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仓储固定资产管理8篇

时间:2023-11-29 17:23: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仓储固定资产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仓储固定资产管理

篇1

(一)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

一般工商企业,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比最大。为了保障资产安全、提升资产管理效能,企业应当全面梳理资产流程。在梳理过程中,既要注意从大类上区分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又要分别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进行细化和梳理。比如,存货需要从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等进行梳理;固定资产需要从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梳理;无形资产需要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进行梳理。企业梳理资产管理流程,应当贯穿各类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从“进入到退出”各个环节。梳理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流程,不仅要对照现有管理制度,检查相关管理要求是否落实到位,而且应当审视相关管理流程是否科学、是否能够较好地保证物流顺畅、是否能够不断减少物流风险、是否能够不断降低相关成本费用、各项资产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应有的效能,等等。

(二)查找资产管理薄弱环节

资产管理指引针对当前企业资产管理实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别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要求企业着力关注下列主要风险:一是存货积压或短缺,可能导致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二是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可能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三是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权属不清、技术落后、存在重大技术安全隐患,可能导致企业法律纠纷、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应当在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的基础上,着重围绕上述了三个方面的主要风险,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细化,全面查找资产管理漏洞,确保资产管理不断处于优化状态。

(三)健全和落实资产管控措施

企业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规范提出的各项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要求,结合所在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措施。属于缺乏相关资产管理制度的,应当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属于现行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应当对现行制度予以补充完善;属于现行制度执行不到位的,应当加大制度执行力度,避免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

二、关于存货

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半成品、商品及周转材料等;企业代销、代管、代修、受托加工的存货,虽不归企业所有,也应纳入企业存货管理范畴。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存货业务特征和管理模式,即使同一企业,不同类型存货的业务流程和管控方式也可能不尽相同。企业建立和完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结合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针对业务流程中主要风险点和关键环节,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会计、出入库等相关记录,确保存货管理全过程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图1、2分别列示了生产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流转程序。

从图1可以看出,一般生产企业的存货业务流程可分为取得、验收、仓储保管、生产加工、盘点处置等4个阶段,历经取得存货、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原料加工、装配包装、盘点清查、销售处置等主要环节。具体到某个特定生产企业,存货业务流程可能较为复杂,不仅涉及上述所有环节,甚至有更多、更细的流程,且存货在企业内部要经历多次循环。比如,原材料要经历验收入库、领用加工,形成半成品后又入库保存或现场保管、领用半成品继续加工,加工完成为产成品后再入库保存,直至发出销售等过程。

从图2可以看出,作为商品流通企业的批发商的存货,通常经过取得、验收入库、仓储保管和销售发出等主要环节;零售商从生产企业或批发商(经销商)那里取得商品,经验收后入库保管或者直接放置在经营场所对外销售。

概括讲,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品流通企业,存货取得、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清查、销售处置等是其共有的环节。以下对这些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加以阐述。

(一)取得存货

存货的取得有诸如外购、委托加工或自行生产等多种方式,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生产经营计划和市场因素等综合考虑,本着成本效益原则,确定不同类型的存货取得方式。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存货预算编制不科学、采购计划不合理,可能导致存货积压或短缺。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存货管理实务中,应当根据各种存货采购间隔期和当前库存,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因素,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考虑到存货取得的风险管控措施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和采购环节,将由相关的预算和采购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加以规范。

(二)验收入库

不论是外购原材料或商品,还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都必须经过验收(质检)环节,以保证存货的数量和质量符合合同等有关规定或产品质量要求。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验收程序不规范、标准不明确,可能导致数量克扣、以次充好、账实不符。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重视存货验收工作,规范存货验收程序和方法,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外购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存货的数量、质量、规格等核对一致。涉及技术含量较高的货物,必要时可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验收。

2.自制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产品质量,通过检验合格的半成品、产成品才能办理入库手续,不合格品应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报告处理。

3.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存货来源、质量状况、实际价值是否符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约定。

经验收合格的存货进入入库或销售环节。仓储部门对于入库的存货,应根据入库单的内容对存货的数量、质量、品种等进行检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入库;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办理退、换货等相关事宜。入库记录要真实、完整,定期与财会等相关部门核对,不得擅自修改。

(三)仓储保管

一般而言,生产企业为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需要对存货进行仓储保管;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从购入到销往客户之间也存在仓储保管环节。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存货仓储保管方法不适当、监管不严密,可能导致损坏变质、价值贬损、资源浪费。

主要管控措施:

1.存货在不同仓库之间流动时,应当办理出入库手续。

2.存货仓储期间要按照仓储物资所要求的储存条件妥善贮存,做好防火、防洪、防盗、防潮、防病虫害、防变质等保管工作,不同批次、型号和用途的产品要分类存放。生产现场在加工原料、周转材料、半成品等要按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摆放,同时防止浪费、被盗和流失。

3.对代管、代销、暂存、受托加工的存货,应单独存放和记录,避免与本单位存货混淆。

4.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存货的保险投保,保证存货安全,合理降低存货意外损失风险。

5.仓储部门应对库存物料和产品进行每日巡查和定期抽检,详细记录库存情况;发现毁损、存在跌价迹象的,应及时与生产、采购、财务等相关部门沟通。对于进入仓库的人员应办理进出登记手续,未经授权人员不得接触存货。

(四)领用发出

企业生产部门领用原材料、辅料、燃料和零部件等用于生产加工,仓储部门根据销售部门开出的发货单向经销商或用户发出产成品,商品流通领域的批发商根据合同或订货单等向下游经销商或零售商发出商品,消费者凭交款凭证从零售商处取走商品等,都涉及存货领用发出问题。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存货领用发出审核不严格、手续不完备,可能导致货物流失。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确定适用的存货发出管理模式,制定严格的存货准出制度,明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健全存货出库手续,加强存货领用记录。通常情况下,对于一般的生产企业,仓储部门对经过审核的领料单或发货通知单的内容,做到单据齐全,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准确;符合条件的准予领用或发出,并与领用人当面核对、点清交付。在商场超市等商品流通企业,在存货销售发出环节应侧重于防止商品失窃、随时整理弃置商品、每日核对销售记录和库存记录等。大批存货、贵重商品或危险品的发出,均应当实行特别授权;仓储部门应当根据经审批的销售(出库)通知单发出货物。

(五)盘点清查

存货盘点清查一方面是要核对实物的数量,是否与相关记录相符、账实相符;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实物的质量,是否有明显的损坏。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存货盘点清查制度不完善、计划不可行,可能导致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查清存货真实状况。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工作规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盘点流程、盘点方法等相关内容,定期盘点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盘点清查时,应拟定详细的盘点计划,合理安排相关人员,使用科学的盘点方法,保持盘点记录的完整,以保证盘点的真实性、有效性。盘点清查结果要及时编制盘点表,形成书面报告,包括盘点人员、时间、地点、实际所盘点存货名称、品种、数量、存放情况以及盘点过程中发现的账实不符情况等内容,对盘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按照规定权限报经批准后处理。多部门人员共同盘点,应当充分体现相互制衡,严格按照盘点计划,认真记录盘点情况。此外,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开展全面的存货盘点清查,及时发现存货减值迹象,将盘点清查结果形成书面报告。

(六)存货处置

存货处置是存货退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节,包括商品和产成品的正常对外销售以及存货因变质、毁损等进行的处置。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存货报废处置责任不明确、审批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及时、充分了解存货的存储状态,对于存货变质、毁损、报废或流失的处理要分清责任、分析原因、及时合理。

三、关于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非流动资产,是企业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要的物资条件,其价值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渐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特点,分析、归纳、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查找管理的薄弱环节,健全全面风险管控措施,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高效运行。固定资产业务流程,通常可以分为取得、验收移交、日常维护、更新改造和淘汰处置等5个环节,如图3所示。

(一)固定资产取得

固定资产涉及外购、自行建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等方式。生产设备、运输工具、房屋建筑物、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等不同类型固定资产有不同的验收程序和技术要求,同一类固定资产也会因其标准化程度、技术难度等的不同而对验收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通常来说,办公家具、电脑、打印机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固定资产验收过程较为简化,对一些复杂的大型生产设备,尤其是定制的高科技精密仪器,以及建筑物竣工验收等,需要一套规范、严密的验收制度。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新增固定资产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资产质量不符要求、进而影响资产运行;固定资产投保制度不健全,可能导致应投保资产未投保、索赔不力,不能有效防范资产损失风险。

主要管控措施:

1.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企业外购固定资产应当根据合同、供应商发货单等对所购固定资产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技术要求及其他内容进行验收,出具验收单,编制验收报告。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由建造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共同填制固定资产移交使用验收单,验收合格后移交使用部门投入使用。未通过验收的不合格资产,不得接收,必须按照合同等有关规定办理退换货或其他弥补措施。对于具有权属证明的资产,取得时必须有合法的权属证书。

2.重视和加强固定资产的投保工作。企业应当通盘考虑固定资产状况,根据其性质和特点,确定和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投保范围和政策。投保金额与投保项目力求适当,对应投保的固定资产项目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办理投保手续,规范投保行为,应对固定资产损失风险。对于重大固定资产项目的投保,应当考虑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保险人,防范固定资产投保舞弊。已投保的固定资产发生损失的,及时调查原因及受损金额,向保险公司办理相关的索赔手续。

(二)资产登记造册

企业取得每项固定资产后均需要进行详细登记,编制固定资产目录,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便于固定资产的统计、检查和后续管理。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登记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资产流失、资产信息失真、账实不符。

主要管控措施:

1.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列明固定资产编号、名称、种类、所在地点、使用部门、责任人、数量、账面价值、使用年限、损耗等内容,有利于企业了解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全貌。

2.按照单项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资产卡片应在资产编号上与固定资产目录保持对应关系,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的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便于固定资产的有效识别。固定资产目录和卡片均应定期或不定期复核,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三)固定资产运行维护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操作不当、失修或维护过剩,可能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产品残次率高,甚至发生生产事故,或资源浪费。

主要管控措施:

1.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会同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将资产日常维护流程体制化、程序化、标准化,定期检查,及时消除风险,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2.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及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运行管理档案,并据以制定合理的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并经主管领导审批。

3.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审核施工单位资质和资信,并建立管理档案;修理项目应分类,明确需要招投标项目。修理完成,由施工单位出具交工验收报告,经资产使用和实物管理部门核对工程量并审批。重大项目应专项审计。

4.企业生产线等关键设备的运作效率与效果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操作人员上岗前应由具有资质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特殊设备实行岗位许可制度,需持证上岗,必须对资产运转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资产使用流程与既定操作流程相符,确保安全运行,提高使用效率。

(四)固定资产升级改造

企业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升级改造,以便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品种,降低能源消耗,保证生产的安全环保。固定资产更新有部分更新与整体更新两种情形,部分更新的目的通常包括局部技术改造、更换高性能部件、增加新功能等方面,需权衡更新活动的成本与效益综合决策;整体更新主要指对陈旧设备的淘汰与全面升级,更侧重于资产技术的先进性,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可能造成企业产品线老化、缺乏市场竞争力。

主要管控措施:

1.定期对固定资产技术先进性进行评估,结合盈利能力和企业发展可持续性,资产使用部门根据需要提出技改方案,与财务部门一起进行预算可行性分析,并且经过管理部门的审核批准。

2.管理部门需对技改方案实施过程适时监控、加强管理,有条件企业建立技改专项资金并定期或不定期审计。

(五)资产清查

企业应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全面清查,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及时掌握资产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该环节的风险主要是:固定资产丢失、毁损等造成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严重。

主要管控措施:

1.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需定期进行清查,明确资产权属,确保实物与财务账表相符,在清查作业实施之前编制清查方案,经过管理部门审核后进行相关的清查作业。

2.在清查结束后,清查人员需要编制清查报告,管理部门需就清查报告进行审核,确保真实性、可靠性。

3.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盘盈(盘亏),应分析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报告审核通过后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确保账实相符,并上报备案。

(六)抵押质押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财产的占有权,而将该财产抵押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抵押财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抵押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质押也称质权,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该动产卖得价金优先受偿。企业有时因资金周转等原因以其固定资产作抵押物或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如到期不能归还借款,银行则有权依法以该固定资产折价或拍卖。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抵押制度不完善,可能导致抵押资产价值低估和资产流失。

主要管控措施:

1.加强固定资产抵押、质押的管理,明晰固定资产抵押、质押流程,规定固定资产抵押、质押的程序和审批权限等,确保资产抵押、质押经过授权审批及适当程序。同时,应做好相应记录,保障企业资产安全。

2.财务部门办理资产抵押时,如需要委托专业中介机构鉴定评估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应当会同金融机构有关人员、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现场勘验抵押品,对抵押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对于抵押资产,应编制专门的抵押资产目录。

(七)固定资产处置

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固定资产处置方式不合理,可能造成企业经济损失。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处置的相关制度,区分固定资产不同的处置方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确定固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审批权限,保证固定资产处置的科学性,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1.对使用期满、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或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单,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对该固定资产进行报废清理。

2.对使用期限未满、非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报废申请,注明报废理由、估计清理费用和可回收残值、预计处置价格等。企业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进行报废清理。

3.对拟出售或投资转出及非货币交换的固定资产,应由有关部门或人员提出处置申请,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并出具资产评估报告。报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予以出售或转让。企业应特别关注固定资产处置中的关联交易和处置定价,固定资产的处置应由独立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相关授权人员办理,固定资产处置价格应报经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审批后确定。对于重大固定资产处置,应当考虑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采取集体审议或联签制度。涉及产权变更的,应及时办理产权变更手续。

4.对出租的固定资产由相关管理部门提出出租或出借的申请,写明申请的理由和原因,并由相关授权人员和部门就申请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应签订出租或出借合同,包括合同双方的具体情况,出租的原因和期限等内容。

四、关于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企业应当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无形资产分类管理制度,保护无形资产的安全,提高无形资产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一)无形资产管理的流程

无形资产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无形资产的取得、验收并落实权属、自用或授权其他单位使用、安全防范、技术升级与更新换代、处置与转移等环节(图4所示)。

(二)无形资产管理的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

企业应当在对无形资产取得、验收、使用、保护、评估、技术升级、处置等环节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明确无形资产业务流程中的主要风险,并采用适当的控制措施实施无形资产内部控制。

1.无形资产取得与验收。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取得的无形资产不具先进性,或权属不清,可能导致企业资源浪费或引发法律诉讼。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无形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明确无形资产的权属关系,及时办理产权登记手续。企业外购无形资产,必须仔细审核有关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件,及时取得无形资产所有权的有效证明文件,同时特别关注外购无形资产的技术先进性。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应由研发部门、无形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共同填制无形资产移交使用验收单,移交使用部门使用;企业购入或者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必须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有效证明文件。当无形资产权属关系发生变动时,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办理权证转移手续。

2.无形资产的使用与保全。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无形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效能发挥不到位;缺乏严格的保密制度,致使体现在无形资产中的商业机密泄漏;由于商标等无形资产疏于管理,导致其他企业侵权,严重损害企业利益。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强化无形资产使用过程的风险管控,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影响力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核心技术保密制度,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直接接触技术资料,对技术资料等无形资产的保管及接触应保有记录,实行责任追究,保证无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侵害本企业无形资产的,要积极取证并形成书面调查记录,提出维权对策,按规定程序审核并上报。

篇2

【关键词】企业 固定资产 科学管理

根据政府文件,我公司划归粮农集团,成为粮农集团的子公司,在上划过程中,粮农集团对我公司的固定资产进行了全面的核实盘查,在本次盘查过程中,自己颇受启发,获益良多。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些认识。

一、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意义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都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而固定资产作为国有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二、我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我公司主要负责全省省级储备粮油的管理,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在关键时刻用得上、调的动。结合我公司实际,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我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截止2012年底年底,我公司固定资产总值1.8亿,目前尚有三个仓储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中尚未完工。这三个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绝来源于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因此,规范我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建立资产监督管理机制,节约资源、杜绝浪费,使有限的资金更多的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公司固定资产由办公室和财务处两个部门归口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实物管理;财务处主要负责账务管理。由于两个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重视程度,造成我公司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购置缺乏计划,随意性较大

由于我公司预算分配体系不完善,固定资产预算及购置计划也就成了纸上谈兵,造成了公司固定资产购置缺乏计划性,随意性较大。往往是使用部门已先行购置了固定资产,拿着发票到财务部门履行一下登记手续而已,财务部门的控制力度被弱化,实际管理流于形式。

(二)专职资产管理人员缺失

由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比较繁琐,管理人员除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化知识,单位未配备有专职资产管理人员,资产管理工作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进行。因此造成了固定资产账卡、领用、处置、清查盘点等日常管理工作的缺失。

(三)固定资产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

办公室固定资产实物的管理,还停留在手工记账层面,未使用专业的资产管理软件对资产进行管理。因此只能对资产管理数据进行手工的统计汇总,不能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调入调出等动态信息进行有效的反映。

(四)资产管理缺乏有效性

近年,固定资产报废制度执行不畅,一批超过使用年限无维修价值的、由于产品更新换代或耗能大效率低的、无法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未及时报废,有的实物已经不复存在,给资产的实物管理造成一定的难度。另外,部分低价位固定资产游离于管理之外。

(五)管理部门相互脱节

办公室只注重实物管理,财务部门根据固定资产购置发票记账,两个部门各管各的,年终不对账,管理相互脱节,造成账实不符。

(六)对直属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健全

目前公司下属七个子公司,人财物统一有公司管理,但是近几年我们虽然也下发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但对各直属库固定资产的管理监管力度不够。

三、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思路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加大宣传力度,对职工进行爱护公司公共财产的教育,使单位每一位职工都认识到固定资产的重要性。使大家自觉维护公司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二)完善管理制度,理顺管理流程

遵循“统一领导、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应根据所管理固定资产的不同特点完善固定资产账卡、领用、处置、清查盘点等内部管理制度。对配备给个人使用的固定资产或物品,要建立领用交还制度。明晰管理部门、使用部门之间的权责,处理好预算编制、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保管、领用发出、维修保养及调拨处置等管理流程之间的关系与衔接,保证固定资产从购置到处置的顺畅流通。

(三)建立专职化、专业化的管理人员队伍

资产管理部门应配备专职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并建立岗位责任制,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以提高资产管理质量,保证资产管理效果。

(四)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建立信息化资产管理系统

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对资产存量进行分析,提出拟购置固定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预算额度,资产购置项目经批准后列入年度部门预算,杜绝固定资产采购的随意性。逐步建立我公司的信息化资产管理数据库,将其作为资产购置和维护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篇3

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按行业分固定资产投资占据前五位的分别是制造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批发和零售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制造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8年到2012年5年间的增长迅速,除去2011年负增长6%外,其余年份均保持30%的增长幅度。制造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9.76%,42.05%,43.55%,43.10%,43.63%。如图3所示。房地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吉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例的另一大主体,同样在2008~2012年的增幅分别为24%,11%,31%和4%。总体看来,起伏比较明显,房地产业的大环境存在一定的波动。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6.30%,15.91%,14.37%,19.90%,16.25%。一直稳定在15%上下,房地产业对吉林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图4所示。

2吉林省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低效性

吉林省中小企业在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低效性,不能及时地完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工作流程。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首先,相关管理人员缺乏积极的管理意识,在工作中互相推诿,业务不精,不足以完成对整个工作流程的熟练掌握。其次,未建立完善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固定资产监管不力存在某些漏洞,处理问题力度不够,权责不明晰,具体工作没有明确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员,导致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2]。

2.2固定资产的盘点数据缺乏准确性

由于一些中小企业企业的生产设备需要更新,使得固定资产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损耗,而相关人员未能及时进行记录、调整,并且,在购置或变卖固定资产时未能及时入账,加上一些人为因素,比如虚报、瞒报、漏报一些数据信息,从而引起固定资产数据不准确的问题,造成了账实不符的现象。数据的不准确严重影响了企业高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经营的决策与判断,从而影响到公司的利润实现。因此,企业应该提高固定资产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从而避免造成企业的损失。

2.3对固定资产的处置缺少规范性

大多数吉林省中小企业企业长期以来对固定资产的处置都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未建立严格的定期盘点审查制度,存在"物随人走"的现象,造成了对固定资产处置缺乏规范性的问题。各部门申请使用固定资产都可以通过简单的申请程序后自由处置,而财务部门或者管理部门经常不能及时地进行统计。例如,有的企业在处置固定资产时没有向生产部门咨询其处理建议,也没有向财务部门查询资产评估的相关信息,基本上由本部门自行决定,并没有通过规范严谨的申请流程[3]。规范性的确定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极为关键,需要引起企业方面的重视。

3吉林省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发展的对策

3.1完善对固定资产的监管,提高效率

由于大部分吉林省中小企业存在固定资产管理低效的问题,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管,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可以成立固定资产监管委员会,赋予这一部门机构有力的监管权力,专门负责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监督和审查,首先应负责在固定资产实行入库、折旧、损耗等工作流程时做好进行全程监督。其次,督促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按照规定时间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不完成人员进行惩罚,同时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最后对固定资产的申请、采购到验收、保存、使用、维护、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规定和权责分配,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严格监督和审核。

3.2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

吉林省中小企业应该通过建立自身完善的对固定资产盘点的内部审核机构,对于新进、发生损耗折旧或者要进行报废处置变卖的固定资产进行及时盘点,经过专业人士进行资产评估,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明确部门职责。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权利和责任要明确,对于因为个人原因而造成固定资产盘点数据不精确的个人要给予惩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规范发展,尤其是以制造业为经济发展支柱的吉林省,对固定资产的精确盘点制度的建立是势在必行的[4]。

3.3设置严格规范固定资产处理制度

建立规范有效的固定资产处理制度。针对管理人员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加强他们的业务处理能力,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了真正有效地建立固定资产处理制度,减少和尽量避免固定资产的过度损耗,应该严格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部门,对各部门固定资产使用人员的管理职责、应履行的义务进行详细规定。最终让企业形成规范的处置流程,固定资产的采购以及资产变动要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根据预先的计划进行卡片管理,然后由其所得信息进行盘点、结算及清理,最后生成财务报表和管理报表。

4结论

篇4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一、中小民营企业资产管理概述

(一)企业资产管理的概念。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些资产包括短期资产和长期资产。短期资产主要有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长期资产主要有长期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企业资产管理是通过对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等各项资产进行的生命全周期的动态管理。企业根据每项资产的特点和性质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提升企业资产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是每个企业经营过程中都会涉及发生,所以管理好这四项资产就成了资产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二)中小民营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中小民营企业市场地位比较弱小,通过扩张规模增加盈利比较困难,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所以做好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好对资产核算与监管的日常管理工作,才有利于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只有加强实施对企业资产内部监管,才能减少经营过程中舞弊行为的发生,才能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做好资产管理帮助企业实现每一阶段的发展目标,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实现盈利。

二、中小民营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的落后以及资产管理的混乱给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特别是在货币资金、存货管理、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四项重要资产上的管理都存在着各种问题。(一)货币资金管理基础弱,无法对现金流进行动态预测监管。现金流在企业经营中相当于人体中的血液,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利润更为重要,而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却普遍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银行账户管理混乱,存在随意开户现象。第二,现金使用不规范,大额现金支付现象较为普遍。第三,存在白条顶库且长期挂账现象,导致现金账余额反映不真实。第四,在人员方面,未将不相容职务分离,财务岗位和职责分工不明。不少民营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会计、出纳、开票岗位由同一人兼任,支票、定期存单等凭证、财务印鉴往往由同一人保管,对于现金、银行存款无人核对监管,由出纳独自一人完成。第五,从不编制现金流量表和现金预算表,无法做到对现金流入、流出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未设置最佳现金库存量。(二)应收账款管理没有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应收账款作为一种信用结算方式,在中小企业销售中普遍被使用,这种方式不仅为企业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更关系着企业未来现金的流入。但现实情况是中小民营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意识较为薄弱,未对其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首先,在销售环节没有做到事前控制,对客户的资信情况不重视,导致信用不良的客户享受了不该有的信用欠款额度。其次,在合作过程中没有做到事中控制,销售合同签立不规范以及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已超信用额度但为了销售业绩仍发货的现象,这种超额发货,使得应收账款余额不断增大,企业资金被大量占用。再者,在业务发生后,销售部与财务部没有对超期应收账款进行提示及催收。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导致企业经营现金流入减少,给企业营运带来资金压力,同时也大大增加坏账风险,严重影响企业健康发展。(三)存货管理人员和管理工具较为落后。企业对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生产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影响着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但中小民营企业对于存货的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以下方面问题。第一,由于各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采购、生产和销售往往各自为政,只顾部门利益,导致存货大量积压,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资产周转速度明显降低。第二,由于仓库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不具备专业知识,对仓库日常出入库管理随意性大,造成记录混乱,导致账实严重不符。第三,由于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未建立完整的存货管理信息化系统,只能依靠简单的统计软件进行日常管理,无法对存货及时做出定性与定量判断,缺乏对库存进行有效控制,导致存货数量越来越大,对企业资金形成积压。(四)固定资产未建立管理制度,账实严重不符。因为固定资产具有金额大、使用周期长的特点,所以对它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资产管理的总体状况。但中小民营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往往是缺失的,存在着以下方面问题:第一,固定资产财务入账与实物情况严重不符。财务部门盲目按发票内容进行资产入账,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一台大型设备是由若干小设备组成,财务账上的资产清单与生产部门现场实物内容无法进行核对。第二,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由于财务部门、设备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工作均各自独立,再加上没有明确各部门的相关职责,导致设备日常管理出现问题时,无法追究责任,设备甚至出现无人管理的现象。第三,固定资产缺乏日常维护和保养,极大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给企业造成了高昂的维修成本,让企业存在因设备损坏而随时停工的经营风险。

三、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资产管理的措施

通过对中小民营企业在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管理四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为了使中小民营企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以下针对性改进措施。(一)加强货币资金日常管理,建立现金流量预算分析制度。第一,做好货币资金日常基础工作。做到现金与银行日记账的日清月结,做到账实相符。对公司银行账户进行功能划分明确使用范围,定期进行清理。规范使用现金,限制大额现金支出。第二,明确资金管理人员的职责,做到不相容岗位分离。将会计与出纳分离、资金核算与稽核分离、审批与经办分离、票据与印章分开保管。第三,编制现金流量表和现金预算表,对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进行动态管理与控制。将现金事前预测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将这两张表作为日常现金管理、调度和控制的有效工具,设置现金最佳持有量。通过对这一指标的设置,让企业的现金既能满足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又能避免因资金闲置而造成的损失。(二)实施应收账款全流程管理,建立对账催收制度。第一,做到事前控制,健全企业信用制度。对客户的资信进行调查,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根据客户的付款记录和信用变动情况设置客户信用等级和发货限额。第二,做到事中控制,建立合同审批和发货回款制度。明确销售部、物流部、财务部和法务部的工作职责。在业务发生过程中,严格按发货制度和合同执行,杜绝超限额发货现象发生。第三,做到事后管理,建立对账催收制度。财务部每月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将其中超期未回款的客户提示销售部门。销售部门对超期发货进行催收,对于催收过程中发现的坏账现象及时启动法律流程。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一个涉及销售部、物流部、法务部和财务部互相联动的管理,需要涉及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应收账款的风险降到最低,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三)加强存货日常管理,建立存货管理信息系统。第一,加强存货日常管理。从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根据本量利的平衡关系,推导出存货最优经济批量。综合考虑采购成本、订货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避免各职能部门只考虑各自利益而导致存货总成本上升。第二,提高仓库管理人员素质及专业水平。企业存货管理人员应选用那些具有良好品德、责任心强且具有专业仓储知识的人员担任管理人员,并对这些人员实施定期培训和考核,建立奖惩机制,用制度来管理和调动仓库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完整的存货管理信息化系统。通过ERP电算化系统的建立,把计划部、采购部、生产部、销售部和财务部都集合在一起,各个部门共享数据,通过透明化的信息化系统来提高存货管理效率,控制存货数量,降低企业成本。(四)严格固定资产管理及考核要求,建立资产保护制度。第一,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及考核要求。由于固定资产有着金额大、使用周期长的特点,有必要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来约束各部门的行为,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制度挂钩,从而来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第二,建立固定资产日常保养及维护制度。通过该制度的建立来明确各机器日常保养的责任部门,实施日常保养计划。设备保养部门应做好每次设备保养及维修的记录,通过这些记录不断完善调整日常保养计划,使机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第三,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通过系统将固定资产明细账与现场使用资产相匹配,从而对固定资产进行分部门、分区域、分责任的多维度精细化管理。通过机器设备信息条形码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定期盘点,通过盘点发现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延长机器使用寿命,使企业获得收益。

四、结语

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得以生存与发展,在日常管理中就必须规范和加强对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的管理。通过管理,使企业资产得到保值增值,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资产使用效率,从而达到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资产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引起管理层足够的重视,并在日常管理中加以不断实践。只有这样,方能使企业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霓.完善民营企业资产管理的探讨[J].中国商论,2016(5).

[2]郭瑛.浅析加强民营企业货币资金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5(30).

[3]王革常.民营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商论,2019(7).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ole of fixed assets in Fire Force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causes and hazards in the management and finally raises the views 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in Fire Forces from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关键词: 消防部队;固定资产;管理

Key words: Fire Forces;fixed asset;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25-01

0 引言

近几年,随着职能的不断拓展和中央、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的提高,消防部队固定资产增长迅速,年均递增15%以上。而固定资产是消防部队完成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任务的物质基础,是战斗力生成的前提和保证。如何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力度,使之迅速向战斗力转化已显得极为重要。

1 消防部队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部队固定资产的非经营属性导致利用不充分 消防部队固定资产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目的,由消防部队无偿使用,不计成本,不提折旧,损耗由财政预算资金无代价补偿。这种先天的非经营属性导致重经费争取轻资产管理,重资产购置轻资源配置,综合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1.2 经费来源的双重属性导致固定资产制度不统一 消防部队是承担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任务的公安现役部队,其经费来源既有中央财政拨入的国防经费,也有形成部队资产主渠道的地方政府投入,而二者要求不同步,标准不统一,导致部分资产归属不清、信息失真,账账、账实不符。

1.3 固定资产改革的滞后性导致管理基础薄弱 现行的消防部队预算管理,仍然秉承传统的控制支出功能,侧重于年度支出的合规性,而对钱变物后的延续管理力所不及。同时,资产管理没有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且在管理方法上条块分割,与财务、预算等系统不兼容,导致部分资产购置论证不严密、流转程序不规范,随意处置的现象也屡禁不止。

2 强化消防部队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2.1 与预算相结合,促进资产价值管理的一体化 首先,统一标准制度。鉴于地方政府投入所形成资产比例较大,应以地方财政预算要求为主要依据,参照部队规定,整合形成一套统一的消防部队资产管理制度。其内容包括科目分类、编码标准、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等。对二者要求不一致的,应设立信息对照表,经相应转换,即可满足部队资产管理需要;其次,准确核实存量资产。按统一后分类标准,组织深入细致的资产清查,对存量资产的数量、价格、种类、现状等准确掌握,做到账目清、家底清,为预算和资产结合打下良好基础;再次,统一编配标准。结合人员编制、任务需求、财力可能等因素,参照《消防站建设标准》等国家强制性规范,在省消防总队以上层面按照不同单位类别制定统一的资产编配标准。业务部门提出资产增减计划,资产管理部门按照资产编配标准审核业务部门计划,预算管理机构综合各部门资产余缺现状,将资产新购、报废、调剂等与经费一起纳入单位综合预算,同时大力强化预算执行各环节,使财力资产等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2.2 与账务处理相结合,促进资产价值管理的精细化 找准结合点,增加结算报销关键环节―经费结算单的资产管理流程信息,使之取代资产增减表,同时记录经费支出和资产变动等多种信息,财务部门据此登记经费资产账,资产管理部门据此登记资产账,确保钱物管理合二为一;在固定资产和固定资产基金科目下设置减值准备科目,比照企业折旧的方法记录资产损耗价值,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考虑到消防部队资产的特殊性和操作的简便性,可统一规定使用平均年限法计提减值准备;科学论证,针对以前年度无法取得原始凭证或出售、置换的资产制定一套详尽合理的价格评估标准,并在对应科目下予以记录;全面梳理资产管理各环节,统一工作流程。重要资产增减必须有资产管理、使用、财务、审计等部门共同签署并报同级党委审批。每月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对账一次,签字后的对账单附于月末最后一张凭证后。

2.3 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促进资产价值管理的动态化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可依托现有的公安消防内部网络,在公安部消防局层面上统筹设计资产管理系统。该系统使用统一的资产编码和数据格式,以经费结算单为核心关联单据,将资产、财务、预算、仓储等子系统高度系统化、集成化,确保资产信息互联互通,并为领导层、管理层、具体经管人员提供不同的工作界面;其次,优化管理流程。调整优化购入、分配、处置等流程,完整体现消防部队资产的生命周期,有效跟踪其不同形态;同时,赋予各级各类资产管理人员不同管理权限。当工作任务到达时,系统自动识别管理权限,按照事先确定的流程加以处理,并将数据提交给下一个执行人;再次,推广应用信息识别技术。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应利用成熟的二维条形码解析技术,减少手工信息录入,方便数据的写入、读取、分析、统计。对于消防车辆等动态使用的资产,可利用GPS定位等技术,及时准确反映资产的分布和状态;最后,开通网络监督功能。科学设定先决条件,对重要资产的增减调配自动提取,填入制式表格,定期向全体官兵公布;同时,官兵可根据授权,随时抽查资产管理状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强化对资产管理的民主监督。

2.4 与人员管理相结合,促进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首先,明确职权划分,完善运行机制。在机关层面,针对资产日常管理工作量较大的实际,消防支队以上单位应抽调专人成立专门机构,该机构可隶属于财务部门,但其职能必须相对独立,与财务核算形成制衡关系;在基层层面,考虑到各消防大、中队均已配齐装备技师,可由装备技师统一负责资产管理工作,使其权责保持一致;其次,广泛调研,周密论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指标。这套指标应坚持战斗力第一的原则,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为辅助,选取资产保值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增长率等核心指标,对资产的效益、管理、安全、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再次,将资产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作为经济责任的必备内容,记入干部廉政档案,与其晋职晋衔、升迁调动直接挂钩。为尽量减少人为干预,确保绩效考核的客观性,资产管理相应数据应直接产生于资产和财务账目,确需修正的,必须加以特别说明;最后,定期开展资产管理专项审计,必要时邀请地方审计机构参与,以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王春英.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之管见[J].现代商业,2009,(24).

篇6

关键词:地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

办公大楼、实验室、勘测器等等都属于地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各个地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虽然在质和量上有所差别,但是差别不大,笔者主要针对一般的地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目前,地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普遍存在闲置、使用效率低下、不重视对设备的保护和维修等情况,这就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不合理利用的情况。本文将从地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再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目前地勘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重购买、轻维护

现阶段,地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重购现象比较严重,并且购买的随意性也比较大,缺乏严格的流程和规范,这就使得购买的许多设备质量存在问题,使用效率低下,最后长期闲置,又没有及时维修,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浪费和流失。此外,地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轻维护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加上设备维保人员短缺,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又不及时的维护,很多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如果出现故障就丢弃在仓库,造成仓储、运输和管理费用,严重浪费了国家的财产。另外,一些地勘单位现有的固定资产因为没有后续项目得不到有效利用,也造成长期闲置,又不注重保护,长期处于风吹日晒的状态,也是固定资产浪费的原因之一。

(二)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僵化

地勘单位属于事业单位,虽然有企业化的成分,但是仍然有计划模式的痕迹,这就使得地勘单位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的僵化造成了大量固定资产的闲置而不能有效利用。一方面是有些单位因为工作量不饱和,部分设备资源闲置;一方面是有些单位却因没有设备而无法施工的现象。由于没有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和可调配设备使用的管理机构,所以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比较僵化。

(三)固定资产流失严重和增减资产手续滞后

在实际的工作中,地勘单位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上并没有形成严格的规范和流程,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并且,地勘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的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或者是没有严格执行,这也使得地勘单位固定资产损耗过大。固定资产更新换代需要大量资金,部分价值高、购置时间长处于报废状态的固定资产,已经不能使用,可是迟迟无法办理报废手续,因为资产的报废手续是需要层层审批,大多没有批复,增减资产的手续严重滞后,大量固定资产就在账上“趴着”,得不到及时处置,大量固定资产占用资金,并且管理也需要一部分费用,这样就造成现金流紧缺,对生产经营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二、地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灵活利用国有资产

地勘事业单位要全面盘活对国有固定资产的利用,避免固定资产闲置现象的发生,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对单位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做一次全面的清查,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固定资产的闲置情况、损害程度、使用效率、可否出租、对外投资等等。统计单位所闲置的固定资产,在进行统一的分类之后再加以研究利用。要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完善对固定资产的审批、收发、调拨等手续,合理利用。此外,部分的地勘事业单位,利用单位的固有资产做银行的贷款抵押,这样就使得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固定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大量的闲置,甚至损害。对待这种情况,地勘单位应该尽量避免利用固定资产来给银行做贷款抵押,减少固定资产浪费的情况。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流失的防范措施

地勘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使用制度,建立对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考评机制,加大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除了地勘单位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治理以外,地勘单位的主管单位和当地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也要对固定资产加强管理,建立完全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购置和处理固定资产应该规范手续和流程,对那些非法盗窃固定资产、私自转让固定资产、弄虚作假以各种手段和名目来私自占有固定资产谋取利益的人员,应该追究单位及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三)采取企业化的经营模式

地勘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加强有赖于其经营模式的改变。一般而言,企业性质的管理经营方式相对健全,对于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也高,地勘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企业化好的经营模式。首先,地勘单位要从制度和意识上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要实行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绩效的评鉴责任体系,要杜绝僵化了的“好坏一个样”管理模式。督促管理人员首先从意识开始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不能够随意地利用或者使用固定资产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使地勘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逐步向企业管理模式转变,提高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四)严格规范固定资产的预算、监督、成本费用和现金流量的制度

加大力度管理固定资产的预算、规范固定资产的监督机制、严格控制固定资产的成本费用和现金流量是地勘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首先,加大力度管理固定资产的预算。地勘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成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是复核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需要的经济费用,对预算的实际情况进行月度和季度的评估,如果实际工作情况与预算存在较大的差异,就需要研究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和改造的方案。其次,明确预算评估的重点。预算评估的重点是找出实际与预算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地勘单位要立足自己工作的实际,分析预算管理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并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在单位内部实行,以避免预算上存在较大的失误。财务部门也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的购买、利用、增减、收发和使用环节的核算和监督,以确保与账务相符合。第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单位的固定资产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地勘单位可利用属地化的管理,在上级主管部门管理下建立信息共享系统的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将地方的所有固定资产的信息全部纳入这个系统中来进行统一的调配和管理,这样在对资产情况的观察中、在对比中能够容易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固定资产的审批、新增、出租、处置、对外投资等进行网上的录入和登记,要及时的更新和上报,实现动态化管理。

(五)加大对固定资产的维护力度

地勘单位的固定资产属于国家的国有资产,要加大对其的维护力度。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制度和流程,规范操作,提高安全意识,规范设备的交接工作,不能因为设备出现一些小问题就弃之不顾,重新购置。其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要从思想和意识上认识到固定资产属于国家资产,要在使用管理过程中注意爱护,科学管理、规范使用,对于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事故,要严格按照安全规定进行处理,不可非法使用,加大对固定资产的维护力度。

结语: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而且是国有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固定资产是单位正常运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各个事业单位要十分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作为具有“企业中有事业,事业中有企业”特点的地勘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尤为关键。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实地的考察,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的地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固定资产闲置、重购轻修、对固定资产维护不当等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和采取的有效措施。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最为重要的是管理模式的转型以及工作人员思想意识的转变,地方各个资产管理部门也要密切合作,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动态管理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桂莲.地勘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9)

[2]姚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对策.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0)

[3]杨柯.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现代商业,2011(18)

[4]肖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投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陈春侠,杨军.浅谈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交通财会,2012(08)

篇7

【关键词】 大数据; 云会计; 财务共享中心; 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2;C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2-0130-04

一、引言

随着云会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 1 ]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让许多企业在思考如何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升级与变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就是要打破传统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用业务流程取而代之,建立新的企业管理过程,从而能够在宏观上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当前,积极探索财务共享服务的实践应用是大型(跨地域的、多层级的)企业集团和国际企业集团正在努力的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一是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将集团内部所有财务活动全部实现共享服务,完全取消分子公司的财务组织;二是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只将部分关键的财务业务分离出来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于存在部分企业集团仍处于传统资产管理模式,但是由于与资产相关的信息要素分散在财务、计划、生产、物流运输等各个完全独立的系统,成为了信息孤岛,所以很难达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更加广泛,资产信息化更容易达成。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资产信息化,成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前提。

目前大部分集团企业的分、子公司以及智能部门所采用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存在数据交换壁垒,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流不能够精准交流,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另外,现今应用较广的ERP系统主要是将财务系统与采购物流进行了整合,还没有达到企业对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的需求。所以,特别需要整合现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资源,通过建设企业财务共享中心[ 2 ]对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对资产价值链上的业务流程和关键点进行控制,实现监控和实时分析,提高公司资产的综合创效能力。

近年来,资产管理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管理模式都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学者的关注。刘俊勇等[ 3 ]对主营影院建设的DD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通过其实践得出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同时取得管理层的支持非常重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落脚点不在管控上而在服务上等。钱大益等[ 4 ]从资产采购与管理等层面入手,以网络技术为手段,数据共享为目标,对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整体构想与设计,并付诸实施,最终建立了包括资产采购、仪器设备管理、大型设备共享、房地产管理以及实验室管理的数据统一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并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描述。郎玲燕等[ 5 ]结合浙江大学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总线与服务总线渐进式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法,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功能模块组成,总结了系统的建设特点。

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学者们主要是从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以及资产管理的流程优化进行研究,还鲜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资产管理研究文献,而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满足大型、跨国集团企业对于资产价值链上的业务流程和关键点进行控制的需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借助云会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能够破除集团企业总部和子、分公司信息流交换壁垒,实现信息流无缝联接,通过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集团企业资产管理控制流程,可以强化对资产管理业务的控制能力,提高资产的综合创效能力。

二、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资产管理流程

随着云会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已经完成由陌生到认识、再到认可接受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实现财务管理由个体信息化向云信息化转型,既能提高对集团企业的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的效率,又能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图1是基于云会计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的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资产管控框架模型,它包含云会计和大数据的技术特征,自上而下包括用户层、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层、业务层和基础设施层6个层次。

用户层主要是集团企业的决策者,还包括集团公司以及它们的子、分公司和相关的公司等,需要从应用层的财务决策方案中结合自身集团企业实际状况,按照最优原则进行选择。

服务层其主要任务是:对来自数据中心或者数据仓库的数据进行接收、处理、利用、整合、分类(门户整理)和传递(基础服务),面向用户层集团企业的决策者及其子、分公司和相关干系者,根据他们的资产管理控制决策需求,构建如内部资产调拨决策、资产服务决策等方面的决策应用平台。

数据层其主要任务是:把与下游业务层关联的DBMS、File、HDFS、NOSQL等ODS业务由ETL进行数据抽取、转换和加载,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如Hadoop、HPCC和Storm等)进行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处理。以资产管理为框架体系,建立包括固定资产、存货、无形资产、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多维度的数据中心或者数据仓库。

基础设施层主要是软件和硬件环境支撑,基于云会计技术条件下,将传统的智能终端、服务器、存储器、网络和安全等设备连接到云端,微观上可以为业务层各环节提供管理系统(采购、销售、生产和资产),宏观上可以从云端获得关联行业的数据,为上游的数据层、应用层收集所需资产管理控制数据。

三、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资产管理流程――以固定资产购置流程为例

资产管理一般包括存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企业的存货管理控制主要是存货需求与采购控制、存货入库与保管控制、存货领用与发出控制、存货盘点和处置控制四个方面。无形资产管理业务流程主要包括无形资产取得与验收、使用与保护的无形资产处置。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构建控制,二是固定资产使用和维护控制,三是固定资产处置和转移控制。由于资产管理的内容范围较广,选择以固定资产购置流程为例进行分析。

固定资产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同时也是企业能够实现再生产和持续经营的保障。强化固定资产的控制和管理,挖掘其深层潜力提高利用效率,不仅对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是必要的,而且是实现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方式。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路线与准则是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因此,流程的合理性是固定资产管理是否有效的最重要因素。近几年,纵观我国大中型企业大多使用ERP系统实现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但是其固定资产的流程与传统流程没有较大差异,o法满足大数据时代下追求流程创新、模式创新的现代化集团企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流程的再造就十分必要。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固定资产购置流程如图2所示。

图2为财务共享中心固定资产购置流程,下面将详细阐述集团企业下的财务共享中心,包括购置申请、固定资产审批与购置以及档案管理等在内的核心环节。

(一)购置申请和供应商的确定

固定资产占比的提升是提升企业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固定资产购置的步骤之一是需要分子公司使用部门人员进行固定资产购置申请,在这一环节,分子公司使用部门人员首先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采购制度,选择正确的采购类别。值得注意的是,财务共享中心的固定资产采购类别将与费用预算的项目直接进行关联。

分子公司的总经理首先根据固定资产采购要求,对分子公司使用部门人员提交的固定资产采购申请进行确认。其次,由分子公司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人员填写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单。需要注意的是,请购部门可以利用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获取预算信息、公司实际需求情况和国家相应的政策,在筹资能力、投资回收期、净现值以及产业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更加合理的固定资产需求计划;在考虑固定资产需求计划的财务与技术可行性方面,借助云平台可以获取相关数据,通过财务和技术的可行性分析确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结构;最后,结合获取的企业和市场情况以及综合类比,分析供应商的物流情况、信用程度、质量保障等要素,选择固定资产购置方式并确定供应商。

(二)固定资产审批与购置

分子公司的业务领导,即部门主管和总经理需要审核分子公司使用部门人员提交的购置固定资产申请,评估固定资产现有的水平是否能够满足战略目标的实现;评估购置固定资产的风险。最后,再对是否购置固定资产进行决策。基于云会计平台,分子公司的业务领导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审批,其批量审批功能可以提高审批的效率。

集团企业可以借助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获取自身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历史数据,对项目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和决策。另外,由于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是保障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科学合理的基础。因此,在集团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固定资产请购流程下,需要对预算内和预算外进行区分。如果请购的固定资产在预算范围之内,集团企业分子公司的部门主管将按照企业的相关制度规定对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单进行审批。如果请购的固定资产超过了预算范围,需要通过分子公司的总经理室进行申请、审批。

通过分子公司审批的固定资产采购申请会进入集团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共享中心的财务人员基于云平台数据对企业固定资产需求计划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估(包括合同的确定、推送合理交货时间、投保事宜和选择最优的付款方式等),对分子公司提交的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单进行审批。然后,采购部会根据已经通过财务部审核的固定资产采购申请单进行固定资产采购,利用云平台实现与供应商的采购信息对接,实时了解固定资产采购的物流、进程等信息,保障固定资产采购的效率和安全。在固定资产采购完毕后,将提交的固定资产验收单和相关单据至财务部进行采购确认。在固定资产购置的全过程,财务部会利用财务共享中心与银行互联,对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进行监控,对固定资产的购置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最后通过相关使用部门的反馈,对集团购置固定资产的配置效率进行评价。

(三)档案管理

固定资产档案是指作为固定资产的设备、仪器、仪表以及房屋建筑物等从规划、计划、制造(建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全过程,形成有保存价值的图纸、文字、说明、凭证和记录等文字资料,通过不断收集、整理、签字等工作归档建立的资产档案。其中设备维修技术资料是指设备安装、调整、试车、使用、维护、修理等所需的图纸、规程、技术标准、维修记录及其他有关技术资料。

固定资产购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档案管理,集团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当具备包括票据表单、影像和手写体的电子识别功能。同时,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感知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将上述与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活动相关的数据,如固定资产的预算控制信息、采购合同、使用和维护信息、处置决策等,上传归档至基于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

四、结语

随着云会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集团企业已经认识到:只有通过强化企业资产管理管控能力,才能够有效地将多余的、闲置的设备进行合理区分,为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并视为竞争力的杠杆。集团企业本身具有庞大的资产数量,分别在各个分子公司、基层单位使用,现实情况是很多资产的利用率并不高,资产闲置和资产处置不规范等现象比比皆是,导致管理弱化,资产流失较为严重。

基于云会计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的大数据时代云会计的财务共享中心资产管控框架模型,可以把固定资产管理需要的各类数据(如报告、质量监控、流程控制等相关信息)集中收集到统一的平台上,各个环节各取所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障资产安全和完整,优化和控制资产配置,防止超编、超标以及促进资产整合、调剂和共享,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程平,温艳好.基于云会计的AIS可信性层次结构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24-31.

[2] 程平,万家盛.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中心云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J].商业会计,2015(15):20-22,85.

[3] 刘俊勇,韩琦,杨笑玉.DD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践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2015(6):32-35.

篇8

关键词:流程;职责;内控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工作流程是指工作事项的活动流向顺序,可反映一个组织系统中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工作流程图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实际工作活动,消除工作过程中多余的工作环节、合并同类活动,使工作流程更为经济、合理和简便,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医院工作流程包括医疗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步骤和程序。在设置工作流程中我们要考虑各项医疗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动态关系,力求设置科学,运行有效。医院工作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方面:(1)医院经营业务流程;(2)物资供应使用流程;(3)医院财务资金活动流程。

一、医疗业务流程

病人来院——挂号——诊疗(门诊或住院)——离院,针对这个流程,我们应该制定每个环节的具体流程,及相应的职责和监督制度。以降低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中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1.病人来院挂号:病人来院首先是门口导医,然后面临的是医院的挂号和收费窗口,收费员、挂号员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会给医院带来风险,态度不好,工作效率低。会给医院形象和效益带来影响。因此我们就应在该环节制定相应工作职责,如,语言、形象、工作质量及工作数量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预约挂号,减少病人在医院挂号后就诊前的等待时间,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重要措施。病人来院的交通向导,停车问题都应该有相应的工作流程,以保证在第一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得到控制。

2.诊疗:诊疗分为门诊和住院诊疗,在诊疗过程中寻找出存在的内、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医务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是否做到规范服务,有规可循;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每个病人的诊疗时间。外部风险包括:诊疗业务流程中受到社会环境及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以及社会公众的评价、病人的满意和信任度等,为此我们相关的科室就要根据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和岗位制定工作职责。人事部门根据该环节或岗位配置合理人员结构,医务部门和护理部门应根据医疗要求设置设置流程和职责,内部控制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根据流程、职责和监督机制。设置的科学性,执行是否有效进行考核和评价,从而合理控制风险。

3.离院:是指病人离开医院,病人离开医院时对医院的评价,也就是公众对医院评价。医院的水平、医院的服务态度都是公众评价的内容,公众评价的好坏对医院能否发展,实现医院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离院时、离院后病人除了对诊疗效果的评价外,医院的随访追踪,也是赢取病人好评的重要因素。医院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制定相应的具体流程、职责和监督机制。

二、医院资产流程

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资产的流程。为了保证医院正常运转,医院在物资供应流程、使用流程、结算流程等方面设置是否科学,职责设置和监督是否健全,对保证医院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应按照资产的性质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性质和形态设置不同管理流程,如:

1.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取得——登记——使用——维护——清查——处置。(1)取得:固定资产无论是购进,自建取得都应该建立交付使用制度,从而保证固定资产取得合规合法。(2)登记:也就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每项固定资产编号制定目录。财会部门应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及分类明细账,使用部门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3)使用和维护:为维护固定资产安全使用,应强化对关键设备运转和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对关键的设备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从而消除安全隐患。(4)清查和处置:为保证医院固定资产安全和完整,固定资产定期和不定期清查是必不可少的,建立清查制度,会同资产管理部门,财会部门和使用部门一起清查,对在清查中发现需报废的,闲置的固定资产应按规定的程序上报,经上级相关部门批准后才能处置,这样才能保证医院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库存物资的管理流程:购进——存储——使用。制定采购计划和选择采购方式,制定物资入库制度、存储管理制度、物资领用制度及其实施监督制度,从而保证物资取得合规合法合理,存储最佳,使用高效。(1)医院一年一度常规库存物资购进时,应综合制定医院材料使用计划,充分考查市场供求因素,选定合理的价格,确定采购数量和采购时间,同时强化购进物资验收程序和方法,对取得库存物资的质量、数量和技术规格等方面进行查验验收无误后方可办理入库。在这些环节中制定每个岗位的职责及监督制度,促使医院在取得库存物资完好无缺,物资的供应不积压不短缺。(2)医院物资的领用。医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资使用单位,它的物资分高值耗材和一般库存物资。很多高值耗材具有保存特殊,价格昂贵,一般情况下都是保存在临床科室,即用即进,如:支架、瓣膜,起搏器等等,医疗科室是使用部门,又是仓储部门,所以制度的建立,职责明确监督有效尤为重要。仓储部门要深入到物资管理临床科室,进货数,使用数及库存数都要按规定程序到临床科室进行办理,从而保证医院库存物资账实相符,账账相符,真实准确。(3)医院要保证合理的库存物资,就要区分高值耗材,和一般医用耗材,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不同库存结构,制定具体每项物资的具体流程。

三、医院财务资金活动流程

1.资金来源——资金的使用。非盈利医院资金来源有三种,第一国家财政拨款,第二医院按国家规定自营收入,第三按规定接受上级或其他部门的专项拨款。(1)非盈利医院要取得财政的拨款,要根据医院的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医院实力,认真做好当年自营收入和支出的预算,申请财政给差额及专项补助。(2)医院自营收入获得资金,应根据国家医疗物价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制定相关收费制度和各岗位职责、各环节和岗位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和执行相关制度,做到不多收不漏收,真实准确。(3)其他专项资金,一定要根据有关规定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严格按照专用经费使用的工作流程和审批权限使用,不占用和拉用。

2.医院资金的使用,要根据国家政策,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及医院的发展规划合理使用资金,无论是人员经费支出,物资购进,公用经费的支出及资本性的支出,都应根据不同的项目建立科学的工作流程,确定相关工作环节,制定工作职责。通过考核,完善流程,履行职责,从而达到风险控制。

总之,医院是一个特殊行业,医院的效益是包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的资金来源,既有国家的,医院职工创收的等,管好用好医院的资产和资金为广大群众服务,提高医院的效益,实现医院的战略规划,科学的工作流程,完善岗位职责,严格职责履行是风险控制的保证。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