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10:31: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企业信息系统的背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软件企业;研发系统;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1)03-71-03
软件产业是世界公认的二十一世纪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也是各国开展国际产业竞争和高科技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它存在的高创造性、高收入、高收益、高智力密集、高风险性的产业特征已被广泛公认。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所具有的独特性自主创新特点表现为:技术创新活动普遍,但创新过程不规范;创新形式和影响创新成功关键要素多样;创新结果对企业影响大,创新能力已成为维持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目前,北京市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如何,如何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提升软件企业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采用信息产业部的2009年北京4462家软件企业的报表数据,对北京软件企业研究与开发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
一、北京软件企业发展现状
北京作为中国顶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聚集率最高、中国软件人才供给最集中,供给量最大的城市,可以称为中国软件之都。从行业规模来看,2009年调查的北京软件企业达到4462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61.2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7.4%;从客户类型和分布来看,北京市的软件企业客户主要由美国、日本、香港地区及一些其他区域组成;同时,北京市的政策环境和商业环境相对优惠,是首批国家级的软件产业基地,是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拥有政府税收、投资支持、版权保护等多方面的保障支持。
从人力资源水平来说,在4462家软件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其研发人员数量少于50人,仅有少数几个企业其研发人员超过300人。研发人员数量是企业研发投入的表现之一,这充分说明北京软件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不高,如下图所示。
从产品更新周期来看,超过半数企业为2年以内,20%的企业在半年以内。这说明大部分企业还是比较重视新产品开发的。但是,同时也有超过8%的企业其产品更新周期在3年以上。
二、北京软件企业研发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个复杂系统,评价一个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在遵循全面性、导向性、可行性、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可比性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把影响和反映北京软件企业研究与开发系统自主创新能力的多种因素分为研究开发组织与机构、研究开发经费、研究开发人员、研究开发项目、研究开发成果5个层次。
首先,研究开发组织与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规模、设施等,是反映企业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组织水平和基本条件。但这方面的评价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少数研究者提出的相关评价体系涉及研究开发机构的评价指标为:“机构设置状况”、“组织机构适应性”等,这些指标定义比较模糊,难以量化。本文认为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评价:企业有无国家级技术中心,企业有无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是何种类型、有无经过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研究开发中心、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主要研究设备的先进性水平、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等。
其二,研究开发经费可以用来衡量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强度,是其研究开发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资金保证。我同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不够是影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新产品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直观体现,因此在对研究开发经费的自主性进行评价时,更为直接的是可以从新产品角度设置相应指标,如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额比重、新产品培训费用占销售额比重,新产品试生产费用占销售额比重等。
其三,研究开发人员是研究开发的主体,其水平和能力对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水平和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企业能否进行自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四,研究开发项目是研究开发机构的工作内容,其质量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以及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但是在一般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很少有关于研究项目的评价指标。
其五,对企业研究开发成果的评价是评价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乃至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最为客观、直接的方面。研究开发成果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能反映其自主性的是研究开发取得的专利情况。因为专利本身就是属于专利权人的,有自主性。
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所示。
三、北京软件企业研发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北京软件企业研发系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首先邀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5位专家来对问题进行打分,并用各专家打分的甲均值建立判断矩阵,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各判断矩阵的指标确定权重,即将一个复杂的被评价系统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评价指标为代表构成一个有序的层次结构,然后针对每层的指标,运用专家的打分,对同一层次进行两两比较对比,综合后计算出指标权重,并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利用AHP法确定B层对总目标A层以及C层各指标相对于A层总目标的权重,见表。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以及2009年北京软件企业有关数据可以看出,五个二级指标中,相对来说,研究开发经费、研究机构以及研究开发项目三项对于软件企业研发系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较大。从三级指标来看,在研究开发组织与机构中,“国家级技术中心的数量”这一指标相对权重较大,而结合目前北京软件企业的情况来看,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很少,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国家级技术中心,仅有少数几个企业拥有,且拥有数量仅为1个。研究开发机构的状况有时可简洁的反映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例如有一个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一般认为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比较强;在研究开发经费中,“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额比重”相对权重较大,说明企业的开发投入非常重要;在研究开发项目方面,软件企业的原创项目和独立研究项目所占比重影响程度相当,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绝大部分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重复性过高,仍缺少原创性和独立性;在研究开发人员方面,能够独立承担研究项目的人员数比重相对权重较大;在研究开发成果方面,更关注于企业的有效专利数比重以及原创性成果比重,但实际中,大部分企业的有效专利数量都是
0,而原创性成果比重这一指标绝大多数企业缺失,可见目前绝大部分企业对原创性成果的重视不够。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在北京软件企业呈良好态势持续发展的同时,相比之下,软件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还比较弱小,自主创新体系的应用和推广面临很大困难。在自主创新的关键领域,特别是在基础软件领域,仍然主要依靠政府直接在研发上的支持;产业主体多数是有学术研究背景的中小企业,缺乏有影响力、有实力的大型本国企业对初步形成的自主创新体系进行推广应用;难以突破跨国公司建立的技术壁垒,导致整体创新能力仍然较低。
当前,软件企业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加强自主创新才是根本之策。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结合第三部分的相关结论,从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加强北京软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对策。
(一)政府应从宏观上优化软件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自主创新既受制于企业的内部因素,也同时受到外部环境力量的推动,所以优化软件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非常重要。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企业自主创新保驾护航。希望做为首都的北京在税收方面能对一些优秀的软件企业实施减税或免税待遇,使企业可有更多的利润和资金来加强其研发投入、吸引创新人才。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仍需加强技术支撑平台及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共享服务平台、完善交易平台,使各企业能够在共享平台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加强各项目间的协同攻关,同时也为软件企业解决科研与市场的脱节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集中优势资源,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度
缺乏一批能够整合行业资源的龙头企业,是北京软件产业在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需要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北京应择优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有发展潜力的软件骨干企业,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形成骨干企业的核心技术体系和保障体系,逐步缩小与跨国巨头的差距,树立北京软件企业的国际形象。进而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使一些中小型软件企业更容易切入国际市场,并得到认可。
(三)积极引进软件创新人才,打造中国硅谷
软件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是软件人才,软件企业要成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工作中,应重点吸引一批优秀的高端设计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在支持留学生创业的措施中,重点支持“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模式;政府应在政策环境上给予支持,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平台;对于就业大学生来说,政府最好能提供匹配基金,使其能在待遇等各方面得到保障,进而帮企业留住人才。另外,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可将之与日常考核与工资奖金挂钩,让员工们看到提高素质的效益,变组织学习为自觉学习。
(四)增加软件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知识型企业尤其是软件企业产生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是软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为了能够取得长期竞争优势,软件企业必须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研发投入是研究开发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2005,11,6
[2]中国国际软件信息服务交易会,2008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2008,6,19
[3]胡永宏、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王正林、刘明,精通MATLAB,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信息化 物流系统 管理效益型
随着成品油批发及零售市场的全面放开,国内成品油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油价低位\行、经济下行压力大的今天,如何降低成品油销售物流成本,增大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成品油销售企业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物流系统信息化可优化现有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推动物流系统从后勤保障型转向经营效益型的转变。
一、成品油物流系统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大都认识到了物流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无论从软硬件还是人员配置上,都有了较大的投入。总部及区域公司基本上都成立了专门的物流部门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物流配送需求。随着ERP(企业资源计划)、LDM(物流配送管理)等系统的逐步建立,企业信息化程度得以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升级与优化。但是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共享程度低。成品油物流配送系统从炼厂开始,经过一次配送至油库,再经二次配送至加油站,期间配送节点多、配送路线复杂。目前大部分物流节点企业缺乏信息化技术的软硬件支撑,导致各个物流节点无法实时动态地上传该节点的信息以供物流配送计划决策层及时修正配送计划。物流系统各个节点间的信息无法高效快速传达共享,导致整个信息化网络体系无法高效运转。
2、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目前大部分成品销售企业的总部及大区域公司已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但是油库、加油站等物流节点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薄弱,无论是从硬件配置还是通讯条件上都达不到要求,没有形成与管理机关的信息系统链接,相关业务往来仍采用的简单的文本上报,无论从准确性和及时性上都得不到保障。同时,各个区域公司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时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重复建设、无效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
3、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低。大部分销售公司对计算机或配送信息系统的应用仍停留在静态数据统计和上传下达等初级阶段,尚未进入利用计算机进行动态控制和自动化控制阶段。同时,由于加油站等终端销售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落后,相关数据仍然靠人为的手抄、填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较低。许多关键数据无法及时采集,难以提供全面决策依据。
二、成品油物流系统信息化的方向建议
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要统一部署、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统一管理,能较好地避免重复建设等工作。在实施前应做好详尽的调研工作,以贴合物流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以数据为导向,形成大数据分析,以PDCA管理原则,形成闭环管理,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发挥物流信息系统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1、建立集中统一的物流信息系统。成品油销售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水平、产出管理效益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企业的一项长期工作。一个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应涵盖总部、区域公司、加油站和油库,任何一个节点的弱化,都会因“木桶原理”影响整体系统的运行质量。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规划部署,可有效避免因数据信息编码不规范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平台信息共享。分步实施,则是根据现有资源条件及需求,先易后难,试点先行,推动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企业资源计划(ERP)、物流配送系统(LDS)、车辆管理信息系统(VMS)和OA系统。各个系统从技术标准、数据接口、信息共享和作业流程上都应按照统一的规划和标准来建设,各有侧重,但整体互相依赖互相支撑,同时还应该具备可拓展的功能,能无缝接入企业的整体信息化系统。
2、以数据为导向优化物流信息系统。信息是数据的集合。信息系统之中,数据分为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及展现五个层面。从数据的采集开始,哪些数据是重要的需要被采集的,要做好充分的论证工作。同时,数据的采集需加强自动化、智能化。比方说,目前加油站配送基本仍实行“要货制”,在节假日期间,各大加油站都会多要货,物流难度大大增加的同时也让库存量难以控制,物流和库存成本提高。若加油站实现库存实时自动化采集并上传,结合该加油站前期的历史销售数据,预估其本次节假日需求,就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主动配送,提升物流效率并降低库存量。
在数据的处理、应用及展现层面,物流管理人员要立足于实际需求及问题,积极参与提出改进意见,比如定期就物流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进行讨论并形成指导意见,以供系统开发商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持续优化。
3、加强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及持续改进。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及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物流管理部门要加强物流工作相关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及操作培训,尤其是加油站、油库等较为薄弱的物流信息化环节。同时对于较为成熟的工作流程要予以固化,形成规范化的制度进行宣贯。2、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除了从技术层面做好系统隔离及安全防护之外,还要做好人员的权限管理及数据备份工作,避免因数据泄露或丢失给企业造成损失。
物流信息系统帮助物流管理人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的物流配送工作的持续改进。物流管理人员应认真研究物流信息系统中展现的历史数据,对配送量、配送路径等关键性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梳理,进一步优化一二次整体物流方案,实现物流主动配送,降低物流运行成本,推动物流系统从后勤保障型向管理效益型转变。
三、结语
成品油零售市场已经放开,竞争将日趋激烈。信息化作为物流配送的铺助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数据为依托,建立健全物流信息系统,全面开展物流优化工作,实现物流工作统一优化、运力统一调配、库存统一管理以及加油站主动配送,从根本上提升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应对日益激烈的成品油销售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适配;潜在结构;侧面误差
在信息系统背景下,适配作为侧面误差(多变量,标准的,具体的)评估现有技术的表现是否与理想中的相一致。例如,Zigurs和巴克兰(1998)使用侧面误差评估工作结果之间的关联,即群体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如何更好的与理想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应该”的样子相匹配。既不是覆盖面也不是启用(Enablement)需要一个理想的企业系统评估适配,也确实不存在这样一个轮廓。如果未来的研究开发出专为信息系统的理想轮廓,适配的概念可以作为侧面误差来衡量信息系统是否匹配这个轮廓,以产生更好的组织业绩。
一、 适配问题研究
适配作为调节(两个变量的标准,具体)经常用来分析一个IT能多大程度上提高与任务(Dishaw & Strong,1998;Goodhue,1995; Goodhue & Thompson,1995;Strong et al.,2006)相关的任务表现。从概念上讲,调节适配更吸引信息系统研发人员,因为这是支持我们的信念即使用信息技术会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组织表现的形式影响任务,这一信念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系统。调节适配和启用适配有一些相似之处,因为这两者都关注表现如何因技术而变化。启用适配是比调节适配更丰富的概念,因为它专门捕捉如何与组织的企业系统交互二重性(即提供优势的同时,同时产生负面影响)。作为统计的形式,适配是两个变量的形式,虽然是研究人员还没有限制他们的调节适配研究只适合两个变量的形式,但是使用多层面的任务,技术和假设这些方面是添加剂。这个扩展至多变量需要很多的互动效应,即使是不像企业系统那么复杂的技术,因此很可能是不切实际的一个企业系统。虽然Venkatraman的分类已经达到了目的(例如,大多数信息系统适配人员提到的他们正在使用的统计表格),覆盖和启用适配提供大量额外贡献。
这两种类型的组织—信息系统适配都提供了合适的概念化,更自然的信息系统领域而非借贷适合其他形式的研究领域。适配作为覆盖面应该与任何列举出组织需求或需要的人相似,并评估了软件套件可以看到是否符合(套)的需要。然而,当研究人员试图衡量适配,他们试图适应其中的Venkatraman适配形式,因为那是文献中存在的。适配作为启用不同于任何文献,但它也应该是研究人员与通常认为信息技术是一个推动者的专业人士的共鸣。此外,覆盖和启用是专门针对IT制品的,也就是说,它们捕获IT制品如何影响适配的概念化,而不是通用的适合形式变量如Venkatraman的形式。覆盖适配承认这组织-企业系统适配是一个侧重避免ES功能的非对称的概念。启用适配认识到IT制品的重要性,允许它强加给一个工作方式组织,例如,它可以通过交易或禁止员工表演(沃尔科夫等,2007)。这些新的工作方式可能会启用或限制,并经常发生。最后,我们认识到两种形式的组织-企业系统是集体构建,而Venkatraman的概念化,使用组织水平变量,不考虑变量的性质或形式。
二、 Sia and Soh's的错位评估架构的比较
像Venkatraman,Sia和Soh(2007)也制定了框架,但他们明确侧重企业系统的不适配,并因此与我们文献中的研究很类似。该其框架的目的和方法不同于Venkatraman和我们的。其分类的目的是解释和预测组织如何能够解决ES在配置不适配问题。他们的框架和结果总结在表1。正如他们所料,涉及外部强加的偏差关于组织结构的限制,如政府要求,更有可能在配置过程中解决通过改变系统的失调而非涉及比自愿取得的组织结构。
用于测试预测 的Sia和Soh的数据是作为随着ES变化的提交要求。这些数据提供了记录不适配的总集。正如他们指出,这些数据有允许计数和百分比为框架的优势,但只包括正式要求的变更其劣势也容易是被严重扭曲。相比之下,本数据收集方法,基于扎根理论基础,提供了理论饱和,但不认同每一个不适配的实例。因此,计数和百分比对我们数据没有效。本数据,但是,能够使我们捕捉不适配,比如角色过大,或者说在行动中实行纪律,这在提交变更请求时不太可能出现。
因此,我们的贡献,而只有Sia和Soh有限的重叠。虽然我们的重点是了解组织-企业系统的适配兴建,他们解决失调的方法以及决心。他们的做法并没有明确处理适配,但是找出了差距,例如,他们的数字与重叠的组织结构和企业系统(Soh & Sia,2005),可引起我们的覆盖面适配。他们外部强加和自愿取得的结构与信息系统文献中的“必须有”和“最好有”要求有一些相似性,再次引发覆盖。在另一项企业系统文献的研究中,Rosemann等人的研究(2004年)。也有可能在他们的建议考虑范围本体使用距离之间的偏差评估ES和组织的需要。在ES适配文献中,没有研究模型适配在一定方式上与我们启用适配相似。
Sia和Soh的框架的额外贡献是他们运用Wand和Weber的代表性信息系统模型分析不适配,正如下一节讨论的,我们也使用这种模型,并且把我们运用的和Sia和 Soh提供的相对比。
我们的发现和关于覆盖适配、启用适配的解释是我们的第二个重要的贡献(为首的是六个适配领域和两个不适配类型的分类)。这两个组织-企业系统适配类型,不仅扩大了适配文献,但也为企业系统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提供目标,为发展运用中的企业系统的质量的实际措施提供基础。
三、 信息制品的理论化和其潜在结构
从理论视角检查组织-信息系统适配,需要关于信息制品的具体的和理论的视角,以信息系统为例。与这个观点一致,我们关于两种组织-信息系统适配的类型的发展揭示了IT制品的新概念化,包括了我们所说的潜在结构。
虽然适配文献中关于IT制品概念化很少明确, IT制品在不同程度上隐性作为数据储存库(Goodhue & Thompson, 1995),捆绑的功能以支持流程(Henderson & Cooprider,1990),或传递信息和手段辅助决策(Zigurs和巴克兰,1998)。所有其中Orlikowski和Iacono (2001)涉及的举例说明,是作为一种技术工具的看法。Sia和Soh(2007年)是值得注意的基础失调的严重程度及其分析并预测其产生的组织如何将回应Wand和Weber的IT制品表征,包括三种结构类型,即深(类型),表面(类型),物理结构(Wand & Weber,1990;Weber,1997)。
1. 潜在结构:IT制品理论上的拓展。正如我们的调查结果与文献相比,我们认识到深藏在Sia和Soh的企业系统制品观点中的深层和表面结构不仅非常有用,但因为Wand和Weber分享我们的批判现实主义的观点(Weber, 1997), 也是一个特别合适的基础上。尽管如此,我们发现Wand和Weber的框架必须辅以充分的信息系统充分捕捉在我们的数据中明显存在的信息系统制品。韦伯(1997)描述了三种类型的结构。表面结构现象“是在信息系统存在的,可让用户与信息系统的互动的设施”。如Sia和Soh(2007)讨论,表面结构不适配发生在当一个系统的接口不支持输入或访问在用户需要的信息的方式,这是与我们的可用性不适配同义的定义。深层结构现象描述为代表提供了一个脚本现实世界的系统:“事情”,“他们的属性”和“国家”和“转变”,从而改变这些国家(Wand & Weber,1995; Weber,1997)。因为遗漏或不充分的实体和业务规则导致的深部结构不适配(Sia & Soh,2007),我们的功能和数据不适配域。韦伯还讨论了第三类,物理结构现象,如何在深度和表面结构映射到底层的物理技术,但他和Wand不追求这个话题。同样,Sia和Soh 不包括在他们的模型的物理结构。虽然我们并没有包括在我们的研究结果,因为我们没有他们专门收集的有关数据,不适配的相关物理结构进行了观察,其中包括与打印机和网络相关的问题。
为了适应其余三个不适配域,角色,控制,组织文化,我们需要把Wand和Weber的本体论,加入潜概念结构。它们不是在设计和脚本以同样的方式一样,都是来自其他结构,但他们作为第二顺序结构。例如,功能是由于在作为交易的ES编码的物质形式,是给定的材料和数据表和关系(即表格,两者都是在明确的脚本系统作为实例化),角色控制结构,从一定深度上出现的组织文化,表面设置和物理结构设计。仅仅因为他们不采取物质形态,然而,不会使潜在的结构不够真实的或以下的部分在ES。他们是一个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成果对其他结构的脚本,而不是故意一些现实世界的现象建造交涉,他们确实有现实世界的类似物,他们反映,无论是好或不好。一个在IT制品,他们缺少的组成部分存在,所交付其使用单独包装的一部分,而且必须由该组织照顾。为了说明在一个ES潜在的结构,我们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综合例子。
2. 潜在结构例子。在ACRO的,产品的细节都派代表在ES材料清单(BOM)参加了一项法案, 树型数据结构,标识主要产品的每个部件和组件,然后把各组件变成零部件。在BOM中的数据使企业系统确定零件的要求,来安排这些零件采购订单,然后释放部分在需要的时候制造站,把BOM数据结构与交易的各种专家系统连接起来。因此,BOM和调度、生产订单相关功能和释放零部件制造站是ES的深层结构的一部分。
BOM不是ES的深层结构中简单的数据结构,作用,控制和文化结构也因为BOM出现在企业系统中。不同的用户选择在设立BOM数据生成控制,往往这些用户是意外。例如,不包括BOM的替代零部件降低生产灵活性,当标准部分不存在,因为不属于BOM的部分不能被命令,到制造电台,或作为装配产品的部分来记录。一个更复杂的例子是作为一个大的存储树或几个较小的树木的BOM。随着ACRO的发现,较大的树木导致更多的制造业延误,但这种影响在设计最初的材料明细表并不明显。除了存储产品的一部份结构,树结构是工作量释放到在同一时间制造基地,但不允许如果任何部分不可用。 ACRO发现,使在两年的工作时间上的树木,而不是八小时提供的时间找到在当天晚些时候所需的零件,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生产延误。因此,BOM是不仅是一个有用的信息数据结构,但它也定义如何生成控件可以执行工作使用企业系统。 BOM的哪些部分可以责令控制,这类订单的时间,以及何时和如何材料发行制造。此外,这些控件严格实行无例外。
在ACRO,出现的ES中一个集中的角色是维持生产物料清单和相关的物料需求计划的过程管理,因为BOM是许多交易中使用的主数据。此外,由于潜在的控制效果,更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做出关于组织好设计决策BOM的数据结构。在原有环境,很多人(例如,工艺工程师)也有可能接触并保持了BOM。随着企业系统,这成为一个小团体实施的集中角色,从而当BOM控制组成员不在时降低了灵活性,尤其是在周末。
潜在的控制结构和围绕BOM的作用结构促成了纪律文化。例如,更加注重以确保BOM中正确和及时的数据和掌握的部分,因为如果数据被置于不可用不存在部分订单可能不会存在。不足部分被仔细管理以避免零部件制造的失败,并避免周末的问题,这两者会造成制造延迟。
总之,一个BOM是作为数据结构来设计和实施以表示产品的结构。相关的角色,控制和文化,不一定出现考虑或被称为BOM的设计所知道,并可能只有在ES使用中日益明显。这些潜在结构是不是指定的BOM本身的结果,他们也不是故意在代码编写的,而是有效成果的软件集成的整体。正如一个组织比它的各种总和组织要素,一个ES不只是表面(结构),深入(结构),物理结构的总和。
四、 结论
当我们把不适配与其它对比,更理论分类出现了:一些不适配是由于系统的缺陷,而另一些是由于制度强加,导致我们的结论是,组织—企业适配应概括为两个不同的类型组成的,覆盖面与授权。适配作为覆盖捕捉在何种程度上ES符合本组织(即何种程度上有没有不足造成不适配)。适配作为启用捕捉在何种程度上允许的ES组织有效运作,有效地根据其需要。虽然由于网络覆盖适合应该熟悉的声音从业者,既不是这两个适合概念化在一般拍摄适合文献(例如,Dishaw和Strong,1999;Goodhue和Tho-mpson,1995;Vessey和Galletta,1991;Zigurs和Buckland,1998),也没有在特定ES适配文献中(例如,Sia & Soh,2007)。
我们对潜在结构的ES成为我们的新概念有关的理论在六个领域不适配的原因,我们在关联结构方面的ES和相比,这个对文献的理解。潜结构的延伸Wand和Weber的表面的(结构),深(结构),和物理结构(Wand & Weber,1990;Weber,1997),并代表关于新的方式思考的IT制品。这些潜在的ES结构,但不一定重大指定的ES的,是独立存在的ES其组织部分嵌入。明确考虑之间的拟合ES的潜在相关的组织结构和类似物,并及时处理不适配的,因为他们识别如何实现组织利润的快速实现。
几个限制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结果。首先,我们研究只有一家公司,尽管我们研究五个不同在该组织中的背景。我们认为,ACRO的正是类型的组织而设计的,因为SAP是它具有典型的制造业务。虽然它的产品比一般复杂,这种复杂性正是为什么它需要SAP公司。整体而言,SAP是一个不错的适配,证明我们观察到的由少数人制度的缺陷。因此,我们成果应反映固有组织-企业系统的适应问题。第二,我们只研究一个ES,这可能限制推广到其他ES的软件包。在其他公司的证据我们的意见使用各种系统建议,但是,其他系统也有类似的问题,而我们观察到的不适配发生在使用SAP或其他产品的其他组织。最后,我们集中于不适配为问题而非差距,并就此着重ES更多而非组织不适配引起的组织结构。我们的目标是用我们的理论知识和有关不适配发展组织-企业系统的适应更好地了解企业系统制品。集体构造的复杂性,如组织-企业系统的适应需要,然而,一个研究计划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Burton-Jones & Gallivan,2007; Morgeson & Hofmann,1999)和我们鼓励其他研究人员的基础上,我们的基础已经奠定。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例如,做一个类似调查,目的是什么类型的组织结构在组织-企业系统中更突出。
总之,我们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研究一个组织及其新ES之间观察到的不适配,从研究结果中,为了发展组织-企业系统适配和ES制品的新的组织概念化。通过我们对于不适配的基础研究中,我们已经达到了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 Goodhue, D.L., and Thompson, R.L.Ta- sk-technology fit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MIS Quarterly (19:2),1995:213-236.
2. Moore, G.C., and Benbasat, I.Develop- 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3),1991:173-191.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企业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资金等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使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首先,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因而管理者在进行决策前首先要搜集适量的有用信息,而决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信息的控制和管理过程,因而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对信息有效利用的过程。
2.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了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强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决策水平
建立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提高企业信息收集和对有用信息筛选的效率,同时,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将不同程度地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重组,推进企业改革的进行,提高企业信息流畅度,从而使管理者掌握信息、采纳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效率更高,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2.2提升企业员工业务水平
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最显著的特征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了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员工必然要提升自身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处理、加工、利用的能力,这不但使员工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也使企业管理工作、日常生产和经营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和高效。
3.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现有问题
虽然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广泛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资金投入低、人才缺乏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1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管理者既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又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有着较高的认识并具备相关技能。而在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均相对落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尚不能兼具这两种能力。
3.2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前期投入较多资金,而一些管理者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长期战略效益及直接经济效益认识不足,导致这些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资金投入不足,而滞碍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4.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为了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现有问题,并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应采取提升信息管理意识、增加资金投入、优化管理模式和强化内部信息管理以及强化人员培训等措施。
4.1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意识
首先,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尤其是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实现企业战略效益以及优化企业精简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企业领导只有首先转变观念,提升自身信息化管理意识,才能科学领导和指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其次,为了使企业员工迅速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新模式,使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合理的应用,并发挥应有的效果,应提升企业员工信息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和了解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从而更好地适应和配合企业信息管理工作。
4.2增加资金投入
为了保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维护以及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企业应增加对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适时地购入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并增加对系统维护和开发的投入。应合理分析而不是盲目夸大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投资风险,着眼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将带来的长期效益,投入足够的资金以保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a化建设 信息化咨询服务 规划方案 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咨询是对企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改造,主要涉及企业管理模式设计、业务流程重组、信息化解决方案设计与管理软件系统的实施应用。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管理规划过程,每个咨询公司的信息系统规划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业知识背景、成功案例经验、有效的工具和丰富的知识库。任何公司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都不是完全相同的。
1 总体调研
通过对企业高层领导、各业务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各下属企业管理人员的调研,对企业的战略、业务、管理、组织和人员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使信息化规划能符合企业实际,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支撑企业未来发展需要。
(1)与企业高层、相关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一起工作,明晰企业的战略,为企业IT建设指明方向。
(2)与企业高层、相关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一起工作,进行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现状描述,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以便具体确定什么样的信息系统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3)了解国内外最佳业务实践,和IT如何支持业务的行业标杆。
(4)了解企业IT现状。
2 需求分析
分别从业务(业务模式和运作模式)和IT(IT现状与趋势)两条线索进行分析,IT战略与架构制定准备素材。对调研情况整理、归纳和分析,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企业业务模式和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比较国内外最佳业务实践,寻找差距,明确用户需求。
(1)战略:将企业战略和IT战略进行整合,以便使IT战略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2)业务模式:对调研的企业现状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找出关键业务流程,并建立企业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型。
(3)数据:对现有的企业数据以及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处理等进行分析,以发现任何潜在问题和改进机会。
(4)信息系统:对现有的信息系统或正在开发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估,了解这些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信息系统如何支持业务流程,以及发现任何潜在问题和改进机会。
(5)基础设施:了解和评估企业目前已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和评估。
(6)行业标杆:了解行业内IT支持的最佳业务实践,以便进行差异分析。
(7)评估企业当前信息系统的应用与行业内先进水平的差距,判断企业采用信息系统的机会,即提出需求。
3 方案设计
根据企业信息技术整体战略和主要业务需求,规划企业未来的信息系统架构蓝图,明确信息系统与企业的业务需求联系。企业的许多改进机会,例如改善原有的工作流程,组织结构和职责分配,报表结构等,往往都可以在设计新系统时同时考虑。方案设计阶段是整个咨询工作的核心环节。
(1)通过指出并具体分析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关键问题,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2)通过指出并具体分析企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关键问题,确定业务流程调整地机会,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BPR调整的机会。
(3)设计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总体框架。
(4)设计各应用系统功能结构。
(5)设计企业总体基础环境的技术架构,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需要。
(6)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安全体系。
4 实施计划
对规划方案中的应用系统的实施进行优先级排序,明确信息系统规划的整体实施时间、步骤和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对企业信息化过程进行投资分析;并制定信息技术管理模式。
(1)考虑企业业务现状问题,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同时,结合信息系统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各信息化系统建设计划。
(2)对企业未来信息系统的投资按实施计划进行初步估算,并进行风险—效益分析。
(3)设计和确定IT基础设施及规范、基础实施实施策略和计划。
(4)结合企业未来的组织结构和实施建设的策略,设计和确定实施信息系统以及维护信息的IT组织结构,IT组织结构是实施和维护未来信息系统的保证。
(5)同企业高层及项目组确定未来信息管理模式及实施策略。
(6)制定应急方案。
企业信息化作为推动和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近年来已为中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普遍认同,并成为他们的战略选择。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信息技术应用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命脉和核心竞争力,搞不搞信息化,已经不是企业的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做出信息化的战略选择,自然是明智之举,是“做了正确的事情”。但在这种纷繁复杂的企业信息化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把事情做正确”,把自己的信息化战略落到实处,取得成功,还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战术策略做保证。
参考文献
[1]倪明.管理咨询公司信息化咨询服务能力的评价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01).
[2]刘建军.咨询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8).
[3]武玲玲,刘晓松.浅谈信息化咨询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11).
[4]陈昕,巫华.发挥咨询公司作用,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J].江苏商论,2003(0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07
随着我国企业数量的逐年增加,各个行业领域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果没有高效准确健康的长远发展体系,将很难在本行业领域稳固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是加强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科学管理系统。
1 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
1.1 企业信息化的涵义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囊括了对企业的信息运作过程、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以及企业的运转方式与流程、企业的各项业务的变更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方式。这三项内容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又称EIM,是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的简称[1],是世界企业管理领域正在流行的管理模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以网络、计算机等新兴技术为依托,根据企业现状,不断升级与改进的过程。计算机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的系统编程方法,根据企业需求与各部分工作流程制定而制定的智能化管理体系。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恰当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如何有效的发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智能化职能。
1.2 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利于企业节约人力成本[2],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以几倍于人工录入数据、计算数据、处理工作流程的速度处理各项复杂的管理过程,极大的节省了公司的人力;其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保障了企业数据存储与计算的准确性。现代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需要保存大量的产品订单信息、客户信息、财务数据信息以及各类产品信息等等,光凭传统的人工和纸张办公难以保证信息与数据处理的准确度,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解决了这一问题。此外,计算机信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处理各项事务的效率。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以由后台编程实现各类事务管理功能。包括自动化办公的OA系统[3]、财务与物流管理的ERP系统等都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信息化中提高工作效率的典型应用。
2 企业信息化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困境
2.1 不针对企业实际,盲目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
由于企业区域、经营规模的限制[4],现代企业都有各自的企业文化、产品以及管理模式,即使是同一行业领域的企业也存在着很多差异。而很多企业在选择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时非常盲目,认为别人用或者别人用的多就开始投资建设,尽快应用。结果造成了盲目上线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适应企业的规模或者企业的管理模式,造成很多功能不能用或者一些功能又没有被系统设置的状况。例如,某大型企业购买安装使用OA软件后才发现缺少适合自己企业的会议通知功能,造成了会议组织上的混乱等,诸如此类现象频频出现。这样都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2 不及时更新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滞后
网络与计算机的技术是不断被推陈出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得到应用后,由于已应用系统内后台应用技术都是随着新技术的面世而逐渐落后的。而很多企业都没有重视这一环节,认为一个软件可以终身应用,并没有对系统的功能与性能进行定期的检测与维护,没有及时地更新信息技术、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这就造成了企业没有及时应用已经升级后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没有让新技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力。例如,某机械产品制造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一直应用未升级版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在产品已经设计超出计划时间完成后才发现有升级版本软件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提高很多效率。这都是不及时更新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造成阻碍的表现。
2.3 不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计算机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实效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企业不会合理且的利用信息资源,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没有发挥其实效。很多企业只是会利用公开的会议、已有技术文献等渠道获得信息[5],缺少自己的信息获得渠道。例如,有些企业的信息刊物里信息资源的大量拼凑造成了企业自身特色的缺失,这就让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信息也非常匮乏,没有企业自身信息资源的利用,系统无法发挥实效。
3 企业信息化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策略
3.1 联系企业实际,合理应用系统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依据企业的发展状况而随时进行调整的动态过程。在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前,企业应该做好调研,包括企业自身的市场状况、财务状况、技术状况以及管理运营模式等等。再由相应的管理人员总结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根据这些需求进行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例如,有些企业的办公软件需要远程服务、有些企业的财务软件需要清单计价表、有些研发企业需要最新的编程软件等等。
3.2 不断更新技术,完善系统功能
计算机技术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企业应该及时注意关于信息管理、数据库、软硬件技术的更新,将这些新技术及时的应用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当中来。及时地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升级后要定期对系统功能与性能进行测试与维护。在新的网络技术出现以后,也要及时更新应用。例如,某项防病毒技术的面世,企业就不能忽略,应该尽快跟踪应用,防止企业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受到侵犯。
3.3 充分利用资源,发挥系统实效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注重信息资源的积累,充分挖掘资源价值,逐步拓展自己的信息渠道。并且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让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得到丰富,以使这些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4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配合与支撑。企业要及时发现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实施改进策略,才能让企业信息化建设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肖南峰.企业信息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1.
[2]赵捷.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7-88.
[3]熊励.企业信息化融合-基于SCM、ERP、CRM集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23.
[4]李洪波.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8):75-77.
[5]陈建斌.IT能力与企业信息化[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6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措施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对传统财务监控理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对企业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及概念
(一)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为了保护资产的完整、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降低或避免风险,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的措施、程序和方法。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筹资、成本费用、付款与采购、销售与收款、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二)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薄弱,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对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制度、内部成本控制制度,认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等,认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是制度、文件和手册;有的企业建立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容很不全面,往往流于形式;有些企业在进行经济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往往以强调灵活性为由执法不严、有章不循,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了严肃性和应有的刚性;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要耗费物力、人力,但是这种物力、人力的耗费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很难确定,因此对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影响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在的发展和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会计信息系统是财务信息和企业经营业务在计算机系统下的有机结合。要使会计信息系统很好地运作,要求对信息系统的流程进行严格的控制,也要保证数据完整精确,真实可靠,它对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企业所有的经营与财务数据都会集中在信息系统中,有部分企业信息系统比较落后,有的没有及时更新或升级。企业的信息系统不够全面、安全、先进,这样就会给想进行财务舞弊的人员篡改或盗取数据提供了机会。
3.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系统的实施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也能反映出市场的变化等因素对企业的影响。财务决策时所需要的信息要求是内容丰富、及时高效,这样依靠传统的财务信息提供方式是很难满足要求的。
财务人员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执行者,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人。企业信息化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企业会计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实施信息化的企业要突破传统观念,及时取得各种控制信息,实现从事后监控向实时连续监控转变,对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并快速进行处理和纠正。
二、企业信息化背景下做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应对措施
(一)增强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要加强对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使企业的所有人员了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积极作用和基本原理,为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营造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需要培训的人员不仅包括财会人员,还应该包括单位负责人,要使企业的负责人真正认识到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实现科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会计法的要求,它对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安全,确保有关法规的执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完善内部审计措施,加强内部审计力度
随着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内部审计已经显得非常重要,内部审计在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议、对内部控制的状况做出全面评价、监测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转、对这些内部控制的评价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业要组织人员对信息化下的内部审计进行研究,围绕税法,结合实际,不断改进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流程,不断完善和规范信息化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减少工作环节,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化背景下,公司应对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方法,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的控制都必须加强规范,保持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和准确性。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应当减少工作环节,简化业务工作流程,有利于内部会计控制。通过减少业务工作流程,能够有效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还可以使公司合理避税。
(四)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技能
会计人员是计算机专业人员不可替代的,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主人,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努力提高各种基本技能。企业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要不断地进行流程升级,相应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也要进行相应地完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积极地应用信息化系统知识,为企业提供有远见的、可靠的信息参考。在信息化背景下,财务人员要对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财务监控,为企业领导层提供实时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樊荣.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导刊,2009(7)
关键词: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078-02
1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规划的背景研究
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包括两层主要含义,
一是工业企业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
二是工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要和国家信息产业化的战略发展保持一致性。
1.1 外部背景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在国际竞争过程中,工业企业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战略来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提升竞争能力。
1.2 内部背景
生产和销售体系是工业企业的核心系统。生产和销售体系中含有大量的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如用于决策和生产企业相关的信息支持。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建立有效的信息技术战略,以确保正常,有序运行稳定和安全运行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工业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体系是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合同。
企业标准是桥,销售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系统紧密结合,以达到最佳的生产质量。
从工业企业的社会环境以及内部环境来看,以产销系统为主的信息化战略,是工业企业发展战略中最基础的工作,是工业企业一切规划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规划分析
2.1 企业信息化功能分析
以某厂要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它的功能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2.1.1 统一布局,规范管理功能
一个健全的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不仅能够支撑各个职能部门的主要信息往返渠道,还能保障各生产单位子系统的信息通畅,信息资源最优化,最终实现以产销信息为核心的信息的共享。
2.1.2 全面收集,精准反馈功能
良好的企业信息系统还应该能全面收集各种内外部信息,最终使管理层面能够、全面地了解及时反馈的相关信息,准确及时地处理公司的经营生产的问题,尤其是突发应急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失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终达到完善企业管理的目的。
2.1.3 系统设计,减少成本功能
健全的企业信息系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缩减人员的成本。
2.1.4 提前预知,优化库存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在保证必要供给保障的前提下,能够给出库存的合理范围,最大化减少资金的占用率。
2.1.5 系列优化,合理生产功能
企业信息系统根据销售合同,可以制定出较为清晰合理、完整精准的的生产计划,在生产时间和生产计划中,更是交货期由按月提升到按周,使得企业的服务的质量能够不断提高。
2.2 企业产销信息化需求分析
销售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支撑系统,企业中的一切生产和管理都要围绕合同执行。企业销售订单和采购材料是合同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产时,按照客户需求,将销售订单具体要求分解成生产任务,最终形成项目管理。
在项目的执行情况中,按照质量规范,发出产品信息要求,跟踪监督产品形成,并最终在生产任务完成。
在整个生产项目管理环节中,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及时反馈,精准生产,可以最大程度的优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并为下一个生产任务的及时交付做好准备。
技术质量管理和实验室管理要求对信息不正常的物料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处理时间根据检验项目有一定的要求,对超过要求时间未及时处理的提出警告,并要求说明原因。
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的一体化管理,加快物料周转,从而加快工序间的物料周转。上工序产出的表面判定合格的产品,可以在不入下工序的原料库的情况下,通过预排计划,直接进入下工序机组进行生产,缩短生产库存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作业管理要求机组根据生产计划严格执行,对生产过程中要求的相关信息进行完善,完全符合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信息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给出相应的信息反馈,有助于管理人员能及时联系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减少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滞留时间,影响合同的执行兑现。
2.3 企业信息化优劣分析
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基础还比较薄弱,跨越式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基础环境入手,打好根基,才能做到与企业战略融合共进,并为信息系统的建设铺好路、领好路。
根据企业跨地区的特点,认真从二级企业甚至三级企业的内部网络建设入手,做好设备配备,网络优化等工作,使系统的应用有了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从而一举完成了企业信息化单点应用模式的进化。
3 工业企业产销系统信息化战略规划保障
3.1 人才保障
现代大中型工业企业,除了拥有技术上的优势,还有较为成熟规范的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大量高精尖的技术人才,这些优势能够促使工业企业拥有强大的信息化战略规划队伍。
3.2 评级考核保障
虽然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信息化水平评价和考核模型,但是在企业内部,应该有意识地对信息化建设前后的一些可比数据进行采集,结合实际做一些评估,并分别从系统本身的实施绩效、业务绩效等方面进行一个综合考评,以进一步激发集团高层和员工对信息化的信心。
对工业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以及评估,首先要分析大型工业企业当前业务能力,其次要分析工业企业信息化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分析就是指要对工业企业管理活动以及业务特征和工业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运作的模式,探索通过产销系统信息化改进生产问题的方法。
3.3 组织管理保障
在组织管理方面,大型工业企业具有自身的优势,并且在自身的行业里处于领导地位,能够对行业业务规范进行主导,使其可以面向信息化战略规划实施改革。
4 结 语
开展信息化战略规划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工业企业战略目标。但是,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并不意味着工业企业简单地提升和改进技术手段,工业企业必须用自己的管理和行业特点,整合业务流程和管理规范,与信息化战略全面实施改造相结合,只有做好工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才能推动健全和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对工业企业实施信息化战略规划,在分析的时候,要明确工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结合工业企业的发展总目标,明确企业自身每一个核心部门实施的工作。在这一基础之上,确定应用信息技术驱动因素,实现企业战略和信息化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杨利,张俊杰.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决策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
商业经济研究,2015(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