经历,55.81%的学生参加过全英文课程,61.63%的学生参加过英文学术活动。

从全球来看,实现“本土国际化”非常重要,是高等学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注。德国的高水平高校招收博士生实行“三三制”,即来自本校、德国其他大学及国外大学毕业生各站1/3[3],促进学术交流。英国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中比较重视课程教学[3],大量招收课程学习研究生。美国通过设置灵活多样的奖助学金政策,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非常成功[4]。哈佛大学以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活动带动教学和人才培养是其办学的一大特点,它以大量的开放式研讨会、讨论会、学术报告会、讲座等为基础,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5]。国内不少高校举办了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清华大学从2002年3月开始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北京航空航大学已经举办12届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参与人数和学术报告数量均十分可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重视构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平台[6]。

国际化教育中“引进来”和“走出去”同等重要,高校搭建校内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创造本土国际化教育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更多研究生培养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李连梅.柏林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0,6.

[2]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Europe,Asia and the America.2014.

[4]檀慧玲.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4,5.

[5]阳婷婷.研究生学术沙龙的模式研究[J].湖南大学,2013.

篇2

    根据《关于修订后的〈北京市房屋估价办法〉的通知》(京房地评字〔1996〕573号)的规定及十个远郊区、县房地局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上报的房屋重置价格取值请示,现将各远郊区、县房屋重置价格的补偿幅度及全市房屋拆迁中附属物、树木补偿价格通知如下:

    一、通县、大兴、昌平、顺义县按房屋重置价格的80%掌握;密云、怀柔县、门头沟、房山区按房屋重置价格的70%掌握;延庆、平谷县按房屋重置价格的60%掌握。

    二、房屋附属物补偿价格按附表1执行,其中远郊区、县房屋附属物补偿价格需乘以房屋重置价格补偿的幅度。

篇3

关键词 中学教育 图书管理 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127.4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存在着资源问题、人力问题、管理问题、流通问题。本次研究针对中学图书馆现存的问题提出一套管理创新的方法。

1实施“班级化”管理的设想与设计

1.1“班级化”管理

中学图书馆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为人力资源的问题。中学图书馆与高校的图书馆有较大的区别。高校图书馆投入的成本多、拥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而中学的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如何为中学图书馆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是中学图书馆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学可引导学生作为管理员,假设一个班级有数十个人,那么如果整个班级的学生成为学校管理员,应用课余的时间完成图书管理工作,就可以满足中学图书馆的人力资源需求。

1.2图书分组

中学图书馆的第二个问题为图书资源不足的问题。在网络的环境中,学生需要的图书资源为实体书资源与电子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向前发展,未来学生对电子书的资源需求较大,比如当前学生习惯在闲余的时候应用手机、平板电脑看电子书。当然,学生在研习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的时候,还是需要研习实体书的。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好分类的管理,管理的原则为科学类的书籍以搜集实体书资源为主,文学语言类的书籍以搜集电子书为主。

1.3图书流动形式

中学图书馆的第三个问题为图书流通不足的问题。如果中学图书馆的图书忽然迅速更新,又有一段时间不更新,可能不会满足中学生学习的需求,中学图书馆要考虑到图书馆持续更新的问题,建立一个图书馆最佳的流转形式。当前中学图书馆可应用“该谁管,谁更新”的方法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即现在负责更新文学类的班级接手管理工作以后,图书馆以更新文学类的书籍为主;当负责更新工具书的班级接手管理工作以后,图书馆以更新工具类的书籍为主。这种管理方法能让图书馆的书籍持续管理,也让所有的中学生了解该段时间图书馆可能正在更新哪些书籍,是否要去关注图书馆新书的问题。

1.4图书的准备

中学图书馆的第四个问题为图书管理标准和创新的问题。学校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常规的方式作好图书管理,还要引导学生应用创新的方式开展图书管理。以实体的图书管理方法做好图书准备来说,学生要学会修补图书、为图书贴标签、应用分类的方式管理图书、应用电子数据库制作图书书目。以电子书的图书管理方法来说,学生要学会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做好电子书的分类管理、统一化的标签管理。

2实施“班级化”管理遇到的难题及其解决

2.1班级管理员的确定

中学图书馆班级化管理中,遇到的第一个实施难题为班级管理员难确定的问题。因为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重,所以他们可能不愿意抽出时间开展中学图书管理的工作。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开展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与图书馆管理的工作流程化、缺乏工作的挑战性;学生拥有错误的图书馆管理意识,比如他们拥有做好图书馆管理工作与日常学习不接轨这一错误的观点有关。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做班级图书馆管理员以前,要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意识,班主任可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令学生意识到只有培养思维水平,才能开展现代化的管理,而开展图书馆管理是实践现代化管理的一个渠道,当学生意识到做好图书馆管理的工作可以培养思维能力的时候,学生就会愿意自主的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其次,教师要建立一个班级图书管理员的评估制度,让学生在班会中评估哪位班级管理员的实践工作做得最好,他为什么做得比别人好,这种评估制度能让班级管理员产生成就感。最后,班主任可引导学生一边留心管理工作,一边留心中学图书馆里的新书,如果发现有值得学习的新书,可即时借阅学习。

2.2班级管理中的排架问题

部分学生不了解图书馆的管理,不知道如何科学的排架。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借鉴和创新的思想做好排架工作。比如有一名学生提出,有些学生看完书以后,喜欢随手放书,图书管理员有时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整理图书,造成书籍排放混乱的问题。这名学生提出,可给每一类图书的书脊贴一种颜色的标签,图书管理员如果发现一列图书书脊中混有不同颜色的标签,就意味着书放错了位置。学生只有学会借鉴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做好图书排架的问题。又有一名学生认为超新星电子图书管的分类非常科学,他学习了该电子图书馆的分类,与同组的学生共同做好了管理工作。

2.3图书阅读与上课的冲突

关于图书阅读与上课的冲突,教师可应用引导分组管理的方法来减轻学生的管理负担。即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数个管理小组,管理小组应用轮流管理的方法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图书管理小组的总管理员不是常任的,而是当管理小组开始承担小组管理任务时,以学生自愿及学生推举为原则临时决定小组管理的总管理员。

3图书馆与学生共办“英语阅读角”

中学图书馆不仅要做好图书管理工作,还要鼓励学生做好图书利用及宣传工作。比如当前中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为英语学习任务,英语这门学科对知识的积累要求比较高,中学图书馆可鼓励学生以推广英语书籍为出发点,开办英语阅读角。有一个中学图书馆曾在英语阅读角定期举办交际英语集会、英语COS表演等活动,取得非常好的推广效果。当中学图书馆把图书馆的管理与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时,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才能获得教职员工、学生、及家长的支持。

4总结

本次研究说明了在网络环境中,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优化中学图书馆工作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樊绍明,王英妍.个性化服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必然趋势[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05).

篇4

情景一:图书角

我来到托班图书角。站在一旁静静看着,只见幼儿将看完的书放回图书架,边放边说“红色的密码锁”“方形的密码锁”……他们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幼儿正根据手中图书上的标记在图书架上找相应的标记,浅对了就把书放在相应的位置。我恍然大悟。难怪两岁多的孩子会将图书放得如此整齐,原来教师为每一本图书设置了一个密码锁。

这就是“有序的图书角”的秘密,教师根据2岁—3岁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了生动有趣的图书密码锁。在大多数教师看来,托班图书角凌乱很正常,因为幼儿能力有限。习惯性做法是每次活动结束后由成人代为整理,幼儿也就养成了看完图书后随手一放的习惯。以上情景中的图书密码锁其实是一位隐形的教师,它承载着图书角中摆放图书的规则与要求,并时刻提醒和帮助能力有限的托班幼儿将看过的图书放回原位。且摆放整齐。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必能逐步养成有序摆放图书的良好习惯。

从以上情景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环境强烈的暗示和导向作用。有序的生活就蕴含在教师为幼儿所创设的环境之中。因此,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我们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发教师不断思考与探索:如何为幼儿创设环境以及创设怎样的环境。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物质环境,是由若干个小环境所组成的,既有教室环境的整体布局,又有一个个区域的设置。甚至细化至每个区域内物品的摆放,如图书密码锁的设置、玩具材料的标识等。因此,有关环境创设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具体的、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个场景开始。让所有的环境向幼儿传递有序和规范,使置身其中的幼儿能够清楚地知道什么地方可以做什么,所需要的材料、物品在哪里,用后应放回什么地方。

场景二:玩具收归

游戏结束后,大班活动室内正在进行着热烈的讨论。

教师:小朋友都想把自己的作品陈列在展览区,可是展览区已经没有地方了,怎么办?

幼儿纷纷建议:把以前的作品拆掉,把重复的作品拆掉,把搭得不好的作品拆掉……

教师:你们想的都是同一类型的方法,就是减少陈列的作品,还有别的办法吗?

幼儿又踊跃发言:可以把作品放在窗台上,可以把作品放在钢琴上,可以把作品放在学具柜上……

教师:我知道了,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增加展览区。这样吧,我们投票决定用哪种方法。同意减少陈列作品数量的请举手(2票),同意增加展览区的请举手(29票)。

最终,根据幼儿的投票情况决定在活动室内增加作品的展览区。

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会从教育与管理的角度对幼儿提出各种要求,但他们很少去考虑要求的合理性以及幼儿执行的实际情况,更不用说及时调整。就像玩具收归,不少教师认为幼儿将自己的作品陈列之后就应该回到座位上,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幼儿的不对,所采用的策略依然是提醒、批评和教育。而实际情况是幼儿进入大班后热衷于桌面建构,并且都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但展览区太小,无法满足幼儿的需要。因此纷争不断,任凭教师提醒与敦促都无济于事。很庆幸案例中的教师通过增加展览区满足了幼儿需求,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玩具的收归又趋于井然有序。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需要的满足对于幼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是幼儿园有序生活的基础。

此外,有序的幼儿园生活是由幼儿一日生活的一个个环节串联而成,很多时候教师们对于活动的结束、玩具的收归、活动与活动间的过渡环节往往不够重视,而这些恰恰是建立幼儿园有序生活的基础。因此,管理者应引领教师将研究的视角触及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场景三:午睡

一天,大一班有位教师临时有事,由我进班负责幼儿午睡。由于时间紧,没能好好交接,我心中不免有些忐忑,怕打乱了幼儿有序的生活。因此,当我面对孩子的时候,我首先提出问题:午睡的时候你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幼儿随即告诉我:班级里有午睡管理员,他们先做午睡前的准备。再为大家服务,然后大家做睡前的准备。在幼儿的提示下,我注意观察起午睡管理员的“工作”,只见他们完成了个人的睡前准备之后,就娴熟地各司其职:提醒同伴上厕所洗手、督促同伴换拖鞋、拉上午睡室的窗帘……午睡前的各项准备井然有序。

篇5

关键词 班级图书角 图书管理制度 图书管理员

图书来自班级每一个参加图书交流的同学,建议每人每月向班级图书角提供一本优秀图书,班主任应过目把关,杜绝不良读物进入校园,经图书管理员归纳、分类、编号、登记,收藏在妥善位置。也可每期交流一次,但那样容易把图书损坏,且图书更新周期太长,没有新鲜感。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作用,每班至少安排一名图书管理员,具体负责图书的管理与借阅工作。低年级情况特殊,学生年龄较小,管理能力有限,在组织管理上班主任起主导作用,学生可以自己保存图书,互相交换。

每月交流的图书都要按类别认真登记学生姓名、书名、价格、新旧程度、交来时间等;类别主要有小说、作文、社会、自然、杂志等,分好类后在图书上贴上口取纸,标明以上内容。每个同学都能借阅,但借阅时必须登记,遵守借阅制度,保护好图书。图书管理员应设计好借阅登记表,注明借阅时间、书名,并让借书人签字;归还时也要填时间,并让借书人再次签字,凡借阅的图书周日可以带回家中,假期内教室不要存书。班里应制定借阅制度,并组织每个同学学习,教育大家自觉交书,定期借阅,按时归还,爱护图书,不折页不圈点,不损坏不丢失。 建立图书角只是首先保证学生有书读,而读书也不能盲目,需要有老师系统的指导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各班的任课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担当起责任,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记哪些内容,做哪些笔记,思考哪些问题,同时应考虑安排那些活动来激发学生更浓厚的读书兴趣,鼓励学生重复阅读、多角度阅读、多种方式阅读,养成从小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把读书作为了解世界的手段,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学校不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以促进读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激励同学们更加热爱读书,养成读好书、好读书良好习惯。为了确保同学们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借阅者需先登记、后取书,凡在图书角借阅图书者,均由图书管理员填写“班级图书借阅登记册”,借书时要检查原书,如有污损、缺页等情况应及时说明,否则由借书人负责。 借阅时应排队取书,保持教室的安静,如有大声喧哗、插队、拥挤者,当天之内将禁止借书。借阅者应爱护图书,妥善保管,如有损坏或丢失,借阅者需自己照价赔偿。上课时不准看书,如有违反者两天内不准借书。借出的书应在一周内归还;如没有看完可续借。还书时,要在管理员处登记,并签字,不得随便放还,图书管理员要做好相关记录。借阅时间最好是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大课间和下午第三节课后。严格服从图书管理员的管理,共建班级良好的读书氛围。期末将评选“阅读之星”并给予奖励。图书管理员要做好书刊的清点、整理、修补、装订和保管工作。 为有效地管理好班级图书角的图书,提高班级图书角图书的使用效果,学生借阅图书应先翻阅《图书目录》后,向图书管理员提出所要借阅的书名及编号,不准随意在图书角乱翻。借出的图书,管理员应认真登记好图书书名、编号、单价、借阅时间及图书完好程度。学生每次借书只准借阅一本。借出的图书一周内必须归还图书角,归还时图书时管理员应检查破损情况,及时处理赔款事宜。若还未看完,应办好续借手续。

借阅的图书若被遗失,应加倍赔偿,破损的图书视其破损程度酌情赔偿。一周内未归还的图书,由管理员及时把借书人的姓名及书名、单价抄送班主任,班主任应指令其及时归还或赔偿。放假前一周,由图书管理员清查一次借出的图书,把未还图书人的姓名及书名、单价抄送班主任处理。学生休学、转学前必须归还清楚所借阅的图书。

图书角不向其他班级、校外开放,贵重图书应经班主任同意后借阅。图书管理员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将图书编号,便于整理、分类和进行借阅记载,负责记录同学们的借阅情况,利用课间整理、打扫书橱,查看还回的图书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及时向老师汇报,督促损坏图书的同学粘补或赔偿。逾期不还者,督促将书收回,记录下同学们爱惜图书的行为,及时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利用早会时间给予表扬,为同学们树立好的榜样。期末前两周周将所有外借的图书收回,清理后归还给图书的小主人,下学期开学第一周筹备图书收集整理工作,第二周开始借阅图书。

凡本班学生借阅图书,必须由班级图书管理员允许,每位同学每次只允许借书一本,要签好编号、书名、借阅人姓名及借阅时间。借书时要检查原书,如有污损、缺页等情况应及时说明,否则由该借书人负责。借阅时应排队取书,保持教室的安静,如有大声喧哗、插队、拥挤者,此同学将当天之内不准借书。书一经借出,中途不得转借他人。所借图书最长时间不可超过两周归还,以便于其他同学借阅,最短也不可2日内归还,以保证认真读书,并减轻管理员的工作负担。到期后仍需继续阅读者可以续借并进行续借登记,如有违反将取消借阅资格。 借阅图书要爱护,不得撕页、折页、剪裁、折卷图书,不得在图书上画线、批注或涂写,如有损坏或丢失要赔偿图书者,除为班级书架补充一本相同版本的图书或等价的其他图书外,还将处以停借2至4周的处罚。借阅图书阅读完后,要及时找图书管理员办理归还手续,还书时,要在管理员处登记并签字注明归还时间。借阅的图书只能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堂上严禁偷偷阅读,如有在课堂上偷阅图书的现象,发现一次取消一个月的借书资格。老师讲课时,不看图书;作业未完成,不看图书。班级将定期开展评比活动,以检查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认真读书有所收获的要予以奖励。

管理员每月统计借书情况,班主任组织“采蜜本”展览,作为评选每月“阅读之星”的依据。图书一旦借出学校,图书的管理工作也可自动转移给借书同学的家长,家长应负责督促孩子爱护书籍并在规定的期限内阅读并归还图书。首先,明确图书角建造的好处,丰富课余生活,增强同学们的阅读兴趣,美化教室以及人文环境。图书角就教室来讲最好放置在教室的后排两个角,可选其一。可以想一个主题来应用你的手头上的资源,譬如分类学习,各种科目的图书,大师名著等,而只需上网找些相应的图画或是设计照模子刻画下就好了。

班级图书可以设置心语心愿,让同学们不留名的写下自己的心愿;设置展示栏,展示同学们的作品,如作文;设置评比栏,评一评谁最棒;设置图书角,在书柜上放一些金鱼,植物……在书柜边上贴一些花边,写一些读书心得;设置卫生角,放扫把;设置名人名言,复印一些名人名言,贴在墙壁上。为了使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最大化共享图书资源,学校要求各班在本班设立图书角,在本班建立合理的图书交流机制,并能有效的保护图书,规范图书管理。

班级图书管理的书,数目大概有多少以及怎样进行编号,可以直接用标签对书进行编号,同时书的书名你要有一个书目,既是为查找的方便,也可加快别人浏览书目的速度,举例来说,如果有新华字典10本,重复的书多种,方法也同,其他书都是一本,那么有重复书的编号一般放在最后,如果前面的书都编号编完了,轮到新华字典是27时,那么这本就编为27-1,下一本新华字典的编号就是27-2,依次类推。

还有一种编法就是按照书的主题来进行分类,现在市场上的书,常常可以在它价格和条码处看到“建议上架”的标志,那你就可以根据先对书本身的种类进行分类,分类后再根据分类进行编号,举例说明,如果是言情小说,就编为第一类,编号为1,第一本言情小说就编为1-1号,第二本言情小说就编为1-2号,可是如果书重复怎么办呢?还是一样,可编为1-1-1,1-1-2以此类推。这就是常用的编号方法。

首先,明确职责,身为管理员,必须有一颗爱护图书的心。准备一个打好表格的本,横列从左至右项目依次有书名、编号、借阅时间、归还时间、班级、借阅出有无破损、当面和借阅者商量清楚、借阅者签名、是否归还、是否赔偿、备注。当然,可依据实际情况添加或删减项目。纵列项目姓名就足够了,标签一般统一贴在书的侧面,用钢笔或者碳素笔来写编号,然后用透明胶粘住标签防止借阅者篡改编号。

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借阅条件和借阅规则并督促你自己严格执行,一个人最多同时可借阅的书数量不准超过3本,借阅时间最多不得超过5天,超时者根据超出的天数进行惩罚,惩罚可以是一段时间不能借阅,也可以是罚金。首先是图书的来源要做图书角不是一激动就能做出来的,图书的来源是很重要的方面,无论是班费购买还是学生捐献或者其他途径都要事先考虑好,否则周边的东西做得挺好,却没有图书岂不让人汗颜。

篇6

关键词:智慧约定;换位思考;信任曲线;“甜蜜”批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046-02

一、解读架起通往学生心灵桥梁的意义

不少班主任反映:自己严字当头,以学生为本,成绩为重,任劳任怨,辛辛苦苦,狠抓学生的作业和考试,忙得都没有时间与学生及家长个别谈心,进行心灵沟通了,发现问题就“倾盆大雨”,一顿批评,结果学风、班风并没有焕然一新,还导致师生关系冷淡和疏远,甚至情感对立。家长误会、埋怨,冷眼相待,还要受到校长的教育和批评,甚至责怪,班主任心中感到非常无奈和委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呢?原因很多,大致有三:

1.畸形发展的应试教育,已经扭曲了部分人的心灵,扭曲了教育制度,扭曲了有关政策的落实。班主任作为基层学校的教育直接实施者,面对重重压力,他们的重心自然把更多力量投入到教学方面。按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排名次,发奖金的考试制度决定班主任必须这么做,因而他们忽略了跟学生心灵方面的沟通。

2.心灵沟通是要花“成本”的。教育中需要与学生心灵沟通,它需要具体地去研究每一个学生,需要有相当的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的专业基础,需要研究社会转型情况下的新的工作方法。而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去学习、掌握,这对于工作量本来已相当大的班主任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

3.投入与产出的不成比例。做学生思想工作,与学生“心灵沟通”要做到细致化、个性化是非常不易的,要取得效果更是困难。它远远比不上学科教学,一节课可能使数十人受益,教育却不可能立竿见影、速战速决。班主任对教育的付出与取得的实际效果是不成比例的。

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有批评学生的权利。为了运用这个权利,班主任要运用好自己的智慧艺术,努力架起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努力做到德心相融促双赢。

二、寻找架起通往学生心灵桥梁的方法

1.用富有智慧艺术的约定,架起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特级教师霍懋征在上课时,发现有个女孩每逢教师提问都举手,可一旦请她回答,却一个字也说不上来。霍老师下课后就把她叫到办公室,询问原因。女孩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举手发言,如果我不举手,同学会笑话我的。”霍懋征的心被刺痛了,于是她和女孩约定:“今后老师提问,如果你会回答就举左手,不会回答就举右手。”此后,女孩就在这样的约定中变得自信而聪明起来。这难道不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吗?这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教师的境界!我们不能把批评仅仅看作是一种严厉的训斥,其实,很多时候,一个期待的眼神,一种恳切的手势,一份信任的约定,就是最适当的批评。当然,这种艺术的批评必须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

2.以多角度换位思考,架起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哲学家弗洛姆指出,“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如果只用成年人的视角来看待,并从这种观点出发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那么他们所犯的有些错误,就是一些“可以理解的错误”。在纠正这些错误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怀着一颗尊重与宽容的心,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因势利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真正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顺应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不能总是加以指责和管制。那种以泯灭孩子天性为代价的教育,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不是一个个立在地上的木桩。你必须研究他们的成长规律,因势利导,不能用扣分、“不准”等办法压制,这样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他想说话,你给了他说话的机会,你把他想要的都给了他,你满足了他,他能不接受必需的约束吗?可长期以来,我们制定规章制度,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导致教育管理的被动与尴尬,形成师生关系对立与情感矛盾,以致于让教育效果走向反面。

3.用信任曲线架起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在教室的角落处,班级设立了小小的图书角,有造型独特的书厨,有色彩鲜明的座椅,不仅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更渲染了班级里的文化氛围。可最近,尴尬的情形出现了:图书日渐减少,小小管理员也搞不清楚图书到哪里去了。班长、图书管理员反复强调“借阅的学生要尽快还回图书”,但是丝毫不见效果。有的同学建议设置“书吧间谍”负责破案,有的同学建议增加管理员人数,有的同学建议撤掉这惹祸的图书角……班主任没有采用直接的求快、求省的惩罚措施,而是通过图书角“管理权”的变换,巧妙地设置了一条自然的“信任曲线”,使学生自我改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获得了一条管理的捷径。班主任出人意料的把图书角管理权交给了各个小组,让各个小组学生轮流管理。打这以后,图书角干净、整洁,图书不仅不再减少,反而多出了许多“新面孔”,那是一些学生主动捐献的,这是一个“信任加人性架心桥”的典型个案。

篇7

语文教学是又苦又累的工作,想要教好语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不能仅从简单的层面上去界定教师教学的优与劣;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渗透性又决定了其对班级管理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谁如果驾驭好了这匹思想的骏马,谁就握紧了班级管理这根缰绳”这句话可能有些武断,有些言过其实,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

从教三十年以来,我一直担任的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学生时代对语文的情有独钟一直延续到现在参加工作。语文教学是我心灵沃土上的百草园,在与它的亲密接触中产生了一些见解,并把它运用到班级教学管理上。

一、写日记提高作文水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稳定班级人心

日记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最近的桥梁,我提倡鼓励同学们天天记日记。一周五天,有三天是命题日记,我一般给学生出的题目是《语文老师的优缺点》、《自我介绍》、《今日反省》、《说说学习方法》、《给班级提建议》等等,由于这些题目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且最主要的是借此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可以认清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把平时工作中会让学生反感、不适应、厌恶的坏毛病提前处理、不让其发作出来。另一个方面,还可以借此机会向大家展示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大家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来,增强主人翁意识。一星期的日记中,有两天是自由写作,我主张大家在日记中跟我聊聊天,说说自己的烦恼、忧愁、苦闷;讲讲自己的理想、志向、家人、朋友;向我诉说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比方紧张的同学关系、胆小害怕的心理。同学们日记中提到的问题,我尽量用言语去抚慰他们,让他们有发泄倾诉的地方,如此不但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根除他们人性中固有的毒瘤,让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同学们普遍都认为自己受到了老师的关注,都感受到自己是班级中的焦点,自然而然凝聚力会增强,心胸会变得更加宽阔,为班级的团结融洽垫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办班级图书角,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减少“三闲”时间有利于班级的和谐共处,一同进步

下课后的时间,中午的时间,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在“闲话”、“闲事”、“闲想”中度过。闲话免不了引起同学之间的纷争;闲事就必然会浪费掉大把的宝贵光阴;闲想呢,总会给心灵种植下不利于生长的种子。每学期开始我都倡导同学们给班级献书,组建自己的图书角。再把这些书编好目录,交由图书管理员负责。因为我规定每个同学每天必须阅读二十分钟的课外书,所以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要去图书管理员那光顾,管理图书的同学得把借阅的图书登记造册。读也不是走马观花便行,而是要把读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在“课外阅读本”上,评选出优秀的“读书员”,同学们读书的兴趣很浓,有时还会在课外跟同学交流,这样便减少“三闲”时间,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减少的班主任需处理的那些无厘头的麻烦事,告状的也少了,课余时间清闲了很多。

三、办班级作文抄,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动力

作文本上得了优的同学,我特意为他们准备一个大大的硬笔抄,在班上宣布:只要是作文上得了优的文章,就由本人把它抄写在班级的作文抄上,学期末要评先“优秀作者”。同学们写作的激情被点燃了,都想把自己的文章写在上面,个人荣誉感迸发出来了,再加上我及时地表扬先进个人,大家的劲头就更足了。在布置作文题目上,我也不忘了把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内容穿去。

四、举办语文知识竞赛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我们通常举办的语文活动有:语文知识专项竞赛、猜谜语、记忆力游戏、朗诵比赛、情景剧比赛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分小组进行的,事先小组的成员之间要分好工,各负其职,在比赛的过程中也设置好了需要小组合作才能胜利完成。在小组之间的相互到竞争中,巩固了语文知识又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进而意识班级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性。

五、出自测卷、互批作业、监督检查,变换学习的方式与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创造力

篇8

东方图书馆

东方图书馆的前身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附设的涵芬楼。商务印书馆1896年创业于上海,1901年增设编译所,由张元济主持。1921年,王云五继高梦旦就任第三编译所所长。1924年涵芬楼改名为东方图书馆,聘王云五任馆长,于1926年正式开放。王云五在《东方图书馆概况・序》中说,他建议开放东方图书馆的原因是鉴于自清末变法以来,国人虽都知道图书馆为教育的重要保证,然而几十年来,国内图书馆设置远远不敷需要,公开开放的就更少了。比起其他欧美国家迟缓得多。他远瞩世界潮流将日新,遂积极建议公开涵芬楼丰富典藏,以供社会民众阅览。可见。王云五在当时已认识到图书馆之重要,因此一改涵芬楼的典藏性质而使之成为一所供公众利用的图书馆,促进了当时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王云五主持东方图书馆后,以涵芬楼藏书为基础,继续搜集图书,凡古今中外各科学术必需的参考图书,大致粗备。在阅览管理方面,王云五也通盘规划。1931年,东方图书馆成立流通部,办理图书外借事宜。并且可以通过通信手段邮递借书,借阅范围可达到全国各大城市。东方图书馆虽属私立图书馆,但财产仍属商务印书馆,真正由王云五个人捐献成立的图书馆则是1974年10月在台北成立的云五图书馆。王云五以毕生积蓄,成立一所私立图书馆,鼓励社会读书风气。在此期间,许多私人图书馆纷纷成立,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相当的助益。

目录学创新

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在图书馆理论上,王云五的最大建树就是首创“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形成自己的新目录学体系。王云五接受了西方现代目录学思想。认为“图书分类为新目录学之纲领”。他肯定美国图书馆学家卡特对图书分类的两个条件,即“(一)须要按着性质相同的分类;(二)须把所有图书按照它的种类分别陈列起来,务使同类的书不要分开,不同类的书不要掺入”。根据这两个标准。可以评判一种图书分类法是否完善。正是基于卡特图书分类的标准,王云五对中国传统目录学作了一番检验。他在回顾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时指出,中国古代就有几千年一贯的传统目录学。中国的图书分类,最早当推汉朝刘歆的《七略》,它把藏书分为七大类。隋唐之际有所谓的四部分类法,以后便基本成为定制,只是稍有变动而已。至清修《四库全书》,还是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范围。成为中国传统分类法的典范。王云五以卡特对图书分类的定义批评中国四部分类法。认为它“从表面上观察,这虽似按性质的分类法,但细加研究,多少还是倾向于形式的分类法”。如经部的《书经》本是一部古史,《诗经》本是文学,《春秋》也是历史,“三礼”都是社会科学。即四部分类法不是按学科谱系来划分,而是把哲学、宗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类书籍并在了一起。

王云五在自己的图书分类实践中,一方面从现代知识观出发,坚持现代科学知识的一元,反对在中西学术间划一鸿沟:另一方面鉴于四部分类法无法统驭西方书籍与译本以及近人新学术著作方面的缺陷,使得他放弃了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而转向西方现代分类法。在众多西方图书分类法中,王云五采用了美国杜威的十进分类法。杜威分类法以阿拉伯数字为标记符。以小数制作层累标记,次第分明,类目详尽。对记忆和检索特别便利。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分类法。但王云五并没有盲目照搬杜威的十进分类法。他指出该分类法虽然便利,但它以西方知识划分为主体,不仅对中国特有的图书不易容纳,而且对中国有关的事物只留给一个很微小的位置,所以这对以中国书籍为主的图书馆是很不实用的。因此,王云五觉得在相当范围内有变动杜威分类法的必要。王云五在十进分类法的基础上,加以小小的点缀形成自己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1927年,王云五创编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它以杜威为蓝本,以王云五发明的三个符号“+”、“++”、“+-”,将关于中国书籍冠于杜威法原类相同之前,而分别置于它大同小异的西方图书之最近距离处,于是不仅译本与原版书放在一起,连中国古籍与西方图书性质尽同或大同小异者,无不置于相同或相近的地方。这种分类法的发明,于当时来说是满足了图书馆管理的需求。即使在今日看来,其合并中西图书为一体的设想,在我国图书馆界仍是正在追求的理想。“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虽然由于三种符号的连用均赖主观判断。易生困扰,且学科分野日益细密,以至无法在今日广为采用,但在许多西文藏书不多的小型图书馆仍是值得采用的。

四角号码检字法。王云五认为检字法与编印字典、改进索引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有密切联系,进商务后也积极参加研究。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云五从电报号码中得到启发。他设想汉字是四方块,方形就有四个角,以左上为第一角,右上为第二角,左下为第三角,右下为第四角。把汉字笔形分为十类,用0到9这十个数字表示十类基本笔形,把四个角的笔形数字连接起来从而创造出了四角号码,按四角号码排列字顺就成为四角号码检字法。1925年,他终于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该检字法以其快捷方便和排检准确成为民国以来新发明的检字法中最成功的一种,并在全国迅速采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图书馆的图书编目技术,以至王云五视“检字法为新目录学之重要工具”。汉字检字法就是汉字排序的工具,它大量被运用于图书馆的索引片的编制、图书馆著作号、书名片和著作片的排列,是图书编制的重要技术。当时国内众多图书馆纷纷引用。影响极大。许多工具书也用它排检。因此。四角号码检字法数十年来一直成为中学国文课本必备的补充教材。即使在今日电脑发达时代,中文输入方法之一的三角号也系受“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启发而编订,所以我们不能不说王云五先生这项发明的影响极其深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