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城市管理创新8篇

时间:2023-11-29 11:06: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市管理创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管理创新

篇1

一、城市管理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与城市管理的性质及其社会功能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好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改善民生。在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清楚地宣示社会管理是以民生为重、为民谋利,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城市管理的根本性质是公共服务,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服务,最基本的职能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城市管理工作是政府公共服务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城市管理的公共服务性决定了城市管理的目的,即维持城市高效、协调运行和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城市管理的水平最终要体现在管理的效益上,即是否以最低的社会和经济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整合城市资源,实现城市高效、协调运转和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城市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管理创新就是为了实现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机制和制度,并不断得以运用转化的过程。

(二)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

1.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强化城市管理职能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满足群众合理诉求的重要载体之一。因为城市管理的职能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对政府的诉求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其生存环境的诉求,也是对强化城市管理职能的诉求。社会管理创新最终的价值是实现社会结构合理、利益分配公平、管理科学规范。强化城市管理能够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市民群众提供较好的公共资源服务。在新形势下,强化城市管理服务职能将对促进社会利益公平分配、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管理创新指导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

(1)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指导城市管理实现理念的突破。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是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实效性和持续性的重要基础。新的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树立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关注社会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实施科学有效社会政策、实现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转变和与时俱进等理念,为城市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指导方向。

(2)社会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指导着城市管理实现管理手段的突破。社会管理手段创新是在明确各方主体的职能任务、权利义务和职责规范的前提下,形成社会管理的各个要素,通过制度规范支撑、经济行政教育手段,使社会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社会事务的管理。城市管理手段也要从单一的依靠行政手段转变过来,应当多重手段并举,将城市各个主体的作用有效的发挥起来,共同促进城市功能高效的运转。要合理运用传统的硬性执法、刚性管理,兼顾管理处理采取政策、法治、行政、文化、民主、教育等综合策略,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使城市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共同作用于城市各个部件的管理,发生“齿轮效应”,使城市整体功能和谐高效运转。

(3)社会管理机制制度的创新指导着城市管理实现管理模式的突破。社会管理机制制度创新的指导原则是:形成并健全四种主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界定不同社会主体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其目的是要调动社会不同主体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力,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合力。城市管理作为社会管理中的一部分,必须切实致力于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即创新城市管理模式,解决好权、责、利的统一问题,用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促进保障城市管理创新。要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城市管理系统协调运转,对城市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管理职能范围内的不同领域以及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二、城市管理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所面临的矛盾及挑战

要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必须正视城市管理所面临的矛盾及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城市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积极探讨城市管理创新的最佳路径。

(一)在价值观开放多元的时代,促进对城市管理意义共识性认知面临挑战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社会流动性的加剧,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更加多元,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对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不同社会主体提出的城市管理需求也不尽相同,社会变革和利益调整引发了人们社会心态的多种变化,这样直接导致不同人群诉求不同,对城市管理优劣的评判标准不同。这就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评估和引导机制,引导城市的各个主体普遍尊重文明创建的道德约束,并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城管”。

篇2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17

引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4.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70%~80%)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快速城市化必将是我国下一个阶段城市发展的突出特征。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结构日益复杂化,中心城区的“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管理现状与公民期望相差较大,这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政府及社会高度重视城市管理问题。如何突破城市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以提高城市管理绩效,也成为我国城市管理模式转型的关键问题和相关研究主线之一。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为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技术前提。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市民生活更加便利,成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互联网+城市管理”就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互联网新思维和创新2.0理念,实现人与物联网、数据与思想的联网,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快速分析与精准管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城市管理目标。

一、机遇与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宁波实践

“互联网+”是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概括与提炼,“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使无结构、半结构的巨量数据能得到快速的处理与跨界融合。而创新2.0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为中心、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平台,以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式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模式,创新2.0将传统城市重塑为一个开放的创新空间。[1]随着网络互动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网民数量的逐年增长,城市管理的环境将不再拘泥于现实的公共空间,还包括了网上的虚拟空间和开放的创新空间,而“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成了城市管理工具的升级,给城市管理提供了新机遇。浙江宁波市2013年的城市化率为70%,城市发展也因此进入了功能开发新阶段,因应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宁波市进行了一系列城市管理创新。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实践分析,呈现了其导入的“互联网+”的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稳步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与实践经验。

(一)互联网+公共政务:政务云的实践

2010年以来,宁波市一直将建设电子政务作为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面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浪潮,宁波市积极推进宁波电子政务云计算支撑平台、宁波数据整合共享服务平台和宁波通用应用软件平台等建设。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有利于对高速增长的数据量进行实时高效的分析与解读,对缓解“城市疾病”、规避城市运作的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宁波市政务云的运营与实施是城市管理由碎片化、分散化、封闭化的管治向开放透明、协作参与的治理模式转变,有效地促成了相关政务数据的统一归集,实现了政府对复杂政务数据的科学分析,为城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充分有效的实证数据支持。

(二)互联网+公共设施:物联网的实践

2014年,宁波启动了城市公共物联网建设,物联网基础平台将由城市政府统一建设,启动了智慧电梯监控、城市消防栓监管等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物联网项目。发挥物联网技术在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及传输上具有的及时性与精确性特点,借由传感节点与城市基础设施紧密结合,最终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的系统化、生态化的城市管理神经网络,具有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及传输的及时性与精确性特点。宁波市通过物联网建设、布局与应用,使得城市政府能实时便捷地感知地域广、环境复杂的城市管理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对于推进智慧感知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互联网+医疗服务:云医院的实践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为重塑医疗服务与管理的流程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医疗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2015年3月,宁波市卫生局与东软熙康共同打造的中国首家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城市云医院平台(即“宁波云医院”),正式启动运营,开创了“互联网+医疗”、“云+端”、O2O的医疗服务模式。“宁波云医院”模式通过将医疗资料资源和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的无缝衔接,探索在线诊断、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服务的应用,突破定价、医保等的地域政策限制,优化了传统的诊疗模式,简化了患者的就医程序,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有效地解决了医疗信息不透明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四)互联网+教育服务:智慧教育的实践

新的人机交互模式、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带来的不单单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更是教育方式、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的重构。2011年以来,宁波市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继推出与建设了“空中课堂”项目、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与智慧教育平台,同时,通过采购、自建和整合等方式,不断丰富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终端化。宁波市通过智慧教育的实践,让教育资源实现了重新的配置与整合,让跨越由于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而形成的传统教育鸿沟成为可能,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跨时空、跨学科的开放创新的教育模式。

(五)互联网+交通服务:智慧交通的实践

2013年以来,宁波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积极建设宁波智慧交通云平台、宁波智慧交通交警业务支撑平台、宁波交通业务支撑平台、宁波公共服务平台,并从数据采集、共享、交通信息汇聚、业务管控、公众服务等各个层面,整体提升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从实施效果看,宁波市“互联网+交通服务”的实践,实现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资源的高效融合,使政府管理部门在线上就能实现对交通资源的宏观有效配置,指导线下交通的高效优质运行,有效地提升了交通管理及其科学决策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目标与特征:“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

城市是一个整体,城市的各个管理部门应该在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数据标准下协同工作,但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数据共享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城市信息广泛共享的需求。如上所述,“互联网+城市管理”就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新型信息科技的利用和互联网思维的实践,实现城市资源的高度共享、快速分析、精准管理、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创新模式。浙江宁波市因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积极有效地推进城市管理创新,其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城市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

传统城市政府是在“分而治之”的组织构架下运行的,是“一一对应”的“面向问题”的管理模式;而现代城市管理把服务于以人为本的城市可居住性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与目标,是基于管理集成的“面向对象”的管理模式。技术创新与以人为本二者不应相互排斥,二者理应相辅相成,互联网技术应该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技术支撑。浙江宁波市在突破传统城市管理路径依赖问题上,采取的核心思想是因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与创新2.0理念,以城市可居住性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环节,通过公共政务、公共事务和市场服务的创新,进而达成资源高度共享、数据快速分析、服务管理精准、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目标。其创新思路如图1所示。

(二)创新实践的基本特征

1.坚持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管理增添了更多的人机互动的过程,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的体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而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公众满意是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的出发点与归宿。信息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而城市管理智慧化与打造服务型政府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都是服务于城市公众。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是解决公众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等城市管理问题,落实以人为本的技术基础。因此,城市管理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将政务管理与民生服务相结合,[2]充分考虑城市公众需求,提升政务管理水平和政府管理效率,让信息时代赋予的“技术红利”惠及全体城市公众。

2.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互联网+”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互联网+”既可以视为优化和集成生产要素配置,提升现代经济创新力与生产力的新工具,又可以视为转变生产、经营、管理等方式的方法论。现代城市管理离不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基于物联网技术能将大量的智能传感器实施网状对接及对城市信息采集。通过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跨区域、跨系统的调用与集成,从而实现信息获取的实时化、精细化、系统化和智能化。随着城市管理数据的迅猛增长、多类数据分析并存,大数据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构建起能分散能集中式的收集、分析、反馈、处理数据的“大数据”构架,从而对规划发展、管理运作进行智能调整,对空间和环境的智能提出适应对策,对紧急事件进行智能预警与应对。

3.集成互联网与创新2.0思维

互联网思维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进行重新审视,重构并简化城市管理流程的过程。如果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城市实现智慧化管理的机遇,那么互联网思维则是抓住这一机遇,真正将城市智慧化管理从概念到实践的重要媒介。随着新一代自媒体与网络互动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平台凭借其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特征,整合“碎片化”的公众意见,实现传统的线上线下城市管理体系的优化整合管理体系,并运用创新2.0思维,从“互联网+”与“创新2.0”集成的视角,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各项城市管理职能的高效实施,[3]进而创新城市管理流程,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三、结论与启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政策路径

(一)研究结论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甚至改变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使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日益复杂化。但“互联网+”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城市管理要素等的高效融合,贯彻落实创新理念、优化城市管理体系、打造新时代的服务型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才是城市管理创新的关键。政府应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技术、信息、知识及传统资源的融合,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资源共享,丰富公众参与方式,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本文通过对浙江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分析,归纳了“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该实践体现了以民为本、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互联网与创新思维的高效集成等模式特征。

(二)政策启示

如上所述,城市管理模式创新是达成城市发展新目标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浙江宁波市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分析,归纳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为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管理创新与高效运行、提升城市生活智慧性与宜居性,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实践参照。

1.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协同机制

如上所述,“互联网+城市管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互联网新思维和创新2.0理念,实现人与物联网、数据与思想的联网,进而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快速分析与精准管理的一种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的城市管理模式。因此,应构建城市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机制,以及公共服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从而开发、整合、融合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公共服务部门的横向协同与纵向联动,为城市主体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服务。

2.让公众成为促进城市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2.0时代的知识社会逐步形成,人们的生活、学习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民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公众参与意识也逐步加强。公众参与是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有益补充,推动了城市信息的公开与公众参与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4]应设计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方式,抓住“互联网+”的时代机遇,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进政府的信息公开方式的多元化与便利化,提升数据被使用的广度与频数,挖掘数据的深入价值,有助于增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总之,城市管理是集监管与服务于一体的管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为城市公民服务,因此,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应成为推进城市管理民主化、智慧化、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3.城市管理模式创新要符合城市信息化水平

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及其应用程度,是决定城市管理模式创新重点的主要因素。我国各地的城市信息化水平差别大,各地的城市管理模式创新要符合其信息化水平。根据陆小敏等(2014)的观点,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按技术成熟度可分为准备期、发展期和成熟期。[5]信息化处于准备期的城市,城市管理创新应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和数据资源积累为主。信息化处于发展期的城市,城市管理创新应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及各个领域的应用整合、联动为主,注重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而信息化处于成熟期的城市,城市管理创新应以城市综合运行服务中心建设,以及以城市主体积极参与和个性化主动服务为特征的城市服务体系建设为主,注重知识网络的建设和价值挖掘。

说明:本文为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课题(编号:2015C25021)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编号:y6110388)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

[2]潘修华,龚颖杰.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9.

[3]杨福颂.“智慧城市”建设需互联网思维[J].杭州,2014(3):28.

篇3

一、创新2.0与城市形态的演变

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信息共享与知识扩散,带动了创新民主化进程和知识社会的形成。以生产者为中心的创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模式转变,城市也正在成为一个开放的创新空间。如果说创新1.0是工业时代沿袭的面向生产、以生产者为中心、以技术为出发点的相对封闭的创新形态,创新2.0则是与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相适应的面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开放创新形态。

知识社会环境下的科学2.0、技术2.0、管理2.0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创新形态的演进也影响了互联网形态的演化。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充分认识到了这个趋势并将这种新的强调开放互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形态命名为Web2.0。创新形态演变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形态、政府形态的演变。当创新2.0在商业领域重新定义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创新2.0在公共领域则重新定义了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创新2.0视野下的企业2.0(Enterprise 2.0)、政府2.0(Government 2.0)被相继提出。如果说企业1.0、政府1.0是以企业、政府为核心为用户生产市场产品以及公共产品,创新2.0视野下的企业2.0、政府2.0则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参与共同创造独特价值、塑造公共价值。

总之,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我们早已跨入信息时代,但我们的产业形态、城市形态、政府形态、企业运行模式、城市管理模式等等仍然是继承和沿袭了工业时代的形态,直到工业时代以生产为中心的创新1.0模式演变到知识时代以服务为导向的创新2.0模式,我们才逐步做好了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准备,社会形态才完成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嬗变,从工业社会迈入知识社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形态、企业形态、政府形态等也才从工业时代延续的web1.0、企业1.0、政府1.0等真正迈入信息时代的web2.0、企业2.0、政府2.0等形态,服务导向、以人为本的城市2.0,即智慧城市形态才成为现实。

二、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城市的数字化形态。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3S、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数字化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所形成的城市虚拟空间,因此可以认为数字城市是在第二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数字城市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和运行数据,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城市级海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存储、利用等处理问题,多系统融合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城市发展异化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形态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成为现实。依托物联网可实现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借助云计算及智能分析技术可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持。同时,伴随知识社会环境下创新2.0形态的逐步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对工业时代各类产业完成面向效率提升的数字化改造之后,逐步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形态、组织形态,使人们对信息技术引领的创新形态演变、社会变革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对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现代科技发展下的城市形态演化也有了新的认识,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各国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都注重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市民需求出发,以各种基础网络为支撑建设感知设施,通过信息的融合分析提供智能服务。我们关注到,国际上智慧城市的先行者还特别强调以市民为中心,强调用户参与、社会参与的开放创新空间构建。欧盟启动了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Living Lab计划,致力于将城市打造成为开放创新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城市生态。在欧盟对中小城市开展的智慧城市评价中,梳理了智慧经济、智慧公众、智慧管理、智慧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生活6大维度31个方面74项指标,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强化价值创造的创新2.0理念。

三、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

智慧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方面。智慧城管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基于知识社会创新2.0的城市管理新模式。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将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管理对象、参与主体、管理方式的变化。智慧城管与数字城管存在以下八方面的差异:

第一,数字城管通过城市地理空间信息与城市管理各方面信息的数字化在虚拟空间再现传统城市,智慧城管则注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传感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与运行状态的自动、实时、全面透彻的感知。

第二,数字城管通过城市管理各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及初步整合提高各行业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并实现了初步协同,智慧城管则更强调通过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的集约化和智能化,发挥城市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效能。

第三,数字城管基于互联网形成初步的业务协同,智慧城管则更注重通过泛在网络、移动技术,依托执法城管通、市民城管通等载体实现无所不在的互联和随时随地随身的智能融合服务。

第四,数字城管的管理对象聚焦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部件”和“事件”管理,即围绕“物”(城市公共设施及环境)及与“物”相关的“事”的管理,智慧城管则更加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及社会服务管理,将管理对象拓展到“人、地、物、事、组织”的全方位管理。

第五,数字城管通过专业队伍参与网格划分、数据普查等方式关注数据资源的生产、积累和应用,智慧城管则更加关注社会各方参与的开放数据建设与共享应用。

第六,数字城管通过建立监督指挥中心、聘用监督员等方式实现指挥和监督的协同互动,智慧城管则更注重通过社会资源的广泛发动,通过市民城管通、城管政务维基的方式汇聚大众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解决城市管理难题。

第七,数字城管更多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城市各领域的信息化以提升社会生产和管理效率,智慧城管则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更关注用户视角的服务设计和提供,更强调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及其间的市民参与、用户体验,即“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创新。

第八,数字城管致力于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运行与发展各方面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服务城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管则更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协同实现城市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

总之,智慧城管基于数字城管建设,是创新2.0时代面向“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的城市管理再创新。

四、智慧城管的特征与内涵

(一)智慧城管的特征

智慧城管的四大特征体现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第一,全面透彻的感知。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管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管理。

第二,宽带泛在的互联。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管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管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第三,智能融合的应用。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集大成,成智慧。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通过人的“智慧”参与,提升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的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将构成智慧城管的“大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从个人通讯、个人计算到个人制造的发展,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个人的参与和群众的力量。

第四,“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智慧城管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城管的内涵

智慧城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管理新模式,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实现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推动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智慧城管在理念上强调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在制度上注重营造全社会参与塑造城市公共价值的开放创新生态;在技术上注重通过移动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媒体、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管突出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人本化服务转型,强调通过协同共治、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塑造,“以人为本”实现创新2.0时代的城市管理再创新。

五、基于“五位一体”物联网平台的智慧城管实践

北京市城管执法部门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以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探索维基、社交媒体等社会工具以及综合集成研讨厅、Living Lab等方法论应用,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全力打造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模式,推动从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跨越。

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大功能“五位一体”的物联网平台是北京城管对于构建智慧城管的基本要求。其中,感知,即通过各类智能感知设备、舆情分析、部门联动、专业执法巡查等及时了解城市管理问题、舆论社情和百姓需求;分析,则是对各类感知数据和业务信息进行实时智能的分析和处理,建立基于常量体系、预案体系的三色态势分析和预警,提供决策研判;服务,通过搭建基于创新2.0的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的作用,为市民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同时推进社区自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多方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指挥则基于对感知数据的智能分析,通过执法部门协同联动和执法力量勤务调度指挥体系建设,实行科学的高峰勤务调度和部署,实现科学部署、智能指挥、敏捷调度,提升快速回应单众诉求的能力,强化对违法行为及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监察即通过与社会管理服务网格对接,基于执法巡查强化问题反馈与监察,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城市管理中产生的各类痼疾顽症,形成城市综合管理合力。基于五位一体,将有利于推动城管执法的公共服务、指挥决策、巡查监察三大职能,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总体目标。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管总体架构(见图1)自底向上分为“感、传、知、用”四个层,即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同时建设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作为支撑。

感知层通过无线射频、卫星定位、视频监控、噪音监测、状态监测、执法城管通、市民城管通等多元传感设备,实现身份识别、位置感知、图像感知、状态感知等多方面感知,全面增强城市管理感知能力。传输层依托全市共建的有线、无线宽带等网络,实现城市管理对象与机构、人员及广大市民之间的泛在互联。支撑层将保障城管物联网平台所需要的IT基础设施,构建北京城管云,提供各类数据和业务的存储、运算、分析与服务功能。应用层以城管地图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为牵引,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及政务维基、政务微博等社会工具应用构筑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新模式,打造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助务模式,形成“巡查即录入”,“巡查即监察”的工作模式,并以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为指导,在巡查监察、指挥调度、公共服务等系统基础上构建基于大成智慧工程的综合集成研讨厅,形成智能融合的应用,强化科学化决策、智能化指挥和人性化服务能力。

北京在城管信息化建设中重视用户体验和参与,重视市民及社会的参与,借鉴Living Lab、Fab Lab等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方法论,致力于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管构建作为开放创新空间建设的载体,汇聚群众智慧和社会力量,形成为城市及生活其间的市民塑造公共价值、创造独特价值。依托标准规范体系及标准化等制度建设,智慧城市将强化开放数据标准、开放平台接口规范、用户参与及用户体验设计规范等标准规范的建设,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做到智慧城市的共建、共享、共治。

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演进、知识社会的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催生的创新2.0正重塑着当代社会,为城市发展与社会管理带来崭新的机遇。当创新2.0与新公共服务的浪潮汇聚推动了政府2.0,创新2.0与信息化城市建设的浪潮汇聚则推动了智慧城市。政府2.0与智慧城市的潮流进一步汇聚,共同塑造了智慧城管。智慧城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管理再创新,它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形成以市民为中心、城市社会为舞台的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将“以人为本”的价值实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城市管理者、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实现城市管理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北京城管正积极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以“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物联网平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基于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全面推动从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宋刚,邬伦. 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 1-8.

[2] 宋刚,孟庆国. 政府2.0: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创新[J]. 电子政务,2012,(2/3): 1-9.

[3] 宋刚,刘建敏,刘志,魏雷,田禹. 面向创新2.0的城管地图公共服务模式创新[J]. 电子政务,2011,(9): 33-41.

[4] Dames M,Robson D,Smith M,Tumilty T. Innovation 2.0: Refining boundaries between producers and consumers[J].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Telecommunications Professionals, 2007, 1(2):41-49.

[5] Song G,Zhang N, Meng Q. Innovation 2.0 as a Paradigm Shif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Innovation Modes[A].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s[C]. Beijing: IEEE. 2009.

篇4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部门在公共服务领域中作用的发挥不到位等不合理现象也相应出现,而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积极创新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因此,本文主要在分析城市管理体制概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城市规划现状的具体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城市规划;管理创新;行政决策

城市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与新时代的适应性也比较弱,因此针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加强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创新工作。所以,笔者今天针对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以此为我国城市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1城市管理体制的概念分析

城市管理体制具有广义与狭义概念之分,广义上主要有科教、卫生以及政治、金融、财务等管理体制;而相对于广义概念而言,狭义的城市管理体制还称做城市政府管理体制,也就是城市行政管理机构体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城市的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从普遍方面来讲,城市管理体制具有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具有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的行政领导体制,而且在市政府行政机构中所表现的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协调与被协调的关系,而且在市政府的其余机构与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系。它主要包括城市各自管理幅度与层次、各个机构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等;②它也具体指城市行政管理中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与职能,而且需要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支持,职能体系决定了其权责机构;③它还包括“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就是市、区、街道。一方面,关于三级管理的职能划分问题;另一方面,管理原则与事权分配等;④对于相同层级中的每个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等。另外一方面,就是指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等。作为城市管理体制的特点,对政、事、企之间的错综关系具有一定影响。在城市管理中的内容中包含了许多社会福利性质的服务,而且这些都需要政府进行补贴,不具有盈利的目的;另外,城市管理中需要执行作业方面的内容,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关系都属于城市管理的范畴之中。

2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职能划分的交叉性,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从目前来看,我国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空间规划体系,在空间规划方面的职能划分存在一定问题,职能交叉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对法律的认识与衔接还不到位,更有甚者出现与法律矛盾的地方,从而造成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例如,如果同时违反了《城市规划法》与《土地管理法》,对于这类违法行为的处理,各个部门之间就会出现职能交叉的矛盾问题;另外,在城市规划管理内部也存在着多头管理现象。在城市规划区内对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广告牌的规划管理等等,相关法律法规等还不够完善,而且履行得也不够彻底;另外,还存在着对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相脱离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处理清楚。

2.2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尽管我国在城市发展早期就已经建立了监督体系机制,而且监督层级与部门建设也比较全面。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监督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到位,大部分权力都集中在某些部门与岗位手中,而且权力的分解与分工都做得不够合理,造成设置的权力不平衡,不能明确划分事权问题等,而且相应的制度规范比较欠缺,从而造成“边缘地带”的存在;另外,一些部门公务人员不能进行依法行政,执法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致使现象比较突出。

2.3管理土地有偿使用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在我国的实行,出现一系列的出让、转让土地活动的现象,造成使用城市土地的复杂情况。然而,纵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仍没有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而且宏观调控能力在国家手中发挥得不尽合理,造成不能有效管理城市土地的转让与出让活动的现象。诸如供应城市土地缺乏城市规划的积极指导,不能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选择合适的土地投放规模与位置。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其中包括城市规划部门没能积极参与土地出让计划的制定工作,而且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的出让要求在合同中也没能积极体现出来,而且无视城市规划部门的作用而制定合同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当前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已经开始注重这类问题,但是从总体来看,城市规划管理在土地供应与投放方面的指导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彻底,从而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合理举措

3.1促进决策机制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发展要想积极促进城市规划决策质量的提升,需要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对科学、历史、行业专家意见与建议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调查与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积极发展,应该在积极学习与了解各个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掌握时代信息的发展脉络,使高效的大脑系统构建起来,促进决策的科学性。由于城市规划建设问题事关城市的总体建设与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对城市规划这一复杂工程加强其自身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例如,可以采取公众集体参与形式。作为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城市规划决策的民主性需要借助各类专家的集体意见,通过集思广益加强决策的民主性;另外,还需要积极设置社会听证制度与公示制度,发挥专家咨询制度的作用,完善技术审查制度等,从而有效防止决策的失误,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2加强服务型管理方式的运用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具有“指挥式”与“控制式”的特点,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而要想加强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积极发挥政府服务型的宗旨与作用。在我国未来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中需要积极借鉴国际改革的方式,促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发展,从而提升城市规划与治理的水平。①加强政府的服务意识,促进公共服务意识宣传与培养,转变以往的服务理念与形式,积极实现服务型的管理方式;②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引者作用,改变政府“划桨型”的角色,向“掌舵型”的角色转变,加强政府服务职能的深化;③还要积极拓展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渠道与方式。加强意见途径的有效性,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集中民间群众的力量,促进共同治理结构的形成;另外,还要加强履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并且注重市场的导向作用,借助市场中社会组织的力量,积极扮演好承担公共服务的角色,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

3.3加强监督机制的完善化与法制化作为积极管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城市规划部门,应该加强自身责任与权力的统一。所以,可以建立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城市规划活动与管理内容,促进城市建设的法制化倾向;另外,需要积极借助立法等措施,使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起来,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法律效力,保证城市规划部门规划与管理职能的积极发挥,以此促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规划的发展。

4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一定要发挥好城市规划与行政管理的作用,积极构建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结构框架,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发展,并积极推进法制化与规范化的城市规划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乐业.国外城市规划管理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启示[J].智富时代,2015(08):55~56.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创新;行政决策、

前言

城市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与新时代的适应性也比较弱,因此针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加强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创新工作。所以,笔者今天针对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以此为我国城市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1城市管理体制的概念分析

城市管理体制具有广义与狭义概念之分,广义上主要有科教、卫生以及政治、金融、财务等管理体制;而相对于广义概念而言,狭义的城市管理体制还称做城市政府管理体制,也就是城市行政管理机构体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城市的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从普遍方面来讲,城市管理体制具有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具有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的行政领导体制,而且在市政府行政机构中所表现的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协调与被协调的关系,而且在市政府的其余机构与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系。它主要包括城市各自管理幅度与层次、各个机构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等;②它也具体指城市行政管理中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与职能,而且需要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支持,职能体系决定了其权责机构;③它还包括“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就是市、区、街道。一方面,关于三级管理的职能划分问题;另一方面,管理原则与事权分配等;④对于相同层级中的每个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等。另外一方面,就是指政府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等。作为城市管理体制的特点,对政、事、企之间的错综关系具有一定影响。在城市管理中的内容中包含了许多社会福利性质的服务,而且这些都需要政府进行补贴,不具有盈利的目的;另外,城市管理中需要执行作业方面的内容,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关系都属于城市管理的范畴之中。

2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职能划分的交叉性,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从目前来看,我国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空间规划体系,在空间规划方面的职能划分存在一定问题,职能交叉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对法律的认识与衔接还不到位,更有甚者出现与法律矛盾的地方,从而造成实际工作中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例如,如果同时违反了《城市规划法》与《土地管理法》,对于这类违法行为的处理,各个部门之间就会出现职能交叉的矛盾问题;另外,在城市规划管理内部也存在着多头管理现象。在城市规划区内对风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广告牌的规划管理等等,相关法律法规等还不够完善,而且履行得也不够彻底;另外,还存在着对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相脱离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处理清楚。

2.2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

尽管我国在城市发展早期就已经建立了监督体系机制,而且监督层级与部门建设也比较全面。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监督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到位,大部分权力都集中在某些部门与岗位手中,而且权力的分解与分工都做得不够合理,造成设置的权力不平衡,不能明确划分事权问题等,而且相应的制度规范比较欠缺,从而造成“边缘地带”的存在;另外,一些部门公务人员不能进行依法行政,执法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致使现象比较突出。

2.3管理土地有偿使用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在我国的实行,出现一系列的出让、转让土地活动的现象,造成使用城市土地的复杂情况。然而,纵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行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仍没有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而且宏观调控能力在国家手中发挥得不尽合理,造成不能有效管理城市土地的转让与出让活动的现象。诸如供应城市土地缺乏城市规划的积极指导,不能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选择合适的土地投放规模与位置。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其中包括城市规划部门没能积极参与土地出让计划的制定工作,而且城市规划部门提出的出让要求在合同中也没能积极体现出来,而且无视城市规划部门的作用而制定合同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当前在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中已经开始注重这类问题,但是从总体来看,城市规划管理在土地供应与投放方面的指导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彻底,从而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我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合理举措

3.1促进决策机制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发展

要想积极促进城市规划决策质量的提升,需要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对科学、历史、行业专家意见与建议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调查与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积极发展,应该在积极学习与了解各个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掌握时代信息的发展脉络,使高效的大脑系统构建起来,促进决策的科学性。由于城市规划建设问题事关城市的总体建设与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对城市规划这一复杂工程加强其自身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例如,可以采取公众集体参与形式。作为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城市规划决策的民主性需要借助各类专家的集体意见,通过集思广益加强决策的民主性;另外,还需要积极设置社会听证制度与公示制度,发挥专家咨询制度的作用,完善技术审查制度等,从而有效防止决策的失误,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2加强服务型管理方式的运用

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具有“指挥式”与“控制式”的特点,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而要想加强城市规划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积极发挥政府服务型的宗旨与作用。在我国未来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中需要积极借鉴国际改革的方式,促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发展,从而提升城市规划与治理的水平。①加强政府的服务意识,促进公共服务意识宣传与培养,转变以往的服务理念与形式,积极实现服务型的管理方式;②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引者作用,改变政府“划桨型”的角色,向“掌舵型”的角色转变,加强政府服务职能的深化;③还要积极拓展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渠道与方式。加强意见途径的有效性,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集中民间群众的力量,促进共同治理结构的形成;另外,还要加强履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并且注重市场的导向作用,借助市场中社会组织的力量,积极扮演好承担公共服务的角色,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

3.3加强监督机制的完善化与法制化

作为积极管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城市规划部门,应该加强自身责任与权力的统一。所以,可以建立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城市规划活动与管理内容,促进城市建设的法制化倾向;另外,需要积极借助立法等措施,使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起来,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法律效力,保证城市规划部门规划与管理职能的积极发挥,以此促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规划的发展。

4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一定要发挥好城市规划与行政管理的作用,积极构建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结构框架,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发展,并积极推进法制化与规范化的城市规划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乐业.国外城市规划管理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启示[J].智富时代,2015(08):55~56.

篇6

一、现代城市园林管理模式创新的意义

随着工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环境发展中,逐渐产生了绿化经济管理改革,并具备时代性阐述意义,这给我国经济发展策略的构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迎合城市生产需求,同时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就必须站在社会不间断发展的角度上,落实现代化群众生产建设工作,并且借助合理化建设方式,实现关键性标准业务的规划建设,利用园林绿化环境,在谋略上,产生一些影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管理也显得格外重要,加强城市绿化管理力度,能够保证园林发展要求建设工作可以更好开展,这针对园林绿化管理而言,可以实现绿化养护管理配置的分级管理。运用分级管理的方式,落实各个等级的规范化标准建设。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消耗一定人力的条件下,起到对建设资金合理管控的效果。针对管理人员具备的适应性要求来说,利用高质量的管理方式,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策略的构建,进而对各个阶层管理模式展开全面探究,借助区域安全性理论构建方式,同时根据城市形象,在提升环境美化度的同时,还能实现城市环境的绿化、环保。

二、现代城市园林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随着现代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模式的不断形成,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说,其园林管理形式也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在构建现代城市园林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时,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基于分级管理的创新思路;第二,基于分组管理的创新思路;第三,建设与养护相结合的管理创新。下面,本文将重点对这三种现代城市园林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进行介绍。

1.基于分级管理的创新思路

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园林本身采用的分级管理形式,针对管理质量,以及标准性模式而言,会构建一条合理的资金管理流程,这给园林规范化管理以及目标,提出了高效的谋略。站在管理标准角度来说,人力以及财力的消耗标准,主要会受到管理标准的影响。采用分级管理形式,会给管理环境提出更高的工作需求,除了要加强管控力度之外,还要做到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城市各个基层的合理管控。并且,针对城市关键区域要求来说,在进行园林规范化建设时,可以利用城市关键途径,来明确各个阶级的园林政策,从而起到对基础环境策略全面探究的目的。在运用管理形式时,借助群众生活区域保障的方式,来落实路边绿化地带的基本建设,从而保证园林绿化基础政策的全面开展。站在基层管理战略的角度来说,开展基础设备建设工作,可以起到对园林城市形象修整和完善的目的。针对管理方式而言,不管是园林本身的城市形象,还是优化环境的基础方式,都会实现城市本身形象的完善和修整,从而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管理形式,落实管理方式框架上有关政策实现全面改革。

2.基于分组管理的创新思路

在开展园林建设工作时,因为管理地区范畴比较广,所需管理工作人员的数量比较多,采用分级管理方式,针对环境基础建设而言,会使得体系构建上管理丧失,从而造成工作建设不成功。为了迎合实际生产需要,在进行地区配置工作时,需要加大基础信息的明确力度,同时实现对综合绿化模式的高效管控。针对地域基层建设而言,要想实现化整为零的操控形式,就要站在基础战略改革的角度,来落实地域高效管控工作,并通过地域划分的方式,来起到在不同地域下绿光作用的高效建设。借助多种渠道的合理构建,从而实现各个地域安全形式建设,在绿化作用的基础上实现形式修整,同时结合园林绿化标准,明确各个框架下的安全构建设施,并借助基础形式上的规范性构建,落实基础设施下的综合环境修整和完善。

3.建设与养护相结合的管理创新

为了迎合当前现有的绿化管理形式,在开展施工建设工作时,需要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来落实繁琐阶层框架下的规划性管理工作,借助安全保护措施,来保证建设安全,同时在和养护相融合的条件下,借助安全防护设施,落实各个地域的安全建设工作,并且借助双层安全模式,进而保证建设框架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因为在开展现代化基础建设工作时,需要借助有关工程的干预来明确生产需求构建工作,同时通过安全问题的合理管控,来实现各个框架阶层建设工作的固化明确,借助安全保护,推动各个阶层性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落实管理形式的规范性建设。在迎合养护工作中,对基础园林拓展方式多样性进行统筹建设,在满足新建设需求的条件下,利用城市绿化园林构建,起到因素式改革全面管控的目的。

三、现代城市园林管理创新的保障措施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其构建战略以及管理形式,针对管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以及自身含有的管理意识来说,都会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途径;针对管理事物浇筑战略方案而言,园林管理知识种类,对于其所了解的环境来说,能够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管理战略。下面,针对现代园林改革,起到对基础管理意识有效提高的目的。

1.管理观念的创新

针对现代化城市园林管理工作来说,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一些平时管理措施,同时还要具备规范管理意识。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现代化城市园林管理工作更好开展。对基础地域面积管控而言,在提升本身管理能力的条件下,保证绿化工作的合理管控。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来说,需要站在多个角度来掌握更多的管理知识,从而了解更多的基础信息。只有管理工作人员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才能实现自身管理水平的稳定上升,进而保证现代化城市园林管理质量。

2.强化对管理目标的综合控制

在进行整体管理标准特点整理时,需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其水平构建的修整和完善,而这一现象的发展,针对基础化处理形式而言,可以结合城市美观度,实现其稳定提升。当城市美观度得到了稳定提升时,人们的观赏审美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借助高效的管理方式,实现信息美观度的提升,并结合实际发展情况,从而强化对管理目标的综合控制。

3.健全城市管理体系

针对现代化城市园林管理工作而言,还想促进城市经济稳定发展,就要对绿化环境建设工作进行规划修整,同时采用高效的管理模式,进而起到对相关责任机制的干预目的,并通过此种方式,实现机制上的全面管理。针对基础科学性监管理念来说,其养护性监管,可以推动其综合机制的更好构建。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 管理机制 ;问题;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尤其我国处在转型期面临更多的挑战。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规划实施的最基本的手段,是城市政府相当重要的工作,必须对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内容、对象、过程和方法等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制度创新,才会有新的发展活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化和市场体制管理要求,具有中国城乡规划管理特色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规划管理机制包括规划决策机制、规划制约和监督机制、规划领导机制和规划咨询机制等四个方面,应当完善配套,以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运行的系统性、顺畅性,工作的效率性、积极性,办事的制度化、有效化、从而使规划管理工作有目标、有规律、有职有权、高效顺利地进行。

1、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机制的现状

城市规划管理属于行政管理的范畴,行政是国家政府机关和其他行政组织,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社会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根据《城乡规划基本术语标准》的解释,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工作的统称。综合上述管理的解释,城市规划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城市规划管理是国家政府机关为实现一定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目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利,制定城市规划并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进行组织、控制、协调、引导、决策和监督等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城市规划管理机制面临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整合城市中的各种资源,已成为政府作用于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与手段,但在规划管理过程中,比如公共开发领域出现市场行为政府化,把本来应该通过市场运作的设计项目作为指令性任务形式;或者出现政府职能市场化,为迎合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使规划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前瞻性。因此,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合理设置,管理权限的合法使用、管理方式的适用性、管理机制运用的规范化等规划管理机制体系的改革创新刻不容缓。

2、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也在不断加快,但有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城市建设的速度而忽视了质量,城市规划不科学,管理困难,各种问题频繁出现。由我国国情所定,我国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主要以政府直接干预为主,政府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管理内容和对象,管理到什么程度,都可能会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实施有不同的效果。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我国的规划管理机制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管理决策方面

现在的城市规划管理效果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政府规划部门管理方法单一、不规范,且以行政方法和指令计划手段为主。城市规划之所以能够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条件的手段,其操作的可能性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进行管理的实质是对开发权的控制,这种管理可以根据市场的发展演变及其需求,对不同类型的开发建设施行管理和控制。但由于规划管理职能的错位,以及戏称“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纸上画画、不如领导一句话”的当今城市规划命运的真实写照,使规划管理在不知不觉的忙乱中本末倒置,失去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宏观整体方向,使城市的发展陷入无序状态。规划的有效实施,关键在领导。政府作为规划的组织者、决策者、协调者和实施监督者,对规划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规划的决策水平和实施效果。因此,规划管理部门及领导,应依法行政,强化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战略性、整体性和规范性,加强规划管理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调控力度。

2.2监督检查方面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有:行政监督、立法机构监督、社会监督。城市执法监督检查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由于在思想上对规划监督检查工作重视不够,存有侥幸心理,常采取局部打“球”、“先斩后奏”等方式,来达到某种目的或追求更高的开发利润。如:擅自扩大用地面积;改变用地性质;改变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擅自增加建筑物层数,不按规划审批建筑设计图纸进行外立面装饰;擅自移动建筑物位置;降低绿化率;降低标准进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有的开发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擅自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等。这些违规建设不但破坏了城市规划的实施,扰乱了正常的城市建设秩序,降低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时还会带来一系列民事纠纷和事故隐患,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造成了社会不和谐等因素。因此,违规建设必须根治,加强行政监督、立法机构的监督、社会监督工作势在必行。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的公共决策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修订原来管理政策的同时加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城市规划管理创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3.1监督机制的法制化和完善化

作为行政主体,城市规划的部门是城市规划管理权的行使者,政府任期相对于城乡规划而言具有短期性,加上一些领导对城乡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就经常发生只要项目,不顾规划的现象,造成规划责任与规划权力严重脱节,从而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监督机制的法制化和完善化,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各种违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违法渎职行为。积极维护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对于违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破坏城市规划建设整体布局并在社会上和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的违纪、违规人员,要敢于启用罢免、撤职等刚性监督手段。

3.2政府机制的公开化和规范化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加强制度建设和宏观调控。因此,政府必须体现出规范化和公开化的特点。在世界媒体网络如此健全和信息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除了一些涉及机密的信息不能够公开以外,政府的其他规划事务都没有必要保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面对全社会,且服务于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理所当然就应该做到公正公开,并且体现出规范化的特点。

3.3决策机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无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宏观决策,还是单个建设项目的微观决策,大到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环境保护,小到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日照等,无一不涉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民主化是规划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作为政府行为的科学决策除了科学的方式、方法外,必须运用咨询来帮助决 策,既能减少决策的失误,尤其避免大的失误,又能集思广益,取得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4咨询机制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在城市管理方面,可通过咨询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建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咨询机制,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探索城市管理新途径。此外,还可采用信息化手段,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实行精准化操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培育和发展规划行业的协会;建立规划专家库和规划专家咨询机构。

4、结束语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更是一个社会综合体,是市民赖以生存的居住地,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还应当倡导公众参与,加强公众监督,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当然,我国城市规划的体制创新除了建立监督机制的法制化和完善化、政府机制的公开化和规范化、决策机制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咨询机制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四个方面的机制以外,还应该建立其相应的规划管理运行机制和规划管理的激励机制,使创新活动、创新理念始终贯穿于城市规划管理,从而全面的提升城市规划管理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创新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期,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7.5%,预计到“十二五”末这一比例将超过51%。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规划、计划与建设三者脱节的问题,规划与政府部门的计划缺乏协调;项目的建设在计划资金的安排上难以落实;建设单位的建设意图常常与已有的规划存在着矛盾。因此,探讨城市规划的问题及其管理创新,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规划协调

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其预见性与前瞻性,但是当今技术革命周期日渐缩短,经济的快速发展牵动城市发展的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加之近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撤市(县)建区,撤地建市,撤镇建街道,不少城市的规划因行政管辖界限而受到影响。人们不时发现原有的规划已过时,它需要不断地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政策、新的问题。

2.城市规划管理中保护与发展的争论

强拆旧城是中国城市的败笔,我们现在的困境是如何在保护和发展中求得妥协的空间,如何使城市在迈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保护好自己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并充分加以利用。这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和挑战。

3.城市规划信息不全及传导不畅导致的损失

在我国,目前许多城市规划仍设置了密级,这是计划经济历史遗留的产物,我们知道,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都是公开透明的。人们如想了解城市的规划,便可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就可查阅调用。而现在有些地方,居民四处打听拆迁的信息,有些居民因信息不灵,刚刚装修完新房,没几天就拆迁了,这种无谓的投资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种损失,在有些地方甚至形成政府与群众对立的严重局面。所以城市规划要公开,要避免信息的不流通,这种公开应体现在城市规划管理的全过程,即城市规划的制定、审批、应用与实施、修改、监督等多个方面。

4.城市规划的审批程序繁杂

城市规划的审批程序繁杂,使漫长的前期规划工作变成了部门间互相推搡的游戏。城市规划审批之所以复杂,本意是加强工程审批的严密性,使工程建设更加合理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权力分立的体制造成了国土局只管土地出让,计委只管立项审批,规委只负责知两证一书”,建委只管发放施工许可证,四部门互不通气,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建设时间,又无法全面对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全面负责。

5.城市规划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程序上,往往是一个部门承担全程的规划管理职能,如果缺乏一定的监督制度,必然会导致权责失衡的现象。作为行政主体,城市的规划部门是国家行政权的执掌者,如果未能充分有效地依法行使规划管理权力,就会造成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的脱节。

二、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逐层分解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在纵向和时间两个维度都有所革新,但是,由于各类规划在两个维度中的定位和关系尚未理清,使相关规划的编和实施容易出现逻辑上的混乱。

首先,目前规划局限于纵向层级的深化。这种规划实施机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实施时序难以衔接,总体规划的目标要通过次区域规划、分区规划、法定图则等逐层分解,姑且不论有多少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的规模是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的规模来进行逐层分解,单从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编制与审批所消耗的时间上看,当这此规划在上层次规划的指导下完成新一轮的编制与审批时,它们的依据(即城市总体规划)往往又该修编了。

其次,在时间维度上的控制力不足,使得宏观层次规划的目标经过逐层细化后对详细规划的指导性不足,各详细规划分头分步实施的结果往往会使总体目标失控。二是这种规划实施机制主要着眼于规划体系内部层次的优化和技术细节的完善,而在政府实际运作过程中,规划实施更需要其它部门相关配套政策和实际行动加以推进,也正是意识到这点,近年来宏观层次规划往往在文本中增加一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这种做法虽有积极意义,但仍停留在技术完善层面,并未将规划控制要求很好地融入到政府操作体系中。

2.与政府现行操作体系脱节的原因

在现行城市政府的操作体系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居于主导地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实施机制侧重于时序安排,将五年规划目标与要求在年度上进行分解,并通过人大审批的形式来确定年度计划的法定地位,其实施绩效也要定期向人大汇报,由此来强化其实施机制。在此现行架构中,城市规划只是落实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及其年度计划的技术工具,其本身尚未成为政府计划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城市规划与政府现行操作体系的脱节是影响规划实施以及制约规划龙头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上文所述,城市规划的现行实施机制主要依赖于规划内容在纵向各层次的分解,这是当前城市规划实施的一条主要路径,这条路径与政府现行运作体系处于两个不同的维度,两者之间缺乏有机结合的衔接点。

三、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创的新对策

针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进行必要的探讨和变革,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