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8篇

时间:2023-11-29 11:06: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篇1

关键词:MF模型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转轨经济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而在这三十年中,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专项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市场发展体制,这个时期,被称之为经济转轨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取得了为世界所瞩目的骄人成绩。但是对我国近些年来的市场经济发展观察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可谓是波澜起伏,经历了多次跌宕起伏。而造成这些不稳定因素出现的主要原因较多,不仅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所产生的动荡,还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国外和国内经济发展不符合等因素所造成的经济市场动荡。

一、经济调控政策的监理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所产生效率的研究工作分析在不断加强,总体来说,现目前的市场经济调控中主要可以区分为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增长率和现目前的一次性永久变动实际产出增加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其实际的利用率在当前工作过程中却是在不断的下滑。此外,从长远来看,由于货币供应较为警长的因素,导致了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推动经济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加,以此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实际上,在经济货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就能够促使经济市场出现通货膨胀等巨大的危害。另外,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货物的实际产量变化、物价变化、货币供应量变化这三者不断的变动,致使市场供货能力会出现极为严重的失衡现象。

在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 研究人员和学者针对目前宏观经济调政策分析而言,总结其主要的方面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模型假设前提进行放松或更正, 使得在经济发展中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经济控制手段和方法对目前的经济发展而言有着一定的关系和紧密的作用, 就其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原则性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二是根据现实情况对原有M F 模型中包含的部分理论进行推理和逻辑研究, 在工作中发现目前的经济新结论逐步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现状的要求, 使得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缺陷。三是将新的经济变量引入原有模型进而扩充MF模型之中,这些经济变量的引入和应用为目前经济控制体系和理论的发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方式, 并且为目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合理依据。

二、MF模型的修正

在MF这种极为经典的模式之中,其中主要包含的就是对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以及水平方式进行极为严格的控制,对其中不同阶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在MF模型之中,其修正和处理功能中主要有三条曲线来衡量经济市场发展是否处在平衡状态,也就是IS曲线。在经济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货币衡量市场的是否均衡以及在发展之中发展技术水平能否满足目前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带来有利的影响模式。

三、效果分析和评估策略

在目前MF模型的分析和评估中主要的方法和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在工作中针对目前国内实行的固定汇率制且资本自由流动受到一定限制;其次在工作中针对产品市场中存在的各种价格问题严格控制,就目前模型在控制中容易出现的成线关系问题严格处理,确保线形系统的合理进行,再次,我们在工作中要分析中不考虑政策作用的循环自我反馈, 对其初始反应进行严格的控制。

四、基于模型特殊性的转轨经济异象的探讨

通过以上文章的描述分析来看,以下对理论分析过程中所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经济现象进行了总结,并且对这类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 关于模型修正中体现出的在特殊经济现象

1、近年来净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同向变化的现象

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由出口所带动的增长比率相比往年来说来高,而我国现阶段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最大优势就是一些劳动工作极为密集的工业,从客观上来说,出扣装配加工的电子产品以及纺织品,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来说是有着极大益处,同时这些出口产品性质都是属于刚需性质,因此,这类产品的出口受到经济市场环境的冲击程度较小。

2、投资对利率的弹性为正

在过去的几年中,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产生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如下:a,利率的非市场化因素。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中的工具,其运用和形成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名义利率会大幅偏离实际利率, 进一步使得投资与名义利率间的关系被扭曲;b,国有银行主导型体制导致贷款获得途径的非均衡性。

(二) 关于政策效用分析中体现出的特殊经济现象

在上述分析与命题中中国转轨经济中存在的经济异象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在新的时期也对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挑战。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的高速经济增长缔造了东方乃至世界的神话,其经济体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并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经济体量层面的头号大国。但是反观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质量与为保证经济增长动力而付出的成本代价,我们不得不冷静的思考许多异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所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调控政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而市场中的诸多经济变量互相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通过调控政策的实施,就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市场变化过程中的模拟。因此,不断加强市场经济调控政策,能够有效的保持市场的平稳,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截止目前,我国正在根据经济市场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同趋势进行分区,使用分别对于的政策和管理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的现象,对当今社会平抑市场经济周期波动有着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谢浩然. 基于IS-LM模型的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 当代经济. 2010(23)

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重要作用;宏观经济;调控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都离不开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在总结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功经验中不难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是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为理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实践,继而不断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的调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调节并行结合的一种经济体制,在市场调节的同时国家进行干预,这一点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致的。这一观点是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提出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观点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要防止市场存在的漏洞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我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政府一定要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国家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同时深刻理解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更加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经济的可见性越来越清晰,看不见的手被人们很好地把控着。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所以要将政府的职能干预和市场经济规律整合一起看,切忌将他们看作成对立面。将经济计划,国家干预和自由发展融为一体是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是经济运作符合时展的特点,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深化经济发展的认识。

二、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它作为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

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能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取得成果,主要归功于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其指导思想,从而使得宏观经济发挥科学、预见、主观的调控作用,致力于解决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国经济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经济的发展上急于求成的思想起主要作用,对发展速度的执着追求。在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况下,国家才不得不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使得出现的经济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主要以防止经济发展过热为主,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快的趋势或者有发展过热的势头时,就采取调控措施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出现不合常理的过快发展,基本保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平稳性,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发展。

(二)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调控主要在于实施合理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对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例如通货膨胀,投资过热,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阻止经济问题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在采取货币和财政政策时,一定要将两者有效结合加强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刺激社会总需求和协调总供给。例如,国债发行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在货币的供给量和发行数量上通过合理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货币政策如何发挥刺激作用,一定要注意信贷市场的结构优化,对于效益良好和主动转变体制的企业优先扶持,给企业市场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利用政策性的贷款项目强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总而言之,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利率的变化和异化两发面发挥作用。

(三)阻止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活动特别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因为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规律,市场经济会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消极方面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浮动性,在一定条件的促使下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甚至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这种消极性也可以称为市场弱点,它是不能消除的客观存在,一定要注重对它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得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当然也暴露了市场“弱点”,主要表现在我国在生产和投资上面的盲目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再生产比例失衡,使得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再在计划以内,进而导致经济市场的秩序混乱,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遏制市场弱点的出现,充分认识并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努力学习其他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地利用理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依据,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保证市场经济持续有效的运行。

三、结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一定要切实加大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国企业创造优厚的经济发展条件,完善政府职能,规定政府和企业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杜绝企业垄断经营。同时,明确界定企业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全面实施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切实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浅谈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J].经济纵横,2012(09).

[2]史明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J].经济分析,2010(35).

篇3

自从货币产生以后,追逐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利润最大化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日益扮演着支配性的角色。因此,以货币为主线来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进而研究货币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对于揭开金融危机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在防止金融危机中应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四阶段看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由于人类社会的商品经济是从货币的产生开始的,因此,谈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从货币谈起。

(一)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基本说明了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在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明了工具而出现了产品的剩余,人们自然会进行交换。这时的交换,只是偶然的物与物的交换,交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和不便性,于是人们开始尝试采用各种人们普遍接受的东西作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曾经出现过羊、贝壳和劳动工具等各种各样的一般等价物,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当金银固定成为一般等价物时便出现了货币。当货币产生后,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商品,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第一阶段。

(二)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

随着工业革命在西欧的兴起,以货币为代表的资本成为工业化大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之一。这时,货币不仅可以购买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购买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力,资本家凭借拥有的货币剥削没有资本的劳动者———无产阶级,货币成为了生钱的工具,也就是剥削人的工具。这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

(三)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货币在资本主义大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筹集现代化大生产所需的大量资金,将货币的供给者与货币的需求者之间连接起来的中介机构———银行便应运而生了。世界上第一家近代银行是1587年诞生在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16世纪末开始,银行由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国家基本上都建立起了本国的银行体系。我国的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成立的官商合营的中国通商银行。随后又成立了户部银行、大清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只是由于国内的政局动乱,没有最终形成中国的银行体系。银行体系在各国的形成,使得银行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在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货币成为了工业的血液。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了解决国家间的贸易结算问题,便产生了世界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国家间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对银行的国际化要求越来越高,于是银行业开始了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形成了一批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的跨国银行。世界货币的产生,银行和银行业务的国际化,使得货币的力量更大。货币不仅影响并决定着一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与之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市场经济的第一个阶段,也可以叫做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四)商品经济发展的第四阶段———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

经过关贸总协定的多轮谈判,国家间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以及投资的逐步自由化和便利化,使得国际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家间的投资快速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先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开始了市场化的改革,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国家都进入了市场经济阶段,全球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体化的时代。与此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出现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齐头并进的局面。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在生产和交换组成的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超过了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时的交换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的交换,而是包含了很大比例的国际交换。在全球范围内以货币为核心的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形成标志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

金融危机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危机只有在金融业起决定作用的市场经济高级阶段才有可能发生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由于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甚至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交换决定生产的程度。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50-70年代,美国金融资产流量对GDP之比平均为257倍,而在1980-2007年期间这一比例上升到418倍。20世纪70年代,美国非金融公司的金融资产与实体经济资产之比为40%之多,到了9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90%左右。在2004年美国金融业创造的利润约为3000亿美元,而其他行业所创造的利润约为5340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银行业所创造的利润占所有行业创造利润总和的约40%,而在40年前这一数字仅为2%。”

这充分说明了金融业在美国经济中已经成为了决定性的角色。正是由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旦这一体系出现了问题,不仅使金融业本身受到打击,而且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受到冲击。这也是为什么在金融业不发达的商品经济的第一、第二阶段,甚至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金融危机难以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金融危机只有在金融创新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高级阶段才有可能发生

在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获得更多的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越来越多的资本家通过商业信用,发行各种有价证券来广泛吸收社会资本。这时的货币已经不仅仅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了。随着货币不断地符号化,金融资产的同一性和相似性程度越来越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交易的便捷性越来越高,使得金融资产能够大量地被复制和快速地流动,从而推动了金融的急剧扩张。金融机构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也极力通过各种金融创新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产生了巨额的虚拟资产,同时也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例,“据统计,在1945-1980的35年中,美国虚拟资产增长了月45%;而在1980-2002的20年中,美国的虚拟资产却增长了约400%,20年的增长量是35年的10倍,其中金融和地产所占的比重占绝大部分,在90%以上。”

而美国“2000-2005年制造业的年利润率水平既低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也低于20世纪90年代;非金融性公司的利润率比20世纪60年代低1/3左右,比20世纪70年代低18%左右。”这种由于金融过度创新所导致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严重失衡终将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金融危机是由政府对货币的发行和运行

管理失误造成的在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货币的管理和运行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组织和管理好货币就成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金融危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政府对货币的发行和运行管理出了问题。由于金融业的不断创新和金融业的国际化,货币的运行管理越来越成为了一个新课题。1995年2月26日拥有230多年历史的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倒在年仅28岁的利森手里。巴林银行的倒闭不仅暴露了巴林银行运行监管存在的漏洞,而且也表明了金融创新使金融界的风险率大大提高。1997年爆发于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同样是由于政府对货币的运行监管上出了问题。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制最终导致了大量国际游资一夜之间的撤离,也最终导致了东南亚各国金融系统的崩溃。虽然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但是由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不是国际货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冲击不大,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小规模的、局部性的金融危机。

美国为了应对信息经济破灭后而引起的经济衰退,美联储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连续14次降息,使利率水平迅速降至1%的战后最低水平,导致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迅速扩张,资产泡沫快速形成。“据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12月2日,美国股市的总市值约为17.8万亿美元,而GDP总量为13.84万亿美元,金融机构杠杆负债比例达到GDP的130%以上。”

美国政府企图以发展金融业来抵消实体经济发展相对停滞所带来的影响,默认和纵容了金融机构的创新,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流于形式,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美国的金融危机一开始就是由美国政府在货币的发行和运行管理上的失误造成的。在一开始并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美国次贷危机,由于通过金融衍生品的不断放大和金融监管的不到位,逐步演变成美国的金融危机;由于美元是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业的国际化,使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升级成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当人们在怀疑和观望全球的金融危机能否会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时候,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比人们预想的不仅来得要快,而且其严重程度也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由于美国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国民经济严重依赖金融业,金融危机无可置疑地会影响到了美国的实体经济。由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美国经济一旦出现危机将无可避免地拖累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又由于世界发达国家都进入到了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和美国一样,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同样严重依赖于金融业,由美国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必然会影响到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于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危机就会产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后果。

结束语

篇4

我国中央银行数量型货币调控面临的一些挑战如下:(一)数量型中介目标的可控性不理想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实际上隐含着外生货币的假设,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调整控制货币供应量。但是,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的实践都表明,货币往往具有内生性。目前,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结构正向直接融资方式转变,我国的货币表现出很强的内生性特征。(二)数量型中介目标与CPI、GDP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并不稳定。(三)货币供应量的准确测量面临难题(四)以超额准备金率为操作目标容易导致顺周期性货币调控场利率水平,因此金融机构除保留必要的支付头寸外,将尽可能避免保留过多的超额准备金。当经济扩张时,市场利率上升,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上升,银行将从超额准备金账户转移更多的资金,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但下降的超额准备金率使货币政策当局可能误认为货币市场流动性偏紧,因此不愿进一步采取紧缩性政策,从而贻误稳定货币的最佳时机。(五)数量型货币调控成本日益上升,有效性逐渐下降,最终导致调控行为扭曲(六)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失衡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对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人为扭曲的利率水平加剧了经济失衡过低的贷款利率难以抑制投资和信贷冲动。虽然数量型政策工具能够有效控制基础货币的增长,但过低的存款利率(尤其是长期负利率)不利于储蓄,并刺激了房地产和民间信贷等投机行为。

我国中央银行已具备开展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条件

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迅速,价格机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中央银行间接调控体系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能力和权力不断提高,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不断加强,价格型工具应该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5

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形成机制,并对区域效应进行度量,能够有效提升货币政策的效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货币政策形成的原因、货币区域效应度量,以及如何合理解决货币区域效应等问题。

关键词: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度量

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建立在区域经济、金融机构同质性和统一性基础上的。但是,在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由于金融结构体系差异化,货币政策在不同的区域就会产生不同的区域效应。同时,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又会进一步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构成货币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1我国货币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

1.1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在同一经济体系的不同发展阶段,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存在很大差距,虽然实施的是相通的货币政策,但政策产生的区域效应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在不同区域内的货币政策效应是相似的,但仍旧难以避免货币区域效应存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在市场开放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内产生了不同的效力。从总体上看,我国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善,市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比较旺盛,当贷款利率不下跌时,相比于经济相对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对投资的促进作用要大。

1.2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不断增强。各地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体现政府业绩,导致不同行政领域内的经济资源争夺不断加剧,进而形成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格局。地方政府间的这种竞争模式集中体现在“条块之间的讨价还价”时的非合作博弈以及零和博弈上。实际上,中央每一年的信贷总量是有限的,不同地区为谋求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区的地方政府必定会对中央政府提供的信贷资源进行激烈争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实现中央信贷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配置。除此之外,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博弈。当市场经济发展比较萧条时,中央政府一定会采取比较宽松的财政政策,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这时,地方政府也同样会谋求金融机构的支持,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在全国整体与地方区域之间就存在着博弈。当市场经济发展整体过热时,中央政府会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这时,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必定不会将中央的政策不遗余力地执行下去。

1.3金融传导机制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是否健全,以及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弱以及行为调整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否一致,这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以及传导结果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商业银行会受到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调整自身的经营行为;另一方面,自身的经营行为,要求企业和居民要调整消费投资行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运作对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十分关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以间接金融为主,央行货币政策能够实现预期目标,与国有独资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整的反应的灵敏和有效有关。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国有银行的数量要远远大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受到政府调控行为的影响比较大;反之,则货币政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比较大。

2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度量

2.1估计动态货币政策乘数依据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估计法,构建如下模型。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选取了我国1985年到2000年的数据,其主要原因在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专业的中央银行职能,基础货币正式成为金融统计量。估计结果表明,自从1990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乘数一直处于上升阶段,而到了1997年则处于下降阶段。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难得知,1993~1995年间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而在1998~2000年间我国经济发展则处于通货紧缩时期。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指出:货币政策效力在通胀时期明显加强,而在通过紧缩时期则会明显减弱,这与凯恩斯理论不谋而合。2005年以后我国货币政策成熟度明显处于上升趋势,这主要归功于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2动态货币政策乘数的区域差异本文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根据传统的划分方法把我国划分为东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以及西部经济区三大区域。文中使用的所有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M2的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是全部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加上各地区现金净投放和回笼。。经过计算分别得到我国不同经济区域内的动态货币政策指数。从整体上看西部地区的货币政策乘数是0.1035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的0.29799和中部地区的0.2689。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影响明显存在。

3兼顾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货币政策调控建议

3.1加快区域货币市场建设化在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的货币市场容量,为货币发挥市场作用奠定基础。为了提高货币市场容量,央行可以根据这些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市场规模,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引导一批条件比较符合的银行以及金融机构介入银行间的拆借市场。除此之外,为了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必须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主要是因为,只有在统一的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政府货币部门才能够灵活运用贴现的工具,配合其他的货币工具,实现对货币基础有目的的有效调节,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货币的内部传导效率。为了推动我国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对票据业务的需求,以推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3.2适度加快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提高市场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在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利率作为资本使用所要付出的成本,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十分关键。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大力加强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建设。政府要采取措施解决不同经济区域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壁垒,推动形成统一的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利率,建立起科学利率结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热的时期,央行可以依靠灵活的货币政策引导市场提高资本使用利率,当市场经济发展出现萎缩情况时,央行可已快速地降低资本使用利率,以有效缓解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反应。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如果实体经济的利率弹性在经济高涨的时期比较低,那么此时央行就可以采取比经济紧缩时更强的政策来防止经济发展出现过热现象。

3.3深化央行大区分行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我国中央银行、我国中央银行的地方支行、地方政府机关以及其他社会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的摩擦会严重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力,进而使中央银行地方分行的实际影响力降低。为了消除这种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应该适当地给与地方分行一定的实际权力,确保地方分行能够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货币政策进行合理调整。不同经济区域内的分行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制定有差别的货币政策,当然地方分行在货币政策上的适当调整必须要在经过中央银行的审核之后才能进行具体实施的工作。这样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之内的分行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特点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就可以有效规避全国统一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可以对央行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对分行所属的经济区域进行重新划分,明确央行支行可根据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对区域信贷总量做适当的调节,确保货币政策以及金融政策的区域化与宏观协调发展。

4结语

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不同区域内的货币政策效应进行计算,指出我国确实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除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具体措施。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内出现的不同效应对于不同区域内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应当采取合理有效地措施解决货币政策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效应的现象,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明,黄飞鸣.基于金融生态环境主体异质性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J].经济评论,2013(06).

[2]董志勇,黄迈,周铭山.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度量与成因分析[J].经济管理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0).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影响

宏观调控政策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与影响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市场调节极大地解放和带动了各项资本的生产力度,也推动了科技含量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但是,市场调节并不是万能的,常会出现通货膨胀等现象,这些现象往往具有滞后性,会导致正常的经济运行情况突发性地大起大落。如果市场调节是唯一的手段,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发展,同时会产生收入差距大和分配不公平到严重的两极分化等弊端。解决这些问题,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恰恰可以有效地缓解和克服这些现象,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够实现,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方式,同样克服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其最好的办法还是双管齐下。考虑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作为有力的支撑体,这样才能使得经济趋于平稳的状态中。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宏观调控虽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瞻望到在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还是应提出来作为改善的因由。纵观现行的宏观调控政策,无论在宏观调控的监督和制定方面,还是在宏观调控的决策执行方面,我们都不难看出还现存着一些缺陷。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同法律法规的建立一样,任重而道远。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呈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投资结构的不合理问题还比较明显,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对调控行为不承担责任。盲目投资的结果造成严重的损失浪费。其次,政府和企业职能的错位,导致许多本应由企业和个人承担的责任却由政府承担,而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又由企业或个人承担,造成经济秩序混乱不堪。宏观调控的决策机构随意性大,决策程序不科学,缺乏民主性, 缺乏约束感。再次,贷款结构的不合理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基本建设的贷款金额继续增加,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大。

以上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决策机构的不稳定和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不真正地解决这些抑制宏观调控政策发展的问题,市场经济结构体制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市场投资的盲目性和缓慢性,就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也不能遏制,其随时可能再度出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处在重要的时刻,加强宏观调控对国家有关部门和人员来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其的力度不能减弱,工作亦不能松怠。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落实我国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用更多时间努力调整其结构,使国民经济真正转到持续快速和协调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去。除此之外,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作为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还应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国家应该尽快地出台有关法律,把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内容,以法规的形式规范起来。只有这样,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在体制上,才能有所发展和保障。

我国市场经济现状下宏观调控的应对措施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取得了一些客观的成就,但是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及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等各种任务仍然非常艰巨,人口、环境、资源等各种压力也仍在不断加剧,财政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挑战将更加严峻。我国处于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调整的重要关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稳固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应该以经济手段为主,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导,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我国政府还必须根据国情制定一些适合我国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从而有别于他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有针对性地发展我国经济。现针对我国市场的经济现状,提出相应的宏观调控的措施和策略。

(一)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应当采用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而其关键政策也是如此。面对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出现的通货膨胀、突发的经济危机、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我国政府应当相应地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如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坚持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妥善处理发挥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调控的有效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公开市场工具组合、期限结构和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及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适度。对当前存在的流通量过大问题,要通过相关手段,促进货币流通量向适度转化。避免投资过度及某些行业的不合理重复投资,也可以通过提高利息和准备金率来减少货币供应量,或者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恰当减少财政赤字、提高住房贷款利率等手段,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确保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同时,还应注意配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关系,强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刺激总需求和调整总供给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国家发行国债,在此过程中就要通过恰当的操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货币供给需求量和货币流动性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发挥在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变革和市场供给调整中的积极作用,要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优化信贷结构体系,对机制效益好的企业给以优先的支持态度,努力把企业市场经济变革的环境创造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通过我国宏观调控下的政策性贷款相应地加大力度。

(二)合理改善社会就业状况

首先,通过调整财政结构,比如财政支出的上调,基金保障体系的专门建立,使更多失业人员可以得到就业机会。特别对一些下岗职工来说,可以由政府出资对其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以起到对某些弱势群体更好的就业促进作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加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重视农民的基础教育和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实现提高青年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调节劳动力供给双重目标。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在全社会所有技术性职业工种全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就业的紧密衔接。

其次,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一些发展前景好的行业和企业的扶持,比如信贷支持等,使企业发展壮大,进而不断增加就业人数。通过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继续大力实施就业援助,开发适合困难群体特点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公益性就业岗位,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用、免费就业服务等政策措施,促进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

第三,建立就业为主、失业保障为辅的体制。在制定就业政策的同时,失业保障也应被同时重视起来。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保的投入,提高公民的社会保障,让社保不仅覆盖整个城市,而且也覆盖一些曾被忽视的农村。

第四,坚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就业。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机制。

(三)宏观调控政策吸收并应用全球化模式

在新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伴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经济活动的涉外比例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更需要抓住机遇,全力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范围中。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国家就是要采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加以辅助和导引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这种市场的宏观调控与以往的计划手段的不同特点就在于它是指引性的而不是命令性质的。国内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使得对外经济活动日益活跃,其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以至于我国参与的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

在全球化进程的步伐中,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外经济均衡的掌握和赶超,显然这是由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所决定的,并且对这种发挥了较为积极作用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比较有成效地实现了国内市场经济的增长。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应积极合理地引进外资,优化外国企业的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同时制定合理的出口政策,将对鼓励国内企业并购重组和提高自身竞争力起到很大的作用。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也是中国经济加入全球化浪潮日益加速的时期,我国在贸易和自由化投资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

(四)政府积极引导以实现区域稳定发展

在大范围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之下,全球化和市场化必然使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差距慢慢扩大,特别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其发展的积极性较高,与地方财政体制相结合,在强化发展是第一任务的基础理念上,应当全面实施追赶战略,也就是因为这种情况,使得中西部地区之间造成愈演愈烈的经济竞争以及区域内的发展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既要适当控制各区域的盲目行为和过度投资的行为,又要努力保护地方发展的热情,在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措施的同时,积极引导东部与之加强合作,这样起到缩小地区差距的目的。使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各区域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

第一,实现区域开放。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打破区域间的界限,使区域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向一体化方向迈进。离开区域开放,统筹区域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二,实现区域合作。区域开放仅仅是统筹区域发展的第一步,区域开放只是为统筹区域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统筹区域发展还必须全面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应该是在遵循经济规律和体现区域经济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的前提下,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自愿平等地进行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

第三,实现区域融合。即实现区域空间一体化,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一个根本任务,也是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它是指区域之间十分密切、非常协调、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新型关系。区域之间相互支撑和依托,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以其他方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交融是区域繁荣的真谛,最终达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加快区域发展速度并提高效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健康发展。

结论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市场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市场经济必须不断地发展完善,才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政府在国际化的推动下要维持财政平衡,必须把重点放在国内。总之,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并且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当代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策略,有效避免经济的起伏不定和突发状况,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稳定健康,使国民得以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曼昆.宏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蒋智华.凯恩斯主义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

3.秦群立.加强宏观调节控制,优化商业企业行为[J].企业经济,1988

篇7

关键词:信用;信用制度;市场经济;意义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信用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信用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且作用于经济的发展态势,因而它是一种经济关系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较为凸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要求经济行为诚实守信。信用不但是一个思维观念,而且可以形成制度,进而规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深刻洞察了这一点,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信用凸显经济关系

在中国,一般认为信用是一种道德准则,为人们所重视。而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它更凸显经济关系,不管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它都与之相伴而生。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信用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存在且密不可分。它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商品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信用作为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以资本或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流通中才会历史的出现。”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信用是从劳动力买卖开始的。自从劳动力成为商品,也就涌现出大量的雇佣关系,而雇用劳动力也是一个经济信用关系,这个关系发生作用是通过流通领域体现的。资本家付给劳动力的工资是在劳动力发生作用一段时间后才兑现的,这里的“兑现”与时间差就体现出了信用关系。马克思也看重这一关系的生产,这也同于他在论述商品交换一样:“动机和决定的目的是把G转化G+G”,商品的交换中要履行契约,要守信,这样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否则,一旦信用环节破裂,只能两败俱伤。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由竞争命名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虽然是唯利是图,甚至是尔虞我诈,但要想在市场中生存,都要遵循起码的所谓“规律”,这“规律”就包含有信用理念。也可以看出,不守信用者必定失去商机,受到惩罚,甚至破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领域,货币充当支付手段这一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相互之间的信用经济关系的思维内化。马克思指出:“主要流通费用之一是具有价值的货币本身。通过信用,货币以三种方式得到节约。……由于信用,流通或商品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而资本形态的各个阶段加快了,整个再生产过程因而也加快了。另一方面信用又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因而成为投机的基础。”由于支付的分离成为可能,因而在交换中不必要具备大量的现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某种意义上总是相当落后的交换方式了。而且这种交换会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而靠信用支撑的交换方式可以给双方方便快捷。尤其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凸显了信用经济关系的地位。马克思指出的“另一方面”也给经营者敲响了警钟,即防止失信者投机行为的发生,这也是信用经济关系有待解决的一面。要维护信用的良好作用,就需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制度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信用在其中的角色也十分重要。社会主义条件下,信用有更好的构建环境,更易于发挥信用制度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市场没什么区别。因此,信用作为经济关系的地位也相当突出。在商品流通中,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公私、公公、私私之间,信用在其中的角色相当突出。各交换主体都认识一种信用理念,即信用使互相长久受益。信用的受益,这个“益”,在市场经济中,主要是经济利益,没有经济利益,市场主体是不会感兴趣的。所以,信用作为经济关系是相当明显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引用了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其中一处是引用了英国经济学家的托马斯・图克的一段话:“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马克思对他们观点的正面引述,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马克思的认可态度。社会主义信用制度也离不开这种“一般形式”,(当然它还有更为特殊的形式)这里只想说明信用体现的经济关系。从个别的市场主体看,如个人与银行机构,这种信用关系就相当明显,这种经济关系的运行,有其特定的程序与替代物,如马克思所说的“贷放(这里我们只考察真正的商业信用)是通过汇票的贴现――使汇票在到期以前转化成货币――来进行的,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贷款,即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直接贷款,以有息证券、国家证券各种股票,作抵押的贷款,特别是以提单、栈单及其他各种证明商品所有权的单据作抵押的贷款来引进的,是通过存款透支等等来进行的。”货币的“虚拟化”成为“信用货币”――汇票。这也是以经济关系生息攸关的。因此,马克思说,“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因为在商品交换的这个阶段上,商品不是为取得货币而卖,而是为取得定期支付的凭据而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很大一部分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以汇票作为流通中的“基础”。而且还不仅在单一这种汇票上,还有更多信息化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信用的经济关系也得到充分体现。

二、信用制度在经济领域中的特性

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理论界是相当熟悉的,其中马克思关于“信用制度”的精辟论述在当前却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因为“信用”在道德准则范畴所发挥作用对人们影响相当大,而今,信用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角色不容人们忽视。因此,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又遭遇到“信用”和“诚信”的新问题的今天,有必要认清它的重要特性。

1、信用制度在经济中的广域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一个涉面相当大的范围,而信用制度镶嵌于它的每个角落,不管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自从有了阶级社会,它无时不作用于人类社会生活。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更显著了。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商业和只是着眼于流通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制度的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遍化和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中,要使此方式正常运转下去,“自然基础”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这一职能使商品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在商品流通中而形成,而商品流通是一个庞杂的社会系统,“扩大”、“普遍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信用制度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遍化。只要有商品流通,就存在信用制度起作用的“温床”。

2、信用制度在经济领域中的特定性。这里我们研究的它的特定性,是相对于广域性而言的,是指定在特殊方面的作用显出更重要、更明显。比如,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等。其实马克思也对信用制度的特定性作用作过述说的,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打算详细分析信用制度和它为自己所创造的工具(信用货币等等)。我们在这里只着重指出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所必要的少数几点。因此,在这里,我只研究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这种信用的发展和公共信用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不属于我们考察的范围。”这正如说明信用不仅有“公共”的地方,而且更有它特定的角度。银行信用是个特定角度,在这个角度中,信用制度就显得更重要了。客户把钱存入银行,完全是一种相信,这种“相信”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中的相信。在存储手续完成后,留在客户手中的是一种数据凭据,银行信用就从中体现出来,马克思也认为:“资本家随着货币的积累,把货币作为有息的活期存款存入银行,这就是属于信用范围的问题。”

马克思在论述股份制的理论中,也体现了信用制度特定性的视角。马克思说:“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同样,它又是按或大或小的国家规模逐渐扩大合作企业的手段。”又说:“把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撇开不说,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侵犯别人的劳动权利。对社会资本而不是对自己资本的支配权,使他取得了对社会劳动的支配权。因此,一个人实际拥有的或公众认为他拥有的资本本身,只是成为信用这个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股份公司”中的业主所拥有的各种权利,实际也是在信用制度这个特定的视角中的一种应用。马克思还在分析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关于股份制的著名评述中指出:“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对股份制的内在框架在这里不需过多的考察,只指出一点,“私人产业的扬弃”其实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扬弃”,各私人业主把自己“闲散”资金投入合伙经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风险是次要考虑的事情。因此,他蒙发这个目的的因素是信任这个“项目”,信任经营者的能力,致使他不怕风险。因此,特定的经营境况产生特定的信用制度的取向。

三、加强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国际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其在市场的角色中,虽然制度是“异曲”的,其信用是“同工”的。因而,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是没有国界的。因为经济的全球化、交往的普遍化致使信用拉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没建立在信用制度之上的国际化经济经营国,在世界经济大潮中是难以立足的。

1、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有助于认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本质。早在19世纪,恩格斯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法文序言中就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信用”作出深刻分析,他认为:“现代政治经济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白费时间和辛劳”。恩格斯在当时纷繁的经济现象中清醒地认识到:“哄骗和欺诈手段”在市场大潮中是难以生存的。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讲信用,是讲求经济关系中的信用,而绝非是简单的“伦理的狂热”,即不是简单的商业道德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信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危机。而我国正处在新经济体制起步时期,很有必要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2、信用能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从市场主体方面看,各主体要积极地适应市场,并在其中取得一定的地位,信用是它的内在底气。各主体之间建立的经济关系,虽是一种契约关系,但要想维护契约的生效,而让双方顺利受益,其中没有双方的信用是不可能的。否则,双方都不能受益。从流通领域方面看,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金周转,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从政府职能上看,信用可以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宏观调控更有力化、简便化。以上不难看出,信用的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因而我国信用制度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应呈现出其基本的效果。

3、当前我国还存在缺乏信用的诸多方面。我国正处在新经济体制转型期,很多人一下不能适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洪流”很容易被淹没,不是就是违约欺诈;不是刁蛮钻营就是以假充真。种种迹象表明,忽视信用制度之风犹存,并已严重影响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且出现经济现象倒退的方式,如现金交易。因此,如果再不采取适当措施整治信用危机,则其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综合治理信用问题已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篇8

摘 要 当前我国在保证人民币币值与金融秩序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对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差别对待,为金融企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货币紧缩效益为着眼点,对各方面要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调整手段才能实现整个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紧缩 资金 经济 效应

目前经济形势下,央行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意见为:稳定物价与管理通货膨胀。自2011年1月20日至5月18日以来,央行共有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动,并明确表示: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受多种可变因素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的提高绝不存在上限。这也就意味着存款准备金率屡创新高,货币紧缩效应持续升温的时代即将到来,急需引起相关工作人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参与者足够的重视。

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引致货币紧缩效应的机制概述

从理论上来说,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不定时、不定量提取存款与资金清算需求而准备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总额,存款准备金率则是全部存款准备金在存款总额中的占有比例。当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上调时,商业银行可向社会提供的放款与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会有所下降。这是由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对货币乘数的反方向影响形成的。它作为执行货币紧缩政策的一大途径,最终会使得整个经济社会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升,各种投资于社会支出都会发生相应的缩减,因而这种方式在市场经济通货膨胀现象较为严重的时候较为适用。

二、提高准备金率的货币紧缩政策出台的依据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往往是综合多方面因素共同考量的结果,当前导致我国出台货币紧缩政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是:企业贷款冲动强、银行放贷冲动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能够将各级银行机构大量闲散资金统一回收,再配合较为严格的放贷限制性约定,银行放贷的行为就能够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货币紧缩效应也会减少市场中过剩的流动性货币,缓解了信贷扩张的货币供应压力。

(二)市场资金过度的影响。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等资产价格急剧上升,受此影响金融市场呈现出了流动性过剩的特有经济现象,参与并监控着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具体而言,可以概括出以下两个方面。

1.从调控措施所产生的市场与货币效益来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会最先影响到对银行贷款依赖性大、流动资金密集的房地产行业。这种上调会使得银行对于向房地产企业进行放贷的行为变得比较谨慎。房地产企业活动资金的来源于持有资金的流动性一旦减少,整个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就会受到剧烈冲击,这对于缓解当前过高的房价泡沫现象而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在房地产高压政策的影响下,闲散与流动资金会逐步流入股市,居民储蓄资金向股市的转移会成为推动股票市场价值持续升温的最关键动议。但由于大多数居民储蓄资金的拥有或持有人属于闲散投资户,对金融知识与股票市场风险控制及防范措施理解还不够到位,整个股市显现出较为严重的波动性。

三、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紧缩政策带来的有利影响

首先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实现对整个货币市场的紧缩能够使市场参与者的投资热情与投资规模得到有效遏制,大多数投资方在紧缩经济的作用下会开始衡量将流动资金投入市场或是继续持有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更为显著,据此也促进了市场流动性资金的多元化渠道发展。其次,整体水平过热市场在货币投放量上做到了遏制,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市场闲散货币的流动性对自动回落,市场对与货币发行量的需求也会有所降低。最后,通货膨胀市场发展水平下物价涨势得到了有效缓解,紧缩性的经济政策能够缓解货币市场中由货币供应量过大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并最终缓解通货膨胀发展态势。

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紧缩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从本质上来说是以需求、供给的双重遏制为代价换取市场经济短期利益的一种消极调控手段,同样存在并衍生出不利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

(一)市场经济呈现出通货膨胀负利率状态。过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市场经济发生反弹,银行利率不能高过通货膨胀作用率,物价指数快速攀升,居民存在银行的钱在一定时期内不仅不会升值,反而会出现贬值趋势。这种购买力的下降是居民不再相信银行的保值升值能力,转而其他理财形式(如外汇、黄金、基金)等过渡。这最终会使得银行存款越来越少,单一投资渠道下的行业物价进一步提高以及各类资产泡沫现象的加剧。

(二)市场参与者容易产生反抑制力。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大环境下,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都离不开银行贷款的支持。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紧缩性经济发展趋势会使得企业所持有的流动性资金数量骤减,大量无票据商业信用面临着失效的风险。这种资金周转的梗阻与企业利益刚性共同作用,会使得企业最终产生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反抑制力,同样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全发展。

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下货币紧缩效应中不利影响的改进措施

从我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十分有必要的。但这种调控当中呈现出的缺陷与问题也需要业内人士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与改进,使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能够更好的为货币紧缩经济服务。

(一)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目标进行调整。一直以来,我国各种货币政策的目标都是与发展经济、稳定物价为关键。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同样是抑制物价上涨所引起的需求膨胀现象。但是,市场经济中的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均可能导致需求膨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往往只关注到了对投资的抑制,消费难以得到及时控制。据此,我国在货币紧缩政策目标选择的过程中采用直接目标与中期目标相结合的方式,在结构性紧缩,充分扩大供给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市场环境中积极地供求平衡。

(二)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手段进行调整。当前我国有关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机制中,调整贷款额度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应用的最为广泛。但这两种方式在解决货币性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弹性。未来应当逐步应当在逐步凸显存款准备金率的核心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将票据贴现、再贴现以及计划浮动利率等多种经济手段融入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当中,使整个货币紧缩能够向着系统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最关键的目的在于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较为健康、稳定的运行环境。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由紧缩性货币政策带给市场经济的影响加以特别关注,通过各种监督与调控手段,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下货币紧缩产生的效益真正成为能够为现代市场经济稳定运行与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冲,朱军.公共支出减损巨灾影响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兼谈促进巨灾保险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自然灾害学报.2011(1).

[2]刘琳.我国频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效用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5).

[3]江淦,刘栋.浅谈央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