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09:06: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集体经济的性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保证;类型;共同保证
改革开放已二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飞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建立了起来。同时,在市场经济中,各种各样的交易层出不穷,随之而产生的交易纠纷也大量增加并日益复杂。这些纠纷妨碍了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债权的实现得不到保障。在此背景下,担保法的制定和实施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证制度是担保法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保证的作用不能被其他担保方式所替代,故保证制度对我们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担保法体系中也是有其生存空间的。基于此,我认为对保证的研究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一 保证的概念和特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所谓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从此法定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保证人必须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由他保障债权人的债权。
保证是一种人的担保方式,是以保证人的信誉和一般财产作为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担保,与以担保人特定财产作为担保的担保物权根本不同。保证的广泛应用必然在个人信用制度非常发达的地区,因为保证人的信誉是保证关系的基石。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从而给予保证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担保法意义上的保证人不能是债务人本身。在一般情况下,债务由债务人自己偿还,而在设立保证的时候,这种偿还债务的责任已经扩张到了第三人(保证人)身上,让第三人承担此责任。与其他担保方式相同,保证是附属于主债的担保之债,保证合同是债权债务人所订立的主合同的从合同。保证具有补充性,它对债务人履行能力有一种补充和增强的作用,从而增加了债权实现的可能性。根据法律规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
二 保证的分类
保证按照保证人的人数划分,可分为单独保证与共同保证。由于单独保证无论是保证人与债权人的关系还是与债务人的关系都较为清晰、简单,所以在这里重点论述一下共同保证。
1、共同保证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共同保证就是两个以上的保证人对同一债务同时或者分别提供保证的保证形式。它具有如下特点:a.保证人的人数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这是共同保证与单独保证的划分标准。由于保证人的人数复数性,就会产生保证人与债权人、债务人,以及保证人之间复杂的关系;b.各个保证人提供的保证所指向的对象须为同一债务。同一债务是共同保证的中心,如果存在不同债务,即使保证人很多也不构成一个完整的共同保证;c.共同保证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无论是保证人与债权人签订的保证合同的时间先后、保证人间是否存在意思联络,还是资金拥有的多少等因素,都不会影响共同保证的成立。在这里,只是在同一债务上存在两个以上的保证人提供保证即为共同保证。
2、共同保证的基本分类
共同保证中首要的问题当然是如何确定两个以上的保证人之间的责任关系,因而担保法根据保证人是否约定相互之间的保证份额,将共同保证区分为连带共同保证与按份共同保证两种基本类型。
(1)按份共同保证。按份共同保证是指各个共同保证人按照其与债权人之间约定的保证份额承担责任的保证。《担保法》第十二条规定:“同一债务有两个以上保证人的,保证人应当按照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份额,承担保证责任。”在此,最重要的是保证人必须与债权人有明确的约定,如果仅是保证人之间对保证份额进行了约定分担,而债权人不知晓,那么不能对债权人发生效力。因为任何保证,双方的当事人都是债权人和保证人。另外,如果部分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了承保的份额,那么他只对约定的份额承担责任。另一部分没有约定份额的保证人,则对整个债务负保证责任。在这里需要对一条司法解释进行论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按份共同保证的保证人按照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份额承担保证责任后,在其履行保证责任的范围内对债务人行使追偿权。”由此,我们可知,按份共同保证的保证人之间的责任是彼此分开和独立的,各保证人只需对自己的份额承担责任即可。也基于此,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只能向债务人行使追偿权,而没有向其他保证人追偿的权利。
(2)连带共同保证。连带共同保证是指两个以上的保证人未与债权人约定各自承担的保证份额,而各自对全部债务均负完全的保证责任的保证。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
保证人未与债权人约定各自承担的保证份额。连带共同保证是法律对共同保证人承担责任意思的一种推定,即如果保证人与债权人对承担保证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约定,则是按份共同保证;反之则是连带共同保证。
每个保证人必须对全部债务承担保证责任。承担连带责任是连带共同保证与按份共同保证的主要区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规定:“连带共同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任何一个保证人承担全部保证责任。”这条规定体现了连带共同保证的特征。同时,该条还规定了保证人承担责任后的追偿问题。“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向债务人不能追偿的部分,由各连带保证人按其内部约定的比例分担。没有约定的,平均分担”。
连带共同保证与连带保证的区别。首先是保证人的数量不同。共同保证就是指保证人为两人或两人以上,而没有强调是共同保证的均为单独保证;其次在责任承担后,保证人的追偿问题。在连带责任保证人承担责任后,他的追偿权指向的对象只有债务人;而在连带共同保证中,承担责任的保证人既可向债务人追偿,也可向没有承担责任或承担责任不圆满的其他保证人追偿。这里应注意的是在连带共同保证中,既有保证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保证人内部之间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各种交易大量出现。为了保障各当事人的利益以及交易的安全,保证还有它更大的用武之地。当然,在保证的立法及法律实务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只要交易当事人能够基于诚信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保证,那么他的债权是一定能够得到保护的。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孔祥俊.担保法例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30-34.
例1:患者,男,60岁,因突发颈部不适,气促1小时来诊。既往无心绞痛、糖尿病病史。ECG示:V1~V4导联ST段抬高0.1~0.2mV。心肌酶显示:CK及CKMB正常。
例2:患者,男,54岁,平素嗜烟,因发作性右侧胸部不适2天来诊。无糖尿病、高压血病史。心电图示:V1~V6导联ST段压低0.1~0.3mV。心肌酶正常。给予抗凝、扩血管等。住院第2天,右侧胸痛发作性加重。ECG示:V1~V6导联ST段抬高0.2~0.5mV。
例3:患者,男性,67岁,双下肢骨折病人,有糖尿病史,因呕吐1天来诊。ECG示:V2~V6导联ST段抬高0.2~0.5mV,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2~0.3mV,V3R~V5R导联呈QS型。心肌酶示:CK及CK-MB明显升高。后行冠脉造影显示三支病变。
讨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管腔闭塞,血流中断而发生急性泵衰竭。由于梗死的部位、心肌坏死的范围以及患者心功能状况的不同,而临床表现差别极大,严重者短时间内即可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而有相当部分患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甚至无胸痛。临床可表现为牙痛,颈部紧缩感,上腹不适,甚至右侧胸痛,对这类患者,临床医生不可掉以轻心,应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
静脉溶栓治疗的适用年龄
例4:患者,女,76岁,因突发心前区痛伴大汗2小时来诊,曾有下壁心肌梗死病史。体检:血压90/60mmHg,两肺闻及湿音,心率110次/分,有早搏,心尖部有SM3/6。ECG示:V1~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0.3mV,UⅡ、Ⅲ、AVF导联ST段水平压低0.2mv,CK840U/L,CK-MB100U/L,即给予吸氧抗凝,扩血管治疗,并于发病后4小时给予尿激酶150万U快速静滴。溶栓2小时后ECG:ST段明显回降,动态观察心肌酶峰提前,提示冠状动脉再通。
讨论:我国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后静脉溶栓的适应证: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导联≥0.1mV,或病史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伴左束支传导阻滞,起病时间<12小时,患者年龄<75岁。②ST段显著抬高的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已达12~24小时,但如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广泛ST段抬高者可考虑[1]。对于把溶栓年龄上限确定在75岁的原因,主要是考虑溶栓后合并出血的风险增加,发病时间定在12小时以内,则主要考虑溶栓后再通率下降。在临床上我们观察静脉溶栓并发严重出血的比例很小,若将静脉溶栓的年龄绝对限制在75岁以内,则可能使某些患者丧失血管再通的机会。虽有一定风险,如果血管再通,则获益也多。发病超过
12小时的患者如给以溶栓,仍有可能再通,即使没有溶通,我们观察ST段也能较快回落。
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
例5:患者,女,60岁,因“胸闷痛、气促2天,加重5小时”来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ECG显示:急性前间壁及侧壁心肌梗死。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溶栓后胸闷痛缓解,室性早搏,ECG示ST段回降提高冠脉再通。住院5天后,再次出现胸闷痛,ECG示已下降的ST段又抬高,提示冠脉再闭塞,再次给以尿激酶150万U静滴,ST段又明显回降。
讨论:大量的研究已证明,绝大多数的心肌梗死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闭塞[1],此乃静脉溶栓的理论基础。血栓形成后,机体内源性抗凝系统亦被启动,可能使血栓溶解,称为“自溶现象”。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尿激酶、链激酶和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基本上无靶向作用,冠脉再通率约为50%~70%,再通后的血管亦可能在短时间内再闭塞。由此提示在静脉溶栓后其他治疗措施一定要跟上,如休息、吸氧、抗血小板、扩血管药及应用肝素抗凝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实问题;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06
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当中,明确地提出了要推动低碳循环的发展,从而推动能源技术的创新,推动能源革命的进行。我国当前处在一个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当中,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劳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主要是住房这一类耐用性强的消费产品。这些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钢筋、水泥等重化工材料,并且需要消耗能源产生二氧化碳。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的进行十分重要。
1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低碳经济主要就是通过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运用,尽量减少人们对高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的现象,推动经济和环保的共同发展。
2我国低碳经济的现实问题
我国是一个能源的消耗大国,同时也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的经济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是可持续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我国的能源结构主体上呈现除了“煤多、油多、气贫”的特点,同时还受到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制约,难以在短期之内的达到环境的发展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走出一条又快又好的高效发展道路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面,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管制来进行,必须要通过结合科学发展观理念、低碳经济模式和相关法规政策的指定来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最紧迫的任务是节能减排,要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淘汰力度,尽快使得我国的现有能耗得到降低。同时,还应该对城市进行新型的改造,从而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市场化的运行和发展。尽管我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是受到国家正在处于发展中的影响,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制约。
3低碳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
3.1低碳经济的宏观管理机制
在低碳经济的宏观管理机制上,首先要对这个管理体系进行建设和完善。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低碳经济的宏观管理机制来说,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缺乏了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市场的机制就会使得企业和个人不断地对自己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行追求,并且不会对社会的利益进行顾及,最终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的环境日益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因为没有受到管制,从而使得市场更为自由化和缺少制度性约束,以至于盲目追逐利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产生较多的污染。碳排放量的增加使得全球的气候不断地变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低碳经济的宏观管理机制方面,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3.1.1促进低碳经济立法的进行,对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开展进行加强
在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立法已经运行了一些年份,其中,德国的低碳管理法律框架是欧洲国家中最完善的。关于低碳的税收政策来看,英国、日本、德国、美国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税收政策,以此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德国和英国对于那些对可再生能源进行投资的企业进行了补贴,丹麦、加拿大等国家纷纷结合国家的地理条件优势,通过各种政策的开展,不断鼓励产生低碳行为。此外,在管理体制和战略规划方面,西方的很多国家都有相应的政策出台,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促进的基础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应该立足国情,对国家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进行吸取,从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迈入一个高度快速的发展轨道。
3.1.2加大低碳经济的发展投入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缓慢并且长期的过程,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但是它本身的发展也需要经济条件和基础。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前期投入是比较大的,但是这是一个增值性的投入,它一旦进入正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是难以估计的。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我国应该有着长远的发展目光,一方面投入足够的经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创新提高投入的价值效率。
3.1.3拓展低碳经济的产权交易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我国和发达的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却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近些年来发展的效果也在不断地提升。对于低碳经济的市场化运行来说,必须要对碳排放权的交易产权问题进行合理化的解决。只有产权得到了明晰,才能促进企业把减排问题纳入到重视的范围当中。
3.2低碳经济的中观管理机制
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对低碳经济管理进行实施和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3.2.1对规划环节进行优化
在这个环节的运行当中,要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进行整合机制的建设,确保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进行。在规划工作中,如果规划的合理性比较差,那么就会使得城市的发展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在这个环节当中,对于城市化改造、工业的合理布局和交通体系重等问题,都要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加强方案的改造,在确保主体功能的基础上促进规划环节的优化。
3.2.2对投资准入环节进行竞争机制的引入
投资是促进经济活动产生的一个重要刺激性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注重竞争机制的引入,从而促进最优秀的资源流入到城市的发展当中。对于项目的引进和企业的引入要加强把关,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目标进行投资活动的开展。对于现有的企业,要优胜劣汰的竞争性选拔,提高企业进入低碳经济市场的要求,促进低碳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
3.2.3对监控环节进行运行
低碳经济的运行时需要在国家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并且需要依靠市场经济体制来发挥根本性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要促进制度的创新,提升技术,从而对低碳的规模经济效益进行拓展。此外,还应该促进相关部门监督作用的加强,让它们发挥自己职责和权限,对其它企业、个人进行监督,有效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
3.2.4对验收评估环节进行加强
有的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对政府的法规政策不够重视,甚至不予理睬。在验收评估环节当中,这些企业不愿意对节能减排进行投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要加大经济的处罚力度和行政处罚力度,促进验收效果的提升和环节的巩固。
3.3低碳经济的微观管理机制
在低碳经济的微观管理中,主要就是要在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之下,让节能减排工作进入到企业和单位的内部,并且渗入到个人的消费行为当中。随着国家法规政策的不断加强,企业慢慢加大了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对个人进行更多的约束和引导,促进个人消费向文明、合理进行转变,从而促进减排效果的提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和技术的提升,一些新的节能产物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如此的背景下,要从微观的角度对管理机制进行加强,促进我国的低碳经济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良好的运行,最终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必须要重点实施的工作。当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着现实方面的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运行机制的研究方面,对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机制进行探讨,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静脉畸形(葡萄酒色斑);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1-0080-02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icken port wine stains
DING Jian,ZHOU Chuan-de,CAO Yv-jiao,LI Qiang,LI Sen-kai,LI Feng-yong,XIE Lin-hai,ZHANG Si-ya,
WEI Shu-yi
(The Tenth Departmen of Plastic Surgery Hospital PUMC&CAMS Beijing 100144,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icken port wine stains. Methods In 2 years,12 cases of thicken port wine stains were treated by surgical method,partially or totally resect the mass and cover the wound by local flap or free skin grafting.The patients aged from 42~73 years old with a median 56 years. Results All 12 operations were successful,10 cases were healed by the first intention. 2 cases partially necrosis, then healed by regular dressing change and second free skin grafting.They were followed up for 6~12 months. All patients obtained satisfactory or improved results. Conclusions PWS lesions are always in superficial dermis, blood loss is easy to control during operation, and surgical treatment is a good choice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thicken port wine stains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Key words:port-wine stains; surgical treatment
微静脉畸形(旧称葡萄酒色斑port-wine stains,PWS),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由无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组成,发病率约为0.3%。往往出生时即表现为明显的粉红色、平坦的、界限清楚的斑块,压之能退色;随年龄增长颜色逐渐加深,变红、变紫,65%的患者在40岁前可增厚并出现结节。病灶面积随身体生长而相应增大,终身不消退。微静脉畸形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面颈部多见,占75%~80%。发生于头面部的增生型PWS明显影响患者的外观,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1],另外,发生在口周、眶周的增生性病变同时会影响正常功能[2]。
1983年,Anderson和Parish提出了选择性光热作用理论,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随之应运而生。目前,激光及光动力治疗等仍然是PWS的一线治疗方法,但对于增生型PWS的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可能造成治疗后瘢痕[3]。手术则是治疗增生型PWS效果可靠的方法。2010年6月~2012年8月,笔者科室共收治了12例头面部增生型PWS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共12例头面部增生型PWS患者,年龄42~73岁,平均为56岁。其中1例曾接受过激光治疗,遗留瘢痕。治疗上采用病变组织切除植皮和(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法,其中8例为选择性部分切除,4例为完全切除。
1.2 典型病例
1.2.1患者1:女,66岁,左侧面部最初仅有一处直径5cm大小圆形红色平坦斑块,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并突出皮肤,累及左侧大面积皮肤,时有破溃,一直未治疗,10年前开始反复使用棉绳结扎部分瘤体,后自行脱落,末次使用同样的方法结扎一处瘤体,未脱落,瘤体发黑,分泌物较多,并伴有恶臭,来我院就诊。查体见左侧面部巨大暗红色肿物,累及范围上至鼻根左侧,下至上唇,左至颧弓,右至左侧鼻孔,左眼睑皮肤未累及,左眼因肿物下坠眼睑闭合不全,左眼球结膜充血,视力可,但较右眼差,瘤体突出皮面呈疣状突起并下沉,有一处瘤体已发黑,伴有脓性分泌物,有恶臭。治疗方法:术中选择性地将破溃感染的病灶全部切除,出血不多,易于止血,创面以左颈部局部皮瓣转移+植皮修复,效果基本满意(见图1~2)。
1.2.2患者2:男,73岁,出生时即发现右颞部发际线内鲜红色肿物,具体大小不详,不高出皮面,后随生长发育生长变大并突出皮肤表面,逐渐累及枕部、耳后及项背部,6年前枕部约3cm×3cm大小肿物出现破溃流脓,就诊于外院行“血管瘤部分切除植皮术”,术后恢复良好。6年来肿物轻度增生,20天前发现植皮区附近组织出现破溃流脓,无疼痛、瘙痒等异常感觉,就诊于我院要求手术治疗破溃部位。查体可见头皮巨大暗红色肿物,累及范围上至顶部,下至右后颈部,右至耳上、发际线后,左侧仅累及枕部,枕部一直径约8cm圆形区域呈植皮术后改变,表面无破溃,颈前部可见数块相同性质斑块,瘤体稍突出皮面,近植皮区可见脓性分泌物,无明显异味,皮温无明显增高,轻压瘤体无明显缩小。治疗方法:考虑患者年龄较大,手术风险较高,术中选择性地将破溃感染的病灶全部切除,创面以植皮修复,术后12天见植皮部分成活,皮下可见瘀血,界限不清,给予定期换药,清创后二期植皮痊愈出院,效果基本满意(见图3~4)。
2 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2例植皮术后部分坏死,经定期换药处理后二期植皮修复创面,术后电话或来院复诊随访6~12个月,患者对外形及功能改善基本满意。
3 讨论
PDL很难将PWS病灶完全清除,且复发率较高。林晓曦[4]关于PDL治疗后复发的观察中提到585nmPDL 10年随访复发率可达到20%以上,且复发后病灶颜色可能较治疗前更深。另外,不同病变部位对PDL的治疗效应也不尽相同。黄绿萍等[5]总结了PDL治疗的252例中国人PWS患者, 位于三叉神经颈支分区的效果最好,位于第二支分区效果最差;在不同的面部亚单位分区中,额部效果最好,颧颊区效果最差;位于四肢部位的病变激光治疗效果一般。随着病变面积的增大,激光治疗效果降低。位于眶部、额颞部、颏部及颌颈区的患者,激光治疗效果通常较好,甚至能几乎完全去除,基本不考虑手术治疗。但考虑到颧颊区病变的治疗效果较差,同时,65%的患者在40岁前可增厚并出现结节,PDL的治疗效果将进一步减低,此时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我们手术中发现,病变侵及层次一般较浅,多数仅位于真皮层,皮下组织正常,因此术中出血易于控制,手术风险相对较低。王维等[6]对葡萄酒色斑增厚和结节病灶的组织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一般包括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治疗后遗留瘢痕;严重增生或形成结节,影响外观尤其影响功能者。治疗应根据个体差异、病变部位不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后创面的修复,根据条件不同选择局部皮瓣法、扩张皮瓣法或植皮法,对于组织缺损严重,皮瓣无法达到修复目的时植皮术应为首选。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增生型微静脉畸形切除后的创面植皮成活较一般新鲜创面差,纠其原因考虑有两点:①对创面过分止血,导致游离组织短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②止血不彻底,术后容易皮下积血、积液。结论是否成立还需更多的病例积累和观察。
总之,对于早期表浅的、特殊部位的PWS应积极采用PDL治疗,如效果不佳、遗留瘢痕或持续进展,应尽早手术治疗,以达到良好的功能和外观的修复效果。
[参考文献]
[1]Maria RC.An update on laser in children[J].Current Opinion Pediatrics,2009,21(4):499-504.
[2]王维,林晓曦,马刚,等.葡萄酒色斑增厚及结节形成的病理基础和临床意义[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0,26(2):103-106.
[3]Margulis A,Agam K,Icekson M,et al.The expanded supraclavicular flap,prefabricated with thoracoacromial vessels,for reconstruction of postburn anterior cervical contractures[J].Plast Reconstr Surg,2007,119(7):2072-2077.
[4]林晓曦.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研究进展、经验和展望[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1,27(3):161-165.
一、会计体系应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一)会计体系应急机制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有效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可以帮助政府(组织)有条理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将突发事件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而会计工作作为经济、金融有序运转的基础,其能否持续、有效发挥作用,小则关系到经济主体能否真实反映自身价值,大则关系到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因此,理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体系应急机制,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微观会计主体应对突发事件。
(二)切断非常态下会计的顺周期效应
反映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在遵循真实反映的前提下,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会计反映的结果自然具有顺周期效应,外界环境变化越激烈,会计的顺周期效应越明显。以本轮金融危机为例,较之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更加动态,更能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实时价值,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并通过公允价值计价工具的损益变动加大了收益的波动性。在有序市场下能够最大限度体现相关性的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情况下,却扭曲了投资者的预期,形成了“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周小川,2009)。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断路器”,及时切断盯市原则下公允价值的使用,当情况恢复常态时再重新恢复使用。而会计应急体系就能够充当断路器的作用,当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切换到非常态下的应急会计处理模式,避免问题或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三)维护会计体系的稳定性
认真研究会计史不难发现,金融危机导致会计变迁是会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公允价值会计为例,公允价值会计产生于美国储蓄信贷危机,在美国储蓄信贷危机中,许多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已经陷入财务困境,但在历史成本下,他们对外披露的信息仍然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误导了投资者的判断,公允价值会计应运而生。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又因为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损害投资者信心,而遭到质疑。每一项会计制度都有其优势和弊端,都需要一定的假定使用环境,当环境发生变化不适用于这种会计制度时,及时启用相应的应急措施,能够有效维护会计体系的稳定性,避免异常环境变动对会计体系的非理性冲击。
(四)维护会计的中立性
会计具有经济后果性,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但从会计自身的属性来说,会计应该具有绝对的中立性。向资本市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是会计的最高目标,要保证决策的客观性,以及尽可能保证从所制定的准则得出的信息的中立性,就必须让信息尽可能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不为任何特定方向的行为服务,不因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而损害会计的中立性(王瑞华、张奇渊,2004)。但由于各方利益集团的施压,会计准则难免会留下政治的烙印。从本轮金融危机看,以美国金融界为主的一派首先向公允价值会计发难,试图以此掩盖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回归历史成本法。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应急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突发状况下外界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压力,尽可能维护会计的中立性。
二、建立会计体系应急机制的简单构想
会计体系应急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建立预警机制和迅速反应、决策机制
由会计主管部门建立全国会计信息预警系统,定期采集上市公司主要会计指标并进行分析。如果某项指标发生异常波动,且具有普遍性,如本轮金融危机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价值大幅缩水并迅速蔓延和恶化,系统应主动预警。会计主管部门监测到异常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成立专家组进行分析,查明异常波动的原因,形成翔实的分析报告和处理意见报应急决策领导层,应急决策领导层据此作出启用应急会计处理方式或改进现行处理办法等的决策,最大限度避免会计处理方式与使用环境相冲突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建立可预见的非常态下的会计处理模式
任何会计处理方式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会计与当前经济环境的契合度,还应建立可预见的非常态下的会计处理模式。例如,建立适用于通货膨胀时期的通货膨胀会计、适用于通货紧缩时期的通货紧缩会计、适用于企业破产清算时的清算会计等。从本轮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看,对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更应建立应急处理方式。如果特殊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顺周期属性影响了金融稳定,就应该及时停止使用,转而采用更稳健的处理方法,如历史成本法或摊余成本法。当然,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改进,健全了非常态市场下的第三级估计,使得公允价值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增强,但考虑到外部环境的难预测性,以及中小企业执行第三级估计的可行性,仍应建立替代处理模式。
(三)建立综合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应急机制
体制是维持国家和社会运行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国家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是相互牵制的:一方面国家作为父机构确定其相应的子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法律;另一方面制度法律规定各种组织机构的性质、职能及行为规范。所以,体制实际上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具体反应。
一、市场经济体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含义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上看,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一层是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含义体现在:(1)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3)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4)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区域或者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并同世界大市场连在一起。市场经济体制的上述特点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民营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来分析“十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
1.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推算,一方面,从增长率上看,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年共增长246%,年均增长28%;特别是私营工业增长更为迅猛,私营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约50%;私营工业利润5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超过50%;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和工业利润平均增长25%的水平。另一方面,从总量来看,截止2005年,包括外资和港澳台在内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占65%(其中内资民营经济约占49.7%)。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2.民营经济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民营经济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净增5700万人。民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2000年65%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75%以上。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仅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而且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保持了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情况下的基本稳定。
3.民营经济是安邦富民的基本力量。一方面,民营经济为国家税收的持续增长做出了贡献。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成为地方的财源主体。另一方面,民营经济还是中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民营企业的家庭多属于富裕家庭,而且民营企业户数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92%),乡镇民营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着几亿农民的生计。
4.民营经济是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货物进出口总额方面,2005年实现了14221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6%。而民营经济对外贸易的情况是,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43亿美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速3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53.3%提高到了2005年的77.4%,5年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占的比例由2000年仅占1%提高到2005年的15%左右。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推手
1.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我们以浙江省来分析:浙江是全国有名的市场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市场化程度一直领先于全国。无论是当时争论不休的“温州模式”,还是后来在全国影响越来越大的“浙江现象”,其特点首先都是活跃的市场经济。正所谓“看市场,到浙江”。但是,受整个国情的影响,浙江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过程,浙江各级地方政府为培育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会计体制即我国通常所说的会计管理体制,是指一国组织和管理会计事务的各种方式、形成以及各种制度的总和。从整体上来说,会计体制属于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经济体制的整体要求,对一定范围内的会计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方法所作出的具体制度安排。本文使用会计体制代替会计管理体制这一概念,主要是考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虽然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政府首先必须是一个经济主体,政府的会计行为是在一定的会计体制下进行的,其会计行为方式、方法是一定会计体制的产物。会计管理体制往往是从政府角度来表述会计体制的内容的,从政府角度出发来对其他经济主体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方法作出制度安排。我国会计理论工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这一概念的局限性,提出会计领导体制的概念,来概括我国目前不同层次的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方法,明确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责权限。会计体制是会计运行机制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会计运行机制借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会计运行机制是会计运行过程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及其联系,是会计运行的目标和动力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的耦合,是会计体制外在的作用形式。有什么样的会计体制,就必然形成什么样的会计运行机制;要形成什么样的会计运行机制,也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会计体制。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首先就需要改革现行的会计体制,实现现行会计运行机制的重构。
一、确立以企业会计运行为立足点的会计体制
会计体制最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明确不同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关系,对各经济主体在会计运行过程中职责权限进行划分,使各经济主体在社会会计运行过程之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实现社会会计运行的协调有序进行。从三大经济主体理论来说,会计体制的关键是明确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使政府、企业和企业人员在宏观会计运行和微观会计运行过程中各尽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实现我国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在会计职能发挥作用、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同时,促进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个体,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宏观运行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其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着力于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成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市场主体。在会计运行方面,企业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如何,同样对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同时,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也是宏观会计运行的基础,制约着宏观会计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率。可以说,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合理有序,就不可能有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宏观会计运行也难于达到甚至不可能达到有序运行的最佳状态。
企业经济主体作为联结个人经济主体与政府经济主体的中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个人经济主体一般都是借助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表现其经济行为的,借助企业经济运行过程参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个人经济主体处于企业经济主体的直接管理和管制下进行经济行为,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运行决定于其所处的企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由此个人经济主体在企业管理与控制下所进行的经济行为直接表现为企业经济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企业经济运行过程是由众多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构成的,但个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总是依附于企业的经济运行,服务于企业经济运行目标的实现。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运行的微观性和企业会计人员的企业化,决定着会计人员经济行为和会计行为对企业经济运行和会计运行的依附,决定着企业会计人员总是借助于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也就是说,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内化于企业会计行为之中,它是通过企业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而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与政府的联系则是通过企业会计行为表现出来的;反过来说,政府与会计人员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联系也是通过企业这一中介进行的。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最终要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要求;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过程的约束,最终也将形成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但是,政府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最基本的目的是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要求以及对企业会计运行的约束,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对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约束只表现为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总是处于企业的直接管理和控制下进行会计行为。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够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能够有效地组织其会计运行过程,一般情况下包含着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可以说,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是企业对其会计运行及其会计人员会计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结果。因此,没有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运行的合理化,很难实现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优化、高效率与高效益。当然,企业会计人员会计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会计行为可能起因于对自身的其他目标的追求,有时可能表现为与企业会计运行优化的非同一性,甚至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相偏离,但一般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总是服从和服务于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以实现企业会计运行目标,促进企业会计运行高效率与高效益而进行的。因此,会计体制明确会计运行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会计人员权责关系的中心环节,在于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承担着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调的职能,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也同样承担着对会计运行过程的调控管理的职能,以促进宏观会计运行协调、有序。为了实现对会计运行的调控管理职能,政府作为一特殊的会计行为主体,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将宏观会计运行方向和目标,以及宏观经济运行对微观会计运行的要求体现于其中,一方面为企业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提供基本规范、基本要求及其会计运行的基本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企业会计运行进行约束,对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不当会计行为进行调节,使各微观经济主体的会计运行符合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
政府作为宏观会计主体,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是以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企业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顺利进行及其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就不可能有政府宏观会计运行目标的实现。政府会计行为的第一个方面,实质上是为企业微观会计主体的会计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个方面则是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对其会计行为进行调控,目的在于促使企业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组织其会计运行,保证实现其自身的会计运行目标。政府会计行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具体实现,都依赖于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政府制定的有关会计法规,如果没有企业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的合理化,则无法发挥正常的约束作用,再好的法规也形同虚设;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实施监督和调控,如果企业不对其监督调控信号作出反应,不发生相应的会计行为,也就不可能达到其预期的监督调控目的。
要实现宏观会计运行目标,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制和会计运行机制,关键也在于建立良好的和健全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因此,造就良好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塑,就成为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体制的基础。
二、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会计运行机制,首先就需要对现行企业会计运行机制进行重新塑造。
从整个会计体制来说,首先就要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保证企业会计运行过程的独立性。从现行会计体制来看,企业虽然在会计运行方面较传统经济体制下有较大的自主权,企业会计运行过程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企业会计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政府会计行为的依附状况。因此,当前应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扩大企业在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会计主体。扩大企业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不仅是重塑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需要,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有的内容。扩大企业会计运行的自主权,一方面为企业会计运行 的独立性创造了条件,有利于逐步形成其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另一方面,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促进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是宏观会计运行乃至于宏观经济运行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的基础。没有企业会计运行的自主权,就没有企业独立的会计运行过程,企业则缺乏自主地组织会计运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会计运行就不可能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从而宏观会计运行的高效率与高效益也缺乏存在基础。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也是企业会计运行机制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从运行机制理论来说,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是企业会计运行目标确立的条件,是实现企业运行自我约束,以及接收政府会计运行调控信号并对其作出灵活反应的基础。因为企业只有在追求自身会计运行目标实现的导向下,才能能动地组织会计运行和进行会计行为,灵敏而自动地接收政府通过市场传导的信息,并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对自身会计运行进行调节与约束,从而形成其会计运行的目标机制、动力机制、调节与约束机制。
企业会计运行方面的自主权包括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管理、内部会计管理、会计运行组织管理形式等方面的自主权。由此,在新会计体制中企业应当在会计核算、会计人员管理、内部会计管理等方面被赋予较现行会计体制以更大的自主权,赋予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所应具有会计运行方面的权力,以保障其能够独立自主地组织自身的会计运行,实现自身的会计运行目标。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作为经营自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自主权的有效行使需要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给予提供条件和支持,因此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应当与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相结合、相配合。
其次,创造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形成与发挥作用的外部经济环境。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只是企业会计运行机制重建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其充分条件。要实现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的重建,还必须提供其形成与发挥作用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创造企业会计运行所必需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是要保障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扩大落到实处,使企业在行使会计运行自主权的过程中不受侵害。为此,需要规范政府的会计行为,并对其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使其会计行为有利于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落实,而不是对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否定。政府对企业会计运行的调控,也必须建立在企业独立地进行会计运行的基础上,而不应是对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剥夺。
最后,建立对企业会计运行的约束机制。在扩大企业会计运行自主权的同时,还必须对企业会计运行施加一定的约束,引导企业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按照宏观会计运行的要求进行。约束机制的形成,首先要有较硬的预算约束,从财务和经济利益上对其会计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其次是会计法规约束。健全企业会计运行所应遵循的会计法规体系,对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运行过程提供基本的规范、发展方向和目标,使企业会计运行在会计法规约束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三、合理界定政府在宏观会计运行中的职能
将企业会计运行确立为新会计体制的立足点和基础,只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体制的一方面的内容,为了保证和促进企业会计运行的合理有序,在社会会计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这一特殊的会计主体的职能作用,也是新会计体制建立和有效运行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是由于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所决定的,是由于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自然也应当担负起管理者的责任;同时,政府为了实现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职能,也需要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相应的职能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而且要求其强化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传统经济体制变革的产物,也要求政府改革其在会计运行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的方式和方法,调整政府会计行为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强化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可以直接干预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从当前的情况来说,政府由于其在经济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在会计运行过程中也往往表现出超越其职责范围内应该发生的会计行为。因此,对政府会计职能进行明确界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政府与企业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权责关系来看,政府在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职能主要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宏观会计发展规划,明确宏观会计运行发展方向。制定宏观会计发展规划,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提出宏观会计运行的发展方向,明确社会经济发展对微观会计运行的基本要求。宏观会计发展规划主要应当是长期性、指导性的,主要是为企业等微观主体的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明确方向。
2.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法规建设包括会计核算法规、会计人员行为规范和会计管理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会计法规是政府会计行为法制化的载体,是政府对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宏观会计运行要求的具体化和条文化。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会计法规,将宏观会计运行的发展方向、宏观会计管理的要求具体体现于其中,一方面为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具体方向;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提出基本约束。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会计法规,将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或会计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使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和会计行为均处于统一会计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从而保证建立宏观会计运行所需要的正常的合理的会计运行秩序。
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当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以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目前的会计法规不仅存在着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而且由于历史的继承性,现行会计法规中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存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为此,当前应当对现行的会计法规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规律对其进行清理,对不适应的内容进行修订,以期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法规体系。
3.实施对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管理。会计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只是为会计运行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基本要求,要将这种要求变成现实,还必须强化对会计法规实施的监督检查,从而保证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的健康发展。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而存在,在对其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实现其经济运行目标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与宏观会计运行乃至于宏观经济运行要求不相协调的行为,进行与会计法规相违背的行为。为此,政府必须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加强对企业等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促使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严格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组织会计运行;另一方面通过监督检查会计法规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会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企业会计运行的健康发展。
相对于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来说,当前强化对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监督和控制更为重要。因为只能通过强化对企业等的微观会计运行过程的监督,才能使会计法规落到实处。否则,再好的会计法规也形同虚设。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应当建立经常性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扩大注册会计师社会会计监督面;另一方面应强化税收监督,使税收监督与会计监督结合起来。从理论和现实来说,税收监督和会计监督虽然在目标和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监督的依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监督的对象是共同的,只是其侧重点不同则已。应当寓会计监督于税收监督之中。在实施税收监督的过程中实现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在实施会计监督中发挥税收监督的优势。我国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开展了财务税收大检查,从原来设想的临时性监督演变成常规性的监督,但它并不能代替会计监督机制的重建。因为,财务税收大检查在开展之初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在其实施过程中难免影响其公正性。其次,要加大会计监督力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会计法规真正落到实处,使会计法规真正发挥规范会计行为的作用。
[论文内容摘要] 业主委员会是
业主委员会是
2.我国物业 管理 在排他性方面的特征。我们知道,纯 公共 产品是完全不排他的,但物业管理由于具有拥挤性特征,因此便具有局部排他性。(1)物业管理不能完全排他,否则它的消费主体数量就不会大于1,或者说就不具有共同消费性而变成私人产品。比如,住宅小区内物业管理的内容就是对业主的公用部分、公共设施和公共设备、绿化、安全、卫生等进行管理,在小区内的所有人包括业主、使用人、甚至外来人(如邻近小区的人到这里来娱乐、休闲)就都可以享用物业管理的服务。(2)物业管理又不能完全不排他,面对现阶段物业管理的相对短缺,那样就会造成拥挤和消费上的竞争性。例如,物业小区内的卫生、绿化、安全等主要是由小区内的业主付费使用的,因为物业管理主要针对业主服务的。因此,物业管理具有局部排他性特征。物业管理的局部排他性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能表现为不接纳某些 社会 成员作为“俱乐部成员”(如通过付费只对该小区提供服务和生产),也可能表现为采用高价格使某些人退出消费行列或不能进入消费行列(如纯商品房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产品更加高级、先进,采用 电子 监控系统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它的物业管理非就相应的高)等形式。
3.对我国物业管理的属性的认识,除了传统的研究方法之外,在事实维度之外还应加上空间维度,即必须对我国物业管理在各个地方的数量分配情况加以研究。因为对任何产品的消费都是相对于一个特殊的 地理 位置而言的,只有消费者在确定了某一位置之后,才能对所提供的产品的数量和类型进行选择。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某些公益物品可能并不带有空间的限制(例如从研究和开发获得的受益);但对于其他公益物品来说,尽管新来的居民无形耗费更多的 成本 便可以获得其收益,然而这种收益却局限在一个社区中(可能会溢出某些利益到邻近的社区)”②而物业管理正如前述,它仅仅只是针对某一住宅区域内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物业管理是一种具有地方性质的准公共产品。相比之下,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前物业管理看成是纯公共产品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这一主观看法,属于一种制度安排,而不是由于物业管理现实属性决定的。鉴于此,我们对我国的物业管理属性的认识一直存于悖论之中——从地方性的准公共产品到制度化的纯公共产品。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反差,现实与理想的错位导致我国住房制度中物业管理供给的失灵,同时也是业主委员会在集体行动中产生困境的根源。
三、多元协作治理:业主委员会善治的路径选择
美国著名 经济 学 家曼瑟·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是由理性人组成的集团通过集体选择的方式供给公共物品的过程。集体行动失败被认为是 市场 失灵的表现,人们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分配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和分享公共物品带来的受益。但是通过建立配套的激励制度,能够在集团内部形成有序的社会交换关系,促进社会协作,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包括利益集团等社会组织,“私人集团和组织也能提供公共物品”③业主委员会就是基于住宅小区内存在集体行动的必要性而产生的 逻辑 结果。
解决业主委员会的集体行动困境,首先需要物业管理的生产和提供区分开来。因为,生产者与提供者相区分是解决公共产品由政府以外组织和个人供给的理论关键④。
所谓的“生产是指 物理 过程,据此公益物品或服务得以存在物,而提供则是消费者得到产品的过程”⑤。由于以往对物业管理非分割性理解上的偏颇,政府和理论界通常把物业管理作为物业服务生产、分配和利用的一个整体过程,即物业管理的生产与提供是不可分的。现在随着物业产权的明晰,业主委员会权能的加强,可以并可能把物业管理的供给分成对物业管理的生产和提供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生产过程,即政府、开发商和物业管理公司的生产,由他们生产适当水平的物业管理服务。这种物业管理服务可以有三个生产者:政府向业主提供的服务(如电信部门、 电力 公司、邮政部门、自来水公司、房管局等)、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有的小区业主委员会自己管理物业)。第二过程是提供过程,即业主委员会把业主对物业的需求提供给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