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10:31: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途径是:关注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并与一线教师组成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在合作与对话中能够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1实践理论解析
实践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主体,它体现了教育技术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固有的教育价值。“实践理论基于规范的哲学理论与一般的科学理论,但并不是二者简单机械的拼凑。因此,不能把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看作是一般科学理论的逻辑推演与简单延伸,它是以规范的哲学理论和一般的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技术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合理的抽象中建构而成。教育技术实践经验主要指一线教师(包括信息技术老师和其它各学科老师,他们是教育技术重要的实践者)使用教育技术(目前也称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和体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领域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形成的领域,而这里的“实践领域”不是单纯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领域,它是基于教师固有的“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性思考方式”基础之上的复杂的、丰富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笔者认为,一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研究者值得挖掘的财富,因此,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建构的出发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下文有详细阐述)。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使命在于,通过与一线教师的合作性的、实践性的讨论和反思性研究中,一方面指导一线教师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性研究(如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并参与到其中,一方面将这些实践性研究所形成的个人实践理论进行合理的提炼和抽象,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
2对话视角的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研究
2.1关于对话
对话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的基本话语,是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诸多形式之一。在学术层面上,它又是个重要的学术话语,其覆盖的内容极其广泛,研究的方向和角度也呈现多样化。
对话哲学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理论家戴维·伯姆从社会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对话理论,在伯姆看来,对话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他认为,究其本质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的完全、真实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中维持。
狄尔泰式的主体间性对话、伽达默尔式的解释学对话、德里达式的互文性对话,哈贝马斯的交往式对话等等有关对话的种种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阐发了各自关于对话的基本哲学观点和理论视角。
“融合”构成了对话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融合”是主体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多元的,多样性的交流样态,“理解”是“融合”式的交流得以进行的重要因素,理解需要对话双方搁置己见,闲置自身的思维假定,并对对话过程进行敏锐的感知,仔细的审视自身和对方的思维假定,对话的目的不是对话本身,对话的最终目的是对话双方的反思性实践,因此对话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在反思性实践中不断的自我超越。
2.2在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中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对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研究传统提出了挑战,“多少年来,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实验验证假说作为方法论核心的”。人们普遍认为基于假说验证的因果关系判明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然而这种忽略教师个体活生生的存在,仅靠因果关系推定式的独白思维,在一线教师的实践中会得到支持吗?笔者认为,对于一线教师,因果关系并不重要,而指出“今后该怎么做”却是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的,因此教育技术需要开展对教育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的理论研究(即实践性理论)而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开辟了一条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建构的有效途径。
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需要教育技术研究者要克服停留在象牙塔里独白式的因果推定研究,需要他们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在教育的真实情境中,体验教师的生活,以教师个体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生活体验作为研究的基础,从关注教师的个人体验和实践性知识开始,与一线教师展开“深度汇谈”,在相互合作的反思性实践中形成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从而共同完成对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2.2.1关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要建立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首先必须确认的是教育技术研究首先是实践性研究,其主体是教师,研究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研究的内容在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而教学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往往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密切相关性。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带有浓厚的个人私有色彩,它贮存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伽达默尔曾经指出,实践知识与掌握一般规律的理论知识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针对具体情况的,因此它必须把握情况的无限多变化,并通过具体运用来发展和充实一般。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实践性知识是在教师的专业领域中有别于一般大众的知识和各领域研究者之知识的教师固有的知识。实践性知识与其说是在“理论的实践化”中发挥功能的知识,不如说是在教师的实践情境中支撑具体选择与判断的知识。我国著名学者陈向明教授将教师的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她认为前者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后者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 一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实践智慧是教育技术实践论研究的重要“素材”,它们为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赋予了实践性,教育技术究者在指导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展开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引导并鼓励教师公开交流它们的个体经验和个体实践知识,与教师们展开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尊重教师的个体生活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并将个体教师独特的关于个人如何实践的体验和反思进行合理的概括和抽象,在对这些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研究中,形成一条“自下而上”的探索之路,产生教育技术对教育世界独特的理解视角,在这样的理解中教育技术说出自己的话语—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2.2.2与教师组成学习和研究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要素包括:共同的问题、为问题而聚集在一起的共同体成员,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反思性实践,问题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共同体中待沟通和解决的问题是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从国外的教育技术理论中演绎出来的问题。(目前国内的教育技术研究存在一个比较奇怪的思路,不是从自己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而是恰好相反,是从西方的教育技术理路出发,来寻求自己的问题。)共同体内部不存在专家学者自上而下的指导,也不存在一线教师自下而上的服从,不存在实践与研究简单的二元对立,教育技术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之间形成的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是圆形的,动态的,互相渗透的,是平等的不分等级的,共同体成员之间围绕着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各种复杂形式的沟通—表达和聆听各自的困惑、心得,互相纠正和补充。在平等的对话中,共同体成员成为每个人用于返照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们之间实现着意义的共享,体验并分享着集体思维的强大力量。共同体成员特别是参与到其中的研究者需要闲置自身的思维假定,并对对话过程进行敏锐的感知。倘若我们只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远远的观望着教育实践,做教育实践的观察者,而不去做教育实践的参与者的话,那么教育技术理论永远也不会具备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技术研究者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中,他们自身方能感受到作为生命整体与教学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的存在,才能理解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2.3一个不该忽视的群体—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队伍中的重要分子,应将之纳入到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群体之内。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需要看到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群体在对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为其他老师做课件、打材料,不仅仅是上好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理论研究者所看到的信息技术老师吏应该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素材提供者,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者和研究者,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应用的创新者和推广者。
就信息技术教师本身而言,他们要具有为教育技术研究服务的意识,能够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挖掘自身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实践智慧,加强和学科教师的合作,培养与他们沟通和对话的能力。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科教师缺乏沟通和配合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很多毕业生在中学里的地位一直不尽人意,很多人埋怨学校的不重视,埋怨学校的条件差,埋怨客观条件他们的不利,我们是否更应该反省一下自身的问题。
论文摘要: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途径是:关注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并与一线教师组成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在合作与对话中能够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1实践理论解析
实践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主体,它体现了教育技术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固有的教育价值。“实践理论基于规范的哲学理论与一般的科学理论,但并不是二者简单机械的拼凑。因此,不能把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看作是一般科学理论的逻辑推演与简单延伸,它是以规范的哲学理论和一般的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技术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合理的抽象中建构而成。教育技术实践经验主要指一线教师(包括信息技术老师和其它各学科老师,他们是教育技术重要的实践者)使用教育技术(目前也称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和体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领域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形成的领域,而这里的“实践领域”不是单纯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领域,它是基于教师固有的“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性思考方式”基础之上的复杂的、丰富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笔者认为,一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研究者值得挖掘的财富,因此,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建构的出发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下文有详细阐述)。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使命在于,通过与一线教师的合作性的、实践性的讨论和反思性研究中,一方面指导一线教师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性研究(如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并参与到其中,一方面将这些实践性研究所形成的个人实践理论进行合理的提炼和抽象,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
2对话视角的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研究
2.1关于对话
对话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的基本话语,是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诸多形式之一。在学术层面上,它又是个重要的学术话语,其覆盖的内容极其广泛,研究的方向和角度也呈现多样化。
对话哲学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理论家戴维·伯姆从社会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对话理论,在伯姆看来,对话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他认为,究其本质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的完全、真实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中维持。
狄尔泰式的主体间性对话、伽达默尔式的解释学对话、德里达式的互文性对话,哈贝马斯的交往式对话等等有关对话的种种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阐发了各自关于对话的基本哲学观点和理论视角。
“融合”构成了对话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融合”是主体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多元的,多样性的交流样态,“理解”是“融合”式的交流得以进行的重要因素,理解需要对话双方搁置己见,闲置自身的思维假定,并对对话过程进行敏锐的感知,仔细的审视自身和对方的思维假定,对话的目的不是对话本身,对话的最终目的是对话双方的反思性实践,因此对话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在反思性实践中不断的自我超越。
2.2在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中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对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研究传统提出了挑战,“多少年来,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实验验证假说作为方法论核心的”。人们普遍认为基于假说验证的因果关系判明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然而这种忽略教师个体活生生的存在,仅靠因果关系推定式的独白思维,在一线教师的实践中会得到支持吗?笔者认为,对于一线教师,因果关系并不重要,而指出“今后该怎么做”却是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的,因此教育技术需要开展对教育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的理论研究(即实践性理论)而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开辟了一条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建构的有效途径。
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需要教育技术研究者要克服停留在象牙塔里独白式的因果推定研究,需要他们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在教育的真实情境中,体验教师的生活,以教师个体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生活体验作为研究的基础,从关注教师的个人体验和实践性知识开始,与一线教师展开“深度汇谈”,在相互合作的反思性实践中形成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从而共同完成对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2.2.1关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要建立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首先必须确认的是教育技术研究首先是实践性研究,其主体是教师,研究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研究的内容在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而教学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往往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密切相关性。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带有浓厚的个人私有色彩,它贮存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伽达默尔曾经指出,实践知识与掌握一般规律的理论知识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针对具体情况的,因此它必须把握情况的无限多变化,并通过具体运用来发展和充实一般。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实践性知识是在教师的专业领域中有别于一般大众的知识和各领域研究者之知识的教师固有的知识。实践性知识与其说是在“理论的实践化”中发挥功能的知识,不如说是在教师的实践情境中支撑具体选择与判断的知识。我国著名学者陈向明教授将教师的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她认为前者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后者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
一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实践智慧是教育技术实践论研究的重要“素材”,它们为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赋予了实践性,教育技术究者在指导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展开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引导并鼓励教师公开交流它们的个体经验和个体实践知识,与教师们展开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尊重教师的个体生活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并将个体教师独特的关于个人如何实践的体验和反思进行合理的概括和抽象,在对这些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研究中,形成一条“自下而上”的探索之路,产生教育技术对教育世界独特的理解视角,在这样的理解中教育技术说出自己的话语—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2.2.2与教师组成学习和研究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要素包括:共同的问题、为问题而聚集在一起的共同体成员,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反思性实践,问题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共同体中待沟通和解决的问题是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从国外的教育技术理论中演绎出来的问题。(目前国内的教育技术研究存在一个比较奇怪的思路,不是从自己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而是恰好相反,是从西方的教育技术理路出发,来寻求自己的问题。)共同体内部不存在专家学者自上而下的指导,也不存在一线教师自下而上的服从,不存在实践与研究简单的二元对立,教育技术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之间形成的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是圆形的,动态的,互相渗透的,是平等的不分等级的,共同体成员之间围绕着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各种复杂形式的沟通—表达和聆听各自的困惑、心得,互相纠正和补充。在平等的对话中,共同体成员成为每个人用于返照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们之间实现着意义的共享,体验并分享着集体思维的强大力量。共同体成员特别是参与到其中的研究者需要闲置自身的思维假定,并对对话过程进行敏锐的感知。倘若我们只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远远的观望着教育实践,做教育实践的观察者,而不去做教育实践的参与者的话,那么教育技术理论永远也不会具备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技术研究者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中,他们自身方能感受到作为生命整体与教学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的存在,才能理解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2.3一个不该忽视的群体—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队伍中的重要分子,应将之纳入到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群体之内。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需要看到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群体在对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为其他老师做课件、打材料,不仅仅是上好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理论研究者所看到的信息技术老师吏应该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素材提供者,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者和研究者,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应用的创新者和推广者。
就信息技术教师本身而言,他们要具有为教育技术研究服务的意识,能够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挖掘自身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实践智慧,加强和学科教师的合作,培养与他们沟通和对话的能力。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科教师缺乏沟通和配合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很多毕业生在中学里的地位一直不尽人意,很多人埋怨学校的不重视,埋怨学校的条件差,埋怨客观条件他们的不利,我们是否更应该反省一下自身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技术 实验 理论与实践
一、概述
现代社会的技术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同样为教育带来了革新与变化,教育技术也让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理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对于现代社会一项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工作,也是时展与教育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保证。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技术实验的研究则检验教育技术创新与教育新理念的标准之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不但是为了让传统教育适应现代的教育技术,也同时为教育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发展动力与条件。
二、教育技术实验研究
(一)教育技术实验的定义
教育技术实验隶属于教育实验,而教育实验则是通过改变师生的思想观念而改变其原有的价值观与教学观。时代的发展为教育、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机遇,这二者之间的发展双重交叉形成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通过变革创新满足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而所谓的教育技术实验则是将教育思想的变革与技术变革相结合,体现出了学科交叉性,思想与技术在变革创新上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用技术实现教育的改革,用创造性思想指引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达到教育思想与技术的双重变革。教育技术实验中的“技术”具有动态、开放、发展等特点,不仅包括教育技术中用到的信息技术、物化技术及智能技术教学设计,也包括实验中会采用的,如:如何提高、控制与因果性等的技术。
(二)教育技术实验的内涵与价值
研究教育技术实验的价值是在对教育技术实验科学化内涵进行解读,因而须了解掌握教育技术的本质,用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对实践中的实验进行指导,促进其在实际教育实验中的应用。弄清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去研究、实践教育技术实验,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技术的支持是教育技术实验最重要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物化技术为代表,如: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与形式,另外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交流机制与教学设计上贡献巨大,它们作为教育实验中支撑性的技术,在现代本身具有技术实验特点的教育实验中的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实验资源还是在对实验人员的素质提升上都有巨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在传统教育实验中因各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所处的困难境地。
(三)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作用
教育及教育技术的信息化能够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可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技术中的将“技术”定位为将教育过程各种抽象或具体的东西加以物化并形成 智能形态,其中的智能转换与实现技术是教育技术中最为核心的技术,也是其灵魂。另外,无论何种技术都是用来服务于有意义的实体事物的,体现出其服务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而教育技术则是用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改革教育思想理念的,是服务于人而具有促进人类创造性的意义与追求,因而是教育思想实现的载体,同时也负载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四)教育技术实验方法的实践研究
教育技术实验是人类对教育学的一种研究活动,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在实践过程应取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长处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既要注重科学主义强调的“客观性”,也不能忽视人文主义要求的“主体性”。实现主体价值而不失对事物认识的客观性, 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从设计到结果评价的整体性,也须强调各个环节的还原性;而且对于教育技术实验中的各个教育活动作为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整理划分清楚,深入理解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要求经过教育技术实验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与促进发展,做到科学真实且具有人性化。很多自然科学实验是允许“证伪”的,但教育实验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证伪”则应当做出即时合理的处理措施策略加以更正向具有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证实方向前行。
教育技术实验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是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最微观、最底层也是其最终要落实到才可实现证实的领域,只有在实践领域实现科学化与信息智能化才能使得实验价值与功能的实现得到保障,而科学客观的测评则能保证对实验结果的公正评价为以后教育技术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指引与参考。因而教育技术实验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既应当整体性把握,又应当注意还原论层次下的个体作为单元的精确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把实验的整体性灵魂得以体现,又保证了实验过程中单元以定量化作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性,使实验在求真与求善中得以完成。
新技术如网络技术、多媒体和卫星系统等大大地加快了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广度,因而在对教育技术实验进行研究时须紧随现代信息、智能技术发展的潮流对教育观念与模式进行创新,为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做好保障工作。
三、总结
总而言之,教育技术实验的研究方法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发展着逐渐直向成熟,但这项研究仍需不断发展与完善,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教育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意义重大,不但需要现代前沿适应教育实行的技术作为支撑,也需要科学人性化的理念充实其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周周.庄子教育技术哲学诠释[J].电化教育研究,2010,(9) .
[2]胡来林,安玉洁 近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6,(2)
[3]朱书强,刘明祥 实证研究方法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8)
关键词:建构主义;网络技术;实验分析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学习是建构学生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学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并不只是把知识从外界搬移到大脑的记忆中,而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架构新的知识的过程。当不同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以前大脑中所固有的知识和经验等对外界相同的新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时,就会形成不同的学习结果。学习者在实际的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无法同化新环境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那么认知结构自身就会发生重组与改造(即顺应)。随着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过程的往复循环,就逐渐形成了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建构。
2.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理解新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学生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即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别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获取新知识的。教师只是外部的辅助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建构所需要的资料和帮助,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并完成其知识的构建。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要考虑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因此,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要充分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需要,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3.重视协作学习,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尽管“理解”属于不同个人的意义建构产物,无法与他人分享,但是却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以加深或修正理解。通过交流可以去检验或更改自己已经建构的“理解”,使之更加符合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要求。学习过程中的互助和协作可以促进学习和理解过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协作和相互作用对于加深理解学习内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首先,利用网络,教研信息的收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改良学习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相关教育资料和信息的获得只能依赖于报刊和自己的探索和积累,教学资料和信息在质和量方面都很有限。网络技术出现以后,教师从广博的资料和信息中精选教学素材,扩大教学的信息含量,增加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其次,网络技术使教育教学改革走向实际,加快了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普及。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遍应用,教育者在选择“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英语教学素材方面有了充分的自由;良好的英语教学素材和相应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相结合,使教育者在教学中如鱼得水,那些先进的教学法可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综合运用。不仅推动了英语语言学习的整体教学,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网络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的实验分析
(一)实验的目标制定
第一,进行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素质的网络化教学模式及实现这个模式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第二,进行网络手段与重在提高学习素质的学习过程的相关性研究,验证网络技术与提高学习素质的学习过程的相关性;第三,进行平等共享学习资源与提高全体学生外语学习素质的相关性研究,验证平等共享学习资源与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相关性。
1.重点与难点
实验的重点是利用网络资源,创设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教学环境,有目的地提供有针对性的网上英语听说、阅读的教学资源,将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引入课堂,把每个学习者“带出国门”,从而提高英语实际语言交际能力。难点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搜集和选择网上英语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内容和制作有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通过上述的尝试,怎样来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英语教学环境,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假设
如果能从教学实际出发,优化教学媒体的设计、选择、组合和运用,优化课堂教学,那么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实验目的
认真挖掘网络技术在英语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探索英语教学的新途径。
(二)实验的过程与步骤:
1.实验对象的确定
实验对象为开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07级大学一年级学生,实验时间为两个月,选择07国教1班、2班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按实验要求实施网络教学,对照班则按照常规要求实施教学,由大学英语教师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实验,以检验实验能否收到预期效果。
2.实验的变量参数
自变量: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室的应用;
因变量: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程度;
调节变量:课堂教学结构;
主要变量关系模式: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自变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调节变量)教学效果(因变量)。
3.实验的具体方法
(1)调查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建立档案,包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原英语基础等的调查,并注意学生发展情况;
(2)对比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各方面能力作适当的测试,进行对比研究;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操作自变量,探索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从而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其本质特性和内在规律。
4.实验内容
(1)实验课的设计程序
以大学英语课程不同课型(如新授课、阅读课、练习课、作文课等)的教学内容作为实验内容,在每节实验课中和课后,随即对课堂效果进行测试。一是测试使用多媒体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按十分集中、比较集中与不集中三个层次划分等级;二是测试使用网络技术后,被测试者对教师提问的反问情况。
(2)调查问卷
对学生的问卷主要是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看法;对教师的问卷主要是听取听课教师对所用媒体、媒体使用方法和教学效果的看法。
(三)实验的结果产生
在整体感知阶段可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配以动画、图片,使学生略知课文大意,形成表象,进入情境。实验结果如下:
01
由表格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多媒体从视觉、听觉与感觉等方面同时刺激神经系统,能促使学生动脑、动眼、动嘴、动手,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据统计:成人大脑通过听觉能记忆语言材料内容的45%,而通过听觉加视觉,能记忆70%的内容。与语言实验室相比,多媒体不仅在教育技术上更为先进,而且它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发展思维等方面都大大优于迄今为止的教学手段。
四、实验的结论与思考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英语教学,兴趣第一。正如英语的一则谚语:You can lead the horse to the river,but you can not make it drink.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求知欲望。
(二)调动学生多样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如果单用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忆获知的70%,3天后降为10%;单用视觉,3小时后记忆中留存72%,3天后降为20%;如果视觉和听觉同时使用,则3小时后保存记忆85%,3天后仍存留记忆65%。可见,在教学环境中广泛使用能使学生视听并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感官活动的综合运用过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促使教学过程四要素关系的转变
网络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环境教学下,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过程。它能突破过去那种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教师教、学生跟着读的旧模式;能改变过去只注重音标、语法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通过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促使教学过程四要素的转变。即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媒体“教具”为“学具”,变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为“教材加生活”。通过转变,强化“学”的环境设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四)创造真实语言环境,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使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Task-based Activities),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心理驱动下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保证输入量,把“习得”和“学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网络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赋予学习者学习的自由,有利于构建自主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他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同时,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更有利于发现式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或称探究式学习(Exploration Learning)、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活动的开展。
(五)增加学习语言的机会,提高学习频度
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每个人都会讲母语?为什么一个中国儿童到了说英语的国家很快就学会了英语?其实无非是他们有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由此看来,学习语言,接触语言的频度比长度更重要。目前,校园网的建成,家庭电脑的普及,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用多媒体课件或通过网络来学习英语,从而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得到更多的锻炼。学习频度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外语的感知和掌握。
(六)促使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反思
网络技术的运用需要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教师在自身的职业发展中,信息技术成为一门必修课,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选准起点、瞄准目标、不断探索、勤于反思,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对教育教学观念产生的巨大冲击;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系统所具有的技术特性,为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普遍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有不断探索英语教学规律,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英语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在技能、知识、思维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注释:
①王松美,林继玲.英语教育与素质教育.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56.
②张红玲.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机辅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育,2000,(9):32.
参考文献:
[1]王松美,林继玲.英语教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56.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兴趣驱动;现代教育技术;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内容丰富,结论深刻.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一些高中的基础,刚开始还比较容易,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很多同学因为定义多,内容抽象,兴趣逐步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应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课时情况因材施教,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多教师对课程的教材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根据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措施.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要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课时,尽量避免直接给出抽象复杂的定义,为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相关背景及应用.具体做法有:
1.强调课程重要性
拉普拉斯说:“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其中绝大多数在实质上只是概率的问题.”但遗憾的是由于引入随机因素会给问题带来的巨大复杂性,许多本来是随机的现象不得不简化为确定性现象来处理.幸运的是,随着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不懈努力,人们计算能力的极大增强,例如普通的电脑和移动设备(如手机)都是多核的,为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还有,随着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越多的信息,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概率和统计问题.所以,时代呼唤我们学好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为研究复杂现象,探索前人由于工具和时代限制而无法看到的精彩世界而打下必要的基础.
2.利用数学文化提高课程趣味性
授课教师平时多阅读相关的数学文化书籍和期刊《数学文化》,听一些如南开大学顾沛、香港浸会大学汤涛教授的讲座,积累一些相关素材.在授课过程中,讲解一些有关概率统计的数学文化,可以让同学们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促进学习.例如讲到泊松分布时,说一下泊松的故事.通过数学文化,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淡化急功近利的思想,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3.利用身边谚语和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把一些枯燥的数学问题与生动的谚语相结合,可以为容易呆板的课堂增加一些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说明频率稳定性,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说明小概率事件当不断重复时必然发生.
结合目前许多学生都上过网、在网上购过物的事实,讲解条件概率和条件分布.如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统计”二字,浏览器中会自动联想许多短语,为什么?排序有什么依据?在“搜狗输入法”中输入汉字时会自动联想单词,背后的秘密是什么?很多学生都会对这些感兴趣.
4.利用课外作业提高学生的兴趣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作为课外作业,如: (1)父母身高和子女身高的统计规律性是什么?怎样由父母身高预测子女身高?(2)人的身高和鞋长有什么关系?刑侦人员如何推断嫌疑犯身高?(3)调查一下同学的身高和体重,看看自己体重是否正常?需要减肥吗?
二、 吃透基本概念和狠抓基本方法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一些复杂的推理和计算可以部分省略,但课程的基本思想和概念绝不可省略,相反还要加强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否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1.吃透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弄清概念本质和来龙去脉.知道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应用和优点.如:为什么引入随机变量、数字特征、随机变量的函数和点估计?引入后有哪些用处?
2.加强基本技巧训练
在吃透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技巧,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在大多数教室中都有多媒体,这就给教师提供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的硬件条件,使用得当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1.提高教师制作应用多媒体的技术水平
要想很好地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必须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老师要通过自学和培训掌握先进的课件制作水平.通过教研室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开发好的课件,钻研利用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例如:利用Ctex、PPOWER4制作精美幻灯片,利用Matlab或R制作高尔顿钉板试验、蒲丰投针试验、泊松定理、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动画演示,绘制二维正态分布的密度曲面,二维和三维直方图,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律的条形图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曲线.
2.用软件处理复杂的计算
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不单单是锻炼思维能力,更多地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服务,是要想利用数学技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而计算和图形可视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课程中有一些问题计算比较复杂,手算不可能完成,恰好可以借此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完成计算和可视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Excel或WPS中自带的数学和统计函数可以处理课程中遇到的大多数计算,书后面的正态分布表、泊松分布表等等都可以计算出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配合一定的相关数学实验,锻炼学生使用软件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教学只有通过师生的互动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师生互动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为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课外时间为学生提供指导.
1.发挥传统方式的作用
通过定期定点答疑,为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数学文化讲座,提高学习兴趣和了解数学思想与应用;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2.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与能力也大大拓展.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避免学生沉溺于游戏,荒废学业.例如:通过学院教务处的课程资源平台、教师博客、QQ学习群、微信公共平台、飞信等现代交流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五、结束语
这四个方面入手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可以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 减轻学生学习的困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5):84-87.
[2]李智明.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6):100-102.
[3]张燕.关于在概率统计课程中改进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考[J].2012,28(6):5-8.
[4]曹宏举,曹彧涵.谚语背后的概率问题[J].大学数学,2012,28(1):199-201.
[5]陈光曙.最大最小次序统计量的联合分布[J].大学数学,2006,22(5):134-137.
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是个实践性很强的现实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学科
理论角度为其把脉分析,提供意见和建议。学术由陈树生团队共同研究而出的《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的视角》,以农村职业教育的独特视角,并依赖于多个学科作为理论视点来为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把脉,分析其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的根源,国家级期刊对于职业教育和县域经济相互促进式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和措施,可以说充分实现了教育理论研究和经济发展实践的紧密切实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我国现有国情来看,县域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没有县域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由此,西
部县域经济的竞争和长远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的力量。但是,我们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在
全国范围内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并且西部自身条件中也有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种种因素:
自然资源分配不均,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素质差等等。其中,劳动力素质问题尤需引起关注,所
以,发展职业教育,对技术等知识较为缺乏的劳动力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就势在必行。陈
树生团队的成果正是从这个角度对我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宏观分析,并分别
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对县域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
行了深刻剖析,进而从职业教育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着手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和发展策略:
从外部力图实现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型,从过分、单一地重视普通教育,忽视甚至歧视职业教育转
为对职业教育的日渐接受和重视;同时,确保政府等相关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经费保证也是改变
职业教育发展的落后现状。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而言,我们要不断优化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
统一协调影响职业教育水平的各个影响因子,从而达成职业教育的最优化发展;另外,职业学校
要开设出“面向市场、学校自主”的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市场对
于职业人才的培养和选用也应该更多地和学校建立对接渠道。这样,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建设,
职业教育通过人才的培养这一渠道就能够发挥出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往对于县域经济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在经济学和职业教育学范畴中展开
关健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阮万清(1979-),女,黑龙江安达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张鸿艳(197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理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研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课题编号:BB121205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C1109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87-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内部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学科,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部分的内容。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应用。理论学时为54,实验学时为6。该课程是继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后开设的第三门数学基础课。由于该课程所研究的对象是随机现象,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因此,该课程在学习中具有随机性和抽象性等特点。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觉到有些概念难懂、定理抽象、思维方式独特,而且所学的理论部分与实践内容脱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该课程的时候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各种应用软件的开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在金融学、统计学、运筹学和经济学等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理论学时较少的情况下,要深入思考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找到适合黑龙江科技大学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介绍了对该课程教学实践的几点认识,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认识障碍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无论做什么事情,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当中去。作为学生,在学习每门课程的过程中只有先有了兴趣,才能增强对所学课程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源于现实生活的课程,很多的定理和现象都源于生活。因此,它并不是一个凭空想象的学科。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次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对该课程的第一次课进行简单的介绍:
(1)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起源和相关的背景材料。概率论部分起源于赌博,可以介绍17世纪中叶法国的赌徒梅累向帕斯卡提出的“赌博中止,赌金该如何分配的问题”。随着该问题的解决,进而产生了概率论这门课程。而数理统计源于人口普查问题,是概率论部分的应用。通过这些介绍可以让学生大致了解该课程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该课程的地位和与专业之间的联系,进而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说明每门学科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
(3)介绍课程的基本框架,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学习的内容。
(4)介绍课程中能够解决生活中常见例子和结论的一些常识。比如,“抽签不必争先恐后”就可以用第一章的乘法公式来解决。另外,常见的一些谚语也可以从理论上得以解决。比如,“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就可以通过小概率事件原理来解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可以通过概率的性质来解决;“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就可以通过装置的使用寿命来解决;“真金不怕火炼”就可以从比赛获胜的可能性角度来解决。[2]通过这些实例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拉近了与该课程的距离。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认识障碍是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案例教学的运用,改进教学方法
案例式教学是指教师首先要精选出适合本次教学内容的案例,然后学生利用所学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案例的策划方案。通过案例式教学法既看到了该门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贝叶斯公式时可以引入“狼来了”的案例,然后得出随着小孩说谎次数的增多,村民对他可信度依次下降的结论;也可以讲解该公式在医疗诊断、市场预测、信号估计、概率推理和工厂产品检查中的应用。在讲解乘法公式时可以引入“排队抽签”的案例,得出抽签不必争先恐后的结论。在介绍正态分布时可以引入“公交车车门高度的设计问题”的案例。在介绍数学期望时可以引入“装置的使用寿命问题”和“投资的风险问题”的案例。在介绍假设检验问题时可以引入“小概率事件的问题”进行说明等等。通过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点的内涵,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形,真正达到融会贯通。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实验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实验教学也是高等学校进行理论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和对理论教学的检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往往忽略实验教学部分。没有真正做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结合。当今社会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实验技能、创新与开拓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都依托于实验教学的加强。因此,作为高校的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实验教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课上的某些知识点,可以通过上机实验的形式得出既形象又直观的结论。目前,较为常见的软件为Mathematica、MATLAB和Spss。比如,在介绍当试验次数无限增大时频率稳定于概率时,可以通过上机模拟得出非常直观的结论。在描述常见分布的分布列和概率密度时都可以通过上机得出形象的结论。再比如,统计抽样检验、方差分析等一类实验不仅可以避免大量的计算,而且还使学生熟悉了各种软件在统计方法中的应用。因此,加强实验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某些内容的直观性、动态性和立体性的特点。例如,在讲解正态分布时可以演示密度函数曲线的特点,进而可以直观地看出对称轴、最值、位置参数和形状参数等一系列的特点。在讲解二项分布x~B(n,p)的最值时:[3]
(1)当(n+1)p为整数时x在(n+1)与(n+1)p-1处的概率最大;
(2)当(n+1)p不是整数时x在[(n+1)p]处的概率最大。
这一性质的得出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体现了直观性,同时也加强了对定理的理解。比如,在讲解中心极限定理时正态分布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图像演示,进而得出结论。总之,该课程还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教师下大功夫推敲,需要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真正对该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五、加强教材建设,更好地服务专业
教材是传授知识的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教材建设要以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为依托,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专业的思想进行建设,突出基础课程在专业中的应用。以专业中工程实例为载体,编写基础课程以专业应用为背景的案例式教材,形成满足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质量的教材体系。为了更好地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强化特色,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加强基础课特色教材建设,理学院提出了进行案例式教材建设的方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为矿业与安全类、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类、机械工程类、土木工程类、材料类和经济类共六大类进行建设。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系列教材一定能够建出特色,达到更好地服务专业的目的。
六、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寻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案例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课堂质量和加强教材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探索,希望能为该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玲,罗党,张清年.浅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7(3):100-102
[2]曹宏举,曹彧涵.谚语背后的概率问题[J].大学数学,
【关键词】数控技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一、引言
数控技术专业包括了一系列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机械制造技术、测量与公差、数控工艺与设备、数控原理、数控编程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刀具、切削用量的选择)、CAD/CAM 应用、数控机床的维护等专业技能。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其理论教学的内涵,一方面要“够用”,为实训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该考虑终身学习的需要,体现“宽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企业急需的数控人才是数控维护维修人员和数控编程工艺人员,要求既有一定的数控技术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能够胜任企业基层单位数控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而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计划是重理论、轻实践,现在却过于重视实践,一些学校提出实践第一、理论第二,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等同看待,认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达到 1:1 最好。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实验与实训的软、硬件条件来看,确实是增加了实践和实训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还有实践教学的条件及实践的方式方法够不够科学。
二、解决的措施
1、理论教学优化整合
我校数控专业仍沿用机械专业的一些传统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实习》、《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等专业基础课,但这些课程的外延与内涵都发生变化。因此学校让各备课组共同探讨所教学法学科的教学大纲,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允许对某些偏难偏深或者陈旧内容进行大胆删除,而增加一些数控技能培养所需的实用性知识。如机械制图课中,数控专业最需要的知识是看懂零件图,学会各节点坐标的计算,因此在制图课上,淡化画法几何的概念,点线面投影的概念,熟练应用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确定圆柱、圆锥、圆球、凹(凸)圆弧、螺纹等表面上节点的坐标,掌握AutoCAD知识,为学习CAD/CAM软件以及数控编程打下理论基础。
2、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
数控技术专业课内容基本上是在原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的基础上补充改编或进行整合而成的,整合后的教材容易出现内容重复,衔接不当。如现有的数控技术理论课教材一般均以某一、二种型号的数控机床为例编写,而实验室实训教学的数控机床往往型号不同,从而与实训脱节。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在教学安排上,都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距离[1]。
根据数控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下,开发数控校本课程,体现数控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也可通过校企合作或课程整合,促进数控专业向以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特别是一些常用零件和零件上的一些工艺结构不易讲清楚,但在现场讲解则一目了然。也可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对学生进行生产认识教育,使学生不仅会编程还知道在加工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及操作目的是什么[2]。
3、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各实践实训项目顺序
教师有目的地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实习环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熟记教学内容,并提出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的知识连贯起来,并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其操作程序主要分为:创设情境实践探索发现问题概括疏导巩固应用。如在数控铣程序编写第一行用到的G54G40G49G80G90G17指令,不必要求学生开始学编程时就详细理解各个指令的具体含义,只需让学生记住这个固定模式直接写程序,在以后的练习操作中再慢慢理解掌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就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轻而易举地使学生理解[3]。
三、实施办法
把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分三个阶段:预备性实践教学,专业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1]。有机的穿插理论教学,达到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之前,将学生带到数控实训室对数控机床进行感性认识。在授课过程中可将专业教材中有关数控机床各种机具构造结构进行举一反三的实地讲解。在学生操作机床时,指导教师不能只顾给学生布置练习任务,而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对先前所具备的有关编程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内化。并最终经过综合性实践教学,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1、多样化教学手段应用,建设完善的实训教材体系
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制作实训配套课件、制作数控实训教对我院数控实验室的CJK6140华中数控世纪星系统数控车床、YHM600深圳华亚西门子系统数控铣床的实训操作,制作了详细的图标牌流程。并编写配套的实训实验指导书,制定相关实验守则、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及每一台数控设备的操作加工演示程序等,并对学生实训骨干进行预先培训。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数控机床的实训教学,学生对整个操作步骤的按钮先后顺序的记忆、操作步骤的熟练掌握、对安全操作规范的反映灵敏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切实可行的提高了数控机床操作的熟练程度,缩短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熟练过程的时间,有效的减少了因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事故率,确保了数控机床实训的有序高效进行,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水平。
2、启发性教学
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在指导学生数控实习过程中,教师应竭尽全力去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对数控加工的兴趣。
四、结论
总之,数控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须结合院校实际,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理论—实践—再理论”与“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两条线有机结合[4],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学体系,而不是一味追求增加实训教学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金旭东.提高高职数控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2]高葛,徐元博.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习实训,2008,02.
[3]贾相武,俞劲创.“数控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模式研究.职教论坛,2009年1月(中).
[4]童伟.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NO.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