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8篇

时间:2023-11-30 11:17: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

篇1

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制度之一。从古至今,婚姻对于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但是,婚礼的形式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本文将试从四个方面来比较中西婚俗差异,同时进行婚俗差异原因的深层探究,使我们也对中西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中西传统婚俗礼仪的差异

(一) 传统婚礼仪式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古代中国,婚礼的准备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有特定的步骤,称之为“三书六礼”。 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彩,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通过“三书六礼”我们可以略窥一斑,中国古代婚礼的准备过程非常复杂、繁琐,十分注重礼节,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从“纳彩”到“亲迎”,都由双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决定是否能够结婚。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

在古代的西方社会,结婚仪式的步骤是固定的、不能更改。如,新郎新娘及其父母、亲朋好友、男女傧相要按时到达教堂。新郎和男傧相站在教堂的前部、神父左侧的位置等。整个婚礼过程严肃、庄重。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礼本文由收集整理仪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教堂圣坛的台阶,在送交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如果新娘的父亲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亲属来代替,在牧师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相比而言,传统的西方婚礼的准备就简单的多,也更为浪漫,通常由四个步骤来完成。双方面见家长然后到政府登记,通知亲友,以及准备婚礼的有关事宜。当然,这四步骤并不像传统的中国婚礼要求的那样严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婚礼地点(wedding location)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婚礼要办的隆重热闹,邀请众多的亲戚朋友,所以婚礼举行的地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敞的院落或酒店。

西方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一般都是在教堂(church)或其他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婚礼井井有条,但是相对来说就不如中国婚礼那么热闹。

(三)婚礼服饰(wedding dress)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幸福,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新人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典型的中国传统婚礼服饰为凤冠霞帔(a 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 )、状元服 。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接受了白色婚纱(wedding veil )。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时候和婚宴开始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之后就会换上红色或是其他比较喜庆的颜色的礼服。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在西方传统的婚礼服饰中,白色是最常用的颜色。从罗马时代起,白色就象征着快乐、喜庆。如:美国人的婚礼可概括为“旧、新、借、蓝”(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旧”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也标志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借”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儿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四)婚宴(wedding banquet)

中西方的婚宴也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举办结婚典礼。传统的婚宴的酒席是一场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对于新郎的父母而言,更是要宴请其所有的亲朋。宴席上,人们只是吃、喝、聊天,饭后各自回家。

在西方国家,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宴会会在互相敬酒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车子离去为止。新人会在家人朋友的欢送下开始蜜月旅程。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婚俗更为开放、浪漫、自由,而中国的婚俗更为严谨、庄重、繁琐。但是,中西方的婚俗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throw an embroidered ball)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中西方婚礼上都有一位主持,西方国家的通常是神父或牧师,而中国则是专门的婚庆司仪,其主要任务就是使婚礼更加热闹,亲戚朋友更加开心。

转贴于

二.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上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风俗方面的折射和反映。主要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不同

从地理环境上看,古代中国地处半封建状态的大陆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有很大不同。

(二)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三)社会组织结构不同

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西方很早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国。

(四)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五)宗教信仰不同

篇2

【关键词】中西方婚姻观 中西方传统婚礼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71-01

一 引言

婚姻观是价值观的一种,从婚礼可以看出中西方人对于恋爱、婚姻的价值取向以及中西方文化在婚姻方面的差异。在的基础上,中西方保持各自的婚姻文化特点。

二 中西方婚姻观差异

1.择偶方式不同

中国人传统的择偶方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方一向盛行自由恋爱,第三者无权干涉。当今社会,中国人以自由恋爱为开端,最后步入婚姻殿堂的也不少。

2.对结婚的看法不同

在中国古代,结婚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侍奉公婆。在当代,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在西方,结婚是为了找个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交上获得满足。

3.对离婚的看法不同

在中国,有时夫妻双方即使出现感情问题也不会立即离婚,他们会顾虑对子女、家庭等的责任,不轻易离婚。而在西方,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会做第二次选择。

4.婚姻关系不同

中国的婚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尤其是婆媳关系。西方的婚姻,父母很少干涉。

二 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

1.中式婚礼的传统吉祥习俗

中西方在婚礼上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传统习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六礼分别为:(1)纳彩: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人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方家求婚,礼物是雁,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之意。(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礼仪,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4)纳征: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礼仪。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女家将赠男方衣、帽、鞋、袜作为回礼。(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2.西式婚礼也有传统的吉祥习俗

(1)新娘抛花球:谁接到就象征她快要结婚了。(2)新郎抛袜圈:同样谁接到就象征快要成新郎了。(3)新娘要戴手套:手套是爱的信物,在中古世纪,许多绅士送手套给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4)婚戒要带在左手无名指上。(5)新娘要戴面纱: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6)新娘穿白色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就象征着欢庆,白色也是富裕、快乐的象征。后来则加强了圣洁和忠贞的意义,形成了纯白婚纱的崇高地位。而再婚的女性,可以用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如粉红或湖蓝等,以示与初婚区别。(7)结婚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8)结婚蛋糕特别定制。(9)蜜月旅行:一般西方在举行完结婚仪式后,就会与亲朋好友告别,去度一个只属于新人的蜜月。

三 传统中西式婚礼的大致特点

1.西式婚礼

穿洁白的婚纱、笔挺的西装、蛋糕香槟、抛花球……简洁神圣的西式婚礼,让那些追求小资情调的,梦想成为公主、王子的新人们十分心动。

在西方的教义里,两个人的结合是上帝的旨意,因此婚礼必须是圣洁的,代表纯洁的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白色的婚纱、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白色的婚车……一切白色的花卉都会成为西式婚礼上最受欢迎的装饰物。

2.传统中式婚礼

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凤冠霞帔状元服……中式婚礼上,传统的喜庆与热闹,把吉祥和祝福以最热烈的方式送给一对喜结连理的新人。虽说中式婚礼听起来有些老套,可如今却是个新鲜玩意儿。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需要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士的重视。所以,又叫“人前婚礼”。

以情动人,感谢父母、答谢亲朋好友,是中式婚礼上的一大重点,喝“多子汤”、饮“和睦酒”、吃“团圆饭”、敬“父母茶”等情节,让到场的每一位宾客都感动至深。而新人也会因此感受到婚姻的庄重和家庭的责任。

四 总结

改革开放后,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同样,西方也被中国文化深深地吸引。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包容异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今中国婚礼有举办西式的,进教堂宣誓交换戒指;有举办传统中式的,上花轿,拜高堂;也有选择中西合璧,如在婚宴上新娘会换好几套礼服,既有婚纱也有旗袍。另外有些娶了中国女子的外国人会要求举办传统中式婚礼,要求骑着白马,迎亲队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去迎接新娘。真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随着世界越来越趋同,中西方人的婚姻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的基础上,中西方保持各自的文化特点,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全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参考文献

篇3

人类的建筑活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联的,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地域的差异导致了历史文化的不同,人们对美的感受,对建筑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古往今来,不同地域的建筑为我们带来了缤纷的视觉享受。西方历史上,建筑的发展受到强烈的理性因素的左右,从古罗马时代以严谨比例而著称的柱式,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论》,然后一脉相承地发展到了现代西方建筑,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建筑文化体系。影响西方建筑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神学,主要体现在教堂上,人们认为上帝是万物的主宰,人们对神充满着敬畏,从帕提农神庙到万神庙,从巴西利卡到希腊十字,西方的建筑师对于教堂平面、立面和空间感受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相应的情况是,数千年来的中国建筑,虽然也有儒家的实用理性的思想蕴含其中,但建筑的基本思考却被束缚在传统框架中,如依靠风水这种超自然力来决定建筑的选址。

1单体建筑的差异

1.1建筑材料

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可见中国传统建筑一直以砖木为主要材料,而西方主要以石材为主。二者对于材料的选择除了地理位置之外,还受到了文化理念的影响。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一和人”的理念,这个理念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认为人应该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物我一体,选择木材这个材料,正是看到了木材的亲和性。另一方面,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重视的建筑不是寺庙,而是皇帝居住的宫殿,木质建筑便于横向发展而有利于采光的特点刚好满足居住建筑宽敞明亮的需求,而且建筑速度快,可以快速建造大规模的宫殿。而西方重神性,一方面,石质建筑容易向高度发展,直指天空,有利于塑造高耸且不采光的空间,刚好满足宗教需要的神秘性;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金字塔、希腊神庙、罗马斗兽场、万神庙等西方的大型建筑建造时间长,石材又便于保存,满足建筑建造时间长、追求永恒的特点。

1.2建筑形式

另一方面,从建筑形式上来看,东西方的建筑也有很大的差异。首先,东方人祭祀先祖,希望先祖可以庇佑自己和后人。所以东方的祭祀建筑——祠堂,其建筑形式更接近于普通的居所。而西方人则是崇拜神,追求不朽,这点在教堂建筑上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1]。其次,由于建筑材料的差异,东方建筑的木构架建筑更易于横向发展,而西方的石材容易向高处发展。所以东方的建筑等级越高,开间就越多,以此体现建筑的地位。如北京太和殿,它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的建筑。西方的建筑越是重要,就越高大。古罗马的万神庙,它面阔33m,正面8根柱子,高14.18m,穹顶直径达43.3m,顶端高度也是43.3m,整体高大雄壮,色彩艳丽。再如之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外表的向上动态很强,轻盈的垂直线条统领着全身,越往上划分越细,装饰越多,越轻盈。西方人企图通过高耸入云的建筑与神进行对话。

1.3建筑装饰

西方建筑的起源是古希腊,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主要依靠柱式和山墙体现。柱子上细下粗、上轻下重,下面质朴而上面华丽,这使它们表现出向上生长的姿态。柱式体现了西方的严谨性和逻辑,每一种构件的形式完整,垂直构件作垂直线角或凹槽,而水平构件作水平线脚,柱头是垂直构件和水平构件的交接点。柱式上的装饰很有节制,精美而不冗杂,并且随着环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大小性质不同,柱式都要作相应的调整。建筑的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2]。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东方建筑的装饰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2群体布局的差异

2.1建筑群布局

东西方建筑的空间布局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观念的影响。在东方,大约六千年前,广大地区都已经进入了氏族社会,仰韶文化的母系氏族已经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血缘关系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纽带,居于首要地位,礼制宗法制度也都来源于血缘关系,并且维护着它[4]。而礼制宗法制度又影响着建筑布局,所以东方的建筑多以家庭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建筑空间,也就是四合院。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周时期的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又如北京故宫,由重重院落组成的庞大的建筑群,各个院落、各个建筑又都表现出了等级制度,体现了东方建筑所包含的礼制思想。与东方建筑的建筑群不同,西方建筑往往重于表现单体建筑的高大辉煌,表达建筑的个性,这与西方自古以来的英雄崇拜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希望可以突出个体的表现。虽然西方也有建筑群,如图拉真广场,广场的形式参照了东方建筑的特点,不仅中轴对称,而且作了几进布局,空间纵横、大小、开合、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筑交替。但与故宫不同的是,这一系列的交替只是为了酝酿艺术的到来。建筑群的最后是一个围廊式的庙宇,这是崇奉图拉真本人的庙宇,规模很大,非常豪华,是整个广场的艺术所在。所以图拉真广场的本质还是个人崇拜,与东方的礼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2.2园林布局

在影响东方建筑发展的诸多理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最基本的。“天”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无法预测的宇宙的敬畏,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世界的主宰。春秋以后,对这种主宰的敬畏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并出现了“天命”“天意”等一系列的观念。西周以后,人们强调人与天的关系不可分割,于是出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其次,是“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在东方的文明中,受到道教的影响,自然包含了人类本身与周围环境,在这种观念中,人与自然中的其他东西的地位是相同的,没有高低之分,这为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思维基础。所以,东方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通过巧妙的布景、独具匠心的空间安排[5],并借助于文学、雕塑、绘画等艺术手段,把自然景物和人文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园林超越了单纯的使用居住功能,具有深厚的抒情性。苏州拙政园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自然山水融入园林建筑设计中。而西方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虽然将人与自然都看成被上帝创造之物,但是却认为自己被赋予了上帝的形象,因而享有管理、控制自然的特权。所以在西方文明中,自然是作为人类的对立面而出现在矛盾关系中。同为人工创造,西方园林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人工管理的痕迹。如凡尔赛宫,充分体现了“秩序是美的”的观念,所有的植物都被修建成规整的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并且整个花园有着明确的中轴线,就园中的建筑而言,并没有像东方的园林建筑那样,企图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而是脱离建筑存在,表达自身的雄伟壮丽。

3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东方注重血缘关系,西方重视个体价值。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东方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西方则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要改变自然。在信仰则分为祖先祭祀和崇拜神两种模式。这些差异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东方以庞大建筑群落为主,和西方以高大的单体建筑为主两种建筑形式。表现在建筑材料上,东方的土木结构在废弃后便于回归自然,西方的石材则体现出他们崇拜天神、追求永恒的观念。

参考文献:

[1]于东,吴娜.从建筑材料角度看东西方传统建筑之差异[J].四川建筑,2008,(6):22-23+25.

[2]郭仕群.浅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12):3-4.

[3]刘国忠.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影响之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167.

[4]任伟,张贺君.从东西方历史建筑的差异看东西方文明[J].中原文物,2012,(4):88-93.

篇4

作为艺术设计类院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是设计师这类特定人群的审美观、价值观的体现。然而,一个国家的民族地域文化又是使得这类特定人群审美观、价值观有别于其它,也可以说,设计中的文化取向是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可见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必定会带来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差异。所以,要想弄清楚中西方设计教育的差异,则先要弄清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加上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点。如果用一个字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用一个“和”字代表,这个“和”表示“中和”,它是感觉与理性的互补、中庸和平、中和婉约的象征。这种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天人合一”,体现东方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譬如中医,讲求的是整体调理。同样,我们在交往过程中讲求情理,即人情和事理,是一种综合的把握:意会性则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西方传统文化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由此引申为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侧重个体思维,形成了与中国侧重整体思维的差异。如果也用

个字总结西方文化则是英文单词“only”,即“唯一”,它强调单一,体现了求异思维、个体性和直观性。求异思维表现在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个体性则表现在西方人重视局部的分析,他们在人际交往处事时往往过于强调自我感觉。而直观性也就是表现显而易见、通过理性分析而得出的结果。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设计教育差异

通过对中西两种文化的大致阐述,我们可以推导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明显差异导致了其设计教育的差别;中国教育注重综合,讲究内在,对已知的知识不断累积,故有“温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思考,还有“学而知新”的创新理论;而西方教育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从小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自由,其而产生设计的创意与思维的自由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当然,它们之间也有各自的不足。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和条理性,系统性不强,不够精确,学生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种习惯间接影响了学生在做设计时的效率;而西方教育注重分析,但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

对艺术设计教育未来的展望

篇5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作品 英汉翻译 影响 策略

众所周知,由于L期的交通闭塞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进行有效地交流,从而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严重。这种情况在中国译者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尤为严重。本文立足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现状,着重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差异中风俗文化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信息传递技术落后的古代,较远距离之间的信息传递仿佛是天方夜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西方世界文艺复兴以后,航海运动的浪潮愈演愈烈。航海运动将西方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并与之进行碰撞。同样的事情在我国明代时期也出现过,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令远下西洋。据史料记载,当时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其过程中也让明朝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风土文化随之传播开来。虽然现今社会信息技术传播已经非常发达,但是由于历史积淀而来的中西方风俗文化上的差异依旧没有消除。这些中西方的风俗文化均是通过千百年来的经验累积,不可轻易动摇。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的象征,它集合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特征:鹿角、牛头、驴嘴、鱼鳞、人须、蛇腹、凤足等。并且龙可以呼风唤雨,祥瑞大地,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的伟大图腾,所以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恰恰被完全地颠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虽然翻译过来也是“龙”,但是它确是邪恶的象征,同时它还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与强大的能力。所以几乎所有西方玄幻小说、电影以及电视剧中,龙均是作为强大的反派角色出现。导致这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即:中西方风俗文化上的差异。所以中国译者在具体翻译有龙形象出现的英美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注意西方作者的风俗文化,从而避免正反派角色混乱现象的发生。

二、中西文化差异中精神崇拜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精神崇拜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中国译者对此进行高度地重视与研究。简单来讲,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讲究“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同时团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之一,“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具体的民间故事也在千百年来口口相传,从而使得这种传统思想已经在我国国人内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而反观西方社会,个人英雄主义则是他们最重要的精神崇拜之一,这就使得西方社会崇尚强者,越强的人会得到越多的赞美。并且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一样,这种强者至上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是刻骨铭心,比如英美作品中的经典作品The Hero and the Monsters: Values in Beowulf Reconsidered.(《贝奥武甫》体现对人类理性的呼唤)、A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e older generation are respectful of tradition.(《老人与海》体现生命的尊严以及年老的一辈尊重传统。)。所以这种中西方文化上所推崇的精神崇拜不一致,也给中国译者在进行具体的翻译英美文化作品的过程中造成了较大的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实现提高翻译效率的目的,中国译者需要在翻译的具体过程时刻揣摩作者内心所推崇的精神崇拜,并努力地向其靠拢,这样才可以使得最终翻译出来的作品符合原意,从而达到提高翻译水平的目的。

三、中西文化差异中语法特点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语法差异,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重点部分。众所周知,中方和西方所使用的语法各不相同,而且在语言表达的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中国译者的翻译工作变得难上加难,而且还会影响到实际的翻译效果,造成翻译误差。而且还容易出现由于一个小小的语法混淆,造成翻译结果词不达意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中西方语言的口语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一个具体的句子:“早睡早起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据中国语法的翻译特点,往往会进行直译,从而翻译成: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这句话从语言逻辑上来讲没有错误:“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作为句子的主语放在句首,“is”作为句子的系动词放在句子中央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very important to me”作为句子的表语置于句尾,并且修饰系动词。虽然这个英语句子语言结构完整,但是它不是常见的英语表达方式。英语表达讲究避免头重脚轻,他们会将过多词汇的主语后置,从而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厚重之感。比如,刚才那一句话将会被翻译成: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me to go to bed and to rise early. 这个句子中“It”作为形式主语代替原本的长主语起到引领句子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具体的英美文化作品的翻译工作难以开展。鉴于此,我国译者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利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同时结合自身的翻译特长,从而努力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扰,进而为世人呈现出一本又一本完美的英美文学翻译著作。

参考文献:

[1]杜娟.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特色及翻译技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

[2]古丹,袁继红.试论大学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教学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2).

篇6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1]。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 

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 

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2]。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 

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如今文化输出愈加明显,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文化发展关键方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体现出天人合一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对和谐社会无限追求。在“走出去”政策中,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促使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性更大,如果茶文化翻译工作不到位,茶文化外延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对中西茶文化差异性作了分析,针对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存在问题提出跨文化对策,为提升茶文化传播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差异性;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跨文化;问题;对策

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十六世纪开始逐渐传至欧洲,得到消费者认可。由于文化背景、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中西方茶文化存在着差异性。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和国际市场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这就使得茶叶需求量日渐提升,茶叶出口词义翻译成为需要亟待完善的内容,对中西方茶文化跨文化交流以及跨文化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中西茶文化差异性分析

1.1中西茶文化物质方面差异性

中西文化中最为明显的差异是物质形态,诸如,茶叶种类、茶馆特点、茶具类型等等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茶叶种类繁多,诸如,红茶、绿茶、黑茶、白茶等等,不同种类茶叶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中国人喜欢色泽清淡的绿茶,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所致,中国人给予绿茶高雅、质朴特点,成为中国人最欢迎的茶叶。英国人则独爱红茶,由于英国地理位置影响促使英国人更加关注茶汤颜色以及茶汤浓郁味道,英国人在饮茶时加入糖或者是牛奶等等,味道更加香甜、更加浓郁。中国茶具造型更加美观、种类也较为丰富,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英国人也非常注重茶具品质,更加追求自由个性,但是对于我国紫砂壶质朴内敛理解方面却存在着障碍。

1.2中西茶文化行为方面差异

所谓茶叶行为,实际上就是茶叶生产和消费中形成的固定化行为模式。从饮茶的礼仪角度分析,中国人在任何场合都可以饮茶,并没有非常固定的饮茶形式。在客人拜访时,中国人喜欢用茶接待客人,如保持沏茶八分满,茶水温度适宜等等,端茶时也需要用右手,还需要从客人右方奉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固定的奉茶礼仪。而西方国家与中国人用茶则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英国人非常重视饮茶,每天需要饮五次茶,同时饮茶时间非常固定,饮茶仪式不仅固定而且正规,这与西方人严谨个性契合,由于英国人每日饮茶次数比较多,这就使得英国茶叶进口数量以及消费数量非常大。

1.3中西茶文化茶叶心态文化方面的差异

由于茶叶日渐发展使得茶叶逐渐衍生出价值理念、思维模式以及审美情操等等,构成了精神层面文化,也就是茶叶心态文化。受到儒家文化、佛家文化以及道家文化的影响,促使我国茶叶的心态文化具有高雅深沉、博大精深等特点,中国人大多将饮茶看作是精神激励以及情感释放,与中国人不同,英国人则是将饮茶当作是社交手段,品味更加优雅。茶叶并不是普通饮料,实际上具有非常丰富文化内涵。总之,由于中西方审美体验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促使茶叶出口词汇翻译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跨文化因素,促使西方消费者能够更好理解我国的茶文化。

2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茶叶出口词汇翻译技巧以及翻译方法

从目前来看,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大多是采用音译法,中国式拼音翻译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翻译方式,但是中西文化差异使得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茶叶专业术语很难翻译,甚至会出现错误理解。例如,我国茶叶划分了熟茶、生茶两个部分,表面翻译方式却无法了解实际含义。例如,竹叶青茶是我国名茶之一,由于泡开后茶叶形状与竹叶相似,但是如果翻译不恰当,那么会使得人们产生错误理解,错误理解竹叶青就是以竹叶为原料做的茶叶,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浅显翻译并没有完全体现出茶叶材料、茶叶特性等等。

2.2茶叶出口词汇翻译忽视了文化差异

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对多种文化融合以及多种文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西方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差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要考量中西文化差异,提升茶叶出口词义翻译准确性,促使消费者能够更好、更有效理解并接受我国茶文化。由于茶叶出口词汇翻译不准确,使得西方人在理解方面存在着问题,这是忽视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例如,龙井茶最初被翻译成为了“DragonWell”,但是却并不是非常准确。在中国文化中,龙代表权力和高贵,代表中华民族图腾,但是在西方,龙却是较为邪恶动物,具有残暴意义,如果直接翻译,那么会容易造成误解,使得西方消费者对我国茶叶出现反感情绪。由于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忽视了中西文化差异,使得跨文化影响力并不高。

3中西茶文化差异下茶叶出口词汇翻译跨文化对策

3.1构建统一性翻译标准

为了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了解翻译内容,进一步联想茶叶产品。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坚持悦耳顺口、个性突出以及内涵深厚,这样才能够激发消费者探究欲望。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性来进行翻译,为翻译合理性提供保障。诸如,茶叶分类翻译过程中,可以将茶叶划分成为不发酵茶叶、部分发酵茶叶、后发酵茶叶、全发酵茶叶,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结合文化翻译成为Non-fermented、Partiallyfermented、POST-ferment-ed和Completelyfermented,利用明确划分促使消费者能够直接掌握茶叶类型,翻译效果更佳。

3.2采用多样化翻译方式

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词汇实际情况来提出针对性翻译方式,逐渐优化翻译目标。如果目的语、源语言认知环境并不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考虑到认知角度以及价值理念等等,那么可以利用直接翻译方式。诸如,武夷岩茶是生长于山间的岩石中,具有坚强的品格,那么翻译成为RockTea就非常合理,此外还有PowderedGreenTea翻译成为粉末绿茶也是恰到好处,茶叶出口词义翻译浅显易懂。对于知名度相对较大的茶叶种类,可以选择音译法,诸如,XihuLongjingTea就是西湖龙井的翻译,AnxiTieguanyinTea就是安溪铁观音等等,利用音译翻译方式不仅能够精确翻译茶叶种类,还有利于弘扬我国茶文化,对激发西方人茶文化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审美理念、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这就使得茶叶出口词义翻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利用意译翻译方式,结合中西文化差异来进行适当增加、改写等等,明确翻译意图。诸如,将福建铁观音翻译成为TeaBuddha,西方国家对佛教人物也有一定了解,那么就可以将茶叶种类、佛教思想相结合,有效整合多种因素来体现出中国茶文化无限魅力。

3.3有效整合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性

考虑到中西茶文化明显差异,那么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西方人语言习惯,选择更加合适的词汇,选择符合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翻译。例如,英语中的Tea与中国的“茶”字对应,但是却并不是完全对应,实际上,“Tea”还特别指代下午五点六点的茶,也就是下午茶。“DarkTea”是黑茶的意思,但是“dark”却具有“无知的”、“忧郁的”等含义,如果采用这种方式,西方人很难欢迎黑茶。那么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西方人文化特点,黑茶直接利用音译法,翻译成为“Heicha”,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规避文化差异负面影响,还能够吸引西方人好奇心,进而促使西方人了解中国茶文化。

4结语

由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茶文化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在进行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中西茶文化的特点,利用多样性翻译技巧以及翻译方式,真实表现茶文化风采,进一步弘扬茶文化。作为精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茶文化对二十一世纪茶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弘扬我国茶文化,茶叶出口词义翻译过程中,需要坚持统一化标准以及正确翻译方法,全面考虑中西文化差异,正确理解茶文化信息,提升我国茶叶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以及知名度,树立我国茶叶品牌形象,促进茶文化传播发展。

作者:张晓莉 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维.《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6-91.

[2]庄少霜.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以茶文化翻译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8):192-193.

[3]徐晓颂.茶叶出口贸易中茶文化术语翻译问题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4):36-37.

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表现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在与中西方实际交往的过程中,文化差异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障碍,急需予以治理和应对。因此,必须要基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站在科学合理的角度和立场,汲取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优势之处,改正不足之处;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从而更好地加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中西方时间取向差异对比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381-38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